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9 09:22:39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篇(1)

我在日本留学期间,每年“成人节”的时候,都会驻足欣赏穿着和服去参加成人庆典活动的日本女孩,总也看不够。除夕之夜,一边听演歌,一边欣赏千姿百态、浓淡相宜的和服,它真不愧是日本服饰文化的经典。记得我在伊藤忠商社担任汉语讲师时,课间偶尔谈起和服,发自内心地赞叹过它的美和对它的喜爱。细心的细江同学听说我还没穿过和服,就热情地邀请我到他家体验一下。

我如约而至,细江给我介绍了在大阪专业从事和服设计和技师培训的岳母内原阳子女士和妻子佳子。她们一边同我闲聊,一边为我化妆。先前只是听说和服的穿法比较复杂,很讲究,但没想到竟然用了2个多小时。化好妆后,先穿贴身衬裙,之后穿贴身汗衫和长衬衫,最后穿上和服,系上“细带”与“兜包”。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时,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断地问她们那是我吗?我都不认识自己了,和服真是太美了。

在日本,“七五三”节时,孩子们会穿上新和服,在父母的带领下参拜神社。“成人节”时,年满20岁的姑娘穿上“振袖”和服参加庆典,以示成人。婚礼上,新娘要穿象征神圣、纯洁的“白无垢”和服。参加各种祭典仪式或庆祝传统节日时,总能看到穿上漂亮和服的女性,不仅增添了现场气氛,还传承了日本的服饰文化。正是因为她们对本国文化的热爱和坚持,和服与富土山一样,成为日本的象征,给世人留下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使今天的我们有幸欣赏到千年前的服饰文化。

练太极拳

认识田岛文子女士是在一次座谈会上,她会说汉语,谈吐富有感染力,还邀请我们参加她的太极拳培训班。说实话,我一直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的运动项目。与己无关,同时也有些怀疑,日本人怎么能教中国人太极拳呢?出于好奇,我去了东京都文京区男女平等中心。

太极拳的练习场所在和室里,最初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她们打招呼时说“晚上好”,播放的也是中国音乐,数数时用“一、=、三”。她们的组织叫“向日葵会”,已成立6年,每星期四晚上6~8点练习,每月3次,会员平均60岁左右。这些老年人面带微笑,慈祥可亲,动作虽然不太专业,却营造出一种和谐、平等和宁静的氛围。休息时,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品茶,一边聊天,分享着各自带来的特色食品。之后大家一起动手收拾好茶具和垃圾,一切那么自然、惬意。时间很快过去,我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释然。练习结束后,“向日葵会”的朋友们都会说:“下周见!非常期待你的到来。”现在,我每星期四都去,不去反而有种失落感。

当我问起田岛女士为什么开办“向日葵会”时,田岛女士说:“日本社会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老年人自闭症现象也很突出。组织这个活动,通过锻炼身体的形式聚一聚,对交流思想,愉悦身心也是有好处的。虽然是小规模的民间活动,但它对减轻社会负担方面的贡献,不逊于医院和养老院之类的社会机构。入会的每位老人都非常期待星期四的到来,因为‘向日葵会’给她们带来了轻松与愉陕。”

在日本,像田岛女士这样关心社会问题,从自我做起的人士还有很多。如东京都文京区有个民间组织,叫做“绿色垃圾银行”,定期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对社区居民进行环保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如生活垃圾的堆肥技术经验交流会、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垃圾处理的流程见习等。当然,每次活动都属义务劳动,不收任何费用。我参加了几次类似活动后,对日本人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热情和对社会认真负责的态度所感动,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参加例会

我的导师盐田长英教授的“研究同人荻窿研究所”,是专供志同道合者讨论日本政策课题的场所。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下午3~6点开一次例会。每期自由讨论的内容不定,如日本人与宗教的关系、美国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国际纷争中应该如何考虑谢罪方式等问题。主要成员是已退休的大商社职员或大学教授,也有年轻人和政治家,规模在七八个人左右,自己准备谈话资料,复印好后,交3000日元参会费。按理说,给别人讲课应该获得报酬,他们却付费后得到讲话机会。我在国内从来没有参加过这种形式的例会,觉得很有趣。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审美观念;文化差异;民族服饰

服饰最初是人类为了对皮肤进行保护和遮羞所产生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始出现审美观念,并且通过服饰表现出来。据科学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境内的原始人已经学会了用各种宝石、兽皮、兽牙、羽毛对自身进行装饰。这种原始而朴素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喜悦之情。在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当中,人类开始学会在服饰当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大大增加了民族服饰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开始形成了民族服饰的独特风格。对于不同民族来说,地理上的距离越近,其服饰文化越具有相似性。中国和日本在地理上极为接近,文化在各具风格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一点在民族服饰上也有所体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研究背景

娜死喾⒄沟慕嵌壤纯矗中日两国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具体可以追溯到距今两千年前。由于中国境内社会发展进程较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文化都影响甚至引领着日本文化。这种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无论是从文字、语言、生活方式,还是服装服饰。

无论是中国的汉服,还是日本的和服,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代表我国民族服饰的汉服,磅礴大气,具有庄严的气质;代表日本民族服饰的和服,古朴典雅。两者虽然在色彩上多采用明亮鲜艳的颜色,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但是仍然保持着自身的文化特色。对此,国内与国外的学者也展开过许多相关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学术界有许多对中日两国进行对比研究的研究成果,包括了经济贸易、政治、文化、能源、国民素质等领域。但是,我国学者对两国差异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国民性格和民族心理方面,在民族服饰文化方面,展开的研究则比较匮乏。在数量极少的民族服饰相关研究当中,也只是对历史上某一时段的两国服饰进行比较,或者是汉服文化对和服产生的影响。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姜丽在2010年发表的《和服中的中国元素浅析》和李捷在2012年发表的的《看和服里的中国文化》等。

(三)国外研究现状

在欧洲和美国学术界,也展开过很多有关于日本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从日本的文化风俗、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入手。而在日本国内,学者也展开过许多对中国的研究,研究重点与中国学者对日本的研究基本类似,主要着眼于两国关系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缺乏对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没有从宏观上对两国民族服饰的发展进行对比,这一缺陷在日本学者的研究当中也同样存在。

二、中国民族服饰文化

(一)中国民族服饰的主要特征

我国民族服饰的主要代表就是汉服,汉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甚至三皇五帝时代。汉服具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周礼而产生,并且不断完善,已经深深融入到传统文化当中。“华夏衣冠”这一词语就深刻说明了我国民族服饰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汉服虽然产生于周朝,但是在汉朝定型下来,汉服的得名也是由此而来。汉服一般分为裙衣、深衣、襦裙等几种类型,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峨冠博带,给人一种庄重、大气的感觉,与汉族文化庄重、磅礴、泰然自若的风格相符。

汉服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右衽,也就是在衣服的领口部位,前襟要向右掩,这是汉服自古以来都保留的特点。汉服这种特点的形成与我国自古崇尚右有关。右衽与汉族文化关系密切,甚至被认为汉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在我国,左衽一般代指异民族的统治,也可以用于代称死者。

在汉族文化当中,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员的服饰也有所不同。“冕服”是一种重要的服饰类型,主要是帝王在各种庄重场合所穿戴的;而官员和学者经常穿戴的服饰则以“长袍”和“襦裙”为主;而一般的体力劳动者,服饰的主要特点是上衣和裤子分开,这也是基层人民服饰与统治阶级服饰最明显的区别。头饰也是汉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男子多数以斤、冠、帽作为头饰,而妇女则会在发髻上佩戴珠花和步摇等装饰。

(二)中国民族服饰的发展历程

在原始社会,服饰的主要原料来自于植物和动物,比如各种兽皮、藤条等。虽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其形式和文化内涵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但是仍然有规律可循。总体来说,我国的民族服饰基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上衣和裤子分开的形式,另一种是上下身连接在一起的长袍。在服装的装饰方面,我国民族服饰采用的主要是动物图案、植物纹样和几何图案。

汉服产生于夏商时期,在西周时代得到了初步完善。王室贵族为了维护统治,表明自身的尊贵,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其中就包括了不同场合穿戴不同颜色、样式和图案的衣服。到了汉代,纺织技术出现了极大进步,丝绸逐渐成为了主要的服装材料,并且一直沿用下来。除了服装,人们还会利用玉石、金银材质的首饰来进行装饰。

三、日本民族服饰文化

(一)日本民族服饰的主要特征

日本和服的原始形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五百年的日本新石器时代。最原始的和服又被称为“贯头衣”,是一种套头式的圆领衫。在布匹上挖一个洞,将头伸进去,再将上衣和裤子用绳子拴在身体上,这就是最早的和服形式。随着原始社会的继续发展,服装的形势逐渐开始变得复杂,对襟式成为男士的主要服装类型。这种衣服长度基本覆盖到男子的膝盖,具有圆筒形的袖子,采用左衽,用绳子系在腰间进行固定,下身着“F”,也就是绑腿裤。而同一时期的女子服装,则采取全身连在一起的形式,类似现代的长裙。

在穿衣服的同时,日本人民还会搭配一些配饰,比如将长袖系起来的布,也有戴在脖子上的领巾。而于须比则是妇女用来包裹头部的装饰,这是为了避免男子看到自己的面貌。进入公元一世纪以后,日本的染色技术逐渐发达,日本人民开始大量使用染织品来作为衣服和饰物的主要原料。

(二)日本民族服饰的发展历程

日本的民族服饰历史始于奈良时代,也就是公元八世纪左右。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对外开放、国力强盛的唐朝,日本派遣大批学者和僧侣到中国来进行学习,将中国的法令制度、民俗习惯带回日本。在这一时期,日本颁布了“衣服令”,规定不同官位级别的人要穿戴不同的衣服,无官职级别的政府工作人员要统一穿着制服。

进入九世纪以后,也就是平安时代,日本民族服饰开始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在平安时代,公卿、武士与平民的着装区别进一步加大。对于平民服饰来说,袖口逐渐变成圆弧型的小袖,而对于公卿和武士阶级,则采用小袖外套大袖的穿戴方式。进入镰仓时代以后,武士文化开始兴起,服饰文化开始向着简约的方向发展,服饰风格开始趋于朴素,和服这一服饰类型也正式成型。进入桃山时代之后,日本得到了统一,绣箔、扎染等手工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和服上的花纹和图案也越来越精美。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和服开始出现能功能分类,比如参加婚宴和茶会的“访问装”,参加庆典、相亲、成人礼的“留袖装”等等。

四、中日民族服饰文化的差异

(一)中日在民族服饰上的差异

虽然已经进入了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但是在日本街道上穿着传统和服的身影仍然很常见,和服并没有随着现代文化的发达而消亡。尤其是在日本传统的“男孩节”和“女孩节”,更是随处可见身着传统和服的大人与儿童。儿童穿着的和服在装饰上往往比成人穿着的和服要简单,只有背后的花结和一件小小的配包,没有其他装饰。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家长要精心打扮孩子,烘托节日气氛,另一方面因为和服文化在日本传承。在日本街道上,随处可见出售和服的商店,也有很多提供和服材料的布料店。在售卖和服的服装店当中,也有一些身着和服的工作人员,就连大型商场当中也有穿着和服,脚踏木屐的模特。这是日本和服文化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流露和体现。

而在我国,由于我国历史悠久,经历过各种时期,对于我国民族服饰的认定上,至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汉服”这一概念虽然被很多人认同,但是其界定范围比较模糊,是经历了漫长发展过程,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形成的。另外,我国国土辽阔,包括了众多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各有其特色的民族服饰。树立一个鲜明的中国民族服饰形象,已经成了现代人迫切的文化诉求。近年来,我国民间对于“复兴民族传统,树立汉服文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也是我国民族服饰文化振兴的好兆头。

(二)差异的形成原因

民族服饰文化在中日两国的情况完全不同。日本国土面积比较小,属于典型的岛国。在古代,由于航海技术所限,日本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能在本国境内活动,环境相对封闭,这是传统服饰形象可以轻易保留下来的一部分原因。另外,虽然日本在发展过程中也同中国一样,经历过许多朝代,但是本质上都是大和民族自身的衍变过程,基本没有其他民族的参与,社会文化具有极高的单一性和纯洁性,这也是日本民族服饰可以保留下来的原因之一。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国土面积辽阔,自古便与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发生各种接触,形成了我国多民族的特征。在不断的经济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军事冲突和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我国文化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文化成分相对复杂。而且,我国在历史上强盛的时期,一直保持着对外交流,无论是通过丝绸之路还是海上航线,其中以汉、唐、明为代表。处于一种相对开放的环境当中,民族传统服饰自然比较难以保存下来。

(三)汉服对和服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日本四面环海,与外界沟通不便,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全方位落后的状态。当我国在公元前三世纪进入封建社会之后,日本仍处于原始社会时期。随着我国境内战乱频发,部分人民流往海外,将养蚕、纺织等技术流传到日本,日本与中国的往来逐渐频繁起来,并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在隋唐时期,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来学习中国文化,全方位学习中国的文化,模仿中国的服饰制度。汉服对和服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服装样式上,在色彩搭配、花纹图样和配饰方面也有所体现。比如木屐,就是我国传统服饰当中的典型代表,这一点也被和服文化继承下来,并沿用至今。

五、结语

服饰文化是中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我国的汉服文化与日本的和服文化都是经历过漫长发展阶段形成的,各有各的优势和长处。虽然我国在民族服饰历史上比日本要长久,但是在文化保存和继承上还需加大努力宣扬。我国应当积极对民族服饰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以期扩大我国优秀的民族服饰的世界影响。

【参考文献】

[1]竺小恩.弥生时代:中日服饰文化交流发展期[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53-57.

[2]周鹏程,张春梅.从传统服饰看中日文化的异同[J].科技视界,2014(09):98+132.

[3]王祖兮.论唐朝服饰文化对日本的影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2):24+40.

[4]闫彩妮.旗袍与和服的文化比较[J].陇东学院学报,2014(04):76-79.

[5]王宇倩.鹤纹样在中日传统服饰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4(05):129.

[6]竺小恩.朱舜水与明朝服饰文化在日本的传播[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46-52.

[7]徐竹君.20世纪前后中国和日本传统服饰色彩异同分析――以旗袍与和服为例[J].艺苑,2016(02):96-102.

[8]竺小恩.古坟时代:中日服饰文化交流形成第一次高潮[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47-52.

[9]竺小恩,潘彦葵.飞鸟奈良时代:日本服饰文化“唐风化”时代[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65-70.

[10]金禹彤.论朝鲜通信使眼中的日本衣冠服饰礼俗――以《海行总载》记录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87-93.

[11]李捷.看和服里的中国文化[J].群文天地,2012(07):134-135.

[12]肖琼琼.从民族交融看中传统服饰的流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9):47-52.

[13]陈佳.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对周边地区民族服饰的影响[J].大舞台,2012(12):256-257.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重要性;措施和途径

前言:当前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企业文化的产生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在总结日本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美国的管理学界纷纷远游重洋探究日本的企业为什么能有如此高的生产力和竞争力。通过对日本80多家企业的探究,发现日本的技术设备,许多都是从美国引进的,找不出日本成功的奥秘。企业管理硬件也是从美国引进的,也没有发现什么诀窍。最终,美国学者终于发现日本企业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不仅重视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的”经营资源以及战略、结构、制度等“硬性”的目标和管理,而且更为重视经营信条、企业精神、信息能力、人力开发能力等“无形”的经营资源和“软性”管理。这些“无形”的经营资源以及人际关系、含蓄的控制等“软性”管理恰恰是日本企业成功、经济崛起的至关重要因素。为此,美国学者把日本的成功奥秘不仅归结为一门管理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提出了“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的论断,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在此其间而诞生。随后,在美国兴起的“软”性管理为特征的管理革命,即企业文化革命标志着美国企业运用企业文化管理理论来创新管理和提升竞争力的新时代的到来,进而风靡世界。

我们现在所说的企业文化,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涵义,既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又指企业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它是随着企业竞争程度的日益激烈,不少企业家和管理学家开始认识到,在企业管理和竞争中,除了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以外,还存在着非常重要的文化因素。企业文化由自发的现象到自觉的实践再理论,标志着管理上的一场革命。

2、企业文化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性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发展的历程,企业竞争大致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特点。

2.1第一个阶段是产品竞争。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商品处于短缺时代,在这个阶段中,企业只要能够生产出适销对路、为消费者所欢迎的产品,企业就具备了竞争力,这一产品竞争阶段特点,可以总结为“我做得出,你做不出”。只要企业能够生产出好的产品,它就具有竞争力。

2.2第二个阶段是服务竞争。在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后,很多企业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购买国外的流水线,生产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但是光靠产品,难以在市场上得到消费者的承认。于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从产品竞争发展到服务竞争。这一服务竞争阶段特点为“我做得到,你做不到”。企业都能生产出质量不错的产品,但是哪一个企业能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服务更到位,它就具有更高的竞争力。

2.3第三个阶段是文化竞争。进入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又从服务竞争上升为一个新的阶段:文化竞争。文化竞争阶段的特点是“我做得好,你做不好”。例如,送货上门、售后服务“三包”等,大多企业基本的服务都能做到,但是如何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上,从“做得到”发展为“做得好”,这就要考验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文化内涵。国内外许多优秀的企业,海尔、联想、吉列等公司实践证明,文化在企业竞争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

3、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3.1企业领导者要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企业文化从某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企业家”文化,因为企业是由领导者进行管理的,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企业领导者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对建设企业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对本企业发展有长远的战略思考,亲自参与文化理念的提炼,提出具有个性化的观点,通过长远目光、人格魅力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员工发挥最大的潜力,推动企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3.2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企业管理相互融合。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意味着抛开制度管理,没有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但是,不论规章制度多么完善,也不可能包罗企业的一切活动,不能从根本上规范每一个职工的行为意识。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上的约束力量,形成一种规范和理念,弥补了规章制度的不足。企业文化对管理的现实指导意义就在于挖掘文化管理的本质,丰富文化管理的内涵,提高文化管理的导向作用。

3.3企业文化要使企业员工有认同感。要增强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只有使企业全体员工形成同一的理念,用全新的工作行为,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行为,来实践企业文化。例如笔者所供职的本溪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编制《企业文化手册》、在职培训、先进人物宣传等形式,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系统的认识,加强企业精神和企业理念的宣传,使企业文化理念渗透到全体员工的思想行动中去,让员工人人参与在其中,从“要求我这样做”转化为“我应该这样做”,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激发员工积极工作的热情,用文化理念指导个人行为,使之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3.4企业文化建设要长期不懈和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长期性,在于它伴随着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要使文化理念化为职工的自觉行为,必须有长期“作战”的准备。而且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理念,不断创新,推出适应新的竞争形势的文化管理,形成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如当年的街道小厂经过20多年发展成今天的国际海尔集团;笔者与之共同奋斗默默无闻的中国众多小企业之一,本溪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10年来凭借“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本着“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企业理念,白手起家,走向市场,由当年租借办公室,固定资产只有一百万,发展成现在拥有二千多万固定资产、“送变电工程二级资质”企业,多项工程被省、市评为优质工程,公司转变观念、转变机制,无论是商业模式、技术模式、还是经营模式,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都是文化先行,实现精神变物质,伴随着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结束语:企业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撑。为此,笔者认为,优秀的企业文化有益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有益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篇(4)

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的宁波国际服装节今年迎来了它的第十一次盛会。本届服装节以“融入全球化,提升产业链”为办展目标,以“提升服装产业,弘扬服装文化、打造中国服装名城”为办展思路,集聚有效要素,整合资源产业,奏响了服装产业链的主旋律。

第十一届宁波国际服装节于10月22―25日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本届服装节去除浮华,紧密结合宁波实际,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以“大众时尚,国际色彩”为主题,凸显人民节日、行业盛会、贸易平台、友谊桥梁的办节理念。活动项目更加务实,取消专场开幕式,将服装节开幕式、招待酒会和文艺晚会合为一体,营造以“时尚、典雅、喜庆、祥和”为主题的节日氛围。

本届服博会更加注重产业推动功能,通过举办产品展示、产业合作与交流,趋势与论坛等,延伸服装产业链。注重城市形象提升,通过举办德国文化周,加强宁波与德国各城市的交流,扩大宁波的国际影响力。服装节同期举办了德国文化周,除邀请德国亚琛、法兰克福等11个城市的市长与宁波市及县(市)、区长就城市发展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外,还邀请了德国会展专家,大型展馆CEO和中国会展界的精英、企业家参加中德会展合作与发展论坛、德国品牌服装服饰展览、德国电影展等一系列活动以及2007中国服装论坛、2008中国春夏服装流行趋势和品牌、品牌评选、“新甬服”系列推介活动等。另外,组委会还在展会上特别新增设了“国际品牌特许加盟展区”。

在宁波服装节中已经成功连续举办三届的中国青年服装时尚周今年在原来成功的基础上,举办了它的第四届。这个由、全国青联、宁波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青年服装周,包括了四大品牌活动:“先锋杯”2007中国青年服装设计大赛,“全球通杯”2007中国青年最喜爱的服装品牌评选、2007中国青年文化名家论坛、宁波市第七届等少儿服饰文化节等。主办单位通过网络投票、短信投票、论坛交流、现场参与、网络互动等多种形式,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参与其中,服装品牌评选与活动深受青年的喜爱,社区广场群众服饰展演等市民服装服饰文化活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本届服装节紧紧围绕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目标,通过服装节的成功举办,推动以进出口贸易为龙头的临港型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通过举办系列服装经贸活动,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服装业的合作,扩大服装服饰内外贸易,推动宁波服装产业成功转型、升级:通过举办系列服装文化活动,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品位,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打造时尚之都。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篇(5)

摘 要:

服务接触是跨文化旅游交际的核心,是游客满意度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导游和美国游客之间的服务接触为例,以心理模型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美国游客感知中国导游服务质量的过程。本文认为,游客感知服务质量、形成满意度的过程是一个游客建构心理模型的推理过程。在建构过程中,由于游客的文化定位、价值观、旅游经历、个性特征、认知能力和情绪等诸因素的不同,每个游客所建构的心理模型不尽相同,最终形成的服务质量评价和满意度也不尽相同。

关键词:

跨文化服务接触; 游客; 服务质量; 质量感知; 心理模型

收稿日期: 2012-09-26; 修订日期: 2014-04-23

作者简介:

赵德芳(1969- ),女,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跨文化交际,Email:。樊志勇(1968- ),男,博士,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企业管理、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规划。

服务接触、顾客满意度一直是旅游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在服务接触密集的旅游业中,游客要和不同的旅游服务人员接触。对服务接触质量的感知是游客满意度构成的重要因素。Rust 和O’liver(1994)认为,服务质量不仅包括结果质量――“接受什么服务”,还包括过程质量――“怎样接受服务”以及环境质量――“在何处接受服务”。在旅游业中也同样如此,结果质量、过程质量以及环境质量都是决定服务质量的关键。本文以中国导游和美国游客之间的服务接触为例,对美国游客在服务接触过程中感知导游的服务质量进行分析。

1 研究现状及理论依据

1.1 研究现状

Zeithaml等(1988)认为,服务质量就是顾客感受的质量,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指导性的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将服务质量分为5个维度: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障性、情感投入,以此来研究质量感知。该模型被管理者和研究者广泛接受,并在服务业也得到了广泛使用。随着跨文化服务接触的频繁发生,研究者把研究重点放到了不同文化和服务质量感知的关系研究上,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旅游服务领域,许多研究者以酒店、航空、餐馆、旅游等服务场景为背景,实证分析了不同文化的游客在感知服务质量方面的差异。在餐馆业,Winsted(1997)研究发现,美国和日本之间在真实性、关心、控制、礼貌、正式、友好、个性化、及时等服务质量维度上存在巨大差别。在酒店业,Mattila(1999)研究发现,西方文化背景的顾客比亚洲文化背景的顾客更依赖有形线索,更注重享乐;Tsaur等(2005)研究发现,英语国家调查参与者对酒店有形性、可靠性、保障性、情感投入性的感知要高于亚洲和欧洲大陆的调查者。在航空服务业,Strauss和Mang(1999)以日本、美国和德国乘客的期望值为研究对象,发现,当服务提供者没有能满足外国顾客文化决定的期望时,顾客会产生文化诧异,从而导致对服务的不满意;Sultan和Simpson(2000)发现,美国和欧洲乘客在可靠性、有形设施、期待和服务质量感知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在旅游服务业,Reisinger和Turner(1999)研究发现,澳大利亚接待者和日本游客之间在礼貌和反应、能力、交往、理想主义和交流5个维度方面存在差别; Atilgan,Akinci和Aksoy(2003)以德国和俄罗斯游客为研究对象发现,不同文化的游客对服务质量维度有不同的期待和感知。上述研究表明:由于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不同,顾客对服务质量的同一刺激物会形成不同的质量感知。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服务接触的研究,例如银成钺(2011)研究服务接触中情绪感染对消费者感知服务质量的影响,张圣亮和凌娟(2011)研究面对面接触服务中顾客感知质量的影响因素。也有学者对游客感知服务质量做了研究,如梁雪松等(2006)以对我国六大旅游热点城市的入境游客市场调查为基础,定量分析了不同游客特征和国家的入境游客对不同旅游目的地服务质量的感知和评价;张文敏和张朝枝(2007)研究了参团游客对旅行社服务质量的期望与感知;王升(2009)研究了旅行社国际游客感知服务质量评价,建立包含了5个评价维度的概念模型。此外,也有许多学者提出建构模型来研究游客的服务感知,例如Caro和Garcia(2008)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为旅行社业提出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服务质量模型;Bosque和Martin(2008)则提出了认知-情绪模型来分析游客的质量感知和满意度。这些模型对提高旅游服务行业的服务水平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本文运用心理模型理论,以中国导游和美国游客之间的互动为案例,研究跨文化服务接触过程中游客是怎样建构心理模型来感知评价服务质量的。

1.2 理论依据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篇(6)

本届服装文化节的几大看点,也标志着上海的时尚产业将跨上新的里程。

一、节中节,时尚盛事此起彼伏

经过14年的历史沉淀与创新发展,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已呈现出包罗时尚万象,反映尚潮流的大节日。自2008年起开始,上海时装周将与全世界时装周的运作模式接轨,实行每年的春季秋冬系列趋势、秋季次年春夏季系列趋势的分季节举办模式。

上海时装周2008秋冬系列作品为期7天,自4月5日至4月11日。将在世贸商城、卢湾智造局进行,汇聚优秀本土设计师和品牌积极参与其中。此次活动的宗旨是把上海建设成时尚设计孵化基地,把“中国制造”推进为“中国设计”。这也是上海时尚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为了拓展尚的概念,长宁-东华时尚周和上海国际首饰时尚节也加盟到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之中,将打造服装服饰的产业链放到了议事日程,从而丰厚了服装节的内涵。

二、展中展,展览展示时尚全景

作为服装节主要展览内容的上海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将于3月24-26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5万平方米超太空间将汇聚1200个参展商。既有市场占有率及美誉度极高的民族品牌,又有后起之秀的新创品牌,还有许多国际品牌,尤其是阵容强大的“韩国时尚生活概念”,展示了目前韩国的服装流行趋势。

展览现场还将有10场设计师、品牌与服装院校带来的各种时装秀、10场专家技术报告,为展览会增添专业的活动内容。

三、赛中赛,哺育新秀走向国际

除了东华大学的各项赛事外,作为传统设计赛事的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今年也将继续推出。这个推举了众多设计人才的大赛是目前国内较具规模的、参加人数最多之一的设计比赛,将继续展现男装、女装、童装、内衣等四大系列服饰的国际水平。

四、论坛\商贸,产业终端互动

本届服装节与时装周还有着内容丰富、探讨深入的多个论坛,如东华论坛的“买手经济与买手艺术研讨会”以及“服装与艺术”国际论坛及系列讲座、“设计创造利润――时尚零售业的思维变革”等各门类的热点话题。旨在启迪智慧、传播经验、交流文化。

而在零售终端方面,本届服装节继续精心策划、与百联旗下20多家各商场展开互动。“百联服饰节”将旗下各商场争相推出各类惠客措施,将高端、前卫、精致的服饰时尚真正触及到群众。

五、百年旗袍,展演城市底蕴

史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 一千年看西安、三百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而海派旗袍是百年上海的骄傲。本届服装节与时装周,将再度高举经典文明的大旗,通过“旗袍展”唤起民众对过去100多年的城市历史的深刻记忆。

今年的“海上花――百年旗袍展”将按时间序列分为五个部分:其中清末旗袍10款、二十世纪初旗袍10款、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旗袍10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旗袍40款、现当代旗袍10款。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国母宋庆龄的旗袍将有望首次展出。

六、开闭幕式,各方力量云集

本次服装节开幕式晚会将由上海市经委、长宁区政府、上海纺织控股集团联合承办,定于3月30日在上海世贸商城七楼”时尚秀场”举办。闭幕式则以“海上花――百年旗袍”大型展演为主题,于4月29日在上海音乐厅中心华丽亮相。充分体现“中国原创设计的崛起,海派服饰文化的传承”这一本届服装文化节的办节宗旨。

在各方力量的群集下,本届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无疑将传承海派服饰文化的精华,推动中国原创设计的崛起。

就如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本届时装周的主题是“汇聚融合,引领潮流――时尚让生活更精彩”。一个既尊重传统又进化更新的城市就此摆在世界面前。

弘扬海派服饰文化振兴上海时尚产业

众所周知,服装是时尚产业的核心,无论是在巴黎、伦敦、纽约、米兰、东京都是以服装为基础带动其他时尚产业的共同发展。因此,通过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这载体,来加快时尚产业发展,加快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来自统计局的数据表明,07年上海的服装、鞋帽、针织品、纺织品类的零售额达到了近476.65亿元。同比增长了14.5%,占全市消费总额的13%。服装市场服饰市场的繁荣带动了化妆品、食品、金银珠宝类的消费,使我们这个城市更加充满商机和活力。对于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自1995年首次举办以来,至今已走过了十三个年头,十三年来,服装文化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促进服装时尚领域的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了纺织行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培育了一批自主的品牌。促进了上海在服装、教育、科研、人才培育方面的发展,弘扬了中华的服饰文化,繁荣了市场,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

今年的服装节,我们要在“中国原创设计的崛起,海派服饰文化的传承”的鲜明主题下,结合迎接奥运,接轨世博,为上海人民奉献一台精致、精彩的时尚盛宴、文化盛典、商贸盛会。下面,我想就今年服装节组委会的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大力扶植原创品牌,促进上海时尚产业繁荣发展。

二、弘扬海派服饰文化,振兴和发展上海特色的时尚产业。

三、要更加关注和大力培养原创新生力量,为时尚产业的发展集聚后劲。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篇(7)

三宅一生的创作语言

ISSEY MIYAKE,这位血管里涌动着浓郁东方情愫的日本服装设计大师,其作品一直被誉为是“东方服装艺术的一面旗帜”。在西方服饰体系充斥着整个时尚舞台的年代,他确立了自己的风格并建立起以东方审美文化为核心的服装品牌。三宅一生所作的最大贡献,是从东方服装文化与哲学中探求全新的服装功能,装饰与形式之美。他深入研究人体与服装的内在联系,从古老服饰的披挂,包裹,缠绕的意趣中汲取设计灵感,将二维平面裁剪的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这种平面观念融入三宅一生创作的全过程,使他的设计达到了异乎寻常的创作高度。

可以说,构成三宅一生服装艺术核心的是其对东方服装内外空间尺度的把握。西方的三维裁剪使用省道,在某些部位消除了由面料自然悬垂所产生的内空间,使服装尽量贴合人体结构。同时,胸衣,臀垫和裙撑的使用更形成了凹凸有致的人体曲线,夸张了人体外形,这充分体现出西万社会对人体美的崇拜和对个性的推崇。与西方传统X服装造型不同的是,三宅一生的服装多呈H型,服装的内空间被保留,有利于气韵的贯通与流荡。“释放人体而不是雕塑人体’,这正是东方二维裁剪的精髓所在。

但在对服装外空间的处理上,人体自然柔美的线条在他的设计中销声匿迹了。其创作目的显然不是为了突出人体的自然形态美,虽然这种隐藏人体曲线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东方传统服饰道德观,但其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一种隐蔽的,略带保护和防御意识的对服装外空间的处理手法在他的作品中表露无遗。带着这观点分析其面料的创新,会发现褶皱的X字型外观也同样具有保护与扩张的涵义。不仅仅是服装造型和面料,从他早期作品模特的造型与肢体语言中,我们可以解读到警觉,不安,晦涩与积聚。

与服装内空可气息流通所带来的闲适感相比,三宅一生更重视服装外空间对人体的隐蔽功能,并且传达出防御与保护的信息。那么他的创作与东方传统服饰甚至是中国传统服饰究竟有没有关系?其设计理念是不是像人们所普遍认为的,代表了包括中国服装在内的,对古老东方传统服装文化的一脉相承呢?

意识形态的映射:“耻感文化”与“法开率真”

服装美作为一种审美文化,其设入倾向,审美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不同国家的服装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源自各民族审美文化的差异。而研究服装审美文化内涵,可将其剖析成两个层面来看:浅层文化结构包括服装结构,色彩,盈案,材质,工艺等,即显性文化,具有可视性的符号功能。而隐藏在形态背后的民族文化倾向。价值观,美学观等范畴则属于深层文化结构,亦称隐性文化。只有先剖析后者的内在规律和灵魂,才更有利于我们解读服装外部表现形态的差异。

“耻感文化论”对日本服装审美文化的影响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曾把日本文化概括为“耻感文化”,在他认为,“中国文化的输入导致了日本文化的整合,但中国文化的抽象精神素质并没有为日本文化化所真正消化,导致了心理和社会上的自反对立性。”虽然日本也讲究“中正”与“和”的思想,即调和中庸之道,并且其全面摄取型文化形态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但这种强烈的文化感情上的差异“不是主要地表现在日本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中,而是广泛表现在日本社会和日本人行为背后的强烈的心理感受和内在的冲突性。”这种行为的对立性表现为“尚礼而又黩武,祥和而激烈,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创新而固执等等。”

日本人“耻感”心态中的种种矛盾特质在“中正”的外衣下以一种隐晦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含蓄暧昧的表现手法在服装艺术中可见一斑:日本飞鸟和奈良时代,中国古代吴越地区的长衫流传到了日本,成为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的礼服。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和服融合了日本的审美特色,款式上小袖由内衣变为外装,袖筒变短变长,腰带交宽,线条更加简洁笔直,脱离了中国服装的定格。其保守面如是,而其性感面则体现存宽大的衣领造型,略宽松的叠襟设计恰到好处地露出女性美丽的颈部曲线。和服集保守与性感,木然与风雅于一身,充分体现出调和中席,含蓄暖昧的日本独特的服装审美文化。可以说,和服本身就是矛盾中和的产物。

日本禅宗的简素精神对于日本人简约淡薄的审美文化影响很大,无论是绘画,文学,音乐乃至于对奇数的偏爱郡蕴涵着这一深刻的精神性的东西。日本的传统服装多呈现柔和简约的特点,很少追求繁复的结构和浓艳的色彩,和服样式而且从衣领到下摆部分基本呈直线,严实地遮盖身体曲线,线条非常简洁,不像西方服饰多褶皱而且设计繁杂。色彩崇尚素雅,偏爱白,金银色及中间色。图案注重线冬的单纯性和色彩的淡薄性,严谨而有序,富有装饰美,以幽婉清丽的情趣为主,富于恬淡的韵味。

“法开率真”与中国传统服装美学观

纵观五千年中国服装艺术的沧桑变化,基本上可以宋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宋以前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中国的政治、经济、又化和艺术达到了高峰,形成历史上开放繁荣的对期。服装受到宗教,文化,经济的影响,呈现出瑰丽清新的面貌。这一时期,道家作为唯一中国本土宗教,连同儒家,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有极高地位。道家学说主张人应“法开率真”,不必用外在的原则和信条束缚自我。尊重个性,崇尚自然。而道教对人体也极为重视,对于着装也没有很多束缚,真正实玩了道儒两家都推崇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服装体现出人和物之间的审美和谐和自然形式的外化。

魏晋服装美学风格上追求“仙风道骨”的飘逸和脱俗,玄学和佛教广泛流行,柜互影响成为一时风气。文人墨客在这种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崇尚虚无,重神理而遗形骸,在服装上往往不拘礼法,不论形态,喜好宽松的衣衫,常袒胸露乳,着衣随意。可以说魏晋时期“褒衣博带”是通过服装传达一种关怀,通过对身体的释放体现对人的内在精神的释放,是一种个性标准。服装体现出人和物之间的审美和谐和自然形式的外化。这种对人性的释放通过服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在中国古代经济鼎盛时期尤为明显。

隋唐的服装是以对美的释放和对美的大胆追求而闻名于世的。这一时期的服装呈现自信开放,雍容华贵,百美竞呈的局面。唐儒裙高腰束胸,款式贴臀,下摆多褶飘逸,丝质披帛随风飘舞,优美华贵。吴道子的作品中,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评为“吴带当风”。这种开放式的装束曾盛极一时,“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绮罗纤缕见肌肤”等诗就是最好的写照。衫裙材质轻盈,又始终与身体保持着微妙的距离,在动静之间身体曲线若隐若现,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勾勒出人体。可以说此种

装束即在一定的社会道德尺度之内,又充分展示了人体美与人性美。

地理环境的影响:“小而幽”与“宏而大”

中日两国不同的地理环境也对不同民族审美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多大河大江,以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为代表,并且中国人以高山为贵,喜爱大的山岳。日本的自然景物则纤小秀丽,多是浅而清的小川河和涓涓细流的小溪,花草树木也精致纤细,山也以小而幽为胜。

“小而幽”――敏感纤细的悲怆美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在生存基础环境上没有多少选择,民族和语言都比较单一,这种资源短缺的环境使人具有强烈的自身生存意识和危机感,因此日本人重视本土自然环节并对自然抱有敬畏和怜惜的心理。“美的极致是悲”是日本唯美大师川端做人从艺数十年后站在玄学和生死无常的佛学角度对审美发出的悲鸣。日本人对悲怆、苦难、残缺、死亡这种自然性的信念有种偏激的热爱,这种悲怆审美趋向成为日本艺术美结构的支柱,成为日本人审美文化的主体。这种具有深刻精神性的审美意识同时也渗入到了服装层面:日本服饰不仅山水花鸟等纹样讲究小巧精致,对于冷色调更是偏好,特别是在图案的设计中经常以随风飘零的樱花为题材,信以颂扬生命的凋零美。这种“物哀”的独特审美趣味在三宅一生等当代日本服装设计师的创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虽其作品大都不乏动态美,但较为消极被动,充满着神秘气息。

“宏而大”――典雅舒展的气度美

广袤的疆土和雄厚的国力赋予了古代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气度和胸襟。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唐代服装的“宽大”容量不仅仅是释放了人的躯体,也释放了人性,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雍容华贵,大气舒展的从容。

在色彩方面,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鲜明”的特色,色相单一而突出,色彩形式艳丽明快,大气豪放。色调喜庆吉祥,偏爱红,黄,金等暖色,积极健康乐观向上,有泱泱大国之气魄。服装中能花鸟图案形态饱满,生气蓬勃,草木苍翠,山川纵深。这一视觉气度在日本的传统服装中很难找到。相比之下,这种乐观通达的生活态度和对旺盛生命力的追求,同以“物哀”为美的日本传统审美文化是决然不同的。

中日服装,同源异质

中日民族服装在许多方面都呈现出明显差异。虽然同是继承东方二维平面裁剪方式,但在不同的文化心态。宗教观念,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不同审美情趣都积淀于服装之中,构筑成不同的服装审美文化。

三宅一生的启示

三宅一生的成功来自于他对日本民族服饰的解读和传承方式。跳出对具体服装元素一招一式的模仿,而继承了具有精神性的审美文化:简约淡薄,含蓄暖昧,敏感纤纸的悲怆美。在他的设计中,色彩和图案被简化,设计点主要放在对材质本身的关注和材质对于空间的演绎上。结构的设计往往游离于人体曲线之外,人作为穿着主体,属于被动接受的一方,体态被完全隐蔽在服装造型当中。与其说是用服装来突出人性美,倒不如说是利用服装来改变人体曲线,使穿着者获得种隐蔽的安全感。这种由“稳”而获得的保证在他们的品牌定位中展露无遗。其服装对在龄、身材、职业、穿着场合等要求并不苛刻,购买者可以从服装中获得一种安全的承诺这种安全来自对体型的掩饰,对气质的提升,对年龄的跨越,对时尚的颠覆,对场合的适应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