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药学专科论文

药学专科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7 18:05:00

药学专科论文

药学专科论文篇(1)

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源动力,因此学习一门学科首先要让学生对所学学科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讲解中将平时积累的日常生活的现象与物理化学理论的关系,以及利用物理化学理论如何解决药学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等内容渗透给学生。首先,在绪论的讲解中交待清楚热力学、动力学和胶体与表面化学各个章节与日常生活及药学的相关性,让学生对物理化学有个总体的印象,增强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感到学有所用,明确学习目的,削弱畏难心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之后在每章节开始的时候,要让学生知道本章节能够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先从自然界的大范围讲起,然后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最后联系到与药学相关的知识,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把物理化学的理论真正利用起来。例如:化学平衡这一章的学习主要是化学热力学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而药物的合成通常都是经过一个化学反应来完成的,那么温度、压力、反应物的配伍等条件的改变对目标药物的获得有什么样的影响,如何能够在节约能耗、降低成本的基础上获得目标药物,这些都需要化学热力学知识的帮助找到最佳的反应条件。对于某些生物制品或抗生素等在水溶液中不稳定又不容易制得结晶的药物,要想获得能够长时间储存的粉针剂的药物,通常利用相平衡中相图的知识来指导完成药物冷冻干燥的操作[2]。表面现象,应用开尔文公式介绍制药工艺常用的喷雾干燥法,应用铺展与润湿的知识介绍软膏剂基质、片剂辅料的选择等等。胶束给药系统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主要也是利用表面活性剂的增溶原理,由于亲水的极性头向外,疏水基团向里,对于水难溶性药物,可以增溶在疏水内核中,提高溶解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等等。这样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使学生明白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真的是每位药学工作者解决实际问题的必备工具。

2根据药学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学生对物理化学的学习产生兴趣之后,授课教师要清楚物理化学在药学中发挥的作用---服务作用,那么在物理化学的学习中,不能以纯化学专业的学生去要求药学专业的学生,而是要结合学科特点,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强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通过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那些在药物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3]。例如对于热力学第一定律中我们只讲了研究对象是理想气体的情况,略讲了真实气体部分;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一些重要关系式作了讲解,略去了对Maxwell关系式的推导;通过这两章最基本理论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注意选择与药学有关例题进行讲解,提高物理化学对后续药学专业课程的指导作用。在化学平衡一章中,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和总结;对于药物纯化中常用到的相平衡原理,利用相图的相关信息对混合药物进行纯化,其中为了降低难度,我们简单介绍了三组分体系的相平衡情况。对电化学部分则主要强调电解质溶液理论及可逆电池热力学,略去了不可逆电池和电极的极化过程;化学动力学部分的教学重点在于简单级数反应的速率方程的特点及温度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了解复杂反应和催化反应。由于表面现象和胶体部分在药剂中应用较多,而这部分基本的内容主要是利用原理解释现象,所以我们采用科普讲座的方式将理论传授给学生。经过这样的学习之后,增强了学生对物理化学的兴趣,学习效率有明显的提高。

3科研融入教学,科研提升教学

在课堂上,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物理化学理论的认识,只是靠老师讲授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授课老师不断学习和了解本专业的先进科研技术和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并利用学校优良的科研条件,将一些优秀教师的科研背景和科研经历灵活渗透到理论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这种传授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新的理论,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想要做到这一点,高校教师需要改变“重教学便轻科研”的错误观念,教师应该在重视高校教学的同时,加强自身的科研水平,要认识到教学与科研对于一所高校都是同等重要的,可以说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科研是革新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源泉,同时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作为药学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应该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通过自身科研上获得的成果及信息与所教授的物理化学基础内容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学习胶体这一章时,可以将纳米技术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现在比较热门的“纳米药物”有所了解;又如在学习表面现象这一章时,老师可以将有关表面活性剂的现状,表面活性剂在传统剂型、新药研制及新剂型、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作以讲解,使学生了解到表面化学的研究领域对药学产业的巨大影响,加深学生对表面化学在药学领域中相关应用的认识。通过这些前沿领域概念性的介绍,使学生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启发了创新性思维。授课老师还可以将一些优秀教师发表的与课程有关的研究论文作为课外阅读资料,使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研究案例,清楚研究内容,了解研究方法,这样也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使得讲述更为生动而富有启发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教师通过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前沿科学知识,不仅使物理化学教育富有生命力、感染力与时代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使他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也为学生今后的毕业设计或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因此,围绕“科研融入教学,科研提升教学”的理念,拓展和更新物理化学理论课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中,注意收集教学与药学实践和科研结合方面的应用实例;根据科技发展,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向学生及时介绍本专业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进展,以及新的实验仪器和技术,并鼓励他们撰写相关的文献综述。另一方面,开设有药学特色的开放设计性实验,并在实验中掌握常规仪器和先进仪器的使用。此外,建立大学生创新科研小组;设立专题讲座。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教师的责任就是尽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将物理化学的教学内容与药学专业的实际专业技能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物理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结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得以提高,所学知识更加牢固,思路更加开阔,创新能力更强。这种新思路教学模式的效果是传统的只注重教学大纲和考试分数的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

4结语

药学专科论文篇(2)

1 我校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

1.1 我校中药学专业的定位我校中药学专业是应用型

本科专业,培养掌握中药学基础知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中医学、药学等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流通、使用、生产、检验领域从事中药调剂、合理用药、中药制药、质量检验等符合中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可从事如下工作:药店、医院、保健品店等的调剂、合理用药及养生保健等工作;中药相关企业的经营、管理、质量检验、质量控制、临床监察、生产、研发、信息网络等工作;中药及天然药物相关实验室技术工作。

1.2 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概况

根据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方案,中药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中药学本科人才,而非研究性相关人才。本专业采取3+1培养模式,即:利用3学年进行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利用1学年进行毕业实习及岗位实习,使学生在岗位实习中进行中药相关岗位实训并完成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工作中,力求围绕毕业论文的核心目的,以实际岗位工作为核心,在毕业论文中解决实际问题。

2 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实践及成果分析

我校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目前已完成2011届、2012届及2013届,在毕业论文工作中,根据实习单位特点及具体实习工作内容,以培养方案为核心,不断地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形式及管理等方面进行实践,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2.1 选题阶段灵活,双指导教师选派,旨在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我校中药学专业大多数学生进入不同实习单位或不同岗位,原则上要求一人一题,与岗位相结合并考虑实用性[1],要求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结合实习单位具体情况、实习具体内容及自我兴趣自拟选题。选题务必紧扣培养目标,可利用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综合研究,且有可实施及可操作性。首先在实习单位指定指导老师,因为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期间一直在岗位实习,实习单位老师可随时指导学生;同时,学校会配备1名校内负责教师协助指导,跟校外实习单位的老师沟通,高质量地全过程管理学生的毕业论文。对于实习单位没有相关指导老师的,结合选题的同时,在学生、教师双向选择基础上,选派校内老师作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并实行负责人制。

3 毕业论文选题类型的多样化

3.1 鼓励支持科研型毕业论文形式

学生实习单位是科研院所或医药公司的,在实习过程中参与中药研发等项目,毕业论文与科学研究相关,这与大多数高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一致。在此期间,学生可以对药物研发有深刻认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良好的科研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有部分毕业论文题目为此类论文。

3.2 增加实验大报告类型的论文形式

实习单位是某医药公司或药厂的质检部门,在实习中主要接触质量检验工作,依据药典或相关规范操作,无需进行科研设计,不能完全等同科研项目,将该类型设定为实验大报告的实验型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将实习工作及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掌握。有部分毕业论文题目为此类论文。

3.3 增加调研型毕业论文的形式调研型论文的增加基于以下几点:

①众多高校中药学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大多是实验型论文,这是沿用多年的医药学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的模式。然而,我校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实习中不能接触相关实验或科研项目。

②我国高校中药学相关专业的毕业论文遇到诸多问题,也都在进行改革。中山大学药学系学生做过调研型毕业论文,其他中药学专业做调研型论文的资料很有限。

③从我国高校现状来看,除实验性很强的专业外,有很多专业的毕业论文倾向于社会调查深入剖析某专题的实质。且我校经济管理等其他专业的毕业论文采用调研型论文。基于上述,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增加调研型论文,不仅非常切合毕业生的实习岗位,也符合就业现实情况。该调研型论文要求与中药学领域相关,解决单位的实际问题,这对毕业生开展后续工作及工作晋升都有现实意义。通过中药学相关领域的调研,完成毕业论文,能够对学生基础、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全面考查,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岗位实际需要相结合,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及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得到综合训练,达到毕业论文教学目的。调研型毕业论文题目。

3.4 增加处方分析

类型的论文形式学生实习的具体工作是医药药房的中药调剂工作,可以对处方的规范性及合理性进行分析,有些可参与医院开展的处方点评工作,将该类型设定为处方分析型毕业论文。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问题,也可利用所学的中药学相关的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也为后续中药调剂工作做铺垫。有部分毕业论文题目为此类论文。

3.5 增加实习总结类型的论文形式

实习单位是医药公司或药厂的车间,学生实习中参与药物生产过程;有的实习单位是药店,学生实习中进行药品销售、中药饮片调剂、中药煎药或库房管理等工作,可以根据具体实习内容撰写实习总结类型毕业论文,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中药学相关岗位工作内容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也可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实践操作中的每一环节,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毕业论文综合训练的目的。有部分毕业论文题目为此类论文。

4 合理安排毕业论文时间避免就业的冲突

近年来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论文与就业的时间和精力难以平衡,有的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或找工作中,难以保证毕业论文任务。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对此状况进行相关改革:调整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在时间上给予保证,其毕业论文时间已经由原来的大四下学期调整到大四的两个学期,实践证明这对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具有一定的成效。我校中药学专业为缓解此问题,在3+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将毕业论文的启动时间提前,学生在8月中旬进入实习单位,基本在9月初左右确定选题,在实习的前半过程中基本完成毕业论文的相关研究工作,后续的实习工作中只进行论文的撰写及补充等工作。这样的时间安排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就业与毕业论文的矛盾。

5 毕业论文的模拟训练的必要性

在论文工作开始前,开设相关课程或必要培训,使学生掌握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在实习前进行毕业论文系统辅导,让学生明确实习目的及论文要求, 并要求实习单位强化对论文的质量监控。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4]在毕业论文工作前期进行课程设计和集体指导,开设系列论文选题指导和论文写作等专题讲座,辅导一些共性问题,从源头上改善毕业论文质量。广西中医学院应利用寒、暑假期,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相关的技能训练。在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中,利用毕业论文开始前的中药课题设计为毕业论文工作打基础。课程中开展毕业论文写作讲座,并对毕业论文进行初步模拟;同时,在平时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撰写科研论文能力,毕业论文开始前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正确态度的引导,通过适当培训、练习及模拟设计等措施,逐步使学生掌握完成毕业论文的有关能力,从而确保并促进论文整体水平的提高。

6 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严格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工作需要在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精心组织和指导是毕业论文顺利完成的保障;需要规范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权责。在论文管理过程中,需要找到较好的全程管理方法,PBL教育理念贯穿于选题、文献搜集、课题设计及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各环节中,从而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在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中,制作《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手册》给学生和论文指导老师,使指导老师和学生均能够明确论文要求;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控制,全程确保论文质量;及时了解在论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共性的困难问题,统一解决并予以明确;对于有些学生对论文的态度及做法错误,及时告知、纠正。在论文的开题、中期、答辩等环节严格把关,对于质量较差的学生,要求其进行二次审查。同时要求学生在每2周向指导老师汇报进展,以便更好地指导与管理。

药学专科论文篇(3)

[关键词]药学;毕业实习;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114-02

药学专业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鉴定、药物设计、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药学在世界各大经济领域可以说是发展最快的门类之一,医药公司的年经济效益增长率已经高于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1] [2]并且,由于它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一、我校药学类专业学生近三年毕业实习工作概况

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类专业作为实践性学科,毕业实习是药学类各相关专业后期实践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药学院每年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实习计划,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实习时间不少于16周,毕业实习工作主要包括毕业实习岗前培训,实习岗的设定与分配,实习过程监管,毕业论文管理、实习成绩综合评定等主要内容。其中毕业论文包括选题、开题、论文提交、论文评阅、论文修改、论文答辩等环节。近年来,我院药学类专业实习生人数较多,也给实习安排、管理、就业等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从实习岗位分配情况表1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还是留在本校和科研院所等主要基地来完成实习的,由于严抓毕业论文答辩,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学生的数量逐年下降。

从毕业论文的成绩分析上来看,校内基地的论文优和良成绩的数量还是明显高于校外基地,说明校内实习基地的质量还是高于校外。

二、毕业实习工作采取的措施

(一)完善管理制度

药学院重视实践教学工作,由学院相关领导、教研室主任、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相关人员组成毕业实习领导小组。同时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相继制订和修订了《药学院本科毕业实习手册》、《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毕业实习及论文工作实施办法》、《药学院关于加强对本科毕业实习工作管理的通知》等文件,对毕业实习时间、实习内容、请假制度、毕业论文要求、毕业实习考核等有关问题做了相关修订。

办公室负责制订实习计划、下达实习任务、与实习基地沟通和指导教师的选派、组织论文答辩等工作,以及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过程监督等。各个部门联动,能够保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生活、学习、思想、纪律方面都有专人负责,推进实习工作顺利开展。

(二)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学院将实习与就业相结合,通过实习促进就业。学院和有招聘意向的有关用人单位沟通,邀请其到学校举办招聘会先聘用学生,后安排实习。此外,还与签订实习协议单位联系取得实习名额,在安排实习前根据学生的就业意愿安排实习岗位,力求达到实习促进就业,就业带动实习的效果。

推行毕业实习双导师带教制,确保学生实习质量。学院为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实习生配备中级以上职称的校内教师为第二指导教师。第二指导教师除了在实习过程中做好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开题、结题等阶段性的指导,还在学生返校后,负责学生论文撰写的指导修改和初步审评。[3]

(三)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学院不断拓展药学类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不断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4]通过在药学院科研实验室、研发中心、人参研究院等部门建好校内主基地,同时也与省内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为主的18家校外实习基地签订了实习协议。这些实习基地包括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吉林省药品检验所等省内一流的医药研发机构,也包括修正药业集团、北京双鹭药业、敖东集团、吉林紫鑫药业等国内知名的药品生产企业。这些基地科研水平高、设备先进、专业仪器门类齐全,能够满足学生实习的专业需求,保证实习质量,通过实习也缩短了学生步入社会的适应期。

(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在实习前强化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开展专题讲座,把20项基本技能考核和综合性实验作为毕业实习的一部分,纳入教学计划并赋予学分。20项基本技能都是化学基础课各种基本实验操作,综合性实验根据不同专业,分为三类,中药学类学生完成中药来源、鉴定炮制加工提取分离制剂成品质量检验药理药效的全过程;药学和制药类学生完成原料、药物合成制剂成品质量分析药理药效药物代谢全过程;生物制药专业学生完成生物药物发酵制剂质量分析药理药效全过程,以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为毕业实习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实验技能的强化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提升,获得了实习基地的好评。

学院定期组织有关管理人员到各个实习基地检查实习生的实习内容和进度,了解学生的表现情况和毕业论文撰写情况,及时总结,做好实习监管。

严格做好出口把关。每年5月末学生从实习基地返校后,利用1周左右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修改和完善,在6月初由学院统一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答辩组根据学生论文创新性、规范性、科学性及学生答辩情况打分,近三年评选出优秀论文167篇,但同时有28名学生因论文不合格延期答辩,其中有12人因延期答辩不合格而延期毕业。

三、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药学类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当前实习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毕业实习与就业矛盾,个别企业要求签订三方协议的学生在实习期就进入试用期状态,实习期间安排大量的日常事务性工作,科研工作或生产实践内容较少,与毕业实习相关性不强等。

目前学生在就业去向上选择医药销售类岗位的学生比重偏大,部分企业要求学生提前上岗,这部分学生的实习条件参差不齐,实习质量无法保障。

实习单位反映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自律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差,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实习学生提出的要求主要围绕个别单位专业不对口,部分生物制药、制药工程等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内容与中药学、药学等理学类专业学生相同,不能体现工科专业特色和要求;个别单位因科研条件所限,带教教师指导不足等原因也影响了个别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

四、提高实习工作质量

(一)要以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将实习工作做精

应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及学科的特殊要求、根据医药行业的需求和医药教育发展的状况,充分考虑学生就业、考研、教师的科研工作以及横向联合科研项目的需要,制订针对性、实效性更强的实习方案,特别是要做好制药工程、生物制药等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实习方案设计。

(二)要以内涵建设搭建框架,将实习工作做硬

要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带教教师的培养,为毕业实习工作提供有力保障。[5] [6]要重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听取他们对药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专家指导、项目合作、带教教师交流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支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带教教师队伍,提高实习质量。

(三)要完善和健全各项制度,将实习工作做细

要进一步完善实习工作的质量监控体系,针对学生就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形势完善毕业实习教学和管理办法,为实习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要进一步完善实习检查制度,由药学院领导、专家和教学以及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组成实习检查小组,加强对实习工作的交流与检查,要通过实习小组负责人对各实习点的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加强实习监管。

(四)要明确各方人员的岗位职责,将实习工作做实

药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包含的环节涉及学生管理、教学、就业等多个部门的工作范畴,不应只是教学部门或行政部门的事,要明确各部门、实习基地各方人员在实习过程中的管理职责。[7] [8]只有既有横向分工,又有相互协助,才能做好现阶段的实习教学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 杨玉芳.药学本科生在医院实习的带教体会与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S1).

[2] 叶桂存,张辛,段继华等.药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能力的调研报告[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3] 杨波,李津明,张晓丹.药学专业课程大实验的设置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1).

[4] 蒋鸿辉,漆小鹏.高校本科生毕业环节与就业的矛盾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2014(6).

[5] 董吉贺.教育实习质量监控:问题与反思[J].山东高等教育,2014(6).

[6] 王鹏,赵峡,方玉春等.药学专业实习模式及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药学专业,2015(3).

药学专科论文篇(4)

从2001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著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著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著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著作

1.丛书系列

1990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个分册。2001~2006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年和2007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材

1998~2000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著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年谢竹藩编著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年ChenChiuHseuh编著《Acupuncture:AComprehensiveText》。1999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年金义成、彭坚所著《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年李鼎原著,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年陈慰中著,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著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著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著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著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著作:中医药英文著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著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著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药学专科论文篇(5)

关键词:制药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

现代制药工程源自青霉素的发现和制造,发展至今,药物不仅帮助我们克服了疾病,同时也能使我们强身健体。药物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之一,各国也将药物的研究放在重要的地位。而我国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起步晚,制药工程领域人才匮乏。因此,对制药工程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现状分析

1.1我国制药行业的现状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促使跨国制药公司正在进行一次世界范围内的结构调整,这给我国的制药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与挑战。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国、世界第二大OTC药物市场、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1]。然而,我国与世界制药强国比较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仿制药品多、生产成本高、科技含量低;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规模小、产业总体经济效益低下;药物创新研究投入不足,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学科带头人、企业家、管理人才缺乏[2]。因此我国制药业如何尽快缩小与世界先进企业的差距,提高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是十分迫切的问题。而大力培养高层次制药工程人才,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2我国制药人才培养现状 制药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极大地制约着医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制药业缺乏从事制药工程方面的高级专业技术和质量管理人才。在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着重工艺、轻工程、重设计、轻制造,重技术、轻质量管理等偏向,对工程化制药人才的培养相当薄弱。为解决医药产业面临的问题,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关键在于调整和加强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为制药业提供大批既懂制药技术、又懂工程,并擅长质量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2制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概况

2.1国外制药工程硕士培养概况 国外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教育起步较早,目前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实践等环节上也比较完善。纵观国外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发现,国外高等工程教育是在不断协调与政府、企业、社会诸方面关系中建立和完善起来的[3]。由于国情和教育基础情况的不同,国外的制药工程硕士教育经验,仅能为我国提供参考借鉴,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提高我国制药工程硕士教育培养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2.2我国制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概况 2009 年全国制药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招生,并且从2010年开始减少学术型硕士招生名额,最终使专业型与学术型硕士的比例达到7∶3[4]。但目前我国对如何培养制药工程硕士均处于探索阶段。制药工程作为新兴交叉整合学科,对人才的培养将任重而道远。

3我校制药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3.1培养目标与方式 我校对制药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学习年限为2年,采用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模式,吸收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对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

3.2课程设置与专业实践 课程设置是保证全日制制药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基础。我校全日制制药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参照学术型硕士的设置框架,分为学位和选修课。开设应用型课程,压缩理论课学分,增加实践环节学分。

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我校为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如与制药企业包括青岛华仁、国风、黄海制药等,各大医院、研究所等单位建立联合培养模式,以上单位的研究几乎涵盖了药物研发的全过程,对制药行业所需专门人才进行针对性培养,着重培养如何解决该领域关键问题的人才。成立崂山药用植物园,让学生从中药的种植、采收、加工炮制、提取等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通过王春波教授的省级课题"牛蒡根的研究"所设计的综合实验[5],涉及包括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并为牛蒡根制定山东省中药材部颁标准,填补国内中药材(牛蒡根)的质量标准体系的空白。

3.3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综合体现研究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学术水平,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体现学校的科研水平,是衡量研究生培养和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6]。我校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为将来能够从事技术应用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位论文选题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让学生独立完成论文,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1论文开题 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必须在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专业实践内容的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公开进行开题报告,并由开题报告评议小组评审。对于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选题在局部上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对论文质量进行评估:实用性、研究性、创造性。

3.3.2论文评阅及答辩 学位论文评阅人聘请本领域或相近领域具有应用研究经验的专家进行评阅,答辩委员会中至少有1名来自企业或应用研究部门的同行专家。确保更加客观、公正地检验学位论文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3.3.3论文质量监控措施 学位论文质量是制药工程硕士生培养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我校一直以来注重制药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环节,确保培养质量。为加强论文质量的考核和评价,在论文开题6个月后进行中期筛选。在完成学位论文后,实行"双盲"评审制度,采取预答辩制度。在论文答辩阶段,聘请2名本领域有实践经验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至少聘请1名来自企业的同行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的成员。

4结论

要实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制药工程硕士培养特色,主动适应行业与企业需求,完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制药工程硕士培养体系,培养制药行业与企业需要的专门人才,是制药工程硕士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国家创新型制药工程领域技术人才需求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孔学东,千荣富.中国医药产业的机遇、挑战及相应对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1,42(1):76-80.

[2]颜爱民,吴浩生,殷振林.中国制药业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7,7(5):801-802.

[3]张海英,汪航.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若干问题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5):63-68.

[4]昊斌,张乐乐.中美两国工程硕士生培养的比较与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1,(8):121-122.

药学专科论文篇(6)

【关键词】 中医 文献 岭南医学 特点 民国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素问·异法方宜论》就认识到“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所聚也”。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群,由于生活习惯、人群体质的差异,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临床证候和防治方法有其特殊性,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医家风格和医疗特色。岭南医学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建成于1924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的基础,该校所收藏的民国时期岭南中医文献比较齐全,这部分藏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时期岭南中医的学术思想和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笔者近年来在整理这部分藏书的同时,总结了这一时期岭南医学文献的特点。

承前启后,理论水平不断提高

民国时期,中医著述沿自清代以来的特点,重视对古典医籍整理研究,并在理论上有所提高。对于《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籍,不是原本照搬,而是经过系统整理及收集后世各家之说而予以补充,具有一定的革新精神。如陈伯坛的《读过伤寒论》林清珊序云:“仲景书必跳出旁门可读,……先生收回唐宋以后之原书还诸仲景,而仲景不亡。其编曰《读过伤寒论》,不读则拾人牙慧,……是书乃伤寒论之文谰,先生即张仲景之书记,两本书若作一本读,则此解如蔓藤,觉有伤寒论为之前,是书宜今亦宜古。” [1]在近代教育体系确立之后,以一部经典、一家注疏作为教材的传统方法已不能适应,必须适应发展需求,将中医典籍的研究与新式教育体系相结合。对中医理论不仅作系统的整理,而且联系实际,去粗取精,进行发挥和提高。如卢朋著的《药物学讲义》务在“博取众说,去其重复,撷其英华,发挥药性之本能,提挈药用之纲要,……又益以各种医书,补其未备,旁及西说,作借镜焉”[2],尽量采用各家之长,以启迪思路。

注重实践,结合临床总结经验

岭南医家一直非常重视医疗实践的有效性,不尚空谈。重临床、务实际这是一种优良的医学学风,但这也使岭南医家不擅总结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故在全国范围影响较小。民国时期广东中医学校的兴起,促使老中医总结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将其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如岭南骨伤科素有优良传统,其以精确的理伤手法、独特的固定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伤科用药著称于世。但近代广东骨伤科名医大多尚武,对医学理论探讨较少,伤科学著作甚少,其丰富的各种理伤手法,或散记载于其他医籍中,或在民间流传,一直未能归纳总结、整理提高。近代岭南著名骨伤科医家管季耀认为:“我中国驳骨一科,其术之妙,其药之效,其技之能,有不驾乎外国者哉?果能于各科之中,合中西医学,舍其短而取其长,细心研究,使我国四千余年至精至微之医药学,发明而广大之。”[3]“因将三世所历试不爽妙要灵方,编成课本,综其大纲,详其节目,俾学者有所循序焉。”[4]于1929年编撰的《伤科学讲义》,把骨伤经验上升为理论,填补了岭南,乃至全国在这一方面的空白。

文献编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民国时期的岭南中医文献,其编撰形式呈多样化格局,既有专著,如黎庇留的《伤寒论崇正编》、黄公伟的《伤寒切解》、陈伯坛的《读过伤寒论》、萧步丹的《岭南采药录》等;又有教材讲义,如梁翰芬的《诊断学讲义》、管泽球的《外科学讲义》、卢朋著的《药物学讲义》、吕楚白的《儿科学讲义》等等;更有学术期刊,如李仲守主编的《医林一谔》、张阶平主编的《杏林医学》等。可以说,在编撰形式上,突破了原来经学式研究的独尊地位,开始从多种角度、多种思路对古典医籍进行注解和阐述,并借鉴了近代其他学科讲义的一些形式,编写通俗教材或给原文加注释,帮助学生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作为入门阅读之用。如谢泽霖与李近圣合编的《妇科学讲义》,其中第一、二篇在所选录的名家论述之后加上按语。如该书第二章第一节,《素问》曰:“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5]之后紧跟按语:“按,经水固有应乎天气之因,而亦能因天气以为病,凡属六淫所伤者,是外因也。”[5]又如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的《西药概要讲义》,该书以贺氏治疗学为底本择要节录,详细论述了各种西药的成分、用法、疗效等等,还配有各类术语、药物的英文名。

学科门类,基础临床分类清晰

民国时期的岭南中医文献在学科分类上大致可分为基础、临床、中药、中西汇通等学科门类。基础类又分为中医基础类及西医基础类,如卢朋著的《医学史讲义》、陈汝来的《生理学讲义》、《病理学讲义》、马毅民的《卫生学讲义》等。临床类分内、外、妇、儿、五官、针灸等科,如内科有高轩、陈任枚、刘赤选、钟少桃等人分别编写的《温病学讲义》、杨志仁的《内科学讲义》、陈汝来的《杂病学讲义》、李光策、胡镜文分别编写的《金匮讲义》等,外科有管泽球、巫达云分别编写的《外科学讲义》、管季耀的《伤科学讲义》,妇科类有谢泽霖、李近圣、吕楚白、林国铭等分别编写的《妇科学讲义》,儿科有陈汝来的《儿科证治纂要》、吕楚白的《幼科要旨讲义》、《儿科学讲义》、古绍尧的《儿科学讲义》,五官有古绍尧的《喉科学讲义》、梁翰芬的《眼科讲义》,针灸有周仲房、梁慕周分别编写的《针灸学讲义》。中药方剂类有卢朋著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编写的《药物学》、《方剂学讲义》,邓鹤芝为广州光汉中医学校编写的《方剂学讲义》、以及黄悌君的《药物学》、罗绍祥的《药物学讲义》。中西汇通类有《中西医学比观》、《中西医学全书》等等。

随着对疾病认识日渐深化,临证经验的更加丰富,各科都有一些专门论述某些病种的著作问世,也使得教材分科更细。例如,儿科对麻疹、痘疹的诊治有进一步的研究,如陈伯坛的《麻疹蠡言》、《痘疹学讲义》、古绍尧的《痘疹证治》,外科对性病也有专论,如管泽球的《花柳学讲义》,且各有自己的见解。

教材内容,引进自然科学成果

民国时期的岭南医学文献主张吸收西方医学教育,用西医学知识丰富自己的教材,不满足于整理古籍文献与临证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方法,提倡中医教材融会贯通中西学说。在教材的编写上进行中西医结合的尝试,试图沟通中西医理。如张公让的《中西医学比观》。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学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比较粗疏,所以专门编撰了《全体学讲义》,该书绪论中有说:“欲研究身体之构造,须讲全体学(又曰人体解剖学);欲研究各部分之功用,须讲生理学。此二科者,乃医学之基础也。”[6]其他诸如《西法诊断学讲义》、《化学讲义》、《生理学讲义》等等,体现了民国时期岭南中医谋生存、图发展的特点,并开始吸收和利用近代科学的成果和技术来补充及研究中医。

【参考文献】

1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林清珊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2 卢朋著.药物学讲义·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3 管季耀.伤科学讲义·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4 管季耀.伤科学讲义·自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药学专科论文篇(7)

20世纪中叶,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在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下迅速推广和运用,并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向各个学科渗透,推动各个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中医药信息学就是中医药学与信息学结合的必然结果,它将推动中医药信息数字化快速发展和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在中医药信息学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的各个领域,并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众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瑕疵。

护理

1  中医药信息学概论

     中医药信息学属于医学信息学的范畴。医学信息学是信息技术学和各医疗卫生科学的交叉科学,是应用系统分析工具这一新技术来研究医学的管理、过程控制、决策和对医学知识科学分析的科学。它由信息处理和通信理论及应用组成,而这两个方面的处理对象是医疗卫生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和医学信息学一样,中医药信息学是中医药学与信息科学交叉产生的新兴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领域,一个是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传播与中医药研究有关的媒体化信息,另一个就是中医药科学有关问题的信息技术研究。中医药信息学运用信息科学技术使中医药理论可视化(易理解)、可重复(易掌握)、可操作(易交流),是在继承意义上的再创造[1-2]。中医药信息学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在许多方面,如通过中医翻译系统实现对外交流,各种专业数据库、专业网站的建立,数字图书馆、医院信息系统、远程中医学诊疗系统的建设,中医影像学,各种教育教学系统及中医药企业信息化网络建设等都取得了瞻目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2  制约中医药信息学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中医药信息学教育模式存在不足,不利于中医药信息学人才的培养,造成中医药信息学人才匮乏,是阻碍中医药信息学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医院校没有开设专门的中医药信息学专业,仅个别院校开设了医药信息学专业。尽管许多中医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但讲授中医药专业知识相对较少或课时严重不足,而中医药教学往往又忽视人文教育及包括信息学在内的多学科的交叉学习,顾此失彼,没有从培养“中医药+信息学”复合型人才的高度设置选修专业和课时安排,导致信息学专业人才不懂中医药、中医药人才不懂信息学的尴尬局面,从而导致中医药信息学人才缺乏[3]。而且由于受学科意识及观念的限制,引进其他学科人才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也有不少人认为做信息学效益低、没发展,使信息人员来源困难,难以留住人。加上领导层、科技人员等的信息意识薄弱,最终导致信息队伍人数少、素质差、人员不稳定、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从现有信息人员知识结构来看,懂外语、中医药学及信息技术的高层次人员,真正能掌握并灵活运用现代手段对国内外医药科技发展动态作定性定量综合分析的信息研究人才严重缺乏,严重妨碍了中医药信息学的正常发展[4]。因此,合理设置中医药信息学专业、调整中医药信息学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做到二者兼顾、比例适当,同时,增强中医药信息学从业人员的信息意识,加大对中医药信息学人才的吸引、培训力度、资金投入,为他们提供良好而可持续的科研及发展平台,对于改善中医药信息学人才不足的局面及对中医药信息学的长远发展尤其重要。

     良好的文献整理、修订工作是中医药信息学发展的基础。中医药古今医案、古籍、期刊等资料丰富,但这些资料存在记载错误、脱文、大量争议等现象;且中医药古籍大多都为传抄或传刻,脱文讹字,在所难免,又有重新修订或增订等情况,导致同一种书,因版本不一,其内容亦不尽相同,甚至导致错误的信息的整合与加工,或因选用劣版材料而得出错误的结论[5],无形中对中医药信息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中医文献研究中存在自发盲目、人才匮乏、观念陈旧等问题,故而,有必要组织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会同中医药信息学人员一道,加大对古今文献的整理和开发,同时,培养中医文献专门人才,建立中医文献研究新学科,促成中医文献新科研中心的形成,为中医药信息学提供大量具有权威性、可靠性的文献信息资料[6]。

护理

     现代中医药信息数据库在全面性、资料权威性以及数据库的建立、利用与维护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从而影响了中医药信息的传播和利用。数据库系统是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数据库系统已经广泛深入到中医药学的各个环节,包括现代文献的检索、古代文献的检索、中医辨证研究、不同疾病研究、中药检索、针灸研究、方剂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骄人的成绩[7]。但也存在诸多不够健全的方面,如在数据库的全面性方面,中医诊断模拟库较少,内容不全,查阅不便,缺乏公用的大型数据库[5]。即使是相同类型的数据库,也因采用不同的建库系统和标准,使得数据库资源共享比较困难,与外系统的联合建库则更少[8]。在资料选择方面,中医药文献浩如烟海,个别数据库在选材上没有从专业的角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权威的文献资料,使得数据库的权威性降低,不利于开发利用、借鉴和使用[7]。问题最严重的在于数据的建立、利用与维持方面,由于缺乏宏观控制,协调不力,中医药科学数据库一直缺乏专门机构领导,中医药科学数据库建设在整体上还处于自发建设的封闭状态,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同时由于经费投入有限,导致中医药科学数据库资源建设进程缓慢、持续性建设状态差、库容量小、时差长、更新慢,甚至相当一部分数据库因无法升级或更新而成为“死库”,使中医药信息数据库利用率不高或根本不能提供上网服务,进而导致数据库知名度低,致使中医药科技信息资源未能列入国家文献资源保障中心的范围内,这些严重制约了中医药科学数据库建设的规模、质量和信息服务水平,不利于中医药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利用[8]。因此,应建立健全数据库的管理制度,加大中医药信息学数据库的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投入和维护,努力建设质量高、更新快、专业性强、查阅方便的具有权威性的大型、主体中医药数据库,建立数据管理、共享及机制与体系,提高数据库的利用率和知名度,同时加强中医药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语言体系研究和建设,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信息数据平台,促进中医药信息的全球共享[9]。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信息学的发展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涉及领域相对狭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中医药,从中医药历史文献及中医药现代研究文献中提取特征,寻找规律性信息,形成用数字描述和表达的中医药内容,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研究的规范化进程。当前在中医领域,数据挖掘应用最广泛的是在中药(复方)的研究中,如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医方剂研究、中药谱效关系的研究、中药新药研发等[10-11]。然而,其涉及的往往是某一类药和治疗某一类疾病的药物,还有数目巨大的药物没有得到研究。总体而言,中医药信息学在数据挖掘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用于探求中医诊治疾病规律、复方用药规律的研究,以及中医治未病规律的研究、证候研究等[12]方面的数据挖掘较少,甚至少数人仍然以现代医学为标准,挖掘中医临床证候、体征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将中医纳入现代医学的诊断治疗标准的现状,不利于中医药信息学按照中医药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进行发展。面对浩瀚如烟的中医药信息,数据挖掘工作者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数据挖掘技术是建立在对中医药各种信息资料的整理、中医药信息规范化和标准化、资源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其在中医药发展中的应用同样也必须加强数据挖掘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必须根据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特点、特色进行挖掘和整理,才是不失中医药方向的数据挖掘技术。

护理

3  结语

中医学与信息学的交叉融会,将有助于全面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事业和现代医学的结合,有助于中医药事业的国际认可和接受程度以及中医药的现代化教育事业。然而,无论如何发展,都必须在遵循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调整中医药信息学教育模式,培养和吸收中医药信息学复合型人才,建立健全中医药信息学发展规划和组织原则,加大统筹管理和资金技术的投入,不失中医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的特点,结合强大的信息学理论和方法,才能形成一门真正意义上的中医药信息学,否则就是画虎类犬、“四不象”了。

【参考文献】

 

[1] 任廷革.中医理论现代化的基础[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l7(l):91-92.

[2] 周琳琳.中医药信息学发展现状分析(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2,9(9):69-71.

[3] 李向荣.中医药学与现代信息相结合的发展态势评析[J].中医药学刊, 2003,23(1):131-132.

[4] 余三红.试论中医药信息工作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 2003,10(7):814-815.

[5] 李湘君.中医药信息资源现状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7,21(3):227-228.

[6] 米 鹂,成建军,王 鹏.略论中医文献研究不足与对策[J].中医文献杂志,2004,(2):35-37.

护理

[7] 张 林.数据库系统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展望[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25(l):133-135.

[8] 杨继红.我国中医药科学数据库的特色[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05,l4(3):17-18.

[9] 尹爱宁.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现状与发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7,14(5):1-3.

[10] 秦雪君,施 诚.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06,19(5):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