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电子设备论文

电子设备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2 17:38:09

电子设备论文

电子设备论文篇(1)

一、为贯彻国务院颁发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加强电子工业的设备管理,提高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经济效益,保证安全生产和设备正常运行,特制定本办法。本办法适用于全民所有制电子工业的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企、事业);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和中外合

资企业可参照执行。

二、电子工业企、事业单位所有的固定资产设备,是电子工业生产、科研和国防现代化建设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管好、用好、修好设备,对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和实现企业现代化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列入企、事业的固定资产设备,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

2.单价在规定标准(企业单位单价为800元,事业单位单价为500元)以上。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子工业主管部门可在此两个条件的基础上,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作出补充规定,以便于对固定资产设备的管理。

四、《本办法》所称固定资产设备,系指基本建设完工验收交付生产、专项基金及自筹购置、自制、有偿和无偿调入的符合固定资产条件的设备。

五、设备管理与维修要贯彻执行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制造与使用维修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维护保养与计划检修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动力设备的管理并要贯彻“安全、可

靠、经济、合理”的方针。

六、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对电子工业企、事业主要生产设备进行综合管理,做到全面规划、合理配置、择优选购、正确使用、精心维护、科学检修、适时改造和更新,使设备经常处于良好技术状态,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事业的技术装备

素质,达到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综合效能高和适应生产发展需要的目的。

七、全民所有制电子工业企,事业单位的设备属国家所有,管好、用好、修好设备,是企、事业领导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在厂长的职责和责任目标中,都必须列人设备管理的目标和考核指标,作为考核企业承包经营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二章设备分级归口管理

八、设备管理按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所谓分级管理,即分为企、事业单位,省(市)电子局(公司),部三级,电子工业部的主要职责是: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设备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根据分级管理的原则,制定电子工业设备管理的有关制度、规定、办法、工作规划等;

2.督促检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子工作主管部门执行国家、电子部有关设备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的情况;

3.组织交流和推广设备管理的先进方法和设备改造、检修的新技术,开展业务培训工作和有关设备管理的协调服务工作;

4.直接领导部属企、事业单位的设备管理工作。

九、各省市电子工业主管部门应有一名领导同志分管设管备理工作,建立健全设备管理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干部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和部有关设备管理的方针、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负责管辖范围内设备管理工作的计划与协调、监督、检查、考核、培训和交流、推广经验等工作.

十、企、事业厂长(经理、所长)要对本单位设备管理全面负责,对设备管理的方针、目标作出决策。在厂长(经理、所长)任期目标中,要求实现设备管理的下述指标:设备固定资产净值保持稳定,不得下降;主要生产设备完好率达到90%;主要生产设备故障停机率在1.5%以下;没有发生重大设备事故。主管设备副厂长协助厂长具体领导和组织企业的设备管理和维修工作。企、事业必须健全设备管理机构,并充实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和保持相对稳定。

十一、企、事业的设备主管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固定资产设备,并负责主管各种生产、科研设备,包括:金切、锻压、铸造、木工、动力、电子工业专用设备等。企、事业中不属于上列生产设备的其他固定资产设备,可根据企业规模和不同情况,由其他部门分管。

十二、企、事业的设备使用部门接受设备主管部门的指导,负责设备的保管、正确使用和日常维护保养,建立台帐,做到帐物、帐卡、帐帐相符,并及时填报有关设备的各项计划、统计、移装、调动、封存、启用和报废更新等报表。

第三章设备购置、验收及移交生产使用的程序

十三、为贯彻设备综合管理的要求,必须加强设备的购置管理工作。企业领导要明确规定设备主管部门参与外购设备(包括进口设备)和自制设备的规划、选型、购置及安装调试工作,提出有关维修手段和设备可靠性要求。重要生产设备的购置,要在厂长或总工程师主持下,组织计划、机动、基建、生产、技术、使用、财务等有关部门做好经济技术论证。

十四、要建立设备购置工作的经济责任制。设备购置计划实施后,要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取得经济效益。凡因主观原因造成设备购置中不应有的失误,诸如设备不能使用、设备不符要求、利用率低等,应对责任者给予适当经济或行政惩处。

十五、要特别重视进口设备购置的经济技术论证工作,加强对进口设备管理。必须及时开箱、验收、调试,经过一定时间的生产考验,以便在索赔期内或保证期内处理发生的问题,避免经济上受到不应有的损失;对技术资料要组织翻译、消化;对操作人员要组织培训,进口设备所需的维修配

件,应本着立足国内自制生产;对制造难度大、批量小、国内制造不经济确需进口的,应按照国家规定渠道申请供应。

十六、凡未正式移交生产的设备,使用部门一律不得开动使用。

十七、设备移交生产时,由计划部门负责组织安装、使用、设备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代表,按下列程序办理交接:

1.按设备装箱单清点核对技术资料、说明书、出厂检验单、附件清单及所有随同设备购置的备件和工具等。以上应全部进行登记,以备核查。其中,设备附件及工具应点交使用部门保管,其余全部由设备主管部门接管。

2.进行设备技术状况的检查和验收,包括外观及安装正确性检查,安装精度及设备精度性能检验,空运转及负荷试验等。

3.完成上述资料清点及技术状况检验工作,并证明全部合格即可正式办理移交手续。由购置部门填写设备移交生产验收单,由参加验收的有关部门签章,经主管厂长或总工程师审批后生效,并送财务部门转帐。

十八、在验收过程中,对不属于项目内规定的或不合格的设备,一律不得验收和移交生产。

十九、企、事业自制的符合固定资产条件的设备正式移交生产使用时,应由计划部门负责组织设备、技术、设计、生产、使用和财务部门等单位,除参照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进行交接外,并要着重审核以下条件:

1.设计合理,经济效益好,能满足产品工艺、质量和安全操作的要求;

2.零部件齐全;

3.经过三至六个月试生产实践证明,设备技术性能稳定适用。

4。图纸资料、技术说明书齐全;

5.核定的资产价值合理。

二十、设备移交生产后,企业应根据财政部有关规定确定其使用年限,并计算折旧。

第四章设备的登记、建帐、立卡与统计

二十一、企、事业要建立健全设备档案管理制度,每台固定资产设备在验收移交生产后,设备主管部门应即按照设备分类目录认真进行资产登记和建帐,要有准确的原始记录和完整的技术资料。

1.填写“设备卡片”一式三份,一份交财务部门,一份交使用部门,一份自存,作为财产核算及设备管理的主要依据;

2.填写设备台帐明细表册,作为本单位设备数量及变化情况的总台帐;

3.制订设备编号标牌,并固定在商标附近的明显处;

4.设备的台帐、卡片及标牌,不得涂改或丢失,设备编号不得重复、挪换和交替。

二十二、设备验收移交生产后,设备主管部门对5个复杂系数(机械设备以机械复杂系数为准,电器设备以电器复杂系数为准)以上的设备应建立档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设备出厂合格证、检验单及装箱单;

2.设备安装工程验收单、试验记录及移交生产凭证;

3.设备使用维护规程;

4.设备历次精度检验记录及性能试验记录;

5.设备历次修理记录和检验单;

6.设备事故报告单及处理结论;

7.设备封存和启用单;

8.设备改进、改装申请单及验收单。

二十三、凡设备档案袋内不易存放的档案资料,应由设备主管部门资料室(组)统一保管,包括:

1.设备外文、中文说明书;

2.设备基础安装工程施工图纸;

3.设备修理图册及修理工艺文件,备件图册;

4.设备改进、改装设计图纸及技术资料。

二十四、企、事业对固定资产设备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盘点清查,由主管副厂长组织设备主管部门会同使用部门、财务部门共同进行。要做到四清(数量清、质量清、用途清、价值清)、三相符(帐物相符、帐卡相符、帐帐相符)。如发现不清和不相符的问题,应查清原因及时纠正;对重大问

题应追究责任,严肃处理,以及汲取教训,改进管理。

第五章关键设备的管理

二十五、为加强对大型、精密、贵重设备(简称关键设备)的管理,特制定关键设备划分标准(附件一)。凡达到关键设备标准的设备,各企、事业必须严格管理,单独建立明细表册,每年年终进行清查核实。部属企、事业(含已下放企业,下同)每逢双年向部报送关键设备明细表册1份,同时报送所在省(市)电子局(公司)1份。各省市地方企业每逢双年向省市主管部门报送1份,各省市主管部门汇总后报部。关键设备的管理是省部和市主管部门设备管理工作的重点。

二十六、凡属关键设备,都应挂牌,有明显标志。关键设备的操作工人,更需要经过严格培训和考核,领取操作合格证以后才能上岗位操作。凡未按规定使用设备而发生事故的,应追究企、事业负责人和有关部门责任。

二十七、各企、事业根据本单位的生产性质、质量要求、生产条件等,可评选出对产品产量、质量、成本、交货期、安全和环境污染等影响大的设备,划为企业重点设备。

关键设备及企业重点设备是企业维修和管理工作的重点。企、事业要分别按型号规格制订专门的使用维护规程和评分标准,认真做好“四定”:定使用人、定检修人、定规程制度、定备件。

第六章设备的使用、维护修理和更新改造

二十八、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要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企、事业必须建立、健全操作、维护规程和保养制度。

单人使用的设备由操作者负责;集体使用的设备或机组由机长(或班组长)负责。

二十九、要把设备使用和维护保养列为企业经济责任制的内容,由设备管理部门定期考核。设备维护保养的情况,应按月、季、年定期检查考核,作为奖惩的依据。通过检查评定,开展“红旗”设备、先进岗位、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等活动。

三十、企、事业应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加强动力设备、压力容器等设备的使用、维护、检测和修理工作,确保安全运行。

三十一、企、事业要制订并严格执行“五定”(定人、定点、定质、定量、定时)制度,建立站,配备专职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切实搞好管理工作和设备的防漏等专项工作。

三十二、设备修理必须严格执行检修计划,遵守检修规程,坚持质量第一,缩短停修时间,降低修理成本,挖掘设备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效能。

1.要按照设备预防维修的原则,对设备技术状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测,根据设备的实际技术状况,编制不同类别的修理计划。对直接影响生产的关键重点设备,应积极发展以及设备状态监测为基础的维修方式。

2.设备大修理计划是企业生产、技术和财务计划的组成部分,必须保证完成。其完成情况要列为设备管理的考核指标。

三十三、要加强设备大修理基金的管理。设备大修理基金是专项基金,应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财务部门应负责监督。结合大修进行改造的设备,其大修费用可同设备更造基新改金合并使用。

三十四、企、事业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设备改造和更新,作为企业技术改造的重要内容。企、事业设备管理部门必须把设备改造和更新作为企业设备管理的重要任务,积极参与规划的编制和组织具体实施。设备的改造与更新应认真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根据经济效益确定。设备更新不能简单地按设备役龄线。划对关键设备的更新,应按分级管理规定报批,属于下列情况的设备一般应予更新。

1.设备磨损严重,大修后性能、精度不能满足工艺要求;

2.设备磨损虽在允许范围之内,但技术性能落后,效率很低;

3.大修后虽能恢复精度,但经济上不如更新合算的;

4.设备运行时,耗能大或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身安全与健康,进行改造又不合算的;

5.国家或有关部门规定淘汰的设备。

禁止规定淘汰的设备流入市场。

三十五、为提高设备技术性能和生产效率,降低能耗,积极提倡结合设备大修进行设备改造。企业要按照《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的规定,加强对固定资产折旧基金的管理。设备固定资产折旧基金是企业进行设备改造和更新的主要资金来源。对设备新度系数很低的老企业,不仅应

当把设备固定资产折旧基金的大部分用到设备的改造与更新上,而且还应当从企业生产发展基金、银行贷款等多种渠道筹集更多的资金,切实用于老旧设备的改造与更新,迅速改变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的面貌。

第七章事故管理

三十六、设备事故分一般设备事故、重大设备事故和特大设备事故。

1.一般设备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价值(修复费用)在3O0元以上、30O0元以下;

2.重大设备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价值在3000元以上、1.5万元以下;

3.特大设备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价值在1.5万元以上。

设备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价值计算公式:

设备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价值=需要材料费十单位小时工时费(元/时)X修理工时

动力运行事故的划分标准见附件二。

企业在设备发生事故后,必须查明原因,做到“三不放过”,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与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部直属企、事业发生重大设备事故、特大设备事故及关键设备的一般事故后,24小时内电报(电话)上报部,5天之内以专题报告形

式上报所在省(市)电子局(公司)和部;地方电子企业发生特大设备事故后,24小时内电报(电话)上报省(市)电子局,5天之内以专题报告形式上报所在省(市)电子局(公司)和部,必要时主管部门和部应派员参加事故分析处理。

第八章闲置和封存设备的管理

三十七、本单位不适用的固定资产设备列为“闲置设备".

1.闲置设备应及时办理退库手续,不宜人库的应就地封存;

2.企业的闲置设备,在办理退库手续后,应停止提取固定资产折旧;

3.部属企、事业对闲置设备应编制明细表,经主管厂长或总工程师审查后,于每年1月15日报部1份,同时抄送省(市)电子局(公司)1份。

三十八、企、事业因生产任务不饱满造成全停产和半停产的生产线的设备。应封存严加管理。

1.连续停用3个月以上者,为暂时封存;连续停用1年以上者为长期封存。

2.凡列为封存设备,使用部门必须填写设备封存单(格式自拟),经企业设备主管部门审核,由主管厂长或总工程师审批。企业长期封存的设备,应编制封存(启用)报表一式1份,报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3.凡已批准封存的设备,必须停止提取固定资产折旧。

4.经批准封存的设备,应由使用部门就地封存并负责日常维护和保管工作,设备主管部门应定期检查。在库封存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管工作由设备主管部门负责。

5.封存的主要生产线设备,未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擅自拆除和挪用,必须保持生产线的完整性。

三十九、封存设备的启用,由使用部门填写设备启用单(格式自拟),经企业设备主管部门审核,由主管厂长或总工程师审批,并报主管部门注销。设备启用后,设备主管部门应立即通知财务部门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

第九章设备的出租和调拨

四十、企、事业不需用的固定资产设备可以出租给其他单位使用,由企业设备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办理出租合同(格式自拟)。一般设备由企业主管厂长或总工程师批准,关键设备应报主管部门审批。租金由双方协商解决,设备在租出期间需要修理时,其修理费用由租用单位负担。租赁期满,由设备主管部门负责收回。

四十一、企、事业不需用固定资产设备的调拨,应按下列审批权限办理手续:

1.部属企、事业的关键设备调拨事宜,由部生产司审批,办理调拨手续;一般设备调拨,企、事业自行办理;

2.各省市地方电子企业的设备调拨事宜,按各省(市)电子局(公司)规定办理。

四十二、设备调出企、事业时,包括设备的附件、卡片、技术档案及有关资料,应全部移交给调人单位。设备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必须依据固定资产调拨单注销固定资产设备帐卡。

四十三、调拨固定资产设备,要合理作价。原则上,新的固定资产设备按国家现行或略低于现行同类产品的价格;凡是安装使用过的固定资产设备,应结合使用年限按质论价。调出固定资产设备所得价款,应用于企业的设备更新。

四十四、部属企、事业属于下列情况的,经部批准可无偿调拨:

1.因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调整,企、事业与企、事业的一部分改变隶属关系的;

2.工业改组中企业合并、分设,或生产车间隶属关系改变,部分设备在企业之间进行调整的;

3.支援新建工业基地,人员或建制调动,设备随着转移的;

4.其他经部批准的。

第十章设备的报废

四十五、企、事业固定资产设备的报废,应按下列情况审批办理:

1.部属企、事业单位的设备报废事宜,报部生产司审批;

2.地方电子企业的设备报废,按当地省(市)电子局(公司)的规定办理;

3.已下放的部属企业,一般设备的报废,按当地省(市)电子局(公司)的规定办理;关键设备的报废事宜,报部生产司审批。

四十六、设备报废条件:

1.经过预测,继续大修理后技术性能仍不能满足工艺要求和保证产品质量的;

2.设备老化、技术性能落后、耗能高、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的;

3.大修理虽能恢复精度,但不如更新经济的;

4.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身安全与健康,进行改造又不经济的;

5.其他应当淘汰的。

四十七、设备报废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经设备主管部门会同财务、技术部门及有关技术人员逐台进行技术鉴定,

符合报废条件的填写“设备报废申请表”一式4份,按本章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办理。

四十八、工业锅炉报废须经当地劳动部门鉴定;汽车报废须经当地车辆监理部门鉴定。

四十九、设备经批准报废后,企、事业设备主管部门应将有关报废凭证转交财务部门。报废的设备所取得的残值价款减去发生的清理费用,应用于企、事业的设备更新。

第十一章设备管理工作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报表

五十、为了提高设备管理工作的经济效益,必须加强各种数据资料的统计和考核。根据企业的生产特性和现阶段水平,为了衡量和比较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成果,考核如下指标(事业单位可参照执行),指标具体数值根据各个时期的情况另定:

1.主要生产设备完好率

主要生产设备——复杂系数≥5的设备;

主要生产设备总台数——包括在用、封存、退库和已列入大、中修的所有主要生产设备。

2.主要生产设备利用率

h——全年主要生产设备实际开动台数;

H——全年按规定班制主要生产设备应开动台数。

H按下列情况分别计算:

(1)金切机床、锻压设备

H=15.5小时Xn1X制度工作日数-设备实耗计划检修台时数

n1——已安装的金切、锻压类主要生产设备总台数。

(2)电子工业专由设备及其他生产设备

H=HWXn2X制度工作日数一设备实耗计划检修台时数

一班制:HW=8小时

二班制:HW=15.5小时

三班制:HW=22小时

n2——已安装的主要专用设备及其他主要生产设备总台数。

(3)流程设备

H=24Xn3X制度工作日数一设备实耗计划检修台时数

n2——己安装的主要流程设备总台数。

3.设备固定资产创净产值率

全年设备平均原值=(年初设备原值十年末设备原值)/2

4.净产值设备固定资产维修费用率

全年设备维修实耗费用包括设备大、中修(项修、局部修)及一、二级保养、修理前的预检、定期换油、预防性试验和,事故修理等费用的总和。

5.设备大修理计划完成率

6.设备事故率

7.设备新度系数

五十一、企、事业为了实现各项设备管理工作的指标要求,应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在企、事业内部对设备主管部门和设备使用部门下达并考核有关技术经济指标。

五十二、部属企、事业在每单年1月15日前(即两年一次)向部报送关键设备明细表册1份,每年2月15日前向部报送机动设备综合指标1份,同时报送省(市)电子局(公司)各1份。

第十二章教育培训

五十三、部负责组织协调电子工业设备管理业务培训的有关工作。负责组织省(市)电子局(公司)内主持设备管理工作的干部进行业务培训。

省(市)电子局(公司)应制订设备管理干部培训计划,积极组织对在职设备管理干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业务教育与培训。

企业主管设备工作的厂长、总工程师和设备管理人员,都应当有计划地接受设备管理专业技术业务培训。凡未经设备管理专业技术业务培训和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担任设备管理和维修领导工作。培训考核成绩记入技术培训档案,作为提职晋级的依据之一。

五十四、对现有维修人员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不断提高职工技术文化水平。设备管理部门应积极配合劳动人事部门,进行定期考核,考核成绩作为奖励和晋级的重要依据。

第十三章奖惩

五十五、部和省(市)电子局(公司)定期举行设备管理先进单位的评选活动。对在设备管理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他主管部门、企业、集体和个人予以奖励。企业应对评为设备管理先进的集体、个人和对设备管理与维修提出合理化建议作出显著贡献者给予奖励。企、事业内隶属设备管理工作的奖励事宜应由设备主管部门主持,奖励应与设备管理和维修岗位责任制、经济责任制相结合,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奖惩要分明。

五十六、设备维修工作要求知识面广、技术复杂程度大、培养时间长,企业对设备维修工人的待遇和奖励,应视同生产工人一样对待。

五十七、对因设备管理混乱、设备严重失修而影响生产的企业,省(市)电子局(公司)应令其限期整顿,并根据情节轻重追究企业领导人或有关负责人员的行政责任。对,违章指挥,违反设备操作、使用维护、检修规程,造成设备事故和经济损失的职工,所在单位应根据情节轻重,分别追究经济责任和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章附则

五十八、省(市)电子局(公司)应结合本地区的情况,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电子设备论文篇(2)

现阶段,我国电力系统节能降损评估还没有形成正式的测试标准。以电厂变频装置为例,变频装置性能试验包括变频装置节电效果测试、效率试验、功率因数测试、启动性能试验、谐波测试、静态精度测试、输出电压不对称度试验、电动机振动及噪音测试等。以往的电力系统电气设备的节能评估和效率测试,大多为型式试验或考核试验项目,相关标准大多是试验室条件下的测试方法,并且是在工频条件下的试验和评价。以电厂高压变频器为例,正在制定的《变频器供电三相笼型感应电动机试验方法》中,对变频器供电的电动机试验方法做了详细规定,但由于试验方法是基于实验室条件下的,需在电机和负载间增加转矩测量传感器,无法在在现场予以实施;此外,该标准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电动机在变频供电下的参数和技术性能,判断电机的制造可靠性,而在现场需要考核的是调速装置、电动机及风机(水泵)组成的电机系统整体性能,特别是要对电机系统是否经济运行做出评估。就目前的现场测试而言,如何准确测量电力系统各种电气设备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能耗和效率,既无测试方法参考,也无成熟经验借鉴,因此,电力系统现场节能降损评估及能效测试方法的可行性研究,将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创新性。

2大功率电子设备节能降耗措施

电厂除关心节电效果之外,还十分关心变频装置效率,因为使用变频装置的目的就是节电,如果变频装置消耗的功率大了,使用变频装置就失去了意义。当前变频装置效率试验存在如下问题:绝大部分变频装置不带专用功率测量装置,在现场临时加装PT、CT取信号也有难度,因为变频装置输入输出信号距离可能较远,用采样方式都不容易做到同时读数;功率仪表受到频率范围的限制,因其电流、电压信号为变频、变幅值的信号;变频装置损耗较小,输入输出功率必须准确测量,因此在进行效率试验时变频装置输入输出必须同时读数。人工读数存在较大的误差,不能满足效率的精度要求,在实际试验时,用此方法测得的效率常常会出现效率大于1的情况;变频装置前级变压器一般为多抽头,不好装设PT、CT,不容易取电流、电压信号,不能准确测试变频器效率以及变压器的效率,只能测试变频装置的整体效率。对此,需要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2.1光继电器与变频器电气干扰的预防措施在某些情况下,变频器虽然已经和光继电器完全分离开,但是还会出现光继电器误动作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变频器和光继电器的电源都接在同一个电网上,从电源线传导的干扰进入了光继电器的放大器部分。此时分析误动作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弱电回路,可以在光继电器和放大器输出公用接头之间加入一个0.1μF的电容器来预防变频器电气干扰。

2.2接近开关与变频器电气干扰的预防措施由于静电电容型接近开关的抗干扰能力弱,无法抵御变频器回路的传导干扰、辐射干扰,因此,很容易产生误动作。鉴于此,需要最大限度的降低变频器产生的电气干扰,或者直接将抗干扰能力弱的静电电容型接近开关换成抗干扰能力强的磁性式接近开关。如下图-1所示,可以在变频器的输出端设置一个LC滤波器或者在变频器的输入端设置电容性滤波器,以减少或者消除谐波对接近开关造成的影响。连接接近开关的DC电源的公用端子通过0.1μF电容器连接在机座或者框体上也能有效降低变频器电气干扰。

2.3压力传感器与变频器电气干扰的预防措施在变频器控制回路中,机座或者框体经过屏蔽线把电磁干扰传给压力传感器,从而使其产生误动作。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将传感器信号的屏蔽线与系统公共线连接在一起,或者降低来自变频器控制回路的传导干扰。可以在变频器的输入端增加一个LC滤波器,减少或者消除谐波对压力传感器的干扰。改变压力传感器屏蔽线的接入方式,将其接到压力传感器的公共端。

2.4可编程控制器与变频器电气干扰的预防措施由于变频器和可编程控制器通常会使用同一个电源系统,因此变频器产生的电气干扰会经过电源线传输至可编程控制器,从而使其产生误动作。面对这种情况,可以从整体出发,降低电路传导干扰和感应干扰。例如在变频器的输入端或者输出端设置一个LC滤波器,减少谐波对可编程控制器的电气干扰。或者降低变频器的调制频率。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将变频器和可编程控制器的电源分开,或者在可编程控制器侧加入一个LC滤波器,以便缓解或者消除变频器电气干扰。

2.5电机与变频器电气干扰的预防措施变频器输出侧的高次谐波成分对电动机有较大影响。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次谐波可以降低电动机的效率以及功率因素,进而导致电动机出现较大的振动,并在运行中温度、噪声均有所增加。对此,为抑制变频器对电动机的干扰,提高电机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可以安装直流电抗器、加装噪声抑制交流电抗器或者在变频器输入电源侧安装电源协调抗器。其中安装直流电抗器主要是为降低变频器输出侧的高次谐波成分进而确保电动机的正常运行;在变频器高次谐波的影响下,电动机运行出现较大的噪声,可在其输出动力线上安装噪声抑制交流电抗器。这样可以有效地削减噪声,避免出现较大幅度的运行噪声。与此同时,降低电动机运行噪声,有助于提高电动机的使用寿命;当电源容量>500kVA时,也就是其大容量超过变频器容量的10倍之多,且电源阻抗相对较小时,非常容易增加变频器输入电流的高次谐波。这样一来,变频器的电解电容器、整流二极管均有可能遭到损坏。所以,为避免损坏情况的发生,应在变频器输入电源侧安装电源协调抗器,也就是交流电抗器,以确保变频器的电解电容器、整流二极管的安全。

3结束语

电子设备论文篇(3)

关键词:电子设备;安全试验;试验规范

引言

就电子设备的质量和可靠性而言,我们的设备在电磁兼容等方面取得了较全面、深入的进步;然而在安全试验和设计方面差距仍较大。只有先深刻理解了关于安全试验的标准与要求,才可能有针对性地做出设计和改进。

1电子产品安规试验的一般原则要求

试验之前应理解如下一些原则要求。

1)产品安全测试前,应首先确认设备的移动性、设备对电击的保护类型、与电源连接的方式、以及污染的等级等;

2)列出所有经过认证或未经认证的安规元器件的清单,确定是否应作为设备的一个组成部分,承受规范规定的有关试验;

3)除另有说明外均为型式试验,应在一个样品上进行,该样品应承受全部有关试验;

4)如果设备的设计和结构已清楚地表明某一试验对设备不适用,则该试验就不应进行;

5)当元器件未由公认的试验机构认证,该元器件应作为设备的一个组成部分,承受本规范规定的有关试验;当元器件已由公认的试验机构认证,符合与有关的国家标准或IEC元器件标准相协调的某一标准时,不承受有关的国家标准或IEC元器件标准中规定的那部分试验;

6)跨接在危险电路和安全电路间的封闭和密封的零部件、及灌封零部件,应承受相应的温度循环试验和潮湿处理试验,然后再进行抗电强度试验,检验其是否能提供足够的绝缘;

7)MOS器件和IGBT器件的封装材料属于已认证的材料,不进行耐热、防火及抗电强度的试验。

2电子产品安全试验项目与要求

2.1温度循环和潮湿处理试验

对跨接在危险电路和安全电路间封闭的、密封的、和灌封的零部件,应承受相应的温度循环试验和潮温处理试验,然后再进行抗电强度试验,检验其是否能提供足够的绝缘(吸湿材料的判定,必要时可通过潮湿试验处理后进行抗电强度试验来确定)。

该试验不做任何判定,仅用于抗电强度测试前对器件的处理。

2.2介电强度试验

检验设备中元器件使用的绝缘材料是否具有足够的抗电强度。在进行抗电强度试验前须进行模拟发热试验,使这些元器件和部件处于充分发热状态。

试验期间,绝缘不应击穿。当由于加上试验电压而引起的电流,以失控的方式迅速增大时(即绝缘无法限制电流),则认为已发生绝缘击穿。电晕放电或单次瞬间闪络不应算是绝缘击穿。

2.3机械结构试验

2.3.1机架稳定性试验

试验分下列4项,每项单独进行。

1)当使设备相对于其正常垂直位置倾斜10°时,该设备不应翻倒;

2)对落地设备,在距离地面不超过2m的最不利的高度上,沿任意方向施加大小等于设备重20%的力(但不大于250N),该落地设备不应翻倒;

3)对高度≥1m,质量≥25kg的设备,在距离地面不超过2m的最不利高度上,沿任意方向对设备施加大小等于设备重量20%的力(但不大于250N),该落?设备不应翻倒;

4)对落地设备,当将800N恒定向下的力,在最大力矩点处施加到任何水平工作表面上,或施加到距离地面高度不超过1m,具有明显支点的表面上,该落地设备不应翻倒。

如果各装置设计成固定一起、且不作单独使用的情况,则不须考虑单个装置的稳定性。

2.3.2部件恒定作用力试验

本试用来验检验设备的各部件是否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具体方法是,用试验探头对操作人员接触区内的整台设备、或内部的零部件施加30±3N的恒定力,持续5s。

对手柄、操作杆、旋钮、液晶的屏面不进行该试验。

2.3.3外壳的恒定作用力试验

本试验用来检验设备防护外壳的机械强度。

试验应使用能在直径为30mm圆形平面上,进行接触的适用试验工具,对固定在设备上的防护外壳施加250±10N的恒定力,持续5s。

2.3.4钢球试验

可取样品的完整外壳、或能代表其未加强的面积最大部分进行试验。

1)垂直冲击力试验样品以其正常的位置支撑好,用一个光滑的实心钢球,使其自由落到样品上进行试验;

2)水平冲击力试验将该钢球用线绳悬吊起来,并使其象钟摆一样,从垂直距离为1.3m处摆落下来进行试验;如果摆落试验不方便,则可以将样品相对于其正常位置转90°安装,进行垂直冲击试验,模拟对垂直或倾斜表面的水平冲击试验,以此来代替摆落试验;

必须注意钢球试验不应施加到设备的液晶显示屏和压板玻璃上。

2.3.5跌落试验

本试验仅适用于检验手持式设备和直接插入式设备的机械强度。

将完整试验样品从1m高度处,以其最不利结果的位置自由跌落到硬木表面上,样品应可承受3次跌落冲击。

2.3.6应力消除试验

由整台设备构成的一个样品(或由外壳、连同任何支撑框架一起构成一个样品),放入气流循环的烘箱内承受高温试验,烘箱温度要比温升试验时在外壳上测得的最高温度高10K(但不低于70℃),试验时间为7h,试验后使样品冷却到室温。

2.3.7把手及旋钮松动试验

如果把手、旋钮、夹具、操纵杆松动会引起危险时,则应以可靠的方式固定,以便使在正常使用时不会松动。不应使用封口胶和类似的化合物来防止转动;如果把手、旋钮等是用来指示开关或类似无转换位置的、而且它们置于错误位置时易引起危险时,则设计应保证不能被置于错误的位置上。

对把手、旋钮、夹具或操纵杆等元件,在轴向施加作用力1min,试验抗拉脱能力;试验中,把手、旋钮、夹具、操纵杆应不会松动、或不能被置于错误的位置上。

2.4耐热和防火试验

应注意,在进行耐热和防火试验时可能会冒出有毒的烟雾;所以在适当的情况下,试验可以在通风柜中进行,或者在通风良好的房间内进行,但是不能出现可能会使试验结果无效的气流。

2.4.1防火外壳的可燃性试验

对于总质量超过18kg的移动式设备和驻立式设备按如下要求进行试验。

1)应用3个样品进行试验,每一个样品由一个完整的防火防护外壳组成(或由防火防护外壳上代表壁厚最薄部分、而且要含有通风孔在内的切样组成)。

2)样品应按其实际使用的情况进行安装。在试验火焰施加点以下300mm处铺上一层未经处理的脱脂棉。试验火焰应加在样品的内表面,位于被判定为靠近引燃源,而有可能被引燃的部位。

对防火外壳的内材料也要进行如上的可燃性试验。

2.4.2大电流起弧引燃试验

本试验用来检验样品在大电流起弧条件下的可燃性。

用一对试验电极以及可变电感性阻抗负载,与交流220~240V,0~60Hz的电源串联进行该试验。引燃受试样品的飞弧平均数量对于V0级材料不应少于15,对于其他材料不应少于30。

2.4.3灼热丝引燃试验

检验样品的可燃性。试验开始时,电路被通电以使电流通过热丝产生0.26(1±4%)W/mm的线性功率密度,试验将继续到试验样品引燃120s止。当引燃发生或已经通过了120s时,中断试验并记录试验时间。

对于绕线部分已经熔融但仍未引燃的样品,则当样品不再和所有热丝紧密接触时,试验应中断。

2.4.4灼热燃油试验

也是检验样品的可燃性。

将一个有完整防火防护外壳底部的样品,牢固地支撑在水平位置上。在该样品的下面约50mm处放一浅平底盘,盘上铺上一层大约为40g/m2的漂白纱布。

取一个带有浇注嘴和长勺把的金属小勺,在试样上的开孔上方约100mm处,以大约1mL/s的流量,将勺中的灼热油全部平稳地倒入该图形开孔的中央。

在这两次试验期间纱布不应被引燃。

2.4.5材料的可燃性试验

按如下项目分别进行。

2.4.5.1V0,V1或V2级材料的可燃性试验

先检验样品的可燃性级别,然后选取该材料或组件的10个样品,放至试验火焰上,任一样品上火焰燃烧的持续时间,对V0级不应超过10s,对V1级或V2级不应超过30s。

2.4.5.2HF1,HF2或HBF级泡沫材料的可燃性试验

先检验样品的可燃性级别,然后将一个样品平放在钢丝网上,样品的一端与钢丝网的上弯端相接触(对组合材料的样品,应将其泡沫塑料的一面朝上放置)。将样品放至试验火焰上,灯焰应移到样品的下方停留60s,然后将灯焰移开。

此后,应在另外9个样品上重复进行本试验。

2.4.5.3HB级材料的可燃性试验

先检验样品的可燃性级别,然后先用夹子将样品夹住,并使样品的纵轴线成水平方向,横轴线与水平方向成45°。将一块平整的钢丝网水平支撑在距样品最低缘以下,并使样品悬空端正好直接位于钢丝网边缘的正上方。

再将灯焰移到样品悬空端的规定位置停留30s,或者烧到25mm标记线为止,然后移去灯焰记录时间。燃烧或灼热燃烧从样品较低缘的25mm标记线燃延至100mm标记线为止,然后计算燃烧速度。

2.4.5.45V级材料的可燃性试验

先检验样品的可燃性级别,然后用安装在环形架上的夹子,将每一根条样从其上端夹住,而且应使试验条样的纵轴线成垂直方向。本生灯支撑在安装件的斜面上,使该本生灯的灯管相对于垂直方向处于20°的位置。试验条样的窄边应面对本生灯,在火焰施加点的下方300mm处铺上一层未经处理的脱脂棉。

火焰应与垂直方向成20°角施加到条样底部两个棱角中的一个棱角上,使蓝色锥焰的顶端能接触到试验条样。火焰应施加5s,然后移开火焰停烧5s。该操作应重复进行,直到每一根条样全都烧了5次为止。

2.5外形结构防触及试验

可通过本试验检验设备的防触及性(电击及能量危险)对外形结构的防触及性,在目测无法判定的情况下,可利用试验指和试验针进行试验判定。

2.5.1用试验指进行试验

试验时,首先将可拆卸零部件(包括熔断器座)卸掉,并使操作人员可触及的门、盖等打开,然后将试验指外壳上的开孔时,不应触及规定的危险零部件。

2.5.2用试验针进行试验

试验时,当试验针插到外部电气防护外壳的开孔中时,试验针不应触及带危险电压的零部件。试验时,可拆卸的零部件,包括熔断器座和灯应保持就位,操作人员可接触的门和盖罩是关闭的。

2.6接地电阻测量试验

接地电阻测量试验主要检验接地保护的可靠性。

测量时可利用专用测量仪表,或用测量接地点的电压和电流的方法经计算得到电阻值。

应测量保护接地端子或接地接触件与接地零部件之间的电压降,然后根据试验电流和该电压降计算电阻值。电源软线中保护接地导线的电阻值不应计入该电阻测量值内。

接地端子或接地接触件,与需要接地的零部件之间的连接电阻不应超过0.1Ω。保护接地导线不应串接开关或熔断器。

2.7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试验

检验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否满足要求。

2.7.1爬电距离测试方法

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界面之间的最短距离。

2.7.2电气间隙测试方法

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界面之间的最短空间距离。

2.8电源软线的拉力试验及通流量的测试

电源软线应承受规定的稳定拉力25次,拉力沿最不利的方向施加,每次施加时间为1s。

试验期间,软线不应受到损伤,可通过外观检查以及在电源软线导体和可触及的导电零部件之间的抗电强度试验来检验,试验电压为3000V。

试验后,软线的纵向位移量不应超过2mm,该软线的连接处也不应有明显的形变。

2.9接线端子导线安装试验

检验接线端子与导线连接的可靠性。

从具有适当标称截面积的软导线的端部,剥去约8mm长的绝缘层,使该多股导线中的一根线悬空,然后将其余线束完全嵌入并夹紧在接线端子内。

在不向后撕裂绝缘层的条件下,这根悬空的线应沿每一个可能的方向弯曲,但不要围绕隔离保护物锐弯。

2.10电源接口稳态输入电流测量

设备应在正常负载的条件下,以及在额定电压或额定电压范围中的最低电压的条件下,待输入电流达到稳定时进行测量。

预定直接由电网供电的设备,其电路的最小电源容差应按额定电压的10%来进行设计。

2.11温升试验

在正常使用时,设备及其零部件不应产生过高的温度。

一般应采用热电偶法来进行测定,而测量绕组的温度时可采用电阻法。

规定的最大温升限值是基于设备工作时室内温度为25℃的假设作出的。试验期间,室内环境温度不要求保持在某一规定值上,但须记录。

试验应在样品正常负载条件下进行,首先记录试验开始时的室内环境温度,然后打开电源,使样品工作在正常负载的状态,保持状态观察温度变化,当温度达到稳定时,记录此时零部件的温度以及环境温度。

2.12对地漏电流测量试验

检验设备电源部分对地漏电流是否符合要求。

对无保护接地的II类设备,应对操作人员接触区内的导电零部件,以及对贴在可触及的非导电零部件上、面积不超过10cm×20cm的金属箔进行试验。金属箔在被试表面上应占有最大可能的面积,但不超过规定的尺寸。如果金属箔的面积小于被试表面,则应移动金属箔,以便能对被试表面的所有部分进行试验,应注意避免该金属箔影响设备的散热。

2.13异常工作和故障试验

2.13.1元器件的异常工作试验

检验当部分元器件工作异常时,或者误操作后,对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的危害程度。

试验时应使设备在额定电压或额定电压范围的上限电压下工作,并在设备上或模拟电路上,一次施加一个下列规定的条件进行试验。

1)当该机电元件正常通电时,应将其机械动作锁定在最不利的位置上;

2)如果某个机电元件通常是间断通电的,则应在驱动电路上模拟故障,使该机电元件连续通电。对出现故障时不易作人员察觉到的设备或机电元件,连续通电时间持续到建立起稳定状态或引起其他后果为止,对其他设备或机电元件,持续5min或引起其他后果为止。

2.13.2元器件故障试验

本试验适用于除电动机、变压器和机电元件外的元器件和电路。

首先通过检查设备、电路图和元器件规范,以此来确定出可以合理预计到会发生的那些故障条件。

如果设备有多个插座连有同一个内部电路,则只须对一个样品插座进行试验。与电源输入有关的一次电路的元器件(如电源线、设备耦合器、EMC滤波元件、开关等),它们互连一个故障条件。

2.14安全电压试验(ELV)

小于42.4V的交流电压或是小于60V的直流电压叫安全电压;安全电压电路仅指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在导体与导体之间或任一导体与地之间的交流峰值不超过42.4V或直流值不超过60V的二次电路,一般仅靠基本绝缘而没有接地,所以不允许操作人员触摸。

2.15SELV可信性试验

对于SELV(即安全特低电压电路),应进行下面的破坏性试验:

1)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模拟基本绝缘击穿或单一元器件损坏,测试SELV电路的电压;

2)在一个或几个互连的SELV电路内,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测量其任何两个可触及的电路零部件之间的电压或与保护接地端子之间的电压;

3)模拟单一基本绝缘失效、单一附加绝缘失效或某一个元器件失效时,用示波器测量SELV电路可触及的零部件上的电压。

2.16标牌耐久性试验

可利用本试验对标牌的耐久性进行检验。

首先,用一块蘸有水的棉布用手擦拭15s,然后,再用一块蘸有汽油的棉布用手擦拭15s,试验完成后标记仍应清析,标记铭牌应不可能轻易被揭掉,而且不应该出现卷边。

2.17安全标志的检查

通过目测观察,标识的原则要求是:

1)设备上必须有能保持长久、清晰易辨的标志或标牌,应给出安全使用设备所必需的主要特征,如额定参数、接线方式、接地标记、危险标记等;

2)由于设备本身的条件所限,不能在其上标出时,必须以其他方式清楚、可靠和有效地将应注意的事项告诉使用人员(例如用操作说明书或安装说明书的形式),在此情况下,这种文件应视为设备的组成部分;

3)设备上应该清楚地标出制造公司、牌号或商标,如不好实现,则可印在包装箱上;

4)附上指示灯和按钮等颜色,在运用中所表示的含义。

电子设备论文篇(4)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 行动导向 职业能力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c)-0151-02

在2014年召开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推动教学流程改革,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推动教学方法改革,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各职业院校也纷纷开展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研究,一体化教学的基本保障就是建设专业的一体化技能教室,使教室既是理论教学、小组工作、实验操作的多功能教室,又是采用智能化媒体的具有高仿真度虚拟实习场所[1]。

1 建设技能教室的必要性

1.1 实验室资源配置不合理

该校的机电、电气、航电等工科专业都开设了电子技术方面的课程,由于各专业及实验室之间缺乏协调性,导致部分基础的电子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使用率不高;另一方面,教师科研或学生竞赛训练所需的高端设备又得不到满足。实验实训资源存在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不利于实验资源共享和实验室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提高[2]。通过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可以整合原有的实验实训资源,使之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利用,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同时又能合理利用资金,满足教师和学生在科研等设备方面的更高需求。

1.2 行拥枷蚪萄У目凸坌枰

原来的高职课堂教学大多是理论、实验与实训教学分别在不同场地进行,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电子技术课程正逐步实施“一体化教学”,也就是将理论与实验、技能训练、实习相融合,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讲、练、做、评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但是如果在普通教室实施一体化教学,教师准备的工作量较大,有些设备和仪器不便于搬动,大部分实做内容都无法实现,因此,教学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基础是将教室、实验室、实训室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建设适合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技能教室。

1.3 缩短与企业距离

为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要求,在教学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分组教学,追求学以致用和工学一体的课堂[3]。通过改造原有的实践环境,能更好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环境,使学生如同置身于生产环境中,按企业的生产模式安排教学过程,学生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教师在其中扮演师傅、车间现场技术指导等角色[4],能缩短校园与企业的距离,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2 一体化技能教室的设计方案

2.1 空间规划

一体化专业教室功能区域的布局既要能创设仿真工作情境,反映专业的主流技术,进行基于行动导向的专业实训,又要方便进行理论知识讲解与原理演示。因此,专业教室的功能区域要科学设计、实训工位要合理布置[6]。利用现有的空间,将技能教室划分为实做区、学习讨论区、展示区、资讯查询区四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按现有的教学班40人左右进行配备。

(1)学习讨论区。

这个空间主要用于学生讨论,或教师统一讲授个别典型问题,应配备讨论桌椅、投影仪等常规教学设备,以便清楚播放教学课件和录像。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现场教学,直观讲解电子电路的基本原理、电子产品的制作过程等专业知识。为方便讨论,应按小组划分,每组5人左右,为节约开支,可使用原有的桌椅拼成8组,或购置便于拼接的桌椅。

(2)实做区。

实做区是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和实际操作的区域,也是一体化教室中利用率最高的部分。应配备20个工作台40个工位,注意电源设置的合理性,不能妨碍学生活动,消除安全隐患。每个工作台上配备与教材配套的单元电路、套件和实验仪器设备等。

(3)展示区。

展示区放置展示柜,主要用于摆放学生作品。从各班选择优秀的学生作品,并标注作品名称、制作时间、班级和学生名,从而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同时能树立学生学习榜样,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求知欲,通过作品展示实际电子产品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4)资讯查询区。

资讯查询区用于师生查询图书和网络资料,除了配备常用的电工电子手册、专业图书、杂志外,还要配备至少3台连接互联网络的电脑,供学生资料查询或进行仿真实验。先进的专业条件让学生在其中流连忘返,学生热爱专业,就会自己找到兴趣点,进而努力学习。

2.2 基础设施建设

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室除了应具备满足理论教学的设施外,还需要技能训练所必需的各类电源、电工电子仪器、仪表以及各种实习用电气元件等。另外还要准备足够的实训要用的耗材。电脑中要装好相应的专业软件。

在功能齐全的一体化教室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元器件测试、电路安装、电路仿真等一系列由浅至深的实践训练,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达到熟悉电路原理、理解工作过程、规范操作能力的目的[7]。

2.3 美化设计

文明生产是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为营造专业氛围、增强学生的职场感受,在一体化教室的布置中,引入企业文化,美化设计与企业的“6S”现场管理法相衔接,放置励志及安全生产的标语,以提醒学生学好技能、严格管理的重要性。让学生尽可能感受职业环境,感知企业文化,熟悉未来岗位的情况。

2.4 管理制度的建设

配合硬件设施的建设,必须有系统的一体化教室管理制度,包括实训指导教师职责、安全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设备使用记录等。

3 结语

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室建成后对推动各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将起到关键性作用,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工学结合,实现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一体化、学习环境与车间环境一体化、教师与师傅身份一体化。

通过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室的建设,理顺电子技术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整合学校的实践资源,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设计及装配电子产品的能力,对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及创新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姚岚,叶琦.高职院校“理实一体”专业教室建设刍议[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33-34.

[2] 潘太军,贺云翔,汪涛,等.建立开放式专业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5):238-241.

[3] 杨芸.“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89.

[4] 林景山,姜涛,熊志庆.基于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室建设探索――机床数控改造课程教学为例[J].广西教育,2015(4):144-145.

[5] 戴士弘.职业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80.

电子设备论文篇(5)

2008年8月,辽宁省档案局(馆)向省政府提出建立电子档案异地容灾备份中心申请,同时向财政申请了专项资金。2009年5月,基础建筑开始施工,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备份系统软硬件方案也初步确定,预计年内可以正式投入使用。

一、辽宁省档案信息化现状

近几年,辽宁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日渐增多,据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全省已完成文件级目录著录600万条,档案全文数字化40万件。省档案馆馆藏重要照片档案已完成数字化8万张,馆藏重要音像档案已完成数字化2564盘,档案目录数据库已有400多万条,档案原文扫描300多万幅,收集具有保存价值的数码照片近万张,视频文件近100片盘,电子档案信息20TB,网上档案及各类政务信息40GB。

1.省、市直机关电子文件管理现状

为加强全省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加速电子文件中心的建立,2008年1月15日省档案局下发了《辽宁省省直机关电子文件管理情况调查表》,对全省180多个省直单位进行摸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电子文件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目前总量已达1277618件,占存储空间大小3647.9GB。尤其是省直机关电子文件数量增长很快,仅2008年就比前一年增长7倍多。但存储状况堪忧,有的单位使用移动硬盘甚至是软盘作为长期存储电子文件的载体,这是国家档案局明令禁止的;电子文件管理不规范、不集中,许多单位由多个部门管理电子文件,致使电子文件管理存在不安全因素。如何安全、有效存储数量如此巨大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各市档案信息化现状

根据《关于印发2008年度市级档案局(馆)信息化建设评估办法的通知》要求,省档案局对14个市档案局(馆)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估。评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规划和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档案管理系统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网站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评估数据显示,各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数字档案信息的数量正以几何级数增长,对存储容量、存储方式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对安全体系的建设,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信息安全的保护。但是对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未做充分的考量,暴露了很多弊端。据调查没有一个地区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系统崩溃、天灾人祸等风险因素或风险事故,缺少电子文件风险应对的重要的安全性保障。

截至2009年8月份,我们通过电话咨询、网络搜索、实地考察等方式对我国部分省市电子信息备份中心建设情况做了调查,各地对电子档案信息安全都很重视,有些地方政府或档案部门已经建立了异地备份中心,还有一些正积极筹建。从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情况看,档案部门还没有一家建成严格意义上的电子档案容灾备份中心。有的虽已有相当规模规划,但还不能完成或实施;有的虽已建成并投入运营,但过于简单,不能保证电子档案的长久保存;还有的只是出于数据应急考虑。

二、辽宁省电子档案备份中心建设前期筹备工作

1.锁定目标与信息收集相结合,广泛收集相关资料

为了建立高标准的备份中心,我们查找了许多有关电子文件容灾备份的相关标准与规范,包括《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等涉及勘测、建筑、防震、防火、防雷、供电、机房建设等方面的国家标准与规范,为电子档案容灾备份中心建设的招投标、工程质量打下基础。

我们还对山东泰安市档案局电子档案容灾备份中心进行咨询,从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到备份场所的选择等方面收集资料,了解备份中心的建设情况,从中吸取建设经验。

2.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了解掌握相关技术

辽宁省档案局多次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去省内外考察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情况。全面考察、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了解相关技术,为辽宁省档案馆电子文件相关标准的制定、实施提供借鉴。先后考察了大连市开发区档案馆、安徽省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深圳市档案馆、青岛市档案馆和长春市档案馆的信息化及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情况。

为详细了解各种最新的备份技术与实现方式,了解数据备份应用情况、网络架构、硬件配置等情况,我们还专门组织人员去北京“美国国际昆腾公司北京代表处”进行考察。同时,邀请数据备份专家来省档案馆进行技术讲座,详细了解目前备份市场的软硬件应用情况、应用案例,寻找最切合自身实际的技术路线、方案以及产品。

3.个别突破与集中讨论相结合,提高工作人员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备份中心建设涉及许多技术方面问题。从2007年开始,局领导就多次组织相关部门的同志对电子档案备份中心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同时将任务分解到个人,把个人的学习成果与体会向大家进行汇报。如有关电子文件真实性保证的数字签名、CA认证问题,有关电子文件存储格式的XML、PDFA问题,有关备份存储的虚拟带库及HCAP问题等,分别安排个别人员先进行详细了解、深入研究,突破该技术点。再让个别人掌握的知识变成大家共有的知识,既节省了大家的时间和精力,也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三、辽宁省电子档案容灾备份中心建设方案

(一)总体目标

建立全省的电子档案容灾备份中心,为省档案馆及省直单位档案室,为各市、县(区)档案馆提供数据备份平台,最终实现省、市、县(区)三级档案数据都具备远程容灾功能,当某地发生灾难时,可以实现异地异质数据恢复。

(二)建设思路和原则

1.先进性。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设备。存储系统的整体技术性能应达到业界存储系统的先进水平。

2.保密性。数据完整不丢失是数据容灾备份的目标,对于档案部门数据的保密性至关重要,在灾备中心与生产中心的数据传输过程中通过增加符合保密要求的设备及技术保证数据不外泄。

3.开放性。支持异构系统和不同品牌服务器及存储设备的互联互操作,不同类型的操作系统能够协同运行,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整个系统所具有的开放性,包括硬件产品和软件系统,符合相

应的国际标准和协议。

4.扩充性。存储系统在存储容量、通信能力、处理能力等方面具有扩充性,可以方便地进行产品升级、换代及功能扩充。保证随着数据量的增长而带来的存储容量的增加。

5.可靠性。在系统结构、设计方案、设备选择、技术服务等方面保证系统能够持续无故障运行。同时还要具备冗余备份能力,不会因局部故障而引起整个系统瘫痪。

6.易操作性。备份中心设备及软件操作流程要简便,缩短备份、恢复等操作的时间。对于整个存储系统,提供有效的管理和监控,保证系统维护管理简单、方便、有效,并能进行集中管理。

(三)建设依据

电子档案异地备份中心建设必须遵守《档案馆建设标准》、《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计算机站场地技术要求》、《计算机站场地安全技术》、《电子计算机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低压配电设计规范》、《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等有关标准规范,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水平,做到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经济实用,满足电子档案存储、备份、恢复等需要,保证档案数据的安全。

(四)备份系统

辽宁省电子档案容灾备份中心备份系统以备份中心平台为核心基础,在功能设计上统筹规划,在设备资源上实现共享,在数据安全上精心筹划。备份对象为所有数字化档案数据、档案管理系统、日常办公系统与网站数据。

1.辽宁省档案馆容灾备份与恢复系统。辽宁省档案馆容灾备份与恢复系统由局域网备份系统、互联网传输备份系统与容灾备份中心脱机备份系统组成,形成本地与异地多套在线与脱机备份的灾难恢复体系。局域网备份系统与互联网传输备份系统完全物理隔离,以磁带作为数据交换介质,从局域网备份系统备份的数据通过磁带机复制到互联网传输备份系统中,再由传输备份系统将数据以磁带格式传输到容灾备份中心的接收备份系统中进行异地备份,然后通过容灾备份中心脱机备份系统,备份到物理磁带库,最终再将数据脱机备份到磁带中,实现异地异质长期保存。

2.市级档案馆容灾备份与恢复系统。市级档案馆容灾备份与恢复系统由虚拟磁带库、备份服务器、备份软件组成,形成本地与异地多套在线与脱机备份的灾难恢复体系。各档案馆局域网业务系统与备份系统完全物理隔离,以磁带或移动存储介质等作为数据交换介质,从局域网业务系统中将需要备份的数据复制到备份系统的备份服务器中,再由备份系统将数据传输到容灾备份中心的接收备份系统中进行异地备份,最终通过物理磁带库将接收备份系统中的数据脱机备份到磁带中异地异质长期保存。

3.县(区)级档案馆容灾备份与恢复系统。县(区)级档案馆容灾备份与恢复系统由备份服务器、备份软件客户端及加密模块组成,形成本地与异地在线与脱机备份的灾难恢复体系。各档案馆局域网业务系统与备份系统完全物理隔离,从局域网业务系统中将需要备份的数据复制到备份系统的备份服务器中,再由备份系统将数据传输到容灾备份中心的接收备份系统中进行异地备份,最终通过物理磁带库将接收备份系统中的数据脱机备份到磁带中异地异质长期保存。

四、电子档案异地备份中心建设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建设前要充分调研论证

1.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省市直机关与日俱增的电子文件以及电子文件的许多不安全因素,尤其是“5・12汶川大地震”,进一步唤醒了档案人对数据的安全意识和前所未有的关注。建立灾备中心,作为数据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可以全面提高电子文件信息安全和抗风险能力。

2.合理选择备份中心的地址。灾备中心是为了预防灾难而对重要档案文件采取保护的场所,在空间上要求与本地的文书档案部门有一定的距离,不在同一地震带上,而且交通、通信方便。

3.积极争取资金纳入省信息化总体规划。资金是建设的基础,没有充足的资金,容灾备份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建设、管理平台建设就失去了保障。由于档案局(馆)几年来的不断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绩,省信息产业厅已同意,将省馆的备份中心建成全省唯一一个电子文件异地备份中心。

4.加强理论研究力度,出台相关标准。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为异地备份保存提供理论指导是档案理论研究界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加大对电子文件异地备份保存的研究力度,对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充分借鉴国内外灾难备份的研究成果,建立符合我国档案工作实际情况的异地备份模式。

(二)规范化设计要细致合理

备份中心是承担电子档案保管的重要基地,不论其建设质量、建设标准、建设选址,还是系统的软硬件建设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因此必须规范化标准化。设计细致合理,满足档案备份系统的长远需求。辽宁省档案馆电子档案备份中心工程建设中,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施工,外聘的工程监理严把施工质量关,局馆派出的督察干部现场监督,发现问题随时进行协商,努力使工程在质量上有保证,在细节上做到尽善尽美。主管局长在施工期间每周至少去工地两次,及时了解情况,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如备份中心地下一层在经过地槽处理、加固处理后,需要回填。回填原土方便且经济,但经过慎重研究,最后决定回填沙子,以确保工程质量。再如在具体施工中,我们督察人员发现地下―层的安全门相对窄了一点,不利于大型设备的进出,为此迅速同有关人员进行沟通,及时更改,改造后的效果与原来比既美观还方便。总之,方案的设计与具体实施要求做到标准规范,细微之处还要细致考量。

(三)备份系统要符合实际与面向未来

由于信息系统中信息资源的复杂性、动态性以及网络技术和数据存储技术的不断进步,要想一劳永逸构建一个理想的容灾备份体系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容灾备份体系的建立既要符合当前实际,又要面向未来的发展。

一要以灾难预防为重点,积极采取有效的灾难预防措施,加强运行管理,加强灾难风险管理教育,防止人为灾难发生;

二要以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为目标,保护信息的完整性,尽量减少业务信息丢失,从而减少业务风险,同时还要能快速恢复信息系统的灾后运行;

三要将灾难预防措施与容灾备份策略相结合,从而大大地减少灾难性故障发生的概率;

电子设备论文篇(6)

关键词:气体放电 电气绝缘 电子雪崩

1、引言

几乎所有的电气设备的绝缘材料都是气体。如主要存在于高压输电线路之间和高压电气设备内的空气,为保证高压用电的安全提供了可能。理想状态下的空气不存在带电粒子,故而其不导电。但事实上,在外界宇宙射线和地下放射性物质的高能辐射线的作用下,大气压下每立方厘米体积内的空气约有500-1000对正负带电粒子。但是即使如此,空气仍不失为一种相当理想的电介质 [1]。

在一定的条件下,气体也会出现放电现象,甚至完全转化为导体,严重威胁高压电气设备的运行安全。因此了解气体放电的理论和放电形式对提高电力设备的绝缘水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具体介绍了气体放电理论及常见的几种放电形式。

2、气体放电理论

气体放电理论主要包括汤生放电理论和流注理论。

2.1汤森放电理论

1903年,英国物理学家汤森提出了第一个定量的气体放电理论,即电子雪崩理论。为了描述气体导电中的电离现象,汤森提出了三种电离过程,并引入三个对应的电离系数[2]:

(1)电子在向阳极运动的过程中,与气体粒子频繁碰撞,产生大量电子和正离子。电子与气体粒子发生碰撞电离的次数就是α电离系数,这个过程称为α过程。

(2)正离子在向阴极运动的过程中,与气体中性粒子l繁碰撞,也会产生一定数量的正离子和电子。而β电离系数是指在单位距离上一个正离子在向阴极运动过程中与气体粒子发生碰撞电离的次数,即为β过程。而在通常情况下,正离子在电场中所获得的能量远小于中性粒子发生电离所需的能量,因而β过程通常被忽略。

(3)携带一定能量的正离子打到阴极,使其发射二次电子。二次电子发射数为γ系数,这个过程称为γ过程。

假设气体空间为均匀电场,单位时间内从阴极单位面积上发射出的电子数为n0,这些初始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阳极方向运动,与中性粒子发生频繁碰撞,进而发生碰撞电离。即从阴极发出的一个电子,向阳极运动的过程中,若不断发生碰撞电离,新产生的电子数将迅猛增加,这种现象成为电子雪崩。

n0个初始电子发生电子雪崩,单位时间内到达阳极表面单位面积的电子数为:

(1)

由α过程可知,放电空间中新产生的电子数为:

(2)

电离过程中产生一个电子的同时也产生一个正离子,因此放电空间中的离子数也为: 。这些正离子打到阴极上,引起的阴极二次电子发射数为 。这些二次电子又成为第二代电子雪崩中的种子电子,在α作用下向阳极运动,碰撞电离出新的电子。同时,增加的离子再次打到阴极引起二次电子发射。以此类推,不断循环。显然,当 时,二次电子发射才能持续进行,放电达到自持。

2.2流注理论

汤森理论无法解释高气压中的放电起始现象,因而引入流注理论。流注理论强调α作用、光电离效应以及空间电荷电场的作用,完全忽略γ作用。如图1(a)所示,阴极附近存在由外界电离因素所产生的偶然电子,其可作为放电的种子电子。当气体间隙内施加的外部电场为E0时,放电间隙内不断发生碰撞电离,形成电子雪崩。电子雪崩在电场的作用下,继续向阳极一侧运动。电子质量小,速度大,位于电子雪崩的头部。而离子质量大,速度小、几乎处于静止状态。正离子会在放电间隙内形成与外加电场E0方向相反的电场Er。当 时, 就会出现如图1(b)所示的大量以光电离形式生成的电子为种子的小电子雪崩。存在于小电子雪崩头部中的电子被正离子所吸引,形成正离子与电子密度相近的等离子体。由于等离子体头部的电场很强,会形成如图1(c)所示的许多小的电子雪崩,从而使放电通道向阳极扩展。当等离子体通道扩展到阳极时,如图1(d)所示的流注就会形成,引起放电[3]。

3、大气压下的几种放电形式

常见的气体放电形式主要包括电晕放电、辉光放电和弧光放电。

3.1电晕放电

电晕放电一般发生在极不均匀电场中。在曲率半径很大的电极上、电极尖端、边缘部位发生局部的类似月亮晕光的光层,这种现象即为电晕放电[4]。电晕放电是自持放电,电流在微安级别。如果在电晕条件下,继续升高电压,在电晕电极上将出现很多明亮的类似刷状的现象,放电电流比电晕放电大的多,这种类型称为刷状放电。

3.2辉光放电

辉光放电是气体放电中一种重要的放电形式。它放电电流的密度小,维持电压较高。放电电流一般介于几毫安和几百毫安。它是一种稳定的自持放电,能产生均匀稳定的放电现象。比如街头上霓虹灯中看到的发出非常柔和的光的放电现象。

3.3弧光放电

弧光放电是一种阴极位降低、电流密度大、温度和发光度高的气体放电现象。弧光放电用途很广,利用其阴极位降低、电流密度大的特性,可制造闸流管、整流管和汞弧整流器等;根据其高温特性,可用于对难熔金属进行切割、焊接和喷涂;其发光特性,可用来制造高亮度、高光效的放电灯,如高压汞灯、金属卤化物等等。但是在某些场合,电弧是有害的,需采取灭弧措施。

4、总结

对于电力设备的绝缘来说,很多气体是其重要的绝缘材料,了解气体放电的理论与机理对提高电气设备的绝缘水平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智大等.高电压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2]刘明光.高电压绝缘与试验技术[M].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电子设备论文篇(7)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移动电子商务 文献综述

一、概述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重要商业运作方式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但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相互融合,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个人电脑的连线上网,越来越多的个人希望随时随地收发电子邮件、查阅新闻、股票信息、手机支付,真正实现移动互联,这就促使移动电子商务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又一个新方向。移动电子商务是利用移动设备和移动通信技术,随时随地存储、传输和交流各种商业信息,进行商业活动的创新业务模式。目前,常见的移动设备有手机、掌上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DA)、便携式电脑等。作为一种新的电子商务模式,移动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有学者把移动电子商务看作是第三代电子商务的切入点。

移动电子商务利用了无线通信技术的诸多优点,是对传统电子商务的有益补充,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移动性。这是移动电子商务最大的特点,它保证商业信息流可以随着移动设备的移动而移动,消除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业务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携带和传递商业信息,消费者也可在方便的时候使用智能电话或PDA选购商品、获取服务和娱乐等。

2.个性化服务。移动电子商务能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喜好定制,用户还可以自己选择设备,以及提供服务与信息的方式。

3.安全性。移动电子商务可以方便地利用移动设备的内置认证特征来确认用户的身份,这是安全认证的重要基础。此外,其安全性还可通过数字签名等方式进一步增强。

预计到2008年,全球通过手持移动终端设备上网人数将超过基于PC个人电脑的人数,全球移动商务用户将达到16.7亿人,将产生5540亿美元的收入。虽然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用户认识的逐渐提高,移动商务的巨大潜力开始逐步显现。2005 年8月12日,计世资讯在移动商务趋势论坛上的报告为业界展示了移动商务巨大市场机会的到来。该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企业移动商务应用市场规模为78.2亿元人民币;2008年,中国移动商务应用市场规模将达到306.5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0.7%。移动电子商务将成为“十一五”期间,我国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和焦点, 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用户的认识逐渐提高,移动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在我国已逐渐显现,但是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并且缺乏理论指导。本文对国外的有关移动电子商务的主要研究进行概括分类,帮助读者和用户理解认识移动电子商务,同时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

二、有关移动电子商务文献的分类

目前,关于移动电子商务的研究报道很多,涉及的内容覆盖范围很广泛,但是,对已有文献进行归类,对移动电子商务框架进行分析,帮助读者和用户理解认识移动电子商务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基于大量的文献回顾,本文将国外有关有关移动电子商务的研究分为5类:无线网络基础设施(wireless network infrastructure),移动中间设备(mobile middleware),无线用户基础设施(wireless user infrastructure),移动电子商务理论和研究(m-commerce theory and research),移动电子商务案例和应用(m-commerce cases and applications)。该划分也构成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基本框架,如图所示。

移动电子商务框架

1.移动电子商务理论和研究 (m-commerce theory and research)。这是移动电子商务框架中的最底层。主要涉及移动商务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消费者行为问题研究,认同的技术以及技术的传播等。此外还包括移动电子商务应用中所涉及到的经济,策略和不同的商业模式,以及法律法规和环境等问题。

2.无线网络基础设施 (wireless network infrastructure)。这是支撑移动商务应用发展的技术支柱之一,它包括网络需求(Networking requirements)及无线和移动网络(Wireless and mobile network)。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在移动电子商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移动商务技术的核心。它提供无线网络和网络标准,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GSM),“蓝牙” (Bluetooth), 无线局域网 (the wireless local are network WLAN),广播频率确认(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the Third-generation 3G network)等。

3.移动中间设备 (mobile middleware)。移动中间设备是指为了连接移动商务应用,在无线网络和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之间的软件层。然而移动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是昂贵的,使用不同的技术来支持不同的移动商务活动,如支付和定位商。在一些文献中发现,“技术”(agent technologies)是为支持移动商务活动而使用的软件和移动,例如,使用软件进行谈判和寻找产品。还有些文献关于“数据库管理”(database management)和“安全问题”(security issues)。在移动环境下,查询过程,数据库定位,移动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复原能力都可以不使用传统的方式而获取信息。在移动商务中的安全问题,如利用公共主要基础设施或其他技术,为移动商务应用设计一种安全无线网络基础设施。“无线和移动通信系统”(wireless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是指一些技术,十进位计数法,方法以及连接和管理移动商务应用的要素。为了连接移动商务应用或移动设备,需要一整套的标准化协议。因此,“无线和移动协议”(wireless and mobile protocols)成为一些研究关注的焦点。移动电子商务普通协议包括无线应用协议(WAP)和i-Mode协议。WAP是开展移动电子商务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WAP,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接入互联网,真正实现不受时间和地域约束的移动电子商务。

4.无线用户基础设施 (wireless user infrastructure)。无线用户基础设施包含软件和硬件两部分内容。软件是指操作系统及其界面,而硬件是连接移动商务应用的移动设备,如PDAs 和手机。有关无线用户基础设施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移动界面”(mobile interfaces),此类文献探讨分析了和移动应用及设备有关的界面设计和存在的问题。在移动环境下,设计精美并且实用的界面比较难以实现,因为移动应用通常是在一个很小的,可移动的设备上实现的。但是,设计合理、实用的移动界面还是必需的。二是关于“移动手持设备” (mobile handheld devices)[38],有一些文献探析了此类问题。

5.移动电子商务案例和应用(m-commerce cases and applications)。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从电子订票、自动售货机支付,到通过无线设备实现的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在线选购和支付,以及金融交易和其他银行业务等。Varshney and Vetter提到几中重要的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移动金融应用,移动广告,移动存货管理,定位和购物,主动服务管理,移动拍卖或反拍卖,移动娱乐服务和游戏,移动办公,移动远程教育和无线数据中心。

三、结论及启示

移动电子商务已经不仅引起企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也早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尤其2000年以来,关于移动电子商务的研究增长迅猛。可以说移动电子商务已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基于上述的文献概括分类,我们得出如下启示:

1.毫无疑问,在未来几年,移动电子商务必将迅猛发展,有关移动商务的研究也必将引起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也必将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通过上述文献回顾,可以得出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是关于移动电子商务理论,例如,关于“移动电子商务消费者行为问题”,“移动电子商务经济、策略和商业模式等问题”,“移动电子商务概述,发展背景和实用等问题”。但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相互融合,移动电子商务逐渐成为一门成熟的商务学科。在移动技术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研究重点。在早期发展阶段,以技术或基础设施为主导地位。今后在成熟阶段,更多的研究将逐渐转移并关注于用户感受、体验和营销策略。

3.在发展新的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的同时,用户基础设施需要被考虑。移动设备变得越来越小,但是运行的速度越来越快,存储能力越来越大。因此,为了适应新的的商业模式的需求,移动界面也相应地需要修改、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