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美感教育论文

美感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7 18:05:55

美感教育论文

美感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育 关系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33-02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中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涵盖了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与培养,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又决定了我们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帮助他们分清真善美、假恶丑,应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审美教育,让学生从课文中得到美的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一、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美育与语文教学有着不解之缘。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不是附加的,而是顺理成章的;美育对语文教学的作用不是勉强的,而是自然的。

由于艺术是集中体现美的领域,因此它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感知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学作品中的美感与语文教学中的美感始终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教学就所涉及到的文学作品而言是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是一种社会艺术形态,语文教学就教师教学过程的活动而言也是一种艺术。语文教学与美育一脉相承。而将美育与语文教学联结在一起的媒介是文学作品。既然语文教学与文学作品有关,就必然涉及到多种美育因素,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和美育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是同一体中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语文教学不可脱离美育。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其审美理想和美的创造力,最终能自觉乃至自然地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和重新塑造主观世界。总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又无不受着美育任务的制约。不难想象,离开对美的感受能力,字、词、句、章的知识就失去了表达情感的作用,人物形象、意境画面也就成了概念化的空壳。不具备对美的鉴赏能力,又怎么能领悟语言的优劣、手法的高下、形象的丰瘠、情趣的雅俗?进而言之,缺乏创造美的能力,又怎能运用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体验、感受?因而,脱离了美育的语文教学,没有美感的语文教学注定是蹩脚的、低能的。另一方面,美育促进了语文教学。将美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就会使语文课堂更生动、更丰满,从而避免枯燥无味的说教,改变纯知识的机械训练,革除僵化的教学程式。一旦充分运用美育具有形象性、感染性的特点,自然会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增强其求知欲望,以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又必将扩大和丰富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和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使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与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达到新的统一。所以,了美育的语文教学、抹煞了美育作用的语文教学无疑是干瘪的、枯燥的。

综上所述,美育与语文教学形影不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

审美教育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未来社会更需要美,更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课应注重审美教育,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崇高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感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一)创设美的氛围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审美教育的前提。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教师应当充分地利用45分钟使学生自始至终地在充满情趣的愉快气氛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教师应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把学习语文看作是一种乐趣,使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能得以充分的发挥。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地愉快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与教师“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美的氛围是师生合作共同创造的。语文课创设美的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如教师的语言艺术、心理沟通艺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等等,都能成为激发学生审美心理的诱因和创造美的氛围的因素。

(二)挖掘美的内容

教师的讲课要充满艺术魅力,必须首先对课文深入钻研,充分体会文章的美感,咬文嚼字,从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的感情和潜在的精妙之处去寻求教学的乐趣和情趣,然后进行巧妙地设计。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领悟形象、意境中所蕴含的种种美感。这一切不是靠说理、灌输、逻辑思维去实现的,而是通过感染、熏陶、形象诱导来完成的。学生由此打开了美的心灵的橱窗,去采撷美的智慧花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艺术情趣和思想感情。这正是语文美育的力量所在。挖掘美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住情感核心,体会作品的情感美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主要特点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撞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特定的环境中去,体会作家的人格情怀,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比如:教授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一文,学习课文前,先介绍李公朴的生平,再次交待他和闻一多的深厚友谊,在此基础上再有感情的讲叙,李公仆因揭露反对派的卑劣径行而惨遭杀害的情况,描叙闻一多先生伏在李公朴尸体旁悲痛欲绝的情景,这样让学生在情感上体验闻一多的悲愤,并产生憎恨反动派的感情。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紧扣这些内容向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美的享受,品德上受到美的熏陶,心灵上受到美的净化。

2.吟咏诵读,品味作品的语言美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它有利于我们深入品味文字作品,提高语文表达能力以及发挥语言的感染力,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边看边读,最有利于从遣词造句到思想感情的融会贯通,步步深入,乐趣丛生。通过吟咏诵读达到的审美境界。声情并茂地朗诵,充分展现艺术地境界,使学生直觉到美。

美感教育论文篇(2)

美感教育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在美感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强化审美者自身对美的感受与体验,在此基础上击玉成乐,使其产生对音乐的共鸣与感悟,进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全面透彻地感知音乐,解读蕴含其中的美感。然而,传统的音乐教学对此鲜有涉及,抑或只是蜻蜓点水、一点而过,其远未做到音乐学科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因此,教师通过倡导学生参与音乐的实践,使他们在自我感知体验中学会欣赏美。例如《天山之美》的教学中,教师在完成《牧马之歌》、《青春舞曲》的教学后,引导学生运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欢快的情绪去演唱这两首歌,使每个学生都大胆地唱出自己心中的美丽天山,“从那西边树丛露出弯月牙,马群踏破了野花跑回家,大家围坐月光下,泡上可口的奶茶”。如此,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的音乐实践中,感知音乐美、欣赏音乐美,进而形成对美的感悟与内化。

二、鼓励学生交流与分享,深化对音乐美的感知

在现实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尝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借助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在彼此的思维碰撞中,深化对音乐的感知与领悟,进而升华自身对音乐美感的体会,提高对音乐的鉴别与欣赏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分享自己的想法。例如《春天举行音乐会》讲授时,在播放完这首散发着春天的欢乐气息的歌曲后,让学生静下心来去感知音乐中每个音节传达的讯息,并根据自己对春天的理解,去揣摩春天的声音,例如“轰隆隆、轰隆隆”的春雷声,“沙沙沙、沙沙沙”的春雨声等。然后,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些音乐道具,如模仿春水声的串铃、模仿春雷声的铃鼓以及模仿春风声的沙锤等,启发学生找寻出这些乐器在曲中代表的每种声音,并让学生说说理由。最后,让学生说出其在《春天举行音乐会》中收到的讯息,并与大家分享其感受,教师对学生的感知予以积极有效的评价,使学生在分享中感受快乐,增进对音乐美的理解,形成对音乐美的共鸣与美妙体验。

三、结语

美感教育论文篇(3)

初中美术教学之中,美术教学的资源是整个美术教学活动展开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教师需要利用具有较高价值的美术情感教学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美术教学的魅力,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有比较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审美情操。在初中美术教学之中,教材涵盖了诸多正确的价值观、爱国主义以及道德素质的教学资源,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较好的挖掘,使得美术教学的情感教学与其他的科目相通。最终,达到提升美术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创新师生关系

所谓的情感教育必然涉及到了学生与老师的情感,所以在情感教育之中必须建立比较恰当的情感教育方式———师生互动。学生在初中美术课堂之中,对其有着比较深的影响的必然是与教师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审美观念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给学生传递正能量,使得学生在美术教学之中占到主体地位,使得学生能够由自身的主体地位出发,更加去接受美术的情感教学。所以在初中美术教学之中,更加注重建立较为和谐而适当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能够作为情感教育的助推器。为了能够使得师生关系比较和谐,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保护学生的差异性,使得学生能够各抒己见,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无障碍,最终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最基本以及最主要的方式必然是交流,只有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才能够使得学生通过互动提升情感,形成比较合适的美术思想,使得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品质的提升。

三、以情景渗情感

美感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美育思想 语文美育 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155-01

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与命题,是直到近代才正式提出的。但是人类的审美教育实践却早就伴随着审美活动的发生而诞生了。可以说,人类产生了审美需求,随之产生了审美活动时,审美教育就运用而生[1]。所以研究语文美育把美育思想的发展梳理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1 美育思想的发展

1.1西方美育思想综述

在西方,美育的倡导始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先哲。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最早明确地倡导美育,认为文学艺术要“对国家和人生都有效用”,认为节奏与和谐浸入人的灵魂深处,人就变得温文有礼。亚里士多德提出和谐教育,认为美育目的,就是教育、心灵的净化和精神享受,达到古希腊美育思想的高峰。贺拉斯在《诗艺》中更明确地提出“寓教于乐”的创作原则,诗人创作“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欢,才能符合众望”。对文艺的审美教育功能作了扼要而准确的概括。

具有“现代教育之父”之称的夸美纽斯,开创了从教育的角度对美育问题关注的先河。他提出了教学艺术化和直观教学的思想,他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知觉开始的”,“一切知识都不应根据书本的权威去管束,而应实际指证给感官与心智,得到它们的认可”。 夸美纽斯的艺术教学法对教育者的启迪可谓深远。

但是,在西方真正提出“美育”这一概念是席勒。他在《美育书简》对审美教育的性质、特征和作用做了系统的论述,使得美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出现。他认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别无其他途径”,[2]美先于自由,只有通过美,才能达到自由,才能恢复人性的和谐和完整,只有现实与理想、感性与理性完满结合的艺术才能担负起美育的使命,使人性在审美观照中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席勒的这些观点和论述,对美育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2中国美育思想综述

中国历史上基本上没有美育这个“概念”。 但是,美育的言论在中国却并不显见,尽管它是德育的跟班。比较系统地提出审美教育思想的是先秦诸子。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仁学审美教育观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认为“诗”和“乐”是君子修身成人的重要途径,“诗”可以给人精神力量,使情感得以熏陶;“礼”可以使人立足于社会,本质得以锤炼;而“乐”则是情感与本质的完善统一,因此是造就一个完美的人的最终环节。孟子更趋向内在人性的塑造,达到完善人格的建立。而荀子则认为人性不能自美,人格美的建立主要通过塑造、教育而实现。与孔孟相比,道家主张超功利的审美修养。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包含着深刻的美学问题它不要求人们刻意追求美,而是顺其自然到达美的境界。庄子根据老子“无为”的思想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的美学命题。在庄子看来,得到了自然无为的“道”,也就得到“至美”。

近代,特别前后,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鲁迅等人在引进西方美学思想的过程中,也先后提出了关于美育的主张。王国维是现代美育的开创者,他认为美育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和目的,并明确地提出了要把美育列入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之中[3],对中国审美理论重要的贡献。蔡元培主张“以美育代宗教”说[4],他认为在全部教育中,美育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渗透到其他三育之中。他还纠正了把审美教育仅仅视为艺术(美术)教育的观点,指出了美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为我国近代美育体系的建立和美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朱光潜认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他认为美育教育的功用就在于怡情养性,“多受些美感教育,就是多学会如何从自然限制中解放出来,由奴隶变成上帝,充分地感觉人的尊严”。

2 语文美育的研究

尽管我国美育源远流长,但美育却一直是德育的跟班,直到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新行动计划》,才把美育作为教育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报告称:“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近年来语文美育研究状况如下:

2.1语文美育理论研究

主要著作有饶祖天的《中学语文与审美教育》、韦志成的《语文美育导编》、曹明海的《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这几本著作理论性较强,系统运用美学和美育理论阐释语文教育中的审美规律,探讨使语文教育活动达到美的境界,对语文美育具有建构性作用。

2.2语文美育操作性研究

主要论著有宋其蕤的《语文教学美学论》、蒋念祖的《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等。这些著作对美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及审美教育的基本方法,在实践的基础上注重语文美育操作性,

2.3特色化实践性理论研究

比较有个人特色的实践性理论有江苏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上海程红兵的“人格化教育”,广东鲁澄南的“审美教学”等。这些理论具有系统化和现实操作性,同时也显现了教师个人美育理念和美育特色。

2.4“语文味研究”

“语文味研究”是近年来深圳语文界一大热门话题,主要文章有《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语文味的理论构想》、《“语文味”:离我们有多远》。此类文章应用美育的基本原理对语文味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是语文美育研究的新的切入,富有启迪性。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67.

[2]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16.

美感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即美育,它具有多种功能,既可启真,又可储美。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个性,而且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锻炼意志,生成美德。新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在谈及语文教学目的时,明确指出:“要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中学语文教学法》中也着重指出:“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如何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笔者根据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谈一些粗略的见解。

1.遵循理论支撑,夯实审美基础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在不断借鉴、运用许多科学的理论,在不断进行教育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走向成熟的。

(1)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审美教育以其美学方面的感性形象内容来培育人的形象思维素质,完善和优化人的思维素质结构,并推动高智商的形成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展示“科学与美学”相融共进的现代美育大趋势。

(2)建构主义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一种在真实情境中获取经验的学习过程。语文审美教学观特别强调审美情境的愉悦性、潜隐性,这是可以得到情境认知理论的支持的。

(3)现代情绪理论。

审美化语文教学观极为重视课程对人的情绪和情感的陶冶和纽带作用,认为在审美情境的作用下,人的情感会经历“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等环节,最终渗透到他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作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渐内化,融入人的人格之中。

(4)场论心理学理论和格式塔理论。

场论心理学把环境或个人看作是一个整体的存在,任何心理与行为都在这个整体的制约下发展、变化。格式塔(指“整体”)心理学同样十分强调心理经验的整体性、结构性,反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审美教学论借鉴了这些观点,认为审美课程具有“心理场整合”作用,它在教材、师生、情境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多向折射的心理场,促进课程经验的生成,推动教与学的发展。

2.精心设计导入,铺垫审美情感

每节课,教师都要精于开头设计,想尽一切办法创设美好意境。这样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追求美感的欲望。例:教学《春》一课时,教师一开始便满怀激情地说:“春天,你展现出明媚的阳光,缠绵的丝柳,黄鹂啼婉,繁花争艳……”抒情语调的吟诵配着明快的音乐使学生沉寂在春光明媚的气氛之中。再如,教师在讲授《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可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末段:“亲爱的朋友们,当你早晨第一列电车驶向工厂的时候,当你……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样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能尽快进入到课文之中,情感渲染可以对学生起到“晓之以情”的作用,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有效地铺垫了审美的情感。需要说明的是,导入时说话语调的高低,语速的缓急,都得悉心斟酌。

3.声情并茂朗读,获得音韵美感

朗读在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渗透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朗读,尤其是教师的范读,是一种语言艺术。鲁迅先生说:“音美以感耳。”说明朗读能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习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对那些情感充盈的课文或片断,要指导学生领会其中的思想感情,领会其中美的意蕴,务必要充分发挥读的作用。特别像散文和诗歌,如果没有好的朗读,就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好的朗读,能够让学生跟随着作者的情感进入到文章优美的意境当中去。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处理好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使用普通话有表情地朗读,哪怕是枯燥的说明文也要努力读出韵味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如涓涓细流浸入心田,似绵绵春雨沁人心脾,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迅速进入形象思维,引发学生回忆、寻索、联想,唤起学生对文章形象的爱憎褒贬的审美判断。其次,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还可进行个别、分组、分角色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味、鉴赏文中的形象美,达到美育自然渗透的目的。

4.分析作品形象,激发审美情趣

美感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王国维;美育;文学;当代教育

一般认为,美育理论诞生于十八世纪的西方,德国诗人席勒是该领域的奠基人。他在其代表作《美育书简》中率先提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而这最后一种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这即标志着“美育”(Aesthetic)开始作为独立学科而存在。相较而言,尽管美育思想在中国古已有之,却常与“无为”、“高雅”、“境界”等词相混,长期作为形而上的模糊概念。直至二十世纪初,经历西学的少数中国学者才对它进行科学阐释并大力推广,其中尤以王国维对美育的研究最深入,贡献最突出。

一、王国维美育思的提出及其历史背景

19世纪中期以来,救亡图存的意识激荡在我国仁人志士心中,加之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不断扩张,以及维新变法的深远影响,视教育为自强之道、视育人为自强之机就成为了人们的普遍共识。然而,随着新建工厂、派遣留学生、开办新式学校等措施的推进,功利主义文化价值观也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只学对自己有用的、立竿见影的,只注重传授实业技术理论与西方政策法规——此种潮流片面抬高了物质文明之地位,反而忽视了国民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此种情势下,王国维有感于培养国民独立人格和精神趣味之重要性,果敢地提出“教育之宗旨,亦不外造就真善美之人物”的观点,主动强调以美育人的意义。“王国维研究美育的论著主要集中在1903—1907这五年间”,代表文章有《论教育之宗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说》、《孔子之美育主义》、《古雅在美学上之位置》等等。

二、王国维美育理论核心精神之解析

概括来讲,王国维的美育主义可归纳为两点:其一,美育是中国固有的思想,是不掺杂任何功利欲念的;其二,美育具有独立性,与德育、智育价值相异。

一方面,王国维认为 “欲”是产生苦痛的源泉,也是人的本性,譬如避苦就乐、喜得恶失、怯让勇争等潜在心理,而这种与生俱来的欲念“外之见于社会也,则为罪恶”,所以,教育人们如何忘记苦痛及克制自身的狭隘利益观至关重要。宋元以来,程朱理学教化人们顺应天理、遵循本分,但所谓的“灭人欲”并未使天下大同,反而将正常的审美活动归为“丧志”,令文人失去了自由追求艺术的权利,凡事必以社会责任为先,“一切学业,以利用之大宗旨贯注之”。然而,当社会动荡、原有的礼制成规受到冲击时,精神空虚和无所寄托就将成为国民的“通病”:晚清时期大量国人吸食鸦片而政府屡禁不止,这便是礼教育人的缺陷所在。相反,美育能使人精粹,使人无私无欲,更是人生的超脱之道,就像王国维所言:“美之为物,不关乎吾人之利害者也……使人达于无欲之境界”。自春秋末期的孔子起,我国不少教育家、哲学家都曾提出过与美育相近的观点,并用诗歌、绘画、音乐等形式来突显艺术之功用,以求丰富人们的审美趣味。王国维将其教育理念总结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而他自己也申明美育是中国的固有思想,非近代西方特有的先进文化,在内外交困的大环境下重提美育,纯粹是基于历史现实的选择,旨在帮助国人醒悟并获得内心之平和。

另一方面,王国维美育的核心精神还在于率先强调了“美育”的独立性。众所周知,德育、体育、智育、美育都是施教的有效途径,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一直将德育和美育混淆而谈,仿佛二者同义,并无分别。王国维化合了庄子和康德的哲学思想,肯定了美育和德育都属于“心育”的范畴,即从思维意识和心理上教化人类,不以客观知识为主要媒介;但美育绝不等同于德育,它以美的事物、美的感受为标志,以追求真实而纯粹的内心境界与关注人类健康而全面地发展为根本;德育则更多关注宣扬“善”,主张以责任、舆论、秩序、规则等等来约束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从而使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地服务于集体。美育与德育虽有不同,但是并列而存、相辅相成的:“无论美之与善,其位置孰为高下,而美育与德育之不可离。”作为中国现代美育的先驱者,王国维认为与实业、政治、科学相较,美育的作用毫不逊色,它能有效促进国民人格的提升,进而推动文化重兴、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

三、反思文学艺术在当代教育中的意义

综上所知,美育是实现全面育人的一种独立途径和手段,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艺术在当代教育中的意义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语文教学本就是个富有美感的过程,抑扬的声调、变幻的音韵、结构疏朗大方的汉字、感情澎湃的措辞、鲜明可感的描绘对象……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议论文、小说,文字的魅力在于创造出自然美与生活美的同时,尚为读者留有想象发散的自由空间。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感受,美育的最大特征也是自主性。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美育实践中,施教和受教双方都过多注重艺术的基础知识与客观规律,常将某艺术流派的代表人物、产生背景、创作技法、著名作品烂熟于心,而直接省略了审美能力的塑造。如此一来,所谓的“美育”不过是艺术教育,只以艺术为外在形式,并未尊重学生对美的感受与体验,那么青少年想象力愈加匮乏、兴趣愈发狭隘、感知力愈发迟钝等现象就再无避免之可能。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中小学相较,高校具备开展美育活动更为有利的条件:首先,受教者的心智已基本成熟,能积极主动地调动自己的心理因素,

以松弛的状态融入到审美实践中去,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其次,高校实行的不是义务教育,没有升学压力和严格的课程标准,施教者可根据学生兴趣和其他因素较为自主地定夺授课方案,充分调动文学艺术资源,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召唤学生对美的认知,并帮助其将美的感受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

我们正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语文教学具有“无用之用”,它所蕴藏的“真、善、美”情怀,恰汇聚了古今中外文化经典之精髓,而种种精妙的艺术表达,更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珍贵资源。故而,现代教育工作者理应意识到文学艺术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应秉承素质教育的要求,帮助学生实现全面而立体地发展。

参考资料:

[1] (德)席勒:《美育书简》,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

[2] 王国维:《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卷三,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4] 王国维:《王国维论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美感教育论文篇(7)

《教育哲学通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黄济先生的一本著作,黄济先生认为“通论”有“古今贯通、中西融合”的意思。这本书充满哲学理论和教育思想,对没有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的人来说,着实耐小卜性子对书进行细读。但静卜心慢慢细读起来会小禁被作者的思想深深折服,会让我们对教育哲学有一些认识。

《教育哲学通论》框架结构很有逻辑性,一共分三编。第一编一共写了七章,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讲起,从天道观与人性论出发,寻找渊源,就历史观与社会、伦理观与道德论、知识观与教学论、审美观与美育思想等方而有关教育哲学思想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探索。最后还就对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持的科学态度做了说明,主要体现了古为今用。第二编共写了六章,按照“洋为中用”的原则,对现代西方教育哲学主要流派进行了介绍和评析,从其思想渊源谈起,就影响教育实际较大的进步主义与改造主义、要素主义与永恒主义做了对比分析。又对存在主义和分析哲学进行了分析,在这两者分析中,企图对当前影响教育思想较大的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做些分析和评价。第二编最后写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写划清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界限,再则也为马克思主义及其教育思想而临的新问题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第三编一共是九章,属于教育哲学中的基本问题。主要写了关于教育哲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对中外教育哲学这一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历程及其流派作了比较详细的整理和说明,为教育哲学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详细的观点和资料。接着就教育的本质、教育价值、教育目的、知识论与教学、道德论与道德教育、美学与美育、宗教与教育和教育哲学的研究及其未来分章做了比较系统的分析论述,并力求容纳前两编提供的资料和理论,联系实际,阐明问题最后在《教育哲学研究及其未来》一章中,提出教育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行古今中外法,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二、CC教育哲学通论》中的美育思想

整本书内容很多,完全吸收消化比较困难,但读了其中关于美育的相关内容,结合自己接受过的教育,能让人深受启发。书中讲到中国的美学和美育,有独特的范畴,几千年来它指导中国文学艺术和审美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甚至可以说是东方文化独具的特点。而当代,美育己成为当务之急。从积极意义上说,它可以促进人的和谐、全而发展,塑造一个完美的人生;从消极意义上来说,美育是为了解决物质文明发展的小平衡。“美育”即审美教育,顾名思义,它是美学和教育学的结合物,也就是说,应当根据美学的理论和教育学的理论建设美育。黄济先生讲到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小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美育是时代的需要,社会主义社会比过去更需要美育。因为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性,小但对美育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且为实施美育提供了广泛的可能。美己经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衣着打扮到仪表风度,从兴趣爱好到道德规范,从文体活动到艺术创作,无处小在。在国外影响日益加强的今天,使青年一代建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分清好坏与美丑,也是当代美育的重要任务。美育在提高人们认识,扩大人们的视野,深入人们的生活,了解生活,在人们的崇高理想、科学信念形成上的作用,并小比科学差。美育在弥补人的空虚,解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发展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哲学通论》中美育思想的启示

读《教育哲学通论》,结合笔者学科教学(语文)的专业,书中讲到的美育也可以延伸到语文美育。语文美育是语文教育领域关于审美的教育,语文美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人的审美的发展,语文美育的教育要能使学生审美意识得到重建。语文教学包括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语文知识教学等,各个方而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教育。

在识字写字方而,语文教师在教学生识字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汉字的演变历程及其中蕴含的美,汉字是表音、表意的文字,汉字的形态从象形逐渐抽象到现如今比较稳定的形态,可以向学生展现古代文字。写字教学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尤为重要,随着电脑的普及,学生的写字能力逐渐受到电脑的影响,俗话说“字如其人”,可见写字的重要性。通过写字,可以让学生了解汉字的结构美、形态美。汉字书写小简简单单是横、竖、点、撇、捺、钩、挑、折的组成,汉字有独有的结构美,书写也有技巧,注重穿插、避让、疏密等技巧,使汉字书写具有美感。教师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毛笔、钢笔、会写楷书、行楷,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方而,学生在研读语文教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美学角度进行研读,语文教材入选的文章,肯定有其优秀出众的地方,具有语言美、思想美。但有时我们很难摸准作者写作的意图,这就要教师和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现智慧美的光芒。学生小仅要阅读语文教材,教师也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文学素养,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可以增加自己的见识和拓宽自己的眼界,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当然,阅读小仅仅只包含阅读书,也包含朗读,朗读的抑扬顿挫也具有美感,例如语音的停顿、重音、语气、节奏。同样的语句,理解小同,停顿小同,表达的意思情感就小同。在朗读时,受到一定思想情感的影响,朗读的人在语言的表达上有明显的快慢、抑扬、轻重,小同的朗读节奏有着小一样的美感。

在写作教学方而,写作能力是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种方式,语文作文教学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可见作文写作的重要性。提到写作文,教师们尤其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以卜笔,一写作文学生就像在挤牙膏,学生感觉没话可说、没话可写。在这样的情况卜,学生们写出的作文,问题很多,老师小满意,家长小满意,学生自己也觉得没有意义,学生从作文的学习中找小到成功的感觉,渐渐地产生了对写作文的仄倦感,特别害怕写作文,小知道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原因很多,学生没有从写作文中找到乐趣和没有写出美感。

学生要写具有创新性的作文,需要学生思维的突围,思维能开出最美的创作之花。例如,写 “水”,一般都会写水的可使用性的价值,从而想到水的宝贵,要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发展水利工程等等,学生应该打破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学生要学会从相关的事物去引发思考,这样可以找到更宽阔的思维空问,可以扩展写,联想写,“水主沉浮” 联想到“水与人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联想到“水与政权”, “溪水汇入大海”联想到“积少成多”,“滴水穿石”想到“持之以恒”等等,再如,“雪化之后是什么?”,“雪化之后变成水”、“雪化之后能滋润大地”、“雪化之后是水滴从屋檐滑落的瞬问”,“雪化之后是春天”等等。这样写小仅新颖而且产生美感,使人能产生审美的愉悦。学生们学业负担沉重,在学习中,渐渐远离了生活学生没时问去关心身边发生的事情,缺乏生活的基本体验,这就使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没有什么话可以说,没有什么感情可以抒发,导致写出的文章空洞且虚假。例如江苏高考作文题目《品味时尚》、《拒绝平庸》,题目就让考生无法着笔,“时尚”似乎离高中生生活很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