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预应力技术论文

预应力技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3 15:17:07

预应力技术论文

预应力技术论文篇(1)

钢筋选用,其中公称直径32mm、28mm、25mm、20mm、16mm、12mm为定直长钢筋,钢材牌号为HRB400。定长直钢筋在堆放处用砖砌筑24×30mm垫枕,间距1.5m。钢筋是确保高墩预应力盖梁强度的重要材料,在其选择过程中,应本着牌号、型号、规格都满足要求,保证高墩预应力盖梁施工质量达标。砂石料砂子选用天然河砂,细度模数为2.3~3.0,材料规格为中砂,石料选用碎石,规格为5~20。砂子是提高混凝土凝结质量和整体强度的重要成分,因此砂石料的选择也应确保型号和规格满足实际需要,达到提高高墩预应力盖梁施工质量的目的。

2高墩预应力盖梁施工的主要过程

高墩预应力盖梁的施工过程相对复杂,以下选取主要工序进行阐述,确保全面展示高墩预应力盖梁施工过程。

2.1搭设脚手架脚手架采用φ48×3.5碗扣式脚手架,材质Q235,纵横向立杆间距0.6m,每隔1.2m步距设置横向水平杆,距地面20处布置纵横向扫地杆,且整体斜拉和水平剪力撑,在立柱周围设置间距2m的钢管抱箍。搭设脚手架主要是为了便于施工作业,在脚手架的搭设过程中,应确保脚手架的紧固程度和承载力能够满足实际要求。所以,脚手架的搭设重点在于结构和材料的选择。

2.2铺设横梁和底模横梁和底模的铺设主要是为砼的浇筑提供模子,在砼浇筑过程中,按照模板的结构将砼浇筑在其中。

2.3砼的浇筑砼在搅拌之后,需要浇筑到预定的模板中,砼的浇筑过程需要注意浇筑环境温度和浇筑速度的控制。

3高墩预应力盖梁施工技术的主要优点

结合高墩预应力盖梁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高墩预应力盖梁施工技术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高墩预应力盖梁施工技术可以提高桥梁主体的承载力

通过采用高墩预应力盖梁施工技术,桥梁主体的承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对提高桥梁施工质量,促进桥梁施工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高墩预应力盖梁施工技术是桥梁施工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对提高桥梁承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应有正确认识。

3.2高墩预应力盖梁施工技术可以满足桥梁施工质量要求

桥梁施工对质量要求较为严格,要想保证桥梁施工满足质量要求,高墩预应力盖梁施工技术是重要的手段。基于这一认识,在高墩预应力盖梁施工技术的应用中,对满足桥梁施工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当前桥梁施工来看,高墩预应力盖梁施工技术有效满足了桥梁施工质量要求。

3.3高墩预应力盖梁施工技术可以改善桥梁主体结构

桥梁结构是决定桥梁整体质量的关键。通过采用高墩预应力盖梁施工技术,桥梁的主体结构得到了有效改善,桥梁的整体质量得到了全面提高,对降低桥梁施工难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结论

预应力技术论文篇(2)

1.钢筋的制作工艺

施工钱的准备钢筋时必备的材料,钢筋在各个方面都应该符合设计的要求,不仅仅包括赶紧的级别和钢筋中的直径多少,同时也包括刚进的数量和两根钢筋之间的使用距离。钢筋在使用之前,施工人员影噶保持钢筋的表面的干净,只有钢筋在使用之前的干净的,才可以保证钢筋在使用中安全,钢筋在使用中也应该注意不要出现偏差的现象。

2.模板安装工艺

末班的安装队与施工的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在末班的安装的时候注意模板安装的正确是否,安装的模板需要采用标准化的组合方式,暗转模板的前要对安装的模板做好各项指标的检测。在模板安装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与钢筋的结合,二者需要同时进行,相互配合,在安装完成后,建立工程师要对平面位置以及总想稳定性进行认真的检查,合格之后才可以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在混凝土浇筑工作实施的时候,一旦发现膜拜那有超出误差的变形的情况,就要及时地纠正。

二、预应力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1)施工中预应力灌浆阶段质量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张拉和灌浆阶段主要是保证预应力的张拉应力达到设计的要求,以及保证它的伸张值变化在设计的范围之内。对灌浆的要求也是有的,需要对灌浆进行缜密的计算控制,确保它的计量准确,保证孔道浆体的饱满。

(2)施工中的预应力的孔道的接口处、灌浆孔;孔道与灌浆孔的接口处都需要进行严密的封堵,防止出现因漏浆而影响预应力的使用质量的问题,同时,应该加强对下层孔道的板面进行控制,因为下层的孔道灌浆孔、排气孔管道长度是非常的长,又是具有一定的倾斜度,所以在预应力关东啊施工的时候一定要固定好孔道。在预应力的孔道的施工的时候应该注意管道内的残留物以及灰尘,对这些垃圾进行及时地清除。在孔道、灌浆施工工序的时候,注意一道工序的完成要进行及时地检查,保证预应力中的孔道和灌浆工序的正常进行。

(3)对施工时的棚水量一定要严格控制,对于没有及时使用的水泥浆,很多的施工人员选择增加水的办法增加其流动性,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是非常不好的,水泥浆的使用应该是将浆体进行搅拌,同时在搅拌的时候应该注意水、水泥、以及外加剂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时的用量,这些用量和方法都应该严格地控制;对每次搅拌好的浆体应该全部的使用完毕,如果使用不完应该将浆体全部的卸除,在浆体没有卸除完毕的时候,不可以采用一边出料一边加料的方式。有的时候,在施工前管道内存有残留物质,所以施工人员在施工的时候应该注意对管道的检查,在进行压浆的之前,必须对管道进行认真的检查,发现管道之中存有残留物和脏污的时候,应该进行及时地清理。

预应力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桥梁施工 预应力 应用技术 质量控制 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预应力技术最早应用于桥梁当中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虽然预应力起步比较滞后,但是从理论计算、材料和设备、工程施工工艺以及技术,已经形成一个完整体制。预应力不但适用于桥梁结构的施工当中,还应用在桥梁施工的维修和巩固上。预应力技术在我国桥梁施工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该技术最终的施工质量却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影响。在当前的桥梁建设过程中,通常会应用到预应力技术,而随着预应力技术在桥梁施工中的应用,使得我国的桥梁施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从而为我国的道路交通事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预应力技术在桥梁施工中的应用

2.1 桥梁施工中选取预应力钢绞线

预应力材质的选择主要是低松弛钢绞线、钢筋和冷拉钢丝,低松弛钢绞线使用方便、经济实惠并且在建筑中具有美观的效果,受到了国内外建筑行业高度重视。在桥梁预应力当中使用的钢绞线在材料上比其他的钢节省,同时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的经济效益。对于桥梁施工中选择预应力钢绞线主要是考虑材质本身的性能的参数,断裂荷载度、表面状态、几何参数等,都是适合选择预应力钢材时应该考虑的参数,钢材的尺寸、规格品种、延伸率是钢绞线在标准选择上应该考虑的参数。

2.2桥梁施工中选择预应力锚具

对于桥梁中预应力技术中使用的锚具,要充分考虑在锚具要求的选择上要具有机械锚固和摩擦锚固。摩擦锚固往往指的是将桥梁中的预应力技术产生的锚固件作为依据,由于锚具的种类繁琐复杂,在使用和制作当中都比较的简单,在连接的方向上也带来一定的困难。在预应力能够承受的范围当中,进行的盈利相关效益的研究和分析。预应力技术分为两种类型:先张法、后张法。机械锚固和摩阻锚固是预应力技术后张法中通常所使用的锚具,利用机械进行加工,因其具有方便连接和应力损失小等特点,预应力没有灌浆之前可以进行重复张扣或放松等操作。

2.3 桥梁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技术

在桥梁施工当中,大型的桥梁施工当中经常会出现混凝土裂缝。桥梁混凝土施工当中运用预应力技术,预应力主要应用在桥梁混凝土建设结构使用之前,钢筋根据自身的特点回缩,获得钢筋中施加的压力。应用桥梁混凝土路面当中的预应力技术前期施工准备是不可缺少的,避免在公路施工当中出现裂缝和收缩的现象。预应力构件出现张拉前的裂缝,常由温差或预应力构件大的收缩引起,在预应力构件的表面经常会出现张拉前裂缝的问题,或是构件的侧面或是顶面。桥梁施工过程中对构件内外的温度差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有效的避免因温差过大而引起的裂缝问题。

预应力质量控制措施

3.1前期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广的预应力钢材是低松弛钢绞线,在选择一般工程的预应力钢绞线时,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更多的考虑的是经济因素,所以在选择预应力钢绞线上,必须考虑多方面因素,最终保证其质量。锚具是在后张法预应力结构中,将其传递到混凝土上所用的永久性锚固装置,在选择时必须注意其质量,宜选择锚力变化多、重复张拉和链接较方便的锚具。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预应力体系设计通常采用 XYM 和 OVM 体系,有利于消除集中锚固点产生的横向力。在预应力体系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把好质量关,严格按照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要求,既认真考察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又严格按着科学理论进行设计。

3.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在进行梁场位置的选择时,桥梁施工单位应该结合施工环境进行合理的选择,保证梁场的宽阔和便利。在施加预应力之前必须对张拉设备进行仔细的核查,当千斤顶使用超过半年或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正常现象,必须再次进行校核。混凝土由搅拌站集中出料,但对于其原材料要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从混凝土的材料上和制作过程中严把质量,使混凝土达到最好的质量要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预应力的孔道压浆经常会出现不饱满、不密实的问题,要求技术部门尽快改进压浆工艺,完善浆体配置,加强对孔道压浆工序的重视,保证整个工序的质量。在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为了施工安全和施工预应力的准确,应该将锚具和钢绞线送到检测机构进行数据测定,杜绝各种重要数据的计算失误这种情况的出现。

3.3竣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桥梁竣工后必须最后进行检验和验收,对桥梁的建设质量进行分析和判断。对于在桥梁中使用的一切重要的预应力建设材料都应该按着规定的验收标准进行严格验收。预应力钢绞线要检查其尺寸、重量、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和质量证明书。预应力锚具要检查其吨位、钢筋型号、钢筋抗拉强度、锚固长度、保护层厚度、保护层厚度等。模板要检查其模板标高、轴线偏位,孔道压浆要检查其孔位、孔形和倾斜度。

总结

综上所述,预应力技术在桥梁建设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预应力技术不断成熟,产生非常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桥梁的施工中,采用预应力技术能够极大的提高桥梁的强度与抗压能力,保证车辆通行的安全。在桥梁工程上部构造施工时,预应力施工技术是桥梁工程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赵志新. 公路桥梁施工中预应力技术措施探讨[J]. 科技风,2011,07:163.

[2]李海民. 公路桥梁施工中预应力技术措施及质量控制[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10:295.

[3]刘矿军. 公路桥梁施工中预应力技术应用[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2,04:90.

[4]李妍,张宇. 桥梁施工中预应力技术的应用分析[J]. 科技致富向导,2013,14:200.

[5]陈尊. 公路桥梁施工中预应力技术措施及质量控制[J]. 科技创业家,2012,16:56.

[6]贺晴. 公路桥梁施工中预应力技术施工质量控制分析[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02:147.

[7]曾德康. 公路桥梁施工中预应力技术施工质量控制[J]. 交通标准化,2013,07:113-115.

[8]曾军. 浅论公路桥梁施工中预应力技术施工质量控制[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8,07:24-25.

[9]朱奋鹏. 对公路桥梁施工中预应力技术施工质量控制的探讨[J]. 现代经济信息,2009,15:274.

预应力技术论文篇(4)

1 资料来源

本文以基层县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乡镇卫生院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为研究对象。按照地域为单位,分为陕南地区、陕北地区、关中东地区和关中西地区,即一市十县。共发放问卷170份,回收161份,回收率达到94.71%。

2 结果

表1 预防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能力需求分析

由表1可知,基层工作人员中55.90%认为应该增加预防学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的学习,其次是统计分析知识,占43.48%,再次是健康教育及健康管理知识,占42.86%。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及统计知识的应用、健康教育知识以及日常的公文写作、人际关系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应该重点学习掌握。

表2 预防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需求分析

如表2所示,在基层工作必备的能力依次是实际工作能力、专业实践技能、专业知识、团队协作能力及社交能力,而对于基层工作外语应用能力要求不高。由此可看出,基层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要适应工作并且干好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3 讨论及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基层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技能和综和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基层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

3.1.1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系统分析、综合处理能力急需提高

近些年来,水灾、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越发频繁,在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对预防医学专业人员预防大灾发生后疫情的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此次调查中有76.40%的调查者提出需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因此今后需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系统分析、综合处理能力的培养。

3.1.2 加强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项目管理能力培训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我过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投入不断加大,公共卫生工作领域的各类项目也越来越多。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且需要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专业人员完成的工作。此次问卷调查中有36%的调查者提出需强化项目管理的培养,且在基层机构管理者中,这种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工作中,急需加强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

3.1.3 课题申报、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课题申报、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能力,是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和技能,但是通过此次调研发现,部分调查者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比较欠缺,且积极性不高。因材在今后继续教育中,需加课题申报、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专业能力的培养。

预应力技术论文篇(5)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 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 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

,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 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 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 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 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 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预应力技术论文篇(6)

1.1 乌克兰科学学研究出现的历史背景

20世纪60年代,苏联开始大规模的科学学研究。1964年世界科学界为纪念贝尔纳的著作《科学的社会功能》发表25周年,出版了著名的论文集The science of science:society in the technological age。两年后,又出版了这个论文集的新版本,英文版为The science of science,也出版了俄文版本《科学的科学》――Наука о науке。作者多为获得诺贝尔奖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如物理学家布莱克特、卡皮查、鲍威尔、化学家辛格、斯诺,还有在科学学领域成就卓著的普莱斯、贝尔纳,他们对科学学形成的初始阶段做了总结。

1966年对于苏联科学学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这年5月,苏联杂志《哲学研究》发表了苏联科学院莫斯科自然知识和技术史研究所所长米库林斯基(Микулинский С.Р.)和罗德诺(Родной Н.И.)共同撰写的论文《科学也是一种专门研究的对象》(Наука как предмет специального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该论文论述了把科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必要性,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同年6月,在利沃夫召开了“苏联-波兰关于科学发展综合问题研讨会”,热烈讨论了科学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意义。从此,“科学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被学界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

随着科学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在苏联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科学学流派,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以下几个学派:罗斯托夫国立大学自然科学系的卡尔波夫(Карпов М.М.)学派;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兹沃雷金(Зворыкин А.А.)学派;苏联科学院自然科学和技术史研究所的米库林斯基学派;自然科学和技术史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的库格尔(С.А.Кугель)学派,还有就是乌克兰基辅的多布罗夫(Добров Г.М.)学派。

1.2 多布罗夫及其《普通科学学导论》

随着苏联大规模的科学学研究,在乌克兰形成了以多布罗夫为首的颇具实力的基辅学派。多布罗夫是乌克兰科学院的通讯院士、经济学博士。1966年,多布罗夫出版了专著《普通科学学导论》,这部专著所阐述的内容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在这部专著中多布罗夫提出了科学学是综合性的科学,提出了科学学研究对象,如科学的效率问题、科学潜力问题、科学进步的趋势问题、科学预测问题、科技潜力评估问题。书中几乎涵盖了科学学的所有问题:科学的过程、科学的性质、科研人员的年龄结构、科研工作的效率、科技规划、科技预测等。归纳起来,多布罗夫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极为深入的研究。

(1)提出科学学研究的新的方法论

在《普通科学学导论》中,多布罗夫侧重科学学研究的方法论,侧重科学学研究的手段与工具问题,即用量化分析方法研究科学学,或者说科学学研究的数学化。他认为,科学组织的系统性决定于科学知识根本的和必然的系统性,这对科学知识的产生、储存和传递来说是必需的。这两个知识系统的组织水平都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们是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而形成的。分析科学的系统方法与科学学需要数学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于科学的数学化,多布罗夫指出,在任何一门学科的语言中都存在按自己的方式发展的两个部分:信息部分和计算部分。计算部分是指比信息部分发展得更快的那些学科,如力学,其数学化过程开始得要早。某些不能满足这种要求的语言(例如,某些语言中的计算部分只有通过某种很长的式子才能求出精确的结果)不可能得到实际运用,因此也就得不到发展。语言中计算部分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是各种图表,因为图表的鲜明性可以把人的十分灵敏的视觉器官纳入推理过程。

多布罗夫提倡更新研究科学史工具,使用数学和技术手段分析科学技术史信息。他认为,在科学史研究过程中使用技术手段可以显示出增长点,确定新的科学发展方向和评估科技进步潜力,还可以从质量和数量方面评估科研人员的状况。1969年,他与同事完成了专著《研究科学史的技术手段》,1972年又完成了《用技术手段分析科技发展经验信息》。

多布罗夫强调使用量化分析方法研究科学,并将科学看成是一个信息系统,解决科技预测、科学规划和科学管理的一系列问题。

(2)提出了科技预测的思想

多布罗夫倡导用技术手段研究科学史信息并为科技预测服务。1966年,多布罗夫组织了全苏第一次关于使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研究科技进步史讨论会,这个讨论会的论文集以《科技进步趋势分析和预测》为题出版。这个论文集的开篇文章便是多布罗夫的《使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预测科技进步的趋势》。在文中,他系统论述了使用数学方法研究科技史与预测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多布罗夫指出,预测科技发展趋势应该形成一种机制,应该在国家层面上重视科技预测。1969年,国家科技委员会做出决议:苏联乌克兰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科学学问题研究部将制定“开发预测科技工作方法”,多布罗夫负责该项目的具体工作。

1970年,多布罗夫的专著《普通科学学导论》再版,专著再版后对“科技预测”进行了重点论述。《科学学导论》1966年第一次出版时对科学预测还只是停留在笼统的非具体的描述和解释,把科技预测称为“科学的预测”;再版时对科技预测已经具体论述科学预测的方法,把科技预测称为“预测是一种科学知识”,“科技预测是对科学技术发展结果及途径的科学评估体系,科技预测是‘计划前’工作的一部分,是一种预知未来科技发展结果的手段。多布罗夫论述了“预测、规划、管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渐进的关系。

多布罗夫把科技预测期限分为3种预测期:第1预测期为未来的15~20年。这期间,科学著作的总数要翻一番,科学家的人数翻两番,工程技术人员翻3~4番;第2预测期为未来的40~45年,概念、理论、解释的数量翻一番,世界人口的数量翻一番,科技进步创造者全部更新了一代;第3预测期是一个世纪以后的未来。这种预测带有纯假设的性质。

马利茨基担任中心主任后继续在科技预测方面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他发展了多布罗夫关于科技预测的思想。马利茨基指出,科技预测具有政治意义。科技预测像社会预测和经济预测一样已经超出了其科学范畴,因为进行科技预测不仅需要众多的专家参与,也需要国家的权力部门的参与,已经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借助于科技预测,科学可以提高自身的地位,并对权力部门产生影响,并向全社会表明科学的重要作用。他指出:20世纪以前,科技预测只是科学家个人行为;20世纪上半叶,科技预测成为一些个别企业受利益驱使而发生的行为,对个别科技领域进行预测;20世纪中叶以后,科技预测已经成为国家行为,已经成为国家制定科技政策的一种手段;20世纪末期,科技预测已经具有全球性。马利茨基强调,任何预测都是建立在关于过去的信息基础(趋势),现在的信息基础(资源、关于规律的思想)和未来的信息基础(需求、可能、预见)。按照时间可以分出15~20年、35~40年、40年以上,15~20年是创新周期的平均期限,这个期限对于进行数量统计极为方便。根据功能,马利茨基对划分出的3种预测做了分析:研究型预测,规划型预测,组织型预测。研究型预测是建立在所了解到的趋势和规律之上的,是具体学科和整体科学发展经济的积累,这种预测可以确定比较紧迫的科技发展方向,即能预测成功的方向。规划型预测为发展有前景的方向指出具体应该做什么,有哪些行动方案,并为此制定出规划。这种预测必须要考虑到科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紧密联系的。这种预测是建立在研究型预测基础之上的。组织型预测是预测的重要部分,是与科学管理和国家科技政策紧密联系的。只有在实践中将这3种预测整合才能做出决定,预测才能在科技创新中起到重要作用,才能被认为是有质量的预测。

还有其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科技预测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如扎耶茨(Заец Р.В.)撰写了《预测向可持续发展过度的前提条件和问题》;布尔津(Булкин И.А.)撰写了《乌克兰科学院发展趋势预测下改革任务》;谢尔宾(Щербин В.К.)撰写了《综合性的科学学预测是国家科技政策的手段》。

1993年,多布罗夫创办的杂志《科学学与信息学》改名为《科学与科学学》,成为国际性季刊杂志,乌克兰语为Наука та наукознавство,英文为Science and Science of Science。改刊名之后,这个杂志的页数由原来不到100页增长到现在的近200页。杂志《科学与科学学》创刊的宗旨是了解科学和科学学过去、现在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揭示科学对文化教育的影响,分析国家科技创新政策。该杂志设以下栏目:经济社会中科学和创新的发展;科技潜力发展问题;科学与教育;科学社会学及方法论;科学家及科学团体;科学史。

现在,中心稳步而有效地进行着理论和实用问题研究,在科学学理论、科学组织和科学史方面进行开发性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心制定了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中心对乌克兰科学融入到欧洲及世界科学体系做着大量工作,研究国家在社会转型时期科学体制的转型问题,研究经济的创新发展,进行创新预测以及科技政策的制定,在传统领域特别是在科学史领域做着深入的研究。中心的主要工作从5个部门的名称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史部、科学社会学和方法论部、科技潜力系统研究部、经济创新发展问题部、乌克兰科学院发展战略问题部。

中心在科学学发展中奠定了科技力量形成和评估的理论基础,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提出了科技体制转型的理论和科学作用的学说,为打造国家创新型经济提供理论支持。中心还与国家不同层次的权力机构和企业进行合作,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现在对于中心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人才问题和为后备力量创造科研条件的问题。

2.2 注重与世界科学界交流

预应力技术论文篇(7)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 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 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 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 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 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 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 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 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 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 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 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 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 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 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 先从某一行业出发, 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 然后, 逐步扩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 进行实证研究,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 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同时, 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 所以,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 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xx.07-xx.09:完成论文开题。

xx.09-xx.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xx.11-xx.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xx.01-xx.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xx.03-xx.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xx.04-xx.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 傅家骥、仝允桓等. 技术创新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02] 吴贵生. 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xx

[03] 柳卸林.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04] 赵志、陈邦设等. 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 xx/2.

[05] 王亚民、朱荣林. 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 风险投资. xx/6

[06] 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 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控制与决策. xx/6

[07] 夏清泉、凌婕. 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 国际商务研究. xx/5

[08] 陈劲、龚焱等. 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 中国软科学. xx/1. pp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