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费心理学论文

费心理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7 18:03:26

费心理学论文

费心理学论文篇(1)

[摘要]由于酒店消费不同于其他日常消费,在大多数人的概念中尚属“奢侈品”,因此,女性消费者在此方面的消费心理及行为特征也略有特殊性,她们更注重酒店产品的安全性、便捷性、美观性、象征性和品牌舆论。本文通过分析女性消费者的心理特征,为酒店管理者提供经验和借鉴。

中国http://xzbu.com/3/view-6348763.htm

[关键词]酒店;女性消费者;心理特征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4.23.050

[中图分类号]F71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4)23-0069-03

1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男、女性别的角色在不断发生变化。过去,“男主外,女主内”是没有争议的性别角色界定,男性在社会活动中占据着绝对地位,因此,大多酒店产品的设计也是以男性的需求为基础。而现今,女性商务旅行者群体的崛起来势汹汹,这一消费群体正迅速成为经济中的新“亮点”,也催生了酒店“女性专属”产品。酒店若想抓住女性顾客的“芳心”,研究和探讨这一特定市场的消费特征是其迈出的第一步。

本项研究以此为契机,希望通过调研结果分析女性消费者的心理及消费行为特征,为日后从女性视角设计酒店产品中提供理论支持,帮助酒店挖掘女性消费市场的巨大商机。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共发放250份调查问卷,回收205份,回收率82.0%,其中有效问卷205份,有效率100%。

2酒店女性消费者心理特征分析

从调查问卷相关题设的数据量表分析,不难看出女性消费者在购买酒店产品时较突出的心理特征表现为:安全心理、求便心理、求美心理、情感心理、自尊心理、求廉心理。

2.1安全心理

女性更追求“安全至上”。心理学指出,男女在生命的最初世界对安全感的需求和表述都是一致的,在慢慢地成长与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对性别角色期待不同,男性开始学会不说害怕,女性开始学会说害怕。对安全的敏感似乎是女性在与男性的生存竞争中获得的,利于自我保护的一种人格技术,来对抗社会的不平等和逃避男性世界的意外攻击。虽然现代社会强调男女平等,但毋庸置疑的是与男性相比,女性仍然处于劣势,因此,她们更关注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

女性在入住(尤其是单独入住)酒店期间,会有较为显著的安全需求。在我们的调查中这一比例高达74.13%。她们希望酒店的地理位置不要偏僻,酒店的安保措施较为完善,入住期间的个人隐私得以保护,酒店内有单独的女性活动区域,客房的隔音效果较好。此外,对于卫生的需求也应隶属于“安全需求”之类,这是女性消费者对于健康安全的需求,与女性的生理结构是密不可分的。

2.2求便心理

求便心理指的是女性消费者在消费酒店产品时追求方便、简单、快捷体验的需求。虽然男性消费者也对酒店所处地理区位、配套设施等有便利性的要求,而酒店女性消费者对酒店设施操作使用的方便程度有较高需求,和男性对设施设备较为精通相比,女性在这些方面往往就显得逊色得多。特别当操作困难时,她们往往无所适从。因此,女性消费者更希望酒店中的设施设备操作起来简单、方便。

2.3求美心理

女性爱美是天性,不管环境、经济、地位等状况如何,女人依然最大限度地执著于对美的追求。

接近51%的受访者在选择酒店时非常重视“美”的因素。酒店女性消费者“求美心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酒店产品设计审美的追求,对于酒店产品满足自己“扮美”的功能的追求。前者体现为女性消费者希望酒店客房色调以暖色调为主(不限于粉色、红色系),室内装饰物流线设计,有漂亮鲜艳的花艺等;另一方面,是女性对于自身美的追求,在入住酒店期间,她们希望酒店的产品设施能够帮助自己“更美”。例如,她们需要房间有宽大的穿衣镜,卫生间有化妆镜,卫生间的镜子是防雾的,客房配有护肤品,向女性房客提供美容、美发、美甲等信息。

2.4情感心理

大部分女性顾客是以感性思维为主,对生活充满想象,她们注重内心情感的体验。女性心思细腻,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因此,客房内的各项硬件设施必须贴心化、细致化,有充分的情感含义,让女性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关爱。如空调房里配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衣架材质的分类(挂礼服和挂普通衣服的衣架),女性卫生用品的配备,小号的拖鞋,棉质睡衣,员工贴心的话语等。

2.5自尊心理

喜欢炫耀,自尊心强。对于许多女性消费者来说,之所以购买商品,除了满足基本需要之外,还有可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向别人炫耀自己的与众不同。因此,女性消费者希望酒店产品具有私人定制之感,以充分体现酒店对于自己的尊重。此外,她们不愿意别人说自己不了解产品、不会挑选,因此,常常表现出“力求完美”的特点,在消费过程中,服务人员的表情、语言、评论都会影响到女性消费者的消费体验,需要服务人员表现出更多的耐心。

2.6求廉心理

求廉动机可简单地分为两类:购买高级或高档商品时求廉,常常是在确定购买品种、款式之后,希望花费能低一些;购买低级或低档商品时求廉,即对商品质地、款式要求不高,只要商品价格低廉、实用就会购买,特别喜欢购买处理、降价、折价商品。目前,酒店产品仍然属于高级商品,因此,女性消费者在购买此类商品时的求廉心理是在综合考虑产品的各项性能后产生的。

3酒店女性消费者行为表现特征分析

3.1舆论引导型消费

在205名调查对象中,68.1%的酒店女性消费者认为酒店的口碑对她们是否选择入住该酒店的影响非常大,可见酒店女性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容易受到舆论影响。具体表现为,酒店女性消费者对酒店产品的消费决策直接受关于该酒店及其产品的公众点评而形成的舆论影响。3.2习惯性购买

69.83%的受访女性习惯购买已经被自己认可的产品,表现出偏好性消费。具体表现为,酒店女性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自己曾经购买并且认可的酒店产品,从而产生重复性消费。

3.3象征性消费

51.72%的女性希望通过消费体现社会地位,10.34%的女性甚至认为酒店星级档次对其消费决策影响极大,表现出象征性消费。具体表现在,受现代消费观的影响,女性在酒店消费行为中迫切希望实现自我,追求新颖时尚、追求个性化,从而期望通过所选择的商品来证明个人成就及品位,获得社会认可与尊重,以此获得社会地位,这种消费行为体现了女性消费者对于自尊的需求。

3.4多角色消费

女性消费者,尤其是已婚女性既是消费行为的决策者、执行者、影响者,又是使用者。她们在购买中扮演的角色,比男性所扮演的角色要多。这是因为在现今社会,女性不仅仅承担着重要的家庭角色还兼任着各种职业角色,“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便是这种现实的最好写照。女性的社会角色受到生物特征、个性心理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代女性一般会在家庭、职业、审美、爱情和精神等领域占据一定的地位,并借助于一系列的消费活动扮演相应的社会角色。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情感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她们在消费决策中更倾向于选择能够自身心理认同,体现自己身份的商品,对于价格的考虑并不具有主导地位。她们在酒店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扮演了多种角色,只有认识到女性消费者以上的消费特征,酒店才能准确进行目标市场定位,采取有效的针对措施,提供符合女性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牛绍华.消费主义视野下都市白领女性消费行为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2][美]帕科・昂德希尔.女人为什么购买[M].曹进,白榆,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3]万常青.“她”经济时代下女性主题客房发展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3(6).

费心理学论文篇(2)

内容摘要:本文在翻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对国内外商业地理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包括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其次,对消费空间的特征、演变及其动力机制的相关研究逐一进行总结;最后提出消费空间未来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消费空间 理论方法 动力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社会财富日益增加,消费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消费在拉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逐渐凸显。一直以来,对于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领域,而地理学者的介入把消费与空间联系起来,赋予了消费研究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如何合理规划城市消费空间,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者和政府有关部门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城市消费空间的发展演变也正是城市空间演变的折射。因此,通过对城市消费空间的研究进行整理,对消费空间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进行总结梳理,对未来的城市消费空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消费空间理论及方法

西方商业空间结构的研究经历了从传统的关注人类生态学模式、社会物理学派模式和中心地理论模式到现代的结构主义方法和消费者行为地理学研究的发展。并且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方法,例如中心地理论、普通相互作理论(重力模型)、地租理论、行为理论、零售制度变化的理论、 熵最大值模型、购物行为随机模型、动态选择模型、赫夫的消费者决策概念模式、卡托那循环模型和霍华特循环模型等。

(一)区位论及其相关方法

区位论是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共同的理论基础。决定零售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第一是区位,第二是区位,第三还是区位(Dawson,Johm A,1980)。

国内对城市商业区位与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晚,城市商业空间等级结构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业设施规模的等级空间网络分布,并形成了一整套研究体系,对克里斯泰勒中地论的实证、补充和发展以及我国城市商业网络规划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安成谋,1990)。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传统商业地理学研究较为活跃的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的城市商业网点规模等级结构的研究成果,如对北京(杨吾扬,1994;张文忠,2000)、上海(宁越敏、黄胜利,2005)、广州(许学强、周素红、林耿,2002)、兰州(安成谋,1990)等城市的实证研究与演绎。研究方法主要是借鉴西方成果,但国内也有所涉及,如赖志斌、潘懋、Yonghui Song(1969)结合GIS,提出了一种基于权重设置的零售商业网点选址评价模型,并阐述了模型的应用流程。

(二)消费行为角度理论与方法

重视从消费者行为方式和社会经济属性的角度来理解城市商业空间的形成与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Berry(1967)首次将消费者行为纳入理论架构,重建了中心地理论。

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国外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消费者对零售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如赫夫概率模型的出现(Huff DL.A,1963);Rushton(1969)提出的消费行为空间偏好模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消费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愈加受到重视,Potter(1982)提出信息场和利用场的楔状扇面结构,指出其以消费者居住地为中心并收敛于中心商业区。Berry,Parry(1988)进一步指出,服务地区人口的属性、消费者行为形态与社会经济环境对于零售区位理论的重要性。Golledge(1997)提出说明活动空间形成的规律性的“锚点理论”。

在国内关于零售业区位与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晚。张文忠等(张文忠、周彦军,1992)对哈尔滨市消费行为与商业中心地系统的分析,认为消费者购物空间的选择主要与商业中心的规模、交通方便、距离最短原则有关;仵宗卿和柴彦威(2001)根据周边调查法研究了天津市居民消费行为特征,并按照中心地理论构建了购物出行空间结构等级模型;李桂君(2002)推导出大型零售商业网点布局的模型以及网点间边界确定的模型,并给出该模型的数学反问题及反问题求解的方法;张文忠、李业锦(2006)通过两个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居民属性特征和商业环境评价对于城市居民消费区位选择的影响。

消费空间特征及其演变

多等级与两极化。徐放(1984)在对北京主要商业中心研究中,将北京市商业服务中心划分为五个级别、五种类型;阎小培等(1993)对广州市城区商业中心分为三个级别;张文忠、李业锦(2005)认为北京商业中心的等级体系不断趋于完善,基本形成了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社区级商业中心等覆盖全市的商业网络体系;宁越敏、黄胜利(2005)把上海的商业中心等级体系初步分类为六类。大城市商业中心等级体系“两极化”趋势初见端倪,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商业向心聚集形式和“金字塔”式的商业空间网络结构(林耿等,2008)。

郊区化与社区化。居住重心外溢带动商业空间随之向城市扩展,相伴出现商业郊区化的趋势(管驰明、崔功豪,2003)。李昌霞、柴彦威的研究表明,上海市市级商业中心的“多极化”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私人汽车的增加,导致居民消费空间的广域化、多元化和郊区化。随着旧城改造和郊区化的发展,大量居住人口向郊区集中,打破了市级商业中心的垄断格局,职住分离现象的加剧和传统市中心购物距离过远使居民的购物活动开始依赖区域购物中心(冯健等,2007)。城市郊区化后,在新区“职住分离”的现象更为明显,工作日的娱乐、购物活动基本上是在自家附近小区内进行。

零售业业态多样化、大型化、经营连锁化。购物中心、巨型市场与ShoppingMall等业态的兴起与区位布局,客观上打破了传统的“金字塔”式城市商业空间格局。城市分区商业中心的兴起与郊区商业中心的崛起,使城市商业布局向多极分散格局发展,特别是各种业态的商店连锁经营的发展,更加剧了城市商业的综合性与横向性发展趋势(张水清,2002)。零售业总店的减少和零售业的连锁化、大型化经营是零售业发展的主要趋势,美国较大的工业行业都已经连锁化,零售总额的50%都是由连锁业贡献,同时很多新的零售模式也被尝试(管驰明,崔功豪,2003)。

消费空间多功能化。在城市CBD分布着大量中高档的现代购物中心和仓储式百货商店,在传统型中心中呈现出最小和非综合型的零售业特征以及高档次与中档次的功能,它们广泛分布于除了中心商业区以外的老建筑区(Neda K,1997)。深圳城市发展迅速,大量的工业区用地迅速转化为商业用地,受市场力量促发出现了主题商业综合体(管驰明、崔功豪,2003)。

地下消费空间不断扩展。方向阳、暖(2005)把地铁站口的地下商业集聚类型按其区位分为三大类,即是站厅商铺、通道商铺以及与站口直接相连的地下商业街。黄莹莹、暖、陈渠(2006)以广州市与地铁站出口相连的天浚和流行前线地下商业街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二者的特征、消费者属性进行比较,并对地下商业街与消费者属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消费空间虚拟化。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兴的虚拟商厦与电子商业突破了传统的商业生产、批发与零售的流转程序与营销模式,真正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与零库存,将对城市传统的商业空间结构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得多极分散的城市商业格局向三维的空间市场结构演进(张水清,2002)。

消费空间演变的动力因素

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变化。目前,上海恩格尔系数已下降到40.38%,同时,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居民从生存型消费逐步发展为享受型和服务型消费(李昌霞,柴彦威,2005)。深圳的居民消费结构中,生存资料消费的比重在变小而享受、发展资料的消费比重在增大,呈现出不断高层次化的特点;深圳居民已转变为以满足家庭和个人发展及享受为主的消费倾向,消费层次已经由温饱型转入小康型,并开始向富裕型发展(尚嫣然,柴彦威,2004)。这些都是消费空间演变强有力的因素。

交通的发展。商业与交通有着天然的地域共生关系,完善的交通设施(如主干道、重要节点)容易形成商业功能区(林耿,阎小培,2003)。李文翎、阎小培(2002)的研究表明地铁沿线就容易形成新的商业走廊;蔡国田、暖(2004)认为,轨道交通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通达性,改变吸引范围的区位条件,把大量的商业、居住区、办公活动吸引到快速轨道交通沿线,带来巨大的人流,从而影响零售商业的布局与发展;林耿、周素红(2008)指出随着地铁的建成通车,深圳市消费空间格局逐渐走向多元化。

消费者行为。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及其空间扩展形态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一个城市发展的成熟度,对规划建设城市商业物质环境以及理解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李昌霞,柴彦威,2005)。张文忠、李业锦(2006)的研究表明,随着用户第一主义(Consumerism)的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对消费与生产的重要性,消费者的态度及其购买行为等消费者行为已成为影响零售企业区位决策的重要因素。

消费环境(消费设施)及购物环境。宏观消费环境决定了商业的兴旺与否,宏观消费环境取决于消费者需求的空间模式,而消费需求的空间模式又与居民收入和人口分布等等因素密切相关。从地理位置、人口组成、土地使用方式、商业管理以及居民的消费方式等方面切入的消费环境研究得到强调(管驰明、崔功豪,2003)。交通道路和房地产等先锋产业的介入,往往伴随着商业的配套发展,但通达性的提高和人口的聚集并不意味着零售空间的必然成熟(林耿、许学强,2004),只有形成完善的服务业配套环境,才能对商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结论

消费空间形态及组合研究。国内关于城市形态的研究比较成熟而消费空间形态的系统研究尚少,只有少数学者有所涉及。从空间形态的角度来解读空间内涵,从表面形态来探索深层机理,以及消费空间形态与消费空间结构变迁的关系,有利于探索更适合未来城市的消费空间组合和空间结构。

体验消费空间研究。体验经济背景下,如何更多的满足消费者体验需求,合理设计、建设体验消费空间,并通过技术支撑来实现各种体验情景,进一步实现体验的价值,有待于有关学者和城市规划者继续探索。

虚拟商场和虚拟商圈研究。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必将造成虚拟消费空间对实体空间影响的扩大。网上购物也不再是稀罕的小概率事件,因此虚拟空间的结构与特点、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的关系研究、其特定消费者――网民的行为规律、空间分布等等方面的研究将是未来研究的一大趋势。

参考文献:

1.Dawson,Johm A,Retail Geography.London:CroomHelm,1980

2.周春山,罗彦,尚嫣然.中国商业地理学的研究进展[J].地理学报,2004

3.张文忠.经济区位论.科学出版社,2000

4.安成谋.兰州市商业中心区位格局及优势度分析[J].地理研究,1990(1)

5.林耿,张小英,马扬艳.广州市地铁开发对沿线商业业态空间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08

6.管驰明,崔功豪.中国城市新商业空间及其形成机制初探[J].城市规划汇刊,2003(6)

7.李昌霞,柴彦威.改革开放后上海市民消费方式的变化及其空间扩展[J].经济地理,2005

8.冯健,陈秀欣,兰宗敏.北京市居民购物行为空间结构演变[J].地理学报,2007

9.张水清.商业业态及其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J].人文地理,2002

10.Neda K.Recent Trends on the Retail Location in the Urban Retailing System:a Case Study of Kushiro,Hokkaido[J].Geography Review in Japan,1997

11.管驰明,崔功豪.1990年以来国外商业地理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3

12.尚嫣然,柴彦威.深圳居民服务性消费行为的偏好与空间特征[J].人文地理,2004

费心理学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B84-0文献标识码:A

Fei Xiaotong Cultural Psychological Thoughts

WANG Chenche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Fei Xiaotong is a famous sociologist, anthropologist. As we know, sociology, anthropology and psychology which he concerned with are inseparable. Therefore, we attempt to sort and interpret Fei Xiaotong's psychological thoughts, and on the basis of retrieval of a large number of Fei Xiaotong's academic works and following studies conducted by scholars , to unearth and sort his cultural psychological thoughts.

Key wordsFei Xiaotong, cultural psychological thoughts, indigenization

1 费孝通心理学思想来源

费孝通早期心理学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费孝通早年家庭的熏陶及所受过的教育,费孝通的家族是古镇世家,祖父和外祖父都是镇里有名望的读书人,父母贤达,家教肃正,兄弟上进。其中对费孝通影响最深远的当属他的父亲费璞安。费孝通曾回忆说,“我一生的学术活动有两个特点,一是搞调查,而是写文章,这很明显跟父亲的影响有关”。(张冠生,2006)父亲外出调查带回的地方志书,将乡土融入了费孝通的生命历程。此外,费孝通约四岁入蒙养院,六岁入吴江县城的第一小学,使他早早地就开始接受了系统的教育。

费孝通在读医预科后,“决心不去学医为一个一个人治病,而要学社会科学去治疗社会的疾病”(张冠生,2006)。初到燕京大学时,费孝通有意于学习心理学,为此他还给当时的心理学系主任陆志韦写了封信。尽管最终费孝通选择了社会学,但从此他与心理学这门学科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学习社会学的同时,社会心理学等相关的课程开设也为费孝通心理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费孝通心理学思想在形成过程中,深受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马氏不仅是英国人类学功能派的大师,同时他对心理学也有一定的研习。马氏在莱西比大学进修时,学习的便是心理学与经济学。费孝通作为马林诺夫斯基的关门弟子,在接受先进人类学教育的同时,必定也接受了一部分西方心理学的思想。

晚年的费孝通开始致力于对“文化”的研究,提出著名的“文化自觉”理论,并且提出对人的研究需要从“生态”研究上升到“心态”研究,这些理论与心理学都是息息相关。

2 文化自觉

费孝通晚年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文化自觉”的理论。2003年,费孝通先生在《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一文中,对于文化自觉的含义又作了明确的解说:“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孝通,2005)

费孝通指出,要做到“文化自觉”,一是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二是在处理不同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时要树立“和而不同”的文化观(费孝通,2001)。他注意到,“21世纪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各种不同文化的人,也就是怀着不同价值观念的人,怎样能在这个经济上越来越息息相关的世界上和平共处?人类在21世纪怎样才能和平地一起住在这个小小的地球上?”(费孝通,1999)。

1993年,费孝通在与日本学者的学术交流中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有了‘美人之美’为基础,我们还应当更进一步,通过加强群体之间的接触、交流和融合,在实践中筛选出一系列能为各群体资源接受的共同价值标准,实现‘美美与共’。就是说已经被捆在一体中的人们能有一套大家公认的价值标准,人人甘心情愿地接受这些标准主动地行事。这样的社会也就是我们中国前人遗留给我们的理想,即所谓的‘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丁元竹,2007)

费孝通将文化自觉从一般的社会学方法论上升为民族生存的高度。费孝通从文化反思入手来认识中国社会所特有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等社会结构,同时又从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中构建出各美其美和美人之美的文化自觉。从中不仅突出了费孝通的社会学人文价值关怀的思想,(下转第193页)(上接第173页)而且也看到了创建心理学中国化的研究路径。

3 从“生态”研究到“心态”研究

费孝通在“北京大学社会学十年”纪念会上提出,现在的研究应当考虑进入一个新的层次,从人与环境及资源的生态关系进到人和人的心态关系,即从“生态”研究到“心态”研究。生态关系是指人和人的共存关系,心态关系是指人和人的共荣关系,人和人既要共存也要共荣。因此费孝通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即人的心态关系。他认为,心态研究必然会跟着生态研究提到日程上来。物质资源的利用和分配还属于人同地的关系,称之为生态的层次。劳动力对于财富的占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即心态的层次(费孝通,1992)。

费孝通指出,人们心态正在发生着变化。现在研究心态的关系及其变化的便有文艺界的作家们,用小说的体裁来表现人们的心态,但还没有上升到科学化的程度。费孝通所提出的“新孔子”,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就是心理学家。心理学家所从事的,就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心态”研究也将成为心理学家们的使命。

费孝通已经开始强调人类文化中价值观念的共同性和特殊性的问题。他所提出的心态层次的问题,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在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的背后,隐藏着一种能够在不同文化之间互相调节,认可接收的价值体系。这也将是文化心理学所需要探讨的问题。

4 结语

费孝通的“文化自觉”、“从‘生态’研究到‘心态’研究”等理论构成了其文化心理学学思想的基础所在。费孝通对中国社会的理解和探索是独到并有启发性的,特别是对农村社会的微观认识是入木三分的。以史为鉴,以人为镜,通过剖析费孝通的心理学思想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自觉地运用适用于中国本土国情的心理学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心理学,是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丁元竹.费孝通社会思想与认识方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2]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5.

[3]费孝通.孔林片思.读书,1992.9:3-7.

[4]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6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5]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费心理学论文篇(4)

(一)国内外有关少数民族消费行为的研究进展

国内外学者对少数民族消费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1.少数民族消费行为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国外学者对少数民族消费行为的研究由来已久,成果丰厚,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但国内外学者对少数民族概念的界定差异较大,国外学者的少数民族消费行为研究对象,除我国传统意义中的民族外,还指少数人群体中的种族、土著、原著和移民群体,较中国的少数民族定义更具广泛性,也更强调研究对象的地域性和国别性。所以国外学者对少数民族消费行为的研究更多的是针对种族、移民群体的消费行为展开。例如,美国的华人消费群体、匈牙利的德裔消费群体、西班牙裔美国人的消费行为研究等。2.少数民族消费行为重要性的研究。国外学者对于少数民族消费者能够创造新的细分市场,给企业带来收益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出生于波兰的卢因作为一名犹太教后裔,早在1946年就开创了行为研究与少数民族行为研究。之后的MarilynHalter、H.H.Kassarjian、D.M.Stayman(1989)通过食品的实证研究也发现民族性与少数民族消费间具有一定关系。YupingLiu(2000)就认为少数民族消费者市场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还有很多学者认为这一市场不仅容量在增加,而且随着各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购买力也在持续增长。Bauer(1960)认为,消费者在进行决策时并不是像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最大化效用”,而是最小化相关风险。我国学者张琦(2001)认为,少数民族即期消费不旺、需求拉动不足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吕学芳(2002)认为,开拓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消费市场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彭林绪(2000)、姚伟钧(2005)、熊正贤(2010)认为,开拓土家族地区农村消费市场来发展土家族地区经济,先必须了解土家族地区居民的消费特征,并对土家族居民的消费模式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还有个别学者从民族学、民俗学等角度对土家族居民的饮食、消费文化进行了定性探讨。3.影响少数民族消费行为因素变量的研究。基于此角度研究的文献最多。国外学者对少数民族消费行为的特殊属性有较深入的定性研究。近十年来,有许多国外学者开始关注少数群体的消费行为,尤其是对美国移民研究为甚,将其归因于文化、宗教、社区等主要因素。Hirschman(1960)通过大量实证调查发现,宗教对消费者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JaneSojka和PatriyaS.Tansuhaj(1995),通过对1970—1990年公开发表文章的整理发现,研究交叉文化状态下的消费行为,为以后多元文化下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帮助。但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少数群体的文化、宗教等主要方面展开的研究。YupingLiu(2000)将影响美国移民消费的因素归结为文化和移民小团体的特征,并对其影响原因构建理论模型。还有很多学者都认为文化是影响少数民族消费行为的重要变量。Rook和Levy(1983)展开了对消费行为的仪式化和象征意义的研究。紧接着学者Mccracken(1986)、Schtte和Ciarlante也开始进行了对消费者行为的跨文化研究,认为消费者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其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同样,我国学者彭林绪(2000)从居住饮食文化的变迁角度探讨了土家族生活消费的变化。余石(2001)采用总量数据建立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消费函数的数学模型,并对该地区的总消费需求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绝对收入假说与相对收入假说理论在该地区的适用性。姚伟钧、刘朴兵(2007)从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角度分析了鄂西土家族的饮食文化的特征。4.营销战略角度的研究。有部分国外学者看到少数民族消费群体的重要性,为了吸引这一市场消费者,满足其特殊市场需求,分别从市场营销角度构建模型,提出各种营销策略。如:JinnieJinyoungYoo(2010)运用广告,JangHoMoon(2010)用数字媒体吸引少数民族消费者来促进商场销售,RamuGovindasamy、VenkataPuduri和JamesE.Simon(2010)提出通过政策引导鼓励西班牙裔美国人购买有机食品等。中国对于少数民族消费行为的研究更多是基于消费行为理论的实地调查的实证检验。如学者李培宏(2006)对甘肃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特征进行研究。王飞雄、张鲲(2003)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调查。高海霞(2008)对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消费研究。康薇、高云(2005)对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消费行为进行的比较分析。康德彪、马莹莹(2008)以怀化市居民为例对少数民族文化偏好型旅游市场进行研究。还有一些学者从行业角度进行分析,如对我国少数民族金融消费行为研究。侯玉霞(2011)对民族村寨入境游客的消费行为的研究;孔凡磊(2011)对少数民族地区老年人消费行为的研究等。

(二)与少数民族消费行为相关的研究

消费行为理论是现今少数民族消费行为研究的基础理论。该理论与少数民族消费行为研究相关联的是以菲利普•科特勒的相关研究和文献为主,主要体现在消费行为影响变量与消费者购买过程的研究。第一,宏观因素,如文化、社会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研究。第二,消费者购买过程的研究。菲利普•科特勒(2000)指出,消费者购买过程活动,包括消费者的主观心理活动和客观物质活动两个方面。消费者行为是个广义概念,包括购前准备、购买、购后反应三个阶段。第三,基于品牌知觉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最早是菲利普•科特勒,他认为影响变量有涉入度、品牌知觉差异,而后李国庆(2006)在其硕士论文中,将影响变量概括为三个方面:涉入度、品牌知觉差异及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的追求———H/U。1.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少数民族消费行为主要借鉴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约翰•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活动(即S-R理论)和迪齐奥(1947,1964)的消费者行为的情感和非理性心理决策方面,以及GeorgeKatona(1953)开创的将消费者意念和态度用于预测消费者行为的技术。他的消费理论和对消费者的关注至今仍被认为是对经济心理学和消费心理学的巨大贡献。Assael(1998)提出,消费者动机是一种引导消费者朝着满足其需求行为的驱动力。Belk(1978)、Bocock(1993)、Oswald(1996)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消费者的符号消费行为。心理学研究方法为少数民族消费行为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2.行为科学角度研究。著名学者麦克尔•R.所罗门开创了消费者行为学跨学科消费者行为金字塔研究。3.市场营销学的研究。PhilipKotler(2000)给出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定义包括消费者的主观心理活动和客观物质活动两个方面。之后的品牌忠诚研究、消费者的学习模型;罗杰斯(1959,1962)的消费者分类;克拉格曼(1965)提出的低度介入的消费者决策方法以及韦尔斯(Wells,WilliamD.1993)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提出的依据购买决策过程的五个阶段(识别、寻找、购买、消费、消费后),给少数民族消费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分析路径。4.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在社会学领域,少数民族消费者行为研究从中借鉴了概念和研究视角。如社会分层(SocialStratification)、社会阶层以及包括意见领袖和个人影响在内的新扩散理论(Warner,Meeker,Eells1949;Katz,Lazarsfeld1955;Rogers1962)。张梦霞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认为,文化价值观是影响我国消费者购买和消费行为的关键动因。另外,显性消费(conspicuousconsumption)和参考群体(referencegroup)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的运用及仪式化和象征意义(Rook和Levy1983,Rook1985)、经验和新奇行为(Holbrook和Hirschman1982)以及宗教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Hirschman1983)、消费者行为的跨文化研究(Mccracken1986)。

二、少数民族消费行为研究存在的问题

费心理学论文篇(5)

一、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总体体育消费水平仍然较低,年平均购买水平多集中在300元以下,而且是以耐用品为主;大学生体育实物消费水平明显高于体育劳务消费水平,体育实物消费与体育劳务消费的比例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以沈阳市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情况为例:在沈阳市大学生中,有38.4%的大学生进行过100元以下的体育消费;34.4%的大学生进行过100元~300元之间的体育消费;仅有14.5%和10.6%的大学生分别进行过300元~500元之间和500元以上的体育消费。在体育消费结构方面,沈阳市大学生参加实物型体育消费(包括运动服装、健身器材、体育图书)的总支出明显高于参加非实物型体育消费(包括体育健身娱乐活动、观看体育比赛和表演)的总支出。在体育实物消费过程中,运动服装的消费占总支出的43.5%、体育健身器材的消费占总支出的15.3%、体育图书音像制品的消费占总支出的9.07%。然而,在非实物型体育消费过程中,观看体育比赛、表演的门票花费占总支出的7.81%,体育健身的消费占总支出的18.42%。这说明高校学生对体育的投入以购买实物型消费资料为主。

就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心理而言,目前我国大学生进行非实物型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是强身健体、形体健美、社会交往、缓解压力;进行实物型体育消费的动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求实、求廉、求便与求新、求美、求名动机并存的特点。近些年,尽管“花钱买健康”的体育观念已经基本得到大学生的认可,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个人消费心理和外部环境等因素,多数大学生仍然不愿意把更多的钱投资在体育上。

二、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对策

1.通过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以促进其进行体育消费的对策

体育消费心理是指人们在购买或使用体育实物型产品与体育劳务型产品以满足自身体育需求的消费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调节、控制自身消费行为的心理现象。本文主要基于态度、动机和购后满意度三个方面来从大学生心理层面研究促进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对策。

(1)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体育消费态度的对策

消费态度改变的意义在于增强消费者的积极态度,推动消费者的购买活动。为此,我们需要调动大学生积极的消费态度。积极的体育消费态度是高校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充分条件,所以在高校学生体育消费态度的转变与引导上要尽量做到多渠道、多视角,从整体上改变其对体育消费的看法。根据消费者行为学理论,本文认为,要促进大学生产生积极的体育消费态度必须从实际入手做好以工作:第一,通过详细的市场调查确定大学生对特定体育产品的态度,从而使广告的产品信息能够创造一种“心情”,与大学生共同分享,以提高他们采取行动的可能性。个人的态度是概念、信息、习惯及动机的组合,受实际经验而改变,广告推销的目的正是要使这种组合发生改变。在行销时,体育产业部门必须确定大学生消费群体对特定体育产品的态度;若他们对体育产品产生不良印象时,则应致力于怎样使他们改变原来的态度。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人希望认识及感觉因素能够保持一致,只要改变个人的认识或感觉因素,则个人的态度就会发生改变。所以,能够与大学生消费者“心情”产生共鸣的体育产品信息就会提高他们采取行动的可能性。第二,向大学生宣传“健康理念”,使他们认识到健康不仅指身体上的强壮而且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而体育锻炼的生理功效和心理功效恰恰能满足大学生的健康需要。第三,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投资”的认知程度,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劳务消费水平,缓解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明显失衡的现象。第四,针对大学生的求新动机,鼓励大学生参与、尝试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或产品,为进一步扩大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2)激发大学生产生体育消费动机的对策

根据动机的定义我们可知,动机可以引起个人的行为,并且使得该行为指向某一特定的目标。本文主要以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的认知理论为依据,提出一些对应的激发大学生产生体育消费动机的对策。这一理论用诱发力、期望和力的概念构成人类动机作用模式。弗洛姆认为,个人想要进行某种行为活动的力是一切成果的诱发力及由于完成这些成果而同时产生的期望强度综合作用的结果。用公式表示就是:

其中,Fi表示进行i行为活动的力;Vj表示j成果所具有的诱发力;Eij表示i行为是由j成果所产生的期望强度。这里诱发力V是对特定成果的情绪指向,意味着个人对特定成果爱好的强度,期望E是预测特定行为在形成特定结果时的信念。运用这一理论来理解大学生体育消费群体的行为。据此,在大学生产生体育行为之前,应该采取下面一些措施来诱发大学生产生体育消费的动机,进而促使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第一,提高体育消费品的质量;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适度定价。满足大学生消费者的求实、求廉的动机。第二,针对大学生消遣娱乐的动机,鼓励大学生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第三,针对大学生的求新动机,做好新兴体育项目与产品的宣传与开发工作。

(3)最大限度提升大学生的满意度

根据消费者行为学理论,顾客的满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为顾客所提供的让渡价值,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改进产品价值、服务价值、员工价值和形象价值,来提高产品的总价值。二是通过服务与销售网络系统,减少顾客购买产品的时间成本、货币成本、精神与体力消耗,从而降低总成本。

体育产业的发展依赖于体育消费者满意度的实现,只有不断地满足大学生体育消费者的需求,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壮大。根据消费者行为学理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满意程度:第一,对体育产业部门进行规范化管理。这样既能提高体育产业部门的工作效率,又能逐步建立体育企业的良好形象。第二,通过科技创新、丰富体育产品的品种、提高体育产品的质量,以及提供服务等最大限度地增加体育产品的附加值。第三,逐步完善销售与服务网络系统,减少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时间成本、货币成本,以及精力的消耗,从而降低总成本,增加顾客的让渡价值。

2.通过改善外部环境以促进其进行体育消费的对策

外部环境与消费者心理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决定着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外部环境同样是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关键要素,它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或阻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作用,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主要从搞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加强与完善体育市场管理,加大对校内体育场馆的投资和建设力度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通过改善外部环境以促进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

(1)搞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根据消费行为学理论,校园文化属于亚文化的范畴,是指不占主流的或某一局部的文化现象。一种亚文化可以代表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包括与主体文化共通的价值观念,还包括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每个亚文化群体都有自身的某些生活行为方式,成员往往与其发生认同。一般认为,亚文化对其成员的影响比主流文化还要强,它赋予个人一种可以辨别出来的身份。因此,在对文化与消费心理的研究中,主要是研究亚文化对消费心理及行为的影响。

据调查,校园体育文化是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关键要素,搞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提出下面一些对策,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第一,定期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摄影展览会以及体育论坛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体育,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文化建设。第二,针对大学生喜欢户外活动的特点,多开展一些户外体育健身活动。第三,组织大学生观看大型的体育赛事,并且定期的组织各种体育项目的比赛,调动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加强与完善体育市场管理

在一项有关大学生体育消费权益问题的调查中,有近5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消费者权益受过侵害,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消费市场比较混乱。这就需要加强与完善体育市场的管理,规范体育市场的秩序。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做好下面几个工作。第一,必须加强依法治体的实施力度,营造一个具有公平、公正竞争环境的体育市场。第二,要提高现有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管理素质,引进新型管理人才。第三,建立体育健身评价、调整、创新与服务体系。第四,对于保护消费者权益而言,落在实处。

(3)加大对校内体育场馆的投资和建设力度

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的数量仍然存在着明显不足的现象。校内体育场馆的缺乏是阻碍大学生进行劳务型体育消费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就必不可少地要扫除场馆设施不足的障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主要提出下面几个对策:第一,提高高校有关领导对体育的认知程度,体育场馆不仅仅是一种福利设施,通过成功的市场化运作它也可以为学校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第二,高校应该把体育场馆纳入学校建设规划,加大对体育场馆的投资力度。第三,加大对体育场馆的经营和管理,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

参考文献:

[1]张辉等: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调查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3

[2]王长征等:消费者行为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

[3]黄各非:消费者行为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

[4]冯丽云:营销心理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

[5]程士安:消费者洞察[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

[6]何敏学等: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2004.3

[7]王莉华等: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及行为的调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4.2

[8]李萍等:浅析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及行为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

[9]李朝晖等:四川省高校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结构的统计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4.9

[10]高玉敏:华北区高校学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

[11]丁锋等:关于南京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

[12]李卫国等:广东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02.5

费心理学论文篇(6)

第一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研究生素质的基本途径.

为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及《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有关文件精神,贯彻落实《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第二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学习,科研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遵循相信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原则.

第三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一)组织和领导研究生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帮助研究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正确认识形势,不断提高研究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思想理论水平,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侵蚀;

(二)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学术观;帮助研究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关系,培养研究生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增强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高尚品德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引导研究生深入实际,参加社会实践,走理论联系实践的道路;

(四)努力培养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拚搏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创新能力;团结协作团

队精神以及良好的科学道德素质;

(五)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第二章管理体制

第四条机构及职责:

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行校,院(系)及学科点,导师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以校长为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研究生德育工作管理体制,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为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工作的开展.各院(系)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在院(系)党总支和院(系)行政的领导下,由党总支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负责组织研究生导师,团总支,研究生秘书及研究生会具体实施.

第五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工作职责:

1,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德育工作;

2,抓好研究生的党建工作;

3,抓好研究生导师的教书育人工作;

4,负责研究生日常行为管理工作;

5,负责研究生的创先评优工作;

6,做好研究生生的勤工助学和贷款工作;

7,指导研究生社团工作,开展研究生"三助"工作;

8,指导研究的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9,参与研究生马列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管理及形势政策的教育;

10,做好研究生特殊事故的处理工作;

11,指导研究生会的工作.

第六条院(系)职责:

各院(系)的主要职责:

1,根据学校的要求,制定并落实本单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

2,经常深入到研究生中了解,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及其学习,科研,生活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

3,负责本单位研究生的招生政审,年终考评,毕业鉴定等工作;

4,抓好研究生的

日常管理工作;

5,负责本院(系)研究生党(团)组织建设,配备好党支部书记,做好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和发展工作;

6,组织本院(系)优秀研究生及各类奖学金的评定工作;协助做好研究生的学籍和档案管理工作;7,做好研究生导师的教书育人工作;

8,做好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9,指导本院(系)研究生会工作,指导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10,完成党委及有关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七条党,团组织建设

党总支要安排好研究生中党员的思想教育和组织生活,并注意发挥其在研究生中的骨干作用.要抓好研究生党课教育和发展党员的工作.研究生党支部是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组织,院(系)应成立研究生党支部,研究生党员超过**人以上的要成立两个或两个以上党支部.党支部书记可以由导师,党总支干部,研究生秘书或研究生党员担任,其有关待遇与班主任相同.研究生党支部在党总支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任务是:

1,加强对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坚定其共产主义信念,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充分发挥研究生党支部的战斗保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政治责任心.

2,组织党员密切联系党外群众,开展群众工作.经常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及时反映研究生的

思想状况,协助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

第八条班主任工作

各院(系)研究生一般按年级设班级,研究生人数在**名以下的系可按系设班级,凡有**名以下研究生的系配备班主任一名,60-**名的配备**名.研究生班主任可由教师和管理人员担任,任期一般不超过两届.

研究生的班主任按《中国海洋大学班主任工作条例》的要求开展工作,参加考核和评奖.研究生班主任应加强与研究生导师的联系,互通有关研究生的思想,学习,工作情况,以便及时,有效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第九条研究生自我教育

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依靠学校,院(系)的力量,而且还要依靠研究生的自我教育.根据研究生文化水平较高,基础知识较完备,独立思考能力和民主参与意识较强的特点,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学习的双向互动交流关系.充分发挥研究生中共青团组织,研究生会组织以及研究生社团组织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第三章途径与方法

第十条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的师表,不仅在业务方面起着指导作用,而且在思想政治方面也直接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研究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负责.研究生导师应按照学校制定的《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对所带研究生在政治方向,道德品质和组织纪律性等方面加以关心,配合党组织做好教育工作.

第十一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与形势政策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研究生的必修课,是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重要课程来建设,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实教学内容.针对研究生的思想实际,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和形式,及时开展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宣传教育.研究生应修满4—6学分的形势教育及文化素质教育课,帮助研究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学习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重要作用.

第十二条研究生"三助"工作

研究生"助管,助教,助研"工作是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教学,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的补充力量.各院(系)要认真落实原《青岛海洋大学研究生兼任"助教,助管,助研"工作的通知》,加强研究生"三助"工作的管理.各院(系)应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要将研究生"三助"工作纳入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第十三条社会实践是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各院(系)应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工作,不断探索新的实践形式,内容,定期组织"博士团"等科技服务活动.

第四章制度建设

第十四条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原则上院(系)每月组织一次理论学习.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讲究实效.

第十五条坚持研究生思想动态的分析研究制度,每学期进行一次.遇到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及时了解和反映情况.

第十六条坚持研究生思想政治考评制度.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评估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评估体系中.考评结合年终工作总结和评优一起进行.

第十七条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制度,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第五章条件保障

第十八条学校每年列专项预算作为全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经费,用以全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活动,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等工作.各院(系)研究生德育工作经费,在各院(系)研究生业务费中专项列支××

第十九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务部门要管,其他部门也要管,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主管部门,要加强和改善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寓于整个培养过程.

社科部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院(系)党总支要把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院(系)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工会和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要生动活泼的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全校各行政业务部门,要本着"德育首位"的原则增强责任意识,结合业务行政管理工作,积极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条件,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教育中心工作职责

(**年6月修订)

研究生教育中心是在分管校长领导下独立行使管理与服务职能的教学和行政的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学校学位点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总体规划和阶段实施计划,组织全校的研究生招生,培养,德育教育和学位授予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组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生工作条例》,贯彻执行上级和学校有关的决定.

2,组织实施研究生培养工作.

3,组织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工作.

4,组织自行审定增列博士生指导教师工作,组织遴选硕士生指导教师.

5,负责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审核各级学位申请材料,递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根据学位评定委员会决议,颁发学位证书;核发毕业,结业证书或其他学历学习证明.

6,协助校长审批各学科(专业)制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并负责检查执行情况.

7,组织实施研究生的培养计划,课程安排,教学检查,教学评估,教材建设,课程考试,成绩管理,中期筛选等工作.

8,组织制订研究生年度招生计划,编制招生专业目录,开展招生宣传咨询工作,组织报名,命题,考试,阅卷和录取工作;审核研究生录取名单,提请主管校长审批.

9,确认当年招收研究生的指导教师名单.

10,做好研究生的学籍管理工作,组织研究生奖学金发放和违纪处理工作.

11,协助学校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制订研究生年度毕业计划,做好研究生的毕业工作.

12,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招收和培养留学研究生的工作和研究生的留学工作.

13,提请学校为培养研究生创造应有的条件.

14,组织制订研究生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gt;,开展研究生工作规律的研究,检查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总结,交流工作经验,提出指导研究生工作的建议和改革措施.

15,做好研究生业务经费的分配工作,监督研究生业务经费的使用情况.

16,统一管理非学历研究生教育,包括对专业学位,同等学力在职申请学位及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管理,并负责研究生对外合作办学工作.

17,统计有关研究生管理方面数据报表,做好研究生教育的归档工作.

18,组织研究生的"三助"工作.

19,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和校领导交办的其他有关工作.

中国海洋大学院(系)研究生工作职责

(**年6月修订)

招收研究生的单位应由一名院长(主任)或副院长(副主任)分管研究生工作,主要职责是:

1,办理研究生招生的有关事项.

2,组织制订各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经审核后具体组织实施;组织实施研究生兼任助教,助研,助管工作.

3,审查申请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和研究生指导教师名单,以及学位授予名单,并分别提请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

4,组织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聘请校内外,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作学术报告,组织研究生开展各项学术活动.

5,贯彻上级和学校有关研究生工作的规定和决定.

6,配备培养研究生所需的有关条件(如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等),管理和使用学校分配的研究生业务费.

7,审批每个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和论文题目.

8,做好中期筛选的组织工作,提出对研究生的学籍处理,奖惩和毕业分配的意见.

9,组织论文答辩.

10,监督和检查指导教师培养研究生的各项工作.

11,总结和交流研究生培养工作经验,配合党总支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

12,落实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实施对导师队伍的宏观管理工作.

中国海洋大学院(系)研究生秘书工作职责

(**年6月修订)

为了加强研究生管理和培养工作,决定在院(系)设研究生秘书(兼职或专职),研究生秘书在各院(系)和研究生教育中心双重领导下开展工作,直接对研究生教育中心和院(系)领导负责,其工作职责为:

1,配合院(系)组织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及按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办理老生报到手续.

2,配合院(系)领导组织修订各专业培养方案,各科课程教学大纲和制订每个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并督促实施.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工作.在研究生导师,院(系)及研究生教育中心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

3,协助院(系)领导做好招生工作,包括招生计划,命题,复试,导师遴选等.

4,具体组织实施研究生中期筛选和综合学科考试工作.

5,督促,检查论文选题,论文计划,论文进度及论文答辩等各项工作的进行,做好研究生档案工作(包括论文开题报告,课程成绩管理,文献综述,答辩材料,论文中,外文摘要及论文的收集整理).

6,协助院(系)党总支做好研究生党建及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协助做好研究生就业工作.

7,负责院(系)研究生管理及培养的日常工作:

(1)按照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研究生转专业,休学,复学,退学的具体手续;

(2)建立研究生学籍档案,并完整地保存好学籍档案;

(3)每学期第十五周开始制订本专业下一学期的开课计划及课程表,经院(系)领导同意后于第十八周报研究生教育中心审查;

(4)负责发放选课单,安排研究生选修外系课程(选课单必须于每学期开学后第二周前交研究生教育中心);

(5)负责处理专业课排课,排教室等问题;

(6)安排研究生专业课考试,落实各课程的考试时间,教室,主考和监考等,并报研究生教育中心备案;

(7)做好考试,考查成绩登记工作.

考试后十天内必须将成绩填报表,试卷回收完整,认真登记并交研究生教育中心保存.

公共课成绩由研究生教育中心负责收取,并填写成绩填报表,后转交各院(系)研究生秘书登记.在研究生论文答辩前应完成学籍成绩表的填写工作,送研究生教育中心核对无误后,由研究生教育中心盖章后存档.

8,完成院(系)领导及研究生教育中心安排的其他有关工作.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业务费管理规定

(**年6月修订)

一,根据国家相关文件和我校具体情况,我校研究生业务费现行标准为:

硕士研究生每人每年**元

博士研究生每人每年**元.

二,研究生业务费以院(系)为单位发放,院系可提取其中的10,用作研究生教育管理费用.其余分到各导师名下,实行包干使用.开支由导师提出,院(系)领导审批后方能使用.

三,研究生业务费的开支范围包括:材料费,试剂费,加工费,试验费(包括上机费),必须的专业参考书刊,资料和小型低值仪器费,出差费[注1],以及聘请校外有关方面专家审阅研究生论文和论文答辩时必须开支的有关费用[注2].

各专业因培养研究生所必须购置,复制的专业图书资料,为院(系)资料室财产,经院(系)资料室验收,签名后才能报销,其费用从各单位的"研究生业务费"中开支,教师和研究生可以从资料室借阅.研究生因课程学习需要购买的教材,讲义,资料等费用由研究生自理,不得报销.

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毕业论文时,凡属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和部门委托科研任务,或参加学校自选科研项目的研究,其费用可在导师科研费中开支.

四,各专业招收的研究生一般应在本专业解决课程学习,确需到外单位去听课的,必须提出申请,由主管院长同意,并在开学前一周将申请书交研究生教育中心核准.其经费由所在院(系)或个人支付.[注1]研究生出差的开支范围,标准和办法,按照《中国海洋大学关于研究生业务出差的规定》执行.

[注2]研究生论文评阅及答辩费用按照《中国海洋大学关于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经费开支的暂行办法》执行.

中国海洋大学关于研究生业务出差的规定

(**年6月修订)

一,研究生业务出差,系指为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去校外学习,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进行科学试验,参加学术会议以及为完成教学实践任务去校外指导本科生进行的社会活动等.

二,研究生入学第一学年以课程学习为主,一般不宜安排

出差,有特殊情况需出差者,由所在系出具报告,分管院长批准,研究生教育中心备案.

三,研究生出差的地点,应在能完成任务的前提下,以就近选择为原则,导师必须严格掌握.研究生的业务出差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制订出差计划,征得导师同意,分管院长批准.不经导师同意,任何人不得随意抽调研究生出差.

四,对研究生业务出差的旅费开支作如下规定:

1,研究生外出进行科研活动,凡属承担政府科研任务,委托科研任务及校内自选科研项目的,其出差费用应从相应的科研经费中开支,差旅费开支标准视同一般工作人员.

2,研究生因参加指导本专科学生生产实习而出差,如属培养计划所规定的任务,其旅差费从各单位的"研究生业务费"中开支,如属培养计划以外的任务,其旅差费由各单位开支,旅差费开支标准,与一般工作人员出差待遇相同.

3,研究生为完成课程及毕业论文外出收集资料,进行调研或听学术报告,其旅差费从各单位的"研究生业务费"中开支,除住宿费可按照一般工作人员出差待遇外,其余费用一律按本,专科学生生产实习经费开支标准执行.

中国海洋大学关于

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费开支费用的规定

(**年6月修订)

一,经费开支

评阅论文和论文答辩所需的酬金及接待费均从各单位"研究生业务费"中开支,现将有关经费开支标准规定如下,请各单位参照执行.

(一)硕士论文答辩费每生**元.

(二)博士论文答辩费每生**元.

(三)论文评阅费:硕士论文每篇,人次**元,博士论文每篇,人次**元.

二,接待工作

(一)住宿:外地答辩委员住宿,接待,由院(系)或导师联系安排.

费心理学论文篇(7)

市场营销学主要是围绕消费者行为、供应商行为以及营销机构行为这三个问题展开研究。自二十世纪初产生以来,它就充分吸收了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博采众家之长,逐步形成为一门具有特定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独立学科。可以说,市场营销学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是一门在多学科交叉融汇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市场营销近视症、市场细分、产品生命周期和市场营销组合等概念以及市场营销职能论,成为现代主流市场营销学的核心。这些概念和理论形成了市场营销学的逻辑架构。下面,根据市场营销学的基本框架,简略谈一谈市场营销学与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

一、市场营销学与经济学

市场营销学与经济学的联系很紧密,它借鉴了许多的经济学概念与理论,经济学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而且由于早期市场营销方面的学者基本上都是经济学家,因而其长期被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来看待。但事实上,市场营销学并不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应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其研究的范围比经济学宽,程度比经济学更为深入。经济学是研究人与社会如何花费时间选择使用稀缺生产资源去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用于消费。消费者的满足是以式样、时间、地点和占有情况这四种经济效用为前提,而市场营销提供了后三种效用。所以说,市场营销是一种很重要的经济活动。因此,市场营销学中许多地方都应用到了经济学的概念与理论。

消费者行为分析是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始,它广泛借用了偏好、无差异曲线、边际效用、机会成本和理性等经济学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发展了一些新的研究与分析工具。如,多维偏好分析和联合分析等市场研究方法中的偏好排序,就是以经济学中的偏好、无差异曲线等为理论依据。虽然消费者行为研究还应用到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但经济学的这些概念是其重要的研究前提。

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是现代营销战略的核心。微观经济学中的垄断竞争理论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不同的市场中消费者偏好、收入水平和竞争状况都有所差别,形成了不同的需求函数,因此,企业必须对市场进行细分,以满足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市场定位应用的经济学原理是,通过产品差异化能制造出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形成一个“小的垄断”市场,不同的企业就可以定位于不同的目标市场上进行非价格竞争。

产业组织经济学中一些理论对营销战略的制定也有重要的影响。如波特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厂商如果能够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进行生产,或以独特的方式为购买者创造价值,就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据此,市场营销学中强调,制定营销战略时不仅要考虑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要关注竞争对手的行动,树立真正的“市场导向”的观念。

经济学中将产品作为一系列属性来分析,认为是一个特征的集合,不同消费者对这些特征的偏好程度有差异。也就是说,消费者对相同产品有不同的反应不是源于对产品的特征有不同的感知,而是由于他们对产品特性有不同的偏好。因此,在市场营销中,将产品看作是“厂商所提供的对需要的满足”。满足目标消费者的需要也就成为产品开发中一条重要的准则。此外,产品策略中生产线策略、包装策略和品牌策略中还应用到经济学中互补品和替代品的概念。

营销定价涉及到较多的经济理论。首先,经济学认为不同的消费者对同一种产品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营销定价中就采用了差别定价方法,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其次,根据信息经济学中“价格—质量”效应原理,即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往往会认为高质量产品的价格也较高,企业就将创立品牌与高价策略相结合,力求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一个高价高质形象。再有,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博弈论,为企业价格竞争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该理论在决策中考虑了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反应,其分析结果具有较强的现实解释力,最适宜分析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如,著名的“囚徒困境”模型能较好地解释恶性价格竞争产生的原因。另外,收入弹性、交叉弹性和促销弹性也是营销定价中常用的经济学概念。

销售渠道的建立是经济学中劳动分工这一基本原理在市场营销中的反映。渠道中的批发商、零售商或代理商承担了不同的职能,具有制造商所没有的分销技能。他们通过大规模的分销产品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同时,其经营的品种较多,范围经济效应也十分明显。这样,通过劳动分工大大降低了执行分销功能的成本,提高了分销的效率。在建立自己的垂直一体化销售渠道还是借用别人的渠道的决策上,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其提供了工具。交易费用理论认为,垂直一体化销售渠道会产生内部交易成本,而借用别人的渠道则会形成市场交易成本,企业通过比较这两种成本大小,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具体而言,资产专用性和不确定性是渠道选择的重要标准。当资产专用性较高时,需要垂直一体化销售渠道,而当资产专用性较低时,借用别人的渠道更为经济。当不确定性很低时,垂直一体化销售渠道的交易成本可能更高" 反之则反是。

促销是营销中最富创造性的活动,也是经济学家关注较多的一个经济现象。经济学家认为促销不仅能向消费者提供信息,而且还是影响需求、制造产品差异的手段,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促销成为一种重要的非价格竞争方式,在市场营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也有经济学家认为促销,尤其广告,是一种浪费并影响社会经济福利。

作为促销组合之一的公共关系也有一定的经济学属性。制度的基本功能是节约交易费用。当关系契约普遍社会化后" 一系列人际关系契约联结成的人际关系网就形成为一种制度安排。人际关系作为制度安排的一种也就具有节约交易费用的功能。公共关系是企业与利益相关体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制度安排。因此" 公共关系是一种降低交易费用的重要制度,一项重要的营销职能。此外,市场营销学中还用到了一些经济学概念,如,恩格尔定律用于市场分析;销售中用到货币理论的信用概念;地租理论用于解释市场营销机构的位置和布局;根据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提出政府干预市场营销活动理论等。

总之,经济学为市场营销学提供了许多的概念和理论,为市场营销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现在,市场营销学与经济学的结合更加紧密,形成了一些交叉的课程,如《消费经济学》、《零售经济学》、《广告经济学》和《市场营销经济学》等。随着经济学新理论和新分析工具的出现,经济学将进一步促进市场营销学的发展。

二、市场营销学与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们的心理、意识和行为以及个体如何作为一个整体,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关系,其研究对象就是人。而人正是市场营销活动的主体,也是市场营销学研究的对象。由于两者研究对象的相同,也就逐步形成了一门专门研究营销心理活动的新学科———市场营销心理学。

市场营销心理学早期的研究集中于广告促销心理行为的研究。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的《广告论》是市场营销心理学最早的著作。进入70年代后,定价心理研究和消费者心理研究成为市场营销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此时,英国的大学开始讲授“消费者心理学”。60年代末,以德国学者彼德·萨尔曼的《市场心理学》为代表,市场营销心理学进入了一个完善和成熟期,其研究领域几乎涵盖营销活动的全过程。它不仅仅限于研究营销活动中广告促销心理和消费者的心理,同时也研究市场细分和厂商对中间商、推销人员的心理策略。具体而言,市场营销学在以下几方面借鉴了这些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

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分析中主要应用了心理学的认知理论和动机理论。分析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知觉、注意、态度、兴趣、体验和记忆等认知过程以及研究消费者购买动机,能解释为什么消费者愿意购买这种产品而不愿意选购其他产品,并寻找到消费者购买此类产品的真正动机。市场细分的标准有很多,其中心理标准是市场细分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个人性格和心理倾向都可作为市场细分的心理标准。根据心理标准进行市场细分后,就可以根据目标市场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如,假设目标消费者性格上比较懦弱、心理倾向上崇拜名人和权威,宜用名人做广告并加大促销力度,刺激其购买。

市场定位是消费者在不同维度上对某品牌及其相关竞争品牌的评价结果,是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特定的、而且往往是独特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认知过程中,人们不仅借助感觉器官对商品的个别属性进行感受,而且还将各个属性联系、综合起来,进行整体反映,形成知觉。这一过程受到消费对象和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征。因此可以说,市场定位是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定位,市场营销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将有限的资源科学地用于产品的开发、定价、销售渠道和促销四个方面,最终树立一个独特的品牌形象。

产品是厂商和消费者之间联系的物质纽带,同时也是心理策略运用的载体。产品的设计就应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来进行。如,新产品应体现消费者的威望、社会地位、自尊和自我实现等个性心理特征。另外,在新产品的扩散上,消费者被分为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多数、晚期大多数及落伍者等五类,这种分类的基础是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态度和行为上的差异。针对这五类消费者的不同心理特征,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新产品推广心理策略。

包装策略主要应用到的是心理学的认知理论。包装具有识别、美化和联想等心理功能,能产生唤起注意、引起兴趣、启发欲望和导致购买行为等心理过程。依据这些心理要求,市场营销学中形成了一些反映消费者这些心理要求的包装策略。与包装策略一样,认知理论也是品牌策略的心理学基础。消费者一旦形成了对某个品牌的认知,就能从品牌中满足自我形象、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需要,同时通过移情作用,获得情感上的寄托和心理上的共鸣,对品牌产生情感,从而转化为对品牌的忠诚。这些心理学观点是制定品牌策略及进行品牌资产运营的重要依据。

针对消费者心理来制定价格,是一个重要的定价策略,也是企业常用的一个定价策略。定价方法中的认知价值定价法以及心理定价策略中尾数定价、整数定价、声望定价和招徕定价等都是心理学原理在营销定价中的成功应用。这些定价方和策略,有的是利用了消费者的情感,而有的则是抓住了消费者的认知特点。另外,在价格调整中,分析消费者和竞争者的心理活动是价格调整中最重要的内容。

分销渠道中应用心理学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找到激励渠道成员积极推销企业的产品的方法。渠道成员的知觉、记忆和情绪等心理活动以及心理倾向都会影响他们从事营销活动的行为,诸如渠道成员进货的积极性、进货的数量和周期等。渠道策略中很多对渠道成员的激励措施,就是根据渠道成员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制定调动其积极性的心理策略。

促销利用的心理学理论与沟通和教育的心理功能有关。促销组合中每一个策略都应用了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广告,无论是广告形式还是媒体的选择都综合考虑了消费者的认知过程。广告效果的测量测定也采用了一些心理测量技术;$)人员推销的技巧中涉及到许多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同时,对推销人员的激励也应用了心理激励的手段;%)销售促进是利用顾客(客户)的求“实”、求“廉”、求“新”的心理,通过采用各种心理策略,吸引目标顾客的购买;&)公共关系活动中大量运用了心理策略。以建立与公众之间积极心理关系为基础,通过暗示情境和感染情境,影响公众的思想和行为,使得公众信任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此外,市场研究中还借鉴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深层交谈和投射法等。

三、市场营销学与社会学

社会学不像经济学和心理学那样与市场营销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论著研究市场营销与社会学的关系。但作为研究交换这一基本的社会活动的市场营销学,应用社会学的一些概念、原理和方法,去研究市场营销活动,能更好地揭示出其中蕴含的内在规律。

社会学的核心观点认为,人是社会人,是作为一个或多个群体的成员,是某种文化的代表,是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文化的产物。人们会随着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习俗、制度和价值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自尊、情感、愉悦和非理性等都是人们行动的社会原因。这些观点和其中的概念在市场营销学中多处得到体现和应用。

社会学的观点主要应用于市场分析,其中,又以消费者行为分析为多。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如,参照群体、家庭、社会阶层、文化和亚文化等,都是社会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是消费者行为分析的重要的理论基础。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消费者购买行为,也将直接决定企业营销策略的选取。

分析组织市场时,所涉及到的组织、权利和地位等概念也是社会学的概念。市场营销学从这些概念出发,根据组织市场的基本特点,形成了一个有别于消费者行为分析的分析模式。

社会文化的变迁也是社会学中研究的一个重点。社会学家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预测常常被市场营销学者借来分析消费的变化趋势。例如:妇女在社会中地位的转换、家庭领导权的转移、儿童消费的增长以及个人和社会价值观的改变等都会引起市场的变迁。市场预测中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因素来考虑。

在新产品的扩散中,市场营销学应用了社会学的创新传播理论。创新在社会系统中的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研究表明,创新采用者的数量随时间呈# 型曲线的变化,且不同的创新在整个采用过程的时间范围上可能完全不一样;那些较早采用创新的“创新者”和“先行采纳者”在特质和对信息利用等方面与较晚采用者有明显的不同;较晚的采用者希望得到早期采用者的帮助;大众传媒信息借助人际交往得以在社会上传播。这些社会学的观点是市场营销学中新产品扩散营销策略的理论基础。针对新产品传播的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并重视舆论领袖和口头传播的作用也就成为市场营销学中新产品扩散过程管理的基本原则。同时,该理论对营销沟通策略设计、产品定位、产品生命周期“延伸”策略均有重要的影响。

社会学对社会成员之间的冲突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些正确对待冲突的观点和方法。这些是解决渠道成员间冲突的重要工具。另外,竞争与合作的概念是社会学用来描述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相互联系的方式,同时也被市场营销学用来说明渠道成员之间的关系类型,它对于处理渠道成员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广告通过对商品和服务的宣传,把有关信息传递给目标市场的消费者,以诱导消费者注意和产生购买动机。广告是否有效率取决于消费者对广告的认同和态度。这种认同和态度与参照群体、社会阶层、文化和亚文化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据此,市场营销学主张,广告策略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参照群体和文化等因素,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应指导广告实践。如,请目标消费者的参照群体做广告就是利用了社会学中有关参照群体的研究结论。

关系与网络也是社会学的概念,现也已借用到市场营销学当中。现代营销学认为,交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营销组合方法,另一种是关系方法以及扩展的网络方法。营销组合方法主要是从企业的观点考虑营销,而关系方法则是将卖者和买者之间的特定交易看成是发生在以两者之间长期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为特征的交易关系之中,网络方法进而将这种关系看作是相互联结的网络。这种基于关系和网络的交换方法观点是关系营销的基石。

总的来说,由于市场营销被认为是一个商业系统的概念,而不是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市场营销学对社会学的概念和原理应用不是很多。但现在市场营销学者越来越重视市场营销活动中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 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将会在市场营销学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以上仅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三方面谈了市场营销学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的学科也对市场营销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人类学和法学等。可以说,市场营销学的发展是一个兼容并蓄的过程,这些学科都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L·贝克,市场营销百科M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 戈登·福克塞尔等, 市场营销中的消费者心理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