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6 15:58:09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1)

论文摘要:在总结近年来通渭县优质专用冬小麦栽培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膜侧沟播的重点环节及栽培管理技术。

该技术是地膜覆盖栽培与传统垄沟种植有机结合的一项小麦抗旱增产技术,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延伸和深化。它集农艺、微型工程、生物管理、机械化操作以及集流高效用水于一体,具有生产实用性、经济高效性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性,克服了地膜穴播技术本身难以克服的对土壤条件要求较严格、人工铺膜、掏苗费工费时、追肥困难和水分不足等突出矛盾,适应范围广、操作简便、便于田间管理,易被农民接受和掌握。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提高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1增产增效情况

2006年我们结合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在碧玉乡景木岔社进行了试验、示范,膜侧沟播小麦较露地小麦集雨增墒、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各生育期土壤耕层(0~20cm)含水量提高了1.35%~5.35%;穗粒数平均增加4个,千粒重平均增加2g,有效穗数增多1.10万,平均亩产增加56.20kg,增幅35.60%,增产优势十分明显。

2技术要点

2.1机械选择该技术可采用膜侧播种机一次性完成起垄整形、铺膜覆土、深施化肥、膜际条播、播后镇压等多道工序。具有垄面保墒、起垄集流、垄沟增墒的特点。目前使用的膜侧机有山西产2BM-1/2型、定西产2BFMC-2型、秦安产2MBFC-1/2型。

2.2栽培技术

2.2.1选茬整地。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力中上等的旱地,茬口以豆类为好。播前结合施肥深耕耙耱,使土地平整、绵软、疏松、无根茬、无土块、田面平整。

2.2.2施足底肥。播前结合耕翻一次每667m2施入优质农家肥1500kg以上,尿素10~15kg,过磷酸钙20~25kg。

2.2.3选用良种。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选择品质应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弱筋小麦标准和优质中筋小麦质量要求,符合市场需要,产量高,质量优,抗性强,适宜当地条件的品种,根据通渭县实际应选择兰天10号、兰天16号、中梁24号、中梁25号、静麦1号、静麦2号。

2.2.4种子处理

选种晒种播前将种子精选,剔除秕粒杂物,达到干、净、饱、纯、健,种子饱满度在98%以上,净度达99%以上,纯度在98%以上,将精选好的种子选择晴天晾晒2~3d。

药剂拌种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用50%辛硫磷乳剂50g加水3kg,均匀洒在50kg种子上,边洒边拌,晾干后播种。用15%的粉锈宁100g干拌种子50kg,可预防锈病、白粉病。

2.2.5覆膜播种

垄及垄间距以45~50cm为一带,垄面宽20cm,垄高10cm,垄顶呈圆型,垄间距为25cm,种植沟内种2行,宽行距25~30cm,窄行距20cm。

地膜用量选用幅宽35~40cm,厚0.005强力超薄膜,亩用量3kg。

覆膜播种采用人力或畜力牵引,起垄、覆膜、播种作业一次完成,并在膜面每隔5m打一土腰带,以防大风揭膜,要求带宽一致,地膜两边压实。

播种时期冬小麦9月中下旬播种。但最迟不过10月5日。

调整播量一般播量9~10kg/667m2为宜(比直播量少10%~15%),亩保苗25~30万。

播种质量采用膜侧沟播机作业播种,起步时要将膜头压紧压实,起垄要直,垄面呈圆弧形,行走速度要均匀,深浅一致,并及时检查下籽情况,防止缺苗断垄,一般播种深度为5cm,播后将垄沟耙耱平整,以利收墒和出苗。

2.2.6田间管理

越冬前管理播种后如遇雨地面板结,要及时破除,抓全苗。冬季防止人畜践踏,踩破地膜,并严防鼠害,确保地膜完好。

越冬后管理①中耕除草。小麦返青后,对杂草严重地块要及时中耕破除板结,疏松土壤,拔除田间杂草。

②根外追肥。小麦孕穗期用磷酸二氢钾200g/667m2、尿素0.75~1kg喷施2次或可选用叶面宝、喷施宝、旱地农、植物动力2003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③病虫害防治。小麦拔节后当田间锈病、白粉病情指数达1以上时,结合根外追肥,用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90~100g/667m2对水30kg喷雾防治。当麦蚜蚜株率达50%,百株蚜量达500头,可用抗蚜威、麦蚜净等农药防治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安平县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晚播小麦是指播种比较晚,从播种至越冬,冬前积温低于420℃、冬前分蘖少或基本没有分蘖的小麦。由于前茬作物成熟、收获偏晚等原因,我县每年都有一定面积的晚播麦田,生产实践证明,通过选用适宜品种,增加播量、加强肥水管理等措施,晚播小麦也能获得高产。根据近几年对晚播小麦高产地块的调查分析,我们总结出以下高产栽培技术:

1、选择适宜品种

实践证明,晚播小麦种植半冬性品种,阶段发育进程较快,营养生长时间短,灌浆强度提高,容易达到穗大、粒多、粒重、早熟高产的目的。如:石新828、济麦22等品种。

2、施足底肥

由于晚播小麦前期苗小、苗弱、根少,不宜过早进行水肥管理等特点,因此,必须对晚播小麦加大施肥量,施足底肥,以促进小麦多分蘖、多成穗、成大穗、创高产。晚播小麦施肥要坚持平衡施肥的原则,实行配方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产量目标,合理施肥。

(1)一般亩产550-600公斤的晚播麦田,在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1.5%,速效氮60-80ppm,速效磷16-25ppm,速效钾120ppm以上的地力基础上,亩底施纯氮8-9公斤,五氧化二磷10-11公斤,氧化钾3-6公斤,硫酸锌1-2公斤。

(2)一般亩产500公斤的晚播麦田,在土壤有机质含量1-1.5%,速效氮50-70ppm,速效磷10-20ppm,速效钾100-130ppm的地力基础上,亩底施纯氮7-8公斤,五氧化二磷9-10公斤,氧化钾5-8公斤,硫酸锌1-2公斤。

(3)一般亩产450公斤的晚播麦田,在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1.0%,速效氮小于50ppm,速效磷小于10ppm,速效钾小于90 ppm的地力基础上,亩底施纯氮6.5-7公斤,五氧化二磷9-10公斤,氧化钾4-6公斤,硫酸锌1-2公斤。

3、加大播种量

晚播小麦由于播种晚,冬前积温少,冬前分蘖少或无分蘖,春生分蘖虽然成穗率高,但单株分蘖显著减少农业论文,因此,加大播种量,依靠主茎成穗是晚播小麦增产的关键。应根据播期和品种的分蘖成穗率确定适宜的播量。一般在适宜播期后每晚播2天每亩增加播量0.5-1公斤。

4、提高整地播种质量

(1)精细整地,足墒下种。精细整地不仅能给小麦创造一个适宜的生长发育环境,而且可以消灭杂草。对已连续旋耕三年以上的应深耕,耕深20-25cm。深耕或旋耕后要及时耙耱或镇压,做到上虚下实,无明暗坷垃,地表平整,力争小麦一播全苗。足墒下种是小麦苗全、苗匀、苗壮的关键环节,对晚播小麦保全苗,安全越冬极为重要中国论文网。因此,要在前茬作物收获前带茬浇水或前茬收获后抓紧造墒及时耕耙保墒播种,如果抢墒播种,要立即浇蒙头水,待适墒时松土保墒,助苗出土。

(2)精细播种,适当浅播。在足墒的前提下,适当浅播是充分利用前期积温、减少种子养分消耗,达到早出苗、多发根、早生长、早分蘖的有效措施,一般播种深度以3-4cm为宜。小麦播前要使用包衣种子或药剂拌种防治小麦苗期病虫害,确保小麦苗全、苗匀、苗壮。

5、科学管理,促壮苗多成穗

(1)早春镇压锄划,促苗早发稳长。根据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返青期促进小麦早发快长关键是温度,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增温保墒,返青期不宜追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影响麦苗生长。对整地质量差,地虚坷垃多,容易跑墒或墒情较差的麦田,返春期可进行镇压,压后浅锄,有增温保墒,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增加分蘖的作用。

(2)抓好起身、拨节期肥水管理。小麦起身期是晚播麦管理的关键时期。一般晚播麦田追肥期以起身期为宜,追肥量亩追尿素20公斤或碳酸氢铵40公斤,促进春季分蘖增生。对地力较高、群体充足的晚播麦田,春季第一次肥水可推迟到拨节期,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7.5-20公斤。

(3)加强后期管理,浇好孕穗水,开花灌浆水,搞好叶面喷肥。孕穗期是小麦需水临界期,浇水对保花增粒有显著作用;灌浆水,可以提高灌浆强度,并能抵御干热风的危害,提高千粒重。应根据土壤墒情在孕穗期或开花期浇水。另外,在小麦籽粒灌浆期喷施0.3-0.5%磷酸二氢钾溶液或1%尿素水溶液1-2次,以延长上部叶片功能期,提高灌浆速率,达到增加粒重的目的。

(4)综合防治病虫害。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中期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根腐病、吸浆虫、麦叶峰等;后期防治重点是赤霉病、白粉病、麦蚜等。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 小麦;栽培方案设计技术;基于模型;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019-02

“基于模型的小麦栽培方案设计技术”是将系统分析原理和动态建模方法应用于作物生产管理,知识体系定量化分析和数字化表达,解决了传统作物栽培模式和专家系统经验性能适应性窄、定量化弱的难题。根据项目设计要求,如皋市搬经镇农业技术服务站从2013年开始精心组织,在小麦上试验、示范。2年来累计示范推广2 800 hm2,增值124.11万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搬经镇湖村,试验小区面积7 933.2 m2,总共10个农户,其土壤养分基本情况见表1。

1.2 供试肥料

全部为无机肥,氮肥品种为尿素(含N 46%)、碳铵(含N 17%),磷肥为普钙(含P2O5 12%),钾肥(含K2O 60%)。

1.3 试验设计

每个农户均设无氮对照(CK)、专家方案(习惯栽培)、系统方案3个处理,每个处理之间用沟埂分离,大区示范不设重复,10个农户36畈,田畈南北向,由南向北0~55 m为专家方案,56~100 m为系统方案,101~110 m为无氮对照(CK)。CK施磷肥937.51 kg/hm2,钾肥225 kg/hm2;系统方案、专家方案及各处理施肥量具体分别见表2~4。

1.4 试验实施

于11月7日机条播镇麦9号105 kg/hm2,11月19日施苗肥,12月1日喷施除草剂53%苄嘧・异丙隆1.8 kg/hm2,3月15日施拔节肥,除施肥措施不同之外,其他培管措施相同。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小麦茎蘖动态的影响

由表5可知,系统方案比专家方案无论越冬期、返青期、孕穗期,小麦的单株分蘖数要多,分别多8.30%、10.84%、10.12%。

2.2 对小麦产量结构及产量影响

由表6可知,系统方案比专家方案(习惯施肥)成穗数增加13.33万穗/hm2,增加2.58%;每穗粒数增加1.40粒,增加5.09%;理论产量增加403.06 kg/hm2,增产7.88%。

2.3 不同基础地力对小麦产量影响

由表7可知,随着地力由高到低,系统方案比专家方案增产幅度逐步增加,分别为7.24%、7.45%、8.86%。

2.4 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由表4可知,系统方案比专家方案多施纯N 8.55 kg/hm2、P2O5 47.55 kg/hm2、K2O 64.95 kg/hm2,以N 4.34元/kg、P2O5 1.5元/kg、K2O 3元/kg计算,多支出303.28元/hm2。小麦以1.8元/kg计算,可增收725.51元/hm2,扣除多用的303.28元/hm2,可增加纯收入422.23元/hm2。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精确施氮技术可增加单位面积成穗数,增加粒数,增加效果较明显,增产7.88%,增值422.23元/hm2。随着地力由高到低变化,增产幅度逐步增加。新技术的推广,要以培育科技示范户为抓手,看得见,摸得着,增效明显的技术,农民易接受。

4 参考文献

[1] 关立,齐光荣,薛鑫.豫北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24):23-25.

[2] 邱友凤.淮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37-38.

[3] 唐华树.江苏沿海地区小麦超高产研究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21):35.

[4] 张会云,冯国华,陈荣振,等.砂姜黑土强筋小麦栽培技术模式研究[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4(4):19-22.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 小麦生产;现状;问题;建议;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057-01

小麦是山西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年人均消费量为140 kg,占粮食消费量的42.7%,小麦自给率占50%左右。小麦生产在社会发展和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系到人们生活营养和健康,近年来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市场竞争力弱制约着小麦生产,使全省小麦播种面积减少,总产徘徊不前,已威胁到全省人民的“口粮安全”。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目前的重要任务。

1 山西省小麦生产现状

1.1 全省种植面积及产量

小麦是山西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1/30,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山西省小麦生产在单产和总产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全省常年播种面积66.67万hm2左右,其中旱地逾40万hm2,水地逾26.67万hm2,1949年山西省小麦产量仅为552 kg/hm2,自2002年以来,山西省小麦产量基本稳定在3 300~3 600 kg/hm2,小麦总产基本稳定在220万~250万t,可满足全省消费需求的50%左右。

1.2 规模、区域分布

山西小种植区主要集中在南部中熟冬麦区的运城市、临汾市和晋城市,播种面积占全省的90%,属国家北方冬麦区黄淮冬麦亚区;中部晚熟冬麦区长治市、太原市、晋中市、吕梁市种植面积不足6.67万hm2,仅占全省的10%,属国家北方冬麦区北部冬麦亚区。

1.3 经营方式、生产情况

目前,山西省小麦生产经营模式仍以一家一户个体种植为主,种植面积3.33 hm2(或6.67 hm2)及以上的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较少,种植面积不足总面积的5%。小麦生产周期长、自然灾害多发、高投入低产出、价格低迷、种植效益低,制约着山西省农民种粮积极性,生产的小麦多用作口粮,以商品粮出售的较少。

1.4 生产优势

山西省小麦生产最大的优势是籽粒蛋白质、面筋含量较高,加工品质较好,属北方强筋中筋冬麦区;最大的劣势是干旱缺水。随着国家鼓励土地流转和扶持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政策的相继出台,将促进山西省小麦生产由分散种植向规模化、集约化种植过渡,对稳定山西省小麦种植面积,稳步提升单产和总产,提高山西省小麦自给率都十分有利。

1.5 技术力量

山西小麦专业团队和优势团队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全省从事小麦研究人员分布情况是:研究力量集中在运城、临汾等南部地区,由于中部面积减少,研究力量向玉米等高产作物转移。从研究领域看:育种人员多,栽培人员少,全省真正从事小麦栽培技术研究的人员不足20人,原因是立项难、评奖难、等级低。生产上栽培问题最多,栽培技术也是农民最需要的。

1.6 技术优势

在小麦新品种选育中,山西农科院的旱地常规育种走在全国小麦育种的前列,育成的品种抗旱能力强,适应性广,高产稳产,国审品种多。在栽培技术研究上,主要立足于本区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综合技术集成,其中“小麦冬水前移两增一减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动山西省及同类麦区栽培技术进步,但因条件限制,现实是实用技术集成多,基础理论积淀不足。

2 山西省小麦生产与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小麦种植面积不稳定

小麦是山西第二大粮食作物,但近年来小麦种植面积逐年下滑,2013年山西省小麦面积仅68.2万hm2。其主要原因是种植小麦效益差,社会需求旺盛,市场脆弱,但卖粮有困难,市场流通不畅。

2.2 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常规人才多、学科带头人少,人才梯队存在断层现象;从事育种的人员多,从事栽培研究的人员少;常规品种多,专用型品种少;普通成果多,创新性突破性成果少。

2.3 经费支持不稳定

山西省小麦研究项目的经费投入低,缺乏稳定经费支持体系,难以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下拨经费不集中,有“撒胡椒面”的现象。

2.4 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落后

管理滞后,缺乏相应的体制和与之相对应的运行机制。资源共享与成果分配机制不健全,仪器设备共享与高新技术平台机制不完善。

2.5 小麦基础研究薄弱

利用分子标记及其辅助手段、小麦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矮败轮选等生物技术创新育种创制优良基因资源材料少。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现象严重。

2.6 小麦新品种选育问题

在高产优质多抗、肥水高效利用,耐旱耐热、晚熟早播、特色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和抗病性、抗逆性、适应性上存在差距。

2.7 小麦杂交优势利用研究

在小麦新型不育系、化学杀雄、光温敏两系利用方面研究薄弱。

2.8 缺乏保存小麦种质资源库

种质资源保存困难,不利于种质资源创新和共享。

2.9 良种良法不配套

与新品种配套的栽培技术研究滞后,良种良法不配套。如需合理利用冬水前移技术以及解决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播种土壤悬虚等问题。

3 对提高小麦产量、加强服务生产能力的建议

3.1 千方百计增加小麦生产面积

地方政府应出台保护种植小麦大户的优惠政策,健全市场体系,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结合山西农科院小麦科研的优势,城郊结合,小麦可和玉米、蔬菜轮作增加效益,要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和单位面积效益。

3.2 加强团队建设

不仅要引进和培养高、精、尖人才,同时重视中青年科技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改善团队结构不合理,人才梯队存在断层的状况;同时要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研究机构的合作与学术交流,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组建山西省综合实力强的小麦育种、栽培研究团队[1]。

3.3 稳定小麦经费支持

积极争取国家、省部级和其他有关单位的经费支持,根据重点攻关项目研究进展程度,山西农科院本院可给予经费的支持和倾斜。

3.4 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发挥人员和科研的资源优势,建立资源与设备、基地共享平台和先进合理的管理体制及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2]。

3.5 重视新品种选育

坚持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有计划地培育自己的优势领域,加强早熟、抗病、高产专用、耐晚播、广适性强的新品种选育和分子育种,注重新基因的发掘,发掘白粉病、条锈病基因定位材料,并注重采取靠主茎成穗增加群体等[3]。

3.6 建立小麦协作网

小麦材料互换,多点筛选鉴定,交替育种,带动种质创新基础性研究,保持研究发展后劲。

3.7 重视杂交小麦研究

在发现高恢复性和强优势组合方面寻找突破口。

3.8 重视栽培技术研究

加大栽培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集成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策略,特别是在山西南部要重视提高复种指数,粮食与蔬菜轮作、复播的节本增效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应用[4]。

4 参考文献

[1] 翟超群.昆山市小麦生产的主要现状与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6(5):78-79.

[2] 赵辉,李青云.淮北地区小麦生产现状及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374.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5)

2.大麦品种权授权情况分析李洁,许文芝,吴明海,LiJie,XuWen-zhi,WuMing-hai

3.大麦的利用现状及前景探讨陈明贤,张国平,CHENMing-xian,ZHANGGuo-ping

4.苏啤系列大麦品种的选育及体会陈健,陈和,沈会权,陶红,陈晓静,乔海龙,臧慧

5.粳稻新品种比较试验张红叶,顾文亮,朱顶目,钟文芳,钱素菊

6.水稻简化栽培技术应用研究进展朱国永,何冲霄,王爱民,任仲玲

7.杂交玉米高产制种技术的应用赵毕昆,谢艳芬,尚艳聪,ZHAOBi-kun,XIEYan-fen,SHANGYan-cong

8.大麦间作蚕豆高效栽培研究杨和团,杨家贵,谢艳芬,YANGHE-tuan,YANGJia-gui,XIEYan-fen

9.甘肃河西灌区啤酒大麦滴灌栽培技术何庆祥,张想平,钱永康,李润喜

10.隆阳地区一年三熟栽培技术万雪,WANXue

11.青稞丰产栽培配方施肥的研究李健,丰先红,杨开俊,LIJian,FENGXian-hong,YANGKai-jun

12.建湖县稻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王加军,赵国成,胥成刚,李成,夏斯明,熊扣华,张赛,成玉,张茂生,吴俊杰

13.作物耐盐碱性鉴定评价方法探讨王军,梁长东,张灿宏,陈坚健,迟铭,徐大勇

14.30%咪锰·丙森锌WP防治水稻稻曲病试验王增平,朱炜亮,陆加荣,姚建林

15.玉米健壮素在啤酒大麦生产上的应用吴昌生,WUChang-sheng

16.大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徐宁,XUNing

17.稻腾等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示范试验秦建华,杨本香,QINJian-hua,YANGBen-xiang

18.发展节水灌溉振兴小麦产业张波,王忠宝,ZHANGBo,WANGZhong-bao

19.裸大麦垦啤黑糯1号的品种特性及产业化开发张想平,雷耀湖,何庆祥,毋玲玲,王小龙

20.饲料大麦新品种西大麦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何天祥,蔡光泽,陈丛顺,HETian-xiang,CAIGuang-ze,CHENCon-shun

21.啤酒大麦新品系海花1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朱春梅,张志奇,徐俊山,陈时龙,任忠

22.玉米杂交新品种金富36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许海涛,王成业,许波,张海申,王友华

23.啤酒大麦新品种垦啤6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何庆祥,张想平,钱永康,毋玲玲,苏毓杰,李润喜,王保堂

24.小麦新品种"荆麦103"选育及特征特性范进民,陈功海,江娟娟,金卫军,张强,易苏丹

1.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大麦幼胚遗传转化影响因素研究李静雯,张正英,LIJing-wen,ZHANGZheng-ying

2.国外大麦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利用陈晓静,陈和,陈健,陶红,沈会权,乔海龙,臧慧,CHENXiao-jing,CHENHe,CHENJian,TAOHong,SHENHui-quan,QIAOHai-long,ZANGHui

3.气候条件对旱地小麦生产影响及抗灾措施邹萍,武勇,张中平,陈朝良

4.大理州啤酒大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李国强,李江,吴显成,杨俊青,王艳

5.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绵杂麦168冠层结构与灌浆特性研究欧俊梅,王治斌,李生荣,,陶军,任勇

6.昌宁县温凉区粳稻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杨树红,YANGShu-hong

7.大麦新品种鄂大麦13栽培技术研究肖数数,龚德平,何全锋,张生斌

8.杂交籼稻气候适应性及播种期的研究苏志富,谢宜成,刘维宝,SUZhi-fu,XIEYi-cheng,LIUWei-bao

9.高产水稻看叶促控技术郭丽华,张达余,GUOLi-hua,ZHANGDa-yu

10.石羊河流域限水条件下啤酒大麦栽培技术谢忠清,曹亚军,李润喜,高永平

11.大面积水稻高产增收成效与措施熊扣华,李成,张赛,成玉,徐晓青

12.淮稻13号特征特性及机插栽培技术夏斯明,王加军,赵国成,熊扣华,成玉,张赛,胥成刚,陆箫,胡锡国

13.武育粳3号的种植前景及高产栽培措施刘卫华,冯会芹,廖大标,王升,叶仁宏

14.水稻大面积高产增效创建工作成效显著钟飞,ZHONGFei

15.建湖县测土配方施肥成效显著张赛,王加军,赵国成,胥成刚,李成,成玉,徐晓青,支海峰

16.里下河地区蒜瓣土徐稻3号"3414"肥料效应试验吴俊杰,张德浩,姜红平,杨信昌,蒋思权,张玉明,孙雨红,顾金銮,王加军,成玉

17.多效唑对大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何天祥,蔡光泽,李达忠,HETian-xiang,CaiGuang-ze,LiDa-zhong

18.水稻氮磷钾肥平衡施用技术研究浦东,王建武,PUDong,WANGJian-wu

19.啤酒大麦后期肥料施用技术王玉明,杨正华,陈时龙,林东余

20.豫南地区大麦田间化学除草技术张少泽,冯辉,王树杰,郜战宁

21.不同小麦品种混播控制条锈病危害试验研究杨和团,杨家贵,尹开庆,许金波,谢艳芬

22.几种新农药防治三代纵卷叶螟试验报告陆加荣,王增平,朱炜亮,姚建林

23.台风引发水稻青枯的补救措施张春妹,敖成光,沈雪根,ZHANGChun-mei,AOCheng-guang,SHENXue-gen

24.优质高产啤酒大麦新品种扬农啤7号的特征特性及选育过程许如根,吕超,汤在祥,黄祖六

25.籼型强优恢复系盐恢3934的选育与应用朱国永,姚立生,孙明法,严国红,何冲霄,王爱民,唐红生

26.小麦新品种适应性研究字尚永,ZIShang-yong

27.小麦新品种北麦8号张波,王忠宝,ZhangBo,WangZhong-bao

28.高蛋白优质饲用大麦新品种华大麦8号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要点孙东发,SUNDong-fa

1.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条纹叶枯病粳稻新品系何冲霄,董晓鸣,姚立生,孙明法,梁国华

2.同工酶技术在大麦中的应用李健,丰先红,LIJian,FENGXian-hong

3.云南专用大麦产业发展研究进展曾亚文,普晓英,杜娟,杨树明,杨涛,赵春艳,赵大伟

4.异常低温天气对两系杂交水稻的影响及对策王爱民,周小燕,姚立生,孙明法,单忠德,严国红

5.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苏啤4号产量性状的影响乔海龙,沈会权,陈和,陈健,陈晓静,陶红,臧慧,QIAOHai-long,SHENHui-quan,CHENHe,CHENJian,CHENXiao-jing,TAOHong,ZANGHui

6.保山市板墒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赵加涛,刘猛道,郭勉艳,字尚永

7.玉米新品种驻玉309典型性状及高产稳产规范化栽培技术许海涛,王付山,王光远,XUHai-tao,WANGFu-shan,WANGGuang-yuan

8.小麦播种密度对籽粒主要品质的影响研究张凤珠,吴建中,孙志庚,兰,周建军,刘蔚华,吴长青

9.淮麦25号特性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熊扣华,王加军,夏斯明,赵国成,成玉,张赛,张茂生,张桂香,胡锡国

10.山西春播糜(黍)子高产栽培技术符美兰,FUMei-lan

11.水稻机械化插秧在高作镇的实践与体会荀东,李成,张宏忠,王以珍,何高,吴玲

12.不同施肥方法对大麦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张秋英,陈剑锋,叶月华,ZHANGQiu-Ying,CHENJian-feng,YEYue-hua

13.推广使用微生物肥料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赵炳华,林伟鹏,LINBing-hua,LINWei-peng

14."青义"生物有机肥在大麦上的施用效果初探寸朝文,CUNChao-wen

15."一基二追"在机插水稻上的应用效果初报冯会芹,廖大标,叶仁宏,王升,陈春英

16.稀施保混配对大麦后期生长的影响陆加荣,朱炜亮,王增平,姚建林,王建武

17.水稻精确施氮试验研究夏斯明,王加军,赵国成,张赛,成玉,陆箫

18.防除直播稻田禾本科杂草试验王福州,曹方元,殷明,吴以群

19.40%酚菌酮EW等防治水稻稻瘟病田间药效试验陈高祥,王太高,CHENGao-xiang,WANGTai-gao

20.苄嘧磺隆两次封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秦建华,乔岳峪,QINJian-hua,QIAOYue-yu

21.啤酒大麦新品种苏啤6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沈会权,陈和,陈健,乔海龙,陶红,陈晓静,臧慧

22.大面积啤酒大麦优质超高产栽培技术徐曙,廖大标,XUShu,LIAODa-biao

23.甘肃省农垦农业研究院啤酒大麦科研工作进展张想平,钱永康,王宝堂,毋玲玲,苏毓杰,李润喜

24.腾冲县腾越镇2009年水稻高产创建成效显著尹连绍,陈勇,董秀英,YINLian-shao,CHENYong,DONGXiu-ying

25.试论新时期农业行政调解机制的探索与完善刘锦峰,LIUJin-feng

1.利用SSR分析云南省小麦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程加省,于亚雄,勾宇宏,杨金华,刘丽,胡银星,程耿,CHENGJia-sheng,YUYa-xiong,GOUYu-hong,YANGJin-hua,LIULi,HuYin-xing,CHENGGen

2.江苏省2008至2009年小麦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霍金兰,杨建全,张旭晖,吴炳娟,孙正玉

3.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袁增干,花金顺,袁媛,YUANZeng-gan,HUAJin-shun,YUAN-Yuan

4.苏北沿海地区稻作方式现状及发展建议唐义军,杨力,李长亚,周艳

5.沿海滩涂水稻直播栽培技术严国红,何冲霄,朱国永,姚立生,孙明法

6.滨海县直播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朱春联,陈娟,ZHUChun-lian,CHENJuan

7.保山市啤饲大麦多点试验赵加涛,刘猛道,字尚永,ZHAOJia-tao,LIUMeng-dao,ZIShang-yong

8.小麦新品种适应性研究周海幸,ZHOUHai-xing

9.不同大麦品种需氮规律试验研究初报刘猛道,赵加涛,曾亚文,字尚永

10.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探讨赵炳华,ZHAOBing-hua

11.在芦粟土上不同磷肥用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卞爱群,顾宏富,戴同广,BIANAi-qun,GUHong-fu,DAITong-guang

12.高产小麦钾肥效应试验初报冯会芹,廖大标,王升,叶仁宏,陈春英

13.小麦穗肥施用技术探讨万涛,周德华,WANTao,ZHOUDe-hua

14.50%大能(Traxos)EC防除小麦田禾本科杂草研究周加春,陈善楼,袁增干,姜勇,张文清,卞祥生,卯文军

15.小春生物多样性优化种植控病增产试验赵毕昆,尹开庆,ZHAOBi-kun,YINKai-qing

16.2.4-D麦草畏AS防除小麦田阔叶杂草试验何宜玲,陆峰,曹方元,HEYi-ling,LUFeng,CAOFang-yuan

17.几种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试验陈占荣,董长标,CHENZhan-rong,DONGChang-biao

18.麦套大蒜田杂草的防除和溴苯腈应用严克华,王志春,YANKe-hua,WANGZhi-chun

19.河西走廊地区啤酒大麦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陈志国,CHENZhi-guo

20.江苏沿海地区玉米粗缩病的防治孙扣忠,邹新祥,SUNKou-zhong,ZOUXin-xiang

21.高效安全防治麦蚜试验司宏明,汪强高,韦龙友,SIHong-ming,WANGQiang-gao,WEILong-you

22.2%营利CS防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杨本国,孙德高,YANGBen-guo,SUNDe-gao

23.甘肃省河西地区无公害啤酒大麦丰产栽培技术李天银,LITian-yin

24.加强建湖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王以珍,李成,徐晓青,刘玉,熊扣华,于风翠,荀东

25.啤酒大麦港啤2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梁长东,王军,陈坚剑,张春林,曹延山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6)

论文摘要阐述少、免耕栽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推广区域及模式,论述该项技术的优势,并介绍推广该项技术的措施,以指导该项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少、免耕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集保护性耕作与轻型简约栽培于一体的先进适用技术,通过少、免耕,秸秆残茬覆盖,合理深松,化学除草灭虫,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抗旱增产、节本增效的目的,体现了发展优质、高产、节本、高效以及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内涵,是农业部“十一五”期间重大推广技术之一。

1少、免耕栽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推广区域及模式

(1)高原风沙区。推广一年一作小杂粮技术体系,采用留茬固土、免耕覆盖、轮作倒茬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该区域要在改善耕地质量的过程中,实现控制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2)丘陵山区。推广一年一作玉米技术体系,普及实施免耕播种、秸秆覆盖、中耕除草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在重点实现培肥地力、稳产高产的同时,达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条件的目标。

(3)盆地周围山区。推广一年一作小麦、小麦—豆类一年两作、小麦—玉米—豆类两年三作技术体系,实施免耕播种、秸秆覆盖、化学除草、深松浅松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重点解决好治旱改土、保护生态、提高粮食品质。

(4)平川盆地区。推广一年一作玉米、小麦—玉米两茬平作水、旱地技术体系。在水、旱地上普及应用免耕播种、多种形式秸秆覆盖、浅松、深松、化学除草为主要内容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措施。立足于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旱地水地并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5)丘陵盆地区。推广小麦—豆类一年两作、小麦—玉米—豆类两年三作技术体系。推广普及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等技术,以达到蓄水保水、治旱改土,培肥地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产出率。

2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优势

(1)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风蚀,改善了生态环境。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小麦免耕栽培试验区试验表明,试验区地表径流量比传统耕作减少51.2%,土壤蓄水能力比传统耕作提高11%~17%;寿阳玉米免耕试验区,地表径流量减少55%,土壤流失量减少95%,土壤蓄水能力提高9%~15%。根据初步估算,如果山西的440万公顷耕地全部实施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栽培,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可达9520万吨,占全省水土流失量最大值的70%,这就能解决山西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另一方面,少、免耕保护性耕作对农田不再进行耕翻、耙耱等作业,实施作物残茬覆盖和留茬固土,能有效地减少土壤风蚀,可有效遏制沙尘暴的发生。

(2)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能有效增强抗旱能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所有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示范区都能获得增产,而且越旱的年份增产幅度越大。2002年全省19.27万公顷示范面积,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9万吨,平均产量5138.1kg/hm2,比对照田增加19.57%,比2001年增加25.24%。尧都区是山西中澳项目试验区,也是国家级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基地,2000年在全区降雨量仅为328.1mm的特大干旱情况下,少、免耕栽培的保护性耕作试验区小麦产量达到2340kg/hm2,而传统耕作的只有1110kg/hm2,增产幅度达到110%;2003年项目区小麦产量达3600kg/hm2,比传统耕作区增产20%。潞城市免耕栽培的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基地,2002年保护性耕作玉米产量8874kg/hm2,比传统耕作区增产13.5%。

(3)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据我们对7个重点示范基地的调查,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栽培比传统耕作作业次数减少1~7次,且减少了人畜作业量,农业生产成本比传统耕作减少11.4%~28.3%,粮食产量增加15%~18%。由于产量增加和成本降低,粮食生产的效益显著提高,平均纯收入比传统对照区提高1350~3000元/hm2,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通过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栽培能够有效地培肥地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减少天然降雨冲刷和土壤的流失量。寿阳试验区玉米试验表明,玉米少、免耕保护性耕作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平均增加0.046%,比传统耕作区增加35.74%,水解氮增加6.55%,速效磷增加16.4%,速效钾增加10.17%;尧都区小麦少、免耕保护性耕作试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平均增加达到0.065%。

3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措施

(1)从实际出发,在引进国外先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选择具有不同耕作制度、自然条件和种植作物建立长期稳定的少、免耕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对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机理、技术体系、生产成本和应用效果作长期的试验研究,逐步形成和确立适合本地不同地区的一年一作玉米、一年一作小麦、小麦—豆类一年两作和小麦—玉米—豆类两年三作的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这些技术模式都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2)建立科学的运作机制,抓好典型示范,由于少、免耕保护性耕作农业与传统耕作农业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让农民通过试验区的效果认识和掌握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

(3)坚持农机、农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的农艺技术,是靠农业机械实施到位的,因此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机具必须满足农艺技术要求,重点是在有作物残茬覆盖的情况下,保证播种质量和不翻耕的情况下如何除草。另一方面,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是一项不同于传统耕作技术的新的耕作方式,要研究新的农艺规范,使农机与农艺互相适应,互相促进,潜力很大,前景广阔。

(4)坚持连年实施,避免短期行为。少、免耕保护性耕作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径流、提高土壤肥力,但要达到这个效果就必须连续坚持数年,不得间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预期效果。据临汾市尧都区连续9年对采用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示范的小麦地调查,土壤有机质含量1992年为0.895%,2000年达到1.37%,这是一个逐步的量变过程。

(5)强化培训,普及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知识。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是一项集成组装的综合性技术,需要综合运用秸秆还田、化学灭草、合理深松、化肥深施、精量播种和免耕播种等技术。多年来,示范区对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的发展速度与质量。举办保护性耕作技术短期培训会议、讲座,对项目区的主要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从技术原理、操作规范、技术经济分析等方面进行技术培训,并安排实施项目区农户、农机手、技术人员的培训计划。

参考文献

[1]郭瑞,季书勤,王汉芳.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07(7):5-9.

[2]许继光.保护性耕作的定位思辨和总体构想[J].当代农机,2007(6):34-36.

[3]田慧,谭周进,屠乃美,等.少免耕土壤生态学效应研究进展[J].耕作与栽培,2006(5):10-12.

[4]汪涛,庞蓉,刘远芝.浅谈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06(2):39.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 麦田套种水稻;旱直播;优点;栽培技术;江淮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045-01

麦田套种水稻旱直播就是不进行育秧、移栽,在前茬小麦收获前,直接将种子播于麦田、麦稻有一段共生期的一种栽培方式,是一种轻型、简化、低成本的稻作技术,近几年在江淮之间一季中稻上发展迅速,以安徽省寿县为例,2015年水稻旱直播面积达3.5万hm2,占全县水稻面积的30%以上。直播稻在寿县已种植多年,以往主要种植在水源条件差的田块,由于秸秆禁烧和大批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加上近2年直播稻收成好,易种易管,面积快速增加;国家提倡农业生产要从高投入、高产出的增长模式向绿色增产模式转变,轻简栽培将是今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水稻旱直播面积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在推广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直播稻“一怕草、二怕倒、三怕寒流来得早”等主要问题,把握好全苗、匀苗、杂草化除和特殊的肥水管理等技术关键,健全理论体系。在连续3年典型调查和生产指导的基础上,形成的麦田套种水稻旱直播栽培技术。

1 水稻旱直播的优点

一是省工、省力。直播免除了传统育秧、移栽用工,并节省秧田,使水稻生产简易轻松。二是生育期缩短。直播水稻无拔秧植伤和栽后返青过程,因而生育进程加快,生育期一般比同期移栽的水稻缩短7~10 d。三是有利于发展规模化生产。大面积水稻直播可节省大量劳力,缓解劳力季节性紧张的矛盾,对实现水稻生产的轻型化、专业化、规模化有着重要的意义[1]。四是有利于秸秆综合利用。水稻于小麦收获前直播,小麦收获后,秸秆可以在稻田自然腐烂,实现还田利用,由于田间有水稻生长,农民不可能再焚烧秸秆,有利于秸秆禁烧工作的推进。

2 旱直播不同于移栽水稻的栽培特点

2.1 品种选择限制

江淮之间水稻旱直播多在麦田直播,播期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需要考虑安全齐穗期的风险,因此生育期较长的、产量潜力大的品种不宜直播,一般直播生育期较短的杂交稻品种或者常规稻。

2.2 防除杂草难度加大

移栽稻的苗比较高,田间又有水层覆盖,不利杂草滋生;而直播稻田中,水稻与杂草一起生长,杂草先出土,占据了优势;在水稻幼苗扎根立苗阶段排水晒田时,田间湿润的条件,非常有利于杂草生长,一旦防治不力,极易暴发危害[2]。

2.3 倒伏风险增加

直播稻种子播在土壤表层,分蘖节田面,根系入土浅,加上苗数多,分蘖率高,基部节间细长,容易发生倒伏,在生产上应特别注意应用健壮栽培防倒伏技术措施。

3 水稻旱直播栽培技术

3.1 品种选择

麦套稻共生期具有出叶速度较慢、中期暴发性生长的特点,品种选用上注意选择苗期抗性好、前期早生快发、分蘖力适中、抗病力强、植株较矮、抗倒力强的品种,以穗粒并重或大穗型的品种为宜,可以是杂交稻,也可是常规粳稻,生育期控制在140~145 d,确保9月15日前能安全齐穗。

3.2 种子处理

播前晒种1~2 d,种子经风选、筛选和清水漂浮后,在播种前,每1 kg稻种用20 g丁硫克百威对水200 mL浸种,等药液被稻种吸收后把种子晾干才撒播,可防鼠害、雀害和稻蓟马、灰飞虱。

3.3 适期播种

在小麦机收前7~15 d播种,播种量撒播杂交稻种22.5~30.0 kg/hm2、常规稻种37.5~52.5 kg/hm2,麦套稻共生期以7~15 d,在小麦让茬时,秧苗叶龄达1叶1心以上为宜。江淮之间一般在5月下旬播种。

3.4 小麦收获

前茬小麦机械化低茬收割,麦秸草要均匀铺撒田间,有条件的在收割时加装碎草匀铺装置最佳。防止小麦留茬过高影响秧苗生长,以及局部麦秸堆积过多过厚造成缺苗的现象发生。

3.5 水分管理

坚持“湿润出苗,浅水促蘖,适度搁田,间隙灌溉”的原则。麦收秸秆撒开后,灌1次跑马水,保持墒沟有水、墒面湿润2~3 d;3叶后灌水,建立水层;够苗后,适当烤田;麦套稻田由于前期生长量小,分蘖起步迟,只能适当露田轻搁,力争足穗、攻大穗;抽穗扬花期需肥水较多,要保持水层[3-4]。

3.6 肥料运筹

小麦收获后,结合灌水,施尿素150 kg/hm2;在水稻3叶,结合灌水除草,追施复合肥(15-15-15)375~450 kg/hm2、尿素150 kg/hm2;穗肥看苗追肥。

3.7 病虫害综合防治

病虫害防治与一般移栽大田基本一致。直播水稻必须及时进行化学除草,一般需要除草2次。第1次除草:可以提

前到2叶1心,可用10%恶唑酰草胺(韩秋好)1 500 mL/hm2+10%氰氟草酯1 500 m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如田间有大龄稗草,可用50%二氯喹磷酸750 kg/hm2对水450 kg/hm2喷雾,施药后即可复水、施肥。第2次除草:根据草情,下面3种配方选择1种。①一般情况,莎草、阔草都为播种后出苗,在秧苗4~5叶,可用70.5%二甲・唑草酮600 g/hm2+10%吡嘧磺隆600 g/hm2加水450 kg/hm2;②莎轻阔重(阔叶草在播种前出苗),可以提前到3叶1心施药,选择48%灭草松3 000 mL/hm2+20%氯氟吡氧乙酸900 mL/hm2对水450 kg/hm2;③田间莎草、阔叶草都多且大,秧苗4~5叶,可用53%二甲四氯750 mL/hm2+48%灭草松3 000 mL/hm2+20%氯氟吡氧乙酸600 mL/hm2对水450 kg/hm2,16:00―17:00后喷雾。

4 参考文献

[1] 李树青,孙善文,傅嵩,等.麦田套播水稻配套栽培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2003(3):25-26.

[2] 嵇立生,刘宣东.超高茬麦田套播水稻的技术特征与优势[J].新农村,2012(13):12-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