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故障排除技术论文

故障排除技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3 15:16:35

故障排除技术论文

故障排除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设备电气;电气故障;电气维修;故障排除;电气技术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0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4-0072-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4.037

电气设备在工作运行过程中容易发生故障,从而导致设备停工检修。从原理上来看电气故障具有多样性,对于维修人员来讲进行电气设备的维修与故障排除是非常复杂的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方法。在实际的工作当中,需要技术人员根据事故发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大部分技术人员都感觉到处理的难度大,需要摸索着进行维修与故障排除。这样的处理方式对于企业生产来说是致命的,常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制定相应合理周全的设备电气维修与故障排除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起到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的作用。论文对当前电气设备故障的特点做了全面的综述,对维修的一般步骤进行了阐述,最后对故障排除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1 电气设备的故障特点分析

电气设备在工作当中,由于某种原因就会导致故障的出现,使设备不能正常工作,需要技术人员准确地查找到故障的位置并进行维修。针对电气设备的故障原因,我们做以下分类:

1.1 损害性故障和预告性故障

损害性故障主要是指设备的部分零件出现严重故障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从而导致整个设备的正常工作。常见的情况有电动机绕组烧毁或是断股、灯泡完全不发光、灯丝烧断、电动机无法转动,这些都是属于损害性故障。

对于损害性故障而言,必须进行部分零件的更换才能消除故障。另外有些非正常工作现象的出现也需要加以重视,比如电动机温升偏高、灯泡壳度下降等,应该及时地加以处置,否则就会慢慢演变为损坏性故障。

1.2 使用故障和性能故障

使用故障主要是指,电气设备的一些故障对设备的安全运行没有影响,但是不能满足工作使用需要。常见的有发电机发出的电压偏低、频率偏低等故障,它们都能正常运转,但是不能满足外部对电压和频率的要求。性能故障主要是指设备能正常工作不影响使用,但是对设备本身有损害,比如变压器空载的情况就容易增加其损耗,导致变压器的损坏。

1.3 内部故障和外部故障

从电气设备的结构来分的话,可以分为内部故障和外部故障。内部故障包括因电磁力、电弧、发热等设备引起的故障,发生故障后可以导致设备结构损坏、绝缘材料的绝缘击穿相关问题,对设备的损害非常之大,需要重点去关注。外部故障的表现主要是由电源电压、频率、三相不平衡,外力及环境条件引起,导致发生事故不能正常的工作。

2 设备电气排除故障的步骤分析

2.1 症状分析

设备电气发生故障后,需要对设备的症状进行详细的分析,主要是针对相应的原始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相应的信息获取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点:

2.1.1 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询问,从而获得相应的设备操作和使用情况的相关原始信息。

2.1.2 可以对设备采取看、听、闻、摸的方式去进行全面的检查,重点需要关注设备是不是出现杂音、破损、奇怪的味道和过热的情况。

2.1.3 在保障设备安全情况下进行通电试车的形式,从而进行相关症状分析。

在症状分析阶段,主要是做好收集设备故障的原始信息,才能准确进行相应的故障问题的判断和推导,以减少判断失误。

2.2 设备检查以及确定故障点

按照对故障症状的分析得到初步的结论和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设备检查,尤其是故障常发位置更是需要重点关注。另外需要根据设备的运行原理和控制的特点来对故障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才能缩小故障的范围,完成故障的查找。

2.3 故障排除

故障排除是重中之重,只有了解了故障的原因及部位才能去进行维修。故障排除的技术和方法比较多,当前一般使用的有经验法、检测法、推理法、图形变换法等,我们会在下一节进行详细的阐述。另外在故障排除后还需要进行现场验证,交由设备操作人员进行,看设备是否能正常运转。另外还需要把一些注意事项同设备操作人员进行明确,减少工作误差导致故障发生。

3 设备电气故障排除的技术方法分析

查找电气故障,需要工作人员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按照设备电气的具体情况进行维修。但是在此之前需要掌握最基本的故障排除技术,打好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维修工作。当前设备电气故障的排除方法主要包括经验法和检测法两大类,另外还有状态分析法、类比法、推理法等。

3.1 故障排除经验法

在当前电气故障排除的过程当中常用的经验法有以下三种:

3.1.1 压活动部件法:接触器的衔铁、按钮和开关等活动部件常使用弹压活动部件法。采用前需要进行断电,主要做法是通过反复弹压活动部件,使活动部件动作灵活,使触头得到摩擦。长期没有使用的控制系统长期需要进行弹压活动部件法来消除其相关部件的氧化现象,对于长期处在潮气过程的一些电气设备也需要使用弹压活动部件法进行相应的故障排除。

3.1.2 电路敲击法:电路敲击法的具体做法与弹压活动部件法相同,区别主要在于电路敲击法是在设备带电工作状态下进行检查。具体的做法是,使用橡皮小锤轻敲工作中的元件,若电路故障突然排除或者出现了另外的故障,这样都能说明被元件及附近元件的正常与否。电气设备一般都可以经受一定敲击发生异常现象,就说明存在着相应的故障隐患,需要及时地进行查找。

3.1.3 黑暗观察法:电路在发生故障时,通电情况下产生的火花和声响都会与平时不同,如果把它放在一个黑暗和安静的环境下,可以明显地观察到相关的火花现象以及相应的“嘶嘶”、“劈啪”声。根据观察火花的产生及要关的位置就可以达到我们对故障的判断。当然黑暗观察法只是确定故障的位置,对发生的原因都无从了解,还需要其他技术和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测试,从而进行更准确的维修。

3.2 故障排除检测法

检测法主要是使用相应的检测仪表来对电气线路进行故障判定,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技术都有了更新,检测法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过目前比较实用的主要还是利用欧姆表、电压表和电流表对电路进行测量。

3.2.1 电阻法:电阻法原理,在被测线路两端加一电源后,被测线路流过的电流与其电阻成反比。电阻法过程中可以直接在电流表的刻度盘上标出电阻的大小。利用电阻表进行测量,主要判断线路是否通断。例如对熔断器管座两端进行检测时,检测结果小于0.5欧姆表示正常,如果为数欧表示,超过10欧姆肯定就是断线不

通了。

3.2.2 电流法:在使用电流法进行检测时,一般都是选用灵敏度较高、量程较小的电流表。常采用在电流表上并联一个阻值很小的电阻来扩大电流表的量程。电流法的优点在于确定用电设备的工作状态,另外可以直接判断故障范围,缺点在于需要断开线路串接电流表,造成使用上的不便。

3.2.3 电压法:采用电压法进行测量时,一般先测电源电压,然后测支路电压。如果两点之间的电压不为0,则可以肯定两点之间不是完全导通的。接触器线圈两端电压为电源电压而接触器不动作,则线圈回路肯定不通。

3.3 故障排除推理法

故障排除推理法的做法主要是观察设备的故障现象,由表及里,寻根溯源,层层分析和推理的方法。当前我们主要是采用顺推理法和逆推理法二大类来进行排除。顺推理法一般是根据故障设备,从电源、控制设备及电路,一一分析和查找的方法。逆推理法则采用相反的程序推理,即由故障设备倒推至控制设备及电路、电源等。

3.4 图形变换法

故障排除当中需要把实物和图进行对照。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电气图形种类繁多不利于故障的查找,这就需要我们使用图形变换,从而可以达到轻松找到发生故障的位置。一般设备布置接线图看不出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在有些情况下需要变换为电路图进行故障的查找就更容易了。另外还有单元分割法、状态分析法、类比法等各种各样的办法,这都需要工作人员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使用,才能找出故障的问题所在,从而进行维修。

4 结语

当前的电气设备都是光机电液压一体化,复杂程度比较高,另外电气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电气故障比例较高,维修难度大。这都使得我们技术维修人员一方面需要加强电气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另一方面需要提高自身的电气故障排除能力,掌握好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检修、保养和检查等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本论文对设备电气的维修与故障排除问题做了研究,主要是对电气故障的分类、检修步骤以及技术方法做了研究,期望可以给同行一些参考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赵红阳.电气维修过程中故障排除的步骤及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5).

[2] 徐伟忠.设备电气的维修与故障排除技术及方法探讨[J].南方农机,2015,(7).

[3] 张艳丽.浅谈电气设备故障排除与维修方法[J].经营管理者,2012,(9).

[4] 尚学彬.设备电气的维修与故障排除[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7).

[5] 洪波,杨冬梅.浅析电气设备故障维修的原则与检查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5).

[6] 邱思琳.浅析电气故障的排除方法[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8).

故障排除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输配电线路 故障 难点 预防 技术

中图分类号:TM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037-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电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给输配电线路的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有必要加强输配电运行过程中故障的研究,通过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保证输配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为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1 输配电线路运行故障难点

输配电线路错综复杂、分布比较广泛,尤其受气候条件、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使输配电线路的管理工作面临较大挑战。另外,输配电线路输电不断增加,在社会生产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人们对其有非常高的期望。笔者结合多年的输配电网管理实践经验,对输配电线路运行故障难点进行分析。

1.1 输配线路宽度与高度增加,提高了故障风险性

目前,输配电线路为输送更多容量优质电能,新架设的线路应区别于之前的输配线路,因此导致输配线路向宽度更宽、高度更高的方向发展,其运行所面临的风险随之增加。当遇到雷雨等恶劣天气,其被雷击的机率大大增加。这个问题是当前输配线路运行故障的最重难点问题,因此要求电力运营部门重视难点的分析与研究,为及时排除输配线路故障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输配线路缺陷故障巡视的艰难性

由于输配线路散布在广袤的大地,给传统缺陷、故障巡视尤其是如山区这些地方带来非常大的困难。甚至在配网方面,无数的分支发生故障,均可能造成整条线路跳闸或者不跳闸。

1.3 输配线路所在的特殊恶劣环境,提高了线路污闪、断线、断杆、外力破坏故障率

经济建设的加快,使得如今线路空气环境污染、外力破坏加重。全球气候变化无常,使得如今高海拔地区线路冬季出现持续低温。线路污闪、覆冰、外力破坏故障加重。

1.4 新更新换代的输配电线路,给运检技术管理带来更大挑战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电能需求,现在的输配电线路输送电量较之前有很大提高,而且结构更为复杂、规模更为庞大。尤其一些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应用在输配电线路上,给输配电线路技术维护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技能理论知识提出更高要求,否则由于运行检修理论技术技能的缺乏,将造成“医缘性故障”的产生和加重。

2 输配电线路运行故障的预防

针对当前输配线路故障排除的面临的难点,电力运营部门应加强自身技术管理水平,努力攻坚克难,积极寻找预防故障出现的新方法、新技术,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排除输配电线路故障。接下来该文对一些预防故障策略进行详细的探讨,以供参考。

2.1 加强输配电线路新技术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输配电线路故障排除时,采用的新方法、新技术如无健全的管理制度作支撑,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电力运营部门应将建立与完善输配线路管理制度当做基础工作来抓,具体可参考以下内容落实:首先,电力运营部门应根据辖区输配电线路的具体情况,依据国家相关规范标准,制定详细且合理的管理制度,要求依照规章制度管理输配电线的运营,且不可主观臆断;其次,明确不同部门人员的职责,尤其对于维护人员,应按照相关规定做好输配线路日常维护工作,对容易出现故障的线路,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最后,制定定期对各部门人员考核的制度,掌握不同人员的工作状况及技能水平,了解输配电线路的基本运营情况,针对一些易发生故障的线路进行讨论,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将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输配电线路的稳定运行。

2.2 做好输配电线路基建、技改、大修的规划设计在新技术防治方面的推广工作

良好的规划设计方案是输配电线路良好运营的前提,是避免线路出现故障的重要方法之一,为此确定规划设计方案之初应做好积极的准备。在考察及规划电线线路走向和路径过程中,输配电线管理单位应积极的介入,并从防止故障难点上应用新技术新理论提出建设性意见,为保证输配线路设计的合理性,应做好土壤、水源、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的考察工作,为输配线路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积极应用特别是新的多雷理论形成成果应用到规划设计中去;供电安全要求高的,要求输配电线路条数应满足N-1供电可靠性规划要求;对配电网络规划时,要考虑变电站合理供电总长和半径、变电站的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20KV配电电压等级网络、配网主线或支线带智能化测控的开关柜、柱上开关等新技术、新设备、新问题;针对不同地区积极采用降低故障发生率的新型绝缘子、绝缘导线、绝缘电缆头、杆塔、避雷器、避雷针、接地装置、线夹等新技术材料予以设计应用等。

2.3 加强现代输配电状态预警系统的建设

电力运营部门应善于利用现代化技术,逐步应用到输配电线路管理工作,及时发现输配线路出现的隐患、故障。例如,建设融合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监测、雷电监测等多项技术的预警系统。通过该系统在提高输配电线路自动化水平的同时,还能实时状态监测输配线路运行状况,为及时发现线路故障提供便利。通过分析、准确研究了解输配电线路多种信息参数,防止因受检修水平、自然、外力破坏等因素干扰出现故障。

2.4 加强输配网生产人员新技术水平培训

为保证输配电线路稳定的运行,电力运营部门除注重以上方法外,还应注重提高调度、运检人员的专业新技术技能水平,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专业新技术新设备理论的培训,使其熟悉不同故障特点,提高其对输配电线路新技术新设备运行维护检修能力,进而提高故障排除效率。

3 结语

输配电线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电力运营部门应做好故障难点的研究分析工作,并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寻找排除各类故障的新技术,提高输配电线路故障排除效率,将其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各类故障的预防工作,确保输配电线路稳定、长久的运行。

参考文献

[1] 冯国栋,仇秀琴.浅谈配电线路运行故障分析与防治措施[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24):133-134.

故障排除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 数控维修 3W教学法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8.052

Research on the Three-Way Teaching for NC Machine Maintenance

FAN Kaiguo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C technology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enterprises for advanced NC talents, a three -Way teaching method (3W method) for NC machine maintenance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intension and extension as well as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3W teaching method are elaborated in this paper. The 3W teaching method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drastically; and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identifying,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can be fully trained.

Key words NC Machine Maintenance; 3W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research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必要强化,国家装备制造业对数控机床这种基础性、战略性生产制造手段提出了急迫且大量的需求。2014年我国机床数控化率由2004年的27%提升至54.7%,在大型制造业密集地区,这一比率相对更高。但是,国内在数控设备的维护管理上基本沿用普通设备的管理模式,高水平维修人才更是长期匮乏,造成数控设备完好率低。

因此,数控设备的维护维修人员是目前企业急需的数控人才。高等学校作为输送数控人才的教育基地,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质量、高技术数控人才的重要使命。为满足企业对高技术数控人才的需求,提高数控教学质量,各院校大力推行数控实践教学,①②③以提高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且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设置,④以适应当前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培养高技术数控人才,本文提出数控维修技术的三向教学法(3W教学法:Three-Way Teaching Methods)。

1 数控维修技术3W教学法内涵及外延

1.1 数控维修技术3W教学法的内涵

数控维修技术3W教学法的内涵是指:组成数控维修教学的数控机床、教师、学生三者即为教学主体,同时又都为教学客体。数控机床作为教学主体的本质是机床故障的提出者,作为教学客体的本质是施教对象;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本质是知识的传授者与教学的组织者,作为教学客体的本质是现代数控技术的学习者;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本质是机床故障的排除者,作为教学客体的本质是施教对象。

在数控维修技术教学中,数控机床、教师、学生三者相辅相成,数控机床依靠自身信息传递故障的发生及解决途径;教师依靠丰富的理论知识及经验解密数控机床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并最终解决问题;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及教师的指导确定问题的根源并具体实施。

1.2 数控维修技术3W教学法的外延

数控维修技术3W教学法的外延是指:组成教学主体的数控机床、教师及学生三者可拓展至广义领域。在数控维修技术3W教学中,数控机床不仅包括机床本体,还包括数控系统、气液传动系统、电气系统、软硬件以及相关的电子元器件,甚至包括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及整个生产线;教师不仅包括实际意义上的教育工作者,还包括远程协助、资深技术人员以及一切可传授相关知识的媒介;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功能的不断强大,所有数控领域的工作人员均是现代数控技术的学习者,因此,学生还包括教师以及该领域的相关人员。

2 数控维修技术3W教学法实施过程

数控维修技术3W教学法的核心是三向信息互动,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数控机床的信息交互作用,并将尽可能多的外部资源引入到信息互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数控维修技术3W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机床故障信息的三向交互、机床故障溯源分析和机床故障排除三大过程。

2.1 机床故障信息的三向交互

由于数控机床故障涉及机械、电气、软件、电子元器件等诸多方面,并且数控机床故障包括有报警故障和无报警故障,具有随机性和难预测性。因此,数控机床故障信息的发现与交互是数控维修的基础与前提。

对于有报警故障,可充分利用机床数控系统的报警信息锁定故障现象,该过程需要充分理解并掌握数控机床的报警信息,要理解数控机床报警所传递信息的本质及内涵,该类机床故障信息的获取与交互相对直观,教师、学生可在数控机床现场进行故障信息的提取与交互。

对于无报警故障,其信息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机床无报警停止运行;第二类是机床无报警正常运行,但有异响、异味以及在无操作不当情况下的工件超差等现象。对于第一类故障信息的获取是具有相当难度的工作,需要维修人员、操作人员以及数控机床三向信息交互,教师、学生可在机床现场通过对机床检查以及对操作人员问询获取机床故障信息。对于第二类故障需要正确分析并判断机床传递的信息,从众多信息中获取机床故障信息,将机床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这也是数控机床维修维护的最佳境界。

2.2 机床故障溯源分析

由于机床数控系统种类繁多、设计方式多种多样、故障现象千差万别,因此,在掌握数控机床故障信息的同时,必须科学分析机床故障信息,最终通过故障信息逐渐缩小故障范围并最终锁定故障。

机床故障溯源分析是一个系统化的问题处理过程,包括确定和分析故障原因,找出故障解决办法,并制定故障排除措施。溯源分析实质是根据机床故障信息, 综合运用数控原理知识、远程协助等途径,逐步找出故障的根源。

机床故障的溯源分析同时又是多方信息交互的过程,教师、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学习,根据机床故障信息分析可能的机床故障原因,并绘制机床故障线路图。根据机床故障线路图依次由简到难排除机床故障,并最终锁定机床故障的根源。对于疑难问题可引入远程协助及远程服务,同时还可聘请资深技术人员参与问题的讨论与分析,最终达到锁定并排除机床故障的目的。

机床故障的溯源分析的关键是教师、学生、数控机床、远程终端以及相关技术人员的信息交互与挖据;教师、学生要善于通过机床故障信息挖掘与之相关的信息,并在众多信息中梳理出机床故障线路,最终确定机床故障信息的根源。

2.3 机床故障排除

机床故障排除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排除机床故障的方案进行研究和选择的过程。机床故障排除必须依靠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而不是经验的积累。科学的故障排除要经过一系列步骤,包括明确问题、制定备选方案、评价与选择方案,灵活运用数控原理知识及远程协助与远程服务,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机床故障排除是数控维修技术的最终环节,也是决定维修质量的重要环节。在该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应充分运用数控原理知识,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解决方案。

以上三个过程是依次递进的过程,每一环节都是下一环节的基础,三个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与传统双向实践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数控机床本身是施教主体,而并非传统的验证对象,只有让数控机床作为施教主体,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都过硬的高水平数控技术人才。

3 数控维修技术3W教学案例

以一台实习用快走丝线切割机床随机突发故障为例,介绍现场3W教学法的施教过程。该线切割机床的故障现象表现为:机床X轴进给时发出有规律的间歇性异响。

针对该线切割机床的这一故障信息,首先要确定异响的具置,通过现场实际观察,确定该异响来源于电机附近。而电机附近的异响一般与轴承和电机相关,由于轴承拆卸要求较高,所以从排除电机故障入手。

首先组织学生从步进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进行故障溯源分析,初步确定该电机存在失步现象,同时绘制图2所示故障线路图。

根据电机失步故障线路图,组织学生进行故障溯源分析。在故障溯源分析时,引导学生按三步排除故障,即:功率放大故障、环形分配故障和电机绕组故障三部分。

对于功率放大故障,首先确定功率驱动三极管的工作状态,由于功率驱动三极管的工作状态会在发光二极管上明确地显示出来,通过检查,驱动三极管完好;通过万用表检测功率电阻及驱动线路完好,从而排除功率放大故障。

对于环形分配故障,引导学生从检查环形分配电路中的电阻开始,通过万用表测试,环形分配电路中的一只电阻损坏,从而锁定故障根源。

锁定机床故障根源后要排除机床故障,由于该机床故障的根源就是电阻损坏,因此其故障排除方案首选更换电阻。更换电阻后通电运行,X轴进给异响故障排除。

4 结束语

数控维修技术3W教学法能提供学生丰富的直接经验,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3W教学法注重三向信息互动,在信息交互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注释

① 刘天祥,户春影,董晓威.高校数控实践教学质量提高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9):64-65.

② 徐娅萍,王润孝.数控机床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4):78-80.

故障排除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电气故障 排除方法 维修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自动化生产线上电气故障出现的范围很广,并且出现的故障是千变万化的、随机的。排除故障的方法只能根据故障的具体情况而定,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统一的标准,本文是笔者在维修工作的过程中的总结体会。

一、排除电气故障的基础

排除电气故障的基础是指排除电气故障时所具备的必要条件。要想彻底排除故障,解决实际生产中所出现的问题,就必须要搞清楚故障发生的原因。

1、对维修人员的素质要求

作为一名电气维修技术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专业知识面广。应基本掌握或了解计算机原理、电子技术、电工原理、自动控制与电力拖动、检测技术、机械传动及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基础知识。既要懂电、又要懂机。

②勤于学习,善于分析和总结。电气维修人员要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有一个善于分析的头脑。

③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电气系统的修理离不开实际操作,维修人员应会动手对所修系统进行操作,查看报警信息,检查、修改参数,调用诊断功能,对设备进行手动和试运行操作;应会使用维修所必需的工具、仪表和仪器。对维修人员来说,胆大心细,即敢于动手,又细心有条理是非常重要的。

2、必要的技术资料和技术准备

①维修资料的完善和整理

电气设备维修中的一个常见问题是资料不全,往往只有强电部分的电气原理图或者设备使用说明书。

② 关于必要的备件问题

对于电气系统的维修,备件是必不可少的,在遇到故障时如无备件可调换或使用,无形中会拖延排除故障的时间和增加维修的难度。

3、了解设备的运动形式和各元器件在设备的具置及线路的布局

对电气设备进行维修时,首先要弄懂并熟练掌握设备的电气控制原理图,了解设备的工作流程和运动形式,并总结该设备的电气控制特点。

二、故障的检测和排除方法

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掌握了设备的工作原理,但在实际操作时为了有效地进行分析和判断,顺利地找出故障点,还需具备一定的手段,这就是排除故障所需的检测手段及一般方法。

1、故障的检测

① 电阻法

通常是指利用万用表的电阻挡,测量电机、线路、触头等是否符合使用标称值以及是否通断的一种方法,或用兆欧表测量相与相、相与地之间的绝缘电阻等。

② 电压法

电压法是指利用万用表相应的电压挡,测量电路中电压值的一种方法。

③ 电流法

电流法是通常测量线路中的电流是否符合正常值,以判断故障原因的一种方法。

2、故障的排除方法

常用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 常规检查法

依靠人的感觉器官,这种方法在维修中最常用。

② 替换法:即在怀疑某个器件或电路板有故障,可替换试验,看故障是否消失。

③ 直接检查法:对在了解故障原因或根据经验,判断出现故障的位置,可以直接检查所怀疑的故障点。

④ 逐步排除法:如有短路故障出现时,可逐步切除部分线路以确定故障范围和故障点。

⑤ 调整参数法:有些情况,出现故障时,线路中元器件不一定坏,线路接触也良好,只是由于某些物理量调整的不合适或运行时间长了有可能因外界因素致使系统参数发生改变,从而造成系统不能正常工作,这时应根据设备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三、排除故障的一般步骤

排除故障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在一般情况下,还是有一定规律的。通常采用的步骤大致可分为:症状分析设备检查确定故障点故障排除确认效果。

1、症状分析

① 询问操作人员:以获得设备使用及变化过程、损坏或失灵前后情况的信息,还可以了解到一些过去类似的故障现象、原因以及曾经采取的措施等方面的情况。

① 观察和初步检查:对设备进行全面的观察往往会得到有价值的线索。

③ 开动设备:一般情况下应要求操作人员按正常操作程序开动设备。如果故障不是整机性的致使电气控制系统瘫痪,可以采用试运转的方法开动设备,帮助维修人员对故障的原始状态有个综合的印象。

2、设备检查

根据症状分析中得到的初步结论和疑问,对设备进行更详细的检查,特别是那些被认为最有可能存在故障的区域。要注意这个阶段应尽量避免对设备做不必要的拆卸,防止因不慎重的操作引起更多的故障。

3、确定故障点

根据故障现象,结合设备的原理及控制特点进行分析和判断,确定故障发生在什么范围,是电气故障,还是机械故障?是直流回路,还是交流回路?是主电路还是控制电路或辅助电路?是电源部分还是参数调整不合适造成的?是人为造成还是随机性的?等等。根据前面所讲的症状分析和对设备的检查,在灵活运用“排除故障的一般方法”,逐步缩小故障范围,直至找到故障点。

4、故障排除

在确定故障点以后,无论是修复还是更换,排除故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障对电气维修人员相对来说,一般比查找故障要简单的多。但在排除故障中一般不可能只用单一的方法,往往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①在排除故障的过程中,应先动脑,后动手。具体应遵循先外部后内部先机械后电气先静后动先公用后专用先简单后复杂先一般后特殊的原则。

②一般情况下,以设备的动作顺序为排除时分析、检测的次序。依这为前提,先检查电源,再检查线路和负载;先检查公共回路再检查各分支回路;先检查主电路再检查控制电路;先检查容易检测的部分(如各控制柜),再检查不易检测的部分(如某一设备的控制器件)。

5、确认效果

故障排除完以后,维修人员在送电前还应做进一步的检查,通过检查证实故障确实已经排除,然后由操作人员来试运行操作,以确认设备是否已正常运转,同时还应向有关人员说明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故障排除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 教学改革 任务驱动法 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数控机床的推广应用,数控系统功能不断地增强,机械制造行业对数控机床维修及应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能否学好“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这一门课程对学生的就业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必要的数控机床维修理论和实用的维修技术是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是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1 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由于“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这门课程理论性强,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面广,所以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注重与先修课程(如典型数控系统、机电设备的控制技术等)与本课程的整合,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以及培养目标,对教材中较繁琐和难懂的内容结合实际进行调整或删减,与实际维修应用技术相结合。笔者采用专题教学,将课程划分为回参考点故障、拉刀故障、主轴传动故障、主轴驱动故障、进给传动故障、回转刀架故障、刀库换刀故障八个课题,每个课题下设与课题相关的任务,如回参考点故障课题设任务一加工中心返回时未找到参考点和任务二数控车床X轴返回参考点时发生漂移,结合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期初,将专题学习任务计划表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主要教学内容及所需完成的学习任务,这样可以做到教与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课题开始时,教师对整个课题所涉及的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梳理、穿插典型故障维修案例进行讲解。相应的任务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至实训车间完成。课题结束后,学生提交任务完成报告书。

2 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践环节,是检验课程理论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因数控机床设备有限,实践教学过程要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需要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

2.1 科学分组,有序组织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操作水平综合性格等因素,将全班同学分成四小组,每组一台数控电气控制与故障维修实训台。预先根据课题设置不同的任务,人为设置不同的故障现象。组内再分批次,承担不同的角色:故障分析员、故障排除员、任务报告员协同工作:从故障现象入手,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查找资料,确定故障,排除故障,整理完成任务报告书。第一轮结束,由上一批次的故障排除员设置还原初始故障状态,由下一批组员至故障台实践。数控车床故障维修室设有准备室。准备室中由班委成员轮流管理,负责播放相应专题的常见故障现象及排除的案例,为实践操作做好理论准备。

2.2 统筹管理,关注实践过程

在整个实践过程,教师是教学有序进行的组织者,更是引导者。为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应及时关注每组学生实践操作的动态,及时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任务的成功完成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反之则会让他们对课程心生畏惧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教师除了自身巡视辅导外,还可任用一些理论及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小老师,帮助各小组顺利排除故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同时对各组故障排除的结果进行评定,对承担各个角色的组员的工作进行确认,并在任务报告书上给定成绩。

3 运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借助数控电气控制与故障维修实训台,学生只是在模拟环境下排除故障,而且因任务相对独立,专题性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提高。所以,引用项目教学法作为补充也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笔者的项目教学,一般是与一些中小型数控培训机构进行合作。项目教学以平常实践活动课的大组为单位,对实际数控车床所存在的真实故障进行维修。三人合作组为行动小组,以竞赛的形式完成故障排除。首先各小组通过故障勘探,综合故障现象、报警信息、硬件模块的指示灯状态等各方面信息,罗列出各种可能引起故障的因素,然后确定故障出现在电气、机械、液压等系统的可能性,进一步缩小故障范围,确定故障点,形成小组故障排除方案。然后通过集体讨论确定最优故障排除方案,并按方案对数控机床进行维修。因为是真实的情境并且维修有着现实的意义,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综合应用了所学过的知识,有竞争有合作,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4 改革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

教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结果与学生的学习紧密相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全面、细致的评价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够引导纠正学生学习方向上的偏差,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一张试卷定成绩”,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所以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笔者以“任务完成报告书”为日常学习考核的主要依据,结合学校组织的期中期末成绩综合评定学生本学科的成绩。共8个专题,每个专题10分按70%计入期末总评,每个专题凡承担过三种角色能独立完成报告书者可拿10分。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占4%,期中成绩占10%,期末成绩占30%。这种评价方式更注重平时实践学习的过程及结果,同时兼顾考查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每一个专题实践活动,能够通过承担不同角色的任务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整个过程中需要动脑、要动手,而且还要会总结,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而且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40%,也避免了学生陷入“重实践而轻理论”的误区。

5 提高教师个人素质,做“双师型”教师

“要给学生一杯水, 老师要有一桶水”。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及实践操作能力,对整个学科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的课程特点,决定了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多到数控机床厂家、权威机构进行实践、培训,扩展知识层面,增加实践阅历。阅历丰富了,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整合相关学科的知识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帮助他们养成主动思考、学动学习的习惯。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而且随着数控车床及系统的发展,新的故障现象及故障排除方法层出不穷。只有在日常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才能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刘江,蒋庆斌.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实践探索[J].职教通讯,2003(12).

故障排除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锅炉 给水泵 日常维护 故障排除

中图分类号:TK223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锅炉给水泵是关系到锅炉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是利用现代自动控制技术设计与组建的锅炉自动液位调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拥有锅炉设备四十多万台,其中大部分是工业企业用锅炉以及电厂用锅炉系统,很小的一部分用于居民浴池等商业领域。给水泵的稳定运行时锅炉运行的基础,是现代锅炉液位调节系统的重要组成本部分。一旦给水泵出现故障将严重危害锅炉的运行安全,严重的还将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因此,加强锅炉系统给水泵的日常养护与维修,已经成为现代锅炉维护部门的重要工作。

1 锅炉给水泵故障原因分析

现代大型锅炉的给水泵系统由多台给水泵组成,由两到三台启动给水泵为主,一台或两台电动给水泵作为备用或辅助。这样的给水泵配置有利于给水泵主机系统出现故障或不能满足锅炉运行需求时,启动备用给水泵系统补充不足,避免由于给水泵故障造成的锅炉停机。常见锅炉给水泵故障主要集中在油系统、避风系统、调速系统、辅助电机过热以及流量不足等几方面。通过科学的分析与故障原因的查找时排除和解决锅炉给水泵故障的基础,只有针对故障成因进行排除才能避免同类型故障的再次出现。以下就不同故障类型的成因、排除等进行论述。

2 锅炉给水泵故障分析与排除

2.1 锅炉给水泵常见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2.1.1 电动给水泵电动机过热的分析与排除 对于采用电动机为动力的给水泵来讲,最为常见的故障就是电动机过热。造成电动机过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电压偏高或偏低、传动不畅、通风系统故障或机组故障造成电动机过热。电动机过热严重时会造成绝缘烧坏、转子断条等情况发生。因此,在发现电动机过热时应采用气动其他动力方式,进行停机检修。电压原因造成的电动机过热应对电动机供电系统进行检查,通过恢复稳定供电解决锅炉给水泵电动机过热故障。另外传动不畅也会造成电动机过热,由于电动机与给水泵间的传动不畅造成电动机负载过大,出现小马拉大车的现象,电动机过载是温度升高。此种情况必须及时进行检修,造成机组故障。对电动机与给水泵的传统系统进行彻底排查,常见的传统不畅主要由于传动系统转动轴承缺油、轴承损坏等造成。找出故障所在点进行更换或即可。由于同分系统故障引起电动机过热时最为常见故障之一,其主要是由于风扇损坏、通风孔道堵塞、轴承磨损等原因使得通风系统不能完成所应承担的工作,造成电动机过热,严重的还将烧毁线圈。此种情况必须逐项排查,找出故障原因,通畅通风孔道、修补风扇、更换轴承即可解决故障。

2.1.2 给水泵泵体过热 锅炉给水泵泵体过热常见的原因是由于轴承损坏造成摩擦所致,或者是由于系统缺油、油质不好造成。因此在发现给水泵泵体过热后应首先检查系统是否缺油或油含有杂质等,其次排查轴承是否损坏。对于刚刚经过检修的泵体出现过热还应检查滚动轴承或托架盖是否间隙过小。经过上述检查后泵体仍然出现发热应检查泵轴是否弯曲或两轴不同心、同时检查叶轮平衡,调整泵轴或调整两轴同心度,清除叶轮平衡孔,以此保证泵轴与叶轮的转动平衡,排除故障。

2.2.3 锅炉给水泵流量不足 锅炉给水泵流量的主要原因主要有泵叶损坏、管路堵塞或泄露造成。对于采用皮带传动的给水泵还要考虑是否由于皮带打滑造成转速偏低引起流量不足。排查皮带后检查管路,堵塞泄露处流量仍然不足应考虑是否出现叶轮损坏。检查叶轮并对轴承等部位进行,避免由于轴承不畅或损坏造成 2.2 锅炉给水泵系统震动故障的排除 锅炉给水泵轴承系统故障会造成流量不足、泵体发热、运转不畅等情况,造成之一故障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缺油或油含有杂质造成,应一方面机组的震动也会造成轴承系统故障的增多。给水泵系统的震动过大会对整个机组的安全产生重要的影响,严重危害机组安全稳定的运行,而且过大的震动对机组、机组基础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出现机组过大震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泵轴或电动机转子轴杆变形、轴承损坏以及底座固定螺栓松动等。出现机组振动过大后,应首先检查固定底座螺栓是否牢固,其次查看轴承部位是否出现过热转动不畅等情况。如过线上述情况则可确定引起振动过大的是轴承损坏造成。排除其他原因后机组振动依旧,则可以认为是泵轴或电动机转子轴杆变形引起振动过大。泵轴或电动机转子轴杆变形多为临时性形变,是由于机组轴承部分损坏造成局部过热造成的变形。可停机后温度均衡变形即可消失。

3 以故障预防为主的日常养护

现代锅炉给水泵的日常养护必须以故障预防为目的,建立科学的养护体系与制度,以指导给水泵的日常养护工作。建立给水泵零部件故障及更换记录,详细掌握各部件损坏时间,以便于后期在零部件到使用寿命前及时更换,避免零部件(例如:轴承等)损坏后发现不及时对机组造成损坏。另外,还要加强给水泵系统的保养,经常性检查油量,及时对部件进行,避免“干磨”等情况的发生。油的添加前要注意检查油质与添加口的清洁度,避免添加过程带入杂质损坏轴承。在养护中还要注意对给水泵系统管路的检查与保养,及时对泄露处进行堵漏,管路外侧防锈涂层要经常进行检查,对涂层剥落处及时进行喷涂,以此确保管路的防腐蚀性。养护中还需要注意对给水泵水源处理系统的检查与保养。

4 结论

锅炉给水泵是现代锅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锅炉的安全稳定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锅炉维护与管理部门必须重视锅炉给水泵系统的养护与管理,以故障预防为目的科学的进行养护,及时跟换使用寿命到期的零部件,避免零部件损坏后对机组造成更大的损坏。建立给水泵系统养护记录,根据锅炉运行情况以及记录科学的分析,确定更换时间,以此保障给水泵系统的稳定运行。这就需要维护部门要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要求专业技术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锅炉给水泵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具有现代设备管理理念与方法。以科学的管理与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确保锅炉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王洪斌.《锅炉给水泵系统常见故障的排除》.工业技术出版社.2008.1.

[2]赵小雨.《电厂锅炉给水泵系统的养护与维修》.电力科技先锋.2009.9.

[3]王红艳.《锅炉给水泵异常振动的分析与排除》.工业信息技术.2006.4.

[4]杨金燕.《现代锅炉给水泵的养护与管理》.电力科技出版社.2000.4

故障排除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 技能训练 项目精选

《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知识内容多,技术更新快,并且要求学生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一一训练,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训练项目的选择、先后顺序的设置、技能层面的衔接、训练方式和手段的采用、训练过程中的步骤实施,都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老师提供好的实训项目,理清好的训练思路,采用好的教学方法,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

一、课程训练项目精选

训练项目的精选是该课程教学的首要环节,课程从实际机床控制电路中抽取了适合教学的10个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该课程的训练项目,内容涵盖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装接与调试,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维修。项目内容包括10个学习项目、课外扩展和顶岗实习。

二、技能训练项目之间的关系

理清训练项目之间的关系,有条理、有秩序地进行技能训练,做到不重复、不颠倒。

(1)各项目任务单元的衔接递进关系

每一个教学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每个任务单元涵盖着不同的能力目标,各项目任务单元之间呈平行、递进或包容的关系。

(2)技能训练项目的序化

本课程技能训练项目的序化遵循以下规则:载体选取从简单到复杂;技能从单一到综合;学习内容由浅入深,符合职业成长规律。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接受任务自主学习操作示范同步实践总结提高”五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从“会”到“熟”再到“快”“准”不断提升,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教学”与“考证”相结合。通过反复训练,提高职业能力,达到岗位要求,实现零距离上岗。

三、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

训练方式:

(1)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宏观);

(2)视频教学,实际观摩操作法;

(3)小组讨论法,演示法(微观)

训练手段:实操综合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课件、仿真教学、现场教学、录像、网络教学、课余活动等。

训练步骤:各个项目的操作是有所不同的,在单项技能训练中,先装再调,而在综合技能训练中,多了机床的功能分析与操作,项目的装调步骤具体分为:(1)分析任务;(2)制订计划;(3)实施计划;(4)通电试车;(5)总结与反思。下面以机床电气故障排除为例介绍其实施的具体步骤。

机床电气系统排故训练内容及步骤:

(1)机床功能基本操作:

根据机床的加工功能进行机床的基本操作。通过机床功能的基本操作,了解正常状态下机床各电器元件的动作过程和动作顺序,发现故障(非正常)状态下的异常现象或电器元件的非正常状态。

(2)故障分析:

根据故障现象或电器元件的非正常状态,通过电路原理图的读图和功能分析初步确定故障范围和可能的故障元件。故障分析涉及的元件和回路可能远多于实际的故障点与故障元件。

(3)制订计划:

根据可能的故障元件和故障回路制订故障排除的工作思路与工作计划。制订计划时,强调排故方法学习的重要性,在排故后需要及时总结方法,切忌凭感觉寻找故障,这样学习效果不理想。

(4)实施计划:

在遵守安全用电的基本规范下,按照排除法实施故障元件或回路的排除。具体操作时,先主回路后控制回路的原则。在排除故障时首先采取无压(不带电)排除方式,这种方式可排除因电路接触不良和触点损坏引起的故障现象,尤其是主回路的常见故障;在采用有压排除方式时,重点检查电路元件功能不良或损坏引起的故障。熟悉故障排除方法后,可以灵活运用两种方法,高效排除故障。

(5)通电试车:

每个故障点排除后需要进行必要的检查与通电试车,如有问题,需要再次重复上边的各个环节。

(6)总结与反思:

为提高机床电气系统故障排除训练的效率,在任务结束后需要进行必要的总结与反思。为此要求学生针对任务实施的过程,描述现象、探究得失,撰写项目报告,交流排故技巧、检查方法。

(说明:读图练习在排故之前进行。)

四、结语

通过对《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项目精选与技能训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好的学习平台,在训练中有任务、有目的、有思路、有比较、有结果、有层次,并且通过技能操作训练,知识内容无形中得到掌握和巩固,动手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分析过程能得到验证,故障现象直观而具体,能让人记忆深刻,实践技能迅速得到提高,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田淑珍.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