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移栽技术论文

移栽技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0 16:17:06

移栽技术论文

移栽技术论文篇(1)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大树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类园林绿地中。从水分保湿、促发新根、树体保护等方面介绍大树移栽的养护管理技术,以供参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大树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类园林绿地中,特别是重点工程,往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体现绿化美化的效果,这就需要种植一定数量的大树。但是大树移栽比较难成活,笔者依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现将树移栽的养护管理技术总结如下。

1水分保湿

1.1包干

用草绳、蒲包、苔藓等材料严密包裹树干和比较粗壮的分枝。目前,有些地方采用塑料薄膜包干,此法在树体休眠阶段效果较好,但在树体萌芽前应及时撤换。因为塑料薄膜透气性能差,不利于被包裹枝干的呼吸作用,尤其是高温季节,内部热量难以及时散发,会引起高温,灼伤枝干、嫩芽或隐芽,对树体造成伤害。

1.2喷水

树体地上部分(特别是叶面)因蒸腾作用易失水,必须及时喷水保湿。喷水要求细而均匀,喷及地上各个部位和周围空间,为树体提供湿润的小气候环境。可采用高压水枪喷雾,或将供水管安装在树冠上方,根据树冠大小安装1个或若干个细孔喷头进行喷雾,效果较好,但较费工费料。也可采取“吊盐水”的方法,即在树枝上挂上若干个装满清水的盐水瓶,让瓶内的水慢慢滴在树体上,并定期加水,既省工又节省投资。但喷水不够均匀,水量较难控制。一般用于去冠移植的树体,在抽枝发叶后,仍需喷水保湿。

1.3遮荫

大树移植初期或高温干燥季节,要搭制荫棚遮荫,以降低树体温度,减少树体的水分蒸发。在成行、成片种植,密度较大的区域,宜搭制大棚,省材又方便管理,孤植树宜按株搭制。要求全冠遮荫,荫棚上方及四周与树冠保持50cm左右距离,以保证棚内有一定的空气流动空间,防止树冠日灼危害。遮荫度为70%左右,让树体接受一定的散射光,以保证树体光合作用的进行。以后视树木生长情况和季节变化,逐步去掉遮荫物。

2促发新根

2.1控水

一是严格控制土壤浇水量。移植时第1次浇透水,以后应视天气情况、土壤质地检查分析,谨慎浇水。同时要慎防喷水时过多水滴进入根系区域。二是防止树池积水。种植时留下的浇水穴,在第1次浇透水后即应填平或略高于周围地面,以防下雨或浇水时积水。同时,在地势低洼易积水处,要开排水沟,保证雨天能及时排水。三是保持适宜的地下水位高度(一般要求-1.5m以下)。在地下水位较高处,要做网沟排水,汛期水位上涨时,可在根系挖深井,用水泵将地下水排至场外,严防淹根。

2.2保护新芽

树体地上部分新芽的萌发,对根系具有自然而有效的刺激作用,能促进根系的萌发。因此,在移植初期,特别是移植时进行重修剪的树体所萌发的芽要加以保护,让其抽枝发叶,待树体成活后再行修剪整形。同时,在树体萌芽后,要特别加强喷水、遮荫、防病治虫等养护工作,保证嫩芽与嫩梢的正常生长。

2.3土壤通气

一是做好中耕松土工作,以防土壤板结。二是经常检查土壤通气设施(通气管或竹笼)。发现通气设施堵塞或积水的,要及时清除,以经常保持良好的通气性能。

3树体保护

3.1支撑固定

大树种植后即应支撑固定,慎防倾倒。正三角桩最利于树体稳定,支撑点以树体高2/3处左右为好,并加垫保护层,以防伤皮。在人流比较集中或其他易受人为、禽畜破坏的区域,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设置竹篱等隔离措施加以保护。

3.2施肥

施肥有利于恢复树势。大树移植初期,根系吸肥力低,宜采用根外追肥,一般15d左右追肥1次。用尿素、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等速效性肥料配制成浓度为0.5%~1.0%的肥液,选早晚或阴天进行叶面喷洒,遇降雨应重喷1次。根系萌发后,可进行土壤施肥,要求薄肥勤施,慎防伤根。

3.3防冻

一是入秋后,要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并逐步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光照强度,以提高树体的木质化程度,提高自身抗寒能力。二是在入冬寒潮来临之前,做好树体保温工作。可采取覆土、地面覆盖、设立风障、搭制塑料大棚等方法加以保护。

3.4防病治虫

坚持以防为主,根据树种特性和病虫害发生规律,勤检查,做好防范工作。一旦发生病情,要对症下药,及时防治。

参考文献

移栽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研究;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8-48-2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着深远的意义。与常规水稻栽植相比,亩产增幅在10%以上,增产的潜力巨大。从栽植到管理还能节约成本,可以为农民增产增收。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一项亟待推广应用的水稻栽植技术。

1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优势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可以使水稻植株的分蘖增多,增加有效穗,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增产增收。

1.1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内容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主要内容就是:培育壮秧、小苗移栽、单株稀植、定量控苗、浅湿灌溉、控氮增钾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幼苗的培育之初,就要选择抗病能力强的优良种子以保证培育出健壮的幼苗;小苗移栽能够提高成活率,并且能够促进秧苗提前分蘖;单株稀植可以为秧苗的分蘖提供足够的空间;定量控苗可以降低成本;浅湿灌溉有利于防止杂草丛生;综合防治病虫草为水稻的高产奠定了基础。

1.2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优点

1.2.1 分蘖数多,潜力巨大 所谓高产水稻,就是早期秧苗分蘖多,收获时穗多、穗大、粒大。小苗移栽能够促进秧苗较早较快的分蘖,管理得当,秧苗可以像灌木丛一样生长。如果土壤疏松,透气性好,肥力适当,每株秧苗的分蘖可达80以上,最后的成穗也可达70多个。所以水稻的高产技术运用可以挖掘出秧苗的巨大潜力。

1.2.2 生长旺盛,病虫害轻 单株稀植,地下根系生长空间大,秧苗的生长态势旺盛,增强了抗病能力,能够有效抵抗分蘖期的纹枯病和稻瘟病。采用浅湿灌溉,还可以有效防治杂草的生长,可以避免杂草与秧苗争肥夺水的现象。

1.2.3 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采用小苗移栽,减短育苗周期,降低育苗成本;单株稀植,减少秧苗的用量,也可以节约人力,同时秧苗生长旺盛,提高了抗病能力。能抗病就能节约农药,改善稻米的质量;浅湿灌溉减少灌溉的次数,多靠自然降水调节,有利于节约水源。所以,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不但能提高经济效益,还有利于向无公害稻米发展,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2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研究

2.1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理论依据

高产水稻栽培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一项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于2001年把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介绍到了中国。其理论依据就是“小苗早栽,超稀植为核心”。早栽可以早分蘖,促生长;超稀植有利于根系的发达,根健苗壮,当然就可以增产。经过试验比对表明,运用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亩产增幅在10%以上。

2.2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研究成果

经过试验比对,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的应用于水稻种植户,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的核心技术归纳为“小苗移栽、单株稀植、浅湿灌溉、增施基肥以及病虫草的综合防治”。下面将具体阐述本项研究成果。

2.2.1 小苗移栽 小苗移栽不但能够提高成活率还可以实现秧苗的低节位分蘖,充分发挥秧苗的分蘖优势。低节位分蘖容易形成大穗,为水稻高产打下基础。水稻强化栽培的移栽时间最好是秧龄在12~16天为宜。秧苗从2叶起就可以移栽,根据实验比对得出,4叶时移栽,产量最高,之后随着叶龄的增加,产量在不断下降。当然秧苗的移栽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如果天气晴热温暖,则应该尽量早栽;如果气温较低,秧苗的生长较慢,不利于早发分蘖,则可以适当延长移栽时间。

因为秧苗较小,移栽时尽量带土,减少对秧苗的伤害。移栽时还需注意不能栽植过深,免得影响低节位的分蘖。

2.2.2 单株稀植 稀植可以保证单株肥力的供给,以促进个体的生长发育,尤其是根系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发展。实验表明,随着单位面积栽植密度的减少,单株水稻的分蘖能力明显加强,还可以延长分蘖期。

通过实验高产水稻强化栽培的栽植密度为25cm×25cm,每亩1.07万丛(每丛一株)。当然栽植的密度还要根据品种和叶龄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杂交籼稻分蘖能力强,穗形较大,栽植的密度在0.8~1.1万丛为宜;杂交粳稻分蘖能力较弱,穗形也较小,栽植的密度应相应提高,在1.0~1.2万丛为宜。叶龄越小,栽植后的分蘖能力越强,应适当稀植;叶龄越大,栽植时就要适当密植。栽植时要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以合理为标准。

2.2.3 浅湿灌溉 浅湿灌溉有利于保持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浅湿灌溉的要求是尽量选择平整的田面栽植,方便排灌,便于农事操作。

移栽前一天排除田里的水,实行无水层栽植。秧苗栽植后如果是烈日炎炎,则要灌深为1厘米的水层护苗。在分蘖期,保持田间湿润,以促进根系生长,有利于有效分蘖。抽穗时要灌溉浅水养穗,此时还要根据秧苗的长势可以并施水肥。稻穗灌浆到成熟期,主要依靠自然降水调节,遇到特殊干旱天气,可以补浇水。

2.2.4 增施穗肥 施肥时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基肥要选择腐熟的有机肥,多施有机肥,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促进秧苗根系的生长。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还可以促进土壤生物的活动,如蚯蚓的活动,可以增强土壤转化养分的能力。有机肥的肥效期比较长,施足基肥,分蘖期都不用补肥。

根据秧苗的分蘖和生长的情况巧补穗肥。这对后期的粒重和产量的影响都比较大。水稻从抽穗到成熟,所需的钾肥比较多,几乎占全生长期的四分之一,所以有穗期“控氮增钾”的说法。正常生长状态的稻田,每亩补施5~8公斤的硫酸钾,即可保证穗期的肥效。当然,穗肥的使用还要根据品种、气候、土壤以及秧苗的生长状况合理施肥,以提高结实率。

2.2.5 病虫草综合防治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培养出的秧苗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单株稀植有利于秧苗根系的发达,秧苗生长迅速,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强化栽培技术要求耘田除草。有试验表明耘田一次,每平方米的杂草为23株,而耘田两次以后,每平方米的杂草就降至8株,再配上化学除草剂,杂草即可清除。

强化栽培技术施行浅湿灌溉,可以增强土壤的透气性,有效防止秧苗生长期的稻瘟病和纹枯病。对于稻飞虱、卷叶螟、稻苞虫等虫害要以“预防为主,防治为补”的原则,及时有效的防止虫害的发生。

3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应用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能够改善土壤质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提高土壤转化养料的能力,以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我站利用多种手段对本技术进行推广应用,让更多的农民接受高产水稻的强化栽培技术,以满足增产增收的需要。

3.1 做好宣传,广造舆论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推广首先要让农民了解强化栽培的效果。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信息不够灵通,思想保守,接受新生事物比较慢。而且习惯了传统的耕作经验,对于水稻的强化栽培技术不够信任,不敢拿一季的作物作为“试验品”。这就需要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工作人员利用各种渠道给农民做好宣传。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都是宣传的渠道,当然农民由不信任到信任是需要过程的,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人员,可以在人员比较集中的集市上,给农民讲解强化栽培技术在水稻种植中取得的成果。可以把常规种植的产量和利用强化栽培技术种植的产量做对比,让农民从看得见的数据中找到信任并接受的点,激发其学习新技术的热情。

3.2 做好指导,培训到位

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人员应该利用农闲时间,以村为单位办好培训班,让农民从理论上先接受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农民一旦开始接受种植水稻的新技术,技术人员就应该有问必答。尤其是对操作要求要细致指导,像小苗移栽、浅湿灌溉这些与传统种植不同的地方更要反复讲解。

水稻的种植季节,技术人员应该包村蹲点,深入田间地头,育苗、移栽、施肥、病虫害的防治等环节,都要亲自为农民做细致指导。以保证高产水稻强化技术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4 结语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能够因地制宜,积极组织试验,并推广应用。各乡镇基层农业推广站的技术人员,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农民进行培训指导,使之能够熟练地掌握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并用于生产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郭翔.水稻强化栽培适宜秧龄及旱育秧临界移栽秧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2] 袁隆平.水稻强化栽培体系[J].杂交水稻,2001年04期.

[3] 李旭毅.水稻强化栽培相关技术的比较及多目标模糊优选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移栽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 三维软件 移栽器 移栽机

[中图分类号] S2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6-0216-01

引言:钵苗移栽技术可以充分的利用光能资源,补偿气候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因素,因此在北方钵苗移栽技术得到了大力的发展,移栽机成为了钵苗移栽技术的应用的关键因素,而移栽器作为移栽机的核心部件,决定着移栽机的实用程度。本文主要论述了偏心移栽器的设计过程。

一、偏心移栽器的结构

如图一所示,偏心移栽器由轴承座、链轮、偏心圆盘、连接板、鸭嘴、接触板和控制爪等几部分组成,在工作过程中,机器将动力传递给驱动链轮,从而带动偏心圆盘转动,连接板和鸭嘴通过销轴的联接组成平行四连杆机构固定在偏心圆盘上,伴随着圆盘的转动而转动,接触板与控制爪在运动过程中相接触,控制鸭嘴在最低点张开,投放钵苗后,接触分离,鸭嘴在弹簧的作用下,恢复到闭合状态,进入到下一个移栽周期。

二、移栽器参数确定

完善的钵苗移栽设备需达到作物垂直度好、株间距一定、移栽深度均衡、漏苗率低等条件要求。

1.圆盘直径的确定

2.连接板长度确定

移栽器在整个移栽过程中,必须保证鸭嘴始终垂直向下,这样才能保证移栽质量。

基于收获机扶禾原理,设计平行四连杆机构,如图三所示,需圆盘的偏心距离和连接板偏心距离相等,才能保证鸭嘴与地面的相对垂直位置,根据鸭嘴个数,设计圆盘的偏心距离为100mm,从而确定连接板的长度为100mm。

三、结语

本移栽器具有结构简单、出现故障便于发现修理等优点。经过多次试验,移栽器能够很好地实现其功能,有效的保证了钵苗移栽的约束条件,为制造高效率的移栽机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移栽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 水稻;钵苗移栽;大中农场

中图分类号 S511.0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024-01

水稻钵苗机插技术是近年来推广的一项新型水稻栽培技术,集水稻毯状苗机插秧与人工抛秧的优势和特点,利用钵盘稀落谷培育健壮秧苗,采取带土移栽,缩短缓苗期,充分利用光温资源,发挥水稻产量潜力,实现水稻栽培超高产的目标[1-2]。重点研究水稻钵苗机插技术在大面积生产上的可行性,配套进行钵苗育秧、水肥试验、超高产技术等攻关试验,为该技术的推广提供重要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选择在水稻生产水平较高、土壤条件较好、管理能力较强的农业科技中心进行,并逐步向各种植业分场推广。试验研究的内容包括:一是水稻钵苗机插技术大面积示范与推广;二是制定水稻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标准和水稻钵苗育秧技术标准;三是实施水稻钵苗超高产栽培的多项配套试验。

1.2 试验品种

供试品种主要有南粳5055、连粳7号、徐稻3号。

1.3 试验方法

1.3.1 水稻钵苗机插超高产攻关试验。该试验选用当地水稻主体品种,分为不同播期、不同品种,每个处理3次重复,同时推广水稻钵苗机插大面积生产100 hm2,对水稻全生育期茎蘖动态进行跟踪调查,并对实产进行验收。

1.3.2 不同栽培方式和栽插期对比试验。选用参试品种为连粳7号、南粳5055、徐稻3号,栽插期分别选在5月30日、6月10日、6月20日等早、中、晚3个不同茬口时期,分别进行水稻钵苗机插和毯式机插2种移栽方式,每个小区设置0.33 hm2,3次重复[3]。

1.3.3 水稻钵苗育秧关键技术试验。一是进行不同穴播量对水稻钵苗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影响试验,穴播种量设置:平均每孔2、3、4、5、6粒,3次重复。二是不同壮秧剂比例对水稻钵苗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影响试验,在底土中拌入不同比例壮秧剂,设7个水平:每100 kg底土壮秧剂用量分别为0、0.5、0.6、0.7、0.8、0.9、1.0 kg,3次重复[4]。

1.3.4 水稻钵苗机插氮肥施用试验。施纯N 300 kg/hm2,基肥∶蘖肥=5∶5,N∶P∶K=2∶1∶1.2,分蘖肥于移栽后7 d施用,穗肥于倒4叶和倒2叶2次等量施用,磷肥一次性基施,钾肥分基肥和穗肥(倒4叶)2次等量施用。试验设置5个氮肥运筹方式,基蘖肥∶穗肥比例分别为8∶2、7∶3、6∶4、5∶5、4∶6, 3次重复[5]。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水稻钵苗机插超高产攻关试验结果,水稻钵苗移栽后,活棵返青快,分蘖发生早,有利于拿群体、攻大穗。平均有效穗数331.5万穗/hm2,每穗颖花数144.6个,明显高于毯式机插,因该品种灌浆未结束,所以每穗实粒数不确定,加上2013年抽穗前期温度偏高,结实率较往年应有所降低,因而产量还无法预测。

不同栽培方式和不同栽插期对比研究试验中,同时栽插的钵苗植株总叶片数和有效穗数及茎蘖发生动态差异均无明显差异,但随着播期继续推迟,水稻总叶片数明显减少,有效穗数呈减少的趋势;而毯苗机插随着播期的推迟,水稻叶片数、有效穗数及理论产量均呈减少趋势。

从育秧关键技术试验结果来看,穴播量为5、6粒的有效穗数最多,分别达到330.0万、342.0万穗/hm2;而化控试验中的各个处理的理论产量与空白试验的产量几乎没有太大区别,因此没有跟踪大田试验。

对于分蘖肥试验,在栽后第1、3个叶龄期施用分蘖肥的处理产量明显比其余处理高,而栽后第3、4叶龄期施用分蘖肥的处理有效穗数明显较其他处理少,对产量也有所影响。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一是水稻钵苗机插以每穴4株苗和每穴5株苗的产量最佳;二是由于秧龄为25 d,各项化控处理对秧苗叶面积指数并没有太大影响,因此建议对于化控处理的钵苗机插秧龄可以适当延长;三是钵苗机插较于毯苗机插来说因为植伤轻,有利于早活棵,分蘖早生快发,分蘖肥应尽量早施,利于创造壮秆大穗高产群体[6]。

4 参考文献

[1] 张兆麟,朱丽芬,杨再荣,等.永胜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试验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09(9):52-54.

[2] 胡艳秋.绩溪县板桥头乡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13):132,137.

[3] 宋建农.水稻钵苗行栽机的试验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4] 王冲,宋建农,王继承,等.水稻钵苗行栽机设计与试验研究[C]//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2009)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5.

移栽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 机插秧 水稻除草 技术改进

[中图分类号] S4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64-02

我县水稻面积有50万亩,其中机插秧面积8万亩,近年来制约机插秧发展的瓶颈主要是田间杂草的防除,由于机插秧秧苗苗体较小,插到田间后水不能太多,使用除草后,田间保持水层天数达不到除草剂药效发挥的时间需要,造成部分田块除草困难,有的田块除草3、4次,亩成本100元左右,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严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为此我们今年开展对机插秧水稻除草技术探索,找出适合我县的机插秧大田除草技术。

一、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在岚山镇黄山村玉才合作社承包田块中,该地块面积160亩,前茬为小麦,单产810斤,土壤类型为沙壤土,PH值为7.79,有机质含量1.71%,肥力水平中等,主要以河水灌溉,该田块水稻品种为徐稻5号,6月28日移栽,7月4日施返青肥和除草剂。

二、试验设计

该试验设8个处理,不重复,每小区面积60平方米,各小区设筑埂隔水,独立排水进水,小区顺序排列。

三、处理

1.每亩用35%苄·丁120克移栽前放水后拌细砂或细潮土20公斤撒施;

2.每亩用20%苄·丙草120克移栽前放水后拌细砂或细潮土20公斤撒施;

3.每亩用35%苄·丁120克移栽后7天,拌细砂或细潮土20公斤撒施;

4.每亩用20%苄·丙草120克移栽后7天,拌细砂或细潮土20公斤撒施;

5.每亩用35%苄·丁120克移栽前放水后拌细砂或细潮土20公斤撒施加移栽后第13天施用每亩用10%氰氟草酯70毫升+10%苄磺隆20克;

6.每亩用35%苄·丁120克移栽后拌细砂或细潮土20公斤撒施加移栽后第13天施用每亩用10%氰氟草酯70毫升+10%苄磺隆20克;

7.移栽后第13天每亩使用6.9%精噁唑禾草灵30毫升10%苄磺隆20克;

8.对照。

四、调查方法

防效调查,分别在移栽后的15、30天调查不同杂草的株防效,每小区调查0.25平方米,每处理调查三点;药害调查,在齐穗期调查有效穗数,每处理调查三点,每点调查50穴。

五、调查结果(煤气表下表)

六、结果分析

1.效果分析

从以上几种除草处理效果可以看出,封闭性处理不管是插秧前还是移栽后35%苄·丁和20%苄·丙草都有较好的效果,防治效果在移栽后的30天在82.1-85%;苗后第十三天单用6.9%精噁唑禾草灵和10%苄磺隆也有很好的防效,30天后防治效果为81.8%,络低于封闭处理;封闭加杂草2叶期2次除草效果最好,30天防治效果在94.3%,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15天防效

2.安全性观察

从有效穗上看,本实验几种除草剂除草手段有效穗没有显著差异,而且水稻生长中前期没有出现生长不良现象。

移栽技术论文篇(6)

论文摘要探讨双低油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并提出双低油菜的优质高产节本的栽培措施。

双低油菜是指油脂中芥酸含量低于1.0%,同时饼粕中硫代葡萄糖甙(简称硫甙)含量低于30μmol/g的油菜品种。种植上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生产实践和油菜品种特性,因地制宜选用适宜的双低、高产、高油和抗(耐)菌核病能力强的“双低”杂交油菜品种。

1双低油菜保优栽培技术

1.1选择适宜品种因地制宜选用适合本地的双低优质油菜品种,为保证和提高油菜品质打下良好基础。

1.2隔离防杂,集中连片种植油菜属于常异花授粉作物,生产上易发生生物混杂(甘蓝型油菜的自然异交率约为10%~30%),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开放种植,当年芥酸平均含量将上升到5%以上,在10hm2的大田里种植,芥酸含量只上升1%。为了保证品质优良,提高其商品性和经济效益,以整乡整村集中连片种植,并严格实行隔离防杂,避免与普通油菜串粉杂交。同时,前茬是普通油菜的地方不能做苗床,不用普通油菜果壳沤制的肥料作基肥,以避免混杂。

1.3建立制种基地,统一供种为保证双低油菜种子的质量,应选择具有严格隔离条件的地点建立油菜制种基地。对种植双低优质油菜的乡、村,应采取统一供种的方法,以避免与不纯种子及普通油菜种子混杂种植,以及与普通油菜籽混收、混贮和同时加工。

2双低油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1深耕整地要求耕作层深20cm左右,耕后带耙;早施基肥,早整地,开好“边、中、腰”三沟,做到能排能灌。

2.2育苗移栽采用育苗移栽技术一般比直播增产30%左右,是油菜夺取高产的关键技术。

2.2.1适期早播。根据当地温度条件、品种特性及耕作制度等因素,改迟播或过早播种为适期播种,杜绝迟播或过早播种的现象。一般育苗移栽在9月15日前后播种为宜,最迟不超过9月20日。直播地区宜在10月上旬播种。

2.2.2培育壮苗。留足苗床,苗床与大田比例一般为1∶5,要精细整地,施足肥料。苗床播种1.5kg/hm2,要早间苗,适时定苗,拔除异型苗和弱小苗,要均匀留苗90~100株/m2,3叶期喷施多效唑150ml/hm2,培育壮苗,防止高脚苗。

2.2.3高标准移栽,合理密植。中苗早栽可减少根系损伤,返青成活快,利于油菜早生快发提高单产,相对传统的大苗迟栽有许多优点,应普及推广中苗早栽技术。最佳移栽期是在5~7片叶,苗龄30~35d左右。一般栽植8000株/hm2左右,移栽时做到选用壮苗,进行“三带”(带土、带肥、带药)移栽,栽后立即浇施定根粪水,确保苗齐、苗全。移栽密度可根据土壤肥力状况适当增减。移栽前施3~5kg/hm2尿素作送嫁肥,并防治1次病虫害。

3科学管理,配方施肥

3.1以产定肥一般在施腐熟有机肥30000kg/hm2左右基础上。中等肥力土壤,要获得产量1500kg/hm2,需施纯氮150~180kg/hm2,要获得产量3000kg/hm2需要施纯氮210~240kg/hm2,磷(P2O5)、钾(K2O)肥用量可分别按氮肥(N)用量的1/3、1/2施用,缺钾地区钾肥(K2O)用量可按氮肥(N)用量的2/3施用或增施草木灰和有机肥。

3.2配方施肥,增施硼肥针对生产上存在的施肥不合理或施肥不足等问题,按照油菜需肥规律和双低油菜需肥特点,采取“施足底肥、早施提苗肥、重施开盘肥、看苗施好蕾薹肥”的施肥方法,同时,应针对双低油菜对硼肥敏感的特点,增施硼肥,防止油菜出现“花而不实”。基肥、腊肥、薹肥比例为5∶3∶2。

缺硼土壤,用7.5~15kg/hm2硼砂作底施,于移栽时施下,也可用5~8kg/hm2硼砂水溶液浇施;在蕾薹期补喷0.2%硼砂水溶液。

3.3田间管理对冬前旺长田块,可采用深锄断根,摘去老叶和适量绿叶,控制旺长;对僵苗、弱苗可适量补施肥料,促进生长。在6~7片真叶时,用15%多效唑粉剂750g/hm2对水750kg/hm2,配成溶液喷施,能有效地增厚叶片,抑制根茎延伸,增强抗冻能力。清沟中耕保墒。春季雨水多,一定要做好田间清沟沥水,雨后晴天要浅锄保墒,抽薹期结合中耕培土,可破坏菌核病的子囊盘和保墒防倒。3.4防治病虫害油菜苗期和冬前主要防蚜虫、初花期和盛花期要加强防治菌核病,用50%多菌灵1.5g/hm2对水750kg/hm2喷雾。农业防治措施可采取合理轮作,培育壮苗,控制氮肥施用量,春季中耕培土,薹花期摘除枯黄老叶、病叶等并辅之以适当的药剂防治,可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陶侠林.双低杂交油菜皖油27的特征特性和保优、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3953-3954.

[2]敖礼林.双低油菜丰产高效栽培技术[J].科学种养,2007,(1):22.

移栽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 桉树;组培苗;基质;培育技术;移栽;管理

中图分类号 S792.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3-0198-01

桉树是桃金娘科桉树属树种的总称,它的原产地主要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及附近的岛屿。我国于1890年引进桉树,距今已有120多年历史。我国现有桉树品种达300多种,品种相当丰富,种植面积达200万hm2,面积也是相当广的。由于桉树具有速生丰产、轮伐期短、抗逆性强、用途广泛、经济效益显著等特性,桉树人工林在我国南方各省的种植规模还在不断扩大[1-2]。桉树组培苗炼苗移栽后进入苗圃,桉树幼苗的生长环境直接影响其生长状况。良好的生长环境有利于幼苗的健壮成长,这为幼苗的成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若移栽后的工作稍有疏忽,将带来很大的损失。本文总结了桉树组培苗培育过程中的一系列要点,旨在为建立桉树组培苗培育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1 基质选用

组培苗的移栽用基质一般以透气、保水适中的轻型基质为主。现阶段,桉树组培苗主要以硬塑育苗杯或塑料薄膜育苗袋为载体,以黄心土为基质进程移栽培育。由于这2种容器使用的基质重量较大,以至于苗木出圃、上山造林的劳动强度增加,进而降低了效率,提高了生产成本高。此外,培育的苗中常有根系盘结苗和穿根苗出现,这有碍于桉树幼苗的早期生长[3]。这些传统的基质存在的种种缺点不利于桉树的大规模种植。

选用来源广、价格低廉、养分充足、质地轻、环境友好的基质是必然的趋势。轻型基质具有以上优点,能够为桉树组培苗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良好的条件。邓海群等选用椰糠和泥炭土作为轻型基质,进行桉树组培苗培育试验,结果发现向堆沤发酵的椰糠加入0.5%尿素,然后再与泥炭土按3∶1的体积比配成的基质,桉树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在95%以上,苗高16.8 cm,苗木生长旺盛,移栽效果较好[4]。刘奕清在桉树组培苗移栽基质的筛选试验中也发现,用椰糠、珍珠岩、锯木、泥炭土可较好地改善桉树组培苗移栽基质的疏松透气性、保水性和营养状态,有利于植株成活与生长发育,同时减轻基质的重量,方便种苗长途运输。笔者推荐使用椰糠与泥炭土体积比为7∶3的轻型基质。

2 移栽

2.1 清洗与消毒处理

把组培苗根系与培养基分离开后在清水中将根部残留的培养基清洗干净。当天洗苗、当天移栽完。移栽前1天,用水淋透装好基质的营养袋苗床,之后用0.1%~0.2%高锰酸钾溶液淋湿基质进行消毒。生根苗移栽前用0.3%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消毒30 s即可。

2.2 组培根苗移栽

移栽时,按照“深浅适中、根舒压紧”的原则,用不锈钢镊子夹着根系将苗移栽于基质中,深度不可太深也不能太浅,以泥土盖过芽茎出根部位为宜。随栽随淋定根水和覆盖薄膜、黑网保湿,保持幼苗足够的水分,以免移栽过程失水萎蔫而影响其成活。

3 移栽后管理

从幼苗移栽到培育成壮苗出圃,整个过程通常需要60~90 d,可大致分为以下3个阶段。

3.1 移栽后第1阶段

移栽后的1~10 d为第1阶段。该阶段是幼苗主要在恢复生长、形成新根的关键时期,要覆盖薄膜保温保湿,湿度需保持在85%以上。由于桉树幼苗的抗病性弱,棚内良好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病苗滋生,故在移栽后2~3 d应喷保护性杀菌剂,以保证幼苗的正常生长。如出现病苗、死苗应及时清除,以免病菌蔓延[5]。

3.2 移栽后第2阶段

从第1阶段结束至苗高12 cm左右为第2阶段。幼苗已经恢复,进入生长期,应逐渐增加通风换气时间、增加光照强度,以利于促进幼苗的快速生长。在该阶段,给幼苗施入一定量的肥料,以保证幼苗生长所需的养分。研究表明,桉树对氮、磷、钾要求敏感,只有氮、磷、钾等矿质营养俱全,林木才能迅速生长,单施氮或磷或钾效果都不够理想,且适当施一些中量和微量元素效果更好,如镁、锌、硼等[6]。施肥的浓度随苗木的生长逐渐加大。但施入的肥料不可过多,以免造成浪费,更为严重的是带来烧苗的危险。

3.3 移栽后第3阶段

第3阶段是从幼苗高12 cm至出圃。在该阶段,幼苗基本已达出圃高度,停止施肥,需要分级炼苗,适当控制水分,防止幼苗徒长。全光照炼苗,加快幼苗的木质化,并注意防治病虫害。未达到出圃的苗木继续培育。

4 参考文献

[1] 彭兆平.桉树人工林经营存在问题与丰产造林技术探讨[J].湖北林业科技,2008(1):70-71.

[2] 祁芳斌.桉树离体快繁研究[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6,2(1):15-17.

[3] 杨小红,彭彦,高丽琼,等.桉树轻型基质网袋组培苗育苗技术研究[J].桉树科技,2011,27(1):27-31.

[4] 邓海群,莫继有,吴永富,等.桉树组培苗轻型基质培育技术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2010,39(1):17-2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