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楼盖课程设计论文

楼盖课程设计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19 16:49:03

楼盖课程设计论文

楼盖课程设计论文篇(1)

关键词:RC楼盖;课程设计;MATLAB语言;楼盖手算校核系统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8.252

0 引言

RC楼盖课程设计是《混凝土结构》课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及有很强的实践性、实用性,对于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1]。刘雁和邹小静分析了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2]。王强、陈慕杰和陈宜虎针对近年来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该课程设计改革的一些思路[3]。魏晓针对建筑学专 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创新措施,旨在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水平[4]。

针对学生在课程设计实践中存在的缺点,本文采用手算为主、计算机计算为辅的教学方法,编制了CDSSRC软件。通过该软件,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课程设计计算过程的错误,并且加以干预与纠正,为后面的评阅打好基础,做好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公平性与公正性;学生可以提高对该课程设计的兴趣,还可以提高的课程设计质量与效率,在课程设计中少走弯路。

1 CDSSRC软件介绍

目前《混凝土结构》RC楼盖课程设计的教学停留于表面的讲解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计算机技术的猛进、可视化软件的发展,高校、科研院所、设计院对于RC楼盖课程设计的认识有强烈的需求,对于高校老师RC楼盖课程设计的知识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传统的以板书讲解为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满足不了这种强烈的需求。MATLAB同时具备科学计算和可视化的优势,既能进行科学计算,又能开发出所需要的图形界面。如果用MATLAB来开发CDSSRC教学演示软件,可以发挥的这两方面的优势,使高校老师将板书、PPT和可视化的图形用户界面GUI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看到类似视频化的教学演示软件,相信会有助于提高和加深学生对RC楼盖课程设计的认识水平和掌握程度,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

本教学演示软件,简称CDSSRC软件,主要研究了RC楼盖课程设计的内力计算和截面设计,计算结果以Excel表格的形式给出,软件界面如下图1所示。该软件,既可以帮助高校教师讲解RC楼盖课程设计的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RC楼盖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

2 RC楼盖课程设计的实例

(1)教学实例简介。楼面的活荷载标准值为6.5kN/m2,混凝土采用C30, 主梁及次梁钢筋:采用HRB400级钢筋;板内钢筋采用采用HPB300级;课程设计要求如下:①确定柱网尺寸,柱截面尺寸,主次梁布置及截面尺寸,并进行编号,绘制楼盖结构布置图;②按塑性分析法进行板设计,并绘制板配筋图;③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进行次梁的内力和正截面及斜截面极限承载力计算,并绘制次梁配筋图;④按弹性方法计算主梁内力,绘制主梁的弯距、剪力包络图,根据包络图计算正截面、斜截面的承载力,并绘制主梁的配筋图[1]。

(2)计算结果。CDSSRC软件计算结果和手算计算结果的最大误差:

①楼板为(304.5-302.6)/302.6×100%=0.63% ,可以忽略不计。

②梁为(456.1-434.0)/434.0×100%=5.09% ,可以接受。

3 结论

本文通过手算和计算机计算进行了RC楼盖课程设计的教学实例,得出了如下结论:

(1)RC楼盖课程设计手算是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必备的能力,也是该专业大学生了解《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有效手段;手算的误差有时可以忽略,有时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以接受。(2)虽然计算机程序的计算结果比较精确,但不能完全依靠计算机,计算机计算只是辅助手段;建议采用手算为主、计算机计算为辅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RC楼盖课程设计的准确性和效率。(3)利用CDSSRC软件,教师为后面的课程设计评阅打好基础,做好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公平性与公正性。

参考文献:

[1]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混凝土结构》(上、中册)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

[2]刘雁,邹小静.混凝土结构中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01):107-110.

[3]王强,陈慕杰,陈宜虎.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新课程,2013(08):74-75.

[4] 魏晓.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创新[J].教育界,2014(03):106.

楼盖课程设计论文篇(2)

关键词: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教学楼 结构计算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37 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是采用模盒作为施工内模、并将模盒永久性的填埋于混凝土楼板内的一种由混凝土空腹结构与模盒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复合楼板结构。是一种楼盖承载力基本不变的一种全新现浇结构体系[1]。随着建筑设计和使用对空间的要求,在越来越多的建筑类型中得以应用。具有可增大建筑净空,易任意进行空间上的间隔、改善使用功能、隔音降噪、节省材料、综合造价低等优点。在结构受力,施工技术,及经济性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2]。

本文将着重阐述某教学楼建筑中,因课室等使用空间的层高限制与净空要求,而对楼盖采用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通过阐述该工程的楼盖设计,分析说明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及其对结构总体性能的影响与优势。

1.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特点

(1)适用结构体系

现浇空心楼盖适用于以下结构体系:无梁楼盖结构,常用于如板-柱结构、板柱-抗震墙结构等结构体系。采用无梁楼盖结构时,常对结构高度的最大适用高度与长宽比有一定的限制。

砼空心楼盖-框架梁结构体系,适用于各种结构体系。是指在普通框架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等结构中取消次梁,保留主梁,楼板直接支撑在框架梁、剪力墙或筒体上。

(2)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受力机理

空心楼盖的内力计算与实心板相同。在极限状态时,拉力和压力集中在截面两侧以构成力矩,而截面中部对承载力的影响很小。因此,一般采用将中部的混凝土采用去除一部分,结构抗弯承载力基本不受影响。

2.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设计方法

(1)结构内力分析

砼空心楼盖-框架梁结构体系:结构总体内力分析与常规梁板结构相同。但因空心楼板的截面厚度较一般实心楼板大2~5倍,从而梁刚度的有效翼缘宽度也随之增大2~5倍,楼板自身的截面惯性矩提高约8~125倍,故其平面外刚度不可忽视。因此,在结构计算时,国内结构设计软件均采用增大梁刚度来考虑楼板刚度的影响,对于实心楼板常采用1.5~2的刚度增大系数,对于空心楼盖结构,刚度增大系数提高至2~2.5。若软件考虑楼板参加内力分析,可按等刚度原则取等效楼板厚度参加计算。

无梁楼盖结构“内力分析方法有:拟板法、拟梁法与经验系数法。周边刚性支承的内置填充体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可采用拟板法,也可采用拟梁法。周边刚性支撑的外露填充体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宜采用拟梁法[1]。

(2)空心楼盖设计原理

本项目采用的蜂巢芯现浇混凝土楼盖为正交双向井字肋梁空心楼盖。空心板中的芯与芯之间浇筑混凝土,形成如“T”字形截面梁的混凝土板内部空间受力单元,形成传力明确的双向网格肋空心楼盖水平结构体系,与柱与柱中间的暗梁扁梁或明梁配合形成空间结构受力体系。使其抗侧刚度、位移、强度和变形等均满足设计要求。

3.工程实例

3.1.工程概况

某教学实训楼工程建筑平面总尺寸约74.7mx30.7m。高度约16.2m,地上4层,首层4.5m,其余层高3.9m,属于多层建筑。

3.2工程设计

(1)设计基本条件

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乙)类。本工程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分组为第1组,基本加速度值为 0.05g。地震作用按6度计算,按7度抗震措施设防。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框架抗震等级按三级设计。基本风压:按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值ωo=0.30kN/m2,地面粗糙度为B类。梁板、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走廊卫生间等位置采用普通混凝土现浇楼盖,楼板厚度有150mm,120mm,100mm;教室采用现浇空心楼盖,柱距为9米X9米,X向框架梁截面采用450mmX700mm,Y向梁截面采用楼板厚度800x400mm,肋梁尺寸为150X360mm。

典型楼层结构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

图1.标准层结构布置图

(2)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设计

根据刚度很大的矩形结构布置梁支撑平板体系,双向平板作用的可能性大体上取决于正交梁的跨度比L14/L24[3]。因该结构课室位置双向柱距均为9m,同时根据建筑空间的适用要求,主要目的为满足课室的净空。因此,当采用砼空心楼盖-框架梁结构体系,两个方向承担的板面荷载相近,较为合理。

采用Y向为框架宽扁梁,蜂巢芯现浇空心楼盖,空心楼盖的厚度取值,一般为楼板跨度的1/25~1/30.本工程因楼面荷载较大,故板厚按360计算。楼盖做法见图2.

图2. BDF空心楼盖板做法大样图

(3)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与现浇混凝土实心楼盖对结构性能影响的分析与比较

采用PKPM计算软件对该项目采用现浇混凝土实心井字梁楼盖体系和采用空心楼盖体系布置分别进行计算,并对两种楼盖体系对结构的受力性能进行比较分析。

对空心楼盖体系进行结构计算分析时,运用PKPM(SATWE)设计软件计算砼空心楼盖-框架梁结构体系,计算采用拟梁法。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按拟梁法计算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所取拟梁宜在相邻区格边间连续;2.每个区格内拟梁的数量在各方向上均不宜少于5根;3.计算中宜考虑空心楼板扭转刚度的影响。

PKPM中,主梁与空心楼盖的肋梁均按主梁输入,按规范采用刚度放大系数。楼盖厚度采用蜂巢芯上部翼板厚度,楼板附加恒荷载=实际面层附加荷载+蜂巢芯荷载。

本工程根据以上设计原则, 实际面层附加恒载为1.2KN/m2,蜂巢芯荷载约为0.8KN/m2,故实际附加恒荷载为2.0KN/m2,活载为6.0KN/m2。

表1.空心楼盖与实心楼盖结构体系性能比较

通过表1中两种楼盖体系的结构体系的性能比较,可知:

(1)采用空心楼盖体系,结构自重比实心楼盖体系减小约6%,说明采用空心楼盖体系一定程度地节省了结构材料。

(2)由于采用空心楼盖体系时,结构取消了次梁的布置,同时减小了主梁截面,故结构在X向与Y向的楼层剪切刚度均小于普通现浇混凝土楼盖体系。

(3)对结构周期的影响,考察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之比,采用空心楼盖体系结构时,比值为1.03/1.13=0.911;采用现浇混凝土楼盖体系时,比值为0.84/0.91=0.923;由此可见,虽然空心楼盖体系结构的刚度有所减小,但是对结构的规则性有一定的影响,一定程度提高了结构的抗扭性能。

(4)由于刚度的差异,空心楼盖体系结构的位移角也均小于现浇混凝土楼盖体系。但是均远远满足规范的限值要求。两种楼盖体系结构对楼层位移角比亦影响较小,均能满足规范要求。

4.结论

本文通过对空心楼盖的设计方法的介绍与两种楼盖体系的性能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对空心楼盖体系的实例介绍可知,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在满足空间使用要求与经济性能上均优于普通混凝土楼盖体系。

(2)空心楼盖体系在结构性能上均能满足结构刚度和变形的要求。

(3)对于本工程,采用空心楼盖体系结构,对结构的抗扭性能具有一定的贡献,一定程度的提高了结构的抗扭性能。

参考文献:

1.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JGJ/T268-201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技术经济分析[J].混凝土,2011,3:99-101

3.结构概念和体系(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筒芯内模现浇空心楼盖设计的适用方法建议[J].结构工程师,2009,25(2):1-5

楼盖课程设计论文篇(3)

关键词: 企业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 评测方式 实践课程体系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逐渐普及,职业教育也逐渐纳入高等教育的范畴。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和较高从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职业技能,而这些技能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获得。根据“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在培养方案中安排8周的“企业实践”课程。该课程共有8周的实训时间,内容结合企业的实际项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传授从课堂搬到车间,借鉴企业师傅带徒弟的学习方式,结合高校的实验条件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实现从教室向工程现场的过渡。

目前,“企业实践”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所涵盖的工程领域包括:楼宇控制系统组态设计训练项目和楼宇PLC系统设计能力训练项目和楼宇PLC典型应用训练项目。训练项目与目前楼宇智能化技术应用范围基本吻合,与当前企事业单位楼宇智能化技术岗位的要求吻合。

二、“企业实践”课程的课程方案

在目前的教学计划中,“企业实践”课程是安排在高职培养计划的第五学期。从课程的设置时间不难看出,它处于专业课程学习与毕业实践之间,因此在课程地位和作用上是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应用的衔接。它不同于专业课程更注重知识积累和分析的特点,也不同于毕业实践的顶岗实习的综合性要求,是专业课程的一种延伸,在实践课程体系上作为集中实践环节和毕业实践环节的过渡。

“企业实践”课程的训练项目全部来源于企业实际项目,根据教学的具体要求对训练项目进行重新设计和整合,并经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沉淀和积累,编写项目指导书。

该课程的训练项目主要包括三个主要内容:

1.楼宇控制系统组态设计训练

具体内容为:控制要求分析;实时数据库建立;用户窗口组态(画面、组态链接);脚本编写;系统调试。

2.楼宇PLC系统设计能力训练

具体要求为:控制要求分析;I/O点的确定;接线;校线;编程;部分调试;试运行。

3.楼宇PLC典型应用训练

分为三个模块,具体要求为:控制要求分析;电气控制原理图绘制;I/O点的确定;编程;系统调试。

训练项目的具体实践安排如下表所示(以11级一个高职班31人为例)。

表 “企业实践”课程的时间安排

课程要求:本课程注重学生实际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训练将以学生独立接线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实施。训练项目指导书中提供项目要求、阶段性目标、设计要求等,教师先根据指导书提出要求和设计思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系统设计和接线调试,并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做必要的讲解,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参考资料;学生要先预习相关理论知识后再做设计方案,方案经教师审核通过后方可上机或进行实践操作,教师随时辅导。训练规模根据各个项目的不同略有区别,每组人数在5人以下,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企业实践”课程的评价方式

“企业实践”课程从课程设置到课程教学与以往的专业课程相比有很大的区别,首先,该课程占用的教学周期长,达8周,学生在这8周的时间里完全处于实践动手的环境,这与以往的专业课程相比,对实践能力要求大大提高。其次,以往的专业课程通常由一名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而“企业实践”课程由于它涵盖的技术面广、项目多的特点必须由本专业的所有教师共同承担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再次,该课程知识重点不是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是多个工程项目的具体实现和完成。最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要依靠同组学生共同努力完成训练项目,要求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讨论和总结。

根据这些特点,在实践中课程采用多元能力测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即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参与的训练项目从不同维度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成果。多元能力测评方式把学生在建构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能力从多个角度进行测评,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程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测评:

预习环节,对具体项目的事前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对项目相关工程背景的掌握情况,占总分的10%。

项目设计环节,对项目进行总体设计和绘图,占总分的20%。

项目实施环节,包括项目接线、调试、编程等,占总分的45%。

项目总结环节,形成文字和语言,包括报告和答辩,占总分的20%。

团队合作精神,根据学生沟通协调能力进行打分,占总分的5%。

四、结语

经过2013年一届学生的课程实践,学生通过训练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学以致用,在“做中学”形成项目驱动式学习,对项目设计实践流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和思维的正反馈,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

其次,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在项目的训练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的团结协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再有就是教师通过训练项目的反复实践,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深化和具体,更能明确专业理论对实际项目的支撑,因此在教学中更有的放矢地组织课堂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诸慧等.工学结合培养高职应用型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2]王继安.德国教育的企业实践及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高等职业教育,2011.4.

[3]刘利华.项目教学法在项目课程中的应用实例及启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

[4]孙建京.应用性大学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基地研究.[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12.

[5]艾尔肯.海利利.浅谈工程训练中实践能力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8.

[6]高滇淦.基于校企“双元主体”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7]李树林.高职实践教学两个基本问题之思考[J].职教通讯,2007.7.

[8]黄亚妮.国外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特色的评析和启示[J].高教探索.2005.4.

[9]杨国林.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企业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4.

楼盖课程设计论文篇(4)

关键词:物业智能化 教学 问题

物业智能化是我国的一个新兴项目和朝阳行业,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非常大,但矛盾的是许多学校并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因为它要求学生在拥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更应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我院特开展物业管理专业楼宇智能化的课程教学,由于是新的课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行业需求看,物业智能化企业都想招到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马上上岗,以节省培训费用。但我们物业的学生总担心自己所学无法胜任或水平不够而选择改行。这体现出课程教学与行业需求存在错位。

1、“压缩版”教学。效仿本科的“压缩版”教学,强调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动手能力。我校《楼宇智能化》课程一共72学时,但实训课程仅有24学时,达不到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效果。

2、教学计划滞后。对于要适应信息迅速变化的物业智能化行业而言,需要根据行业的最新需要及时修改教学计划。而现在的教学计划都是在前一年就制定好的并按部就班的实施,这不仅体现不出“新”,还使学生不能第一时间学到行业的新技术。

3、实训教学环境不足。物业智能化涵盖楼宇自动控制、LonWorks EIP 教育培训、智能家居控制、消防火灾自动报警、综合布线、卫星有线电视、闭路电视监控与防盗报警、停车场管理、一卡通、背景音乐、可视对讲等11个系统。由于是新开课程,我院目前的实训系统仅有一半,且未实现对学生课后开放。

4、未设置相关配套课程。物业智能化要求学生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除了该行业自身的知识,还需具备相关知识,如电工学、电子学、绘图学、工具使用与操作学等等。而我院并未配置这些相关课程的教学,因此物业学生在实训教学中往往不知道如何看图纸、绘图纸、使用工具及拆装设备元件等等。

5、教师不够专业。该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训教师均为非专业,理论教师出身工厂的高级工程师,对机器设备的运作原理、构造、维护等都很在行,现为我院的副教授。虽然其原工作背景与物业智能化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相关性,但毕竟不是正统科班出身。实操教师是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的,但早期并未学习和接触过物业智能化这个新鲜事物,由于缺乏理论和实操经验,在实操教学上并不能起到专业理想的效果。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低,主动性较差,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对于教师不教的或没教好的内容,学生也不会去学。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和现象,本人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和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

1、坚持以“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为原则。物业智能化需要的是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两者缺一不可,因此物业智能化课程教学应将理论和实操并重。现在的72学时可延长至90学时,理论与实操的比重为。由于我院是高职院校,强调动手能力,实操课的学时甚至可以多于理论课。

2、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设置相关配套课程或教学单元,帮助学生更好更完善地掌握物业管理楼宇智能化的知识。

3、提高教师专业业务水平,让专业教师与社会接轨。教师应摆脱教材的束缚,通过自学、外出培训、在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手段方法不断为自己充电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还能及时将行业新的信息和动态反馈给学生,从而更好的进行教学。

4、改善实训环境,课后开放实训室。尽可能购置物业智能化涵盖的所有实训项目系统,让学生能充分了解和学习,面面俱到。规定课后开放时间,派教师或班干学生进行管理,让有兴趣的学生在课余也能进行实操训练,弥补课堂时间内未做完的项目,提高动手能力。

5、改进考核方式,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对于像物业智能化这种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来说,期末考试可以取消笔试形式。建议采取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的课程设计、项目实训、答辩等考核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6、完善网络课程。将物业智能化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上,使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也能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学习。教师还可以开通在线论坛或加入学生班级Q群,实时为学生提供答疑。

7、加强校企合作,聘请企业精英进入学堂开办讲座或上课。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物业管理楼宇智能化行业要求学时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等。要使学生具备这些软硬件素质,除了对学生提出要求外,教师自身也要具备更高的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我院的物业智能化在这些方面还显得不足,由于是新教学课程,还有改进的空间和时间。

参考文献:

楼盖课程设计论文篇(5)

论文摘要:专业特色建设,对提高本科生 教育 质量,增强社会竞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建筑类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专业特色,进行较为细致的探讨。建筑类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十多个本科专业合并而成,可见该专业的涉及面相当宽广。其业务培养要求中指出,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这样一个基本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各个高等学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制订针对性更强、更切合实际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十分必要。我们在进行多次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力求突出特色,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也应多样化。安徽建筑 工业 学院属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据我院战略 发展 纲要及人才培养规划,确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在学院办学定位前提下,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本 科学 生培养方案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验室成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

2就业目标

比较重点院校,我院学生的入学成绩显然较低,尤其高等学校扩招以后,进入我院学习的生源质量进一步降低,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经过对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发现,我院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大小小的i t公司、弱电公司、设计院等部门,大多数学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因此就业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针对这样的就业目标,我们对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出进一步调整,基本要点是:强化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增设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依托我校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设置智能建筑专业方向;开设其它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别强调电子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科技比赛。从而扩大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

3专业特色建设

处在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3.1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的设立

建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它的专业特色,我们认为应紧紧依靠建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设立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1998年我们在9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立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基本成熟。智能楼宇控制(既楼宇自动化系统)属智能建筑范畴。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应用 现代 计算 机技术、电子技术, 网络 通信技术及电气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建筑物成为具有远程通信功能、办公自动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建筑。实现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系统称作楼宇自动化系统(或称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简称bas)。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含义是将建筑物内的各种机电设备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适应了现代建筑电气行业的迫切需要,满足了建筑电气行业中从事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物业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近几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且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建筑行业。

3.2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的总体特征是“能设计、会操作、懂管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除了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整体优化实验教学选题,重组实验教学,增加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从实验中领略各专业学科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 规律 ,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其中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涵盖:《computer control technology》、《dsp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实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涵盖:《智能建筑设备》、《安全防范》、《电气控制与plc》、《电缆电视技术》、《智能建筑及小区总体方案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同时,由学生参与组建我院“智能建筑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智能建筑实验室”已正式批准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样,其它信息类专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增加相应的综合实验课程。

(2)因材施教,以“优生导师制”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为加快 电子 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挑选优秀学生,创建各种人才创新基地班,并配备具有丰富实践(工程型)的老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科目,或直接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组,接受科研能力的训练,接受创新意识的熏陶,进行特色培养,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和 科学 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将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信息类人才培养领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来,我们取得如下成果:培养的学生,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二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安徽区二等奖一项”、“西蒙杯征文竞赛(智能建筑)二等奖一项”、“

(3)开设综合课程设计,体现职业培训技能

我国 经济 社会的快速 发展 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工程师,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师。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原有的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开设部分综合课程设计。如电子信息专业开设信息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和智能建筑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覆盖工程训练的各个环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调试,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既培养工程能力,又积累工程经验。职业化素养训练应训练学生工作的规范性,综合课程设计引入一定的 工业 界规范与标准来进行学生职业化素养训练,同时,包含一定数量的符合工业界需求的辅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训练。

4结语

我们还在 计算 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信息类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是我院在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有用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体现建筑内涵,是建筑类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是其它类型的高校无法比拟的,是电子信息与建筑两大学科相互渗透的具体实现。它所培养人才,将会占领它所独有人才市场。

参考 文献

[1]陈怡. 教育 本质和通识教育.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委员年会 论文 集.2005.

楼盖课程设计论文篇(6)

关键词:应用型;混凝土结构;人才培养;教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131-02

一、引言

混凝土结构约有150年的历史,与钢、木和砌体结构相比,由于它在物理力学性能、材料来源以及工程造价等方面有许多优点,所以发展速度很快,应用也最广泛。我国是采用混凝土结构最多的国家,在高层建筑和多层框架中大多采用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在铁路、公路、城市立交、地铁隧道以及水利港口等交通工程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建筑业应用最广泛的结构仍然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这门课主要是对建筑结构进行分析和计算,是土木工程专业的考研专业复试科目,是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涉及到结构设计、施工、造价、项目管理等各个领域。以往的教学侧重结构设计,强调理论分析,对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要求较高,这对考研及今后进设计院上班的同学很有帮助,但这种教学模式对部分基础知识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与施工单位所需求的现场技术管理人员的技能要求也不能很好吻合,需要对本门课程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二、本门课程的教学现状和面临问题

混凝土结构是高等院校土木工程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直接影响到本科毕业设计能否顺利进行。该课程内容多、理论性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行业和学生的需求,亟待进行教学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陈旧

混凝土结构课程在我国本科土建类专业已经开设了几十年,主要内容是讨论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受力性能、设计计算方法和配筋构造等,其基本理论涵盖了材料性能、结构设计方法、钢筋混凝土构件承载能力计算及裂缝、变形与耐久性的验算,还涉及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基本知识,这种强调理论学习的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政策,不能满足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国内很多独立学院开始转变思想观念,改革传统的以学科型、研究型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以应用型、创新型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坚定不移地走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着力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模式单一

混凝土结构设计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较强且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要求较高的课程,若仅仅依靠课本讲述理论知识,会使课堂内容较枯燥,同时,对于一些力学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学起来比较吃力,从而致使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随着网络资源的丰富和各种专业教学软件平台的推广,传统的以讲为主的授课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能引导学生创新,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薄弱

目前本门课程是4个学分的理论课和1个学分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后,时间为一到两周,采用集中教学的方法。但这样的安排仅能完成一项课程设计,通常内容为混凝土单向肋梁楼盖的设计,无法涵盖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对知识的巩固十分不利。实践教学的匮乏,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难以和实践相结合,对结构的设计计算和构造要求的应用缺乏直观的认识,专业知识难以融会贯通,将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甚至影响到毕业生到工作单位后的工作适应期。

三、教改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一)将平法制图、识图引入教学环节中

目前大多的混凝土结构教材仍采用传统的那种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布置图中索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方法,这种传统的方法较形象便于学生理解,但较烦琐且整体性较差。现在建筑行业已经广泛使用平法标注,也就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即构成一套新型完整的结构设计。一方面,为了与市场相吻合,在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引入结构施工图的识图环节,在课堂上借助钢筋算量及结构设计软件将二维结构施工图转化为三维钢筋模型,让学生对结构的配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趣味性和识读图纸的准确性。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将分为两部分:结构设计部分由考研或今后从事结构设计方向的学生完成,设计好的成果由今后从事施工管理岗位的学生用平法制图,并结合标准构造详图,汇出钢筋表,算出钢筋量。这种考虑学生今后不同发展方向而指定的教学模式,符合的社会岗位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二)采用较为灵活的分散式大作业的工程案例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目前的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课程结束后,时间为一到两个教学周,采用集中教学的方法。但这样的安排仅能完成一项课程设计,通常内容为混凝土单向肋梁楼盖的设计或简单的框架计算,无法涵盖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对知识的巩固十分不利。

为强化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引导地位,可采用较为灵活的分散式大作业形式进行工程案例的设计,围绕一实际框架结构或砖混结构建筑施工图,要求学生分别完成楼面板、梁的荷载计算及承载力的计算和配筋设计、框架柱偏压承载力的计算和设计、楼梯和雨棚的设计。大作业以小组形式完成,每组由四名成员组成,学生可根据自己就业需求和兴趣自由选择,两名同学负责计算,另外两名同学负责绘图。在完成大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查阅各种文献和图集,从而提高了其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工程应用性,使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真正做到“懂设计”、“会画图”。

(三)建立电子试题库

我国在建筑结构设计行业实行注册结构工程师制度。注册结构工程师分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和二级注册结构工程,是指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依法登记注册,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和注册证书,从事房屋结构、桥梁结构及塔架结构等工程设计及相关业务的专业技术人员。注册考试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到《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等内容,这与混凝土结构的教学内容包含的钢筋混凝土材料、结构设计方法、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等内容相对应。然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与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标准仍存一定差距。这与当前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协调,为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从事结构设计、工程施工和项目管理等工作,与当今土木工程行业社会需求接轨,本课程将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教学中,逐步建立包含注册结构师考试的电子试题库。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的特点是计算与构造并重,学生在掌握设计计算的同时要熟悉行业规范。因此通过学生自己练习和老师讲解试题库里这些与现行规范结合得很紧密的试题可很好地提高学生对构造要求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学生对规范的重视和熟悉程度。

四、结语

在当前独立学院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背景下,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社会行业和学生自身的需求,混凝土结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在整个专业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改经过了两届学生的实践,教改前后相比,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增强明显,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效果较好,最终考核成绩较理想,达到了预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解国梁,郭巍,张兆强等.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教改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03).

[2w羽习,吴英瑶.结合网络应用促进《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5):194-196.

[3]张芹,孙冬梅.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53-56.

[4]许英等.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3(17):88-91.

[5]曾祥蓉等.提高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3,3(22):109-111.

[6]申向东,李平.“大土木”工程类主干课程体系整合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85-86,90.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Concrete Structure Course Based on Educating Application Oriented Talents

WANG Xiao-ni,LU Yi-jun

(Zijin College Online,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Nanjing,Jiangsu 210098,China)

楼盖课程设计论文篇(7)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工作过程

Abstract:Curriculum system is the core of vocat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is to develop the key objectives to be achieved.In this paper,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combined with engineering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electric automation voca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and practice.

Keywords:Work process;electrical automation;curriculum system

1.引言

目前,高职院校正在积极进行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的专业改革和建设,并积极探索和创新高职办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就成为关键。

构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以什么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也就决定了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同时课程体系也体现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规律,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2.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2.1 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

当前课程内容缺乏整体性,具体表现在: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不够完整,跟不上电气行业实际发展趋势,同时教学内容重复现象严重;实践教学深度不够,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的现象,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安排。

2.2 学科本位思想的课程模式尚存

学科本位思想至今对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仍产生重要的影响,表现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结构设置还沿用着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模式”,甚至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也几乎没有向能力本位转换,习惯于“学科课程”的思考方式。

3.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3.1 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是指完成工作任务需要采取的行动和规范、内化的知识和素养,是通过按照工作过程完成工作任务而获得的训练和认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学习的内容多、覆盖面广为达到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课程开发是关键。课程体系构建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作为理论指导,在专业培养目标上满足职业岗位要求.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以相关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课程设置必须与工作任务与职业要求相匹配,并以工作任务为依据选择、组织课程内容,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引进企业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在模拟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让学生通过工作实践,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3.2 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能满足本行业岗位或多岗位转换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课程要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并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也要考虑其动态性和前瞻性,要不断适应我国自动化行业发展的趋势。

3.3 以项目为主体建设专业核心课程

项目课程的总体理念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在设置项目课程过程中以产品、工作对象、操作程序、设备或系统的结构、岗位、典型工作情境等为逻辑线索而展开。例如本专业的核心课程《PLC控制技术》选择恒压供水系统作为教学载体。对其控制对象进行任务分解,分为9个学习模块。

3.4 以典型技术为主线设置技术课程体系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典型的宽口径专业,其覆盖的岗位为各类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其核心的职业技术能力主要包括六大部分:电工电子设备安装调试基本能力,以PLC技术、单片机技术、常规电器控制技术、交直流调速技术、供配电技术为核心的控制系统安装、设计、维护能力。对应六大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典型技术为主线我们设置了电工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单片机技术、P砚技术、变频调速技术、组态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供配电技术等8门技术课程。

3.5 以典型应用为主线设置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设置了楼宇自动化方向,以楼宇自动化为电气自动化的典型应用为主线设置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建筑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楼宇自动化行业已形成了稳定的产业链,直接拉动了对智能楼宇新职业人才的需求。但是楼宇智能化工程设计、管理、安装与调试人才等各层次人才严重不足。通过对岗位群的分析,核心的技术应用能力主要包括: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施工安装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操作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测试、维护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调试、故障排查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设计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施工管理能力,能力分层递进,对应楼宇自动化应用技能的培养,以电气自动化技术典型应用为主线,我们设置了供配电与电气照明技术、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建筑电气消防、综合布线系统、安全防范与监控系统、楼宇设备自动控制系统、智能小区与弱电工程新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等8门职业技能课。

4.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实施

4.1 组建由相关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构成的课题开发组

课题组是进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和实施项目研究的组织机构。我院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组是由机电企业具有丰富工作与管理经验的优秀行业人员、课程专家和本院的专业学科带头人所构成。

4.2 建设专业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内容的开发应从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出发,以实际工作任务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任务学习,进行知识的探索和职业能力建构。在设置项目课程过程中以产品、工作对象、操作程序、设备或系统的结构、岗位、典型工作情境等为逻辑线索而展开。

4.3 基于工作过程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

例如原有专业课程体系中{PLC技术应用》、《变频调速技术应用》两门课程的知识,是在工作岗位上综合应用的,因此新的课程体系开设了一门综合性的项目课程(PLC控制线路运行维护》。工作任务与基础课程有密切的关系。比如英语课程,在实际工作中,新设备、新器件的说明文字都是英文,要消化这些资料必须具备一定的英文水平。目前英语教学与工作任务割裂开来,导致学生为学英语而学英语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可以把英语教学一部分学时)融入到相关的项目课程中,比如《电子产品制作与检修》,产品制作时只提供英文资料让学生设计、制作、焊接和调试收音机电路。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中,把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各项目课程中。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职业素质教育,没有另外开设专门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

4.4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对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我们取消了原来的实验和实习,将理论讲授、实验、实习合为一体,课程教学全部在实训室完成。以项目为导向,采用边教边学、边学边做、学做合一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项目开发的主体,体验到学习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一致性,不仅明确了要干什么,也知道了怎么做才能更好,极大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5.结语

在我院经过两年的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了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细化了岗位方向课程,拓宽了学生就业口径,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企合作、项目引导、分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按需办学。

参考文献

[l]赵威.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研究与实践阴.职业技术,2010(10):39-40.

[2]卢小锦.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教育与职业,2011(36):24-25.

[3]黄云龙.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整合[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58-40.

[4]红彬.高等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资讯,2011(14):82-8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