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引导艺术论文

引导艺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2 17:37:57

引导艺术论文

引导艺术论文篇(1)

论文摘要:后现代艺术观念既影响着世界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深深影响着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无论从美术教育理念、还是从美术教育课程内容设置和结构模式方面,它都对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现代艺术是在西方艺术界出现的一系列艺术现象。它改变现代艺术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理念,而提倡艺术走向社会,贴近生活,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把多元化作为核心的后现代艺术观念一开始就渗透到了西方的美术教育中。在现代美术教育改革中,其发展趋势表现为倡导以人为中心,强调美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强调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美术能力,强调美术教育让学生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材料包括声、光、电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这些都与后现代主义所呈现的普及化、生活化、多元化、解构化等特征是分不开的。在此影响下,西方各国家出现了许多新的课程理念,如90年代初美国盖蒂艺术教育中心提出了“以多元文化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力图通过美术教育挖掘个体的潜能达到全面发展。同时,强调扩展美术学习的领域,把美术与各学科联系起来,在学习方式上强调主动探究,形成综合全面的美术教育。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影响下的西方美术教育,也影响着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

一、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对中国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影响

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艺术是人的内部生命的表现,也是人的本能,要培养充分和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开设艺术课程。”在现代全球化与多元化充斥的教育环境下,我国的美术教育更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后现代艺术观念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

(一)对美术教育改革理念的影响

后现代艺术观念倡导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消解了文化的中心论,强调文化观念多元并存,影响着我国美术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主要表现在:首先,强调统整的课程观以达到培养人的综合艺术能力,强调“以生活技能为本(而非美术制作技巧)代替内容为本的课程,并强调课程的统整”。闭在美术学习中让学生去了解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艺术遗产,并了解这些艺术的生长环境,以及它们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学会艺术等。这种多视点和多方面的求索,能使学生自觉地回到艺术的生长环境,从而使艺术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不断保持下去。另外,美术教育改革强调人文性的学习。21世纪,随着信息化、数字化年代的到来,理性和感性的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偏离了自然,人们认识到艺术是理性和感性趋于平衡的途径,因此,在美术教育改革中,人文性的学习被高度重视。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在人文性的学习上,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美术知识,使个人感情和整个人类的情感源泉联系起来,个人经验与人类的丰富经验接通,以促进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流。所以在课改中“不以单纯掌握知识技能为目的,试图改变艺术教育中学生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技能的方式,把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原到一种完整的艺术情境中,或把一定的知识技能渗透到某个人文主题中,让孩子围绕该人文主题展开轻松愉快的学习”。闭人文主义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美术技巧的掌握和人文主义关爱精神和审美价值感的提升。其次,注重以人为本,培养人的个性以达到完美人格的美术教育思想。后现代艺术观念“追求一种更完美的现代性,期望人的行为更具合理性”的观念影响着美术教育观念,“以人为本”成为现代美术教育思想的主导思想,美术教育改变了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思想,提倡以‘培养人的个性,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英国教育家赫伯特里德曾提出“通过的艺术教育”,即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人,把美术教育作为引导儿童发展的工具,从而培养儿童的个性,达到完美人格的塑造。在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中也特别强调人格的培养,并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特点,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促进他们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的提高,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对美术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改革的影响

“20世纪初以来主导教育领域的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让位于更为复杂的、不可预测的系统和网络,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后现代艺术观念也影响着我国美术课程内容和结构的变革。200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基础教育改革项目,包括普通学校美术课程标准;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04年初,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条例”进行了修订。其中指出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而实施综合、探索的学习,必须要扩展美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包括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信息化资源、教师资源,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以提高美术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在课程改革中,把“统整的建构主义”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在“统整各派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汲取该学说的合理内核,并从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四个方面建构素质教育的理论框架”。

1.强调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后现代艺术是综合的艺术,现代美术教育已是综合的教育,美术课程改革也主要以综合性为原则,从传统的分科走向综合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学科观念,以综合的学科观念而代之,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逐步使学科门类达到综合。基础美术课程资源的改革同样受到影响,进人21世纪,美术课程资源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注重美术学科内容的综合。在课程设置上,强调消除对于实用美术的轻视,将“工艺美术、现代设计”与强调审美的精神功用的“纯艺术”结合起来。

3.对“过程”与“技能”的同时并重。在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把美术课程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技能”看作是同等重要的,美术课程资源也并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并拓展至自然、文化、社会等范畴。

4.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则主要体现以素质教育为依据,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美术的能力,改变过去以美术知识、技能为内容标准,而充分体现美术的情感性;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让美术课程和生活、自然紧密联系起来。

总之,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对世界、乃至中国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巨大的影响,在它的影响下,“学校美术教育更注重美术与文化及社会的联系,设计一种更开放的、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美术课程成为世界各国美术教育改革的焦点”。

二、扬弃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促进中国美术教育健康发展

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对世界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世界各个国家的美术教育改革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同样也推动着我国21世纪美术教育改革前进的步伐。然而,后现代艺术观念是在西方的土壤里生长起来的一种理念,是西方社会矛盾的产物,而我国的艺术观念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人文传统,美术教育在这两种文化观念不断冲突的情况下,应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汲取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中合理的部分,推进美术教育改革进程。另一方面,我国是第三世界国家,不管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与西方国家相差甚远,后现代艺术观念作为西方的产物,我们应该合理地吸收其优点,找到适应我国美术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以指导美术教育改革。因此,在汲取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的同时,笔者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从合理性方面看,它确实能让人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危机有清醒的认识:例如对自然资源的过分掠夺、物欲膨胀而导致的人文精神价值的失落等等。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精神对现代化发展有一定的约束意义。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深刻的矛盾和严重的弊病,不仅对于整个人类文明,就是对于当下的社会文明、现代教育,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首先,后现代主义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得一向被认为是崇高和高雅的艺术打上了当代商品经济的印记,因而失去了美的崇高和独立的价值。后现代艺术对古典艺术、现代艺术的冲击,导致崇高和理想的衰落。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等,在后现代主义的浸淫下变得相当模糊、淡化,这就难免导致文化生态的平衡和社会大众文化素养的低俗化。

其次,后现代主义的“复制性”导致“快餐文化”的泛滥,使千锤百炼、呕心沥血的文化力作和精品的出现,变得几乎没有可能,个性、创造力、批判热情、现实精神都消失殆尽。

引导艺术论文篇(2)

文艺是一种精神构建,而任何精神构建在本质上就都是对以“人”为核心的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这就不仅使文艺本能地成为社会生活的审美体现与精神赓延,而且也天然地使之与时代、政治和现实社会生活发生着割舍不断的血肉关连。

于此情况下,作为对文艺创作进行臧否评骘与方向引导的文艺评论,当然就更应须高屋建瓴地站在历史、社会、时代和政治的高度,对其所评骘和引导的对象施以科学认知、宏观把握、精神定位与正确驭动了。不如此,便不足以尽到文艺评论的责任,更遑论发挥文艺评论对创作的巨大推动作用与特殊观照功能。而要如此,文艺评论本身则就必须赋有更高远的基准、更宏阔的视阈、更敏锐的眼光、更精允的判断、更清晰的洞察、更透彻的理喻、更深邃的钩稽和更明睿的诠达。因为只有这样,文艺评论才能够做到像鲁迅所要求的那样“坏处说坏,好处说好”①、“剪除恶草,……灌溉佳花”②。

实际上,在任何时候文艺评论对文艺创作所应当起和能够起的作用,就都是这样。按说,这并不是什么难事,更不是对文艺评论的额外苛求,但在实践中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往往是很难很难的,特别是在世俗化和功利心越来越浸染文化意识和驭控笔锋走向的当今,要实实在在地做到这一点,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事实上,一个时期以来文艺评论之所以会出现孱弱化和边缘化的倾向,其主要原因就是它渐渐失去了本应禀赋的品格和功能,并因此而越来越不被信任和崇尚。

文艺评论,本来是要对文艺活动、文艺创作和具体作品的倾向与得失,进行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的评鉴与引导,并以理性的创造思维而赋予其以思想的内曜与美学的光彩,从而使创作主体从中得到启迪和感悟,同时也引发受众的文化自觉和促动读者的阅读欲望,进而在不同层次和不同范畴中对作者和读者共同实现不同程度的提升与引导,并通过对作品的思想发掘和艺术诠释而形成文艺作品的准确社会定位与恰切艺术定格。这种定位与定格,往往就是构成民族和时代文艺发展走向与轨迹的基本元素和主要标识。一个国家的文化史、一个民族的文化值、一个时代和社会的文化精神与文化魂魄,往往就是这样形成和奠立的。想想看,如果只有《离骚》、《史记》、《红楼梦》和《阿Q正传》,而没有对之的研究和论述;只有孔子、李白、曹雪芹和鲁迅,而没有对之的分析与评说,那么,这些作品和这些作家的价值与意义,乃至其在民族和世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还会像我们今天所认识到的这样具有普遍性、深刻性和典范性么?其在文化史册和民族心愫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还会像现在这样广泛、深刻而崇高么?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事实上,无论是文化史、文学史或艺术史,都是以评论家的具有事实依据、科学精神和卓拔见解的“定评”作为根据而逐渐书定的。评论家们不仅以自己的个性化和创造性劳动书定了炫示民族精神与照耀思想苍穹的文化史,而且以特殊的方式与坚韧的耐力发现和磨砺了众多原本并不为人所知的文化珠玑与艺术巨匠。像对《论语》和《离骚》之价值的认识,就是在一代一代的不断发掘和提升中逐渐深化的;像对卡夫卡的小说和梵高的绘画的认识与评价,也是在众多评论家的不断“发现”和深入探赜中逐渐得到提升的。特别是像徐渭这样的大画家,虽然今天早已是艺术天昊中的璀璨明星了,但如若没有当年袁宏道的慧眼识珠和大力评荐,那就极有可能现在还会被埋没在历史的蒿莱与岁月的尘垢之中而不堪世铭和不为人知了。确乎,正是理论家袁宏道从散佚于民间那“烟煤败黑,微有字形”的残卷余幅中,才发现了青藤艺术的内蕴与真谛。

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而且更在于发掘、发现、认识、扬励和不断地创造性的磨励与提升。文艺评论的作用正是这样。莎士比亚戏剧,一开始就只是在乡村戏班子里巡回演出,其受众地域之狭小和影响范围之逼仄,都足以使之成为不登大雅之堂的短命艺术,而正是评论家们的发现和荐举,才使它名声大震、不胫而走,并一步步地成为享誉世界的戏剧艺术瑰宝。《红楼梦》的手稿甫一开始,也只是在民间秘密传抄,写作者唯为录事、言情、抒意,传抄者唯在好奇、谑趣、娱心,谁也没有思考和追索它的社会意义究竟有多大,文学价值究竟有多高?举凡这些,都是后来的评论家和研究者们一步步地将之发掘出来,并以之而启示和引导读者从中撷珠探宝、觅蹊采珍,直至发现和架构出一个无限风光任徜徉的大千艺术世界。鲁迅只活了55岁,著作只有600余万字,可时至今日,研究和评论鲁迅的书籍与论文加在一起,其文字量又何止超过鲁迅著作的十倍、百倍?也正是在这种世界性的鲁迅研究与鲁著评说中,才不但步步深入地解析了鲁迅著作的精髓,而且也更渐入佳境地抟炼了鲁迅精神的粹质。我们现在认知中的鲁迅之崇高与伟大,其实就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

历史与现实总是睽隔着一定距离的,而对于文化创造和文艺创作来说,理论和评论就正是占取和弥合这种距离感的思想尺度与艺术材质。因为只有当历史在岁月衍移中沉淀和过滤了现实的浑沌之后,其所熠射出来的才会是理论和评论的爝焰与光彩。人们对一个具体文化产品之价值的认识和接纳,往往都会有这样一个过程。对于文艺作品来说,即时的热捧和一时的轰动,收视率的暴棚和市场上的走俏,都并不一定代表其价值的宏大与意义的崇高,而只有在时间的磨砺中所逐渐抟炼和熠射出来的凝重与光彩,才是其实际价值的真正体现。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评论的效能才会尤为凸显和倍加放大,并为文化产品和文艺作品的最终定位和定格铸炼圭臬,以至勾划和引导着文化与文艺的既定格局与未来走向。由此足见文艺评论对于文化创造和文艺创作所具有的既不可缺如又无以旁代的极端重要性。如果说创作者是以自己的作品直接再现生活和取悦读者,那么,评论者则是要以自己的理性论骘和科学评价,通过鉴析作品而提升和引导作者与读者。从某种特定意义上说,显然理论和评论更重要。因为没有理论的匡正和指导,作家就会陷于迷惘;而失去评论的扶掖与鉴析,创作则会撂荒。在文化创造和文艺创作中,任何主体的迷惘和客体的荒率,都会使作品本身及其社会效能陷于不可估量的销铄与紊乱,乃至走向悖论,出现负值,坠入思想的冰窖和精神的黑洞,造成创作力的下沉和收获季的凋零。

这样的例证并不鲜见。人们之所以要把创作和评论比喻为车之两轮和鸟之两翼,作家艺术家之所以要把评论家及其评论视为园丁和引擎,其原因正在于此。在一个健全的文艺生态环境中,创作和评论的任一失衡与倾覆,都会给实现文艺的繁荣与发展形成妨碍和阻滞。特别是在失去评论护佑和指引情况下的文艺创作,则无异于农民疏于对土地的耕耘和工人放弃对铸铁的淬冶。其后果无疑是不堪设想的。

我们肯定文艺评论的价值和作用,强调文艺评论的功能和意义,重视文艺评论对文艺创作的观照性和指导性,当然并不是无前提和无条件的。这前提和条件对于文艺评论来说,就是要求它必须剀切、精当、明睿、卓拔,必须秉有先进性和科学性,必须充盈创新思维和领异精神,特别是必须能够有效地对文艺创作起到匡正、启悟、激励、诫勉、引导和提升的积极作用。

这个前提条件很重要。只有它,才是文艺评论的精魂与枢机,才是文艺评论的全部价值和意义之所在,才是文艺评论之所以至关重要、之所以不可缺如和之所以功能独特、作用无贷的全部理由和惟一根据。一旦失却这个前提条件,文艺评论在本质上也就不再是文艺评论了,因为它既不具备文艺评论的原本品格和价值,又不能发挥文艺评论理应秉有的功能与作用。而这,对于文艺评论来说,则无异于是一种自我功能摈弃和主体价值否决。

文化评论是“评论”文艺创作和文艺作品的。而进行评论的目的,则是要给予文艺创作和文艺作品以准确的鉴诊和正确的指导。这当然就首先要求文艺评论本身必须是正确的、先进的和具有睿慧眼光与高卓见解的了。打铁先要本身硬,矮子何以搀巨人?而恰恰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有些文艺评论却犯了大忌。它们要么见解平庸、思想灰黯;要么语辞晦涩,概念扭曲;要么以述充评,文不逮意;要么褒贬失当,结论褊畸,甚至还出现了什么“红包”评论、人情评论、御用评论、权谋评论、唯美评论、超现实评论、技术主义评论和“去政治化”评论等等。这样的所谓文艺评论,哪里还具有文艺评论的素质与品格呢?当然也就无法起到文艺评论所应起和能起的积极作用了!

文艺评论的质量和效能,只能取决于文艺评论家的情操、能力与水平。因此,要提高文艺评论的质量和效能,就必须不断提高文艺评论家的思想水平、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艺术素养和道德情操。为此,从文艺评论的现实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我认为评论家在其评论过程和评论成果中至少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积累、淬冶和修练。

首先是要处理好文艺评论与文艺理论的关系。理论既是思想的依据,又是评论的根基。评论只有在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生发、升跃与延伸,才能趋于厚实、坚挺和新蔚,也才能有思想、有力量、有内涵。否则,评论就会被平庸和浅薄所弥漫,就会缺乏隽意和深度,就会成为生命力极度脆弱的涸辙之鲋和说服力十分有限的表面文章。正因为如此,所以历来的大评论家就无一不是一身兼为理论家和学者,甚至还是翻译的高手和创作的能手。而在这方面,恰恰是我们现在许多评论家的短板,并因此而使我们的文艺评论常常显得评述多于论赜,陈言壅堵探蹊,冗叙替代思想,谬说冒充创新。这样的文艺评论,实际情况是只有“评”,而没有“论”;只有“学”,而没有“思”;只有“腻”,而没有“彩”;只有“玄”,而没有“益”。而真正有思想、有力量、有情彩的文艺评论,则注定应该是理足评当、意懋思深、寻蹊探奥、臻于旨归。

其次是要处理好文艺评论与政治和艺术的关系。曾几何时,在文艺评论界兴起一股风,就是远离政治,只谈艺术;阻断传统,倾慕“西潮”;告别“在场”,回归自我。这导致我们的一些文艺评论在行文立意上不仅退出了现实,而且也规避了政治和睽隔了时代,悖逆了历史,疏远了人民。其所筛落下来的,也就只有新名词轰炸、自我意识的无规则膨胀以及所谓的“新锐”概念和“前卫”思潮的漫天盘绕与胡乱纠结,乃致常常在恣肆的篇幅里和荒诞怪异的理念中所裹藏着的,却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和不可捉摸的空洞意概与猥琐思骸。这无疑是蹈入了一个认识论的误区。文艺创作要民族化、时代化、社会化,文艺评论当然也应当和必须具有民族化、时代化和社会化的品格与气质。否则,评论与创作就会无法实现对接。对于西方文艺思潮当然不能无视,不能拒绝,但吸收则必须是有淘漉、有选择,必须做到择其优而为我所用,撷其用而对我有益。即使如此,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也仍旧永远都是我们文艺评论的时代标识与精神芯片。至于对政治的规避,那就更是一种思想的颟顸与认识的幼稚了。政治是融化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是社会生活的核心和主体,文艺创作是以“人”为描述和表现对象的,或者说是以写“人”为旨归的。那么,作为以评析和引导文艺创作为己任的文艺评论,又怎么能够规避得了政治呢?这简直无异于痴人说梦。正经说来,文艺评论只有认真研究如何才能更好地从政治和艺术两个方面给予文艺创作以切实的和科学的谋划与引导,才是正道。只有从政治上和艺术上对文艺创作进行全面观照和有力驭动,才是文艺评论崇高的历史责任与永恒的时代主题。

第三是要处理好文艺评论与作家和作品的关系。文艺评论的对象是文艺作品,而作品又是由作家艺术家们创作出来的。在作品中,常常是作家艺术家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情韵表达与艺术流露。既然如此,文艺评论在评析作品时就不能不顾及到创作主体。事实上,也只有在将作者看做作品的背景和底片时,评论本身才会更全面、更准确、更有力。鲁迅不仅说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③而且认为“要论作家的作品,必须兼想到周围的情形。”④文艺评论的生命之源和价值之枢,也就唯在于它能对作品做出肯綮而科学的评析,并引导作家艺术家在明得失和知方略的高度自觉中不断地得到提升和发展。而要实现这个目标,认真处理好与作家和作品的关系便显得至为重要,其要点有三:一是全面考察和掌握作家与作品的相关情况和信息,并对之进行有机联系与缜密分析,从中找出个性化和规律性的东西来;二是既要对作品负责,又要对作家艺术家负责,坚决做到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既指出优长之处,促其擅扬;又指出不足之处,助其改进。既以理论的阐释帮其提升认识,又用忱挚的诫勉勖其鼓足信心。在这个过程中,作家艺术家也同样需要有足够的真诚与耐心,尤其需要有虚怀和稚量,决不能只愿听好的,不愿听孬的,更不能媚取和诱发评论家的违心之论和不实之谀。三是评论家不仅有责任对作品进行评析和品鉴,而且也同样有责任对作家艺术家进行理论引导和学术濡化,并使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增强和提高精品意识与创新能力,从而在作家和评论家的开诚相见、谐勉互促中共同构成繁荣和发展文艺创作的时代脉动与强大合力。

注释:

①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②鲁迅:《华盖集·并非闲话(三)》

③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

引导艺术论文篇(3)

一、积极主动策划评论,进行跨行业、跨媒体合作。

为了使电视艺术理论与批评更深入地指导创作实践,更积极地引领大众审美观向健康方向发展,中国电视艺委会突破传统思路,分别与《光明日报》社、搜狐网、北京大学、央视网络电视台、山东省委宣传部、贵州省委宣传部、天津市委宣传部、湖南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进行跨行业、跨媒体合作,整合优势资源,扩大理论传播的力度,对电视业界的焦点话题、重大事件、重要文化现象进行深度研究,展开交流和对话,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9周年之际,艺委会《中国电视》杂志携手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9周年暨电视文艺批评的当下思考”论坛;在黄金档卫视节目出现过度娱乐化倾向时,中国电视艺委会联合《光明日报》社举办了“卫视节目的文化功能一黄金时段电视节目如何避免过度娱乐化”专家研讨会,对这一值得关注的负面文化现象敲响了警钟;由中国电视艺委会筹办的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颁奖典礼及“飞天奖电视艺术国际高峰论坛”、“飞天奖创作与跨媒体传播高峰论坛”,联合了搜狐网、央视网络电视台等多家网站等新媒体进行立体传播,突破了传统的宣传报道模式,扩大了舆论影响。

二、组建专家评论员队伍,凝聚高端专业人才,及时聚合重要文化事件的正面评论声音,吸引媒体专版给予报道。

中国电视艺委会重视艺术理论与批评人才的培养,不仅建立了自己的评论员队伍,也组建了一支特约评论员队伍,达到了凝聚业内专家力量、形成合力共铸中国电视艺术理论与批评高端平台的目标。

无论是国家级电视艺术理论刊物一一《中国电视》杂志的“专论”栏目,还是电视剧、电视栏目和节目、电视文化现象的高端研讨会、论坛,都活跃着评论员们的身影,他们以高度的文化责任感、敏锐的审美眼光、专业的理论素养和独到的阐述话语,为当下的电视文化把脉,发出了负责任的声音。

面对2011年有影响的电视文化事件,中国电视艺委会的专家评论员以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见地,及时准确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年度最具文化影响力的电视剧力作《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毛岸英》、《开天辟地》、《辛亥革命》,到有感染力、口碑好、影响大的大型电视专题晚会《我爱你》,从具有创新突破价值、别具特色的红色青春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得失,到反思黄金时段卫视节目所应该担负的文化责任,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为当下的电视艺术创作实践进行了及时总结,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艺委会组织评论专家参与的这些活动,不断形成媒体宣传热点。《人民日报》、《文艺报》等多以大篇幅报道,仅《光明日报》就曾三次特辟专版,对艺委会的活动给予多视角的报道。

三、自觉梳理电视艺术理论与评论的阶段性成果,将加强文艺评论建设的工作落到实处,显现以零星变整体的社会传播效果。

多年来,中国电视艺委会坚守文化责任,充分发挥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功能,密切关注业界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自觉抵制电视界的低俗现象和过度娱乐化倾向,呼吁电视媒体传播健康的主流价值理念。为了梳理和总结这些学术研究成果,中国电视艺委会今年编辑出版了《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报告》首卷(2010)和《守望荧屏》、视像观评》等书。

《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报告》首卷(2010)是由国家广电总局组织编撰、中国电视艺委会负责编写的一部专业蓝皮书,共60多万字,内容分为九章,囊括了300多幅彩色图片和近200张图表。它不仅系统梳理、总结了中国电视艺术走过的数十年不平凡的历程,也对当下的电视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具有权威性、文献性、系统性等特点。这部蓝皮书的出版、发行和APP电子化应用的尝试,为中国电视艺术理论研究填补了一项空白。

中国电视艺委会以《中国电视》、《中国电视纪录》、《中国电视动画》杂志为平台,以评论员文章、研讨会、座谈会、论坛等形式及时聚焦业界热点现象,《守望荧屏》和《视像观评》两书便是对三、四年来这些阶段性理论成果的整理结集。《守望荧屏》收录了2008-2011年间《中国电视》杂志刊发的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评论员和特约评论员文章,分为“飞天奖”、电视剧、“星光奖”、电视文艺、理论、评价标准、批评、“蓝皮书”等八个部分,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电视艺委会对将近四年来的业界热点现象的思考。《视像观评》收录了同一时期召开的研讨会、座谈会、论坛的纪要和综述,忠实记录了现阶段电视剧目、节目的发展生态与电视艺术批评的生态,不乏思想锋芒。

对于阶段性理论与批评成果的归纳总结,有助于业界从既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也有助于他们对未来道路的选择。这两本书以其针对性、引领性和建设性,为近年来的电视艺术创作树立起一道标杆,成为中国电视艺委会坚守电视理论研究与批评阵地、引领主流价值导向的工作的一次相对系统的总结。

四、《中国电视》杂志开办“评论聚焦”栏目,并围绕“飞天奖”评选表彰系列活动特发“飞天奖”专刊,有效传播主流价值观。

作为一本专业理论刊物,《中国电视》杂志密切关注当下电视艺术的创作实践,敏锐捕捉有价

值的文化话题,敢于针对敏感现象展开讨论,不避锋芒进行深入剖析,以期给业界提供积极健康的引导。近几年除常规栏目刊发对电视剧、电视文艺、电视纪录片等节目形态的艺术实践活动的理论研究外,每期都以“专论”栏目推出的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评论员文章关注业内重大话题,起到了舆论引领的作用。

为了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指示精神,本刊今年特别策划举办了一系列理论研讨交流活动,包括专题研讨会、论坛等,并特别开辟了“评论聚焦”栏目,将这些学术研究的新鲜成果如实记录下来,传递给读者。

由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所引发的对经典文学名著翻拍现象的讨论、央视“开年大戏”所体现的电视剧艺术与生产的种种特点、《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报告》首卷(2010)面世的特殊意义、如何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9周年后的今天重新学习、体会和落实这一讲话的精髓、第28届“飞天奖”获奖作品的文化启示、电视节目年度创新创优典型节目形态的经验评析、自觉抵制电视节目过渡娱乐化的业界探索,以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辛亥革命》等重大题材电视剧创作的理论总结等等,都入选为2011年《中国电视》杂志“评论聚焦”栏目的关注话题,并给予了充分讨论和深刻解析。《中国电视》杂志还围绕电视剧双年大奖评选活动及时策划了“飞天奖”专刊,全面介绍获奖主创者的创作阐述与创作经验,受到业内广泛欢迎。

中国电视艺委会以《中国电视》杂志为平台,致力于加强艺术理论和评论的建设,对具体创作现象、典型作品进行关注、研究与评论,一方面积极鼓励以主流价值观引导思想、以艺术创新愉悦精神的优质作品,一方面对当下的不良电视文化现象进行批评。它以强烈的文化责任感、自觉的使命担当意识和精湛的电视艺术理论造诣,从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独立的观点,对中国电视艺术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航作用,构成了电视艺术理论与批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与新闻媒体合作,放大正面引导舆论的声音,媒体报道艺委会评奖与评论活动的年总量比上一年翻两番。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在2011年所作出的对电视艺术理论与批评建设的创新与突破,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也得到了各种新闻媒体的宣传和配合。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以发表消息、综述、评论、理论文章等多种报道形式,对这些活动进行了舆论支持和宣传推动。据统计,全年共有约60家中央媒体、专业媒体与新媒体参与了艺委会直接报道工作,直接发稿量达500余条。

引导艺术论文篇(4)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文艺评论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总体态势还不相适应、不相协调,文艺评论对文艺领域的新特点、新动向缺乏及时的关注和有效的引导;文艺评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还不够强,富有真知灼见的文艺评论作品还不够多;恶意炒作、有偿吹捧和低俗渲染等不良评论现象还时有出现,以及文艺评论阵地亟待拓展,文艺评论队伍后继不足、人才匮乏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文艺评论对文艺作品、文艺活动、文艺现象做出价值判断,是引导群众文艺鉴赏的重要因素,是推动文艺创作繁荣的重要力量,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重要方式。只有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不断为优秀作品的诞生鸣锣开道,为优秀人才的涌现呐喊助威,才能更好地推动文艺蓬勃发展。只有进一步发挥文艺评论平等交流、自由讨论的独特优势,帮助人民群众在数量众多的文艺作品中认识优劣、区分高下、甄别美丑,才能更好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受众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追求。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形势,文艺要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神圣职责,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做出应有贡献,就必须更好地发挥文艺评论在辨析思想、激浊扬清、去伪存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总之,我们一定要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努力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切实提高文艺评论的水平。

第一、牢牢把握文艺评论的正确方向。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体现时代的发展趋势,引领文艺的发展进步,是文艺评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历史、观察社会、分析问题、评价作品,在历史的演变和实践的发展中努力把握其内在规律,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实现科学的理论指导与崇高的学术追求的有机统一。要全面准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自觉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促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在文艺评论活动中,要尊重艺术规律,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坚持重在建设、正面引导为主,在文艺创作上提倡不同风格、样式、流派的自由发展,在学术研究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努力形成既坚持原则、又团结和谐的生动局面,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繁荣文艺的共同事业中来。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把握好文艺评论的导向,探索和完善运用文艺评论手段调节导向的机制,妥善处理文艺评论中出现的问题。要科学区分政治问题、学术问题与艺术问题的界限,属于学术和艺术性的问题,要切合实际地开展科学健康说理的文艺评论,对事关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的错误观点,要旗帜鲜明地予以反对和批驳。

第二、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艺评判标准。文艺评判标准是文艺评论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当前,要继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基础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运用到文艺评论实践中,加强文学、艺术学学科和教材建设。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确立文艺评判标准的基本要求,大力开展积极向上的文艺评论活动,着力推出准确鲜明、见解深刻、有说服力的评论文章,生动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在情感的共鸣中得到启迪,在心灵的震撼中获得教益。要从当代文艺实践出发,结合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审美习惯,认真研究国际通行的文艺规则,建立和完善既具有优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艺评判标准,以增强我国文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维护中华文化在国际上应有的地位,切实保障国家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

第三、文艺评论要始终坚持面向群众、服务群众。人民群众是文艺欣赏的主体,也是文艺评论接受的主体。这些年我们大力倡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不仅仅是对作家艺术家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文艺评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应当双脚站在土地上,走到人民群众中去,走到文艺创作者中间去,积极主动地融入当代群众和作家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在面向群众、服务群众中实现文艺评论的大众化、通俗化。要不断研究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特点新趋向,密切追踪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新变化新规律,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吸收和补充营养,听取人民群众对文艺创作、文艺活动的意见和建议,真正使我们的评论作品接受群众的检验。各级各类媒体要为广大基层群众开展文艺评论提供园地,多发表来自基层的评论作品,多刊登短小精悍、简洁明快的评论文章,多使用来自普通群众的质朴生动、率真中肯的评论语言。各类文艺评论组织要改进方式方法,扎实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影评、剧评、书评、乐评等活动,不断提高基层群众的鉴赏和评论水平。

第四、不断增强文艺评论的创造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创新是文艺评论的生命之魂、魅力之本、动力之源。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实践,放眼世界文化发展潮流,认真研究文艺创作的新动态、文艺活动的新变化,对社会生活和人类本质始终保持深刻独到的理解把握,从广阔的创作实践中选取评论题材,从丰富的文艺现象中提炼真知灼见,用逻辑的魅力和理论的说服力打造时代的评论精品。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广泛吸收借鉴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优长,改进研究方法,提高评论水平,努力创造出能够充分表达时代审美特征的概念与范畴,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风貌的评论文体和语言,创造出体现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评论风格,使我们的评论作品深入浅出、通俗流畅,让群众爱读、爱听、爱看。

引导艺术论文篇(5)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生;舆论引导

当前,随着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逐渐被颠覆。大学生是新媒体使用率极高的群体之一,也是舆论的主要创造力量和被影响对象。201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的通知(教思政[2012]2号),其中将“积极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手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考核指标之一。而艺术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独特分支,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话语权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解放,普通大众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选择信息的接收,更被赋予了自由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权利,使“人人皆媒体,人人皆新闻”。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精力充沛,他们乐于通过新媒体进行无地域限制的线上交流或通过自己的情绪、心得、体会等进行个性化的展示,也喜好通过新媒体或转载自己搜集到的新闻报道、事件评论,随即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立场。

二、新媒体时代艺术生的心理行为特点

(一)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艺术生在长期接受艺术熏陶感染的过程中,形成了浪漫主义思维多于现实主义思维的定势,他们想法新奇独特,行为标新立异,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但容易忽视现实因果,缺乏逻辑思考。因此其舆论内容感情化色彩浓厚,言论表达更加情绪化,在对事情的具体细节尚未有清晰了解的情况下,常常就通过新媒体转载缺少思辨性和原则性的言论。

(二)易受不良风气影响。由于艺术专业的特殊性,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便已经通过演出、比赛等途径较早地接触了社会,在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期,由于对错误的思想和价值观的辨别力和抵抗力较差,更容易受到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早已经开始熟练地运用微博、微信、QQ空间等新媒体平台从事商业活动。此外,由于专业特点,艺术生普遍对个人的对外在气质形象关注度较高,喜爱通过新媒体平台个人生活经历,助长享乐之风。

(三)热情敏感,表达欲望强烈。艺术类大学生大多具有正义感,他们思维更加活跃、言论更加开放、自我独立意识更加张扬,具体表现为极端的爱憎分明,面对有争议的社会现象有很强的表达欲望,急于身体力行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因此,艺术类大学生这一特性也容易受到不良言论的煽动,群体盲从与冲动,引发静坐示威、非法游行等行为,引起高校爆发,威胁校园安全稳定。

(四)错误使用倾诉渠道。艺术类大学生多数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针对学校的教学保障、后勤服务、公寓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的不满情绪,往往喜欢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倾诉。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更容易激发和释放说话本能,在负面情绪的支配下,夸大事实,演变成谣言或极端情绪的形式传播负能量。部分负面观点通过相互交流、整合后又形成了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舆论定势,给学校管理及声誉带来不良的影响。

三、艺术生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新媒体使用率的攀升和各项新功能的开发运用,许多高校的网络舆论环境建设工作,仍然处于起步或摸索阶段,因此呈现出舆论引导认识不到位,管理相对滞后;引导机制不健全,协作力度不够;引导队伍参差不齐,专业度较弱;引导水平欠缺,影响力不强;网络舆论引导方法不规范,效果不明显等五个方面的问题,为舆论异化的出现留下了可乘之机。

四、对艺术生舆论引导的途径

(一)加强校园主流媒体建设。学校、学院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作为主流信息的和共享平台,必须精心设计内容,主动用正确思想、先进文化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针对国家重大的决策部署、重大纪念活动、公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校园内发生的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敏感事件等及时正面给予回应,同时加强具有教育意义和引导内涵的内容比重,让学生随时听见主流声音,明辨是非方向,防止谣言滋长,消解权威。

(二)积极搭建交流平台。校园主流媒体是舆论引导的排头兵,但是这类媒体的官方色彩浓郁,不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观点,而艺术类学生有较强的表达倾诉欲望,乐于接触新生事物、具有冒险精神但容易被虚假信息、网络谣言所蛊惑,特别是涉及一些国内外敏感事件时,极其容易被不实言论误导。

(三)适当运用引导技巧。在借助新媒体平台对艺术生进行舆论引导的过程中,网络语言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的作用。网络语言不仅是发表看法,表达思想的语言符号,还是学生抒发个性和引领潮流的手段,是一种群体认同的标志。网络语言在舆论引导过程中的运用可以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创新性和生动性,有效减少艺术类学生的排斥感。此外,舆论引导应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准确、平实、流行的网络语言传递信息,拉近距离,提高引导效率。

(四)发挥意见领袖作用。一般来说,高校舆论的意见领袖影响着多数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在多数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突发事件或学校热点事件发生后,学生一般以浏览者的身份出现,真正参与事件讨论并引导网络舆论走向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意见领袖,他们的观点得到众多人的支持,并对支持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舆论引导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合理选拔和充分扶持学生意见领袖,引导正面舆论趋势,为艺术类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引导艺术论文篇(6)

一、引进外国艺术表演和艺术展览的指导思想:积极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并将其熔铸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之中。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引进工作中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改革开放和“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筛选择优、剔除糟粕”的原则,使引进工作有利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二、选择引进项目时,应优先考虑以下三类:

(一)能代表世界文化艺术最高水平的第一、二流的艺术大师、表演团体、艺术博物馆和画廊的藏品,以丰富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扩大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以及为专业人员提供学习、研究、借鉴的机会,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创作。

(二)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以增进我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帮助我国人民认识世界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所作的贡献。

(三)为配合我国重大外交活动或国内外重大庆祝、纪念活动邀请的表演和展览。

三、多层次的引进,以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需求,有的表演或展览属于较精深的文化成果,艺术性强,但不易为广大观众理解;有的是当代国际上出现的文艺新潮流,在创作和表现手法上有其独特之处,但一般观众难以接受。引进这两类项目,是为了进行学术研究,应只限专业人员学习、借鉴和观摩。大部分引进项目,则既要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又雅俗共赏,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对现代派的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要作具体分析,其中健康文明的、有利于我国人民了解世界文化艺术发展现状的项目,也可适当引进。但不论是哪一层次的表演和展览,都应挑选格调较高、积极向上、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的项目,尽可能避免因选择不当而造成不良影响。

四、引进工作首先要考虑社会效益,为确保从国(境)外引进艺术表演和艺术展览的工作符合我国外交政策和对外文化交流政策,有利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防止国际敌对势力利用文化交流对我进行渗透,必须对引进项目严格把关。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有下列内容之一的项目不得引进:

(一)反对或攻击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抵毁社会主义制度,不利于我国安定团结;

(二)在台湾、、人权等问题上干涉我国内政;

(三)破坏或不利于我国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四)宣扬恐怖、暴力、色情、吸毒、封建迷信;

(五)从内容到形式均属庸俗、颓废之作;

(六)可能引起第三国的反对或不满。

五、为便于对引进的项目进行把关审查,应要求派遣方先向我提供全部演出的实况录像、节目介绍或剧情介绍,全部展品的照片和文字说明材料。如一台节目或一套展览中有个别节目或展品有第四条所列的内容,应要求派遣方将其剔除;如派遣方坚持保留,则宁可放弃这一项目。来华节目或展品一经我方同意和确认,派遣方不得自行更动。

六、搞好引进工作中的调查研究。要充分发挥我驻外使(领)馆文化处(组)的前哨站作用,要求他们对驻在国文化艺术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向国内推荐优秀的项目或对某些项目可否引进提出意见。还要充分发挥国内各艺术门类专家的作用,有关文化部门在制定引进国(境)外艺术表演和艺术展览的年度计划时,应事先征询他们的意见。

七、做好对来华表演和展览的评介。要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报刊或其他新闻媒介,实事求是地对来华的表演和展览进行评论介绍,以引导我国群众正确理解和鉴赏外国艺术,使引进项目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服务。

引导艺术论文篇(7)

关键词: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现状;规范化

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教育方针的角度出发,人们把艺术教育称之为美育的核心部分。当前全国范围内都在实施素质教育,从这个角度看,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所以加强艺术教育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但是,当前学校艺术教育在农村还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无论是在教育观念、教学管理、教育水平以及硬件投入、师资建设等方面均相对滞后,尤其是农村小学的艺术教育仍处于极不规范的现状。本文针对农村小学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试提出对其进行规范化的对策。

一、我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

1.思想认识的模糊性

农村小学艺术教育发展到今日,仍有绝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家长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认识片面、模糊,坚持升学应试教育是根本,认为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乃一时形势需要,因此消极对待,简单应付。即使是名义上开展了一些艺术活动,却仍然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缺乏正确的认识,最终也只能流于形式。

2.培养目标的功利性

艺术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艺术教育不能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享受或单纯的技艺传授,而应注重学生审美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艺术教育是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的生活,具有极大影响力的隐性教育。正是由于思想认识上的模糊导致农村小学艺术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带有浓厚的功利性,视艺术为技术,认为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就是在培养艺术技能。完全追求显性的表面上的东西,而忽视艺术教育的隐性作用。

3.硬件投入的局限性

目前农村小学校舍设施比较落后,教育经费十分紧张,要想一次性建足供音美教育的特种教育,供音美兴趣小组发展特长的专用训练室,一次性上足为发展艺术教育所需的昂贵而又配套的音美器材,显然是力所不及的。

4.艺术师资的缺乏

据调查,绝大多数农村从事艺术教学的教师是半路出家,基本上都是非艺术学科的教师兼任艺术教育教学任务,他们对艺术教育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这样不但影响艺术教育的发展水平,而且会对这项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肃性造成重大的损害,极个别教师甚至会误导这项工作的发展方向。

二、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规范化对策

1.端正艺术教育思想,摆正艺术教育位置

(1)必须从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入手,以多种形式开展端正教育思想的学习、讨论和实践活动。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艺术教育法规和艺术教育理论。大力开展此类学习、讨论及实践活动,形成一种尊重艺术教育的良好氛围。

(2)从农村小学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对广大教师的艺术教育。可以在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岗位培训中进行必要的艺术教育法规、理论学习与考核等,培养教师的艺术意识和艺术情感,这是从根本上转变当前农村艺术教育落后局面的最佳途径。

2.加大艺术教育投入,优化艺术教育环境

(1)学校可采取“滚动式投入”资金的方法。在学校各项经费开支中,最大程度地压缩其他方面的开支,每年加大艺术教育的开支比例。这种如同滚雪球一般的投入方式,既有利于学校的整体投入的发展,又会使艺术教育的硬件逐渐配备起来。

(2)争取社会信任。其方法是通过向社会、向上级主管领导汇报阶段性的艺术教育成果,以一流的业绩、辉煌的成果赢得领导的信任,用满意的效应、信任的效应争取社会各界、上级领导增加对学校专项资金的投入。

(3)诱导家庭投资。其主要做法就是以学校较有影响的艺术教育水平,以培养出智艺双全的四化所需要的人才,增加家长艺术教育的向心力,使家长自觉地诱发出为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增加投资的信念。

3.建设艺术师资队伍,夯实艺术教育基础

在扩大教师队伍方面,可采取外聘、内引的方法。

(1)“外聘”即到社会上直接聘请有某项艺术专长的人才作为校外辅导员,定期到学校辅导。外聘人才的辅导作用表面上是直接服务于学生,实质上也会自觉地影响学校的在职教师,具有一种隐性的辐射作用。

(2)“内引”即以学校独特的艺术办学特色吸引有一定事业追求的教师到校任教。教师心理品质研究表明,艺术教师在崇高事业、树立远大的职业抱负方面,与其他的学科教师相比更具特点。尤其是一些刚刚踏上教育岗位的年轻艺术教师。学校应以艺术教育的成果吸引有远大理想的青年教师任教。

在提高教师的自身业务素质方面,学校应面对现实讨论提高艺术教师业务素质的最佳途径,通过外访、自研、互帮三结合的方式提高艺术教师的素质。

(1)“外访”,即组织艺术教师外出访问、考察,与兄弟单位建立“艺术友谊校”等不同形式的外访活动,促使艺术教师的业务素质得以快速提高。

(2)“自研”,是艺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主渠道,为使“自研”卓越见成效,学期初要求教师各自提出明确的目标,采用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观看录像为中介,以实践操练为重点的模式,有效地达到既定目标。

(3)“互帮、互学”,是广为人知的一种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基本方法,在艺术教育中尤为有效。

4.提高艺术教育水平,促进艺术教育发展

影响农村小学艺术教育规范化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艺术教学质量,特别是艺术课堂教学质量。

(1)提高艺术课堂教学质量,建立激励机制。学校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课堂评价标准)和计划,鼓励和督促艺术教师搞好教学工作。

(2)加强艺术课堂教学改革,鼓励教学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困扰着农村小学的艺术课堂教学,艺术课更应强调“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应主张“艺术学习的个性化,有自身学科特点”。应该鼓励艺术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和教学创新,及时总结并积极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课例和成果。

(3)加强校园艺术文化建设,促进艺术教育健康发展。校园艺术文化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管理建设好校园艺术文化,营造浓厚的健康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有利于提升学校艺术文化品位和学校艺术教育质量。

总之,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规范化程度亟待提高,相信在教育局的正确教育思想引导下,在地方各级政府领导的大力贯彻下,在农村小学的广大基层教师的辛勤耕耘下,农村小学的艺术教育活动必将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在实践中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纪要》的通知[J].教育部政报,20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