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文献计量论文

文献计量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01 10:12:35

文献计量论文

文献计量论文篇(1)

论文摘要:对于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中国而言,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贸易效应受到了学术界广泛关注和思考,本文将对相关文献按照总体和区际分类的角度的进行评述。

1.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中国总体贸易效应研究评述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关于人民币币值汇率波动对我国总体贸易影响的讨论一直十分激烈。纵观这些成果的研究结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观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有着正面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有着负面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影响不大。

1.1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有正面影响

魏巍贤早在1997年发表于《统计研究》的《中国出口与有效汇率的关系分析》一文对此有比较详细具体的实证分析研究,最终笔者得出结论:从长期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出口总量的不断增大与有效汇率的持续贬值密切相关,因此这意味着两方面内容,一是我国以促进出口增长为目标的汇率政策是长期有效的,改革以来的汇率贬值确实起到促进出口长期增长的作用;二是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尽人意,长期的出口增长过分依赖于汇率的贬值。临时眭政策因素在短期内也百弱f起出口总量的变化使之脱离它与有效汇率的均衡关系水平。

另外,李海菠2003年在《世界经济研究》发表的一文《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根据1973—2001年的年度统计数据,采用与魏巍贤相类似的方法.即用单方程协整分析检验调整后的实际汇率arer、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协整关系。加之eg两法估计它们之间的长期关系,最后使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也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即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并且笔者还证实了实际汇率可以改善短期内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

通过检索文献发现.该类文献的数量相对而言比较少,原因应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事实与该理论有所不一致。

1.2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有负面影响

郑恺2006年发表于《财贸经济》的一文《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基于sitc比较》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有负面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简要综述如下:

根据有关的国际贸易理论,决定对外贸易通常有3个变量。第一是外国收人大小,第二是相对于外国商品的贸易条件,第三是货币比价即汇率大小。由此,为了度量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必须控制以上3个变量。但由于gni不存在月度统计数据,笔者采用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来代替gni或gdp数据,此外由于我国不存在进出口价格的完整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可以利用实际汇率进行替代。在构造实证模型时,笔者将波动率作为外生变量,在存在协整的情况下,相应采用var的扩展vec模型来估计估计短期内波动率对贸易波动的影响。其构造的模型为:

其中,ex为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数量的自然对数值,i表示为不同的行业,ipf为美国工业,生产指数的大小,r表示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的自然对数值,v表示实际汇率的波动率,ecm为误差修正项,反映了贸易变化的长期趋势。j表示变量滞后阶数。

笔者运用了以上var的扩展模型进行分析,由于var可以解决不平稳数据造成的不稳定性以及内生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可以更好的估算出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他研究了自1994年以来中国对美国按sitc出口贸易与实际汇率波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的一些行业受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较大。

此外,李建伟、余明2003年在《世界经济》发表的《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波动及其对中同经济增长的影响》一文也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围总体贸易有负而影响”这-fq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笔者利用的是1995年1月一2003年6月的季度数据,与郑恺使用的方法不同.李建伟、余明两位学者运用的是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的十日关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是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的重要因素,从而他们认为人民币有效汇率大幅度波动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形成巨大负面冲击。

1.3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影响不大

曹阳、李剑武于2006年在《世界经济研究》发表的《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与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一文基于1980—2004年的年度数据,首先用ak—garch模型测算出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波动率。最后采用engle—grnager两步法,进行了协整分析,从而对“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研究,笔者发现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增加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不显着。

强永昌等2004年于《世界经济研究》发表《有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对外贸易分析》一文.笔者通过对我国1990—2001年各种价格研究了1990年以后的人民币汇率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首先分别构建了出口方程以及进口方程,根据1990—2001年的样本数据,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最终得出了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进口额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存在的弹性关系不大,相关性较弱的结论。

综上所述,以上三类文献分别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的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和影响不大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2.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中国区际贸易效应研究评述

刘巍、郭友群2003在《国际经贸探索》发表了《对人民币汇率与广东省进出口额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一文,笔者运用广东省1987-2001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人民币牌价汇率变动1个单位,广东省的出口额就同方向变动o.15亿美元.人民币牌价变动1%,广东省出口额就同方向变动29%。这个结论说明,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广东省出口的增长。得出同样结论的有关研究文献是戴世宏2006年发表于《上海金融》的《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上海市贸易收支的影响》一文,笔者采用adf检验,对上海1993—2004年度的gdp、进口额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进行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贬值有力地促进了上海市出口贸易的增长,这种促进作用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增强;进口方面,人民币贬值对上海市进口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以上两篇文献主要是基于实际汇率与进出口量的关系分析,而陈志昂2001年发表于《商业经济与管理》的《人民币汇率与浙江出口变动的实证研究》一文则是分别考虑了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对贸易的影响,在泰米姆·贝佑米估计的贸易方程的基础上,利用浙江省1990-1998年的相关数据,建立了以汇率和贸易国国内生产总值为变量的长期和短期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分析得出结论:人民币名义汇率对浙江出口正相关,实际有效汇率对浙江出口负相关,但汇率弹性较低。

所以,结合以上文献总的来看,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各省对外贸易的影响的不同结果符合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制造”和“世界加工厂”逐渐形成的事实,并且市场规模的出口效应大都分布在中国的沿海发达地区,基本与经验判断一致。

文献计量论文篇(2)

摘要:文章探讨高校图书馆开展文献计量服务的基础、内容、模式及业务框架,提出文献计量服务作为拓展延伸图书馆服务的新生长点,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高校及其科研工作者的需求,是图书馆转变其职能角色,构建主导型服务模式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图分类号:G25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3-0113-03

服务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程焕文提出图书馆精神为“智慧与服务”[1]。2008年孙浩在论文《关于文献计量服务的研究》首次提出文献计量服务(Bibliometric Service)的概念以及相关理论。文献计量服务工作是促进知识生产的配套措施,是采用数学分析工具和计算机技术对各类文献计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发现文献情报规律、文献管理方法以及学科发展趋势的情报服务工作,向读者和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文献分布蓝图[2]。文献计量服务理念恰好符合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精神,迎合了图书馆深层次、学科化服务的理念,作为拓展延伸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的新生长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高校及其科研工作者的信息需求,为图书馆转变职能角色以及深化学科服务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方法和途径。

1开展文献计量服务工作的基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全面的数据库资源的开发,分析型数据库也随之出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SCI、SSCI、ESI、CSSCI、EI、Scopus、Incites等,这些数据库可以为文献计量服务提供全面而可靠的统计源,即硬件条件。文献计量服务要求图书馆员掌握一定量的数学分析工具和计算机技术方法来对各种类型的文献计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这项工作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与技术性。高校图书馆近年来引进大量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其中包含一批既具有学科背景又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全能型馆员,虽然目前他们暂时分布在各个业务部门,但经过专业训练,就会形成一支能够开展文献计量服务的队伍,因此目前高校图书馆已经具备开展文献计量服务的技术保障与人员力量,这为文献计量服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文献计量服务的内容

文献计量服务是使用文献计量(信息计量)分析方法和工具,通过一定的情报分析和文献数据挖掘技巧,对文献进行深层次的加工,技术含量较高,属于高层次的知识服务工作。在高校开展文献计量服务,通过对各类文献计量特征进行统计与分析,从而发现文献情报规律、文献管理方法以及学科发展趋势,达到对研究机构、科研工作者或学科科研竞争力以及学科发展态势发展状况等进行客观评估及分析[3],以评估科研绩效和检测科研发展态势,从而辅助科研管理者进行科研决策,包括学校人才的整体状况分析以及各学科师资力量的分布、科研课题的申报与奖励,科研基金分配、成果奖励、人才选拔与引进等。辅助研究者的科学研究包括分析本学科的发展态势、个人的科研业绩以及在同行中的竞争优势、研究前沿、趋势、引领学科发展等。具体可以通过对学术期刊、文献的统计分析,了解研究机构分布、学科的成长阶段判断、发展趋势预测等,以此作为评价学科发展的依据。通过对科研能力、优势学科分布、发展状况、人力资源状况、科研效率等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对学术机构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某一著者的科研论文及专著发表情况、研究领域与专长、学术贡献、科研潜在能力等进行著者评价。文献计量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大型分析数据库作为依据,主要以科研论文作为学科分析与评价统计源,具体的基于论文数据平台的学科分析见表1。表1学科分析常用论文数据库平台

数据库名称评价指标评价内容评价维度ESI数据库国际论文总量排名总体科研表现国际论文总被引排名总体学科影响力学科综合实力Incites数据库WOS数据平台论文占全球的比例科研活跃度论文总被引占全球的比例科研影响力学科H指数学术综合实力学术影响力Incites数据库ESI数据库WOS数据平台篇均被引的全球均值比科研平均质量ESI高被引论文或热点论文比例科研前沿性顶级期刊论文的国际份额同行认可度基金项目的论文质量项目完成质量学术质量Incites数据库国际合作论文占全球的比例国际科研合作国际会议论文占全球的比例国际学术交流国际合作与交流WOS数据平台跨院系的合作论文比例学科交叉活跃度跨院系的合作论文的学科分布学科交叉的聚度跨院系的合作论文的期刊及被引学科交叉的质量学科交叉王芳,庞德盛,杨错:高校图书馆开展文献计量服务的探索与思考王芳,庞德盛,杨错:高校图书馆开展文献计量服务的探索与思考学校的职能部门即科研管理者和科研机构及科研工作者对文献计量服务的关注侧重点各有不同,因此文献计量服务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服务内容,这样服务才更合理、更具针对性。

3文献计量服务的模式

根据文献计量服务的特点,将服务模式分为两种,主动推送和用户个性化定制。主动推送就是定期通过微博、微信、图书馆主页、简报等平台主动推送服务产品,或通过培训讲座、问卷调查、读者沙龙等形式让大家充分了解图书馆馆员所做的工作及其价值,特别是工作开展初期,在用户对文献计量服务不了解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可以让用户了解文献计量服务人员所能做的科研服务内容及服务价值。图书馆可以提供个性化服务,年龄在40岁以上的副教授和教授由于在业界已经有了一定名誉和地位,可以对他们进行团队学术影响力的分析(包括团队科研成果的产出情况、被引用情况及影响力、H指数以及与其他团队合作情况进行分析),同时也关注教授个人在全球、国内、同行中的位置,如某教授本人的科研状况分析,某教授科研论文发文量和被引情况分析。而对于刚进入科研领域的年轻教师,文献计量服务就要重点关注学者个人学术影响力的分析和所在学科领域的发展态势,还可以对教师本人在本学科领域的成就和影响力进行分析评价。文献计量服务的个性化科研分析,不仅有利于挖掘学科领域中坚力量和有潜力的科研人才,还可以挖掘某一领域的知识渊源、演进脉络、热点研究等内容。通过对高校及其内部的各种计量对象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为高校管理者的科研决策提供参考。

4文献计量服务的业务框架

通过分析文献计量服务的对象、模式及核心业务流程,并将这些流程与服务业务框架有机融合在一起,初步建立起文献计量服务的业务框架。文献计量服务工作首先要确定服务对象的层次进而选择相应的服务模式,然后找出与之相匹配的服务方法,再根据文献计量服务的核心业务流程进行有效文献计量产品的创造,最后综合反馈的结果,进行数据的综合分析,形成最终的文献计量服务报告。

5讨论

5.1文献计量服务是图书馆构建主导型服务模式的途径

近年来,随着图书情报事业外部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图书情报学新理论、新思想的不断呈现,图情专家开始从广义的服务视角,思索探讨发挥图书情报机构的文献计量功能。高校图书馆新时期提升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着力强化决策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参考咨询工作水平。高校图书馆特别是研究型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又集合了专业学科馆员力量,大多具有调研课题的成功经验,完全有条件建立文献计量服务部门。图书馆应加快情报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与教学科研相关的信息和情报研究产品,构建主导型服务模式。

5.2文献计量服务是实现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将文献计量服务理念引入高校图书馆,更好地实现智慧服务,不仅可以提高图书馆对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影响力,而且可以为图书馆寻求和发展服务新的生长点提供有力支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情报学的技术含量也相应地提高,赋予其全新内涵,可以说,加强并大力发展图书情报领域学科化服务必然成为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文献计量服务为高校图书馆在大学中的角色转变打开一扇新的大门,使图书馆参与到高校的科研发展、政策制定和学科引领之中,转变其在高校发展中的边缘角色。通过创新服务,真正迎合用户科研支持服务需求,探索有效的文献计量服务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服务机制,真正实现图书馆服务的不可替代性,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5]。

5.3文献计量服务是高校发展的需要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基础,而学科发展策略的制定首先需要对自身的学科发展情况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和分析,进而合理地完善自身的学科体系、加强重点学科的优势。国内外高校也越来越重视通过各种类型的学科评估把握自身的学科发展态势、本学科的优势和劣势、重点研究方向、资源分配方案等,从而对高校的学科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依据和指导意义。通过文献计量和相关统计数据的分析能帮助科研人员很好地判断出某一学科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及潜力,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出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及影响力。随着文献计量理论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适时在高校图书馆推出文献计量服务模式是一种必然趋势。在信息化大环境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图书馆必须积极分析自己的优势并加以充分利用与发挥,提升图书馆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程焕文.实在的图书馆精神与图书馆精神的实在――《图书馆精神》自序[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4):2-14.

[2]孙浩.关于文献计量服务的研究[J].现代情报,2008(6):64-66.

[3]孙玉伟,刘昌荣,朱玉强.大学图书馆文献计量服务实践探索[J].图书馆杂志,2014(1):56-61.

[4]孙玉伟.面向科研决策的信息服务框架探析[J].情报杂志,2013(6):167-171.

文献计量论文篇(3)

关键词: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应用

 

网络信息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各种定量研究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贮、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它主要是由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计量学等相互结合、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也是信息计量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重要的研究领域。

与文献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相类似,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内容体系是由它的理论、方法和应用3个部分构成的,其理论是基础,方法是手段,应用是目的, 3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免费论文。

一、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理论研究

丹麦皇家图书情报学院的研究团队在网络信息计量方面的研究贡献巨大。1997年,该学院的T.C.Almind和Peter Ingwersen首先提出了“Webometrics”的概念,标志着网络信息计量学的诞生。1998年,Peter Ingwersen受文献计量学中的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的概念启发提出了网络影响因子(Web Impact Factor,WIF)的概念,用来分析一定时期内相对关注的网站或网页平均被引情况,以此来评价网站在网上的影响力。这篇论文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此后众多学者从概念定义、测度方法、实证分析、应用实践等众多方面对网络影响因子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使其成为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前沿热点和重要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开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证明了文献计量学的经典概念和研究方法可以被成功地应用到网络信息的研究中,此后更多的概念和方法被引入,明确了网络信息计量学作为情报学分支学科的性质。

二、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网络信息计量学并不仅仅是文献计量学方法在网络上的简单应用,它的研究对象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

2.1网络信息的直接计量问题。

如对集文字、图像、声音为一体的多媒体数字信息的计量方法研究,对以字节为单位的信息量和流量的计量研究等。在第63届国际图联大会上,美国计算机联机图书馆中心奥尼尔提交的《万维网可存取之信息的特点》一文对万维网信息的统计指标、统计类型及其它问题进行了讨论。奥尼尔认为,目前可以讨论的内容包括:站点的数量、静止的网页数、静止网页的平均规模、交互式网页的数量等;其它的统计内容还包括语言的分布、出版地、网页的平均寿命等。

2.2网上文献、文献信息及其相关特征信息的计量问题。

如网上电子期刊、论文、图书、报告等各种类型的文献,以及文献的分布、学科主题、关键词、著者信息、出版信息等的计量,既涉及一次文献的计量,又涉及网上二、三次文献的计量问题。

对网上文献增长规律的研究,有助于对科学知识增长规律的认识。对文献老化规律的研究,对网络文献半衰期进行更加细致和完善的界定与探索,使网络文献管理趋于合理化。利用传统的引文分析指标——同被引和引文耦等来表明文献之间的定量化关系,可以反映出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的演变过程,也可以勾勒出科学研究的足迹与脉络。

2.3网络结构单元的信息计量问题。

如网络站点的文献信息增长、学科分布、信息传递,以及各单元之间的相互引证和联系等的计量研究。

网站作为网络时代的”知识地图”成为网络计量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不仅仅是网络文献保持着聚类关系,网站之间也有着独特的引用关系。网络文献之间不仅是参考文献的标注方式,更多的是使用了超级链接的方式;不仅仅是参考文献条目,也可能是通过点击得到引用文献的全文。网络计量学研究的正是万维网(引文网)中的web网页(引文)之间的引用关系,同被引与引文耦仍然可以用于揭示站点之间的相关性。

三、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网络信息计量学可借鉴传统的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的文献信息统计方法、数学模型分析方法等方法。但又不能将是文献计量方法简单地套。目前,网络信息计量中主要适用的方法和工具包括:

3.1链接分析法

链接分析法是在引文分析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引文分析可以用于研究文献资源分布、确定核心期刊、研究科学交流和信息传递规律等。在网络环境中,文献以网页的形式显示在网站上,站点、网页之间通过超链接相关联,因而,网络中的链接就可以看做印刷型文献中的引文。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搜索引擎为网络信息计量研究提供数据来源。McKeman于1996年首先提出了sitation这一新术语,用以研究网页之间的引用关系。Rousseau认为,对网页链接关系的研究与对发表文章的引文研究相似,但又不尽相同,他对网址的分布模式和进人网页的链接作了分析,发现在他所研究的343个网址中最高层域名服从洛特卡分布,而且对这些网址的引用也符合格特卡分布,自引比例约为30%。

3.2统计分析法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是网络信息定量研究的基础,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都离不开统计学的方法。在传统的文献计量学中,对文献信息的统计分析业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而由于网络结构的分散和复杂,以及网络信息的丰富,网络计量学需要重新构建针对网络信息测度的统计指标体系,并在实际应用中将指标与各因素建立起对应关系,从而构建出数学模型,再不断地进行修正,使之趋于合理。

运用统计分析进行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绝大多数的印刷版和光盘版数据库已经实现了网上联机查询和检索,为不同领域人员深入研究网络信息的有关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已有的数据库中,影响力最大的是美国科学技术情报所推出的三大索引数据库,即《科学引文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艺术和人文科学引文索引》。随着期刊电子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可以通过有偿和无偿的方式很快捷地使用各类大型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如Elsevier,SDOS,Kluweronline,IEEE/IEE等,这些数据库都是进行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除了必备的网络数据库之外,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还必须借助于强大的搜索引擎。

3.3图论分析法

在图论中,图是网络的一种数学表达。网络是由结点和边所组成的,结点之间通过边相连接。在有向图中,边表示结点之间的定向联系,Web就是有向图的一个例子,其中的网页对应于结点,而超链接则表示边。

近些年来,网络计量学的许多研究工作已经开始从图形的角度来对网络进行研究,分析网页间超链接的拓扑结构,以直观反映网页之间的连接关系。A.Broder等人利用搜索引擎Altavista收集了200兆的网页和15亿个链接,并采用图形分析法对本地和全球网络图形结构进行分析,得出了看起来像“领结”形状的网络结构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网络图的数据库模型。

四、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应用前景

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应用领域是十分广泛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

网络信息计量学可应用于网站信息资源评价及网站评价,就像引文分析可以用于确定网络信息资源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利用网站的链接和被链接情况,可以确定网站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通过统计网站、网页的点击率,可以确定类似于核心期刊的“核心网站”和“核心网页”。“核心网站”和“核心网页”的确定有助于用户快速查找和选择利用网络信息,增强上网的目的性,提高获取所需信息的准确度和快捷度。免费论文。

4.2网络信息计量学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信息必将逐渐成为数字图书馆的馆藏主体。网络信息计量学可以提供定量依据和科学方法,在探明各类型信息数量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其增长和老化规律,判断信息的价值和时效性,从而指导数字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使有价值的信息更充分地发挥作用,使信息空间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文献信息规律反映出的学术动态和信息利用规律反映出的读者需求,可以指导数字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例如,分析著者信息,可以发现具有不同数量论文的作者的分布规律,进而揭示科学工作者生产科学文献的能力,并可以据此预测科学家数量的增长和科学发展的趋势等。

4.3网络信息计量学对搜索引擎检索功能的改进

文献信息规律的研究将使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从而更方便用户查寻。例如,面对网上海量的信息资源,且同一类信息分散在网络的很多地方,使信息查准和查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免费论文。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确定出某一信息相对集中的网站,就会指导用户进行有目的地查找。

4.4从网络信息的交流研究各门学科的发展趋势,实现对网络信息的预测

在万维网上,一个网页或网站可能随时增加新内容而成为新网页、新网站;也可能因过时而从网上消失;个人主页和网站也可因内容长期未更新而被主页空间提供者关闭;一些网站也可能因不善经营而关闭,加上一些网站不时更新,使得网络信息资源变化迅速。这同样也带来了信息老化的加速,甚至可能其速度还高于信息增长速度。通过分析某一领域网络资源增长、老化、引证情况,可以直接或间接把握该领域的学科发展趋势及其热点问题。研究网络环境下的科学信息交流,探讨各学科发展趋势,分析建立新的科学发展指标,为有关科技决策提供参考,这是网络计量学的重要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1.邱均平,张洋.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9)

2.鞠延玲.我国网络计量学研究热点分析[J].科技信息,2008(9)

3.张洋.国内外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现状分析[J].情报杂志,2008(5)

4.赵启民.网络计量学的应用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2)

文献计量论文篇(4)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献计量学;引用;资源建设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se of study bibliometric to evaluate the use of Universities’ library resources with method of study bibliometrics for Library to select special resource and use of limited funds and space rationally.

【Key words】Universities’ library;Bibliometrics;Cite;Resource construction

0 前言

英著名情报学家阿兰・普理卡德(Alan Pritchard)对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是这样定义的:文献计量学是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在图书和媒体中的应用[1]。当前文献计量学已被广泛应用,有用来科学预测的,有用来学科评估的,有用来人力资源评估的。在国内很多高校的人才引进、专业设置、以及学校战略规划都使用了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同样,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对图书馆建设的决策,资源选择,资源开发,资源共享与数据清洗与评估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献计量学结合信息技术手段的研究已经成为图书馆建设与决策的一个重要科学方法。

1 文献计量学方法论

文献研究者把当前的文献资料分成16类,即图书、杂志、论文与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字典、手册、报告、网页、指南、词汇、指导书、宣传册、书目、报纸、简报、其他(年鉴、摘要、信件、索引、公报)。当然在其他研究领域还有不同归类形式,大同小异。科学研究者的工作离不开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源,如图书、杂志、网页、手册、报告等,文献计量学已经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应用于科学研究者选择研究资源的行为研究,以确定科学研究者的论文引用中各类文献有什么样的侧重点?同一类文献资料类型中又怎么样去确定某一个具体文献的引用比重?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用来评估不同文献在不同研究领域的权重,以利于资源提供者即图书馆对科学研究者即用户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用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是一种切实可行且具有说服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在特定领域里不同文献的特征及使用情况,它有助于确定在某一区域内的出版物中发表的论文最大被引用数量,可以了解核心期刊的使用情况,可以确定某一学科通常使用的参考书目形式,可以了解图书的使用情况以及图书的使用期限等。

对高校图书馆来说,这种研究方法也能够为图书馆制定资源采购政策,确定每年图书采购的方向,确定是否继续或者中止订阅某些期刊杂志,确定数据库资源的采购数量和种类等,同时帮助图书馆有效处理他们的收藏,帮助他们避免接受不必要的图书资料的捐赠,以节省空间资源。

2 文献计量学研究的案例分析

斯里兰卡大学的高级馆员Angammana和克拉尼亚大学的馆员Jayatissa两位研究者做了如下研究:

首先,针对某一学科分析文献引用类的情况

他们选取了1999年到2009年11年的图书情报学硕士论文70篇,这70篇论文总共有引用4901次,他们把每种引用用上述的16种文献类型分类。在这4901种引用之中,应用最多的是图书,达到39.2%;第二是杂志,达到34%;第三是网页,达到6.33%。上述三种材料的引用接近80%,其余的13种文献资料的引用每个都不到5%。

其次,分析同一类文献资料引用中的具体文献

在同一类的文献中再进行具体文献的分析,这些引用中有相同的图书和杂志引用,得出引用最多的图书名称和杂志名称。在70篇论文中总共1921处图书引用,有10种书被引用10次以上;有485种杂志被被研究者引用1664次,这485篇杂志中引用最多的30本杂志可以确定为图书馆重点订阅的杂志,这种研究方法所取得的成果也可作为图书馆为某一学科或者专业采购图书和订阅杂志的依据。

最后,分析参考资料的使用周期

参考材料的出版年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为了揭示这个研究过程,研究者引入了“半衰期”的概念。文献引用的半衰期是指论文引用中50%引用出版物所发表的年代。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论文引用半衰期都会有差异。文献研究表明大约有50%的论文引用平均出版年限是9年内的文献,即文献的平均半衰期是9年。但是各类文献的半衰期在不同研究领域或者学科中也不尽相同,如在图书情报领域中图书的半衰期是13年,杂志的半衰期是7年。事实上在多数研究领域图书和杂志仍然是使用最多的文献资源,超过其他所有的文献类型。从表1分析中可以看出,图书、期刊杂志、网页三者引用之和已经超过80%,因此,科学研究者最优选的文献资源是图书,紧随其后的是期刊杂志。

3 对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启示

3.1 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文献计量论文篇(5)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2-0162-04

目前信息的分析与预测活动已越来越深入到社会发展、经济生活、科技进步等各个领域,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1]。针对某一学科专业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预测,不仅可以揭示该学科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而且为今后的研究和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如今,无论是情报学还是文献学的发展都与文献计量学息息相关,文献计量学也是情报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对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不仅可以预测出未来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而且可为其他学科尤其是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2]。

本文以文献计量学为实例,通过定量的方法分析其论文数量的变化情况,应用回归分析模型和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对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进行拟合和预测,并针对两种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3]。

1统计数据的来源与统计结果

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系统,以文献计量学为关键词,统计时间为1996.01.01-2010.12.31进行模糊检索,对所检索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共得到论文2 100篇,按发表年份排列的论文篇数2.1回归分析模型介绍

回归分析法,是从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出发,通过对与预测对象有联系的事物或现象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进而推算出对象的未来数量状态的一种预测方法。根据散布的数据点求出理想的回归直线或曲线,建立起确定的回归方程进行预测[4]。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一般形式:

时间序列分析是以研究对象的历史数据为基础,将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述成时间序列,首先要识别时间序列的特征,进而分析它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建立相应的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并通过一定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推测出研究对象的未来变化趋势。

通过分析统计数据,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法中的移动平均法(M法)对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进行拟合和预测。其基本方法是每次在时间序列上移动一步求平均值。这样的处理可对原始的无规则数据进行“修匀”,消除样本中的随机干扰成分,形成平滑的趋势线,突出序列本身的固有规律,从而为进一步的建模和参数估计做好基础[5]。

为进一步提高预测值和实际值的吻合度,可以采用在一次移动平均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移动平均法,称为二次移动平均法。二次移动平均是在一次移动平均的基础上,对具有线性趋势的数据再进行一次移动平均。其计算公式为:

在利用时间序列模型进行预测时,可将对应的T值代入式(7)中,通过线性时间关系模型求出i+T即为所要预测年份的论文篇数。

3文献计量学研究发展趋势的预测

3.1回归分析预测模型

以文献计量学的年份为自变量,各年份的论文篇数为因变量。通过散布的数据点绘制出散点图,发现两变量的关系近似于一条直线。为了方便计算,设1996-2010年时间t的取值分别为-7,-根据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计算公式计算相关数据结果如下:

由此可知,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很好,可以应用回归分析预测模型对未来的文献计量学相关文献量进行预测。

通过回归分析预测模型可预测2011年文献计量学的相关论文篇为2011=140+22.78t=322.24。

3.2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模型

根据公式(4),分别取移平跨度n=3和n=5进行一次移动平均,如表3。

通常采用均方误差(MSE)来检验n值选择的效果。表3一次平均移动数据表

年份11论文篇数依据上述两种预测模型,分别计算两种模型1996-2010年的模拟值以及2011年、2012年的预测值,如表5。其中,

两种预测模型的相关系数比较得:r1

5结语

以文献计量学为例,采用两种预测模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拟合及预测,克服了单一模型拟合和预测的局限性。预测结果表明,文献计量学研究的论文篇数在未来3年将超过500篇,并且增长趋势较快。通过对两种预测模型相关系数的比较,得出时间序列模型对文献计量学研究发展的预测效果相对较好。时间序列模型在预测时不必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仅从实际变动的数值序列自身出发建立相应的模型进行预测,避免了寻找影响因素及识别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困难。回归分析模型是从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着手,通过对与预测现象有联系的事物或现象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时间序列模型适用于某一领域的短期预测,而回归分析方法是经济预测的常用数学方法,利用统计数据确定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并参考这种函数关系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适用于某一领域的长期趋势预测。两种预测模型不仅适用于文献计量学的发展研究,对于其他领域也同样适用。针对不同领域的学科发展趋势,在进行数据模拟和分析预测时要根据数据的多少和分布情况,选取一种相对效果更好并且方便可行的预测方法。

参考文献

[1]查先进.信息分析与预测[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193-201,205-208.

[2]郑怀国,赵静娟,谭翠萍.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科技情报分析与服务[J].情报杂志,2010,(12):39-40.

[3]吴淑玲.两种数字图书馆发展趋势预测模型的比较[J].情报科学,2004,(11):1317-1320.

[4]王筠.专业研究发展趋势的预测模型——以竞争情报研究为例[J].情报杂志,2010,(7):12-14.

[5]江三宝,毛振鹏.信息分预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6-63,77-90.

文献计量论文篇(6)

【摘要】

目的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检索到的100篇有关中药治疗PMO的临床研究论文,按照偱证医学对临床试验的设计原则,从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随机、对照、双盲、统计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00篇相关文献中,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占44%;临床对照试验文献占4%;采用随机双盲者占9.1%,随机单盲者占18.2%,说明组间基线可比的占31.8%,有诊断标准的占90.9%,有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占86.4%,说明统计方法的占52.4%,有客观疗效评价指标的占90.9%,说明药物不良反应的占9.1%。结论中药治疗PMO的疗效证据有限,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以增加证据的强度。该方面的临床研究论文日益增多,但随机对照试验比例偏低,研究设计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中药;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循证医学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高、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1]。依据WHO标准[2,3]西方国家有7 500万患者,包括绝大多数老年人及1/3 绝经后妇女[4]。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病。目前治疗PMO的主要药物是雌激素,而雌激素替代疗法引起的副作用和并发症一直是研究者和患者面临的一大难题。中医药治疗PMO近年来相关临床研究和报道日益增多, 但目前尚无结论。因此有必要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CT)设计质量的评价为中药治疗PMO的系统评价提供线索和信息,为规范中药治疗PMO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对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PMO的临床试验文献进行评价,为临床提供有力的证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研究材料主要来自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重庆维普VIP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关键词为中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共检索出文献资料两百余篇,精心筛选,凡符合标准,质量较好的文献均被纳入,约100篇。

1.2 纳入标准研究对象为经确诊的所有PMO病人,真正随机分配,并且用有效(临床治愈、显效、好转)和无效等级资料的人数作为判断指标。含有“随机”“半随机”“对照”“安慰剂”“单盲/双盲”字样的临床治疗试验。

1.3 排除标准凡没有经过随机分配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非单纯西药对照的,有严重肝肾和心脏疾病,合并有糖尿病、甲状腺囊肿、甲亢、风湿病、卵巢摘除等影响骨代谢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均被排除。

1.4 评价内容按照临床治疗试验循证医学设计的原则对检索到的临床治疗试验文献从研究对象的选择、样本含量、随机化方法、盲法、对照、统计学方法、疗效评价标准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2 结果

本次研究共检索到100篇相关的临床治疗文献。其中RCT文献44篇,占44%,刊登在21种中西医学杂志上,其中登载文献量最多的是《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和《中医正骨》占40%;CCT文献4篇,占4%;非对照性试验文献52篇,占52%。RCT文献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对这些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与评价,发现文献的质量和类型都存在较大问题,SR文献极少,CCT文献偏少,质量也不满意,RCT文献、叙述性研究文献偏多。这些文章的质量和设计方法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3 讨论

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临床医学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从以经验为基础的临床医学模式转变为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模式,即循证医学,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应尽量以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为依据。临床试验是在病人中进行的,是通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而确定某项治疗或预防措施的效果与价值的一种前瞻性研究。从科研设计论证强度来看,RCT论文属于一级论证方案,其结果是指导临床治疗的可靠依据。本次研究表明,中药治疗PMO的RCT研究论文呈逐年上升趋势,反映了RCT论文越来越受到中医药临床科研工作者的重视,也为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临床试验研究依据。但RCT论文在所有研究论文中的比例不高,只有44篇,占44%,研究论文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3.1 临床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为随机、对照、盲法

3.1.1 随机 随机化分组是使每个研究对象均有同等的机会被分配到试验组或对照组,以平衡试验组和对照组间已知和未知混杂因素,从而提高两组的可比性,避免造成偏倚,使研究结论更加可靠。因此在总结实验结果时,随机法要交代清楚,不能仅凭简单的采用随机对照一句话或几个字为依据,而要说明采用的是什么种类的方法,例如是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密封抽签法、密封信封法、抛币法或中心计算机数据控制法的随机统一分组法等:检查组间的主要临床特点和基线是否可比。在本次纳入研究的相关文献中,有44篇说明了按随机化分组,占44%,但只有2篇文献说明了具体的随机化方法,对随机分组后各研究组间基线可比性作统计学检验并报告相应P值的文献则较少(表明基线具有可比性的14篇,占31.8%,报告相应P值的12篇,占27.3%),使试验结果的可信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3.1.2 对照 在实验研究中,要正确评价干预措施的效应,必须采用严密的、合理的对照设计来控制抽样误差和消除人为的偏倚,使研究者有可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并检查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研究对象例数是否相等或相近,彼此间差异有没有统计学意义。在本次研究的RCT文献中,有40篇(占90.9%)采用有效对照,4篇(占9.1%)采用安慰剂对照,但均没有说明安慰剂的外形、颜色、大小、味道等是否与试验药物一致。

3.1.3 盲法临床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一项治疗措施的疗效,用以指导临床实践。在试验中,若研究对象知道自己的治疗情况,或研究者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则会由于主观因素的作用而产生信息偏倚,采用盲法可有效地避免这种偏倚。在本次研究的RCT文献中,采用盲法的研究比较少,采用单盲的有8篇(占18.2%),采用双盲的只有4篇(9.1%),12篇采用盲法的文献都没有具体交待盲法的执行情况。

3.2 样本含量为保证实验质量,在设计时就应对研究所需样本含量进行适当的估计,因为样本量过小会降低实验研究的把握度,影响到实验结果向总体推断的精度;样本量过大,不仅导致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而且给实验的质量控制带来更多的困难。在本次研究中,90%文献均没有对研究所需样本含量进行具体的计算。

3.3 研究对象的确定和评定指标的标准化研究对象的明确限定是防治性临床研究结果能否被正确推广应用的重要环节。诊断标准应力求准确无误,最好有客观指标。通常是根据WHO或全国统一的诊断标准。疗效的评价除了尽可能地采用客观数据或实验室方法外,对临床的检查和询问也应尽量采用定量或半定量的方法,应有客观的标准。在本研究的RCT文献中,38篇(占90.9%)规定了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但只有2篇文献(占4.6%)对研究对象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有40篇文献(占90.9%)使用了评价PMO疗效的客观指标骨密度作为研究指标。但仍有20篇文献(45.5%)采用了尚未统一的疗效和肾虚证积分作为评定指标,使临床研究结果在向外推广和横向比较时受到一定的限制。

3.4 防治结果及研究结果的报告对于药物治疗试验,应清楚描述给药途径、剂型、疗程、药量的增减条件,相关的配套治疗,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对策以及中止试验的条件等,以便重复验证。在本次研究中,44篇RCT文献均交待了给药途径、剂型、疗程等资料,但只有4篇文献(占9.1%)描述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大部分文献疗程结束后立即进行疗效评价,以后未再随访,只有2篇文献(占4.6%)报道了1~5年追踪随访的远期效应。

3.5 统计学方法临床治疗试验结果的统计学显著性检验是用以帮助判断具有临床意义的可靠程度,即观察到的组间差异是否来自防治措施本身的作用,有多大的可能性是来自单纯机遇的影响。本次研究的RCT文献中,只有24篇(占54.6%)交待了所使用的具体统计学方法,从而影响了试验论文的质量。

3.6 本评价的局限性由于很多研究的随机方法均不充分或不正确、未使用分配隐藏,不实施盲法,因此,均存在选择性偏倚、实施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可能导致夸大研究结果,且有的研究未采用统一的计量单位。

另外所纳入的研究仅为中文文献、未发现其他国家和其他语种的研究、各治疗方案和各测量指标中所纳入研究的数量太少,多数方剂仅纳入1个研究,未收集到阴性结果由此可能造成发表性偏倚。

4 结论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指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其核心思想是:医务人员应该认真地、明智地、深思熟虑地运用在临床研究中得到的最新、最有力的科学研究信息来诊治病人。EBM是最好证据与医师的临床实践和病人价值三者之间的最佳结合。最好的证据来自医学基础学科和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研究。循证医学促进临床医务工作者在制定医疗决策时遵循科学的研究依据,规范其临床实践行为,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满足社会对医学发展的需要。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有关中药治疗PMO的RCT临床研究论文日益增多,但规范的临床研究离要求的标准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临床试验未能严格按照随机、对照、盲法的原则来进行设计。由于中医学过去的临床决策很大程度上依靠于经验或有限的信息,在临床研究领域仍以非随机化研究为主,在方法学上有其不足之处。因此,今后在临床试验设计时,应通过采用真正的随机分组方法来避免人为的选择性偏倚,建议在临床试验中小样本量的情况下,采用分层随机法。即选择对影响疗效的某些重要因素如年龄、病情的程度等作为分层因素。然后将分层以后的研究对象作随机分组,从而维持这些重要的影响疗效的因素在组间的平衡,以增强基线的可比性,并尽量使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研究对象例数相等或相近,分配隐藏、双盲的研究设计,制定并采用统一的疗效判定标准和计量单位;阴性结果的研究也应进行总结发表。从而使研究成为真正的RCT,提高论文的质量及证据的水平。

近年来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的基础研究不断深入,临床研究也有较大进展,纵观临床研究资料发现:非常缺少具有统一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统一观察指标、随访时间,大样本、随机双盲和进行多中心、前瞻性、随机研究试验的临床研究。没有这样的一种研究就没有充分有力的证据提供临床决策。如何提高骨质疏松的诊疗水平使我国开展骨质疏松的循证医学实践得以有效实现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有其独特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的研究和完善临床科研设计和观察,相信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的前景将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1] 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 diagnosis,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J]. Am J Med, 1993,94: 646.

[2] Kanis JA, Melton L JI, Christiansen C, JohnstonCC, Khaltaev N.The diagnosis of osteoporosis[J]. J B oneM inerRe, 1994; 9: 1 137.

[3] Assessment of fracture risk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creening for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report of a WHO [R].Study Group.Geneva: WHO ;1994. Tech.rep.series.

文献计量论文篇(7)

关键词:信息计量;CSCD;CSSCI;学科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信息计量是用定量方法来描述和研究信息的现象、过程和规律的一种定量分析。信息计量被广泛应用于信息分析和预测、科学评价等方面。利用信息计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工、整理及实际调查统计所得的资料,从而可以分析和估测某一学科和技术领域的衍生及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可获得某一学科的产生、发展、分化和相互渗透等动向。利用信息计量数据,还可以评价科学论文和科研成果的质量,可以为科研计划的制定和进行科研管理提供重要依据。2002年以来,科技部联合教育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多次制定和颁布了有关科学技术评价的相关文件,可以说科学技术评价的意义和作用已不言而喻,各种评价方式也随之涌现。在各种各样的评价活动中,竞争力评价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所谓“竞争力”是指竞争者(团体或个人,包括国家、高校、企业……个人)获取竞争优势、赢得胜局的能力。学科竞争力评价作为竞争力评价的一个方面,则成为机构评价和个人评价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通过对我校的核心期刊信息的分析,从信息计量角度了解我校的科研发展概况,为我校今后的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科研政策制定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启示。

本文选择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库)和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为文献信息源。这两个引文库分别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研制开发,其中CSSCI收录包括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在内的25大类的500多种精选学术期刊信息,CSCD数据库收录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千余种核心期刊信息,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整体情况分析

1998-2012年间,CSSCI和CSCD信息资源库共收录我校期刊论文700多篇,根据这700多篇文献的整体分析:我校科研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缓慢发展期(1998-2003)、平稳发展期(2004-2007)、成熟发展期(2008-2012)。

1.缓慢发展期。1998-2003年,1998年至2003年六年间,每年的文献量不超过20篇,1998年的3篇文献分别来自南京教育学院的李槟、孙庆、赵恩柱,刊于《河北学刊》、《江苏社会科学》、《辞书研究》上三篇文献《一座晶钢的雕像——论丘东平和他的创作》、《冷战的本质特征及其结局的必然性》、《从专科词语的性质看专科词典与语言学的关系》,由于2000年教育部批准原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南京教育学院、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成为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因此1998年这些作者署名均为南京教育学院,在统计科研成果时均统计在内。由于这个阶段文献总量仅有70篇,因此把这个阶段称为我校学科发展的缓慢期。

2.平稳发展期。2004-2007年,为我校科研发展的平稳期,年文献量较前一阶段有所增加,年文献量在36篇以上,100篇以下,整个阶段的文献量为198篇,该阶段文献量最多的学者为我校的颜森林老师,从CSCD的统计数据来看,四年的文献量达12篇,平均每年3篇,该学者主要从事为通信、非线性光学、激光器与混沌等物理学方面的研究,排名并列第二文献量为7篇的有三位老师,分别为我校的秦林芳老师、邵建老师和林继成老师。

3.快速发展期。2008-2012年,为我校科研迅速发展的时期五年总文献量为430篇,年均文献量在100篇以上,由于本文的检索时间为2013年8月,因收录文献的时滞性等原因可能2012年的有些文献还未来得及被收录至数据库中,因此2012年的文献总量比前几年要少。从CSCD的统计数据来看,这一阶段文献量最多的学者为我校的华春老师,其文献总量达39篇,该学者主要从事植物逆境生理等植物学方面的研究,该学者在我校原生命科学系建立和发展了一支强大的学术团队,因此发表的文献大多数是以合作者的形式出现的,这体现了自然科学研究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CSSCI的统计数据来看,这一阶段文献量最多的学者为我校的秦林芳老师,其文献总量达到24篇,且为独著,该学者长期以来主要潜心于作家丁玲及其文学创作研究,笔耕不辍完成了大量的论文。

二、学科类别分析

为了分析我校各学科发表文献量,对我校教师发表的700多篇核心论文关键词进行统计。由于本文信息集来自两个不同的信息资源库CSSCI和CSCD,因此对于文献所属学科界定可能存在不一致,因此本部分内容仅供参考。将两个数据库中的近似学科进行合并处理后,通过EXCEL统计,本数据集700多篇文献共涉及56个学科,将发文量排在前20名的学科列于表3中。

由表1可知,我校作为一所师范院校,教育学这门学科科研产出的数量位列第一,其中贡献最大的两位学者分别是陈维维老师(7篇)和张波老师(7篇)。尽管教育学这本学科科研产出数量居高,同时也应看到这门学科之所以产生高文献量是因为我校教育学所属二级学科比较多,如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数学、语文、英语、化学、物理)等。从图2可看出,这些学科尚未形成一支成熟的科研团队,大部分属于独立科研状态,这样的状态不利于我校某些学科的发展与壮大,特别是学前教育作为我校的重点学科,科研产出相对于同是校级重点学科的生态学来说,不仅数量少,也未形成稳定的科研团队。

三、结束语

根据上述对我校学者核心期刊的信息计量分析,可以看出,1998—2012年,我校科研经历了从缓慢发展到稳定快速的发展过程,某些学科研究趋于成熟,该领域的研究队伍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如生态学。同时也应看到我校作为一所师范院校为主而形成的地方本科院校,教育学的一些二级学科尚未形成一支或多支成熟的科研团队,该学科缺乏有学术影响力的领军人物,难以形成科研核心。

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主要是通过重组师范教育资源而形成的,“师范性”是其特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植于地方文化沃土,服务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特色资源形成强有力的科研团队,进行产学研合作,形成科研优势,培育科研特色。可以从三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立足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寻求科研服务特色。二是侧重应用研究,寻求研究领域特色。三是寻求科研运作模式特色,重视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促进多学科间的相互交流、交叉、融合,最大限度地挖掘各个学科的科研潜力,变劣势为优势。

参考文献:

[1]邱均平,赵蓉英,余以胜.中国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的理念与实践[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01).

[2]南京晓庄学院.[EB/OL].[2012-07-01].http://.

[3]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EB/OL].[2012-07-01].http:///.

[4]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EB/OL].[2012-07-01].http:///notice.asp.

[5]梁永霞,李正风.基于CSSCI的中国科技政策研究的知识图谱[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