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01 10:12:38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移动通信;课程改革;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50-02

《移动通信》是我校通信专业的专业课。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多,内容广。该课程既包括了底层如物理层的调制解调、信道编解码、抗衰落技术等等,也包括了网络层的相关技术,如组网技术、空中接口、资源管理等等。除此之外,移动通信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移动通信》课程的内容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技术和市场的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增加相关的移动通信新技术的教学内容。但是,目前高校《移动通信》课程教学课时有限,就我校而言,《移动通信》课程的课时是48学时,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涵盖如此丰富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为了解决大量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时间有限这一矛盾,对《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有选择性的删减,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既能掌握相关的具体技术,同时又能够建立起“系统”的概念,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具体系统联系起来,并跟上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移动通信》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大部分《移动通信》教材的内容都涉及到移动通信基本概念、无线信道特性、数字调制技术、抗衰落技术、多址技术和MIMO技术、组网技术等;以及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如GSM系统、CDMA系统、3G移动通信系统和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如集群系统等)。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面面俱到,则这些内容都无法深入,最后使得学生感觉内容繁杂零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移动通信的特点,对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移动通信和有线通信相比较,之所以如此复杂,根本的原因在于传输介质和空中接口。因此,可以将移动通信的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围绕传输介质即“无线信道”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一部分围绕“空中接口”问题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对于第一部分内容,在充分分析无线信道的传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的组织。比如,针对无线信号传播的能量损失问题,进行路径传播损耗模型及信号覆盖问题的讨论;针对无线信道的多径衰落问题进行相关的抗衰落技术,如信道编译码、交织、均衡等等问题的讨论。而进行这些关键技术的教学内容的组织时,可以打破系统间的界限。以调制技术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包含GMSK、16-QAM、8PSK、OFDM等等技术,在介绍这些技术时结合具体的系统进行技术运用说明,如GSM系统采用GMSK,HSDPA采用16-QAM调制,LTE采用OFDM等等。这样,既介绍了调制技术本身,又让学生理解了具体的移动通信系统所采用的调制技术及不同系统间调制技术的差异。由于移动通信与有线通信的另一个显著区别就是“空中接口”问题,而围绕“空中接口”,移动通信相比较有线通信要完成通信任务,就需要解决基站如何区分手机;手机如何找到基站;基站如何找到手机;基站如何识别手机用户的身份;系统如何保证通话不被他人窃听以及手机在移动时的通话质量等问题。而围绕这些问题,课程就可以开展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接口、协议、信令等问题的讨论。不同的移动通信系统,其主要的区别就是与空中接口相关的技术,但不同的系统之间也有相似的地方。因此,具体教学时可以以某个系统比如WCDMA或GSM系统为主,详细介绍其网络结构、组成、信令等等。而其他系统的介绍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重点剖析介绍其不同的地方。这样,学生学完整个课程后,对整个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实际运用都会有较深的理解。我校在进行《移动通信》教学内容的安排时,考虑到我校该课程课时只有48学时,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将教学重点放到了第一部分内容,重点介绍移动通信系统中底层的关键技术,包括无线信道、调制技术如MSK/GMSK、p/4-QPSK/MPSK、MQAM、自适应调制、扩频调制、正交频分复用调制(OFDM);抗衰落技术如分集接收、信道均衡、信道编码、交织编码、智能天线、空时编码、HARQ、智能天线、MIMO、空时编码等以及多址技术。而关于上层如网络层的内容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

二、实验项目设置

《移动通信》课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更新速度快,与工程实际结合较紧密。为了使学生迅速掌握并运用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提高移动通信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可以利用软件资源优势,采用理论与仿真相融合的方式,设置相关仿真实验,使学生通过仿真实验,对移动通信关键技术进行验证;同时通过直观的仿真结果,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基础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为此,我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都会相应地设置一些仿真实验。具体开设的实验项目包括无线信道仿真;QPSK,MSK,GMSK,16-QAM调制解调仿真及其在衰落信道下的性能分析;卷积编码与Turbo编码实验;扩频序列的产生与CDMA系统仿真;OFDM系统仿真;自适应均衡仿真等等。这些实验项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学生独立设计完成,一部分为课堂演示实验。课堂仿真演示实验主要针对一些抽象难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融入仿真演示便于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由学生课下独立完成,老师通过抽查答辩等方式进行考核。学生通过自己设计搭建系统,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以后从事通信行业的设计开发和调试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为了适应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结合《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实际,本文对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改革进行了初略的探索。我们期望通过积极的教学改革,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独立设计的能力。其次,生活中随处都有移动通信系统,每个人都是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和组成部分。因此,《移动通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建东,郭梯云,邬国扬.移动通信[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冯青,王续乔,刘海涛,基于兴趣牵引的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52):223-227.

[3]辛洁,赵健东,孙运强.《移动通信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3,(1):124.

[4]肖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的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J].广西教育,2011,(9):41,44.

[5]肖娟.SystemView在移动通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2,(02):276-277.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移动数字图书馆 医学院校 IOS系统 Andiord系统 功能设计

1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移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移动数字图书馆也随之孕育而生。目前关于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定义以及它在数字图书馆发展中的地位,多被归纳为移动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的功能衍生。但就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现状而言,微软极其传统PC端操作系统业务的衰落, IOS、Andiord两大移动计算机操作系统及移动数字终端的迅速发展,可以看出移动计算机已经成为数字技术发展的新平台。姑且我们可以把基于PC端的数字图书馆技术定义为传统数字图书馆。而移动数字图书馆较确切的定义应是:依托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使人们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来方便灵活地进行图书馆信息查询、浏览与获取的一种图书馆信息服务技术。

移动数字图书馆技术在国内最早于2005年被提出,发展之初多关注于研究移动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涉及的相关问题。早期研究从技术角度论证了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可行性。伴随着无线网络协议,无线通信、无线网络构建技术的发展,移动数字图书馆的网络接入技术成为了研究重点。较为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基于WAP2.0协议下的移动数字设备,通过浏览WAP网页实现了数字图书馆服务;通过3G移动通信网络和wifi无线网络实现移动数字设备与图书馆服务器的数据交换 。随着IOS与Andiord等功能支撑性更优秀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普及,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功能空间有了质变的扩展性。探讨与论述由此可以带来的新服务,是促使移动数图发展变革的关键。

2 移动数字图书馆在医学类院校中的服务功能研究

2.1 医学院校文献服务特点

医学专业的学科划分多达十余种,并且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文献的支撑尤为依赖。但医学院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又有别于其他普通高校。一般分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它们各采取集中与分散的管理模式。带来的问题是读者群流动性大,分布区域广泛,所以给图书文献的服务供应带来的严峻的考验。

2.2 基础医学文献服务特点

基础医学的教研工作场所相对固定,读者群比较集中,有利于传统数字图书馆功能的实现。但受课堂教学和实验室研究场地的限制,PC终端体积较大,不便配备。而且医学教学与科研无时无刻离不开众多的实验,实验的顺利进行往往需要大量的数据和参考文献。相对PC,移动设备更方便读者随身携带查阅信息。摆脱PC终端的束缚,针对基础医学教研工作特点开发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功能,为读者供给一个“移动电子阅览室”,是实现其功能的关键所在。

2.3 临床医学文献服务特点

临床医学的教研工作环境相对分散,学生和教师分散在各个实习医院中,地域跨度较大。集中了优势文献资源的医学院校图书馆因此无法为临床教学医院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虽然传统数字图书馆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了预约借还、文献传递、电子资源查阅等功能。但医院为保证医疗数字化办公系统的网络安全,用于临床一线办公和教学的PC设备都无法访问广域网。再加上高校因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临床教学工作人员和实习学生必须在图书馆或学校网络管理部门登记办理身份核实手续后,才能在校局域网以外使用VPN服务器接入的方式访问本校图书馆文献数据库。这样的服务模式使临床教学科研人员必须在脱离工作环境后才能获得所需文献信息。如此被动、滞后的服务违背了图书馆学对于读者服务的平等性与及时性原则。

2.4 应对措施

移动数字图书馆可以以独立的无线网络环境、独立的读者客户端管理系统,采用无区域限制的实时在线方式,弥补传统数字图书馆服务领域中的空白。

独立的无线网络环境:无线网络信号接入方式主要有GPRS(通用无线服务技术)、3G(3rd-generation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WLAN(wirdess LAN 无线局域网)。其中GPRS与3G是由通信运营商提供的实时在线无线通讯信号。WLAN可由办公区域环境内的无线路由器提供加密无线网络接入信号。以上独立的无线网络信号可以使临床教研人员在非办公网络环境下通过移动数字计算机连接图书馆数据库。不但保证了临床医疗工作的网络环境安全,更可以使读者获得实时的文献资源服务。

独立的读者客户端管理系统:读者客户端管理系统由移动数字计算机客户端和服务器客户管理系统构成。它们之间直接连接,并直接与图书馆服务器进行数据交换和系统管理。系统可以通过在线登记方式采集并建立用户信息数据库,对读者进行远程识别与管理。当服务器的客户管理系统核实读者信息后,采取移动数字计算机客户端登陆的方式,向读者提供文献查阅服务。

3 基于IOS与Andiord操作系统设计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功能

3.1 WAP形式的移动数图

目前移动数字图书馆技术的运用主要是OPACE系统的WAP网页形式。OPACE系统是传统数字图书馆服务的代表,用WAP网页来实现移动数字的OPACE功能虽然可以直接把现有PC端数字图书馆的功能移植到移动计算机上,但也只是完成了一个硬件平台的转换。简单点讲就是WAP网页形式的OPACE系统能够实现的依旧是传统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只是把它从电脑搬到了移动计算机上。正因如此,移动数字图书馆一直被业内人士认为只是数字图书馆的一种衍生品。但要真正运用移动数字科技给人们带来的革命性技术提升,必须依靠可以整合移动技术各种功能的客户端软件系统来实现。而支持软件运行不仅需要性能良好的硬件终端,更需要稳定高效的操作系统。

3.2 IOS与Andiord系统

IOS和Andiord是目前移动数字终端,特别是智能手机普遍使用的操作系统。IOS是由苹果公司开发的手持设备操作系统, 它也是以Darwin为内核,系统结构分为以下四个层次:核心操作系统(the Core OS layer),核心服务层(the Core Services layer),媒体层(the Media layer),Cocoa 触摸框架层(the Cocoa Touch layer)。支持WAP、PC Free无线传输、mali、iMessage、云处理等技术;Android由Google公司开发,以Linux为基础的开放源代码操作系统。支持WAP、PC Free无线传输、mali、iMessage、多媒体等技术。并且开放而免费的源代码模式为后期开发提供便利。

3.3 功能实现

IOS和Andiord操作系统都有着优秀的系统稳定性和良好的第三方软件兼容性。支持移动数字图书馆系统功能构建所需要的wifi、RSS、WAP2.0、mali、PC Free无线传输、多维码识别、云计算、GPS定位等技术。移动数字图书馆功能设计的主要是整合利用各项移动数字技术,实现以下4种文献服务模式:

(1)无线文献传递。通过无线网络,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完成文献检索和数据库访问。

(2)个人文献资料同步管理。利用移动数字技术中的PC Free无线传输、云存储功能,可以把某一读者在PC端和移动终端上查阅过的文献资源同步管理。读者只需通过移动计算机就能得到自己在各处查阅过的所有资料。并可对自己的文献进行分类管理和云存储。

(3)文献信息推送。利用服务器客户管理系统对每个读者的信息进行建库管理,抽取读者相关信息资料,分析每个读者的研究内容和阅读习惯。对以上信息源进行云计算处理,统计出每个读者可能需要的文献学科类型。再通过RSS(信息推送)技术把各个研究领域的最新动向或研究成果的发送给相应读者。

(4)定位查阅。利用GPS定位、多维码识别、PC Free无线传输技术,实现读者无线借阅功能。读者在移动数字图书客服端进行检索和预约后,可以通过GPS定位方式快捷的找到分布在各个阅览室书架中的文献资源。并可以通过PC Free无线传输、多维码识别技术直接进行智能化的图书借还工作。

5 结语

移动数字图书馆理论的形成和前期学者对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架构、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论证,为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了完备的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移动数字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发展和个人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为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和广泛的读者适用群。移动技术给人们带来的灵活便捷也正是图书馆服务发展的迫切需求。

移动数字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就是利用无区域理念的服务模式,结合实时在线的灵活特征来打破时间对文献传递的约束。通过分析医学院校教学、科研的特点,结合移动数字技术带来的科技变革,设计全新出的服务功能,可以在提高图书馆校内工作水平的同时,更好的为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文献服务。

参考文献

[1]党德鹏,周立柱,邢春晓.数字图书馆的移动服务[J].计算机科学,2005,32(4):4-5,15.

[2]江波,覃燕梅.掌上图书馆、手机图书馆与移动图书馆比较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2,32(1):69-71,88.

[3]茆意宏,吴政,黄水清.手机图书馆的兴起与发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1):3-6,27.

[4]左聪.RSS推送技术与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157-159.

[5]赖永波.从数字图书馆到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功能演进与实现途径[J].情报杂志,2011,30(5):165-168.

[6]王岚霞.高校图书馆RSS应用和服务现现状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1):94-97.

[7]刘红丽.国内移动图书馆研究现状与趋势[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92-98,112.

[8]龙朝阳,王灵. 基于3G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初探[J].图书馆论坛,2008,28(3):8-11.

[9]李忠新.基于3G技术下的高校掌上数字图书馆的应用探索[J].改革与开放,2010:180-181.

[10]吕蕴红.基于3G智能手机的移动图书馆发展探讨[J].新世纪图书馆,2011(10):66-68.

[11]丰江帆,朱冠字. 基于TD—SCDMA的移动数字图书馆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28-31.

[12]陈茫.基于WAP2.0的移动数字图书馆应用研究[J].情报杂志,2010,29:213-216.

[13]李小智.基于消息中间件的服务器推送技术的应用研究[J].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4]杨九龙,何淼. 技术人员视角下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1,31(5):59-62.

[15]向林芳.论DRM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以方正Apabi为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31(146):85-87.

[16]郁长祥,马明慧,龙旭梅,等.试论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J].科技信息,2011(33):102,136.

[17]萧志华.试论移动数字图书馆现状及其发展策略[J].2011,31(4):103-105.

[18]张维蓉,贾爱霞. 手机在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2):3-5.

[19]张素霞.“推送”技术与图书馆信息推送服务的实现[J].现代情报,2004(11):46-47.

[20]邱亚娜.信息抽取在图书馆信息推送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工作研究,2011(179):46-47,55.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3)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前两代移动通信技术以及现在广泛使用的3G移动通信技术,最后介绍了发展前景非常好的4G移动通信技术以及4G移动通信技术以后的发展趋势,期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http://

关键词 移动通信;发展趋势;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因此应当对现代通信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的开发我国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创新能力。因此,本文对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现代移动通信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

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

1.1 1G通信技术

所谓1G通信技术指的是第一代通信技术,第一代通信技术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在第一代通信技术中主要采用了频分多址技术和模拟技术,因此可以将第一代通信技术称之为模拟移动通信技术。其中AMPS 与TACS为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主体,主要代表就是频分双工、频分多址制式。频率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主要是通过蜂窝组网技术来进行实现的。在我国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主体主要是TACS,TACS可以达到每秒2.4kB的传输速度,在传输带宽的限制下移动通信系统的功能只能在一定的活动区域范围内发挥出来,移动通信的漫游实现就会比较困难。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第一代通信技术的缺点逐渐的暴露了出来,进而催生了2G通信技术的产生。

1.2 2G通信技术

2G通信技术是在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其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这种技术中采用了码分多址与时分多址的技术。CDMA 和GSM 两种制式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主要代表,而在我国主要应用的就是GSM 制式。这种通信技术的传输速率可以达到9.6kB~28.8kB每秒,相比于第一代通信技术这种通信技术的保密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强,频谱的使用率也更加的高。除此之外在提供更多业务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异地漫游。这种通信技术的异地漫游在国际制式不完全统一的限制下只能在统一制式的区域下进行活动,另外在实现多媒体业务等一些高速率业务的时候第二代通信技术的局限性就暴露了出来。这就催生了第三代通信技术的发展。

2 现代通信技术

2.1 3G通信技术

所谓3G通信技术指的就是第三代通信技术,这种通信技术的主要特点就是功能模板为智能信号处理技术,各种宽带信息业务都可以通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来实现。例如电视图像、慢速图像及高速数据,兼具多媒体数据通信、高质量话音的支持功能等,这种通信技术可以将传输速率提升到384kb,如果是在局域网内最大传输速度可以达到2M。

在中国电信使用的主要是CDMA2000,联通使用的主要是WCDMA,中国移动使用的主要是TD-SCDMA。

虽然第三代通信技术增加了3G频谱,但是无法对频谱实现充分的运用,此外,在3G单载波下最大的支持速率为2M每秒,这种速率还不能满足一些用户的需求。

因此,在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以不能满足现代通讯技术发展的需要,各个方面的专家都在寻求一种更加高端的移动通信技术,即4G移动通信技术。

在3G技术的应用方面主要包括手机多媒体业务、可视电话和定位服务等。其中通过手机多媒体技术用户能够随时的观看电视节目,而且还能够方便的点播歌曲。通过可视电话用户能够在通话的时候实现声影并茂,在通话的时候既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还能看到对方的场景。定位服务只要体现在gps定位服务的应用上,这样用户可以获得周边环境的地图信息、食宿信息及交通信息等。

2.2 4 G 移动通信技术

2.2.1 MEMS 技术

在移动通信行业中通过对MEMS技术的应用可以将不同敏感、功能的执行器与传感器集成起来,这种集成化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在MEMS技术中的材料主要是硅。通过对MEMS技术的运用可以在同一时间以及同一个硅片上生产成千上万的零配件,这样在节约生产所耗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了零件的批量化生产;MEMS的技术性材料为晶体硅,这种材料的受力能力和传热性比较好,而且其密度比较低,灵敏度比较高。通过MEMS技术的应用可以发挥比较好的工作效能,在有效完成电子机械系统工作的基础上提升了电子机械系统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在电子通信中应用MEMS技术可以将射频微系统集成起来;通过对电极板间的介质以及空气层的厚度的调整来控制电容量,这样就能非常有效的提升信号的处理速度。

2.2.2 IP 技术

在移动通信技术中应用IP技术,可以使每一个电力通信的接入点获得唯一的IP地址,这样就可以在控制系统中独立存在,还能够同时实现系统的自动化支持功能;在IP技术的应用中能够将第1、2 层的通信协议容纳在通信信道内,同时在自动化的通信系统中还能够使用QOS和实时性协议。在IP技术的通信过程中每一个接入点位置能够通过分配得到一个IP地址,而且其在配电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确定,这样IP地址就和计算机网络的地址相似了。在数据发送的时候可以将数据已数据包的形式封装起来。在通信系统中都是在开放互联参考模型的第1、2 层中实现信息的交换。

2.2.3 高速下行分组接入技术

通过4 G 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有效的多高速载功能,通过对MIMO技术和H-ARQ技术的应用能够将移动通信网下行速率提升到最大20兆每秒,另外通过对移动通信系统容量的扩充还能够有效的提升数据传输速率。

2.2.4 多用户检测与智能天线阵列

在未来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对多用户检测技术来消除用户多址干扰信号,通过对平行传送信号的高效检测来实现频谱效率的提高。另外,应该通过收发信机多个输入与输出以及在4G移动通信技术中的巧妙结合来实现SINR的改善,将信号扩充到小区的最大覆盖范围,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降低发射功率。

3 总结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经逐渐的步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和高科技的发展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因此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移动通信技术的需求,应当不断的对移动通信技术进行创新,准确把握国际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后续还应当对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创新进行深入的研究。

http://

参考文献

[1]吕兴旺.浅论现代移动通信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36).

[2]姚健.试论现代移动通信技术[J].价值工程,2014(1).

[3]中国移动研究院绿色通信技术研究中心,易芝玲,潘振岗.技术研发有序推进,5G发展序幕初启[J].人民邮电,2014(03).

[4]虞沧.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与关键核心技术研究[J].中国新通信[J].2014(10).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 4G移动通信技术 要点 发展趋势 探究

在社会发展推动下,人们的生产生活对通信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4G移动通信技术在通信质量及通信速度上得以明@提升,很好的满足了人们通信要求,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4G移动通信技术要点

4G移动通信技术各种功能的实现,需多种技术的支撑,包括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天线技术(SA)、软件无线电技术(SDA)、IPv6技术等。

1、OFDM技术。OFDM技术是一种多载波传输方案,将高速数据流进行串并转换处理后,分配到若干并行低速子信道中进行传输。系统总的吞吐量为所有子通道吞吐量之和,其不仅拓宽了系统的符号周期,而且减小了多径时延引起的时延扩展,在保护时间作用下可忽略码间的干扰。另外,OFDM技术的优点还表现在:信号频谱的利用率得以明显提升,而且具有较强的抗衰减能力,尤其对高速数据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使得信息的效率得以明显提升。

2、SA、SDA技术。SA技术具有排除信号干扰的功能,并且可对信号进行自动检测与跟踪,具有较好的数字波束调节功能,这些优点使得其在4G移动通信中发挥关键作用。SDR技术由微电子技术发展而来,借助微电子技术专业平台可提高4G技术的管理与运营效率,尤其在完善4G通信平台及体系上发挥极其重要作用。

3、IPv6技术。IPv6技术网络地址空间较大,可为通信系统中的各设备分配地址,在自动配置模式下可确保分配地址的独立性,从而构建服务级别更高的系统。另外,该技术具有较好的可移植功能,通话质量不受设备移动的影响,保证移动通信质量。

二、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1、干扰抑制技术。4G移动技术应用及发展中,越来越多的电磁波干扰给其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为保证4G移动通信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应立足当前实际注重抗干扰技术的研究,研发新型干扰抑制技术,提高4G移动通信技术的抗电磁波干扰性能。目前,交互式干扰抑制技术在4G移动通信技术中应用广泛,一定程度上减轻电磁波干扰,因此未来应结合在交互式干扰抑制技术应用中取得的经验,不断进行创新,寻求突破,争取在提高抗干扰性能上更上一个台阶。

1、识别技术。随着4G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当前4G网络覆盖人群已超过4亿,因此,为给人们提供个性化、智能化服务,需要对移动终端进行识别,这就需要开发准确度较高的识别技术。未来应注重对识别技术研究方面的投入,通过对使用终端的识别,记录移动终端消费、联网习惯,构建专门的移动终端使用习惯数据库,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针对。同时,还应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同地区尽快完成基站建设,进一步扩大信号覆盖范围,从而收集更多的移动终端数据。

2、接收技术。为促进4G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做好接收技术的研究是其未来发展中应考虑的方向。众所周知,当前人们的节能环保理念不断提高,4G移动通信技术在开发接收技术时应注重节能环保功能的研究,在保证通信质量的同时减少能量损耗,降低在4G移动通信技术方面的经济投入。4G移动通信技术利用微微无线电接收器,其能耗仅为传统技术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能耗非常之低。因此,未来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中,结合当前应用的接收技术及设备,在降低能耗上寻求突破,为4G移动通信技术的大范围普及做好铺垫。

3、无线接入网技术。尽管4G移动通信技术与3G移动通信技术相比已经有很多优势,但在无线接入网技术方面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未来发展中,尤其应注重电路交换向基于IP分组交换转换的研究,推动设备分集向网络分集转变,为4G移动通信技术在W-LAN、4G、3G间的漫游提供便利。

除此之外,为保证整个4G移动网络性能稳定性,还应注重可重构性自愈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智能的对网络中发生的故障进行处理,最大限度的减少故障对网络运行的影响,促进4G移动通信技术服务水平及质量的提高。

三、结论

4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标志者我国的通信技术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其正在改变人们的交流方式与生活习惯,因此,加强4G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对提高服务质量意义重大。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4G移动通信技术融合很多技术,尤其OFDM技术、SA、SDA技术、IPv6技术的应用为4G移动通信功能的充分发挥奠定了基础。(2)目前来看,4G移动通信技术仍存在一些提升的空间,因此,未来应加强干扰抑制技术、识别技术、接收技术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促进4G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完善。

参 考 文 献

[1]《移动通信》2016年专题计划[J]. 移动通信. 2016(17)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 远程英语教学环境;移动技术;移动学习;资源建设;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2―0026―07

一、引言

中国远程英语探索面临新的超越,探索完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和服务的机制成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课题和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学习技术和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使网络在教学应用中的比重提高,信息化资源的设计和整合成为开放学习自助服务的关键,英语信息化资源的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同时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为适应不同学习需求,提供远程英语教育服务的新模式,综合运用现代移动技术为远程英语教育提供新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方法,远程英语移动学习课题组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对远程英语教学环境中整合移动技术的研究进行实验、调查分析和实证研究,从中获得对远程英语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启示,为移动学习资源网(Mobisite Connecting across the TVU)的设计打下基础,提高移动学习的实效性、英语信息化移动资源的设计质量和远程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二、课题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认知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Paton,Rob,2002)。建构主义更强调内因, 认为人的知识获取是通过自身的知识经验和外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认知学习理论研究者认为,学习必须以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和信息加工策略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主动进行意义建构。在教学策略上表现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是学生主动探索和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更加强调对信息选择、接受、信息编码、存贮、提取与使用过程的研究(Whitelock,Denise and Watt,Stuart,2008)。

在认知发展上,当代认知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布鲁纳受到皮亚杰的影响,提出“发现学习”教学模式(Rüger,Stefan,2011),是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即把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及特有的研究方法纳入教材内容,并围绕学习课题准备好假设、验证用的资料、实验等,教师充当指导角色,学生作为学习主人去探索和发现,师生协作,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开展学习活动的教学形式。英语移动发现学习模式正是在建构认知学习理论基础上延伸和尝试的,其教学步骤主要包括:① 学生自己创设英语学习的问题情景;② 假设,通过移动设备进行检验;③ 整合移动网络上的资源并应用到实际的问题情景中。“发现学习”教学不仅具有认知效果,而且有情感效果。

(二)分布式认知理论

分布式认知理论(Clark,Herb,2011)是上世纪80年代认知科学在对自身研究方法进行反思的背景下,受到西方现代哲学和杜威、维果茨基等对认知过程中主客体交互活动和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关注的启发,结合了社会科学方法,通过对社会实践共同体中认知现象的研究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移动网络协作学习环境(Creanor,Linda and Walker,Steve,2010)是一个典型物理分布式和文化分布式环境,有很好的社会分布性,因此分布式认知是分析和构建计算机及移动技术支持的协作学习的很好的理论框架。

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信息技术在语言学习中不应只是信息呈现工具,更应是学习者的认知工具。它强调信息技术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应以协同建构有意义知识为目标,是学习理论的又一次创新(Taylor, Josier,2004)。制品是分布式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术语,包括工具、思维、方法等。它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功能:① 制品在应用时拓展了人的智能,使人变得更聪明,更有效率;② 人在使用制品的过程中,会产生认知留存(Cognitive Residue)现象;③ 使用制品有助于发展使用者的元认知能力;④ 能很好地分担学习者的认知负荷;⑤ 提供认知给养,制品,特别是智能制品(包括任何运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的移动资源)是丰富的认知给养之源。在移动网络多媒体教学中则可以认为认知分布于移动媒体和网络教学环境中,计算机教室+移动网络多媒体在一个协作的共同体中有着与教学主体同等重要的地位,认知活动可以被看成在媒介间传递表征状态的一种计算过程。分布式认知思想在人机交互领域中被广泛地应用,计算机教室+移动网络多媒体教学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机交互性强,所以分布式认知理论对远程英语移动学习网络资源建设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整合移动技术和远程

英语教学环境的实验

移动技术应用于教学是完全可行的,它不仅可以用于学习者日常的通信交流,而且可以被用于课业信息、日程安排和重要通知等信息的,也可在工休期间充分利用短暂时间进行学习。移动服务所具有的随时随地性,使得它在某些环境下具有比E-mail和Web更为优秀的表现。国外利用手持式设备(如手机、PDA等)开展教育研究(崔向平,2010)时间虽不长,但研究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形式也多样,涵盖了社会培训、学校教育、远程教育、终身学习、技术创新等很多方面。这既反映出移动教育(学习)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也说明了国外教育研究者、教育实践者在探索信息技术手段如何造福于教育时(Laura Naismith,2008)一直不懈努力。

课题组从认知和教学角度出发,考查远程英语信息化资源整合建设应用于实际英语教学和学习及整合移动技术和远程英语教学环境的可行性。以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来检验移动资源及移动校园彩信应用系统在辅助学习时的有效性,经过对学习者的学习特征进行分析,论证在何种学习情境下使用最为有效。在现阶段的实验过程中,课题组已经把“CAI英语1”、“CAI英语2”定为项目试点课程,先行把彩信(MMS)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设计试点课程资源平台及试点课程移动校园彩信应用系统,通过网络和移动设备实现数字图像的生成和传送,教学环境为计算机教室+移动网络,学习方式为自主、协作和发现学习相结合。

为避免移动学习资源的重复建设,课题组组织在全省各地的试点课程主持教师定期参加网上集体备课活动,共享共建试点移动课程资源及试点课程移动校园彩信应用系统,为移动学习资源网(Mobisite Connecting across the TVU)的设计奠定基础。在学习项目中,教师为学习者创建一个可操作的远程英语移动教学和学习环境,从而使学习者能够通过计算机、WAP手机(无线通信的智能手机、上网本、掌上电脑、PDA、移动电话等)随时随地访问学习资源。整合移动技术和远程英语教学环境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试点课程资源平台及试点课程移动校园彩信应用系统、移动课程、移动考核试题库、音频、视频、录音、电子书、电子词典、电子邮件、手机QQ互动、彩信、图片、动画、网页、微博等。

以“CAI英语”为例,现有试点课程资源平台及试点课程移动校园彩信应用系统的界面如图1。

课题组合作编写和制作的移动课程、移动考核试题库更为教学实验提供了新鲜清晰的课堂演示和快捷方便的学习方式,涵盖音频播放、视频播放、电子书、电子词典、彩信、图片、动画、网页等丰富多彩的内容,移动课程、移动考核试题库的分解视频截图见图2、3。

课题组使用移动设备就“CAI英语1”、“CAI英语2”两门试点课程的移动教学资源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实验,并对远程英语移动学习的特点、远程英语移动学习的成本可行性、远程英语移动学习的教学过程及效果、远程英语学习活动环境与移动技术支持角色的有效性进行调查分析和实证研究。参与实验和调查的有广东汕头、佛山、珠海斗门、东莞等各市电大的专科英语专业班学生,每个学校各选定1~2个班,根据学生情况进行书面或网上问卷调查。参与实验和调查的学生情况见表1。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使用移动设备进行远程英语移动学习的特点

试点课程资源平台、试点课程移动校园彩信应用系统、移动课程等英语移动教学资源是建立在技术支持学习的特点上,资源建设的设计功能主要的优点体现在:便利性、融合性、持续性、可用性和技术性,即学生能在不同的环境下根据需要进行学习,能与已有的知识和技巧适当配合,不管技术如何变迁,学生都能不断积累知识,根据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和学习风格等进行有效学习,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能适合日常的交流、参考、工作、学习和讨论等需求,操作简单,不会因学生技术水平限制而影响移动学习效果。

在实验期间,笔者对使用移动电话、上网本、IPad 、PDA等移动设备学习CAI英语课程的特点进行了调查和比较,统计数据见表2。

经过实验,学生们对使用移动设备学习CAI英语课程的几个特点的同意系数有所提高,由此可以看出,使用移动电话、上网本、IPad 、PDA等移动设备学习CAI英语课程的特点得到了多数人的肯定。

在输入环节中,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承载着丰富教学/学习内容的活动来激发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旺盛的求知欲,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获取、理解、识记以及发现学习的能力。在输出环节中,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可以得到外显和检验,教师也需要设计一系列活动来锻炼和强化学生的自主能力。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英语移动教学资源的技术及资源优势。

(二)远程英语移动学习的成本可行性

在了解远程英语移动学习的成本可行性方面,得到的调查统计数据见表3。

各项的同意系数在实验后期都有提升。

(三)远程英语移动学习的教学过程及效果

在调查学生喜欢哪种现有试点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和移动资源中的资源形式后,得出的统计数据见 图4。

调查结果显示,以试点课程资源平台、移动校园彩信应用系统、移动课程等英语移动教学资源为基础的现代外语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有趣的学习资源, 69%~89%的学生认为资源难度适中,对课程学生有很大帮助或有一定帮助,19%~61%的学生都很喜欢网络和移动资源中的单元学习重点(72%)、习题助考(55%)和学习技巧(41%);这些资源和课文同步搭配,对复习助考有较大帮助。我们在着重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讲解的同时,重视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丰富学习资源以利于组织协作学习,设计移动考试课件系统、自测及评价功能、互动系统等,使试题的表现形式和讨论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分班分科建立学生网上考核档案,收集学生上网的学习时间、学习进度、作业完成的情况和参与讨论的情况。这一研究项目的其中一个阶段就是要进行课程模块的开发、测试和评价,尝试把技术和设备应用于英语学习,从知识的输入以及能力的输出两个环节来设计学习活动。学生访问网络课程和移动课件,除了最关注的期末复习指导(47%)、教学辅导(35%)和多媒体导学资源(30%)之外,还可得到教学文件(26%)、互动教学(11%)、消息通知、电子邮件、英语新闻信息等服务,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浓厚的语言氛围,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相应的语言环境,大大增强英语学习的实践机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吸收知识快,记忆时间长。

关于远程英语移动学习的教学过程及效果的调查数据见表4。

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远程英语移动学习的教学过程及效果持同意态度并给予肯定,其效果系数和实验结果良好。各种移动资源突出成人性和开放性强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社会需求进行分类,充分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动机找到相关的英语资源,课件内容更加完善,功能模块设计比较合理,将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教学内容正确,文字符合标准,交互性良好,导航清晰, 链接准确,界面设计合理,能充分反映学科知识要点,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和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链接的资源丰富,很多学生都感到满意,显示着远程英语移动学习的实际效用和实验成功。

(四)远程英语学习活动环境与移动技术支持角色的有效性

在了解远程英语学习活动环境与移动技术支持角色的有效性方面,得到的统计数据见表5。

在实验前期,远程英语学习活动环境与移动技术支持角色的有效系数依次排列为:讨论学习(0.4783)>学习共享(0.4348)>练习/测试(0.3913)=资料收集(0.3913)>协作学习/创作(0.2609)>问题解决(0.1739)=学习反思(0.1739)>讲授课程(0.1304)>阅读学习(0.087)=角色扮演/游戏(0.087)。在实验后期,随着整合移动技术和远程英语教学环境的作用的提高和各种移动学习资源智能制品的配备运用,远程英语学习活动环境与移动技术支持角色的有效系数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依次排列为:学习共享(0.6522)=练习/测试(0.6522)>讲授课程(0.6087)=资料收集(0.6087)>阅读学习(0.5652)=问题解决(0.5652)=讨论学习(0.5652)=学习反思(0.5652)=协作学习/创作(0.5652)>角色扮演/游戏(0.4783)。移动技术支持在学习共享、练习/测试、讲授课程、资料收集等方面最为有效,通过移动课程、多媒体课堂、白板等进行资源分享和内容传递,利用QQ、移动博客进行信息和知识的共享,利用多媒体和移动课件、课堂反馈系统进行即时训练与反馈,也可以利用移动工具进行信息检索、下载、记录、感知、探究活动和发现学习。43.48%的学生认为移动学习方式是英语学习的趋势,对终身学习产生变革性影响,且其将逐步取代常规教学。大多数学生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新颖,能吸引学生尝试,比较有趣,资料多,氛围好,随时随地可以学习,能有效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视听、阅读能力,能及时解决不懂的问题,实用性强,方便快捷,学习效果好。

五、整合移动技术的远程英语

教学环境实验的启示

斯坦福大学曾将一个iPhone开发课程的视频放到iTunes U,反响很大,其下载量在短短几个月内达到了440万。绝大部分视频的品质都非常高。这些名校甚至包括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等等,斯坦福大学iPhone开发课程和麻省理工学院MIT Mobile iPhone课程视频截图见图5和图6。

为更好地拓宽开放大学英语信息化资源建设,提供认知给养、智能制品以丰富认知给养之源,课题组从整合移动技术和远程英语教学环境的实验中以及斯坦福大学iPhone开发课程、麻省理工学院MIT Mobile iPhone课程开发得到启发并设计数字化英语移动学习资源网(Mobisite Connecting across the TVU), 使所有的教学内容、各种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各个环节都以在线方式进行,数字化英语移动学习资源网的构建框架和功能模块见表6。

英语移动学习资源网上的课程通过在线环境提供,学生要使用计算机、手机、上网本、PDA、便携式或平板电脑等无线设备和移动QQ、手机短信和手机邮箱等在线小组合作工具,浏览移动课程的内容,并参与移动学习论坛的讨论,英语移动资源网分解视频截图见图7。

经过一年来对整合移动技术的远程英语教学环境的实验,以及远程英语信息化移动资源建设的探索,该项目研究发现,学习者对新技术的使用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和兴奋感,他们非常愿意在学习中使用这种新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实验发现,在新技术的辅助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和服务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还发现,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者很容易产生迷失现象,不能较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任务上。因此该教学设计模式应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教学上一般采用合作/协作学习、发现学习和自我调节学习等教学策略,教师在移动教学活动环境中为学习者提供脚手架支持。

开放大学技术的创新和英语信息化移动资源的建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预示着:远程英语移动学习资源网的建设需要采取信息技术发展对策、优化管理对策、信息用户激励对策等来促进资源建设和资源管理,整合移动网络上的资源并应用到实际的问题情景中,提高远程英语移动学习的实效性和英语信息化移动资源的设计质量。例如:组织教师和技术人员学习移动网络技术、电脑技术及教学理念,整合移动技术与教学环境,开发更多移动学习网络资源,包括各个主修科目的课件库、素材库、案例库、移动课程和网上考核试题库;按照学生学习过程(何晓军,2010)的九个步骤――接受、期望、工作记忆检索、选择性知觉、语义编码、反应、强化、检索与强化、检索与归纳,来创设移动学习环境和优化资源管理;利用人工智能领域新兴的基于案例的推理方法(Cased-Based Reasoning,简称CBR)为整合移动技术和远程英语教学环境提供技术手段,依据英语学习者特征和教学内容特征进行教学决策的推理和解决方案的执行,提高资源库的积累数量和系统的推理水平,结合移动Agent的智能性和灵活性,用于网格环境下开放式支持系统的构建(魏倩倩,2006),通过应用人工智能、Web Services等先进技术,实现支持系统的分布式、智能化、集成化、松散耦合等特性,建立一个基于移动网络技术的智能数字化资源系统。同时,强调教师应该熟悉学习内容,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为学习者建立先行知识,并鼓励教师和学生介绍和发展新用户注册,例如订立一个信息用户激励的分成标准:每获得一个新客户,就能获得20~30元的提成,从而鼓励开放大学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外语网的管理、教学和销售人员开发新客户;面向学生,则可适当订立一个奖励学分或平时表现成绩的激励对策,对点击率高和下载次数多的同学给予一定奖励,促使更多学生访问网络课程和移动资源,激励并确保在任何一个24小时时间段里,有更多的开放大学的学生在线学习英语课程并登录使用英语移动学习网络资源。

六、结语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年度科研课题“远程英语移动学习网络资源建设研究”(GAQ2809)的实践探索和整合移动技术与远程英语教学环境的成功实验及实证研究,有利于整合现代移动技术与共享教育资源,有效拓宽远程英语教育的新途径,更是顺应学习需要的现实趋势,对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与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本项目的探索为移动设备和移动资源更好地应用于教育领域做了铺垫,也昭示着开放大学英语教育移动资源及移动校园彩信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前景非常广泛,为建设开放大学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英语移动学习资源网奠定基础,能提高远程英语移动学习的实效性和英语信息化移动资源的设计质量,开辟一条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新路子,为实现中国远程英语探索真正的超越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 Paton, Rob (2002). Constructive constructivism -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design and use of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Neely, Andy D.; Walters, Angela and Austin, Robert Daniel ed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2002 Research and Action. Cranfield, U.K.: Cranfield School of Management, Centre for Business Performance.

[2] Whitelock, Denise and Watt, Stuart (2008). Reframing e-assessment: adopting new media and adapting old frameworks. Learning, Media and Technology, 33(3), pp. 151-154.

[3] Rüger, Stefan (2011). Multimedia resource discovery. In: Melucci, Massimo and Baeza-Yates, Ricardo eds. Advanced Topics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The Information Retrieval Series. Heidelberg: Springer, pp. 157-186.

[4] Clark, Herb; Kirsh, David; Goldin-Meadow, Susan and Rogers, Yvonne. Interactivity and thought. In: CogSci 2011, 20-23 July 2011, Boston, MA, USA.

[5] Creanor, Linda and Walker, Steve . Interpreting Complexity: a case for the sociotechnical interaction framework as an analytical lens for learn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ed Learning, 3-4 May 2010, Aalborg, Denmark.

[6] Taylor, Josie (2004). A task-centred approach to evaluating a mobile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pedagogical soundness. In: Attewell, Jim and Savill-Smith, Carol eds. Learning with mobile devic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UK: Learning and Skills Development Agency, pp. 167-171.

[7] 崔向平. 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及应用策略[J].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报,2010,(6).

[8] 杨玉芹,钟洪蕊,焦建利. 移动技术支持的学习新进展[J]. 远程教育杂志,2008,(2).

[9] 何晓军,郭学文. 英语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模式的建立[J]. 教学与管理,2010,(4).

[10] 魏倩倩. 网格环境下基于移动Agent的开放式DSS分析与设计 [J].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4).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 3G移动通信技术 移动通信网络 未来走势

一、前言

当前,为了满足用户日益多元的需要,提高服务质量,技术升级是重要的选择。从3G移动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来看,不但突破了2G移动通信技术的“瓶颈”,更实现了功能上扩展和创新。主流的研究结果认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基于3G基础之上的4G。

二、3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即国际电信联盟(ITU)定义的IMT-2000,其主要特征是可提供移动多媒体业务及衍生的其他业务。在国内,以CDMA代表的3种通讯技术得到了较好应用及发展,成为无线通信产业的最大卖点。

2.1 技术基本成熟

从技术应用业看,CDMA2000、WCDMA和TD-SCDMA三种技术都能够满足IMT2000的发展要求,各有优势,能够拓展多种服务项目。CDMA2000具备良好兼容性,在1.25MHz的载波中不能够支持语音,但可提供多种分组数据业务,支持峰值速率达到2.4Mbit/s的数据业务;WCDMA以GSM网为核心架构,进行分码多重存取;TD-SCDMA利用半径15km/h的基站,最高运算速度低于240km/h,能够有效降低辐射水平。

2.2 应用相对广泛

3G移动通信技术符合发展主流,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多样的网络服务。3G业务主要是基于移动通讯技术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依托互联网技术,形成适用于更多领域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基于手机高速上网需求的移动宽带技术的发展,就是利用CDMA网络的传输优势,保证达到153.6KBps的传输速率,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基于3G技术产生的灵活的产品种类,可以让更多的人群能够用得上、用得起。

2.3 发展日趋多元

3G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了移动通信网络的主要技术,为移动通信网络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所有的网络设施和功能设定都是基于3G技术而衍生出来的。如与我们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流媒体业务,能够提供直播、点播和下载业务,其中直播包括电视节目、现场演出和重大比赛等;点播包括电影电视、精彩片断、电影片花和其他各类的视频;下载主要包括非在线的多媒体内容。另外,随着电脑、手机等上网需求逐渐增多,必将推动3G业务的再次发展。

三、3G移动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走势分析

从当前3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来看,将会对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产生极其重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3G移动通信技术功能将会更加完善。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将3G技术与WLAN结合起来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见未来将会获得清晰度更高的影视产品,提供100Mbps的下载速度和20Mbps的上传速度,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网络需求;在价格上,可以根据用户要求,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选择,与宽带网络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另外,由于其具有较为优良的传播性特点,可以提供无源覆盖,优势比较明显。(2)3G移动通信技术的智能化特点更加突出。3G移动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以4G理论为主要发展趋势,除能够提供更快的传输速度和更宽的技术频谱之外,还能够提供更多具备灵活性、智能化和兼容性的产品和服务。如发展更多具备传输通信功能的小型化终端,让使用单元有更多的选择;智能化特点更为突出,与服务主体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能够与其他数据终端实现多点兼容,拓展3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提供更多的增殖服务。(3)3G移动通信技术的战略性特点凸显。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始终被国家定为战略性发展领域,大力推动3G业务的发展。以“立体创新”为经营战略,由提品到提供服务转型,实现价值战略的发展。

四、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3G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了推动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重要技术,不但促进了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还提高了移动通信网络的构建质量。为此,我们应对3G移动通信技术有全面正确的认识,把握其未来发展趋势,提高我们的思想认识和生活质量,创造更多的个性化信息化终端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陆之洋. 基于无线技术的电能监控系统的设计[J]. 电子测量技术,2011(08)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3G;移动学习;电大;远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2

1 前言

当前,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移动学习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线中,并逐渐流行和发展。移动学习(M—Learning)是继电子学习(E-Learning)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是指利用了移动通信技术来进行查询教学资源、传递教学问题、获得教育服务的一种学习方式。电大远程教学主要采用网络模式教学,移动学习是电大远程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移动学习能让学习者真正摆脱学习场所、学习时间局限性的障碍,符合远程教育的特殊要求。

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随着2009年初发放,标志着3G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面临着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3G技术促进了移动学习飞速发展,也为远程教育的发展带来的新气象。3G技术在无线网络传输速度方面比前两代移动通信技术要快。它能够快速准确处理文字、图片、图像以及影音等多媒体形式,让用户快速获取文字、图片以及流畅的视频与清晰的声音。3G技术的支持使得移动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真正满足了远程教育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等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教学服务体系,已由早期的广播电视传播手段转变成以因特网为主,卫星电视为辅的远程教学传播体系。虽然因特网网络教学平台拥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学习者自己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爱好的知识模块。其缺点是要求每位学习者必须具备计算机和固定的时间以及良好的网络环境,如果任何一个条件不满足,都会影响远程教学的效果。构建全民学习的远程开放大学是广播电视大学的未来发展目标。3G环境下的移动学习,为这个目标提供了可行性,电大的远程教学服务体系必须支持远程教学支持服务平台与3G技术的融合,成为不容质疑的发展方向。

2 基于3G技术的移动学习在电大远程教学中的应用特点

目前的移动学习平台一般使用3G智能手机,3G技术支持下的移动学习,依据不同的通信协议,可分为基于多媒体短信息(MMS)的移动学习和基于网络连接的移动学习两个大类。3G提供的多媒体业务主要利用3G智能手机把学习问题或者需要查询的学习信息的发送到位于网络上的教育服务器,由教育服务器分析处理学生问题,并将结果通过短信息发回学生手机。或者由于远程学生地域不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习互动也通过手机信息传递,比如,学习者把学习过程中的疑问通过手机短信息传送到论坛问题中,很短的一段等待时间后,就能得到后台管理老师关于问题的解答答复。有时还可以查询到其他学习者的相关问题,参考问题的解答获得知识,有时也可以自己参与问题的讨论或者直接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把解答发送到论坛上。还可以学习者之间互相联系,对话获得学习交流。

利用网络连接的移动学习,是指学生利用3G智能手机上网,把与学校的校园网络或者互连网接通,获得信息数据,网上下载教学视频或者点播课件以及收看在线课堂,并可通过某些软件系统的支持访问特定的教育服务器来获取教育信息。远程学习端的学生可以坐在家里、办公室里、咖啡厅里、甚至长途火车里,利用3G手机的无线网络连接,浏览教育网站,点读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信息,发表自己的学习疑问或者学习心得。

总之,基于3G技术下的移动学习系统为电大远程用户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地的互动式电子教学环境。在这个全新的教学系统中,知识的传递更加快捷、科学、准确、学习效率也显著提高。3G技术支持下的电大远程学习系统中,师生的有效交互体现特别明显:不论是教学过程、疑问讨论过程、或者测试评价过程中,师生几乎感觉不到空间的距离,仿佛置身于真正的课堂。因此,基于3G的移动学习对于远程教育的发展也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3 3G技术支持下移动学习在电大远程教学的实现策略

3.1 3G技术支持下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

根据远程教育的特点,我们首先要开发3G环境下移动学习平台。3G技术支持下的移动学习平台,既要拥有无线网络数据传输高速性,使得原本具有开放性电大远程教学的特点更加突出,又要整合先前电大远程教育的优秀教学资源,继续发挥它的教育价值。在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定位于充分体现优秀教学资源和高速网络移动教学相结合的优势,以“随时随地、高速、高效、开放、”为理念,为参加电大远程学习的学生提供各类服务。

电大远程教学特点决定了要建设和完善移动学习平台,首先要建设好网络环境。利用目前的电信技术飞速发展,3G为用户提供丰富多彩、优质高效的信息通信服务,包括移动电话业务、互联网接入及应用、数据通信、视讯服务等多种类综合信息服务。有的学校利用卫星构建与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相结合的综合网络应用环境,获取优秀电大的教学资源,再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及其互联网网络传递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以及实施各种网上教学功能,具体功能包括指浏览学习、视频点播、语音答疑、双向视频功能。另外,组建无线局域网,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具有灵活性和高效性,使学生的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为移动学习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与可行性。

电大远程教学在在进行移动学习平台的完善时,应充分考虑远程教学的相关干扰因素,充分考虑学生不同情况使用终端设备的特点。尽可能多的在学习平台上要提供知识面广、与时代联系密切、形式多样、类型各异的知识信息。移动学习平台网上课堂提供视频点播、文本资源、语音答疑、双向直播四大功能。电大远程教学结合3G技术,可以开发“课堂直播系统”技术,把优秀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实况搬到网上课堂,当然这也需要较高的技术条件,条件不够的电大学校可以选用优秀电大的在线课堂,结合自己学校的电大网络课堂,实现多个平台的贯通与整合,学生在课程学习界面能够获得必须的优质学习资源,实现一站式学习的支持,取得了电大远程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和拓展。此外电大远程教学模式的选择应适合移动学习的特点,有创造性地选用一些恰当、适用的网络教学模式。

3.2 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和有效整合。

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和有效整合是电大远程教学的基础,学生在移动学习端,处于一个虚拟的网上课堂中,以电视、电话、录像带、报刊和互联网等媒体为载体的知识,在3G技术整合下变得更加优质,教学资源日渐丰富,在众多的学习资源中有重复、也有不合适地内容,此时,对教学资源的选择和设计直接决定了远程学习的学习效果。

一般我们建设网上教学资源的办法是采用共享、引进与自建相结合的办法。参考优秀电大的教学资源,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学生情况,将之和本校资源融为一体。电大远程教学资源从最开始的以纯文本信息为主的简单课程教学信息,逐步发展到现在双向视频课件、TOP视频课件、网络课程的建设,尤其是现在,在3G技术下,各种形式丰富、内容生动活泼的各种媒体资源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各类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我校在移动学习平台教学资源设计时,特别重视对网上教学资源的课程内容标题和教学进度栏下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与扩充,学生在学习中能获得最新的知识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3G技术下网上的教学资源不仅仅是简单地教学资源库,通过3G交互特点,网上学习资源变活起来。学生通过短信息及时反映问题,通过课程的BBS讨论,课程的负责教师对学生的帖子及时响应,在隔时空地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情感上的鼓励和精神上的支持,让参加远程学习的学生不再感觉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仿佛身处特殊的教室,有同学和教师的融洽氛围。

3.3 3G技术支持下移动学习的实现

基于3G技术支持下,电大远程移动学习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结果。要想实现好移动学习的学习效果,老师的作用不可忽视,一般情况下,电大远程教学的专业教师要比普通的高校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才能应对学习情况的不断变化。具体职责有:根据专业需要,对网上教学资源进行必要的选择、整合与设计;全程指导远程学习端学生自主学习、响应学生的学习疑问、开展教学交互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建设和完善和谐网上课堂教学环境;及时解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对学习者参与网上学习活动的情况实施管理以及进行考核、评价和鼓励,及时调整教学芳案,提高移动学习效果。

电大远程教学最大的障碍在于师生的距离,由于远程端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空间障碍,使得学习的交互变得十分困难。所以3G技术支持下移动学习的实现关键要处理的问题就是建立有效地交互体系。有效交互体系的构建也是个系统工程,这个交互体系可能要涉及网络环境的构建、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网上教学平台的完善、网上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等等各个方面。无论是学生个别学习地网上文本资源的学习、还是学生个别地视频点播,或者是语音答疑,都需要以有效地交互为基础,这样教师才能明白自己要教授什么,自己的学生需要什么,学生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建立有效地交互体系,我们就要从这些方面着手建设,利用3G技术下各种网络工具和专门软件来实现文字、音频、视频等信息的交流,最大程度上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不存在障碍。

4 总结与展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学习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它突破了地域、时间的局限性,在人们学习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新技术整合于教育是教育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进程,当前地电大远程教育逐渐由量地扩张上升到现在质的提升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借助高新科技的发展,推进3G环境下的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真正发挥电大远程教学服务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教学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明洁,刘革平.基于3G技术的移动学习在高校网络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1.

[2]张艳浅.谈3G环境下远程教育移动学习平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

[3]周寅.浅谈基于WAP技术的移动教学平台的构建[J].电脑学习,2011.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