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成功教育论文

成功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3 11:18:34

成功教育论文

成功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试论 成功教育蒙语 运用

我们都可能看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参观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之后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罗森塔尔教授才对他们的老师说,自己对这几个学生一点也不了解,是随便点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把学生当天才来教,让他们体会到你的重视,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他们就真的可以变为天才。

一、成功教育的要求

学生为什么会成为差生,用刘京海校长的话来说就是“因为经历了学习反复失败的过程,反复的挫败让他们失去了自信心,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要使差生变成优秀生,方法非常简单――老师把差生当成天才来教育,不断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取得成功,在反复成功的体验中,培育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成功。” 而成功教育的精髓就是“三相信”: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成功教育主张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从而自主地去追求成功。这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亦是一种教育方法。

二、具体实施方案

1.课堂教学:创建成功情景

要实施成功教育,无疑课堂是最主要的舞台,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在课堂这仅有的40分钟当中,教师应该创建更多的成功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受到“原来我也能行”。 在教学过程中我坚信一个原则:表扬应该是公开的,批评应该是私下的。于是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某一点表现,一点进步,一点创新,我都会及时给予公开的表扬。这是不需要分时间场所的。比如一进课室,我发现讲台比以前更整齐干净了,我就会说:“今天的值日生把讲台打扮得很漂亮,我站在这里讲上一节课都不会累了。真谢谢你的细心。”这些真诚的赞美能拉近我们的距离,而且你会发现在以后上课时讲台总是会很干净整齐。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天生是喜欢活动的。活动与成功是紧密联系的。我发觉高中学生也是喜欢活动的,于是在教学设计中我还喜欢用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第二课《我很重要》时,我让学生先预习课文,然后在班上挑选活泼且比较有表演欲望的10位同学出来,分为两组,进行“我很重要,我不重要”这一个辩论赛;再选出4位比较稳重的同学做评委,评出最佳辩手及优胜法,最后还确定一位主持。这样,开学之初,一台辩论赛就这样初步定下来。接下来的时间是组织10位选手多方面地去收集资料,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我要做的事情是相信他们的能力,指导并鼓励他们。由于准备充分,结果选手辩得激情洋溢,闪光点不断在辩论当中涌现;台下的观众反应热烈,在观众提问一环节中,平时沉默的学生都跃跃欲试,争着参与活动。这种集体参与的情景让大多数学生都煅炼了胆量,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比如在学习《“布衣总统”孙中山》时,我指导学生改编课本,把书中的几幕编成课本剧,然后再找合适的角色表演。

这样一来,一个班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许多学生也在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教学当中,仅仅满足于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是不够的,我们可以思考一下,采取什么方法来传授,更能让学生参与、接受,更能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创设成功的情景,让学生在笑声、幽默和竞争的氛围中进行分享性学习,这种成功与快乐的体验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会激励学生自主地去学习,以获取反复的成功。

2.私下辅导:发现闪光点,帮助建立自信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能够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基础,只要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积极性就能够调动起来,反之,就要受到压抑、限制。这就需要在课堂之外,师生之间应该好好沟通。

沟通从心开始。沟通的内容可以是①生活上的问候与关心②情感情绪上的关注③家庭的问题④学习上的问题⑤与同学相处的技巧⑥学生的爱好或者感兴趣的事等等。师生关系在这种私下的交谈之中距离会拉近,情感会加深。

在沟通中,教师要非常注意不要说出一些“你真笨”“你怎么可以这样?”等等批评性的话。俗语说“奖子一功,胜过数子十过。”学生期待在老师那里得到的更多的是肯定和表扬。所以作为教师,要始终细心地从中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从而给予肯定与赞扬。

这肯定与赞扬可以是一个眼神的对望,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赞扬的话等等。人人都希望被肯定,差生尤其如是。老师的肯定能使学生得到精神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产生成功的信心和希望,为他们新的成功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3.作业批改:鼓励性评价,追求自主成功

另一个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重视的是作业的批改。你可以把你对这个学生的期待与肯定通过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可以在字迹潦草的学生作文本上写“你的立意很创新,可以看得出你的蒙语文功底不错。如果字迹再工整一些,就会更好了。”然后你会发现在下一次的作业中,这学生的字迹会有明显的好转,这时你要细心地发现并及时地给予表扬,写上“有进步”几个字很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意义就很深重了。他就从心底里知道这个老师是很看重自己的,不能对不起他,让他失望。在这短短的评语当中教师把对学生的相信与重视表达了出来,学生也从中读到了这一信息,并不断地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最终形成学生自己争取成功的内部动力机制。

三、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成功教育论文篇(2)

自信,表现为自己相信自己的心理状态。具有了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才会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朝着目标努力。帮幼儿树立自信心,就要培养他们的进取心,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人的行为在得到鼓励和赞赏之后,重现的可能性会增加数倍。例如,教师说:“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此种说法与“你问的是什么问题,这么怪”的口吻比较起来,肯定是前一种说法会使幼儿更情愿地去思考和探索问题的答案。因此,教师不是去挑刺儿,而是指出其做得对、做得好的方面,对幼儿有重要的意义。幼儿对自己的评价正处于由他向自评的过渡阶段,教师的鼓励和赞赏会使幼儿对自己充满自信,有信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进而培养幼儿的坚强意志,只有这样才可能最终获得成功。例如,班上有一个极其顽皮,捣蛋的孩子,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爸爸违法住进了监狱,妈妈为了维持这个家庭,撇家舍业出去劳务,照顾孩子的重担就顺其自然地落在了孩子的爷爷、奶奶身上,可是二位老人年岁已大,照顾的精力就力不从心了,孩子就顽皮、任性,做一些大家极其反感的事情出来。如往女同学身上吐脏水,拿脏手抹教室的墙壁,惊吓女生等,同学们都不喜欢他,这就更滋长这位孩子嚣张的气焰,为所欲为,想干啥就干啥。可以说是有一种自暴自弃的感觉。面对这样的孩子,就应该在他们的思想观念方面进行捕捉,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来增强幼儿的自信,使其具有坚强的意志,改掉恶习,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认识到往女同学身上吐脏水,拿脏手抹教室的墙壁,惊吓女生等习惯是不对的,这样做的后果怎样。因为幼儿的本性不坏,是家庭铸就了他的恶习,增强了自信,看到了希望。

二、在实际行为方面为幼儿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地动手动脑

幼儿无论能力强弱,都渴望通过展示自己获得他人的承认。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幼儿创造机会,使他们的各种智力能力和非智力能力得到发展。例如,科学实验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此,教师首先用故事、谜语、设问等各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的积极性,对实验活动进行必要的讲解。演示对幼儿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或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他们感兴趣、需要巩固的部分,让幼儿尽可能毫无拘束地自由探索。在幼儿亲自动手实验,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情境、进行比赛、运用游戏等方法,引导幼儿主动、大胆地实验。通过“给磁铁找朋友”“沉与浮”等实验活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非常的高,由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了成功的喜悦和探索的乐趣,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在情感体验方面让幼儿有成功的感受

幼儿的个体差异非常大,要使他们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必须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制定不同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形式、方法,在照顾到全体的基础上,考虑每个幼儿“最近发展区”,使其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的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体验不是来自教师和与他人的比较,是发自内心的。例如,在“空气在哪里”的活动中,先引导幼儿玩气球、救生圈等充气玩具,发现空气的存在。然后让他们用塑料袋抓空气,幼儿兴致勃勃地跑来跑去,都抓到了满满一塑料袋空气,高兴地说:“老师,到处都是空气。”我问他们:“我们人体里有空气吗?粉笔里有空气吗?木头呢……”幼儿带着疑问去做实验,用塑管向水中吹,把粉笔、木头等物品放到水中,发现有气泡溢出或没有气泡溢出。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验证自己的认识,使每个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为幼儿创造科教环境

我们对幼儿进行的科学教育,并不只停留在有计划、有组织、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中,而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创造一个学知识、爱科学、动手动脑的环境,鼓励幼儿自发地去探索。我园活动室的墙壁,都是用幼儿自己搜集的贝壳、海星、海螺等组合成的,有美妙的海洋世界,有蚕的生长过程,有南极的企鹅,有北极的熊……在自然角将幼儿亲自捕捉的蝴蝶、蚂蚱等制成标本,并有计划地投放一些实验器材,供幼儿操作,使幼儿有兴趣去观察、思考、实践,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感受其中的乐趣并得到成功的体验。

五、结语

成功教育论文篇(3)

【关 键 词】科顿姆/教育无用论/教育无用性/教育功能

【作者简介】李先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2006级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062)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9)01-0019-05

教育无用论是当今社会流行的一种社会思潮。它对学校教育的破坏性无疑是巨大的。当今我国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又一次抬头,已经影响到人们对教育投入的热情。只有深入分析教育无用论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才能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学校教育的功能,从而使教育更好地发挥功效。美国学者丹尼尔·科顿姆(Daniel Cottom)通过深入探究那些对知识加以抨击的人,分析了教育无用论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在谈到有人认为教育事业毫无功效可言时,科顿姆指出,“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教育是否有用,而在于它在哪方面是有用的,对哪些人是有用的,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发挥作用的。”[1]245他通过阐述他教育无用性的思想,要求我们正确看待教育的功用。这一思想对我们正确理解学校教育的功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无用论质疑

科顿姆在序言中列举了教育无用论者对教育的种种批评,并分析了教育无用论产生的历史及原因。教育无用论自古希腊时代以来,一直盛行于西方文化史。虽然在不同时空背景下教育采取的形式不同,但教育的意义往往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当社会的某方面出了差错时,人们往往将其归罪于教育。他主要关注的是美国教育市场化改革以来出现的对教育,尤其是对人文科学的高等教育采取的形形色色的抵制形式。

(一)教育不能提高人的道德品质

在教育无用论者看来,教育不能改变人性,因为有些教育工作者道德品质低下。科顿姆在开篇提出,教育为什么不能让我们变得仁爱?为什么当得知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工作者是一个道德败坏者时,人们都会为之震惊?正如人们所批评的那样,一位英语教授会在学生向他求助的绝望的信中用红笔标出语法错误;一位全神贯注于思考神学问题的神学研究者,会无动于衷地从街边的乞讨者身旁走过;一位经济学家会对任何事物的价格了如指掌,但对他们的价值却一无所知。

科顿姆认为,这种认为教育工作者一定比其他人做得更好的观念,是一种对教育者理想化的观念,这可以依靠简单观察、常识判断以及民众的敏感性得出。这种观念,“愚蠢之至、危害极大”。[1]3二战时期,德国以及日本国民对侵略战争的狂热支持表明,教育和知识不能提高人的道德品质,他们反而已经转变成随时去为邪恶力量服务的工具。知识水平的提高与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同的规律。知识属于理性范畴,而道德属于非理性的范畴。人的理性思维能力虽然能对情感产生影响,但二者却分属两个不同领域。纽曼指出了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知识是一回事,而美德是另一回事”。[2]教师要依靠表演来发挥作用,他要装作一个有别于其内心深处知识观念的人。因而对教师的虚构捏造加以附和的学生,不一定就是获得了真理,更不用说获得某种普遍的人性。

其次,在教育无用论者看来,教育并不能使我们变得有爱心,而且爱心与知识还相互排斥。事实上,爱的概念只能凭借其无用性才能看到其功效:“我爱你”根本不能也不应该希望证实任何东西。因为爱是不需要理由的,有理由的爱是要打折扣的。行为主义者斯金纳认为,“不求报答的爱情,不迎合时尚的艺术、音乐和文学作品,更能博得赞许。”[3]爱是无法训导的,我们是社会的人,因此我们的情感关系必定体现我们在生活中牵涉的历史推测、建议和要求。换言之,如果爱以让社会团结而自豪,那么它也应该为社会之间的敌对负责。不管我们多么欣赏他人的理性,但他们的理性在本质上并不能赢得我们的爱。

(二)教育无助于改变人的身份

科顿姆探讨了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所体现的不平等,导致教育无用的现象。许多人希望通过教育改变人的生存境地,但是未能成功,因而认为教育是无用的。然而,“决定身份的不是教育”。虽然美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和贫穷白人采取一些赞助性行动,并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帮助下层人民来改变他们的命运。但是他们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社会不公正的条件下,教育带来的不是自我理想的实现,而是攻击他人的“个人武器”。他通过一个笑话来论证了这样的观点。“你应该怎么称呼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黑人?”回答就是“黑鬼”。他指出了这个笑话背后所隐藏的辛酸、讽刺、藐视以及充满矛盾的宿命论。从其表层意义来看,这个笑话说明,受过教育根本代表不了什么。因为能够判定身份的是偏见,而不是文明;是特权,而不是功绩;是强权和势力,而不是知识和正义。

在这里,这个故事预示着受教育机会和社会公正之间的不协调。这本身不由教育所决定。教育的本来目的,是成为一个让大家可以自由获取知识和追求真理的公共领域。在社会公正缺失的年代,如果教育不能给每个人提供同等的机会,它也不能达到这一目的。与此相反,教育有可能牺牲一些人的利益,而使另外一些人从中受益。受教育机会和获得社会公正待遇之间的不一致性,影响着人们进行自我定位的标准。这种标准不是源于正规的教育,而是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经历。科顿姆感叹到,对于某些人来说,受教育的权力与生俱来,比如像美国前总统乔治·W·布什等成绩并不优秀的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进入著名的学府接受教育;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接受这种教育只能靠一种“机遇”,或者是一个“奇迹”。

(三)教育缺少实用性

教育缺少实用性,是教育无用论者批判教育的核心论点。一直以来,对知识的一个最普遍的一个怨言,就是知识是无用的,或者甚至比无用还要糟糕,它让人变得无法适应生活中的实际事物。当前流行的一些谚语和故事正是这种观点的描述。如“有能力者,做事;无能力者,教书。”“不能执教鞭者,执掌权力。”“优等生为差等生工作。”科顿姆分析了功利主义产生的历史。功利历来是受到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早在1795年,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指出:“利益成了时代伟大的偶像,一切力量都要服侍它,一切天才都要拜倒在它的脚下。”[4]历经两百多年,如今功利已成为教育领域里一个引起激烈争论的词语。功利对社会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都提出挑战。这种挑战在教育领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随后,科顿姆对功利主义进行了深入剖析。首先,功利主义者忽视了人对理想的追求。相反,他们计算出每个人的功利。为了何种目的已经无关紧要,因为人们所想的目的总是同一个,力求让功利最大化,而功利与人们的利益是相一致的,并且通过人们的选择表现出来。在生活中,不管人们会不会停下来为任何行为理论而烦心,他们审慎的一举一动都会论证他们的合理性。在功利主义者看来,偏好被视为似乎完全是特定的、已知的,或者所有个人的偏好似乎生来都是一样的。人性被迫用来适应功利主义过分简单化的特性。功利主义者们完全忘记了特定的道德准则所赖以存在的文化、社会以及历史前提。

其次,功利主义对有用的概念界定含糊不清,在教育实践中也是有害的。尼采在《权力意志》中提出,到底什么是“有用的”呢?人们必须问“是对于什么有用的”?例如,有利于个体延续的东西,或许对个体的强壮和富盛是不利的;能保存个体的东西,或许同时也会使个体固定下来,使个体停滞不前。[5]也就是说,以实用为准则本身没错,但错误在于如何对准则定位的问题。在功利主义的所谓“有用的”大学中,人文学科看上去甚至可能是令人讨厌的多余课程。人文学科的教授受到公众的普遍蔑视。在功利主义思想看来,商品市场和思想市场之间没有根本差别。功利主义思想,也导致在当代美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大学的学习目的与技术学校、贸易学校、赠地学院以及社区大学中的职业教育的目的不再有任何区别。总之,对功利的热爱已经充斥了教育领域。功利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人的本质了。

最后,功利主义者嘲笑教育的无用还有其他企图。他们的作法仅仅是为了让他们感到快乐,他们不能公开承认这种快乐,这就是反知识论的绝对抽象的快乐。这是一种消极自卑的快乐,体现了他们一种对没有权力的权威的痛恨。“他们嘲笑无用性,因为这是他们的理想;他们摧毁象牙塔,因为那里是他们如此向往的地方。”[6]242所以教育只有在功利主义的标准下才是无用的,只有功利主义者才嘲笑教育是无用的。教育都会是有用的。没有教育,粗俗不能进化,品味无法养成,文明没有可能。但要实现教育价值,又必须坚信教育的核心是由令人十分苦恼的无用性组成。

二、学校教育功能的应然追求

(一)承认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的无用

科顿姆认为,为了摆脱对教育的无端攻击,必须树立“教育无用性”的观点。所谓教育的无用性是指教育的无目的性,教育的超功利性。他指出,美国这些年在教育中越来越强烈的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倾向,抵制了人文学科的教育,导致了受教育者在爱心、艺术、人性等多方面产生了缺失。由于人们不能正确理解教育的功用,进而认为教育是无用的。然而,在功利主义教育有用论的笼罩下,教育由于未能实现功利主义为之立下的标准,总未能幸免“教育是无用的”的指责。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无端指责,就要废除功利主义视角下的教育有用论,强调教育的无用性。“只有通过保持与这种无用性相联系、继续意识到这种无用性,我们才能拥有反击那会让我们绝望的社会力量的可能性。”[1]246

科顿姆主张,教育如果想要做到名副其实,它就必须是“无用的”。承认教育的无用,恰恰是教育发挥其作用的基础。那些认为教育有用的言论,无一例外的遭到了人们的蔑视。比如,有人认为教育为我们铺设了获取社会机遇的林荫大道,因而也是实现民主和平等预想的手段,但这种说法是一个骗局。接受高等教育的美国黑人、拉丁美洲人、土著人等人数较少,这已经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另外,旨在让更多的黑人、土著人等进入高等学府的赞助性行动,以及为确保所有人都能接受合格的中小学教育而制定的措施受到抵制,也说明这种说法其实是一个骗局。

教育无用性思想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学校教育功能的限度。正如科顿姆所言,教育不能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因为教育本身也牵连其中。[1]6如果给教育施加它所不能承担的任务,反而会适得其反,影响其应有功能的发挥。一直以来,人们往往将学校教育功能泛化和理想化,“企图用教育去解决社会和个人发展中的几乎所有领域的问题。”[6]这种做法加重了学校的负担,不但无助于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反而成为学校正常发挥其社会功能的阻力。如当今我国和谐社会秩序的建立,环境污染、毒品、交通秩序等社会问题的解决,很多人寄希望于教育。虽然教育对上面部分问题的解决,可能起到某种程度的作用,但教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在我国,教育还被许多人当作促进社会各阶层流动的工具。但有研究指出,由于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国家建设的重点集中在城市,使得农村教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边缘化,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弱化。教育社会分层功能失衡的后果是,农村教育功能的全面受损,这导致在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兴起。[7]这种教育无用,就不是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实际上,将教育功能的无限夸大和教育无用论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学校教育功能观上的无限论必然导致学生、学校和社会不切实际的空想。“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反映的就是这种对教育的乐观情绪。当教育不能完成社会赋予它不能完成的功能时,教育万能论者便会对教育产生失望,进而会认为教育是无用的。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增多,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教育的功能受到普遍怀疑。诚然,有些学校不顾自身资源盲目扩招,导致教育质量低下,有些学校专业设置落后,导致学生学用脱节,这些是造成教育无用的原因。然而,不能将所有问题都归罪于教育。因为教育不能解决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至少部分大学盲目扩招、经济发展水平、用人机制、大学生就业歧视政策等与就业有关的问题,不能通过教育得到解决。

(二)教育应具有自身的精神追求

科顿姆认为,只注重教育功用性的一面,就忽略了教育真正的精神。这种精神存在于被工具主义者认为的无用性之中,正如科顿姆所言,“教育的无用性本身就是教育无法估量的价值”。[1]246无用性不同于职业教育的主张。这种无用性存在于人文学科,以及所有的纯理论的学科,如数学、科学、艺术,甚至任何学问之中。教育的核心由其无用性组成,而这种无用性又是一切有价值因素的来源。“正如王尔德所言,如果教育想要有所成,那么它就必须立志成为这样一种艺术,任何其他事物与它相比之下就会显得不合理。”[1]249教育者需要获得的就是一种能够解释无用的衡量标准的责任感。在他看来,反而要加强被教育无用论者认为的无用的人文学科的教学,实现教育本真的目的。

教育不是不要功用,而是看什么样的功用。学校教育要有一定的功利价值,但它不应是教育价值的全部,教育也应该追求其内在价值。教育不能忽视社会的需求,然而却不能将这种社会需要仅仅只理解为知识教育和职业训练。如果将教育的目的只理解为让学生学到将来在社会上谋生的一技之长,那就违背了教育的本意。赫尔巴特指出,教育的目的分为两种,一种称为必要的目的,一种称为可能的目的。让人掌握知识技能只是一种可能的目的,而培养人的道德才是教育的最高目的。[8]由此观之,我国的大学教育最多只能被称为一种专业教育,而且是一种缺少专业精神培养的专业教育。爱因斯坦在《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一文中谈到:“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判断力”。[9]哈佛学者黄万盛谈到人文学科在传承大学理念中的作用时指出,“最精致的学问,不管你是否自觉,它终究是有社会人文责任的。离开了人文学的基础培养,仅仅依靠专业化,精致博大的学问从何而来?人类的公共智慧又从何而来?”[10]因此,教育尤其高等教育必须重塑教育的乌托邦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引导,使其真正实现重塑人的精神的使命。[11]

在古希腊语中,教育的原初意义是“引出、引导和发现”。只有恰当的教育,才能让儿童的内在素质充分展现。教育要所成就的是人的精神的转变。勒庞提出,教育要有所作为,必须提高个人的判断力和主动性,而非简单的背书和服从。[12]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自由天性。”[13]3“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所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13]4。因此,应该让教育的价值从功利化回到使人性趋向完善的轨道上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促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14]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在我国,教育无用论产生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人们对教育的高额付出得不到合理的经济回报。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功利化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教育的产业化。为了追求教育有用,学校被当成了商业部门。本来由政府投资的教育部门,变成了向人民收取高额费用的盈利机构,导致读书无用论成为了农村和城市困难家庭的理性选择。2008年3月,复旦大学博士生李开学猝死,引发了人们对教育功用的许多争论,这是对“通过教育可以改变命运”这一命题怀疑情绪的爆发。对目前这种急剧膨胀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来说,教育无用性思想无疑是令人深思的洞见。教育毕竟不完全是一种获得某种物质利益的手段,而是人的终生教化过程。学校教育对于人成长的意义,是因为它能够使人们脱离无知、野蛮和愚昧,使人们能够变得高尚、文明和通达,使人真正地成为人。所以,学校教育的本质和核心价值,不在于它的“有用”,而在于它的“有意义”。[15]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是无用的,教育如果要有所为,必须首先有所不为。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对教育功能的认识有待深入。科顿姆关于教育无用性的辩护,将坚定我们进行教育的信心。它对那些林林总总的教育万能论思想来说,是一份清凉剂。当下,教育被赋予愈来愈多的使命,将学校教育功能的无限扩大以及对教育许多过于功利化的要求,使它脱离了它自身的发展轨道,从而损害了教育的发展。科顿姆教育无用性的思想,对当前社会上普遍追求的“教育万能论”的思想是一种有力的打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无用性思想,对那些轻信教育有用而又轻率地寄予教育不合理希望的人,不啻是一种解毒剂。科顿姆的教育无用性思想使我们在看待教育时,要重新审视教育的功用,避免将教育功利化,因为它才是当今教育最大的敌人。

【参考文献】

[1]科顿姆,D.教育为什么是无用的[M].仇蓓玲,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纽曼,J. H. 大学的理念[M].高师宁,等,译.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120.

[3]斯金纳,B. F. 超越自由与尊严[M].王映桥,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46.

[4]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37.

[5]尼采.权力意志[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50.

[6]王长乐.当代教育功能观嬗变:从有用到有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1-5.

[7]曹晶.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失衡:转型期农村教育的主要危机[J].教育科学,2007(1):1-4.

[8]赫尔巴特,J. F.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9-40.

[9]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许良英,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

[10]黄万盛.大学理念和人文学[J].现代大学教育,2007(1):1-12.

[11]马廷奇.精神融合与重构:现代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J].现代大学教育,2003(1):20-23.

[12]勒庞,C.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75.

[1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成功教育论文篇(4)

一、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具有育人功能是理论界的共识。本文试从以下方面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含义。

1.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结构主义认为结构与功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结构决定功能;另一方面功能反作用结构。就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四个基本要素,这四个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彼此作用,构成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产生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从目的与功能的关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目的与功能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一方面,目的与功能相互区别,另一方面,目的与功能相互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施加教育与影响,促进他们素质全面提升,帮助其成才所产生的有利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不同于总体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时又区别于与个体功能相对应的社会性功能,具有独有的特点。

1.存在的客观性。从历史考察看,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具有存在的客观性。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就有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我国在夏朝就出现了专门开展教育活动的场所“痒”“序”“校”,并极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培养统治阶级接班人的育人功能;在国外教育史上,最早的专门学校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国外教育发展史上虽无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门类,但通过相关课程及教育活动培育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和阶级要求的教育对象的育人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是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就存在的固有功能,它的存在是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发挥的程度,却不能无视或人为地消灭它。

2.内容的丰富性。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内容构成考察,它具有内容的丰富性。依据不同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内容构成进行分类,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内容构成。从狭义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特指培养人才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内容包括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看,党在不同时期提出了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这些目标本身也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内容之一。邓小平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育人目标。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上,胡锦涛提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的育人目标。这些目标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内容极为丰富,所以育人功能具有内容的丰富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发挥的途径

如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最终旨归,也是本论文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本论文系统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充分发挥的有效路径。

1.理论教育。理论教育在个体成长和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个体从接受教育伊始,所接受的教育绝大部分都是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门类,理论教育法是其最主要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论讲授、理论学习、理论研讨等方式向教育对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教育对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教育这种依托于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最基本方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仍然是最基本的途径,有利于提高个体的理论水平。

2.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在认识中起着决定作用。实践产生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活动是人们正确思想认识形成的源泉、动力和目的,是人们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必经之路,更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实现的必经途径。

成功教育论文篇(5)

成功教育是一种教育者引导并促进学生自主成功的模式。理念建立在人人都能获得成功的认识基础之上,强调让学生参加尝试体验,通过不断累积成功,使学生走向自主成功。成功教育教学观主要从五个方面体现,它们分别是成功教育教学目的观、成功教育教学本质观、成功教育教学价值观、成功教育教师观和成功教育学生观。

一、中等职业学校成功教育教学目的观

中等职业学校成功教育教学目的观追求教学的职业性和实用性,同时要让职校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找回自信。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主要包括文化课和专业课,文化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满足以后发展的需要,专业课是职校生以后步入社会的生存资本,两者应该紧密结合,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特别是在相同或者相似的环境里进行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尽快适应未来工作。

在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要求培养职校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文化课以“必要”为原则,在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理解与感悟,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

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校生第一次接触技能,我们就必须鼓励他们多动手,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专业基础课以“够用”为原则,专业技能课以“实用”为原则。初中生进职业学校的目的就是学一技之长,毕业后找一份生存的工作,所以我们专业课就必须围绕社会的需要进行教学,为此,必须对专业课的内容进行大胆的革旧除弊、删繁增新;根据社会需求合理优化,同时必须考虑职校生的接受能力、智力能力、动手能力。成功教育教学就是要求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每一次自己的作品给他们带来的成功,而且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不断找回自信,让他们体会在技能操作方面,他们是一个能手。

二、中等职业学校成功教育教学本质观

中等职业学校成功教育教学本质观就是要求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教”、“学”、“做”三者不可分割。“教”体现教师根据职校生的本质特点进行教学,体现教的科学性和实战性。“学”是职校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实现他们自我的需要。“做”是学生通过学习,做出专业作品。

成功教育教、学、做一体化,首先要做到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时间、空间上融为一体。采取边教边学边做,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仅在时间上融为一体,而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空间也融为一体,即将理论教学转移到实践室进行,边教边学边做。

其次,整合教师队伍,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任务于一身,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由同一位教师担任:第一步教师可根据专业能力的要求,准备为实践课量身定做理论课教学,然后采取边教边学边做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专业知识和形成技能;第二步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进一步强化,通过这样的循环,确保教、学、做的一体化。

再次,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自信心,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自觉钻研刻苦学习,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最后,构建能力评价体系,强化信息反馈,进行有效的激励。在边教边学边做的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进行讲解、演示,学生则积极参与练习,认真模仿,教师应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示范指导,并积极观察,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教师扮演着行为引导者的角色。主动性练习中,学生要进行经常性的自我评价,要注意及时反馈与矫正。及时纠正不规范或错误的操作,一方面养成良好习惯,另一方面不断提高能力。

三、中等职业学校成功教育教学价值观

中等职业学校成功教育教学价值观要求对教学过程观、教学内容观和师生观进行重建。

第一,成功教育教学过程不再只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而是培养职校生成为“会做人”、“会技能”、“会创新”的新一代职业人的过程。师生在教学中通过体验不断领悟自身存在的价值。教学过程蕴含着生动的情感目标,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诠释情感目标。师生不再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学中所呈现的不再是简单的认识和使用知识过程,而是挖掘生命的意义,因而教学充满着人文关怀与生命情趣。

第二,成功教育教学内容是以就业为导向,所以比较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现在的技能教材,由于时间的滞后导致学习和实践跟现实有所脱节。同时,教材为了追求教学的整体性,很多的概念、公式、制作流程都被固定,不具有普遍性。成功教育教学内容具有一种张力、一种召唤力,它的意义在于创造性。学生不再死记概念、公式,照搬制作流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创新性的过程,学生在不断理解课程的过程中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社会,不断投入自己的人生体验。

第三,成功教育师生观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的成功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授―受”关系。尽管他们不如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但在人格上、精神上是平等的。成功教育师生之间,应该是有共同话题的友好关系,在对话中师生进行着知识、技能与智慧的交流,精神与成功的沟通,师生双方作为完整的人,以整体的人格相互影响,双方在对话中共享着知识与经验,共同体验着美好的人际关系,共同感悟着成功给他们带来的喜悦。

四、中等职业学校成功教育教师观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观,就是要求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这是根据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专业教师提出的素质要求。“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能力,又有一定的相关专业实践指导能力,并能把这两种能力有效付诸教学实践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师。

中等职业学校成功教育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1.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的理论知识,具有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2.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结构,了解本学科或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成果,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3.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特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熟悉生产实践,具有与学生获取的多种岗位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证书相关的证书(级别要高于或等于学生所获取证书的级别),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并能及时掌握本专业群的最新操作技能。

4.具有一定的专业操作指导能力。双师型教师在其理论教学的相关专业要有较强的亲自动手示范、亲自解决疑难问题的现场指导能力,能倾注相当的精力抓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工作。

5.具有一定的素质教育实践能力。能将成功教育理念贯穿于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中,让职校生从各方面感受自己的改变、自己的成功。

所以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求不断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规律、专业学习规律和学生成才规律,适应行业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分析工作岗位要求,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和课程改革工作。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要贴近专业教学实际,形成适合教学规律的科学的教学理念,履行教好学生的天职。

五、中等职业学校成功教育学生观

中等职业学校成功教育学生观就是引导学生完成从自卑、自弃到自信、自强的转化,同时帮助职校生摆脱目前社会上仍然普遍存在的鄙视职业教育的阴影,促进学生目标明确地发展自己,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

成功教育是进行学生潜能发现、发展的教育,是提倡人人都能成功、强调“人人想成功,人人能成功”的教育,是追求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的教育,是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机会的教育,是以表扬、鼓励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成功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突破传统教育“智育第一”的局限,打破应试教育“以分取人”的思维定势。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内容源自于职业实践,强调职业活动需要的实践能力、道德行为培养。

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了解与尊重学生。成功教育思想的精髓在于“三相信”的学生观,即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只有相信自己所教的学生,教师才有可能实施成功教育“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的三个台阶,才有可能把握成功教育“期望、机会、鼓励”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对学生有美好的期望,为学生不断创造成功的机会,及时给予鼓励,强化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刘京海.刘京海成功教育随笔.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刘京海.以课改为抓手扩大深化成功教育[J].上海教育, 1999(1).

[3]严岩.职业中学开展成功教育之我见[J].教育与职业, 2002(6).

[4]刘.建构主义观下的职业学校教学策略思考[J].文教资料,2006(6).

[5]路秀英.浅谈对中职生的“成功教育”[J].天津教育,2004(12).

[6]李惠玲.如何发挥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 2006(17).

[7]赵洪涛.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我国新课改的指导意义[J].教育革新,2007(6).

[8]何恩义.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9]周志全.改变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初探[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10]李跃兵.中等职业学校成功教育实施探究[J].职业,2010(24).

[11]张海蔚.职业学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教学方法探索[J]. 宁夏教育科研,2010(1).

[12]陶然.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实施[J].青春岁月,2011(16).

成功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育人 化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一步增加文化内涵,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和"化人"功能结合起来,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成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从来就是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文化的"化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就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人的存在与发展既要受到文化的"化",也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将"育人"和"化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

从不同层次和角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种功能。从性质来考察,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等。从内容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功能主要有:保证功能,也有称保障功能,表现为经济利益的保障、政治统治的保障、思想上统一的保障、行动上统一的保障、社会管理的保障,是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导向功能,也称导航功能,包括对经济的导航、对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导航、对理想信念的导航、对人们行为的导航等。指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监督、批评等方式,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育人功能,通过培养、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完善人们的人格;认识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从而使人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认识到自己对于他人、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职责,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另外还有开发功能、凝聚功能、调节功能、转化功能、社会、个体等等。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宏观方面进行研究的同时,也有学者从微观方面进行研究。除以上功能以外,学者们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功能进行了研究。比如社会化功能、个体享用功能、自然、建构精神家园的功能、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为什么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和唯一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其首要的、最基本的价值功能,其他功能都是通过这一基本功能而实现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与"化人"的对立统一

从广义上讲,一切精神文化活动都会对人的思想道德产生影响,因而一切精神文化活动都可以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活动,"育人"的过程是有目的地自觉地以特定的文化"化人"的过程,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从本质上有必然的联系。

1,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与"化人"的区别

文化的"化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外延、内涵及对人的影响方向和方式上区别很大。

就范围而言,文化包括的领域十分广泛,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相对狭窄。在作用的方式上,文化的"化人"是不自觉的、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有意识地自觉地对人进行教育,有组织和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的"化人"是隐性的渗透、浸润、熏陶、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显性的灌输、系统的教育、明确的引导。文化侧重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文化以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潜移默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采取自觉的系统的教育方式有意识地对人进行思想教育。

2,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中的"化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多样化的文化载体自觉地有意识地"化人","育人"的过程也是"化人"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中的"化人",首先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人,使人们提高创造性思维水平,掌握认识世界的思想方法,而思想理论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以传播科学的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当前我国先进文化"化人"的重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中的"化人",还体现为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教育人、激励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中的"化人",注意教育活动的艺术性、运用多样化的文化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文化特征。

三、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化人"功能

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往往不易被学生接受。思政课要对解决大学生成长道路上遭遇的理论问题、实际问题有帮助,这就要求要了解教育对象,理论结合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最佳载体,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将思政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努力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政课具有"化人"优势,首先,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思想政治课中不管是哪门具体课程, 虽在具体的内容上都有着区别,有的侧重道德修养和法律常识,有的偏重于历史与理论。虽然内容不同, 但都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底蕴。其次,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思政课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背景是我国几千年的灿烂的历史,历史教育始终渗透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要使思政课的"化人"功能充分地发挥。首先, 需改变观念。政治教师不是单纯的理论课教师,教书育人, 育人更为重要。利用课堂教育的主要阵地教书育人,并身体力行, 言传身教。其次,需创新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 结合具体学校的情况, 实施有效性教学。采用辩论、讨论、演讲等方式活跃课堂。最后, 需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对课堂上各种教学形式的顺利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主导的教师除了课堂上, 在课外需要和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

2,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关系密切,思想政治教育是校园文化的精神支柱,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首先,必须结合国情加强思政课理论教学。思政理论课较多的涉及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就业观、恋爱观、幸福观、法制观等,思政课堂上可以将书本上的理论和具体国情、学校的党建团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活动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必须结合校情加强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思政课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现状,着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坚定的意志、求实的精神和乐观的心态,根据学校不同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特色在学生管理和学生活动中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 陈建保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述评》,载《理论月刊》2010年第6期。

[2] 焦成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简论》,载《教育探索》2006年第2期。

[3] 尉天骄、王恒亮:《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载《求实》2011年第8期。

成功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先秦文学;教育功能;功利性;审美性;文学教育

先秦文学指中国从远古到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的文学,它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在此时期几乎都已孕育。散文可以追溯到甲骨文辞;诗歌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小说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左传》等历史散文;辞赋可以追溯到《楚辞》。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先秦文学,不仅具有强烈的教育功能意识,并在政治、道德、情感和审美等方面体现出浓郁的教育功能。对先秦文学教育功能的研究与分析,可为当代文学教育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先秦文学教育功能意识的凸现

先秦文人与先秦文学作品普遍具有强烈的文学教育功能意识。

孔子是先秦第一位对文学教育功能作出重要论述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家,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孔子把诗的教育作用归为兴、观、群、怨、事父、事君、多识七个方面,涉及文学的政治、审美、认识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奠定了儒家文学功利性教育功能价值论的基础。与儒家相对,道家对文学的功利性教育功能采取否定态度,老子认为“五色”、“五音”等声色之美对人无益。庄子认为“五色”、“五声”、“五臭”、“五味”、“五趣”使人“失性”,“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庄子·天地》),从而提出了“自适其适”说与“灭文章,散五采”之说,在批判文学功利性教育功能的同时,开启了后世文学审美教育功能价值论的先河。可见,尽管儒道文人对文学教育所强调的功能价值侧重点不同,但他们都不否认文学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

在先秦文学作品中,《诗经》中的一些诗歌提到“为刺”、“大谏”、“以为其心”等创作动机,已包含了文学教育功能价值论的思想萌芽。《国语·楚语上》记载春秋时楚国贤大夫申叔时谈教育太子的方法和内容:“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这更是将历史、礼乐、政治等教育功能与文学教育功能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文学教育功能意识。

二、先秦文学教育功能的体现

先秦文学教育功能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治教育功能

先秦文学的政治教育功能,指文学要为现实政治服务。首先表现为文学担当着与史书一样的重任,要反映社会现实,要褒善贬恶,要有益于教化。《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的诗歌,表现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宋·李纲《湖海集序》这样评价《诗经》:“诗以风刺为主,故曰:‘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小弁》之怨,所以笃亲亲之思,《鸱鸮》之贻,所以明君臣之义;《谷风》之刺,所以隆夫妇朋友之情,使遭变遇闵而泊然无心于其间,则父子、君臣、朋友、夫妇之道或几乎息矣。”鲜明地概括了《诗经》批评不良时政和过失,教育感化百姓的政治教育功能。《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其中鲜明地体现了孔子维护周礼,明王道,重人事,褒善贬恶的思想,所以孟子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司马迁也说:“《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史记·孔子世家》),都强调《春秋》的政治教育功能价值。《庄子》散文是先秦说理散文中最具文学价值的作品,在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中,在诡谲的艺术形象和瑰丽的艺术境界中,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充满了社会政治批判精神,洋溢着浓郁的政治教育色彩。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性作品。《离骚》就是屈原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具有强烈的针贬时政的政治教育功能。

先秦文学的政治教育功能其次表现为文学必须经世致用,“学而优则仕”,通过文学教育进入仕途。《尚书·尧典》要求以乐(诗)“教胄子”,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以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已体现了先秦文学的这种政治教育功能。

由此可见,先秦文学的教育功能价值主要在于它可以满足某种政治教育需求或理想。由于先秦文学本身所承载的浓厚政治教育功能,使其奠定了中国文学关心社会政治与注重政治教育功能价值的传统。

(二)道德教育功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子继承了这一观点,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又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这里的“言”的含义包括了文学如诗歌在内。在一个人的道德功业和言辞、知识的关系上,先秦文人强调德行在先。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先秦文学的创作,从而使先秦文学承载上厚重的道德教育功能。如《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其中有不少关于“忠、信、仁、义、智、勇、孝、惠”之类较为系统的品德观念的论述,“崇德”的倾向尤其引人注目。《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散文集,其中提倡的“克已复礼”“仁者爱人”的道德修养、“杀身以成仁”的道德追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坚贞道德品质及安贫乐道的道德情怀,初步确立了儒家以“仁、义、礼”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论语》之后,儒家的又一部散文集《孟子》,把孔子提倡的仁的道德追求发展为仁义,进而提出尽心、养性、诚心、寡欲等一系列道德修养方法,其中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道德人格与“舍生取义”的道德操守的提倡,极大地激励了后代的志士仁人。而屈原《离骚》中所塑造的具有忠君爱国思想、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奋发自励、苏世独立人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是后世无数仁人志士为人处世、终生效仿的光辉榜样。可以说,先秦文学所承载的道德思想,为人们提供了巨大的道德精神食粮,并进而直接转化为历代志士仁人的豪迈气概,构筑起人生道德志趣品格的高尚目标。后世文人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显示出这些道德思想的巨大威力,先秦文学的道德教育功能,由此可见一斑。

(三)情感教育功能

《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永声,声依永,律和声。”《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说:“诗以言志。”《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说:“诗言是其志也。”它们都指出诗具有抒发情志的作用,并在志与情间,特别强调诗歌是抒发人的思想情感的。这种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普遍流行,不仅为儒家所接受,也为道家所接受。如庄子就强调文学真情的重要性,所谓:“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言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庄子·渔夫》)荀子也十分注重文学由情而发,以情感人的文学特质。他在《乐论》中说:“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足以感人之善心”、“其感人深”、“其化人也速”(《荀子·正名》)。先秦文学诗、乐不分,论乐的情感特质,实际即是诗歌与文学的情感特质。这一特质,使先秦文学承载了浓郁的情感教育功能。

就诗歌而言,《诗经》中的作品,有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取向。如战争徭役诗,或颂记战功,叙写军威,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或述征夫厌战,思妇闺怨,充满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的向往以及诗人思乡自伤之情。又如情诗,《周南·关雎》《邶风·静女》《郑风·子矜》《秦风·蒹葭》《卫风·氓》《周南·桃夭》等等,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再如农事诗,在客观反映农业生产、农夫生活的同时也抒发了农奴们的愉悦、哀怨和不满。《诗经》作品由于承载有这些丰富的情感内容,使其自身具有了浓郁的情感教育功能,千百年后的读者,在读《诗经》作品时,不仅能了解到当时百姓生存与生活的状况,而且能真切感受到他们的欢乐、不幸和痛苦。

就散文而言,《春秋》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作者的爱憎,开后世史传文学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先河。《老子》散文在哲学表述中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情感,因而奠定了先秦说理散文注重情感的基本特征。之后《孟子》散文,在论述自我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时,总是激昂慷慨,深情无限;《庄子》散文更是多情,或苦闷,或愤怒;或孤独;或悲哀乃至悲凉,清代胡文英就说过:“庄子最是深情。”《庄子》散文因之成为先秦散文中文学性最强与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并为后世所称道。先秦散文也因其强烈的情感色彩承载上浓郁的情感教育功能。

(四)审美教育功能

尽管先秦诸子百家典籍中的“文学”,实际上只是泛指文化学术的,但在追求至真、至善、至情、至理、至性的文学内容时,从来也未排斥其中“会集众彩以成锦绣,合集众字以成辞义”这种文彩错画之美所体现的形式美。孔子就曾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论语·颜渊》)“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又说:“言以足志,文以足信”,“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等等,都主张质文并茂,质文并美。故先秦文学无论是质还是文,普遍都蕴涵着美的无穷魅力。

就“文”而言,包括语言美、结构美、修辞美、风格美。从语言来看,《尚书》估屈聱牙,《春秋》凝练含蓄,《左传》委婉典美,《国语》平实自然,《战国策》辩丽横肆,不一而足;从结构来看,《诗经》回环往复、舒卷徐缓,《离骚》长短自由、新鲜生动,《庄子》汪洋恣肆、跌宕跳跃,《孟子》大气磅礴、严谨细密,《荀子》意脉贯通、条达舒畅,给人以无尽的艺术享受;从修辞来看,《诗经》《离骚》的比兴,《庄子》的夸张,《孟子》的譬喻,《荀子》的层递……收到化平凡为神奇的美学效果;从风格来看,《诗经》朴素自然而温柔敦厚,《离骚》瑰丽哀婉而悲壮蕴藉,《孟子》刚正不阿而气势浩然,《庄子》奇丽诡谲而飘逸逍遥等等。

就“质”而言,包括形象美、人物美、哲理美、意境美、情感美、思想美、文化美等等。美的形象、美的人物,如神话中的英雄,《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美的情感、美的思想,如儒家散文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道家散文中无功、无名、无己的自由品格;美的哲理,如《孟子》中的“五十步笑百步”的譬喻,《庄子》中的庄周梦蝶的人生;美的意境,如《诗经·蒹葭》凄迷恍惚、耐人寻味之境,《离骚》飘逸深邃之境,《庄子》瑰玮諔诡之境;美的文化,如神话中的图腾文化,《诗经》中的民俗文化,《左传》中的礼节文化……总之,先秦文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因素,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从而也就承载了强烈的审美教育功能。

三、先秦文学教育功能实现的途径

先秦文学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来实现。

三代学校教育已具有丰富的内容,其中诗、书、礼、乐是重点。据《礼记·王制》记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公卿大夫、元土之适子,国之峻选,皆造焉。”之后,学校教育有官学和私学之分。就官学而言,周代有中央王朝和诸侯办的国学以及地方办的乡学,都以传授儒学经典为业,以诗、书、礼、乐、射、数等为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受业最后走向仕途。春秋战国时,私学兴盛,孔子、孟子等都曾私人聚徒讲学。孔子收集、整理、删定“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其中《诗经》成为孔子最好的宣扬和实现修身养性、治国经邦之道的教材。家庭教育,也是文学教育功能实现的一条重要途径。孔子教育儿子孔鲤学“礼”时,曾多次训诫儿子要学《诗》,他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将《诗经》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读本,通过对《诗经》的教授学习,达到其政治、道德等教育目的。可以说,先秦文学的政治、道德等功利性教育功能,主要就是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来实现的。

另外,先秦文学的教育功能还可以通过大众的文学传播与接受如观乐、赋诗等方式,在乐舞、外交等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得以实现。这是先秦文学教育功能实现的最普遍的一条途径。先秦的各个阶层,常常通过这种社会教育的途径接受文学的教育。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季札观乐”的史实,因为诗、乐不分,因而季札观乐也就包含了观诗。当季札听了《郑》乐,评论说:“美哉,其细己甚,民不堪也,是其先亡乎?”听了《陈》乐,评论说:“国无主,其能久乎?”听了《齐》乐,评论说:“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在观的过程中,季札一方面获得的是蕴涵在作品中的可以鉴往知来、有助于政治修明和风俗净化的社会政治道德等教育,另一方面,获得的是蕴涵在作品中的情感与审美教育。又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郑国子展等七位大夫在郑国国君为晋国大夫赵文子举行的外交宴会上赋诗言志的例子,子展等七位大夫采用赋《诗》的方式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他们对来宾的情感和态度,在接受、领悟《诗》所蕴涵的思想意蕴的同时,还对诗歌原作进行了创造和发挥,这是春秋时期盛行的一种偏于实际应用的文学接受方式,先秦文学的教育功能通过这一方式得以发挥与实现。

四、先秦文学教育功能的特点

首先,先秦文学教育功能观的意识非常强烈,先秦文人、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或鉴赏都相当注重文学的教育功能价值,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学教育功能观的基础。

其次,先秦文学教育功能的内容丰富而复杂。先秦文学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先秦文学与政治、社会、文化的关系至为密切,先秦的文学教育实际就是社会政治文化的教育,很难独立存在。

再次,先秦文学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乐舞、外交等社会活动,在侧重鉴赏(观乐)与实践(赋诗)中得以实现。并在文学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接受,从而开创了包括培养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内的语文文学教育传统。

最后,从先秦文学教育功能内容的体现来看,先秦文学教育功能的价值取向包括政治道德等功利性价值和情感等审美性价值两个主要方面。功利性价值取向关注文学教育的有用和无用,这种价值取向是社会赋予的。审美性价值取向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文学教育内部所蕴涵的,是自主建立的。文学教育只有达到功利性价值与审美性价值相融合时,才能实现其真正的教育功能与价值。但是,先秦时期的人们对文学的情感、审美性功能的价值把握,是完全建立在对文学的政治道德等功利性功能价值的评判的基础上的,审美性的功能价值往往附庸于功利性功能价值之中,所以先秦文学的教育功能具有明显而强烈的附庸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