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0 14:56:57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篇(1)

加强生命意识教育,让我们懂得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和守护生命,优质自己成为时代的呼唤。

汶川地震灾害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也激起了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三生”教育重点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和成才,着力于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通过“三生教育”,让我们学有所获,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提高生存的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我们受益匪浅。成为“优质”的自己即成为个体生命之道及所处的环境所允许的最佳自己,让我们学会从自己的生命本身出发来珍惜和利用自己的生命资源,不断地适应生存环境,不断地超越“当下”的自己。让我们学会保持开放的思维,观念和心态,珍爱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

年将二十,未免会有些争强好胜,盲目自大,甚至是忘乎所以。眼见不可谓不远,学时不可谓不厚,然作为大学新生虽已成,我们尚缺少实用不可靠的社会实践经验,特别是心理上的问题,在大学的成长中极其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如何耕耘好自己的心田,如何让自己的心理健康地成长至关重要。近年来发生在大学校园中的凶杀事件日益渐增,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高校教育关注的重点。“三生教育”的开课便是基于这个问题应运而生的。认真学好“三生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积极重要贡献便展现于此。

因为我们年轻,所以我们天真浪漫,也因为我们年轻,所以我们充满活力。这是我们成才成功的阶梯,当然也是我们成才的关键,如何看待生命,积极生存,热情生活更是应面对的亘古不变的问题,时间便是生命,有了生命才能生存,生活,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基本的一个要求便是珍惜每时每刻的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惟有仔细把握好这种力量人生才有可能大放光彩。大学四年,书本上的学习任务轻轻,然而我们所要学习的其他的更实际的问题本领则变得更多。两字“成长”任重道远啊!

“三生教育”,着力开启我们的心智,成为优质的自己,满怀对生活的热情,正如倡导“返璞归真”的安德鲁斯所说:“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是积极行动的枢纽。”它提示我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帮助我们分清需要,了解自己的感觉与信念,学会尊重生命,削减意志与生命感觉的对抗。让我们懂得保护生命,尊重生命,相信生命并敬畏生命。保护生命不仅仅体现在意识与情感上的珍惜生命,更重要的是在实际行动中能够积极得爱护生命,不伤害生命,尽可能地满足生命的存在与安全需要。在生命世界中,每个人的个体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轻视,无视,蔑视我们的生命。学生的自杀现象日益严重,引导我们思考相信生命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启迪价值。可以说:生死教育,已经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它既离不开理性的关照,也离不开人文的关怀。

“三生教育”走进人们的生命世界,帮助我们正确面对生死问题,有效地促进我们的珍惜之情感,珍惜之能力,珍惜之行为。培养自主选择,自我负责的意识与能力,对自己,他人与社会负责。引导我们面对现实,拥有“生活会继续下去”和“这就是生活”的态度。让我们知道生活不仅有鲜花,也有坎坷。面对生活困境,确立生命第一位,让我们在沉重打击或无能为力时仍对生活生命怀有希望。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篇(2)

人的一生中生命是最重要的,我们要从小培养幼儿的生命意识,特别是生命意识的教育。实施幼儿园“三生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幼儿园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保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幼儿道德品质培养成的重要场所,“三生教育”家园合作活动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还注重和家长的沟通交流,通过召开家长会、在家园联系栏张贴相关知识等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明白“三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须性,了解我们“三生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目的,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这样家长也从中受益不浅,从而也更加支持和配合我们的教育。

11月26日,我园组织开展了“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的感恩节活动,活动邀请了每一位幼儿的家长来参加,在活动开始前,我请家长们说一说什么是感恩节?为什么要过感恩节?可让我吃惊的是,居然没有一位家长能站起来说一说。我不知道是不是他们不知道有这样一个节日,还是害怕自己在孩子和众多家长面前说错而不回答。不过,我班的情况有些特殊,全班34名幼儿,有31名是傣族幼儿,他们全是附近一些村寨里的居民,家长的文化素质都相对较低,也许他们真的不知道也无从回答我的问题。这让我又一次感到了“三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须性。在活动中,我认真讲解了“感恩节”的意义以及我们这次活动的教育目的,让家长对我们的活动有所了解,通过讲解,家长们有所觉悟,幼儿也知道了什么是感恩节,许多家长还主动讲了自己所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说出了自己最想感恩的人和感恩的话。在我班教师的组织下,家长们和自己的孩子一起亲手制作了爱心卡片,并在爱心卡片上写下了许多祝福的话,孩子和家长有的是感恩父母的,有的是感恩朋友的,有的是感恩老师的…

最后,我们全园师生站成一个大大的心形,共同表演了手语舞《感恩的心》,并真诚的说出了一句发自内心的感恩的话,整个幼儿园融入了一片感动之中。活动结束时,每一位家长、幼儿、教师都把自己亲手制作爱心卡片挂到了幼儿园的感恩树上,以此寄托自己的祝福。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篇(3)

主题班会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是提高班级凝聚力、提升班主任工作能力、有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通过相关制度建设,将“三生教育”有关内容融入主题班会,把主题班会作为“三生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这样既能提升“三生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还可通过主题班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践行,有效推进“三生教育”,提升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

1充分认识“三生教育”的重要意义,创造积极的德育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社会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同志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要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同志也强调指出,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开发人才资源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德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能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现代人才.这一目标要求有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良好的德育环境.“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目标过程.”[2]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三生教育”以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为内容,以提升人的主体性并以人为中介的教育方式,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创造了一个积极的德育环境.

2构建科学实施“三生教育”主题班会的基础条件

2.1对学校的要求

对学校的要求主要是指“三生教育”主题班会培训制度建设.制度是一切理念得以有效实行和持续性的保障;主题班会是落实“三生教育”必不可少的方式,是对“三生教育”教学的有效补充.开展“三生教育”主题班会,可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突出特色,丰富校园生活,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优良的班风、学风建设,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要确保“三生教育”主题班会达到预期目标:首先必须建立起切实可行的“三生教育”主题班会培训制度,并将制度与学校“三生教育”课程教学和其他教学活动相结合,以制度为保障,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对培训内容、培训对象以及培训的方式等进行统一的安排,由学校组织进行统一培训.这样,才能使理念和实践得以结合,相得益彰,确保“三生教育”在高校得以更好的推广和有效实行,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受益.要强调的是,在“制度”中,不能只是简单的内容规定,而应包含有实施过程的检测和考核制度以及事后的质量监督制度.

2.2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要求

2.2.1重视理论学习,掌握“三生教育”真正内涵.有学者认为:“实施‘三生教育’至少在三个主要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自觉性:一是端正教育的价值取向,尤其是提高对‘生命性’教育的价值取向的认识;二是树立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态度;三是增强学校教育与社会联系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实施‘三生教育’对师生来讲,实际是同步成长的过程,因为它的许多内容对很多人来讲都是崭新的.”[3]要使主题班会成为高校“三生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平台,首先必须保证主题班会的组织效果,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和班主任对“三生教育”的认知水平、接受程度和对主题班会组织的掌控能力.如有的学者所说:“作为承担着学校德育工作的班主任老师,只有蹲下身来,紧扣时代脉搏,把握好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主题班会成为学生发表见解、交流思想、针砭时弊、升华自我的舞台;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主体性德育目标,让我们的学生在思想碰撞、道德提升中茁壮成长.”[4]所以,提高教师的“三生”教育认知度,深化主题班会主题对“三生”内涵的把握,科学建构培训内容,才能使“三生教育”主题班会开出实效,开出针对性.

2.2.2牢牢把握“参与式”理念.主题班会的组织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有研究者已经将其进行了比较完善的归纳和总结,笔者在本文中不再进行叙述,值得一提的是,在组织主题班会的过程中,要非常注重参与式理念.教育的主体是人,应当以人为本,以人的志趣情感,思想入手切入教育的内核,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挖掘其潜在效能.在组织主题班会时,班主任要尽量激励每一位学生投入到班会活动中,并让全体学生参与整个班会的构思、筹备和展示的全过程,进而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撞击和对接,产生深刻的体验与情感的共鸣,让学生们意识到主题班会不仅仅是他们所等待的一场“盛宴”,更是他们思想成长、道德发展最美的风景线,因而能够很自然地将主题班会中提出的德育要求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信念.[5]参与式理念强调学习者将已有的经验,与同伴合作、交流,一起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提高师生的批判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比如将班会的场地安排成几个组围桌而坐,或者是一个大圈,再加上一些温馨的小装饰品,比如花和盆栽等.在开展的时候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案例分析等方法,营造一种轻松、舒适的氛围.过程中还可穿插文艺节目表演、小游戏等调动同学的情绪和氛围.相反,如果班主任只是“走过场”,或一人全权包办,那么,再好的主题,再出彩的构思,结果要么是学生对主题班会毫无印象,要么是班主任辛苦操劳学生却毫无“感觉”.这样的组织形式是得不到学生认可的,更实现不了其中想要达到的教育意义.

3高校“三生教育”主题班会的实施原则

3.1分层开展———知识学习的有效提升

高校大学生群体正处在对人生和社会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渴望探索的年龄,他们在乎个体价值的体现,也关心社会价值的取向,希望将二者融为一体,但是,大学生也处在容易迷茫和对自我产生怀疑的阶段,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他们想要学到知识,也想要了解到有关人生的许多纷繁复杂的意义,“三生教育”是大学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补充.对于高校学生,可以把主题班会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把理论信息从深、实传递给学生;实践教学可分校级、系级、班级三个层次开展,重点可放到班级这个层次,采用文体宣传教育等多种形式作为在实践教学中的亮点.通过这些途径,可以把三生教育作为第一课堂知识学习的有效补充,也可对高校有关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内容的辅助和提升.除了主题班会以外,还可通过选修课、听报告、参加公益活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活动、课堂讨论、分组辩论、影视评析文学作品、案例分析等,以正面积极的教育内容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为核心,倡导大学生清晰的认识生命的可贵,生活的可爱以及生存的乐趣,从学校层面关注大学生“三生教育”实施的有效程度,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身心健康、乐观向上的人才.

3.2以生为本———从学生的个体角度出发

“三生教育”主题班会组织的人本性原则决定了以生为本的这一理念,主张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极力张扬学生主体.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在以生为本的主题班会中获得了充分的尊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权力赋予的,而是在自己积极参与各项学习活动中自主生成的.世界和意义的建构需要学生主体的创造,需要自我的建立,学生主体正是在自我和存在的过程中生成的.这一原则使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充分彰显于人的“自我”创造过程中,学生群体也在这一过程中由能动生成了主体.“三生教育”建立在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关心和关怀的基础上,力求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等方式,在大学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着力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素质教育.因此,不管是在主题班会的组织形式还是内容选择上,应该加强学生个体的实践环节,促进知行统一,彻底改变单一灌输式、简单说服式、被动接受式、整齐划一式的方法,提倡启发式、互动式、渗透教育式、分类分层式的方法.例如,在“何为生命”的主题班会中,可以用“生命是什么”、“生命责任”、“生命哲学”、“生命哲学的价值取向”等几个内容要点.同时,还要设定清晰的目标,委婉的提出一些建议:如“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经历陈述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学生能够对不同的生命哲学观进行观点比较”等等.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个环节中来.

3.3引导成长———面向未来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三生教育 积极心理学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7-0007-03

一 积极心理学的诞生及其价值理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其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有尊严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1954年,在马斯洛(A.H.Maslow)的著作《动机与人格》中首次出现积极心理学一词。2000年1月,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Selig-man)和西卡森特米哈伊(M.Csikszemmihalyi)联名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Psychologist)杂志上发表《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正式宣告积极心理学的诞生。积极心理学特别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以积极的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普通人的心理活动,针对大部分人的心理状况来指导人们如何追求幸福生活。积极心理学为提升人类的幸福感,提供了健康的方向。教育正从原来过分关注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而转向关注学生的积极体验和积极品质,强调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既是达成教育目标的最重要途径,也是教育本身所应追求的价值核心。积极心理学主张有积极的态度就有积极的人生。一切教育活动所关注的应该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教育塑造人的价值和生命意义,应该是积极的、健康的、温暖的与和谐的。这一理念符合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积极品质、活力与美德”的本质特点。通过在受教育者心灵中根植积极品质,充分挖掘其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实现人我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世界和谐的理想。

二 积极心理学与“三生教育”在本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

1.“三生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人的活动过程

“三生教育”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人生教育行为,尽可能地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人在生命中生存,在生存中生活,又在生活中实现生命和生存的价值。教育的本质就是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生活与发展,这种本质内在地决定了教育必须以促进人的生命完善,促进人的生存、生活与发展等为主题。也只有扎根于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才能实现其本质的内在要求。由于“三生教育”直接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基础,直接把教育与人的本质、人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内在地反映并遵循了教育本质的内在稳定性。因此,“三生教育”其本质也是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活动。

2.积极心理学与“三生教育”在本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

积极心理学在个体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人格特性,如爱与召唤能力、勇气灵性、人际交往技巧、审美观、韧性、宽容心、创造性、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天才和智慧。在群体层面上研究公民道德和推动个体更好地发展的社会机能,如责任、教养、利他、礼貌、适应、容忍力和职业道德,以寻求人文关怀为宗旨,致力谋取人类幸福和社会繁荣。可以说,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学科,它以积极的价值观来解读人的心理,试图激发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而“三生教育”的基本思想理念是以人为本,这是“三生教育”发展中具有根本性的问题,心理学产生的使命就是为人类服务。而心理学只有以积极待人、创造积极的精神、提供积极的机会、肯定积极的价值,才能使它的服务对象在感受积极的过程中,学会创造积极、给予积极,并最终获得一种实实在在的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我们常说的许多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

生命教育正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的教育。而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积累、遗传了大量的积极基因,所以,人生来就有积极的心理元素。在社会化过程中,人固有的、由积极基因所决定的心理元素被激活而成为决定人行为的积极的心理因素,进而发展成为积极的心理特征、心理品质。人在幼儿时期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出来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进取心等,都是人的积极心理因素的具体表现。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发现,人的积极心理因素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驱力。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的教育。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人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识和感受,都是一种心理体验。要正确体验生命、体验生存、体验生活,必须有健康的心理为基础。假若没有人的心理活动参与,“三生教育”对受教育者所产生的影响只能是表面的、肤浅的,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从积极心理学倡导的思想不难看出,它更多的是强调对人的潜能的启发和利用,而广义的“三生教育”也是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活动。因此,“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核心开展的教育,必然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教育,必然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也必然是一种以当前教育体系相一致,且涵盖当前教育体系的教育。”换句话说,广义的“三生教育”,就是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核心进行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是一种以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的教育活动。

三 积极心理学对“三生教育”的重要启示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发展人的积极品质,这既是对人性一种伟大的尊重和赞扬,同时在更大程度上也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智理解。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本质特点,“三生教育”应充分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力量,在促进学生身心成长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1.“三生教育”要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每一个人都有无限的发展潜能,但人的潜能发掘不是自发完成的,是需要精心培育的。“三生教育”的实施不仅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智力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关心学生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关心学生的生活与成长。在“三生教育”中要广泛地融入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深入贯彻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价值倾向。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引导学生关注和培养自身的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动机、积极自我等积极品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2.在“三生教育”的内涵建构中注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体验理论在方法论上为“三生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即通过积极体验发掘和塑造人类自身的积极潜力,形成自身有效的应对生活压力的技巧和策略来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更有效地应对压力和更幸福健康的生活。从现实生活来看,人的心理潜能带来人的创新和发展的可能,也赋予了人在顺境中求成、在逆境中抗争的信心和勇气。我们生存的世界每前进一步都标志着人的心理潜能的进一步开掘。

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我们的各种教育,不管是道德的还是智慧的,不能激发起受教育者本身的积极体验,那么这种教育就是外在的、灌输的。对于受教育者来说,这种教育就不能引感的迸发和智慧的萌动,所以我们要切实提高“三生教育”的实效,在方法上要注意采用那些能使学生产生积极体验的方式方法。人的生命是以过程的形式而存在的,生存、生活都是过程,在生存、生活的过程中方能深切地体验生命的存在。过程与体验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体验的过程,体验的发生也只能存在于过程之中,过程(人的一生)结束,体验也就立即消失。

心理活动是融入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其实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只要每一个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意识到自身积极的潜能,就是最有效的资源。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以一种更加宽泛的视野,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资源,将“三生教育”渗透到各学科课堂和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重新整合社会、家庭、校园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构建积极完善的“三生教育”系统,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家庭、社区为载体,发挥“三生教育”整体的最大功能。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研究与探讨“三生教育”,将为“三生教育”研究开拓更广阔的视野,为实现“三生教育”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提供新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罗崇敏.三生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罗崇敏.全面实施“三生教育”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J].昆明学院学报,2009(1):1~5

[3]何元、高桂梅.“三生教育”:多维的视角[J].昆明学院学报,2009(5):6~9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篇(5)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2-0006-02

充满运动激情和创新活力的2016年长三角地区特级教师教学研讨会11月17日在江苏省镇江市圆满地落下了帷幕。

这次在镇江举办的2016年长三角地区特级教师教学研讨会,通过镇江新区伯先中学和镇江新区实验小学这两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教学现场,为参会者创设了和谐包容的教学研究情境,在数千名活泼可爱的中小学生参与下,我们以“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为主题,展开了一系列活动,使“基于学校、为了学生”的宗旨落到实处,体现了贯彻中央“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指示的力度与深度,凸现出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对教育部2014年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的“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关注和热议。

一、焦点:为什么现在提出“核心素养”理念

本次长三角地区特级教师教学研讨会盛况空前,60多位体育特级教师和近500位体育骨干教师济济一堂,短短两天,六节体育实践课、两场大课间活动,五个讲座,六个点评,十几位专家和老师的发言,全部聚焦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本次长三角地区特级教师教学研讨会的一大特点。

为什么在课程改革一系列理念、方案、措施尚须进一步落实和巩固提高的时候又提出“核心素养”这一理念?

笔者认为任何一个教育理念的提出都离不开那个时代的特征和需要,20世纪80年代“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提出是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新认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作用而提出的理念。“素质教育”则是20世纪90年代为迎接21世纪而提出的理念,《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根据国发[2001]21号文,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由此,提出了一系列理念,为素质教育在课程领域的实践指明了方向。

现在,我们又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念,其实质是培养21世纪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全球化时代的“健全的人”,张华教授称这“健全的人”为“新人”,他说这样的“新人”能“将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不可预测情况所形成的能力和道德”。因此,笔者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对我国长期以来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思想的延续和深化,是课程改革“完成了教育价值观后”朝着立德树人目标的“再出发”,是对国外提出的21世纪素养的呼应。

二、热点:如何认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作用

本次特级教师教学研讨会上,上海闵行区特级教师冯敏所作的“开启‘三化’模式,培育核心素养”报告,为大家呈现了一条上海市“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12年系列化体育核心素养“自主健身”通道;浙江温州市特级教师陈钦梳所作“直面体育教学现状、指向体育核心素养”报告,个性化地提出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整体地介绍了浙江省“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单元构建策略;江苏连云港市特级教师惠志东所作“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报告,则从展示自己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引出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以高中三门球模块为例,介绍了自己学习《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后,对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模块建构方案的探索。三位特级教师的报告和现场教师的即兴发言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作用。

笔者认为“核心素养”既包括跨学科核心素养,又包括学科核心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自主发展、文化修养、社会参与)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接受基础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身心健康发展和形成终身体育习惯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核心素养”中的“素养”一词与“素质”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它强调的是后天的培养和养成,这就需要知行合一。体育与健康课程具身体验、行胜于言的实践性特征无疑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世界各大经济体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中均提到的素养有4个:合作;交往;信息通讯技术素养;社会文化技能与公民素养。可以说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囊括了这4个素养,因此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贡献率很高。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要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三、亮点: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常态体育课

本次长三角地区特级教师教学研讨会上最吸引人注意的是六节体育实践课。江苏的两节课均由特级教师来上,更引来众多参会者的围观。

大家一定还记得在第五届全国体育教学展示活动上,那节受到毛振明教授好评的篮球课授课教师王竹平,此后,他不仅成了专业期刊封面人物,还评上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此次,他挑战自我,上一节不是他专业项目的“支撑跳跃-斜向助跑直角腾越”体育实践课。课上,他用四个诱导性练习,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地引入“斜向助跑直角腾越”,并让全体学生都达成了学习目标。为什么在很多人看来学生怕学、教师怕教的横箱支撑跳跃在这节课上取得了成功,原因是王竹平老师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直角腾越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未口号式地要求学生果敢、顽强、合作,但通过学练,学生确实表现出果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并展现出互助合作的新风貌。这就是着眼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育课。

江苏另一位特级教师、南京游府西街小学副校长倪晨瑾所上的一节小学体育实践课“障碍跑”,展示了常态课的真实情境,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学生天真可爱,学得主动活泼,如果每节课都像这样,日积月累必然养成小学生良好的学练方式和运动习惯。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常态课平实但不平淡,自然但不自流,简约但不简单。

在伯先中学富有育人气息的教学现场还有两节体育课活力四射,受到观摩教师的啧啧称赞。上海静安区体育学科带头人王广转老师所上的“映象长三角 快乐定向跑”结合校园运动场地创设了学生们游览长三角主要城市景点的定向跑情境,让学生依据地图的提示依次通过各个城市景点,然后在通过城市景点途中教师又设计了一些障碍让学生分组进行对抗赛。学生们在跑中玩、玩中跑,在互动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累得满头大汗却非常快乐。这样高密度的耐久跑不仅让学生跑出了乐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克服困难的精神,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在篮球场上,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体育兼职教研员、杭州市名师莫豪庆老师正在上一堂“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体育实践课,莫老师在该课的设计思路中提出“围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育课堂教学应从单一运动技能学习模式转向学会运动、发展运动能力为重点”。他在课堂教学中身体力行,注重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习动作技能,在合作与对抗的学练中发展运动能力,把核心素养这一热词转化为课堂上可操作的行为。

当下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常常因为某些学校针对体育中考的应试教学和只带优生玩而让大多数学生自流的“活动课”而受到质疑,本次研讨会上展示的三节初中体育课让人眼前一亮,它说明在党中央“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号召下,初中体育课同样能上得有趣、有效、有活力。

四、难点:将“核心素养”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出台后,“核心素养”成为一个热词,从本次长三角地区特级教师教学研讨会上就可略见一斑。但是核心素质绝不能停留在理念上,它应该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

首先,我们要明确“核心素质”是对“三维目标”的优化,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质”我们要解决的是三个维度目标的融合,实现课程目标的科学化与具体化。因此,我们要对课改十几年来“三维目标”下的教学作一反思。例如,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往往有大而空和贴标签之嫌,如何依据发展运动能力这一主线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可行而又可观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是我们的追求。

其次,“核心素养”本身包含了探究过程,这是对我们转变教学方式的巨大推动。回望课改之初,我们曾轰轰烈烈地进行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式的实验,但是很遗憾地是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美国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就曾经提出过一个学习方式的金字塔模型。他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表层到深层可以分为七种。在相同的时间对相同的内容进行学习时,不同的教学方式,学习效果差距极大。因此,将“核心素养”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再次,要在学习评价上下功夫。课改十几年来在学习评价上有过很好的研究,但一到实施层面就变得困难起来。例如,我们曾在十几所学校进行国际田联北京中心推广的趣味田径实验,应该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不少教师感兴趣的仅仅是“形”即趣味化器材,而真正的“神”即趣味田径运动模式和对团队进行集体评价的方法却没有学到家。有些教师提出疑问:只对团队进行评价,团队中的每个学生怎么考核呢?这就涉及到对学习评价的认识观了。正因为我们的学习评价总是指向学生个体的技能动作的考核,所以,我们的体育教学往往只注重教学“动作方法”而不教学生怎样在运动中学习技能,并转化为运动能力和相关品格。

笔者认为现在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一定要抓好“学业质量标准”的软着陆。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篇(6)

现代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势。中国高技能人才需求总量在逐年上升,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必将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注入新活力,而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是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直接动力。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也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从高职人才培养过程来看,目前主要有“产学研结合”模式、“订单式”模式、“就业导向”模式和“双证书制”模式等,它们相对于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进步的。这些新模式有助于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彰显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与优势,并且带动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各种改革。然而,新模式片面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忽视学生的后续持续发展能力,在一定程度淡化了高职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当今中国企业的生产方式以流水线批量生产为主,企业偏重于人才的操作技能,而这种被简化为培养掌握操作技能劳动者的高职教育,是远远无法适应2l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的。如果高职教育只为了填补一线操作技能人员的数量缺El,仅满足于充当缓冲社会就业压力的捷径,而不考虑学生就业的持续性和终身职业发展,不赋予丰富的育人内涵,不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实现自我潜能后的个人与社会价值,不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关心他们的成长,不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那么,中国高职教育将难以对抗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扭曲人才观,最终无法赢取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认同。高职院校并不是单纯的职业培训班,作为学校,首先要培养的是现代化社会需要的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实用人才,而不是培养只会重复劳动的“工具人”。因此,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着培养“以德为先”的全面发展的高职大学生的教育理念,德育是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

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不足之处

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用人单位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学者们对其研究不断地深入,对解决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行为品德问题、心理问题等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随着社会的多样化,经济转轨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宏观背景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高职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例如,生源的质量、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重技能轻理论的学习习惯、社会的偏见、就业压力等,使得高职学生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可能会产生一些比普通本科大学生更多、更严重的问题,如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自控能力差、日常教育管理难度大、学习压力大等。这些特点使他们的依赖性更强,吃苦精神更淡薄,逆反心理也更强。高职学生环境的复杂性、生源的多元性以及思想道德的差异性等,呼唤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准确把握高职生的思想特点,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从目前来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存在着不足,突出体现在:第一,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得多、范围广,对高职学生研究得少。学者们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理论研究比较成熟,影响力、涵盖面较广,成果较多,但因高职的办学时间不长,许多院校是由中职转办高职的,因而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相对较薄弱。第二,许多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角度仅局限于某一方面、单一问题的研究,缺乏综合性的研究。第三,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存在着课程教育、日常教育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各自为政、相互脱节的现象,各部门之间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和部署,没有总体的计划和安排,教学之间的交流与研讨甚少。第四,将学生工作处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社科部的课程改革实践与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等大德育资源全方位结合起来的研究几乎没有。上述种种情况表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探索新方向,补充新内容,采用新方法。

三、“三位一体”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三位一体”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就是从高职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实际出发,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及学工处的日常管理工作的改革,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形成完整、系统而又高效的“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促进高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工处的日常管理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绝不是简单的三者相加,而是一种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心育、德育一体化的相互渗透、有机整合的教育过程,可以称之为“道德灌输一心理健康一日常管理”的教育模式,这既是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改革的一种模式,又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一个尝试。三者有机整合,才能真正把德育工作的功效发挥到最大化,提高育人水平和能力,更符合人的整体性、教育的整体性思想,更好地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更有效地形成和谐健全的人格,更有利于高职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是使高职生成为“知识人”的同时,还要成为合乎需要的“社会人”“现代化的人”,让他们在心理上能正视、融入社会;在知识上能理解、分析社会;在行动上能作用、效力社会。而课堂教学则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用科学的理论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它在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尊重的理念”“发展的理念”“成才的理念”“服务的理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应考式”教学模式,立足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使教学始终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和职业需要紧密联系。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学生深度参与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互动教学法、主题讲演法、辩论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实践活动体验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使教学变成学生参与的“听、看、读、议、写、讲、做”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腿,动手,动脑,动笔,动口,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使思想政治课从“意义世界”回到“生活世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针对眭。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讲座等途径,有组织、有目的地针对人们的心理发展施加积极的影响,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助能力,促进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培养健全的人格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学习方法教育、环境适应教育、人际交往教育、健康情感教育、恋爱与健康教育、优化人格教育等。只有构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的高职院校德育,才是充分有效的高职院校德育。一方面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职院校德育,会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更好的加强和改进,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德育工作,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道德内化,提高德育的实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德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德育过程是大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心理形成与发展过程。

在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时,要按照培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心理基础、授予广博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并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思想品格来进行,才能使合理的内化走向理性的外化。日常管理与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这是学工处的职责。学工处的日常工作,就是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以规范办学为原则,以加强教育管理为手段,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中加强对学生的理想、道德、情操、文明行为、纪律、安全、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科技制作、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之中,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因此,学工处的工作强调的是学生的13常管理和行为规范,为课堂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丰富了课堂教学。

(一)突出一个核心,坚持以人为本

整合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资源,突出了德育工作的中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认同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大力推进每位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在职业领域的充分发展,尊重和满足不同个体的教育需求和受教育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内涵来看,实现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全面、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始终是以人为本的高职培养模式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科学改革思路,实践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及学生工作处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对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积极向上和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等有推广价值和指导意义。

(二)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四项原则

“三位一体”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在具体开展的工作中注重坚持四项原则: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与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的原则。既坚持探究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又狠抓学生的日常规范管理。二是课堂教学与课后教育工作相结合的原则。既坚持课堂中教学,又注重开展课后教育。三是普遍性教育与针对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既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共性,更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四是教学改革与实效性等紧密相结合的原则。从共同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创建和谐校园的高度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

(三)“三位一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的融会贯通与相互促进

第一,教育对象的一致性。虽然思想政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学工处的El常管理三者的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有相通之处。三者工作面向的对象都是学生,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均要通过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形成关于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健康和谐的完美人格。在主体性发展、整体性发展、现代素质发展、道德心理能力发展、人格发展等方面,三者在方向上是一致吻合的。培养高职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较为良好的行为方式与创新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从这个意义的层面上看,三者都是以培养符合统治阶级需要、服务和忠诚于统治阶级的国家公民为最终目的,都力图使受教育者成为爱国守法,具有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立、自律、自强的,积极进取、有益于社会的人。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全方位、多渠道育人,才能真正实现这一共同的教育目标,才能使其真正具备社会所需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

第二,教育内容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总会碰到各种矛盾,不仅是政治、品质、行为习惯、法制,还包括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心理障碍等。所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不是单一的或者孤立的,三者的教育需要融会贯通,相互渗透,涉及高职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教学;小学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2.06.002

台湾教育家何福田先生的“三适连环教育”思想很好地阐述了如何切合孩子实际去实施符合孩子自身特点的教育;“三适连环教育”中的三适:“适性、适时、适量”,要求做到“三适连环教育”,真正地提高教育的时效性。用通俗一点的语言解释“三适连环教育”,就是教育要符合孩子的天生个性,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量的教育,而所说的连环意思就是三个“适”要有机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当今最为吸引眼球的运动——足球,想一下为何西方的国家会踢得这么的好,而我们在亚洲也难以占一席之地,说身体素质差,不是,说肤色不同,那更不合理。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体制问题,想想为何国外的校园足球开展的如此得当,就能道出其中这么一个反常规的超前训练的原因来。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才可能是最好的教育,循规蹈矩的机械化方式只会抹杀学生的潜在能力。每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特点,假如没有符合实际的教学,就如还没有长大的孩子一样,还没学会走路,站立,就要求全力的跑,那只会摔得头破血流,不符合逻辑,更加谈不上有效教学;如何运用“三适连环教育”思想,指导我们小学体育教学呢?

1要符合学生的天性——丢不得

1.1 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

小孩的天性是受到父母的遗传以及后天的成长环境所决定的,一百个人心中就会有一百个哈姆莱特,每个人都不一样。1)性格差异:在体育课堂中,有的学生会表现的异常的兴奋,对老师的动作会产生强烈的模仿欲望,上课过程中喜欢乱蹦乱跳,相反有些学生却不太敏感,课堂中显得特别安静,不喜欢动。喜欢安静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可能会比一般的孩子多,而好动的学生一般都是比较大大咧咧的,做起事情来比较随意。这样一来在发掘学生特点的时候就要注意到:安静型的学生较为适合类的需要集中注意力去思考的项目,好动型的善于走动的就要多安排田径类的跑跳项目。2)身高体型差异:一班学生当中,几乎都会有几个身体较为粗壮或是较其他同学个头高出不少的学生。这样的情况下就适合安排块头大的学生多参与力量性的基础练习,而身高较为明显的学生多发展像篮球、排球等项目。

1.2 一个也不能少

一个也不能少,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关于偏远山区代课教师题材的电影的名字。电影里讲述了一个十三岁代课教师魏敏芝只身一人出城寻找辍学学生张慧科的感人故事,最终在电视台的帮助下找回学生并得到了大量的粉笔和文具。通过电影,可以深刻的明白,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的重要,不能缺一。适性教育透露出来了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道理——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小学体育中千万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有智残或肢残的现象而否决他,虽然他们在身体上、智力上有缺陷,但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教师善于去探索勤于去交流,最终也能找出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

2要遵循学生的身体发展顺序规律——急不得

2.1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

小学阶段,神经活动主要是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占主导,主要是靠具体主观形象去建立条件反射,抽象思维较为薄弱,骨骼、呼吸以及心血管系统还未发育完全,此时学生的骨骼弹性大而硬度较小,容易弯曲发生畸形,胸廓较小,肺活量也较小,心脏发育也较骨骼慢,心收缩力较弱。

2.2适时的教学才会收到长远的效果

鉴于当下的体育选拔机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如,为了让学生进入体校,在小学阶段就下足功夫去进行大强度的训练,生怕落后于人,殊不知,到了该出成绩的年龄段反而成绩平平。小学体育教育最为重要的是选择符合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征的方式去进行施教。小学阶段,动作的速度、协调、灵敏是最为敏感的时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着重选择适合的教材去诱导学生。相反的,为了暂时的成绩而去进行大强度的肌肉力量、耐力训练,学生要么就容易受伤,要么就会在后一阶段该大力发展肌肉耐力时却见效甚微。在此阶段适宜的教材可以采取例如跳绳、毽球、50米快速跑、武术初级套路等等的教学,运动负荷不宜过大,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指向,为晋升初中、高中打下基础。

2.3 体育教师需耐心,不可拔苗助长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进行。体育教师切忌急于求成,要在学生特定的时段给予适当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传授的课堂运动内容要适量——比不得

3.1课时的学习内容要适量,慎防得此失彼

小学生喜好模仿练习,但课时内容接受量较小,同时也易于疲劳。针对这样的特点,体育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意识到这个道理,设计轻松有趣的练习方式,并且练习的内容不应该复杂繁多。富于娱乐性的练习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避免学生身体疲劳的过早发生。如,体育教师在武术套路教学中可以采用通俗风趣的语言讲解武林人物,安排练习时可以设计例如卡通人物的方式进行。

3.2课堂中不应出现你好他差等等的语言

学生每个个体都是特殊的,人人不同世界才会丰富多彩。倘若要求学生做到人人一样,无异于吹毛求疵。一花一世界,你有你精彩同样我也有我的精彩。学生之间会因为各种情况出现不同的差别,要拿每个学生进行比较就不具太大的意义。如,一学生在棋类运动中有特长而在田径运动中却表现糟糕,另一同学则相反,硬是要将两个学生进行一较高下,实谓误导学生。稍微出现差错,更是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

4 深入认识“三适连环教育”,贯彻“健康第一”思想

当前的学校教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是一个非常全面的教育思想。身体的健康并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健康还包括除了身体以外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在认识上出现偏差,认为体育运动就代表健康,忽略了同样重要的另外两个内容。何福田先生的“适性、适时、适量”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内容,任何一个都不能单独拿出来,需三者结合为一。“健康第一”是一个系统的教育思想,体育课堂教育是一个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手段,但绝不会是唯一的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应该是各门课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任务。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及在课余体育训练中要坚决秉承“适性、适时、适量”的原则,切不能急功近利,要善于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培养我们的未来之花。

参考文献:

[1] 何福田.三适连环教育[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