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衍生品设计论文

衍生品设计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0 14:54:13

衍生品设计论文

衍生品设计论文篇(1)

红木家具生产过程中对红木木材按需开料和裁板,从而获得零碎的木块、木条和小面积的红木板。针对红木家具生产余料设计工艺产品,首先要考虑用材尺寸的问题。一般来说,产品尺寸都相对较小,可以考虑镇纸、挂件、摆设、托架等各种工艺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合理地利用了余料资源,而且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的占有率和知名度,成为企业市场推广的新亮点。

二、红木家具生产余料衍生品包装设计特点

对于红木家具生产余料衍生品的设计不光要对其产品造型进行考虑,同时也要配合产品的包装设计和视觉系统设计等,形成企业系统化的设计。红木家具生产余料衍生品包装设计不仅要符合红木产品高贵雅致的特质,也要兼具强烈的设计感。

1.红木家具生产余料衍生品包装设计色彩的选用

红木家具生产余料衍生品包装设计色彩应符合产品本身的气质,色调的选择可以相对稳重,根据产品本身的红木材质种类进行判断和选择。鸡翅木、酸枝木和花梨木等红木材质,根据其纹理的不同、木质色泽的不同,选定合适的包装色彩和材质纹理,使其余料衍生品与其包装设计相辅相成。

2.红木家具生产余料衍生品包装设计材料的选用

红木余料衍生品的包装设计还需要从包装材料上考虑。其包装材料的选择范围很广,各类金属、塑料、玻璃、陶瓷、纸、竹和复合材料等可以作为主要包装材料,各类涂料、黏合剂、捆扎带、印刷工艺和材料等也可以作为辅助材料,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材料都可以成为红木工艺产品包装设计的利用对象。在红木家具生产余料再利用的过程中,可以将红木材开料和裁板留下来的余料板材用作包装材料的一部分,不仅使包装设计与产品本身有所呼应,而且可以体现红木材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使包装结构和材料工艺达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三、红木家具生产余料衍生品包装设计在实践中的运用

衍生品设计论文篇(2)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博弈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8-0075-06

熊明良(1973—),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高级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与财务会计。(四川成都610065)

衍生金融工具是指从传统的基础金融工具,如货币、利率、股票等交易过程中,衍生发展出来的新金融产品。其主要形式有期货、期权、掉期和利率互换等。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衍生金融工具得到了长足发展。据统计,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多达1 200余种,而由它们衍生出来的各种复杂产品组合已不计其数。在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从无到有,市场规模逐渐壮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表1反映了近几年的利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情况。

可以预见,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迅猛崛起将成为我国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衍生金融工具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金融业注入无穷活力的同时,也显现了巨大的杀伤力。从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到美国的次贷危机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客观地说,会计监管部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会计监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市场竞争的先天性缺陷——个体利益膨胀导致整体利益无法实现最优,而建立的一种让利益各方进行有效博弈的制度。会计监管的实质是博弈双方斗智斗勇、讨价还价的过程。博弈论就是研究各个理性决策个体在其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决策均衡问题。因此,本文运用博弈论的观点对衍生品公司与会计监管部门双方决策进行分析。

一、会计监管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来源

季小琴认为会计监管是一项制度安排。一般认为会计监管行为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存在某种利益冲突;二是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信息不对称会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各方利用各自信息优势谋取私利,造成利益冲突,影响社会经济秩序正常。而会计信息不对称的客观现状,使得经济学中的委托—理论、经济管制理论等共同支撑起会计监管的理论。一是委托—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委托关系存在着利益的冲突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契约的不完全性及风险偏爱的不一致性等四个方面的非均衡性,使得委托人的既定目标不能充分实现,为减少这些非均衡性给委托人带来的成本,客观上必须要求有一协调监控委托经济的管理体制以促进其成本的降低,增进委托人利益,而会计监管实际上就是一种委托关系中监管与激励的博弈过程,多次重复博弈的均衡结果导致会计监管体系的逐步完善,并能实现最大限度地缩小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分歧,保证委托关系的协调运行,维护经济秩序的稳定。二是公共利益论。该理论认为,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是由社会大众选举产生,那么由大众选举出来的政府理应代表大众的利益,至少应该照顾到各个方面的利益,监管也就应该是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目标,这样当市场运行出现问题,政府出面监管可以克服市场缺陷,提高社会经济效率,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三是俘获论。该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从监管机构本身的实际行为和动机来考察,认为政府虽然是由社会大众选举产生,但很多政府要员、立法委员都是在一些利益集团的“帮助”下选举出来的,所以他们被选举成功后,在以后的工作中或多或少会代表着这些利益集团,特别是那些垄断势力、有巨大垄断市场的大型企业集团,所以,俘获论者认为既然已经成为被私人既得利益集团“俘获的政府”,那么他们的监管就理所当然地会有利于生产者。四是经济监管论。该理论是在第二、三两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在多数情况下,监管可以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受益,任何集团都可能是监管的受益者。至于谁受益,取决于不执行监管时谁受到的损失更大,其政治实力和社会余额(利润和消费余额)如何分配。

(二)决策依据:成本效益评估

进行成本效益评估的目的是期望通过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确定被分析对象的实际价值。宏观和微观活动都受到成本效益因素的制约,且经济利益是企业选择违规操作的根本动因。企业可以看做是“理性的经济人”,它是否选择违规操作主要取决于该经济人对守法与违法的成本和收益的衡量以及对风险偏好的程度。基于对成本效益的评估,如果违规的收益大于成本,任何企业都会选择违规。实践证明,在不存在任何外部监管的条件下,企业是有动机从事违规操作行为的。理论上的会计监管的成本收益关系见图1①。

由图1可以看出,成本曲线向右下滑的曲线说明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初期,由于监管主体权责不明确、监管主体多元化、监管政策不合理、监管的手段和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原因,造成监管成本较高,收益却不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监管力度逐步增大,信息质量逐步提高,监管成本开始下降,至b点取得最大的成本收益差,监管效果最高。越过b点后,继续加强会计监管,监管成本升高,监管的收益也同时增加,但成本的增加值明显高于收益的增加值。到达c点时,监管的成本和收益相等,越过c点后监管的成本将大于收益,此时将会造成监管得不偿失。因此,针对监管成本效益的这种特点,我们应该把监管成本、效益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监管不足和监管过度都将导致监管效率低下,适度的会计监管才能实现监管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会计监管的决策依据就取决于对监管成本和效益的分析。

二、博弈模型的建立

(一)基本假设

1.该博弈分析中只考虑两个参与者。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被监管者(即银行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经营与衍生品业务有关的法人和自然人,统称为衍生品公司)和监管者(如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

收集。5.博弈双方的行为结果。对于监管者来说,监管与不监管将有四种行为结果:监管,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不监管,可能被举报,也可能不被举报。对于衍生品公司来说,将有三种行为结果,即:不违规,获得正常收益;违规,可能被查处,也可能不被查处。

6.博弈策略组合中变量的设定。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本文对博弈策略组合中的一些变量作出规定:设s为衍生品公司守规操作所获得的正常收益;c1为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时被查处后的处罚金额;c2为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而获得的额外收益;u为会计监管部门的正常效用;g1为会计监管部门的监管人员工作失职而受到的处罚,包括罚款、批评、降级和失去公信等;g2为会计监管部门监管违规操作者所付出的监管成本;g3为会计监管部门监管不违规者所付出的监管成本,一般有g3

(二)模型的构建

根据以上的前提假设,构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博弈模型如表2。

另外,假定监管者查处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的成功概率为α,衍生品公司的违规行为被社会公众检举的概率为β,它们由社会环境、证券、证券法规的完善程度以及衍生品公司成熟程度等外在环境决定。令p=c2-s,q=c1-s。其中:p表示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得逞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即比不违规操作时多获得的效用;q表示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被查处后与不违规操作时相比的效用差异。可以把(p+q)近似地看作是对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则双方博弈模型可转化成表3所示。

三、博弈模型的分析

(一)纯策略的nash均衡分析

根据上述模型的设计,本文分别分析4种纯策略达到均衡的可能性及其达到的均衡的条件:

1.会计监管部门采取不监管策略,衍生品公司能够自觉守法不违规(不监管,不违规)。这种情况是最理想状态,但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均衡状态。要使该策略达到均衡的条件是:[s+p-β(p+q)]

其经济含义是:衍生品公司采取违规行为不能够获取比不违规行为更多的效用;对于会计监管部门来说,他们对违规行为的监管成本太大,而收益又太小。

2.会计监管部门采取监管策略,衍生品公司仍然违规(监管,违规)。该策略达到均衡的条件是:s+p-α(p+q)>s和u-g2+αf>u-βg1,或α<α*=p/(p+q)和αf/(g2-βg1)>1

其经济含义是: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的效用大于不违规操作所能够获得的效用,会计监管部门监管时的效用大于不监管时的效用。显然,这种均衡是最不理想的,要想避免就必须加大对违规操作者的惩罚,提高监管成功的概率,使其满足α>α*=p/(p+q),从而使得(q+p)越大,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的区域越小。

3.会计监管部门采取不监管策略,衍生品公司违规(不监管,违规)。该策略达到均衡的条件是:[s+p-β(p+q)]>s和u-βg1>u-g2+αh,或β<β*=p/(p+q)和αh/(g2-βg1)<1

其经济含义是: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的效用大于不违规操作所能够获得的效用,监管者也不愿意监管,因为监管会使其效用减少(奖得少罚得轻)。

4.会计监管部门勤于监管,衍生品公司被迫守规(监管,不违规)。该策略达到均衡的条件是:u-g3>u-βg1和s+p-α(p+q)0和α>α*=p/(p+q)

其经济含义是:在监管人员的失职处罚大于对守规者监管的成本的条件下,监管人员会竭尽所能地进行监管;在监管人员竭力监管和加大对违规行为处罚的情况下,衍生品公司觉得如果违规操作可能会得不偿失,不如不违规操作合算。

(二)混合策略的nash均衡分析

如果同时满足条件β<β*=p/(p+q),αh/(g2-βg1)>1和α>α*=p/(p+q),则该博弈会陷入“监管者监管衍生品公司不违规监管者不监管衍生品公司违规监管者再监管”的被动循环之中,这样博弈的均衡解将是混合策略。

假定衍生品公司以概率ω选择违规行为,会计监管部门以概率υ选择监管行为,我们分别分析会计监管部门和衍生品公司的最优行为选择。

1.会计监管部门的最优行为选择分析。我们通过考察监管者的预期效用,来反映他们的最优行为选择。给定衍生品公司违规概率ω,则会计监管部门选择监管的期望收益e(υ=1)为:

e(υ=1)=ω(-g2-g3+αh)+(1-ω)(-g2-g3)

会计监管部门选择不监管的期望收益e(υ=0)为:e(υ=0)=ω(-βg1)

衍生品公司违规最优概率就是要使会计监管部门进行监管和不监管的期望收益相等(即效用无差异)。即e(υ=1)=e(υ=0),解ω(-g2-g3+αh)+(1-ω)(-g2-g3)=ω(-βg1)

得:ω*=(g2+g3)/(αh+βg1)

这表明衍生品公司以小于ω*的概率选择违规时,监管者不进行监管的效用将大于监管时的效用,监管者的最优行为选择将是不进行监管;当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的概率大于ω*时,监管者的最优行为是选择监管;当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概率等于ω*时,会计监管部门无机可乘,不能在博弈中占上风,从而监管者对监管的态度将变得无所谓。

2.衍生品公司的最优行为选择分析。我们通过考察衍生品公司的预期效用,来反映他们的最优行为选择。给定会计监管部门选择监管概率υ,衍生品公司选择违规期望收益e(ω=1)为:

e(ω=1)=υ[α×(-c1)+(1-α)(s+c2)]+(1-υ)[β(-c1)+(1-β)(s+c2)]

衍生品公司选择不违规期望收益e(ω=0)为:e(ω=0)=0

同理由:e(ω=1)=e(ω=0),解υ[α×(-c1)+(1-α)(s+c2)]+(1-υ)[β(-c1)+(1-β)(s+c2)]=0

得:υ*=[βc1-(1-β)(s+c2)]/[(β-α)(s+c1+c2)]

此式表明在监管者的监管概率小于υ*时,衍生品公司的最优策略是选择违规操作,以谋取非法所得;当监管概率大于υ*时,衍生品公司的最优策略是选择不违规操作,合规经营;当监管概率等于υ*时,衍生品公司选择两种策略的效用相同。

四、模型的政策含义及建议

(一)模型的政策含义

从纯策略的均衡分析可知,会计监管的最理想均衡(不监管,不违规) ,即会计监管部门采取不监管策略,而衍生品公司却能够自觉守法不违规,但这种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均衡状态。而相对满意的均衡(监管,不违规)则是可以实现的,因此我们应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尽量使其达到均衡,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另外两种均衡(监管,违规)和(不监管,违规)的出现。

从混合策略的均衡分析可知,这个博弈模型的混合策略nash均衡是:(ω*=(g2+g3)/(αh+βg1),υ*=[βc1-(1-β)(s+c2)]/[(β-α)(s+c1+c2)]),这说明博弈均衡时衍生品公司违规的最优概率为ω*=(g2+g3)/(αh+βg1),则会计监管部门的理是随机地进行监管和不监管。同样会计监管部门最优监管概率为υ*=[βc1-(1-β)(s+c2)]/[(β-α)(s+c1+c2)],则衍生品公司的理性策略是以一定的概率在违规与不违规中“随机游走”。这决定衍生品公司将以ω*概率为判断标准选择是否违规,会计监管部门将以υ*概率为判断标准实施监管。

收集。(二)提高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效率的政策建议

基于前面会计监管博弈模型的分析,结合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监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该通过以下措施提高监管效率:

1.根据纯策略的nash均衡分析,我们认为在监管中如果只重视对违规者的惩罚而忽视对监管部门的监督和失职行为的查处,效果是有限的。会计监管机构和人员作为政府的人,一方面受政府委托对市场实施监管,另一方面也要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严惩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违规者及其投机操纵行为固然必不可少,但加强对监管者的监管却更能提高监管效率。因此,在会计监管制度设计上,从严监督监管者与严惩违规者并举不失为更优的选择。这是因为s越大,投资者违法行为空间越小。同时,要想促使监管者愿意监管,必须提高查处成功后的奖励h,并加大对监管者的失职处分g1,同时设法减少监管代价g2。特别是从长期来看,加大对此监管失职的处罚,是促使监管者进行主动监管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违法行为较少时,监管者进行主动监管的投入较大,效用较低时,加强行业监督能有效地降低违规行为发生的概率,实现衍生金融工具监管的低成本和高效益。

2.在混合策略的nash均衡分析中,注意到ω*的大小由g1、g2、g3和h确定,而υ*的大小由c1、c2 、 β和s确定,而在这些因素当中,除c2 (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而获得的额外收益)以外,其余因素会计监管部门均可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变,使其朝着有利于监管效率提高的方向变化。由此,在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工作中,可以考虑: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均衡概率ω*,来改变监管者选择不监管行为的区域,由于ω*与g2和g3成正比,与h和g1成反比,而最直接最容易操作的是改变h和g1。显然ω*是h和g1的减函数,当h和g1增大时,监管者选择不监管的区域将变小,当h和g1减小时,监管者选择不监管的区域将变大。会计监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的概率ω*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要想降低ω*,就必须对监管者实施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理论上ω*应控制在监管的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收益点。因此,在监管工作中,我们应该设法降低稽查成本,加重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罚款金额,提高稽查人员的素质,以提高对违规行为的查证效率。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来影响均衡概率υ,来控制衍生品公司选择违规行为的区域,由于υ的大小与c1、c2 、 β和s有关,而最容易影响的变量是β和s。显然,β越大,s越大,υ越小,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的可能性就越小。这表明社会监督环境越完善,监督能力越强,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被查处后的处罚越重,违规操作所能够获取的暴利越少,衍生品公司就越没有选择违规操作的积极性。因此,在监管工作中,对于违规行为,应加大揭批力度,强化公众对违规行为的舆论监督,通过对违规行为的揭批使其形象受损,降低其在公众中的声誉,从而扼制其违规的冲动。

3.综合而言,我们应采取的策略是:加强政府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监管,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立法,建立规范的实时披露制度,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尤其是要以优化会计准则为核心,成立eitf(紧急情况工作小组),缩短博弈路径。因为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而言,其第一核心应是制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明确利用相关者参与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作用并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这是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根本前提。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从静态来看,由于信息需求的复杂性最后出台的会计准则并不是精确计算出来的,而是各利益集团“折中”的产物。只有经过不断的博弈,才能提高准则的效力,提高整个社会福利的水平。针对衍生金融工具瞬息万变的特性,我国可参照美国成立由民间企业界、金融界、会计职业界及学术界具有广泛代表的eitf(emerging issues task force),缩短博弈路径,建立会计准则问题处理的快速反应机制。 整理

衍生品设计论文篇(3)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实质性测试;审计程序;模型

一、引言

英国巴林银行的尼克李森因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造成14亿美元的损失,导致银行倒闭;日本大和银行案件、中国中航油事件也均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有关。衍生金融工具有两大功能,一是转移风险,二是发现价格。衍生工具通过组合单个基础金融工具,利用衍生工具的多头或空头,转移风险,实现避险目的;衍生工具依照所有交易者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定价,发现价格。衍生金融工具存在以下特点: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衍生工具设计具有灵活性、衍生工具运作具有杠杆性,其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加了审计人员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所以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是审计人员必须重视的审计领域。本文通过对衍生金融工具审计风险的分析,指出审计测试的一般模式及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特殊的审计测试:模型审计测试。

二、文献综述

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这方面的文献并不多,其中绝大部分文献是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管理对策的,如:2002年,王蒙、常谷珍《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指出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风险防范对策、审计测试的特殊要求;2008年,董博、李莉《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风险管理》指出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在这些特点之下如何进行风险管理;2008年,王琰《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与路径选择》揭示出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审计风险以及如何在其风险下的审计路径选择;而2007年,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主编的《衍生金融产品审计》指出衍生金融产品存在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和金融监管。

三、什么是衍生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同时具备下列特征,并形成一个单位的金融资产及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

一是其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变量为非金融变量的,该变量与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关系;二是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情况变化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三是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衍生金融工具包括金融远期合同、金融期货合同、金融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金融远期合同、金融期货合同、金融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

四、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金融创新衍生出大量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衍生金融工具为风险管理和投机行为提供了支持,同时伴随这些便利的是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与审计相关的特点有:

(一)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

1.金融衍生工具如对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的模型建立和资产定价涉及金融研究领域。2.采用多种交易方法与组合技术,如:不同种期权的投资方式、股票指数期权、货币期权、期货期权、股票与期权的组合等,使得衍生工具特性更为复杂。

(二)衍生工具设计具有灵活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设计和创新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通过对基础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各种组合,创造出大量的特性各异的金融产品,如组合投资、程序化交易、复杂的衍生金融组合产品。

(三)衍生工具运作具有杠杆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运作时多采用杠杆方式,即采用交纳保证金的方式进入市场交易。一般只需交付少量的保证金或权力金即可签订远期大额合约或互换不同的金融工具,实现以小博大。这种杠杆效应在使收益可能成倍放大的同时,投资者可能承担的风险也成倍放大,微小的基础金融价格也许就会带来投资者巨大的收益或者损失,杠杆率可以达到100倍甚至更多。期货、外汇交易的保证金和期权交易中的期权费即是这一种情况。

五、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程序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中的重大错报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下列方面了解可能对衍生活动及其审计产生影响的因素:经济环境;行业状况;被审计单位相关情况;主要财务风险;与衍生金融工具认定相关的错报风险;持续经营;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具体应用在风险导向的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程序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了解具体事项,确定审计措施

1.了解企业控制环境与内部控制,收集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信息和资料,分析并得出衍生金融工具的重大错报风险。2.针对认定的重大错报,设计风险总体应对措施与进一步审计程序。

(二)实施控制程序

1.审核被审计单位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审核有关风险的审计领域的现行内部审计资料。2.制定被审计单位的主要业务流程图,获得业务流程的可视分析,识别控制缺陷。

(三)实施实质性程序

注册会计师在设计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质性程序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会计处理的适当性;服务机构的参与程度;期中实施的审计程序;衍生交易是常规还是非常规交易;在财务报表其他领域实施的程序。

具体实施实质性程序时从以下方面展开:在报表日向交易方核对在途交易。检查各衍生金融工具的合同和交易单据。验算年末计价和损益余额调节的正确性。检查衍生金融工具的税收属性,将之与整个应实施的税务方面的审计程序相联系。

六、衍生金融工具模型审计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具有特殊性,其涉及到衍生金融工具模型的建立、数据的输入,和结果的输出,其中伴随着复杂的计量和数理模型,所以在衍生金融工具审计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模型审计成为审计工作的基础。审计人员必须能独立地监督与衍生产品相关的定量技术,其目的不仅在

于最小化模型风险及该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而且还在于满足外部监管机构的要求并给高级管理层提供全面、完整的财务信息。就衍生产品的操作而言,管理信息的质量最终取决于提供该信息的模型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所使用的定量技术。

(一)了解和分析模型

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的模型和数理技术非常多,有的模型用于计算债券的久期和凸性,有些模型则用于计算利率期限结构;而布莱克——斯科尔斯欧式期权定价模型则是用一个随机过程来描述构成期权股票价格的动态变化,并根据模型的理论框架导出期权定价公式:无套利定价;还有银行波动性模型、回归模型或插补模型等,这些模型导出的结果常作为定价模型的输入信息。

审计人员应该具体从以下方面了解和分析模型:

1.模型的基本理论假设、金融工具的交易方式。2.所使用的模型的假设条件是否与实际经济现象不符以及该模型的内在的局限性。3.模型常被使用的领域(特别是使用该模型的产品和市场类型)。

(二)模型的控制测试

在实施模型控制测试前,审汁人员应该已了解下列事项:

1.模型是用来做什么,模型用于何种产品的建模。2.模型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假设是什么。3.谁在使用模型,为什么要使用该模型,使用该模型的意图是什么,涉及的风险有多大。

审计人员的关注焦点在于如何筛选和测试已由开发人员所开发的模型。基于此目的,模型错误的可能发生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大类。一是模型不正确。亦即理论方法本身就是错的。二是模型正确但提供的解答不正确。即理论在运用出了偏差,可能是由于所选择的数值解决方法不当,或者是数据来源问题,而或者是数学计算中的四舍五入所致。三是编程错误。由于程序输入或者数据输入时出现差错。

(三)模型的实质性测试

完成模型的审计测试后,应抽取使用该模型的不同业务线的实际交易样本,对该样本再作检验,进行模型的实质性测试。对选出来的交易样本要进行独立评估,同时还需验证其风险数据。这一做法可以强化模型的独立测试。具体为:

1.经交易双方的一致确认,对交易的细节正确记录。2.输入参数的有效性、正确的估价。3.是否经过外部的独立验证。4.正确的风险数据和信用风险流程。

七、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审计

随着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的面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的交易商们将该模型以及它的一些变形程序化输入计算机应用于刚刚营业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衍生工具的扩展使国际金融市场更富有效率,新的技术和新的金融工具的创造加强了市场与市场参与者的相互依赖,不仅限于一国之内还涉及他国甚至多国,使得衍生金融交易全球化与复杂化,使得衍生金融市场更有活力。

(一)模型描述

c=sN(d1)-Xe-r(T-t)N(d2)

其中

S:股票价格;X:期权执行价格;r:无风险利率;T:未来时刻T;t:当前时刻t;σ:股票波动率

(二)模型假设

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基于以下假设:

1.股票价格行为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模式;2.在期权有效期内,无风险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变量是恒定的;3.市场无摩擦,即不存在税收和交易成本,所有证券完全可分割;4.金融资产在期权有效期内无红利及其它所得(该假设后被放弃);5.该期权是欧式期权,即在期权到期前不可实施;6.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7.证券交易是持续的;8.投资者能够以无风险利率借贷。

(三)模型审计注意事项

期权定价模型审计不仅要实施衍生金融工具模型一般的审计程序,还必须特别注意期权定价模型中假定股票服从高斯过程。高斯过程中假定股价的概率分布偏度为零,峰度为3且为瘦尾的正态分布,而实证研究说明并非如此。研究发现,金融过程的偏度不为零,且峰度大于3,并且是厚尾的。而在高斯过程的瘦尾假定下的期权定价,就意味着忽略了诸如股价大跌等极端情形的概率分布,在实际操作中就会低估风险,造成严重后果。实施审计程序时必须注意不同衍生金融工具标的资产价格的分布是否符合期权定价模型中所假设的高斯过程。

【参考文献】

[1]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生金融产品审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 John C.hull.期权、期货和其它衍生产品第三版[M].华夏出版社,2004.

[3] 王蒙,常谷珍.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J].广东审计,2002年第二期.

[4] 董博,李莉.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风险管理 [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月.

[5] 王琰.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与路径选择[J].财会月刊(综合),2008,5.

衍生品设计论文篇(4)

衍生工具在国内外日益受到实务界及学术界的关注。以我国2007年至2011年间具有潜在风险敞口的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企业使用衍生工具的动机和风险管理效果。结果表明:现金流波动性大的企业更倾向于使用衍生工具;非国有企业使用衍生工具后可以有效降低现金流波动性,而国有企业使用衍生工具管理现金流波动性的效果不明显;衍生工具与盈余波动性之间关系不显著。这些结果综合说明,企业使用衍生工具更多是基于现金流波动性的考虑,并且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衍生工具使用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

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现金流波动性;盈余波动性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衍生品市场迅猛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Bodnar等(1995)关于美国非金融企业使用衍生工具的调查报告显示:35%的企业使用了衍生工具,其中大规模企业使用衍生工具的比重达75%,中等规模企业使用比重为30%,小企业使用比重为12%;王志诚和周春生(2006)在对国际金融风险管理研究的综述中指出,我国也有不少企业使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然而,衍生工具是把双刃剑,既具有风险管理功能,又具有投机功能,因此,衍生工具运用的效果如何,成为备受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问题。

目前学术界关于衍生工具运用效果的研究尚缺乏一致性的结论。有学者认为衍生工具可以降低企业风险(Guay,1999;Bartrametal.,2011),也有学者认为衍生工具并不能达到风险管理的效果(Hentschel&Kothari,2001)。我国目前缺乏关于企业运用衍生工具的评价和监管机制,发生了中信泰富等一系列衍生品投机事件,从而使得我国学者对衍生工具的作用和性质产生了争议。我国企业的衍生工具投资到底是出于套期保值还是投机动机?使用衍生工具是否能够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以及不同企业运用衍生工具的效果是否存在差异?这些仍然是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披露衍生工具的相关信息,使得投资者能够获悉企业衍生工具运用情况,因此,本文以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为背景,在潜在风险敞口样本中,检验企业使用衍生工具的动机和风险管理效果;由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的差异,使得他们运用衍生工具的动机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衍生工具在这两类企业中运用效果的差异。

采用倾向因子打分法(PSM)和差分模型控制内生性后,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现金流波动性高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使用衍生工具;非国有企业使用衍生工具后确实降低了企业现金流的波动性,国有企业使用衍生工具管理现金流波动的效果不明显;衍生工具对企业盈余波动性不存在显著的影响。本文的贡献在于:首先,与国内已有研究不同,本文利用文本搜索方法首次获得完整数据,并考察衍生工具对企业风险的影响。其次,首次探讨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效果的差异,拓展了相关研究的视野。最后,在衍生工具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本文的研究丰富了使用衍生工具是套保动机还是投机动机的文献讨论,丰富了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效果的研究,为监管部门提供政策借鉴。

二、文献回顾与假说发展

随着衍生工具市场的繁荣,衍生工具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关于企业使用衍生工具动机的理论主要有以MM定理为理论基础的无关论、放松完美市场假设条件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和管理层效用最大化理论(Tufano,1996)三种。无关论认为,企业不具有使用衍生工具的动机,在完美市场假设条件下,给定投资策略,企业的融资决策是无关紧要的,公司资本结构并不会影响企业价值。Smith&Stulz(1985)证实了在完美市场假设下,企业确实不具有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动机。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认为,企业使用衍生工具的动机是进行风险管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通过风险管理可以降低现金流波动性,降低期望的财务危机成本(Smith&Stulz,1985),减缓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的信息不对称问题(Stulz,1990),从而增加企业价值。Géczy等(1997)研究表明,有更高增长前景和更多融资约束的企业,更倾向于使用衍生工具,并且衍生工具能够降低现金流波动。而管理层效用最大化理论则认为,由于股东和管理层存在冲突,管理层使用衍生工具的动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管理层在衍生工具决策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会根据自身的薪酬计划进行判断(Bodnaretal.,1995)。

中国学者关于企业使用衍生品与风险管理的研究,侧重于衍生工具基本理论的介绍和企业价值方面。如王志诚和周春生(2006)回顾国际上金融风险管理研究文献;阳和赵阳(2007)阐述使用衍生工具影响公司价值的理论和实证方法;郭飞(2012)实证检验外汇衍生工具的价值溢价效果。这些研究并未回答衍生工具的作用机理。本文将从衍生工具对企业现金流、盈余波动性影响的角度,回答企业运用衍生工具的动机。基于此,本文发展如下假说:H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现金流波动性高的企业会选择使用衍生工具。究竟运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能不能减少企业风险?目前国外学者关于企业使用衍生工具是否影响企业风险和如何影响企业风险进行的实证研究尚无一致结论。部分学者认为衍生工具可以降低企业风险,如Guay(1999)以新的衍生工具使用者为研究对象,发现使用衍生工具后,企业的总风险和特质风险减小,但是市场风险没有显著的变化;Allayanis等(2001)利用S&P500非金融企业,研究发现使用衍生工具企业的现金流波动性显著降低;Bartram等(2011)采用国际数据实证研究发现,衍生工具能够降低企业的总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另一部分学者对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效果提出质疑,如Hentschel和Kothari(2001)认为使用衍生工具企业与未使用衍生工具企业的风险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Jin和Jorion(2006)研究油汽生产商的风险管理活动,发现油气价格与风险管理不存在显著关系。国内关于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效果的研究相对较少,赵旭(2011)以28家中国有色金属类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使用衍生工具能够降低现金流的波动;曹玉珊(2013)以60家使用衍生工具的公司进行抽样研究,发现企业使用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效果非常微弱。中国已有文献都是对部分上市公司的抽样研究,且尚未有一致结论,有待完整数据的进一步检验。

基于此,本文发展如下假说:H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使用衍生工具会影响企业风险。管理层、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是解释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基本理论框架,Tufano(1996)认为公司冲突的程度将影响风险管理的态度。我国国有企业存在所有者“缺位”情况,管理层具有企业大部分控制权,容易产生管理层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李增泉等,2005)。内部人控制会导致管理层的自利行为,增加管理层使用衍生工具的主观随机性(Bodnar,1995),进而影响管理层使用衍生工具的动机和管理效果;王志诚和周春生(2006)认为我国特有的所有权结构对企业使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影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发展如下假说:H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运用衍生工具的效果存在差异。

三、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主要财务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最终控制人数据来自于CCER数据库,通过文本搜索的方法处理上交所与深交所披露的年度财务报告,得到企业衍生工具使用情况。①本文的样本期间为2007年至2011年。以2007年为起点是因为自2007年开始,我国上市公司才开始使用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在附注中披露风险敞口及形成原因、风险管理目标、计量方法、金融工具类型、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等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使研究能够获得较为详尽的衍生品信息。因为金融类企业既是衍生工具的提供者,又是使用者,它们使用衍生工具的动机可能与非金融类企业不同,所以剔除该类企业。由于无潜在风险敞口的企业缺乏使用衍生工具的动机,因此研究锁定具有潜在风险敞口的企业。首先,判断企业是否具有潜在外汇衍生工具风险敞口的两个标准为:(1)如果公司存在境外收入,认为该公司存在潜在外汇风险敞口;否则认为无潜在风险敞口。(2)确认资产负债表中的外币报表折算差额项目是否等于0,如果不等于0,就认为该公司涉足跨国经营,存在潜在外汇风险敞口(郭飞,2012)。如果企业满足以上两个标准中的任意一个,则认为该企业存在潜在外汇风险敞口。其次,Purnanandam(2008)发现潜在商品衍生工具风险敞口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所以本文通过观察行业商品衍生工具的使用情况,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潜在商品风险敞口,如果某行业内使用商品衍生工具的企业比例大于等于10%,则认为该行业所有的企业都具有潜在商品衍生工具风险敞口。最后认为使用利率衍生工具和其他衍生工具的企业,也具有潜在风险敞口。通过以上方法,剔除样本中无潜在风险敞口的观测值,从而得到潜在风险敞口样本,共计4165个观测值。为了避免极端值的影响,我们对所有的连续变量在1%和99%分位进行了Winsorize处理。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1.企业风险的衡量本文的因变量是企业的风险水平。Bodnar等(1995)对美国非金融企业就使用衍生品目的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7%的企业使用衍生品是为了管理现金流波动性,28%的企业是为了管理会计盈余波动,5%的企业是为了管理资产负债表波动;这说明企业使用衍生工具最主要目的是减少企业现金流波动性。Hung等(2005)认为,现金流波动会增加企业的风险,从而导致管理层采取会计调整手段来降低风险。企业盈余可分成经营性现金流和应计利润两部分,盈余波动反应的信息包含现金流波动所反映的信息,但是管理层可以通过操纵应计利润进行盈余平滑(Barton,2001),所以,企业盈余的波动可能表现出与现金流波动不同的特征。因此,本文采用现金流波动和盈余波动两个指标来衡量企业的风险水平。由于现金流波动性和盈余波动性具有较强的时间粘性,为了缓解时间趋势对结果的影响,借鉴(Dhaliwaletal.,2011),本文现金流波动性和盈余波动性计算公式。2.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1)运用衍生工具动机模型为了检验企业运用衍生工具的动机,具体模型设定如下其中:DFI是哑变量,如果企业当期使用了衍生工具,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STDCFOt-1表示企业上一期的现金流波动性;STDEARNINGt-1表示企业上一期的盈余波动性。如果α1的符号为正,说明上一期现金流(盈余)波动大的企业当期更倾向于选择使用衍生工具;如果α1的符号为负,说明上一期现金流(盈余)波动小的企业当期更倾向于使用衍生工具。(2)风险管理效果模型企业使用衍生工具和现金流波动性、盈余波动性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为了缓解内生性对结果的影响,本文采用倾向因子打分法(PropensityScoreMatch,PSM)。首先构造一个企业使用衍生工具的影响因素模型,并根据该logitstic回归估计后的倾向打分配对。其中:DFI是哑变量,如果企业使用了衍生工具,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如果α1的符号为正,说明使用衍生工具企业的现金流的波动性大于未使用的企业,企业使用衍生工具有投机的动机;相反,如果α1的符号为负,说明使用衍生工具企业的现金流的波动性小于未使用的企业,企业使用衍生工具用于风险管理。DFI*SOE则是表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使用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效果差异。控制变量方面,公司规模(SIZE),用企业总资产的对数衡量,因为大公司更有动机使用衍生工具(Bodnaretal.,1995;Guay,1999;Bartrametal.,2011),规模经济会影响衍生工具市场的交易成本,因此控制公司规模。LEV为公司的财务杠杆,我们用企业的长、短期贷款以及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衡量,Smith和Stulz(1985)认为,当财务困境的成本影响到公司价值时,对冲可以增加杠杆公司的价值,对冲可以较少财务困境的成本;为了降低企业选择衍生工具和选择资本结构之间的潜在同步性,选择控制LEV。GROWTH为企业成长性,用营业收入增长率进行衡量,Froot等(1993)认为,高成长性企业更容易面临投资不足的问题,所以我们控制了GROWTH。ROE为净资产报酬率,用来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LLOSS为哑变量,用来衡量企业是否发生亏损,如果企业当年净利润小于0,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Smith和Stulz(1985)认为,降低股东和管理层风险偏好不同产生的成本是公司使用风险管理手段的重要动机,管理层持股比例可以影响其风险管理的强度,所以我们控制了管理层持股比例(MSHARE)。公司治理特征会影响公司采取的风险对策,大股东拥有更多的资源和积极性来监督管理层是否处于自利动机来选取风险管理策略(Tufano,1996),所以我们控制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OWNERSHIP)、董事会规模(BOARDSIZE)和董事会会议次数(MEETING)。BIG4为哑变量,如果公司年报由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则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公司治理机制好的公司倾向于选择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同时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管理层的风险管理行为存在更强的约束,所以我们控制了事务所规模(BIG4)。

四、结果分析

(一)单变量分析表1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中可以看出,Δ%STDCFO均值为0.164,说明t+1年现金流波动率与t年现金流波动率相比,平均增长16.4%;Δ%STDEARNING均值为0.281,说明t+1年盈余波动率与t年盈余波动率相比,平均增长28.1%。BIG4的均值为0.084,说明有8.4%的样本公司被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SOE的均值为0.545,说明样本公司中54.5%的公司为国有企业;LLOSS均值为0.079,说明样本公司中7.9%的公司亏损;MSHARE均值为0.034,表明样本公司管理层持股水平为3.4%。

(二)多元回归结果分析表2为企业使用衍生工具动机的回归结果。第一列结果表明,STDCFOt-1的系数为5.556,并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上一期现金流波动性大的企业在当期选择使用衍生工具的概率更高。第二列结果表明,STDEARNINGt-1的系数为1.205,统计上不显著,说明前期盈余波动性对企业当期是否选择使用衍生工具没有显著的影响。在控制变量方面,SIZE、BIG4、LEV、MSHARE与DFI显著正相关,说明规模大、财务杠杆比率较高、管理层持股比例高、经四大审计的企业更倾向于使用衍生工具,与Haushalter(2000)等的结果一致。SOE与DFI显著负相关,说明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使用衍生工具的可能性较小。表3为衍生工具对现金流波动性和盈余波动性影响的回归结果。第一列结果表明,DFI的系数为-0.147,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企业使用衍生工具显著降低现金流波动增长率。进一步区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进行检验,第二列结果表明,DFI系数为-0.207,在5%水平上显著,说明,使用衍生工具的非国有企业的现金流波动显著减小;DFI与DFI*SOE系数的联合检验不显著,说明国有企业的现金流波动性并没有显著降低;DFI*SOE的系数为0.101,不显著,说明非国有企业使用衍生工具能够显著降低现金流的波动,而国有企业使用衍生工具对现金流波动的影响不显著,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在控制变量方面,企业规模(SIZE)与现金流波动显著负相关负相关,这一结果与Hentschel和Kothari(2001)一致,说明使用衍生工具对大公司的现金流波动影响比较小;t-1期现金流波动(STDCFOt-1)与现金流波动显著负相关负相关,说明前一期现金流波动会显著影响当期的波动。第三、四列是衍生工具使用对盈余波动性影响的回归结果。第三列中DFI的系数为0.031,在统计上都不显著,第四列中DFI系数0.061,统计上不显著,DFI*SOE系数-0.050,不显著,说明无论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使用衍生工具都对盈余波动没有显著影响。总之,上述结果表明,在我国现行阶段,非国有使用衍生工具确实降低了企业现金流波动性,而国有企业使用衍生工具并不能有效降低现金流波动性。使用衍生工具并不能有效控制盈余波动性,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方面企业会计准则要求衍生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要求把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可能会引起盈余短期波动性的增加(Choietal.,2015);另一方面,盈余中不仅包含现金流信息,还包括应计利润信息,当企业在使用衍生工具时,盈余管理的水平也发生变化,两者对盈余波动性的影响相互抵消,从而造成不显著的结果。

五、敏感性检验

(一)差分模型为了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在主检验模型中,控制变量都选用的是水平值。在敏感性检验中,我们进一步采用差分模型,将模型(3)和模型(4)中所有控制变量都选择t年与t-1年的变化值,排除外在因素所引起的内生性问题,进一步检验衍生工具对现金流波动性和盈余波动性的影响。表4为衍生工具对现金流波动性和盈余波动性影响的差分回归结果。第二列结果表明,DFI系数显著为负(α2=-0.201,t=-2.10);DFI和DFI*SOE联合检验不显著,DFI*SOE系数为正(α3=0.173,t=1.62),说明非国有企业使用衍生工具能够降低企业现金流波动,但是国有企业使用衍生工具改善现金流波动性作用不显著,结论基本与主检验保持一致。第四列结果显示DFI系数为负(α2=-0.201,t=-1.46);DFI*SOE系数为正(α3=0.276,t=1.37),与主检验结果基本一致结论,企业使用衍生工具与盈余波动性之间关系不显著。

(二)全样本检验由于具有潜在风险敞口的企业更可能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动机,所以在主检验中,选择潜在风险敞口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在敏感性检验中,我们进一步把样本扩展到所有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对模型重新进行回归。结论基本与主检验保持一致。六、结论企业使用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效果是近年来国际财务管理领域争议的一个热点和难点话题。从理论上来说,企业使用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效果主要取决于管理层的动机———对冲或投机,现有实证研究尚未一致结论。2007年1月1日我国上市公司开始实施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使衍生工具的研究可以获得更为详尽的数据。本文以2007—2011五年间具有潜在风险敞口的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首先研究什么类型企业会选择使用衍生工具,发现前一期现金流波动性大的企业使用衍生工具的概率更高;其次,研究衍生工具使用和企业风险之间的关系,发现非国有使用衍生工具确实降低了企业现金流的波动性,而国有企业使用衍生工具并不能改善现金流波动性;最后发现企业衍生工具使用与盈余波动性之间关系不显著,这可能是公允价值计量所引起的盈余短期波动性和盈余管理行为双重作用的结果。本文的结论说明企业使用衍生工具更多是基于现金流波动性方面的考虑,部分回答了关于使用衍生工具使用动机的争议,验证了衍生工具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为监管部门的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曹玉珊,2013:《企业运用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效果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财经理论与实践》第185期。

阳、赵阳,2008:《衍生产品,风险对冲与公司价值———一个理论综述》,《管理世界》第11期。

郭飞,2012:《外汇风险对冲和公司价值:基于中国跨国公司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第9期。

李增泉、余谦、王晓坤,2005:《掏空、支持与并购重组———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第1期。

王志诚、周春生,2006:《金融风险管理研究进展:国际文献综述》,《管理世界》第4期。

衍生品设计论文篇(5)

当前以IP为载体的各行业衍生品开发,将博物馆、电影等融入到产品设计之中,形成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衍生品产品开发方式,并通过互联网的资源平台传递给消费者,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品牌塑造的“设计+”新产业业态模式。

关键词:

设计+ 文化衍生品 IP

1.背景

传统企业和产品的生产一方面存在限制价格战等低端模式,另一方面存在冒牌、抄袭、无版权问题。以阿里平台为例就,“淘宝网”的售假问题―直亟待解决,据跟踪假冒产品的一家美国公司NetNames估计,“淘宝网”商品中有超过20%以上为假货,由此冰山一角可见传统产业陷入的转型升级困境。同时,伴随消费升级,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从简单产品功能性需求的诉求模式到更关注品味、个性等心理满足的情感诉求,给我国传统制造产业进一步带来巨大挑战。

与此同时,针对国内传统制造产品的低利润和无内涵、缺少品牌的现状,尤其是传统产品与设计+模式难以撬动市场。为此,基于互联网的浪潮,国内各大电商纷纷争夺IP和文化布局,对传统行业中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并基于设计+和文化IP模式变革提升,带动品牌塑造和传播及抢占价值链高端,力图实现传统产品创新发展。

2.设计+与文化衍生品开发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院士认为,我们国家既需要支柱性产业,也需要设计产业,尤其是设计产业的强大创意渗透力,能有效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提升我国的制造水平。当前,一些代表性的设计企业能走在前端,在吸纳世界创意精髓的同时,积极通过构建设计的创意生态链,以“设计+城市”、“设计+网络”、“设计+服务”、“设计+孵化”的方式重新定义产品链。通过区域文化结合到产业中,产业结合文化,提高价值,空间带动传统产业链创意升级。包括以互联网的巨大链接,将产品等信息数据化进行网络传播,通过营销平台:阿里(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进行产品系列营销。

产品融合IP,即文化创意类衍生产品,激发消费者对文化内涵的深刻感受。新型产品设计融入IP设计的方式。文化衍生品代表的不仅仅是文化元素,比如风靡海外的“星球大战”文化衍生品代表的不单是电影中的文化元素,而是消费者超级英雄的崇拜和象征,此类产品在传播流程中被赋予灵魂。逐步建立品牌效应。以中国为例,各大电影将IP授权商业联盟。进行电影元素的二次开发,也将电影中的特色文化融入到那些定制产品中,达到相对成本优化和较大价值链的提升,以此拉动内需增长和产业链创意升级。

衍生品的设计是一种“再设计”。重新审视、理解文化背景、设计表达。设计师将文化元素原本的思想与情感通过自己的设计传达给大众,让其精神和情怀以贴近生活呈现。在设计衍生品之前,深入了解文化背景,比如梵高、星球大战文化,确保传达出原本文化所拥有的内涵,并对此思考与重构。对文化概念的合理演绎、升华,是设计文化衍生品的核心。在产品设计基本流程中,对文化元素的调研应该放在首位。现今的文化衍生品基本可分为三类:一是直接将文化元素以平面的方式融入到设计中,表达通俗易懂,开发成本较低;二是对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与改造后,将其与产品功能造型等相结合;三是从文化的内涵出发,不再局限于具体的文化元素或象征,把文化的精神融入产品之中。以往的衍生品多以平面媒体类为主,但近来范围越来越广,文化衍生品逐渐扩大至各个产业。此外,考虑到消费人群,文化衍生品的设计离不开设计感与实用性的融合,设计师需要全面考虑产品的材料、细节、制作流程等,制订出可行的设计方案。

3.“设计+”与博物馆及电影IP文化衍生品开发案例分析

(1)博物馆衍生品的合作模式

消费者在参观博物馆途中,常常会被某种艺术品深深吸引。当前,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热潮从国外传入国内市场方兴未艾。比如梵高博物馆和天猫合作的“燃烧的梵高”系类产品。以及台湾故宫博物馆的“朕知道了”系列,产品将高雅艺术带入群众中去。一款“朕知道了”胶带纸,把帝王般的享受和权利通过胶带纸印的“朕知道了”字传递给消费者,这也是文化衍生品的独有魅力。

2015年,天猫与梵高博物馆开启文化衍生品合作,进一步打造设计+文化,进行传统产品文化元素的再创造,传递出梵高作品表达出的情感,带给消费者精神慰藉和共鸣,从而打开消费者的情感诉求,提升品牌价值。文化衍生品,作为一种二次创造的产品,通过设计师的文化创意充分积淀和了解,进行设计+创新嫁接,把梵高艺术品的价值进行深入塑造。同时,“天猫”在其平台内也全力支持合作伙伴,如品牌商自主结对、登陆众筹平台,帮助其尽快走出一条切实可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当然,在产品设计的完整流程中,博物馆版权方全程监督,确保对IP对整体销售有极大的保证,也维护“天猫”在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中一贯的“品牌、正版、高端”的品牌形象,让消费者买到性价比最高的正版衍生商品,并进一步推动国内众多品牌商家和天猫一起合作。

(2)互联网下的电影衍生品开发

《功夫熊猫3》2016年1月29日上映之后,阿里推出了相关文化衍生品设计与众筹平台,既能满足消费者在观影后延续欢乐的情感,也为资金不足的参与文化衍生品合作的企业提供支持。《功夫熊猫3》的衍生品开发触及的领域非常之广,从快消、汽车、金融、零售、主题乐园等,整个产业链的价值被《功夫熊猫3》带动起来,几乎可以说是一场文化元素的视觉盛宴。《功夫熊猫3》也策略性地选择各行业的领军品牌,据称《功夫熊猫3》与合作伙伴的联合推广媒介价值近15亿人民币。如此丰盛的市场蛋糕,引诱着那些观望状态的产品生产商,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线下商场零售渠道等展开全方位立体联动,数亿消费人群被触动。

从美国来看,衍生品收入高达电影总收入的70%,远超电影票房的两倍。通过这个数据来看,国内的市场跟进步骤基本相同。无论是天猫、京东还是阿里等,几大行业领军品牌算是第一个吃鱼的,都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引入版权,借助设计+进行IP授权的模式,全力打造文化衍生品的市场开发,并以此为支点拉动整个传统产品的创新生态链,以文化为星星之火,文创产品发展可以表现成为燎原之火的兴旺形式。

4.结语

衍生品设计论文篇(6)

关键词:集装箱运价衍生品 分形市场理论 多重分形理论 MF-DFA法

0 引言

航运运价衍生品是航运市场参与者管理风险的重要工具,在国际航运市场上,特别是干散货市场上以FFA(远期运费协议)为代表的运价衍生品发展已经日趋成熟。为了适应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要求,上海正大力发展航运金融产品,目前推出了集装箱运价衍生品是我国航运金融市场的重大创新,在集装箱运输市场上也是首次推出运价衍生品。集装箱运价衍生品是属于航运市场特殊的金融产品,因此有必要运用金融市场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集装箱运价衍生品市场的相关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是现代证券市场理论体系的支柱之一,也是现代金融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1]。许多现代金融投资理论,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模型(APT)以及许多价格预测方法等都是在EMH的基础上建立的[2]。但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并不像有效市场假说所描述的那样和谐、有序、有层次。比如,有效市场假说(EMH)并未考虑市场的流通性问题,而是假设不论有无足够的流通性,价格总能保持公平。故有效市场假说(EMH)不能解释市场恐慌、股市崩盘等极端现象,因为这些情况下,以任何代价完成交易比追求公平价格重要得多。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物理学”逐渐兴起。“经济物理学”是将会是物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模型(其别是统计物理学的相关知识)应用到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3]。其核心内容是:用分形(Fractal)方法、消除趋势波动分析(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多重分形方法(Multifractal)等物理学分析方法来挖掘经济和金融系统中海量的实证数据中的相关性、波动性、易变性等统计特征,并利用计算机模拟经济系统中微观行为者的复杂决策及其相互影响关系,以达到模拟和预测经济系统(特别是金融市场)宏观运行特征的目的[4]。

本文正是沿着“经济物理学”这条主线,利用多重分形理论,将集装箱运价衍生品市场看作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态系统,对上海集装箱衍生品价格的历史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及探讨。

1 上海集装箱运价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

上海集装箱运价衍生品主要指上海出口集装箱中远期运价交易产品,包括上海-欧洲、上海-美西等航线,对应的衍生品交易代码分别为UW、EU,采用场内集中交易的形式。参与者可通过在现货市场与衍生品市场上数量相等、方向相反的操作来规避现货市场因运价浮动所造成的风险。

目前推出的集装箱运价衍生品与SCFI(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现货指数的走势高度相关(如图1所示),价格能提前揭示未来运价走向,日成交量与持仓量之比也已接近 1∶1 的国际标准,且在已发生的现金交割中临近交割合约均实现了向现货价格的平稳回归。这表明,集装箱运价衍生品已初步具备了发现远期价格和套期保值的基本功能。

2 基于MF-DFA方法的多重分形特征研究

MF-DFA 方法是以时间序列每个分割区间上波动的平均值作为统计点,根据波动函数的幂律性确定广义 Hurst 指数,对平稳和非平稳序列结构及波动奇异性进行度量[5]。该方法优

图1 远期运价与即期运价走势图

势在于它能够发现非平稳时间序列中的长程相关性,并且能够避免对相关性的误判。

步骤一,计算序列对于均值的累计离差序列

, (1)

其中,。

步骤二,分割为等长小段。对任意正整数s,记,这里表示的整数部分。将序列自首向尾分割成长为的个互不重叠的小段,由于不一定是整数,为不丢弃序列尾部的剩余部分,保证序列信息不丢失,再将序列自尾向首重复上述过程再划分一次,于是得到个等长小段[6]:

, (2)

, (3)

步骤三,消除每一小段序列的波动趋势。对每一小段序列,用最小二乘法求其拟合趋势直线,记是第小段上的局部趋势函数,。消除每一小段的趋势,得残差序列为:

当时

(4)

当时

(5)

步骤四,定义序列的波动函数。

记为第段残差序列的平方均值,即 (6)

对于非零实数,定义序列的阶波动函数为

(7)

当时,定义序列的波动函数为

(8)

步骤五,确定波动函数的标度指数。对于每一个值,由幂律关系式,推得:

(9)

其中为常数。通过绘出函数关系的散点图,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其作线性回归,回归直线的斜率为阶广义指数。当广义指数与阶数无关时,序列是一个单分形过程;当广义指数为阶数的函数时,序列是一个多重分形过程。

当时,对于平稳时间序列,就是指数。对于非平稳时间序列,当时,表示序列是一个独立过程;当时,表明序列存在长程相关性(持久性);当时,表示序列存在负的长程相关性(反持久性)[7]。

3 数据来源和数据描述

3.1 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取的实证数据为上海航运交易所每个交易日集装箱运价衍生品欧洲航线和美西航线的收盘价。样本数据为各运价衍生品上市的起始日期(2011年9月8日)至 2013 年 2 月 22 日的日收盘价格数据(如表1所示)。数据来源于大智慧终端软件和上海航运交易所网站。本文所研究的连续时间序列选取主力合约(即每日成交量最大合约)的每个交易日结算价格。

表1 实证数据来源

衍生品

合约 样本区间 样本

容量 上市日期

欧洲航线 2011/9/8-2013/2/22 350 2011年9月

美西航线 2011/9/8-2013/2/22 350 2011年9月

3.2 数据描述

本文采用Jarque-Bera正态检验法来检验集装箱运价衍生品的收益率是否具有正态性。表2给出了各个检验样本的基本参数统计量以及检验结果。欧洲航线和美西航线衍生品价格日收益率的峰度都远远大于 3,呈现“尖峰”特征;偏度都小于 0,呈现左偏特征;两条航线衍生品价格收益率序列的 Jarque-Bera 检验统计量估计值远远大于 95%和 99%置信水平所对应的临界值,J-B统计量十分显著,并且相伴概率P为0,因而都拒绝收益序列服从正态分布的零假设,这两个收益率时间序列均为非正态分布。 所以用基于正态分布假设的现代资本市场理论及其分析方法描述其波动规律存在明显缺陷,而分形分布能够较好地描述统计上的尖峰厚尾特征,因此本文用分形分布的 MF-DFA分析方法是更加合理的。

表2 集装箱运价衍生品日收益率统计信息

航线 日期 样本数 均值 标准差 偏度 峰度 JB统计量

欧洲 2011/9/8-

2013/2/22 349 0.001850 0.024812 -0.568511 8.513826 460.8995

美西 2011/9/8-

2013/2/22 349 0.001016 0.022124 -0.394382 8.669014 476.3831

4 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采用 Matlab7.3 编程,首先采用对数差分法处理处理收益率数据的处理上多采用对数差分法计算。图2和图3分别是全样本欧洲航线和美西航线衍生品价格的对数收益率序列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

图2 欧洲航线衍生品价格对数收益率序列关系图

图3 美西航线衍生品价格对数收益率序列关系图

对欧洲和美西航线衍生品价格日收益率原始序列及变化后的收益率序列进行二阶 MF-DFA 分析,S 的取值范围为5至 N/5 天(N 为时间序列总长度)。

图4是欧洲航线衍生品价格收益率序列的离差序列经两次分割后得到的新序列,由于序列分割采用从头至尾再从尾至头的方法,分割时序列长度N不一定能被s整除,尾部剩余部分将单独构造一个子序列,因此图中显示分割的序列会有细微不对称。每次新分割的序列中包含个互不重叠的小段。

图5是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新序列的每一分割小段进行局部趋势拟合的结果,红色为原始序列,蓝色为经过拟合消除趋势波动后的序列。图6是对上图单一区间放大后的结果,从图中可以较清楚地看到单一分割小段上趋势拟合的过程。

对每一小段序列,用最小二乘法求其拟合趋势直线,得到残差序列。根据式 和式(9)可得到每一小段序列的q阶波动函数。图7和图8分别为欧洲航线和美西航线衍生品价格收益率序列在q=10时函数关系的散点图,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其作线性回归,回归直线的斜率为阶广义指数。从图中可以看出q=10时欧洲航线和美西航线的广义指数分别为0.53425和0.29833。

通过绘制不同q阶下各阶曲线的拟合过程,确定广义指数。图9和图10分别是欧洲航线和美西航线不同q阶下各阶曲线及其趋势直线。从图9和图10可以看出,不同q阶下曲线自上而下q值依次减小,对应的斜率即广义指数依次增大。另外,q值在[0,10]范围内等差由大到小变化时,相邻曲线之间的距离由小变大;q值在[-10,0]范围内等差由大到小变化时相邻曲线之间的距离由大变小。这说明q值取较大正数或较小的负数时,具有收敛性。因此q值在有意义的范围内,广义指数是有限值。

图9 欧洲航线不同q阶下

各阶曲线的拟合过程

图10 美西航线不同q阶下

各阶曲线的拟合过程

分别计算两条航线,不同q的广义指数。下表3为欧洲航线和美西航线衍生品价格收益率序列广义指数的计算结果。

表3 欧洲航线和美西航线衍生品价格收益率序列的广义 Hurst 指数

阶数 EU 95%置信区间 UW 95%置信区间

q=-10 1.3004 1.1973, 1.4035 1.1474 1.0775, 1.2173

q=-9 1.2869 1.1852, 1.3886 1.1335 1.0648, 1.2022

q=-8 1.2698 1.17, 1.3697 1.1163 1.0491, 1.1835

q=-7 1.2477 1.1502,

1.3453 1.0945 1.0292, 1.1598

q=-6 1.2184 1.1239,

1.3128 1.0666 1.0038, 1.1293

q=-5 1.1785 1.0884,

1.2685 1.0303 0.9708, 1.0897

q=-4 1.1232 1.0399,

1.2065 0.9831 0.92779,1.0384

q=-3 1.0477 0.97485,

1.1205 0.9238 0.8733, 0.97425

q=-2 0.9543 0.89645,

1.0121 0.8549 0.80953, 0.90024

q=-1 0.8645 0.82311, 0.90595 0.7810 0.74103, 0.82104

q=0 0.7987 0.76905, 0.82827 0.7039 0.66946, 0.73841

q=1 0.7511 0.72665, 0.77545 0.6234 0.59418, 0.65261

q=2 0.7096 0.68562, 0.73365 0.5423 0.51606, 0.56853

q=3 0.6704 0.64372,

0.6971 0.4709 0.44287, 0.499

q=4 0.6356 0.60491, 0.66632 0.4168 0.38425, 0.4494

q=5 0.6074 0.57272, 0.64202 0.3786 0.34162, 0.41556

q=6 0.5854 0.54746, 0.62327 0.3517 0.31124, 0.39224

q=7 0.5682 0.52777, 0.60865 0.3325 0.28924, 0.37565

q=8 0.5546 0.5122,

0.59695 0.3181 0.27284, 0.36339

q=9 0.5435 0.49961, 0.58734 0.3071 0.26021, 0.35397

q=10 0.5343 0.48923, 0.57926 0.2983 0.2502, 0.34647

对以上实证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显著的不为常数,当q从-10变化为10时,欧洲航线衍生品价格收益率序列广义指数由1.3004变为0.5343,美西航线衍生品价格收益率序列广义指数由1.1474变为0.2983,说明两条序列存在较明显的多重分形特征,用单一分形模型对其进行描述是不精确的。

(2)=0.5为分界点,因为当时,序列存在负的长程相关性(反持久性),当时序列存在长程相关性(持久性)。对应欧洲航线衍生品价格收益序列,在的范围内均为,小幅度的波动是用大的广义赫斯特指数来描述,表现出持久性特征,突出了市场内在因素的作用。对应美西航线,时,,此时美西航线衍生品价格收益率的大幅波动呈现了呈现反持续性的一面,表现出反持久性特征,大幅度的波动是用小的广义赫斯特指数来描述,突出市场外部因素的作用。

(3)对于给定的阶数q,欧洲航线的广义赫斯特指数显著大于美西航线的广义赫斯特指数,说明欧洲航线衍生品价格收益率序列具有更强的状态持续性,更弱的反状态持续性。而且,美西航线衍生品价格收益率序列的广义赫斯特指数的波动范围较大,说明其多重分形特征较欧洲航线更为明显。

5 结论与展望

(1)本文证明了集装箱运价衍生品市场存在多重分形特征,佐证了传统的有效市场理论在集装箱运价衍生品市场的不适用。通过应用多重分形消除趋势波动分析方法(MF-DFA),对欧洲航线和美西航线运价衍生品收益率序列进行分析,发现欧洲航线衍生品价格收益率序列广义指数由1.3004变为0.5343,美西航线衍生品价格收益率序列广义指数由1.1474变为0.2983,说明两条序列存在较明显的多重分形特征,用单一分形模型对其进行描述是不精确的。

(2)本文对集装箱运价衍生品市场的多重分形特征分析,选取的对象是两条航线的交易日收盘价以及5分钟价格数据,而忽略了金融市场中比较重要的交易量的数据,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交易量的数据进行多重分形研究,建立量-价关系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

(3)多重分形理论作为金融市场中重要的理论,在理论研究上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未来有关多重分形理论如何应用的研究将成为热点之一。研究多重分形理论在航运运价衍生品的资产定价、风险控制、市场监管和价格预测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中的应用将是重要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Peters E E. Chaos and order in the capital markets [M].New York:John Wiley&Sons press,1991.

[2]B.B. Mandelbrot. New Methods in Statistical Economics [J]. Political Econ, 1963,71:421-440.

[3]苑萤.多重分形理论及其在中国股票市场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7.

[4]苑莹,庄新田,金秀.多重分形理论在资本市场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管理学报,2010,7(9):1397-1402.

[5]黄诒蓉.中国股市收益分形分布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06,(2):99-107.

[6]杨一文,刘贵忠.分形市场假说在沪深股票市场中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2,

衍生品设计论文篇(7)

【关键词】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会计业务流程再造

一、研究背景

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及使用,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活力,它以其特有的对冲和套期保值功能,有效规避利率、汇率或股市等基础产品市场价格发生不利变动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因此,近十几年来,衍生金融工具成为国际银行业用以规避风险、开拓业务、谋取利润的经营手段,其在银行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在我国,国内商业银行是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主力军,主要从事自营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和代客衍生金融工具业务,业务品种有远期、期货、期权、互换及结构性产品等。从交易目的上看,商业银行代客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是在与客户进行衍生金融业务交易,即与其他交易对手进行反向交易,以消除市场风险,从交易中赚取一定比例手续费,承担很小的风险;而自营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则为基础工具套期保值目的而开展(从实际交易情况看目前此类交易量最大)或以盈利为目的而进行。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时间短、金额规模小、品种少,但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不论从品种创新上,还是规模上都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被广泛使用。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受外界影响变动大,加上本身构造的复杂性,使得它伴随着高风险,操作不当将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潜在损失。上世纪90年代以来,衍生金融工具因其自身特点以及投机者的过度投机酿成了多次骇人听闻的巨额亏损和金融危机事件,全球的几乎每一场金融风险事件都与金融衍生工具有关,它的“双刃剑”效应成为风险管理的聚焦点。

与此同时,作为商业语言的会计也面临着不断满足衍生金融工具创新的风险管理的挑战。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的实施将原会计准则规定的在附注中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纳入了表内核算,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使得市场价格的变动对损益的影响更大,衍生金融工具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成为资产或者负债。报表要求披露金融工具的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信息,同时披露对金融工具采用重要会计政策、计量基础等信息,要求披露与金融工具风险相关的描述性信息和数量信息。其中描述性信息包括风险管理目标、政策和过程以及计量风险的方法;风险敞口及其形成原因;数量信息包括风险敞口总括数据和各风险集中点的风险敞口金额;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做到期限分析,判断企业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并说明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方法;市场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和其他价格风险)发生变动时,分析其对当期损益和权益产生的影响。这些都从形式上规定了要采用会计语言来揭示衍生金融工具信息,但是,会计流程的事后反映和原有的会计模式能否按照新准则的规定,有效地反映发展与变化中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真实程度,成为本研究的关注点。本文以会计业务流程再造为焦点,探讨如何对外提供可信的财务信息,以期对内满足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需求,实现有效决策,从实质上发挥会计的控制和风险预警功能。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会计需求

风险是指未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而风险管理则是指“银行或企业根据既定的目标,为防止其收入和债务受金融市场上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以取得比较理想的风险承受程度的组合而进行的管理。它并不意味着要消除一切风险,而主要是把风险控制在所能接受的范围内。”即现代风险管理是在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础上所建立的一整套管理程序,若其管理的范畴在全球内,就形成宏观金融管理;若其作用范围限定在企业内部,则形成微观风险管理。本文关注商业银行内部对衍生工具业务进行微观风险管理中对会计功能的需求以及其所产生的外部性。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

国际证券委员会和巴塞尔委员会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五类。市场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利率或金融资产价格等市场因素的波动使衍生金融的持有头寸价值发生不利变动,从而影响投资者财务状况的风险。信用风险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合约对手违约或无力履行合约义务而带来的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是金融衍生交易活动中交易者所面临风险的集中反映,当交易者无法按合约要求追加保证金时,将被交易所强制平仓,从而面临巨额亏损;而合约到期无法履行支付义务时,则最终将导致企业的破产清算。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信息系统或内部控制的缺失,如人为错误、系统失败、不正当的程序、管理控制失误等,而导致意外损失的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的多样性、复杂性、奇异性和技术性,使其较之基础金融工具面临更大的操作风险,这客观上要求衍生交易主体必须具备先进的管理模型、完备的控制系统和专业的技术人员。衍生交易的杠杆效应使得任何的决策失误都将导致巨大的风险暴露,但也正是由于这一交易机制,更容易诱发交易员的心态,进而违规操作。法律风险是指衍生交易合约不能依法执行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包括合约约定不明确、合约本身无效、交易对手不具备法律授权、相关条款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等。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与会计信息系统

1.会计在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会计是人造的提供经济信息系统,它与企业其他系统(如风险管理系统等)协同运作满足企业和社会经济大系统运行的需求,对内的功能是适应企业需求,反映各子系统的活动情况、监督各子系统的运行、参与其他子系统的控制;对外功能则提供充分反映企业状况的可信的财务会计信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最终会引起商业银行的资金变动,表现在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发生的增减变化上。新准则的资产负债观(盖地,2007)将其公允价值计价,注重交易事项的实质确认,并在列表披露中规定相关的风险披露,强调了决策有用,会计不容质疑地在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中起到了反映和评价的作用。同时,会计对过去事项记录与积累也为反映未来现金流入与流出的衍生金融工具提供数据,帮助报表使用者对未来进行合理预测,利于风险管理。而且,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也包含着会计风险管理:如对由于计量方法的不同或对经济数据粉饰所造成的风险管理;对由于会计数据变化或会计政策选择所造成的风险。

2.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会计需求

金融市场变动速度太快,衍生金融工具品种的多样性和不断创新也使风险表现了非线性,它的风险传递也是高速的,传递过程也十分复杂,所以建立在健全的数据程序之上的高品质信息的适用性对于风险管理非常重要。从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报告制度、程序和方法上,都希望会计的反映、预测、监督、控制职能充分发挥作用。因为经济信息中七成以上的数据来自会计,会计信息的适时提供,将使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与对其交易业务所表现的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紧密的联系。会计系统与风险管理系统的协同运作是满足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需求,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特殊业务,探讨协同运作方式――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以提供风险导向的会计信息。

三、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

(一)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内涵

1. 流程与流程再造

《牛津英语大词典》将流程定义为:一个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行动,这些行动以确定的方式发生或执行,导致特定结果的出现。一般来说,流程是由一系列单独的任务组成的,使一个输入经流程变成输出的全过程。Allan M・Scher认为,“流程对输入的处理可能是转变、转换或仅仅照顾其通过,以原样输出。”Davenport和Short将流程定义为“为特定客户或市场提供特定产品或服务而实施的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

1993年,迈克尔・哈默等合著《再造企业――企业革命的宣言》,代表了得到广泛公认的对再造的定义。他认为,企业再造是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也是管理理念的变革。银行再造(Reengineering the bank)在20世纪8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是国际银行业在网络金融时代、信息化浪潮中寻求银行管理新模式的具有革命性的实践,其定义为:商业银行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客户为目标,以业务流程改革为核心,从根本上对银行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重新设计,以期在成本、质量、客户满意度和反应模式上有所突破,使银行集中核心能力,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

2. 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流程与业务流程

一般认为,企业流程主要由会计流程、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组成,会计是连接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桥梁,负责从业务流程中采集数据,经过加工后生成企业管理活动所需的信息,支持企业的管理活动。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这样复杂的交易,更需要将会计流程与其业务流程紧密联系,例如适时了解业务中如何将复杂的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拆分成简单的、基础的、流动性好的产品,并利用相对简单的产品平掉风险,进行会计的及时反映;公允价值广泛用于各类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确认计量中,涉及公允价值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能否从可观察到的市场价格或通过有效的估价技术直接得到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取得离不开对业务的了解和相应的模型估价。因此,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流程对会计流程的信息采取的时间、方式、质量以及加工后的信息至关重要,会促进会计流程的增值内容、会计流程中的增值作业的增加和非增值作业的减少,保证了信息的有用和可靠,有利于对衍生金融工具管理的决策。所以,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信息需要通过其会计业务流程共同完成。

3.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

本文所指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是银行再造的组成部分,它的内涵则是借用再造理念,强调以会计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以风险管理需要为目标,对现有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进行根本上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风险管理理念,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中采集数据,加工成管理决策有用的风险导向的会计信息,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会计流程的增值内容最大化,满足风险管理的需要。在实践中,会计业务流程再造虽然有创新, 但绝不等于完全否定过去, 现有流程中的合理部分应予以保留, 并根据会计制度的变化、新业务的拓展和客户需求的变化不断加以完善。

(二)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动因

1.商业银行会计业务流程的制约

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会计流程设计多是为了适应既有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的需要, 讲究统一性和标准化,相对缺乏差异性和多样化。具体的会计、业务流程由不同的职能部门设计,会计流程往往远离业务流程,彼此间缺少衔接和协调,会计信息所采集的数据以资金流信息为主,且是在经济活动发生之后进行的,忽略了大量的管理信息, 导致信息隔阂和信息重复存储,财务人员在加工信息时仅仅对采集的信息进行排序、汇总、过账,而很少考虑会计信息和业务活动的关联性,这样的财务报告并非直接可用,必须经过若干后台加工后才能提交到使用者手中。这样的会计流程很显然已无法跟上瞬息万变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业务风险管理需求。

新会计准则中规定,要求衍生金融工具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其风险信息,如银行所具备的风险管理系统和与之相关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其风险计量体系获取以公允价值计价的资产和负债信息,得到风险暴露总额与获准的银行风险管理限额进行比较的情况。而银监会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等的要求,从监管角度出发,指出商业银行在其所提供的监管报告中需揭示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情况和对银行监管资本的影响,但两者要求的口径的不一致使财会人员在加工统一数据上疲于奔命。当然,定性也好,定量也罢,期末风险估值数据也仅仅提供某一时点的风险水平,无法满足其风险管理所需的适时的高质量信息。

3.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开展与IT支持

目前,我国开展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商业银行一般都根据西方商业银行衍生金融业务的管理方法建立了前、中、后台的业务运作体系,但具体有所差别:前台一般设在资金部(或国际部、外汇交易中心)负责交易的执行和头寸的管理;一般设在资金部(或国际部、外汇交易中心)的风险管理处或相关处室,负责交易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风险评估及交易额度管理;后台设在清算中心,负责交易清算和控制操作风险。大多数银行目前仅授权其境内分支机构开展代客衍生交易业务,并明确规定由总行集中营运,统一核算。

IT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应用使得银行构建信息系统,进行实时跟踪、反映、处理其各项经济活动成为可能,各种交易和事项在发生时即可实时记录、实时处理、实时报告,满足了包括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在内的各项需求。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模式、理论的研究,也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提供了理论和发展的支持,成为其再造的动力。

(三)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设想

1.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方法支持和核心策略建议

流程再造的具体方法主要是流程要素分析法,有二要素分析法和四要素分析法。在二要素分析法下,流程可以被广义地理解为做任何事情的方式,包含客体流和主体工作流。流程再设计的出发点就是改变这两个基本要素,使它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具体方法有:改变客体或客体的载体、改变主体、实现主体工作与客体流之间的转换。在四要素分析法下,将流程分为活动、活动之间的联结方式、活动的承担者以及完成的方式等4个基本要素。流程再造可从4个要素上寻求突破。如活动本身的突破,有活动的整合、活动的分离和活动的废除;活动间关系的突破有两种可能:一是活动的某一顺序发生突破性的变化,导致一个高效运作的新流程产生,二是活动间的逻辑关系发生突破性变化,从而获得一个新的流程;活动承担者的突破;活动实现方式的突破主要体现在探索信息技术更为有效的利用。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核心策略是会计与业务流程之间信息的转换,应为增值的作业;利用网络环境、IT技术以及各处理模块,进行适时(just-in-time)在线(on-line)的信息加工、提供与应用;会计确认、核算、加工三阶段的处理在网络支持下,由相应的模型系统处理完成,形成适时的信息数据库。在各处理阶段的信息是可分离的,可选取的,当应用信息时可根据不同需求经授权提取,形成相应的报告:如适时的风险管理信息提取,适时的财务报表披露,风险预警等。

2.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流程再造设想

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流程的风险控制是关键,其增值作业的增加和非增值作业的减少,是会计流程再造的价值增值前提。现代经济高度社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是银行完全可以借用外部资源,把许多业务流程环节交由其它企业去协作完成。例如,利用业务外包将银行的局部性的信息技术业务委托给外部厂商或集成商去做,而自己只做核心部分,将流程分解到新兴的参与者,让他们只需专门服务于各自的领域,银行做其核心业务流程,掌握其核心信息。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对衍生交易各种可能的风险进行事前的评估,对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对每一笔交易的风险特性进行测试并提出应对措施。风险管理部门应采取先进可靠的风险评估模型,准确测量衍生交易头寸变化时风险价值的变化情况,估计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下的风险状况。在此基础上,建立衍生交易的止损点和风险预警线,以便有效地管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利用适时的财务报表充分披露。

例如,某商业银行的外汇金融衍生产品批发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注:该业务为通过收集公司、机构客户外汇理财、风险管理需求,为公司机构客户提供的金融衍生品业务)

通过业务流程中的产品适用性审核深入分析产品风险,并根据产品的市场成熟程度、客户对于产品风险的理解程度和承受能力来考虑产品对客户的适用性;通过信用风险审核采取控制措施;审批人在授权审批的权限额度内审批交易;在交易平盘中审核客户书面材料委托、协议及请示的一致性和齐备性,在与境外交易对手进行背对背平盘条款与客户交易委托的一致性及交易对手额度的使用情况;交易证实审核客户委托与交易前台、境外交易对手提供的交易证实书的齐备性和一致性。从业务流程上控制人为的操作风险。

3.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思路

商业银行每日都提供衍生工具交易合同的收益和损失以及风险估值等数据作为内部风险管理之用,并提供整个报告期的一系列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情况数据,动态地了解衍生工具交易活动作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后所具有的功能。

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哈默, 詹姆斯・钱皮.企业再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2] 田晓军.银行再造[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 (美)布赖恩・L・乔伊纳.第4 代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

[4] 刘传华. 国有商业银行会计业务流程再造[J]. 财务会计,2004( 1 ).

[5] 刘政权 .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认识辨析[J]. 改革与理论,2003( 9 ) .

[6] 葛家澍. 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 [J]. 会计研究, 2006(09).

[7] 黄颖利.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实时披露与预警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 2005 .博士论文.

[8] 田萍. 金融风险存在与度量最新进展研究[D]. 吉林大学, 2005. 博士论文.

[9] 鄂志寰.WTO 与中国《银行再造》[J].中国投资,2001(11).

[10] 郑明川,徐翠萍.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的VaR披露模式[J]. 会计研究 , 2002(07) .

[11] 靳继同.论我国商业银行再造[J].新金融,2002(2).

[12] 企业会计准则. 财政部.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