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厅堂建筑论文

厅堂建筑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6 15:59:42

厅堂建筑论文

厅堂建筑论文篇(1)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进行厅堂建筑设计时,均要由建筑师、声学顾问和剧场顾问组成联合设计组,从项目立项开始就一道工作,直至项目完工。这是国外厅堂建筑之所以高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只有明了建筑声学设计的程序和工作内容,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和惯常做法,方能保证我国的厅堂建筑具有良好的音质。

一般而言,建筑声学设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噪声控制和音质设计两大部分。

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等级与投资规模,参照国际或国家规范来确定建筑物室内噪声标准,是噪声控制设计的首要内容。

通常音乐厅、剧场等厅堂都要求很低的室内背景噪声,因此,这些厅堂的选址很重要,应尽可能远离户外的噪声与振动源。另外,还要进行场地环境噪声与振动调查、测量与仿真预测,目的是为进行厅堂建筑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提供依据,保证厅堂建成后能达到预定的室内噪声标准。

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分为空气声隔声设计及固体声隔声设计两部分,均包括隔声量的计算、隔声材料的选择以及隔声构造设计等内容。除理论计算外,经常需要进行隔声构件的实验室或现场测量,来确定其各频带的隔声量。

噪声控制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针对厅堂建筑内部的噪声振动源进行控制。这些噪声振动源包括空调设备、给排水设备、变压器、某些灯光设备、舞台机械设备以及来自相邻房间通过空气及固体传声传入的噪声和振动等,都将对观众厅的安静造成干扰。因此,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声学顾问就必须介入,以便审视建筑内部各种房间的平、剖面布置是否合理,尽可能在建筑设计阶段就将可能的噪声振动干扰减至最低。

此外,建筑声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室内音质设计。

音质设计通常包括下述工作内容:

一、确定厅堂体型及体量。为看得清楚、听得清晰,各类厅堂都有个长度的限制。厅堂的宽度会涉及到早期侧向反射声的组织,与音质的空间感有重要关联。厅堂的高度不仅影响竖向早期反射声的组织,而且影响早后期声能比和混响声能的大小及方向。厅堂的体积和每座容积都直接影响混响时间等音质参数。厅堂的体型更是关系到是否存在回声、颤动回声、声聚焦、声影区等音质缺陷。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初步方案设计阶段就提供建筑声学的专业意见。

二、确定音质设计指标及其优选值。根据厅堂的使用功能选择混响时间、明晰度、强度指数、侧向能量因子、双耳互相关系数等音质评价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优选值,是音质设计的重要任务。这些指标及其优选值的选定,将为进一步进行音质参量计算和将来竣工后的音质测试提供目标和依据。

三、对乐池、乐台、包厢、楼座及厅堂各界面进行声学设计。厅堂的平面及各界面的形状、面积、倾角等以及乐池、乐台、包厢、楼座、音乐罩、反射板等都影响声脉冲响应的结构,从而对厅堂音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是否设楼座、包厢,设几层楼座、包厢,楼座和包厢的深度及开敞度多少为合适,栏板的面积与倾角多大较恰当等等,都属于建筑声学设计的范畴,都需由建筑师与声学顾问共同磋商,加以确定。乐池的形状和开口大小也直接影响乐队声能的输送以及乐队与演员的相互听闻。此外,是否设音乐罩或反射板,设何种形式的音乐罩和反射板等等,也都需要从建筑声学专业的角度提供咨询意见,并给出设计方案。四、计算厅堂音质参量。当厅堂的平、剖面及楼座、包厢、乐池、乐台等设计方案拟定以后,就可开始计算厅堂音质参量。通过音质参量的计算,提供设计反馈信息,以便对设计方案作出必要的修改与调整。这个过程有时需要反复进行多次,以便臻于至善。在此过程中,需要辅以平剖面声线分析、三维声场计算机仿真乃至缩尺模型试验等技术手段,才能做出较准确的预计。

五、进行声学构造设计。厅堂音质除了受前述建筑因素影响之外,还与室内装修材料与构造密切相关。因此,声学顾问还需与装修设计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室内装修设计。声学装修构造设计通常包括各界面材料的选择和绘制构造设计图,需详细规定材料的面密度、表观密度、厚度、穿孔率、孔径、孔距、背后空气层厚度以及龙骨的间距等技术参数。

六、声场计算机仿真。对厅堂建筑进行仔细的声场分析和音质参量计算,有赖于声场三维计算机仿真。从这一点意义上讲,要进行成功的现代厅堂音质设计已离不开计算机仿真的辅助。

七、缩尺模型试验。对于重要的厅堂,除了计算机仿真外,通常还须建立一定缩尺比的厅堂模型,进行缩尺模型声学试验。缩尺模型试验优于计算机仿真之处,在于唯有它能对室内声波动效应做出仿真,而前者仅能在中、高频段,在几何声学的范围内提供较准确的仿真结果。此外,计算机仿真从本质上说是将声学家已知的声学原理输入计算机中,而缩尺模型则可较客观地展示厅堂中发生的实际声物理现象。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声学实验室正在负责对在建的广州歌剧院作1∶20的声学缩尺模型试验,以确保该剧院建成后的高水准音质。

八、可听化主观评价。对于重要的厅堂,必要时还可在计算机仿真和缩尺模型试验基础上,应用先进的可听化技术进行主观听音评价。可听化技术是通过仿真计算,或者通过模型试验测量获得双耳脉冲响应,将之与在消声室中录制的音乐或语言“干信号”卷积,输出已加入厅堂影响的声音信号,供受试者预先聆听建成后的厅堂音质效果。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建筑声学领域一项高新技术。

九、建筑声学测量。建筑声学测量包括噪声与振动测量,围护构造隔声测量,重要材料与构造的吸声量测量以及厅堂音质参量的测量等。厅堂音质参量测量除了在工程竣工之后进行,以验证声学设计是否达标外,有时还需要在厅堂建筑主体完工,进入内部装修阶段时进行,以便为施工的最后阶段进行必要的设计修改与调整提供科学数据。

厅堂建筑论文篇(2)

关键词:厅堂建筑;声学;设计

作为听音场所。厅堂建筑的听音质量是第一重要的,因此必须认真做好建筑声学设计,确保其音质。只有明确建筑声学设计的要点和手段,才能保证厅堂建筑具有良好的音质。

一、建筑声学设计的要点

一般而言,建筑声学设计的要点主要包括噪声控制和音质设计两大部分。

(一)噪声控制

通常音乐厅、剧场等厅堂都要求很低的室内背景噪声,因此,这些厅堂的选址很重要,应尽可能远离户外的噪声与振动源。另外,还要进行场地环境噪声与振动调查、测量与仿真预测,目的是为进行厅堂建筑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提供依据。保证厅堂建成后能达到预定的室内噪声标准。此外,建筑声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室内音质设计。

(二)音质设计

音质设计通常包括下述工作内容:

1.确定厅堂体型及体量。

2.确定音质设计指标及其优选值。根据厅堂的使用功能选择混响时间、明晰度、强度指数、侧向能量因子、双耳互相关系数等音质评价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优选值,是音质设计的重要任务。

3.对乐池、乐台、包厢、楼座及厅堂各界面进行声学设计。

4.计算厅堂音质参量。当厅堂的平、剖面及楼座、包厢、乐池、乐台等设计方案拟定以后,就可开始计算厅堂音质参量。

5.进行声学构造设计。厅堂音质除了受前述建筑因素影响之外,还与室内装修材料与构造密切相关。声学装修构造设计通常包括各界面材料的选择和绘制构造设计图,需详细规定材料的面密度、表观密度、厚度、穿孔率、孔径、孔距、背后空气层厚度以及龙骨的间距等技术参数。

6.声场计算机仿真。对厅堂建筑进行仔细的声场分析和音质参量计算,有赖于声场三维计算机仿真。

7.缩尺模型试验。对于重要的厅堂,除了计算机仿真外,通常还须建立一定缩尺比的厅堂模型,进行缩尺模型声学试验。

8.可听化主观评价。可听化技术是通过仿真计算。或者通过模型试验测量获得双耳脉冲响应,将之与在消声室中录制的音乐或语言“干信号”卷积,输出已加入厅堂影响的声音信号,供受试者预先聆听建成后的厅堂音质效果。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建筑声学领域一项高新技术。

9.建筑声学测量。建筑声学测量包括噪声与振动测量,围护构造隔声测量,重要材料与构造的吸声量测量以及厅堂音质参量的测量等。

10.对电声系统设计提供咨询意见。对于需要安装电声系统的厅堂,建筑声学专家尚需与音响工程师配合,对电声系统的设备选型、设计与安装提供咨询意见。

11.组织主观评价。对于重要厅堂,在工程落成后,组织专门的演出和主观评价,来检验建成后厅堂的音质效果,是建筑声学设计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二、声学设计的手段

准确地预测房间的音质效果一直是建筑声学研究者追求的理想。厅堂音质模型测定是建筑声学设计的重要手段。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使用计算机进行声场的模拟研究成为现实。近年来,使用基于有限元理论的方法模拟声音的高阶波动特性,在低频模拟上获得了一些进展。

厅堂中短延时反射声的分布,是决定音质的重要因素。在缩尺模型中,用电火花作为脉冲声源测得的短延时反射声分布,与实际大厅的短延时反射声分布有良好的对应,对在设计阶段确定厅堂的大小、体型等有重要参考意义。混响时间是公认的一个可定量的音质参数,通过模型试验可以预测所要兴建厅堂的混响时间。声场不均匀度也是一个重要的音质参数。

模型试验的测量系统、测量方法和结果的表达与实际厅堂相同,但需要根据厅堂模型的缩尺比s,在混响时间测量和声场不均匀度测量时对测量频率作相应改变。不同频率的声波,在空气介质中传播,特别是高频声波,它的由空气吸收引起的衰减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差别很大,对混响时间测量结果,需采取对空气吸收的影响作相应的修正,且有足够的精度。

对于短延时反射声分布测量,厅堂音质模型的缩尺比s一般采用1/5或1/10,也有采用1/20的,但因受试验设备和频率过高的限制,精度受到一定影响。对混响时间的测量,缩尺比s为1/20时只能对应实际厅堂1000Hz或2 000Hz以下的频率。推荐缩尺比s不小于1/10,对混响时间和声场不均匀度的测量可扩展至实际厅堂中的4000Hz。短延时反射声分布测量的精度也较高。

模型的内表面形状,有些起伏尺寸比较小,对声波的反射和扩散没有多大影响,在制作模型时可适当简化。但必须保留等于或大于实际厅堂中声波为2000Hz的波长的起伏,不能省略。因为这些部分会对声场的不均匀

[1] [2] 

度有较大影响。要使厅堂音质模型的内表面各个部分,包括观众席的吸声系数在所测量的频率范围内与相对应的实际厅堂内表面各部分及观众席的吸声系数完全相符,实际上有很大难度,因此允许有±%的误差。

为了避免在模型中的背景噪声过高导至动态范围达不到要求而影响精度,厅堂音质模型的外壳必须有足够的隔声量。舞台空间大小、形状及吸声状况,对观众厅的短延时反射声分布、混响时间及声压级分布有很大影响。在模型试验时,这部分宜包括在内。舞台空间部分的吸声状况也应进行相应的模拟。

短延时反射声分布测量所用的声源信号为电容器放电时产生的脉冲声,适于用做模型试验中的脉冲声源信号。声源中心位置规定为一般演出区的中心,高度相当于人口的高度。声场不均匀度测量的声源位置与高度,与混响时间测量相同。短延时反射声分布测量常用的方法是将接收到的直达声和反射声信号经过放大,以时间为横轴在示波器上显示,即脉冲响应声图谱(回声图)。

厅堂建筑论文篇(3)

关键词:清末民初:延安天主教堂;文化交融

延安市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中部,东临延长,西靠安塞,南与甘泉、富县、宜川比邻,北同子长、延川接壤,特殊的地形、地貌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地理位置。同治十一年(1872)以后,天主教开始成规模地传入陕北地区,宣统三年(1911年),在肤施县(今延安市)设立陕北宗座代牧区,自此天主教在延安地区各县传播,基督教文化对延安地区在多个方面产生影响,在陕北的黄土地域建造了数十个不同风格的教堂建筑,延安桥儿沟天主教堂是现存具有代表性的罗马风式的宗教建筑。

地处陕北的延安桥儿沟天主教堂建造雄伟,在平面、里面、内部空间和建筑艺术上别具特色,尤其在教堂的造型体现出罗马风式教堂的特征:拱券门窗以及室内的连续拱券柱廊,建筑外部和内部随处可见的圆拱形装饰;同时由于受限于当时当地的技术和经济条件,建筑形体和细部装饰采取简洁处理,但仍不失敦实厚重、均衡安稳、力度饱满、结构完整的美学效果。作者自2003年11月份始,对教堂进行了数次实地测绘,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作为宗教建筑的特点及文化意义,进一步为其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

1 建筑位置

延安市桥儿沟天主教堂位子延安市东北5km桥儿沟,民国十三年(1924年)由西班牙传教士易兴化在肤施(今延安)桥儿沟购买地盘,民国二十年(1931年)开始兴建教堂,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竣工。教堂建造雄伟,教堂内设有圣像、匾额,是在我国黄土地域出现的具有罗马风式的教堂建筑,现为“鲁迅艺术学校”的校舍。

2 建筑特征

2.1 建筑平面及立面

桥儿沟教堂主体建筑的平面形制为巴西利卡式,平面为规则长方形:长36.28m,宽15.858m(图1)。

立面为典型的罗马风式建筑风格,南立面为三段式构图,包括中厅和两侧的钟塔(图2(a))。中厅立面被划分为三部分:下面部分是罗马风式的三层内凹(三个连续的壁柱形成)半圆形拱券门,券门两边对称布置两个壁柱;中间部分是三个并列的中间高,两边较低的圆拱窗;上面部分是三角山花,山花两边对称布置壁柱,且中央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字匾上刻有“天主教”字样。字匾上方有内凹的形似玫瑰窗的圆形假窗。两侧钟楼完全对称,钟楼构图分为三段:位于最下面是教堂的两个次入口,两层内凹(两个连续的壁柱形成)的圆拱门;中间一段由两部分组成,下部分是两个并排的内凹的圆拱窗,上部分是内凹的形似玫瑰窗的圆形漏窗:最上面一段是有欧式柱廊装饰的内凹圆拱窗,钟楼的檐口划分细致,造型挺拔(见图2(b))。

西立面垂直分为三段:最北段是长约5.11m的祭坛部分,开有一门是神父进入教堂专用门。门的上端是三个并列的圆拱门:中段是由长3.79m的7个开间构成,每组开间是由三个并列的中间大两边较小的圆拱门组成。最南段是宽3.83m的钟楼侧面,其形式与正立面相似(见图3)。

2.2内部空间

教堂内部空间的中厅比侧廊空间高,中厅屋顶内部天花为石砌半圆形肋骨拱结构。侧廊为连续的拱券,两排共12棵高4.5m的科林斯柱式将其分为三部分。中间空间约为7.2m,两侧空间约为3.4m。每颗柱子均有不同的植物样式雕刻。室内由于使用了连续拱券,使室内空间具有变幻莫测的神秘气氛(见图4(a))。教堂内部的北端为祭坛,两边设置台阶通向高出室内的祭坛。在靠祭坛的墙有壁柱以及装饰精美的砖雕壁龛,现壁龛已被填平,祭坛装饰主题为中国传统的竹、梅、荷等植物样式(见图4(b))。

2.3 建筑艺术

教堂的风格十分协调,表现在如下方面:所有的门窗也都是圆拱形。窗子上端外凸的砖装饰也均为圆拱形,所有的砖柱顶以及屋顶都有相同的细部装饰小尖塔。中厅及侧厅壁柱的比例关系和装饰线脚体现了西方古典建筑的构图形式(见图5)。教堂主体及附属建筑都用青灰色的砖砌成,因而显得非常庄重、朴素,体现了教会的禁欲思想。因教堂建筑大量使用立柱和各种形状的拱券,而达到了一种敦实厚重、均衡安稳、力度饱满、结构完整的美学效果。

3 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响

天主教传教士进入中国前,多数接触了本国流行的宗教建筑风格以及传教士曾经停留地的宗教建筑影响,随传教士进入陕北地区,欧洲的教堂风格会不同程度地被引入延安天主教堂,另一方面,陕北的工匠在教堂的施工中,会不自觉地融入当地传统的建筑语言。因此无论哪种教堂风格一离开其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土壤,自然会发生形态变异,这种变化反映了两种甚至多种形式的融合和混生。基于对桥儿沟教堂的实际调研,通过对比研究,给出中西文化相互交融在延安桥儿沟教堂建筑中的影响。

罗马风式教堂建筑一般坐东朝西,西部为教堂入口,东部为圣坛,而延安桥儿沟天主教堂入口在南部,北部为圣坛,符合当地居住建筑的朝向。桥儿沟天主教堂的平面型制不完全等同于欧洲教堂中常用的典型的巴西利卡,表现在教堂平面只有长方形大厅,却没有突出的圣坛的平面。祭坛在中厅的北端,高出室内地平1m的台上,仅采用划分中厅内部空间的方法用虚空间突出教义的重要性。在罗马风式的教堂立面渗入了中式字匾、楹联等装饰,通过文字表意,使陕北天主教堂以不同于欧洲天主教堂的立面形象出现。在建筑内部圣坛、柱头等细部装饰中融入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特色,在圣坛的雕刻采用中国传统的植物式样:梅、兰、菊、荷等以及龙等动物式样,柱头上细部简化了科林斯柱式,柱头线条简单,上面雕着梅花、牡丹等不同植物图案,这些都是欧洲教堂不具备的特色。

4 建筑的文化价值

厅堂建筑论文篇(4)

关键词:高校食堂;多功能餐饮空间;空间设计

高校食堂作为校园建筑,是校园文化的载体,能赋予大学生生活、学习、交流的空间。食堂的室内设计是对其建筑设计的继续,随着高校的发展,其室内环境不再是低要求、低标准。在满足功能多元化的前提下,如何塑造有序的、有特色的餐饮空间,实现与校园整体建设相融合成为了高校食堂室内设计的重点。笔者希望通过对大连理工大学博留公寓食堂的室内装修设计的解读,为该类建筑的室内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 工程概况

笔者于2012年参与大连理工大学博留公寓食堂一、二层学生餐厅部分的室内装修设计。学校为加强支撑与服务保障的建设,2012年在博士生、留学生公寓区内建成一座以餐饮为主,学习、活动为辅的食堂。该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图1)。地下一层为消防和仓库使用;一、二层为学生餐厅,其空间设计均为最基本的三段式(厨房操作区、备餐候餐区、餐厅区),相互平行并无交叉操作间。三层为接待餐厅和宴会厅,相对于一、二层档次较高,受用人群以教师为主。在没有宴会或大型活动时,开敞宴会厅作为教师餐厅,以自助餐为主。每层设有独立卫生间。一层令配有超市、咖啡吧、办卡室。该建筑主要为满足博留公寓区的学生及教师的生活需求,功能辐射面积较广,受用人数多。

二 设计理念

高校食堂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学生和教师,室内设计在借鉴优秀餐厅案例的同时又应有别于一般的商业餐饮。体现校园文化特色,把握就餐区的空间尺度,依托原有建筑空间特征,避免就餐区域的划分过大或过小而给人们造成不便。灵活组织高效、便捷的交通流线,及时疏散食堂内大量瞬间人流,平衡各楼层的使用人数,提高空间使用率。室内形态设计应突显高校食堂的现代感。注重界面的划分和空间的动静结合,分析人们就餐心理,合理摆放家具陈设,选用恰当的材料。注意室内空间的舒适性、美观性,创造出简约质朴的室内风格和有秩序感且通透的使用环境,使空间和功能和谐统一,提升就餐环境品质。

三 设计应对

(一)就餐心理影响平面布局

就餐心理因人而异,有的学生喜欢和友人交流,形成热烈的讨论气氛;有的学生观望心理较强,希望占据空间内有利的位置以便观察四周;有的学生在就餐或学习期间不希望被打扰,也不想过多的交流。但是不论哪种心理需求,使用者都希望处在一个受到保护的空间。因此,无论是在餐厅、酒吧,还是图书馆,只要存在着共享空间,几乎所有的人都会优先选择靠墙、靠窗或是靠隔断的地方。原因就在于人的心理需要安全感,需要被保护的空间氛围。这就是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的“边界效应”理论。博留公寓食堂针对不同心理需求对餐厅进行了合理的划分,融入子母空间设计(图2)。依据原建筑平面与售饭窗口的布置,将一、二层的就餐空间先规划出主要通道并利用隔断、柱子进行整体划分,把开敞的就餐空间划分成多个区域。通过家具灵活多变的摆放,形成不同的小空间,这些开放和半围合的空间结合起来,使整个餐厅的中心区域相对自由开放,边缘空间相对安静,室内空间更富有层次感和趣味性。

(二)便捷高效的交通流线

餐厅内的人流最为集中,是整座建筑空间内的重心。在设计中应注重功能流线的合理安排,强调合理的功能布局和空间尺度。博留公寓食堂的入口门厅贯穿两层,通透且面积适中,给进入建筑的人群一个缓冲空间,部分人会通过门厅内的楼梯进入其他楼层就餐。餐厅内垂直于入口方向又分别设置了四条主要通道,以便直接抵达售餐窗口。为方便就餐者快速找到桌椅就餐,在半围合空间内又规划出多条辅助通道,提高了餐厅内的通达性。

(三)合理运用色彩和材料

人们总是最先用视觉来感受环境,而环境中最先闯入人们视线的就是色彩。色彩运用的好坏不仅影响视觉美感,还影响人们的情绪及工作效率。而不同的材料能体现出不同的质感,可以渲染及强化环境气氛并影响人的心理。因此,在塑造空间意境时,既要重视面层材料的选择和肌理的表现,还要运用合理的色彩调节空间氛围。博留食堂在颜色的选择上主要以暖色调为主。材料则根据食堂的特殊性多为易清洁材料,方便及时清理,避免影响学生的正常使用。因此地面砖选用米白色抛光玻化砖,墙面选用白色乳胶漆结合面砖饰面。

隔断选用仿木纹棕色优质防火板,桌面都为暖色为主的优质防火板,其他配套设施也都便于清洁。在天花的处理上,一、二层都选用米白色铝板,并将做好的环形和圆形造型悬挂于其中,涂以不同颜色的乳胶漆,使天花具有跳跃感(图3)。

(四)室内空间恰当的人际距离

食堂座位布局要整体考虑空间设计、使用要求、人体尺度,还要符合环境行为心理。利于学生正常交往的同时要保持适当的人际距离。根据人类学家霍尔所提出的四种“人际距离”有意识地安排,使餐桌的布局形成多种不同的交往氛围。博留公寓食堂内的家具宽敞舒适,如高靠背的卡座,长条高桌等现代家具。根据空间的平面布局的特点,自由开放的区域多为高桌或休闲餐桌,安静的区域多为沙发卡座。部分仿皮面的座椅给整体环境带来了温馨感。餐厅内的矮隔断或高靠背,使各个餐桌都有自己明确的领域感、私密性。人们坐在窗边就餐,视野开阔、光线充足,是一种惬意的空间体验和享受。

(五)人性化设计的渗透

室内设计中人性化的设计包括立面、天花、地面的细部装饰,整体色调的处理,和照明设计等,这些均是设计时考虑的重点,但要真正体现人性化还应从功能细部设计入手,为就餐者提供明亮开敞、尺度适宜、色彩清新的就餐环境。博留公寓食堂相比本校以前的食堂有了明显的改善与突破:过去仅在就餐时才开放使用,而现在是全天候开放,为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内设Wi-Fi,满足学生用网络的需求。餐厅内有专门的橱柜提供餐具,学生在就餐后可主动将餐盘送至指定餐具回收窗口,专门负责回收餐具及剩饭的工作人员将垃圾和用过的餐具及时送至操作间处理。这样,餐桌上基本能保持整洁干净,工作人员只需定时清洁桌面和地面。就餐区的人行通道也可以控制在最小尺度,工作人员不需要再在餐厅中往返运送餐盘,而影响人们的食欲或是形成通道堵塞。这样不经意的细节已经形成良性循环,可见设计前期调研的重要性,方便通过分析总结后反映在实际设计中。

四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食堂不再是功能单一的就餐场所,已经由传统模式向功能多元化转变。笔者想通过对大连理工大学博留公寓食堂的设计,让我们明白做室内设计时不仅考虑平面布局、色彩材质选用的设计,也应是对生活方式、心理需求、行为方式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空间场所。

参考文献

[1] 王秀玲,付杰.餐饮空间与就餐心理探讨[J].山西建筑,2007,33(24).

[2] 乔峰,孙艳.室内空间设计中环境心理的研究及应用[J].建筑知识,2007,27(3).

[3] 徐园.高效、有序、人性化的学生餐厅设计[J].长沙大学学报,2005,19(3).

[4] 廉鹏,张德勋.高校餐饮建筑内部空间分析[J].山西建筑,2007,33(29).

[5] 郭琳琳.高校食堂大型餐饮空间的内部设计及改造探析[J].建筑・建材・装饰,2009,10(9).

[6] 李舟.高校食堂与室内设计[J].重庆建筑,2003,(2).

[7] 林涛,钱海平,崔光亚.功能扩张、角色转换后的高校食堂设计――山东大学东校区学生食堂设计札记[J].华中建筑,2004,22(2).

[8] 邹宏玉.麦当劳餐饮空间的设计要点探讨[J].山西建筑,2007,33(15).

[9] 黄万埔.浅谈室内设计中的心理空间[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8).

厅堂建筑论文篇(5)

要谈中国园林建筑艺术,首先要了解中国园林发展史。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已有造园活动见于文献记载。早期的园林建于自然中,灵台、灵沼、灵囿、上林苑、甘泉宫具有多种功能,充满了求仙的神秘气氛。汉代后期造园逐步消失神秘气氛以大自然为师法对象。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文人士大夫受到政治动乱和佛、道出世思想的影响,大都崇尚玄谈、寄情山水,讴歌自然景物和诗文、山水画开始出现,当时的官僚士大夫以隐逸野居为高雅,私家园林应运而兴,造园艺术的写意创作方法开始萌芽,建筑布局大都疏朗有致,因山借水而景。唐代已有文人参与造园的事例,如著名的“辋川别业”即由诗人王维亲自规划,建筑物配合自然山水形成若干具有特色的景区,并以诗画情趣入园,因画意而成景。宋代山水画在写意方面以简约笔墨获得深远广大的艺术效果的南宋写意画派,其理论和创作方法对造园艺术的影响很大,园林与诗、画的结合更为紧密,能够更精练、概括地再现自然,并把自然美与建筑美相融合从而创造一系列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明清园林继承唐宋传统,在长期承平局面下持续发展,在造园艺术和技术上都达到十分成熟的境地,逐渐形成地方风格。北方以北京为中心,江南以苏、杭、湖、扬为中心,岭南以珠三角为中心。还刊行了多种造园理论著作,明末计成的《园冶》就是其中之一。私家园林以江南地区的宅园水平最高,江南的封建文化比较发达,不少文人画家也是造园家,造园匠师也多能诗善画,江南园林所达到的境界也最能代表文人所追求的诗情画意[4]。

2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主要类型

古人以“堂以宴、亭以憩、阁以眺、廊以吟”概言之。我国古代的园林,不单纯是为了游览和观赏,还要具备多种功能,来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皇家园林是帝王在园内生活起居、游憩的建筑物,如北京颐和园中有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寝宫,承德的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避暑的离宫,除了要住,还要处理朝政,召见臣下,举行宴会等。私家园林:有官宦园林,如上海的豫园,扬州的何园;有富商园林,如历史上洛阳的金谷园,无锡市的梅园;有寺庙园林,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名山和风景区;有文人庭园,如苏州的网师园和沧浪亭等。私家园林大多跟住宅在一起,如果有远道而来的亲友,就在园中找一处房屋安置。文人的庭园,里面往往有文人的书斋,时而召三五好友,饮酒赋诗,品茶赏花。古典园林建筑都采用木构架结构方式,运用屋顶、柱、台基三个部位组合而成,其建筑类型十分丰富。

(1)厅堂。厅堂是园林中主体建筑,其体量较大,《园冶•屋宇》曰:“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以取堂堂高显之意。”扁方料做梁架者称厅;圆料做梁架者称堂,是主人会客、议事场所。厅堂一般坐南朝北。从厅堂北望是全园最主要的景观面,通常是水池和叠山组成的山水景观。以构造分,有扁作厅、园堂、贡式厅、船厅回顶、卷棚、鸳鸯厅、花篮厅、满轩,按功能,又可分为茶厅、大厅、女厅、对照厅、书厅、花厅,厅堂与周围环境结合产生了四面开敞的四面厅、临水而建的荷花厅、船厅等形式。

(2)楼阁。为两层或两层以上建筑,体量一般较大,著名的有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说文》曰:“重屋曰楼。”《尔雅》曰:“狭而修曲为楼。”用做登高望远,多设于园的四周或半山半水之间,一般做两、三层。如拙政园的“见山楼”、溜园的“冠云楼”、沧浪亭的“看山楼”、豫园的“观涛楼”等。《园冶•屋宇》曰:“阁者,四阿开四。”即四坡顶而四面皆开窗的建筑物,造型比楼轻盈,可登临以望远。如拙政园的“浮翠阁”、虎丘的“冷香阁”、溜园的“远翠阁”、狮子林的“问梅阁”等。颐和园万寿山的佛香阁,连台基高达41m,是全国现存最高的楼阁。

(3)轩馆斋室。轩馆斋室有的属于厅堂类型,有的属于厅堂辅助用房,从单体造型上看没有什么特殊做法,从布局方式及与环境的关系上看,轩馆斋室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对组织园林空间,丰富园林景观起重要作用。轩本意有虚敞高举之意。《园冶•屋宇》曰:“轩式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用轩梁架桁,以承屋面,类似于车轩的高高昂首之势。适宜建于高旷、幽静之处,形式上常以一轩式建筑为主体,周围环绕游廊与花墙。如拙政园的听雨轩、溜园的闻木樨香轩,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等。馆原为供人游览或客舍之用。《说文》曰:“馆,客舍也。”江南园林中的馆一般是休息会客的场所,常与居住部分或厅堂有联系,《园冶•屋宇》曰:“散寄之居曰馆,可以通别居者。”馆的建筑尺度一般不大,布置方式也较灵活,和一小组建筑群联在一起,一般馆前皆有宽大的庭院,自成一局,形成清幽、安静的环境。拙政园的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佗罗花馆北临广池,南筑高墙封闭,四角设置耳房为出入口。斋,有斋戒之意,园林中的斋一般指书屋性质的建筑,是修身养性之所,常处于静谧、封闭的小庭院内,与外界隔离,相对独立。《园冶•屋宇》曰:“斋较堂,惟气藏而致敛,有使人肃然斋敬之意。盖藏修密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室,在园林中多为辅助用房,配置于厅堂的两边或后部,在结构上较厅堂封闭,《说文解字》曰“古者有堂,自半以前,虚之为堂,半以后,实之为室”。在园林中,室的体量较小,常和庭院相连,形成一个幽静的小院落。

(4)榭。《园冶•屋宇》曰:“《释名》云:''''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可见,榭是凭借周围景色而构成。临水而建称水榭,也有建在花间的称花榭。榭因藉景而成,在功能上多以观景为主,兼可满足社交休息需要。建筑基部半在水中,半在池岸,也称水阁,临水立面开敞,设有栏杆。在南方私家园林中园林较小,水榭一般为单体建筑,尺度不大,装修比较精致素雅,如溜园的“活泼泼地”,拙政园的“小沧浪”、“芙蓉榭”、网师园的“濯婴水阁”、藕园的“山水间”等。

(5)舫。舫是一种类似船形的建筑,又名不系舟,下部船体通常用石砌筑,常建于水面开阔处,在园林中供人游玩、宴饮及观赏点景之用。分头舱(俗称纱帽顶)、中舱、尾舱三部分。头舱做成敞棚,气势轩昂,颇有气魄;中舱是舫的主要空间,供休息和宴客用,两侧设长窗,光线充足,视线通畅,其实就是一水榭;尾舱两层,歇山顶,下实上虚,上层有休息眺望功能,实为楼阁;船头设眺台;设一小桥与陆地相连,取跳板之意。如拙政园“香洲”、怡园的“画舫斋”、颐和园的“清宴舫”、承德山庄的“云帆月舫”等。

(6)廊。廊是一种线形的建筑形式,在园林中起分隔、穿插、纽带等多种作用,其列柱、横楣在游览中构成一系列取景框架。《园冶•屋宇》曰;“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如加屋顶的园路,既可遮风雨,又可联系各景点,组织和引导游览路线,使各种景观得以有层次有秩序。传统园林中的廊多用木构卷棚顶,皇家园林中廊内常以彩画装饰。游廊从其造型上可分为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和双层廊,单面廊一般依墙和其他建筑而建,墙上设漏窗;复廊为双面廊中设一道墙,墙上亦开漏窗,如沧浪亭的面水轩到观鱼处的一段游廊,怡园的锁绿轩到南雪亭的一段游廊均有两条并行的游廊组成,中间隔以漏窗花墙,以扩大空间,增加景深;还有可分上下两层观赏景观的双层廊,如拙政园见山楼侧的两层游廊。廊按其平面布局来看,可分为直廊、曲廊和回廊。按其所处的环境不同,又有沿墙走廊、临水廊、爬山廊、廊桥,如拙政园小飞虹,如卧虹临水,景色优美。

(7)亭。亭是园林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园林建筑类型之一。亭最初功能是作为游人驻足休息之用,《圆冶•屋宇》:“《释名》: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是供人停下集合的地方。“随意合宜则制”,是为园林缀锦点翠的开敞的小型建筑。亭有半亭和独立亭之分,半亭一般附建于两边长廊或靠墙垣的一面。如拙政园的“别有洞天”、狮子林的“真趣”等,同围廊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扇亭是半亭的特殊形式,平面屋面均似折扇,多设在景区的转角处,如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等。狮子林的“扇亭”位于爬山廊西部和南部的转角处,设亭切角成圆,亭东留出一小块空间,植芭蕉、竹子,夏日傍晚,可接受来自东、西、北三面的凉风,挡住了南面的暖风,因为长廊和围墙的缘故,扇亭中风声大作,亭名与亭景丝丝入扣,若登亭抚琴,蕉声和曲,不啻天上人间,实为妙构[4,5]。

(8)塔。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出现,几乎成为寺庙的标志性建筑。中国寺庙园林中的塔,开始时是移借模仿印度佛教建筑中的塔的形制,原朴意味十分浓烈。佛教完成中国化改造以后,中国寺庙的塔在结构、用材、配置及装饰上都带上了浓重的中国色彩。塔的形制多样,可登临的空心塔、楼阁式木塔以及密檐式、金刚宝座式、花式、过街式、门式、多顶式、圆桶式、钟式、球式、高台式等相继出现。在古典园林中塔往往作为主景出现。

3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特点

3.1自然性

自然性首先表现在建筑与环境的巧妙融揉。“相地合宜,构园得体”是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布局的一项重要准则。相地和组景是分不开的,峰、峦、丘、壑,山形各异,湖、池、溪、涧,水型繁多,植物种类、形态更是千变万化,在造园组景时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建筑、堆山、引水、植物配置等问题,既突出各种自然景物的特色,又“宜亭斯亭”、“宜榭斯榭”,恰到好处。我国古代园林中的亭子不计其数,但很难找出格局和式样完全相同的例子,它们总是因地制宜的选择建筑式样,巧妙地配置水石、树丛、桥、廊等以构成各具特色的空间。如避暑山庄内的“南山积雪”、“四面云山”、“锤峰落造”,虽然只是一些造型简单的矩形亭子,由于建在山颠山脊高处,使亭子立体轮廓十分突出,登亭远眺,视野极其辽阔,随着时节晨昏的变化,可以仔细品赏积雪、云山、落造、锤峰。选址在环境上既注意大的方面,也注意细微的因素,一树、一石、清泉溪涧,如苏州拙政园听雨轩,植几株芭蕉,巧取“雨打芭蕉”寓意。其次还表现在建筑的质感和色彩上,这一点尤以江南园林为最,建筑物玲珑轻盈的形象、木构部件的赭黑色修饰、灰砖青瓦、白粉墙与水石花木配合组成的园林景观,具有一种素雅恬淡有如水墨渲染画的艺术格调。

3.2意境美

在我国园林建筑传统上,立意着重艺术境界的创造,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是我国传统造园特色。诗情画意可以在许多园林建筑艺术境界的创造上反映出来。《园冶》在“园说”“相地”“借景”诸篇中所强调的,都涉及艺术境界的创造。譬如在“园说”中有“轩楹高爽、窗户虚临,纳千倾之,收四时之烂漫。”“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拢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等句。古代园林组景,建筑和景点命名大多属于艺术意境的概括,常常通过匾额、楹联点染出建筑主题,以功能直接表达的反而较少。皇家园林、私家花园均如此。如拙政园月到风来亭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在古典园林中,建筑功能和环境条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就是《园冶》中强调的“景到随机”、“因境而成”、“得景随形”等原则。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巧于造景。如“亭中待月迎风,轩外花影移墙”的苏州网师园景致,由于对水、石、花木和建筑的处理得体庭院空间和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使人感到亭不孤寂,墙不虚空,动中有静,静中有趣,使景物赋予一定的寓意和情趣。

3.3巧于因借

借景在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布局建设中占有特殊地位。古人借景方法很多,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内容除借形外还有借声、借色、借香。“园虽内外有别,得景无拘远近”,借形组景古典建筑中主要采用对景、框景、渗透等构图手法,把有景效价值的建筑物及山石、水体、花木等自然景物纳入画面。古典建筑所借声音很多,远借寺院暮鼓晨钟,近借溪谷泉声、林中鸟语、秋夜借雨打芭蕉、残荷听雨、春借柳岸莺啼。对月色的因借在古代园林建筑中十分受到重视。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平湖秋月”、避暑山庄的“月色江声”、“梨花伴月”等。还有很多借云霞、树木花色、叶色的例子。拙政园“荷风四面亭”是借荷香组景的佳例。

厅堂建筑论文篇(6)

金碧辉煌的建筑典范

伊斯坦布尔的欣欣向荣和光彩夺目在它被建成的第一天起便已命中注定,各种文明在这里轮番上阵,层层沉淀,最后终于垒出了一座底蕴深厚的大城。千年的风霜并没有把那些年代久远的宏伟建筑完全腐蚀成一片废墟,在伊斯坦布尔还可以看到一些保存完好的拜占庭时代建筑,而圣索菲亚大教堂无疑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今天圣索菲亚教堂作为伊斯坦布尔的城市地标,坐落在老城区的中心地带,构成了伊斯坦布尔令人难忘的城市边际线。很多游人来到伊斯坦布尔后,首先直奔的目的地就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在我关于土耳其的朦胧记忆中,圣索菲亚大教堂也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从宾馆乘坐城市电车来到老城区,在苏丹艾哈迈德站下车后,随着人流拐过一个街角,看到前方有一座气势磅礴的建筑,有点陌生却又很熟悉,这就是圣索菲亚大教堂。

感悟穹顶式建筑

圣索菲亚大教堂整体占地10000多平方米,从东南至西北相继排列着前庭院,入口前厅,入口大厅,前大厅,主厅,侧厅,后厅和其他附设建筑物,构成了和谐的建筑群。随着拥挤的人流进入教堂后,走过几道古老的木门后,便来到了大教堂雄伟的大厅。大厅长76.2米,宽67米,占地面积相当于14个篮球场大小,中心穹顶距离地面50多米高,由4个巨型扶壁作为支撑,每个扶壁需要30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扶壁之间有跨度为32.6米长的大型拱墙连接,中心穹顶即架设在这些拱墙上。几个和前厅连接的球形拱顶次第向上,最后托起金色的中央穹顶,仿佛漂浮在半空之中,而从40个设计精巧的天窗中投射进来的阳光穿过漂浮在空中,若隐若现的尘埃,有一种近乎于天堂的神圣光芒。虽然来土耳其之前,曾经无数次地想象,但当我真的置身于这20层高神圣的殿堂后,仰望恢弘的穹顶,去感悟宇宙和时间,感悟天神的力量时,我忘掉了忧伤,忘掉了所有,也忘掉了呼吸,仿佛置身于夜晚的苍穹下,头顶是璀璨的星河。任何一位旅游者,无论他来自地球的哪一个角落,也无论他有什么样的,深藏着什么样的文化背景,来到这个充满了厚重的历史和深奥的建筑理念的巨大空间里,都无法避免心灵上会产生强烈的震撼,会不由自主地惊叹“神”的力量。这大概就是当初建造者的初衷。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文明的光辉典范和帝国的象征,而随着拜占庭帝国势力范围的扩大,这种十字架形结构加穹顶的建筑形式逐渐传播到欧洲和世界各地。在我拜访过的很多的教堂中,都能看到圣索菲亚教堂的影子,比如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

堂,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希腊雅典的教堂,俄罗斯各地的东正教堂,当然还有我的家乡哈尔滨那座同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从其华丽的外表和内部金碧辉煌的大厅中,可以清晰地看见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缩影,甚至教堂内的一些艺术品也是第4次攻陷君士坦丁堡的时候,从圣索菲亚教堂内带走的。

1453年5月29日,征服者二世率领大军攻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宣告灭亡。势不可挡,一路烧杀的奥斯曼大军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前却停止了脚步。威严的教堂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征服了那些远道而来的征服者,也使自己得以保存下来。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筑风格也影响了后世土耳其伊斯兰清真寺的建设,形成了有别于其他穆斯林国家清真寺的建筑风格,比如伊斯坦布尔的蓝色清真寺和苏莱曼清真寺。

灵光中的镶嵌画

厅堂建筑论文篇(7)

关键词:国际会议中心;建筑设计;总体规划;景观环境

1工程概况

某国际会议中心,占地面积大约8万,设计目标是建成一个高效、充满活力的会议中心,与机关区形成整体,为该市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拟建会议中心所处的地形为自然地平,比与市政道路略高,场地状况良好,便于开发建设。

2 设计原则及目标

本会议中心建筑设计重点突出会议中心的“城市性、文化性、高效性、现代性、庄重性”的设计原则。旨在打造一个一定时期内,既满足政府机关会务要求,也满足社会服务需求、兼顾国际会议、新闻各类会议功能的现代化,多功能的会议中心。会议中心建筑设计突出“整体设计”的原则,通过良好的城市设计理念,合理的处理与周边现有建筑的空间关系,把会议中心的建筑设计融入到整体的城市肌理中去。

建筑设计的目标定位主要有四个:(1)会议中心融入城市,开放的会议中心概念。(2)把本项目建设成赋有该市历史文化特色的会议中心。(3)合理特色的会议布局,提高会议中心的运作效率。(4)现代且庄重的会议中心的设计理念。

3 总体规划与布局

根据会议中心基地地块总体条件和周边交通情况合理设置东入口广场、北广场,建筑以东西轴线来控制,轴线一直延伸到机关大院的南北轴线上,至此,两条线取得交点,市府机关大空间得以整合。东入口硬质广场空间与西侧的绿色广场空间形成呼应。通过整体的城市设计,将会议中心纳入到市府机关大院的城市空间中。市府与会议中心取得了统一、联系和对话。

3.1 道路交通布局

会议中心的公共平台和步行系统通过广场和二层的公共平台进入的会议中心大厅,连续、变化的步行空间系统将人流引入。而建筑的西侧作为舞台服务、贵宾接待和服务入口。另一方面将使用频率较高的多功能厅布置在半地下层,通过大尺度的台阶进入。会议中心的各方向出入口进行了垂直分区,避免了干扰。会议中心内部交通体系通过自动扶梯、景观电梯、敞开楼梯和疏散楼梯很好的将会堂、大会议、中小会议的人流组织起来。同时多楼梯和自动扶梯的空间布置很好的解决了上二层以上会议室的出入问题。

另外在本会议中心设计中,我们把主入口设在城市次干道兰溪街,并退后兰溪街近40余米留出足够的集散广场,缓冲大量人流对城市主干道李渔路的交通压力。在用地的西侧,朝向机关大院,布置了会议中心的次入口,方便机关领导和政府工作人员对会议中心的使用,同时和东侧的公共的主入口有所分流,互不干扰。

根据会议中心地块所处位置,交通路网设计结合已建成的城市道路,整个地块统一考虑,严格控制机动车流线,保证东入口广场步行流线的畅通。机动车出入口基地南边的建筑退让线形成,将机动车流线控制在建筑的南边道路和西入口广场上。步行流线控制在建筑的东广场和北广场,保证城市界面的步道连续。

道路规划根据控规要求,合理布置道路宽度。会议中心周边由广场和道路形成环线,保证消防车的通达。地面和架空层设置少量停车(自行车和汽车),大部分停车设置在地下一层。同时建筑周边广场在大型会议时可考虑部分机动车停车。同时在机关大院东北角的景观广场上设置了地下车库的出入口,使得与会议中心联系更加便捷。

3.2 功能布局

会议中心主要功能布局有:东入口礼仪广场、公共平台、前厅、共享大厅、休息厅、大会堂、舞台、服务、后门厅、西侧城市景观,形成东西轴线的连续空间(如下图所示)。同时空间轴线体现了本会议中心建筑遵循的秩序。会议中心的内部空间在中心共享大厅的组织下,有序、协调。共享大厅西侧是1300座大会堂(含舞台服务设施等),大厅东侧为大会议室、中小会议室。会议中心第三层更是形成连续的会议区,资源体现了贡献,为会议区的高效使用提供了可能。

4建筑单体设计

4.1平面功能

根据会议中心布局特点和地块的限制条件,我们在设计中将大会堂的其他会议区块通过共享中厅进行联系和分隔。

(1)地下一层:设置一层地下停车库,车库延伸至机关大院东北角草坪位置,使的机关与会议中心使用更加方便。同时还设有设备用房间。多功能厅层高7.2米。属于半地下室,南北通过大台阶直接到达地面层。

(2)架空层:通过设计夹层平面,很好的将竖向交通分离。大会堂通过东侧的入口广场,经由大平台进入一层共享大厅。舞台服务和贵宾接待厅由会议中心西侧入口进入。多功能厅由建筑的北下沉广场和南架空层到达。此外架空层还设计了舞台道具出入口、会谈休息厅出入口、沿街配套服务、架空层停车、消控中心等。此外无障碍出入口通过夹层的景观电梯进入,可便捷到达会议中心。

(3)一层:由共享大厅和大会堂、休息厅、舞台、服务用房、洗手间及设备用房间。共享大厅设置了自动扶剔两部、景观电梯两部,同时提供了集会和大型展览的大空间。东入口的灰空间和功能平台为展览和市民交流提供了空间。

(4)二层:主要设置大会堂的楼座和休息厅、大小化装间通过共享大厅与两间中会议室(500m2,350m2)及其辅助用房连接。

(5)三层:由900座大会议和4个小会议(150~200m2/间)及会议服务用房间、休息室、设备、管理、两个排练厅等用组成。

4.2 建筑造型

(1)“对话”的外型:造型上采用东西一白一红的体块相互穿插,颜色的反差造成强烈的比对效果,造型的对比象征着会议中心是一个“沟通”、“对话”和“交流”的场所。

(2)取法自然的外型:会议中心所处的地形以丘陵和盆地为主,是一座山水城市。因此,我们在会议中心的设计中取法周边自然的山形,结合剖面上的高差作出跌宕起伏的走势,表达对远山的呼应,对自然的尊重。

(3)现代感的建筑肌理:会议中心的主体外墙采用双层构造:外层密布铝合金百叶,内层为中空LOW-e玻璃,在内层可开启扇处百叶为电动百叶,可旋转至水平方向,便于采光、通风。当百叶全部旋至垂直状态时,则形成了富有质感的铝合金墙面肌理效果,散发着强烈的现代气息和高科技感。

5景观绿化设计

本会议中心的景观设计主要以“城市景观”为主题,通过对沿兰溪街和李渔路城市广场的统一设计,连同对机关大院东北角城市景观广场的整合,打造会议中心的城市公共性广场,景观为城市大众共享。结合广场景观、木头平台、硬地广场、休闲小品、会议中心周边设置浅水溪环绕建筑,表达对金华丰富河道特性的反映。沿城市广场种植大的乔木,更加强调城市景观的连续性。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某国际会议中心进行建筑方案总体构思、总体布局,以及建筑单体的设计了探讨与研究,旨在为了探索一种具有城市性、高效性且庄重性的会议中心建筑设计方法,从而创造一个极具现代性的会议中心,以供大家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王茜,孙跃,罗宇杰.郁金香会议中心[J].建筑创作,2006(01).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