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内阅读论文

课内阅读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2 17:38:03

课内阅读论文

课内阅读论文篇(1)

关键词:研究生 阅读能力 指导性文献阅读 课程设置

一、研究生阅读能力现状

1.研究生对中、外文文献的阅读情况

研究生对中文文献的阅读状况:第一,对中文文献阅读数量较少,平均每学期阅读数量仅仅只有800页左右,与美国研究生每周500—800页阅读量相比相差甚远。第二,研究生阅读方式呈网络化趋势,其阅读方式和资料来源都由以往的传统的书面方式转向电子化的方式。第三,研究生阅读具有功利化倾向,阅读资料内容局限于自身专业的相关文献。由于学校对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公开发表的过分强调,对学术论文公开发表成文和不成文的规定,以及在其奖学金评定和学科成绩等方面的重要影响,都导致研究生在阅读方面严重偏向于阅读自身专业领域的文献,而忽略对其它方面的文化知识的摄取。第四,研究生文献阅读存在盲目性,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规划。由于许多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在研究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对自己专业不够熟悉,在缺乏有效规范的阅读指导的情况下,导致其在研究方向和目标的选择上把握不够准确,文献阅读存在盲目性。第五,研究生在阅读过程中欠缺思考,对阅读后的文献资料不善于总结和归纳。这是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培养方面的问题,需要经过有目的的阅读训练来改善。

研究生对外文文献的阅读状况,除了上述阅读中文文献存在的情况外,研究生对外文文献的阅读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许多研究生对于阅读外文资料存在消极心理,缺乏主动阅读外文文献的积极性,大多数只有在导师要求和督促的情况下才去阅读。第二,外文文献的检索能力较低,由于自身英语水平的限制或检索方式的不正确,研究生往往找不到自己需要的资料。第三,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较差,由于自身外语水平的限制或对一些定量定性的方法的掌握不够,导致很多学生对于资料中所涉及的内容难于把握,无法抓住文章的核心和重点,致使文章看不懂,同时也造成厌学和消极的外文阅读心理。

2.导师在研究生文献阅读方面的指导状况

第一,导师指导研究生阅读的频率较低,时间不足。研究生大约平均每两到三周与导师交流一次,而每次谈话交流的时间平均只在半个小时左右;甚至有的研究生一个学期都见不到自己的导师。第二,导师指导阅读的内容往往仅局限于与本专业相关的文献,对于专业外的文献指导和要求较少。第三,导师指导阅读的过程缺乏民主,与学生互动的程度不高,指导效果差强人意。

3.研究生的论文撰写状况

在课程论文撰写方面,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单个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论文;另一种是以小组团队形式,即指由团队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程论文。在学位论文的撰写方面,一般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过程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选题、准备资料和构思、开题报告、论文写作、论文答辩。

二、国内外高校“指导性文献阅读研究”课程的具体设置和实施

国外的诸多高校,如哈佛、普林斯顿等,在其研究生培养体制当中,将“Directed Reading and Research(指导性文献阅读研讨)”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这些高校大多将该课程放在研究生二年级下学期,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后开设。该课程一般由多个老师形成的一个“课程组”来讲授,每个选修的学生将依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一位老师作为自己的“课程导师”,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来完成该门课程。其具体授课程序是:导师讲授学术写作程序、学术规范确定选题-选择相应的文献(确定数量、等级)-阅读并形成笔记-文献述评-自己的观点-进一步论证-模型、数据、结论-形成论文-考核评价。

在我国,开设“指导性文献阅读研讨” 课程的高校较少。最早是由上海大学钱伟长校长提出,并于2002年秋季在上海大学开展试点。为了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上海大学在其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方案当中提出开设“指导性文献阅读研讨”课程,该项课程的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本文对上海大学开设该项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作一定简单介绍,以便学习和借鉴。

上海大学“文献阅读研讨课”的课程内容,要求任课老师选取约40篇在该领域近30年内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外文献。课程围绕“文献检索、文献阅读、文献研讨”这一路线展开,在课程授课方式方面,以学生讲解文献和学生集体讨论为主,老师点评为辅。此外,上海大学文献研讨课要求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即要求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要求课外的提前准备和预习以及课后的复习。同时,该项课程采用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三、“指导性文献阅读研究”课程对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借鉴

首先,我国高校领导、教师、学生应该重视对“指导性文献阅读研讨”课程的开设。一项措施的成功实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同样,由于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不同,教师和学生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定困难,这时教师的理解和学生的支持对于课程实施是否成功也至关重要。为此,学校应该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做出预警,加强其思想意识,绝不能因为实施过程中遇到暂时的困难而放弃。教师之间多开展教学交流活动,邀请开课效果较好的老师公开教授“如何教好指导性文献阅读课”,加强课程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及时获取学生学习过程的信息反馈,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其次,做好制度规范。第一,将研究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入到培养计划当中,对其专业课开展“指导性文献阅读研讨”课程。针对不同专业,课程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如对经管法学科的研究生,要注重其全面人文素养的培养。第二,改革不合理的研究生评定制度。改革当前对于公开发表文献的无形要求,重视课程的学习,提高对课程论文的考核要求;同时,可以将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评定作为其导师的教导评定指标之一。

最后,改善图书馆设施建设。第一,丰富图书馆的藏书,成立图书书目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各学科学术带头人组成,并对图书采购部门提出相关学术书籍的采购目录,以保证图书馆对学术前沿书籍的收藏。第二,加强电子图书馆的建设。改善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设施设备,扩大数据来源范围。

四、“指导性文献阅读研究”课程的设计实施

“指导性文献阅读研讨”课程的授课模式包括了课程授课的内容及授课方式,具体包括“文献检索”、“文献阅读”、“课程教授”、“课程论文撰写”四个部分。

文献检索部分是在课程的前一两个课时,教师介绍文献检索相关知识,包括对“在哪儿检索”、“如何检索”、“如何对下载后的文献进行管理”等内容的讲解。关于“在哪检索”问题,老师提供文献检索的相关数据库,我国高校学生文献检索一般是通过本校的电子图书途径;针对“如何检索”问题,教师通过教授学生检索的关键字、重要的期刊文献等方式进行筛选;对于“如何管理下载的文献”,要求学生对所下载的文献进行分类及做好阅读目录。阅读目录是指针对学生已阅读好的文献,把文献的题目、作者、来源及主要的观点内容以及对自己有促进作用的部分做好简单的记录,形成阅读目录。

文献阅读部分,在借鉴已有的教授方法的基础上,本文针对文献阅读部分提出以下三项规定:第一,每位同学在上课前必须阅读下节课要讲授的课程内容的相关文献,文献资料由授课老师根据课程内容指定;第二,每位同学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做好PPT文档,为课堂讲解做好准备;第三,对于阅读过的文献做好读书笔记和阅读目录,其中读书笔记整理成正式发表的论文形式。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研究生阅读能力,应该注重对“如何略读文献”、“如何精读文献”及“文献的阅读总结”三个方面的练习。在“如何略读文献”部分,研究生要做到对阅读文献基本信息的了解,包括文献的标题、摘要、背景、结论以及判断文献是否与自身研究问题相关联;在“如何精读文献”练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掌握文献研究背景、意义、具体解决的问题、提出的观点和思想、应用的研究方法、文中还存在的不足之处等等;在“文献的阅读总结”部分,学生在对文献阅读完之后,做好阅读目录和读书笔记。

文献讲授部分包括“讲解环节”、“讨论环节”及“点评和总结环节。“讲解环节”由学生在上课开始前对阅读过的文献进行15—20分钟的讲解,内容包括文献的主要观点、所应用的方法、结论、对该领域的贡献以及文献当中存在的问题等。“讨论环节”是针对上述讲解的文献,同学和老师提出疑问,共同讨论解决问题,这个环节时间为15—20分钟。最后的5—10分钟是老师讲解的过程,做出总结和评定,包括指出文献讲解不足之处,补充涉及到该领域的相关知识及相类似的应用方法等。

课程论文撰写部分,任课老师以课程论文方式作为该门课程的考核形式。老师可以直接确定课程论文的题目,或者老师确定方向由学生自身选题,再或者由学生以自己的文献讨论内容作为论文写作方向,结合同学的质疑点和导师的指导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可行方案,形成课程论文。通过撰写课程论文,使得学生可以对所探究的课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反思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最终形成理论成果。

参考文献

[1]戴佳筑,雷咏梅.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教学方法探索[J].研究生教育,2008(10):149-150

[2]叶志明.开设文献阅读研讨课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上海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7):33-36

[3]李红惠.硕士研究生阅读量减少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5(4):42-44

[4]邬智,孙侠,施亚玲.国内研究生阅读研究概况及思考[J].高等教育,2009(4):77-80

[5]张正,谢玲玲,熊学军.关于开展研究生阅读情况调查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35-36

[6]张玲.从学位论文的引文看研究生的阅读特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0(2):36-39

[7]桑士川.研究生的读书技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6):41-43

[8]方胜,罗芳芳.理工科大学生阅读情况调查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3):13-16

课内阅读论文篇(2)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况,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1)课题组例会制度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获。

(2)坚持课题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

(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创造条件促进“读”。

(1)课内阅读延伸。

(2)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翻课外书报,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3)布置作业以启发学生理解书报中的有关内容情节,学习其中的方法为主,从而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与传观读书笔记并重。教师一定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3、介绍方法,引导“读”。

结合阅读教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

4、开展活动强化“读”。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与征文有机结合。

(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八、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及日程程安排。

(一)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议定课题,制订方案,明确分工。

2、完成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工作,向市教委立项申报。

3、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教学方案,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落实方案。

4、开展阶段性的测试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5、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二)日程安排

1、20xx.8——20xx.10 成立课题组。

2、20xx.11——20xx.1 开题、评审、修改。

3、20xx.2——20xx.2 实验、明确要求。

4、20xx.2——20xx.4 初步总结。

5、20xx.5——20xx.12 归纳模式。

6、20xx.1——20xx.6 汇编成册,成果展示。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归类:

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归类如下: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该完成课外阅读145万字,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校学生超额完成了课外阅读量。

2、基本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内容。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研究和从实践中的反馈调整,我们按年级规定了课外阅读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有系列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3、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并教会学生摘录、剪贴、查找等许多种积累的方法。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实验中,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如“谈天说地5分钟”,“征文竞赛”,“成语擂台赛”等,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5、形成了一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保证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6、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许多教师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养,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

7、注重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熏陶。

我们通过多种活动,主要是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文章中重点人物的印象,从而以之精神导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二)学生阅读量分析:

年级

阅读量

古诗20首,文章10篇,成语40个

古诗15首,成语4类,50个左右,文章20篇

古诗34首,文章35篇,成语9类,名言警句30句

古诗10首,文章10篇,成语3类,歇后语10个

古诗20首,文章20篇,成语6类,名言30句,歇后语20句

古文30篇,古诗33首,文章30篇,对联(学习类)16副,歇后语成语如干

(三)阅读面分析

通过查阅“读书摘录卡”,“教师备课笔记”等,目前我校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面达1000%,各年级既定的课外阅读内容的额阅读面达100%。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建议

1、课题的研究最终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闸小学课外阅读材料》。

2、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课内阅读论文篇(3)

有了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整个小学阶段,课文数量、课内阅读时间有限,要想拥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必须开展课外阅读。要想在阅读中收到一定的成效,保证课外阅读质量,教师就必须对学生加强阅读的指导。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在长期的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个问题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把握学段特点,制定阅读计划

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经验是多读、善读。课外大量的阅读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启迪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活动,教师必须制定一个课外阅读指导计划,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目的要求、书目篇目、检查总结、表扬与批评等。也就是说,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做到有的放矢。

我认为计划的制订应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将课外阅读和整个语文教学结合起来。阅读的目的、内容、方法、时间安排等,都应根据各学段的特点,规定阅读字数和选择体裁适合的篇目。总的来说,阅读体裁以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科普读物为主;二是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与教师积极引导相结合。为了落实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自己制定阅读计划,坚持阅读。同时,教师应联系教学内容,指定部分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引导学生阅读。

二、教师积极引导,推荐优秀读物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期,不但生理变化大,而且性格、感情等也处在发展中。因此,迫切需要提供足够的有益的读物,来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小学生鉴别能力较差,课外读物良莠不齐,教师必须加以指导。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好的读物是人生的教科书,是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的展示。在阅读的内容上,要选择语言文字好,思想内容好,形式多样,能引起阅读兴趣,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内容健康,难易适度的读物。这些读物,有利于帮助他们学会认识社会,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而对于不应该流入市场的一些低级趣味的武打小说、不健康的刊物等要竭力阻止学生阅读,这些书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害。因此,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读物时,应注意培养他们自己选择读物的能力,让他们明白哪些书该读,哪些书不该读。

三、读前提出要求,提示读书方法

教师在结合课堂教学、作文教学或者结合节日和班级、学校、社会开展的活动,向学生推荐有关的读物时,不能任其盲目地阅读。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就无法运用到写作上,阅读也收不到好效果。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在推荐读物的同时,提出明确的、适度的要求,以便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阅读积极性和目的性,通过阅读有所收获。

在学生明白了阅读的要求后,相机提示读书方法,如边读边想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圈画批注的方法,等等。在阅读中,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能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

四、读后交流讨论,加强阅读思考

学生阅读,不能只注重过程,更要注重结果。读后的交流讨论,既可以是对读前提出的要求进行交流讨论,也可以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交流时,内容可以是对作品的主题、情节等谈感受,说看法;评价方式既可以是师评,也可以学生互评。这样,学生既交流了读书心得,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读后的交流讨论可以是专题讨论。在全体学生读了同一本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专题讨论。讨论的内容可以是书中的一个事件、一个情节,或者一个人物。讨论之前,要求人人都明确讨论的内容,考虑好自己要发表的意见;讨论之中,提倡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教师要善于抓住不同的意见,引导大家展开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辨别的能力。读后的交流讨论可以采取写读书笔记的形式来进行。为了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可以指导中高年级学生练习写读书笔记。这不但有助于巩固阅读成果,体现读写结合,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的良好读书习惯。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里的适当时候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达到相互交流、鼓励进步的目的。

五、合理安排时间,保证阅读成效

课内阅读论文篇(4)

所谓“课内课”,是指教师在课内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阅读效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把阅读训练课上成了讲评课,即教师将阅读练习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上阅读训练课前便完成,然后教师在课上对阅读练习题进行讲评。这样做使得学生无法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有效阅读,难以达到真正理解文章主旨、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再加之学生在做阅读练习与教师课堂讲评的时间上出现了时间差,因此也影响了学生对阅读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所以此种做法收效不大。

此外,也有些教师把阅读训练课上成操练课,即教师在课堂上将阅读练习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上完成对两至三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及操练,然后用几分钟的时间去公布答案,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这样做虽然避免了师生在讲与练上出现的时间差,但也会由于教师讲解与指导的时间和力度不够,而使阅读训练的效果不甚理想。

笔者认为,要想上好阅读训练课,可以把“课内课”分成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教师可以先讲解与当日阅读训练题有关的阅读方法及解题技巧。 在第二阶段,学生按照教师所教授的方法当堂进行阅读操练。在第三阶段,教师可运用阅读理论来论证学生已经做对的题目,以巩固和梳理学生所掌握的正确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第四阶段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找出在阅读操练中犯错的原因。在这样一堂课中,学生虽然做题的时间不是很多,但却学得精、学得深。

学生经历了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他们明白了应如何分析某一体裁的阅读文章,并该如何解答某一类型的阅读理解题型。这为学生课后进行大量的阅读练习提供了科学的阅读方法,并为其提高阅读能力指明了方向。

“课外课”,即教师检查学生在课外对于阅读训练的掌握情况。许多教师很重视上好“课内课”,但对于课后的检查工作却不是很重视。事实上,只有把课上的阅读训练与课后检查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课外课”中,可检查的内容很多。例如,可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速度,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把所用时间写在文章的标题旁边;经过“课内课”中讲—练—讲的过程,学生对阅读文章会有不同的体会,在课后独立完成阅读练习时也会有新的体会,教师可要求学生把各自的学习心得写下来;还可检查学生的阅读量,检查学生在做阅读练习时犯错误的原因等等。

课内阅读论文篇(5)

关键词:英语 阅读 教学

一、目前的阅读课课堂教学的情况

新教材中每单元有包括两篇课文阅读,而目前高中阅读课上常见的有下面两种教法: 1、细讲:就是老师把文章中的单词的词性、搭配、用法、语法、重点、难点讲得头头是道,上课条理清楚。讲解完后做练习,让学生消化、接受。这种方法,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听、做好笔记,认真地做好老师布置的作业,比较容易考出成绩。但学生的依赖性强,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对自觉性高的学生来讲,老师讲的都是重要的,都应学好。而对一些只凭兴趣做事的学生来讲,这样做则可能使部分同学失去兴趣,最终放弃,就是对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来讲,也很难说是阅读能力就强。 2、粗讲:老师把生词粗略讲一下,或放到课文中讲。课文放一遍录音,就课文回答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复述课文,最后就课文中的难点重点提示一下。这种教法更重注听说,学生口语能力强,但成绩不一定理想。我认为这两种方法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课。

二、阅读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于注重阅读活动和讲解语言知识点的关系:语言知识是为阅读服务的,是帮助学生更好、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因此,阅读课不应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语言知识的分析、讲解上,而把培养理解能力、思考能力挤到一边。如阅读课上成这样就误入了歧途。

2、对单词、词组的处理:关于阅读课文中的生词如何处理有不同意见,有专家认为,不查字典,不讲词义,而靠上下文来推断,意在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但不可以理解为完全不查字典。所有生词不做处理,而完全让学生猜词义,这是不切合实际的,只会造成学生对词义的一知半解。我认为有些生词在阅读前处理较好。其好处是:(1)单独处理单词,学生更注重音、形、义。对词义的理解更准确。(2)使文章的阅读更流畅、连贯,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3)增加单词的复现率。我们应只将那些课文中通过上下文能推断出词义的词,留到阅读中处理。因此,单词可以阅读前处理,也可以阅读中处理。形式可以在特别设定的句子中,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在句中猜词义。也可在文章中猜词义,对一些抽象词则用中文解释效果更佳。

3、至于阅读与听力 ,有些老师上阅读课时,叫学生合上书,听一、两遍磁带录音,然后回答问题。这种上阅读课的方法不足取。其实,阅读的选材和听力的选材难度是不一样的。听力材料在难度上较阅读材料要低一些,所含生词量也大大低于阅读文章。在阅读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阅读速度,达到理解全篇文章的目的,它比听力更有主动性。而听力只能是被动地跟着说话人的速度,对不懂的词很难根据上下文猜词义。因此,拿有一定生词的阅读材料当听力材料是不适合的。其实,学生们很难听一、两遍录音就能回答出阅读材料中的问题。

三、回归阅读的目标和要求

大纲中指出:英语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努力使基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时,更要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新教材在编写上很好地体现出了这一要求。与初中教材相比阅读量明显加重。并体现出以读带听、说、写的特点。每单元第一部分的对话,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又为后面的阅读铺路。既可以作听力材料,又可作口语练习部分的参考材料,其难度、生词量明显低于第三部分的阅读材料。在听和读的“输入”之后是第四部分的“写”。但始终重点要把阅读放在第一位。

有同学反映,上阅读课时,老师过多地讲解语言点,使阅读变得索然无味。应该说,新教材在题材的选择上是多样的,接近现实生活,并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融合。问题是老师应怎样上好阅读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

四、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法

尽管教师的教法千差万别,不存在一种十全十美的方法,但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阅读教学的原则有:1、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2、配合不同目的的阅读训练,选用适当的阅读材料。3、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活动。4、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这些原则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以学生为阅读的主体。

教育教学理论指出: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创造性的学习语言的过程。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个过程,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时间,阅读的效果可想而知。那么,怎样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课的主体呢?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讨论、设问及默读的形式。

1、讨论。可以是师生对话、全班讨论或小组讨论,可以是读前或读后进行。

A:读前讨论。对要读的课文内容,利用课本上的图片、标题或每一单元第一部分的对话进行讨论。可先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工作来提问,让学生讨论每一份工作的职责以及如何做好这一份工作,对学生提供的答案不作肯定,再让他们读课文。这时,他们会急于读文章,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B:读后讨论。阅读后对其内容讨论,主要是检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或对某个语言点引起注意。可以让学生先对所给的段落文字阅读理解,然后讨论它们文字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各段文字的顺序做出调整。

C:话题讨论。可将阅读的内容引申和拓展,这样还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课内阅读论文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外阅读 目标 方法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060

语文是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是最基本的的人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基础的,必要的,同时也是影响深远的。阅读是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仅仅依靠课内阅读,不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是不够的。有效的阅读教学,需要我们把课内外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长期以来,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影响下,我们过于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过于注重追求短平快的效果,对于阅读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尤其是课外阅读更是被忽略,成为我们教学的薄弱环节,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就迫切要求我们采取有效的行动,做好阅读教学这个基础而长远的工作。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毫无疑问,要完成这样的一个目标,仅仅依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更进一步讲,没有量的积累,更谈不上质的提升,完不成数量的目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达不到相关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积极措施来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本文就从课外阅读这个薄弱环节展开论述,与大家探讨如何更好的开展阅读教学。

一、高中生课外阅读要读有目标

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中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可谓言简意赅的说出了古人的一种境界或是一种追求。虽然科技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但人的立足之本不能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样也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信念和追求。任何时候,读书学习和亲身实践都是人成长发展不可或缺的法宝和财富。行万里路,需要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条件,但读万卷书,则是需要当下就开始做的。培根在《论读书》一文中,说“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古人也有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说法。的确,生活中不能少了读书。读书不仅可以让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能力,还能提升气质,开阔胸襟,完善人格,形成独特的魅力,正所谓是“你的气质里,藏着你曾读过的书”。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技能的提高,最终都是塑造人,完善人。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分数到素质教育追求全面发展的拨乱反正的道路,再一次强调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健全的人格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并不是我们强调学生怎么做,希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就会怎么做,而是学生在我们的影响下,在主动的选择中,在读书的旅程中受到感染,受到影响,将文字内化成自己的思想,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形成人格的过程。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在重视课内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要为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并树立明确的目标,也要引导学生自己树立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要顺应社会发展需求,要体现素质教育和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最终指向要落实到发展上,同时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目标及三个层面目标的有机结合,才能在开展阅读的过程中做到不忘初心,一路前行。

二、高中生课外阅读要读有方法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阅读方法,可以让高中生课外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时候,既要泛读,也要有重点的读,对不同的书籍采用不同的方法。正如培根所言,“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应当通读,细读,反复读。”

掌握不同文体的特点,找到关键信息,有助于学生提高读书的效率。读记叙文要注意六要素,也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读议论文要把握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尤其是要找准文章的论点,读起来就不难了。有的文章题目就是论点,有的论点在文章开始就摆出来,有的在文章结尾,也有少数的在文章中间,在中间的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转折段落。读诗歌要找到诗眼;读散文,要体会形散而神不散等等。对小说、戏剧等题材,要把握矛盾和主线,把握人物性格等内容。

总之,要带着问题和目的来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习他人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好的思维模式。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做到坚持和积累,从兴趣和需要入手,踏踏实实的开展阅读,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河。

三、高中生课外阅读要读有思考

课内阅读论文篇(7)

1、此刻,且让我们着眼于农村小学的阅读现状:课程资源的结构单一,教材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许多学校甚至将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阅读的内容方面贫瘠到了四大名著的作者都不明了,更不用说斯威夫特、罗曼·罗兰、海明威他们的作品了;据调查:从阅读的兴趣和目的来看,喜欢看卡通、漫画、言情、武侠小说的人数占60.70%,其次为文学名著,占50.69%,而阅读科技类书籍及报纸杂志的学生相对较少,还有部分学生的阅读缺乏目的性、有序性,一般“有什么看什么”。从阅读课外书的目的来看,有73.7%同学认为可以增长见识,说明学生阅读的出发点是好的;有55.08%的同学认为是提高语文水平,说明了学生读书还有较浓的功利色彩;有36.05%的同学认为是学会做人和处世,也有33.38%的同学认为是休闲娱乐,说明了部分学生还没有把读书当成一个人所必需的精神需求。从阅读时间来看,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决大部分学生平均每天看书的时间不到30分钟。从阅读途径看,购买和借阅是农村小学学生阅读的主要途径,可见,农村小学学生阅读途径较为单一,特别是网络等新时代阅读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阅读的深度也不够。由此可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方法,推进学生阅读,并切实达到相应目的。

2、人类的进步,离开了书籍便不可想象。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作为语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日益突现它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广泛阅读是适应未来社会成员对多元文化和丰富情感世界的需要;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进一步补充营养,写作和阅读能力都会有明显的突破。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也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理念。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课程资源的内涵伸展到社会、学生生活、教师、家长和每一个学生。改变了以往那种以教科书、教参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的做法,真正地把教材内容指向除书本以外的校内外的各个场所。

3、教学实验的纲领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需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第三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并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具体建议。

4、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及我们的阅读现状,我们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同时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依托智慧型课外阅读,点燃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充满智慧的探险。

智慧就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智慧是由智力、知识、方法、技巧、意志、情感、个性意识倾向、气质与美感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智慧阅读就是读书有道,一凭勤奋和毅力,二靠规律和方法。凭勤奋和毅力可以水滴而石穿,靠规律和方法能够事半而功倍。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综述

1、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母语课程资源,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实践研究课题。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读书教育的研究。就美国而言,并非常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读书策略的指导。不仅如此美国小学还十分重视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让学生尽量扩大读书的面和量,并且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意向自己选择书籍阅读,读书作业有两种组合类型,以“个人为主”的类型和以“读书俱乐部为主”的类型,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读书作业室工作。他们所遵循的读书教学的思路是:读书的策略——读书的兴趣——讨论交流——讨论策略。

2、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并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这也是实验的理论依据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有读书能力,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读书中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

2、探索以课内阅读为本,拓展链接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和课内外阅读链接的途径。

3、全面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拓展视野,丰富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法与策略

课题研究的对象:通元小学五年级学生

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让学生智慧地课外阅读

1、以兴趣诱导学生读书

全校利用部分中午时间开展语文兴趣课,试从学生的实际及兴趣出发推荐读书书目,进行个人藏书乐园、班级书架的建设,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以文化名人命名每个班级,诣在培养学生兴趣,因为它始终都是最好的老师。

2、以自主形式促进学生探究

利用晚托课进行大阅读自主学习。要实现让学生“学会阅读”这一目标,必须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我们在阅读课上努力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提倡阅读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和主体性。

此外,也开设课外阅读课、读书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进行分层指导,逐步实施,开拓学生读书空间,让学生享受读书乐趣,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3、以科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批注阅读法等。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读书方法,如: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摘抄,平时“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积累习惯等。

4、以良好的读书习惯推进学生进步

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还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并且可以怡情养性,多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所以我们在组织进行阅读时非常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主要包括带着明确目的去读书、按计划读书、读写结合、读思结合、善用工具书等。

5、以丰富的外延吸引学生不断提升

鼓励学生积极向图书室借阅资料阅读、订阅《南湖晚报》、《少年儿童故事报》、《小学生时代》等刊物杂志,像学生介绍可读性较强的作品等,让他们感受课外知识的广、深及读书的迫切感。

(二)进行课内外链接阅读

充满智慧的课外阅读总不会脱离课内文本而孤立存在。课内外阅读要链接好,应以课文为基点辅以课外读物,最终形成以课文为中心向周围呈辐射式阅读的方式。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拓宽了视野,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上《赤壁之战》时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三国鼎立局面,同时辅以各人物性格及相关故事,推荐学生看《三国演义》,要《钓鱼与放虾》时则介绍《故乡》《少年闰土》等作品,鼓励学生走进鲁迅。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前置性、比较性、拓展性阅读,在联系中,对比下获取知识。

(三)创建大阅读学习型校园文化

阅读的还有一种大智慧,是创设阅读大情境。大阅读进校园,我校确定了《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古文观止》等校本教材,把“我读中华古诗文”、“世界优秀儿童文学”等传统经典篇目作为学生必修校本课程。我校努力建设校园文化环境,设有《古诗长廊》,不断充实图书室、阅览室的藏书。学生诵读时间有保障,清晨,校园广播播送经典诗词,感受经典环境;中午“习字一刻钟”,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晚托设有“读书时间”,让学生在书海漫步。教师方面,努力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并制定了相应的科研教育制度,在竞争中求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过程

起始准备阶段(2005.9——2006.5)

1.搜集相关理论知识。如读书心理、读书理论方法、学习心理等方面的资料,并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方法指导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开展研究探讨,整理读书策略,做好理论的积累。

2.开展广泛的调查。通过资料整理,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手段,掌握全校一至六年级的学生读书现状及心理状态,由此筛选整理出小学生常用的一些具体阅读方法和喜爱的书籍,提炼归纳出可操作的阅读基本策略,筛选、整理出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并以此作为读书教学的基本内容。

3.编写校本教材及组织订阅小学生课外系列丛书。组织开展课外读书活动并指导,根据学生的建议及普遍兴趣点精选内容编写校本教材。开展读书交流会、名著述评、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积累感性材料。

课题实施阶段(2006.9——2007.9)

1、整理、总结出不同年龄段(低、中、高)适合小学生读书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需要每位任课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进行观察和记录。)

行动研究法展开研究,重点探索和研究开展课外读书指导、探讨有效的基本模式和课型:

2、导读书方法开设读书指导课。

(1)、开拓读书空间开设读物推荐课。

(2)、提高读书品位开设阅读欣赏课。

(3)、享受读书乐趣开设读书汇报课。

3、在全面展开活动的基础上,对各校学生的课内外阅读链接活动开展情况定期进行交流;对原始感性材料进行目标检测、分析、筛选、综合,及时调整,使活动有效开展,课题深入研究。

课题总结阶段(2007.10)

1、将研究结果运用于本校各年段,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基本掌握适用的读书策略,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对对本学期班级中每名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评比,进行统计,并做好原始记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