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音乐专业结业论文

音乐专业结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2 17:38:03

音乐专业结业论文

音乐专业结业论文篇(1)

关键词:高校音乐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

一、高校音乐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

高校音乐专业理论课指的是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史论类课程和作曲技术理论类等课程。随着高校音乐专业理论的不断深化,在提高教师对理论课程认识度的同时,也促进了音乐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变。针对于高校音乐专业理论的发展现状,高校在合理安排课程的基础上,也适时调整了相应的发展策略。高校音乐专业理论课堂教学的不断完善,不仅丰富了音乐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化知识水平。高校音乐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缺乏民族性传承

在音乐专业的理论课程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学是利用西方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标准来学习的,这样不仅造成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流失,同时也不利于增加学生的学生兴趣。随着娱乐性音乐逐步兴起,原有的民族文化几乎被其埋没,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较高的重视度。可见,音乐专业理论本身不仅能有教育的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承着我国的传统文化。

2.理论教学缺乏与课堂实践的结合

高校音乐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不是单纯的学习音乐理论与音乐史的课程,而是要在学习音乐理论的基础上,注重音乐理论与课堂实践的结合。音乐理论本身是比较枯燥、乏味,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就影响了音乐理论课教学的顺利进行。适当增加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无疑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以及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教师在传授音乐理论的同时,一定要注重音乐理论与课堂实践的结合。

3.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度认识

在高校的音乐专业理论课堂上,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同时也是连接学生和知识的纽带。由于,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适时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没有将音乐理论的相关知识与国外的研究相结合。这样就致使音乐理论课的学习没有新鲜感,而且课堂也显得过于呆板。可见,教师的对音乐专业的认识度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影响着音乐专业的教学质量。

4.教学设备与教学模式缺乏更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完善教育体制发展的趋势。但是,在很多高校并没有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而且教学模式也过于落后。这样就制约了音乐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主观学习意识的积极性。可见,教学设备与教学模式的更新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

二、高校音乐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改革策略

随着教育体制的逐步改革,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在逐渐的发展与完善。在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实现高校音乐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规范性。对高校音乐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措施:

1.注重因材施教,开发探索式教学

由于人与人的学习能力与思维方式不同,这就导致学生问的学习水平存在着一定差异性。所以,在高校音乐专业的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于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应其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具有相似的学生安排在一个班,这样便于统一授课。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驾驭能力。可见,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促进了探索式教学的开发。

2.革新教学理念,加强师资建设

在高校音乐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连接学生与知识之间的纽带,同时也是教学理念的承载者。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关系着音乐专业理论课的质量,同时也是积极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的必要手段。因此,学校应在提高教师对音乐理论认识度的基础上,适时作出合理的课程安排。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这样的教学观念不仅限制了高校音乐专业课堂的丰富性,同时也不利于激发学生高度的学习热情。

3.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教师的启发性

在高校的音乐专业中,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见,教师的职责不是传统的理论讲解,而是应在传授音乐理论的基础上,实现音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随着与音乐相关的比赛逐渐增多,学生对实践能力的重视也逐步提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讲占主导地位,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转变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提高教师对音乐理论的认识度,以便实现音乐专业理论课的顺利进行。

4.更新教学设备,优化课程结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化,高校应注重教学设备的引进与应用,同时也要适时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育理念。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高校应适时开设与音乐专业相关的课程,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不断增加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不仅能优化高校音乐专业的课程结构,同时也能提高高校音乐专业理论的课堂质量。

总结

在高校教学的发展道路上,课堂教学不仅是影响其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纽带。因此,在高校音乐专业的理论课堂上,不仅要革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同时也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与转变,最终实现高校音乐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徐希茅,徐飞.地方院校创新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音乐.2007(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00-06-17(1)

音乐专业结业论文篇(2)

关键词: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民办高校;多元文化;课程体系

民办高校的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把握整体的有机性,结合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多元化教学模式对体系的构建加以实现,从而发挥出民办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多元化的特性。恰当的教学管理体系的辅助实施是保障多元文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将培养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定为主要目标,从而达到民办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多元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民办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构建的当前现状和问题

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趋势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民办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则逐渐增加。由于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当前的学前音乐教育专业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学前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相关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存在较大的弊端,这主要是因为相关民办高校没有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一些教学模式完全照搬专业音乐学院的一般教学模式,并未按照课程内容的差异化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安排,让学生仅被动的接受相关知识的灌输,教学模式守旧,欠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如声乐和乐器的课程,仅仅是从操作技术、技巧的熟练性进行教学指导,完全忽视了音乐文化教学和素质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缺乏对音乐的审美和人文情怀的形成。音乐审美和人文情怀的欠缺,会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就业的工作中,对音乐欣赏的能力受到相关文化角度的制约,非常不利于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民办高校中对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存在不合理的问题,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往往跟不上进度,导致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二、民办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多元文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一)完善学前音乐教育的理论依据

根据当前学前教育的总体形势,民办高校必须明确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前教育培训为主,所以从学前音乐教育的课程设计和安排上,需要对这一理念有绝对的满足。从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开始,在多元文化课程的体系构建基础上,使学生建立起专业性学习的观念,实现科学、合理的学习能力培养。只有课程体系专业化构建,完善学前音乐教育的理论依据,才能对学生未来就业能力的提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实现高就业率。使学生储存较强的专业知识系统,获得较高的专业管理学前音乐教育工作的能力。明确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与音乐专业课程的本质差异化,在课程的设计中加强与实际关系的结合,优化专业知识教育课程的结构,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专业性、明确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充分理解学前音乐教育的深层含义,实现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前提。学前音乐教育理论依据的完善还需要从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相互协调进行,从学前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来看,实践技能的培养和理论知识的储备都缺一不可,只有将两者协调发展,才能充分体现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实现多元文化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

(二)完善学前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

虽然在当前学前音乐教育的课程设计中已经初现多元文化课程的改革身影,但是在实际的学前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实际操作中依旧会发现,其多元文化课程的设置与学前音乐教育的相关课程进行了分离,并未将两者有机的统一于融合,这显得课程内容的设置过于呆板和刻意化。在学前音乐教育的相关课程中为了突出多元文化课程的特征可以加强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内容和知识,不仅需要有中国传统与现代的音乐踪影,还需要多西方乃至世界的音乐文化进行体会,对多元文化课程内容的设计可以从思想理念、教育活动等层面进行。丰富和完善学前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化的设定,在分析教学目标的内在实质性后对各个内容板块进行专业化的充实,调整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结构,做到合理化、科学化的安排,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同时再设计教学内容板块过程中要注意知识体系结构的联系性与系统性,是教学内容框架得到层次化的递进,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性思考,循序渐进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贯穿实施。

(三)完善学前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学前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的完善主要体现在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学前音乐教育的教学环节是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而教学方式的选择是促进教学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可见,完善教学模式就促进民办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多元文化课程体系构建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学环节层面的完善需要在教学内容优化和改革的前提下进行,对教学内容的丰富可以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坚持以理论为引导,实践辅助教学活动为支撑,相互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学习能力的整体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学习能动性充分发挥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学方式的完善主要从教学形式进行入手,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案例教学、问答式教学等多种形式促进多元文化课程体系的完整构建。

三、小结

虽然我国民办高校学前音乐教育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导致了多元文化课程体系构建的难度加大,但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在实际的教学改革中进行经验的积累,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在重视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的同时,突出课程体系构建的多元文化性,深化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培养方式,促进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多元文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以达到民办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多元文化课程的实际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杨宏凌.多元文化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建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26-129.

[2]游怡.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探讨[J].大众文艺,2015(23):245-246.

音乐专业结业论文篇(3)

关键词:语境 音乐专业词汇 英语教学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建立在词汇的基础之上,我们学习一种语言,都是从词汇的掌握作为基本的出发点。音乐专业是艺术类专业的典型代表,正所谓“艺术无国界”,音乐专业更是如此,西方音乐的了解与学习也是音乐专业的必修课,正因为如此,音乐专业词汇的英语教学也不单单是词汇本身的含义,更是对音乐业本身的一种理解和认知。近年来,语境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对于音乐专业词汇来说,结合语境,能够更快更准确的理解词汇所表达的意思,从而准确表达音乐类语篇的含义。

1.语境在音乐专业词汇的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所谓语境,顾名思义就是语言的环境,在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对于语境的作用加以重视,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工作中,将语境意识引入进来。在音乐专业的英语学习汇总,结合语境意识能够对音乐专业相关的语篇、予以给予更加准确的认识、理解和表达,在词汇具体学习的过程中,语境作为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是能给予准确的分析和合理的掌握的。

音乐专业是艺术专业的一种重要的分支,音乐专业词汇的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词语诵读和基本含义的掌握,而是需要对词汇所处的语篇特点、情境创设加以考虑,同时也对语篇中的文化因素紧密联系起来。对于音乐专业词汇的英语教学,不能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讲授,更是要与音乐专业本身结合起来,将词汇融入语境,在语境中读懂词汇。现今在音乐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对于音乐词汇的教学大多仍然延续普遍专业的教学方法,从音乐术语的释义,遣词造句等语言的层面来进行教学,语境意识还没有被科学、系统的应用到音乐专业词汇的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2.关于音乐专业词汇的英语教学难点。音乐专业内容相当广泛,专业教材、学术论文、音乐文献内容多,数量广,专业性要求很高,英文教学中面临的难度很大,对于教师本身对于音乐专业词汇的理解和教学都需要有一定的英语语言水平和专业背景。很多音乐专业知识和文献通常还会涉及到关于音乐理论等概念性的知识,在词汇的难度上很高,要求也更严谨。教师在对这一类的英语词汇进行教学时,对于音乐专业性和文化店的提取和掌握需要很高的语言水平和教学技术。音乐专业词汇中有大量词汇是与英文共核词汇公用的,对于此种词汇的教学,就特别需要具有语境意识,在上下文的内容和衔接中来判断和识别正确的含义,向学生准确的进行音乐专业词汇的英语教学。

3.语境在关于音乐专业词汇的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在英语教学中,对于音乐专业词汇,要让从认识到理解再到熟练应用,这一系列过程都需要将语境意识贯穿其中,这是由音乐专业本身的特殊性以及语言的跨学科、跨文化的特点来决定的。因此,对于音乐专业词汇的英语教学不同完全相同与传统学科的教学,不断要有专业性的语言,还要考虑到语法的难度,更不是照本宣科的翻译,而是需要教师根据自身专业的语言水平,结合对音乐专业文化的了解,运用大量的教学经验进行“再创作”的结果。无论句子有多长,文章篇幅有多大,都是有多个词汇组成,也可以说,对句子的认读和理解是建立在对词汇的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同样的一个词语放在不同的语境之下,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树立语境意识,把握好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借助语境来确定词性,明确词语指示的对象,将多重含义的词语确定化,将游离的词语具体化。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了解音乐专业方面的背景知识,学习西方音乐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拓宽知识面,从而能够根据语境准确的理解和运用词汇。无论是教学的英语教学,还是学生的英语学习,关于基于语境的音乐专业词汇学习都要遵循适度的原则,不可过分依赖语境,也不看轻视语境,力求在语境和文本、词汇之间建立一种平衡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吴霞辉.论翻译中的词义与语境,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2,03.

[2]李铭.浅谈语境与翻译,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音乐专业结业论文篇(4)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及其他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具体要求是通过教学及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精神。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具备适应中小学和其他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奠定终身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的良好基础。针对过去某些程序上存在的重技能技巧、轻音乐文化,重单项专项、轻综合素质。重某些专业音乐创作流派的音乐作品,轻多元文化的倾向,应当提供培养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其他阶段、类型的音乐教育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它的基础性。专业性和师范性。

基础性。指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本科阶段,虽然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相比较而言是专业性音乐教育,但是这种专业性音乐教育仍属单位教育专门人才的基础教育,因为在它之后还有硕士阶段、博士阶段的教育,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育专业。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中,除了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之外,还应当为硕士、博士阶段的教育打好宽厚的基础。

专业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普通学校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主要区别。对于普通学习音乐教育来说,音乐学科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中的艺术审美、音乐审美教育。其目标是在音乐审美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

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主要区别。如果说,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艺术专门人才(即歌唱家、演奏家、指挥家),音乐理论、音乐创作专门人才(即音乐理论家、音乐评论家、作曲家)为目标的话,那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就是以培养中小学的教师为主要目标。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根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必须要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计划。在这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应包括三大部分。即:素质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1、素质教育课程

素质教育课程指的是一般大学本科生。包括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教育的课程。在以往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称之为公共必修课。包括政治课、文化、教育课程、体育和计算机理论与实践等。由于在高等师范院校中,从培养中小学和其他学校师资这一目标出发,从教育部到各大学都有对素质教育课程的统一规定,各院、乡专业没有太大的自主权,所以,这里主要讨论的是专业课程。

2、专业必修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大致有如下类别:①音乐审判类课程;②音乐表现类课程;③音乐创造类课程;④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⑤音乐教育类课程;

音乐审美。是音乐艺术和音乐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人类的音乐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音乐美和接受音乐美的活动。为了适应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专业课程中。也必须以音乐审美的理论作为统领。

音乐表现,是充分体现音乐艺术实践性特点的一种方式。因此在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中,必须重视音乐表现类课程的设置。让学生在声乐、钢琴、合唱与指挥、民族管弦乐器、西洋管弦乐器、合奏、艺术实践等演唱、演奏的实践活动中。表现自己的感情。

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是在《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新创设的教学领域。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充分注意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应当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两个方面,使音乐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课程类别,成为促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素质提高和促进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腾飞的两扇金色的翅膀。

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包括: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世界民族音乐、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音乐与自然社会民族等。此外。应在其他课程中注意音乐与相关文化内容的讲授。一方面从文化脉络中来介绍音乐。另一方面注意音乐中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讲授。

音乐教育类课程,这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区别于专业音乐院校的特色课程。这一课程类别应当包括: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中外音乐教育理论体系、音乐教育电化技术、音乐教材教学与教案写作、教育实习等。

3、专业选修课程

音乐专业结业论文篇(5)

【关键词】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对策

音乐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力量,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陶冶情操,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正确审美观和创新精神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改进美育教学,充分发掘传统艺术资源,因地因校制宜,教会学生使用一两种乐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对新时期音乐教育质量和音乐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就加强音乐教师继续教育谈谈个人看法。

1 加强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意义

1.1 有利于推进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当前,信息社化会的到来导致了知识爆炸,知识折旧率日益加快。据西德学者哈根?拜因豪尔统计,今天一个科学家,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只能阅览有关他自己这个专业的世界上全部出版物的5%。有人统计,一个学生在校学习只能获得需用知识的10%,其余90%都要在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来获取。正如《庄子》所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由于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介入,使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受到冲击,广大音乐教师必须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过程强调各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因此,对音乐教师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 有利于促进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教育改革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件大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师资力量的差距。以笔者所在的重庆市万州区为例,该区中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由2000年的3.3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9.06万人。2007年秋季突破10万人。然而,在学生猛增的同时,各个职业学校师资力量普遍没有及时跟上,音乐教师增加得更少,现有教师素质不能完全胜任当前职业教育越来越高的实践能力要求。据笔者调查,万州区职业学校师资中有80%以上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在学科结构上,传统学科多,新型学科少;在学历结构上,专科和中专学历多,本科学历少;在年龄结构上,50岁以上的多,30岁以下的少;亟待加强继续教育。

2 加强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

继续教育是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有的学校,音乐教师工作负荷较重,工学矛盾十分突出,在继续教育的机会、时间和精力方面非常有限。因此,学校领导应当高度重视,从内容、形式和保障三方面着手,搞好音乐教师继续教育。

2.1 丰富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注重针对性

音乐教师不同于一般的音乐表演工作者或者音乐理论工作者,他必须具有比较全面的、综合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与音乐教育教学相关的知识及技能。因此,音乐教师继续教育要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首先,提高思想修养。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在日常工作中,有的音乐教师往往把业务能力看得比较重,而忽视师德的重要性。这种观念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成长是十分不利的。音乐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师德修养,作学生的良师益友。其次,提高文化修养。有的音乐教师认为,只要有了音乐专业知识就能够做好一个好老师,这种想法是片面的。仅仅有单一的、狭隘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能适应教育形势发展需要的。音乐教师应该在“大艺术观”的指导下培养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除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美学、文学、艺术概论、音乐教学法、科学方法论以及历史、地理、外语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等与音乐教学有关的文化知识以外,还应该了解戏剧、曲艺、舞蹈、影视、美术、书法等与音乐艺术有密切关系的姐妹艺术,以形成自己合理的、较高层次的知识结构,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厚积薄发、深入浅出。

第二,全面综合的音乐学科专业修养。首先,夯实音乐教师的音乐专业理论和技能。音乐教师应当掌握全面、综合的音乐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在掌握音乐学科的主体性知识和技能,比如音乐基础理论知识、音乐技术理论知识、器乐演奏技巧、声乐演唱技巧、舞蹈、律动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文化艺术知识。其次,兼顾“一专多能”和“多能一专”。 在音乐教师的知识技能结构中,“一专多能”要在单一的基础上求全,而“多能一专”则是在广博的基础上求专,体现了新世纪对音乐教师的高标准的要求。在音乐技能方面应该提倡某种特长,但是这个特长是音乐教育专业范围内的特长,也就是说这个特长要更加有利于音乐教育工作。在此基础上,具备某一较高水平的专业特长,对音乐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较高的音乐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首先,掌握音乐教育理论。当前,部分音乐教师的音乐教育理论修养不高,对于学习研究这门理论也不够重视。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必须熟悉教育学、心理学和音乐教育教学等基本音乐教学理论,并将它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其次,培养音乐教学实践能力和多种形式辅导能力。音乐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素质,具体包括从事课堂教学的能力、组织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和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能力,表现为教师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备课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言传身教能力等,再次,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能力。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必须既有教学的能力,又有进行科研的能力。音乐教师要不断增强科研的意识,把音乐教育教学研究和音乐教育科研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不断总结经验,探索音乐教育改革、学习应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开展教学试验,以科研带动教学工作。

2.2 创新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增强实效性

第一,建立多元、开放、互动的培训体系。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远程培训、校本培训和面授培训三位一体的继续教育工作格局,采取脱产学习、攻读学位、科研教改、编写教材、学术交流、示范教学、网络远程教育、校本培训、自主学习等形式灵活、途径多样的形式,切实提高继续教育效果。

第二,完善课程设置。音乐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应当体现鲜明的现代音乐教育理念,从我国音乐教育现状、改革目标和未来发展对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出发,帮助音乐教师具备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具备教育改革的使命感和开拓创新意识,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音乐教育动态和前言信息,掌握现代音乐教育理论、策略、方法和手段。具体来讲,可以开设8门课程:中外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音乐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音乐教育心理学基础、国外音乐教学法研究、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现代科技与音乐教学、音乐鉴赏与音乐文化、音乐专题系列讲座。这8门课程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涉及到以下与音乐教育相关的重要课题:我国的教育政策法规、素质教育的内容与意义、艺术教育在我国教育大框架中的地位与作用;音乐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音乐教学模式、音乐教学评价、音乐审美心理与生理基础、音乐学习心理基本理论;国外著名音乐教学体系及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评价;教育及心理统计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音乐教育论文写作的基本程序与技巧;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音乐软件与音乐教学及音乐作品分析;合唱指挥;乐队排练;学校文艺演出的创意与设计等。

第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要求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学校要转变以前只重学历的培训模式,将理论培训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在建立名师工作室和校内实训基地,对青年教师开展传帮带活动,加强校本培训和骨干教师培养的同时,要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参观考察、座谈交流、挂职锻炼等形式,提高音乐教师的视野和素养,增强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吻合度,从用人单位的需求出发,促进校企合作,开展人、财、物的合作与对接,生产与教学要素的有效互动,实现职业学校与工厂企业的九个融合,即学校与工厂融合、教室和车间融合、校长与厂长融合、教师和师傅融合,学生与学徒融合,理论和实践融合,招生与招工融合、育人与增效融合。

2.3 完善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保障,突出全面性

第一,转变观念,科学规划。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该摈弃短视意识,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对学生人格培养、情操养成的重要性,认识到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角色,转变“音乐教师接不接受继续教育无所谓”的思想观念,把音乐教师的培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结合本地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制定包括音乐教师在内的详细合理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列入工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定期进行专题调研。

第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接受解决师资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教育部制订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提出,逐年增加教师数量,力争使全国专任教师平均生师比从24:1降至20:1,专兼职教师平均生师比从21:1降至18:1,“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5%,兼职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量的比例达到25%。学校领导要有长远的眼光,出台激励政策,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既要落实上级行政部门安排的培训指标,又要针对学校实际,制定与专业建设相匹配的教师培养规划,满足包括音乐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不同的培训需求,给予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一定的培训时间并且减轻其教学任务,切实保障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解决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工学矛盾,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第三,加强监控,规范管理。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除了通过培训、研讨、会议或者外部顾问帮助等手段外,学校工作环境也是提高教师知识水平的一个潜在的丰富资源。有的学校并不缺乏教师培养管理的政策,但遗憾的是在落实过程中大量存在只有表面文件传达而没有跟踪管理的现象。学校要实行教师继续教育责任制、督查制、证书制和档案袋制,对教师研修的目的、安排、过程、效果进行监控,避免随意性,推进规范化和制度化,规范教师继续教育证书,完善继续教育档案,作为聘用、晋级、晋升的重要依据,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同时,政府要建立教师继续教育专项资金,加大师继续教育投入,改变过去继续教育费用由政府和学校包揽的做法,实行政府、学校、个人共同负担的方式,推动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音乐专业结业论文篇(6)

关键词: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新世纪的第一年,指导基础教育音乐课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开始在全国试行,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教育“工作母机”的师范教育,如何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了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事情。本文拟就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现行音乐教育课程透视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现行课程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照搬苏联专才教育模式形成的,这种课程模式对于中国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材,开扩了中国音乐文化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音乐生活。50多年来,虽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次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专才教育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的问题也日益明显,如学生的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不热爱教育工作、教育理论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学缺乏个性等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脱离实际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课程体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主要为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三个方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也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的模式。“按照这一思维逻辑构建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与培养目标或实现培养目标已设置的课程无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课程

体系之外。”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追求各自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使课程越教越细,越教越深,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局面。许多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其知识结构往往局限于某一专业,只强调了本学科某一领域纵身性,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原因是师范院校沿袭了音乐专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即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的主要区别。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专门人才为目的,师范院校而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所以不应要求学生某一专项技能的高、深、精,而应要求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均衡发展;专业性是指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具备教授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素养;基础性是指为终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课程设置来看,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普通教育课程、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专业知识以外的“公共课”的教育。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时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本身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据统计,我国高师普通教育课程的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1%,而美国、日本、德国一般在33%至40%之间;我国采用“大一统”的课程模式,几乎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等必修课,缺乏选修课,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课程的余地很小。而发达国家的课程大都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体育和自然科学,且学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主动选修课程,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音乐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是直接指向具体专业的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课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之上的关于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如声乐、器乐等。目前,高师的音乐专业学科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学生明显存在着学科之间的知识割裂,曲式、音乐史、声乐、器乐各是一回事,学生很少将这些知识与表演性和欣赏性课程内容融为一体。其结果,难免落得一个理论、技术理论和表演技术各自为政的匠人”。专业课自成体系,相互之间渗透不够,因而培养出来的师资专业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较差、学术水平低。“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三多三少,即处于搬运工、教书匠、经验型层面的教师较多,而专家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较少;游离于教育研究之外的被动旁观者,机械执行者,盲目模仿者较多,而自觉将教育研究作为自己职业生活方式的主动参与者,勇于探索者,积极创造者较少;怀抱着旧惯例,热衷于操作训练,满足于技艺水平的较多,以审美的心态从职业生活中确认生命的价值,体验存在的意义,享受创造的快乐的教师较少”。目前一些高师院校音乐学科实行的“主修”制出发点是好的,似乎体现了一专多能,但由于认识出现了误差,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只瞄准了“舞台”,而忘掉了“讲台”过于强调一专而忽视多能。学生毕业后一旦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面对要会弹、会唱、会讲、会舞、会写、会组织音乐活动等多方面的素质要求,往往表现出不适应。教育专业课程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教”的课程。我国目前仅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三门课。这主要是受苏联专业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学科专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从课时比例来看,我国高师教育专业课程课时仅占7%,而美国、德国、英国分别占20%、30%、35%;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实习通常一次性完成即在毕业前,时间短,平均每个学生3-5节课,甚至1-2节课,内容窄,模式单一,多数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则在20周左右,且分数次进行,突出了实践课程,把课程学习与教育实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课程内容来看,一部分课程观念陈旧,知识陈旧,内容陈旧,有些音乐专业教材几十年不变,有的虽然作了修改,但基本上还是老套子,无质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研究成果;有些课程门类多,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知识结构不系统,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更无法进行学科的交融和渗透;还有西方音乐的理论技能知识比例远高于中国音乐等。观念上的落伍,内容上的陈旧,严重制约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专业基础课内容不够宽,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致使专业课的开设结构不尽合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经常因人开设,而非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培养目标来开课;严重脱离中学实际,脱离高师的自身特点,脱离培养目标,致使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了解甚少,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师、学生一味地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论家为终极目标,至于学生毕业后有相当的一部分,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二、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21世纪,人类社会将更趋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需要有新的音乐教育观念来指导。(1)从全球的宏观视角来看,新的音乐教育观也就是包含有三个导向:文化价值、文化生态、文化创造。首先,文化价值

就是音乐人类学家公认的要把“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念,其内涵:第一,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第二,学习音乐是理解世界上各民族的一个途径;第三,学习音乐是学会学习过程;第四,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第五,学习音乐是学习的基础;第六,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其次,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文化单一倾向将被多样性、有机性的生态文明所取代,新的音乐教育体系应建立在音乐文化生态的保护和音乐文明思维框架之上。最后,西方传统科学理性的确定性真理在当今受到质疑,对音乐教育将产生很大影响,尤其为民族音乐的教育在未来音乐教育的价值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人们必须尊重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性和成就模式。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哲学价值的当代文化意义,也将被人们所认识”。(2)我国中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在教育内容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尤其是对音乐学科性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明确体现了音乐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基础教育,音乐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门类等。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对于音乐课程性质及其基本理念的认识,经历了将音乐课作为德育和娱乐性教育到审美教育,再到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过程。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理应是中小学或中等学校合格的音乐师资。综合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造就合格、新型的音乐教师,已成为音乐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美国全国音乐学校协会是对大学音乐和音乐教育专业进行审批的机构,它们早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就确立了以能力为基础的师范音乐教育原则,在此基础上列举了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和素质:其一,个人素质:音乐教师必须能激励他人;能不断学习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知识;能联系其他学科和艺术;能确定和评价新的思想;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能理解教师的作用。其二,音乐能力:音乐教师能以对音乐的理解和技术水平表演;能伴奏;能演唱;能指挥;能评价他人的表演;能为个人的表达而组织声音;能通过原作和各种风格的即兴表演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有表现出具有确定和解释比较满意的作品和不太满意的作品的能力;能为在学校环境中进行表演而记录和改编音乐;能确定和解释用于全部音乐的创作手法;能评价创作手法的情感效果;能描述用于音乐中的声音产生的方法。其三,专业素质:音乐教师必须能表明自己的音乐观和教育观;能表明自己熟悉当代教育思想;能运用有关音乐作品的广泛知识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通过实例展示全面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献身于教学的思想。这充分表明:一个成熟的音乐教师应能明显的表现出具有作为音乐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能力。因此,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它不仅应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思想,还应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样,音乐课程结构也要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音乐课程设置必须适应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设置创新性、开拓性、研究性的音乐教育课程,这是培养21世纪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前提。音乐课程设置还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世界,用全球的宏观视野,高标准、严要求,保证音乐师资的高质量,进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当前,针对过去某种程度上存在的重技能技巧、轻音乐文化,重单项专项、轻综合素质,重某些专业音乐创作流派的音乐作品、轻多元文化的倾向,应当提倡培养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音乐教育。所以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不以求其专为目的,而求其全。也就是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以专向为主,而需全面发展;不以求其深,而求其正,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以技术的数量为追求目标,而求其根本质量。”音乐课程改革并非全盘否定现有的课程体系,而是站在时展的高度,重视审视以往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有继承、有摈弃、有创新,重在整体化。为了这一目标,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下列几项原则:

1、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规律的统一。音乐艺术本质就是一种实践,音乐的教学也就是一种艺术实践的教学,所以音乐教育应重视实践性,以艺术实践为

其主要教学形式和内容;音乐的实践又是一个塑造音乐形象的过程,音乐的艺术性只有在技巧与艺术修养(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理论涵养等)的有机统一下才能体现出来,故音乐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审美教育。单纯的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是不符合音乐专业师范教育原则的;音乐具有终生性和社会性,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无论人自觉或不自觉,音乐会自始至终的伴随着我们,她作用于人的听觉,潜移默化地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无限的潜能。人不能缺少音乐,故音乐教育是为人终生服务的,是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的;音乐艺术又具有集体性,音乐善于以集体的形式进行教育,加强并提倡集体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也是师范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2、多元化音乐教育与中国音乐教育的统一。音乐教育要充分体现音乐多元化的特征,这是由师范生适应未来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任务需要而确定的,也是由师范生应具备在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所应有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决定的。“如果在未来新世纪里中国人也将走向世界,参与世界的一切文化生活,那么,多文化音乐教育的课程安排,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东西方音乐体系及文化价值是平等的,在平等对话的条件下,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认知,要破除以往以西方音乐为主、中国音乐为辅的音乐教育状况,要在多元化理念的指引下,“以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进行音乐教育改革,建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课程与教材的建设。所以,音乐学科的课程体系应大力强化中国音乐的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平衡课程内容,摈弃多年的重西轻中,即重视西方音乐,轻视中国传统音乐的现象和以西否中的错误观念。

3、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统一。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关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对象是未来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理应密切关注研究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指导基础教育;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又将关系到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音乐教学是一门学术性事业,音乐教师的教育活动应和其他职业科学家的活动一样去探索、创造,师范学术水平不仅包括音乐学术水平,更应包涵音乐教育教学的学术水平。所以,高师应师范性和学术性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专业与文化并重,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全面发展,以便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基础音乐教学,为国家培养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

在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结构首先应优化核心课程,建立少而精,容纳量大,实用性强的主干课;其次应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增加课程设计和课程编制的灵活性,确立扩展课程;最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艺术和社会实践,形成隐性课程;三种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新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1)强化教育类课程,一是增加教育课程门类时数,二是加强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可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如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研究等课程;(2)拓宽基础课程,其内容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

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相应减少原公共基础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等课程,有利于学生的选择,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3)调整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将音乐表演、音乐技术、音乐学内容结合起来,构建以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育素质为宗旨的综合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育人环境。依据中小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四个教学领域,高师音乐教育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即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五大类课程。“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贯穿的课程体系。”调整必修课、选修课门类,精减课程内容,压缩课时,通过合并,新设,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增加选修课与自修课的比重,这样便会拓宽学生的理论思维,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加快音乐学科的教材建设,充实课程内容,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的最新成果。变粗放式教学为科研式教学,变讲授式教学为主体式教学,变注入内化式教学为生成建构式教学,改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专业水准,使之趋于合理化、科学化,这样不但不会降低专业水平,而且有利于形成高师学生合理的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适应新时期的需求。近年来,一些师范院校从实际需要出发,适当地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加强音乐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增设了中学所必需的选修课程,技巧课也从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转为小组课或集体课,虽然这种课程教学模式还在探索阶段

,但这些有益的尝试,必将有力地推动高师音乐教育的整体课程改革。

总之,对教育来说,21世纪更加注重质量和人才素质的世纪。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具有审美理想、审美需求、审美能力的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和教育与国际的全面接轨,我们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重视教师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教育的“工作母机”的作用,坚持“三个面向”,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为培养能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杨晓宏我国高师现行课程体系的缺陷[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刘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问题[J].中国音乐,1997(1),39-43;

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J].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80-386;

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

[美]马克当代音乐教育[M],管建华、乔晓冬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261-262;

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J].音乐研究,2002(1),15-22;

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270-276;

音乐专业结业论文篇(7)

【关键词】大学音乐 项目化 音乐教学

一、项目化音乐教学的必要性

所谓“项目化音乐教学”,就是指在高校音乐教学中,以歌舞团、企业、公司等文化机构为实践平台,以音乐演出节目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音乐展演能力为教学目标,在演中教,在教中演,以“校团合一,校企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换言之,歌舞团或公司、企业需要做什么样的音乐项目(文艺晚会),音乐教师就针对项目中的相应节目进行项目化教学,学生在项目中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形成能力,最终的产品就是学生能上台表演的音乐节目。音乐项目化教学和音乐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发展有着直接联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项目化音乐教学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成为学校的教学目标。学生不但要掌握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更要将音乐理论知识转化为适应市场需求的音乐技能。项目化音乐教学就是顺应了市场需求,以音乐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以承接企业、公司、举办方文艺节目为项目展开教学。从而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的设置、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革新,在项目中实施教学,打破传统的纯理论音乐教学,这是当今势在必行的教育教学改革。

二、项目化音乐教学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校企合作

音乐高校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注重校企合作,与地方歌舞团、公司、企业、文化局、群艺馆等文化机构紧密合作,借助歌舞表演、器乐演奏、戏曲演唱等文艺演出活动来实施教学。学生在各种演出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不但能提升专业技能,还能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应用。具体来说,就是高校与地方的用人单位签订演出协议,在文艺活动、节日庆典期间,和用人单位进行商量,组织编排符合演出主体的音乐节目,将音乐专业的学生带到社会实践中。在这期间,教师不断根据校企合作需求来进行音乐教学和音乐演出排练。这样的项目化音乐教学,打破了以往纯课堂灌输式的教育思想桎梏,是提高学生音乐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强化专业实践能力

从音乐院校的角度来看,项目化音乐教学就是以学生的未来就业目标定位为基础,利用音乐项目有目的性地实施教学,通过集中排练和演出,强化学生的音乐能力,造就新时期的音乐人才。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项目化音乐教学的实施,使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实践,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表演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歌舞编创能力,让他们提前感受到社会就业市场的现状,帮助他们正确预设未来的就业方向。具体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1.学校透过市场影响下的需求变化来对音乐课程进行整合,与企业统一制定人才培养规划与评价体系;2.教师把学生带到企业的音乐项目中参与实践,直接把音乐人才和企业需求进行对接,缩短学生由知识单一型人才向技能运用型人才转变的时间,既节约了学校办学资源,又节省了企业进行再次培训的时间,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经验成熟的音乐人才。学生有了专业实践能力,教学效果也就充分体现出来了,最终实现校企双方共赢的目标。

三、项目化音乐教学的教学设计

(一)设置实践教学板块

项目化音乐教学的重点就是设置实践教学板块,将整个项目分为基础理论板块、技能训练板块、综合应用板块,在实施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将3个板块有机融合起来。基础理论板块要注重产学合作,这种教学不是教师的教研探索,而是根据校企合作来开展产学合作教学。根据企业的项目实践来选择项目所需的知识、能力,高校音乐专业以能力定位、课程体系开发、实战化项目设计、职业素养来对学生实施音乐教学。技能训练板块就是要将项目化音乐教学落到实处。根据音乐技能训练目标和企业需求去确定实践训练的范围、结构、进程安排。教师主要通过艺术体验、文艺晚会等形式来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就业打好技能基础。例如针对公司、企业的商业艺术演出来进行文艺展演、音乐表演,对学生进行音乐节目编排、表演能力训练。而综合应用板块就是要与音乐基础理论、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将各项技能有机组合,用基础理论来指导实践。学校要积极调动学生管理处、就业指导中心的人员,一起配合学校引入企业开发项目,以校企合作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学校的音乐教师和项目负责人一起审核项目。学生在项目参与中强化音乐技能实践,创新思维,对他们的音乐职业能力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注重应用型教学

教师在项目化音乐教学中以实践环节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运用能力。根据音乐学院学生的现状,以及本地校企合作要求,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培养。因而教师在项目化教学中应该避免纯理论讲授,更要保证理论知识具有研究价值,能体现教学效果。音乐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得益于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项目化教学,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理论讲授要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交叉应用。即技能训练需要用到什么理论知识,教师就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知识内容,每讲完一个知识内容,就应即刻应用于实践,这样的理论知识也就变成可操作的知识,否则,理论讲授是不能体现其价值的。只有十分注重应用型教学,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三)做好项目化音乐教学评价

项目化音乐教学的成果验收,即项目化音乐教学的教学评价。教师将音乐理论教学和项目化实践结合起来,以实践评价来分析项目化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对项目化音乐教学的每个项目都进行任务设置并制定相应的任务考核表,根据任务考核来影响课程考核,以便加强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的监测。教师注重收集项目主办方的意见,或者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意见,以此作为项目化音乐教学的评价标准,从而不断调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调整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最终实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音乐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春阳.音乐教学市场化初探[J].北方音乐,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