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发热患者的护理

发热患者的护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15 18:14:48

发热患者的护理

发热患者的护理篇(1)

【关键词】  发热;隔离区;护理

2009年全世界爆发甲型流感疫情,我国部分地区疫情也日益严重,为防止疫情传入部队,损伤广大官兵身体健康,我院领导决定设立发热隔离区,凡院

内出现可疑发热病号均送入诊治,直至体温正常且无传染性后方可解除隔离。我院官兵学员多为青壮年,多无严重的基础病,只要在治疗的同时精心护理,可有效缩短病程,防止并发症出现。2009年9月至12月,我院门诊部对280人次的发热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均痊愈解除隔离,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80人次均为男性,年龄18~22岁,平均20.5岁。其中低热(37 ℃~38 ℃)140例,中度发热(38 ℃~39 ℃)80例,高热39 ℃以上20例。

1.2 治疗方法 抗病毒治疗为主,若伴有细菌感染因个人情况予头孢菌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治疗,辅以退热、补液等对症处理。

1.3 结果 280人次发热患者均痊愈解除隔离。wwW.133229.COm

2 护理对策

2.1 心理护理 新时代的部队官兵学员多为独生子女,性格较脆弱,非常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由于在部队院内实施封闭式管理,大部分人员对甲型流感的情况了解不足,因此我们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交谈,耐心地介绍甲型流感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告诉他们其实甲型流感和普通感冒一样,只要发现及时,治疗得当,很快就能康复,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等情绪,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愉快地接受一切治疗及配合护理[1]。

2.2 发热早期护理 发热早期,患者全身状况较差,饮食睡眠也较差,在治疗的同时应时刻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反应和不良反应,若出现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处理好突发状况。发热早期是治疗的关键,护理也至关重要:(1)若出现高热不退可及时予以物理降温;(2)在液体量和滴数控制上也要掌握好;(3)要准确记录好体温、血压和尿量。

2.3 治疗中期护理 患者体温均有所控制,但体质较差,应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同时还应该做好甲型流感卫生宣教及咨询,指导正确的咳嗽及咳痰方法,练习深呼吸,防止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有吸烟习惯者劝告停止吸烟,室温控制在18 ℃~22 ℃,避免过低,引起重感。若有体温正常者,应及时将其迁入到隔离区内的非发热区内观察。防止交叉传染。

3 恢复期护理

3.1 一般护理 (1)了解补液及用药情况,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神志、体温、心率、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防止引起不适,详细做好护理记录;(2)观察呼吸情况,应密切观察呼吸的频率、幅度;(3)如有体温反弹应及时迁回发热区并报告医生继续治疗。(4)各项治疗护理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对肺功能较差或无力咳嗽的患者,随时协助咳痰或定时吸痰,严格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防止发生感染。

3.2 环境护理 由于隔离区内人员较多,周转也快,各类物品容易受到污染,极易发生人员接触性感染,因此要勤换床单、对室内外环境定期消毒,督促患者做好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并保持房间通风,提高空气质量。

3.3 饮食护理 发热患者由于身体状况较差,食欲差,消化吸收功能差,我们耐心做好思想工作,鼓励进清淡饮食,可补充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但不宜过饱,以免加重心肺负担。

4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4.1 肺部感染 发热患者伴细菌感染可造成免疫力低下,肺功能减退,所以,治疗期间尽量采取预见性护理是防止或减轻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常规预防性雾化吸入,注射用氨溴索30 mg静推,每日3次,必要时留痰标本送检,为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4.2 病毒性脑膜脑炎 患者身体状况差,抵抗力低下时,流感病毒有可能通过血液侵入脑部,损伤脑组织,引起病毒性脑膜脑炎,因此要注意观察患者神志,多与其交流对话,嘱其多饮水,保持大小便通畅,视患者体质及病情,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锻炼。

4.3 病毒性心肌炎 严重病毒性感冒时病毒易侵入体内导致病毒性心肌炎,若不及时处理会有生命危险,因此要严密注意生命体征,若患者出现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要及时请医生听诊,做心电图检查,及时转运到上级医院就诊。

5 小结

发热隔离区内患者,只要在发热早期、治疗期、恢复期进行良好的治疗护理,均可痊愈,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低。

发热患者的护理篇(2)

关键词:传染病发热症状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2-0170-03

传染病患者发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散热减少或产热增多或者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临床上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传染病的发热多由感染因素引起:如伤寒、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流感、脊髓灰白质炎,急性传染性肝炎、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现对传染科病患者常见的发热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我院近3年来收治的传染病患者发热症状护理作一回顾性总结。

1临床资料

我科3年来共收治2400例传染病患者,男1810例,女590例,年龄6~53岁。其中伤寒57例,占2.37%,手足口病421例,占17.54%,肝炎307例,占12.97%,其他1615例,占67.29%。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问题,经过我们积极的发热症状护理,患者均能以良好的发热症状状态接受治疗。

发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散热减少或产热增多或者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临床上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传染病的发热多由感染因素引起:如伤寒、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流感、脊髓灰白质炎,急性传染性肝炎、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2 护理评估

倾听患者的主诉,询问发热开始的时间、程度、持续时间及其规律性,评估热型。

2.1 发热的一般伴随症状

如不适的皮肤温度、头痛、抽搐、全身肌肉酸痛、昏睡、虚弱、食欲不振、口渴、口唇干裂、皮肤干燥、颊面潮红、出汗增加或冒汗、寒战、皮肤起鸡皮疙瘩、尿量减少且色浓、脉搏快,呼吸急促等。生命体征:包括目前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及其变化的规律性。精神状态:如躁动不安、昏昏欲睡、意识混乱的程度。皮肤与血液循环状态:如皮肤的完整性,皮肤有无疹子、皮肤的弹性、湿度、温度颜色等。

2.2 发热的相关因素

最近有无过度疲劳的情况,最近有无接近传染病患者,有无过度暴露于太阳下,是否授受放射线治疗与化学治疗。最近所处环境的卫生、温度、空气如何。是否服用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利尿剂、中枢神经抑制剂、抗抑郁药、血管收缩剂等。以及服药的间隔时间的最近服药时间,老年人由于生理变化的特殊性及各种疾病的影响,体温更易变化,因此,需评估他们的室内温度,居住环境,活动程度,对天气冷热的反应及疾病史,以判断他们是否体温调节失常。有无创伤,如外伤感染、手术。最近的饮食清洁度。既往有无白细胞减少。最近是否喝过烈酒或咖啡样饮料。

3护理措施

3.1 饮食与液体的摄取

向病人解释发热是一种消耗性疾病,一方面代谢增加,使各使营养素大量消耗,如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另一方面,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吸收,因此,宜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并注意进食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病人因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故应依其饮食爱好提供美味可口的饮食,并嘱其少量多餐,以增进食欲。指导患者了解摄取充足液体的重要性。除非有肾脏疾病或心脏疾病的限制。否则应保证每日入水量在300ml左右,防止脱水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同时向患者解释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的原因。对不能进食者,应给予静脉输液或鼻饲指导病人在天热或运动或增加液体的摄取,防止中暑。若病人有脱水现象,应监测出入水量,并维持出入量的平衡。

3.2 观察发热的症状和体温的变化

让病人了解发热的早期现象,如皮肤发红、头痛、疲劳、食欲不振等。监测生命体征,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4次,高热时 4h一次,行降温处理,半小时后再测一次,直至退热后3d,同时注意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测量患者的摄入量和出量。如尿量、体重,了解体液平衡情况,监测病人血尿检验报告值,如白细胞计数、电解质等。

3.3 穿着与舒适方面

评估病人是否穿着过多或被盖过于暖和,指导其正确穿衣或盖被,以利散热。病人寒战时宜给予保暖,预防感冒。注意调节宜温和环境。适宜的室温可防止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体温上升期,由于寒战,室温应稍高些。环境应舒适、安静,避免噪音,直射光线,污染空气与知觉的刺激。

3.4 注意休息

发热时由于代谢增加,消耗多、进食少,故体质虚弱。休息可使代谢维持在最低的水平。高热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

3.5 口腔护理

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口腔内食物残渣利于细菌繁殖,同时由于维生素的缺乏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口腔炎的溃疡,故应协助病人晨起、餐后、睡前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并减轻口腔干裂、口干、口臭等现象。

3.6 皮肤护理

高热病人在退热后往往大量出汗,故应随时擦汗,更换汗湿的衣物、被套、床单,防止受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应长期卧床者,还应协助翻身,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7 及时给予病人降温

一般体温超过39℃以上时才给予物理降温,包括面部冷敷全身冷疗。物理降温无效时,还可采用药物降温法,并应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4特殊人群发热的护理

一般小儿发热的护理:肛温在38℃~38.5℃,则减少被盖,多喝开水,使用冰枕;肛温在38.6℃~39.5℃,则给予解热镇痛剂,较小幼儿给栓剂;肛温在39.5℃以上,则给予温水擦浴,对3~4 岁儿童效果最佳。一般老年人发热的护理,使用冰袋快速降温,向病人宣教保健知识,如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感冒;天热时不过度活动;穿淡色、质量通风的衣服;吃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饮食;补充液体;热时使用冷气或电扇;居住环境通风良好;同时,应让病人了解发热的危险性,症状预防及处理方法等。

5结论

传染病的发热并非寄生物成分或其产物直接刺激引起,而是通过后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产生的脊质―内源性致热原所引起,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升高,体温调定点如同一标尺,如体温调定点升高,而实际体温低于此点,则病人出现寒战、发抖,血管收缩,以此使体温升高来适应该调定点。当实际体温高于此点时,导致出汗,血管扩张,喜冷饮或用其他措施促使体温下降以符合该固定点,发热是传染病的突出症状,也是许多传染病的共同特点,各种传染病的发热时间长短不同,程度不同,热型也各具特征,对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护理评估中要注意观察。

参考文献

发热患者的护理篇(3)

1临床资料

资料选自2010年6月――2013年1月在本院经CT或者MRI确诊是脑出血并感染性发热的患者120例,其中男85例,女35例,年龄为45-80岁,平均年龄为(60±1.56)岁。入院后,每4h测量患者体温1次,超过37.5℃即为发热,并检查患者的血、尿、常规、胸片以及尿和大便培养,同时每天检查患者的皮肤是否破损或者感染。

2感染性发热的原因分析

脑出血患者的体温均比正常范围或以下,体温增高需排除患者出现吸收热、脱水热和中枢性高热等情况。感染性发热常出现在脑出血的昏迷患者中,感染常发部位在呼吸道、泌尿道和口腔等处,一旦发现脑出血患者出现发热,需及时找出原因,并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1]。

2.1泌尿系感染泌尿系感染是脑出血患者常见的感染之一,特别是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尿道黏膜类损伤,导致细菌逆行发生感染。同时患者进行激素类的药物治疗,会降低机体的抗炎抗病能力。抢救患者时,由于病情急迫,部分医生来不及进行无菌操作,势必会引起泌尿系感染。

2.2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已经成为脑出血感染性发热的主要因素,需予以高度重视,肺部感染的原因有:患者的年龄偏大,降低了肺部的顺应性,增高了肺泡的通透性,呼吸功能不健全;患者意识不清,吞咽时存在障碍,并且颅内高压等会引起呕吐,致使患者出现误吸;患者的中枢神经发生功能紊乱,极易出现肺水肿;使用脱水剂会导致患者的体液减少和痰液粘稠。这些原因都会导致患者痰液咳出困难,积存在气道及肺泡内,造成肺部感染[2]。

3护理方法

3.1紧密观察体温情况每4h需对患者进行1次提问检测,并做好体温记录,一旦发现患者的体温出现异常,需及时向医生报告。

3.2饮食护理脑出血患者常常出现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等的情况。有吞咽障碍或者意识不清的患者,可进行静脉补液或短暂禁食。病发后的3d左右可给予鼻饲。鼻饲前需检查患者的胃管是否已经在胃内,并将患者床头抬高约25d,保持患者头偏向健康的那一侧,再遵循操作流程对其进行鼻饲。鼻饲量需控制低于250ml,鼻饲时需放慢速度,从而减少因胃反流出现的食物或液体误入气管,鼻饲液温度需控制于40-50℃之间。注入食物及药物之后,都要用温水对胃管进行冲洗,从而避免因残留在胃管内的食物发酵变质,引起感染。鼻饲半小时内不宜对患者进行移动,以防患者出现反射性呕吐,引起吸入性肺炎。

3.3躺卧护理脑出血患者处于昏迷时,常会出现舌后坠而阻塞呼吸道,导致缺氧。另外患者误吸呕吐物和口咽分泌物,均会造成缺氧。因此,护理人员需保持患者侧卧位或者平卧位,并让其头偏向未受伤的那一侧,放低患者的口角位置,从而有利于其口内的分泌物排出。

3.4留置导尿管护理脑出血患者因中枢神经遭受抑制,故对于刺激反应不会太敏感,常出现尿失禁或者尿潴留。因此,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的尿道口及其周围的清洁卫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需选用气囊性导尿管,并严格实行无菌操作,每天用0.05%的络合碘对患者的尿道口及其周围进行2次擦洗,再用250ml的生理盐水混合硫酸庆大霉素冲洗膀胱2次。另外,每周需更换1次导尿管,避免发生泌尿系感染。

3.5皮肤护理为预防褥疮发生,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护理,常见的护理方法有:保持患者的床铺干燥、清洁,每日清理患者的呕吐物和与排泄物;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按摩患者的骨隆突处,翻身时不能进行拖、拉、推等激烈动作;于患者褥疮多发部位放置衬垫,并对受压部位时常按摩,观察并记录受压处的肤色及温度变化,从而防止患者局部出现持续受压。

3.6呼吸道护理喂食或其他情况导致的呼吸道异物及分泌物,可采取咳嗽的方式,抵御患者的肺部发生感染。故对于意识比较清晰的患者,护理人员应鼓励其进行深吸气与咳嗽,从而将异物或排泄物咳出。而意识障碍患者则需定时对其刺激吸痰,吸痰时需要合理地进行操作,并控制次数,避免对患者喉部黏膜造成损伤。且各类操作均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进行,预防患者出现肺部感染。

3.7保持环境安静脑出血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保持病房内环境的安静,不能时常搬动患者,并减少亲属探视,禁止在病房内出现人员喧哗的情况,从而保证患者能得到充足的休息。

3.8康复护理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之后后,可对其实行早期的康复锻炼,帮助其瘫痪的肢体能够活动。并时常按摩患者的肢体,保持其肢体功能正常,防止出现肌肉萎缩及足下垂的情况。恢复期需加强对患者机体的抵抗力和语言矫正等训练,从而帮助患者早日康复[3]。

4结果

观察并分析脑出血患者整体的病情变化,寻找出引起感染性发热的原因,从而对患者精心的护理,能有效降低脑出血患者的感染性发热机率,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发热患者的护理篇(4)

[关键词] 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感染性发热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3(a)-0135-03

根据ICU病房收治老年患者的特点,观察发现老年患者长期应用呼吸机,生活不能自理,鼻饲饮食,基础疾病多,引起的感染性发热,一般在38~39℃之间,单纯药物降温效果不好,对于老年患者,高热可使脑血流量、脑组织氧代谢增加,加重脑细胞损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降温方法以预防或控制高热对脑组织的损害。传统的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局部冰敷(放置冰块于机体大动脉处)等降温方法降温速度慢,且极易反弹,对一些特殊患者还需慎用。本研究对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12月30例发热患者采用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发热患者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76~93岁,平均(82±3)岁。60例老年患者,其中肺部基础疾病所致呼吸衰竭应用呼吸机20例,老年痴呆后长期卧床排痰无力呼吸衰竭所致应用呼吸机14例,呼吸肌麻痹所致呼吸功能抑制应用呼吸机8例,肺癌晚期全身衰竭应用呼吸机12例,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应用呼吸机6例;肺部感染28例,泌尿系感染12例,胃肠道感染11例,不明原因发热9例。将60例发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传统降温(30例)和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采用降温措施前腋下体温等经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体温均在38~39℃之间,均给予药物降温(新癀片)后再进行物理降温。

1.2 方法

1.2.1 降温方法

1.2.1.1 传统降温组应用药物后用局部冰敷、温水擦浴、酒精擦浴方法进行物理降温,每隔30 min行擦浴1次,且用于冰敷的冰块融化后要及时更换,以保证降温效果,同时要注意变换冰块放置位置,以免冻伤局部皮肤,按常规方法进行护理。

1.2.1.2 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组(温度可设定在30~39℃)应用药物后,设定电冰毯降温值,降温值比患者实际温度低0.5~1.0℃,且根据患者体温变化的趋势,进行调整设定值,使其缓慢平稳降温。有研究表明,降温后30 min复测体温并不能正确反映降温措施的真实降温效果,降温后20 min体温开始下降,降温后50~60 min体温达最低值,降温后80 min体温回升,因此,分别在60、80 min、3、12 h进行测量并观察记录,按以下电冰毯降温各个阶段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整个过程还应贯穿安全、舒适、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1]。

1.2.2 护理措施

1.2.2.1 心理护理治疗前向患者或家属讲明治疗的目的、方法、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使其对治疗有正确的认识,保证患者安全使用电冰毯。

1.2.2.2 电冰毯的护理使用前检查电冰毯性能是否良好,然后将冰毯铺在床单下、气垫床上,正确连接电源、导水管及冰毯,水箱内水量适宜,现用现加。停用后要及时放出水箱内的水,以免形成水垢或变质,影响机器性能。导水管外用不导电的塑胶管包裹,以保证安全。运行过程中,要注意主机的情况,如管道是否通畅,有无扭曲,主机是否缺水报警等,如不及时发现,冰毯就会发热造成患者体温不下降,严重者甚至烫伤皮肤,故不可忽视,还应注意体温探头是否在位、夹紧等。传感器感应的体温在整个降温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探头脱落,由于外界的温度比患者的体温低,感应器显示的体温低于所设定冰毯机的下限温度,冰毯机则不会再启动制冷,易引起患者体温的反弹[2]。

1.2.2.3 降温时机的选择降温时机应及时准确,当患者寒战时,全身表面及肌肉高度收缩,体温处于上升期,如果此时采取物理降温,便会产生对抗性刺激,导致体温继续上升,此期应给予保暖,让患者处于安静状态,待寒战消失,出现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尿量减少等表现时属高峰期,再行物理降温,效果更佳[3]。

1.2.2.4 患者的护理①应用电冰毯前的注意事项:室内环境温度以18~20℃为宜;建立良好静脉通道,我科一般使用电冰毯的患者均建立深静脉置管,因为使用电冰毯后,浅表血管收缩,静脉穿刺较困难。电冰毯应铺于患者肩部至臀部,不要触及颈部,以免因副交感神经兴奋而引起心跳过缓。毯上不铺任何隔热用物,以免影响降温效果,可用单层吸水性强的床单,及时吸除因温差存在产生的水分。床单一旦浸湿,要及时更换,以免引起患者的不适。②体温的监测:降温的速度为0.5~1.0℃/h,3~4 h内达到设定温度,不可降温过快,为确保体温的准确性和患者的安全,定期用水银柱体温计腋测与传感器持续监视,双路监控进行对照,发现误差及时纠正。患者使用电冰毯主要为物理降温,兼监测体温作用,使患者腋温一般控制在36.0~37.5℃之间,或根据医嘱设定合适的温度,当温度降至预期目标时,增加一个缓慢的复温过程。应加强体温监测,及时停用冰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③密切观察患者变化:体温降低过多容易引起呼吸减慢,心血管功能紊乱等并发症,故应给予患者持续的心电监护,每小时监测脉搏、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1次,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如发现患者寒战,面色苍白,脉搏、血压、呼吸有改变,应立即停止。④皮肤护理:加强各项基础护理,特别是皮肤护理。使用冰毯时患者的应是平卧位,保证体表与冰毯大面积接触。避免低温下皮肤受压部位血液循环速度减慢,局部循环不良,产生压疮,每隔1~2 h翻身1次,按摩局部皮肤,减轻受压,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冻伤和压疮。患者足部置热水袋,以增加患者的舒适感[4]。试停电冰毯期间,增加翻身次数。密切观察患者情况,由于低温可使心排出量降低,因此,患者平卧翻身时要缓慢、轻稳,以防出现性低血压。如发现皮肤青紫表示静脉血淤积,血液循环不良,应立即停止使用,降温完成后要及时撤掉冰毯,避免冷、硬的冰毯对皮肤造成损伤。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降温方法效果比较

结果显示,在降温处理前及治疗60 min后两组受试者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治疗80 min、3 h、12 h后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组显示出更好的降温效果(P < 0.001)。见表1。

2.2两种降温方法不良反应比较

结果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987,P < 0.05)。见表2。

3 讨论

对ICU老年患者采用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由于电冰毯的温度可自由调控,可使患者的体温平稳下降,有效地降低大脑耗氧量,维持大脑血流量和脑细胞能量代谢,而且使整个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反应明显下降,从而对机体起到保护作用。电冰毯不仅能降低体温,而且对预防压疮、控制感染有一定的作用。高热时,皮肤潮湿,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压疮,降低体温可减少渗出,保持皮肤干燥,有利于防止压疮的发生。同时,由于降温过程中冰毯面积大,降温时间持久,不需要更换冷源,减少了护理工作量,解决了传统物理降温方法的不足,科学而实用。本研究结果显示,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组在3 h内即可将患者的体温控制在设定的范围内,两种降温方法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01),提示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组在短期内平均降温速度较传统降温组快。有研究显示,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这种缓慢的降温方式不易引起患者呼吸、心率、血压明显的变化及寒战、抽搐,患者容易耐受,值得推广[5-6]。本研究通过对由两种降温方法所出现的体温反弹、皮肤反应、寒战、生命体征变化等进行比较,可见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组这种缓慢的降温方法,不易引起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寒战、体温反弹、皮肤反应的发生率低,提示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可作为治疗感染性发热的优选方式,值得推广。

总之,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各阶段的护理,应做好各个阶段的护理预案及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治疗过程顺利进行。对患者实施降温各阶段护理是电冰毯控制体温治疗感染发热患者安全、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静.高热患者物理降温的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0,10(7):473-474.

[2]万艳慧.医用电冰毯治疗中枢性高热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7,2(38):2.

[3]黄亚平.物理降温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J].中国社区医师,2007,9(11):127-128.

[4]周明芳,舒勤,李魏.发热患者降温方法研究进展[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6):11.

[5]林娟,胡海红.冰毯降温仪不同降温模式下的并发症观察[J].护理研究,2004,18(6):997.

发热患者的护理篇(5)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 小儿高热 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83-02

当小儿腋温大于37.4℃时即可判断为发热,如果腋温一直呈上升趋势且超过39.1℃即可确认为高热。高热时间超过14天以上就必须采取更为强效的治疗方式,介于小儿高热对患儿的危害极大,如果没有及时采取降低体温方法的话可能会发生癫痫、死亡等严重现象。电解质失调、酸中毒在高热患儿中的发生概率都较大,只有采取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才能有效的降低疾病带来的隐患。我院选取了2009年2月~2012年10月于儿内科进行高热治疗的患者120例,对其中两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个性化护理方式,观察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2月~2012年10月于我院儿内科进行高热治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A组60例和B组60例。A组有女性患者29例、男性患者31例,患者年龄维持在11~31个月之间,平均年龄19.2月,患者体温维持在37.9~40.7℃之间,平均体温39.8℃,患者病程维持在0.4~5.1d之间,平均病程2.2d;B组有女性患者28例、男性患者32例,患者年龄维持在12~29个月之间,平均年龄18.9月,患者体温维持在37.9~40.6℃之间,平均体温39.7℃,患者病程维持在0.6~4.9d之间,平均病程2.1d。比较A组和B组的病程、性别、体温等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针对A组60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指导患儿家属进行用药和饮食,吩咐患儿以卧床休息为主,且不能覆盖太多厚实的被褥,方便患儿身体进行散热,保持病房适宜的温度和干燥度,要让患儿休息在空气流通的房间内,如果需要外出活动的话也不需要穿戴太过厚的衣物。患儿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多食用蛋白质、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对于体温过高的患儿还要及时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帮助患儿缓解病情,对于患儿的异常变化要及时告知医生,并采取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针对B组60例患儿在使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还要进行个性化护理。首先要对每个患儿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和记录,针对患儿的差异之处进行个性化护理模式的制定和实施,不断降低护理过程中患儿及其家属的精神负担,在个性化护理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并加以运用,为患者提供科学、舒适的护理。

1.2.2 调查方法。治疗和护理结束后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出两种护理模式的满意率。发放120份问卷到患者家属手中,采取无记名的调查方式,全部问卷均回收成功。

1.3 统计学方法。我们使用SPSS公司推出的SPSS10.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检验的方式适合计数资料,同时将t检验的方式运用在计量资料中。当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时(P

2 结果

检查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和护理后体温均有大幅度下降,采取常规护理的A组1、3h的降温效果、调查满意度均低于采取个性化护理的B组,A组患儿发生并发症的人数也要高于B组,两组之间护理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

3 讨论

小儿产生高热症状的原因是复杂多类的,一般情况下病毒感染、细菌性感染的概率较大,需要采取B型超声波、胸部X线检查等方式来确认是否有其他严重疾病。针对高热患儿采取紧急处理的方式很有必要,拭浴、冷敷是降低并发症、后遗症发生概率的重要手段,帮助患儿在短时间内降温。将毛巾放入酒精和水配比为1∶1的溶液中,对患儿的腋窝、肢体、额头等部位进行擦拭,加快体热的散发。我院针对A组和B组患者采取的护理方式不同,常规护理和个性化护理同时进行的B组患者在满意率上高于单纯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的A组,减少了患儿发生并发症的概率。采取个性化护理模式是指深入了解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在患者特点的引导下进行专项护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对患者而言科学、合理的护理是减轻自身疾病痛苦的重要因素,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降低各方面的压力和刺激。针对小儿高热患者采取个性化护理的方式效果显著,获得了患者家属的广泛认可,值得各大医院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发热患者的护理篇(6)

【关键词】现代模式护理;小儿高热惊厥;应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43-01

本文就我院收治的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给予现代模式护理,并取得良好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85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5)。研究组40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在6个月至7岁,平均(3.11±1.36)岁;体温:38℃至40℃有28例,40℃以上有12例;首次惊厥有25例,复发惊厥有15例。对照组45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在5个月至6岁,平均(3.03±1.31)岁;体温:38℃至40℃有32例,40℃以上有13例;首次惊厥有28例,复发惊厥有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史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模式,护理内容主要包括应急处理、呼吸道保持通畅、体温观察、药物指导及病情观察等。而观察组患者行现代模式护理,护理过程如下。

1.2.1病情观察对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主要包括患者呼吸、血压、体温、心率、瞳孔及意识状态等进行严密观察和记录,并做好相应的急救护理措施。当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情况下,需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相应急救工作。

1.2.2心理护理当患儿出现惊厥现象时,很多患儿家属容易产生紧张、焦虑、不安、恐惧等心理情绪,导致患儿家属在临床配合治疗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发挥。这时,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患儿家属心理状态,对惊厥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以消除患儿及时家属内心顾虑,积极配合护理人员治疗护理工作。

1.2.3高热护理高热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中,需对患儿降温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主要包括呼吸、意识、面色、体温等,并做好急救准备[1]。在患儿退热时,出汗量较大,护理人员应定期擦干汗液,更换衣被,避免患儿着凉。在高热状态下,患儿容易唾液分泌将有所减少,口舌较为干燥,容易引发齿龈炎或舌炎,因此应定期清洁口腔。

1.2.4惊厥护理若惊厥时间较长,容易出现缺氧性脑损伤。所以,当患儿出现惊厥时,需及时采取急救措施,使患儿能够在短时间范围内减少或停止抽搐,同时采用针次或按压患儿人中穴和合谷穴,并采取强刺激干预措施[2]。但是注意不可在短时间范围内多次使用镇静药物,抽搐时必须做好相应的安全护理措施,以避免患儿出现坠床意外。

1.2.5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该主动向患儿介绍和节将高热惊厥疾病相关知识,以提高家属对疾病知识的认知程度,并指导患儿家属掌握准确的惊厥急救方法,叮嘱患儿及其家属需加强身体锻炼,使患者体质得到增强。

1.3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则用均值标准差(χ±s)来表示,组间对比资料用t来检验,若P

2结果

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5.1±1.8)h,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7.6±2.5)h,研究组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观察组惊厥复发率为3/40(7.5%),研究组惊厥复发率为8/45(17.8%);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39/40(97.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36/45(80%),两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高热惊厥属于常规儿科急性病症之一,常见于婴幼期人群,主要是患儿神经纤维髓鞘未发育完善时,在各种刺激应激反应下,大脑呈现出非常兴奋状态,使得大量神经细胞异常放电,骨骼肌群收缩,并发意识障碍,对脑细胞造成严重损害.目前,临床上未存在有效的根治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护理干预为主,能够降低惊厥复发率,并具有良好的预后效果。

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给予现代模式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病情观察、心理护理、高热护理、惊厥护理及健康教育,取得了显著性的效果。严密观察患者病情,能够及时掌握患者病情,保证在发作第一时间进行急救和处理;给予心理疏导,能够消除患儿及其家属内心咕噜,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工作;采取有效的高热护理措施,避免由于高热引发再次惊厥;给予惊厥护理,有效防止缺氧性脑损伤症状的产生;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儿家属疾病知识知晓率,提高疾病预后效果。

总之,给予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现代模式护理,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疾病复发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发热患者的护理篇(7)

[关键词] 子宫动脉栓塞;子宫腺肌病;舒适护理;对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9-0098-03

子宫腺肌病的病理实质是正常子宫内膜异位于子宫肌层,异位内膜需要子宫动脉供血[1]。该病是一种妇科常见病症,发病率近年来趋于上升化和年轻化。对于该病的治疗,目前将子宫动脉栓塞作为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最佳选择。该手段可引发异位子宫内膜发生缺血性坏死后,病变部位得到吸收,子宫体积变小,可避免对患者机体造成创伤,保留生育能力[2]。但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病可出现下腹部胀痛不适感、下肢酸痛和麻木感、臀部疼痛、低热、阴道流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有研究表明,加强对症护理可有效减轻以上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同时在患者治疗过程中进行舒适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利于患者术后尽快恢复[4]。本文旨在研究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7月接收的符合下列条件的18例患者:①年龄不低于27岁,不超出 50岁的女性;②有生育经历;③行经期间量多或伴有痛经症状;④经检查病症被确诊;⑤实施药物治疗后效果不理想,自愿选择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手段;⑥伴盆腔异位病灶患者在进行腹腔镜处理后,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方式。痛经评估方式:对疼痛程度和影响活动程度分别采用百分制计算,制定问卷调查表问卷评级、评分,评级和评分越高,证明痛经越明显。

1.2 治疗方法

患者月经干净后7 d内,作好各项术前检查,采用Seldinger技术。

1.3 舒适护理

先对18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协助患者完善相关检查,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给予相应用药和治疗指导等。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于患者入院前为患者准备安静、温馨的病房,患者入院后热情向其介绍医院环境及医护人员,消除患者的陌生感。主动向患者讲解疾病及治疗的相关知识,对于患者及家属的问题给予耐心解答。在沟通中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对其不良情绪给予疏导和安慰。术后协助患者采取舒适,并对病情进行密切观察[1-7]。使用SAS评分和SDS评分对两组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进行评价。

1.4 术后并发症护理

1.4.1 疼痛护理 认真检查患者疼痛区域情况,分析引起疼痛的原因和了解患者疼痛程度。手术后患者的疼痛主要集中在下腹部,为持续性轻重不一的胀痛;臀部、骶尾部、患侧下肢也有疼痛和麻木现象,但程度相对较轻。给予患者消炎镇痛类药物后,持续3~7 d缓解[3]。抓好患者心理疏导工作,解释其疼痛原因,加强宣教工作,缓解紧张心理;对于疼痛较重的患者,应立即通知主治医生,在给予对症治疗后,要加强临床护理工作,避免感染和并发症趁虚而入。

1.4.2 发热护理 术后患者的坏死组织会被机体逐步吸收,吸收同时机体也会产生吸收热,引发患者出现发热症状。本次手术的患者中有16例出现低热症状,临床给予患者服用抗炎药物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叮嘱患者多饮水,补充身体水分,加快肾脏对造影剂及毒素的排出;若有高热症状,谨遵医嘱给予对应治疗并加强护理。

1.4.3感染及恶心呕吐的护理 术后患者体内子宫内膜发生脱落或坏死的肌瘤组织均会引发阴道流血,应密切观测患者出血量以及排出液体情况,每天早晚两次清洁外阴,勤换卫生护垫和内裤,确保外阴清洁,尽量避免引发感染,并采取措施减少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患者痛经程度比较

治疗前后患者痛经程度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患者经治疗后,痛经程度得到明显好转,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1)。经手术后的18例患者在2~3 h内均出现下腹部有不同程度的胀痛或不适感,在服用消炎止痛类药物3~6 d后症状得到明显好转;患者中有13例术后有下肢酸痛和麻木感,且伴有一侧臀部疼痛现象,经对应处理后症状在7 d内得到明显改善; 16例患者在术后1周内有低热现象,服用抗炎性药物后体温处于正常值范围;9例患者术后出现阴道有少量暗红色血液流出,11例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现象,给予对症处理后,1周内症状均基本消除。

2.2 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见表2。

2.3 患者术后并发症护理

本研究18例患者子宫动脉栓塞术后有13例患者出现疼痛,其中4例患者严重疼痛。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动脉栓塞术后容易出现疼痛,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对疼痛轻微者进行鼓励和安慰,并耐心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原因及缓解时间,同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自控镇痛泵。术后24 h微波照射腰骶部,下腹部给予热敷改善血液循环。疼痛严重者可口服止痛药。通过以上护理措施进行处理,能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从而促进患者身体尽快康复。经对应处理后18例患者疼痛症状在7 d内得到明显改善。

本研究18例患者子宫动脉栓塞术后16例患者出现术后发热及感染。子宫动脉栓塞术后出现术后发热,是其并发症之一。对发热患者进行鼓励安慰,并耐心向患者解释发热多是由于术后坏死组织及毒物吸收引起的,也有部分是患者容易受子宫动脉栓塞剂刺激从而引起发热反应。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每天的饮水量,促进毒物尽快排出,有利于患者尽快退热。结果显示,16例患者中14例患者很快退热,术后康复很快,2例于1周内退热。

本研究18例患者子宫动脉栓塞术后有11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主要是栓塞治疗容易反射性引起患者迷走神经兴奋,也可能是患者对栓塞剂敏感所致。护理人员可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以避免患者呕吐物误吸,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同时按医嘱输液中加入维生素B6或肌注药物缓解症状,并教导患者进行少食多餐的规律饮食,并注意饮食时间。本文中11例患者恶心呕吐反应很快消退。

2.4 护理效果评价

1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治疗后,经对患者及家属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护理满意率达94.44%(17/18)。1例患者因术后一侧臀部疼痛现象,虽经术后及时处理,症状改善,但对护理工作不满意。

3 讨论

子宫腺肌病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5],该病是因为患者子宫肌壁层遭到子宫内膜侵犯,引发患者子宫出现球形状面积增大,且行经期超过正常时间、月经量增多并伴有痛经症状[6]。有报道显示,患者基底层内膜细胞出现增生现象,侵犯到肌层间质从而诱发该病[7]。

子宫动脉栓塞是通过使患者病灶缺血缺氧进而坏死、溶解、吸收的过程,造成病灶缩小或消失,达到根治的效果[8]。该治疗方式属于介入治疗技术之一,通过DSA的指引,采用Seldinger技术超选择性对患者的供血动脉插管并进行栓塞[9]。我院采用聚乙烯醇微粒栓塞剂联合造影剂碘海醇和平阳霉素混合方式,对患者子宫动脉进行栓塞,疗效显著。

本研究显示,患者经治疗后,痛经程度得到明显好转,术前术后相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1),且其他各种术后不适症状在舒适护理和对症护理处理后均减退或消失,说明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病患者术前术后配合舒适护理和对症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并明显减少患者痛经及其他疼痛症状。

有国外研究表明,对接受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舒适护理,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由于手术过程带来的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10,11]。本研究显示,18例患者护理前后SAS评分分别为(56.68±6.39)分、(49.47±2.36)分,护理后SAS评分低于护理前,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8例患者护理前后SDS评分分别为(56.77±7.39)分、(49.21±2.37)分,护理后SDS评分低于护理前,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对患者进行舒适护理,可以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有利于患者的心理康复,从而促进患者的尽快康复。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作为一个整体,其心理和情绪变化对临床手术治疗影响比较大,因此,加强护理方面的工作,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时刻以患者为中心,让患者时刻感受到人文关怀,有利于患者平稳情绪和心理波动,调动其积极情绪,从而有利于增强其抵抗力和免疫力,更易战胜疾病。

子宫栓塞术术后患者容易发生疼痛、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可能与患者心理素质、疼痛阈及忍耐力有关。本研究显示,术后对患者进行疼痛、发热及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对症护理,可以促进患者疼痛、发热及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尽快消退,有利于患者尽快康复,提高治疗效果。

18例患者下腹部有不同程度的胀痛或不适感,在服用消炎止痛类药物3~6 d后症状得到明显好转,经对患者及家属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护理满意率达94.44%(17/18)。1例患者因术后有一侧臀部疼痛现象,对护理工作不满意。说明对患者进行舒适护理及对症护理,可以增加患者及家属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总之,由于子宫动脉栓塞术对患者是一种有创治疗,术后容易出现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因此术前术后对患者进行舒适护理及对症护理,可以提高栓塞术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尽快康复,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黄云龙,谢宗贵,游勇,等. 子宫动脉栓塞对子宫腺肌病的治疗效果[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7,8(5):329-330.

[2] 张浩,马奔,余莉萍.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23例子宫腺肌病的临床分析[J]. 吉林医学,2012,33(12):2617.

[3] 赖化平,陈江莉,邱荷岚,等. 超选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研究[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31(6):732-733.

[4] 胡玉美,付秀花,朱玉芹. 子宫动脉聚乙烯醇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病35例效果观察及不良反应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2):27-28.

[5] 刘小玲,裴高猷,宋静,等. 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效果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2011,13(30):103-104.

[6] 廖红云,张素仙,刘惠.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J].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2,33(2):95-97.

[7] 陈龙,张萍,张盛苗,等.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腺肌病疗效探讨[J].当代医学,2012,18(6):42-44.

[8] 张孝,赵丽萍,刘建学. 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症32例疗效分析[J]. 当代医学,2011,17(30):53-54.

[9] Rasuli P, Sabri A, Hammond I,et al. Outpatient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for symptomatic fibroids: short and long-term single institution-based outcomes[J]. J Obstet Gynaecol Can,2013,35(2):156-163.

[10] Wang S, Dong Y, Meng X. Intramural ectopic pregnancy: treatment using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J]. J Minim Invasive Gynecol,2013,20(2):241-24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