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电子图书论文

电子图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9 09:22:38

电子图书论文

电子图书论文篇(1)

1.1美国电子图书供应方主体构成

因为电子图书灵活的出版形式、多样化的格式等因素,美国面向公共图书馆的电子图书供应方也较为多元化,主要包括:传统出版商、自出版a公司、新兴的电子图书在线零售商、面向图书馆的电子图书经销商等。在这些性质各异的电子图书供应主体中,传统出版商是商业模式构建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截至目前,尚无任何一种商业模式可以被所有出版商或经销商认可。

1.2核心诉求

面对电子图书公共借阅的旺盛需求,电子图书供应方基于各自立场,提出了不同侧重的商业诉求与主张

1.3分析

综合分析表1可以看出,电子图书供应方的诉求虽然大相径庭,但其核心理念却基本一致:既合作,又限制。

1.3.1合作

经过前些年的激烈争执乃至拒绝向公共图书馆开放获取之后,近两年来,通过富有创造性的举措探索电子图书公共借阅的操作方式和服务空间,已经成为绝大多数电子图书供应方的共识。尤其是2012年下半年,企鹅推出电子图书借阅尝试,Smashwords推出借阅项目,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作为电子图书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以公共图书馆为代表的机构用户的商业价值日益受到电子图书供应方的重视。

1.3.2限制

当前面向公共图书馆的电子图书商业模式各有侧重,究其本质,都是为了限制图书馆对电子图书的利用。这种限制主要集中在销售和借阅两个方面。①销售限制。在各项因素中,电子图书供应方向公共图书馆开放电子图书获取所附加的限制条件是构建电子图书商业模式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销售限制主要表现在:其一,高定价,以超过零售价2倍甚至3倍的价格向公共图书馆销售;其二,延迟发售,首次出版6个月才可销售;其三,限制借阅次数,对借阅次数进行总数限制,一旦超过了借阅总数,图书馆需再次购买。总体而言,电子图书供应方向公共图书馆出售电子图书的条件要比实体书苛刻许多。定价的虚高对于公共图书馆的预算形成了较大压力;延迟发售则极大限制了畅销图书、热门图书在图书馆的借阅,而这类电子图书正是读者迫切需要的;借阅次数总数限制使得图书馆不可能永久持有图书,而是类似于租借或者订阅。②借阅限制。其一,单用户限制。电子图书的借阅基本上复制了实体书的模式,即一本电子图书只对应一名读者,同时借阅人数取决于复本数。这种单用户限制是所有电子图书供应方共同的诉求,基本上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明确了这一点;其二,借阅范围限制。原本必须局限在图书馆实体范围之内,后扩展为图书馆服务半径内的持证读者都可进行借阅;其三,借阅期限限制。借阅的期限通常限制在14天之内,但对于部分电子图书供应方而言,尚存有可变空间。

2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应对思路

2.1核心诉求

对于电子图书供应方的诸多限制主张,各大公共图书馆也应时而动,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诉求。

2.2分析

面对纷乱复杂的电子图书商业模式,美国公共图书馆采取既妥协又坚持的方针,不断调整借阅主张,以找到新的商业模式与借阅业务之间最合适的平衡点。

2.2.1妥协

通过美国公共图书馆开展电子图书借阅的实践可以看出,图书馆对于单用户限制已经事实上默许。所有的借阅服务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展。对于电子图书供应方的其他限制,尤其是销售上的限制,公共图书馆被迫暂时接纳,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补偿性方案。其一,关于高定价。公共图书馆可以以高费用采购电子图书,但应允许两个或者多个读者同时借阅;或实施可变定价,意即在高流通阶段采用高定价,流通率变低之后,定价下调。其二,关于延迟销售。延售的电子图书应享受特别折扣,特别热门的图书可考虑额外付费。其三,关于借阅总数限制。可结合“日落”条款,即在持续购买几年之后,即可永久持有。对于不太畅销的图书,如果借阅次数达到总数时,电子图书已经不再公开销售,图书馆应可自动永久持有。

2.3坚持

根据ALA等相关机构的报告,美国公共图书馆界在妥协的同时,在一些问题上也毫不退让。目前,美国公共图书馆认为最重要,且最为紧迫的主张主要有三点:其一,所有公开出版的电子图书均可平等地开放获取,这是电子图书商业模式的基础;其二,需要提供一些选择方案,让图书馆可以像实体书一样实际上拥有电子图书,并相应获得永久访问、转移等相关权利;其三,要求电子图书供应方开放元数据和管理工具,以便于公共图书馆将物理馆藏和流通电子图书馆藏进行系统整合,减少了借阅电子图书所需要的步骤和点击次数,为读者提供可一站式访问的集成服务。

3美国公共图书馆创新探索

在图书馆与电子图书供应方博弈的过程中,美国公共图书馆或是另辟蹊径,探索、实践新的电子图书商业模式;或是理论上提出有利于图书馆的商业模式。

3.1实践案例

科罗拉多州的道格拉斯县图书馆从2011年开始,通过联盟的方式直接与出版方谈判,以25%-45%的折扣价格购买电子图书。一旦购买,图书馆就可拥有永久权利。另外,道格拉斯县图书馆联盟还自主开发了新的系统,将数字内容系统与物理馆藏的目录系统进行了无缝链接。以目前的实践而言,这种商业模式取得了较大成功,加入到这种新型商业模式的出版社已经达到了17家。道格拉斯县图书馆的创新实践绕过了第三方经销商并开拓了新的供货渠道,比如中小出版商、独立出版人和当地作家等,极大提升了图书馆在电子图书商业模式探索的议价能力与谈判空间,对建立符合图书馆价值观念的电子图书商业模式起到了积极作用。

3.2理论模式

美国图书馆界提出的理论模式较多,本文仅选取较具有代表性的6种。在各种不同的理论模式中,最多被提及的是建立完全由图书馆主导的、开源的托管平台和借阅系统。这对突破电子图书采购与第三方强制托管的限制具有重要意义。

4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启示

4.1开拓渠道,建构多元电子图书获取途径

由于国内电子图书起步较晚、产业链不完整、用户消费习惯滞后等一系列原因,国内电子图书行业发展缓慢,远不及美国成熟。处于产业末端的公共图书馆在电子图书服务的开拓和进展上也相应滞后。这首先表现在公共图书馆获取电子图书的途径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通过超星、方正等电子图书经销商。这使得图书馆电子图书品种、数量少,且对经销商依赖过重。参照美国经验,电子图书供应渠道的多元化,不仅有利于电子图书商业模式的发展定型,而且对公共图书馆电子图书借阅服务的拓展和提升也极为重要。就国内实际而言,新兴的电商平台和出版平台是渠道拓展的新方向。目前,图书馆界在新渠道开拓方面已有初步进展,比如处于试运营阶段的当当数字图书馆(主要面向高校和科研机构)、上海图书馆与盛大文学(性质上类似于自出版)合作开展网络文学借阅服务等。公共图书馆可积极跟进探索,拓宽渠道,构建丰富、立体、多元的电子图书获取途径。

4.2积极主动,破除公共图书馆电子图书获取障碍

在面向公共图书馆的电子图书商业模式建构过程中,美国公共图书馆面对争议创新实践,主动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力图在与电子图书供应方的博弈中掌握主动权。因为中美出版管理外环境的差异,再加之国人版权意识的落后,国内出版社对于向公共图书馆开放电子图书获取要比美国态度保守得多。整体而言,出版界对于首次出版图书,尤其是畅销书,基本上是完全拒绝向公共图书馆开放借阅权限。相较于美国同行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积极争取,国内图书馆界显得较为被动。国内图书馆可吸取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经验,主动出击,积极解决电子图书内容滞后这一关键问题。其一,要积极建立与出版方的直接对话机制,通过反复对话/谈判的形式,不断摸索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底线;其二,要主动发声,表达公共图书馆在电子图书方面的诉求,主动设计兼顾出版方利益的电子图书借阅规则,打消出版方的顾虑,争取出版方向公共图书馆开放首次出版电子图书的获取;其三,创新实践,探索摸索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电子图书商业模式。

4.3抱团参与,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电子图书论文篇(2)

大学的电子信息资源共享是随现代信息技术产生的,他是指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对信息进行存储以及传播的一类技术的总称。电子信息资源所涉及的领域很广,它包括了全文数据库、参考数据库、实时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电子报纸以及硕博士论文全文、年鉴全文、会议论文全文等信息。电子信息资源仪器丰富的内涵,强大的数据信息量和方便的传播方式,在现代图书馆的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对于大学图书馆建设,乃至于整个大学的文化建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作为大学一项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大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大学有以其特殊的地位,作为一项基本的教育机构,在一定空间内汇聚了大量研究人员和专业性极强的学生,这就使高校图书馆的使用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图书馆。同样也是因为高校中的特殊环境,使得高校图书馆在建设上存在着极强的专业性,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图书馆对于藏书的要求。如果通过传统的纸质读物来对图书馆进行建设,首先在需要大量的购进图书,通过藏书来满足各个专业的需要,其次是需要更多地空进来进行对藏书的存储,需要建造更多的更多地建筑以及配备更多地专业管理人员,这就造成使图书馆的运行成本增加,加重高效建设负担。此外,纸质媒介的滞后性也不容忽视,一个读物从创作到出版常常需要很长的周期,难以适应当今知识的爆炸性发展。电子资源共享就是通过网络,将各种各样的电子资源进行传播,它具有极其庞大的信息量,可以在很小的空间内存储极大的数据量。与传统纸质媒介相比,电子资源的信息承载量和信息传播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在空间上可以实现各个高校图书馆间的互通,从而降低高校图书馆的运行成本,二是在时间上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对数据进行传递,保证了数据的时效性。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电子资源共享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他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低廉的成本来建设庞大的数据库,从而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2.我国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共享现状分析及障碍

2.1我国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分享的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建立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同步进行的,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图书馆文化。进入新世界,我国高校图书馆进行了信息化革新,并将现有资源进行了电子资源化。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高校已基本覆盖校园专网,在网络系统上可以实现图书馆间的互通,具备了充足的硬件条件。在校园内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管理网络,这包括了校园一卡通系统,多数高校可以实现通过校园一卡通系统对图书进行借阅以及预约等服务,同时通过该系统还可以对图书进行实时监控,并对图书馆的藏书周转进行数据统计,能够对读者的需求进行数据层面的把握,从而优化图书馆建设。在电子资源方面,许多高校图书馆也有了相关方面的建设,对于馆藏的图书以及一些文献资料都做了电子备案,形成了相应的电子文件。在校内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将数据在一个广泛的平台上进行交流,能够让更多读者对馆藏资源进行了利用。

2.2我国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分享的障碍

首先是馆藏资源分布不均匀。我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并且大部分高等教育院校是在建国后成立的,其建设时间也较短,在成立后培养人才单一,学科注重专业性,这就使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时间短,馆藏内容侧重于某几个或几个方面,其相应的电子资源也往往在与这些方面,极大的制约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也对高校的发展造成瓶颈。其次是图书馆的技术力量不足。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历史较短,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图书馆的技术力量上存在这一些问题。在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着硬件和软件的不足。硬件上存在着计算机配备不足,硬件老旧等问题。在软件上问题较为广泛,图书馆在创建数据库时没有统一规范,没有考虑现行网络技术,并且没有相应的政策与制度条文,造成文件混乱,传递性差等问题。再次是馆际协作的问题凸显。高校图书馆属于各个高等院校自行管理,往往也只为自己院校内的师生服务。在高等院校之间虽然也存在相互间的图书交流,但交流范围较窄,只局限于一定时间内的交流,没有太多的实际作用。此外,由于各个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条例不同,在相互交流时也存在着一些误解,造成了许多交流上的困难。最后是图书馆建设的观念意识问题。我国图书馆建设,尤其是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侧重于对馆藏的丰富,在相互比较时也总是以藏书的数量或一些珍贵读物的数量作为衡量标准。在资源建设上片面的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从表面上看在不断发展和更新,其内在却没有太多变化。各个图书馆间交流较少,习惯于自给自足的建设方式,资源共享观念淡薄。

3.构建高校电子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策略

构建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图书馆转型的主要方向。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构建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从各个角度进行改革和创新。

3.1建立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

建立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是保证高校电子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保障。在统一平台上对信息进行处理,不仅可以方便图书馆对资源的整合收集,对读者来讲,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在短时间内对资源进行利用和检索。对于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首先要在资源建设单位方面加以保证,这不仅仅是有高校图书馆来独立完成这一工作,更重要的是需要教育系统以及其他组织机构来共同完成,这就包括了高校图书馆、教育局、教育厅以及高校其他图书馆管理部门等。通过这一全面的管理系统,可以从馆藏的整理上进行统一管理,对各个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规划,整体布局等方面进行协调。此外,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投资也有很好地分配,通过统一的共享平台,了解各个图书馆的现状,从而对各个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状况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合理分配资金,更好的建设高校图书馆。

3.2注重信息的时效性

电子资源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便于传播,这与传统的纸质媒介相比较,时效性更强。建立高校电子信息共享系统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信息的传播方面保持其他方式不能替代的时效性。注重信息的时效性,首先要注意的是对信息的处理具有时效性,高校方面需要及时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能在短时间内在共享平台上分享,从源头上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其次是对信息共享的时效性,控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通畅,保证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送达;再次是保证信息能够及时接收,这就要求在平台建设方面能有一个统一的传播接收标准,从技术层面上保证相互间的信息通畅。

3.3实现人性化管理工作

高校图书馆的作为高校中的一项服务性机构,在管理方面应以人性化管理为主。人性化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不仅体现在传统的图书馆借阅方面,更多的应该体现在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方面,由于电子资源的利用可以实现二十四小时全天候服务,因此更加具备人性化基础。具体来讲,人性化服务首先要做到平台建设的人性化,对平台的才做页面进行合理化设计,能够符合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方便查找,在平台内能够方便快速找到相应资源;其次是资源利用的人性化,对于使用者具有广泛的权限,能在需要使用的时间内及时获得资源;再次是对使用者进行人性化引导,通过不断地改进,并结合相关专家意见,不断对资源进行优化,并能为使用者提供与检索相关的资料,以便读者参考。

4.总结

电子图书论文篇(3)

(一)电子图书的现状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知识的学习却不仅仅只局限于“书本”这一种形式载体。石头、树皮竹板、动物的皮毛、纺织品、纸质等等都是人类逐步对知识载体的改造。这种改造必然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及环境有较大的关联,与当时人类文化的认知程度和方式相适应。而现代的电子图书阅览形式就是受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多媒体计算机的推广,促进了学多新兴化的科学技术。电子图书是一种现代科技背景下因运而生的知识阅读的产物。它蕴藏于多个现代电子产品之中,如手机、电脑及专业的电子阅读器等,以PDF、TXT、CHM、EXE等多种形式出现,以其信息量大、内容形式多样、交流分享便捷、检索快正在逐步成为代替纸质书本的新式的知识载体。这是对人类长久以来习惯于纸质书本的一次重大改革,尽管现在纸质书本仍旧是大多数人对于知识记录和了解的媒介,但是电子图书的份额也在一天天的扩大,各社会群体如图书馆、高校等都会购买相当大数量的电子图书、期刊作为学习的工具。总体来说,在计算机网络与人的密切交往情形来看,电子图书的发展有着不可否认的前景。

(二)与界面设计联系

从1998年开始,国外就不停的对电子阅览器进行研究开发,LIBRLE、Readius、Kindle等电子阅览器陆续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来,电子图书随着科技的进步迅速开进了现代人的视线中。发展至今,电子图书已存在于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部分,传播的范围和速度都有惊人的发展。现市面上有多款电子阅读器及相关的阅读设备软件提供给现代人,它迅速发展不仅是跟随着科学步伐,其中也包含着现代审美对其的改造。电子图书界面艺术设计就是平面设计师们对电子阅览器的功能与形象美化设计。

二、电子图书界面设计视觉传达与应用

(一)色彩的搭配

色彩的搭配是电子图书界面设计在与人的视觉信息传递中比较重要的部分。给人以鲜明的视觉体验,通过一些习以为常的认知想法,向人传递着想要表达的讯息。它不仅代表了现代人对于色彩搭配的审美情趣的欣赏,在功能上也是为传递不同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首先,电子图书界面设计在色彩的选择上必须要考虑到这几个方面的因素:是否与传递的内容相符、是否会造成人眼部的不适、是否适应界面的布局等情况。电子图书种类多样,包罗万象,对市面上所存在的纸质书都有相应的收录,这就对不同类型的图书、期刊、报纸有大不相同的色彩视觉要求。如对于一些中国古代传统国学文化的书籍,在设计其电子图书界面时,就要考虑到该类书籍的读者群体,不能运用太过鲜明艳丽的颜色来搭配文字与图片,造成观者产生观看此书时的违和之感,而采用传统的黑白色或者古朴的黄色作为界面颜色,则会减少读者不适应,增加一份纸质书本的亲切感,也比较符合书中所描述的内容。反之,在对于一些比较年轻一代的书籍或娱乐性较强的杂志期刊,则可以根据现代色彩搭配的审美情趣来选择相对大胆跳跃的颜色,展开视觉上的风暴体验。此外,追求眼部的舒适度也是色彩搭配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现代人因长期使用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近视的人数普遍的增多,是现代使用高科技产品的一个弊端。所以在电子图书界面设计的色彩选择上,当观看一般的书籍时应当有一个相对保护视力的色彩搭配,作为电子图书界面色彩搭配中的常用配色,文字的大小也要进行科学的测量,让眼睛随时保持在一个柔和、轻松的阅读状态。

(二)人性化切换方式

尽管电子图书俨然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用来“读书、看报”的新型工具,特别是在倡导“终生学习”观念的现代社会中,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里都不乏看到有人拿着手机、平板观看电子图书的场景。但是仍然无法改变的是人们长久以来对于纸质书本的习惯性阅读方式,这就使得现代电子图书界面在设计时不得不考虑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所保留下来的阅读习惯,提供人性化的界面艺术设计为其服务。如人在阅读时都会有对信息分层次接受的概念,且多习惯于从左往右的观看方式,对知识的接收有个先后的次序。且这样一种模式已经成为了人们一种约定俗成的阅读方式,也就是人类在漫长岁月中所总结出来相对比较合理的视觉流程,已经经过了几个世纪的磨合修正。书上说:“合理的视觉流程应该是在人们认识过程的心理顺序和思维发展逻辑一致的基础上,根据信息的主次来确定各元素的顺序,并通过精心的安排引导读者”。所以在设计电子图书界面时,保持视觉走向的自然、舒适很重要,这不仅关乎到读者个人的生理感受,也对其心理方面有一定倾向的思维暗示。平面设计师在进行界面设计时,遵从这样一种视觉规律,选择书页翻动、上下滑动等方式来进行电子图书的换页,就是想要试着去尊重长久以来养成的视觉流程,这样才能激起人对电子图书产生莫名的亲切感、熟悉感,打破人在使用机器时的冷冰、距离。书页翻动的动作更贴近纸质书籍,带给人亲切、怀旧之感,上下滑动则使得观看电子图书时眼部不会造成太大的不适应,充分的考虑到了电子图书在阅读时的视觉切换感。

(三)版面布局创新

相对比与纸质书籍存在功能只存在与传递信息的局限,电子图书功能要强大许多。首先在空间上一张700MB的光盘可以代替传统的三亿字的纸质图书,这就为我们节约了很大一部分的纸张与空间,减少了关于木材的砍伐,有益于环境的维护。再者,电子图书在排版布局上也比纸质书籍拥有更多的选择。如现在电子图书界面中常用的网块状的布局构图方式,能充分的将文字、图像、动画、音乐等多个板块结合起来,采用相对比较容易更换和变动的排版模式,对电子书的视觉表达上体现更加新颖、灵活的感觉,并符合时展的气息。在对界面的布局上也要充分遵守人眼的视觉习惯,调整适合阅读的布局模式。人在阅读书籍时,会有一个有趣的视觉变化,当人眼观看至书中的上部分和左部分会产生轻松之感,而下半部分与右面部分则产生一种压抑的感觉。所以在对电子图书界面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心理与生理各方面的问题,发掘合理的安排上下的距离的方式,适当的留白,不要造成人眼的压迫,调整最佳的视觉布局。

三、结语

电子图书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福建师大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数字资源具有功能强大的检索平台,不受时空限制,支持多用户使用,而且容易电子编辑,传递迅速,以便利性和高效性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笔者根据多年在信息技术部工作的切身感受,报告了本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对数字资源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报告。

一、福建师大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报告

福建师大图书馆首先购买的清华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在用户的迫切要求及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在仓山校区组建了数字信息检索中心,共有245台电脑,分为三个区,主要是多媒体培训教室、检索区和上网区。在2006年旗山新校区继续组建了540多台电脑的数字信息检索中心。为了吸引用户充分利用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在数据库电子资源检索区实行优惠收费,并配备资深馆员专门负责解答用户在查询数据库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在每个区,只要你点击IE都可以弹出我部为用户定做的本信息技术部网页,主要是指引用户进入数据库电子资源、外语、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有益的导航等。为了满足用户教学和科研学习的需求,近年来我馆积极购买了各种中外文论文数据库,自建一万多条的随书光盘数据库和本校的硕博士论文数据库。

随着电子资源的进一步发展,图书馆的业务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增加横向联系。开展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信息资源开发,参考咨询服务,知识领航等项目上。福师大图书馆信息技术部主要由原有的信息部和技术部合并在一起,有专深的信息咨询服务专家,又有图书馆业

务深厚的技术高手,由他们的传帮接代下,并根据图书馆网络的进一步扩充,,招收计算机

网络人才,强大了图书馆网络配置管理能力以及图书馆的数据服务器的配置与维护,并创

造很多机会让他们不断开创很多技术先河,有随书光盘挂接在书目数据库,先压缩再上传上

服务器的书目数据电子资源链接上,对随书光盘的网络化管理做了一个跨越式的进步;对

硕博士论文建库,将论文统一PDF格式,利用清华的TPI技术进行网络提交的改进,使硕

博士论文数据库规范化、标准化和安全保密工作做得更好。要想完全满足读者的需要,我馆积极建立馆际联系,于08年引进馆际合作系统,由计算机网络专家组装馆际合作系统,信息咨询专家负责使用,使馆际互借传递取得规模化的发展。同时积极加入高校馆际合作QQ群,使馆际合作工作实时高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如我馆在查找论文被SCI、EI数据库收录的情况时,由于我馆没有这些数据库,需要和厦大联系,这时通过QQ可以实现第一时间获得用户被SCI、EI数据收入的电子资源。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主要是通过图书馆主页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为图书馆的各种电子资源编制指南性资料,并链接到图书馆主页的显著位置,同时放在相应电子资源简介页,积极开展各种电子资源的使用培训,把培训课件放在主页上,开设一个网上课堂的栏目,提供电子资源专题咨询服务,在网页的每个电子资源的入口提供网上咨询的入口链接。

随着大学城联盟建设的发展,一个区域需要建立负责电子资源建设的专门机构,对各成员馆的电子资源配置及达到支持和加强电子资源利用的目的,进行统一指导,统一规划,实现联合保障、利益互补的务实合作,各馆要根据区域内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计划来进行本馆的数字资源建设,从网络整体实施数字资源的合理配置,来整体建设区域内高校数字资源保障系统。

二、福建师大字资源利用问卷调查报告

研究用户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情况,对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网上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是08年在旗山校区来馆用户对数字资源利用的问卷调查报告。

通过问卷调查,对图书馆目前购买的数据库资源的满意度达到74%,满意度是比较高的,但是还有17.8%的用户对数据库资源不了解,说明有接近两层的用户基本没用过数据库,图书馆对数据库的宣传做的还不够。这主要是因为新生刚入学,对数据库或电子图书没有什么概念,所以要加强对新生的电子资源的利用教育,图书馆通过网上通知、主页宣传、检索培训及学科联络员深入院系宣传等方式积极宣传和推广电子资源及其服务,让他们第一时间认识图书馆有丰富的电子资源,了解电子资源的轻松好用,掌握电子资源的各种基本使用方法,为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

通过问卷调查,用户使用电子资源的主要地点选择在图书馆的占54.6%,说明图书馆是电子资源的主要利用场所。我馆已积极配置七百多台电脑组建数字信息检索中心,提供给来馆的用户检索电子资源,基本每天都会坐满,排队现象常有发生,利用率很高,所以要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要加强对网络系统、计算机系统和资源服务器、用户终端的配置等升级改造,加强网络计算机病毒的防控,使读者检索效率更高。

通过问卷调查,读者利用电子资源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作业、撰写论文和科学研究,三者分别约占三层,所以我们要从这三方面入手,首先从专业教师的教学大纲开始,在新生入学的就有意识的布置利用电子资源完成作业的题目;其次是积极开展毕业生利用电子资源撰写毕业论文的讲座;第三可以选派学科馆员针对某个课题项目开展数字资源的讲座和培训。

通过问卷调查,用户不利用或不常利用电子资源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占40%,需要但使用有困难占26.6%,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应该加大对电子资源的宣传培训,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实现数字资源的宣传培训,不仅每台电脑开机首页设置为图书馆网站,在学校主页的新闻栏目上报道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培训、数据库试用信息,在图书馆的主页上提供各种数字资源的导引、使用指南以及各种数字资源的培训课件;也可以通过学科馆员制度来实施针对性的宣传培训,利用学科馆员与具体院系读者直接见面机会多的优势尽心尽责做有针对性的数字资源宣传培训。

参考文献:

[1]张金凤,刘柏嵩.区域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整合模式研究.图书馆论坛,2008,(3)

[2]王红.高校图书馆电子文献资源利用率探讨.图书馆论坛,2007,(3)

[3]董文鸳,吴娟仙.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研究—以嘉兴学院图书馆为例.图书馆建设,2008,(9)

[4]刘颖.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购买数据库的策略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07,(2)

电子图书论文篇(5)

关键词: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

 

图书馆在建立了大量的诸如电子期刊、引文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等电子资源收藏的同时,必须重视电子资源的利用效率、效能和价值,提高电子资源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程度。寻求有效的评价和管理电子资源的办法正成为当前大学图书馆的主要挑战。

一、国外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1997美国学者Smith和Rowland首先提出应该开展电子资源绩效评价问题研究,衡量电子资源的服务情况。1998至2000年期间,John Carlo Bertot和Charles R. MeClure (1998a,1998b,1998c,2000)等研究专家组进行了美国公共图书馆网络统计和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公共图书馆网络服务的统计和绩效评价(Statistics and Performance Measures for PublicLibrary Networked Services)》 (Bertot,Me Clure,& R yan,2001)在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上出版。他们定义并通过了国家公共图书馆采集数据测试新的网络统计和绩效评价系统,以便能最终适用于国家级数据采集。论文格式,绩效。此外,Bertot为美国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NCLIS)开发了一个系统工具,从提供商层面研究在线数据库利用统计和评价,测试公共图书馆网络性能以及基于网络的服务,进一步了解本地、全州和全国范围的统计数据采集元素的需要,并重点了解不同水平图书馆的网络资源、服务和基础设施评价的需要。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Bertot和Mc Clure等专家的前期理论研究基础上,国外就“电子资源网络统计与绩效评价”“电子图书馆服务绩效评价”等方面开展应用性研究项目。其中比较有影响的近10个关于电子资源的网络统计和绩效评价的项目在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图书馆界相继启动。

二、国内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

国内较早探讨电子资源评价问题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有李青华(2000)的《高校图书馆电子文献与虚拟文献评估方法探讨》,针对不同类型电子资源分析出不同的评价要素,根据数据库数量对应的信息含量、信息获取能力和利用信息的总条件,来衡量电子文献获取和利用的总水平。在评价方法方面,做了一定的理论探讨,分别提出了电子文献、虚拟文献评估指标体系和测算方法,构建了文献获取和利用总水平的评价模型。但是,研究中没有考虑服务质量和价值因素,至于对评价结果起重要决定因素的获取能力折算系数值如何确定、如何获得统计数据等没有提供理论依据。论文格式,绩效。

张咏(2001)在《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方法及指标》中,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进行综述。黄摘(2001)的《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引进和管理》、张会田(2002)的《馆藏数字化资源评估方法探讨》都在不同方面探讨了在购买和使用电子资源过程中,应该评价和考虑的因素问题,对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评估方法做了理论上的一些探讨。肖希明(2002)在《网络环境下的馆藏评价标准》中讨论了传统的馆藏评价标准的局限性问题,提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评价的标准,着重于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保障能力、信息资源的质量、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四个方面的评价。

针对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建设与管理实际,北京大学肖珑、张宇红(2002)所做的《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初探》,较为系统地把电子资源的评价指标归纳到电子资源摘要因素引入到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中。刘锦山(2003)对电子资源评价指标做了更进一步的定量描述,建立了包括读者满意度和利用情况共15个电子资源评价的定量指标,这些定量指标可以从方方面面较为准确地去评价电子资源。论文格式,绩效。在此基础上,张李义(2004)进行了《高校图书馆商业数据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建立的引进数据库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数据库内容、检索系统、使用情况、性价比和服务五类19个指标,既有定性也有定量指标。这些前期的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都为我国大学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理论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对现有文献的评述及研究展望

综合上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内容,电子资源绩效评价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图书馆情报学界的一个全新课题。论文格式,绩效。尽管国外开展了一些项目研究,但至今对于电子资源以及绩效的概念国内外也不统一,从系统的评价理论框架体系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都存在着空白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基础理论研究不系统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国内还没有出现系统地进行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理论及方法研究的文献。至今为止,我国高校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子资源评价指标内容和构建指标体系的探讨阶段。从研究文献可知,学者提出的能够反映电子资源绩效的指标共有近四十个,庞大的指标个数不仅增加了综合评价和数据分析的复杂性,而且在我国大学图书馆缺乏常年积累的电子资源使用统计数据情况下,其中大量定量指标是图书馆根本无法获得的评价数据。

2.研究方向不明确

国外电子资源评价的重点和核心是建立在电子资源利用网络统计数据基础之上的绩效评价与分析,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从Terry Plmu (2005)的最新研究成果报告《Evaluating the Usage of Library Networked ElectronicResources》中了解到,该项目正在确定数据商提供评价支撑的相关统计数据的标准,重点进行电子资源利用统计数据的自动收集技术研究。就目前来看,我国关于电子资源绩效方面的研究内容、研究方向以及研究重心都还未明确。

3.应用研究不成规模

国外对电子资源的绩效评价己从基础理论研究进入应用研究阶段。以图书馆学术团体或图书馆联盟或一些机构为主要研究者,并以联合性的大项目研究居多,有些项目有数十个图书馆参加,有数据商协助配合。论文格式,绩效。相对而言,我国的研究者多为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图书馆馆员,以个人(文献)方式研究者为主,相应的成果主要是理论探讨形式的论文,真正进行电子资源绩效研究的项目和组织还未形成,也没有实质性的应用研究。

综上所述,我国对于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研究基本上还处在探讨阶段,没有突破国外的研究成果,或对其成果的介绍,或对网络信息资源内容质量的评价,并且仍停留在对传统图书馆的服务绩效评估理论上。论文格式,绩效。与国外利用先进的方法和手段,从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的严谨性和实践性过程相比,我国已开始指标体系的构建,但理论过于抽象、方法传统,在系统的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理论体系框架和评价方法研究方面,存在着许多差距和研究空白。大学图书馆的绩效评价必须建立完整的分析性思维模式和系统的方法,进行科学设计并进行反复实际测试、调整,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图书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因此,对于绩效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研究,对于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模式的可应用性研究,对于评价结果的分析和解释方法研究等,都将成为我国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最终能否付诸于实践需要函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Bolton,R. N. and Drew, J. H .A multistage model of customers’ assessments ofservice quality and valu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8 (17):375-84

2.余恒鑫.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5

3.张会田.馆藏数字化资源评估方法探讨.图书情报工作,2008(5):50-53

电子图书论文篇(6)

关键词:电子图书;传统图书;阅读方式

电子图书是网络时代催生的图书新形式,与传统图书相比,电子图书在现实形态和阅读方式、出版及宣传销售方面都占有优势,然而,传统图书仍然占有图书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很多研究者将电子图书和传统图书作为对立的角色进行研究,却忽视了二者的共同之处。电子图书和传统图书如何平分天下,协同发展,是图书研究的新趋势。

1 图书形态与阅读方式

图书形态指的是图书的实体表现方式,图书的阅读方式是读者获取书籍、阅读书籍的细节内容的概括。电子图书和传统图书在具体形态和能够提供的阅读方式上都有巨大的区别。

1.1 传统图书形态和阅读方式

传统图书,指的是纸质图书,不管图书是小说、诗歌还是随笔、漫画,是印刷版还是剪拼或者手写稿,图书的基本组成物质都是纸张。通过油墨在纸张上显示图书内容,是传统图书的基本形态。基于这个基本形态,传统图书的阅读方式是用眼睛去进行阅读,人们通过接收视觉刺激,了解图书的内容,然后经过大脑加工,形成对图书内容的判断。

1.2 电子图书形态和阅读方式

电子图书是信息科技催生的新的图书形态,这些图书的物质实体实际上是一些程序编码,在手机、图书阅读器、MP3、MP4、电脑等电子设备上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呈现出来。电子图书可以是文字形式的,也可以是语音形式的,被称为“有声小说”。基于电子图书的形态,人们阅读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一部分电子图书的阅读方式仍以视觉刺激为主,但人们在阅读工具上有了多种选择;另一部分电子图书的阅读方式则以听觉刺激为主,为文字阅读障碍的人群提供了便利。

1.3 电子图书与传统图书的比较

电子图书与传统图书在图书形态和阅读方式上均有所不同,为阅读者选择图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举个明显的例子,电子图书未出现前,盲人阅读只有通过学习盲文然后进行盲文阅读的方式进行,很多没有条件进行学习的盲人很容易因为不能阅读而成为“缺乏知识的人”,而电子图书的出现,为盲人接触文化提供了另一种更方便的途径。

2 电子图书对传统图书的挑战

尽管传统图书仍在图书市场和图书馆里占据主要席位,但电子图书的出现仍给传统图书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

2.1 电子图书在阅读方面具有优势

前文所述,电子图书的形态是电子文档,实际上就是“数据”,在信息时代,一张小小的记忆卡可以有至少几G的存储量,而这几G的存储量,至少可以存储一个藏书量超过500本的私人书房那么多的书籍。一本200页左右的平装图书的重量有500g左右,500本书籍重达250KG,而一张记忆卡片和一个电子书阅读器,最重也不会超过1KG。一些资深的阅读者喜欢随身携带书籍,纸质书籍要占用很大的空间,而且由于重量的原因并不容易携带,而电子书籍在携带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想要阅读纸质书籍,最好的环境是坐下,在光线较为合适的地方阅读,而阅读电子书籍对光线没有要求,即使在人流拥挤的交通工具上,阅读者只要将耳机插入阅读器,播放有声书籍,就可以实现阅读目的。

2.2 电子图书在销售方面具有优势

传统的纸质图书根据图书出版社、图书包装、图书出版年代的不同,在图书售价上有很大区别。那些比较早出版的限量版优质图书十分具有收藏价值,市场售价相当昂贵,而那些近期出版、包装简单的畅销书,普通一本的售价只有几十块钱。虽然传统图书的售价并不高,但是与电子图书相比还是“贵”。即使在旧书摊和二手书交易市场上购买纸质书籍,也需要花掉至少几元钱,而在电子图书市场里,花几元钱可以买一本最新出版的畅销书了。电子图书因为不需要印刷和纸张的成本,因此在售价方面更具有优势;另外,电子图书的购买是即时性的,阅读者如果想实现传统图书的即时性购买,只有亲自去书店,虽然网络时代催生了电子商务,使阅读者可以足不出户购买图书,但纸质图书到达阅读者手中需要一定的运输时间。电子图书则不然,无论是在实体书店还是在网络商店上购买,阅读者都能够在付款之后马上获得所需要的书籍,无需进行等待,这种购买方式使阅读者的阅读需求得到及时的满足。

2.3 电子图书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优势

图书出版和销售不仅是盈利性的社会经济行为,实际上也是文化传播的一部分。作家通过写作表达某种思想、叙述时代的某些值得纪念的事情、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而阅读者通过阅读又形成某些看法,这是作者与读者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社会鼓励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实际上就是在鼓励人们多进行思想交流,以促进社会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因此,以图书的社会职能为评定电子图书和传统图书的标准,我们能够明显看出电子图书在文化传播上的优势:一方面,电子图书本身是信息数据,本身具有数据传播的特征,在传播方式上更加多样化,传播速度更快捷。例如,阅读者在购买电子图书之后,可以将图书通过邮件的方式发送给更多的朋友,和大家一起分享阅读的乐趣,这种传播可以是跨时空的、不定时的,一对多的传播。传统图书只有“借阅”这一种传播方式,相比之下,电子图书在传播广度和传播效率上更为突出;另一方面,电子图书本身的“数据信息”形态就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写照,是在时代背景下,应人们的阅读需求而发展出来的图书形态,它本身的发展就是文化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和结果。这是纸质图书所不具备的社会职能,是电子图书独特的文化属性。

3 电子图书与传统图书的融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电子图书相较于传统图书的各种优势,但这并不代表以后的图书市场会由电子图书独霸,纸质图书也不会退出人们的视线。寻求电子图书和传统图书之间的融合,是图书发展的主要趋势。

3.1 阅读方式的融合

电子图书虽然在阅读方式上具有优势,但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阅读者常年的阅读习惯是不容易改善的。资深的阅读者对纸质图书有着“收藏”的情节,即使阅读过电子书,只要觉得书籍值得收藏,他们还是会想方设法将图书收在自家的书架上,因此,建议那些只以单一形态出版的书籍,要考虑到阅读者的“收藏需要”,将两种图书形式兼顾出版;另外,使用电子设备阅读书籍,虽然十分便捷,但是对人的视力有所伤害,电子设备本身的辐射量很大,对人的身体健康有所损伤,电子书阅读设备生产商在开发新产品的时候,还是在力图将设备的大小和视觉舒适度调整到阅读纸质书籍的程度。可能未来的电子书阅读设备给人的视觉感受和阅读纸质书籍一样,只是书籍被“压缩”到一个轻薄的设备上而已;电子书的“周边服务”方面应该借鉴纸质图书,很多资深的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记笔记或者对文章的某一段内容给予评论。当阅读纸质书籍的时候,笔记和评论可以在书籍的空白处,使用一支笔完成,电子书籍在这方面显得十分不足,阅读者和书籍之间缺乏“交流”,如何体现“书籍笔记”,是电子书未来发展需要考虑的。

3.2 宣传和推销的融合

相同内同的电子图书和传统图书应该实现统一的宣传和推销,这是目前图书出版商和图书零售业应该注意的。既然越来越多的阅读者接受了电子图书的形态,而对纸质图书还存在着阅读情节,那么,从消费者的阅读需要角度分析,电子图书和纸质图书的市场需求量实际上是一致的。单纯注意到电子图书的巨大利润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而忽视了传统图书的宣传和推销,对图书市场的发展来说并不科学,也不客观。很多图书馆因为传统图书存有量巨大而忽视电子图书的阅读群体的广泛性,而不进行馆藏图书内容改革,也不进行读者借阅服务方面的改革,对文化传播也极为不利。因此,在图书流通的各个环节中,都应该注意电子图书和传统图书的结合,要做到即发挥电子图书的时代特征,又保证传统图书的市场需求得到满足;即提供纸质图书的借阅服务,又满足读者对电子图书的阅读需求。

3.3 文化价值的融合

电子图书相较于传统图书在文化价值方面颇具优势,但并不是说传统图书在文化价值方面不如电子图书,从传播途径上看,传统图书仍是目前大多数公共图书馆藏书的主要形式;以阅读图书人群的总量来看,传统图书的流通量仍大大高于电子图书。正如电子图书是网络时代文化的代言,纸质图书在中国文化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也并非电子图书在一朝一夕可以取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仍值得中华民族为祖先的智慧而骄傲,但信息科技起源于美国。因此,无论是电子图书还是传统图书,在文化价值上并没有高低之分,在文化发展和传承方面,二者的价值是相同的。

4 总结

综上所述,电子图书与传统图书在图书形态和阅读方式上均有很大不同,但无论是哪种图书,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文化的传播,图书的来源和作用于社会的结果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即使电子图书在存放、销售和传播方面比传统图书更具有优势,但是只要将电子图书与传统图书的阅读方式、宣传和推销的方式进行融合,同时重视二者的文化价值的融合,就能为图书出版界带来双赢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秉文,佟 岩,陈 光.电子图书对传统图书的冲击和挑战[J].医学信息,2003(06).

[2]周艳红.电子图书对传统出版的冲击及应对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2(03).

[3]方 文,傅 平.电子图书与传统图书之比较[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0).

[4]胡 平.电子图书不能取代传统图书[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09).

电子图书论文篇(7)

【关键词】:网络 电子图书 纸质图书 影响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128-01

网络是新时代的产物,网络电子图书是网络的表现形式之一。网络电子图书的出现对纸质图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网络电子图书到底会不会逐步替代纸质图书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网络的发展及其趋势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的这段时间里,网络经历了从无都有,再到迅速发展的过程。网络由办公用到家用,网络由集中于网吧到走入寻常百姓家。网络普及的速度非常迅速,网络普及的范围相当广泛,网络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的网络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它马不停蹄地以最快的速度不断更新和优化,最终以满足绝大部分网民对网络的需求,实现网络与网民的双赢局面。

二、图书分类

以宇宙属性为标准分为人文类图书和自然类图书。以载体形式为标准分为网络电子图书和纸质图书。本文着重研究网络电子图书对纸质图书的影响。

三、网络电子图书和纸质图书诠释

网络电子图书又称e-book,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使用,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体。类型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和软件读物等。纸质图书即依靠纸张为载体来实现传播的图书。

四、网络电子图书和纸质图书的优缺点分析

(一)网络电子图书的优点:1、阅读方便。只要能上网的地方,就能阅读自己想读的网络电子图书。可以用比纸质图书更灵活的方式组织信息,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2、存储量大。存储介质比传统图书的存储容量更大。网络电子图书可以容纳更多的信息量,内容更丰富。3、可读性强。网络电子图书可以包含图文声像等各种资料。4、制作方便。网络电子图书不需要大型印刷设备,不需要用纸张作为载体来呈现图书的内容,节约了大量的用于印刷图书的纸质资源,降低了制作成本,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5、网络电子图书阅读不受光线影响。方便在光线较弱的环境下阅读。6、网络电子图书阅读形式多元化。可以使用外置的语音软件进行朗诵,文字大小颜色可以调节。7、网络电子图书阅读成本很低,不占空间,没有损坏的危险。网络电子图书的缺点:1、受地点的制约。网络电子图书对电脑和网络的依赖是完全的,网络电子图书离开了电脑和网络就无法阅读,网络电子图书通常只能在有电脑和有网络的地方阅读。2、存在被侵权的风险。网络电子图书容易被他人非法复制,损害原作者的利益。3、影响身体健康。电脑产生的辐射对人体是一种伤害,长期注视电子屏幕有害视力。4、网络电子图书的品质良莠不齐。

(二)纸质图书的优点:1、阅读不受空间的制约。只要愿意,图书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阅读,不受空间的影响。2、纸质图书阅读是传统的阅读形势,对眼睛等身体的其它部分无任何影响。3、纸质图书相对网络电子图书而言品质要好得多。4、一些珍藏版图书更具有收藏价值。纸质图书的缺点:1、阅读成本较高,读者要支付购买纸质图书的费用。2、占空间。3、不容易复制,一些校勘错误会永久存在。4、消耗大量的用于印刷的纸质资源。

五、网络电子图书对纸质图书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休闲方式也随之渐渐丰富起来,由过去的单一的休闲方式向多元休闲方式过渡。上个世纪上半叶,由于电视和网络不存在,所以阅读纸质图书是人们最主要的休闲方式。上个世纪下半叶,随着电视的出现和发展,人们的休闲方式一分为二,即阅读纸质图书和看电视,相对而言,过去阅读纸质图书的人有一部分会被电视吸引住而放弃纸质图书的阅读或者减少纸质图书的阅读,纸质图书阅读者的数量随着电视的出现和繁荣,逐渐减少,至少要比上个世纪上半叶要少五分之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随着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人们的休闲方式一分为三,即阅读纸质图书、看电视、上网。纸质图书阅读者一部分被电视吸引,一部分被网络吸引,纸质图书阅读者越来越少了,纸质图书阅读者逐年呈递减趋势。人们在选择休闲方式时会首先选择网络休闲,其次是电视休闲,最后才是纸质图书的阅读。纸质图书的吸引力远不及网络对人的吸引力,纸质图书阅读者越来越少,网民越来越多。纸质图书的市场越来越小,网络电子图书市场越来越大。网络对纸质图书的发展是一种抑制。网络电子图书最终会不会替代纸质图书呢?这个问题谁也无法回答,只有时间才能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六、对纸质图书的思考

纵观我们身边的纸质图书,有相当一部分纸质图书品质良莠不齐,内容俗不可耐,而且盗版书十分猖獗,这就是纸质图书完全商业化运作的结果,这样的纸质图书摆在读者面前,对读者的阅读情感是一种亵渎。导致纸质图书泛滥的途径有两条:其一,早期只有优秀的作品才有被出版发行的可能,而现在是只要作者愿意花钱买书号自费出版,印刷厂就能立即印刷,对纸质图书内容审核零门槛的现状导致许多色情、暴力、粗俗等劣质图书泛滥。其二,盗版书占据了整个纸质图书的半壁江山,盗版书是纸质图书市场恶性竞争的产物,盗版书扰乱了纸质图书市场的正常秩序。盗版书存在错别字连篇、内容自相矛盾等严重错误,对读者是一种误导。纸质图书如果继续泛滥下去,那么只会断送纸质图书的市场。纸质图书应做好以下三点:一是严格书稿审核制度,控制出版数量,提高纸质图书品质。二是严厉打击盗版行为,盗版必究,从严从重处罚,维持纸质图书市场秩序。三是读者要提高盗版图书的甄别能力,拒绝购买盗版图书,让盗版图书失去市场,盗版图书自然而然就会销声匿迹了。

网络时代,如果能将纸质图书中的“沙子”全部淘洗掉,留下的全部是闪光的“金子”,那么纸质图书的前景依然无比灿烂。

参考文献:

[1]张闻骥.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科学时代,2009,10

[2]张闻骥.论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文学修养.科学时代,2009,11

[3]张闻骥.论大学生的阅读现状与常进图书馆的意义,现代交际,2010,03

[4]张闻骥.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图书馆下乡的重要意义,现代交际,2010,0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