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医学服务论文

医学服务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6 15:59:23

医学服务论文

医学服务论文篇(1)

【关键词】医院药学药学服务策略研究临床药师

一、医院药学服务概念

继“medicalcare”(医学关怀)和“nursingcare”(护理关怀)之后,“pharmaceuticalcare,PC”(药学服务)概念的提出和实践已有十几个年头了。PC一词国内曾有多种翻译,如药学服务、药学保健、药学治疗等,近几年逐渐统一为“药学服务”。

二、我国实施医院药学服务的意义和主要障碍

2.1我国推行医院药学服务的必要性

据统计,美国大约5%的病人住院是由药物副作用引起的,25%~30%的老年人住院是因为药物相互作用或不遵医嘱所造成的。我国近10年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有上升的趋势,仅《中国药学文摘》1990-1992年间就报道了2464例,其中54例死亡。为了减少药物给人们带来的危害,药师必须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对病人用药的安全直接负责指导,这也是药学服务的具体要求。因此推行PC是当前大势所趋。

2.2我国推行医院药学服务的主要障碍

2.2.1观念陈旧

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医院的医、药、护三家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有的医生认为给病人看病、查房是自己份内的事情,不需要药师参与,药师若参与就会降低医生在病人心目中的威信,病人也习惯于听从医生的安排。

2.2.2药学人才知识结构不完整

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我国大学本科药学教育以化学为主,而相应的临床课程和基础医学则学习较少。毕业后在开展药学服务时就明显缺乏临床方面的相关知识。

2.2.3缺乏完整的情报系统和文件系统

药师要开展药学服务工作就必须拥有大量的药学信息资料,然而大多数医院的图书馆或资料室中药学资料较少,根本没有明确的药物治疗结果和跟踪结果以及程序,药师缺少或根本没有编写常规医疗文件的训练和经验。因此,药学信息资料缺乏也是制约药学服务开展的一个主要的障碍。

2.2.4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的法规保障

尽管国家有关部门表示医院药学服务值得探索和实践,但目前还没有出台专门的、系统性的有关推行医院药学服务的法规。医院自身也没有形成以病人为中心而开展药学服务的相关制度以及相关职务或岗位的药学服务责任制。

三、我国医院有效开展药学服务的策略

3.1加强认识,转变药师观念和工作职能

药师必须接受责任,从传统处方调配工作中解放出来,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到病人监护、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上。

3.2制定药学服务实践的标准

①明确陈述药学服务实践的目标;②建立能激励药师提供药学服务,并促使药师和医生、护士之间易于进行信息交流的外环境;③阐明药学服务效果认可、评价及奖励的方法;④设置促使专业人员关注具体病人及方便病人监护和信息交流的内部组织结构;⑤制定药学服务的一般常规方法。

3.3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强制实施

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确立药学服务在病人药物治疗中的合法地位。转变传统的药房管理机制,建立能够激发药师对药学实践本质和责任进行认识并主动提供药学服务的管理机构。组织具有较强责任感并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药师,根据他们自己的选择(如内科、外科等),安排其进入药学服务的实践队伍中,并建立对监护药师的实践进行监督和评估的机制。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和探讨,在提出医院开展药学服务的一般策略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4.1从医院提供药学服务的供方角度看,我国加入WTO,医疗市场逐渐放开以后,国内的医疗机构将会面临外资强大的争夺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压力;从患者的需方角度看,我国目前所提供的药学服务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药物滥用和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等时有发生。因此,在我国有效地开展医院药学服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4.2要有效地开展医院药学服务,必须强调在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的多个环节入手,而不仅局限于开药和取药从药学服务的全过程看,在患者入院开始直至出院以后,对患者病情及用药历史了解到药物信息的收集和咨询,从患者病痛的治愈到用药后的身心康复乃至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多个环节和过程都要强调药学服务的价值体现。

4.3医院药学服务的多学科支撑性决定了医院药学服务工作不仅仅是临床药师单方面的职责多学科支撑性是医院药学服务的基本特性,这一性质决定了医院药学服务的有效开展需要临床药师和临床医生、护士、营养学家、心理学家等多种技术人才〔医院全员)的相互协作共同参与。认识到这一点是有效开展医院药学服务的关键。

参考文献

医学服务论文篇(2)

P键词:文献类型 描述性文献 分析性文献 临床医学 科研

中图分类号:G2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19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medical information services by studying the document type of clinical medical thesis. Methods:18778 pieces of writing of Guilin and Liuzhou and nanning Guangxi in CBM and Core Journals from 2006-2015 were analyzed by chisquare test.Results :The local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papers are mainly base the analytical literature(χ2=22.7,P

Key Words: Document type; Descriptive literature; Analytical literature; Clinical medicine; Scientific research

临床医学论文是研究疾病发生、病理及转归的总结。大多属于临床应用研究。常分为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1-3]。尽管文献类型因素只是文献标引的辅助标准,但对读者选择和利用文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该文论文分类是基于CBM数据库的临床论文分类方法。即按期刊栏目将临床医学文献分为综述、讲座、译文、病历报告、临床实验、随机对照实验、Meta分析及多中心研究等八类[5]。文献类型分布的统计是本地临床科研现状和走向的一组重要数据信息。开展对临床医学论文类型的比较分析,则对医学院校图书馆在新形势下掌握本地临床科研特征,做好信息服务及科研服务有着积极的意义。

该文以该校校园网数据库CBM本地版为检索工具,以2006―2015年间桂林、柳州和南宁三发表的临床医学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将这些论文按其写作特点再归类为描述性论文、分析性论文及其他类论文名下。计数并统计分析。试图从这个角度为临床科研创新提供信息服务。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桂林医学院校园网数据库CBM本地版收录的2006―2015年间作者单位为桂林、柳州和南宁的临床类核心期刊论文为统计源。

1.2 方法

1.2.1 检索策略

应用CBM本地版的高级检索路径构建基本检索式:(桂林or柳州or南宁)[作者单位]and2006-2015[年代]and(综述or讲座or译文or病例报告or临床实验or随机对照实验or Meta分析or多中心研究)[文献类型]。再分别选择第一作者为桂林或柳州或南宁医疗单位的核心期刊论文18 778篇。

1.2.2 文献整理

将检索出的18 778篇文献分别归组到描述性论文、分析性论文及其他类论文三类。分析类论文含临床实验、随机对照实验、及多中心研究,描述性论文含综述、病历报告,其他类论文含讲座、译文、及Meta分析。然后分组进行χ2检验。多中心研究是由多位研究者按同一试验方案在不同地点和单位同时进行的临床试验,划归在分析性论文类,综述划归描述性论文是其为对某一专题的综合描述[6]。

2 结果

共整理出表1~表6。该文设置表1是为了比较桂林论文数量在广西主要城市之间的地位。其余表格重点分析桂林论文的分组比较的具体情况。

3 讨论

3.1 临床医学科研论文类型的一般概况

表1显示,2006―2015年间,桂林临床医学科研论文数量总体介于南宁和柳州之间。较南宁少,较柳州多,属于中游水平(χ2= 45.07,P

2006―2015年间,桂林临床医学研究文献大致情况是分析性论文占67%,描述性论文占31%,其他论文占百分比不足2%(见表2)。在2010―2015年间,分析性论文比2006―2010年间的分析性论文增加了10%,描述性论文则降低了10%。(表3,χ2=22.7,P

分析性研究论文一般具有目的、方法、材料、结果及结论等结构要素。可较直观反映临床科研成果,体现科研水平和价值以及科研工作者的严谨科学态度。分析类文献数量大,所占比例高,除了有临床学科的应用研究性质因素外,尚与其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率大有关。有研究认为[7],分析类文献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率为80.22%,为所有类型文献之最。分析类文献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参考价值大,是能够产生较高下载和较高被引的文献类型[8]。另一方面,应该认识到不同文献类型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中有各自作用,应注意体现不同的文献类型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服务中应有的功能。

3.2 临床验论文在分析性论文中所占比例大

无论在2006―2010年间,还是在2011―2015年间临床试验类论文数量均大于随机对照实验的文献(表4,χ2=10.02,P

3.3 描述性论文类型以综述文献为主

综述有增加的趋势。2006―2010年间综述类文献占68%,而在2011―2015年间综述占75%(表5,χ2=6.7,P

3.4 其他文献类型变化

近10年来,Meta分析、讲座及译文始终较少,但它们的数量间差异不大(表6,χ2=1.4,P>0.05,差别无显著性)。Meta分析为一种统计方法,用该方法对具备特定条件的、同课题的诸多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对收集的多个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和概括,以提供量化的平均效果来回答研究的问题而整理出的文章形式。是循证医学的需要。讲座是医学杂志上经常刊登的一种与学科有关的科学趣闻或新的发展,以扩大知识的一种文章形式[12]。具有培养新人普及知识的目的。值得加强引导。此外,鼓励译文也具有扩宽眼界,发现创新的增长点的价值,应引起业内应有的关注。

4 结语

为了解桂林临床医学研究论文类型概况及在广西区内地位,做好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该文通过对桂林、柳州和南宁在2006―2015年期间临床医学论文的文献分类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本地临床医学论文数量在广西区内属于中等水平,文献类型以分析类论文为主,描述性论文类其次,其他类论文再次。该文提出,注重文献类型相关业务知识学习,充分发挥不同文献类型在科研中的不同作用是图书馆做好临床科研信息服务的重要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 施振宏.期刊论文分类――撇弃《中图法》采用《学科分类与代码》[J].现代情报,2005,25(10):215-217.

[2] 秦小莲.2007-2011年玉林市妇幼保健院医学状况分析[J].包头医学,2013,37(2):108-110.

[3] 吴剑波.临床医学论文的基本类型与特点[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3,23(6):753-754.

[4] 韩宁,杨鸣放.文献主题结构中文献类型因素的划分与标引[J]. 图书馆建设,2012(3):47-48,51.

[5] 漆胜兰.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文献的分类问题[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5):41-42.

[6] 喻东山.综述写作八法[J].医学综述,2007,13(16):1279-1280,封3.

[7] 单卫华.不同文献类型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度――以Web of Science收录的儿科学权威期刊为例[J].情报探索,2016(1):68-71.

[8] 卫军朝,蔚海燕.基于不同文献类型的知识演化研究[J].情报科学,2011,29(11):1742-1746.

[9] 万朝敏.临床医学研究常用设计方案实施方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5):398-400.

[10] 王丽.中国知网数据库中高被引文献与高下载文献类型分析――以医药卫生科技类文献为例[J].编辑学报,2015,27(5):503-506.

医学服务论文篇(3)

我国自1978年提出在医院开展药学服务工作,经过30余年的发展,多数三甲医院设置了临床药学部门,不少高校设立了临床药学专业;临床药师培训和毕业后再教育计划得以实施;临床药师积极参与药物治疗、药学监护、用药咨询和用药宣教工作。

2高校医院药学服务的现状

2.1药学工作主要为药品调剂

高校医院基本以门诊药房工作为主,仅约20%的高校设有住院病房,药学工作主要为药品调剂,临床药学工作、处方点评、抗生素的使用管理、药品不良反应等方面开展的都很少。

2.2药学技术人员编制不足

高校医院多属于医务室、卫生所,药学人员大多编制不足,部分学校医院还出现非药学技术人员从事药师工作。

2.3药学人员知识和技能有待提高

高校医院药学人员高学历、高级职称人员相对较少,外出进修学习机会也很少,同时由于高校医院的工作业绩未与绩效挂钩,药学人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

2.4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以相关专业领域教学科研为主,而医院附属于高校,工作不受学校领导重视。高校医院的领导大多是医生出身,因其专业限制,往往只注重药品采购、供应、药品调剂,而忽视药品质量管理和药学服务工作。

3高校医院开展药学服务的探讨

3.1药学服务开展的基础

(1)药学人员的引进与培养。引进部分临床药师,更新药学人员队伍。加强对现有药学人员的培养、考核和管理,制定培训计划,组织药学人员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新的医药政策法规。我院药学人员每年须参加南京市药监局主办的执业药师培训和南京市医学会主办的继续医学教育,将完成学分情况作为考核指标。同时,药学人员也应加强自我学习和培训,以提高药学服务水平。

(2)规范处方管理制度,促进合理用药。药师须认真执行四查十对,在配方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发出药品的准确、无误。改进药学服务方式,提高学生用药依从性。药师应遵循每种药品的说明书,交代患者注意事项。

3.2药学服务的进一步开展

(1)结合高校特点,加强合理用药宣传。高校医院服务对象主要是在校师生,其文化水平较高,接受能力强,居住相对集中,利用开展健康教育课、专家讲座等,强调用药的安全性,帮助患者在使用药物时能够规避药物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结合学校医院现有药品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药物宣传教育工作。

(2)利用学校网络平台,提供药学咨询服务。利用学校网站建立专业的医药服务平台,把收集、整理药学情报资料作为常规工作,开辟药学咨询栏目。使广大师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方便快捷地进行药物咨询。

(3)针对不同患者,实施个体化药学服务。我校医院每年组织教职工体检,对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入学体检,体检档案在学校医院进行归档,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实施个体化药学服务,进行用药指导,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4关于高校医院药学服务的几点建议

4.1不定期进行处方抽查点评

我院患者包括全公费医疗、医保、自费等多种形式,医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处方有时会存在超量、不合理联合用药现象。应当建立处方点评制度,填写处方评价表,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登记并通报不合理处方,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高校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进行抽查点评。

4.2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高校医院由于人员配备不足,工作繁忙,多数未成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但现在药害事件越来越多,不良反应监察工作不容忽视。高校医院可通过在处理患者退药、药学咨询服务、医生诊断过程等日常工作中,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监察工作,提高学校患者用药安全性。

4.3抗菌药物使用监测

抗菌药物是临床最为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抗菌药物正确合理应用能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性发生。

5结语

医学服务论文篇(4)

【关键词】医务人员;人文科学;医德医风;医生病人关系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各种恶意“医闹”、伤医杀医事件频繁发生有其复杂成因,但医学人文精神的衰退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提升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精神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重要课题,是社会共同的呼声,也是医务工作者普遍认同的期盼。目前,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中,医学人文教育虽已成为医学院校的基础课程,但传统教育与实践脱节、教育多局限于学校系统培养、毕业后持续培训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医务工作者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提升[1]。医学人文教育工作在医学院校“好做”,在医院“难做”,在在职医务人员中成为一项“知易行难”、收效不大的工作。由于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具有持续性、终身性的特点,因此探讨在职医务人员人文精神提升“具体如何做”,是医院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1在职医务人员人文精神提升难的原因

医院在职医务人员医学人文精神提升收效不大的原因是复杂的,涉及医院外部和内部多种因素,就医院内部因素而言,“不好抓”、“抓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医院管理层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看重医疗技术的发展,忽视人本需求的变化;重视医务人员技术能力的提升,轻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充分认识到在医院发展中,硬件和技术固然重要,而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医德修养也同等重要,它们是医院发展腾飞的“两只翅膀”,只有在医院管理中坚持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并重的理念,才能有效提升医疗实力,促进医院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不可否认,目前由于政府和社会对医院的补偿不足,药品收入、检查收入等成为医院收入的主渠道,客观上导致了医院的趋利倾向[2],促使医院领导更加注重于病床规模扩大、诊疗技术提升、硬件仪器设备更新所带来的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而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并不完全归咎于客观原因,医院管理者的主观认识不到位更是造成技术硬件“一手硬”、人文精神“一手软”现象的主要原因。面对医院存在的一些人文精神缺失问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诸如一些医务人员见病不见人,语言机械生硬,态度冷漠,缺乏耐心和热情,重治病技术、轻交流艺术,专注于疾病治疗、忽略心理抚慰,关注技术化、程序化处理,漠视情感需求和人文关怀。加之现代化医院诊断治疗的机械化、自动化、计算机化,使医生远离患者的非技术接触,导致了医疗程序的非人格化、装配线性化和超市化[3];医生书写病历等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甚至繁琐化,医生基于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的考虑,与患者交流的空间被挤压甚至取消,形成了某种程度的现代医学技术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冲突。其实,现代医学技术和医学人文精神从本质上是一种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4],而要处理好这种关系,首先需要医院领导有足够的认识,其次是创新工作方法,积极应对。对以上这样的一些问题,医院领导认识不到位甚至有偏误,抑或因为此类工作难做,所以常常工作不得力、不到位。这是医院人文精神提升难的首要原因。

1.2医务工作者过多归咎于客观原因

医务人员主观重视程度不够,将人文素质持续提升不足过多归咎于客观原因:一是认为业务工作繁重,终日忙碌于查房、做手术、写病历、搞科研、临床带教、晋职称,业务工作“白加黑、五加一”,没有时间精力提升;二是认为职业环境不好,仅靠医务工作者单方努力难以改变,不愿提升。社会舆论环境对医疗工作误解或不理解,有限的医疗资源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患者数量及其标准不断提高的医疗服务需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大医院看病贵、看病难,医疗服务补偿机制不合理,药品购销体制不完善,医务工作风险大且待遇偏低等,尽管这些现状不尽如人意,但也不应成为一些医务工作者职业精神淡化、过度医疗及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理由。一些医务人员过多强调客观原因,主观上缺乏提升人文素养的意识,不同程度存在职业倦怠等不良心理;仁爱之心缺失,情感沟通技术缺乏,往往因为没有沟通,不会沟通,或不恰当的沟通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1.3医院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设计

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应贯穿于医院管理的全过程。近年来,在医院医学继续教育中也渐渐渗入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受重视程度、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等,尚存在明显不足,医学人文的终身学习制度和教育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医院对在职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提升工作,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持之以恒的工作机制,往往是零敲碎打、不成体系,加之抓而不紧、时紧时松,甚至停留在一般宣传教育的形式上,效果不明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务工作者医学人文精神的淡薄甚至缺失。

2构建提升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素质体系的对策

弘扬医学人文精神,让患者满意是医疗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医院内部管理而言,可以通过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并以系统的刚性制度顶层设计及执行,不断提升在职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修养。

2.1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共同树立

“像抓医疗技术一样抓人文精神”的思想意识要使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共同树立“像抓医疗技术一样抓人文精神”的思想意识。医院要实现人文回归,首先,医院管理层要从办院宗旨、办院方向的高度去思考医学与人文的关系。作为决策者和管理层,应该将人文精神融入医院经营管理政策、医院的运转机制、规章制度、舆论导向、人才培养及评价考核体系中[5]。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医院不仅要为患者提供临床诊疗服务,还要为患者提供综合,包括患者的心理疏导、康复督导、健康指导,以及围绕患者的病理、生理、心理和情感需求,提供综合性全方位的医疗和健康照顾等人文关怀。医学作为直接面对人类生命的科学,比其他科学更需要人文关怀,医学人文已经发展为与医学诊断、治疗、护理具有同等地位的医学学科,因此,医务工作者只有拥有高尚的人文情怀、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能力,才能真正拥有守护生命的能力[6]。

2.2构建“人文理论”和“人文实践”

2个模块,重点突出“人文实践”模块,提升在职医务人员的医学人文精神因为医学生一般都已学习过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史、临床医患沟通学等课程,正式进入工作岗位的医务人员一般都已经具备一定的人文理论基础知识,所以提升在职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关键在于理论强化和实践应用。医院要在强调自学、自修和常规学习教育的基础上,尽可能创造条件,聘请专家、学者开设高水平、富含医学人文最新研究成果的学术讲座。与此同时,要针对医疗工作者对传统的说教容易产生逆反情绪,以及崇尚技术与实用的心理特点,在培训学习内容上还要注意突出与其日常工作联系紧密的实践性、技能性内容,如医患沟通模式及技巧、医学心理及应对压力的技能,医疗实践法律处理、人文性采集病史的服务能力、团队合作技能等。在培训方法上多采用体验性、实践性的方法,如情景模拟、医患角色互换、案例分析、实地观摩等[7],努力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2.3建立起院科两级负责制,提升在职医务人员的医

学人文精神在医院中,人文精神的提升工作涉及行政业务部门的有医务、护理、人力资源、科教等部门;党群系统涉及党办、纪检、宣传、共青团等部门,本来应该党政工团多系统、多部门齐抓共管,但往往名为“齐抓共管”,常常是“谁也不管”。因此,必须明确分管领导和牵头职能部门,相关工作才能落到实处。人文精神提升的宏观工作计划制订、业务指导等可以挂靠医院伦理委员会,而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督、考核等应建立相应办事机构,这个做具体事的办公室根据医院管理部门职责的关联度,可以挂靠科教科(处),也可以是医务科(部),还可以是纪检监察部门。无论挂靠哪个部门,一定要保证其有权、有人、有明确职责和考评激励措施。对于科室这一级,各科室的负责人就是具体责任人。

2.4以系统、刚性的顶层制度设计,保障在职医务人员医学人文修养的持续提升

医学服务论文篇(5)

顾医学”的任务与使命;三是承担重朔医生形象,推进卫生改革的任务与使命。全科医师的服务对象是社区中的全体居民,包括既病者和健康者,与专科医生只关注来就诊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古老的中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需要专业训练才能掌握的现代医学不同,中医在防病、治病、养生等人文文化方面,更易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普及和为民众所接受,其作用在中国颇具先天优势,应加以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中医 全科医师 社区卫生服务 作用

中国分类号:R2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331-02

1在承担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是指在关注个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社区人群(含家庭成员)整体的健康。社区卫生服务是基层医疗,它面向社区,关注既病者也关注未病者、关注就诊者也关注未就诊者,由于贴切居民,被称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代言人和管理者,因此运用中医理论提高社区居民预防思想,实现预防服务非常有利。

1.1认识健康

即帮助居民认识健康是一种“状态”。

在社区,“没病就是健康”等是百姓普遍的健康观,常常导致他们在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方面的偏歧,缘由于对人往往波动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的认识不清,特别是对许多病理基础不明的疾患或功能问题、心理欠衡问题等这些在生物医学领域中仍不能定义或称作疾病的状态无法甄别,却与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方面长期不良密切相关。因此帮助居民正确理解“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的健康概念,是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思想的重要策略。中医“治未病”、春“发陈”夏“蕃秀”秋“容平”冬“闭藏”之“四气调神”、“整体观念”等理论,可帮助社区居民加深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观的理解和认识,改善不良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并自觉承担自我保健的责任具有积极意义,而且这些理论简朴、贴切生活、哲理丰富,易于理解和强化。

1.2结合中医理论开展疾病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是依据疾病周期进行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社区卫生工作的重点是慢病管理,

需提供长期、综合、持续、协调的照顾,其中改善不良生活习性至关重要。中医思想在日常生活习惯中有很好的指导教育意义。王蕊芳等[2]从精神防御、运动防御、饮食防御、卫生防御及药物防御总结概括了民俗文化中的中医预防思想,五大防御思想归纳出生活常见良好和不良的风俗习惯,并援引了诸如“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怒则气上……思则气结”、“五谷为养……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等中医经文,颇具说服力;梁承志[3]引用了复方丹参滴丸对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的防治作用,对“治未病”包含未病预防和已病防变进行了说明,尤其对心血管疾病不同发展阶段,从微观药理到临床实践结论,充分阐述了中医药毒副作用少,便于长期运用的优势地位;赵贵军等[4]阐明亚健康与治未病的关系等,均论述了中医对“无病防病”、“有病早查防变”和“限制残障、减少后遗症,改善生活质量”的现代三级预防措施的作用。

2在承担发展“照顾医学”的任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照顾医学”[5]源于对“医学目的”的讨论,通过“审查医学目的”,敦促从对“治愈

和高科技”医学的优先选择转移到重点为公共卫生和预防的“照顾医学”上来,提出“预防疾病损伤,促进维持健康、解除疾病引起的痛苦、治疗照顾患病与无法治愈者、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为此需要在医院以外的广大社区发展“照顾医学”,用主流医学和替代医学为手段,实现为慢病患者解除痛苦和改善生命质量。在国外,“世界各地很多病人转向选择医学,原因就在于正统医学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2002年为了回应日益高涨的使用选择医学的浪潮,WHO创立了第一个全球战略规划,分析传统和选择医学治疗,力图推进其成为卫生保健服务的一个部分”[6]。“照顾医学”的提出,说明了当现代医学对治愈无望时,以其他替代(选择)医学的手段加以补充是极为必要的,我国中医学有着几千年临床实践形成的完善理论体系,是社区“照顾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医学手段,针灸、中药、推拿、太极、气功等疗法多样,经济实用,广受欢迎,况且中医乃我国主流医学之一,应在社区卫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3在承担重朔医生形象、推进卫生改革任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医改的重要部分,由于全科医师是接受立足于社区的全科医学

的专门训练,在服务模式、重点、对象、内容、主动性、连续性、服务单位、处理问题特点、诊疗手段与目的和医患关系层面上与专科医生有着很大区别。回顾全科医学马鞍式的发展历程;当“治愈和高科技”等弊端使社会的负担过重、民众对医疗的不满、医者疲于应付时,就无不怀念通科“郎中”在民中的和谐互惠时代。要重朔过去郎中下社区的服务形象,而不要冰冷的“高科技”来替代一直以来的温馨言语和肢体触摸的温暖,全科医师任重而道远。中医的诊疗技术是望闻问切,体系的独特性,要求在诊疗中收集大量的信息,使得医患交流更充分,了解更深入,体念更深刻,因而拉近了医患距离,成为长久以来患者对中医颇具好感的原因之一,这为中医在促进改革、缓解医患矛盾,重树“白衣天使”形象中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我国提出发展中医药的根本原因之一是要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矛盾,中医药历来以其经济实惠等广受民众的欢迎,为此全科医师应当注重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地位并加以探索运用。

参考文献

[1] 梁万年, 郭爱民主编.全科医学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9-20.

[2] 王蕊芳, 于恒, 曹瑛.论中国民俗文化的中医预防思想[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9):20-21.

[3] 梁承志.从复方丹参滴丸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看中医治未病的理论[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643-644.

[4] 赵贵军, 李品明, 韩如刚.以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亚健康[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9):14-15.

医学服务论文篇(6)

【论文摘要】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宝库,是千百年来传统医药知识的积累。社区医疗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实践证明中医药学在社区医疗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医药进人社区所面临的问题人手,进而对中医药社区人才不足的原因和中医药高等教育进行了探讨,指出只有加大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并优化中医药人才的素质,才能更好的为社区医疗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更好的服务于社区群众。

1中医药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中医药的优势符合社区医疗服务工作的要求,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大有可为。首先,中医药历史悠久,几千年来深人人心,尤其是中老年人,对中医药的接受性强、信任度高,在社区具有广泛的人群需求。其次,“天人合一”和“未病先防,有病防病,病后调理”的理念对社区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和健康教育、心理咨询非常适宜。再次,针灸、推拿等中医诊疗技术简便易行、疗效迅速,而且安全、副作用小,方法灵活多样,无需大型医疗设备,具有“简、便、廉”等特点,容易在社区推广使用。

2中医药进社区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进社区在政策支持和管理机制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但最大的障碍是社区中医药全科医学人才的不足。社区缺乏中医全科医生,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普遍缺少经过系统中医药理论培训的医护人员,有些医护人员虽经过了全科医学中医理论培训,但现有的知识结构远不能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岗位要求。那么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对中医药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3社区医疗与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培养高层次的实用型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教育的根本目标,只有大力的推进中医药教育改革,才能解决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困难,提高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医疗服务中的质量。

3. 1现阶段中医药教育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制约

3. 1. 1培养目标缺乏战略性,课程设置不合理,影响了中医药人才进人社区医疗机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于21世纪的高等中医药人才”;中等中医药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服务于基层的中医药人才”。现阶段我国中医院校的教学资源配置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我国中医药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的多层次要求。

3. 1. 2缺乏临床实践,无法满足社区医疗的需要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验性医学。而现在的中医药教学中临床实践明显不足。表现在:①实习时间过少,而且大多数安排在大学四年级,课间实习很少,学生无法将学到的中医药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诊疗中去,更无法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②带教老师少,而实习生多,或带教老师难以胜任,加之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很难完成教学实习任务。所以临床实践经验特别差;③参加社会实践机会少,学校提供的社会义诊机会少,接触患者的机会少。实践动手能力特别差。

3. 1. 3中医全科医学师资匾乏,教学基地不健全西医院校虽然也面临着师资匾乏问题,但因为有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系,实现转型的难度不大。而中医教育则一直没有此类学科,缺少相应的师资。此外,由于我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时间很短,基础较差,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服务能力比较差。中医医院虽然已经加大了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力度,但仍处于探索阶段,经验不足,未能够承担临床全科医学带教任务,中医药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基地不健全。

3. 2通过中医药教育解决社区医疗卫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3. 2. 1中医药教育必须明确培养目标,进行学制改革培养面向社区的,留的住,用的上的,实用性中医药全科医学人才。大力发展全科医学,大胆进行学制改革,对一些专业性特别强的专业减少授课时间。授课应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求学以致用,有一技之长。授课强调基本理论和知识创新,要求学贯中西,有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需要。

医学服务论文篇(7)

1.1稳固性。全科医生服务于社区,他的服务对象是固定的,不具备流动性。他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不会随疾病的消除而解除,反而会通过不断的跟踪巡诊、家庭咨询等医疗活动得到长时间的维持和延续。全科医生在家庭背景中照顾个人,在社区背景中照顾家庭。在社区中,全科医生的工作方式、态度及能力会影响社区的每个居民,社区居民由此而产生的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评价和反应也会影响全科医生的工作。因此,在医疗活动中,社区中全体居民和医生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1.2互动性增强。保护人群健康、提高生命质量是全科医生追求的目标。在给个体提供服务时,全科医生需要综合生理、心理、家庭环境和工作环境等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索来考虑个体的问题,只有充分了解个体的特征、生活、工作及社会背景,才能给个体提供合适的帮助和照顾。因此,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和密切互动在社区医疗活动中十分重要。在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全科医生不是旁观者和指挥者,而是作为与病人处于平等地位的医患互动公式的一部分而发挥作用。

1.3情感化。显然,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使全科医生与个体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其中包括对疾病的治疗,生活上的照顾及心理上的调节。这种紧密联系使医患之间形成朋友式的互信互助关系,情感化增强。

2新型关系对全科医生的人文要求

2.1新的服务意识

首先,社区医疗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卫生服务。在医疗活动中,全科医生与服务对象是两个交互的主体,发挥着同等的作用。不仅个体需要配合全科医生的建议与安排,全科医生也要重视个体的主观感受和身心需求。健康的促成是医患双方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全科医生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其次,全科医生在家庭环境中照顾个体。因此,全科医生不仅要了解个体,还要对个体家庭的环境、背景、条件、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解和评价,掌握个体健康问题的根源,通过家庭干预或家庭咨询寻求解决个人健康问题的策略,与家庭一起制订治疗计划,在有效控制和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的基础上,使家庭重建新的平衡生活。因此,全科医生还应建立起主动进行家庭评估与干预的意识。

2.2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全科医生的工作遵循“照顾”的模式。个体健康时期、疾病早期乃至经专科诊疗后无法治愈的各种病患的长期照顾都在全科医生的职责范围内。因此,责任心是社区居民健康生活的保障。此外,全科医生在提供卫生服务的同时,还要兼顾医疗服务的公平性、经济性与可及性,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节约医疗卫生成本,带来社会效益,体现公益性。全科医生负责基层卫生工作但责任重大,一个合格的全科医生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3丰富的人文情感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人为本”的医学服务,人文关怀是全科医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人文关怀源于丰富的人文情感,这种情感让全科医生具备深厚的同情心,细腻的感受,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较强的理解力,能及时把握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活动,体验患者的痛苦,对患者在心理和精神上进行关怀,让患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的宽慰。这是“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是社区医疗服务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条件。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作为医生,应该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一个不是人道主义的医生,无论他医术多高明都不是一个够格的医生。归根结底,新型社区医患关系不仅要求全科医生积累广博的医学知识,还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

3对全科医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3.1将人文精神贯穿到培养过程中

人文素质的养成绝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首先应该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该始终把人文精神贯穿其中,在传授医学理论的同时,兼顾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将医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培养融为一体,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发展为一个德艺双馨的社区医师。

3.2加强人文知识教育

人文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人文知识的学习。因为全科医生面临的是疾病和生活交织的问题,这些问题分布在医学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接合的边缘,所以,人文知识是全科医生服务于社区的基础。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讲座或选修课的方式,将医学理论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相结合来培养医学生宽厚的人文社科知识底蕴,从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情感智慧,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使医学生建立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的理念,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做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3.3强化社区教学实践

医学人文精神覆盖了社区医疗活动的一切环节,其核心在于把医学知识转变成为提升人们生命质量的力量。因此,人文素质的培养不能脱离医学实践。社区是全科医生最终工作的岗位所在,社区教学实践是把全科医生培养目标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全科医学教育在重视系统性、理论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实用性,要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医学院校应增加全科医学生社区实践的相关课程,并选择经营状况良好、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先进,有一定病源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实践基地。让医学生在医学实践中培养人文素质,丰富人文情感,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将来的医疗活动中,将医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融为一体,使全科医学更好地造福社区人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