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3 11:18:35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篇(1)

一、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原动力,是推动学生走向成功的最有利的武器。只有当小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相一致的时候,才会让其产生一种强大的动力去学习、理解和掌握美术知识。当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被有效地激发出来之后,在长时间的应用和实践中,学生就会将这种兴趣转化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态度,能够发自内心地去接受和探索美术知识。为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小学生单纯、自然的人格本性,设计和实施更加新颖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对美术充满热情和渴望。

在实施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抛弃传统的教学形式,不能再让学生只是简单地按照教师的模板来画画,讲究干净、整洁就能够达到教学目的。而是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主观意愿来绘制图画。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真实感受,才能够流露出学生真挚的情感和态度。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小学生的智慧就存在于他的指尖上。”只要学生积极地动手去绘制,即使最终的作品不成比例、颜色搭配不协调,但只要是学生自己主观的意愿,是学生萌发的童心,教师都要及时地予以肯定和奖励。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能够在美术课堂中寻找到自己的美术天赋和特长,才会亲身体验到一种创作的幸福感和成功感,这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例如,在学习《千变万化的帽子》这节课时,我在讲述帽子的来源和制作过程之后,并没有马上让学生动手去制作帽子,而是要学生运用自己手中的笔和纸绘制出自己心目中喜爱的帽子,并且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这时,我发现学生在我布置完作业之后并没有立刻投入到绘画之中,而是坐在座位上深思熟虑了很久之后,才开工画了起来。当我走到学生中间去观察他们绘制的进度和内容时惊呆了,学生画的帽子并不完全是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那样,这其中掺杂了很多个人的想象因素。刚开始我自己还有一些生气,但这正表明学生真正地投入到了这节课的学习中来,真正发挥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于是我便给予学生了相应的肯定和鼓励。从这以后,我发现学生更加喜爱上美术课了,而且每次都表现得特别积极。我认为这是我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由发挥起到的良好作用,这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着不同的身份和角色,教师作为一名指导者应该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之后,师生之间要公平民主地进行情感交流和相处。用融洽的师生关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活泼的发展,增强学生学好美术知识的自信心。为此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利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教师要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和渴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并且满足学生需要。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能够积极投身于活动的全过程中,促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大胆想象,充分展示自己,让学生把自己的思想和观念都表达出来,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学习美术课程《文房四宝和毛笔执笔》时,我首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参观各种各样的笔、墨、纸、砚,接着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材料,充分了解我国的“文房四宝”,并在课堂中让学生讨论,在表达自己观念和想法的同时也去理解和欣赏他人的想法。最后我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作,发挥自己想象能力和绘画能力。这样就能够在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轻松愉悦的环境和氛围中去互相学习,并从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

三、要利用小学美术课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的一大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美术课堂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作为一种独特的课程,美术可以用其独特的线条和精美的画面来表达生活的魅力,并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陶冶学生的心灵,有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美术作品中的艺术语言和因素,使学生通过这些内容和形式产生对自然和艺术的整体感知。在美术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社会中,在欣赏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优美景观之后能够领略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丰厚的传统文化,并深入了解浓郁的民族风情,开阔视野,感悟生活的魅力所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篇(2)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编写逐渐从单一的绘画,向多门类、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结合高校师范课程,所培养的应是走进学校的美术教师,而现阶段高校美术课程设置与中小学美术课程脱节较严重,这就要从高校的课程设置着手,调整高校师范美术的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实践,使其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相接轨。

美术课程设计,通常是指学校设置美术课程类型和对不同的美术类型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进程、评价等设计的总体方案。

1、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意义

高校师范院校承担着中小学的师资培养任务。因此,做一个热爱美术教育事业、甘当人梯的普通老师是师范类高校的教育目标。其次,其专业设置面广,无论是国画或是油画,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无论是工艺还是实习等均为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师范生根据教学目的及其特点,全面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高师课程设置应该以各门美术技能专业为主,与教育学、心理学、中外美术史等相结合,形成立体交叉思维、教育模式。

通过自己的实习,发现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折射出的问题更严重。走进中小学的课堂,发现现在的中小学除课堂正式教学外,兴趣班开设的也较多。除了素描色彩之外大多都有版画、泥塑、陶艺、书法、篆刻、手工制作、拼贴、剪纸,小学还有儿童画创作课。

2、怎样使高校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相接轨呢?

(1)首先大学教学与课程设应该与社会的发展及教学的更新相适应。课程设计应紧追时展的步伐,课程的开设应具有鲜明的预见性,把学生培养成多元化的全能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大学应该不断地进行课程更新以切实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相配套。比如,开设一些多媒体、手工的操作实践课、VIDIO(影视制作)、电脑设计课,学习flash动画等相关课程。针对小学涉及一些手工制作、拼贴、剪纸,儿童画创作等课程。这样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才能运筹于中小学美术教育这片领地。

除了教学设施与方式要配套外,还要提高美术学科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在力求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适应当今对基础教育理论的扩充,以最大限度地扭转美术学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低的这一现状。

(2)调整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实践

A、要修订高校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

综观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现行的美术教育课程计划,可以发现高校美术教育课程仍偏重技能性训练方面的内容,如造型表现训练的课时占很大比例;美术创作至今仍然是师范类毕业生的重头戏,也是评价其能力的重要标准。很明显该课程计划还是以培养专门从事艺术作品创作的艺术家为方向的,仍然保留着专业美术院校课程设计的痕迹,在目标上有大同小异之感。现在把美术创作定为是评价毕业学生能力的课程科目,就不如改为以美术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能力,更符合《标准》对美术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因此,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该注意这些方面问题:既注重以美术教育学科为中心,又要兼顾实用艺术、综合艺术和人文知识的教育;既要注重各类艺术的审美和艺术表现过程的教育,又要兼顾基础技能的训练;既注重比较宽泛的艺术学科知识的教育,又要兼顾学生独特美术个性需求的发展。同时,还必须对学生从事美术教育必需的教学组织、实施和教育科研的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使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清晰化,才能够设置出适应当前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要求的课程体系,才能防止高校师范美术教育办学方向偏离轨道。

B、重整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实践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很大程度上偏向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计,多以专业画种或美术门类为设置主线。高师教育是以多门课程为基础,技法课和理论课相结合,与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相互结合、渗透、融会的一种学科。

这样的体系难以与《标准》[1]的目标要求、课程结构和内容相适应。对于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尤为重要。《课程标准》[3]指出“学习内容应适应高中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标准》规定的美术课程,其内容和量及涵盖的面更为宽阔。教师除了应具有造型艺术的知识及技能外,还涉及了实用艺术、表情艺术和综合艺术的知识。所以,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减少单独开设的技能课程的门数,把一些技能课程、史类课程和相近课程进行合并,以确保有课时空间来调和课程结构。合并后的技能课程其知识性、体验性的掌握,比技能性掌握更重要。如版画与雕塑、油画与水彩,其体验的过程比技能的掌握更重要;技能传授,教师的演示比口述更重要。比如说有48学时的雕塑课程或48学时的版画课程,那在这个时间里能够培养雕塑艺术家、版画艺术家出来吗?不能。

3、通过课程调整对高校师范美术教育体系的要求与建议

通过课程的改革调整使高校课程同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接轨,这就要求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走出过于专门化的美术教育,尤其是专门技术化的狭小天地。从纯艺术领域到实用艺术领域,从理论领域到技术领域,从审美领域到创造领域,从普通教育领域到艺术教育领域都应涉及,从而建立一套完备的课程体系,使其更加完善与发展。

由于调整后课程体系容量大,在课程内容的难度上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要与专业美术学院拉开距离,从而才能保证教育科目的课时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篇(3)

关键词:农村;城市;小学美术教育;现状;改革;原因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改革推行已久,且在许多学校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在城市的小学美术教育中。然而在很多农村地区,美术教育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

1美术教育改革现状对比

1.1两所学校的开课情况

经过对一所农村小学和一所城市小学的调查发现,农村小学是根据年级来开设美术课程,低年级每周开设两节美术课,而高年级每周只开设一节美术课,并且在开学的前期和后期,美术课都会以各种理由被语文或数学老师占用。而城市小学不但能够保证每堂美术课的正常上课,而且他们还有专用的美术教室,在下午放学后还有课外活动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美术。

1.2两所学校老师的基本情况

这两所学校都有专职的美术教师。农村小学有两名美术教师,一名是近年某高校的毕业生,另一名则是已任教20余年的老教师,该小学由于教学条件有限,所以美术老师现在主教语文,兼职美术。而城市小学则不一样,他们有一名专职美术教师。然而,就两所学校教师的学历结构来看,城市教师学历结构普遍比农村教师学历结构高。

1.3两所学校教材的使用情况

这两所学校都是使用人教版美术教材,三位教师均表示能适应教材的编排,但使用教材时却有所不同。农村教师上课是跟着教材编写的篇章做教案教学,没有太多的新鲜事物注入课堂,虽说教师们也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但是学校条件有限,即使想让美术课上的更新颖一些也是有心无力,所以最终还是教教材而不是使用教材。而城市的美术教师则是教材作为参考,从另一个层面来引导学生学习,因为他们学校有专业的美术教室,在教材之外还有许多的课外资料供学生查阅。

1.4两所学校教学的实施情况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后,明确了目标内容包括“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又是义务教育美术教学中的基本内容,也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从调查的两所学校来看,农村的学生几乎是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他们接触外界的东西太少,思维打不开。而城市小学的学生基本上能达到新课程标准,因为城市的学生见得多,老师带他们接触外界的机会更多。从这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环境跟老师的教学实施有很大的关系。

1.5两所学校学生家长的意识情况

在调查这两所学校后发现,学生的家长对学习美术课的意识存在很大的差异。农村家长的想法就是在哪里读都一样,反正都是读书,而城市小学家长的想法则截然不同,他们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教学环境。农村孩子大多都是留守儿童,基本上是父亲外出务工,由母亲在家照顾孩子或由爷爷奶奶代为照顾,并且爷爷奶奶受教育少,又缺乏对孩子教育管理的精力,更别说让他们接受课外兴趣班的培训了。但城市小学的家长则不一样,他们基本上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他们只要有时间就会带孩子出去走走。

2影响美术教育改革的因素

2.1素质教育的落实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应试教育,忽略了素质教育。对一个学校教学水平的评价还是主要依据升学率,学生的成绩越好,就代表学校教学质量越高,学校地位也随之提升。美术教育在各大学科中都是附属学科,不会被纳入升学考试的范围,所以很多学校在临近期中或期末考试时都会占用美术课。农村教师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课程安排主要还是语文、数学和英语。在上课期间,只要语文、数学课有需要,那么美术课就会停课。然而在城市小学,他们的文化课全部安排在上午,下午基本上都是业余课。他们在上完业余课后,还有专门的兴趣课,兴趣课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这样的开课计划就符合新课程标准,符合素质教育。

2.2教育经费的投入

美术教育有它的独特性,所以老师在教学中需要有专业的美术教室,还需要多媒体、图书、影像以及专业的实训室等。然而在这些设施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可是一笔巨大的教学开支。因为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中,投入这么一大笔到美术教育中,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的美术课就只能以欣赏课和画画课为主。相反,城市小学的美术课就截然不同,他们上课有专业的美术教室以及多媒体、图书等。他们的教室也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来装饰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

2.3教师培训

从调查中发现,虽说两个学校都配有专职的美术教师,且教师都是师范院校毕业的。但就农村小学的两名教师来说,一名是刚走上工作岗位,一名是任教20余年的教师,在年龄结构上就有差异,在教学计划上就会存在分歧。并且学校每年给老师提供的培训机会本来就不多,即使参加了,也都是一些进修校的培训,进修校里的培训人一般以讲授为主,基本没有实践指导。所以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在学生面前也无法完全实施。虽说城市小学整体的教师结构比较年轻化,教龄在3至5年,但也正处于摸索阶段,且缺乏专业的教师引领,这也是一大问题。

2.4教师的认识不足

从美术课的开课计划就可以看出,农村小学的教师对美术课的认识还不够,虽然他们说要把美术课上好,但是在有限的条件里,他们也无法实施自己的教学计划。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的学习要求,教师也无法完整地传授给学生。而且教师没有机会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他们对当下的教学的认识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认为只要进进修班学习一段时间就可以教授学生。这样的思想观念就是错误的。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篇(4)

系统比较研究中美两国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有助于修订完善中国语文课程标准、改革创新中国小学母语写作课程并提高其实效。综合梳理我国这方面现有文献,对其作简要评述,并归纳出已有成果的特征、总结其存在的不足,对继续深化研究提出了具体思路。

关键词

中美;课程标准;小学;母语写作;比较研究

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起点和核心,直接影响一般的课程设置与管理,直接影响课程的发展与变革以及课程实施的成效。高质量的写作课程标准对写作课程的编制、实施与评价等均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有关中美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比较研究尽管较少,但是仍有一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对这方面研究作一综述,以利于肯定成绩、发现不足,厘清思路、智性前行。

张承明的《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作为国内第一部较系统地进行母语教育比较研究的专著,主要研究母语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具体介绍时几乎都是中学母语教育的内容;写作方面,设有《中外作文教学比较》专章,从指导方式、独创性表达、训练起点等7个视角切入比较,大体上局限于教学方面,而课程方面内容基本上是空白。

专注于中外小学母语研究的专著,目前只有吴忠豪的《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该书对英、法、美、俄、日、新加坡等国家关于母语教育规律的认识,以及母语课程的实践作了比较科学的研究。不过,写作仅是其中一部分,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比较研究较少,而且研究国外较多,反观国内较少,仍有较大的深化细化优化的空间。

从研究内容方面看,集中研究国外写作教学的,比较少。专著方面还是20年前李志强的《国外小学作文教学》。主要介绍美、苏、日、英、法、德、新加坡等国小学写作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写作原理、练习形式、测评手段等方面的成果。限于当时条件,相关资料不够丰富,存在的问题与教训分析介绍颇少,而且也没有以课程标准为整体比较对象。孙建龙主编的《小学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小学写作教学的改革、发展与研究状况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其中《国内外写作教学的实验与模式》专章具体例说作文分步训练等国内6种写作教学实验,简要介绍观察指导模式等4种国外写作教学指导模式,但是,内容单薄,范围较窄,没有涉及中美两国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比较研究。

张聪慧的论文《中美课程目标·写作目标部分比较》从写作课程目标的表述上、认识上两个维度分析了中美写作课程目标存在的差异。

康海燕、谢利民的论文《中美母语课程标准评价体系比较》从在呈现方式,结构、内容、表述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比较了中美两国的母语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但没有具体分析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内容。

佟彦君的硕士学位论文《中美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对中美两国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进行比较。在借鉴两国语文课程成功的教育理念和经验的同时,也从两国语文教育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及改进语文教学。其中第三部分对比分析中美语文课程目标(内容)。主要从口语交际、阅读和写作目标三方面来进行对比,归纳其共同点与差异,并作进一步的分析。

王志凯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母语课程标准中写作目标的比较研究》,对中美母语课程标准涉及有限,而且比较对象仅限于写作目标。傅蔚的硕士学位论文《中美基于课程标准的写作评价比较研究》虽然具体比较了中美课程标准,但是只涉及课程标准中的写作评价比较,而且没有具体细分到小学。

董蓓菲主编的《全景搜索:美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评价》涵盖美国母语教育诸多重要领域和重大问题,设有专章介绍美国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涉及课程标准小学写作方面的内容,但是线条较粗,仍有继续细化研究的空间,更重要的是缺乏与中国母语教育的分析比较,以及由此而反观我国语文教育各方面现状,评析成绩、问题及建设性对策等缺乏深入、细致、系统的研究。

戴前伦的专著《中美语文教育比较研究》着重比较研究中美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先宏观比较中美语文教育的理念,再微观比较中美语文教育的教材、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听说教学;意在探究中美语文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方式和方法的异同及其原因,以提供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具体借鉴。没有具体论述中美两国母语课程标准写作部分的内容。

姜敏的《中美语文课程标准比较谈》通过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美国国家、宾州和加州英语语言艺术标准中的相关条目及标准制定的对比,从课程标准的阅读内容、目标方面有待系统化补充,阶段目标制定与表述过于笼统,课外读物的范围过于狭窄,课程标准缺少一份规范概念的术语表四方面来综合探讨、评价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

孙婧的硕士学位论文《美国佐治亚州高中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与我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以美国佐治亚州语文课程标准和我国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例,比较两者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课程评价,目的在与分析两个课程标准的差异性。

张晓光的硕士学位论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基于中美比较的视角》对中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历史发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进行全面研究,并比较中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学习目标、学习主体、学习方式、学习评价方面的主要异同。

白玉波的硕士学位论文《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麻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纲要〉的比较》,该文从理念、结构、目标、策略和评价等五个方面对这两个课程标准作了分析比较,而写作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方帆的论文《中美语文课程标准的初步比较》就中国和美国旧金山高中的中国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要求作了简要比较,没有涉及写作部分。

许萍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小学五、六年级写作标准特点分析———兼与我国课程标准作比较》和王芳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小学三、四年级写作标准分析》比对分析了中国和美国加州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异同。

较为全面研讨、比较中美两国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论述,集中收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董蓓菲主编的《全景搜索美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评价》、吴忠豪的《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张聪慧的论文《中美课程目标·写作目标部分比较》、佟彦君的硕士学位论文《中美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王志凯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母语课程标准中写作目标的比较研究》等著述中。

综上所述,我国语文教育界专门比较中美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文献并不多。综观已有研究成果,呈现如下特征:一是大都着眼于宏观比较,从教育政策、课程标准制定、教育理念层面比较的多,而且比较偏重现象的罗列、往往分析不够、现象背后的原因追索几乎都是点到即止、一语带过。二是所有的比较都没有涉及课程标准文本质量,而以标准之标准去衡量中美课程标准文本质量,更能从繁琐、芜杂的现象罗列中超,有助于深入探究那些隐匿于现象深处的本质和规律。

顺着这一思路前瞻,本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聚焦于中美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比较细致地比较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美国国家《英语语言艺术标准》,以及以加利福尼亚州英语课程标准为代表的地方母语课程标准,分析异同之所在,比较各自课程标准的文本质量,这样才能够为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小学母语写作课程的改革创新提供可资借鉴的建议。比较的目的不是比高低、论输赢,而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分辨、选择和借鉴,从更新更广的视野加深对写作课程标准的内涵认识,更好地改进我国小学母语写作课程,增强其实效。

参考文献

[1]董蓓菲.全景搜索:美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吴忠豪.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王芳.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小学三、四年级写作标准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0(2·B).

[5]王志凯.中外母语课程标准中写作目标的比较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篇(5)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程建设;课堂模式;接轨

一、小学美术课程建设的现状

1.当下小学美术教育及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的小学教育艺术教学经历了学科相对均匀,不存在歧视;学科严重分异;分异回归基本三个过程,期间有发展,也有问题。一是教学理念陈旧,在教学设施方面不做更新,仍旧延续美术教学就是传统知识与技能,将美术课束缚在教室,将教材作为美术课的法宝,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忽视了美术教学资源的广阔程度。二是教学目标的唯一性,限制了教学成果。三是教学模式的传统落后,让小学美术教育缺乏个性。四是教学条件依然没有得到改善。教育管理意识落后,美术课往往处于边缘化,师资力量配备不足,更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精力搞美术学科的教研探索和课堂扩展活动;在信息时代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度缺乏,停留在粉笔、颜料和纸张教学中。

2.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加速

虽然素质教育的提出已经有20多年,但很长时间都处于理论和教研阶段,真正课程建设的实施并不多,近5年来,这些现象有所改观,2011年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颁布,《标准》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其有普遍的适应性。

二、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意义

小学美术课程改革是和其他中小学课程改革同步的,但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意义:素质教育的推出,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转折,而素质教育的道路上也有曲折,其中,当人们开始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时,素质教育的春天就快到来了。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它给了广大美术教育者一个新的思路引导和操作平台,很多美术教师早就意识到小学美术课存在的问题,也有改变教学模式的想法,但缺乏系统化的课程标准和针对性的教材,同时没有更多的教学支持,包括活动方案、课程设置、硬件设施等。二是让学生能够以轻松的心境和课堂形式来对待美术课。美术课本来是能让孩子提高情趣,怡心养性,弘扬童趣的一门学科,而且,新的课程建设让美术课回归了本性。三是小学美术课与现代信息技术和潮流接轨。比如,动漫是孩子很喜欢的,但传统教材里很少有,新课程涉及了很多这方面内容,并且在教学实施方面给予支持,如,网络教学、软件开发教学以及个性化创作等,这让美术的兴趣度和超前性大大提升。

三、小学美术课程建设的方向

1.给美术课一个全新的平台

这个平台是多方面的,一是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新教材,全新的思维理念等软实力。二是指支持这些的硬件设施。比如,专业化的美术教室、活动室、教研室、适合网络教学的美术多媒体教室等,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增加用于手工、美工的创作室。在师资配备方面,要严格把关,专业化上岗,将教师的美术素养提高一大截,给予学生更科学和更专业化的教育。

2.将交流和活动作为课程新看点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而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文化之间的沟通和感染是现代文明社会的象征。所以,美术的感染力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3.尝试更为科学客观的评价方式

在义务教育阶段,评价方式非常重要,也受到教师、家长的重视。但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受到挑战,应试教育让美术的评价方式也受到影响,简单而机械,即便是小学美术也逃脱不了临摹等基础美术环节。而新的课程中的美术教育,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四、小学美术课堂新模式的探索

1.将美术课提高到情感和文化的格调中来

美术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小学美术课堂是美术思维的启蒙阶段,一定要给孩子这样的思想概念,美术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体验一种文化,形成一种情感,体现美术的人文价值。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信息化已经快速进入教学领域,现代的美术课堂在课堂模式创新中一定要找到现代的身影,其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不可少,多媒体的使用在美术教学中越来越普遍。另外,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形成学生合作学习的教育目标,通过共同探索美术欣赏内容,网络教学技巧,交流学习成果,达到合作学习的训练目的。

3.让乡土美术资源焕发魅力

乡土美术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历史的见证者,蕴涵着丰富多样的人类文化。新课程明确提出要注重校本教材的利用,充分开发校本教学资源,对于美术来说,乡土美术饱含浓郁的乡土气息,特征十分鲜明,它的精神内涵更值得我们去深入领会。

课程建设是对一门课程教学理念的兑现,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支持资源。小学美术课程建设既要遵循整体中小学课程建设的原则,又要实事求是,发挥课程优势,找到与本科目相称的契合点,达到科学的教学效果。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篇(6)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课前导入;教学实例The Discuss of Class Import in Primary School Art Teaching

【Abstract】The course of primary school art can develop pupils’ ability of appreciation. In the art course teaching, flexible and sufficient class import can raise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Based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art class sca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rroneous zone of lead-in class. Teaching examples are also used to prove the application of class import in primary school art teaching.

【Keywords】primary school art teaching; class import; teaching example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208-01

课前导入是教师在上课之前,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采取各种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和心理准备,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顺利进入课堂教学,有效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行为方式[1]。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和理想的教学效果。

1小学美术课前导入的特点

小学美术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具有好奇心较强、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渴望得到赞扬等特点。因此,小学美术的课前导入应该有其独特的一面。

1.1形象易懂。小学美术《课标》要求通过上好美术课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美化自己和美化环境;能理解和享受人类创造的美术文化;能以基本的美术语言进行表达[3]。小学生还在生长发育阶段,抽象思维较差,对理论性强的知识往往不感兴趣,而具体形象的事物却能够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因此,小学美术的课前导入要形象易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小学美术《课标》的要求。

1.2以学生参与为主体。大多数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前导入应该抓住小学生的这个特点,让他们充分参与进来,与老师、同学互动,尽情享受美术的乐趣。

2小学美术课前导入的误区

2.1导入时间过长。课前导入是为课程服务的,它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主体还是课程本身。一般而言,课前导入的时间要控制在三到五分钟之间,如果一个导入占用了太多的时间,势必会影响接下来的教学进度,反而达不到教学目标。

2.2导入形式大于内容。注重课前导入是好事,但是不能为了导入而导入,过分地注重导入的形式,而忽略了实质内容。

2.3课前导入偏离学生实际。课前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课程做准备。因此,进行课前导入的时候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不能偏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否则不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会出现反作用。

3小学美术教学中常用的课前导入与实例分析

3.1故事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就是使用自编或者现成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童话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尽快进入课堂学习中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效果最佳。例如笔者在讲授小学二年级美术教科书(人民美术出版社)第8页《会变的小手套》时,根据使学生在对手套形象感受联想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发散性获得新的形象的教学目标,结合“变”和“手套”两个关键词,搜集了大量关于通过手套可以变化出各种可爱小动物的资料,自编了一个手套在动物王国的故事,引出《会变的小手套》。在授课期间,学生仿佛被带进一个充满魔幻的世界,一个个都瞪大眼睛、聚精会神地听故事,达到了预期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3.2道具导入法。道具导入法通过使用提前准备的卡片、模型、标本等,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内容。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课程内容,加深印象。例如笔者在讲授小学二年级美术教科书(人民美术出版社)第2页《我和昆虫》时,依据简单了解有关昆虫的知识的教学目标,制作了蜜蜂、蝴蝶、蜻蜓等的卡片和标本,希望把学生带进昆虫的世界里。首先,快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卡片和标本,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名字。然后,随机拿出一张卡片,提问学生“动物身上是什么颜色”、“都吃什么”、“生活在哪里”、“有没有和它一起玩耍过”等问题,引出《我和昆虫》。在课堂上,学生们都踊跃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由此可见这些道具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3.3问题或表演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层层启发诱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把学生快速带入课堂内容中。表演导入法和问题导入法的目的是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表演导入法是在提前设置好的环境中进行再现。例如笔者在讲授小学二年级美术教科书(人民美术出版社)第4页《奇妙的爬行》时,依据引导学生观察爬行动物的特点、体会其美感、能够大胆想象创作的教学目的,首先组织学生进行抢答“哪些小动物身上背着自己的小房子”、“哪些小动物爬的速度最慢”、“哪个小动物身上有七个黑点”等问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引出《奇妙的爬行》。在课堂上,问题和表演相结合的方法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去,使学生对爬行动物的特征有了深入的了解。

3.4声音导入法。声音导入法是以播放本节课的主体物独特声音为出发点,从听觉上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例如在笔者在讲授小学二年级美术教科书(人民美术出版社)第6页《漂亮的小钟表》时,根据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钟表的教学目的,首先播放录音,并同时在黑板上画出发出该声音钟表的外形,然后引出课题《漂亮的小钟表》。在课堂上,同学们由刚开始安静的听录音转变成积极的举手回答,热情度很高。

3.5谜语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是以猜谜语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通过谜面了解主体物特征的一种方法。例如笔者在讲授小学一年级美术教科书(人民美术出版社)第5页《看谁涂得更好看》时,根据引导学生了解色彩之间的搭配的教学目的,首先讲出一个谜语“身上穿着彩色衣,没事儿躺在盒子里,美术课上学会用,画出什么都美丽”,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提问“为什么工人叔叔阿姨要为这些彩笔娃娃穿上漂亮的花衣服”、“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用途吗”,引出课题《看谁涂得更好看》。在课堂上,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谜语,并积极发言,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当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结论

课前导入的方法很多,也没有固定的形式。关键在于要紧扣教学内容,步骤步步相扣,目的明确。导入形式要根据课程具体内容来决定,可以采用单一方式,也可以多种方式同时进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合适的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美术课。

参考文献

[1]夏云宏. 浅析高级英语课前导入[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10):172,202

[2] 李淑霞. 加强课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J]. 学周刊,2012,(7):108-109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篇(7)

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依据教学资源分析一、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艺术课程将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并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艺术与民族习俗、审美趣味的关系”,提出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以上理论的提出,使民间美术成为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

20世纪70年代,约瑟夫・施瓦布提出“实践的课程模式”,劳伦斯・斯腾豪斯倡导“教师即研究者运动”。两者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共同奠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在编写苏教版小学美术教材时,编者也将全国的民间美术按一定的比例编写进教材中。笔者观察,将民间艺术编写入教材是一大趋势,湖美版的小学美术教材里关于民间艺术的部分更是丰富,其中编入了中国特有的木刻年画、蜡染技术、少数民族的服饰、川戏面具等一系列中国民间特有的文化艺术,民间美术的编入比例占教材总课时的百分之十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刺激了学生的视觉感官以及对祖国浓厚的民族自豪感。民间美术就是中国的“草根艺术”,编写者秉承艺术传承这一理念积极地将中国的特色文化传承给下一代,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增加对家乡的热爱,陶冶情操。

二、美术教学的具体现状与分析

1.南京市美术教材和学校的研究分析

南京市的小学美术教材基本为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组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此教材里编写的内容分为五个系列,分别是:工艺设计、绘画雕塑、书法篆刻、现代媒体、美术鉴赏,同时教材还分成九个模块:绘画、设计、工艺、书法、篆刻、雕塑、新媒体艺术(摄像、电脑制作)、美术鉴赏。其中美术鉴赏为基础课程,是必修课,其他系列按照学生的兴趣所向开设兴趣选修课。新教材设计的内容广泛,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

以南京市艺术类学校宇花小学为例,学校实施民乐艺术教育的积极举措,宇花小学作为首批艺术教育特色学校,配备了以市、区学科带头人为主体的优秀教学骨干教师队伍,他们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较高的艺术专业水平,为培养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优秀学生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证。笔者还调查了南京市普通学校,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例,学校的班级设置分普通班和特长班两类,对学区内学生零拒绝,而对于艺术特长学生入学是要经过面试的,对有兴趣和艺术发展潜质的学生将提供高水平的发展平台。据悉,学校的艺术招生工作通常招收2个班,每个班不超过45人。在艺术教育的道路上,南师附小的负责人和老师努力引领着学生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陶冶情操,开拓视野。

2.南京市美术教师现状与分析

笔者经过访谈、调查以及数据收集等方式发现,南京市各学校的美术教师情况悬殊较大,这主要与学校的经营理念和各个区的经济情况相关联,优秀的师资主要集中在鼓楼区、白下去、建邺区、秦淮区这四个主城区内,而对于较城郊的区域像六合区、江宁区、浦口区等地区师资明显低于主城区的水准,无论从教师的数量还是教学理念等方面都略显单薄,笔者以最具代表性的学校南师附小为例做了较细致的调查。南师附小共有三位美术老师,按照大纲要求每周每班开设两节美术课,每位老师每个星期的工作量一般在16课时左右(不含课外小组和美术兴趣班的时间)。并且非常重视美术技能的传授,在对待学生的德意志全面发展的方向做得很好,但是在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引导和开发上仍然缺少一定的重视。

三、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我们的启蒙老师,任何学习的动力都应起源于兴趣。小学美术课是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课程教育,如何在教学中使得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相适应,兴趣似乎要占取很大一部分责任力。首先,我们应让小学生对美术课产生兴趣,小学生是最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年龄段,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兴趣为入手点来培养这些学生需要拥有的艺术感。对于现在市场上某种美术培训班的方法,笔者认为是意义不大的。为了考试而去进行反复训练,这早已失去了我们美术教育的最基本意义。我们需要教师释放学生的天赋而不是巩固所谓的技能。本就是美好的世界,需要发现美的眼睛及记录美好的画笔,这才是我们要的艺术感。然而艺术感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与生俱来的,后天培养也是我们的课程之一。美术教育要求学生对美的东西要具有特殊的感受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教会学生欣赏美。美术课的兴趣激发由此看来就是必须的。

四、结束语

义务阶段美术课程分为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学校资源是主要资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阵地。这些资源一般有专业的美术教室、工具、作品展厅、书籍等,与此同时,教室要合理利用学校的美术资源进行教学,校外的美术教育资源如博物馆、艺术工作室、动植物园也尤为重要。网络资源在这个时代也必须纳为我们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授课这种新型方式会激起学生的新鲜感从而产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充分利用以上提到或者身边可能利用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真正享受课程资源给他们带来的学习气氛。小学生是个具有开发性的,但观察力需要提升,因此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鼓励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灵感。

参考文献:

[1]沈大授.惠山泥韵――无锡惠山泥人十八景[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

[2]张冬梅.艺术产业化的历程反思与理论诠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寻胜兰.民族产业与城市文化――关于“惠山泥人”的保护与拓展的思考[J].南京: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4]唐宏轩.当代中国背景下无锡惠山泥人艺术创作的新形态[D].无锡:江南大学,2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