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药学创新论文

药学创新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2 17:40:45

药学创新论文

药学创新论文篇(1)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分析了中医药事业面临的形势,提出要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开展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工作”以促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而协同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是资源的有效互动和优化利用,既包括微观层面的组织内部共享机制,也包括宏观层面的各相关独立组织(如大学、企业、研究机构等)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关系(产学研合作为基本形式)。为培养出掌握主要诊疗技能与传统特色疗法、能紧跟国际医学知识前沿并适应现代医学新模式需要、能独立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具备扎实的医药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能胜任中药新药研发与生产销售等方面能力的高层次中药学人才,协同创新计划的实施是必然途径。必须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将协同创新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全过程,构建起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和机制)。

2协同创新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应对之策

2.1初步建立了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从主体层面看,广州中医药大学充分发挥了资源整合优势和组织协调作用,逐步完善内部组织的健全、相关章程的制定、发展目标的确定,以及相关计划和方案的安排部署,积极推动大学与政府、企业、研究所以及其他高校的合作(包括国际合作)。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制度等方式,全方位培养相关领域行业急需的人才。例如,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多为双导师制,研究生在合作企业见习或实习时,配备一名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具备高级职称)。

2.2创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协同创新中心

广州中医药大学面向国家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问题,在中医药行业领域寻找有效突破口,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启动了“筹建校级-力争省级-培育部级”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方案。2014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华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和“肿瘤中医药防治转化医学研究协同创新发展中心”2个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广东省教育厅首批认定。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相关研究方向的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提供了优质的平台,更有利于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2.3加强科研平台构建

“科研主导、导师主责”是研究生教育的两大基石。广州中医药大学历来重视以科研平台建设推进研究生教育工作。在协同创新背景下,大学积极发挥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广东中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东莞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产业园的技术优势,进一步推动校市、校企合作,共建联合研究院和多元化成果转化平台,形成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在稳步提高大学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度的同时,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促进中医药学高层次人才培养。

2.4加快导师队伍发展

协同创新计划的实施及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改革都必须以优质的教师队伍为根基。广州中医药大学突出了师德建设、优秀教师培养和引进、聘任制度完善等三个方面的工作。2014年大学修订了更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并在遴选过程中严格把关,尤其对合作单位的导师资质进行严格审核,但另一方面,遴选制度又对各类拔尖人才(和青年英才)作出了年限的倾斜。相关措施及其实施有效的保证了研究生导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水平。

2.5规范管理文件、优化培养过程

在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下,大学充分发挥校本部、研究所(或企业、医院)各自优势,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创造开放的育人环境,增强理论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和评价。为实现培养过程的优化,大学逐步规范了从招生考试、课程学习、临床轮训(或企业实习)管理与考核、论文撰写和学位申请等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各类文件制度,如先后制定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博连读卓越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广州中医药大学卓越中医师临床轮训考核指标体系与规范》、《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文件。

3问题与展望

药学创新论文篇(2)

关键词:药学监护

医院药学的发展在历史上经历了3个时期。①以调配为主的传统时期;②以药学服务为主的临床药学时期;③以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为目标的药学监护时期。

药物治疗给许多病人解除病痛,带来幸福,但同样也会给许多人造成药害,引起后遗症,甚至死亡。药师从道德上讲有责任保护病人免于药害之忧。随着人们要求健康的水平提高,已不再满足有药可用,要求提高治疗质量甚至生存质量,提供优质、高效、低消耗的药学服务。PC应运而生则是一种必然趋势了。

一、PC的定义

药学监护(PharmaceuticalCare简称PC),也有称为药学保健或药疗保健。PC是一种过程,药师通过与病人和其他专业人员合作,设计治疗计划,其执行和监测将会对病人产生特殊的治疗效果。它包括3种功能

①发现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②解决实际发生的用药问题;③防止潜在的用药问题发生。“药师的使命是提供PC,PC是提供直接的、负责的与药物有关的监护,目的是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二、药学监护的主要内容

(一)把医疗、药学、护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医生、药师、护士齐心协力,共同承担医疗责任。

(二)既为病人个人服务,又为整个社会国民健康教育服务。

(三)积极参与疾病的预防、检测、治疗和保健。

(四)指导、帮助病人和医护人员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药物。

(五)定期对药物的使用和管理进行科学评估。

三、药学监护中药师的职责

(一)与医生一起设计药物治疗方案(即个体化用药),监测病人用药全过程。对药物治疗做出综合评价,发现和报告药物过敏反应及副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及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二)综合管理PC所必需的资源(包括人和药品)。药物使用管理包括采购、储存、供应及药物使用评价。对医生、护士进行药学指导,提供有关药物的信息咨询服务。对病人采取直接服务,包括用药教育、临床治疗会诊等。

(三)保证合理用药,即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如①药物正确无误;②用药指征适宜;③疗效安全,使用价格适宜;④剂量、用法、疗程妥当(依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知识决定剂量及疗程);⑤用药对象适宜(无禁忌症、不良反应小);⑥调配无误;⑦病人遵从性良好。

(四)建立病人用药档案,对病人生活质量的评价。

四、医院药师在PC中的地位

(一)药师的委托人是病人。作为病人的委托人,药师必须与病人建立“一对一”的业务关系。

(二)建立“处方者、药师、病人”新型伙伴关系。

PC要求全体药学工作人员都是病人保健的提供者。

其他医务人员及病人可与药师进行直接对话,起到医师延伸者功能,成为治疗队伍的一员。

五、开展药学监护的重要性

药学监护首先促进了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了药物的治疗效果;其次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能够预防某些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第三,病人的疾病得以治愈,病症得到消除或减轻,从而达到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根本目的;第四,由于大幅度减少或杜绝了不合理用药,节约了药物资源,因而降低了医疗费用;第五,提高了药师在医院乃至全社会的地位和形象。

我国临床药学工作起步较晚,药学监护工作处于宣传时期。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改革的深入发展,人民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对药学监护的社会需求将日益增加。

六、我国实施PC的障碍

(一)观念上的障碍。

11超越药师的传统工作实现由“对保障药品质量和供应负责”向“对病人用药结果负责”的转变,药师本身也得到施展专业才能,树立崭新职业形象的机会。

21超越以治愈疾病为目标的观念PC提供的服务不光是要把病人现有的疾病治愈,而且要恢复病人的健康,使病人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和精神状态。

31超越生物学指标评价治疗结果的观念开展PC工作,就要综合评价药物对病人整体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等指标。

41超越具体医疗机构狭小的地域观念实施PC,药师不光是对本单位住院病人进行药学服务,而是在整个疾病治疗过程中持续不断,甚至对已出院的病人也应负有关心的责任。

51超越现行的药学业务分工医院所有药学人员,虽分工不同,总体目标都是通过药品和药学手段向病人提供改善生存质量的服务。

(二)药学资源方面障碍:时间不足,人员编制限制,工作场所有限,技术条件有限,医疗体系方面的障碍,PC的连贯性要求医疗系统是个完整的体系。

(三)信息资源方面的障碍。

11医疗信息不足向病人提供PC的药师不仅要能及时获得药物的知识和最新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取得病人的医疗文件。

21药师应当为每位病人建立正规的药历,详细记录病人的药物治疗情况(用药时间等)和用药前后化验的结果(疗效与反应等),但药师一般缺乏编写常规医疗文件的训练和经验。

(四)法规方面障碍。

PC工作在我国还处于宣传阶段,没有制度,尤其缺少一套客观的、科学的、能为医生、病人接受的评价标准,用来衡量药物应当产生的结果,以及对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开展PC是药师与医生、护士以及其他健康保健提供者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整体配合,药师开展PC并不是重复医生、护士的临床业务,而是对其工作的补充。

七、未来医院药学的展望

21世纪药师的基本任务就是实施PC,未来的医院药师应该既懂药又了解临床,其基本工作内容有:血药浓度监测与解释、临床治疗咨询与会诊、病人出院后药物使用教育、门诊病员药物咨询、药物不良反应监察与鉴定、新型科研制剂开发、参与新药临床评价方案的制定等。通过发挥药师的专业特长,保证理想的用药结果,降低因药物有关的医疗费用。尽可能使每一位病人在接受药物治疗后能够保持正常的机体功能和精神状态,生活得健康幸福。

参考文献:

陈秋潮.药学监护是临床药学的重要内容1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9):3932

药学创新论文篇(3)

杨本雷主任医师为笔者师带徒指导老师,从事彝医药和中医药临床、科研和管理工作40年, 2014年被评为云南省首批“云岭名医”。杨本雷主任医师主持开展彝医药文献整理、理论研究、药材种植和新药、新制剂开发等多项研究工作,逐步完善彝医药体系,形成了有特色的彝医药学术思想。

1对彝医基础理论的认识总结

彝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藏医、蒙医一样,彝医有自己的理论,其理论论述散在于《宇宙人文论》和《西南彝志》等彝族古籍中。杨本雷主任医师根据彝族古籍中关于彝医药的相关描述,结合现代彝医药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积累,整理归纳了彝医基础理论的一些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清浊二气是万物的根本根据《宇宙人文论》和《西南彝志》等古籍的论述,天地形成于清浊二气,人体生命形成也基于自然界的清浊二气,这证明了彝医早已认识到人的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与自然的相应和统一。另一方面,人的生命活动依赖清浊二气的运动。清浊二气各行其道、环行不息,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人的生、长、壮、老、死等变化是清浊二气变化的结果。

12哎哺是事物形成的基础与中医阴阳学说相似,彝医用哎哺来概括自然的一切事物,并将其分成两类,哎哺互根互用,哎为天、为父、为阳;哺为地、为母、为阴,可见哎哺是对立统一的。同样,人的形成也是源于哎哺。人体生命物质基础是哎与哺,生命的繁衍发展在于哎(男)与哺(女)的交合。

13五行是决定人体内部运动规律的物质元素彝医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宇宙万物和人体组织的五种元素,并用这五种元素的生克关系来阐述事物之间和人体内部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彝医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病理变化,但其五行学说与汉医不尽相同,如汉医认为肾主骨,肾为水则骨属水,彝医则认为骨属金。彝医认为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戍己为土,壬癸为水,这不仅是脏腑生成的规律,同时也反映了彝医认为肾主水,脾主土,心主火,肝肺主木的思想,脏腑所主决定了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

14气血与气路是生命活动的载体与通路人体的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运行,气血循环营养全身。血的运动是通过人体的六条气血通路进行的。气血在这六条通路中不断循环,维持生命的正常活动。

15对病因与发病的认识疾病的发生一方面是由邪气所致,另一方面是由脏腑五行生克关系失调所致。前者为外因,后者为内因。外因有外邪(风、寒、暑、湿、热)、瘴疬之气、饮食、外伤及虫兽毒伤等,内因有五毒和人体病理产物等。彝医将一切致病因素统称为“毒邪”,因此病因学说又称为“毒邪学说”。在致病途径方面,彝医认为疾病从口鼻诸窍而入,在发病学上,强调先天正气在发病方面的关键作用。

16诊法与治法彝医最重要的诊断方法是问诊。彝医古籍记载多是一症一方,无确切病名,先描述症状,然后阐述治疗用药的组成和用法。这就说明了问诊是彝医诊断疾病的最重要的方法。在治法上,以祛外邪和调节脏腑平衡为总的治疗原则。在外邪的治疗中以祛风为第一要义,因为彝医认为风邪致病最广最急。在脏腑功能失调方面强调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为便于记忆,杨本雷主任医师将彝医基础理论概括称为“一元、二气、六路、五行、毒邪” 理论体系[1],一元即元气论,二气即清浊二气理论,六路指清浊二气循行的六条通路,五行即五行学说,毒邪即毒邪病因学说。

2对彝药理论的认识总结

杨本雷主任医师从彝药的起源和发展、彝药的命名和分类、彝药的性能、彝药的应用、彝药的采集加工和贮藏、彝药资源等方面对彝药理论进行了整理总结,明确了彝药和彝药学的含义,建立了彝药学框架和系统的药学理论,将彝药的性能归纳为二气、六味、归路、升降通涩、毒性、功能主治六方面,将常用彝药分为发表、清火、杀寒等15类。杨本雷主任医师对彝药理论总结整理的成果已收入《中国彝族药学》[2]中,不再详述。

3彝医药开发的指导思想

31继承创新相结合杨本雷主任医师认为,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继承的目的是发展和创新;彝医药开发要继承彝医药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但更要强调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和药物创新等;要注意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结合,方法创新和技术创新时要加大引入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技术手段在彝医药研究开发中的应用。

32重视民族民间用药经验和治疗方法的挖掘整理杨本雷主任医师认为,彝医药知识包含纸质文献和口碑文献两方面。在充分开发利用彝医药书面文献成果的同时,要下更大的力气去挖掘整理以口碑文献形式存在于民间的用药经验和治疗方法,这些是彝医药研究不竭的源泉之一。民间单方验方和治疗方法、用药经验中包含许多闪光点,从这些闪光点出发进行研究,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

33疗效是硬道理杨本雷主任医师认为,任何一门传统医学,不管历史多悠久,理论多完备,要想在现代社会中立足发展,必须有确切的疗效。要针对现代医药疗效不好或无效,而彝医药治疗有效的病种,探索经得起重复检验的治疗方案或药物,作为证明彝医药存在价值的重要基石。因此,疗效是彝医药发展的硬道理,彝医药开发必须坚持疗效为本。

4对彝医药与其它传统医药关系的认识总结

41彝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的源头之一彝医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五千年,与其它传统医药一样,源起于劳动人民与疾病的斗争,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彝医药与中医药等传统医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中医药汲取了一部分彝医用药经验,如三七、茯苓、草乌等;另一方面,彝医清浊二气理论的形成和部分彝药的应用也受到了中医等传统医药的启发和影响,部分彝药是多民族医共用品种,有些品种其它民族医先使用,但与彝医的用法和功效上不尽相同,如灯盏细辛、牛蒡等。因此,从历史、文化和药物使用等综合看,彝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的源头之一,而不是分支。

42彝医药与其它传统医药的主要区别彝医药与其它传统医药之间理论有一定相似性,部分用药品种相同,按摩、拔罐、割治等一些诊疗技术近似,但各民族医药又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杨本雷主任医师认为,彝医药与其他民族医药的区别主要有四方面:一是理论不同,彝医在彝医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二是诊法和疗法不尽相同。诊断方面彝医以问诊、望诊为主,治疗方面彝医有许多独特的方法,如彝医水膏药疗法和仪式治病、火疗法等;三是用药品种大部分不同,彝医用药地域特征明显,大多数是在西南彝族地区生长的动植物。品种相同的多数药药用部位或功效用法不一致,如牛蒡,中医用种子清热解毒,彝医用根行气通便,四是主要传承应用区域不同。彝医主要传承应用于滇、川、黔、桂四省的彝族聚居区。

药学创新论文篇(4)

医药营销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标准格式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在参考文献的写作时要注意什么呢?还有哪些要求呢?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下面小编就采编了关于医药营销论文参考文献的范例,让大家来参考借鉴。

医药营销论文参考文献:

[1]改革医药营销,迎接入世挑战——浅谈入世后的医药企业营销管理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04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医药营销中的危机管理与案件剖析及实践运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2/17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创新:导入药学监护的医药营销战略中国药业2001/07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医药营销道德与创新营销方式的思考中国药房2000/05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医药营销专业的中药鉴定学教学探讨药学教育2000/0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6]浅析医药营销组合策略黑龙江医药2000/0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7]组织营销社会实践培养医药营销人才现代技能开发1999/1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8]试论市场营销学与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药学教育1999/03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9]医药营销必须走出误区中国药业1998/1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0]医药营销队伍素质是个大问题中国药业1995/06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1]医药营销的公共关系学中国药业1995/10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2]试论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药学教育1995/04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医药营销论文参考文献:

[1]产品研发和转产品概念中三个因素摘自《药品营销策略》一书

[2]产品概念中三个因素摘自《药品营销策略》一书

[3]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中几类人群摘自《中国医药营销论坛》

[4]医药产品广告研究摘自《中国医药在线》

[5]邢国伟,由亚男.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13):153-154.

[6]夏德林.我国中小企业营销发展的思考[J]决策管理,2009,(20):16.

医药营销论文参考文献:

[1]涂艳红,张新慧.知识经济与中国营销模式创新[J].2005,

[2]邵蓉,马勇.对医药代表问题的重新认识.中国药房。2004。

[3]仲崇玉.傲自己的教练·医药代表的五把利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4]沈荣.医药企业对医药代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研究.管理创新.现代管理科学.2006.

[5]卢友志.医药代表培训教程.北京:京华出版杜.2006。

[6]王兴琳.医药专业销售技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徐敏,黄德华,冷峻峰.医药代表的职业价值探究.医药导报,2008。

药学创新论文篇(5)

关键词:中医药;创新路径;原始创新;中国学派;全民健康高速公路

1 知识创新的两条路径

通过对中医药的知识性质、自主转型以及未来社会形态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的结论:即从知识的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医药在思想、方法、效用、价值等方面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库,蕴藏着无穷的潜力,而且其本身就是知识社会和未来健康社会“发展的一个正式构成要素”,是建设“知识共享”和“健康共享”目标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从基础着手来规划战略发展,将为发挥中医药的创新潜力铺垫通衢大道。

从笔者阅读过的关于西方学者和中国人自己的著作中,笔者可以作出下面的初步综合判断:以知识的性质作为标准,客观知识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即将过去,应用意会知识主宰未来发展的时代正在到来。随着知识观的变化,人类的精神世界将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通识”将代替“共识”,并以此为基础带动和促进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普及和应用,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医药知识通过再认识的转化,将全面实现价值再现。由此我们看到,中医药知识创新的战略路径已经清晰。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执行的中医药知识创新路线实际上是按照将意会知识明晰化的路径开展的,其基本特征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对中医药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分析和“重建”。从实践结果来看,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具有与生俱来的“知识缺陷”,人们并没有通过这条路径取得根本性的理论和技术创新,反而产生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困惑。

实际上,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藏象、经络、精气神以及中药的性气味理论是以宇宙创生的规律为核心构建起来,并对其加以阐释、摹拟和利用的,属于意会知识。 而对这种知识的认识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才能贯通,外在工具只能是辅的,也只能是工具。在达到工具的极限之后,人们只能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突破极限而获得新认识,这个创新过程既是意会知识明晰化的过程,在更基础的意义上也说明明晰知识实际上决定于意会知识。因此,对意会知识的认识、教育和应用是把握知识创新规律的关键,而对中医药知识体系来说,这个原理即是本体知识的显现,通过意会而获得关于整体的知识。

中医药知识的特殊之处在于处处和时时不离整体,并一直保持整体知识的性质,其创新路径就是以意会知识为对象的整体创新。这条创新路径与单纯追求明晰化的创新不同,它以保持知识的整体性为特征和特色,知识的进步依然离不开整体原理。这是中医药知识最为令人不可捉摸的地方,也是其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与客观化知识泾渭分明的地方。一般来说,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达到整体的境界之后使知识向外在化的方向发展,而中医药知识创新则相反,一直是整体的自我保持和自我区别,从而产生了中医药这个庞大的整体知识体系。由于这个体系具有发展的内在规律,所以它是有选择地吸收其它不同门类的知识进入其中,并不绝对排斥外来知识。不过这个选择吸收的过程表现为明晰知识意会化的过程,不经过这个过程,吸收工作就无法完成。但是,一旦缺少这种创新机制,所谓“开放创新”只是一句空话,这也是多年来中医药知识创新的经验和教训。

当前,关于意会知识的创新规律只是停留在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上,人们注重的是一般关于“悟性”和“灵感”思维的特征,尚没有从明晰化的旧习惯中解放出来,并导致了倾向于否定中医药创新的偏弊。旧的习惯不改变,中医药理论创新的任务就不可能完成,中医药知识创新战略就难以实施。相反,加强对中医药知识之意会性质的理解、学习和实践,才能奠定“大医”的基础,从而根本解决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六名”战略,在“名医、名科、名院、名药、名店、名厂”的培育和建设中,“名医”战略处于核心地位。考察历代名医的成长规律,对意会知识的把握和领会是基础。当前全球正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为中医药现代化及其产业发展提供了新路径,积累了新经验。借助于意会知识的创新规律,我们就能够正确处理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关系,让中医药精神和形象得到真实和没有“缺陷”的表现。

2 中国学派的崛起

从中医药自身的发展历史来看,《黄帝内经》为人们树立了一个以哲学思维建构基础理论并容纳百科知识的范例。所谓其中的哲学思维,我们可以表述为以对整体的认识为特征。在这个思维的基础上,《黄帝内经》积极吸收当时学术的成果,包括道家思想、天道规律、阴阳学说、气象、物候、地理等,与长期积累形成的医学经验相结合而成为中医学的原典。以现代学术的眼光来看待中医学,人们经常抱怨中医学不进步,多少年都是守着原典不肯丢,所以要硬性地与原典割裂,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但是,由于人们没有很好地理解中医药不能离开原典的原因,因此也就做不到对症下药,至今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其现代化。

荀子在分析当时各个学术流派时曾经指出各家的通病:“蔽于一曲而黯于大理”,即家家皆有局限,不能达到对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所以要“解蔽”。现在看来,荀子的论述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认为,当前主流知识界的最大弊端在于“知识缺陷”,无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皆普遍存在,也可以说是科学与人文的割裂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根本缺陷。针对这个缺陷,中医药的现代化已经转变了方向和意义,其自身的现展成为克服“知识缺陷”的一种资源。这样一来,中医药作为一种“通学”,已经具备在开放创新的基础上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现实功能,从而使中医药作为知识基础,具有促进全球性知识创新的意义。

虽然这个目标显得非常遥远,但是我们看到,从理论上来看,中医药在科技、文化、经济、卫生、教育、社会等领域已经具备未来学科发展与融合的基础,通过未来社会的知识转型,这个目标将越来越近。问题在于,虽然中医药作为医学的中国学派应当没有疑义,如果我们推而广之,认为这将标志着中国文化医学时代的来临,那么这将引起学术界的广泛质疑。作为一种学术观点,我们在此不再深究,留待以后讨论。这里只是通过一个现象来说明,即中国的现展虽然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并没有在理论上真正解决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以中国元素为基础的多学科参与的综合创新,即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发展道路。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发展的机遇期,对于机遇的表述各个不同,在此也不一一举述。我们看到学术界对中国科技、中国经济、中国社会、中国政治等学派的期待已经很久,而这一切都与中国的自主发展相联系。因此,中医药的自主发展必将是其自主创新的基础,而中医药的自主创新也必将引发学科群的创新,从而为中国的自主发展增添动力。从长远来看,中国学派的崛起将是中医药知识创新的最大效应,而中国意识的增强也是中医药知识创新的时代机遇。

3 全民健康高速公路

2006年,科技部启动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的研究和制定工作。笔者在参加有关筹备工作的过程中,感到要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中医药的作用,真正把握中医药的发展机遇,应当根据其自身的理论潜力,按照“大科学工程”的组织原则,设计出能够惠及人人健康的大型研究计划和推广计划,因此就萌发了构建“全民健康高速公路”的想法。这个想法的提出一方面是受到美国克林顿政府关于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启发, 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我国新时期科技发展指导方针的领会。而综合起来看,这个想法仍然是中医药思想的战略显现。2003年11月18~19日,香山科学会议召开了以“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与研究方法”为主题的第219次学术讨论会,就我国中医药现状、中医药研究方法和方向、中医药发展目标等问题以及造成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没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原因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剖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举措。作为会议主席之一的邓铁涛教授以“为中医药之发展架设高速公路”为题作了主题评述报告。他回顾了中医理论研究的历史及中医发展的坎坷历程和取得的许多成果,分析了目前中医药所处的时代背景,并提出今后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战略和策略。随后,邓老又提出以中医药思想为指导发展我国健康产业,建立大保健园的建议,在耄耋之年仍然保持旺盛的思想活力,使人在感慨之余看到了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乐观前景。 基于邓老的卓识,在这篇报告的结尾,希望能够尽量表述清楚隐约可见的战略发展前景,以便为确立国家中医药知识创新战略提供可能的基础路径。

在当前我国的知识语境中,借鉴和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成为主流。作为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笔者深切感到在最本来的意义上,中医药在理论上既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又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在西方依然整体上处于强势的大环境下,援外虽然说必要,但是要真正认识和讲清楚中医药的性质,仍然需要进入自己的理论语境。本篇报告之所以以知识论作为基础,是因为依照波兰尼的知识学说,借助于明晰知识难以进入意会知识的语境,而作为意会知识,对中医药知识的把握仍然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其为意会知识这个阶段,必须通过切身体会才能够跨越知识本身的障碍,进入对本体知识的应用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实际上是对精神的意会,不通过精神本身,人们不可能达到对整体或本体的知识。在这种意义上,当代科学在精神面前仍然显得捉襟见肘,而中医药恰恰相反,在精神世界里极其成熟和优裕。能否理解中医药知识的这种性质是中医药知识创新战略的第一步。

我们通过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考察,认为建设以健康为基础的社会是发挥中医药知识潜力的基础路径。作为知识社会的一种特殊形态,健康社会也是“另一个世界和社会”,通过价值转型而促进社会的整体转型。本来知识社会已经是对信息社会的发展和超越,而健康社会对知识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对知识社会的顶层设计和建设。中医药知识的优越之处是一方面弥补了明晰知识的“知识缺陷”,另一方面保证了人人平等参与的机制,从而为促进知识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知识和机制的基础,也为人人享有高水平的健康奠定了基础。

中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虽然在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抑制了中医药的发展,但是中医药的根基仍在,一旦觉悟到中医药在国力发展中的重要性,保障中医药的自主发展必然将与中国的自主发展统一起来。为了实现这个统一,我们需要设计出促进统一的方案和路径,而全民健康高速公路则是其中的选择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下力气解决人民的基础医疗保障问题,从目前的设想来看,我国还是停留在初级保健方面,对全民健康的高水平保障机制尚没有研究。在理论上,这个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发达国家同样没有解决。责任同时也是机遇,这是中国的历史机遇。

表述这个机遇的最好方式是竞争方式的变化和转型。我们看到,竞争的最后决定因素仍然是内因。由于知识的内源性缺陷,西方知识界在健康方面正逐渐接近中医药的理论语境,但受自身历史的制约,这种接近将是无止境的,除非其彻底实现知识转型,达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这样一来,西方国家在发现自身传统的同时将重新看待中国的传统,而中国的首先觉醒将对未来的全球化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主导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并非不可能。可以想象,这个主导仍然是“协和万邦”式的主导,其在理论模式上与中医学的“心主神明”理论是一致的。而作为基础和表现之一是中国应当负担起对世界健康的责任,并在更基础的层面上首先使中国人民享有更高水平的健康保障。我们只有做好了自己的工作,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们才能够使我们的理论、经验和技术与世界共享。

通过《迈向知识社会》,我们看到了信息社会的成功及其局限性,同时也看到了知识社会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源的“有限共享”造成的,而要突破这一制约,在理论上应当实现真正的“无限共享”。多年来,我们在研究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时很少看到它的社会学意义,因此无法做到中医药知识的社会共享。实际上,如果我们不是特别狭隘的话,可以认为不是人人自己不能先天享有,而是后天获得性的知识在阻碍先天能力的发挥。《易经・系辞》认为“不疾而速”,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因此,我们提出全民健康高速公路的设想,就是要人们自觉发挥“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实现健康的个性化。只有个性化的发挥,才能做到“无限共享”。

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全民健康高速公路的建设将是协调解决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科学与人文等诸多矛盾的现实途径,也是中医药对促进中国发展的基础性贡献。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而构建“全球健康高速公路”,为中国的跨越发展铺垫实质性的路径。在理论上我们已经具备了“跨越发展”的可能性,只是战略思维的转变需要一个“知识”的过程。《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对中医药知识创新战略作为国家战略而言,这句话具有根本性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药学创新论文篇(6)

实验教学在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贯穿于本科教学的全?^程[1]。随着我国中医药科学和制药工业的飞速发展,高等中医药学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国内医药行业的人才培养状况仍然难以符合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要求,尤其是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国内医药行业飞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2]。而中医药传统的实验教学教育观念过于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验教学只是作为学生强化理论知识学习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实验教学应不仅仅培养的是大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更需要培养的是大学生的自主创新综合能力。因此,中医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亟须进行全方位的革新。本文将着手从中医药实验考核新体系进行探究,围绕着培养创新性的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中医药人才的目标,创新设计实验教学课程模式,全新地构建中医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培养现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需求。

一、中医药实验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坚持“双思维并重”原则,即指中医药思维与科学思维培养并重的原则[3]。传统的中医药实验教学理念是以辅佐中医药理论知识为主,多为验证性实验内容,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中医药专业创新性的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中医药学生具备实践创新能力,中医药学实验是培养现代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故需切实提升全体师生对中医药实验教学的主创性。根据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科学设计实验课程体系;根据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内涵结构调整实验课程培养目标;合理构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合,中医学与中药学及药学相统一,品德、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推动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强化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理念的落实与实施;致力于中医药教学模式和体系的不断优化,积极培养现代中医药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深化中医药实验教学改革。

二、中医药实验考核新体系

中医药实验课程考核是评价中医药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其不仅是衡量中医药老师们实验教学水平、判断中医药实验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环节,亦是调动中医药大学生积极性和展现自我的主要手段[4-5]。传统的中医药实验考核方式多以中医药学生的实验报告为依据,忽略了对中医药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那么,中医药实验新的考核方式应重点对中医药实验操作过程进行考评,而不单看实验结果[6]。为适应中医药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建立多元化的中医药实验考核新体系,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综合效果的评价。我们考虑到中医药院校实验课程的特殊性,中医药学生的实验考核应从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设计等多方面入手,并增加对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的评价[7],把实验成绩分成平时成绩(70%)和末考成绩(30%)两部分。

1.平时成绩。中医药院校学生实验的平时成绩(70%)包括中医药学生的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小组自评与互评及实验动手操作考试三个部分,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中医药实验预习报告(5%)能够反映中医药大学生对实验内容的预习和基本掌握情况。中医药专业实验报告(10%)能正面地反映中医药大学生的实验记录是否完整,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是否准确全面以及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讨论是否深刻有理,侧面地反映出中医药学生的实际实验操作情况。因此,对于中医药实验的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的考核应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之上,还应有中医药专业实验小组自评与互评(15%),其是中医药学生每个实验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是中医药实验具体操作情况和学生自我展现的真实反映。中医药专业实验操作考试(40%)是对中医药学生所掌握的实验操作知识的综合考评,应采取“一对一”的考试形式,由中医药学生随机抽取实验考试题并独立完成一项实验操作,教师会根据学生实际的实验操作情况给予相应的成绩。

2.末考成绩。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实验末考成绩(30%)主要包括中医药实验知识的理论考试(15%)和开放性实验设计(15%)两部分。正如理论课重视实验操作一样,中医药实验课程也应重视中医药实验理论知识的讲授。在每学期的期末给中医药学生安排一次以中医药实验理论和操作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理论考试,有利于中医药学生加深对其所学专业实验知识的理解和相应操作技能的掌握。开放性实验设计则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中医药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兴趣,查阅文献资料,合理地进行实验设计并成功地开展试验取得一定的实验效果。

三、实践效果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该实验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专业的中医药学生,也提升了中医药教师队伍。中医药实验教学新模式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中医药学生作为实验教学的重要参与者,积极主动参与实验,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激发;中医药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学生也接触到很多教科书以外的、较前沿的实验方法,中医药学生的知识面也得到拓展。与传统中医药实验相比,中医药设计性实验对老师有更高的要求。中医药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会遇到些许问题,老师要随时对此进行解答;同时,中医药老师也应以身作责,提前对实验方案认真研究,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就要求中医药带教教师应不断提升自我专业素养,帮助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多元化的中医药实验考核新体系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教与学的情况,也较为合理全面地评价了中医药学生的实际水平。

药学创新论文篇(7)

【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队伍建设;管理机制;发展规划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树立创新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是21 世纪高等教育的主流[1]。高等学校的实验教学中心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意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2]。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实验教学、提升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水平,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贵州省中药民族药创制工程中心成立于2012年(依托单位贵州大学),该中心拥有价值近600万元的仪器设备,中心使用面积1200余平方米,由植物化学研究室、药物合成研究室、药物制剂研究室、药物分析研究室、药理毒理研究室、保健食品研究室等六个功能研究室组成。是一个省级管理的独立的实验教学实体。该中心自成立以来,紧密结合制药产业的发展需要,面向我省、西南地区乃至全国,以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为重点,主要从事中药民族药共性关键技术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物研究。该中心同时以学科发展为契机,全面指导、带动本科生实验教学,经过几年的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已初见成效。

1.实验教学改革

1.1实验理论教学

近几年来,本工程中心结合学院药学专业的具体实际情况,在本工程中心的理论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改革,其具体措施主要从教学内容上进化繁为简,推陈出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本工程中心理论教学内容的改变,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改变为指导,在以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大量的改革。重点放在新药研发的创新思路上。不断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在教学中及时融入药学领域的新思想、新思路和新的技术增长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在理论教学中的药物分子设计内容和药物合成反应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我们主要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掌握或了解药物专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1.1.1药物分子设计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药物分子设计在新药研究和发现研究领域中成为不可缺少的知识点,药物设计已成为新药研究和设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以前本工程中心在该教学内容上主要是以化学模式为主,以介绍药物的化学合成和化学性质为主要内容,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将化学和生物学的内容相分离,造成知识脱节,已不能适应新药研究的需要。因此,在对国内外新药设计和研究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决定融合和取舍国内外现有药物分子设计教材的特色,为我所用,以当前新药研究中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为出发点和归属,选择有代表性的药物为讲课的重点,以点带面,不必面面俱到。计划通过该教学内容的学习,为学生在后期学习及工作中参与新药的研究和开发打下基础。

1.1.2药物合成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药物合成理论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在于教材内容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改进、实验教学的加强。主要以面向制药企业的现状,重介绍典型药物的生产制备原理为线索,对现有药物合成路线和工艺条件进行评价,同时将目前制药工业中仍存在的问题交给学生,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新的合成途径,以开阔思路和锻炼能力。

1.2 实验操作教学

原有的实验操作教材注重相关基本操作的串联,以大量“照方抓药”的性质安排实验操作体系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改革后的实验教学我们主要对多数实验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对原有实验内容做了优化组合,引入了许多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同时注重实验与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的联系。实验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2.1增加实验的探索性,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不同类型的实验增加一些探索性思考题,如在药物分子的合成实验中,简化一些在实验方法的文字叙述,插入有针对性的思考题;删去一些操作性实验步骤,改为让学生自己完成相关数据库检索,查询类似文献资料,完成对同一药物分子的多条路线设计及其合理性和优缺点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对多条路线的合理性验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通过本工程中心的实验教学改革,要给学生传递一个重要的科研理念,要开展实验研究必须学会自己查阅文献资料,要使实验成功不但要有扎实的实验技能,更要具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

1.2.2增加设计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内容,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根据不同类型的实验设计一些探索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内容,如在植物化学肉桂挥发油的提取分离实验中,要求学生设计各种提取分离方法,并对分离方法的综合运用及对比评价,对指纹图谱的对比指认及波谱学分析鉴定成分。有意识引进较前沿的科研成果,加强实验教学中的实验探索性研究,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对本学科前沿发展的最新认识。

总之,本工程中心的实验教学改革,通过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的锻炼,能很好的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实际操作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由过去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性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1.3 实验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本工程中心对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学生由过去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索式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力有了发展的空间。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意义重大。通过本中心实验教学改革,该中心毕业的学生可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药物制剂技术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有对药品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3)熟悉国家关于化工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制药工程与制剂方面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5)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6)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7)掌握1门外语,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下转第330页)

(上接第315页)2.运行管理机制改革

本创制工程中心前身为贵州大学天然药物研发中心,该研发中心成立于2010年,管理机制主要采用核心团队成员分工制,但是该机制运行以来发现日常协调管理存在缺陷,造成实验装备和技术力量难以形成优势,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本创制工程中心自2012年成立以来,对前身研发中心的管理机制进行了改革,主要在借鉴国内外重点实验室管理机制的基础上,采用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省教育厅指导下实行管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采取开放、流动、联合的运行模式,设立相对独立的、有国内外中药材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参与的学术委员会,确定实验室的科研方向和学术活动。学术委员会成员9名,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原则上每年召开学术会议1~2次。

工程实验室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办公室主任(专职)1名,仪器设备专职管理人员1名,各功能研究室分别设研究室主任1名。在实验室管理委员会指导下定期对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工作业绩、业务水平、服务质量等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连续聘任的主要依据。

3.创制工程中心发展规划

3.1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计划

坚持人才为第一资源的建设思路,围绕人才强“中药民族药创制工程中心”的战略布局,进一步完善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工程研究团队。引进不同级别工程研究力量,注重不断改善工程中心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形成一支覆盖药学各专业领域的、结构合理的工程研究队伍;引进高水平领军性人物,带动提高“中药民族药创制工程中心”的整体水平。

(1)近五年内,培养建立一支40-60人的固定研究团队,其中60%的研究人员具有博士学位,正高级职称达18-20人,副高17~22人,力争培养省管专家或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6人。

(2)近五年内,培养博士研究生8-10名,硕士研究生150名以上。

(3)近五年内,针对不同天然(民族)医药相关企业的需求情况,开展企业技术专业人员培训工作,满足国内不同方向医药企业的需要。拟培养与天然(民族)医药相关技术专业人员100-150人次。直接或间接解决200-300人次的就业岗位问题。

3.2学科发展规划

(1)近五年内,加强与其他高等院校合作,力争将贵州大学与天然(民族)医药相关的专业(苗药制药学、药物化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制药工程等专业)建成国内知名的学科。

(2)近五年内,完善与天然(民族)医药相关专业的学生人才培养工作,基于行业标准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相关课程,满足与天然(民族)医药相关企业一线的需求。

4.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贵州大学药学院以贵州省中药民族药创制工程中心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为目标,介绍了实验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运行管理机制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所取得的初步成效及其发展规划。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同样也会发现现在的教改和发展规划会存在缺陷,需要继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总之,本工程中心实验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宗旨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工作无止境。只有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做到以学生为本,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