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华中农业大学专业

华中农业大学专业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5 15:04:36

华中农业大学专业

华中农业大学专业篇(1)

关键词:农学专业人才培养 就业 专业改革

一、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学校农学专业概述

农学专业是华南农业大学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在近百年的办学过程中,专业实力不断提高,其中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和生态学科被列为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2012年成为广东省的重点专业。

2.农学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2001年,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张桂权教授提出,要结合当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趋势,为农学专业设立更为细致的方向,在专业下设立了三个方向,即农业信息技术方向、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方向、农业生物技术方向。每个方向的培养方案各具特色,同时实施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措施。

在各个专业方向课程的安排上,有五分之二的课程相同,涉及通识课及专业课,即农学专业要求每一位学生具有扎实的农学基础理论知识,专业上总体呈现大同小异的特点。

在技能方面,农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田间试验和统计分析、进行作物高产栽培、培育作物新品种、组织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农产品经营管理与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课比重,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建立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2)导师制培养方式。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相关文件规定,农学专业学生大二即启用导师制,导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试验及毕业论文,每位学生选择导师一般是先考虑本院系内老师,若是对其他院系老师的研究方向感兴趣,亦可跨系选择导师,甚至可以跨学院跨学校选择导师。

(3)设立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展对于培养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团队意识等都有着促进作用。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3年的项目审批情况来看,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已超过82项,参与人数约350人,结题率高达98%,投入金额约10万元。对比往年数据,每年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获得各类奖学金的人数都在递增,在专业学习、综合能力提升等各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

二、农学专业毕业生近年就业情况分析

1.就业形势好转

《2008-2010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数据资料显示,农学专业就业形势逐年好转。据有关媒体报道,近两年广东省应届大学生就业率高达95%,农学类本科生就业率超过95%。

经统计,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就业率在2008年至2012年逐年提高,近两年排在同类专业的前列,2011年农学院三个不同方向的农学专业就业率达到100%。除此以外,2012年农学专业有5名本科毕业生因获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的资助而出国深造。

2.就业流向多样

调查显示,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生在2010-2013年的就业率依次为96%、97%、97%、99%。针对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流向进行调研分析,进入国企相关机构的所占比例连续三年维持在的10%左右,进入私营企业的比例呈增长趋势。

升学深造占农学类总人数的比例依次为8%、12.2%、31.9%、23.4%,农学类专业本科生选择升学深造的人数越来越多。调查显示:超过一半学生考研的动机是为了职业发展,考研成为农学专业本科生重要的毕业去向。

3.就业对口率低

针对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毕业生就业流向进行调研分析,近四年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所占比例依次为45.8%、57.5%、37.9%、36.7%,比例逐年下降。跨专业就业的毕业生中,30%迫于家庭压力,28.3%对农业不感兴趣。

三、农学类人才培养与供需分析

1.人才供给分析

通过对2013年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问卷调查,发现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生在培养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分析如下。

农学院2013届毕业生318人,约64%的人认为影响就业的最大因素是个人实际能力,有20%的人的认为是所学的专业,接着是计算机技能、英语能力、学校社会声誉、家庭背景等。因此,学好本专业知识和提高个人的实践能力,对农学毕业生来说是就业的重要筹码。

有64%的毕业生认为求职过程中遇到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24%的毕业生认为是信息严重不足。因此,多方面发展自己,增加就业技能,重视拓展就业信息,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应该是农学院毕业生必须考虑的。

2.人才需求分析

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现代农学和过去农学有许多不同。农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农学专业毕业生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端测试设备和仪器,从而能在先进的实验室里学习知识和技能,在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技术平台上进行科学的探索和研究。

通过对吸收农学专业人才相关农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总结各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中考虑问题的星级指数,可看出,综合素质与学生专业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两个要素。所以,农学专业毕业生在农业领域就业的竞争力是最大的。

四、农学类本科人才培养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开展特色培养

华南农业大学对农学专业进行整合改革后,构建了“四模块”的教学体系。因此具体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可依循通用型教育的思路,并密切结合市场实际人才需求开展特色培养,使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从本专业、本学校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毕业生反映的专业面太窄这一问题,研讨出具有广泛性、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能力作为专业教学的重点,培养能在新形势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专业培养应该提供较多高质量的课程实践,使培养计划落到实处,使学生专业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同时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课程或学习平台,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除专业技能外的其他综合能力。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填鸭式”教学日趋严重,因此应对施教方法进行改革,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可通过设立论坛演讲答辩、讨论解析、师生自由辩论等多种形式,把学生放在教学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提高语言表达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

3.推动校企交流合作,增强人才培养实效性

从企业一线岗位的优秀人员中聘请、聘用一部分流动师资,这些优秀的工作人员相对于长时间待在学校“编制”内的教师有更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能传授给学生更贴近实际的管理、营销手段。两种师资相结合,既能保证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将来更快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根据农学类人才的特点,利用本校本地区学科与教学优势,学校可以开展与动植物生产、电子商务及特色农产品开发等相关的特色创业培训。在国家农业创业政策、农业市场环境分析及生产技术环节上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让他们为未来做好准备。

五、对其他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1.创新农学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社会对农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华南农业大学调整了农学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在农学专业教育改革上多次进行创新,形成了较为成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把专业课程设置的横向拓宽与纵向深入统筹起来。

通过建立教学和就业实习基地,适度、适量地增设研究型课程与实践型课程,同时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并强化了社会实践环节,把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同时,华南农业大学还聘请一线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走进课堂,讲授栽培、育种等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设计和人生规划。

2.优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企业及学校双方注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联合培养不仅限于毕业实习,部分课程实习亦可在企业完成。首先,整个农业行业的企业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学生可以学以致用,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企业也能提前发掘适合自身需要的人才,解决人才缺口问题。

3.加大科研支持力度

农学专业学生培养除了依靠专业知识教学外,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也起着推动作用。一直以来,华南农业大学积极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同时鼓励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不仅能巩固农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走上科研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向东,张桂权,苏雄武.基于现代农业的农学专业改革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9).

[2]李伟,刘春燕,王维.农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三年实践教学为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3]刘圆,陈霄.近两年广东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N].羊城晚报,2014-11-09.

[4]朱冬莲.地方农业院校农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

[5]刘向东,郭海滨.现代农学专业实验课整合改革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5).

华中农业大学专业篇(2)

论文摘要: 行业特色大学校园文化的营建有利于减少大学文化趋同的现象,符合高校教育多样化发展的要求。本文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论述了农业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内涵,分析了营建思路和功效,并对其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探讨。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中最富有时代气息和活力的一部分,体现着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有的文化形态,属于社会中的先进文化。行业特色型大学校园文化受行业发展和专业布局影响,容易在载体、途径、价值追求等方面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服务行业发展。

华中农业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建设重点大学,在111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以勤奋实干精神为核心,以服务三农、面向基层为导向,以校园文化活动和物化景观为载体,以勇于担当志愿服务为精萃的、行业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培养了以张启发、徐本禹为代表的一大批行业精英,树立了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典范。本文对华中农业大学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理念进行了初探,并对其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提出了相关策略和建议。

一、农业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理念

(一)勤奋实干:行业特色的折射。

特色型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深受所服务行业的影响,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等方面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有利于形成独特的文化。中国是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至今仍是世界上农业生产第一大国和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勤奋实干,正是中华民族耕读精神在华农人身上的延续和发扬,也是社会对华农人和华中农业大学最多的评价。华中农业大学其前身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是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起点之一,勤奋实干的文化无不体现在学校办学过程和广大华农师生身上。1987年,学校自力更生创建生物技术中心,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筹措10万元经费,挤出专门实验室,调集分散在各单位的相关生物技术仪器设备,支持中心建设。中心实行开放滚动式的管理办法,以“互助组”方式运行,实现资源共享。10余年后,学校依托该中心,建起了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天清晨,狮子山广场上莘莘学子专心读书的场景是华农学生勤奋学习的缩影;临近凌晨,国家重点实验室灯火通明下知名教授专注科研的情景是华农教师刻苦实干的写照。

(二)面向三农:学科背景的必然。

特色型大学强调的是学校学科分布特点,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技术支撑,是高等教育服务专门行业发展的产物。历经百余年的历程,华中农业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等多学科相结合的学科体系。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升传统农科,人文社科专业以研究“三农”问题为主要方向,全校所有专业发展形成一盘棋,面向三农、服务三农。围绕一个领军人才,组建一个创新团队,支撑一个优势学科,促进一个富民产业的“四个一”特色发展模式广受社会关注,为服务“三农”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枝花、一株稻、一头猪、一枝苗、一棵树、一粒豆——“六个一”,是媒体对华中农业大学近年来取得标志性成果的形象概括,代表了学校在优势学科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

(三)勇于担当:时代精神的体现。

“达人”精神是华中农业大学校训内涵的重要部分,体现了一种责任意识,勇于担当正是华农人责任意识的集中表现。华农人响应时代号召,服务国家需求,积极投身西部大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型社会发展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学校深入推进“一院带一村,辐射一个县”服务新农村建设“111”行动计划和“百名教授进百企”科技支撑企业发展“双百”行动计划,全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1990年以来,连续18年被、教育部、团中央评为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由“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创办的红杜鹃爱心社,积极开展支教助学活动,服务西部基层教育,被评为全国高校十佳社团。绿色协会广泛开展各项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和环保宣传活动,多次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团。

二、农业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营建与功效

(一)以实体物质建设为基础,打造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物质基础,是高等学校在创办和发展过程中使用的能蕴含高校师生共同价值追求,代表学校精神风貌的物质性载体。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启动了“学校历史人文景观建设工程”,工程规划高度重视体现学校发展历史和办学特色的人文景观建设。在该规划指导下,波里马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纪念碑、学校创始人张之洞铜像、学校百年纪念碑等一批代表学校文化底蕴和标志性科研成果的人文景观相继建成。以喜迎建校110周年为契机,学校掀起新一轮人文景观建设高潮,陈华癸、刘后利、杨新美、沈达尊四位教授雕像先后建成揭幕。在“未来之门”南边的小广场落成了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二十四节气柱,精心设计建造了一批富有农业大学特色的标本馆、校史馆、图书馆、教学楼和实验楼,完成了狮子山中心广场改造工程,使其成为了集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生态园林文化广场。学校布局合理、搭配和谐、特色鲜明的人文景观给予师生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以学术科研发展为中介,提升学术文化。

学术文化是研究型高校师生在科学研究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及在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而形成的制度与规范。高水平特色型大学一般都是研究型大学,担负着培养高水平行业精英和实现国家重大战略科技目标的重任,较好的学术文化有利于统筹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目标协调发展。华中农业大学在百余年的办学历史中高度重视科学研究,注重校风学风建设,形成了“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和“勤读力耕”的大学精神。我国高校中唯一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张启发教授测绘出了世界第一张水稻基因图谱,目前其科研团队正在朝着绿色超级稻的战略目标迈进。今年夏天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场由7位微生物领域的国内权威专家组成的超级豪华答辩委员会为两位硕士举行答辩会,生科院何正国教授培养的两名硕士生均发表了影响因子超过10的文章。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数学建模、“金铅笔”广告等大学生科技赛场,我校学生频频摘金夺银,展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学素养。2009年4月,学校成立学术道德建设委员会,并出台了《华中农业大学学术规范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专门用来规范学术行为。这充分说明,在学术文化指引下的学校科技研究不但重视学术水平和学术质量,更注重学术规范。

(三)以大学精神培育为核心,凝练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能反映相对稳定群体内在心理定势和外在精神气质的最高层次文化体系,是一所高校整体风貌、文化气质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日益趋同的今天,形成并保持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文化显得尤为可贵。华中农业大学最宝贵的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校训、校歌和校徽中,并不断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学校重大仪式活动牢牢镌刻在一代代华农人身上。新生入校必须学唱校歌,在每年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奖学金发放会场,与会全体师生都会齐唱校歌。为继承和发扬张之洞“重农”精神,学校探索成立了张之洞实验班,专门培养了农业领域精英领袖人才。学生文艺骨干把张之洞办学历程和研究生支教团感人事迹,排成话剧搬上了学校晚会舞台。以“狮子山讲坛”、“齐民讲坛”为载体,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李昌平先后前来讲学,提升了华农师生的“三农”情结和人文素养。

三、农业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进一步凝炼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统揽着大学定位、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是大学精神的物化结晶,是一所大学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基石。农业高校要想形成特色校园文化,就必须从办学传统和办学实践中提炼特色的办学理念。华中农业大学作为农业类特色高校,首先要明确培养农业领域精英人才和相应文化的目标理念,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大量行业专门人才;其次要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使传统农科类优势学科更优,现代生科类特色学科更特,并加强涉农文法经管类人文社科学科发展,促使学科群体优势更加明显;最后要密切配合农业发展进行科技创新活动,能够为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发展服务。

(二)进一步彰显农业特色。

华中农业大学是以服务面向“三农”为特色,以农科优势明显为特点的农业特色型大学。加强具有农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广大学子深入了解农业发展史,激发同学关注“三农”情结,树立献身我国农业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校史馆、档案馆和标本馆的藏品和功能,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打造成华中地区最有影响力农业科普参观基地和宣传我校整体科研实力的窗口;进一步丰富人文景观中“农”的元素,把“六个一”标志性科研成果做成雕塑,激励师生投身农业科研;进一步拓展“面向三农、服务基层”的教育途径,培养师生热爱农民、向往农村和对关注农业的情怀。

(三)进一步丰富文化载体。

理、工、农、医等行业特色大学,人文社科类专业发展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均面临着文化建设先天不利的窘境。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在文化建设方面积极主动挖掘提炼,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为适应时展,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学校应进一步丰富文化建设载体,发挥高校文化引领作用。为此,要大力发展有学校特色的网络文化,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发挥网络在科技传播、交流沟通和思想教育方面的特有作用;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积极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继续办好高雅艺术进校园和狮子山讲坛等品牌活动,重点扶持几个有影响力和专业艺术水准的学生文艺社团;树立科技创新精神、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以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氛围的创新文化,服务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和农业科技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华中农业大学专业篇(3)

几分之差,改变了刘彩华的人生。1986年,刘彩华高考落榜了,经过半个多月的痛苦思索后,她决定在家务农。“我要做一名出色的农民,做一名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就要有新知识、新技术。”刘彩华开始四处学习,看看别人怎么种地。

为了学习知识,刘彩华开始跑学校和科研所,到处找项目学技术。她成了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的常客,每次去都要骑40多里地的自行车。她的坚持感动了老师,老师把她当作编外学生,一个在职的农民学生。

村里看刘彩华爱学习肯钻研,就推荐她参加“黑龙江省星火计划人才培训”,学习果树栽培技术,在这里刘彩华看到了新的世界。

1988年,刘彩华事业开始起步。她筹建了一个240平方米的塑料大棚,当年培养出一等葡萄成苗6000株,去掉成本获利4000元。

1997年,东北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吴宗璞老先生为她提供了一个大豆优良品种,并且提供技术方案,到了秋天,亩产增加近20%。

XX年,一位来自美国俄亥俄州农业发展研究中心的女博士告诉刘彩华,美国的农业全是机械化,农场主大多数都是大学毕业,“那时我才知道,自己与现代农民有多大的差距!”刘彩华说。

因此,当得知自己可以一圆大学梦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报名了。XX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

经过考试,刘彩华被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录取,成为绿色食品生产与管理专业的学生。

刘彩华太珍惜这个机会了,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她毕业论文中的多项成果被周家镇五年发展规划采纳。“在大学校园里的学习,最大的收获是思想理念上的,同时也学到了很专业很新的农业知识。”刘彩华说。

更新了理念,掌握了技术,刘彩华如虎添翼,近XX年间不断扩大经营规模,走出一条现代农业之路——

XX年,刘彩华投入14万元承包了村里400多亩耕地,引进新品种,采取新的栽培、防病、拌种等一揽子先进技术。秋收时节,试验田平均亩产较当地常规种植增加270公斤。

XX年,刘彩华牵头成立了双城市良农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但种植绿色玉米、有机水稻、繁育大豆种子、鲜食粘玉米等粮食作物,还向陆地菜、棚室蔬菜进军。

XX年,刘彩华的专业合作社种植了5000亩玉米、有机水稻和绿色蔬菜,产粮720万斤,总产值超过千万元,辐射带动XX多户农民致富。

华中农业大学专业篇(4)

关键词:农民;新农村;价值观;农民培训

天津市东丽区华明示范镇下辖14个自然村,总人口约5.4万人。近年来,华明示范镇成为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成功典范,也是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典范,被评为“全国十大和谐宜居乡镇”,2008年成功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展示区”。为适应农村城镇化发展需要,华明示范镇政府为农民的素质提升和再教育不断加大投入,也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当前华明示范镇农民培训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为地方政府有的放矢地实施培训提供借鉴。

一、华明示范镇新农民培训现状

1.政府加大农民培训相关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为了有力解决东丽区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东丽区委、区政府专门出台了相关文件,把区就业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对建立公益性公司安置农村就业困难人员、成立劳务派遣公司派遣农村劳动力、免费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自主创业等给予资金奖励和补贴。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在不断补充完善原有文件体系的基础上,又陆续出台了《东丽区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及失地人员认定办法》、《东丽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就业再就业政策,对失地农民及农村就业困难人员身份认定进行规范。华明示范街还积极利用区里政策,大力开展公共职业介绍,组建公益性公司、宣传自主创业政策、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等。

2.建立滨海就业培训基地,提升农民就业竞争力。针对全区农村劳动力学历层次普遍不高,二、三产业劳动技能不强,市场就业竞争能力较低的情况,区委、区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力度,在全市率先建立以培训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天津滨海就业培训基地,面向华明示范镇及其他街道,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专门的技能培训。“十一五”期间累计培训各类人员28751人次,有26906人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合格率达94%,培训后有23463人实现就业,培训就业率达81.6%。

3.区域联动促进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为了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华明示范镇积极探索,开创出了“三区联动”就近就地让失地农民实现转移就业的新路子。在示范镇规划与建设中同步科学地搞好商业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为入住后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预留出充足的就业载体。东丽区和华明街道通过相应的宣传教育,提升农民对现代农业和新兴产业的认识,为懂技术、有经验、会管理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

二、华明示范镇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1.农民对培训的认识不到位。在对市政府开展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岗工作的优惠政策进行调查时,35.73%人员表示听说过一点,33.87%的农民表示不了解,33.18%的人员表示知道。这可以看出,农民对培训的优惠政策是不了解的,也体现出农民对培训的认识不到位。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还发现有33.56%的人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66.44%的人没有接受过这样的培训,这说明大部分的人员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培训覆盖面小,层次低。调查发现,华明示范镇村民对于培训带来的经济效益认识不到位;习惯传统的生活工作方式和家庭经营理念,对新技术、新知识、新文化接受能力差。许多农民受到小农经济的影响,小富即安,对生活的期望,仅仅是满足于温饱生活水平。

2.农民对培训的积极度不高。在现阶段,农民参加培训,除了定向岗位培训由农民自愿报名外,其他的培训都是自发组织的。在没有培训意愿的情况下,大多数农民将其称为“开会”。在问卷调查中,38.05%的农民表示如果有培训机会会参加,但同时38.75%的人员表示说不好。与此同时,29.51%的人认为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只有28.10%人员认为有些差距。由于华明示范镇村民经济条件较好,非工资性收入来源和渠道较多,造成村民就业意识不强,形成适合自身素质的岗位因条件差不愿干,想干的因自身素质不足又干不成的宁等不就或虽就不稳的状态。调查发现,未就业人员中近八成无就业愿望,如座落在空港的某国际知名企业因生产经营不断扩大,急需操作工500人,待遇也比较好,但虽经华明街劳动保障中心、村劳动保障工作站广泛宣传,报名应聘者竟寥寥无几。上面问题也意味着,面对投资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农民往往放弃长远利益,这些观念和思想阻扰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使部分农民缺乏参加培训的原始动力。

3.部分农民对培训缺乏认同感。在问卷调查中,38.05%的农民表示,如果有培训机会他们会参加培训,38.75%的人员表示说不好。与此同时,29.51%的人认为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只有28.10%人员认为有些差距。可见大部分农民对培训缺乏认同感,即使现有的知识和技能和工作需要有些差距,还是对培训工作存在不信任感。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农民作为社会地位低下的象征,大部分农民有自卑感,他们更愿意出去打工挣钱,希望以此脱离农业以及农民的身份,他们对通过培训实现农业创业,提高自己的收入持不认同观点。在收入方面,61.37%的农民是工资性收入,17.77%的人群是家庭经营农业的纯收入,17.54%是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只占3.79%。这说明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农民选择打工的方式,通过工资性收入支撑家庭。当前,农村务农的农民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创新能力不强,对于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新知识、新工具缺乏动力,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现在农民培训积极性不高。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农村多为老弱妇孺的局面将会形成,农村村民缺乏新鲜血液,在一定程度上阻扰了农村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强农村新型农民的培训,将是农民和农村培训的一个新的课题。

4.部分农民的就业技能有待提高。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求职中遇到的最大阻碍方面,有45.02%的人员认为专业对不上,23.22%的人员认为是没有工作经验。在寻找工作过程中,32.80%农民选择的是得到就业机构规范的服务,26.91%的人员选择的是得到自主创业的扶持性政策,与此同时,29.51%的人认为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能满足工作的需要,28.10%人员认为有些差距。上面问题的描述也意味着,工作的农民就业技能不强,有待提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提升,农民就业技能提高是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培训质量不高,技术含量不足,是现阶段农民参加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参与培训的单位比较多,比较杂,有些单位不具备真正的培训资质,或者是挂着有资质的牌子,或是参与培训的人本身水平不高。另外,培训计划粗糙,培训内容不佳,培训的内容比较多的限于就业常识以及安全生产知识,专业技术方面的内容偏弱,培训弄虚作假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导致农民在就业培训中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华明示范镇农民培训的对策建议

1.以转变农民就业观念为目标,强调农村与城市的紧密合作。在国家和政府积极推动就业过程中,我们应着重注意农民的就业观念问题。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农民存在自卑、不自信等消极的就业观念。调查发现38.26%的人员通过亲友介绍工作,只有32.69%的人员会选择通过招聘会参加工作。与此同时,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城市化进程提速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向城镇化转变的过程中,还是认为自己和真正的城市人有差距,对自己持怀疑态度。所以,在对华明示范镇进行培训时,应注意转变农民就业观念,加强农村与城市的合作。近年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城市有责任也有义务提升农村教育发展。加大为农村服务的力度,加强对新型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提高他们在城市生活和就业的能力。城市各类教育机构要进一步增强为农服务意识,实实在在地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努力缩小区域内教育差距。当前推进“农科教结合”,要在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在对新农民培训中应加强思想教育,建立新型农民正确的培训观念,使其在城镇现代化建设中,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在对失地农民培训的宣传和培训过程中,应注重对其生涯规划和生活意义的正确引导,建立失地农民正确的培训观念,提高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精心设计培训内容,与实际挂钩。目前,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内容面较窄,有脱离实际和功利化的倾向。培训重视社会生活常识和技术培训的灌输,轻视思想观念的更新,脱离政策法律、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环境保护等重点知识的教育;重视现有培训条件可能开展的以及上级布置的培训任务,轻视培训对象实际的培训需要,使得培训项目中的培训内容趋同或者在运用所学技术发展生产的同时,由于背离市场的需求或是因为政府的环保规定,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确定教育培训的内容,不仅要根据特定培训对象实际的学习需求,并通过座谈、走访、专家咨询以及问卷等方式,动态的掌握生产经营技术、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以及对于从业者职业技能的要求;需要动态的了解各行业、专业和岗位工种的劳动力供需情况。此外,还需要了解培训对象的性别、年龄、文化知识水平、已有工作经验以及从业方向,在这些基础上判断培训对象具体的学习需求,并且确定教育培训内容的难易要求与范围,在培训的内容上实现从“我能做什么培训”转变为“我该做什么培训”;从“要我培训”转变为“我要培训”的思路。确定教育培训内容还应当处理好培训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之间的关系、一专多能和多专多能之间关系以及职业技能与非职业技能之间的关系。

3.加强政府在农民培训中的主导地位。现阶段,我国政府在农民培训过程中扮演着决策者和调控者的角色,是农民培训工作良好发展的必要前提。在对新农民培训过程中,应明确政府的组织和投入的主体地位,利用法律和经济手段支持农民培训。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发达国家都通过立法措施支持农民培训,明确农民培训或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内容和资金投入,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并协调其相互关系。我国应逐步完善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专项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农民培训的力度,建立保障农民培训稳定增长的内在运行机制,结束现阶段我国农民培训不成体系的现状;依据相关法律和政策法规规定各行政部门和相关培训单位的行为和责任,规范农民培训的内容、模式和行为。各级农民培训管理和负责部门,应加强制度建设,通过立法逐步规范农民培训的操作程序,在就业培训中心以及农村的培训基地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保障机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为激发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当地政府应设立农民培训专项资金,保证专款专用,并对农民在学习期间的学费、住宿费等相关费用给予补贴;对学习热情高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员,设立专项助学金,为其正常学习提供资金支持;设立技术推广项目资助经费,为农民发挥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民增收致富中的示范作用提供物质保障。此外,华明示范镇应当建立信息公示平台,及时而准确地向农民和社会公布培训对象、培训机构、资金补助和培训内容等实际情况,并同时公布举报电话,跟踪项目培训工作实际情况,接受全社会各级部门和人员的监督。政府应按照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建立有效的农民培训工作评价体系,完善农民培训全过程的绩效评价制度,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为以后的农民培训工作提供依据。

4.大力推行订单教学。针对当前农村城市进程化过程中,农村青年迫切要求提高自身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实际需要,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社会培训体系,提高农村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其成为新型农民。首先,要科学规划。当前,农民获得新知识、新技术最直接的途径是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全面推进新型农民技能培训工作的同时,制定科学、长远、可持续的培训规划,要对农民实施终身教育计划,真正在农村建立起一套服务农民、技术先进、高效灵活、内容丰富的农民素质文化及工作技能教育培训体系。其次,全面开展订单式教学,地方各级组织应该搭建农民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平台,在农民中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订单式人才培训体系。就企业而言,“订单式”培养可以帮助企业形成一支稳定的骨干队伍,如在华明示范镇附近有众多的明星企业,种养殖业、仓储运输、市政建筑、土方工程都是当地传统的优势产业,占地40平方公里的空港经济区、天津四联、宝钢北方贸易有限公司、空港国际汽车展贸中心、北方生态产业园等都已经落户华明示范镇,企业的进驻将带动经济的发展,促进当地的就业,也是实现订单教学的主体之一。就高校而言,华明示范镇附件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天津职业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等都是可以就近实现订单教学的院校,这些都可以为新型农民提供专业的培训,为华明示范镇提供充足的培训资源。

参考文献:

华中农业大学专业篇(5)

“学农就是种地”,我想这应该是大部人对农学类专业的第一印象。

将农学学科简单的等同于“种地”的科学其实是不对的。首先我们要区分农学类专业和农学专业这两个名词。农学学科作为我国13个学科门类之一,包含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水产、草学共九个一级学科。农学类专业就是这九个一级学科下的所有专业,涵盖园艺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等。而农学专业是属于农学学科门类下的二级学科,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以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显然,即便是单纯的农学专业也不仅仅局限于农事生产。

当然,农学作为指导农业生产的生命科学,其科研和教学都离不开农田。在本科的教学实践环节中,农学专业的学生都会有和水稻育种、作物栽培相关的实习。农学专业的许多老师,即使身为教授,也保持了每周下田观察材料性状、病虫害情况的习惯。中国稻作之父丁颖告诉我们:“真诚的科学工作者,就是真诚的劳动者。”这是值得每一位打算选择农学专业的同学牢记的。

学农产出有限,重要性不

如其他行业?NO!

2011年10月份,转基因领域的领军人物罗杰·比奇博士来华访问时曾说过: “‘美国人自己不吃转基因产品,却让中国人吃。’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美国人餐桌上超过80%的加工食品是转基因产品。”尽管针对转基因作物食品是否安全的争论还在继续,但是许多转基因食品已经悄然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同样是2011年10月份,举世瞩目的“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与尖端仪器一起进行太空旅行的还有一批作物种子,育种专家们需要利用这些种子培育出优良品种,如太空椒、太空花卉等,航空航天育种技术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从转基因作物到食品安全,从神八升天到航空航天育种改良,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到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生命奥秘的探索,农学与社会热点问题、国家重点项目、国际顶尖科学技术一直都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更离不开农学,因为一日三餐少不了粮食。在国外种子公司大肆占领国内市场份额的当下,农学的重要性更加突显,这不仅关乎粮食安全,更关乎国家稳定。

认为农学专业毕业生就

业率高或低?NO!

既然农业那么重要,那农学类专业的就业率又如何呢?《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公布的结果显示:农学类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居于各专业之首,达到78.4%;而在另一份由李春玲、王伯庆完成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就2007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现状调查分析,农学类专业的就业率为84.6%,名列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第九名。可以看出,两份调查结果迥异。虽然要考虑到因为年份不同、经济形势不同造成的就业率有差别的可能,但我们更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种调查往往由于调查的区域有限,其结果只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

那么农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究竟如何呢?事实上除了动物医学、园林专业这些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专业就业形势较好以外,在大城市以及沿海地区的农学类本科毕业生,真正从事农学工作的比例并不高,而且考研比例呈增长趋势。除了具体专业就业的差别外,农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与学校的地域性关系很大,比如像华北、华东地区的大城市农业研发企业少,用人单位的需求就少;而像华中、华南地区的一些农业大省,农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值得一提的是北京,虽然北京不把农业生产作为发展的重心,但许多的农业企业把总部设在北京,或是在北京设立了销售中心和研发中心。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有农业公司2000多家。北京农业企业中的畜牧行业占的比例较大,其次,食品、园艺、花卉、蔬菜等行业也比较多。北京的农业企业研发人才集中、市场庞大,从而带动了北京对农业研发和销售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就业正成为农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新增长点。区县到高校招人时会特别关注毕业生懂不懂畜牧、懂不懂种植,因为农村基层工作毕竟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管理的结合体,在这方面,农学专业毕业生更有用武之地。

为什么选择农学?

华中农业大学专业篇(6)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 模式 新农村建设 小镇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的价值,推动农村市场化的进程。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指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土地流转是经济客观发展的需要,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华润小镇农村土地流转模式

(一)政府积极引导服务,搭建农企合作平台

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的程序性权利要求政府有程序性义务,要保护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合法权益,就需要政府履行诸如信息提供义务、告知义务、说明理由义务、听取意见义务、价格指导义务、纠纷裁处义务等程序性义务。在进行土地流转工作之前,永乐镇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广播、宣传专栏、标语、横幅、挂图、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地流转政策宣传,与村民进行沟通协调,积极指导农户了解合同内容以及如何签订合同,让村民了解土地流转的内容及相关事项,为做好土地流转牵线搭桥,有效地提高了土地流转的效率。基层政府的服务态度直接决定了农村土地市场的发展,其服务理念对农村土地流转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永乐镇基层干部主动收集农村土地流转相关的信息并及时公布,为村民了解土地流转政策提供有效信息平台,营造了一个稳定、公平、合理的农村土地流转环境。

(二)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帮扶建设新型农村

华润集团资助5800万元进行华润小镇建设,主要投资在居民环境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帮扶和组织重塑。华润小镇创建之初就已明确定位,主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产业帮扶,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帮扶模式。华润小镇的产业帮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统购统销,引导起步。华润集团通过给村民种出来的农产品进行评定、分级,并给予小镇村民一个最低保护收购价,如果低于这个价,只要村民愿意卖给华润集团,华润集团就统一收购,然后进行统一销售,避免了其他收购商的一味压价,维护了村民的根本利益。在统收统购中选拔经济带头人,逐步引入合作经营理念,为组建农民合作社做好各项前期工作准备。

第二阶段:优化品种,合作经营。华润集团利用自己的市场技术优势,对村民进行技术服务指导。着重对市场不熟悉的村民进行农作物种植及品种改良指导。例如,2009年润农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市场调查,把市场热销的小西红柿引进华润小镇进行统一育苗,并指导农民对于改良后的新品种进行田间管理和传授病虫害防治技术。2009年底,小西红柿获得丰收,由于小西红柿外形、口感、甜度俱佳,百色很多大型超市都纷纷来到小镇进行收购,促农增收成效明显。

第三阶段:试点开展,有效流转。华润小镇农村土地流转目前分为两期工程。第一期工程主要按照“土地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原则进行土地流转和整理。为使土地流转整理稳步、有序开展,华润小镇先拿出120亩土地作为流转整理试点,试点涉及洞郁小区2个小组和塘雄小区1个小组的86户农户。在一期土地流转试验成功的基础上,2012年7月,华润小镇启动了第二期土地流转工程,进行水田流转和山林地流转,总面积500亩,并在当年完成土地丈量、合同签订等前期工作,进入实施阶段。

(三)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入股参与经营

为了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十报告提出了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P11)润农农民专业合作社于2009年1月19日正式成立,在专业合作社下成立了土地流转、整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小镇土地流转、整理、经营种植等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合作社重点扶持华润小镇地方特色种养业,以发展优质产业为主要目标,积极探索经营模式,是百色市首家集农业开发、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于一体的股份制公司性质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为了做好西瓜、小番茄收购,生态猪收购和养殖,测土配方,新品种引进种植和农资销售等工作,润农农民专业合作社还专门设立了农技、养殖、种植、农资、物流和销售6个分支机构,建有育苗厂、家禽孵化厂、太阳能发电站、生态养猪厂、农贸市场、农资配送中心、日用品超市等利润实体,解决了保价销售和产品质量两大问题,推动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农民人均收入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华润小镇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取得的成效及经验

(一)取得成效

(1)实现了土地集约化增值和规模化生产。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依法合理流转,有效解决了土地闲置和搁荒的问题,使宝贵的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实现土地集约化增值。2011年润农农民专业合作社以500亩的土地经营权进行作价入股,与华润五丰合作成立了百色华润希望农庄。2012年,希望农庄在右江区流转了1万多亩的土地,在遵循《华润百色希望小镇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按照“现代、高效、生态、无公害”原则制定了农庄种植方案。通过对西瓜、紫色小番茄、甜瓜、甜糯玉米、芒果、葡萄等进行品种优化改良,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季节,科学制定不间断的轮作种植计划,进行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实现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产量增加,成本降低的规模效益。目前,华润五丰(百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与华润百色希望小镇润农总社已建成龙川区域3000亩高端圣女果种植基地、小镇区域3000亩设施西甜瓜种植基地、田东区域3000亩避雨葡萄种植基地的“三三三”格局,林下鸡的养殖量年出栏达到500万羽规模,农业产值突破3亿元,成为自治区级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规划。

(2)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和小镇经济发展。土地流转之后,华润小镇农民收入来源由土地租金、股东分红、劳动工资、果园和经济作物种植收入等组成,收入渠道大大拓宽。华润小镇的农民通过出租土地作为土地的出租者,每年可获得2800元/亩的土地租金;通过入股参与润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股东,年末还能获得入股分红;通过参与希望农庄的劳作成为正式职工,获得工资性收入。闲暇时间,农民还利用所学到的先进种植、养殖技术,在不适合进行土地流转的山地和农田种植芒果和西瓜等经济作物,进一步拓宽了收入渠道。据统计,2007年华润小镇人均纯收入仅为2360元,2008年是3000元。进行土地流转之后,2010年是6419元,2011年则达到了8230元,2012年更是突破了万元大关,2013年达到了12096元,同比增长20%,比右江区平均水平高出4792元。

(3)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条。在过去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结构下,大多数是单家独户进行粮食、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的种植,种植结构单一,是农产品加工原材料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因而农业产业链非常短和窄;对市场需求信息的滞后,导致农业产业链连接不畅而且很松散,产业链断层现象很普遍,且抗风险能力很弱。通过土地和资本的结合,流转的土地主要用于种植收益水平较高的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目前,华润小镇四个村屯建立了蔬菜种植基地、水果种植基地。通过走“公司+农庄”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过去生产方式粗放,经营方式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从农产品的种植、育种、施肥、采摘、包装、运输等所有环节进行管理控制,打造“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延长了产业链的长度、扩展了产业链宽度、增加了产业链厚度,补足了华润小镇传统农业的产业链短板。

(4)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在党的十报告中提到,要实现建设一个新型的工业化城镇化的小康社会,我们国家的农业就必须要有一个大变革,传统的农业必须向现代农业转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笔者以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条捷径。目前,华润小镇在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基础上,扩展到服务业和加工业,全力推动小镇产业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二)成功经验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顺利实施土地流转的前提。华润小镇建成之前,四个自然村基本没有什么工业基础,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防灾抗灾能力弱。在建设华润希望小镇、进行土地流转时,有了华润集团提供的资金资助,右江区政府投入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以及小镇村民自筹的资金,通过修建配套水利渠道、建设现代灌溉系统、改善村屯运输条件,大力改造小镇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这些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大大提高了小镇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推动广大农户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农业产业化是成功推进土地流转的关键。土地流转与产业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凡是农村产业化程度高的地方,土地流转的速度就越快。华润小镇根据本地农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现状和发展潜力不断开发的阶段,从农业发展规划抓起,着力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在华润集团的帮助下,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够带动各家各户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规模经营、注重特色、优质高效”的原则,推行“华润集团+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在华润五丰(百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指导下,积极建设一批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3)多方力量深化合作是土地流转的重要保障。华润、政府、村民三方深化合作是华润小镇土地流转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华润集团提供资金扶持、市场指导和建设管理,保障了土地流转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右江区政府积极做好服务,搭建农企合作平台,为土地流转牵好线、搭好桥;华润小镇村民知晓土地流转全过程,是主要参与者和受益人。同时右江区政府与华润集团根据实际,建立了“政企互派”机制,双方通过互派挂职干部,加强了政企合作。目前,华润集团共选派了两名管理人员到右江区挂任政府副区长;右江区分期分批选派30余名领导及干部到华润集团学习、培训等,有效实现了双方人才交流的良性互动和合作交流,为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完善华润小镇土地流转模式的设想

(一)建立农业产业风险防范机制

为增强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应建立“政府、企业、农户”多方互动合作的风险防范机制。一是政府、企业、农户各出部分资金,建立农业产业风险保障基金,防范农业产业受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造成损失,增强抗风险能力。二是专业合作社要做好前期的市场需求调查,进行市场风险评估,为规模种植、养植提供有利的市场需求信息,为农产品适销找对路子。三是转变观念,实行多渠道营销。充分利用华润小镇靠近百色市区的有利条件,通过发展农家乐的方式,吸引游客以略低于市场的价格前来采摘新鲜水果蔬菜,依托旅游消费拉动农业产业发展。

(二)探索多渠道的土地流转形式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除了进行土地出租外,华润小镇的农户还可以将全部或部分土地山林作价入股参与润农合作社的经营;对于不便于流转的分散小块土地,为了耕作方便或是各自需求,农户之间可以自发进行流转,提高耕种的效率。每一种土地流转的方式都有各自优缺点,华润小镇可在土地流转中根据具体情况,在充分尊重农民和投资者意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和积极探索多渠道的土地流转模式,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使用率和产出率。

(三)建立健全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土地流转但不失生存保障是农村土地流转的难题。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基本保险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华润小镇在进行土地流转之后,政府应进一步积极支持建立与土地流转制度和政策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农村的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济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优抚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华中农业大学专业篇(7)

2.奶牛业成功之路--使DHI记录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吴峰军,傅庆民,邓向海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唐贞永,TANGZheng-Yong

4.浅谈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王娟,崔广治

5.乡村社会资本及其效应王刚

6.发展职业教育创建和谐社会刘灿才

7.提高农科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用型人才卢奕坤,王蕴波,魏东华

8.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素质教育张彦华

9.运用多媒体开展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验研究孙仁杰,张换成,贾晓丽,SunRen-jie,ZhangHuan-cheng,JiaXiao-li

10.论乡镇部门与人民法庭间和谐关系的构建李永军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1.再论"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胡海滨,刘港

12.新课程理念下高校体育教育实习的调查研究杨峰,YangFeng

13.论软式排球在高校女生体育教学中的推广王虹,党卫国

14.农村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王墨玲

15.试论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乔虹,QiaoHong

16.关于"老师"称谓的社会性考察纪飞,于金燕

17.关于"三公"原则与职业权的探讨付令,唐卫贞

18.欧盟扩大农产品需求的政策及其启示--兼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牛利民

1.绵羊多胎性状机理研究进展宁立娜,贾青,NingLina,JiaQing

2.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措施陈东梅,张爱军,姜波,张芹,李秀敏

3.邯郸市猪伪狂犬病的现状及综合防治赵素杏

4.浅谈农村环境污染及防治陈东梅,李秀敏,张芹,姜波,张爱军

5.家兔饲料配方设计要点王继华,王聪明

6.奶牛炎卫生保健措施王绥华,王聪明

7.我国农村合作社与政府关系的法律研究--以农村合作社发展模式为视角李长健,江晓华,唐欢庆

8.LB50-160型离心泵叶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轮转子有限元模态分析周玉丰,尹存涛,ZhouYufeng,YinCuntao

9.培养调动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对基础生物化学学习积极性的点滴体会郭红祥,刘卫群,石永春,王德勤,苌建峰

10.再考虑农村师资素质问题王墨玲

11.反例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刁群,杨锦伟

12.略论东南亚的威权政治与市场经济袁灿兴

13.从康有为的思想看中西文化的交汇叶春涛

14.论阿拉伯人民族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赵相群,ZhaoXiang-qun

15.近代西欧知识分子对伊斯兰的认识及其原因马静,MaJing

16.汉语歧义初探凌云,LingYun

17.张嘉璈公债思想及其与近代中国银行发展关系孟川

18.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阮红波,RuanHongbo

19.情感诱导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邢瑞改,邢瑞雪

1.影子价格/灵敏度分析与饲料配方调整王继华,张乐颖,梁立军

2.几种菊科植物SOD和POD同工酶的比较(简报)孙焕顷,贺字典,郑云翔,韩九皋,SUNHuan-qing,HEZi-dian,ZHENGYun-xiang,HANJiu-gao

3.不同施氮量对免耕播种玉米产量影响试验张文广

4.脱毒草莓与非脱毒草莓对比试验张文广

5.高美施对红地球葡萄生长和结果的影响李素芳,樊新军

6.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汪宏侠,王焕菊

7.对硫酸亚铁铵制备实验的探讨王锐,WangRui

8.太白红杉DNA的提取与鉴定张二芳,阎桂琴,杨红爱,ZHANGErfang,YANGuiqin,YANGHongai

9.论陶铸的农业观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孙绍旭,李政,SunShaoXu,LiZheng

10.谈谈高校图书馆图书资料借阅合一的优势付素琴,FuSuQin

11.改进园艺专业教学技术,提高蔬菜学教学质量廉华,马光恕,Lianhua,Maguangshu

12.浅谈新形式下高校二级学院的办公室管理赵益俊,宋宁华,YijunZhao,NinghuaSong

13.上好"思政课"应抓好四项工作陈幼华

14.化学学习中如何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刘军辉

15.论注释在古籍整理与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马玉红,MaYuHong

16.分子标记技术在畜禽种质资源保存中的运用赵振华,王继华,贾青

17.果品腐烂原因及防治对策综探李素芳

1.平菇DNA两种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郑素月,朱美霞,ZHENGSu-yue,ZHUMei-Xia

2.基因沉默与植物抗病毒的可能机制陈占洲,ChenZhan-zhou

3.有效微生物群(EM)对小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宋育红,周斌,SONGYu-hong,ZHOUBin

4.不同穴盘及基质对樱桃番茄穴盘苗的影响梁伟玲,LiangWei-ling

5.试验设计中的统计学错误浅析赵振华,贾青

6.蜗轮-蜗杆模糊可靠性设计徐辉,刘志强,李炜

7.植物学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王建书,马晓娣,庞建光,尹会兰,赵敏

9.《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重要声明

10.《动物卫生检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王雪敏,石玉祥

11.黄芪研究现状卢彦琦,贺学礼,LUYan-qi,HEXue-li

12.PCR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常世敏

13.免疫猪群发生猪肺疫的诊治报告孙兰英,杜守信,刘淑华

14.猪咬尾症病因分析及防制措施刘淑华

15.仔猪饲养管理技术要点王继华,林东梅,王莹

16.从断奶到母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猪管理注意问题张瑞金

17.一例肉仔鸡甲磺酸培氟沙星中毒的报告张瑞金

18.大曹庄农场奶源管理规范傅庆民,张培真

19.日光温室樱桃番茄栽培关键技术杨秋英,梁伟玲1.MI百事达生物制剂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研究崔美香,杨雪梅,张淑芳

3.噻唑磷颗粒剂防治黄瓜根结线虫试验王聚将,张建英,WANGju-jiang,ZHANGLian-ying

4.如何控制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的产生陈凯,刘颖,ChenKai,LiuYing

5.大豆化学诱变遗传学效应及育种技术的研究王志国,杜连恩,魏玉昌,于秀普,WANGZhi-guo,DULian-en,WEIYu-chang,YUXiu-pu

6.棉酚的形成及其抗生、抗肿瘤机制研究朱美霞,刘海青,ZHUMei-Xia,LIUHai-qing

7.同工酶技术及其在食用菌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郑素月,张海花,ZHENGSu-yue,ZHANGHai-hua

8.怎样购买猪饲料王继华,刘清印

9.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病例张瑞金

10.仔猪慢性猪瘟与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的诊治张瑞金

11.养猪场消毒用药方法王绥华,樊玉峰

12.奶牛场卫生防疫规章制度傅庆民

13.牛胎衣不下张培真

14.草莓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郭佳林

15.中棚温室五茬特菜无公害高效栽培郭佳林

16.《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重要声明

17.双条杉天牛危害侧柏的调查贾学苏,王永生

18.搞好土地流转是搞活农村经济的必要条件康建林,杜宪宁

19.农村师资现状与思考王墨玲

20.信息采集编辑中关于图像和图形的小知识董丽萍,姬志刚

1.灌溉水质属性的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方法研究朱长军,李树文,杨卫华,周继红,赵秀娟

2.河北野生食用植物资源的定量分析尹会兰,崔雁英,曹自云

3.阿维菌素EC防治山楂叶螨田间试验刘海清,朱美霞

4.制度创新与农民增收的路径选择廖红丰

5.《家畜遗传育种学》教学实践与改革马发顺

6.基因工程在研究植物抗寒方面的应用郑明刚,崔百明,楚敏,乐锦华

7.猪的引种技术王继华,赵三元

8.鸡群常见拉稀性疾病的鉴别要点王绥华,张永英

9.奶牛炎崔东起,王绥华

10.甜糯玉米真空软包装罐头加工技术贾庄德,徐关印

11.北京地区高尔夫球场果岭区草坪的建植张宝军,樊会敏

12.李树整形修剪和花果管理技术潘平武

13.盆栽栀子的铁素营养分析李文蕾,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