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货款风险论文

货款风险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2 17:38:46

货款风险论文

货款风险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拖欠 信用风险 管理机制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外贸出口的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国企业被外方拖欠货款的问题日益凸显。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上的欠缺造成的债务拖欠等问题已成为外贸企业发展的瓶颈。文章首先对我国外贸企业货款拖欠问题的现象进行客观分析,然后剖析其深层次成因,进而从新的视角为我国外贸企业解决该问题提出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出现的经济纠纷也有所增加。其中国际贸易拖欠,即在对外贸易中应收款不能及时安全收回,大量外汇滞留损失在外,成为困扰我国众多外贸企业的一大难题。而且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这一难题造成的损失也在扩大。支付结算是进出口贸易业务链上最关键的一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支付结算工具日渐增多,这给贸易双方带来了周转与交易的便利,但由于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风险的存在,其中也潜伏了风险。以托收方式为例,若买方违约,拒绝赎单,卖方便无法收回货款。 一、造成我国出口货款被外方拖欠的原因 从国外统计数据上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造成我国出口货款被外方拖欠的原因: 1.从国际贸易拖欠案起因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直接起因以恶意欺诈为主。具体结构为:有意欺诈的拖欠款占60%;产品质量、数量或交货期有争议的占25%;属于我方外贸企业交易严重失当及管理失误的占15%;交易人员私下默契台底交易占2.5%;其他性质占2.5%。我国对外贸易的过半货款拖欠是由客户的恶意欺诈引起,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诸如产品质量或货期等贸易纠纷引起。 2.从国际贸易拖欠案件所涉及的海外公司看:(1)海外华人公司(包括我国港、澳、台公司)占50%;(2)不良外籍公司占20%;(3)纯为货物有争议的公司占20%;(4)驻外机构占5%;(5)其他占5%。 3.从外贸企业性质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导致的国际拖欠所涉及的企业以国内的全资中资企业为主体。具体结构为:80%来自国内的企业,其中的50%为国有外贸企业,30%为私营外贸企业;另外20%来自三资企业。 4.从客户新旧特征看,过半数的国际货款拖欠由老客户造成。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国际货款拖欠主要由资信不良的新客户造成。 二、外贸业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人们经过对几十起不同类型国际贸易拖欠案件进行调查,发现在外贸业务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不重视对外商资信调查。资信调查是我国外贸公司对外成交不应缺少的一个环节,外商资信状况直接关系到外贸公司能否严格履行合同,安全收汇、收货。有些外贸公司在进出口贸易中,对外商既不做资信调查,又轻率采用对出口方具有极大风险的付款方式(D/A、T/T),给国外一些不法商人欺诈行骗造成可乘之机。在对外贸易中,即使多年合作的老客户资信情况和经营状况也并非一成不变。当老客户付款出现异常时,如果缺乏警觉,不及时进行资信调查,了解其目前营运状况,便会丧失避免风险的机会。 2.货物质量有问题,履约不严肃。出口中不按时交货,货物品质、数量、规格与合同不符,导致外方索赔现象时有发生。 3.合同条款有纰漏,业务操作不规范。有些合同货物品质规格不具体,违约责任不明确,支付条款不对等,出现争议难以解决。在信用证条件下的交易中,由于不严格审证,操作不慎,出现单证不符,遭对方拒付货款的不乏其例。 4.不重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在对外贸易中“重关系,轻索赔”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宁可国家利益受损失,也不愿或不善于拆诸法律,有的公司选择国外不良讨债公司追款,反受其害。 从上述现象和存在的客观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国际贸易拖欠的形成,既有国外原因又有国内原因。就国外原因而言,海外一些不良公司利用我国开放之际,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但相应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外贸公司业务人员与管理者还未完全熟悉国际操作规范,又有急于求成的心态,用人情或小恩小惠等方式,将我外贸公司仅有的一些原始警戒攻破,或在合同条款和操作方法上设下圈套,为今后拖欠制造理由。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企业逾期未收汇属于国外方面诸多原因中,进口商信誉差和我驻外机构有意拖欠约占50%的比重。另外,造成我国外贸企业风险损失的原因除了企业主体信用管理观念的严重缺乏外,来自企业 产权制度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成因 具体来说,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贸公司体制与现代化的国际经贸发展要求不适应。我国外贸公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制,虽经转换经营机制,扩大自主权,但在经营、企业管理、财务制度等方面没有建立一套健全的制度,对业务人员和业务活动缺少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因此既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又不能妥善解决问题。外贸企业产权不明晰,使得很多国有外贸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盲目赊销;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盲目打价格战。这些行为导致了企业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效益下降,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就是要在销售收入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2.相关部门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由于从政府到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都比较淡漠,对信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政府对企业缺乏政策引导和有效支持;有的企业虽然感到信用风险管理需要,但苦于所知不多无从下手,且成本较高,在本来利润率不高的情况下不愿为此支付费用,进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干脆漠视不管。目前中国出口企业的坏账率超过5%,而发达国家企业却只有0.25%至0.5%的水平,国际平均水平也只在1%左右。中国企业出口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一开始并不是对方存心拖欠,而是中国企业自己出现制度和管理失误。 3.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在我国外贸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却常常职责分工不清,不能形成协调与制约机制,容易造成外贸企业在客户开发、信用评估、合约签订、资金安排、组织货源、品质监督、租船订舱、制单结汇等诸多贸易环节出现决策失误并导致信用损失。外贸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已成为企业账款拖欠趋势得不到有效抑制的根本原因。 4.一些公司管理水平低和业务人员素质差是造成国际贸易拖欠的直接原因。近年来,过分强调国际市场开拓,忽略了国际市场的复杂性和对风险的防范;过分强调开拓面和追求成交额,放松了对国际拖欠的管理。对外商进行资信调查在我国外贸公司中没有制度化,业务过程中随意性大,在调查的案件中,我外贸易公司以D/P或D/A成交的占50%,以T/T、银行转账形式成交的占25%。 5.对外贸企业运作中的行为规范管理不严格。有些外贸公司以承包、放权为名,实际是放任自流,致使内外串通、损公肥私、以权谋私的事件屡禁不止。 6.法律意识淡薄。一些企业负责人和业务人员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处理问题,不敢于、不善于动用法律手段解决对外贸易中的问题。有的公司在明显是外方违约或欺诈,使公司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也不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 7.国有资产自我保护机制不健全。在财务和考绩制度上不能及时反映企业逾期未收汇的状况,对造成损失的直接责任者也无相应的惩治措施。主管部门不了解国际拖欠的问题,因而无法设立预警线,难以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 8.信用管理方法落后。目前我国外贸企业业务人员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信用风险防范手段单一,没能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做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销售人员违规经营、违章操作,甚至与客户勾结留下可乘之机。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 由于经营和管理体制上存在缺陷,国际贸易拖欠问题不断发生,被拖欠的企业不愿意将事情暴露,所以问题难及早发现,形成一个逃避监管的死角。如不及早研究和解决国际拖欠问题,必然会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四、避免和解决国际拖欠问题的对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中,深化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加快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使外贸企业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得到彻底改善。对此,应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制定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国际拖欠案件的发生,并逐步建立起国际贸易风险的预防、监控、治理机制。 1.提高外贸业务人员素质是当务之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国际贸易风险的研究,外贸企业要注重业务人员防 范国际拖欠能力的培训,对刚刚从事外贸工作的人员和近年来取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尤为重要。外经贸院校也应开设有关课程,同时各进出口商会应对本行业进出口公司提供国际市场开拓与风险管理的咨询服务。 2.建立外贸风险管理的规范操作程序。加强内部管理和对外商资信调查,是避免发生国际拖欠的主要措施。尤其以D/P、D/A成交的贸易,需要进行严格的评审和有关部门出具的资信调查。从实际经验看,坚持对新客户先资信调查后成交,对老客户定期进行调查或发现疑点及时调查,可使境外拖欠案件下降50%。我国外贸企业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一直是进出口业务风险防范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在出口贸易中,我国外贸企业因诈骗而受到的损失是很大的。所以,今后我国要新增设信用管理部门,从规范客户资信管理体系入手,多角度、多方位、动态了解客户状况,统一整理分析客户信息资源,评定客户资信类型或等级,并随所掌握信息的变化及时更新评估结果,尽量做到知己知彼。接着要完善客户信用控制体系,对不同资信类型或等级的客户应在预付款、信贷担保、货款拖欠时间等方面予以不同的对待。 3.外贸公司在无法确定交易风险程度的情况下,应向保险公司办理出口信用险;货款逾期三个月,一定要有追索行动。发现对方逾期不付款,如三个月自己追收不回,应积极寻求外部途径解决(包括仲裁、诉讼等法律途径)。国际贸易经验表明,在货款逾期三个月时即进行追索,损失可以减少70%左右;外经贸管理部门应对外贸企业逾期未收汇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加强对国际经贸法律的宣传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和解决问题。从事国际贸易涉及到广泛、复杂的法律,贸易的每一种方式,交易的每一个环节,合同的每一个条款,都是一种法律关系的体现,涉及不同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必须依法办事,严格遵守合同,注重发挥律师的作用,这是被国际贸易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经验。 4.我国外贸经营权下放以后初次涉足外贸领域的为数众多的私营企业,可考虑直接将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外包”给信用管理咨询公司。与企业自己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相比,实行信用管理委托代理制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具有快速性、专门性和灵活性等优点;借鉴国际通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降低外贸信用风险。我国外贸企业在建立起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在对外贸易的实践中应该学会借鉴国际通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先进做法和手段。 虽然外贸信用风险还将长期存在,但只要我们认真地正视和研究这个问题,就完全可以把货款拖欠的难题解决。

货款风险论文篇(2)

我国涉外企业汇率风险内外部规避策略研究开题报告ƪһ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金融学

我国涉外企业汇率风险内外部规避策略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973年,布雷顿森林固定汇率体系崩溃,特别是1976年牙买加协议正式承认浮动汇率合法性

以来,控制在一定波动范围的固定汇率制随之解体。再加上全球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国对金融管制的逐渐放松,金融风险急剧增加,汇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幅波动现象。就我国的情况而言,1994年以后,外汇风险基本由国家承担,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了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此后,央行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进一步推进汇率制度的改革。汇率风险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和涉外企业的经济收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外汇风险管理日益成为我国涉外企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对外汇风险内外部规避策略的深入研究着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总体内容:采用循序渐进的研究思路。首先,通过分析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外汇市场的现状;接着明确汇率风险的相关概念、种类及影响汇率走势的因素,形成对汇率风险管理的总体知识;紧接着重点研究我国涉外企业汇率风险内外部规避策略;然后,通过对浙江外贸企业和跨国公司的汇率风险管理案例分析,深入剖析控制汇率风险的措施;最后对全文进行主要研究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展望。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2、具体内容: 1. 外汇市场

1.1外汇及外汇市场1.2国际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1.3我国外汇市场

1.3.1人民币升值过程简要回顾 1.3.2我国外汇市场的现状 2. 汇率风险2.1汇率风险概述

2.1.1汇率风险的概念 2.1.2汇率风险的种类

2.1.3影响汇率走势的因素 2.2汇率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2.3汇率风险管理

2.3.1汇率风险管理的概念

2.3.2汇率风险管理的原则 2.3.3汇率风险管理的策略 3.我国涉外企业汇率风险内部管理策略3.1选好或搭配好计价货币3.2平衡抵消法避险3.3利用国际信贷3.4运用系列保值法3.5开展各种外汇业务

4.我国涉外企业汇率风险外部管理策略4.1加强汇率风险的外部监管4.2完善监管的法律法规

4.3加快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设4.4稳步推进我国的汇率市场化改革 5.案例分析

5.1浙江外贸企业汇率风险规避策略研究

5.1.1浙江外贸企业在汇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5.1.2汇率风险规避策略5.2跨国公司汇率风险规避策略研究

5.2.1跨国公司在汇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5.2.2汇率风险规避策略 6. 总结

6.1主要研究总结 6.2进一步研究方向展望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的方法------

本文用到的研究方法有:理论分析和实证相结合,其中理论研究为主,从而研究我国涉外企业汇率风险内外部规避策略。

2、技术路线------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一)启动阶段(2010年11月12日前):确定指导教师、申报毕业论文题目,师生双向选题,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做好开题前期工作。

(二)开题阶段(2010年12月10日前):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等工作,组织开题论证和初期检查工作。

(三)实施阶段(2011年5月6日前):进行课题的实验、设计、调研及结果的处理与分析等,完成论文写作或毕业设计说明书,进行毕业论文的审阅和修改完善。

(四)答辩阶段(2011年5月22日前):毕业论文的第一次答辩资格审查、答辩、成绩评定及成绩输入。

(五)答辩阶段(2011年6月5日前):毕业论文的第二次答辩资格审查、答辩、成绩评定及成绩输入。

(六)评价阶段(2011年6月17日前):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总结、评估和评优、材料归档。

五、主要参考文献:

【1】Dominguez, K.M.E.,Tesar,L.L. Exchange rate exposure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6 (1):188~218.

【2】Hutson,E.,ODriscoll,A. Firm-level exchange rate exposure in the Eurozone[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0(5):468~478.

【3】王德中.企业对外汇风险的防范措施研究[J].经济学家,1994(1):53~61.

【4】王布衣,邵拥军.浮动汇率时代的企业外汇风险管理[J].商业会计,2007(6):51~52. 【5】刘海云,褚晓飞. 出口企业外汇风险防范策略[J].经济论坛,2008(9):48~50. 【6】古筝.企业如何规避外汇风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3):71~73. 【7】余晓婷.企业外汇风险管理[J].企业导报,2010(1):134~135.

【8】梅光增.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战略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9):245~246. 【9】徐鸿燕.浅谈我国企业面临外汇风险的现状及对策[J].北方经济,2010(4):59~60.

【10】白淑云.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与商业银行外汇风险防范对策[J].北方经济, 2008(4):72~73. 【11】李鹏.人民币升值下企业如何应对外汇风险[J].辽宁经济,2009(1):60. 【12】何燕.涉外企业经营中外汇风险的形成与规避[J].山东经济,1997(2):38~40. 【13】邱志德,贺宁.涉外企业外汇风险控制浅析[J].财会通讯,2010(6):143~144. 【14】张意新.我国企业外汇风险防范与规避探讨[J].财政监督,2009(10):78~79. 【15】王光磊.我国涉外企业如何规避外汇风险[J].时代经贸,2008(11):219~220.

外汇储备变动对货币供应的影响开题报考篇二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外汇储备,指由各国官方持有的可兑换货币及其他短期金融资产,它是当前国际储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国家宏观调控实力的重要标志。1978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6亿美元。改革开放以后,外汇储备逐渐增加,1983年达到89亿美元。但当时误认为储备过多积压外汇资金,主张增加进口,结果外汇储备急剧减少,到1986年下降到20.72亿美元,此后逐渐恢复并一直维持在一二百亿美元的平,1993年底为211.99亿美元。1994 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外汇储备不断增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央政府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逐渐复苏,我国的外汇储备也持续攀升。随之而来的是,国内的通胀问题也越来越严重。2010年,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28473.38亿美元,连续居世界首位。同时 还伴随着对外贸易双顺差现象,中央银行被迫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使得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一路高升。与此同时,我国物价水平也一路上扬,这意味着我国 通货膨胀现象越来越明显。

外汇储备的持续大幅度增加, 大大增强了我国对外支付能力, 提高了我国综合国力, 坚定了国内外对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人民币币值稳定的信心,有利于外资流入、降低对外筹资成本。外汇储备增加还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经济政治交往中的地位,为我国在国际 事务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和在国际交往中争取应有的权 利赢得了一定的主动。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直接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外汇买卖活动,国家外汇储备及其增减对我国货币供应的影响不仅直接、迅速,而且有力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下,虽然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但是外汇储备量仍然保持增长。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汇储备反映了一个国家调节国际收支和稳定汇率的能力,标志着一个国家的金融实力和国际经济地位。但是,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巨额的外汇储备可能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巨额的外汇储备不仅仅增加了持有成本、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同时还会带来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等负面影响,损害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

文献综述

1、我国外汇储备变动情况

在国际经济失衡的背景下,中国国际收支近年来持续双顺差,汇储备不断攀升,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外汇占款增加,进而引起基础货币 增加,而基础货币的增加又通过货币乘数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成倍增加。上述可以用图简略表示为:

外汇储备增加 外汇占款上升 基础货币增加 货币供应量增加

为了更方便地分析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投放及货币供给的影响,可将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写成下面的简表形式见 (表一)

表1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简表

用B来代表基础货币,根据资产负债的会计恒等式有:

B=C+M=FA+1+2+3+4-5-6-7

可见,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有五个:第一,中央银行的国外净资产FA;第 二,中央银行对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贴现及贷款1;第三,中央银行对政府的净债权 2-5;第四,中央银行对 非金融机构的净债权 3-6;第五,中央银行其他 债权净额 4-7。可以将影响外汇储备的后四个因素合在 一起,视为国内净资产,即国内信贷(包括对金融机 构债权、对政府的净债权、对非金融机构的净债 权和其他净债权),用D表示,即

D=1+ (2-5)+ (3-6)+ (4-7) (1)

中央银行的国外净资产FA由外汇占款、货币黄金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三个部分构成。外汇占款是指中央银行为收购外汇所投放的资金。我国中央银行的国外净资产主要由外汇占款构成,货币黄金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仅占了很小一部分,特别是1994 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外汇占款的投放量几乎和国外净资产相等。因此:

基础货币= 外汇占款+ 国内信贷,用R表示外汇占款。

则 B=R+D (2)

从上式可以明显看出:基础货币是外汇占款的同向线性函数,即在假设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 下,外汇占款的增加直接 造成基础货币的等量增加。

进一步的,中央银行发放的基础货币B在 整个金融银行系统流通中有一个放大的过程,假设货币乘数为 k,那么货币供应量

M=kB (3)

M 表示货币供应量,k表示货币乘数,综合以上可得:

M= (R+D)k (4)

假定k 和 D 不变,则 M 的增减取决于 R(外汇占款),而外汇占款的增加是由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引起的,因而外汇储备变动是决定中央银行货币供应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知道,外汇储备的增加会导致外汇占款的增 加,进而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加,而基础货币的增加又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成倍增加。

二、对中国货币供给量的内生性分析

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货币本身并无内在价值,它仅仅起到方便交易的作用。 认为货币是覆盖实体经济上的一层面纱,对经济不 发生实际的影响,即持有货币中性论的观点,这对中国货币供给量的内生性分析

(一)我国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为:Ms=BK。(其中 B 为基础货币投放量,K 为

货币乘数)

(二)对基础货币 B 分析:我国基础货币投放量 B 的来源主要有三个部分: 一是人民银行对银行系统贷款;二是外汇占款;三是人民银行对中央财政预算的 透支与借款。而从中国人民银行历年的资产负债表中可以看到:

(1)自 1994年以来,外汇占款在中国人民银行资产中比重逐渐增大,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

(2)由于 1994 年后中央银行转变基础货币投放方式,银行系统贷款比例逐步减少,但它仍是基础货币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央银行基本停止对中央财政的透支和借款,虽然 2001 年后有所增加,但占基础货币供给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1)外汇占款分析:一般地,一个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可能有三种情况: 一是由于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外汇市场上外汇供大于求,中央银行为了保持本币 汇率的相对稳定 ,在外汇市场上用本币收购外汇,导致外汇储备增加;二是用 借入的外汇补充外汇储备;三是用外汇储备收益补充外汇储备。我国的外汇储备 收益不计入我国的外汇储备,而是计入中央银行的对外资产,而且我国也不存在 借入外汇补充外汇储备的情况,所以,我国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只能是通过第一 种情况增加的。在当前的结汇售汇制度和外汇市场制度下,外汇储备受国际收支 状况和外汇管理体制的影响,中央银行是不可能自主控制外汇占款的,而只能被 动地提供基础货币。

(2)人民银行对银行系统贷款分析: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是通过中央银行对存款货币银行提供再贷款和再贴现而形成的。1998 年开始,中央银行取消 了贷款限额管理,存款货币银行进一步强化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存款 货币银行是否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和再贴现取决于其信贷意愿。经济的景气与 否,直接关系到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贷款意愿。在经济不景气时,商业银行的惜 贷现象,完全可以削弱中央银行为刺激经济所做的宏观货币政策调控。企业信 贷需求的顺经济周期特性决定了中央银行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的多少。另一方 面,中央银行为控制基础货币随着外汇占款大量增加而被迫作出对冲调整, 相应减少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但中央银行不可能自主确定外汇储备和外汇占 款的规模,只能通过收回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来对冲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因 此,中央银行对银行系统贷款的控制是很弱的。

(3)人民银行对中央财政预算的透支与借款分析:1995 年《中国人民银行 法》明确规定中央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向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提 供贷款,财政赤字要依靠市场融资来解决,从而在制度上杜绝了财政收支对基础 货币的过多影响。我们从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可以看到:中央银行对政府 债权占基础货币的比重逐年减小,政府债权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力度似乎削弱了, 大量的政府财政赤字似乎是通过在市场上大量发行国债来解决的。但是,由于我 国国债的购买者大多是国有银行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因此政府的资金短缺最终还 要由中央银行贷款来解决。可见,人民银行对中央财政预算的透支与借款也是具 有内生性的。

由基础货币 B 的最主要决定因素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 的控制力量是有限的,也即基础货币 B 是具有内生性的。

三、引起外汇储备变动各因素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 一) 汇率变动对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影响汇率是通过国际收支对国家外汇储备

产生影响的。当一国货币对外贬值时,出口商所换回的外汇可以在国内兑换更多的本国货币,而进口商则需要支付 更多的本国货币兑换进口所需的外汇。因此, 一国货币对外贬值会刺激出口, 使外汇收支得到改善, 从而使外汇储备增加; 反之,一国货币对外升值,则会导致该国国际收入相对减少,国际支出相对增加, 从而 使外汇储备减少。我国汇率变化的基本轨迹是从高估到市场汇率并轨。

( 二)资本大量流入对货币供应的影响资本大量流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国内资金不足,但在外汇受到管制的国家,国际资本流入也会直 接增加国家外汇储备。我国是资本项目实行严格管制的国家,境外长期投资和短期投机资金的大量流入意味着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这必然导致中央银行通过不断购入外汇的方式向社会注入基础货币, 因而它对国 内货币的冲击是直接的、迅速的, 而相对而言, 在资本项目管制不太严格的国家, 资本流动对货币供应的冲击则比较间接。

四、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理论分析

大卫 休谟早在18世纪中叶提出的铸币流动机制理论,就对一国贸易收支引起一国国内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关系作出了研究。其基本思想主要是:在金本位制 下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就意味着本国黄金的净输出 ,国内货币供量减少;反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将导致本国黄金的净流入,黄金流入使国内黄金存量增加,货币供给相应增加。这一过程如下图二 。

图 2价 格 铸币机制的作用过程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 .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自动调节理论,认为如果国际收支顺差引起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商品价格就会上涨,黄金的名义价值就会跌至实际价值之下,从而导致黄金流出,商品输入。这样,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引起的货币的国际流动,解决了各国货币量的过多与不足的问题。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汇储备还是是本币政策和外币政策的联系纽带和结合点。在弹性汇率之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在增加经济中的总需求上是有效地,并且它的效果会因净出口增加而加强。但在固定汇率制之下,若货币供应量增加,总需求增加,同时降低了利率 ,这会引起国际收支逆差,国际收支逆差引起货币供给下降,除非这种效应被货币当局运用积极地货币政策抵消,其进一步的影响是:(1)若国际收支余额被冻结,货币供给将维持在新增加的水平上,对经济的扩张性影响继续存在。 但外贸逆差要求必须减少相应数量的外汇储备。这种政 策 只能实行到外汇储备下降到不可接受的低水平为止。 于是 ,货币供给将不得不削减到其初始水平。

(2)若国际收支逆差不被冻结,货币供给将下降,从而总 需求减少。这就抵消了最初的货币扩张。也就是说,对于实行固定汇率的发达国 家而言,扩张性货币政策显然受制于融通逆差的外汇储备的多少 。

参考文献

1、石华军,肖珑. 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货币供给量内生性的实证分析(2000-2005).《经济与管理》.2006 年第 1 期

2、张曙光. 货币供给:外生性和内生性的比较. 中国金融采购网. 2005-10-21 2009年12月第12期 .

3、邓永亮 .《外汇储备增长 对 价格水平影响研究 》,当 代 经 济 管 理 . 2009年12月第12期 .

4、岳意定 张璇,我国外汇储备对基 础货币影响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 研究,2007 年第一期

5、曼昆【美】,经济学原理[M],梁小民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年第 2 版

6、李增育、余明: 外汇储备、汇率波动和货币政策操作 金融研究 2004 年第 2 期。

7、蒲艳萍、李权.外汇储备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J].统计与 决策, 2006( 8) , 99- 101.

货款风险论文篇(3)

关键词: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动态模型;差分GMM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1)-0021-05

一、引言

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给各国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在反思本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时,学术界和政治界将部分谴责落在了货币政策上,认为美国2002年以来长期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低利率政策)刺激了证券化信贷产品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积聚,激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放松信贷标准,不断提高经营杠杆并过度承担风险,并最终影响金融稳定。基于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的这一关系,Borio and Zhu(2008)首次在其工作论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该渠道指出货币政策会通过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和容忍度,从而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和投资决策,并最终影响金融稳定。风险承担渠道理论揭示了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一种常常被人忽视的关系,即一个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并且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也许不利于金融稳定,因为它会激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过度承担风险。

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货币政策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占主导地位。那么这样一条货币政策传导的新渠道在我国是否存在?如果确实存在,那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方向又是怎么样的?围绕这些问题,本文将整理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并利用我国2004年-2013年45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以及宏观经济数据实证研究我国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以期为货币政策设计提供一定的建议参考。

二、文献综述

(一)理论研究综述

Thakor(1996)较早从理论方面开始探究货币政策和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银行贷款和政府债券之间的投资收益差额决定了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数量和银行资产组合风险的影响程度。若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的政府债券收益下降程度大于银行贷款收益,则银行会偏好增加资产组合中贷款的比重。Rajan(2005)也指出较低的利率环境是银行热衷于高风险项目行为的根本原因。这些结论都暗示了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但遗憾的是这些结论并没有引起当时学术界和货币当局的重视。直到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才得到关注。Borio and Zhu(2008)第一次提出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的概念,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刺激银行提高风险承担水平和风险容忍度。关于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内在传导机制,不同学者提供了不同的理论解释。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归纳了风险承担渠道四种传导机制:(1)估值、收入和现金流机制。Adrian and Shin(2009)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推升资产价格以及企业贷款抵押品价格、降低企业财务费用、改善企业现金流状况,进而影响银行企业经营和违约概率的估计,使得银行在筛选投资项目或贷款监督时提高风险容忍度、放松信贷标准、增持高风险投资项目,风险承担水平提高。(2)追逐利益机制。Rajan(2005)提出宽松的货币政策会使得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迅速下降(相比其他资产收益率),而出于货币幻觉或者长期契约等原因,投资者的目标收益率是“粘性”的。因此,银行更加偏好通过提高投资组合中高风险资产的比重来达到目标收益率,也因此承担了更多的风险。(3)竞争机制。Rajan(2005)还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缩小了银行的利差收入。此时信贷市场上会出现激烈的竞争,为了获得更多的信贷资源,银行会放松信贷标准,风险承担水平也因此提高。(4)保险机制。Borio and Zhu(2008)认为在经济萧条或遭受巨大冲击时,银行预期政策当局实施宽松的政策或采取一定的救助措施,因此依旧进行风险投资,风险承担水平上升。

(二)实证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风险承担渠道的实证研究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基于银行信贷标准的视角检验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Jiménez and Peydrò(2009)利用1984-2006年来自西班牙的个人季度贷款数据检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会影响银行的风险承担。他们的研究发现低利率从短期来说减少了未偿还贷款的利息负担,降低了其违约概率,但从中期来看,长期扩张的货币政策使银行对抵押品估值过高并对市场盲目乐观,在逐利动机下银行通过降低信贷标准承担更多的风险。Ioannidou等(2009)运用相似的方法对1999-2003年玻利维亚的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进行了研究,发现随着联邦基金利率的持续下降,银行倾向于向拥有不良贷款记录或信用等级较低的借款者发放贷款。第二类是从银行资产负债表风险出发研究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Altunbas等(2011)收集了15个欧盟国家和美国1100家银行的数据,运用预期违约概率(EDF)作为银行风险承担的变量,证实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具有显著负面影响。Delis and Kouretas(2011)研究西欧国家2001-2008年的数据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并发现银行的资本水平较低,货币政策对其影响更大。

梳理国内相关文献发现,目前我国学者主要关注对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研究,如贾炳汉(2004)研究了货币渠道在我国的有效性,指出利率传导渠道在我国目前是失效的,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占主要地位。目前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文献屈指可数。张宝、张强(2011)最早从风险承担渠道的起源、风险承担渠道的理论机制和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三个角度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谭中、粟芳(2011)利用我国11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分析了货币政策、市场约束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表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有效的市场约束都能够降低银行的破产风险,且短期的货币政策效果要强于长期。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证方面对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并证实货币政策调整对银行风险承担存在显著影响。而国内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实证文献较少。

三、研究设计及数据说明

(一)模型构建

为了验证我国是否存在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本文借鉴了Delis and Kouretas(2011)的模型构建如下模型:

Risk■=α■+α■Risk■+α■MP■+α■LNSIZE■+α■ROAA■+α■CAP■+α■IPO■+α■CR■+α8GDPpc■+ε■

上式中,i=1,2,3...N表示样本银行的家数,t表示研究的样本时间值,Riskit表示第i家银行当期的风险承担行为指标,Riski,t-1表示第i家银行上一期的风险承担指标;MPt表示本文主要解释变量货币政策的变量。由于不少研究发现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具有滞后性,因此本文在模型中加入了银行风险承担指标的滞后一期变量,本文构建的模型也为动态模型。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本文的主要被解释变量是银行风险承担。衡量银行风险承担的常用指标有预期违约率(EDF)、风险资产占比、Z值等。理论上来说,预期违约率(EDF)能够全面衡量银行的整体违约风险,是衡量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最理想的指标。但是考虑到目前我国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违约信息库和健全的信用评价体系,无法获得我国银行业的相关EDF数据。本文选择了另一个被广泛用来衡量银行风险承担的指标――Z值。Kim(1994)最早将Z值用来衡量银行破产风险。用Z值衡量银行破产风险的原理是:一家银行存在破产风险是指该银行出现资不抵债导致银行最终破产的可能性。如果用股东权益/总资产(CAR)代表权益资产比率,而净利润/总资产(ROA)代表资产收益率,那么银行的破产风险可以表述为prob(CAR<-ROA)。

根据Levine and Laeven(2009)的计算方法,Z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Z■=σ■(ROA■)/(ROA■+CAR■)

上式中ROA■表示第i家银行t时期的资产收益率;CAR■表示第i家银行t时期的权益资产比;σ■(ROA■)表示第i家银行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Z指数越大,说明银行面临的破产风险越大,银行经营越不稳定。对于σ■(ROA■)的处理参照了Levine and Laeven(2009)的做法,用第t-2年至第t年连续3年数据滚动计算得到。

2、主要解释变量。本文主要的解释变量是货币政策。由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尚未完成,因此无法参考国外相关文献采用银行间利率作为度量货币政策的有效指标。我国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手段包括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因此本文选择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M2R)和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RD)作为货币政策的变量。M2R越高,RD越低,说明货币政策越宽松。对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RD)的处理,本文参照姜再勇和钟正声(2010)的方法,根据其月末数据计算其年度平均值。

3、控制变量。为了有效识别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本文还选择了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其他重要变量。

(1)银行规模(LNSIZE)。本文用总资产的对数衡量银行规模大小。规模大小不同的银行在业务经营策略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其风险承担水平也不同。

(2)资本充足率(CAP)。本文用资本充足率作为衡量银行资本充足性的指标。资本充足率是指银行自有资本占银行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该指标能够衡量银行的最后偿债能力。

(3)平均资产报酬率(ROAA)。本文选取平均资产报酬率衡量银行的盈利水平,平均资产报酬率越高,说明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平均资产报酬率的计算公式为:净利润/(期初总资产+期末总资产)/2。

(4)IPO。IPO设置为虚拟指标,银行上市前IPO取值为0,上市后IPO取值为1。目前我国共有上市银行18家,各银行上市时间不同,其中徽商银行和重庆银行均于2013年11月刚刚上市。

(5)实际人均GDP增速(GDPpc)。本文采用实际人均GDP增速作为衡量宏观经济发展情况的变量。

(6)银行业竞争程度(CR4)。本文采用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行业集中度来衡量银行业竞争程度。由于我国四大国有银行无论是在资产规模、贷款额还是存款额方面都占银行业主体地位。因此,本文选用四大国有银行贷款总额占银行业总贷款额的比重衡量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CR4指数越大,说明我国银行业市场份额越集中,行业竞争程度越低。

(三)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本文收集了2004―2013年间我国45家中资商业银行的年度数据以及宏观经济数据构建面板数据。基于样本银行的成立时间不同以及数据库数据缺失等原因,本文建立的面板数据为非平衡面板数据。本文选择的45家样本银行包括我国5大国有商业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等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恒丰银行、宁波银行等28家城市商业银行。本文选取的样本银行涵盖了全国24个省(直辖市)。

本文的银行微观数据均来自Bankscope数据库。为了减少面板数据的非平衡程度,笔者根据Bankscope数据库的计算口径和银行相关报表数据对部分缺失数据进行了补充。本文的宏观经济数据来自同花顺IFIND数据库,国家统计局网站以及银监会年度报告。

表1给出了45家样本银行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银行微观数据来看,衡量银行破产风险的Z值均值为0.0346,Z值最大值为0.7265(光大银行2005年),最小值为-0.0021(工商银行2004年),说明整体而言我国银行破产风险较低,银行体系较稳定。银行总资产的对数(LNSIZE)均值为12.3810,其中最大值为16.7556(工商银行2013年),最小值为8.5914(柳州银行2005年)。资本充足率(CAP)的均值为11.5916,2008年后45家样本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超过BaselⅢ规定的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其中资本充足率最大值为62.62%(渤海银行2006年),最小值为-0.39%(光大银行2006年)。平均资产报酬率(ROAA)的均值为0.9634,其中最大值2.999(富滇银行2008年),最小值为-1.39(渤海银行2006年)。

四、实证分析

由于本文构建的模型为包含被解释变量一阶滞后项的动态模型,采用传统的OLS方法等方法进行回归会使结果有偏差。因此本文采用差分GMM估计方法进行回归。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一阶差分或选取合适的工具变量来消除未观测的个体固定效应,此外该方法还使用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问题。一阶差分GMM估计在动态面板的实证文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运用了Stata12.0对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为了保证模型设定的合理性以及模型估计的有效性,首先需要进行两个重要检验:(1)二阶干扰项序列相关检验。差分GMM成立的前提条件是模型的扰动项不存在自相关。由于差分后的扰动项仍然存在一阶自相关,因此需要检验扰动项的差分是否存在二阶或更高阶自相关。(2)过度识别检验(Sargan)。该检验主要判断选取的工具变量是否都合理。本文进行检验的结果是:AR(2)和Sargan的P值均大于0.1,符合差分GMM的回归要求。

从表2的结果可知:

首先,银行风险承担的滞后一期变量的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水平上为正,说明我国银行业的风险承担行为确实具有延续性。每一期银行经营中形成的风险都不是独立的,会影响后一期甚至后几期银行风险承担。这些风险通过不断累积最终会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银行风险承担的这种动态延续性使得风险变得更难控制。

其次,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M2R)的系数在1%的显著水平上为正,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RD)的系数在1%的显著水平上为负,都说明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导致银行更高的破产风险。这验证了我国的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确实存在。另外,从货币政策两种带来变量的系数上可知,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的系数绝对值为0.0019,大于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的系数绝对值0.0002,说明每单位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要大于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也就是说我国风险承担渠道下,价格型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激励强于数量型工具。

此外,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中还可以发现:从银行微观特征变量来看,银行规模大小、平均资产收益率和资本充足率与银行风险承担均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强且资本越充足的银行,其风险承担水平越小。这可能是因为规模越大的银行由于受到了更为严格的业务管制造成经营保守,或者其本身具有良好的风险控制能力,风险承担水平较低;资本越充足的银行风险资本占比越低,破产风险也越低;盈利能力较差的银行出于逐利动机而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人均GDP增长率与银行风险承担显著正相关,说明宏观经济较好时银行预期未来经济形势较好,银行风险容忍度增强,银行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该结果反映了银行风险的顺周期性。银行业竞争指标CR4与银行风险承担变量显著负相关,这说明我国银行业垄断程度越强,银行的风险承担意愿和水平越低。

五、结论和建议

本文收集了2004年-2013年我国45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和相关宏观数据,并运用差分GMM回归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做了实证检验。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确实存在,且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刺激银行承担更多的风险;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大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银行的规模大小、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性与银行风险承担呈反比;人均GDP增长率、银行业竞争性与银行风险承担呈正比。

银行风险承担问题不仅关系银行自身经营发展,更关系金融稳定。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理论认为从金融稳定的视角来说,货币政策并非中性。因此我国货币当局应该重视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关注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中央银行应将货币政策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在进行货币政策调控时配合使用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同时,货币政策的目标应更加兼顾金融稳定,在调整货币政策时考虑其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作出前瞻性和系统性的把握。

参考文献

[1]Adrian T. ,H.S.Shin.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nd Monetary Economics[R].FRB of New York Staff Report 2010 No.3

[2]Altunbas.Y, Gamnacorta.L.Does Monetary Policy Affect Bank Risk-Taking?[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11(4):135-146.

[3]Borio.C and H.Zhu,Capital Regulation,Risk-taking and Monetary Policy:A Missing Link in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R].

BIS Working Papers 2008 No.268.

[4]Delis M.D.and G.P.Kouretas. Interest Rates and Bank Risk-taking[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11 35(4):840-855

[5]Jiménez,G.,J.A.Lopez. How does Competition Impact Bank Risk-Taking? [R].BANCO DE ESPA A Working Paper 2010 No.10/276.

[6]Ioannidou,V.,S.Ongena, J.L.Peydró.Monetary Policy,Risk-taking and Pricing: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R].

NBER Working Paper 2009.

[7]Laeven L,R Levine. Bank Govermance,Regulation and Risk Taking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9(2):259-275.

[8]Rajan,R.G.Has Financial Development Made the World Riskier?[J].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 2005(12):499-533.

[9]Thakor A. Capital Requirements ,Monetary Policy, and Aggregate Bank Lending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 J].Journal

of Finance 1996(4):221-243.

[10]贾炳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11]姜再勇,钟正生.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体制转换特征: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考察[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0,(4):23-34。

[12]谭中,粟芳.货币政策、市场约束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实证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1,(5):57-66。

[13]张强,张宝.货币政策传导的风险承担渠道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 2011,(10):103-107。

There Exist the Risk-bearing Channels of Monetary Policies in China?

――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the GMM Method

CHEN Xiaoxiao

(School of Finance of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货款风险论文篇(4)

【论文摘要】 目前,进出口贸易普遍利润微薄,而货物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却有所增,货运保险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如果对贸易术语与货运保险的基本原理理解不清,即便投了货运保险,也有得不到赔偿的可能。因此,凡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士都有必要了解和掌握有关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的基本知识,这对减少进出口贸易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论文关键词】 贸易术语 仓至仓条款 可保利益 集装箱运输 国际贸易是在相距甚远的两个国家的贸易商人之间进行的,把所订货物从一个国家运往另一个国家,往往要经过长途跋涉的运输过程,包括装载和存贮,在此期间难免遇到各种各样预想不到的风险,使货物发生损毁,给贸易当事人造成经济损失。尤其是现在进出口贸易普遍利润微薄,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却有所增加。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对货物的保险显得尤为重要。 国际货物通过投保运输险,将可能发生的损失变为固定的费用,在货物遭到承保范围内的损失时,可以从有关保险公司及时得到经济上的补偿。这不仅有利于进出口企业经济核算,而且也有利于进出口企业保持正常业务,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 提起保险,一定要弄清保险的原理,不能盲目地认为只要投保就能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使用何种贸易术语,由谁来办理货物运输保险,选择怎样的保险条款等,都是国际贸易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国际贸易货物运输保险与国际贸易术语息息相关。凡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士都有必要了解和掌握有关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的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仓至仓条款” 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海上货物运输保险都采纳了“仓至仓条款”。所谓“仓至仓条款”是海运货物保险责任起讫的基本原则,它规定了保险人承担责任的时空范围,从保单载明的发货人仓库或储存处所开始运输时生效,在正常运输过程中继续有效,直到保险单载明的目的地收货人最后仓库或储存处所或保险人用作分配、分派或非正常运输的其他储存处所为止,货物进入仓库或储存处所后保险责任即行终止。如未抵达上述仓库或储存处所,则以被保险货物在最后卸载港全部卸离海轮后满60天为止。如在上述60天内被保险货物需转运到非保险单所载明的目的地时,则以该项货物开始转运时终止。 “仓至仓条款”是运输货物保险中较为典型的条款,它具有充分性、严密性的特点。货物保险人对被保险货物的保障程度贯穿于货物运输全过程的每个环节,涉及各种运输方式,整个运输过程无遗漏。正因为“仓至仓条款”具有如此特点,常常会使对外贸知识掌握粗浅的人误认为,只要采用了此条款,运输过程中货物发生损毁,就会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对“仓至仓条款”认识的局限,往往会导致进出口企业的经济损失,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忽略了采用何种贸易术语、风险责任由谁承担、对被保险货物有无可保利益、索赔人与保险人有无直接的法律关系等因素。 二、什么是“可保利益” “可保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在保险标的上,因具有某种利害关系而享有的并为法律所承认、可以投保的经济利益。可保利益是保险合同的重要条件,世界各国的保险法都规定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必须对保险标的具有可保利益,才能跟保险人签订有效的保险合同。如果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不具备可保利益或超出可保利益的范围,则他们同保险人所签的保险合同无效。换句话讲,当保险标的的损害对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造成相应的经济损失时,称该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于该标的物具有可保利益,相反则不具有可保利益。在国际贸易中,通过贸易术语来划分买卖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决定货物风险转移的界线,而风险的转移又与可保利益的转移紧密相关。因此,贸易货物从卖方的仓库到买方的仓库之间,由谁来办理货物运输保险,谁享有可保利益,以及谁具有向保险公司索赔的权利,都取决于买卖双方所采用的贸易术语。 在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中,任何承保的险别,其中亦包括“仓至仓条款”,都应该是在可保利益原则基础上成立的。当货物发生损失,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索赔的前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保险人与索赔人之间必须具有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第二,索赔人对保险标的享有可保利益;第三,所发生的风险损失在承保责任范围之内。 三、贸易术语与“可保利益”原则的关系 在国际贸易中,采用不同的贸易术语,买卖双方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各有不同。仅就由谁办理货运保险而言,亦取决于所采用的贸易术语。在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 erms2000中,明确规定由卖方办理货运保险的术语仅有CIF和CIP两种。那么,其他术语项下就不用办理货物保险了吗?其实不然,只不过办不办保险不是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强求的项目而已,买卖双方要根据各自的情况酌情办理。目前,随着各个贸易企业对风险防范意识的不断提高,买卖双方都有必要对属于自己的货物加以运输保险,以避免可能发生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依照国际贸易惯例,谁负担货物的风险,谁就有可保利益。因此,对货物风险归属于自己的货物,一定要加以投保,切莫抱有侥幸心理。保险费用也不过于货物总值的千分之几,不要为了节省保险这点费用,而蒙受更大的经济损失。 在现行的国际贸易中,许多运输货物投保时,都采用了“仓至仓条款”。但是当货物发生损失时,有时却得不到赔偿,其主要原因就是投保时没有弄清风险界线与可保利益的关系。尽管“仓至仓条款”涵盖整个运输过程,但不具备可保利益则得不到保险赔偿。以下分析各组贸易术语风险的归属,以避免投保货物保险时的盲目性。 1.E组术语 E组术语,只有EXW(工厂交货)一个术语,是指卖方在卖方的场所或其他指定地点,将未经出口清关的货物置于买方支配时即完成交付,也就是说风险转到买方。买方从此时就具有了可保利益,买方为了使属于自己的货物安全地运达目的地,对运输货物加以投保,投保时可采用“仓至仓条款”。如果货物在承保范围内发生损失,买方有权向保险公司索赔。 2.F组术语 F组术语,包括FCA、FAS和FOB三种贸易术语。这三种贸易术语虽然同属于主运费未付贸易术语,但是根据各自的交货地点以及所采用运输方式的不同,风险转移的时间与地点亦不相同。因此,货物运输投保的起讫范围,也不能一概而论。 就FCA(货交承运人)而言,是指卖方在指定的地点将已经出口清关的货物交付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时,即完成交付,风险转移是以货交承运人为界,此贸易术语主要适用于包括集装箱运输在内的多种运输方式。由于这种贸易术语涉及多种运输方,所指的承运人接货地点也不固定统一,因此贸易双方在此贸易术语下,一定要对承运人接货的地点加以明确。在承运人接收货物之前,风险属于卖方;承运人接收货物之后,风险转于买方。那么,投保货物运输保险亦不能以为采用了“仓至仓条款”就万事大吉。为了避免经济损失的发生,在风险转移之前卖方应根据情况,对货物加以投保;在风险转移之后,买方要酌情加以投保。在FCA贸易术语项下,特别是采用集装箱整箱运输方式(FCL)时,承运人一般不对货物进行清点,常常在提单上注明“不知条款(unknown clause)”,当集装箱内货物发生货损、货缺,甚至空箱时,承运人很难查明其原因,一般以承运人向货主交付货物时,集装箱的铅封是否完好为准。如果集装箱表面及铅封完好,承运人不负责任。既然承运人不负责任,保险公司也常常以风险未曾发生为由不予理赔。因此,采取集装箱运输方式时,最好是让承运人或其代理人清点货物,以免货物发生损失时无据可循。 FAS(船边交货)贸易术语,是指卖方在指定的装运港将货物置于船边,即完成交货,这意味着买方从此时起,承担对货物的风险及费用。在此之前卖方享有可保利益,卖方要负责对从自己的工厂或仓库运到船边的货物加以投保。在风险转移之后,买方要负责货物从船边到上船以及一直运到自己仓库的投保事宜。在此贸易术语项下,买方对运输货物投保时即便含有“仓至仓条款”,当货物发生承保范围内的损失时,也只能就货物风险转移之后发生的货损,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而卖方不能因为买方投保的起止范围是“仓至仓”,就能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其原因是卖方与承保人之间不具备合同关系,卖方只有自身向保险公司投保从自己的仓库到船边为止的货运险,才有向保险公司所赔的权利。 FOB(装运港船上交货)贸易术语,是指卖方在指定装运港于货物越过船舷时完成交付。这意味着买方从该交付点起,承担货物损失的一切风险。在货物越过船舷之前,卖方具有可保利益;随着货物越过船舷,可保利益也随之转到买方。在FOB贸易术语下,海运货物保险由买方办理,即便买方投保“仓至仓条款”,货损如果发生在货物越过船舷之前,买方对此段的货损无权向保险公司索赔,因为此时他对货物不具可保利益。卖方为了避免经济损失,要自行对货物投保从自己仓库到越过船舷这一段的运输保险。 3.C组术语 C组术语,包括CFR、CIF、CPT及CIP四种贸易术语,这四种贸易术语同属于主运费已付贸易术语,在买卖双方的责任和义务、风险 转移的界线上有所不同。 CFR(成本加运费)术语和CIF(成本加运保费)术语,在风险转移的界线上,都以装运港船舷为界,但是在由谁办理货运保险业务方面却有区别。 CFR由买方办理运输保险,买方负责货物保险的起讫区间是货物越过装运港船舷之后到买方的仓库。在CFR术语项下,买方办理货物保险时即使有“仓至仓条款”,在货物上船前发生的损失,买方无权向保险公司索赔,因为此时买方还不具备对货物的可保利益,从卖方的仓库到货物上船这一区间,应由卖方酌情办理保险。 CIF是适用“仓至仓条款”的典型贸易术语。货物越过船舷之前的风险属于卖方,卖方拥有可保利益;货物越过船舷之后的风险属于买方,买方拥有可保利益,这一点同CFR贸易术语相同,为什么称CIF是最适应“仓至仓条款”的术语?CIF术语中明文规定了由卖方办理货运保险,卖方在办理保险时,可以自己的名义对货物运输全程进行投保,即可以采用“仓至仓条款”。在货物上船之后,卖方将取得的提单以及所有出口单据,包括背书转让的保险单,通过银行转给买方,买方付款赎单后,即获得可保利益。这样可以以一张保险单贯穿从卖方仓库到买方仓库的整个运输过程。 在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卖方只有以自己的名义对货物进行投保,并且采用“仓至仓条款”,才有对从发货人仓库到货物上船为止这一区间发生的货物损失向保险公司索赔的权力。如果卖方以买方的名义投保,保险合同中即使有“仓至仓条款”,卖方也不具备对货物越过船舷之前所发生的损失进行索赔的权利,因为卖方不是被保险人,与承保人之间不具备直接的法律关系。 CPT术语与FCA术语有很多相同之处,同属于货交承运人贸易术语,是指卖方在指定的地点将已经出口清关的货物交付给承运人时,风险转移到买方。其主要区别在于CPT术语由卖方负责办理运输事宜并支付运费。至于办理货运保险CPT与FCA一样,以货物交付启运地承运人为界,买卖双方各自酌情办理。当买方办理货运保险时,即便采用了“仓至仓条款”,所办理的货运保险也只涵盖货交承运人之后到买方仓库这一区间发生的货物损失。卖方为了避免经济损失的发生,必须对风险转移之前的货物加以投保。CPT贸易术语同前面所述的FCA贸易术语一样,主要适用于包括装箱运输在内的多种运输方式。 CIP术语与CIF贸易术语类似,不同之处在于CIP的风险界限以货交启运地承运人为界,CIF的风险界限以装运港船舷为界。在办理货物保险方面,两术语都规定由卖方负责办理。CIP贸易术语同CIF贸易术语一样,卖方只有以自己的名义向保险公司投保,并采用“仓至仓条款”,然后将背书的保险单转移给买方,才能以一张保险单承保货物的全程。如前CIF所述,假如卖方以买方名义进行投保,卖方就等于放弃了对风险转移之前发生的货损向保险人索赔的权利。 CPT、CIP与FCA术语一样,主要适用于集包括装箱运输在内的多种运输方式,注意事项请参见前面FCA的解释。 4.D组术语 D组贸易术语包括DAF、DES、DEQ、DDU以及DDP五种,这五种同属于货物到达类术语。在D组术语项下,卖方要在规定的期限内,DAF在边境、DES在目的港船上、DEQ在目的港码头、DDU和DDP在指定的目的地约定的地点,将货物置于买方的支配下,即完成卖方的交货义务。在风险转移之前,可保利益属于卖方,关于货运保险及索赔事宜应由卖方办理;在货物风险转移之后,买方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货物办理保险及索赔事宜。因此,在D组术语下办理货运保险,也要考虑风险界线,不能因为保险合同中有“仓至仓条款”,就一定能得到保险人的赔偿。 综上所述,可保利益的划分是与买卖双方的风险界线紧密相连的。不论买方和卖方都必须根据自身承担的风险区间来确定投保责任,不能因为保险单上有“仓至仓条款”,发生货损时就可以向保险人索赔。索赔时必须明确本人有无可保利益、与保险人有无合法的利害关系、货物发生损失是否在风险承保责任范围之内。 关于INCOTERMS C组贸易术语的研究”.韩国启明大学博士论文.2004

货款风险论文篇(5)

论文摘要:从实务的角度综述了汇付方式的运用及融资,探讨了汇付方式下的融资风险及管理,以期降低进出口方利用汇付方式进行货款结算、银行方对汇付项下予以融资时所面临的风险,进一步提高汇付方式的利用率。



1汇付的概述

1.1汇付的概念及性质

汇付是指付款人通过银行或其他途径主动将款项汇交收款人。它采用的是顺汇方法,即资金的流向与支付工具的传递方向相同。在国际贸易中,如采用汇付方式,则通常是由买方按约定的时间和条件,通过银行将货款汇交给卖方。卖方能否按时收回约定的款项,完全取决于买方的信誉。因此,汇付的性质为商业信用。

1.2汇付的关系人

(1)汇款人。在进出易中,汇款人通常是进口方。

(2)收款人。在进出易中,收款人通常是出口方。

(3)汇出行。即指受汇款人的委托,汇出款项的银行,通常是进口地的银行。

(4)汇入行。受汇出行委托解付汇款的银行。又称解付行。在对外贸易中,通常是出口地的银行。汇入行与汇出行之间,事先订有协议,在协议规定的范围内,汇入行对汇出行承担解付汇款的义务。

(5)中间银行。当汇出行和汇入行之间没有业务往来关系时,在汇款中起“中转”和“桥梁”的作用。

1.3汇付的分类:

从汇款形式上,由于使用结算工具的不同,汇付可以分为电汇、信汇和票汇三种方式。

(1)电汇是汇出行应收款人的申请,拍发加押电报或电传给汇入行,指示解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的汇款方式。汇出行和汇入行之间凭银行密押确认其电函的真伪。

(2)信汇是汇出行应汇款人的申请,将信汇委托书用航空信函寄给汇入行,授权解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的汇款方式。

(3)票汇是以银行即期汇票作为支付工具的汇款方式,即汇出行应汇款人的要求,开立以其分行或行为解付行的银行即期汇票,并将该汇票交给汇款人,由其自行寄给收款人或亲自交给收款人,最后由收款人凭票向付款行收款。

1.4汇付的特点

(1)风险大。

汇付结算方式完全是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结算方式。交易双方根据合同或经济事项预付货款或货到付款,预付货款进口商有收不到商品的风险;而货到付款则出口商有收不到货款的风险。

(2)资金负担不平衡。

对于货到付款的卖方或预付货款的买方来说,资金负担较重,整个交易过程中需要的资金,几乎全部由他们来提供。

(3)手续简便,费用少。

汇付的手续比较简单,银行的手续费用也较少。所以在国际贸易的预付货款及货款尾款结清上使用较多。

2汇付方式在国际贸易方式中的应用

(1)货到付款。是在签署合同后,卖方在没有收到货款以前,先发货,买方收到货物后,再汇付货款的方法。这是一种有利于进口商,而不利于出口商的结算方式。进口商可以避免收货不着、货物短缺或货物质量不符合标准等交易风险。

(2)预付货款。

是在订货时汇付或交货前汇付货款,然后,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将货物发给买方的一种结算方法,这种结算方式对出口商是十分有利的。此时买方承担的风险较大,资金占用周期较长。一般情况下,买方只有在与收款人有良好合作关系且对其充分信任,流动资金充足,货款项下货物行情看涨的情况下,才会愿意接受预付货款的条件。

(3)凭单付汇。

在预付货款的情况下,进口商为避免货款两空,要求解付行解付货款时,收款人必须提供某些指定单据。但此种方式下,汇款在未被收款人支取前可以撤销,进口人有权在出口商向汇出行交单取款前通知银行将汇款退回。

(4)部分预付,部分凭正本单据(传真)付款。

即在合同订立后,卖方装运前,买方先预付部分定金,电汇20%-30%的货款给卖方,卖方装运完货物后,将正本提单传真给买方,待收到余款后再将全部单据寄交买方。这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通常做法,在实际工作中使用较多。

3汇付方式下的银行融资

3.1国外汇入汇款项下出口押汇

(1)国外汇入汇款定义:

国外汇入汇款又简称汇入汇款。它是指行、海外联行接受客户委托,将款项汇入国内银行并指示其将该笔款项解付给收款人的结算方式。如在汇入行开有帐户,银行将汇入的款项直接记入帐户;如果在汇入行没有开立帐户,银行将以合理的方式办理转汇。

(2)汇入汇款项下出口押汇的定义及主要作用:

汇入汇款项下出口押汇是指银行应出口商申请,对其以汇入汇款方式结算的出口贸易,在提交相关贸易合同及出口证明文件的情况下,给予短期资金融通。汇入汇款项下出口押汇的还款来源为出口收汇。如进口商到期后不履行付款责任,融资行可向出口商行使追索权。

汇入汇款项下出口押汇的主要作用是在“货到付款”结算方式下,出口方收款人在装运货物并向出口地银行提交有关的单据后,能向出口地银行申请短期融资,在国外货款到达之前提前从银行得至垫款,方便了资金。

(3)汇入汇款项下出口押汇的特性。

①与打包贷款相比,属出货后融资,出口商履约风险相对较小。

②与信用证项下单证相符押汇相比,无开证行信用保障,属商业信用。

③与D/P托收押汇相比,因不能控制货权,风险较大;与D/A托收押汇相比,没有国外代收行作为中间环节,收汇的监控难度较大。

(4)银行方对汇入汇款项下出口押汇融资风险的管理。

①进口商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进口商因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市场行情变化及其它原因失去支付能力或恶意违约。出口商申请叙做汇入汇款项下出口押汇业务时,银行应要求其提交进口商的资信状况及业务往来的说明。要尽量搜集进口商信息,了解进口商是否已领到该批货物的进口许可证,或者是否已申请到外汇等等。认真调查出口商与进口商关系及以往贸易记录。如双方为多年贸易伙伴,且从未发生过贸易纠纷,则进口商违约可能性较小。

②出口商品市场风险。一般而言,如出口商品国际市场价格出现下滑,进口商违约或不能全额收回货款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为此,银行应了解出口商品性质、出口商品当前国际市场行情及变化趋势,如市场价格呈上扬走势,进口商违约可能性小。

③出口商的信用及履约风险。如果出口商交运的商品存在质量或数量问题,影响进口商销售或加工生产,进口商违约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出口商信用记录和履约能力主要考察出口商以往经营记录,财务信息和信用等级评估信息;是否具备相应履约能力,以往同类商品出口是否发生过贸易纠纷等。在实务中,银行一般只对资信较好、有良好结算记录的客户叙做汇入汇款项下出口押汇。同时,控制押汇比例(一般情况下不应高于80%)。加强跟踪管理,如未能按期收汇,应及时向出口商进行追索。

④收汇风险,主要指押汇项下收汇未经融资银行结算而可能形成的风险。针对这种情况,融资行应根据出口商提交的材料,审核单据与合同、单据与单据间的一致性,并要求出口发票加载债权转让条款,以本行为收款行,提示汇款路线,并留存出口收汇核销单正本,以便在必要时,融资行可行使追索权。

⑤进口商所在国家或地区风险,主要指由于战争、内乱、经济或金融危机等使进口商不能正常履行其义务的风险。在政治、经济动荡较大的情况下,应考虑适当增加其他风险防范措施。如要求出口方收款人增加第三方担保、房产抵押、有价证券的质押、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等。

3.2汇出国外汇款项下进口押汇

(1)汇出国外汇款定义:

汇出国外汇款又简称汇出汇款。汇出国外汇款是指银行接受汇款人的委托,以约定汇款方式委托其海外联行或行将一定金额的款项付给指定收款人的业务。

(2)汇出汇款项下进口押汇的定义及主要作用。

汇出汇款项下进口押汇是指银行应进口商申请,代其对外垫付货到付款项下款项的短期资金融通。

汇出汇款项下进口押汇的主要作用是在货到付款结算方式下,进口人可获得汇出行的短期融资,用于汇出汇款,加速资金周转。

(3)汇出汇款项下进口押汇的特性。

贸易背景清晰,银行对大宗商品汇出汇款融资可通过实施货物监管控制风险。

(4)银行方对汇出国外汇款项下进口押汇融资风险管理。

①进口商品市场风险,表现为如果进口商品市场价格下降,会降低进口商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如进口商品直接用于销售,还应调查国内市场行情。

②进口商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表现为由于进口商自身经营、市场变化或其它原因导致其财务状况恶化,不愿或无力履行还款责任。主要审核进口商偿债能力和以往信用记录、进口商品以往销售情况等,对进口商生产经营实施跟踪监控,如发生影响其偿债能力的重大事项,应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对大宗商品进口项下押汇应进一步了解国内购货方支付能力。如拟通过货权控制降低风险,应审查货权控制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对融资行的保障程度如何等。放贷后,应按照事先确定的货权控制方案实施跟踪管理,避免进口商挪用回笼款项。

③出口商信用风险,如果进口商品在品质或规格数量方面与合同规定不符,会影响进口商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因此,应了解进口货物是否在品质或规格数量方面是否符合合同规定。

4结语

在汇付结算方式下,出口商及进口商都存有不同程度的潜在风险,银行对此项的融资风险管理的难度较大,这是由汇付所固有的商业信用性质所决定的。因此,交易双方在采用汇付结算方式时应慎重考虑其风险,并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在融资业务中,进出口商应该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在充分发挥银行在结算业务中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收付汇及融资服务的同时,配合银行收集交易方资料及捕捉市场、商品信息,共同减少结算风险。

参考文献

[1]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培训认证考试办公室.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Z].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5).

[2]庄乐梅.国际结算实务精要[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8).

货款风险论文篇(6)

[关键词]金融风险;衍生工具;商业银行;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2-0097-02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和特点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通过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把资金注入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利用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信息流,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将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整体的可控风险,在降低整个供应链风险的同时提升其价值和效率。

供应链金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银行不是从单个企业的角度来展开授信,而是从整个产业链角度综合考虑,从而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转变为针对整个产业链的风险管理。因此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不再片面地针对单个企业进行孤立的信用考核,而是结合该企业在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整个供应链的情况来考量,大大加大了企业获得授信的可能性,与此同时,由于该服务主要基于对供应链结构特点和交易细节的把握,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或单笔交易的自偿程度与货物流通价值,对供应链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不仅能够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并且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

二、供应链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

供应链金融根据融资企业所处的位置以及主要的融资工具,可将其主要业务模式分为存货融资、预付款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三类。

(一)采购阶段的供应链金融——预付款融资

预付款融资模式是指在上游核心企业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中小企业以金融机构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质押贷款来缓解预付货款压力,同时由金融机构控制其提货权的融资业务。在此过程中,中小企业、核心企业、物流企业以及银行共同签署应付账款融资业务合作协议书,银行则为融资企业开出银行承兑汇票为其融资,作为银行还款来源的保障,最后购买方直接将货款支付给银行。这种运作模式主要用在中小企业的商品采购阶段。一般情况下,需要用到此种融资手段的中小企业处在供应链的下游,由于上游核心企业的强势地位,其能从大型企业处获得的货款付款期限往往很短,因而很容易出现短期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此时预付款融资便能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

(二)运用阶段的供应链金融——存货质押融资

存货质押融资也叫动产质押融资,指受信人以其存货为质押,并以该存货及其产生的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这种业务在日常应用中较为普遍,它充分利用了存货的特点,既为中小企业解决了存货流动性低导致的流动资金不足问题,也为银行的贷款提供保障。中小企业在申请存货质押融资时,需要将其合法拥有的货物质押给银行认定的仓储监管方,由第三方监管,在发货以后,银行根据对其物品的估值而按照一定的比例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通常为质押物品价值的60%。提货人直接将货款支付给银行,当银行获得该笔货款后,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放货指示,将货权转交给提货人。如若提货人违约未能按时交付货款,则银行有权将该批货物在市场上拍卖或者要求发货人承担回购义务。

(三)销售阶段的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

处于供应链中上游的中小企业最常面临的就是应收账款无法尽快变现导致的资金周转问题,常使中小企业经常出现资金缺口,此时,应收账款融资则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处于销货方的企业为获取营运资金,以买卖双方签订的贸易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为基础,在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情况下,以合同项下的应收账款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在该业务形成后,处于供应链下游的核心企业则将货款直接支付给银行。因此有信誉较好且实力雄厚的核心企业作为还款保障,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将会较小,因此银行会较为愿意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三、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类别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供应链融资中,信用风险不可避免地存在。作为供应链融资的核心价值之一,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商业银行要拓宽贷款对象,难免要面临中小企业的巨大的信用风险这一问题。如何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是供应链金融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操作风险

由于引入了核心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供应链融资使得银行的贷款手续更为复杂,各个环节关系紧密,在操作上对人员的要求更加严格。为了解决供应链中小成员的融资瓶颈,供应链融资凭对借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以及面向授信自偿性的结构化操作模式设计,构筑了用于隔离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防火墙”,并由此带来了大量的贷后操作环节,从而导致银行面临了较大的操作风险。

(三)法律风险

供应链金融目前在国内由于仍处在起步阶段,相关领域的法律制度并不完善,存在诸多的冲突或空白,在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由此带来了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的不确定性,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四、金融衍生工具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一)引入期权

期权是指期权的买方通过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量的期权费而获得的一种能够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双方约定的价格向期权卖方购买或销售一定数量的某种资产的权利。期权的买方购买期权后,可以自由选择在规定的时间行使期权,也可以选择放弃该项权利,损失的只有期权费。期权的这一特点可以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所利用,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通过购买期权,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可有效地规避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风险,从而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实现供需均衡。例如,在分期供销合同中引入期权,生产商提供供应商一定数量商品的购买期权,从而供应商享受在规定时间可以购买一定数量商品的权利,使得供销合同更为灵活,给生产商提供了一个可以自主调整订单数量的权利,使下游企业无需再靠传统的安全存货战略来防范供需风险,有效降低了运作成本,而且给原材料供应商提供了一个较为准确的下游需求信息。这种形式可使信息共享,令供应商可以更加有效地分配生产能力和制订生产计划,从而有效控制成本。随着市场的复杂性导致的不确定性增加,供应链中企业和银行的共同协作,引入期权可以获得明显的整体竞争优势。

(二)应用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

期货合约是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买卖双方以事先约定的价格买卖某种商品或金融工具的双边合约。其中,期货市场的一笔重要的功能就是套期保值,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引入期货,则是利用期货市场这一功能来锁定成本。例如在存货质押贷款中,银行为了防范由于质押物价格估计失误或者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可以在收取质押物后,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一笔与之数量相同、方向相反的期货交易。由于随着期货合约到期日的临近,该商品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会趋于一致,这样,即使在现货市场上,抵押物由于市场价格波动而产生了损失,银行仍可通过在期货市场获利而弥补这项损失,从而锁定了成本。此外,期货市场还具有价值发现的功能。由于期货市场的价格是由公开竞价形成,由此该价格可以反映市场对该种商品的供需情况,当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间存在出入时,往往表示市场对该种产品的供求存在不平衡现象,有可能导致未来该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基于这一特点,银行可以通过分析两者价格的变化,来更准确地判断抵押物的价值。

(三)信用衍生品的应用

中小企业难以取得银行贷款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等现象导致银行的贷款风险大。因此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方法就是要解决其融资过程造成银行信贷风险过大的问题。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中,尽管银行通过引进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担保机制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功能,转移了部分风险,但信贷风险仍对银行具有较大的威胁,创新衍生品的引入能有效缓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信用衍生产品作为创新金融衍生品的一种,能够有效地分担信用风险。它可以通过利用各种金融工具进行风险转移,从而把信贷风险从想要规避风险的投资者手中转到偏好风险的投资者手中,不仅分散了风险,还促进了市场的活跃。其中信用违约互换(CDS)作为信用衍生品的一种,目前在国际市场已被广泛应用。在CDS合约中,CDS买方定期向CDS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约定一旦信用主体出现违约,CDS卖方有义务弥补买方的损失。在供应链融资中引入CDS,则银行可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将持有的资产的风险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CDS卖方,从而在信用主体(中小企业)出现违约时能有效弥补损失,而银行只需付出相对较少的费用。CDS的出现使得银行能够在不出卖或转让自己手中资产的情况下,将资产的信用风险单独分离出来,并通过市场定价转移,有效地促进了银行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目前在我国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无论在理论分析还是定量分析上都存在很大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只是将部分金融衍生工具和理论引入了供应链金融模式中,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这两者之间还会有更多可以结合的领域,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货款风险论文篇(7)

[关键词]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实体经济

[DOI]10.13939/ki.zgsc.2016.24.121

经济危机的根源就在于长期宽松的货币条件导致了信贷规模的过度扩张,金融危机就是在长时间超超低利率和宽松流动性之后发生的。实际利率长期处于低位,催生了资产价格泡沫,并导致金融机构承担越来越多的风险。

1 实证设计和数据描述

根据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货币政策的放松会使银行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因此会导致银行业整体风险程度的上升。因此,参考金鹏辉、张翔和高峰(2012)的实证设计,设定的检验模型如下:

本文中,Y代表经济增长指标,CPI代表通货膨胀指标。内容参考Maddaloni和Peydro(2011)选取经济增长Y和CPI作为主要的宏观经济控制指标。经济越繁荣,当期违约率越低,银行越可能被动的承担风险,而通胀会通过影响银行的实际收益率,从而影响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本文中,选取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指标。

FC是一控制金融危机的哑变量,考虑到中国的经济特征,原本需要控制制度变化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本文中我们只考虑金融危机的影响。所以综合考量,以2006年1月作为时间节点(金鹏辉、高翔、高峰,2012),但是本文只考虑2006年1月以后的数据,因此,只需考虑2008年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风险承担的影响即可。考虑到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推出的时点是在2008年11月,因此,我们将2008年11月以前的金融危机虚拟变量设为0,2008年11月(含)后的金融危机虚拟变量设为1。

本文所用的数据为整体银行业资产负债表的统计数据,来自人民银行每个月统计和汇总的其他存款性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数据。样本时间是2006年1月至2015年3月,数据均来自Wind数据库。选取6个月到1年的贷款基准利率,M2同比增长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变量。货币政策变量,经济增长和CPI等数据均来自Wind数据库。

2 实证结果分析

在进行回归之前,首先单位根检验,鉴别数据的平稳性,防止虚假回归。

2.1 单位根检验

对银行在资产选择上的风险承担,货币政策变量,工业增加值增长率,CPI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做单位根检验,结果证明上述均是I(1)序列,如表1所示。

2.2 回归结果

我们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按照上式检验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表2显示了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比率作为银行在资产选择上的风险承担的变量及银行非存款负债比率作为在负债选择上风险承担的变量,与货币政策指标进行回归检验的结果。

表2实证结果显示,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引起银行风险资产比率的上升及非存款负债比率的上升。所以,中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鼓励,既体现在银行的资产选择行为上,又体现在银行的负债选择行为上。如表2所示,贷款基准利率与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比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贷款基准利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比率上升0.79个百分点,因此,银行在资产选择上承担更多的风险。再看银行的非存款负债比率,回归结果表明,该比率与存款准备金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存款准备金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银行非存款负债比率便会上升0.83个百分点,从而使得银行体系应对流动性状况冲击的能力提高。值得注意的是,M2的显著性并不高,可能说明货币扩张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相对较弱。

在单位根检验中,笔者确定了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比率(risk1),非存款负债比率(risk2),贷款基准利率(rr),货币供给增长率(M2),人民币对美元汇率(e),工业增加值增长率(y)和通货膨胀率(CPI)都是I(1)序列,基于实证设计,本文将分别构造两个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一是银行在资产选择上的风险承担模型,选择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比率(risk1),贷款基准利率(rr),货币供给增长率(M2),人民币对美元汇率(e),工业增加值增长率(Y),以及通货膨胀率(CPI)作为内生变量。二是银行在负债选择上的风险承担模型:选择银行非存款负债比率(risk2),贷款基准利率(rr),货币供给增长率(M2),工业增加值增长率(Y),以及通货膨胀率(CPI)作为内生变量。选取金融危机哑变量(FC)作为外生变量,讨论银行风险承担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

由上述实证结果可知,宽松货币政策对银行资产负债表两侧的风险选择具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比如利率政策和货币供应量政策,对银行资产选择和负债选择上的风险承担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并且其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也是不同的。本文实证分析表明,中国货币政策立场显著地影响银行风险承担,即从金融稳定的视角来看,货币政策并非中性,应将货币政策纳入宏观审慎框架,直面金融中介在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的角色。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