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欧洲经济论文

欧洲经济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5 10:52:38

欧洲经济论文

欧洲经济论文篇(1)

关键词 欧洲模式;中国发展道路;稳定;凝聚;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1-0009-06

一、引言

建国6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30年GDP保持了年均6%的增长速度,后30年创造了年均近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在人类历史上只有7个国家曾经在7%以上的年增长率持续超过40年,中国是其中之一,并且是最大的经济体,因此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更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发展奇迹。中国成功发展的独特性受到了国内外舆论和学术界的关注。最早是2004年美国学者雷默提出“北京共识”的概念,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及其经验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思考。源自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自由主义遭受重创,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受到普遍怀疑,由于中国经济所受的影响并没有欧美国家大,使得针对中国发展的研究愈加重要。人们试图从中国独特的发展经验中寻找可以借鉴的规律,“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奇迹”等纷纷出现。①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大多集中在中国经济增长方面取得的成就,但对中国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以及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等关注不足;其次,对中国发展与美国市场经济模式、拉美模式、东亚模式等比较分析较多,但对中国和欧洲模式比较分析不多;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需要不断完善,但是目前的研究对于中国发展道路从欧洲模式的借鉴分析不多。

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发展道路。中国道路下的发展目标是“共同富裕”。②欧洲是市场经济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发达国家的集中区域,在长期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欧洲模式。2009年欧盟人均GDP为2.97万美元,基尼系数为0.31,人均生活水平高,公平程度好,因此研究欧洲模式对于中国道路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③本文尝试从欧洲模式的解析入手,分析欧洲模式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借鉴意义。

二、欧洲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欧洲模式是一个经常提起,却又难以解释的概念。从国际比较的视角上看,欧洲模式是与美国和日本完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从不同的学科出发看,有欧洲经济模式、欧洲政治模式、欧洲社会团结模式、欧洲文化模式、欧洲经济一体化模式、欧洲治理模式等不同的界定;从动态发展上看,欧洲模式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面对人口老龄化、信息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环境变化等诸多挑战,欧洲模式现代化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各种定义的基础上阐述欧洲模式的内涵,然后从宏观经济稳定与经济社会凝聚的角度分析欧洲模式的特征。

(一)欧洲模式的内涵

1.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通常使用欧洲社会模式(European Social Model)一词,表述欧洲各国对于可持续经济增长和高质量的生活工作条件相结合的愿景,包括充分就业、高质量的工作、机会均等、社会保障、社会包容、社会伙伴关系等。此外,福利国家也常常被用来代表欧洲模式。针对欧洲模式,国外学术界对此有多方位的诠释和解读。

最早提出欧洲模式的是欧洲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迈克尔・艾默森(Michael Emerson),他在《何为欧洲模式》中提出,“欧洲模式是完全不同于美国和日本的发展模式,其在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许多方面的做法都是正确的”。④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对欧洲模式的研究较多,大致可以梳理为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欧洲模式是莱茵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如阿尔贝尔(Albert)提出欧洲模式秉承德国弗莱堡学派的基本主张,其核心内容是,在主张市场竞争的同时,强调竞争秩序和社会责任,主张高税收高福利。[1]第二,欧洲模式是福利国家,如帕斯塔(Pestieau)认为“福利国家是欧洲社会模式的最基本和最显著的特征”。⑤第三,欧洲模式是一种价值观,如安东尼・吉登斯认为:“欧洲社会模式是一种价值、成就和抱负的组合:一种发达的、奉行干预主义的国家,由相对高水平的税收提供资金来源;一种健全的福利体制,它在某种相当高的程度上为全体公民,尤其是最有需要的公民提供有效的保障;限制或阻止经济或其他形式的不平等。”[2]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欧洲模式的基本内涵至少应该包括高税收、高福利、注重社会公平等几个方面。

2.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学术界从欧洲经济模式、欧洲政治模式、欧洲文化模式、欧洲思想模式、欧洲社会模式、欧洲治理模式等多个角度,探讨欧洲与美国和日本不同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⑥本节主要从欧洲经济模式的角度进行简要的梳理。

第一,欧洲模式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裘元伦研究员(2001,2004,2009)认为,欧洲模式下,政府相对于资本比美国拥有更强的独立性,其行为自然也重视资本利益,但同时又强调劳资协商和社会均衡;欧洲模式与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实质区别是,美国不但信奉市场经济,而且实行市场社会,而欧洲模式固然也十分重视市场经济,但不听任市场社会。⑦胡连生认为,欧洲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国有经济与合作制经济大规模存在;欧洲各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大于美国;收入分配均等化政策;贫富差距相对较小。[3]邱询从政府和企业的两个方面分析认为,欧洲模式强调集体成功和长期利益,其模式是政府干预,企业实行共同决策制度,吸收工人参与管理。[4]甄炳禧研究员将欧洲模式概括为协调市场经济模式,美国模式为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两种模式的差别突出表现为:“欧洲模式要求个人自由和社会义务相结合,政府的调控作用相对较强;美国模式崇尚个人主义和市场竞争,政府的调控作用相对较弱。”[5]

第二,欧洲模式重视社会公平。王鹤研究员指出,“统一市场和经济货币联盟以及协调的欧盟经济政策结构是欧洲经济模式的基础”,“欧洲经济社会模式(简称欧洲模式)的特征是寻求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均衡发展,是社会市场经济和福利国家市场经济的混合模式。”[6]陈德照认为,欧洲经济模式的优点包括:在注意效率的同时,比较注重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在实行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劳动者的利益得到较大的重视和保护,弱势群体也得到较多的照顾。[7]

第三,欧洲模式注重社会团结。周弘研究员认为,“欧盟的制度模式是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逐步引入欧洲传统的社会公平观念和社会团结模式,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欧洲灵魂,使欧盟成员国的共同命运向着适应世界经济自由化的方向发展,以欧洲整体的力量促进福利国家的现代化,同时又以欧洲整体的力量来突出欧洲的社会特性。”⑧这里的社会团结,实际上就是福利国家。

第四,从经济宪法的角度理解欧洲模式。史世伟教授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对欧洲模式的特点概括如下:坚持市场经济原则,治理与统治规则与市场一致;将“辅助原则”作为建立制度的元规则,限制和明确各层面政府的职权;在规则制定的过程中,采取谈判、协商的方法,各行为者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博弈,在必要时各方进行妥协;在经济政策的实施中,强调各行为者之间的合作,处理好多层治理与协调、体制多样化与同一性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8]

综述以上国内外的研究,笔者认为,欧洲模式是指欧盟及其成员国在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趋向,这些价值趋向包括:经济宪法,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建设福利国家,注重社会公平等;同时在保持原有欧洲核心价值趋向的基础上,欧洲模式的内涵也是在不断丰富拓展中。

(二)欧洲模式的特征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欧洲模式是指欧盟及其成员国在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趋向,包括经济宪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福利国家、社会公平等。理解欧洲模式的特征有两个层次,即欧盟层面和成员国层面。从欧盟层面上理解欧洲模式,就是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被逐步接受的过程。欧盟通过基础条约、规则、指令等经济宪法,逐渐形成稳定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国家层面的欧洲模式,主要是指福利国家共识,又称为社会团结模式,其重要特点是通过高税收高福利,促进社会公平。此外,欧盟层面上通过凝聚政策,促进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从而促进欧盟单一市场内的社会公平。由此而来,欧洲模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宪法规定的宏观经济稳定

通过法律实现一体化是欧洲一体化的核心特征。[9]秩序自由主义强调经济宪法原则,与此相一致的是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欧盟法规,与统一市场、经济货币联盟相联系的这些法律和规则是欧盟层面上的超国家机构和成员国必须遵守的,其判决效力高于成员国的法规。稳定为导向的货币政策处于绝对优先的地位,这是由欧洲联盟条约所明确规定的。欧洲联盟条约明确规定了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限定了以稳定货币为唯一首要目标的共同货币政策。而宏观经济政策结构中的财政政策受到《稳定与增长公约》的制约,为稳定的货币政策服务。

宏观经济稳定就是为了确保货币稳定和财政纪律而实行的一系列制度。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Maastricht Treaty,简称马约)第109条和相关条款规定了加入单一货币区必须满足的五个经济趋同标准:高度的价格稳定和趋同,即通货膨胀率不能超过通货膨胀率最低的三个成员国平均数的1.5个百分点;保持财政稳定,政府预算不得出现过度赤字,年度预算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公共债务累计不超过当年GDP的60%;维持各成员国长期利率的稳定,长期利率不超过通货膨胀率最低的三个成员国的平均利率的2个百分点;实现各成员国之间货币的相对稳定。马约从雇员任命、金融业务、政策选择等三个方面保证了欧洲中央银行的政治独立和手段独立。欧洲联盟条约第3a条款和第105条款均规定了欧洲中央银行的主要目标是维持价格稳定,这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1998年10月,欧洲中央银行的行长理事会确定了价格稳定的准确定义:“价格稳定应该定义为欧元区的消费价格指数的年度同期比增长低于2%”。[10]1997年阿姆斯特丹会议上就稳定与增长公约达成协议,强调了强化财政纪律作为经济货币联盟的长期特征。

因此,经济宪法规定的宏观经济稳定是欧洲模式的重要特征。

2.社会公平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凝聚

社会凝聚(Social cohesion),又称为社会凝聚力,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提出。[11]

经济社会凝聚(Economic and Social Cohesion)是欧盟使用、倡导并加以推广的政策理念。欧盟委员会认为欧盟经济社会凝聚是指:“欧盟各成员国或者地区之间的社会团结。”⑨ 欧盟地区政策和各成员国福利政策是促进经济社会凝聚的重要

手段。

1957年罗马条约的前言中强调降低地区差别的重要性。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共同体开始设立欧洲地区发展基金(The European Regional Development Fund, ERDF),用成员国的财政进行再分配以帮助最贫困地区。为了实现公平竞争和减轻欠发达地区在统一市场建立过程中的负担,1986年《单一欧洲法令》为罗马条约增补了第五编,首次表述了“经济社会凝聚”的目标是缩小欧盟内部的贫富差距,以增强欧盟一体化的动力,这为结构基金(The Structural Fund)奠定了法律基础。1992年马约将“凝聚”作为联盟的主要目标之一(第158条~162条款)。马约第2条规定欧盟的目标之一是“加强经济社会凝聚……推进经济和社会进步、充分就业……”,第158条款(原130a条)规定:“为了促进共同体的全面平衡发展,共同体应当制定和采取行动,以求强化共同体的经济社会凝聚。共同体尤其应当旨在减少各区域之间发展水平不平衡以及包括农村地区在内的处于最不利地位区域或者岛屿的落后。”欧盟地区政策通过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援助,实现成员国之间的公平性,增强一体化的凝聚力,是促进欧盟经济社会凝聚最主要的政策之一。欧盟的结构基金是地区政策主要政策工具,占地区政策预算总额的90%;⑩此外,还有欧洲团结基金(Conhesion Fund),主要为收入最低的国家而设立的,约占总额的10%。???结构基金加上团结基金,是欧盟层面上用于地区政策的主要工具,是欧盟预算的第二大用途,约占欧盟总预算的35%。

此外,欧洲各成员国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社会排斥,降低社会成员间不平等程度,促进社会团结,也是欧洲经济社会凝聚的重要政策之一。欧洲现代福利国家制度是随着西欧社会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大众的民主化和民族国家建设的过程逐渐演变的。[12]在整个20世纪,特别是二战结束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欧洲工业发达国家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政策组合和不同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欧洲人将他们在社会保障制度上的共同特征叫做“社会团结”或“福利国家”。欧洲福利国家的共同特征包括:以国家立法和国家行政为主要工具,通过税费实施大规模的社会再分配对市场分配进行补充和修正,将社会政策当做国家的基本职能,不同程度的将养老、扶贫、失业、工伤和医疗健康看做国家的责任。

综上所述,欧洲模式的特征包括经济宪法规定的宏观经济稳定(简称稳定)以及社会公平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凝聚(简称凝聚),因此欧洲模式下的经济增长必然是以稳定和凝聚为基础的经济增长。

三、欧洲模式:稳定、凝聚与经济增长

(一)欧洲宏观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

1.宏观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价格稳定和财政纪律是欧盟基本条约所规定的,这也是欧洲模式的重要特征。高度的宏观经济稳定是否会威胁到欧洲经济增长?对此,欧盟官方的观点如下:

“保持价格稳定(即低水平的通货膨胀率)有利于在中期内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也有助于降低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波动程度。政策组合的不平衡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波动程度有负面影响。增加国民储蓄有利于鼓励私人投资,实现经济增长。健康的公共财政是避免政策组合失调、实现国民储蓄增加的必要条件。低赤字、低债务、低利率,有利于实现更高的公共投资、更有效率的公共支出、更低水平的税收负担。此外,价格稳定和财政纪律通过各种途径相互促进:一方面,严格的财政纪律支持欧洲中央银行为维护价格稳定所做的努力;另一方面,谨慎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能够有效避免政策引起的冲击,以及其它扰动对经济波动的不利影响。”[13]

有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了欧盟官方的观点。巴罗(Barro,1996)通过研究1960年~1990年间100多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发现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年均通货膨胀率提高10个百分点,人均GDP年均增长率降低0.2个~0.3个百分点。安德斯(Andrés et al.,2000)等发现,工业化国家一旦陷入通货膨胀,人均收入的增长将难以改善,且会逐步恶化。费尔德斯坦(Feldstein,1999)所作的案例分析中,将名义税收体系对资源配置的扭曲效应考虑在内,价格稳定的工业化国家将享受到非常显著而持久的福利。此外,也有研究结果与欧盟官方的观点相左。阿克罗夫(Akerlof, 2000)等研究表明,由于工资的名义刚性,低通货膨胀率时的菲利普斯曲线非常平缓,也就是说,太高的通货膨胀率对经济明显有害,而太低的通货膨胀率则会导致产出的损失和失业率的持续上升,因此确定合适的通货膨胀率非常重要。

2.欧洲宏观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增长速度趋缓,而宏观经济稳定程度大大改善,那么欧洲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替代关系?

为了符合加入欧元区的经济货币趋同标准,欧盟许多成员国采取了财政紧缩的政策,降低财政赤字,扭转债务爆炸式增长的趋势。财政紧缩短期内压缩总需求,因而暂时降低经济增长率;但是,公共债务状况的改善产生信誉效应(Credibility Effect),降低了长期利率,反过来对私人需求产生积极的扩张效果,从而抵消了短期的收缩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的经验表明,上述两种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存在的,而对于那些长期利率较高的国家来说,紧缩财政的信誉效应更加明显。而财政紧缩对经济增长的中期影响如何呢?从理论上来说,财政紧缩可能导致高税率或者低政府支出,从而对经济增长不利。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财政赤字的降低主要来自于低利率造成的债务降低,政府支出的降低幅度非常有限;而财政紧缩会降低利率,从而有利于私人投资,促进长期经济增长。财政强化通过避免可能发生的债务危机,提高对未来的经济预期,从而对长期经济增长产生有利影响。此外,在对政策的不完全信任以及粘性工资和价格的情况下,1980年以来欧盟采取的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可能导致暂时的成本。国际证据表明,旨在维持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在中期取得更高的增长率(Vi?als, 1998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宏观经济稳定不利于短期的经济增长,但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

增长。

(二)欧洲经济社会凝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

1.欧洲经济社会凝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机制分析

从理论上讲,经济社会凝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比较复杂,既有制约作用,又有促进作用。首先,为了保持和增加经济凝聚,政策干预措施可能会减弱极化效应,降低市场一体化的效率和增长收益。欧盟层面上实施的地区政策大多是通过财政资源的再分配,促进落后地区的快速发展。如果落后地区资源投入的效率低于发达地区,那么欧盟经济凝聚程度的提高会影响欧盟整体的经济增长。欧盟各成员国实施的旨在强化社会凝聚的再分配政策,也会影响欧洲整体的经济增长。比如,欧盟成员国某些保护养老金和其它权利的政策可能干扰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和跨区流动,从而降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程度,降低经济增长的潜力。其次,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保持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程度的凝聚,有利于社会和谐,消除不稳定的根源,从而增加创新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率的提高。

从实证上讲,1955年库兹涅茨(Simon Kuznet)提出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的关系,即随着经济增长的发生,收入差距先上升,后下降。1975年奥肯(Arthur Okun)提出在平等和效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即不平等程度可以促进资源使用的效率,产生不断增长的产出。安德烈・萨帕尔2005年在《全球化与欧洲模式的改革》一文中指出,按照效率和公平的不同组合,欧洲内部存在四种不同的社会模式:北欧模式、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大陆模式和地中海模式,对四个模式比较发现,效率和公平并不必然存在替代关系。[14]詹姆斯・伽布瑞斯(James K. Galbraith,2008)将工资不平等程度作为社会凝聚的指标,失业率作为竞争力的指标,结果表明凝聚和竞争力并不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王鹤(2007)通过利用基尼系数和全球竞争力指数对欧盟国家的效率和公平状况进行综合比较,表明效率和公平之间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

关系。

2.欧洲经济社会凝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增长速度减缓,而经济社会凝聚程度仍然保持较高水平。我们以欧盟各成员国为研究对象,分析经济社会凝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将各成员国NUTS2行政区人均GDP的离散程度作为经济社会凝聚程度的衡量指标,离散程度越大,表明收入差距越大,凝聚程度越低,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

首先,基于上述凝聚和增长之间的机制分析,建立如下模型:

yit=β0it+β1itxit+εit

上式中, yit表示人均GDP增长率,xit表示人均GDP的离散程度,β0it和β1it分别是待定系数, εit是随机误差项。如果β1it为正值,表明凝聚程度越高,离散程度越低,经济增长率越低,即凝聚制约了经济增长;反之,β1it为负值,凝聚促进了经济增长。

其次,为避免伪回归,对yit和xit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原假设是存在单位根,表1表明, yit和xit均通过LLC、ADF-Fisherχ2和pp-Fisherχ2检验,拒绝原假设,yit和xit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不存在伪回归问题。

第三,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根据F检验和Hausman检验结果,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如下:

yit=0.10-0.003xit

(5.71***)(-4.27***)R2=0.53

上式中,第二行括号内数字分别表示相应系数的T值,在1%的统计水平上拒绝了系数为零的假设。由此可以看出,人均GDP离散程度下降1个单位,经济增长率提高0.003个百分点,即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凝聚程度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欧盟经济社会凝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理论上讲,两者之间既有制约关系,又有相互促进关系。用于促进经济社会凝聚的欧盟地区政策、成员国的福利政策等,都属于欧盟财政资源的再分配;如果落后地区资金利用效率低下,劳动力市场僵化,将有可能影响到经济增长。然而,凝聚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社会和谐程度,降低不确定性,通过增加创新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其次,从实证上看,笔者利用1995年~2006年间欧盟14个成员国的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凝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而是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即欧盟凝聚程度增加,有利于经济增长率的提高。

四、欧洲模式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

欧洲模式是指欧盟及其成员国在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趋向,包括经济宪法规定的宏观经济稳定以及社会公平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凝聚。从稳定、凝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看,欧洲模式对中国道路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价格稳定有利于长期的经济增长。从欧洲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看,价格稳定有利于长期的经济增长。上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采取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实现价格稳定,短期内制约经济增长,但有利于长期的经济增长。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避免经济大的起落,其中包括保持物价稳定。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以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和欧洲中央银行确定以“价格稳定”作为目标是不同的。因此,中国道路的完善过程中,应借鉴欧洲模式的经验,通过恰当运用货币政策,保持价格稳定,以促进长期的经济增长。

其次,凝聚程度提高促进长期的经济增长,公平和效率并不必然存在替代关系,而是相互促进。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对欧盟凝聚和增长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凝聚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欧盟长期内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欧盟采取地区政策和收入再分配政策,提高经济社会凝聚程度,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做法,是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的典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1978年~2008年GDP增长了16.6倍,年均增长率为9.9%。与此同时,中国区域间、城乡间、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78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317,2006年则升至0.496,这与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中国未来应更加注重再分配政策的运用,促进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不同阶层间收入差距的缩小,协调好公平效率关系,推动中国发展道路的不断完善。

[注释]

①参见乔舒亚・库珀・雷默(Ramo, Joshua Cooper):《北京共识》(The Beijing Consensus),London: 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 2004;庄俊举:“中国模式研究的回顾”,《人民论坛》,2008年第24期;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版;徐崇温:“国际社会关于中国改革和中国模式的讨论述要”,新华网理论频道;人民网-人民论坛2009年关于《中国模式研究的回顾:从“北京共识”到“中国奇迹”》的讨论;《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1日,“国内外十学者纵论中国道路”;周弘:“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姚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1期。

②邓小平曾说:"社会主义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③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April 2010.

④Michael Emerson, Andre Dramais: What Model for Europ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MIT Press, 1988. 转引自王鹤:"欧洲经济模式评析――从效率与公平的视角",欧洲研究工作论文,2008年第1期,第1页。

⑤Pierre Pestieau, The Welfare State in the European Union, Economic and Social Perspectitiv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转引自,王鹤:“欧洲经济模式评析――从效率与公平的视角”,欧洲研究工作论文,2008年第1期,第1页。

⑥国内欧洲模式的相关综述参见:陈志瑞:“‘欧洲模式与欧美关系’研讨会综述”,《欧洲研究》,2003年第4期,第151-152页;周弘主编:《欧洲模式与欧美关系(2003~2004欧洲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4页;张海洋,莫伟:“欧洲模式及其对世界的影响”研讨会综述,《欧洲研究》,2007年第2期,第149-156页;孙彦红:“欧洲模式与世界:经验与启示”国际学术会议综述,《欧洲研究》,2007年第3期,第145-154页。

⑦裘元伦研究员的相关论述参见:“欧美经济制度模式比较――以就业失业与收入分配两个具体问题为例”,《科学社会主义》,2001年第2期,第15-19页;“欧美经济模式之争”,《求是》,2004年第3期,第59页;“欧洲前途并不暗淡”,《欧洲研究》,2009年第5期,第52-58页。

⑧周弘:“欧盟社会团结模式与欧盟发展战略”。见吴志成,薛晓源主编:《欧洲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页。

⑨See: europa.eu/scadplus/glossary/economic_social_cohesion_

en.htm, Accessed Nov 12, 2009.

⑩结构基金的目标地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目标、第二目标和第三目标。结构基金的最大份额用在第一目标上,以改善相对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开发经济与人性潜能,促进追赶过程,相对落后的地区是指人均GDP低于欧盟平均水平的75%或者人口密度非常低(每平方公里居民数少于8人);第二目标是支持面临结构困难的工业、农业、城市和渔业地区的经济与社会调整;第三目标主要是努力实现现代化的教育培训和就业体系。

(11)团结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人均GDP低于欧盟平均水平90%的成员国进行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项目。

(12)数据来源为:凝聚程度指标来源于Eurostat数据库,人均GDP增长率来源于AMECO数据库,时间段为1995年~2006年间,样本为欧盟15国除去卢森堡后的14个成员国。

[参考文献]

[1] [法]米歇尔・阿尔贝尔.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M]. 杨祖功,杨齐,海鹰,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 [英]安东尼・吉登斯.欧洲社会模式的反思与展望[J].开放时代,2007(6):5-20.

[3] 胡连生.美欧经济模式的差异及其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4):20-24.

[4] 邱询.美国、德国、日本经济模式比较研究与择优借鉴[J]财经问题研究,2003(3):84-89.

[5] 甄炳禧.美欧模式的比较与启示[J].国际问题研究,2003(5):55.

[6] 王鹤.欧洲经济模式评析――从效率和公平的视角[J].欧洲研究,2007(4):1-18.

[7] 陈德照.美欧模式,孰优孰劣[J].时事报告, 2004(3):43-50.

[8] 史世伟.欧洲经济一体化与欧盟经济宪法:一个制度和演化经济学的分析视角[J].欧洲研究,2007(1):15.

[9] 宋晓敏,莫伟.“讨论欧洲模式”国际研讨会综述[J].欧洲研究, 2007(5):146.

[10] ECB.The Stability-oriented Monetary Policy Strategy of the Euro System[J].Monthly Bulletin, 1999: 46.

[11] 江时学.拉美国家重视强化社会凝聚力[J].求是,2008(23):58.

[12] 周弘.福利国家向何处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6.

[13] André Sapir et al..An Agenda for a Growing Europe: Making the EU System Deliver[R].Report of an Independent High-level Group Established on the Initiative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2003: 41.

[14] André Sapir. Globalization and the Reform of European Social Models[Z]. Background Document for the Presentation at ECOFIN Informal Meeting in Manchester, 9 September 2005 : 5-11.

European Model:Stability, Cohe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Zhang Mingzhe

(Postal Savings Bank of China,Beijing 100808,China)

欧洲经济论文篇(2)

【摘 要 题】异国文化

【关 键 词】“大欧洲”/欧盟/文化多样性

【正 文】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洲经历了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建成、经济联盟与货币联盟等 几个大的发展阶段。在“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理论前提下,追求着欧洲的逐步整合 与统一。其共同的经济、货币与社会制度及政策的制订与出台,正在使历史的光辉梦想 变成现实。2003年2月启动的欧洲宪法的制订计划,使“大欧洲”在政治上趋于完整。 伴随而来的文化构建就成了欧盟未来必然提上议事日程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大欧洲”文化理念的历史发展

任何一种文化理念的产生,势必有它特殊的历史背景作为支持。在欧洲版图上,曾经 涌现过不同的形形的“大欧洲”概念与思考。比较起来,它们都附带有一些特定历 史时期的思想轨迹与时代特征。但从其不同的发展过程来看,都在力图为“大欧洲”的 形成提供一种空间性理论解释。“欧洲”或欧罗巴(europa)一词,最初源于古希腊的神 话,公元13世纪以后开始在欧洲史书与文学书籍中广泛出现。尽管欧洲人把欧洲视为同 一文明体系的地理单元,而主张实行欧洲联合(统一或一体化)是比较晚的事情,但这种 理念却深深植根于古罗马帝国基督教的光环之中。

在历史上,古罗马帝国的光辉曾经一度映照着几乎宗教、文化同一的整个欧洲。它在 将近40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一个囊括地中海,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其境内的 欧洲人都曾以“罗马公民”的文化身份区别于其他不同民族的欧洲人;基督教成为罗马 “国教”以后,共同的则使得欧洲人彼此接近、互相认同。到西罗马帝国灭亡 的时候,统一的基督教信仰仍然在精神上联系着欧洲的东部和西部。进入中世纪以后, 查理曼帝国曾经短暂地统一过欧洲西部,其版图东抵易北河及波希米亚,西临大西洋, 北达北海,南部包括意大利的大部分。但是,查理曼帝国很快土崩瓦解,西欧陷入了长 期的分裂之中。罗马教会曾想建立普世的统治权,但终于无法与王权抗争,最后教会本 身也分裂了。1054年,统一的基督教会分裂成天主教与东正教,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 。

公元17世纪以后,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一方面为欧洲各国人民的平等交往以及欧洲 在世界的霸权创造了条件;而另一方面也使欧洲的分裂持久化,并导致了连绵不绝的战 争。从公元17-20世纪,欧洲先后发生过30年宗教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西班牙 王位继承战争、北方战争、拿破仑战争、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等。这些战争给人类社会特别是欧洲文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它毁坏了欧洲民族国 家的力量和文化成果,危及了人们的自由和生命。因此,欧洲的理想主义者纷纷提出各 种统一欧洲的方案,以便谋求欧洲的和平和发展。例如,1713年,法国的圣-皮埃尔(16 58—1743)在《争取欧洲永远和平方案》中最早提出了建立“欧洲邦联”的思想;1795 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一个哲学方案:《论持久的和平》。他明确建议保持各个国 家的等理想。

法国人将欧洲人的欧洲理念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1801年,拿破仑萌发过用武力统 一欧洲的宏伟计划,并自认是罗马帝国的继任者。一战结束后,欧洲联合的思想获得了 新的动力,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开始谈论欧洲联邦的问题。1925年,法国当时的总理赫里欧就明确表示:“我的最大愿望,就是有一天能看到欧洲合众国的出现。”1929年,法国外长白里安向德国政府建议组织“欧洲联邦”,并于1930年向欧洲各国政府提交了备忘录,倡议建立欧洲国家的联盟,取消关税、建立共同市场,成立欧洲议会和常设政治委员会,以杜绝欧洲战争的魔影。然而,纳粹党在德国的上台,使任何欧洲联邦的计划成了泡影。

欧洲人民在经历了二战的苦难后,开始重新审视“欧洲联合”的议题。他们坚信,解 决欧洲问题的唯一出路,只能是欧洲的统一。当时,欧洲因战争变成废墟,美苏对抗加 深了欧洲的分裂局面,以德国分裂为界,欧洲各国分属东西方两大阵营。历史的苦难似 乎还没有结束,欧洲文明正在沉沦,欧洲人有失去自我特性的危险。于是,英国首相丘 吉尔率先于1946年提出,我们需要建立起“某种类似于欧洲合众国的东西”。(注:nicholas moussis:guide to european policies,6[th] revised edition,european study service:belgium,2000.)1951年,欧洲统一之父-让·莫内在设计欧洲煤钢共同 体时也强调了欧洲统一的前景。他指出:“煤钢共同体所属6国的煤钢事业在顺利发展 ,应该使其顺利发展下去,直到建成欧洲合众国时,才算取得最后胜利。”后来,莫内 还在西欧领导了一个名为“欧洲合众国行动委员会”的运动。由于国际冷战环境的存在 ,当时许多欧洲政治家谈论的欧洲统一,主要限于西欧地区,而戴高乐却是一个例外。 1959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在斯特拉斯堡曾发表了一个有关欧洲前途的著名讲话。他提出 ,欧洲的真正统一意味着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他主要强调欧洲联盟 中的民族国家的地位。

然而,历史的发展却证实了戴高乐这个惊人的历史预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冷战也随之结束。冷战结束为欧洲统一提供了前所未 有的历史机遇,这时人们开始谈论“大欧洲”的问题,甚至整个欧洲国家的统一问题。

后冷战初期以来,西欧国家已在冷战结束后的极大热情中开始了融合东欧国家的进程 。1993年,欧盟哥本哈根首脑会议决定首先把波兰、匈牙利等中东欧的6个国家纳入欧 共体轨道,并最终接受它们为欧盟正式成员。1997年12月,欧盟卢森堡首脑会议决定从 1998年4月开始与波、捷、匈、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塞浦路斯等6国分别举行入盟谈 判。次年4月,入盟谈判如期举行。去年8月欧盟新委员会组成以后,提出了加快欧盟东 扩进程的主张。同年12月的赫尔辛基欧盟首脑会议决定在继续与波捷匈等6国进行入盟 谈判的同时,宣布从2000年起和保加利亚等6国开始举行入盟谈判。2002年12月11日与1 2日,欧盟首脑聚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正式决定东欧12国加入欧盟,时间是2004年的5 月。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到21世纪中期,欧盟将成为一个囊括欧洲27个国家、约5亿人 口的超大同盟。但是,大欧盟并不等于“大欧洲”,关键是欧盟国家何时能够把东正教 国家融合到欧洲大厦中,并建立起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到那时,一个新的超 级大国-欧洲合众国将活跃在世界政治和经济的舞台上。新出现的“大欧洲”尽管不可 能恢复过去世界中心的地位,但将是新的世界格局中的一极,并将有力地推动世界的和 平、稳定与多极化秩序的形成。

二、欧洲统一过程中的“文化”概念

欧洲的统一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历史发展趋势,理念上的“大欧洲”框架的产生,只是 欧盟迈开步伐的前奏。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机构的发展与联邦的形成,始终要 靠共同的文化与价值观来作为理论支撑,哪怕是一种模糊的形式。欧洲自工业革命与法 国大革命以来,在理性地组织社会生活上取得了世界的领导地位,并且借助科学的力量 将它特有的文化推向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注:see j.habermas,strukturwandel der ffentlichkeit (neuwied:herman luchterhand verlag,1962),p.88.)虽然在二战后的 国际局势下,人们对欧洲理性发展的前景普遍存疑,但欧洲在一般意义上仍然留有“文 化欧洲”的历史烙印。数年来,欧洲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正在进行的欧洲整合过 程需要认真对待经济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欧洲文化议题。也就是说,未来的欧洲需要一个 新的“文化”概念。

欧洲在20多年的整合过程中,对文化议题的思考主要集中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 创造性”两个基调上。欧盟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让所有的欧共体的法律与决策 尽可能的接近欧洲公民的社会秩序。这个以公民权利为中心的欧洲蓝图成为1999年5月1 日生效的《阿姆斯特丹条约》的首要目标。(注:see the european commision,the four major objectives of the new treaty for europe.(url:europa.eu.int/en/agenda/igc.home/intro/en.htm,november 1997).)如果没有以公民权利为前提 、或没有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相互承认,一个经济的欧洲或一个政治的欧洲只是一个利 益与目的的共同体。(注:see w.w.mickel,“kulturelle aspekte und probleme der europ(g0p102a)und zeitgeschichte,b 10/97,bonn,28.02.1997,s.14-24.)20 00年12月7日,在法国尼斯举行的欧洲理事会,将《阿姆斯特丹条约》中追求与保护人 权、基本自由所建立起来的程序进一步地以《欧盟基本权利》的形式体现出来。而 该第22条说明,欧盟应该尊重文化、宗教与语言的多样性,体现了欧洲各国人权的 平等性。它的主要法律依据是《阿姆斯特丹条约》修正后的第128条第4款。(注:该条 款规定:共同体对在这个条约的其他条款下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予以考虑,尤其是那些 尊重与推动文化多样性的活动。see a.duff(ed.),the treaty of amsterdam:text and commentary(london:the federal trust,1997),p.86.)欧盟通过所谓的欧洲文化合作 来实现欧盟内部的文化多样性,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单纯意义上法律的健全,而是为欧 洲各种文化的发展与欧洲社会互动环境的建立创造一个良性的制度空间。它是一个培养 欧洲公民参与社会与文化共同体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将是 多元性的,甚至与一些非文化事务紧密相联。

从狭义上讲,欧盟的各种文化合作活动,为欧洲公民的交往与欧洲社会的良性互动提 供了物质条件,例如制度、法律、科技网络与电子、文化传播等。它是欧洲整合过程中 典型的制度性的文化概念。从广义上来讲,欧洲范围内的各种文化活动,促进了各个成 员国的公民对“大欧洲”概念的理解与统一,推动了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为欧 盟的未来发展夯筑了坚实的理念平台。它是一种共同体层面上的欧洲文化概念。

《欧洲共同体条约》第128条首次将文化活动纳入共同体的法律系统中。从1983年的雅 典会议召开至今,欧盟内部事实上存在一个共识:文化在共同体层面上并不容易把握与 定义,并且文化活动大多数仍停留在地方、地区与国家的层面上。但是,除了尊重文化 多样性与共同的文化遗产以外,共同体层面的文化活动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使非文化 的政策领域(如政治、经济、货币与司法等)对文化事务产生整合性的协调。其实,欧洲 共同体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项经济活动与政治制度已经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共同的生 活秩序与社会空间。同时,这些制度与活动也引起了欧洲公民对各国内的个体文化与欧 盟层面的文化的思考与反省,尤其表现在各项经济活动对文化的创造上。但是,新的整 合的欧洲社会,并不像过去民族国家一样拥有共同的传统、宗教与价值观,而将是因为 经济发展、信息流通与文化互动所衍生的一种多元化的制度与权利体系。实际上,这种 依靠市场经济发展逻辑建立起来的共同制度、组织、政策与法律本身就是欧洲共同体层 面上的“大欧洲”文化的体现。这种市场运作并不破坏文化的多样性,反而会使各个个 别文化的内容得以更新与充实。这是符合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的。它将会在欧洲范围内 形成一种良性的区域性的文化传播体系。(注:关于对区域文化传播的理论方面的论述 ,参见张生祥、何晶:试论区域传播学,载《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在民族国 家形成过程中,权利系统裹挟着文化力量深入到国家能力所能及的各个领域与角落,这 是一种国家权力集中的建构。文化,常被视作思想与意识的启蒙辅助工具,或排斥其他 文化或相邻文化的单一的手段。而在欧洲整合中形成的欧洲新社会不可能在文化上建构 单一或均一的主流文化,而必须尊重文化的差异。从文化多样性概念上衍生出来的欧洲 社会空间,是一种概念上的革命,它是欧盟所提倡的区域概念之一。(注:see the european commission,opinion of the committee of the regions:cultur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or the future of europe,13 march 1998,brussels(/">规律的运作而最后形 成。在这样的前提下,欧洲理事会于1998年决定,在欧洲“建立一个信息社会(information society)”。事实上,这个决定的出台,出于两种考虑:一,适应经济 全球化的态势;二,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欧洲的发展建立新文化联系的网络。(注:信 息社会是欧洲整合的目标之一,并且已经持续了5个框架计划。按照1998年的第五个框 架计划书规划,1998年至2002年的执行期中共使用了36亿欧元,它一方面整合先前的相 关计划,一方面实行四个相关的活动(如公民制度与服务;新的工作方法与电子商务; 多媒体内容与工具以及基本技术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它们的建成将加速欧洲人民互动 的网络发展,并且承载着相关制度的建立,从而促进了文化联系。)这种关系又体现在 以下四种意义中:首先,强调欧洲的整合与东扩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逐渐接近人 民的过程;其次,强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平等参与机会,以及共同体、国家、区域与地方 之间的均衡发展。另外,还表现出新制度的建立与重建需要不同政策领域间的协调,即 文化再生产在政治、经济与社会等领域的调和剂;最后,它反映了欧洲人民与共同体本 身之间的参与关系,尤其是一种开放的社会空间或网络。以上这四个层次的关系,体现 了欧盟信息社会是一种开放的系统,说明它是一个具有包容性与融合性特征的社会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欧洲未来共同文化特质的催生与文化多样性的保存,除了要建立以上 提到的信息系统以外,还需要欧洲公民身体力行的积极参与欧盟各项政策的制订与实施 。因此,欧盟在未来文化的整合中,逻辑上不是由上往下的过程,而是来自多样文化由 下而上的共同参与和多元创造。

三、欧盟文化的多元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洲共同体一直在追求其经济与货币联盟,并进一步发展到政 治联盟。虽然它在物质层面上(政治、经济、外交与安全等)寻求整合,但在精神层面( 如语言与文化政策等)上却刚好相反,鼓励多元发展。

欧盟文化政策的法律依据是《阿姆斯特丹条约》第151条《马约》第128条)。其主要目 的在于,保存欧洲人对其文化遗产的记忆,加强欧洲人对其文化的了解,改善欧洲文化 发展的环境,并推动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根据上述条约的规定,欧盟只能以鼓励的方式来合理利用共同文化,遗产,并且不得 歧视与区别对待任何一种非主流的语言和文化。因此,有关欧盟的各项文化政策,必须 由欧洲委员会提议,部长理事会以一致表决的方式通过;不得以过半数或有条件多数的 形式通过。某些特殊的文化政策,还有必要提交欧洲议会进行表决。

于是,欧洲在整合的过程中,不但不压制少数文化或语言,还必须积极维护各种语言 、鼓励文化创意。因而,欧盟采取了一些符合共同体条约精神与文化发展规律的措施, 对欧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与社会空间。

1.维护、保存与鼓励学习各种语言。

欧盟目前15个成员国内的官方语言(多数语言)虽然只有11种,但欧洲各国境内的次要 语言与少数语言(包括各种方言)却多达1000多种以上。

除了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与俄语等主要语言以外,欧洲境内语言种类可算是 种类多样,音韵不一。如英国国内还保留有的盖尔语(gaeic)、威尔士语(welsh)与多种 苏格兰方言等少数语种;法国国内被欧盟正式认可的阿尔萨斯语(alsacien)、巴斯克语 (basque)、布兰顿语(breton)、加塔兰语(catalan)以及流行于科西嘉岛的科尔斯语(corse)等少数语言。

为了促进族群之间的和谐,欧盟有计划的资助与维护各国少数语言。欧盟还在都柏林 设有“欧洲少数语言办事处”(bureau european des langues minoritaries)。该办事 处的主要任务就是,积极维护与推广欧洲少数语言与其文化活动。它所设立的资讯交换 网络,为各国在少数语言的资讯方面的相互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渠道。

此外,欧盟还执行一项支持欧洲书籍与出版物的“亚利安计划”(program ariane)。 该计划主要资助对欧盟认可的少数语言的翻译、出版与发行等活动。除了维护少数语言 以外,欧盟还更积极地鼓励欧洲公民终身学习各种语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助下 ,欧盟与欧洲理事会将2001年定为“欧洲语言年”,其主要目的在于:

——标榜欧洲语言、文化的多样性;

——推广“多语言”特质;

——鼓励终身学习各种语言。

根据欧盟每年的民意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欧洲年轻学生重视外国语言的学习。在198 7年时有47%的欧洲年轻人认为熟悉外国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在1993年时,这个比例 升至61%;在2001年则是70%;对欧洲人来说,英语仍然是欧盟内最为常用的语言(36%) ,其次是法语(26%)、德语(19%)与西班牙语(13%)。

2.鼓励文化创意。

欧盟对于欧洲文化遗产的保存,提供奖励与补助经费。其内容包括历史古迹的修复、 专业培训、提供奖学金等方面。欧盟资助的范围将从不动产(历史古建筑与古迹等)逐渐 扩大到动产、博物馆、艺术收藏品与档案资料等项目。欧洲文化合作已经变成了共同体 认可的行动目标。它是在一定的法律基础上进行的。它是欧盟各个成员国决心要建立的 “更紧密的欧洲人民的联盟”的重心。(注:参见《欧盟条约》第128条与《阿姆斯特丹 条约》第151条中关于对欧盟文化活动的政策条款。)

欧盟在阿姆斯特丹签订的《欧盟条约》第151条对共同体在文化领域的三个行动目标加 以解释:

·促进各个成员国文化的发展,同时尊重各国与地区的多样性,寻求欧洲共同文化的 特质。

·鼓励文化创造。

·推动成员国间、第三国以及国际权威机构之间的合作。

共同体行动是建立在相互合作、尊重文化多样性以及资助原则的基础上的。它的作用 是配合与支持成员国的文化活动,其旨在:

·提升知识,促进欧洲文化与历史的传播;

·维护与保护欧洲重要的文化遗产;

·支持文化交流与艺术、文学创作。

为此,欧盟机构陆续推出诸多计划,以鼓励欧洲层面的文化创意与文化推广活动,具 体来说,这些创意主要反映在以下一些文化计划里(1996—1999):

1)万花筒计划(kaleidoscope 2000)

此计划主要鼓励欧洲范围内的艺术与文化创意以及文化合作。其预算总额达到2650万 欧元,旨在赞助跨国艺术合作计划,包括:舞台表演、造型美术、音乐与多媒体等等。

2)亚利安计划(program ariane)

此计划主要支持书籍出版活动与阅读活动,包括对作品的翻译等。在1996年到2000年 期间,该计划共支出3400多万欧元。

3)拉费尔计划(program raphael)

此计划对民族国家保护欧洲文化遗产方面的政策进行资助与支持。总支出是6700多万 欧元,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欧洲文化遗产工程”,研究欧盟共同议题;

——推动民众对文化的认知:在欧洲日(5月9日)的框架下,举办各种“欧洲文化遗产 日”活动,设立“欧洲建筑奖”;

——以多种语言介绍博物馆与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辅助跨国多媒体计划;

——辅助文化遗产专业人士交流计划。

此外,欧盟还开展了其他一些文化推广与宣传活动,例如,“欧洲文化城”,每年挑 选一个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城市作为欧洲文化城,并对其文化活动给予赞助;“欧洲文 化月”,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加强欧洲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团结。欧盟还设立各种奖项, 如“文艺奖”“翻译奖”等等。以上这一切活动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并力图在深度 与广度上得到延伸。

四、结语

欧洲经济论文篇(3)

随着欧洲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英国与欧盟之间的关系引起了众多关注。1999年欧元正式启动以后,英国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问题更成为了人们舆论的焦点。

出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种种考虑,英国国内各阶层对是否加入欧洲货币联盟(european monetary union,简称emu)存在不同看法。如何看待布朗的“五项经济测试”标准成为决定英国能否加入欧洲硕士论文货币联盟并最终投向欧元区怀抱的关键。英国作为欧洲的重要国家之一,对欧元保持着观望的态度,不仅对英国国内经济、欧盟经济,甚至对世界经济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2008年1月1日,马耳他和塞浦路斯同时加入欧元区,从而使欧元区成员国从13个增至15个,区内整体实力不断壮大,欧元的国际地位也正在不断提升。与欧元区良好的发展态势相比,英国近年来经济却一改往年“运行良好”之态势,渐呈疲软迹象。

本文首先简略的介绍了欧洲货币联盟的理论基础——最佳货币区理论(ocat)。然后回顾了欧洲货币联盟的发展历程,并简要的介绍了英国与emu之间的关系。接下来从布朗的“五项经济测试”标准入手,综合分析英国拒绝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原因及对英国、欧元区及世界经济的影响,最后探讨了英国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前景。

关键词:英国欧洲货币联盟;最佳货币区

引言

一直以来,英国何时加入欧洲货币联盟都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话题。英国对欧洲货币联盟的政策问题,近年来严重困扰着英国的内政与外交。前梅杰保守党政府,曾在谈判制定《马约》的过程中为英国争得由英国议会最终决定是否加入欧洲单一货币的“例外权”。布莱尔上台后,对欧洲政策进行了重要的调整。在货币联盟问题上,坚持以英国的经济利益作为判断的标准,重申英国不大可能在1999年1月作为第一批成员加入单一货币。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发起有关货币联盟问题的讨论,为英国最终加入单一货币进行舆论和组织准备。面对已成为世界主要货币的欧元,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硕士论文虽然屡屡试图推动本国加入欧元区,但每次总是无果而终。对欧元态度冷淡并以“五项经济测试”标准使英国置身于单一货币之外的前财政大臣布朗2007年6月接替布莱尔出任新首相,也使英国短期内加入欧元区变得更为渺茫。英国政府至今对何时加入欧元区仍然没有一个大致的时间表。英国对欧元消极观望态度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欧洲货币联盟的理论基础及其创建、发展历程,之后介绍了英国与货币联盟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英国不加入货币联盟的原因及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最后对英国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前景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一、货币一体化相关理论概述

(一)最佳货币区理论

关于欧洲货币联盟,经济学家或赞成或反对。但有趣的是,他们赞成或反对的主要依据都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开创的最佳货币区理论(optimum currency area theory)。其作为欧洲货币联盟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章将着重介绍最佳货币区理论并对欧元启动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

所谓最佳货币区(optimum currency areas,oca)是指一种“最佳”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种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钉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以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最佳”是根据维持内部和外部平衡的宏观经济目标来定义的。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最佳权衡点,就算达到了内部平衡。外部平衡既包括区域内部的国际收支均衡,也包括与区域外的国际收支均衡。

蒙代尔在论文中将最佳货币区域定义为:受对称性冲击影响的地区所构成的一个经济区域,这些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是自由流动的。他指出,区域内部生产要素充分流动,而区域之间不能流动时,具有要素流动性的区域就构成一个货币区,这样的区域可以采用单一货币或者将区域内各地区的货币汇率固定,从而组成最佳货币区。需求转移是引起硕士论文外部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浮动汇率只能解决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而不能解决同一货币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后者只能通3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解决。浮动汇率是不同货币区之间的均衡机制,而生产要素流动则是货币区内的均衡机制。

蒙代尔之后,不少学者对最佳货币区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他们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最佳货币区的判定标准,另一方面是货币区的成本——收益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最佳货币区理论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该理论对区域性货币一体化进程起了重要的理论引导作用。

(二)欧元启动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最佳货币区理论除了说明有关国家应组成货币联盟的一些特征外,还力图阐明一个国家加入货币区域的代价与收益。欧洲货币联盟是最佳货币区理论的重要实践,本节将对欧元启动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

1.欧元启动的成本分析

从成本角度看,欧元启动可能会给各成员国带来以下损失:

欧洲经济论文篇(4)

知识与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西欧经济的破坏战后初期西欧经济恢复发展的条件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快速发展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欧洲共同体的影响欧洲联盟的建立及其地位

1、通过对“二战”后西欧各国政府不同程度的实行干预经济和建立社会福利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的观点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

2、通过对欧洲共同体形成到欧盟的成立的历史背景的教学,引导学生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事物。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识读图文资料,使学生感知大战对西欧的破坏,了解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理解西欧走向联合的历史背景;

2、通过对战后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分析,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辨证的观点分析历史事物的方法;

3、运用问题讨论法解答本课学习中的系列问题,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战后美国在欧洲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教学,使学生认识美国援助西欧的目的在于稳定和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实现称霸世界的目标;

2、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是西欧特别是联邦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科教兴国、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欧洲联合的历史条件、进程和影响

教学难点:

欧洲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目的

课前引导:你知道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有哪些可以流通的货币?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各国货币,并指出:一般流通货币都是由国家发行,而欧元是由一个区域性集团组织——欧洲联盟发行。教师多媒体显示“欧洲联盟示意图及欧盟国内生产总值情况”和中国、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情况对比,然后指出:介于欧洲联盟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地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欧洲联盟是怎样建立?它的建立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课题:欧洲联盟

一、战后初期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板书)1、大战对西欧的破坏(板书)教师指出:欧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提问:二战对欧洲国家产生了哪些影响?(哪位同学能够说一说?)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大战中遭到破坏的德国、英国城市,以及战前战后英、法、德三国煤、铁、钢产量对比表。并指出:煤、铁、钢的产量是评价一国工业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战后英国、法国、德国的煤、铁、钢产量比较战前水平都有所下降,尤其是德国。提问:战后英国、法国、德国的煤、铁、钢产量比较战前水平普遍下降,表明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强调:西欧国家在战争中普遍遭到削弱,尤其是是战败国德国。所以,恢复经济成为战后西欧国家的主要任务。2、战后西欧经济恢复的原因(板书)教师指出:战后到70年代初是西欧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的阶段。提问:战后西欧经济得以迅速恢复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然后,教师用多媒体显示西欧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出课文所述的三个原因:①西欧工业基础雄厚,劳动者技术素质高;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中的成果及其发明者的回顾,引导学生得出这一条件。②各国政府不同程度的干预经济和社会福利政策;教师针对图片资料指出:各国政府不同程度的调整政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缓和了社会矛盾,为经济恢复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③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大量“美援”涌入西欧。多媒体显示马歇尔和“马歇尔计划”受援国图,教师介绍: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他主张乘战后欧洲经济困难之机,援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该计划解决了西欧经济发展的启动资金,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秩序,防止了社会动荡和革命发生。提问:美国为什么要对西欧实施经济援助?(提示:除了援助之外有没有其它意图?)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马歇尔计划实施的目的是援助西欧迅速复兴,以抵挡社会主义力量的冲击,从而控制西欧各国,将西欧纳入美国对苏“冷战”轨道。多媒体显示西欧经济恢复的三个条件,教师引导学生指出三点原因中,哪是内因,哪是外因。问题探究:你认为在西欧经济恢复的条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学生自由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明确:事物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影响。第一点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劳动者的技术素质。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快慢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速度。3、西欧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板书)要求学生阅读本目内容,说出西欧经济恢复的时间?西欧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西欧经济发展最快的是哪个国家?为什么?引导学生从西欧经济尤其是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找到对发展中的中国经济的启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等。(答案不求唯一)[过渡]:随着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西欧国家迫切要求摆脱美国控制,并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但单凭一国力量难以做到,必须通过联合来完成。二、欧洲联盟的建立(板书)教师用多媒体显示“雨果名言”并介绍:统一欧洲并不是一个新的想法,它曾经是许多欧洲人的梦想。从古罗马时期到法国拿破仑再到德国的希特勒都曾经试图用战争和暴力实现统一欧洲的梦想,许多思想家也把欧洲统一作为政治的终极理想。然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国家之间的合作才能重建欧洲。1、欧洲联合的历史条件(板书)

提问: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条件是什么?要求学生阅读本目课文小字内容后回答。教师强调:①政治原因:加强西欧各国间的合作,以提高西欧的国际地位;②经济原因:西欧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强各国的联系与合作。其中经济原因是最根本的原因。2、欧洲联盟建立(板书)探究合作学习:西欧国家是怎样逐渐走向联合的?欧洲共同体正式形成于何时?当时有哪些成员国?欧洲共同体是怎样演变为欧洲联盟的?学生自由讨论,合作学习,讲述欧洲联合的进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下面的示意图:50年代1965年1967年1991年1993年

煤钢共同体

经济共同体

原子能共同体《布鲁塞尔条约》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欧洲联盟条约》欧洲联盟正式建立

经济联合经济、政治联合

三、欧洲联盟的影响(板书)

欧洲经济论文篇(5)

尽管两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者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有明显差异,但从总体而言,这两组观点的核心概念和分析方法还是一致的。这两组分析中最为核心的概念都是资本,基本方法也都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常用的政治经济分析。在这种以资本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分析中,民族国家和欧洲一体化仅是资产阶级获得超额经济利益的工具或副产品。如果从国家理论来说,这两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分析都持有明显的工具主义国家观。马克思的经典分析将国家视为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拉尔夫•米利班德(RalphMiliband)把马克思的这一经典分析发挥到极致。他认为,国家虽然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但从根本上说它仍然是资产阶级维持其统治和实现其利益的工具。只不过,这两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分析的不是国家,而是欧洲的超国家,可以说这两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分析都是工具主义的欧洲一体化观点。然而,到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注出现一些变化,譬如马克思早期的理论和作品被重新发现和解读,再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重心从经济分析转向国家和社会分析等等。这种转向在欧洲最经典的例子体现在“米利班德和普兰查斯之辩”(Miliband-Poulantzasdebate)中。希腊出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尼科斯•普兰查斯(NicosPoulantzas)反对米利班德的工具主义国家观,并提出一种结构主义的国家观,认为国家结构凌驾于资本家个人和资本家阶级派别的特殊利益之上,通过其相对自主性保证各统治资本家阶级利益的稳定性。普兰查斯则试图表达一种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不同的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理解。②虽然米利班德和普兰查斯辩论的核心是国家的自主性地位,但其对欧洲一体化还是有指导意义的。在工具主义视野下,欧洲一体化主要是资产阶级跨越国家边界实现其资本利益的工具。在结构主义视野下,欧洲一体化则可以被视为生产关系或社会关系跨越边界的一种活动。在此意义上讲,欧洲一体化是阶级统治在一定疆域上的重新组合。结构主义路径并不完全反对资本的作用,而是更为关注将资本包含其中的生产关系或社会关系。按照这一逻辑,欧洲一体化的目的是通过跨国公共管理和制度构建(与财产权和劳工权相关)来保证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再生产。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并不是为了对抗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补充它。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还采用其他策略如全球化来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进行再生产。从这一视角来看,欧洲一体化是新自由主义全球兴起的一部分,也是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级的新自由主义策略。结构主义国家观的兴起导致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分析的衰落,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欧洲一体化的讨论并没有终结。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欧洲一体化的分析主要分为三个流派:阿姆斯特丹学派、新葛兰西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

研究者对主流理论的不满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主流辩论中的自由多元主义假设忽视了潜在的社会权力结构和国家的阶级本质。第二,两种路径都忽视了欧洲一体化所发生的冷战情境。冷战情境中至少有两点对于欧洲一体化非常重要: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资本需要寻求对欧洲市场进入,以及试图取代战时主导欧洲的军事或准军事部门;二是在意识形态的背景下,西欧需要联合起来对抗日益增长的共产主义影响。所以,阿姆斯特丹项目一开始就致力于挖掘一体化的深层因素。阿姆斯特丹学派早期的经验研究主要借鉴冷战史中修正学派的一些观点,①偏重分析美国利益对于欧洲一体化的影响。譬如,该学派代表人物谢斯•范徳皮杰(KeesVanderPijl)的研究表明,②舒曼计划导致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的产生,而这个计划很明显是美国为欧洲设计的。③范徳皮杰还将美国福特主义与欧洲一体化联系起来,他认为,由于美国的劳动力资本价格较高,所以到20世纪20年代时,以大规模生产和劳工控制为特征的福特主义就成为美国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式,汽车工业是福特主义最典型的代表。2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是对这种生产方式的打击,但罗斯福新政以国家干预的形式保证了这种大规模生产方式的运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模式通过马歇尔计划植入西欧经济的运行之中。国际鲁尔区的建立及跨国煤钢联营的出现是福特主义国际化的早期试验。煤钢工业曾经是纳粹德国军事工业的支柱,但经过福特主义的改造,煤钢工业已经被代表民用消费的汽车工业所支配。④欧文比克的研究则表明,1945年执政的英国工党政府通过钢铁工业的国家化为福特主义系统引入创造了条件,而这一努力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在1979年的《国际层面的阶级形成》一文中,范徳皮杰开始将欧洲跨国阶级作为其欧洲一体化分析的基本概念,其研究受到普兰查斯的启发。⑥范徳皮杰认同普兰查斯的欧洲跨国资产阶级概念,但强调欧洲跨国资产阶级形成的历史情境及跨国资产阶级内部的冲突。在其论文《帝国主义和北大西洋地区的阶级形成》和专著《大西洋统治阶级的形成》中,范徳皮杰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欧洲跨国资产阶级的形成进行历史叙事。①另外,他的研究还偏重关注代表不同功能资本(商品资本、金钱资本和生产资本)的资产阶级之间为争夺全面的控制而产生的结构性利益冲突。②《国际政治经济学杂志》在1989年组织的“跨国关系与阶级战略”专辑是阿姆斯特丹学派的标志性成果。③在专辑中,范徳皮杰的论文是与欧洲一体化最为相关的,他对其之前提出的欧洲跨国资产阶级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范徳皮杰将欧洲一体化视为欧洲资产阶级对“洛克心脏地带”(ALockeanHeartland)进行全面控制和争夺的一种努力。“洛克心脏地带”是范徳皮杰提出的核心概念,④此概念内涵包括三方面:(1)心脏地带主体是跨国资产阶级和跨国市民社会;(2)世界银行家和跨国管理者为国家间的治理结构提供服务,并保证全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运行;(3)“洛克心脏地带”是竞争性的全面控制概念(comprehensiveconceptsofcontrol)起支配作用的领域。跨国资产阶级在洛克心脏地带之内和之外争夺霸权的战争,取代了世界政治的传统形式,而更多表现为“全球国内政治”(globaldo-mesticpolitics)的形态。⑤根据范徳皮杰的界定,“洛克心脏地带”源于英国1688年的光荣革命。从一开始,这一国家/社会复合体的性质就是跨国家的,其活动范围并不仅限于英国,而这一复合体在英国向外移民和殖民的过程中得到了扩张,并逐步成为国际体系中的领导核心。如范徳皮杰所言,“我们更倾向于说这是一个‘洛克心脏地带’,而不是一个‘个体的洛克国家’(individualLockeanstates)。在这里,一种被资本国际化所驱动的社会国际化是更为本质性的特征。”①与“洛克心脏地带”相对应的是“霍布斯国家”(HobbesianState)。因为跨国空间主要由“洛克心脏地带”的盎格鲁-撒克逊统治阶级所主导,所以“霍布斯国家”的统治阶级在表达其国际利益时也经常受到限制。所以,对于这类“霍布斯国家”而言,其必须被迫采取持续的、革命的赶超战略。所以,国际关系的根本矛盾在于“洛克心脏地带”与“霍布斯国家”之间的对抗,结果往往是后者被前者击败。这样一种击败往往伴随着两种结果:一种是将失败者逐渐整合入心脏地带(如1945年的德国),另一种是去整合(如苏联)。

欧洲经济论文篇(6)

随着市场经济领域的全球化,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区域经济政治组织在主权国家平台上脱颖而出,欧盟在这方面展示了成功经验,取得了重大成就。我们通过对整个欧洲国家历史进程的反思,既可以看到欧洲走向统一的必然性,也能从欧盟的内部斗争和曲折发展中,看到旧欧洲秩序的影子。“利益至上”、“均势原则”的传统思想发挥的作用,严重障碍着真正统一的“大欧洲”的建立,而同样产生于近代,以合作代替对抗的“欧洲协调”却展现出强劲力量,使我们对欧洲的未来充满希望。

关键词:均势  主权国家  利益至上  欧盟  统一 

“欧罗巴”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成就和特点,它对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有着直接的深刻影响,并且有时可以说是主导影响。它在近代以来的社会舞台上展现出来的先进性,无疑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为了共同的利益,开始走上统一道路。

九十年代前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加快了这一进程。欧盟成立以后,它在强化市场统一的同时,正谋求政治经济的一体化,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同一声音。这里,我试着从欧洲两千多年分分合合的历史变迁,谈谈今天欧盟统一下的欧洲格局思想。

奥古斯都大帝的铁骑巡弋三洲,拿破仑军团横亘大陆,欧洲就如古罗马的大竞技场,有着暴力传统,人类文明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次大战,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以它为核心。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战争、流血、野心和独裁充斥的欧洲,却始终孕育着将区域文明导向统一的内在精神。

一、     无边界的古欧洲,各种文明的杂糅哺育了同质的古典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塑就欧洲内在的统一精神。

从历史现象看,所有伟大的帝国文明都是建立在强大武力上的,在东征西讨中,奠定帝国辽阔疆域。既已建立,为巩固其秩序,统治者往往又借征服而来的政权和宗教之力将帝国的经济和文化推向一体化,古代欧洲也是这样。

古罗马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血腥战争,建立了囊括地中海为内湖的“大霸国”(1)。经过“三头同盟”和“后三头同盟”的个人独裁的临时结合体时代。屋大维作为帝国的开创者登上罗马帝国的宝座,延续一个世纪之久的罗马内战结束了。公元1-2世纪,除边疆外,帝国境内广大地区出现了长期所没有的“和平局面”(2)。在罗马力量的强化作用下,“从古代意义来讲,欧洲在公元前后就融成了一个整体”(3)。罗马帝国给它权力所及的地区烙上了深刻的印迹,每个民族都以大体相同方式接受了来自同一渊源的文化,屋大维及继承者,把同样的法律、宗教和行政思想带给了被他们称为“蛮族”的欧洲的各类原始民族。罗马人以强大的武力和文化,把欧洲建立为“无邻邦帝国”。

公元二世纪末起,游牧民族,特别是日耳曼人开始入侵,帝国的统一出现危机,以民族迁徙为形式出现的日耳曼部落集团以“汪达尔主义”为代表对奴隶制罗马帝国进行侵扰,以至征服。在征服基础上,罗马与日耳曼的两种制度、两大民族逐步结合起来。至此,在纷乱的欧洲,基督教只好以另一形式延续和维持欧洲文化的一体,欧洲由古典文明向基督教文明过渡。

法兰克人为代表的日耳曼人在侵吞罗马版图后,打破旧的帝国秩序,推动着欧洲封建化进程。与此同时,作为征服者的日耳曼人,为获得教会支持,使征服合法化,从克洛维到查理,皈依和接受了基督教的精神;教会成为新世界里最大的赢家,它得到世俗统治者捐赠的大量领地,成为最大的封建主;《圣经》也成为欧洲最高法律。但是,教会仍不满足,为建立罗马天主教为领袖的世界帝国,教皇不惜编造言,发动十字军东征,直接隶属于教皇的“神庙骑士团”、“医院骑士团”、“条顿骑士团”(4)力图再次以武力一统西方世界(5)。

同时,在中世纪欧洲,民族国家观念尚未确立,没有国家概念上的固定疆域,领土是国王的私有财产,恩格斯说过“欢乐的奥地利,你不用去打仗,赶快结婚去吧”。显然,在这一主导思想下的欧洲,疆域模糊而且混乱,便利了欧洲在世俗和精神分别统一于神圣罗马和罗马教皇,因此,从历史渊源来看,欧洲的政治和精神甚至经济生活方式的相似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     近代欧洲,主权国家思想诞生后,从均势到霸权,从战争到协调,理性指导下的欧洲国际关系,成为欧洲国家相互联系的纽带。

十字军东征,培养了封建主的黩武性格,封建主的世俗欲望,在经济和军事的扩张中不断膨胀,伴随着他们的强大,基督教国走向分裂和衰落。文艺复兴也借古欧洲人的思想精萃力量冲击曾经囊括四方的基督国度;于是以建立民族国家为最终目的,摆脱罗马教皇约束的宗教改革在欧洲广泛开展起来。

宗教的民族化(6)的进程推动着近代民族国家形成,英、法、西班牙的国王们以摧毁封建贵族领主势力为代价,相继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虽然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还遥遥无期,但15世纪末的欧洲基本成了一个“由不同国家构成的”世界,而不再是一个一统天下的“基督教国度”。

随着主权民族国家产生,紧接着欧洲面临的是各主权国家的利益和意志的分歧,亚平宁再次成为新欧洲格局的缔造者,一种理性的近代政治秩序逐渐代替崩溃的基督教国来统治欧洲。

(一) 主权国家理论的探索和实践;打破中世纪以来的联姻式的“国家家庭”,开创理性的国际关系。

15世纪中期,意大利形成了五个权力中心,北部的米兰,南部的那不勒斯,中部的教皇国、佛罗伦萨、威尼斯域邦,构成五级格局,形成微型多级世界;阴谋联盟、武装,退出同盟为手段的交往艺术,欧洲各主权国家纷纷效仿,到16世纪中叶,几乎所有西欧国家都相互派驻和接纳常驻使节,建立外交档案,众多常驻使节的存在和活动,加强了欧洲各国联系,把近代欧洲结织成一张国际关系网(7)。为维系近代欧洲国际体系,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近代国际法应运而生,如格老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它们在确认国家主权同时,让各国同样认同国际法地位。

(二) “利益至上“成为主权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永恒原则,外交革命后的国际关系,不再有传统敌人,只有利益。

“我们没有永久有盟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我们的利益才是永久不变的“,19世纪中期英国著名国务活动家和外交家巴麦尊如此评价国家间关系。这种违背传统结盟,透视出国家利益,在外交史称为外交革命,这也是欧洲理性思想在外交上的体现。

英法七年战争就是这样,这全欧洲性战争,战争的结盟与传统结盟相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奥地利要价太高,英国放弃了传统朋友,转而与普鲁士结盟。普鲁士三面环敌,迫使普鲁士愿意与英妥协,达成同盟。由此奥地利为抵制普鲁士,法国的外交目标是在欧洲孤立英国,当然就要寻找反普同盟,很快与奥地利签订和约,结为同盟,在军事同盟军形成了两个核心。七年英法战争,实质上也是欧洲列强外交冲突的结果(8)。

在欧洲近现代史上,英、法、荷、西班牙的霸权斗争,二战前期英法美的绥靖政策,从本质上讲,都是利益斗争。

(三) 在务实外交中,近代欧洲多级世界,均势原则被广泛运用。

从十八世纪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到十九世纪的维也纳体系和二十世纪初的两大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无疑都张扬手着均势原则,曾在一定程度上迎得暂时和平安定,但却付出牺牲小国的代价。

以争夺“遗产”为目的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战前,亲法力量上升。按“遗嘱”内容,路易十四的孙子可以继承王位,但不能继承法国王位,即西班牙与法国不能合并,如果法国拒绝这条件,就将王位转让给奥地利,以保持欧洲势力均势。路易十四接受了遗嘱,但又违反不能继承法国王位的规定,表明法国有意合并西班牙,法国的强大,造成了英、奥、荷三国不安,结成同盟,同法国战争(9)。

1814-1815年间,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为达到欧洲的“长久和平”,俄、英、普、奥操纵下召开维也纳会议,经过激烈争吵,作出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按大国意志重新划分欧洲版图。在分割殖民地和领地时,体现了欧洲大国的“补偿原则”(10)。芬兰从瑞典划给俄国,将挪威划给瑞典进行“补偿”,丹麦失去扫地威,把德意志两小邦国荷尔斯秦因和不勒苏益格,它以大国意愿,以“补偿原则”,保持欧洲均势,英国为了在东、西欧大国间产生一种均势,甚至选择了德国和意大利分裂,使西欧、中欧形成缓冲地带。

(四) 历经世界大战洗礼的欧洲,当每一战大战结束以后,欧洲的政客们试图以合作来代替对抗,此时就会出现“欧洲协调”(11)。路易十四以后的“英、法”为核心的大国协调,拿破仑战争后的神圣同盟体系,都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创始,也是本着这一目的建立的,但在近代欧洲,它不是主流。

三、     欧盟使欧洲走向一体化,但在其统一思想的内部却透出欧洲过去历史进程特别是近代欧洲国际格局的特征。

(一)         欧盟的主要历史沿革。

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间保证自己安全,提升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在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在巴黎签订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7年,又签订《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5年,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三个共同体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67年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1973年后,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告捷加入欧共体,成员扩大到12个,12国间建立起关税同盟,统一了外贸政策和创立欧洲货币体系,并建立了统一预算和政治合作制度,逐步成为欧洲国家经济、政治利益的代言人。

1991年,欧共体马斯特里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生效,欧洲联盟成立。其宗旨指出“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个性”。

此后,欧盟成员国同北向东不断扩大, 1993年奥地利,瑞典、芬兰加入。1999年成功启动欧元这一欧洲统一货币。2002年,欧盟委员会公布了欧盟东扩的10国名单,到2004年,欧盟将成为一个拥有25个成员国,4.52亿人口的区域性多国联盟。

(二)         欧盟的统一思想,既是欧洲历史传统相近性的现代化产物,更是经济、政治、利益趋同,市场一体化,世界全球化潮流的试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随着电信、新闻、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和推广,特别是因特网和计算机的平民化带来的信息革命,地球开始变小,文化通过各种媒介传到世界各地,交通工具的发达,人们已不满足狭小的国土空间,于是由于地缘原因和历史所沉淀下来的“大欧洲”思想,欧洲的居民有着近似的民族意识,生活思维方式和相同的本原文化,于是,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它率先举起统一大旗。

更重要的是,当今世界,市场经济早已突破一国国界,要求在更广的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以获得最大发展。于是全球范围内的区域经济模式迅速兴起,欧盟的兴起最初就基于这一思想。

另外,两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列强,已丧失了十九世纪时的“光荣”,不管是世界霸主,还是资本主义世界霸主,都让位他人。但传统的心理,使一些欧洲大国积极筹促。希望重塑昔日国家的辉煌,至少保留昔日“大欧洲”的辉煌。近代以来的理性思维外交告诉他们,要与美国抗衡,就必须统一欧洲,建立一个比美国还要大的统一市场,必须统一政治外交思想,建立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内务甚至军事等方面全面联合的欧洲。

所以,欧盟的统一,除了地缘因素,历史文化传统因素外,现代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特别是交通和信息革命以及市场经济的国际化的共同产物。

(三)         欧盟的统一思想内部,延用着欧洲历史进程特别是近代以来的欧洲国际格局思想,并影响着欧盟的未来。

第一,欧盟的统一思想,仍保留着主权民族国家和处理国家关系的传统方式。 

欧盟的主导的一体化,是建立在民族国家基础之上的。现在对欧盟的统一思想有两种设想,一种是以英国为代表,将欧盟发展成为一种松散的“国家联盟”,主权仍归各成员国。一种以法、荷为代表,把欧洲发展成一个“联邦制欧洲国家”,弱化国家主权。但不管哪种都仍保留着欧洲近代初期产生的国家主权思想。并且从欧盟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欧盟仍以条约形式,即“欧洲国际法”方式维系各主权成员国,并以会议形式解决着欧盟内部和外部事物。

第二,欧盟成员国仍崇尚“利益至上”原则。可以说欧盟的统一思想内部,演绎的是利益的统一和对立。

在经济市场的统一上,欧盟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惊人的。10年来,统一的大市场使欧盟国民收入增加了8770亿欧元,创造了250万个就业机会,年经济增长率增加1.8个百分点(12)。随着欧洲一体化深入以及东扩的即将实现,它的GDP将占世界总产值的1/3,经济总量会超过美国(13)。但是,大欧盟的各成员国之间的矛盾也不断激化,其根本原因就是利益之争。

英国与大陆国家从来就是若即若离,欧盟(欧共体)成立之初,英国出于观望当中,直到后来,实属大势所趋,看到其中利益的确不小时,才加入欧共体,但为了自身利益,到现在,英国仍未加入欧元区。

在去年欧盟赫尔辛基首脑会议上,英国首相布莱尔与法国总理若斯藩,为法国对英国牛肉的禁令闹得沸沸扬扬,一个“直接警告”,一个“视若没见”,让人似乎又看到昔日的英法世仇,其实这正是利益至上的真实写照。

经济尚如此,政治、外交更是如此。

第三,在政治、外交上,“均势”原则仍然沿用于欧盟内外事务。

在利益为本的核心思想指导下,长久以来欧洲列国奉行的“均势原则”并没有因为欧洲走向统一而寿终正寝。相反于里于外都得到了运用,并且它让欧盟的未来变得模糊起来。从欧盟内部看,英、法、德三国关系主宰着近代以来的欧洲。在欧洲的统一进程中,法国和德国是欧洲联合的核心原动力。但在两德统一问题上,英、法政府都对统一后的德国怀有戒心,曾一度打算阻碍德国统一。无独有偶,在今年的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中,英国又走到了法、德对立面,与美国为伍,使欧盟在国际舞台上“一个声音”的形象落空。同时,在处理整个欧盟与其他大国问题上,这种传统的“均势”思想仍得到运用。比如,欧盟不希望俄罗斯强大,但也不希望俄罗斯衰败(14),在欧盟看来,俄罗斯经济崩溃,社会动荡,首先殃及的是欧洲各国,也不利于欧盟与美国抗衡地位的确立。

第四,在近代外交上出现过的“欧洲协调”,欧盟正担负着把它推向全世界的任务。

今年的对伊战争,欧盟虽然有提出为维持欧洲内部和外部安全,建立一支欧洲的军队的设想,但在外交活动中,欧盟充分地展示着的是以合作代替对抗“欧洲协调”。这可以说是较二战结束以前的最大进步,也是近几十年来欧洲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持续和平发展的重要原因。欧盟本身可以说就是消除欧洲内部对抗变为积极合作的产物。从产生至今,虽矛盾重重,有时甚至举步维艰,但谈判代替对抗,对话代替对立,总是在向前发展。毕竟,欧盟各国在文化、传统、法律方面还是存在差异,欧盟要建立单一市场,就必须以协调观念消除传统对抗思想,这一点,在欧盟东扩中表现得很明显。

欧盟的哥本哈根标准使中东欧入盟国家产生报怨,认为条件过于苛刻,同时,欧盟成员国内也因自身利益出现了反对东扩的声音。但是我们看到,从前期接触,到1993年欧盟向中东欧国家扩大的合法化,从2000年开始的入盟谈判到2002年欧盟轮值主席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宣布波兰等十国于2004年5月1日成为欧盟正式成员国,无疑“协调”取得了巨大成功。

除此这外,欧盟在外交上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政治合作,1993年以来,欧洲理事会在外交上有70次共同立场,涉及了巴尔干半岛到东帝汶,从核不扩散到打击恐怖主义,同期,还有50次采取了共同行动,包括在非洲和其他地区排雷和因巴尔干和中东发生危机地区派遣特使等(15)。这除了表明欧盟的“一个声音”口号,也表明它的协调机制正在完善和发挥作用。

在国际舞台上,欧盟将和平、合作推广全世界,除加强与美国经济合作关系,也积极致力于巴尔干和中东的和平与稳定,并且与地中海12国签署了《巴塞罗那宣言》,其旨是要建立一个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地区,并促进民众间的相互了解。除双边关系外,欧盟与国际组织和地区性国际组织发展广泛的多边关系,使身处世界特殊地区的国家也能有效参与全球事务。

可以看出,现代欧洲的统一思想仍延续着近代的欧洲传统,坚持着理性的国际关系及原则。欧盟的统一欧洲过程中,来自主权国家利益,均势原则思想仍普遍存在,障碍着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博尔克斯泰因甚至断言,即使仅仅在经济运作上,欧盟也许永远无法建成象美国那样真正的单一市场。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欧盟的统一思想中,“欧洲协调”正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为世界的全球化提供着宝贵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上中古史》上册,230页;

(2)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上中古史》上册,254页;

(3)计秋枫的《略论近代欧洲国际体系的建立与演变》;

(4)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上中古史》下册,54页;

(5)转引李方正《国际关系史》讲义;

(6)计秋枫 《略论近代欧洲国际体系建立与演变》;

(7)计秋枫 《略论代欧洲国际体系建立与演变》

(8)李方正《国际关系史》讲义;

(9)李方正《国际关系史》讲义;

(10)李方正《国际关系史》讲义;

(11)计秋枫 《略论近代欧洲国际体系建立与演变》;

(12)田帆 《欧盟单一市场之路》;

(13)胡荣花《欧盟东扩与欧美贸易关系》;

欧洲经济论文篇(7)

    论文摘要:美国所奉行的单边主义使国际社会感到担忧和不安。世界需要多极化,因为只有多极化才能建立一种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像欧洲国家一样,亚洲国家也一定能以新思维和向前看的态度处理所谓的“文化裂痕”,进而启动统一进程,最终成为继美国、欧盟之后的多极化世界的一极。

    一、概述

    目前,研究和关注亚洲未来政治与经济问题的机构与学者不乏其人,所持观点也各不相同。诺贝尔奖得主曼德尔多次发表谈话并预测,在未来的20年里,一个统一的亚洲货币可能会成为现实,世界最终将出现欧元区、美元区和亚元区。同时,欧洲的许多大学(如德国的海德堡大学、佛雷登索大学、英国的牛律大学)里,也有一些人在研究和探索一个未来统一的亚洲的可能性,希望会出现一个“亚盟”与欧盟、美国一起构成一个多极化的世界。

    国内外学术界也有人对亚洲统一持怀疑态度,认为亚洲与欧洲存在太大的差异,亚洲国家(地区)之间的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巨大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政治制度、各国的经济实力也存在较大悬殊,人口众多、地域广阔而布局分散,“亚盟”的出现几乎不可能。美国哈佛学者亨廷顿认为,亚洲国家之间所存在的“文化裂痕”将难以逾越,甚至预言“第三次世界大战”将在亚洲区域内爆发。

    因此,研究未来“亚盟”,倡导亚洲国家(地区)之间的紧密型社会、经济合作,不仅具有学术前瞻性,而且对于修复和消除所谓的“文化裂痕”、维护亚洲地区和平和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多极化的世界需要“亚盟”

    前苏联阵营崩溃之后,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并充当着国际警察的角色。但是,历史的经验证明失去了制约的权力必然会腐败。法国总统希拉克最近向国际社会发出警告,在这个世界里如果只有一个主宰力量是危险的匕这种危险明确地表现在美国推行其国家战‘略的时候相当傲慢,甚至有时对其欧洲盟国也不管不顾。一个鲜明的事例就是其近年所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以及曾经用巡航导弹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和处理科索沃问题的做法0美国的这种强权政治违反了民主的基本价值,因为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在国际法面前都应平等。但是,目前美国一意孤行使用不公正力量和手段加强其世界霸主的地位。’美国的单边主义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俄罗斯甚至其盟国德国、法国和印度等国家的忧虑和不满。

    事实证明,世界确实需要多极化,因为只有多极化才能建立一种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最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为例,欧盟在努力与美国抗衡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一个多极化的世界需要“亚盟”的出现。从另一角度讲,“亚盟”的出现同样符合美国的利益。在一个多极化的、有多个警察的世界里,美国遭遇的风险也自然会大大减少。实际上,如果没有与之配套的相适应的先进的文明、文化和科学的政策策略,即使具有强大的具有威慑力的导弹防御系统也难以使美国固若金汤。“亚盟”的概念必将对未来世界的政治和经济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来自欧盟的启示

    1945年,当欧洲还处于一片废墟中时,欧洲国家开始酝酿区域性合作,以新思维和向前看的态度处理未来可能发生的冲突和争议。2003年4月16日,欧盟成员国的政府首脑聚集在希腊首都雅典就10个新成员国人盟举行签字仪式。这是欧盟历史上第五次扩大成员国,也是扩大规模最大的一次,是欧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进展,为欧盟实现成为世界重要一极的梦想奠定了基础。扩大后的欧盟从目前的巧个成员国增加到了25个,人口增加20%,整体国内生产总值增加5%,经济总量与美国不相上下。目前,欧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市场。目前的欧盟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独立的可以与美国抗衡的区域性政治力量。

    在实施共同货币方面,尽管每一个欧盟成员国对启用欧元而放弃其本国货币存在不同程度的遗憾。特别是德国人对放弃其以稳定和坚挺而闻名于世的马克而深感犹豫。然而,为了获得国际竞争合力而放弃本国利益,德国的老百姓最终还是接受了欧元。欧盟边界的进一步扩展不仅仅意味着地缘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实力的壮大。作为区域性合作,欧盟的建立与运行为区域性社会经济合作起了良好和积极的示范作用,并为亚洲国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路径与模式。

    欧盟的超国家管理体制和职能并非是要将成员国的国家职能取而代之,而是要建立一个更完善的体制。在各成员国的大部分的国家职能依然保留的情况下,欧盟建立了一些跨国职能,如共同预防犯罪、共同起诉刑事犯罪、跨国警察部队。自从1995年申根协定签署以来,欧盟的13个成员国之间取消了出人境检查和关税,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和成员国之间的贸易。

    欧洲统一的另一个特征是,欧盟成员国的所有公民可以自由进人各成员国的劳务市场就业。这种开放式就业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社会保障系统。在欧洲渐进式的统一过程中,一个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业已形成。例如,如果一个德国人在法国就业,他的养老金费由法国雇主按照德国的标准支付。法国雇主的人然后将所收取的养老金费转付给德国社会保障部门。

    欧盟的发展经验还告诉我们,是一种被称为“自下而上的原则”在欧盟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欧盟各成员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家庭、街道居民、学校、普通公民率先发起了欧洲国与国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村庄与村庄之间、城镇与城镇之间的姐妹合作和交流,为欧盟的最终实现奠定了社会基础。

    欧盟在马斯格里特条约的第36条款和阿姆斯特丹条约的第5条款中这样规定:“在不属于政府权力专门管辖的范围内,社区组织将发挥作用。根据自下而上的原则,只有在(欧盟)成员国不能够有效采取措施并取得预期目的的情况下,欧盟的超国家机构才会介人”。应该注意到,正是这种自下而上的原则才使得欧盟得以正常运转,使得各成员国的建设一个属于自己的欧洲的愿望和能力得以加强。自下而上的原则是欧洲人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而且又可以服务于成员国各自的利益。这种价值观既允许自治、独立,也鼓励自力更生。

    亚洲国家可以参照欧盟的模式,按照亚洲的实际情况设计与构建未来“亚盟”的超国家管理体制。在各成员国平等、民主的原则下,可以效法欧盟的“法德英”三驾马车,设想由“中、日、韩、东、印”五驾马车来发挥领导作用。

    四、中国在未来亚洲统一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已故的周恩来总理就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着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今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于亚洲国家(地区)之间的共处与合作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作为亚洲大国,中国不仅积极参与了全球化进程而且在积极推动亚太地区内的区域性合作。亚洲《博鳌论坛》是由中国政府倡导和举办的具有官方性质的,旨在推动亚洲的区域性政治、经济、技术合作,由亚洲国家(地区)政治家参加的会议。该论坛的成功举办为亚洲国家和地区提供一个讨论亚洲的区域合作和经济一体化的极好的平台。

    2010年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成为未来亚洲区域性合作的第一步。东盟与中国之间的外贸依存度日益加大使得中国与东盟国家达成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东盟国家认识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因而希望尽快打人中国市场。2000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美国、日本和欧盟经济相继陷人衰退困境,这些国家不同程度地实施了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而保护主义的加强,给东盟国家经济的打击不小。结果,使得这些东盟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大放慢。与此相反,随着中国加人}1T0 ,市场改革的步伐将明显加快。从而,中国市场的内在巨大潜能就会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由于中国实行了积极稳妥的财政货币政策和扩大内需,所以,在世界三大经济体—美国,日本和欧盟经济出现衰退时,只有中国的经济还在继续增长。从三大经济体陷人衰退和经济持续增长的中国大市场中,东盟国家看到了其经济复苏的希望。远亲不如近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双赢的战略性举措。

    对于中国而言,“亚盟”的概念意义重大。中国一贯反对霸权主义并积极倡导建立一个多极化的世界。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国家,对促进亚洲的区域性合作负有重要责任,因此有义务在筹建未来的“亚盟”方面有所贡献,以发挥一个亚洲大国应有的作用。未来的“亚盟”如果变为现实,必将为亚洲的和平、稳定与安全、促进中国与亚洲各国的关系,为建立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做出巨大贡献。

    中国在亚洲的地位与德国在欧洲的地位相似。在统一进程中,德国积极消除了其他欧洲国家对其可能重新崛起成为政治和经济超级大国的恐惧心理,而成为欧洲统一最积极的倡导者,而不是领导者。吸取德国的经验,中国正在尽力消除其它亚洲国家对中国日渐强大的疑虑和复杂心态,以一个大国的胸怀和宽容处理好中印问题、中日问题以及与其它周边国家的利益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中国近几年来所奉行的“韬光养晦”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的做法非常有助于起到这样的作用。

    欧洲统一的经验表明,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才是推动欧洲统一进程的主要推动力。加人欧盟并没有牺牲成员国的国家利益。因为,一旦不能够满足成员国的国家利益,欧盟将会分崩离析。区域性合作就是要为区域内国家的利益服务;区域性经济技术合作的目的在于要使相关国家增加受益。显然,未来的“亚盟”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中国需要和亚洲国家一道才可能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强有力的一极,以有效地抵制美国的霸权主义。有经济学家预测,在20年内中国的GDP将超过美国。这种预测也许有些过于乐观。但是,20年内,中国与东盟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综合实力超过美国是可能的。

    五、实现未来“亚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