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0 14:54:34

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篇(1)

1 泥鳅场址的选择

1.1位置选择选择日照充足,温暖通风,空气清新、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排水容易、家宅附近用电有保障的地方建养殖场,这样便于管理。另外附近不能有工业和城市污染源,不能有农药和有毒废水的侵害。

1.2水源、水质的要求泥鳅的适应性较强,对水质的要求不是十分苛刻。一般无污染的江、河、湖、库、井水以及自来水都可以用来养殖泥鳅。养殖用水的溶解氧在3mg/l以上即可。ph值在6~8之间,透明度在15cm左右。

1.3土质土质对养殖泥鳅效果影响很大,在黏质土中生长的泥鳅体黄色、脂肪多、骨骼软、味道美;在沙质土中生活的泥鳅体乌黑、脂肪少、骨骼硬、味道差。因此养殖泥鳅的土质以粘土为好,显中性或弱酸性。

2 苗种放养

3 成鳅的日常管理

3.1饲料的配制和投喂人工养殖泥鳅,最好使用配合饲料,因为配合饲料不仅营养丰富、全面,而且使用方便,对水质污染较小。由于泥鳅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饲料颗粒的大小以及对蛋白质含量的要求不同,所以在不同阶段应配以不同规格的饲料:5~8cm的鳅苗使用的饲料规格为:麦麸42%,豆粕20%,棉粕10%,鱼粉15%,血粉10%,酵母粉3%;8~12cm的鳅苗使用的饲料规格为:麦麸48%,豆粕20%,棉粕10%,鱼粉12%,血粉7%,酵母粉3%;12—20cm的鳅苗使用的饲料规格为:麦麸50%,豆粕20%,棉粕10%,鱼粉10%,血粉7%,酵母粉3%。投喂人工饲料时要沿着池塘边缘泼洒,而且要泼洒的均匀,避免在一个地方过于集中而引起抢食现象。饲料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日投饵量大约为泥鳅体重的8—10%。每次投饵量以泥鳅在1小时左右吃完为度。泥鳅的进食情况可以通过自制的观察台观测。

泥鳅养殖技术篇(2)

【论文关键词】池塘;稻田;泥鳅;养殖技术

2009年,在肥西县丰乐镇池塘7 333.33 m2、稻田4 666.67 m2多水面养殖泥鳅,平均产量分别为2 250、3 750 kg/hm2,平均效益分别为1.05万、1.65万元/hm2。现将泥鳅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池塘精养

1.1鳅池建设

养殖泥鳅的池塘要靠近水源、排灌方便,以便定期注水;面积为300~500 m2,最大不超过1 333.33 m2为好;池深为70~80 cm,并在排水口附近挖6~10 m2、深60~80 cm的集鱼坑,以方便放养和捕捞;池塘岸要整齐平直、坚硬,并在埂内贴1层塑料膜以防泥鳅钻洞逃逸;池底要整实,并要有20~30 cm淤泥,深浅要均匀。

1.2清塘消毒

将整建好的塘口进行药物消毒,在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生石灰清塘:生石灰化水后能杀害野杂鱼、水生昆虫和细菌等病原体,不仅有除害灭病作用,还能改善水质,增强底泥的肥力;生石灰的用量应根据水深情况而定,一般水深7~10 cm的干池用900~1 125 kg/hm2;水深1 m用1 875~2 250 kg/hm2[1]。漂白粉清塘:漂白粉遇水后能放出初生态氯,具有较强的杀菌和灭敌害生物的作用。干池塘用60~75 kg/hm2,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

1.3肥水放养

放养前3~4 d施基肥,品种以畜禽粪肥为主[2],用量为9~12 t/hm2,以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为减少疾病,用10 mg/l漂白粉溶液在水温10~15 ℃时,浸洗泥鳅鱼种20~30 min,或者用3%食盐水浸洗30 min左右,杀灭泥鳅鱼种体表的病原菌,增加抗病能力。池塘养殖成鳅时,放养量按放3~4 cm泥鳅鱼种18万~24万尾/hm2,如有流水条件的池塘可适当增加投放量,反之可少放。

1.4科学投饲

泥鳅鱼种入池后,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肥,培养水中的天然饵料。每日还要投喂人工饲料,日投饵量3月为泥鳅总体重的1%,4—6月为4%,7—8月为10%,9—10月为4%。投喂方法,2次/d,上午、下午各1次,并在池塘内向阳、离岸1.5~2.0 m处搭设饲料台,把饲料放在台上,有利于泥鳅均匀摄食,可减少饵料的浪费,便于检查泥鳅的食量和生长情况。

1.5种草与增氧

在鳅池中种植适量的水浮莲或水花生,种草的覆盖面应控制在15%左右,避免高温阳光直射,为泥鳅提供栖息的场所。注重观察池水变化和泥鳅活动情况,如果池水呈茶褐色或大量泥鳅不时窜出水面“吞食空气”,要立即注入新水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同时可选用富氧或粒粒氧增氧。

1.6泥鳅捕捞

泥鳅具有钻入土的特性,因此不容易捕捞。针对泥鳅的这一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捕捞方法:一是食饵诱捕法。把炒香的米糠或麦类放在一种特制的竹笼内,将笼置于池周边沿部位,引诱泥鳅进入笼内。二是排水捕捞法[3]。先将池水排干,然后根据成鳅池的大小,在池底开挖几条宽40 cm、深25~30 cm的排水沟,在排水沟附近挖坑,使池底泥面无水,沟、坑内积水,泥鳅会聚集到沟坑内,即可用抄网捕捞。若池大未捕尽,可进水淹没池底几小时,然后慢慢放水至只剩沟坑内有水,继续用抄网捕捞。若池中还有泥鳅钻到泥中未捕到,则再进水淹没池底过夜,第2天太阳未出之前慢慢放水,再重捕1次,可基本捕尽池中的泥鳅。

2稻田养殖

2.1稻田选择与准备

养泥鳅的稻田一般要求保水性能好,渗漏速度慢,插秧前稻田水深保持20 cm以上。稻田的积雨面宜小不宜大,选择低洼田、塘田、岔沟田为宜。水源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质以黏性、高度熟化、肥力较高的土壤为佳。养殖泥鳅的稻田,田埂应高出田面60 cm左右,捶紧夯实,可用农膜插入泥中10 cm围护田埂,以防漏洞、裂缝、漏水、塌陷而使泥鳅逃走。同时进、出水口处要安装塑料网栏[4]。鱼沟一般为“十”字形沟,挖在稻田中央,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沟深60 cm、宽90 cm为宜。鱼沟渠道要与进、出口处畅通。养殖泥鳅的稻田插秧前施尿素150 kg/hm2为宜。

2.2放养与管理

泥鳅一般在水稻插秧后10 d开始放养。苗种规格以长3~4 cm为好,放养37.5万尾/hm2左右。一般每天投喂饲料1~2次,即上午和傍晚各1次。直接投放在饲料台。饲料以谷糠、麦麸及鱼类专用饲料等为宜,可搭配些青饲料。日投喂量一般为泥鳅总重量的4%~5%。稻田水位应根据生产需要适时调节。稻田防病治虫要注意选择低毒农药,适时适量叶面喷施,以防药害。泥鳅经4个月的饲养,体长达到10~15 cm、体重达到15~20 g,可以捕捞出售【论文联盟整理]。

3参考文献

[1] 姬鸿,金艳.泥鳅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9):248.

[2] 张娟.池塘泥鳅高效养殖一例[j].渔业致富指南,2009(23):45-46.

泥鳅养殖技术篇(3)

[关键词] 泥鳅 沼肥 生态养殖 增产

[中图分类号] S96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141-01

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有“水中人参”之美誉。泥鳅属温水性底栖型鱼类,喜生活于淤泥较厚的静水中,适宜生长在光线较差的淤泥中。当前,生态农业模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使用沼肥(沼渣、沼液)发展泥鳅养殖技术,属于特色生态养殖产业。沼肥中不但含有植物生长所需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还含有铜、铁、锰、镁、锌等微量元素,氨基酸、蛋氨酸、烟酸、核黄素等营养成分,是动物生长必须的营养物质,并且不含各种有害菌及虫卵,可以使用沼肥来作为饲料来进行水产养殖。

沼肥高效养殖泥鳅技术研究分为实验室试验及生产实践两部分:

一、实验室研究

1.试验水及试验液配制

使用自来水曝气72h,水中氯气消尽。用水总碱度为42.44mg/L,总硬度为225.35mg/L,pH值为7.65。将沼液和沼渣按照体积比准确称量后直接加入处理后的自来水中,混合均匀。

2.鳅种来源及规格

泥鳅健康良好,体表无伤,室内暂养10天

3.试验仪器及设备

电子天平(精度1%) pH计 微波消解炉

4.试验方法

试验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确定最高致死浓度,试验周期为30天,每隔5天换试验液一次,沼液生长试验设置6个水平:对照组,0.5%,1%,3%,5%,7%。沼渣生长试验设置4个水平,对照组,0.5%,1%,3%,每个处理试验液用量为5000ml。

5.结果与讨论

试验发现,泥鳅对沼液安全生长浓度为6%-7%,对沼渣安全生长浓度为4%-5%,只有沼液在5%浓度时出现正增长。因此,沼肥因其营养成分不够并不能完全代替泥鳅饲料。

二、生产实践

1.选址

靠近沼气池出料口的地方建造水泥池面积50m2左右,池深1m,也可土池铺塑料薄膜,水源有保障、水质好、排灌方便,建立专门进出水口,设置铁丝网防逃。排水口底部挖一鱼坑,坑深30-40cm,面积为鳅池的1/20,用于泥鳅避暑和捕捉,池上方建好遮荫棚,架设好诱虫灯以诱虫喂鳅。

2.成鳅养殖

放苗前池塘消毒,生石灰200g/m3带水清塘,放苗前一周用沼渣250g/m2培肥水质。放苗前进行试养,鱼体消毒,晴天上午放养,5cm鳅苗放养密度为0.5kg左右/m2。

饲养过程中,以饲料为主,沼肥和诱虫为补充,还可以投喂适口的螺蛳,蚯蚓及豆腐渣,米糠等。沼渣、沼肥轮流投放,少量多次进行,沼渣每次投放250g/m2,沼液每次500克/m2,7天左右投放一次。期间观察水色透明度,若大于30cm便需要追肥。每次追施在晴天上午进行。为了泥鳅直接吞食饵料和水中浮游生物的生长,刚投完沼肥不宜马上加新水。

养殖过程中根据水质变化,每15天左右换掉1/3的池水,以保持池水的水质良好。适宜水深50cm左右,透明度不低于25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施沼肥后需经常对池塘进行检查。若发现泥鳅窜出水面,说明池水过肥,水中缺氧,应及时注入新水,放掉老水。酷暑季节,鳅池上方搭设遮荫棚,栽种葡萄或者瓜果,并定期加注新水入池,冬季可在鳅池四角堆放沼渣、牛粪、猪粪、供泥鳅钻入保温。

3.病害防治

泥鳅池塘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坚持每半月交替使用生石灰或聚维酮碘对养殖池塘进行消毒,同时使用护水宝全池泼洒调节水质。

泥鳅养殖技术篇(4)

1.1鱼体消毒:泥鳅放养前用5%的食盐水浸泡10min。

1.2水温:放养时运输泥鳅的水温与池水的水温温差不能超过3℃。

1.3放养规格:放养规格要求规格整齐、健壮,做到大小基本一致,在放养时大小要分开。

1.4放养密度:放养规格为5~7cm的泥鳅种1500尾/m2。

2日常管理

2.1水质:水质保持新鲜,含氧充足。注意防止水质恶化,经常换注新水。在夏季,如发现泥鳅将头部频繁伸出水面吐食空气,立即添注新水或换水。

2.2投饵:泥鳅为杂食性偏动物性鱼类,日常以就近就便原则投喂。一般投喂小鱼虾、蚯蚓等,加投豆饼、麦麸等,夏季还在池子上方安装灯泡诱虫。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3~6%。每个网箱中设置一个饲料台,饵料投放在食台上,以便观察和防止浪费。

2.3防暑:在夏季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池上方搭建遮荫物,水温超过30℃时勤换新鲜的凉水。雷雨、闷热天气要勤加新水或换水,以防泛池死亡。

2.4防逃:坚持做到早、晚巡塘查看网箱,检查网箱有无破损和漏洞,及时修补,以防泥鳅逃逸。

2.5防病: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定期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泼洒。做到经常巡塘,定期洗刷清理网箱,保持网箱内外水体畅通,及时清除池塘中的水蛇、老鼠等敌害,发现病鳅、死鳅及时捞出。养殖过程中未发生疾病。

3小结与讨论

3.1苗种选购时要注意辨别。不要购买广告所谓“特大泥鳅”苗种或其它所谓的“优质”苗种、新品种,也不要购买长时间贮存及反复转运的鳅苗。

3.2养殖时不能大小混养。同一网箱中大小泥鳅混养,小鳅易逃逸、不敢争食,体质逐渐衰弱甚至死亡;饵料不足时又可会发生泥鳅相互抢食残斗,整体产量不高。

泥鳅养殖技术篇(5)

1.1开展时间和实施地点

2013年1月~2014年12月选择在县水参水产养殖场(城郊乡瓦庄村)内开展。1.2主要技术内容

1.2.1泥鳅苗种人工繁育

苗种人工繁育设施:2013~2014年在县水参水产养殖场内建设泥鳅亲本精养池8670m2(其中水泥精养池1380m2,土池7290m2);建设泥鳅产卵池230m2和配备孵化缸10个等苗种繁育设施设备一套;在保温棚内建设泥鳅育苗池2660m2;建设泥鳅开口饵料(光合细菌、藻类)培育池1300m2;建设泥鳅生物饵料(轮虫、枝角类、红虫)培养水泥池、土池、保温棚1hm2。亲鳅选育:人工繁育的泥鳅亲本为本地选育及从江西省南昌市、江苏省连云港市引进的青鳅、黄板鳅。育苗时间:每年4~9月对引进和选育的本地青鳅和黄板鳅进行人工催产、孵化、育苗。催产激素:采用绒毛膜、地欧酮、LRH-A2等催产激素,单独或配合使用。催产激素使用连续注射器在泥鳅胸鳍注射。泥鳅苗培育饵料:采用熟蛋黄、豆浆和培养的光合细菌、轮虫、水蚤、红虫等,单独或配合投喂。

1.2.2成鳅养殖

1.2.2.1养殖规模

2013年、2014年在县水参水产养殖场(城郊乡瓦庄村)开展成鳅养殖池塘面积分别为5.33hm2、8hm2。

1.2.2.2主要技术措施

养殖池塘建设: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周围无污染、光照好的地方建造泥鳅养殖池塘,也可利用现有池塘改造后养殖泥鳅。池塘单口面积在667~2001m2,池塘深度1.2~1.5m,池塘水深要求在0.7~1m之间。池塘底部要有一定的坡度,以利池塘排水。建造的连片池塘有单独的进排水系统,每口池塘要设置独立的进排水设施,进水管为直径160mm的PVC管,在池塘进水口的另一端设排水管,排水管应比池底低0.5m,以形成落差,便于排水和捕捞。排水管通过套接弯头连接直径为160mm的PVC管,竖立水中,露出水面40~50cm,上半部分钻有直径为3mm的数个小孔,当水位高出设置水位时,即会自动从小孔中排水,达到自动控制水位的目的。设置防逃网:池塘内四周靠边埋设置高1~1.3m的防逃网,防逃网要埋入池底30cm并压实,防逃网要高出水面30cm,上有网纲,用木桩或水泥桩支撑。清塘消毒:饲养泥鳅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才能有效地除害灭病,既可改善底质,又可增加肥力。泥鳅苗放养前15d,池塘水深在10cm左右,池塘用生石灰75kg/667溶水全池泼洒。施足基肥:苗入池前8d注水施基肥,每667m2施粪肥500~1000kg,先培养池塘内浮游生物。苗种放养时间和密度:在每年5~7月投放该场人工繁育的3~5cm泥鳅苗种,尽量提早苗种投放时间,确保在10~11月开始收获上市。池塘用生石灰消毒后10~15d,药性消失后即可放养泥鳅苗种。一般每667m2投放规格为3~5cm的泥鳅苗种10~15万尾。泥鳅苗下塘时用聚维酮碘浸洗消毒10min再放入池塘。放养的泥鳅苗要求无病无伤,规格整齐。饲料投喂:人工养殖泥鳅,主要靠投喂适合泥鳅生长需求的配合饲料进行养殖,养殖前期,因泥鳅个体小饲料蛋白质含量要求达到34%,养殖后期饲料蛋白质含量30%左右。2013~2014年该养殖场主要选择投喂了福建海大饲料公司生产的泥鳅膨化颗粒饲料。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2%~8%,具体应根据泥鳅的个体重和水温情况来调整,5~6月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3%~4%,7~8月为泥鳅体重的6%~8%,9~10月为4%~5%,11月为2%~4%。投喂方法应按“四定”原则投喂,以提高饲料利用率,6月以前和9月以后每天投喂2次,9:00和17:00各1次,6~9月每天投喂3次,即7:00、12:00、17:30各1次,因泥鳅有夜间摄食的习性,在6~9月,中午要投的少,约占全天投喂量的20%,早上和下午投的多些,约各占全天投喂量的30%。水质调节:养殖池水的好坏对泥鳅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通过施放肥水素,调节水色为黄绿色,透明度为30cm左右,若水源充足能保持微流水最好,不能保持微流水的池塘,夏季每3~5d应加水1次,每次加水10cm,可调节池塘水温,有利泥鳅度夏。日常管理:日常管理主要是要加强巡塘,观察泥鳅的活动情况、水质变化情况、吃食情况、设施运转情况等,并做好生产记录。高温季节保持微流水,定期注入新水。每天投饵时,观察有无泥鳅逃到网外,检查有无因田鼠嚼咬、操作不慎造成防逃网损坏等。做好防鸟类、蜻蜓、水蛇等敌害也是日常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可在池边设置防鸟网等方法预防鸟害。病害防治:泥鳅的抗病能力较强,只要水质清新,管理得当,一般较少发生病害。通过水质调控措施,形成良好的水域环境,泥鳅就会生长旺盛,抵抗力强。在养殖过程要尽量做到不用药或少用药,用药时要选用符合无公害养殖的高效、低毒、无药残的渔药,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确保养殖的泥鳅水产品质量安全。泥鳅常见的疾病和药物防治方法主要有:水霉病:水霉病主要是在鱼体受伤、水温急剧变化情况下易发生。防治方法:彻底清塘消毒,消灭病源菌;操作细心,防止受伤;对发病的泥鳅用2%~3%食盐水浸洗5~10min,或用水霉净0.15g/L全池泼洒,连用3d。赤皮病:病鳅鳍条充血、腐烂,有的发白。外用强氯精0.2mg/L全池泼洒,按饲料重的0.3%拌入氟苯尼考内服,连用5~7d。肠炎病:腹部出现红斑,肠道充血发炎,红肿有黄色黏液流出。外用二氧化氯0.2mg/L全池泼洒,每50kg泥鳅用大蒜素7.5g拌料内服,连用5~7d。车轮虫病:病鱼体表黏液增多,食欲减退,离群独游。防治方法:用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0.5~0.7mg/L全池泼洒。收获捕捞:每年5~6月在池塘内放养3~5cm的青鳅、黄板鳅,经5个月左右的投饵养殖,当个体重达到70尾/kg左右时,10~11月即可开始分批捕捞上市。大量上市时可用拉网捕捞,捕捞量不大时可用地笼诱捕。

2结果

2.1泥鳅苗种人工繁育

县水参水产养殖场开展泥鳅苗种人工繁育,2013年4~9月人工繁育2~4cm泥鳅苗3000万尾,创产值84万元(按平均每万尾280元计);2014年4~8月人工繁育3~5cm的泥鳅苗4850万尾,创产值164.9万元(按平均每万尾340元计)。该场生产的泥鳅苗除主要提供本场养殖池塘进行成鳅养殖外,还外销福清、泉州、莆田、周边县等地泥鳅养殖大户。

2.2成鳅养殖

2013年县水参水产养殖场养殖成鳅池塘5.33hm2,在5~6月每667m2投放3~4cm的泥鳅苗10万尾,10月下旬开始收获上市。11月中旬经组织验收测产,养殖成活率在63%左右,平均每667m2可收获成鳅1100kg,创产值3.96万元/667m2(按当地市场价36/kg元计),扣除需用地租金、养殖池塘建设、防逃设施、苗种、饲料、药品等生产成本2.57万元,可获利润1.39万元/667m2。2014年县水参水产养殖场养殖成鳅池塘面积8hm2,投放鳅苗时间5~6月中旬,平均每667m2投放3~5cm的泥鳅苗12万尾。10月18日开始收获上市。2014年10月23日经县水技站组织现场测产验收1口1734m2的养殖池塘,今年5月投放的3~5cm的泥鳅苗,经测量规格达到14~18cm,体重达到70尾/kg左右,养殖成活率在68%左右,平均每667m2产成鳅1360kg,产值4.352万元/667m2(按当地市场价32/kg元计),扣除需用地租金、养殖池塘建设、防逃设施、苗种、饲料、药品等生产成本2.7万元,可获利润1.652万元/667m2。

3小结与讨论

泥鳅养殖技术篇(6)

(一)池塘条件

池塘位于宿迁市中扬镇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内,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且进排水方便,试验塘口2个,总面积40亩,每个塘口都为20亩。池塘平均水深1.1-1.6m,塘埂高1-1.3m,顶宽1.4m左右,不渗漏。池塘四周靠池埂1m左右用聚乙烯网布作防逃网,防逃网高70-90cm,地下深埋30cm,上网口加缝25cm塑料膜。每池配备增氧机两台。

(二)放养前准备

1.清塘消毒

冬季抽干池水冻晒一个月左右至淤泥开裂后注入新水10-20cm。每亩用生石灰150kg化水后全池泼撒,杀灭池中的病原体和有害生物。用60目过滤袋套在进排水口处,防止野杂鱼进入。

2.施肥培水

消毒10天后,每亩施发酵过的家禽粪肥300kg左右,培育浮游生物,为扣蟹提供适口鲜活饵料。

3.水草移植

1月10日开始移植伊乐草,3月20日至4月20日种植黑叶轮藻,4月20日种植苦草,水草面积达到水面积的40%-50%。

4.螺蛳投放

人工投放螺蛳既可为河蟹提供优质的天然动物蛋白原,又能净化底层水体水质,第一次投放螺蛳要早,以便于螺蛳尽早适应池塘环境,产出幼螺供幼蟹食用。两次投入能防止一次性投入量大,造成前期水质清瘦,青苔大量繁殖而影响河蟹生长。3-4月份投放干净无污染的螺蛳200-300kg/亩,7-8月份投放100-200kg/亩。

(三)苗种放养

在2月12日放养体质健全、活力强、附肢齐全的扣蟹,规格为140-160只/kg,每亩放养1000只左右。搭配放养规格为10尾/kg的花白鲢(比例为1:4),每亩放养2kg。4月10日每亩放养规格为4-6cm/尾的泥鳅苗75kg,鳅苗要求规格整齐,体色鲜亮,体质健壮,体表光滑,无出血、破损、脱黏等现象。鳅苗下塘前可用3%-4%的食盐水浸浴10-20分钟,以杀灭病原体。放鳅苗下塘时应先试水,取塘中水放入鳅苗三小时后无异常才可放养,同时塘水温度与运输鳅苗水温差不超过2℃。在鳅苗选择上,要尽量选择当地人工培育的,运输路途短的苗种,切忌收购药捕或电捕的鳅苗。

(四)饲养管理

1.饵料投喂

河蟹、泥鳅均属于杂食性动物,养殖全程投喂河蟹颗粒饲料。饲料投喂坚持“四定”原则,即定质、定量、定位、定时,日投喂量为河蟹体重的3%-8%,泥鳅不需单独投喂。根据季节、天气、蟹的生理状况而调整。春季投喂饲料蛋白含量为40%,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3%,每日投喂1次;夏季投喂饲料蛋白含量为34%,日投喂量为河蟹体重的5%;秋季投喂饲料蛋白含量为36%,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8%。饲料投喂需注意天气晴好时多投,高温闷热、连续阴雨天或水质过浓则少投;大批河蟹蜕壳时少投,蜕壳后多投。

2.水质调控

5月份之前,少量多次加水,保持水位在60-80cm。6月后,加深水位,使水位保持在120-150cm,水体定期施加可溶性有机肥保持水体相对肥而清爽,维持水体藻类、菌种和各类浮游动物的相对平衡。7-8月高温期每10天用一次生物底改和益水宝调节池塘水质。

3.病害防治

始终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4月中旬用纤虫净防治纤毛虫一次,5-6月使用二溴海因消毒一次,每立方水体用药0.3g,高温期每月用中草药伴饵投喂,每次7天左右,提高河蟹免疫力和抗病力,养殖过程中未发生严重病害。

4.日常管理

首先是坚持巡塘检查,每天早、中、晚巡塘,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其次是做好敌害防御,泥鳅的生物敌害较多,在日常管理期间,要及时清除生物敌害,严防生物敌害侵入。可用每立方水体0.05-0.1g敌百虫杀死水蜈蚣、蜻蜓幼虫、红娘华等生物,用药时要避开河蟹蜕壳期。最后是及时记录养殖生产情况,包括天气、水温、饲料投喂、用药、起捕上市等数据。

二、试验结果

9月份按照“少量多次,捕大留小”的原则开始用地笼起捕泥鳅上市,泥鳅要在9月底前尽量捕捞出池,为河蟹后期育肥腾出空间。用地笼起捕泥鳅时,地笼口要敞开,使误入地笼的河蟹能及时从笼口爬出来。中秋节前后结合市场行情,适时捕捞河蟹上市销售。①池塘捕获河蟹1706kg,平均规格为145g;泥鳅3274kg,规格为35-52尾/kg;②池塘捕获河蟹1680kg,平均规格为142.6g;泥鳅3056kg,规格为37-53尾/kg。

三、小结

泥鳅养殖技术篇(7)

关键词 泥鳅;引进养殖;失败原因;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S96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295-01

池塘高密度养殖泥鳅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技术性很强的特种养殖项目,它对鳅种的来源选择、池塘条件、放养密度、饲养管理水平及防护措施的落实都具有严格的要求,养殖户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在各个环节做到疏而不漏,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新手来说的确很难做到。2013年,萧县龙城镇万达家庭农场修建高标准泥鳅养殖池20口,面积2.33 hm2,并配备小口机井11眼,2014年初,冯浩天、欧航航等8户承包了该农场全部养殖池,先后从河南范县、安徽五河引进泥鳅种苗进行饲养,经过近9个月日夜辛劳,最后因各种原因和问题导致养殖失败,泥鳅成活率、回捕率、产量很低,每户经济损失几万到十几万不等,让人痛心,为提醒广大养殖户引以为戒,避免步其后尘,特撰写此文分析此次引进养殖失败原因。

1 泥鳅养殖失败的原因

1.1 经验不足,盲目上马

在确定承包养殖池进行泥鳅饲养之前,8位养殖户对泥鳅的生态习性、养殖技术管理、病害防治知识等一无所知,对泥鳅苗种优劣缺乏应有的鉴别能力,不了解国内人工养殖泥鳅市场行情,对泥鳅养殖风险性估计不足,最重要的是缺乏泥鳅养殖方面的实践经验。在上述诸多问题没有很好解决的情况下,同时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仅凭电视广告和场家提供的片面的养殖技术信息凭感觉盲目上马,导致后来在苗种选择、饲养管理、水质调节、病害防治、敌害生物防护等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引进饲养失败应是意料之中,不能不让人深思。

1.2 苗种引进存在很大问题

池塘高密度养殖泥鳅,苗种选择是养殖户面临的第一个严峻的技术考验,如果选择放养的苗种质量不过关,将为后面的管理、生长、养殖产量、回捕率和经济效益带来无穷后患。据事后调查分析,此次苗种选择放养存在很大问题,从最后起捕情况得知,此次引进仅存活下来的泥鳅品种就有6~7个,起捕时成鳅颜色混杂,规格大小不一。此次引进的泥鳅苗种放养后成活率仅为50%~70%,苗种放养后伤亡损耗大,导致产量和回捕率很低,经济损失惨重。其中1口池塘放养苗种逾500 kg,到最后起捕商品鳅也仅为500 kg左右。

1.3 饲养管理技术不过关

本次参与承包的8位养殖户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池塘养殖泥鳅,对泥鳅养殖管理病害防治知识一无所知,养殖经验技巧更无从谈起,仅凭场家提供的粗浅片面的养殖技术信息,盲目引进技术含量高的养殖项目,又没有专业技术人员作指导,高薪聘请专家长期驻场指导又不现实,只能由自己摸索,再加上苗种放养带来的后遗症、泥鳅饲料价格高、市场行情因素等影响,最终无法逃避养殖失败的现实。失败的实践证实,没有掌握熟练的养殖技术,缺乏养殖的经验技巧,盲目实施一些高投入、高产出、技术含量高的养殖项目是非常有风险的。

1.4 水质管理和防护措施落实不过关

池塘高密度饲养泥鳅,水质的管理调节是一项技术性很强而又非常重要的工作,稍有疏忽就会造成水质老化,氨氮、亚硝酸盐等化学指标升高,导致养殖过程中泥鳅病害增多。夏季水温高,池塘高密度养殖投饵量大,鱼类排泄物增多,天气变化无常,水质极易变差,这项难度较大而又非常精细的工作对缺乏经验的养殖户来说是非常困难的,直接将过多的井水注入池塘会引起泥鳅的应激反应,经常注入井水也不利于泥鳅生长。此次引进养殖泥鳅,从放养苗种开始就没有加盖网来预防天敌危害,致使后来放养的泥鳅苗种受鸟类危害严重而一筹莫展,也是导致此次养殖回捕率低、养殖效益极差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不能科学用药,造成用药过后泥鳅死亡更加严重也是养殖效益差的重要因素。

1.5 市场行情因素的影响

在做出引进养殖泥鳅项目决定之前,养殖户缺乏对国内市场行情的调查了解,对泥鳅市场供求前瞻性和预测能力不够,对泥鳅养殖风险性估计不足,本次引进的苗种质量差、价格高,商品鳅价格偏低也是此次引进养殖经济亏损的一大原因。

纵观此次引进养殖泥鳅全过程,该农场养殖户在各方面条件不太成熟的情况下盲目实施高投入、高效益、高风险养殖项目,最后造成引进饲养失败,经济损失惨重,望广大农民朋友在选择致富项目时头脑要十分清醒,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必然伴随高风险,千万不可盲目从事,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 农村养殖户从事特种养殖的措施

2.1 做好市场调查

对新发展的项目市场行情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最好对市场行情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对发展项目风险性作充分评估,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2.2 熟练掌握养殖知识

熟练掌握基本的养殖知识和技能,最好先做小规模试验养殖,获得一定效益及实践经验后再扩大养殖规模,养殖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

2.3 注意苗种选择

苗种选择是发展泥鳅养殖十分重要的技术环节,一定要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体色鲜艳、无病无伤、品种纯正生长快且适宜本地的优良品种进行放养[1]。有条件的养殖户可以建立良种场,自繁自育,减少病害的传播和外购的风险性,外购苗种一定要到有资质的繁育场引进[2]。

2.4 科学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操作要细心,用于养殖泥鳅的水源最好选择河、湖、水库等天然水源,养殖水体的亚硝酸盐含量控制在适宜范围内,溶解氧达到3.0 mg/L以上,pH值范围为6.5~8.0,池水透明度以15 cm左右为宜,水质调节总体要求是“肥、活、爽、嫩”,最好有水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同时加强病害防治和防护措施的落实[3-4]。总之,要在各个养殖环节都做得非常严密,确保无任何疏漏,才能获得养殖的成功和高效益。

3 参考文献

[1] 徐如卫,俞奇力,杨福生,等.台湾大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要点[J].河北渔业,2015(2):30-31.

[2]杨光维,赵磊,刘程才,等.伊犁河谷泥鳅活水高效养殖技术探讨[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3):65.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