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4 15:10:24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篇(1)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技能竞赛;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23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90-02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它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1,2]卓越工程计划就是要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工程实践教学是其中重要的教学环节,对于顺利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起着决定性作用。

广东工业大学作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于2012年开办卓越工程师班。如何培养出满足“卓越工程师计划”所需的专业人才,是摆在教师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在工程训练教学过程中以技能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一、传统工程训练教学存在的问题

工程训练是机械类专业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传统的工程训练教学方法基本是以工种为单位进行,各个工种的训练内容根据需要进行设计,相互之间是独立的,没有任何联系。对于学生来说,在训练工程中按照指导人员事先制定的加工对象、操作方法、加工工艺等完成即可,学生的发挥空间受到极大限制,综合能力没有得到锻炼。目前的大学生基本都是从中学直接进入大学进行学习,由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变化,一些学生很难适应,感觉学习压力很大。同时工程训练课程是在低年级开设,学生都没有工程实践经验,从而造成缺乏学习动力,对学习的兴趣不浓。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需要,在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环节中建立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技能竞赛为载体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融学习和兴趣于竞赛之中,通过各类技能竞赛调动学生学习和掌握工程实践能力的积极性。

二、技能竞赛的组织和实施

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构建了课内竞赛、校内竞赛以及学科竞赛等相结合的模式。

1.课内竞赛

课内竞赛是指将技能竞赛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当学生完成基本操作训练之后,分成若干个小组,根据竞赛题目完成作品的制作并参加竞赛,竞赛结果作为课程学习成绩的组成部分。工程训练课程安排为:一年级下学期进行基本能力训练,二年级上学期进行综合能力训练和课内竞赛。在这一阶段学生没有学习过有关的专业课程,大部分学生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接受过任何工程实际的训练,因此竞赛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如果竞赛题目的难度过高,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增加完成的难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竞赛题目难度过低,很容易就可以完成,学生的综合工程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同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第一届卓越工程师班教学中,选择了惯性小车作为课内竞赛题目。该题目既不复杂,学生利用基本能力训练所学到的知识就可完成,又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训练。竞赛题目下达后,各个小组按照要求进行结构设计、加工工艺选择以及加工制作,然后进行组装、调试,最后进行比赛。

2.校内竞赛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及学生综合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实施学校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学校每年都举办实验技能大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就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校内竞赛内容以项目驱动的形式进行,每个项目由一组学生共同完成,项目组可以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每个学生需要完成项目中某一零件的加工制作,然后进行组装、调试,最后参加校内的实验技能大赛。此外,配合相关的部级和省级学科竞赛,每年都举办相应的校内竞赛。

3.学科竞赛

目前与机械类专业关系密切的竞赛主要有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由于每届比赛都有限定的主题,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一般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参加。

4.技能竞赛的保障

为了保证技能竞赛能够顺利进行,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实践基地的开放。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工程实践的基础,实践基地的开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广东工业大学的实践基地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对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预约,从而保证作品按时完成。

(2)加强指导教师队伍。指导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4]为此,针对各类技能竞赛配备了一支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指导教师队伍。指导教师队伍中既有理论和学术水平高,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又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技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指导。在指导教师的耐心指导下,通过学生们的艰苦努力,在近年来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定期开展讲座。针对低年级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足的情况,定期开展相关的技术讲座,如机械创新设计、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等。同时邀请参加过相关竞赛的高年级学生介绍相关的经验和体会,使低年级学生能够尽快掌握参加竞赛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实践技能。

此外,学校还制定了激励政策,对各类学科竞赛获奖项目进行奖励,同时可以兑换相应学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各类竞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技能竞赛在培养卓越工程师中的作用

技能竞赛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各类学科竞赛的项目一般比较复杂且包含内容较多,参加竞赛的学生中低年级学生较多,他们所掌握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竞赛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自主学习和训练来丰富与提高自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参加各类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5]

2.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成果

各类学科竞赛通常都限定了主题,且每届主题的变化都较大,对于学生来说没有现成的参照物, 需要自己设计并完成。在整个竞赛过程中,学生们要积极动脑筋、开拓思路、不断创新,最终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同时,设计出的作品要由学生亲自进行加工、装配和调试。对于一个作品来说,结构设计、加工工艺方法的选择等是多种多样的,需要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既要考虑结构上的可行性,也要考虑加工工艺。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通过对各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和加工工艺进行比较才能完成。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6,7]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每项竞赛所涉及的内容较多、涵盖知识面也较广,通常很难由一名学生完成,因此需要组成一个团队,团队中各成员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分工,在整个过程中团队成员要密切协作,按计划完成各自的任务,否则整个项目无法按期完成。通过该过程,不仅能激发团队成员间互相学习的积极性,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总结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为未来工程领域培养各种类型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必经途径。实践证明,实施以技能竞赛为载体,培养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的模式是切实可行的,是培养卓越工程师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和方法做进一步研究与探索,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卓越工程师。[8,9]

参考文献:

[1]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6):5.

[2]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7):4-5.

[3]宋爱军,王秀敏,殷海兵.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核心共建实训基地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和探索,2013,32(12):203-205.

[4]李锋,初汉芳,孔凯.以技能竞赛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1,(7):62-63.

[5]雷治海,贾晓庆,苏娟.以专业技能竞赛为载体,提高实践教学质量[J].价值工程,2011,30(34):254-255.

[6]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39-141.

[7]汪木兰,周明虎,李建启.以项目教学为载体制订先进制造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15-19.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篇(2)

关键词:卓越计划;培养模式;课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73-02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政策精神需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应时而出。这一重大改革项目,将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人才强国之路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有利于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有利于造就具有高强创新力和社会发展适应力的多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培养顺应社会需求之人才,有利于整体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它具有三大培养特点:一是行业企业对培养过程的深入积极参与;二是高校采用社会通用标准及行业企业标准培养学生;三是加强培养学子的工程素养和创新力[1]。基于“卓越计划”的特点,结合高等院校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和相关行业企业对“卓越工程师”的具体需求,我们将从培养模式、课程设计和实施效果三个方面来提出在“卓越工程师”建设创新工作中的一些具体措施。

一、培养模式上“走出去,请进来”,培养具有工程和国际视野的毕业生和教师团队

“走出去”,把“卓越计划”定位在全方位的国际交流和校企合作上。一方面,高校要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育的国际化规模和质量,从而使学生获益,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有效的方法是积极创造机会使学生参与到国际交流中去,如:开设多种外语课程,尤其加强英语能力的培养;国际间学生交换;海外企业实习,增建优秀海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海外学习交流提供坚实落脚点;资助外国学生来华接受高校的工程教育;建立学生与各国优秀工程专业学生交流学习的渠道。这些都将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加强国际间文化、学术乃至经济等各方面的交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并反作用于“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另外,图书馆应实时更新国际各工程领域的优秀杂志和论文期刊,定期推出相关的主题推广活动,如工程知识竞赛等,使学生能进一步与国际上的工程领域发展接轨,了解“工程师”的真正内涵。在培养教师团队方面,高校应优先支持专业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到跨国公司研修,与国外大学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鼓励双方互派教师进行定期的访问。另外,高校要注重专职教师梯队的培养,使他们具备工程实践经历,能够在实践中教学,而不是单纯地传授课本的理论知识。高校教师通常缺乏工程实践经验,高校可提供教师较长周期的工程实践等培训机会。另一方面,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交流。双方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工程师培养或者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制定合理的方案,包括详细的课程设置、企业实践环节以及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而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实习”和一份简单的实习报告,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工程师的职责和素养。要做到这一点,高校与企业可以尝试建立反馈体制,如进行网上问卷评价,从企业培养负责人和学生的反馈中逐步完善这种联合培养机制。另外,高校应重视实践教学和企业建议,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和技术转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在实验室里模拟操作工业现场配备器材得以锻炼,做到一毕业就能上手操作并着手解决工程问题。同时,高校可以把在工科学生培养方面享有经验的其他高校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以已有培养模式的优点和不足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在师生“走出去”的同时,为了建设高水平教育师资队伍,高校还要做到“请进来”。比如,大量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多年的丰富实战技术经验,可以胜任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从专业的角度弥补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不足,可聘为兼职教师,与高校专业教师一起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或参与高校本科及硕博生的联合培养。此外,优化教师聘任和职称评定制度,就工科专业教师来讲,应将侧重点从理论研究和向工程项目开发、专利和技术能力等方向倾斜。

二、课程设计上“强基础,重综合”,结合高校的优势学科,系统建立工程人才通用建设标准和行业培养模式

我们已经深刻领会到,基础课程最终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承载着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的根基,承载着“卓越计划”的根基。高校培养的“卓越工程师”应该具有“强基础”,增强这类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这也为他们未来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规划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为依据,各高校应迎合行业企业需求,考虑多方面因素,制定合理的基础课培养标准。一方面强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编写面向“卓越工程师”建设的具有国际和工程视野的新教材;另一方面鼓励多学科、跨学科基础知识的涉猎,加强与行业企业与专业的结合,将所学基础课程应用到实践中去,实现专业课与基础课的融合。要以“卓越计划”为指引,将工程任务课程化,加强跨学科、跨专业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学习,就不同的教学方法相互补充各自的教学内容,增加知识的饱满度,使学生能够了解基础知识在工程上的应用。基础课程教师可以主动走出去学习,与同类院校教师交流经验,积极参与行业企业的工程实践,提高对工程的认识,以便提前使学生认识到专业课与基础课的结合,更好地吸收基础课知识。如此,有助于将学生实践教育优化、常规化,成为规范的教学体系,如此通过科学的设计,将类型、层次复杂的实践创新教育贯穿于基础课和专业课等的教学过程中。

如何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做到“重综合”,是摆在各高校课程建设上的又一个难点,这种综合不仅仅表现在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更多的是一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的能力以及遇到问题后的应对能力。高校在培养“卓越计划”的学生时,需要求学生掌握一般性和专门性的工程技术知识,并初步具备相关技能,能够利用已有专业技能或新兴技术分析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同时,学生要有必备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操作能力,善于发现本专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此外,在培养方案的设置过程中,还可以尝试以下几方面以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2,3],包括:①以工程项目为背景融合教学。②加强基于企业现场实践的实习与课程设计,采用课程教学与企业实习实践紧密融合的教学方式,边讲授边进行现场实践,确保本科实习、毕业设计及研究生课题研究与企业生产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培养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我们可以将历年优秀毕业论文进行汇编,并让指导老师进行讲课,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③加强工程研究方法训练,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科技文献检索等课程,有助于学生加强对工程实践的认识和对科学研究流程及其关键环节的理解,形成工程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概念,理解工程研究的思路,形成科学研究的综合性思维基础。

三、实施效果上“强效果,重品牌”,以点带面提高本科教育水平,提升高校工程专业在业界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

在“卓越工程师”规划的具体实施上,我们更要强调成果。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结合本校的特色以及相关工程专业的优势,组织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工程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和优秀的设计项目参加各种赛事,例如,大学生工程训练创新制作大赛、数学建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力学竞赛等科技创新大赛,并推出各种奖励措施。另一方面,也需要改变现有的学生唯“积点”定高低的评价体系,有效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卓越工程师”建设上来,真正做到“强效果”。重视高校“卓越工程师班”的品牌建设。“品牌”就是无形资产,“品牌”等于知名度,拥有知名度就拥有凝聚力与扩散力,成为学校发展的新动力[4]。在正确定位的基础上,高校应充分发挥优势工程专业的历史特点,积极联系知名校友并建立长期的合作模式,为建立“某某(学者)工程师班”做准备。与品牌企业联合,或者尽量取得各企业物资的冠名赞助,成立专门的比赛经费,参加各项工程领域的比赛。在参加比赛的同时,重要的是建立这些赛事与下一届相关准备的传承与创新,如电子文档的保存、相关知识的继承,不至于造成中间的脱档。这样,既有利于学院提升优势专业品牌的知名度,又有利于学生充分吸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还可以吸引到更多优秀的工程专业学生。学校可以在企业设立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选择具有较强行业背景和影响力的大中型企业作为合作对象,聘请外籍教授或资深工程师授课,培养学生参与企业产品研发与制造的能力。同时,高校可以邀请企业技术人才开设讲座,发挥企业的品牌效应,达到宣传高校品牌工程专业的效果。在重品牌的同时,引入一些相关的评估和激励措施,例如,由高校举办企业系列产品知识竞赛或创新竞赛,与企业签订一些就业协议,留任优秀的毕业生,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又有利于学生制定明确的职业规划。最后,“卓越工程师”建设是高校工程专业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我们要以“卓越计划”发展的目标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内功”,积极改革,调动每一个专业教师和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企业成长的工程人才,一大批引领产业成长的创新人才,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领袖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2011.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篇(3)

关键词 卓越土木工程师 工程实践能力 系统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为试点院校之一,长沙理工大学卓越土木工程师教育,根据交通行业企业的特点和用人的新要求,以“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提高创新意识”为宗旨,培养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特别是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从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架构、实习实验改革和第二课堂活动等系统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根据系统的整体性要求,围绕工程能力培养,确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系统的整体性,据贝塔朗菲观点,指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整体的作用大于内部各要素之和。在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中,我们把工程能力培养作为一个整体,不是简单地增加几门实践课或实践环节,而是按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上整体设计,形成系统。

1.1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按“两阶段”制定专门培养方案,突出工程能力培养

1.1.1校内培养阶段

“在校内学习阶段,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推动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校内培养阶段为卓越实验班配备专门的师资,采用全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独立开课,专用教室单独上课。学校所有教学和科研实验室、科研平台对卓越班学生开放,图书情报资料查阅、借阅享受教师待遇。本科生导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指导,实行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1.2企业学习阶段

根据教育部要求,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在企业(国外机构)学习要累计达到1年以上时间。“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因此,我们由学校培养组织指导组与企业导师共同制定 “企业培养方案”,细化到每一周的学习安排,由企业导师具体实施,学校根据培养大纲的要求,对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进行考评和督查。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

1.2改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积极探索符合工程能力培养规律的学习方法,按照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组织教学内容,“着力推行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

实行研究性、探究性与引导性教学和带项目学习。课程教学改变传统填鸭式、灌输式,尽可能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觉与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设计上尽量采用工程中的案例,联系工程实际。专设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企业、到工地实习,都是带着问题或带着项目去,参与工程施工实际,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实行学校、企业双导师制,全程指导

卓越土木工程师试验班实行全程导师制,学校导师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有科研项目、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老师担任,企业导师则由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每位导师指导不超过5名学生,每位学生都有学校导师、企业两位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课程和研究方向,逐步进入导师的科研工作和具体工程项目,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与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

2根据系统的结构决定性要求,按“四层次”“ 渐进性”进行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培养

2.1按“四层次”进行实践教学,渐进式培养工程能力

卓越班按照基础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模块课程和企业个性化课程与训练,设置课程,相对应,实践课程也分“四层次”, 不同层次的课程模块,安排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从最初的认识实习、社会调查,到实验能力培养、现场操作,最后达到解决工地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

学生毕业时要求修满168学分,其中6学分用于修读人文与科学类选修课程。要求辅修土木工程其它专业方向课程不得少于两门课程4学分(其中要有实践环节)。

围绕工程能力培养,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达到43学分,依靠企业导师,设置了企业实践环节课程,企业实践必修环节学分达到26学分。实践环节总学分达6分,由原来的28%增长到41.1%。还不包括寒暑假的认识实习。

2.2改革实验教学

(1) 实验教学单独设课。实验课从理论教学中分离出来,单独设课,提高师生的重视程度。将土木工程专业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相结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建立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且协调发展的“基础课实验平台+专业基础实验平台+专业实验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实际实验与虚拟实验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2) 全面推进实验室开放,增强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与创新能力。学生在满足教学计划基本要求条件下,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制定实验方案和实验计划,再与实验室预约,单独完成实验,强调学生实验过程的“自我训练”, 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实验与科研试验相结合,拓展实验项目与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结合本科生导师所承担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或技术服务项目,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 将课程实习整合为综合实习,将时间分散的实习调整为时间集中的实习,让学生在工程实习中内化工程实践能力。将时间分散的课程实习调整为时间集中的专业实习,工程实践专业实习周期由第六学期末、第三个暑假(三年级暑假)、第七学期初组成,集中时间5~6个月,打破学期和假期的界限。让学生在工程现场从事各项专业技术工作与管理活动,通过具体的施工放样与测量、工地实验室试验与现场检测、现场施工组织与管理、现场质量监督与控制等技术工作,内化工程实践能力。

3根据系统的目标相关性要求,围绕提高工程能力,开展一系列专业技能竞赛和第二课堂活动

系统的相关性,是指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在卓越土木工程师工程能力培养中,除了课程、实验和工程实践外,与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和第二课堂活动也是不可或缺的相关要素,他们以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及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1组织各类专业实践技能竞赛活动

为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学校积极开展技能竞赛,拓展第二课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学生除参加课外科技研究外,还每年开展土木工程读图竞赛、测量技能竞赛、建筑材料实验技能竞赛、模拟招投标竞赛、交通科技大赛、结构设计大赛,大学生创业竞赛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等活动,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

3.2引导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和科技服务

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实行了全程导师制,而导师都由有科研课题的老师担任,除了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外,还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引导卓越班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和科技服务项目,指导学生开展各级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试验。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或课余时间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如进行区域路网的交通量调查、交通出行调查(OD调查)、道路状况调查、室内试验与现场试验数据观测、现场试验区路修筑等;参与生产服务与技术咨询工作,如参与道路勘察、工程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等技术性工作,使学生能够提前感受和参与生产、科研活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

3.3指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

大学生在校第二课堂活动比较丰富,多种多样,这些活动能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拓展了实践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培养能力的好机会,作为卓越土木工程师班学生,学校积极指导他们多参加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利用寒暑假,将工程实践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学生安排到教学实习基地,在企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工程实践过程中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结合重大工程项目进行综合性专业实习(路基路面、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施工管理等)或见习,加强实践锻炼。同时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平台,包括中外合作平台、各级各类科研实践平台等,为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2011.

[2]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篇(4)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践教学改革;工程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129-02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国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而提出的重大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输送有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卓越应用型工程师。目前各大高校偏重于理论教学,理论课的比重远远高于实践课,忽略学生的实践能力。“卓越工程师计划”就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如何通过对现有的实践课程进行改革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

本文以测控专业为切入点,针对测控专业学生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切实加强实践环节的改革和建设,包括对卓越工程培养模式下的实验、工程训练、实习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探究,以培养出具有很强工程岗位适应能力的测控专业卓越工程师。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目前国内高校的专业课实验多处于验证性、孤立性的实验阶段,实验设备多出现功能单一、操作简单等缺陷。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不能接触到一些真正在工程中所应用的技术,只会根据电路要求连接电缆而不明白电路的实际意义和作用。随着国家的发展,国家对具有工程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教师要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来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意识,当前的教育教学安排已经不能满足培养一名合格的卓越工程师,所以需要各高校进一步增强实践课程的比重,努力建设具有创新性、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创建特色鲜明的测控技术与仪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体系。

三、实践教学改革新方案和新手段

(一)增加实践课程比重,突出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

众所周知,卓越计划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意识,而高校中理论课的比重远远大于实践课的比重,往往一门课72个学时只有8个学时的实验课,而这些实验课又多是些验证性的实验,很少让学生接触到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固然,理论课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学习的基础,但过多的理论课会让学生产生理论课比实验课重要的意识。所以增加实验课的比重,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增强锻炼动手能力的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实践课程的内容应该以工程应用相关的内容为主,通过学生在课前的预习锻炼学生思考、设计的能力,再经过教师讲解后学生更进一步的理解、分析实验,更好的完成实验,课后积极地思考和总结实验内容,将实验内容与工程实践联系在一起。在实践课程的建设中多开设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且实验的实现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增强学生的自主分析和创新能力。要从根本上改革实验平台建设,尽量使用综合性的实验平台,例如NI公司的ELVIS平台,该平台可以做测控技术与仪器相关的多种实验,比如电子测量、测控电路、传感器、虚拟仪器等相关实验。但该平台需要学生自主完成硬件模块的设计,把模块嵌入到ELVIS平台上完成实验。这种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创新性的实验开发平台,强化学生对工程动手能力的培养,还构建了模块化和通用性强的教学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工程意识。

(二)开放实验室,创建智能化的实验平台

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开设专属于卓越人才的开放实验室,实验室实现智能化的管理,通过指纹开门的形式,学生通过专属于自己的账号登录电脑。智能软件记录当前学生登录的时间、离开的时间和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做了哪些相关的实验练习,学生还可以把实验的结果和实验相关的问题提交到教师机,教师可以看到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疑难问题。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实行实验室24小时开放制度,学生可以在电脑里看到实验相关的要求,在课前更好的预习、思考实验,在课后对未做完的实验做进一步的巩固。设置多层次的开放实践内容,倡导学生自主完成实践内容,进一步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意识。高校要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个通用的、全方位的实践综合平台。

(三)教师深入到各种电子协会,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电子竞赛

高校中存在着各种电子协会,比如嵌入式基地、电子科技协会、嵌入式创新中心等。电子科技协会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了理论知识,在广大学生中普及了电子、通讯等科学技术,还为在电子技术方面有着浓厚兴趣和一定特长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而电子协会的管理往往是通过教师任命学生的方式,学生在管理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安排有工程实践项目和工程应用能力的教师参与到电子协会中指导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工程项目中,增强工程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每年全国性的电子设计大赛有很多,比如全国电子大赛、“挑战杯”、“飞思卡尔”杯等各种电子相关的竞赛,目的主要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学生可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组队参加其中一项或者两项竞赛,协会组织赛前培训、赛时指导、赛后总结。鼓励学生跨学科组队,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竞赛式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在竞赛中享受创新的乐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积极加强校企合作,学生多深入到工业现场

校企合作是学生唯一可以真正接触到工程应用现场的途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与环境,发挥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训有机结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多参与到企业中去,熟悉企业环境、了解企业制度,参与到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过程。学校也派教师代表积极的跟校外企业联系,实地的考察校外企业的情况,针对企业的需求推荐有兴趣的学生去参加暑期实习。

“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高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和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包括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因此,参与高校要充分发挥合作企业所具有的工程教育资源优势,包括教师资源、先进设备与技术、实验环境、研究开发条件等,与本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实行优势互补,共同设计与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尤其是注重开发那些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先进性的课程和教材,使得开发出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

四、实践改革结果

实践结果表明,通过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通过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开设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提高了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增加开放实验室的方式,学生自主在实验室完成实验,现在实验室可以说是随时都有学生在做实验,增加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并且更加智能化的管理制度使实验室管理人员更轻松。教师深入到电子协会中,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相关的电子竞赛,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相关的电子知识,也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积极的校企合作,有很多企业都愿意留下在企业实习的学生,增加了就业率。近年来,测控专业建设了嵌入式基地、电子科技协会、虚拟仪器俱乐部等6个电子类协会,再会成员多达300多人。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电子竞赛,先后获得部级奖励20项,区级奖励120多项,培养出了一批动手能力突出、工程意识突出的创新型人才。近几年,该专业一次就业率都在95%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今后在实践教学改革中,要进一步改革实践课程内容,继续加强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结语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核心与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而这正是多年来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薄弱环节,也是目前大学生能力的不足之处。本文分析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实践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建议。实践表明,改革后的实践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有显著的效果。下一步要进一步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进行新的一轮探索,以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要的测控卓越工程师人才。

参考文献:

[1]尹勇,刘岚.面向“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的《微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11-12.

[2]卢清华,李先祥,叶树林,肖红军.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03):39-42.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篇(5)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科技创新;卓越计划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2-0003-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北京科技大学是第一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高校之一。“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卓越计划”政策的引导下,我校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以下简称“创新基地”)也相继进行了一系列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合理规划科技竞赛,引导创新人才成长

大学生科技竞赛在大学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参加科技竞赛,不仅能够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能激励大学生产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此外,科技竞赛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热情,锻炼其创造能力,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因此,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极其有效的形式。学生利用创新基地进行创新活动,参加各类科技比赛,且每项比赛都有不错的成绩,如“挑战杯”“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均获得过冠军或一等奖的好成绩。在指导比赛的过程中,创新基地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参赛经验,编写了《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划手册》,详细介绍了学校组织参加的各类科技竞赛的内容、赛制与日程等,而且根据各类比赛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水平,作出规划(见表1),指导学生在大一至大四的不同阶段参加适合的科技竞赛。这份手册在大一新生入学时,随新生入学资料一起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在入学时就能了解学校组织的科技比赛类型,并引导学生一步步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创新基地开放管理,服务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我校从1998年开始设立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SRTP)”,SRTP项目的申报工作每年一次,对象主要是在校的二、三 年级的本科生。学校对通过审核的项目给予经费资助,由教务处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参与学生一般能获得1000~8000元不等的经费资助,项目结束后学校结题验收,项目参加者需要提交完整的书面总结报告,同时提交一定形式的成果。教务处对按时完成项目的学生进行成绩评定,一般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在这个政策的支持下,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日益增高,但同时也出现了如下问题:有些学生由于缺乏制作场地、工具或缺少教师指导等原因,导致科研训练项目做不下去而中途终止,造成了资源和经费的浪费。针对这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作用,创新基地进行了改革,开放了机械原理及设计、机械加工及装配、电子设计、电路加工及调试、软件设计及工业设计6个实验室,每个实验室指定1名指导教师负责管理,面向全校进行开放式服务。学生可根据实验室功能的划分,再根据自己的SRTP项目所需要的工具、设备、研究方向等,填写申请表,指导教师经过审核后,接收学生入驻实验室。每个实验室都会由指导教师不定期对入驻学生进行技术培训。每个实验室的工作台、工具、仪器设备等,学生在项目研发期间都可免费使用,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如果遇到技术困难,可请教指导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指导与监督。创新基地开放实验室的建立,不仅可以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充分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仪器设备等教育资源的重复投资,更有利于学生高效完成科研训练项目,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学生创新基地共接收来自全校的57个科研训练项目入驻开放实验室,且在指导教师的监督指导下,项目的验收通过率达100% ,部分项目被评为一等奖。

三、科技创新回馈课堂,推动工程创新课程

学生创新基地在经过几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后,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参赛经验,教师将这些实际的案例引入课堂,逐渐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可依据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生动案例,让学生对工程项目有切身的体会与认识,不再是死板的书本教学,这样就促进了科技创新活动与教学改革的良好的相辅相成的循环发展。在学生科技竞赛和科研训练项目的指导过程中发现,每有一个比赛或项目,指导教师就会对学生进行一次技术培训,培训从基础知识的普及逐渐过渡到专业知识的讨论。由于竞赛和项目种类的繁多,每个竞赛都会有不低于300个学生来参加培训,所以每一次培训都会消耗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而有些竞赛或项目,如全国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智能车邀请赛等,所需基础知识有很多交叉的地方,如单片机、C语言、PCB制图等。为此创新基地计划开设工程创新课程,把所有竞赛或项目的基础知识培训都整合到工程创新课程中,如表2所示。工程创新课程面向全校所有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学生,每学期进行滚动式通用基础培训,学生均可在课堂上了解到想学习的知识。

四、优化教育资源结构,构建“科技创新工程教育”体系

针对学生的不同年级与知识水平,创新基地探索了一套 “科技创新工程教育”体系,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此模式的第1阶段,以工程创新课程为载体进行面向全校的通用技术 培训,扩大科技创新普及教育的覆盖面,使学生能够有学习的机会,为我校的科技竞赛和SRTP 的高质量实施预先培养与储备人才,提高我校参赛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也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经过入门培训的学生,分别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各类比赛和SRTP项目中去,既提高了科技竞赛队伍的整体水平,为参赛获奖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在比赛和项目的实战演练 中使学生明白了自己的兴趣点所在,为他们日后的科研找准了努力的方向。经过第3阶段的比赛或项目锻炼过的学生,自身的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提高,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也已基本确立,此时部分大三的优秀学生已经被确定推荐免试资格。针对此部分学生,加上一部分虽没保研但技术能力颇强的学生,鼓励他们到开放实验室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并为其提供实验条件和设备。另外,根据这些学生的特长,把他们分配到机械原理及设计、电子设计、软件设计3个开放实验室,指导教师从学生中为每个开放实验室选拔负责人,并对负责人进 行团队管理培训,使他们达到能够指导初学者入门的水平,这样实现了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 级学生的自主式学习和讨论,构建实验室学生管理员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机制。在第4 阶段,经过4年的培养与锻炼后,针对仍在校内深造的研究生,创新基地会集中他们的优势,对外与企业联合,承接相关业务项目,也可以推荐优秀的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这样既为学生 提供了很好的实战演练的机会,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实现了实验室的可 持续发展,形成一个健康的循环式的可持续发展运行模式。

五、结束语

在“卓越计划”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指引下,我校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坚持“以学生为本,能力为先,协调发展,因材施教,分层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开放与创新并行”的教学理念,致力于探索出一套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项目为背景、打造“厚基础、宽专业、强实践、重创新、懂管理”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赵中敏.探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6).

[2]王燕霞.以“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为平台,提升工科类大学生创业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1(16).

[3]张美红,黄春芳.浅议科技竞赛在大学教育中发挥的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07).

[4]乔思辉.我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现状评析[J].中国电子教育,2011(01).

[5]郝智.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载体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29).

[6]吕艳琳.科技创新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1(27).

[7]孙艳丽,孙晶,宫俪铭.以电子设计大赛促进实验室管理[J].科技信息,2011(17).

[8]王励申.浅谈“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11(07).

[9]李中山,狄京.加强设计性实验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4(13).

[10]刘宏,肖发远,黄朝志.构建创新创业特色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篇(6)

关键词: 卓越计划 辅导员 思政模式

1.“卓越计划”的实施背景和主要内容

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全国194所高校参与其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辅导员工作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能否取得成果,不仅依赖于教学培养方案的制订,更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密切相关。在“卓越计划”下,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其培养标准: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提高。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才培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只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引领“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卓越计划”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中承担着重要使命,不仅应“有所为”,更应“大有作为”。

3.“卓越计划”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实施“卓越计划”的班级管理模式大多数是“试点班”的形式。学校对同一专业的所有学生进行遴选,将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较高、实践能力强的学生选成立试点班,试点班的学生在人才培养标准上、培养方式上都不同于同专业的其他班级,这就给班级的管理带来了“特区化”的模式。“卓越计划”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也为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卓越计划”从2010年6月开始实施,时至今日已5年有余。已经有两批全面实施“卓越计划”的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计划,它的实施效果如何,已经到了可以回顾经验、总结成败的时刻。作为高校辅导员,我结合五年来的实际工作,力图从中摸索出这一新兴思政阵地的工作模式和方法。

4.“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第一,智力水平相对较高。虽然成绩并不能全面代表智力水平,但智力和学习成绩确实成正比关系,一般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尽管存在少数智力水平一般,但依靠勤能补拙使成绩提升的人。这些人依靠踏实的学习精神获得好的成绩,这样的学生更符合“卓越计划”的选拔标准,具有踏实肯干的吃苦精神。以辽宁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11级为例,共有学生113人,其中87人报名参与了卓越工程师班(简称卓班)的面试。面试前,依据高考总成绩、高考外语成绩和大一上学期的高数、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三科成绩,对所有报名学生进行综合排名。面试阶段,老师依据学生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动手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几项进行现场打分。最后择优选拔出40名学生组成卓无机2011班。卓班实行单独的教学培养方案和授课计划,各科任课教师也是择优选拔。该校无机专业2011级学生共有三个班(含卓班),四年后统计全体学生各科综合排名,年级前10名学生中有6人是卓班学生。相对于全年级学生,卓班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强,成绩上无落后掉队现象。

第二,自信心和独立性强。“卓越计划”班级同学个性上独立自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较强。面对问题和复杂事物,依靠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和决定,不盲从。自信心强,相信个人的判断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遇到挫折,抗击打能力强,敢于迎接新的挑战。

第三,有幽默感和参与性。幽默是衡量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尺。良好的幽默感不仅可以感染一个团体的整体氛围,活跃个人兴奋细胞,还可以激发人的灵感和创造力。在班级QQ群里同一条通知信息,非卓班群里大多是静默,或简单回复“收到”。卓班QQ群里可能会有询问,也会有调侃。这种不伤人的询问和调侃表现了他们愿意参与学校管理事务,愿意表达个人的见解,具有幽默感。

第四,实践创新能力强。为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学校举办耐火浇注料设计大赛。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设计配方。比赛面对无机专业2011级全体学生开展,非卓越班学生此前已经上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实验》课程,而卓2011班学生因课程设置不同于其他班,在没有任何实验基础的情况下,直接进入比赛实践,比赛结果是卓越班在没有任何实验基础的前提下,与非卓越班学生平分秋色,证明“卓越计划”的实施对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证明卓越班学生面对未知谜题,有独立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5.“卓越计划”下辅导员工作模式分析

在“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卓班实行单独的教学培养方案和授课计划,各科任课教师也是择优选拔。为了突出专业特色,不同专业的“卓越计划”教学培养方案有很大的区别,从教学角度出发彼此间可借鉴性不强,但对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却不是这样。尽管受专业和学校的限制,但思政工作的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方法是不变的,是具有规律性的。从规律性着手,可以找到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辅导员思政工作的共性,形成一定的模式,指导实践工作,提升思政工作的规律性、实效性和系统性。

“卓越计划”已经提出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所以从思政工作的操作实践入手,重在从工作程序运行方面,提出可借鉴的模式,也就是探究“卓越计划”班思政工作的规律性。辅导员工作内容大体可以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指导和事务管理三个方面,此外“卓越计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校企合作。结合“卓越计划”的实施情况,可以总结为思想政治教育周期性、发展指导平台性、事务管理制度性、就业教育职业性。

5.1思想政治教育周期性。辅导员工作首先具有周期性。从新生入学到学生毕业,四年为一周期,每一个学年都有每一个学年的学习任务。卓班与非卓班相比,因为培养方案的不同,周期性也有不同。以辽宁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班为例,教学上采取“3+0.5+0.5”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自入学起就有专业教师作为导师,前三年完成课程学习。大四学年进入企业,大四上半年进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下半年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在企业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联合负责学生实习培养工作。

卓班学生实际在校时间是三年,相对于其他班级,卓班的职业规划教育、企业伦理教育、就业心理工作就要提前,给学生以充分的思想预热和心理调试时间。大一年级重在道德修养和行为引导;大二年级侧重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辅导;大三年级主要是就业创业教育。

在思想教育环节中重点是三观教育。“卓越计划”培养的工程实践人才不仅要有知识、能创新,更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奠定人才健康成长的基石。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给青年学生指明方向。

5.2发展指导平台性。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四年的课程,卓班学生课业学习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相对于单一、不成体系的活动,活动应更多地以平台式呈现。活动围绕一个主题,使这个活动平台成为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避免使学生陷入繁杂无序的课余活动之中。发展平台的建设应尽量与第一课堂相融合。将工程知识的学习和思政教育尽可能相融合;将专业教师和思政辅导员的工作尽可能协调一致,最终目的是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卓越计划”旨在培养一批有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科技活动就是典型的发展平台。卓越班普遍实行导师制,学生全面参与老师的科研实验工作中。第十一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无机专业卓班学生40人中有10人在竞赛中获奖,可见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浓厚。“行业专家进课堂”、“创业分享会”、“师生讲堂”都是在卓越计划开展过程中,针对“卓越计划”育人方向开展的素质平台建设活动。

5.3事务管理制度性。强化学生在班级各项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辅导员由指挥变指导和服务。在班团组织建设、寝室住宿管理、评奖评优工作中,充分发挥班级干部和学生骨干力量,调动他们的参与性,既提升公平意识又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从对“3+0.5+0.5”的介绍,可以看到卓班学生的学习生活被明显分成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生活学习方式有很大不同。打个比喻,前三年是贴身护卫,大四上半年是间接沟通,大四下半年就只能是遥控指挥了。如果学生守纪意识不强,自律精神不够,就难以适应“卓越计划”的需要。辅导员在前三年要重点培养学生依照制度自我管理能力,要求学生树立规章意识。学生在外实习一年的时间,这一年当中他们既要完成实习指导教师的学业安排,又要完成毕业季的各项工作。也有某些学生在大四的时候就已经签订工作,一方面是社会人,一方面是在校生,如果没有顺畅的工作制度作为保障,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要大打折扣。

5.4就业教育职业性。“卓越计划”学生的最终出口是要走向市场,“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标准是行业标准,所以实施“卓越计划”离不开校企合作,辅导员的工作更不能与此脱钩。带领学生走访就业企业,利用寒暑假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企业调研,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和指导老师共同到企业考查学生实习进展,邀请用人单位参加招聘会,这些都是辅导员的分内职责。利用这些机会,可以使思政辅导员了解行业境况,在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介绍,就业创业教育时不是泛泛而谈,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缩短学生毕业后到企业的磨合期,有利于企业利用实习深入的了解学生,寻找适合企业的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Z].2011-01-08.

[3]王珑玲.青年工程师与伟大的中国梦――写在本期“特别企划”之前[J].中国青年研究,2013(7):5.

[4]龚克.转变观念大胆试验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中国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10.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篇(7)

[关键词]工程训练;卓越工程师;综合工程素质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067-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振兴工程教育的重大探索,其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工程教育及工程师的国际互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13年被山东省批准为首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并先后在2011级至2014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每届200名学生中各挑选了35名学生组成一个“卓越班”,进行“卓越计划”的实施试点。“卓越计划”作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和创新能力,因此,其对实践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2][3]工程训练中心作为校内重要的实践及工程训练教学基地,不但需要完成基本教学任务,还需要培养和训练“卓越计划”相关专业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

一、我校工程训练中心概况

(一)建设指导思想

工程训练中心是以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为特点的工程教学基地。工程训练是理工科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系统的工程训练,能对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及工艺生产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此外,通过实践训练,学生能熟悉并掌握一定的工程技能和实践知识,且能初步建立起“大工程”意识。同时,在工程训练过程中,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得以培养。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工程训练中心通过对山东省各大高校如山东大学、济南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烟台大学等进行实地考察,并由学校统筹及工学院进行承建。工程训练中心除主要承担我校工科专业学生的金工实习和电工、电子实习的教学任务外,还承担了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及部分专业课程实验、部分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工作。另外,其还为非工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以增强动手能力和工业认识为目的的短期金工实习的实践教学工作。工程训练中心现已成为我校学生在校内进行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

此外,工程训练中心依托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地缘优势,并积极与国内外相关企业及院校进行联合办学,进一步提高了我校实力。我校现已与国内外多个院校及企业单位合作,联合办学,共建基地。如与美国Prairie View A&M大学建立了联合办学基地,建立莱沃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烟台孚瑞克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校外实训基地,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从而打通了专业实验与工训平台,并实现了对接。

(二)设备配置与培训内容

工程训练中心拥有教学面积1700平方米,现有仪器设备100多台套,除常规机械制造设备外,还拥有如加工中心、数控加工设备、激光切割、数控冲压设备、种类齐全性能先进的焊割设备等先进制造技术仪器设备(见表1)。其可提供加工中心操作工、焊工、车工、铣工、钳工、铸造工、金属热处理工、维修电工等的培训工作。

(三)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实践教学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及教学质量的高低。作为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担任工程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过硬的工程实践能力、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和精湛的实践教育能力。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占总人数的80%,中级职称以上的达100%。此外,中心还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比如,先后从中国一汽集团和山东小鸭集团引进数名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实验设备推陈出新,工程训练中心特制定了一系列的进修培养制度,以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和交流,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考取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并将学生和同行对实训指导教师的评价,作为工程训练中心的人员考核和评价标准,纳入年度考核参照,构建了一支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及综合工程素质的人才队伍。

目前,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已实现了专业课程实验与工程实训共平台,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工程训练在整个“卓越计划”培养中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能力

“卓越计划”的内涵建设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等综合工程能力上。现如今,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偏弱。而“卓越计划”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且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夯实了学生在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及工程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弥补了大学实践教学缺乏经验的不足。

工程训练教学进一步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并最K实现由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我校工程实训中心不断深化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注重加强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班”的学生,在对原有工程训练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基础上,通过施行典型案例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现代工程意识

现代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必备素质之一便是要建立工程意识。[4][5]我校工程实训中心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及现代工程意识等,确立了能力优先、意识优先、创新优先的培养目标。树立服务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个性化发展空间,同时,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布置及综合素质熏陶。

(三)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我校坚持以工程训练中心为依托,大力开展并参与了一系列的校内外大学生技能竞赛及创新实践活动。并以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山东省齐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竞赛活动为驱动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此外,依托母体学校济南大学的办学资源优势,成功将“山东省高级数控技能认证培训考试中心”“山东省高级维修电工技能认证培训考试中心”“山东省高级制图员技能认证培训考试中心”引入我校。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继续参加高级数控操作、高级维修电工和高级制图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其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相关的考试,学生还可以获得高级操作资格证书,提高创新设计、动手实践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

三、结语

“卓越计划”将强化工程综合能力作为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核心内容,通过工程训练,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与工程训练的融合,对培养卓越工程师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施过程中,我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山东省齐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各类竞赛中,我校学生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在高级数控职业技能鉴定、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高级制图员职业技能鉴定等考试中,我校学生的通过率达到95%以上。此外,就业率和考研率也明显提高。因此,工程训练对于“卓越计划”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等综合工程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51-60.

[2] 张富安,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4):56-59.

[3]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