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迷信心理论文

迷信心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0 16:16:34

迷信心理论文

迷信心理论文篇(1)

关键词:宗教迷信;影响 ;对策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 。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此起彼伏,相比较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强大攻势,宗教迷信思想对官兵的影响显得不那么引人注意,成为一块容易被忽略和遗忘的阵地,必须引起高度警觉和重视。

一、宗教迷信思想对部队官兵的影响

宗教迷信思想对部队官兵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理想信念易受冲击。利用宗教迷信对我进行渗透攻击,是敌对势力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途径。部分官兵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基础薄弱,政治敏锐性不强,思想防线铸得不牢,在宗教迷信思想渗透影响下,对唯心主义宿命论津津乐道,在潜移默化中削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二是精神士气易致涣散。士气是一支部队作风的外在表现,少数官兵受到宗教迷信思想的影响,精神状态开始消沉,学习劲头慢慢减弱,训练热情逐渐冷却,投身于军事斗争准备的强烈意识被宗教迷信思想渐渐侵蚀,有的甚至逐步丧失了战斗意志,当兵打仗的意识荡然无存,整日处于一种萎靡不振、疑神疑鬼的精神状态,严重影响了部队正常的工作秩序和战斗力的提升。三是履职尽责易打折扣。部分官兵由于受到了宗教迷信思想宿命论和有神论的影响,心思从立足岗位建功立业转移到了相信命中注定、因果循环上,放松了自我要求,淡化了责任意识,弱化了主观能动性。他们作风漂浮,工作上满足于应付,热衷于谈玄论虚、求神问鬼,不仅损害了自身形象、影响了自己进步,也在官兵中造成不良影响,影响了单位建设科学发展。

二、抵制宗教迷信思想渗透的对策思考

抵制宗教迷信渗透,最重要的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官兵思想政治上的纯洁性。

首先,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官兵。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要引导官兵深刻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树立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并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揭示宗教迷信的本质。马克思在《导言》中指出:“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要引导官兵正确认识我们党关于自由的宗教政策和共产党员、革命军人不得信教更不能相信迷信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并不否认宗教迷信长期存在的必然性,我们党也制定了以自由为核心内容的宗教政策。但是,承认在人类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宗教迷信存在的必然性并不等于肯定其正确性。曾指出:“共产党员可以和某些唯心论者甚至宗教徒建立在政治行动上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赞同他们的唯心论或宗教教义。” 指出:“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固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活动” ,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指出要抵制封建迷信。因此,广大官兵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宗教观,牢记军队政治纪律“十不准”关于“不准参加宗教活动或者迷信活动”的要求,坚决抵制宗教迷信渗透。

其次,要坚持用核心价值观占领意识形态阵地。讲“意识形态也是一样,要用唯物论代替唯心论,用无神论代替有神论。” 邓小平提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同各种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 的要求。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 的论断,都指出了占领思想主阵地的极端重要性。只有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才能有效抵制宗教迷信渗透,赢得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胜利。要大力加强宣传力度,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先进文化打败落后文化,将宗教迷信思想驱除出军营;要加强价值观培育,增进官兵的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打牢思想根基,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官兵的思想行为,引导官兵保持政治上坚定;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广泛开展各类主题辩论、演讲活动,引导官兵端正价值追求、纯洁思想道德,破除宗教迷信思想,通过传唱军营歌曲、编写格言警句、制作灯箱、橱窗和板报墙报,让科学精神、时代风尚和军营正气成为营区的环境主题。

再次,要坚持用制度抵制宗教迷信渗透。制度管根本、管长远。要通过落实相关制度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使制度成为抵制宗教迷信渗透的坚固屏障。要坚持党委议教制度,在分析部队教育形势、研究部队思想情况时,将宗教迷信对部队的渗透影响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审议,把抵制宗教迷信渗透作为重要教育任务部署;要坚持思想调查分析制度,基层党支部定期调查了解和分析掌握官兵的最新思想动态,关注宗教迷信思想对官兵的渗透影响情况,为基层思想教育提供依据;要坚持分工负责制度,实行在旅团层面由政治部主任牵头负责、宣传部门具体承办,在营连层面由政工主官负责、思想骨干发挥作用的分工负责制度,针对有宗教迷信思想隐患和苗头的单位和官兵,明确责任目标、设定教育内容,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良好态势;坚持理论学习制度,定期组织相关主题教育活动,通过集中学习强化官兵对宗教迷信思想危害影响的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宗教观,切实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持工作考评制度,将抵制宗教迷信思想影响作为重要内容列入思想政治工作评估中,提高各单位领导和政工干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抵制宗教迷信渗透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1).

[3]袁训忠.当代世界思潮与军队思想政治建设[M].北京:出版社,2009.

[4]牛苏林.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理解[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迷信心理论文篇(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普及;反对迷信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时期,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一部分人会因为在工作和生活上的挫折和不幸走向迷信,想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庇护,人们在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中由于经验和知识的限制,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许多自然和社会现象还不能解释,而人的主观世界的形而上学性对这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归因于超自然的力量。

一、当代迷信的含义

迷信,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迷茫的信服和盲目的相信,将不科学的事物认为是真实存在的,是人们对于某种虚幻的、非科学的价值观念所特有的崇信心理, 并且通常产生相应的巫术化的强烈功利性的行为体系。包括现代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 如气功热、都市养生热、拜金潮之中所涵育的迷信潮流。包括人们所熟知的传统形式,如占卜、看风水、驱鬼治病、相面揣骨、算命、问卦、测八字和驱邪画符等,同时,“迷信现象”不限于人们的意识溺陷,还包括各种不良网络和电影电视、迷信书籍的销售、迷信性质的修寺建庙、迷信用品市场的兴起、封建会道门以及某些“准邪”、“准黑”组织的迷信活动等。当代迷信的泛化是一种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畸变。规模性的迷信活动因其对社会的危害,大多为国家政策法令所禁止。社会危害性较小的一般性迷信活动,也属教育改造、控制和逐步破除之列。迷信在本质上是消极愚昧的,是社会发展的障碍和逆动力。

二、当代中国迷信现象的主要特征

(一)伪科学性

有人算命看相一本正经地开起了公司挂牌经营, 挂靠单位居然是科技管理部门。位于四川省阆中市双棚子街16号的阆中市周易科学研究所,本是一个卜卦算命的场所,让人惊讶的是,它却有着阆中市科委和教委批准的许可证。在新时期, 迷信的渠道更加 “多姿多彩” , 占卜风水大行其道,江湖术士游走民间, 吉祥号码高价拍卖, 更别说自诩为开天目的大师和装神弄鬼的巫医表演;迷信的范围更加广泛, 由农村向城市、 迷信不仅将为数众多普通群众卷入其中,在城市卷入迷信活动的遍布各阶层,亦不乏干部、党员、知识分子和军人。有的甚至还相当严重,求签问卦,以测仕途沉浮,求神拜佛,乞求飞黄腾达,这是一些干部的心态。

(二)“时尚”性

有些人以测风水、看面相等为时尚,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以“大师”之居,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他们利用人们精神萎靡,情感枯竭,急于寻求慰藉的心理需求,于是,这些所谓的“大师”就横空出世了。“大师”们招摇撞骗,猖狂之至。奇怪的是,这样的“大师”却总有生存空间,层出不穷,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值得人们深思。“大师”横行的背后是“大虚”的泛滥,正是因为人们的精神太虚无,才有了“大师”的太猖狂。现在在网络上经常会出现:“你的名字和你心中的他|她有多少缘分呢?可以发送短信到……”等等,过去算面先生摆摊设点,现在化为很多“时尚”的新面孔。

(三)趋利性

现实生活中,有人借助迷信来挣钱,迷信用品市场发展迅速,城市书刊市场一度被落后的、腐朽的迷信书刊充斥 。一些人遇到问题不从科学角度去解决,往往通过算面去想解决的办法,所以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有依算命来谋生的人,其数量还不少。有一些地方, 巫婆、神汉利用一些人避灾心理, 搞迷信活动, 趁机敛钱。“大师”们是一些政府官员的精神寄托。有的政府官员,精神萎靡不振,意志衰退消沉,出现,经济有问题,心理上自然不安全,于是在封建迷信中寻找寄托,在浑浑噩噩中打发时日。不少官员热衷于烧香拜佛和算命看相,祈求升官发财。这些人对“大师”们言听计从,深信不疑。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就给了“大师”们乘虚而入的缝隙。

(四) 性

迷信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破坏生产,危害社会治安,残害生命,破坏安定团结局面。更有组织,以宗教为掩护,摘取宗教经典片言只语,掺杂异端邪说和封建迷信,愚惑群众,进行违法的政治活动,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宗教极端主义)。

宗教极端主义是打着宗教旗号传播宗教极端思想。宗教极端主义偏激的观点、暴力的手段完全背离了宗教的本义。宗教极端主义借用宗教只是假象,核心是制造民族分裂和进行暴力恐怖活动。暴力恐怖活动反人类、、反文明的凶残本性。明确指出,“暴力恐怖活动的根子是民族分裂主义,思想基础是宗教极端”。当前,打着伊斯兰教旗号的宗教极端主义活动猖獗,新疆也不例外。宗教极端主义鼓吹的所谓“圣战殉教进天堂”,是他们宣扬宗教极端思想的核心内容,是蛊惑煽动群众的最恶毒招数。受“圣战殉教进天堂”宗教极端思想的毒害,一些无知的信众,特别是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他们中有的由于无知,缺乏辨别能力而中毒;有的怕入地狱,向往天堂生活而被引诱;有的对现实社会不满,走上了所谓的“圣战殉教进天堂”之路。要采取有力措施查缴非法宣传品,堵住各种有害信息的侵蚀,防范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蔓延。切断宗教极端思想传播的渠道,遏制宗教极端思想的蔓延,压缩宗教极端势力活动的空间,铲除宗教极端思想产生的土壤和温床,为教育群众远离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当代迷信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信仰的缺失、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改革开放引发矛盾是当下社会中的人们很容易信奉迷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迷信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各样的思想和价值观蜂拥而入,加上我们国家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一些落后、腐朽的封建思想,在一些学说和思潮面前,有的人消极迷茫。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在理想信念动摇、缺失信仰的时代,如果出现了颇具感染力和煽动性的世界观,可能就会引起一些人盲目跟风、深信不疑,对人生正确的目标失去方向,在价值取向上也会倾向唯心主义和敬畏鬼神。如何培养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因该成为全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很多东西,不从哲学的高度来考虑,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才能够用正确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分析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现象,才可能摆脱当代封建迷信的种种影响。所以,世界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正确加强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必要条件。我们要大力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彻底清算各种封建迷信,与唯心论和有神论坚持不懈的斗争下去。

(二)做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普及工作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的统一。当一位领导心目中认为人民群众不是历史的主体,他在面对群众的时候会很冷漠,而他的世界观里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非常重要,那么他的方法就是很热情,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马克思史唯物主义者,只有承认物质是第一的,物质在先,物质是本原,才会在各种思想困惑面前不被迷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会与各种唯心主义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才会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客观的看待问题。要依靠党校、干校,对领导干部进行哲学教育,因此必须研究如何加强党校、干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问题,增加哲学专题课的份量和教学时间。大中专学校主要来进行对青年学生的哲学教育。我们要加强对(宗教极端主义)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和教育。我们要总结经验,坚持搞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在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三)加强哲学科研工作

科学研究是发现,探索和解释自然、社会现象,深化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寻求其规律,容不得半点主观。这就是求真。尽快提高人们的智能,以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这些年来,在哲学研究方面,虽然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讨了一些新的问题,但由于经费资助难以得到,学术活动难以开展。在哲学科研论文中发表批判封建迷信、反对唯心主义和有神论的文章很少。随着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有一些人认为,自然科学才是科学,社会科学不能算是科学。对于哲学,哲学是什么,哲学有什么用,许多人急功近利更是一无所知了。一些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哲学并不能直接给人们带来财富,学哲学又不能当饭吃,其作用被忽视就是自然的事了。这种状况的存在,也影响哲学科研,要增加哲学科研经费,着力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构建“学科+平台+项目+人才”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模式,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断凝练研究方向,提高研究质量,在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四)发挥哲学工作者的积极作用

一段时期以来,哲学工作者状态不佳。一是积极性不高。一些人缺乏工作热情,一些人不愿再从事哲学工作,纷纷改行。二是责任感不强。一些人缺乏理论工作者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对封建迷信的东西、对迷信现象,麻木不仁,不抵制、不批判。有的人甚至自己陷入了的唯心主义泥潭。我们要克服以上消极因素,积极的发挥哲学工作者的作用,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首先,全社会要充分认识哲学工作者在开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宣传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充分理解他们工作的重要价值,为他们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通过各类项目资助,鼓励、发现、培育、凝聚、关爱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国内领先、特色鲜明的创新团队和学术领军人才,形成在国内外影响广泛的学术共同体和学派;其次,哲学工作者要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在树立科学世界观方面应该做出自己表率。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要用自己的聪明才干和不懈努力,帮助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高鉴别封建迷信、唯心论和有神论的能力,理所当然,尽职尽责。(作者单位:河南南阳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周昌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秘主义渊源[J].探索与争鸣,1999(10).

迷信心理论文篇(3)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老年邪教痴迷者回归社会的心理学干预问题。方法 运用“内控性、有势力他人、机遇量表”(IP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60名中老年邪教痴迷者的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进行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将60例邪教痴迷者随机分成心理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3个月后观察其帮教效果。结果 经IPC量表问卷调查,邪教痴迷者I量表显著低于常模,P量表显著高于常模,其心理控制源多属外控型。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问卷表明,中老年痴迷者的社会支持总分亦明显低于常模。3个月帮教后心理干预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心理干预对中老年邪教痴迷者回归社会效果明显。

【关键词】 中老年;邪教痴迷者;回归社会;心理干预

目前我国反邪教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为建立和谐社会,有必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地调查分析不同人群邪教痴迷者回归社会的不同心理学状态,才能针对性地做好转化工作,在此基础上加强对邪教的防范对策。根据调查,45岁以上中老年痴迷者占邪教痴迷者的80%以上,占法轮功痴迷者的大部分,因此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群体。本文对中老年邪教痴迷者的心理状态、回归社会心理学问题进行研究和综合分析,探讨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案,关心、教育、转化中老年邪教痴迷者,帮助他们早日回归社会。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邪教痴迷者60例,年龄45~65岁,平均(47.6 ±8.3) 岁,其中男26例,女34 例;文化程度初中以下46例,高中文化11例,高中以上文化3例。

1.2 方法

采用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1〕对60名痴迷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为内控性(I)、有势力他人(P)、机遇(C)3个分量表,每个表分为8个项目,I测量表测量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能够驾驭自己的生活;P测量表测量被试者是否相信他人能够控制自己生活中的事件;C测量表测量一个人对自己的机遇可以影响自己生活经历和事件结果的相信程度。将测量结果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2〕问卷对痴迷者进行问卷调查,该表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感受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及总的社会支持4 个维度,评分结果与国内常模进行对照。

1.3 分组及干预方法

60例邪教痴迷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心理干预组针对痴迷者入会动机、认知缺陷,应用“认知心理学”等心理学原理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采用一般帮教的办法。3个月后分析其帮教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数据结果采用SPSS15.0软件处理。

2 结果

通过调查访谈,60例受试者中70%加入邪教的心理动机主要为治病强身的心理需求,迷信通过修炼能治病强身;25%的心理动机是寻求归属的心理需要;下岗、离休、退休、退养等使他们远离了原有的环境,产生孤独、寂寞和空虚的负面情绪,致使邪教有可乘之机。邪教痴迷者与常模IPC测试结果比较见表1,社会支持评分测试比较见表2。心理干预后心理干预组完全转化27例(90%),对照组完全转化18例(60%),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干预前后社会支持总分比较见表3。表1 邪教痴迷者与常模IPC测试比较(略)表2 邪教痴迷者与常模社会支持评分测试比较(略)表3 心理干预前后社会支持总分比较(略)

3 讨论

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都是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中介因素。心理控制源是Rotter 在社会学习理论中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其含义是指个体认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把握和控制自己的行为〔3〕,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积极主动地应付困难处境,而另外一些人则表现出消极态度的一种内心状态。从心理控制源量表(IPC)问卷结果来看,痴迷者与国内常模IPC分值比较,其I分显著低于常模,其P分明显高于常模,表明他们较多相信行为的结果由外部控制 ,而较少地相信成功要依靠自己的努力,缺乏自我把握和控制能力。

上世纪70年代初,社会学和医学用定量评定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4〕,本文采用了国内肖水源制定的SSRS〔2〕,经问卷调查,痴迷者分值明显低于常模。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被试者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负性情感、负性体验就越少,心理障碍就越少〔5〕。

中老年痴迷者的评分低说明他们体会的社会支持感低于正常人群,不善于利用社会帮助。在加入邪教的动机上,经调查访谈,主要来源于治病强身的心理需求,及认同和归属的心理需求两个方面。

帮助和转化邪教痴迷者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对邪教痴迷者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干预。事实证明心理问题不等于“认识问题”,心理干预更不等同于思想工作。应当用心理学原理针对痴迷者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对他们进行影响,纠正痴迷者的认知偏差。重点干预点在于矫正痴迷者对人、对事的错误扭曲的认知,通过认知访谈、医学心理讲座等来促进痴迷者的行为转变。

认知治疗是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痴迷者的不良认知的科学,在心理干预过程中,帮助者和痴迷者应处于平等关系,认真倾听,与痴迷者共同找出错误的认知,在充分了解痴迷者入会动机、心理缺陷的基础上,发挥他们本身潜在的自我调节能力,并提供学习和训练办法去纠正它们,一旦痴迷者有进步,要用激励效应促进他们转化。通过心理干预,增加痴迷者的自信能力和内控能力,去除中老年痴迷者回归社会的心理障碍,摆脱邪教的控制。增加痴迷者对社会支持的体验,正确引导他们接受社会支持,珍惜来自社会和他人的关心。对痴迷者心理干预应努力做到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对于那些因抱着治病强身的愿望加入邪教的痴迷者,通过临床医生和心理医生的介入,为他们讲解医学知识,让他们学习一些心理暗示和催眠的科学知识,为他们解决治疗的问题;对那些因认同归属问题误入邪教者,在心理干预过程中运用环境优势系统改善他们的困境,从单位、组织、家庭及社区等社会各个方面给予支持与关怀,改善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请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医师等参加这一工作,增强痴迷者对社会支持的主观体验。

通过对痴迷者心理干预效果的评估,表明其完全转化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巩固率高。实践证明,在心理干预组中,痴迷者的抵触情绪少,家属支持率高,使该项工作更加人性化。目前此项工作开展不久,还在摸索阶段,以后将进一步探索规律,克服困难,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丁希林,马弘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324.

2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病医学,1994;4(2):989.

3 郑全全.社会认知与心理控制研究〔J〕.应用心理学,1994;9(2):1458.

迷信心理论文篇(4)

【关键词】迷信;信仰体系;重建

一、灾后迷信的成因

迷信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缺乏判别事物的能力、对事物本质分辨不清,而对某些事物发生特殊的喜好,对此深信不疑,进而转向盲目信仰甚至到崇奉的一种状态和过程。它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应,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是愚昧落后的表现。经验告诉我们,大灾之后,往往会有谣言惑众或迷信思想的泛滥。在举国为汶川大地震哀悼的时候,一些不和谐的迷信言论却像病毒一样在网络上悄悄蔓延,例如:8比13更邪恶;2008年的五行之灾;福娃灾难学等。历来如此,迷信之种种,非止一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根源。正如美国学者约翰•惠廷说,“看上去不过是野蛮的迷信,既不是毫无作用也不是人的精神错乱而是显示社会的紧张程度的指标,同时也是作为减少紧张和敌意的机制,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1]3 灾后迷信泛滥这一现象背后包含了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原因,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迷信是人们出于自我防卫,从心理上对灾害导致的压力进行转移的结果。到目前为止,这次地震已经造成几万人死亡、数十万家庭面临破碎,致残的人和倒塌的房屋更是不计其数。可想而知,这次灾难和危机给受灾群众带来的痛苦和伤害是多么的巨大,尤其是给人们心理上带来的沉重压力,这些压力是由于人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不知所措而产生的、而且在短时期内是无法消除的。人们需要把这些压力通过某些方式进行转移,而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受灾地区人群中产生迷信的思想或行为,因为“迷信至少从主观上给人以能够预知和支配未来的感觉,在减少不安方面发挥功能”。[2]164假如不适时地、有效地进行心理恐慌的转移和宣泄,那么人们心理上的不安和恐惧持续积聚,其后果就有可能会很容易导致人们心理上的崩溃甚至引起社会动荡。这种由于人们心理危机的积聚而导致社会动荡的实例很多,因而应引起政府、社会的高度关注。

(二)迷信思想是人们在灾害面前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自然反应。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观点,人的需求是一种金字塔的结构,它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层次,而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最基本的两个层次。如果人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就有可能会采取一种愤怒的态度和攻击的行为对待他人。地震灾害过后,人们对于生活物资的需要和对于余震的恐慌使得他们无法对这两种基本的需求得到最大满足,进而可能会导致一种集体情感的表达-----对自然的盲目畏惧和对社会的否定。同时,当人们的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得不到正常满足的时候,往往也会产生一种“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着自我”的迷信想法。这就有可能造成人们自身的意识和思想对事件的分析出现一种“真空状态”而不自觉地将自我的控制转向超自然的力量。

(三)迷信是人们在灾难面前惯常处事模式失灵情况下的应急策略。正如马林洛夫斯基的中心论点所论述的那样,“人们只有在靠知识无法把握机会和环境的情况下,才依赖巫术”。[3]155就这次汶川大地震来看,人们看到的和所经历的灾难实在是巨大的,无论从灾害程度还是从灾害范围来看,这次地震都可以被称为是受灾群众生命历程中的“重大的、突发的危机事件”。通常情况下,在遭遇如此危机事件之时,人们的惯常应付事故的模式已经无法如常起作用,因为这次危机事故已经超过了人们能力所能解决的限度。这时人们在自然面前的无助感将会非常地强烈,从而相信超自然能力的存在,甚至依赖或顺从这种超自然能力。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以至于自己在没做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就失去了家园和亲人,所以一时竟然不知该怎么办了”。显而易见,灾后的迷信思想的传播正是人们面临如此的突发事件时惯常处事模式无法运用情况下的一种应急策略。

(四)迷信是在突发事件时人们丧失理智的一种后果。通常意义上说,在危机事件发生以前,人们的社会心理都是处于正常的逻辑思维或者理性的主导之下,但是在危机发生之时和之后,由于人们在灾害面前遭遇过强大的自然力量的伤害,就会不自觉地丧失理性和危机发生前正常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加倾向于让自发的个体情感主导自我意识。人的心理结构可以被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部分。人们在正常的逻辑思维模式之下能够表现得相当地理性和冷静,就在于人们的认知和意志的活动在意识活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能够对自我所处的环境进行综合性地分析和判断。而一旦人们丧失了理性,即人们的情感活动占据了上风,就会导致人们的逻辑思维混乱。自我的主观感觉战胜理智甚至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幻觉和幻想,这也是人们在受灾之后容易产生迷信思想或行为的原因之一。

二、灾后迷信的特点和危害

大灾之后,社会上往往会很容易出现迷信思想的泛滥。比如说,此次地震的发生,就有人直观地串联今年的南方大雪、胶济火车事故等,于是抛出了“逢8逢9”、“逢子逢丑”之类的灾难迷信言说,毫无根据地断定2008年是灾年。然而,迷信思想一旦产生,要想消除它就相当的困难,这是由迷信思想本身的一些特点决定的。

(一)迷信思想的堕性作用。按照文化论者的观点,文化体系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其它的社会体系始终产生着相互的作用。而与其它社会体系相比较而言,社会文化体系的变迁又具有一种发展的惰性,即文化的发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中是沿着它自身的发展惯性持续下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观点中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一规律的体现。迷信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一种社会意识,同时迷信思想也是人们对无法解释的现象的一种思维模式。一种社会意识和思维模式一旦确立,就很难消除,比如说中国人大多将喜鹊当成一种吉祥的象征物,人们看到喜鹊就会立即地联想到有可能会有什么喜事会降临到自己身上。而这种观念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变迁过程,至今仍然被人们广为接受。

(二)迷信思想的普遍性。迷信思想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普遍性。即“大部分的迷信不是个人造成的,是社会传播的结果”。[4]45按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的社会性才是人的本质所在,而人的社会性就其总体来说是一切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每个人必须要同其他人产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进而形成一种关系的网络,这种关系网络的形成主要就是靠人们之间以信息交换为手段的社会互动来完成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荣格都认为:“迷信不是过去的东西,迷信不仅仅局限于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它是人的精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情境下具有外显的倾向”。[5]2 这次地震涉及面是非常广的,包括生命直接受到威胁的人、身体或心理受到创伤的人以及救援者和目击者,也涉及到接触传媒信息的公众等。因而,迷信的传播者和潜在的传播者范围是相当广的。

(三)迷信思想对个人和社会影响的深刻性。迷信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灾害过后有可能会通过一些非正常的渠道深入到人们的内心深处,内化成人们辨别事物、看待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内化的结果从深度方面加重了对其清除的难度。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包含迷信思想在内的整个社会意识,虽然是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但其本身具有相对独立性。而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具体体现就是社会意识发展与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不同步的,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社会意识的变迁速度是慢于社会经济基础的。这就可能造成作为社会意识一部分的迷信思想长期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而无法肃清。

所以我们可以说,一旦迷信思想在灾后滋生开来,就会很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这种后果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从个人层面看,迷信思想一旦占据人们思维的领地,就会导致个人无法运用科学有效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会使人们丧失了正确地明辨是非的能力。结合此次地震灾害的特殊情况来说,虽然说迷信的思想或行为并不仅限于文化水平较低的人,但是文化水平低的人最容易相信和接受迷信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如果人们想要消除灾害对人思想方面的冲击的话,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具有一种科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在支撑着自己的思想,而这次地震大多发生在乡村和小城镇,当地的居民大多文化水平是相对较低,对于地震没有科学的认识。这种情况从一方面来说极易使他们产生一种迷信观念,而反过来,种种的迷信思想一旦产生又会从对立面上形成一种障碍----阻碍人们形成一种正确的、科学的观念。这就是作为社会意识的迷信思想对于人们的主观上的思维改造过程和客观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从社会层面看,我们认为迷信思想会逐渐地侵蚀和动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主导地位,即容易出现受灾者的信仰危机。所谓社会中的信仰危机就是人们由于一些客观的原因而使原先在人们思想中占指导和支配地位的信仰有所动摇甚至瓦解。信仰体系的动摇和瓦解,其后果是严重的,面对如此巨大的天灾,有的人对神或万物主宰感到愤怒,觉得毋需继续信奉原有宗教,有的人由于对自然的恐惧,强化原有的,有的人会出现强迫性的迷信思想或迷信行为。因此,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甚至是共产主义的理想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三、信仰体系重建的路径

清除迷信思想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对灾后存在于人们主观意识之中的迷信思想的清除,要从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帮助他们重新树立正确的信仰体系,重建美好的精神家园。

(一)积极宣传有关地震的科学知识,增强人们对地震的科学认识。我们应该科学和客观地对待灾后迷信思想传播这一现象,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分析迷信产生的原因和消除的客观条件。马克思说:“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6]17 迷信的消除是有客观条件的,清除迷信思想和人的解放一样,并不是说仅通过从自我主观上的任意否定,这些迷信思想立即就会自动地从现实的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清除了。这与人们不能在自我主观的思想中任意地肯定人的解放是一样的道理。这种情况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其次,还要根据它们的不同发展阶段,清除实体、主体、自我意识和纯批判等无稽之谈。正如同清除宗教和神学的无稽之谈,而且在它们有了更充分地发展以后再次清除这些无稽之谈。”[7]22

(二)结合人们的社会实践,改造人们的社会意识。“到现在为止,我们主要是考察人类活动的一个方面----人改造自然。另一个方面是人改造人。”[8]31马克思的论述告诉我们,人改造自然是基于某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能力。对自然的改造,它的本质含义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而人改造人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的表现。人改造人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人的社会意识,使人们形成一种能够正确反应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从而能够更科学地改造自然,促进社会的发展。人改造人的实践活动就是改造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关系。而人改造人、改造人们的社会意识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和目标,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更是任重而道远。

(三)采取隐性教育法、挖掘人们抵制迷信思想的主动性。由于这次地震灾害的影响范围大多是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地区,因而我们应该采取一种隐性的教育方法,效果可能会更佳。隐性的教育方法是相对于公开的专业的显性教育方法而言的,它是利用人们的社会实践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的一种工作方法。它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可以使与思想政治教育无关的那些单位和工作领域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也可以使各单位和各方面人员都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队伍中去,改变传统形式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单打独斗的被动局面。

具体做法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们日常的生活、娱乐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在人们日常的社会活动中宣传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以此使人们对宇宙、自然能够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同时,我们要积极做好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因为“人是社会性存在物”,[9]所以要特别注意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行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实并不仅仅是改造受教育者的思想,而且还应该为受教育者的继续教育和自我教育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灾后人们的信仰体系重建来说,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努力地创建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应该是以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容,并且以鼓舞人、塑造人和教育人为最终目标的一系列正确思想的结合。

四、信仰体系重建的原则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在信仰体系重建具体的工作中应该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一)坚持情为先导,情理结合的原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整个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三个过程。认知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表现和规律的认识过程;情感活动指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与态度倾向;而意志是人们实现自我目标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情感和意志两个方面的活动是主体的人在认知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情感和意志这两个方面的活动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推动作用,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辩证统一。因此,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情为先导,充分地辨清和承认受灾群众现今的实际情感状况以及他们已有的对此次地震的一些主观评价和态度倾向,在此基础上,针对灾区群众具体的情感倾向和态度,向人们进行地震和其它自然现象的分析说明,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二)坚持民主的原则。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应该是一种民主与平等的关系,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应该是强迫式的或者是消极被动式的。“所谓的民主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发扬民主精神、民主作风和坚持民主方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民主原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也是方法论上的疏导原则。即平等相待,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和民利创造条件让受教育者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集中群众的正确意见,对正确的意见加以采纳,对合理的要求予以满足,同时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要求,加以正确的引导。” [10]213这种方法要达到的真正效果应该是这样的:通过鼓励被教育者能达到一种自我教育,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正如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从而得到“教为不教”的目的。

(三)坚持层次原则。“所谓层次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教育对象的特点出发,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思想状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教育的原则。”[11]216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时刻也不能忘记,受教育者原有的文化水平、思想状况和道德素养是参差不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有差别地对待受教育者。结合此次汶川大地震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受灾的大多是居住在农村地区和小城镇里面的人们,他们不管是马克思主义素养还是原有的科学文化水平都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进行一种“差别教育”,即在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实际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采取各种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有差别、有侧重地对不同的受教育者实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当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既定标准灵活选定教育内容及方式方法;应该真正地做到鼓励现今、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与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促使不同层次和不同起点的人都能够经过努力达到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不断有所进步”。[12]216-217

综上所述,灾后重建并不单单是物质环境的重建,而是应该包括人们的信仰体系重建在内的全面的重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国家和人民面临如此巨大的灾害之时,尽可能地利用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优势,有侧重、有计划地帮助受灾地区的人们从思想意识的角度进行一种科学而全面的重建----重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精神家园。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义务所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的责任所在。

【参考文献】

[1][2][3][4][5] 古斯塔夫•雅霍达著,文成峰译.文明的困惑[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

[6][7][8] 许庆朴等编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迷信心理论文篇(5)

女王范、实际、欣赏美、有条理,喜欢在人群当中处于支配地位,这是喜欢梅西的球迷的性格分析。这些数据来自于2014年世界杯期间社交平台上的球迷讨论。IBM和腾讯根据网络媒体平台及社交网络上的海量公开信息及数据,进行精准的大数据分析,获得关于球迷话题、球迷类型、球迷个性分析等一系列洞察。

社交大数据倾听网民“心声”

在和腾讯的合作中,为深度挖掘社交平台上形式丰富的非结构化信息,提取有指导意义的洞察,IBM构建了社交大数据分析系统,利用机器自学习方法和自然语言分析技术来倾听网民的“心声”。

其中用到四点关键技术。命名实体识别是指在处理非结构化数据时,不管球迷通过任何设备录入信息,都有一些文字没有标点符号,不同的短语在中文里有着不同的含义,需要IBM利用技术把人名、球队名等识别出来,以便进一步的分析;话题检测则用于帮助识别网友讨论的话题;在理解球迷讨论的话题后,利用语义情感分析可以判断球迷的立场是支持还是否定,从而获得球迷情感上的倾向;最后,社交平台上聚集了众多球迷,讨论各种类型的话题,利用网络关系抽取技术,对球迷集中讨论的众多话题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将话题间真正有价值、有分析意义的内容关联出来。

IBM大中华区全球信息服务部云计算服务总经理余忠宁表示,“这个项目的技术热点有两方面,一方面是IT基础架构的支持,SoftLayer可以为大数据的抓取提供最直接和最有力的支持,保证了实时、灵活、稳固、可扩展的计算力支持。另一方面是认知层面的计算能力。只有让计算机理解人类的语言,理解人类的行为,才能帮助客户找到价值亮点和洞察未来的方向。IBM目前已经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了解语言表面和语言底下的信息。”

认知计算创造新价值

近几年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火爆使得人人都可以很方便地发表观点,这些数据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社交媒体上的讨论不仅体现了球迷对球队和球员的关注,在深入挖掘后也可以为商家带来新的商机。比如根据喜欢不同球星的球迷分类,精准定位哪位球星适合某一类商品的广告代言。

迷信心理论文篇(6)

关键词:中国社会;信仰迷失;重塑

中图分类号: C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5-103-2

0 引言

信仰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目标的终极追求,也是实际世界的精神寄托,其为一种终极性价值观念体系[1]。一般来说,信仰主要包括、政治信仰和人生信仰三种基本形式。在人的发展中,若产生信仰迷失,就会引起严重的精神否定。探讨转型时期的信仰迷失、原因及重塑问题,对于个体精神的需要、社会秩序的稳定、精神文明的和谐以及道德规范体系的建立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当前社会的信仰迷失

在《华盖集续编・学界三魂》中鲁迅说过:“值得珍视的惟有民魂,只有它涌动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可当下的中国,在社会体制和利益结构深度调整下,在外来和本土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某些国人的灵魂深处对原有的信仰体系进行质疑,但新的信仰体系还尚未确立。如果人没有精神信仰,就会缺乏心灵慰藉、缺乏充实信仰、缺乏精神动力,如同行尸走肉一般;而若一个民族没有信仰,则会没有希望,不能真正地富裕强大起来。当整个社会群体陷入一个信仰迷茫或缺失的状态时,对整个民族和国家都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信仰迷失与重塑的研究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1 信仰迷失的内涵

信仰迷失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与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相对比,既是对一定时期内人们信仰状况的历史描述,又是对现实社会信仰问题的价值判断[1]。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人们原先固有的精神支柱徘徊在弱化的边沿,而且人们不再从中获得精神慰藉,那么这种信仰就会受到怀疑。当人们已经动摇了原来的信仰,而新的信仰又没有产生,此时,人们的内心就会出现彷徨、怀疑等消极情绪,这就陷入了信仰迷失。当人们信仰迷失了,其造成的后果,一是存在怀疑,人们对生命存在的意义产生置疑;二是道德迷茫,在对于基本的价值判断问题上变得多元;三是精神空虚,人们缺乏心灵归属感,总觉得被周围遗弃和隔绝[2]。

当前我国社会的信仰迷失,主要指人们对马克思共产主义信仰产生疑虑,表现为人们在信仰的选择上踟蹰不前,无法确定新的信仰的意识状态,出现对基督教等西方宗教的迷恋、重塑儒教或儒家学说的倡导、迷信盛行等各种各样信仰交织的精神意识状态。

1.2 信仰迷失的表现

1.2.1 信仰“真空”化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的是信仰“真空”化,社会的主导信仰开始逐渐被大量社会成员淡漠,而此时又没有新的信仰体系来受到广泛接受、填补,继而导致暂时性的信仰“真空”。中国人目前的生活状态是什么都相信,又什么都不相信,没有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使人们的对待社会的事物更多的表现出冷漠和无原则的退让。在价值判断上呈现严重的个性化和感性化倾向,注重寻求感官的冲击和物质生活的享乐,而忽略内在精神层次的需求[3]。

1.2.2 信仰吸引力、约束力弱化

信仰作为一种精神柱石,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其首要功能之一是能为人的行为提供依据:首先,它确定了信仰者行为的正当性。这一动力源于心中的正义感,当人们相信自己的行为是正x的,道德的,做事就能昂首挺胸、无所畏惧,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其次,信仰可以提供结果的必然性,因为由于历史的验证,信仰可以产生一种深信自己行为必然性的效果[3]。但是,在面对着日益繁荣昌盛的物质财富诱惑前,信仰慢慢地丧失了其强大的吸引力。尽管人们意识到信仰的重要性,但却迷恋享乐、金钱和权利。此外,信仰的约束力相对作用也越来越少。在现实社会,当内心的信仰与利益发生冲突时,人们往往会选择后者,只要不在法律禁止范围内,他们所受到的内心、社会舆论谴责也越来越少。

1.2.3 信仰的多元化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世界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新观念、新事物不断涌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中西方思潮交织在一起,相互碰撞,使我国的信仰形势日益复杂化。在实际生活中,一边是市场经济中享乐物质功利的激流涌入,另一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精神祈盼。此外,西方的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在中国也广为传播,加之打着形形的幌子只是改头换面的封建迷信也趁着混杂的信仰情形迅速侵占信仰的“真空”地带,使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信仰局面更加繁杂。

1.2.4 信仰的功利化

中国人的信仰中一直有功利化的色彩,中国人的信仰寄托,不是发自内心对事物呈现一种虔诚的信仰,而是它可以实现我的愿望、要求才信仰。而当前郁勃的经济刺激了人们潜藏的无止境的物质诉求,在一些人心中,信仰只有“有所得”,能够带来利益,才值得去信奉。但是,人需要的不仅是财富、光鲜的外表、骄傲的职业和奢侈的享受,人与人之间的善意、正直、善良等精神需求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这种功利型的信仰观片面强调物质需要而轻视精神需求,必然产生更严重的后果。我国市场中一些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有最近令人痛心的“山东毒疫苗”案件等无一不是这些信仰坍塌的典型例证。

2 中国社会迷失的原因

面对我国当前社会新时期中存在的局部与暂时的信仰危机,学者们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种种分析。周颖认为是因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造成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以及西方势力的和平演变导致的[4];从国内来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阵痛,封建文化的遗毒,对外开放时西方腐朽享乐思想的浸染等,都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信仰体系产生了消极影响。

当我们理智客观地来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期存在的信仰危机的原因时,除了上文所描述的外部因素外,不能忽略的但又至关重要的因素是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的本土化问题。1915年时期,一批有识之士提出了“四提倡,四反对”的口号: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将新文化与旧文化割裂开来,是中国文化上的一次断层。当他们提出“打倒孔家店”的时候,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一并摒除了。但是,当时在腥风血雨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思想迅速的占领了人们信仰的“真空”,所以那段时间中国社会虽然信仰断层,但很快得到挽救。可是现在参加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老一辈们已经离去,而如今的新兴一代是在书本上学习着革命历史,感受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这种没有经过岁月的积淀带给国人心中的认同和虔诚感本身就较低。

3 中国社会信仰重塑之思考

当代中国正历经着深刻的社会变革,无论是过去2000多年的传统文化,还是100多年前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国人的心中的信仰度都大大降低,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信仰断层的时代。但如果一个民族特有的伟大的历史成长轨迹能够被正确的理解,就可以解释那个文明在当代形成的合理性,并且显示它会如何回应眼前以及将来面临的挑战”。针对上文关于当前精神信仰的突出问题,笔者对重塑精神信仰产生一些思考和建议,期望可以激励全体中国人民,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共筑信仰的伟大历史征程中。

3.1 立足“根文化”寻找归宿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华共产党从屈辱走向辉煌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形成精神信仰的根基,现今在重塑中国社会的信仰时,就应在立足此根基的基础上从民族文化的特性中汲取我们的精神养料。于是有学者提出,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学的文化熏陶是中国国民抛不去的根,希望用新儒学来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这种尝试和努力是积极的,但我们同样也要看出,新儒学的倡导已经有十几年,虽然其影响在逐步扩大,但仍没有在国民心中形成坚定的信念。究其原因,是因为儒释道把民众对仁义礼智信的认识提升到了终极目标,对价值的追求上升到了精神“信”“仰”至高无上的层面。这些精神是崇高的,是值得广为发扬的。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只注重自身修养的一种倡导将不能适应社会时展的需要。同时,在我党90多年的发展岁月中,可继承的精神财富也十分丰硕,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是对群众力量、群众利益的尊崇,是党九死一生、凤凰涅,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根本动力源泉。但是我们同样可以看出在当今社会更加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如何树立个体的心灵的信仰还需要我们的努力。立足于社会的现状,以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为指导,从中国本土中孕育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文化和精神信仰,才会持久不衰、生生不息。

3.2 加强基础教育寻求认同

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提到,在中国儒教中,有一个组织唤醒和点亮了人内心的启示和情感,正是这种情感使他们服从法则和道德,这种组织就是学校;他指出,中国的学校不是教人谋生,而是教导人做个好人,意味着教育和修养。但是,现在的我们如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反思,目前我国的学校教授更多的是知识而不会是修养,当然从前几年开始教育部门也意思到了这一问题,开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我们不能不否认素质教育占学校教育的比重仍不够,其重视度远远不够仍然有待加强。

3.3 宣扬信仰坚守者

现在的时代呼唤着一群有思想、有感召力的人来影响周围的人。对于那些有思想力的人、言人之不敢言,为人之不敢为的人要加强培养。因为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号召力来感染周围的人,重塑符合人的发展目标的核心价值观和判断标准,构筑以理智客观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形成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时代精神,最终产生具有终极关怀意义的民族信仰。这些任务的完成需要依靠文化精英的力量,同时他们作为这个时代的信仰坚守者,历来就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焦虑感,消解人们心中那份超越物欲之上的幸福。因此,必须对那群信仰的坚守者加强报道和宣传,形成社会的引领风尚。

3.4 加强法制树立最低道德底线

信仰的建设非朝夕之功,在这段信仰混乱的时期,中国人内心的信仰没有办法立即重塑,所以只能采取外部措施增强人们心中的秩序感――加强法制的建设,依法治国。通过强化法律的作用,为人们心中树立起对法律触碰的敬畏感,完善社会秩序,让人们生活的安全、稳定、幸福,才会增强对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才会对共产主义的实现更加有信心,才能在追逐物质利益的同时注重精神需求。但是,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底线,如果文明秩序是依靠外在的强制力量来实现,而民族却缺乏内心的崇敬感、“道德律”是无法长治久安的。

参 考 文 献

[1] 王书道.社会转型中的信仰迷失问题[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4(2):14.

[2] 符文忠,宁新昌.信仰迷失与生存悖论――对社会转型期人之精神状况的一种解读[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8.

迷信心理论文篇(7)

一、青少年“迷信”心理的表现

对老师的“迷信”:老师上课“一言堂”,“满堂灌”,即上课上演“独角戏。而学生最多的反应只是“嗯”“啊”“好”之词。初中很少有学生举手,到了高中寥寥无几,对知识囫囵吞枣,全盘接受。

对书本的“迷信:学生以书为本,讨论问题时,经常会有学生说:“书上还会有错吗?”对书上的内容不假思索地接受。

对权威的“迷信”:学生写作文时,经常引经据典,如你对他引入的话产生质疑,他就会说:“这句话是某某大家说的,还会有错吗?”对权威人士的言行深信不疑,盲目崇拜。

对伙伴的“迷信”:同学关系甚深时,学生之间有盲目崇拜的现象,如盲目模仿、盲目跟随等。

二、青少年“迷信”心理的成因

1.学校教育

(1)考试指挥棒下学生形成的学习观。考试仍然是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于是形成了学生的学习观:初中能否升上重点高中、高中能否考上名牌产品大学。逐渐内化成为学生评价自己优劣的标准。至于综合素质,如是否有创新精神,是否会生活,是否会快乐学习,是否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探究一番……这些问题都不在考虑之列。以考试分数高低论英雄,使学生不得已“迷信”书本、老师等。

(2)学校的“育”。学校“统一”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方式、试验、考核标准,甚至连作业几乎都是统一的。较重而统一的学业负担,就造就了学生统一的模子,尽管有很多的奇思妙想,可能都被繁重的课业和“统一”的模式所扼杀或淹没。到后来只能是盲目地“崇拜”与被动地接收。

(3)教师的教育理念。有的教师过分担心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全面不深刻,于是在设计课堂时容量甚至涉及到大学的教学内容,搞“一言堂”、“满堂灌”,根本没时间提问,即使提问,要么书上有现成的答案,要么很高深,学生回答不上来,久而久之学生在厌恶中学会了忍受,盲目接受。

2.家庭教育

(1)父母的“功利性”教育。孩子与父母有代沟,孩子的知心话不愿对父母讲,除两者心理特点有差异外,主要原因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如父母说“你平时吃什么穿什么我都满足,但是成绩一定要好,学习舞蹈钢琴一定要考级”……成绩好父母的脸色就好,成绩是关键是标准。久而久之,孩子也会这么觉得,经常听到孩子在一起议论:“你舞蹈考多少级了?没过级那都不算。”急功近利容易使孩子失去一些宝贵的东西特别是创造力。

3.社会教育

(1)学生对社会产生的距离“美感”。中学生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有渴望成为成人的心理。自己会有意接触社会,初步接触社会感觉非常美好,而社会文化大而杂,有些学生判断力不高,盲目崇拜明星、赶时髦等。如男生穿耳钉,喜欢非主流文化,等等。

(2)社会心理影响。社会上经常会有“枪打出头鸟”的现象发生,如果学生的想法或观点与众人不同,或喜欢提问,很有可能遭到来自老师同学的讥讽或嘲笑。青少年的承受能力有限,他会在讥讽中重新树立观念,不会“乱讲话”,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迷信”心理。

三、青少年“迷信”心理的解决对策

1.学校教育

(1)“30+15”教学模式的运用

学校最主要的教育形式是教学,因此从教学入手,是有效的一种方法。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方针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管理过程。学生自主性学习就是一种消除“迷信”心理,唤醒学生创造力的最好方法。这种学习方式中,一堂课给学生自己的时间为30分钟,允许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讨论,充分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和教师之间存在的“距离感”消失。质疑、求知欲和好学使青少年“迷信”心理得到消退。

(2)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课堂教学环境对提高教学效益是非常关键的,而其中师生关系尤其重要。”营造和谐心理环境的前提是建立良好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而有了良好的心理环境,正是消除“迷信”心理的基础。当学生和教师的观点出现分歧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把求知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甚至争论看成是正常现象加以保护。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气氛。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对问题地质疑,破除“迷信”心理。

(3)经常开展课外活动。班级采取演讲、辩论、活动讨论反思等方式开展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性、创造力,从而破除学生的“迷信”心理。此外中学可以开展社团活动,由学生组织、学校督导、教师指导,培养学生自我组织、自我创造、自我探究的能力,提高其自信心,为质疑打基础。

(4)教师引导学生打破对权威的盲目崇拜。青少年时期心理趋于成熟,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指出某些专家、权威人物及其观念或作品的尚需讨论之处,包括对已有结论和书本知识进行质疑。能够在学生面前承认并剖析自己的错误观点、言行,与学生共同学习,鼓励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发散思维。尤其是鼓励学生的新奇、独特、与众不同甚至“离谱”“荒唐”的想法,重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肯定和欣赏学生的新观点、新想法和新作品。

(5)利用网络。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充分利用并发挥它的优势,如布置学生在网上查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不应该谈网色变。

2.家庭教育

(1)教育远离“功利性”。家庭应把握对孩子教育的正确重心,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关键而不是成绩的高低。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孩子发展的影响远比成绩重要,良好心理品质对人的全面发展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2)进行挫折教育。“迷信”心理实质是一种依赖思想,加强他们的独立性是破除“迷信”的根源,而增强抗挫力是有效途径。教育和心理学专家普遍认为,良好的创造心态是学生在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父母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挫折教育,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生活,如和孩子一起做家务,一起爬山、打球等,多给孩子独自处理一些事情的机会,增强孩子的独立能力和抗挫折力。

(3)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家长应鼓励孩子有奇思妙想,不要因为自己不知道而拒绝回答孩子或是用一两句话搪塞过去。应要做到在孩子提问时,认真回答,即使有不懂的问题,也应该及时说明自己不懂,然后同孩子一道去查查资料,而不能敷衍了事,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及创造力。

3.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对学生起着隐性课程的作用,这种潜在的教育对青少年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在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同时,切不可忽视了社会教育。

(1)以社区为单位,提高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以社区为单位,经常开展科学教育的讲座或活动,父母和孩子可共同参与。这样可以在交流中融洽邻里关系以及父母与孩子的亲情,拉近了父母和孩子的距离,消除“迷信”心理产生的阻力。

(2)可以通过少年宫、游艺、夏令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提高其抗挫能力,创造力。

(3)发挥媒体的作用。媒体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大,如报纸、电视、广告牌等都是教育的有效途径,电视可专设学生频道,真正做一些符合青少年心理特征的有趣味性、教育性的电视节目、杂志、报纸等。

4.学生自身教育

(1)树立科学的质疑观。青少年自身要有一种不惟师、不惟书的质疑精神,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一个问题都没有,就会形成学习惰性,那么学生就会在障碍面前停滞不前。

(2)树立自主的学习观。学习过程中,青少年应把自己当主人。不断感受和体验,正视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不怕出错p大胆探索p敢于提问题p大胆思考p敢于批判。

(3)培养自身创新品质。①创造过程充满着挫折、困难和失败,因此学生自身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创造教育就是要在学习、劳动等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以及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有了勇气和信心,才会有批判质疑的精神,学生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的信心和勇气;②学会自我鼓励,培养自信心。一个人是否被困于自我挫折的误区,往往不被他人所知,即便有表现,外人也摸不到脉搏。所以当自己感到将要产生或已经产生了自我挫折感的时候,可以用自我鼓励的方法矫正,也就是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某些明智的思想来鼓励自己同忧愁和痛苦作斗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