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任职教育论文

任职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1 17:08:56

任职教育论文

任职教育论文篇(1)

作为班主任,首先自己应懂得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及其做法。这就需要班主任依据学生的专业进行有效的学习,有机会与校企合作的单位多多进行交流与沟通,了解他们的需要与对学生安全方面的要求。只有这样你培养的学生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也只有学生了解了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才能让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有效渗透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

(一)班级文化建设是实施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主要阵地。本人利用班级文化建设的机会,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职业健康与安全因素,寓安全教育于班级布置之中。比如班级的黑板报,墙上的宣传栏,张贴与职业健康和安全教育相关的宣传画和资料,长此以往让学生耳濡目染,对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有效利用现代互联网工具渗透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针对学生接触互联网较频繁的实际,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同时,把互联网作为宣传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新阵地。例如,建立班级QQ群,一些关于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信息,来让学生学习,达到知识的最大程度的普及。

三、在主题班会课中渗透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

为了加强学生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的意识,我巧用主题班会课,充分利用集体舆论的力量。比如许多学生都有这种思想:只要不犯大错,犯点小错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有的同学实习时违规操作,有的同学实习后打扫工位不细致,有的在车间追逐,有的学生工件不按规定摆放,作为班主任,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危害性和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知道小错必酿大错。为此,我召开以“安全教育,从自身做起”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明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平时那些不易让人察觉的恶习就有可能引你走向犯罪的深渊。也让学生明白了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生命至上,安全为天的理念。在安全的问题上,来不得半点麻痹和侥幸,在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必须要防范在先、警惕在前,必须要警于思,合于规、慎于行。必须要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必须要筑起思想、行为和生命的安全长城。

四、在学校开展的系列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

(一)组织学生参加安全教育讲座。为了使学生具有深刻的安全教育意识,邀请与我校合作的企业来给学生开设安全教育的讲座,让学生从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岗位中去感受安全在以后工作中的重要性。

(二)组织观看安全录像宣传片。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学生观看安全宣传的影片。看到视频中一个个因为安全事故而受到惨痛教训的人们,学生必会反思自身,以此达到加强学生安全意识的目的。

(三)在班级系列竞赛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利用学校大环境对职业健康与安全工作的重视,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演讲”“职业健康与安全手抄报”等活动。每次活动都展现了学生的个性,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教育的积极性,也创造了转化学生的契机。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矫正,不知不觉中逐步培养自我安全意识。

五、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渗透安全教育

(一)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引导学生参与制定班级规范,让班级“法治”有法可依。通过平时管理中的规章制度强化学生法制意识,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我在制定班级规范时,让学生参与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思路,介绍教育发展形势,让学生从严要求自己,形成学习、生活等各项步入规范化。在制定班级规范时,充分发扬民主与学生意愿的原则,让每一位同学写出制班的方法与途径,班长负责收集整理,然后在班级宣读并讨论。学生说出合理与不合理的地方,班主任提出修改意见,再次由班长形成定稿。最后全班同学讨论并予以实施。

任职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高职教育

伴随着大量社会问题的纷纷涌现,科学与技术遭遇到深重人性与生态危机,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再次引起人们的全面关注。20世纪中叶以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全面崛起,人文社科教育从传统大学的核心地位演变为整个现代高等教育的根基。本文基于当代社会环境的变迁及人类精神危机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成因,来阐释人文社会科学的新的社会功能,进而认识、强调高职教育在技术社会的责任,探讨建构高职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实践途径。

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

对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分析,不能脱离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人文社会科学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近代以前,古典的人文学科涵盖了如今的科学与人文所有领域,其功能在于维护宗教精神的统一性;近代自然科学逐渐取代宗教的权威之后,人文社会科学逐渐被边缘化,丧失了它作为人的精神统一性的知识和文化基础的地位。大学教育也面临自中世纪大学兴起以来从未遇到过的困惑,即在愈加专业化的学科规训中,教育内容也同样面临四分五裂的尴尬处境。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自然科学的功用性价值也伴随技术科学的迅速发展被无限地放大,几乎所有国家都不余遗力地把技术的进步视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军事、政治、经济实力提高的唯一途径。在外部势力的强力推动下,大学内部科学与技术的联姻达到空前密切的程度。在与技术联姻过程中,大学教育走向了更为狭隘、不断分裂和满足社会不断膨胀物欲需要的方向。与此同时,在分工更为细密,竞争愈加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社会对技术和技能人才的特殊偏好,影响了大学的办学行为。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在当代大学教育中备受冷落。

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后,这种科学技术所主导的发展逻辑和文化结构潜伏的危机开始出现:永久繁荣的神话因为资源即将枯竭而彻底破灭;人类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在效率取向的科层体制下,现代人正面临自身被科技奴役和异化的危机;战争的阴云依然密布;在工业化国家,暴力、吸毒、失业、边缘化现象和贫穷日益加剧,各种形式的狂热盲从有所发展。面对当代世界所涌现出来的大量复杂的社会问题,面对发展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困境,人文社会科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人类精神危机的产生及知识格局的调整,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而言,社会功能具有以下几层含义:

(一)实现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融合

科学原本就萌生于西方人文传统之中,故而,还需回到丰厚的人文土壤中才能找到它的精神之根。

中世纪大学就是基督教文明对古希腊与罗马文化传统有所选择和剔除的产物,尽管它内部的医学和法学教育带有一定的实用性(这些学科的形成基础也同样离不开“七艺”),但在总体面貌上,它以一个超凡脱俗的精神性机构呈现于世人面前。从中世纪到现代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之前,大学内部的所有教学内容与世俗生活处于相隔离的状态,包括算术、天文、几何、物理等自然科学,它们与其他古典知识一样,在性质和功能上应属于精神科学、人文知识范畴。为此,中世纪的科学原本就是人文学科的基本组成部分,从大学的功能角度而言,由中世纪自然哲学到早期的近代科学,它从来没有真正成为与知识整体、人的精神统一性相悖离的具体学科,而一直是人文学科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近代晚期,伴随宗教与哲学、科学的分离,人的主体地位的提升,自然科学也获得了相对独立的自主地位,但是,在功能上它依旧不具有世俗化取向,而是指向人的精神完满,在本质上,此时的自然科学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

为此,人文社会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而言,在社会功能指向上,绝非是一种简单的缺乏与弥补的关系,犹如精神与肌体,两者唯有相互交融,富有精神和生命活力的有机整体才能浑然而成。自然科学的自由求索和技术科学的创新,人类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才不断得以丰富;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关于科学的文化思考,科学技术才真正有可能成为促进人类进步、社会文明的积极力量。

(二)作为一种精神、价值、文化,构成支撑整个知识世界和人类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维,彰显其特殊的人文社会功能。

人类生活的世界既是一个物质的自然世界,又是一个意义的世界。自然科学执著于对物质世界规律的探索、发现和解释,通过技术科学对发现的广泛利用来间接地体现它的社会功能,即满足人类不断膨胀的物质需求和欲望。然而,自然科学不可能去阐述人生意义问题,解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及回答科学与技术的价值和意义。而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显然需要人文社会科学来回答。人文社会科学内含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关怀社会、关怀人生甚至关怀自然的人文品格,对于科学精神以及基于科学精神建构起来的所谓“真实”世界,意义非同寻常。科学一旦失去其原初的精神之根,就难免会沦落为纯粹满足人的物欲需要的工具,在物欲的无节制膨胀之中,它甚至有可能成为恶势力的帮凶。

(三)对科学活动提供有意义的反思、指导和规范

在自然科学的“真”与技术的“用”结合愈加密切的当代社会,人类的确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然而,也正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巨大功用性,才使得它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的属性日益淡化,由于分配的不均等,在现代社会,它往往成为强者征服、掠夺和侵占弱者利益的工具。如何让科学技术更富于人性化,让它能够成为推动世界和社会公正、公平的力量,而不是加剧世界和社会不平等的消极力量,这就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检视、指导和约束。因此,在探索和利用物质世界规律的同时,人类仍然需要以一种终极关怀精神来探问自我行动的意义、目的究竟何在,需要以一种谨慎、理性、睿智和批判的冷峻视角来审视科学进步、科学行为的本质内涵。这正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体现。

技术社会中高职教育的责任内涵

进入20世纪,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联姻,技术作为一种反映外在社会需求的强大力量,开始对大学进一步的专业化发展走向产生全面的推动作用。在20世纪中叶之前,如果说因为对科学和理性的无限推崇,大学丧失的是人的精神统一性,那么,在20世纪中叶后,技术功利主义在大学的全面盛行,则不仅意味着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和人的精神完整性的瓦解,而且也意味着在一个由技术所控制的世界中,人与其自然属性的背离,也就是人与自然世界的和谐关系的瓦解。

就技术的发生学意义而言,人无疑是主动的。因此,要摆脱目前人、社会和自然被技术控制的尴尬状态,只能诉诸人自身。在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进步的确需要技术,但是技术本身及其所内含的效率化价值取向并非是人的根本需要和人类追求的终极目的。人类不可能拒斥技术,也不可能以技术手段来摆脱技术的控制,而是要从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角度,重新反省被技术扭曲了的科学观以及技术自身的效用观。反省的主体自然是“人”,而反省的对象在本质意义上也是“人”。为此,重新诠释大学作为“人”的培养机构,在当代技术社会中关于人的培养理念和培养过程,有着重要的价值。

19世纪70年代,科学开始应用于工业,促进了世界文明从经验技术到科学技术的转变。社会需求引发了高等教育机构的分化,高职教育进入了高等教育系统。因此,高职教育在20世纪60年代各国高等教育机构改革之时蓬勃兴起,各发达国家把发展高职教育提到了重要日程。

参照新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制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说明,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属性,职业教育类型,是以培养高级技术性技能人才为目标。

然而,由于高职教育的“先天特性”(高职院校缺乏普通大学的人文传统)和“后天定位”(高职院校以培训技能为目标),使之存在专业化、工具化倾向严重,伦理问题、价值体系难以进入教育的视野,人文社科教育与高职教育分割明显等主要问题。

“具有人文教育内涵的职业教育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在当代技术社会,对社会有着高度人文关怀和责任感的大学,所培养的人才绝不是技术至上主义者,而是一个有着强烈反省意识的技术主宰者。高职院校欲有所作为,一个现实的途径不是对传统科学和技术理性的拒斥,而是培养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个体价值与社会意义的新人。这一理念的实质就是反省意识,即一种饱含着深切的生态和人文关怀,善于对既往知识、文化、技术以及自我行动的意义进行反思的心理和思维倾向。

反省意识的形成,需要人们能够不仅以科学的视角而且以人文的视角去理解自然,不仅以效率的视角而且以生态关怀的视角去审视技术,不仅以技术进步意义的观念而且以人自身解放为宗旨来批判社会。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反省意识形成的基本体现包括以下几方面:

立足于广博的知识视野去思考视野的褊狭是把人塑就为冷漠、生硬的理性人和效率化机器的罪恶之源。反省能力是一种融合了丰富的知识,对人和自然有着深切的情感关怀、意义体悟的基本素养与能力。这种素养与能力的获得,需要传统的“专业人”适当跨越学科和专业的樊篱,通过相对广阔的知识教育,获得关于人和自然的意义。也唯有如此,人类才有可能摆脱技术的工具理性控制,在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获得自身的解放。

自觉的批判精神这里的批判主要指对当代技术社会与技术文化的批判。现代技术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在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马尔库塞看来,就是技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人的压迫,这种意识形态无所不在,成为现代社会奴役和压迫人的一种最为普遍的合法性权力结构。现代社会的种种迹象表明,在对科学和技术的过分盲从和崇拜中,人类不仅没有把自己从各种社会束缚中解放出来,反而在逐渐走向不自由之境。更为可怕的是,在由技术所创造出来的光怪陆离的迷幻世界中,人甚至忘记了自己从用四肢爬行到如今可以借用飞行技术穿梭旅行的来路和“文明化”的轨迹,因而置自然的法则而不顾,毫无顾忌地打乱原有的自然程序和自然赋予的生命密码,重新编译和再造自然。因此,作为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人才的高职院校要有所作为,就不能不注重培养具有自觉批判意识和精神的人才,其宗旨在于促成每一个个体能够从社会伦理和自然生态伦理两个层面,批判性地审视既往的人类技术文明的发展过程,检视被技术扭曲了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回归自然、回归生活世界,这才有可能创造性地开辟出通向未来的新路。

智慧的品质美国环境研究学者奥尔在分析人类环境危机与当代大学教育间的关系时指出:智慧与经验学习分离,甚至不知道智慧为何物,这是当代大学教育最严峻的问题。的确,只是理论的抽象和深奥,这仅反映出一种认知性的智力水平,只是技术的实用和经济,这仅是一种技巧,而都不是智慧。真正的智慧是一种融知识(理智)、技术(实用)、艺术(美)和伦理(自然与人文的关怀)于一体的高层次整体驾驭能力。智慧品格的培养是培养大学生反省意识的最终环节。如果广博的知识在于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客观世界本质、理解人类生活世界的意义,自觉批判的精神在于培养学生发现、检视和反思技术文明所存在致命缺乏的能力,那么,智慧的品格则代表一种如何能够以一种深切的生态与人文关怀来灵活运用知识、探索知识并有效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在技术主宰一切的当代社会,它无疑是实现人类在不滥用技术的前提下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

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育实践的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大都建校时间较短,历史和文化积淀不足,人文环境较差,甚至出现人文教育的“盲点”。然而,专门人才的内涵不仅在“专”而且在“人”上。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教育现状,加强人文社科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

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创建科技与人文兼融的高职教育文化高职院校应克服专业化的高职教育主导模式,克服工具化、功利化的严重倾向,定义全面发展理念;高职教育的人文发展要参与推进技艺性教育、科技性与学术型教育融合的实践;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及其教学(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设计等实践教学),都要渗透人文社科教育。因为,即使是一门纯技术的课程,它也是人化的结果。

拆除专业“篱笆”,谋求学科贯通,促进创新思维当前高校的人文社科的教育模式显得较为封闭保守,学科、专业之间存在太多的隔膜与界限。因此,要突破学科界限,进行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的学习。

依托校园文化,发挥理论辐射作用内蕴丰厚的校园文化所创设的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犹如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之光产生多角度、多层次辐射作用的基础塔台。所以,应很好地依托于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种形式活动,将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导引与校园文化的感性滋养融合起来,让人文社科知识、观念和方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书本延伸到生活,潜移默化,塑造教育对象的灵魂。

参考文献:

[1]瞿葆奎,郑金洲.中国教育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孟广平.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M].上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阎光才.大学的人文之旅[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董步学.高等职业教育学[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任职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任职教育;学历教育

一般而言,任职教育是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历教育是任职前教育,教育的对象主要是生长学员,属于基础教育;而任职教育则是针对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的教育,教育的对象是已属成人的在职学员,因而属于提高教育;学历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员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使学员在德、智、体、能等方面能够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工作的要求;而任职教育,主要目的则是着眼于对学员的知识、技能进行增新、补充和拓展,旨在进一步完善学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因而,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存在很大区别。

当前,我们在继续抓好学历教育的同时,面对学员的实际需要,任职教育的内容也要不断增加。那么,如何在抓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应对这一挑战,努力提高任职教育质量呢?我感到,作为教员应认真做好三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教员是院校教育的主导,是育才环境诸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每一个教员都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学任务的转变,必然会对教员素质提出新的挑战。作为教员应尽快由习惯于进行学历教育,转而兼顾做好日益增多的任职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教员都要牢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道理,明确要解别人的“惑”,首先自己就必须先做到“不惑”。为此,教员就必须针对任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先学一步。一要向书本学。通过学习,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适应任职教育的业务素质。具体讲,就是要通过学习,做到不但对本专业要精通,具有深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广泛涉猎交叉学科,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二要深入了解学员的实际工作和实际需要。通过到一线、到基层代职锻炼和与任职学员加强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学员实际,从而使教学有的放矢。良师出高徒,只有教员先学一步,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才能积极适应学院教学任务的转变,做到胜任任职教育的要求,保证教学效果。在这方面,我们每一名教员都要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方面早作准备、多下功夫。

二、要摸准任职教育学员的特点,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任职教育学员,年龄分布以30--40岁居多。这个年龄段的人在身心发展上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智力发展已近顶峰,而记忆力又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二是思维的定势性。任职教育学员长期在一线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不受先前活动的知识、经验、技能等的影响,从而产生某种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难免自觉不自觉地按自己的思维习惯来分析认识问题,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对新知识、新思路的接受难度。这两个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要注意克服注入式、满堂灌,教员讲,学员猛记笔记的教学模式。多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精讲多练,以求实效,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员一定要恰到好处地把握教材的深浅,随时根据任职教育学员的特点和知识状况,调整自己的讲课内容和方法,偏深的教材要讲得深入浅出,偏浅的教材则力求拓宽加深,做到不管使用什么教材,都能使学员听得津津有味。针对任职教育学员的特点,我认为研讨式教学要更适合他们。研讨式教学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讨论会、学术研讨会、互动性研讨会、演讲会等教学方式作为教与学的媒介、手段,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形式。这种方式易于使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沟通思想,交流观点,启发思维,共享成果,有利于打破任职教育学员的思维定势,使他们在开放式的教学中,每个人的独特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智力因素,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

任职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军队院校 任职教育 研究

开展任职教育是军队院校教育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科学把握任职教育对象、内容和规律,是搞好任职教育的基本前提。当前条件下,尤其需要认真研究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的特性,探索任职教育研究的途径,进一步提高任职教育的质量,增强培训对象的综合素质,推进部队持续建设。

一、正确认识任职教育的特性,做谦虚的教育者

纵览古今战争,当彻底揭开它的种种虚伪的外衣之后,作为人类的我们似乎丝毫看不到它的一丁点的人文性,然而战争并没有退出人类的历史舞台,我们必须应对战争,战争的非人文性并没有要求军事任职教育的非人文性,恰恰相反,任职教育只有充分体现出人性化,才能从深层次上保证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正确认识教育的特性。教育就是用人类一切的知识去哺育人。教育是一种交往,一种对话,是民主的、是平等的,教育需要尊重自己,教育更需要尊重他人,教育需要一种谦虚人文的情怀。成就一些学生,不必在于教师;成就所有的学生,必然在于优秀的教师。教育需要操作,但操作的教育决不是优秀的教育,优秀的教育是一种始终先进的教育信念因时因地自由而恰如其分的“操作”。

信息化条件下的任职教育不单单是一种专业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专业化的综合化或融合,是专业化的反动与超越;信息化条件下的任职教育不单单是军人个人的任职教育,是作为军人整体的职业教育。因此,与其说信息化条件下的任职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实践性的教育,倒不如说是一种综合性教育,因为,抛开教育的价值追求,任何一种教育都有先进性,任何一种教育归根结底都追求实践性。任职教育的综合性决定了任职教育的复杂性,对任职教育的认识无疑是对专业化的一种超越,是一个有始无终的过程,我们需要谦虚的教育者,真正的谦虚者是真正的研究者,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始终是问题存在而不是成果的张扬。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探求深化任职教育研究的途径

加强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研究,不只是对军队任职教育特点规律等概揽性的认识,还要对其深入研究,通过教学实践进一步认识任职教育,最后指导任职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当教育现象变成司空见惯,必然导致视而不见,教育于是成为一种“机械化”运动,周而复始却永远如此。如果说军事任职教育是最先进的教育,先进的教育必然不是“静止”的操作,先进的教育无疑是一种研究性教育。为推进军队院校任职教育进一步深入发展,造就研究性教师,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探求深化任职教育研究的途径。

我军院校教育的大部分时间处在机械化战争时期,在这种物质条件下,必然形成机械化思维,所谓机械化思维就是思维的机械化运动,我们很容易在院校教育的实际中找到这种思维的种种痕迹,机械化思维是一种相对静止的思维,反映在军事教育上就是教育的操作化,反映在军事教育的研究上,就是对军事教育研究的庸俗化理解或轻视,由此造成我军教育研究滞后,教师教育落后的深层次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认清深入任职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既然没有成熟的任职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等待无疑是有害的,我们只有奋然前行,用一种有效的行动方式,在探求任职教育理论的同时切实做好我们的教育工作,这种行动方式就是校本研究。

三、坚持校本研究,推动任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校本研究是以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发展为目的,以学校教育实践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校为单位,基于学校,为了学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校长组织领导,教育理论工作者共同参与的融学习、教学、研究于一体的群体性研究活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校本研究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升华、规律的探索,更立足教师专业的发展。校本研究是一种唤醒,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对话文化。大力开展校本研究有利于推动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的发展,增强凝聚力,建设学习型的军校,提高干部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保证任职教育向纵深发展的有效推进,促进军队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院校管理者是校本研究的负责人。院校管理者必须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熟知教师成长的规律,掌握国家与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进而能够提出军队院校教师发展的思路与设想。院校管理者要正确把握学校发展及其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以此作为制定校本教师培训计划的基础。院校管理者在制定校本培训整体计划的同时,要为每个(类)教师提供最恰当的个别化培训方案,以及为他们指出具体的发展方向。

第三,教师是校本研究的主体。校本培训是校本研究的关键,在校本培训的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个人主动学习,教师的个人主动学习,意味着校本培训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参与,包括参与校本培训计划的制订和具体活动的确定。教师的个人主动学习,包含了校本培训中要有教师个别化的培训与学习计划,这样,才能体现校本培训能更好地满足学校中每个教师个体需要的价值。其次,同事间的共同学习与研讨是校本培训的重要形式。同事间的相互合作与学习,是每个教师成长最直接的实践资源之一。同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相互间的扬长避短和共同提高。

第四,教育理论工作者,既是校本研究的参与者,又是校本研究的指导者、促进者、协调者。要主动深入学校为校本研究服务,为研究服务。要做好研究前的理论培训、研究过程中的释疑解难、研究后的总结提升、推广运用等工作。

我军的任职教育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不少院校尤其是建校时间较长的指挥院校,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是我军搞好任职教育的一笔财富。但随着我军教育的整体转型,对任职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对任职教育实践中提出的大量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是我们搞好任职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要深入研究任职教育目标、内涵、特点和规律,进一步促进任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探索一条适合我军特色的任职教育道路。

参考文献:

[1]刘华良.校本行动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2]屠恒章.军事任职教育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任职教育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中职,专业教材,编写,团队,作用

 

中职专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确定后,为学生提供优质教材,便成为体现课程理念、提高课程质量的重要方面,教材编写团队的课程思想、人员组成、作用发挥等是教材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

中职“专业课程综合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材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是跨学科的,一个项目总需要多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教育管理论文,因此,开发专业项目课程、编写项目教材需要优选多学科、多类型人才,包括学科专家、技术专家、实训教学研究人员、课程专家、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人员等,集各位专家的长处,各类专家各负其责,共同编写每个项目及其中的每个工作任务,打破一本教材几个人编写、每位编写人员各编若干章节的传统编模式。无论是编写成套教材,还是编写单本教材,都要组成一个团队,其中,有一位领衔人和若干名成员。

一、领衔人

领衔人应是具有组织管理能力、掌握专业知识的职业教育课程专家。领衔人从学术和理念上把握教材的方向,要将先进的、切实可行的职教理念和涉及教材编写的各类信息与教材编写团队共享,带领大家共同提高,建立起高效的指挥系统、信息系统、评估诊断系统和反馈系统教育管理论文,有效地组织教材培训和教材使用实验论文服务。可聘请全国职业教育著名专家对教材的编写理念、研制方法与程序等进行指导,使教材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和学习理论,提高教材质量和可信度。

领衔人既要领导编写团队认真研读专业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更要基本统一团队编写中职专业教材的指导思想。中职专业教材除具有学术性、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生活性、工具性、权威性外,更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的项目课程,真正意义上的“理实一体化”教材

教材要充分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以能力为线索,以“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以科学的行动过程呈现项目,由实践整合理论,切实落实“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在结构体系上,由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专业课程方案和设计教材框架。

企业的产品和设备是各种各样的,企业的实际工作也是庞杂的。在企业某一职业的林林总总的工作任务中,总包括若干项基本操作要素,把这些要素提炼出来教育管理论文,进行科学地优化组合,便成为该职业的基本工作项目。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和综合职业素质,完成从学生到生产一线技能性人才的转变,还应有一些实际工作项目。基本工作项目和实际工作项目组成该职业的项目系统,如果掌握了这些项目就能胜任该职业的工作论文服务。由此产生的面向工作领域的项目课程的工作项目,多数并不是真实工作中的工作项目,而是加工后的工作项目。工作项目多数源于职业工作,又高于职业工作。在每一个工作项目中,还可以有若干个工作任务或训练课题,其中,既包含工作技能与技术要领,又蕴含相关知识。

项目课程教材中的知识负载,其实是工作任务选择设计的自然结果。要全面分析本专业工作领域需要哪些系统的理论知识,将现实工作需要的知识教育管理论文,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编入相关课程相关项目的相关工作任务;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打基础、添后劲的知识,也应根据其与工作任务的关联性有机地编进相应工作任务。这两类知识,都要科学地、系统地融入项目课程系统的各个工作任务中。

2、研究性学习课程教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课程教材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所以编写教材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自主、自觉、更快、更好地发展。要注重教材在使用过程中的研究性,一是教材内容的呈现要逐步过渡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项目式研究性学习,二是留有足够的空间让授课教师进行二次开发。教材不仅“导”学生,还要“导”教师,让教师更好地“导”学生。

教材要把握中职生的特点论文服务。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各种能力发展是不均衡的,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教育管理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维形式多趋于表象性,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充分考虑中职生的认知特点,遵循他们的技能与心智发展规律,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发地掌握技能、学习知识,逐步提高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实践证明,直观性强的教材受到中职学生的欢迎。教材的直观性表现在:第一,使用形象化的文字来描述事物,注意回避难以理解的理论阐述,对于以定义形式出现的概念,尽可能用经验(实例)加以验证式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第二教育管理论文,使用图表、图象、录象、计算机模拟、字体变化、纸张色彩和底纹的变化等直观表现形式。第三,内容编排的艺术性,材料呈现的艺术性。

3、提供多种教学媒体

教材一般要提供以下教学媒体:(1)纸质教材,(2)电子光盘,(3)专题网页资源,(4)供编写人员及学科专家、技术专家与教材使用者互动的网站或网页,(5)与使用者交流的专用电子邮箱等。

领衔人在编写团队集中研讨的基础上,形成教材编写提纲与教材体例,并组织研制教材样章,供编写人员模仿与参考。

二、专业骨干教师

高素质的作者队伍是构建品牌教材的基础论文服务。中职教材具体的编写工作应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教科研基本功扎实的专业骨干教师来做。专业骨干教师包括专业课教研人员、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实训指导教师等,大量的教材文本编写任务应由其中的“双师型”教师承担,他们的文字功底应较强。有创新之师才能造就创新之生,所以参编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

专业骨干教师,尤其是在相关课程中有多轮授课经历的优秀教师教育管理论文,不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掌握专业课程教学规律、教学特点及本专业领域的教学现状、教学动态,能够把握学生的需要、感受、兴趣以及接受能力,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过程性,能够从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和能力提升的角度对教材的编写提出构想。在这方面,无论是课程专家还是企业专家都是无法替代的。参编教师要到生产一线进修和岗位实践,摸清生产实践的岗位群分布情况,弄清生产实践的工作过程和技术要领、行业企业的标准和规范,使专业教材达到企业要求,还要认真研究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使教材能够兼顾职业技能鉴定。参编教师应不受原有课程的影响,抛开个人的利益关系,严格依据工作任务组织课程。专业课教研人员还要从教学科研的角度对教材提供中观的意见。

在编写的过程中,应穿插集中培训、集体讨论、自我学习、企业调研、学生问卷调查等工作教育管理论文,这样不仅可以使参编教师开阔思路,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还可以使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教学技能、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教理念也会在教师的头脑中深深扎根。

三、行业企业技术专家

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包括技师、车间主任、班组长等基层部门负责人等论文服务。他们既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深切地了解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他们来自实践,精于实践,是实践专家。应召开有代表性的实践专家研讨会,请他们对相关职业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分析具体岗位的职责任务,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的框架。由实践专家和教师,共同归纳每一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内容,综合设计课程项目教育管理论文,确定教材的编写内容,包括“工作与经营过程”、“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对工作的要求”等。按照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组织教材内容,由实践整合理论,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有了相关行业和企业技术专家的参与和支持,才能使教材的开发能够真正做到以职业实践为导向,使课程教材内容来自企业实际,符合行业企业生产流程,反映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体现新标准、新规范、新能源、新材料、新知识、新技术及企业管理新理念,渗透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才能编写出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实际技能、学以致用的好教材;才能解决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密切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为学校最大限度地利用行业企业的各种职教资源提供可能。

四、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

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在教材编写前及其过程中,要指导编写人员深入掌握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中职学生的教育规律,使编写人员在编写中应用和遵循教育管理论文,并对教材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要与团队其他人员共同研究,很好地处理企业需求、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教材既符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要求和相关专业岗位资格技术等级的要求,又符合职校学生的基础状况和掌握技能与知识的规律,还体现职业教育的性质、任务,达到中职相应专业的培养目标。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最好应了解中职的相关专业,以提高指导教材编写的针对性。

五、教材编制技术人员

教材编制技术人员要进行排版、制图、多媒体制作,包括动漫制作、影像录制与处理和教材的形象化、艺术化处理等论文服务。教材编制技术人员也应了解中职的相关专业,以提高编制技术的有效性。

编写中职专业教材的过程实质是研制过程,研制教材也是工作项目。教材文本初稿完成后,要集中编写团队全体人员,进一步研讨教材的框架、编写体例等,在此基础上,逐项、逐条乃至逐句、逐图对教材进行仔细推敲教育管理论文,发挥各类专家的特长,集中大家的智慧,修改定稿。此举工作量虽然较大,但能大大提高教材质量。如此开发的教材,还要进行一轮小范围实验,实验成功后才能推广。为持续提高教材质量,在教材实验和推广过程中要建立教材使用的反馈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和教师使用满意度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满意度调查等多种形式,系统收集学生、教师、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各方面对教材实施的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与不足,对教材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形成教材滚动开发机制。

中职教材研制团队的所有人员,必须认真研究职教课程理论、教材理论,研究中职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本质差异,遵照中职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如何引进国外先进的职教教材建设经验,研究如何把最新的技术信息和科研成果引入教材,才能为适应职业教育教材多元化、多变化、多媒体,研制出反映行业和区域特色、紧贴社会和市场、符合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中职好教材。

任职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任职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主要讲述的是人的不同层次需要。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构成纵向上升排列的金字塔型构架(如图1所示),分别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由多种需要构成的每一需求层节满足与否,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与程度。

(一)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也可称为基本需求,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食物、衣物、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二)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求比生理需求高一级,当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求。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实力的欲望。

(三)社交需求

社交的需求也叫情感和归属的需求,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的需要。社交需求比生理和安全需求更细微,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

(四)尊重需求

尊重的需求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及尊重别人。尊重需求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五)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等级的需求,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体验生活。满足这种需要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人的需求出发研究人的行为和激励机制,指出人的需求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了需要的发展规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内容对军队任职教育的启示

(一)基本需求启示:要兴军先兴校,强化任职教育院校优先发展观念

培训机构、教育院校是军事人才建设的最基本前提。俄国1701年首先创立了海军数学和航海学校,1725年俄国海军才宣告成立,美国创办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时,美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海军。由此可见,培训机构、教育院校的重要性。但在现代战争的信息化作战模式下,知识的增长、更新速度加快,任职教育作为当代军人紧跟时代知识、技能更新步伐的途径,意义愈发重大。因此,在军队发展的长远规划中,对任职教育院校要有所侧重,把任职教育院校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强化任职教育院校优先发展观念。立足我国国情,着眼世界军情,在借鉴别国经验的基础上,切合部队实际,兴办我军特色的任职教育院校,在宏观上把握院校层次、结构、规模,在微观上掌控教学模式、质量、效益,适应人才培养需要,为打赢信息化战争提供人才支撑。

(二)安全需求启示:加快任职教育改革进程,推进人才队伍持续发展

美、俄两国军人在其职业生涯中都执行严格的逐级培训制度,接受相应等级的教育与训练,是获得新任命或晋升向上一层次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军要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军官任职教育道路,坚持“训用一致”原则,明确各级军官培训、晋升、使用标准,杜绝培训后退役转业的人才浪费现象,维护军官的职业安全,维系军官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做到尽用其才。立足部队信息化发展实际需求,结合军官职业发展需要,借鉴外军任职培训的经验,科学构建任职教育送学选拔、培养规程、毕业考核、任免晋升、转岗交流机制。建立严格的军官任职教育制度,延续军官个体的专业发展与终身培训,保持军官队伍的稳定,促进人才队伍的持续进步。

(三)社交需求启示:大力加强军内外交流,树立开放式办学建校理念

开放式理念是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念,能够加强人与人、行与行、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首次提出了办好开放式大学的号召。这对确立我军任职教育的开放式理念有重大借鉴意义。在开放式理念指导下,考虑军队教育内容的保密需要,对内加强人员互动,打破院校、部队、军兵种间的界限,统筹选调优秀教员、指战员任课,通盘考虑任职培训各单位数量,优化教员、学员结构,争取最大教学效益;对外虚心学习,借鉴国内地方大学、外国军地名校的办学经验,合理吸收,为我所用,开展到科研院所、顶尖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参观见学活动,开拓科技视野,培养战略眼光。从内外两方面加强交流互动,避免“信息孤岛”现象,推动任职教育的有序运行与科学发展。

(四)尊重需求启示: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充分挖掘看不见的学员资源

尊重是相互的,是人与人的双向行为。受“尊师重教”传统观念影响,教员是主角的课堂现象依然存在。在计算机、影视厅等多媒体资源的辅助下,“一只粉笔一张嘴”的课堂转变成“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使“人灌”演绎成“机灌”,信息传输密度的加大,教学效益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尊重学员的教育需求,一切以教员为主,学员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因此,从尊重双向行为的角度,尊重学员并融入教学,是解决矛盾的可取途径。充分利用他们成长历程、工作环境、实践经历迥异的个体差异,在课堂中推广研讨式、案例式、启发式等现代教学方法,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探讨思路、交流经验;选取紧贴信息化前沿的学员代表,在教员的指导下,讲述其单位关于信息化训练管理、后勤装备、武器操作的做法与经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变多媒体资源为生生交互、师生交互的媒介资源,提升课堂活跃度,达到教学预期效果。

(五)自我实现需求启示:立足学员岗位任职,着眼能力素质长远发展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事理论、信息技术、武器装备日新月异,任职培训的知识总量终究有限。外军也普遍认为“确定时间,确定地点”的学习与要求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军事需要,为军官提供随时随地的教学才是信息时代军事准备的关键。所以,为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提供人才支撑,就要在以岗位任职为本的基础上,着眼能力素质的长远发展。在教育期间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不仅“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着力解决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借助科研院所、总部机关、一线部队的共建网络,发展教与学时空分离的远程教育,构建以提高多样化军事能力为目标的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搭建任职军官的不离职学习平台。

三、理论形式对军队任职教育的启示

(一)多项合一层节启示:科学调整课程体系,培育复合军事人才

现代战争是以高新技术为手段的体系与体系的对抗,联合作战与训练的趋势,要求合格的军事指挥员是既精通军事指挥专业,又具有扎实科学文化基础和工程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共识。要打赢信息化战争,每一层级任职教育院校就应当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充实战场指向的教学内容,设置战场指向的教学标准,走指技合一的复合教学路线。大力培养学员处理军事情报、指令、资料等战场数据的计算机能力,实现军官的智能化,完成从“机械化”到“信息化”的人才转变。拓宽学科专业门类,在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的学科设置上,科学有序地增设新兴谋略理论、新型作战模式、新式武器装备课程,并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满足未来战场对复合型军事人才的需要。

(二)纵向上升排列启示:注重文化软实力建设,实现人的现代化

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指出:未来战争的瞬息万变,决定了一线军事指挥者不仅要有很高的科技和专业素质,更要具有包括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人文素养,殊死搏斗,战场最后拼的是人格魅力。人的需求是无限的,要培育、维持广大官兵竭尽所能、献身国防的“自我实现”价值取向,任职教育院校就要注重文化软实力建设。在校园内大力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凸显师生互助、地位平等的人文关怀,传承院校先师思想文化底蕴,陶冶情操,升化人格;在课堂中渗透至臻至善的人格塑造,完善关爱人生、关照他人、关注社会的人文情怀,开展人文教育,教会学员做人、做事,培养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与报效国家的事业心、责任感。锻造经得起心理战的军人,实现信息化部队人的现代化。

(三)金字塔型架构启示:适应军队建设需要,走精英化教育路线

任职教育作为学历教育基础上的追加性教育,要适应军队层级分明的“金字塔型”人员管理与指挥控制,就要改变“宽进宽出”的传统观念,走层级分明的精英化路线。把握部队实际,立足国家社情,着眼世界军情,以军队建设的持续发展为牵引,科学确定任职教育院校数量,优化部队军力与院校数量比率;考虑军事行动需要,依据行动性质、作战规模、战斗级别、战争形态,准确划分教育院校与培训机构层级;区分院校性质与培养方向,合理规划专业结构,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根据信息化战争形态演变对各军事职业的需要,动态调整任职教育学员的在校进修时间及任职轮训次数。在宏观上掌控任职教育院校数量规模、层级结构、专业设置、培训时段,完成军队发展的人才建设任务。

四、结语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人的需求角度研究人的发展境界与程度。本文通过类比分析,从内容与形式两角度围绕需求层次理论展开探讨,得出了关于军队任职教育的多方面启示,希望能对军队任职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Maslow.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A].Psychological review.1943,50,(40).

[2]方江.中外海军院校教育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 (6).

[3]付宜鹏.中美俄空军军官培训特点分析及启示[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11, (4).

[4]张伟远.我国开放大学的地位、理念和办学策略的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2011, (6).

[5]徐孝良.外军军事职业教育改革经验与发展趋势[J].国际问题调研,2011, (7).

任职教育论文篇(7)

韩愈《师说》与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概述

职业教育,又叫职业技术教育,是一定历史前提出发,为受教育者传授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现代教育模式和类型;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研究词语、句法,鉴赏的文学作品的基础性学科,而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则是为受教育者传授从事相关工作所需文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的教育类型。

作为唐代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韩愈对于中国教育思想的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提倡“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而其在《师说》中对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任务、择师的标准及师生关系的论述堪称是对我国古代教育的经典论述。下面笔者就针对教师的任务和择师的标准等相关理论在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展开分析。

《师说》在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中的思想价值与现实意义

《师说》对教师作用的阐述所具有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分析

《师说》开篇就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即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受业与解惑;而到了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教师的任务依旧可以用“传道、受业、解惑”这六个字来概括,只是由于历史条件和教育类型的差别,教师教育的具体内容有所差别罢了。而在现代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依旧紧紧围绕着韩愈所提出来的这六个字,只是侧重点有所变化。现代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更多强调“受业”这一任务,强调对受教育者专业技能的专门培训;同时由于汉语言文学自身的性质,也比较重视传授中国人文思想培养受教育者人文素养和精神的过程。如此,汉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中教师的任务可以归纳为对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训练,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的传播,对受教育者在接受训练与熏陶过程中疑问的解答。

《师说》择师标准对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分析

韩愈在《师说》第一段写到:“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这段论述中,作者将“道”作为选择老师的基本标准。时至今日,这里所说的“道”的意义已不仅仅限于儒家之道,以扩展为更为宽泛的道理与知识积累。在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对教师的选择一般经过相关考试及其他更为规范的鉴定程序,选拔出了道德与理论知识一流的人才作为教师;如此,韩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对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具有评价作用。

《师说》师生关系对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分析

对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教师结构优化的引导意义。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我们的择师成功的。然而有一个不争的事实,职业教育的教师理论十分充足而实操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此,韩愈又阐述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只要闻道在先,学有专长,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特别是学有专长而为师的师生关系的论述,对于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教师的结构的合理编制具有重要的引导和矫正作用;通过合理编排理论性教师和实践性教师的搭配结构,使得我国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系统焕发生机。

《师说》的师生关系对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过程优化的指导意义。汉语言文学职业教学像当今的普通大学教学一样,对教师理论知识的传授相当重视,而忽视了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与相互影响,而这一特点导致了此种类型的教育缺乏生机,且无法更好发挥职业教育强化学员实操能力的作用。韩愈在《师说》中所提出的术业有专攻而为师的师生关系对于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增强学员间的互相影响与传授,从而使职业教育更具生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师说》的师生关系对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纠正意义

在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普遍认为教育机构为其设置的课程机构不合理,专业性强的课程较少;在这样的课程安排下,考出好成绩的学员可能并不是优秀的学员。对于这种存在欠缺的课程安排体系,韩愈所提出的“术业有专攻”的理念具有很好地纠正意义。为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开设更切合专业目标、更具专业性和实操性的课程,对于有效增强职业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韩愈《师说》教育理念的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的改进策略

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从教人员素质和结构提升策略

根据韩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师生关系的论述,结合当前从教人员理论水平高而专业实践能力稍欠的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特点。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培养从教人员的专业实践能力,以有效提高从教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吸纳某些专业实践能力一流的基层工作者进入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从教人员的队伍,进一步优化从教人员结构;从而有效实现汉语言文学从教人员素质的提升和队伍的优化,使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保持活力和充足的生命力。

进一步优化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策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