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汉英翻译论文

汉英翻译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24 06:30:29

汉英翻译论文

汉英翻译论文篇(1)

如果说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那么作为语言的核心和精华的成语更是文化的结晶,集中的体现了各自文化的差异。英语和汉语作为两门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现的是两种完全迥异的文化。

文化的最早定义是来自英国人类文化学家泰勒,他下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通过比较,英汉成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四方面。

(一)地理环境文化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中国属于典型的大陆环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气氛比较浓厚的国家,土地在人们的生活中显得至关重要,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和土地和农业生产相关的成语。如“挥金如土”“面如土色”“瓜田李下”等等。西方受海岛狭小范围的限制,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为了生存发展,航海业和渔业十分发达,英语中有很多关于船和水的成语,如plainsailing(一帆风顺)togowiththestream(随波逐流)、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等等。

(二)风俗习惯文化

风俗习惯的差异是文化差异的一个主要方面,在成语当中有较多的反映,特别是在动物形象上。龙在中西文化中代表了两种完全相反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着吉利,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等。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是一种长着翅膀,能够从口中喷火的怪物,令人感到恐怖。因此,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通常是邪恶的代表,adragon就常被用来形容飞扬跋扈、令人讨厌的人。

(三)文化

与有关的成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成语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佛教关的成语有很多,如“借花献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影响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在人们心中,God具有无上的法力。英语成语中有许多与God相关的成语。如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Manproposes,Goddisposes。人们诅咒一个人常说Goddamnyou,危险过后常说Godblessyou。

(四)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指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汉语的典故成语多出自《四书》、《五经》或神话传说,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等。英语的典故成语多来自《圣经》,希腊罗马神话或《伊索寓言》等,如:Achilles’hell,aPandora’sbox等。

2、英汉成语的翻译策略

一些翻译理论家,如兰博(LamBert)和雷恩(Robins)认为:与其把翻译视为一种双语之间的转换活动,不如把翻译看成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由此可见文化必须纳入到英汉成语翻译的研究范围,王佐良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人们全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成语翻译更应遵循这个原则。奈达说:“Thebesttranslationdoesnotsoundlikeatranslation”,鲁迅先生讲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为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就成语翻译而言,就是能直译的就直译,不能直译的就意译,尽可能在译文可读性和保留原语文化间寻求最佳平衡点,确保在最大程度上将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呈现给译文读者,达到“文化传真”的目标。实践当中,英汉成语翻译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一)直译法

直译法,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如:Agentleman’sagreement(君子协定);Wallhaveears(隔墙有耳);竭泽而渔(todrainapondtocatchallthefish);前人栽树,后人乘凉(Onegenerationplantsthetreesunderwhosetradeanothergenerationrests)。直译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可以丰富译语的词汇,使读者体验到一种新鲜感。

(二)直译加注法

有些成语,其历史典故文化比较浓厚,直译之外,还需加必要的注释。如aDonJuan唐磺。意为风流浪子。DonJuan是英国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一个勇敢、风流的骑士。现在,他经常被用来指代具有这些品质的年轻人。这类成语如果不加解释地直译出来,译文读者一般很难理解其寓意。再如,汉语成语“班门弄斧”:showoffone’sproficiencywiththeaxebeforeLuBan,themastercarpenter。如在译文中不加后半部分解释语,只译LuBan,恐怕大部分英国读者不知道LuBan为何许人,自然对这一成语的理解会产生疑惑。

(三)意译法

意译法指翻译时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达形式的方法。当由于文化差异而无法直译,直译加注释过长,会破坏成语的简洁性和可读性时,就用意译法,灵活传达原意。如英语成语Twofriendsarehandinglovewitheachother(亲同手足),tosnapandsnarlatakind-heartedman(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汉语成语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很多情况下在英语中难以用直译法体现,也常采用意译法,虽难以保全成语的文化特色和形象,却能简洁地反映出成语的喻意。如事实胜于雄辩Factsspeaklouderthanwords。背黑锅holdthebag,汉语口语中“背黑锅”的说法意指某人干了坏事而责任却落在未干坏事的人身上。英语中把这种情况说成“捧着布袋子”(holdthebag),值得注意的是:英美人讲holdthebag既可能是同犯错误的人,也可能是没有牵连的人。

(四)直译加意译法

应注意到,直译和意译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在很多情况下,为保留原文形象,并使译文畅达,英汉成语可部分直译,部分意译。如成语“东施效颦”,如意译成Dongshi,anuglywoman,knittinghereyebrowsinimitationofthefamousbeautyXishionlytomakeherselfuglier,英文读者会由于不知道西施是何许人而无法理解其含义。若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在上文之后加上意译“blindimitationwithludicrouseffect”,其意便一目了然了。在英语中有这样一句成语“EvenHomersometimesnods”,在这句成语后面,译者会加上一句“Eventhewisearenotalwaysfreefromerror”,正好对应了汉语成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五)回译法

有一小部分成语,本来自于源语,翻译时可采用源语的成语,如以眼还眼aneyeforeye,鳄鱼的眼泪crocodile’stears,武装到牙齿armedtotheteeth等。

3、结束语

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成语具有较大的文化信息负载量,是英汉民族语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正如Lotman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在翻译成语时,关键是把握好汉语和英语各自的文化,运用文化差异的视角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恰当的译法,尽可能了解民族语言与文化,深刻理解成语本身的意义,才能使成语的翻译达到最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A.TowardaScienceofTranslating[M].Leiden;1964

[2]PeterNewmark.翻译问题探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包慧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6]鲁迅,“题未定”草[A],鲁迅杂文全集[C],洛阳,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7]孙会军、郑庆珠,译论研究中的文化转向[J],中国翻译,2000,(5):11-14

[8]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翻译通讯,1984(1)

[9]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汉英翻译论文篇(2)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人类的共性决定各民族语言文化间的共性,只有重视文化内涵,才能克服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障碍,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忽视。这里特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地理环境的差异与翻译

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生产方式的不同选择。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因此汉语中有很多词和牛有关。英国虽然是一个岛国,但古时主要以马为耕作工具。牛和马在两国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上很清楚地表现出来。例如汉语中说“吹牛”,翻译成英语就成了“talk horse”;汉语中的“牛饮”到了英语中就变成了“drink like a horse”。由于我国西依高山、东临大海的地理环境,故素有“东风送暖”、“ 西风凛冽” 之辞。与此相反,在英国,east wind 是指从欧洲大陆北部袭来的寒冷的风,给英国人带来的是不愉快的感觉。英国西临大西洋,在春天,凉爽惬意,西风从海上徐徐吹来,带来万物复苏,恰似我国的东风使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在西方文化中,西风是和春天、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东方文化中的东风。此外,由于英国是一个岛国, 历史上航海业一度领先世界; 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 大手大脚,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很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 而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 如to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歇一歇) ,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 , all at sea (不知所措)等等。

2 英汉思维的差异与翻译

著名翻译家傅雷曾经说过:“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西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在哲学上,汉民族主张“天人合一”、“ 物我交融”、“ 和谐”、“ 悟性”, 对事物不讲究分析, 重视个人分析,重视个人感受和心领神会;而西方哲学则主张“人物分立”,重形式论证和逻辑推理。例如:

january 8, 1976 saw the death of zhou enlai, premier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p. r. c, member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 p. c, member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 p. c, member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 p. c.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于1976 年1 月8 日不幸逝世。

3 宗教信仰的差异与翻译

众所周知,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世上的一切有上帝主宰;而在中国人心目中,只有主宰一切的“老天爷”,上帝和老天爷的含义并不相同。在我国的文化里,有道教的“玉帝”,有佛教的“ 阎王”, 有神话中的“ 龙王”, 而这些概念在西方人的心里都不存在。尤其是“龙”的含义,在英语中,dragon是一种长有翅膀、身上长鳞、有爪子的能够喷火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它常常跟邪恶联系在一起,在西方人心目中是凶恶而丑陋的象征。而在汉语中,“龙”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龙”自古以来就是“神圣、高贵、吉祥”,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在古代,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子孙被称作“龙子龙孙”, 还有“ 龙袍”、“ 龙床” 等词。我们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但是翻译成英语应说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n excellent person, 并没有出现dragon 这个词。汉语中的亚洲四小龙到了英语中则成了“four asian tigers”。 在颜色方面,由于中国人信神,受佛教、道教影响,所以中国人大都崇黄尚红,轻黑忌白。中国人以红色为贵,传统婚礼上的红喜字、 红蜡烛、红盖头,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而且希望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所以我们翻译汉语的“红”时要选择喜庆的词。比如:

开门红 get off to a good start

满堂红 success in every field

但是在西方,至今新人的婚礼一般都在教堂举行,新娘总是身披白色的婚纱,取其圣洁美好之意。葬礼也由牧师主持,参加者身着黑色的衣服或佩带黑纱,以示对逝者的哀悼,有悲哀、绝望、死亡之意。如:

a white day吉日

black sheep害群之马

此外,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出现在汉英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 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 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 特别是在英美, 人们信奉基督教, 相关的习语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 也有“go to hell” (下地狱去) 这样的诅咒。

4 文化象征的差异与翻译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文化里有不同的文化象征,引起不同的联想。比如在基督文化里,绵羊是驯服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里,老鼠是胆小懦弱的象征。英语中把bat 看成是邪恶的象征,因为它外观古怪丑陋,居住在阴暗的角落,而且还有吸人血的vampire bat,提起来就令人恐惧。因此,英语中有as crazy as a bat, as blind as a bat 等。然而,汉语中“蝙蝠”的形象与英语中完全不同:“ 蝠”与“ 福”同音,蝙蝠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蝙蝠作为一个吉祥物,经常出现在民间的许多图案上。红蝙蝠的“红蝠”与“洪福”同音,因此更是象征着大吉大利。

另外,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 “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它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 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 ”, “累极了”是“dog - tired”。与此相反, 中国人十分喜爱猫, 用“馋猫”比喻人贪嘴, 常有亲昵的成份, 而在西方文化中, “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5 特定政治文化的差异与翻译

政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举例来说,meet one’s waterloo, waterloo是比利时首都布塞尔城南13公里处的一个村庄。1815年6月18日由威灵顿指挥的英、德、荷、比等国联军六万八千人曾在此大败拿破伦军队, 导致拿破仑第二次流放。后来就用此指“ 惨遭失败”或“困难、棘手之事”。

综上所述,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文化内涵的正确理解有助于确切的翻译。认识到中英文化中地理因素,思维因素,宗教信仰方面,文化象征及政治文化的差异,才能帮助理解中英文化内涵的差异。总之, 要想译文通顺、贴切, 必须要掌握丰富的英美文化知识, 这样译出的东西才能达到传神的完美标准, 才能忠实无误的传播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汉英翻译论文篇(3)

在翻译中,通过双方语言文化的对比,找出两者间的语言特点,运用这些特点解决英汉互译的问题,是非常有效的。英汉互译中的许多问题都来源于双方语言的文化差异。所以,理解对方文化是翻译的主要任务之一,只有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才能更好的实现互译。

二、英汉翻译的思维差异

(一)逻辑思维差异。中国看重群体意识、注重集体利益的价值体现,家庭和社会做贡献来自于个体的贡献,个体应为群体利益服务,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而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强调的价值观,个人自由、个人自立、自由思考和选择是西方人追求的目标。如,Nobodycouldbetoocleverthisday.如果将这句话译为:“今天谁也不会太聪明,”那就完全错了。在英语的逻辑思维中,表现的较为明显的是双重否定的逆向思维。更加妥当的翻译应该为:今天,不论你怎么聪明,都不过头。因此,在英汉翻译中,注重了解思维差异,才能把错误率降到最低。

(二)语言思维差异。中国的语言思维模式是整体而善于归纳的。中国人习惯用先因后果的方法组织自己的语言,因为这样符合归纳的逻辑思维,更能说服别人。而分析,演绎则是西方语言思维特点。因此,西方人习惯把结论放在原因之后。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1)BecausemostofourproductionisdoneinChinanow,andit’snotreallycertainhowthegovernmentwillreactinthecomingyear.So,Isuggestthatwedelaymakingourdecision.(2)Isuggestthatwedelaymakingourdecision.That’sbecausemostofourproductionisdoneinChina,andit’snotreallycertainhowthegovernmentwillreactinthecomingyear.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倾向于第一段文字所使用的归纳法,而第二段文字是典型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具有演绎的特点。思维模式的不同会造成感觉上的不适应。特别在谈判中,西方人过于直白,甚至强势,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使中国人会感到不舒服,而中国人爱绕弯子,不够直率也使西方人会觉得中国人有些虚伪。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注意分析语言思维模式的不同,可以避免产生误会甚至矛盾。

三、差异对英汉翻译影响

在西方,人们信仰基督教,基督教产生时,欧洲大陆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基督教应运而生,人们的语言也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色彩,如:Man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Godhelpsthosewhohelps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Gotohell(下地狱)。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国家,佛教已有一千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一切,因此,汉语语言中有许多词语是来源于佛教。如:“借花献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苦中作乐”“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不看僧面看佛面”等。可见宗教文化是构成英汉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宗教文化的差异才能准确地把握译文的文化意义。

四、历史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一)中外历史背景不同。儒家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自我贬仰的儒家“中庸之道”思想一直是中国人基本的行为准则。中国人在接人待,举止言谈始终以温、良、恭、俭、让为原则,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不赞成或者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推崇的人文主义思想对英美等国家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忽略了谦虚。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二)风俗习惯差异。风俗是指一地区社会文化中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以及禁忌等的总和,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对社会发展影响巨大,因此,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风俗和性格。中国对别人健康的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在西方人眼中,关心别人的健康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因为在这西方人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

五、总结

汉英翻译论文篇(4)

关键词文化因素 英汉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当今公认的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学习和运用外语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如果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保证所造的外语句子结构正确,那么熟悉有关文化知识则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得当。

1 中文与英文的结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和表达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因此,要在译文中找到一个与原文完全相对的词,短语或句子常常是很困难的事。以中文的“学校”一词为例。表面看似乎译为“school”,就可以了,其实“school”在英语中既可以指“primary school”的意思又有“high school”的意思,还是“college”“university”的意思.再如,英语中的“cousin”一词,在汉语中有多个意思,既指“堂兄弟姐妹”也指“表兄弟姐妹”。甚至还可指不同辈分的亲戚。那么,到底该用哪一个汉语来解释呢?这就要看上下文了,要作到信息等值,就不能只顾表面的相似,否则译文就不再对原文忠实的反映,而是译者随意杜撰的。

2 中外的风俗人情和文化历史背景对翻译的影响

英语名字称呼别人,如;Jacky,Michael,Linda,Jane,而某某先生,某某小姐,或太太。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犹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字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英语中没有一个笼统的称呼用来引起陌生人或不同姓名的人的注意,汉语则很方便,用“同志”就可以了,按英语的习惯,有时可以说“Excuse me,Pardon me,I say there”用语显得比较客气,有时说Hey,常不用任何称呼,不用任何语言,就靠清清嗓子,随便哼一声,或做个手势,以引起对方注意。在称赞人的问题上,也反映文化方面的差异,人们常听到美国人称赞自己的家人工作如何努力干的怎样出色,历次提级,得到奖励等等。他们也会夸自己的孩子学习多么用功,学习成绩多么好,在集邮小组里多么积极,在什么地方音乐会上演出过等等。在中国,人们就会认为这样做未免太俗气,他们不会在外人面前夸自己的家人。

在这部分语言,尤其是成语,不仅难于理解,更难于运用恰当。然而能否正确运用成语,习语往往是一个人的语言水平的标志。不论说话还是写文章,如果完全不使用成语和习语就会显得语言文字枯燥无味,缺乏文采,用的过多或使用不当,就会使语言文字显得矫柔做作,不大自然。习语,俚语是老百姓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的说法,因此它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的积淀,这就要求在翻译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要搞清楚习语的深层含义,沟通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巧妙互译,才能不失习语的原有韵味。如:a piece of cake.这个习语充分反映了西方人的生活习俗,对他们来说,蛋糕是极其平常的食物,无论是做蛋糕还是吃蛋糕都是轻松愉快的小事一桩。对我们来说,蛋糕似乎是奢侈品,吃蛋糕是高兴的事,做就没那么容易了,但汉语里恰巧有一个反映我们汉人生活习俗的俗语“小菜一碟”,其功能与“a piece of cake”大致相当,因此,用“小菜一碟”对译“a piece of cake”,可以说既传“义”,又传“情”,较好地保留了语言的原有韵味。

3 民族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国人使用“谢谢你”远不及英美人那样频繁。中国只有在别人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时,才说:“谢谢”,而且是真正表示谢意。英美人无论是家庭成员之 间,还是上下级之间,上下辈之间,为了一件小事,甚至是份 内之事都需说:“Thank you”这里“谢谢你”只是习惯性的回答,并不表示多大的谢意。例如: 在给英美人上对外汉语课时,每次上完课后,英美学生习惯说:“Thank you”。如果回答“Thank you”,中国人往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把这句话直译成“It's my duty”,就不会让英美学生听起来那么愉快,因为“It's my duty”的含意是:我本不想做,但这是我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这与汉语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适当的回答应是“It's a pleasure(我很乐意),Don't mention it(没什么)或You're welcome(不用谢)”英语中的“Please”并不完全相当于汉语中的“请”,在某些场合表示“请”不宜用英语“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下车时,一般都说“After you(你先请)”。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喝酒或请人 吸烟时,一 般用Help yourself,而不用please。如果生病, 到医院看病应说“Go to see the doctor(看病)”因此,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具有重大的意义。翻译是交际的一个过程,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所以学习语言和了解语言文化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了解英语的文化知识,有助于翻译的实现,交际的畅通实现。相反缺失了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也就是我所说的“culture shock”,搞清楚语言的深层含义,沟通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巧妙互译,才能不失译语的原有韵味。我们才能了解语言的魅力。通过不同的语言构成,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了解翻译的真正含义才能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世界,了解文化,了解翻译。因此,首先具备一定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能够达到阅读原文水平,以便于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其次,掌握英文的基本译法,只有能读懂英语的基本原文,才能了解外国文化,方便我们做中西交流;然后,熟知外国地理,历史,文学和风土人情,了解外国文化的知识构成才能翻译出好的著作,也能够充分掌握外国文化,对于了解世界有重要意义;最后,充分了解本国的语言词汇和风俗习惯,掌握好自己国家的文化是做翻译的基本要求,只有对自己的文化充分了解、熟识,才能够翻译出精彩的作品,做到词采,精妙奇思妙想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 庄绎传.英汉翻译教程.北京:外语研究出版社,2002.8.

[2] 汪晓丹.英汉文体翻译教程.北京:北京教学出版社,2004.4.

汉英翻译论文篇(5)

[关键词]翻译模因论;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策略

作为一种现代综合艺术,电影在传播文化、丰富人们的生活、拓展人们的视野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英文电影被引进中国。因此,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越来越受到关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在影片的宣传推广过程中是一项十分重要且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佳译的片名能为影片锦上添花,起到出色的广告宣传作用,进而有助于增加影片的市场竞争力和票房收入,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过程中,译者应保留原作的信息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贺莺,2001:56)使译名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以及形神兼备,真正起到促进文化艺术交流和广告宣传的目的。本文拟从翻译模因论的角度探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策略。

一、翻译模因论概述

模因一词是英国著名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在其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模因是一个“文化传播的单位或模仿的单位”,模因通过模仿和复制在人的大脑之间相互传染而进行传播。(马潇,2005:53)

翻译模因论是芬兰学者安德鲁・切斯特曼在他的《翻译模因论》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模因在同一文化中的传播总是通过模仿,尤其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如果模因要通过语言进行跨文化传播,那就需要翻译了。(马潇,2005:54)理想的翻译是把源语模因完全复制到目的语模因复合体中,但由于模因具有变异性,所以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理想。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与不同的语境结合,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孙璐等,2012:86)根据翻译模因论,翻译模因库中存在大量的翻译模因,每种模因既是对以前模因的复制和继承,也会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发展。

模因语言是一个不断感染新的宿主、不断传播的过程。对于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来说,译者了解并被原电影片名信息感染后,便成为源语模因的宿主。当宿主对源语模因进行充分解码后,用新的语言对源语模因进行重新编码,然后再将新式模因传播给新的读者,去感染新的宿主。因此,要让解码后的模因变成感染力较强的强势模因,进而最大限度地为新宿主所接受,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对源语模因进行解码是十分重要的。

二、模因论视域下的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策略

根据翻译模因论我们可以发现,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实际上就是从源语模因到目的语模因的转化过程,译者充当着源语模因的被感染者、解码者和传播者。翻译时,应充分考虑源语模因和目的语模因的自身特点,采用合适策略译出最佳的模因。本文从活用源语模因、化用目的语模因、借用目的语模因以及直接复制源语模因几个方面探讨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方法。

(一)活用源语模因

活用源语模因指译者通过对源语模因的灵活处理(如删减、补译或替换),给目的语受众提供更准确的信息,保证经过解码的模因既能充分传递原文的信息又能以最简单、新颖的方式呈现在目的语受众面前,达到既忠实于源语又吸引观众的目的,实现影片的艺术价值与商业效益。

如美国喜剧电影“The Proposal”讲述的是当影片的女主人公被突然告知她将面临被驱逐回她的祖国加拿大,甚至可能失去工作时,她不得不“承认”她即将与安德鲁结婚。正当移民局官员开始调查他们是否为夫妻时,他们被迫利用周末去到安德鲁的家乡阿拉斯加证明他们真的打算结婚。在那里,女主人公的家人并不知道他们之间的真正关系,而且他们为了隐瞒而闹出了不少笑话,但同时他们之间的关系慢慢发生了化学反应,最后男主人公爱上了女主人公,并真的结了婚。若采用直译的话,其汉语片名则为《求婚》。这种呆板的翻译无法达到吸引观众眼球、增加影片广告功能的目的。若将其译为《假结婚》,则不但能让观众了解影片的大致内容,而且还能增加观众对影片的期待与观赏欲望,进而起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采用这种翻译策略的英文电影还有很多,如The Mask《变相怪杰》、Legally Blonde《律政俏佳人》、Seven《七宗罪》、Shrek《怪物史莱克》、Oliver Twist《雾都孤儿》、Toy Story《玩具总动员》、Madison County Bridge《廊桥遗梦》、Cats & Dogs《猫狗大战》、The Break Up《分手男女》、Ghost《人鬼情未了》、Shakespeare in Love《莎翁情史》、Tomb Raider《古墓丽影》等。

(二)化用目的语模因

化用目的语模因是指译者借用目的语中已有的文化意象,结合影片的内容对片名进行翻译,增加观众对影片的联想与期待。

将美国著名电影“Waterloo Bridge”译为《魂断蓝桥》就是运用这一翻译策略的最佳译例。“蓝桥”出自中国两千多年前的爱情故事。相传一对恋人相约见面于蓝桥下,但姑娘没来,男子为了不失约,水涨桥面抱柱而死于桥下。后来,人们把相爱的男女一方失约,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断蓝桥”。由于“Waterloo Bridge”这部电影所描述的爱情故事与中国两千多年前的爱情故事很相似,于是译者化用目的语中已有的模因,将“滑铁卢桥”巧妙化为“蓝桥”,并加上“魂断”二字,正好与我国古代的爱情故事联系起来,让观众看见中文译名就知道它是一部带有悲剧色彩的爱情片。如果将其直译为“滑铁卢桥”,观众仅能根据其译名了解一座桥,但无从知晓影片内容的任何信息,更不用说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其他类似的译例还有Rob-b-hood《宝贝计划》、About Adam《引狼入室》、Spider Man《蜘蛛侠》、My Batman《蝙蝠侠》等。

(三)借用目的语模因

借用目的语模因指译者直接借用目的语受众熟悉的模因(如成语、谚语、俗语、名言等)翻译英语电影片名,以突出影片主题,增加广告功能。

美国电影“MrHollands Opus”讲述了一生理想是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交响乐,成为一位杰出的作曲家的音乐老师贺兰的故事。他在高中执教30年,将自己的整个青壮年的岁月用以启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致他在退休时蓦然回首,发现自己的成就竟然在此。影片将他比作交响乐团指挥,而每个学生都是他的音符,都是他的乐曲(opus)。(祝小军、肖明文,2008:12)译者将其译成《春风化雨》正好借用了成语“春风化雨”(用于赞颂师长的教诲),充分体现了贺兰先生教书育人、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Entrapment《将计就计》、Bathing Beauty《出水芙蓉》、The Last Stand《背水一战》、The Misfits《乱点鸳鸯谱》、A Man Apart《单刀直入》、The Wedding Night《洞房花烛》、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返老还童》、City Under Siege《兵临城下》、Ordinary People《凡夫俗子》都是直接借用目的语模因的译例。

(四)复制源语模因

复制源语模因是指译者直接把源语模因复制到目的语文化中以尽可能保留原文鲜明的节奏、韵律和特色,便于记忆。它分为直接复制源语语音模因和直接复制源语语义模因,也相当于传统的音译和直译法。

电影“Troy”讲述的是,特洛伊国王的次子率军队来到斯巴达,趁其国王墨涅依斯不在王宫之际,率领士兵将国王的财富掳掠一空,并将其妻海伦掳走。墨涅依斯不堪忍受掳妻之恨,邀集希腊其他城邦国率领大舰队攻打特洛伊长达十年之久,最终凭木马计,夺取了特洛伊城。了解古希腊历史的人看到这部电影的音译名《特洛伊》,就会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观赏欲望。直接复制源语语音模因的其他译例有Harry Potter《哈利・波特》、Titanic《泰坦尼克号》、Avatar《阿凡达》、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Chicago《芝加哥》等。

直接复制源语语义模因就是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片名的内容与形式,使源语和译入语的形式和语义尽可能完全一致,很好地传递原片名的信息。美国爱情电影“A Walk in the Clouds”直译为《云中漫步》,它讲述的是影片的男女主人公在葡萄园产生的浪漫爱情故事。全片以金黄的怀旧色调来诉说一段气氛朦胧的爱情故事,并伴以浓厚的拉丁风味,部分片段维持了导演擅长的魔幻写实手法,葡萄园的美感亦相当怡人。原片名中的“cloud”恰恰体现了汉语中的“云”字给人的那种朦胧的感觉,《云中漫步》不仅保留了原片名的艺术风貌,而且充满了诗情画意。

其他的译例还有The Cold Mountain《冷山》、Lion King《狮子王》、Dancing with Wolves《与狼共舞》、Rain Man《雨人》、50 First Dates《初恋50次》、Roman Holiday《罗马假日》、Mr.& Mrs.Smith《史密斯夫妇》、Basic Instinct《本能》、The Princess Diary《公主日记》、The Davinci Code《达・芬奇密码》、Slumdog Millionaire《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

三、结语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一项既重要又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它对影片的宣传推广及票房收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翻译模因论为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可以采用上述几种方法翻译英文电影片名,使影片译名符合目标受众的喜好,激发其联想和观赏欲望,达到影片宣传和推广的目的,增加其票房收益。

[参考文献]

[1] 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2001(01).

[2] 马潇.从模因到规范――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述评[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03).

[3] 孙璐,李莹.模因论视角下西方电影片名的汉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06).

[4] 杨彦杰.模因论在影视片名翻译中的应用[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

[5] 尹剑波.翻译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文电影片名汉译[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02).

[6] 岳福曹.模因论视域下电影片名翻译策略初探[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1(02).

汉英翻译论文篇(6)

    论文摘要:英汉翻译是英汉两种语言的交流,也是英汉两种文化的信息传递。要想在英汉翻译中准确地传递文化信息,翻译者必须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有深刻的了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文化并对文化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又深受文化的影响。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必须了解语言,二者密不可分。在英汉翻译中,要准确地进行英汉互译,并准确地进行文化信息传递,翻译者应具有良好的中英语言功底和翻译技巧,尤为重要的是,还必须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有深刻的了解。

    一、英汉文化伯息传递与英汉语言差异

    为了提高英汉翻译水平,有必要开展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这种研究的作用,从微观上来说,有利于在进行双语转换时,判断哪些是对应信息和非对应信息,并选择适当的转换模式;从宏观上说.可以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英汉语言之间的相同是相对的,而相异则是绝对的,以免造成翻译中文化信息传递的误差。

    汉语和英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可以想象,英语和汉语的区别是非常大的。不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和区别,准确的翻译则无从谈起,自然也就无法进行英汉文化信息传递。下面就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的特点和区别来说说英汉翻译要注意哪些方面。

    在词汇方面,英汉翻译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在一种语言里的有些词在另一种语言里并没有对应词。如:汉语中的“饺子”、“功夫”、“气功”、“三伏”等,在英语中就没有这些概念;而英语中的‘`coffee" ,"radar","bingo”等,以前在中国也没有这些对应的词汇。怎样在翻译中处理这些词呢?我们可以采取音译和意译的办法。如把汉语中的“饺子”、“功夫”、“气功”等分别音译成“jiaozi" } "kungfu" , "chigong",把“coffee" ,"radar”音译成汉语“咖啡”、“雷达”;而汉语中的“三伏”则可意译为“the hottest days in summer",英语中的"bingo”可意译为汉语“一种类似玩彩票的游戏’,。

    (二)在两种语言里,某些词语表面l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另一回事。如英语中rest room休息室,busboy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汉语中“农民”尹farmer ,“爱人”并lover等。在翻译中,我们不能随意“对号人座”,而要根据其词汇的实际意思进行翻译。如:英语中的rest mom指的是大建筑中的一间房子,里面设有厕所,洗漱设备等,我们可根据语言环境翻译成“厕所”或“洗浴间”等;busboy在英语中指是餐馆中收拾碗蝶、擦桌子的杂工,我们可根据语言环境翻译成“店小二”、“餐馆服务员”等;汉语中的“农民”最好译成“peas-ant",因为英语中的‘`farmer”指的是“农场主”,与汉语中的“农民”大有区别;汉语中的“爱人”最好译成“wife”或"husband",因为“lover”在英语中是“情人”的意思,与汉语中“爱人”的意思大相径庭。

    在语法方面.英汉翻译中要注意两种语言在语法上有以下不同:

    (一)汉语里很少用被动语态,而英语则常用被动语态。如汉语中的“家庭作业已经完成”,翻译成英语则是"the homework has been finished".而不能译成:"thehomework has finished

    (二)汉语中常省略句子中的动词,而英语中动词则一般不省略(口语除外),如汉语中的“这公园很漂亮”没有谓语动词,翻译成英语则是:"the park is very beau-tiful" ,谓语动词“is”一般不能省略。

    (三)汉语中只有时间状语的区别,没有谓语动词时态的变化,而英语中时间状语不同,句中谓语动词时态也必定不同。如汉语中的“学生昨天植树”和“学生明天植树”,虽然时间状语“昨天”和“明天”不同,但谓语都是“植树”。但翻译成英语谓语就不同了,“学生昨天植树”译成“the students planted trees yesterday.",“学生明天植树,,则译为“the students will plant trees tomorrow.",谓语分别是“planted”和“will  plant" 。

    (四)汉语的句式结构是“叠加式”,句子结构像“糖葫芦串”,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或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叠加。而英语的句式结构是“树权式”,主、谓、宾和主句是主干,定、状、补和分句等是树权,并有一定的顺序。如汉语中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两个单句,翻译成英语则译为“ev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 fa-vor" ,“一人得道”变成了从句,而“鸡犬升天”则是主句。    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还有其它很多方面的区别,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我们在进行英汉翻译时,要符合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英译汉则要把英语译成地道的汉语,而不是“英式汉语”;汉译英则要把汉语译成地道的英语,而不是“中式英语”(chingliah) 。

    二、英汉文化信息传递与英汉文化差异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文化的语言。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同语言的差异实际上来源于其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差异,因而加深对英汉文化差异的了解,是在英汉翻译中准确地传递文化信息的关键。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包括语言交际、生活方式、衣着打扮、举止行为、饮食习惯等。但在英汉翻译中,主要涉及的是英汉语言交际上的差异,因此本篇只围绕英汉语言交际方面进行探讨。英汉文化差异在语言交际中的表现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异

    英汉日常谈话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打招呼、告别、称呼、祝贺和赞扬等方面。如果你是一名口译者,就要特别注意这些差异。例如,在打招呼方面,中国人都喜欢用“你吃了吗?”和“你到哪儿去?”这类的问句。如果把这两句说成“have   you   eaten   yet?”和“whereare  you  going?”,很容易引起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的误解。因为他们会认为这是一个问句,而且是询问他们隐私的问句,这样会使他们感到不愉快,而且即使回答的话,也会与中国人所期待的大相径庭。也许回答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不关你的事!),那就会使谈话双方都处于尴尬的境地。所以,如果你了解这点文化差异的话,你最好按英语文化打招呼的习惯说成"hello”或“glad to see you!”就行了。再如在称呼方面,英语国家的人一般都直呼其名,再客气一点也除非在名字或姓名前加上mr或mis、等,如mr  smith , misssmith等。但中国人都喜欢在姓名或姓前加上职务、辈份等以示尊敬,如“黄局长”、“林老师”、“李大伯”等。我们翻译的时候,就要注意这方面的差异,把“黄局长”、“林老师”、“李大伯”通通按英语习惯翻译成‘`mr/misshuang" , "mr/miss lin" , "mr 1i"。再如:中国人和说英语国家的人在对祝贺和赞扬方面的反应也大不相同,前者则一般用“哪里哪里!”、“过奖了!”之类的话表示受之有愧,而后者一般用“thank  you”之类表示感谢的话表示接受赞扬、祝贺。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这类句子不能直译,而应根据双方的文化习惯稍加调整。

    (二)成语、谚语和格言方面的差异

    成语、谚语和格言的英汉互译一直是英汉翻译中的一个难点.难的原因在于它们非常集中地体现了英汉文化差异。在英语和汉语中,完全对应的成语、谚语和格言是很少的,绝大部分不同。因而我们在翻译这类内容时,不能直译,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翻译成与对方语言相似意思的成语、谚语和格言。如英语中的”live and learn"要译成”活到老学到老”,而不是直译成”生活和学”。但如果找不到对方语言中对应的成语、谚语和格言时,我们最好先按原文的语言风格直译,然后再加画龙点睛的解释语,如把汉语中的”挂羊头,卖狗肉”译成”hang upa sheep’s head and sell dog’s meat-try to palm off sthinferior to what it purports to be",前部分直译保持了原文风格,后部分解释语用了地道的英语说法,效果就很好了。

    (三)比喻和联想的差异

    所有的语言中都有比喻和联想,同样,英语和汉语中的比喻和联想也很丰富。虽有少数比喻和联想在两种语言中都有对等的表达,如’’as sly as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you ass”(你这头笨驴!)。但大部分比喻和联想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是大不相同的,如:英语中的”aswise as an owl"(非常聪明),不能直译成”像猫头鹰一样聪明”,因为在中国人的印象中,猫头鹰并不是”聪明”的象征,而是”厄运”的象征。同样”you,a lucky dog(你是幸运儿)”,也不能直译成”你是一只幸运的狗”,因为中国人一般不会把”狗”与”幸运”联系到一起,倒是常常会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如”狗腿子”、”狗东西”等。这种在英汉文化中对同一种动物产生不同比喻和联想的情况是很多的,因此我们在英汉翻译要注意英汉文化在比喻和联想方面的差异,切不可死搬硬套,望文生义。

汉英翻译论文篇(7)

关键词:博物馆文本 宁波帮 目的论 文本翻译

一、引言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文化底蕴的窗口,是城市人文精神、历史故事、建设发展的缩影,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文本是国外游客了解我国文化的重要媒介,因此,其翻译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学者对博物馆文本翻译的研究不多,由于缺少理论指导,译文质量也存在较大问题。

对于博物馆文本跨文化交际的特点,传统的翻译理论推崇奈达的“功能对等”,纽马克的“交际翻译论”等。我国则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信、顺”,傅雷的“求神似而非形似”,钱钟书的“如化”等翻译原则与标准。博物馆文本翻译作为以宣传国内文化为主要目的的交际性翻译活动,现有的翻译原则与标准已无法满足翻译的客观要求。德国学者弗米尔(Vermeer)摆脱了以源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关键理论:翻译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德国功能学派目的论为博物馆文本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将翻译看作是和人类其他活动一样有目的的活动,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中为了创作功能合适的译文而采用的原则和策略。

宁波帮博物馆是宁波城市文明和人文环境质量的具体体现,是投资软环境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文化传递的重要媒介,博物馆文本翻译的质量关系到文化交流的成败。本文试通过对宁波帮博物馆文本翻译的实例分析,讨论功能目的论原则下的博物馆文本翻译策略。

二、功能目的论与博物馆文本翻译

(一)功能目的论

德国功能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翻译功能派的主流,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贾斯特·霍斯·曼特瑞(Justa Holz Manttari)及克里丝汀·诺德(Christiane Nord)。作为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创始人,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1971)一书中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标准之一,提出了基于原文和译文功能之间关系的功能批评模式,首次将语言功能与翻译结合起来。按文本的不同功能,赖斯提出了“信息型”“表达型”和“诱导型”三大功能文本类型。赖斯的功能文本类型强调了不同类型的文本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实现其文本功能。博物馆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

弗米尔的目的论是功能目的论的核心理论之一。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的,翻译是一种目的,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了所要达到预期目的的策略。也就是说,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应由译文预期目的所决定和接受者等其他参与方的分析,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所认为的翻译参与人(作者、译者、读者)的范围。功能目的论的另一种观点则是诺德将“忠诚”引入目的论,提出“功能+忠诚”的理论模式。诺德认为没有原文就没有译文,译者应同时对原文和译文环境负责,对发起者和读者负责。(陈建平,2010)

一般来说,翻译的目的主要包括译者的目的、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的交际目的(对外宣传)、某种翻译方法或策略所要达到的目的(直译以显示源语的语言结构特点)。“译者的任务是为了一个既定的目的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群体之间搭起一座理解的桥梁”(Wilss,1996)。决定翻译过程的是发起者或主顾的需要决定的目标文本的目的。弗米尔认为“每个文本都有其特定的目的,而且也要完全服务于这个目的。因此(我们)这样理解Skopos原则:按照文本所处的语境和它本身的功能来翻译、解释、会话、写作”(Wilss,2001)。译者的任务是实现在整个翻译中的译文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表达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功能目的论对旅游景点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博物馆文本翻译的特点与要点

博物馆文本的最大特点是文化因素,因为博物馆承载了一座城市或一个时代的文化,涉及社会、政治、教育、经济、宗教等诸多因素,具有典型的跨文化性和鲜明的跨文化特色。

博物馆文本翻译的目的是激发前来参观的国外游客对博物馆的兴趣,正确传递文化信息,促成文化交际的成功。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关注的主要对象是译入语的读者,也就是说译者要以译入语为主,满足受众的需求,译文要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一般而言,博物馆文本介绍由于其独有的文化特色,大量运用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其特点是抽象、概括,而实质性的信息较少。在做汉英博物馆文本翻译时,要对汉语原文进行适当加工处理,以适应英语读者的阅读和理解习惯。

三、功能目的论视角下博物馆文本翻译启示

在功能目的论指导下,本文通过宁波帮博物馆的实例分析,提出旅游景点翻译的三个要点:第一,译文遵循源语的语体风格;第二,面向目标文化受众,满足他们的需求;第三,尊重目标语文化,确保预期功能的实现。

宁波帮博物馆作为宁波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记载着宁波经济发展的历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它以宁波帮为展陈对象,记录了宁波帮在几个重要发展时期的贡献。“宁波帮”指的是宁波商帮,崛起于鸦片战争五口通商后的上海,到辛亥革命后达到鼎盛,扩展至全国各大商埠。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里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宁波帮在近代航运、金融、商业、制造等领域创造了无数个第一。要想了解宁波帮,最佳选择就是进宁波帮博物馆。

宁波帮博物馆是一个人文馆,共由“筚路蓝缕”“建功立业”“赤子情怀”“群星璀璨”“薪火相传”五个分馆组成。该景点文本翻译的受众为外国观光游客,也有宁波帮在海外成长的后代友人,馆内介绍翻译必须显现宁波帮特色,以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

(一)译文应遵循源语语体风格

博物馆文本的译文是馆内信息与目标文化受众(游客和读者)之间交流的唯一手段,译文的语言是否符合译入语的语体规范,直接影响到译文能否被受众理解和接受。

宁波帮博物馆每个分馆的介绍均以一则宁波民谣为开端。宁波民谣用宁波方言记载,很多词汇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等词汇。方言民谣的翻译要保留本身的语体风格,但为了避免外国游客无法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可以加以阐释。笔者认为,比较妥当的翻译方法是保留民谣的整体文体特点,对其含义加以注解。这样,既能让受众了解传统民谣的特色,又达到了文化信息传递的目的。

例如,第一馆中对宁波民谣“大海洋洋,忘记爹娘。”的译文为“Living so fa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ocean,I can hard remember the faces of my parents.”它保留了源文的语体,也传递了当时宁波帮商人,由于离家出海,不能回家探望双亲的心情。

再如,对宁波民谣“跑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的译文为“Going through three passes and six ports,And taken Fenghua taros.”功能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就是交际的顺利进行,从而为直译和意译的争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笔者认为,译文采用直译方法,虽保留了源文的语体,但是并没有传递其内涵意义,针对这一民谣,国内不了解宁波文化的游客都不一定能理解其意义,外国游客更会感到困惑不解。这句民谣的内在含义是说,宁波帮商人吃苦耐劳,从商经验丰富。因此,在此句的译文中,应该对内涵意义加以注解。

(二)译文信息应满足受众需求

从翻译策略来说,功能翻译理论所主张的把翻译看成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进行交际的工具,根据目的语读者的需要传递源语的交际内容。博物馆文本翻译以实现文化交际、宣传为目的,译文是否成功,可以直接通过受众的认可度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目标受众对宣传对象的理解深化程度来衡量。而文化因素对语言表达的障碍将影响读者的理解,因而不能更好地服务于交际需求,也难以达到与译文功能对等的交际目的。在功能目的论的指导下,译文应最大限度地再现两种语言文化的特色,使交际顺利进行。

馆内有一段序厅介绍文字:“19世纪初,借助正在形成的远东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近代产业中心的拉动,宁波的百万工商业者经历了一次空前的产业大移民。他们以‘宁郡六邑’的地缘为纽带相互支持,迅速在上海脱颖而出,并扩张到全国的各大商埠,在中国沿海和广大的内陆城市,都留下了他们经营的身影。”

译文:“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Financial,shipping and modern industrial centers in the Far East, tens of thousands of industrialists and businessmen in Ningbo moved to Shanghai. Thanks to their mutual support, they soon stood out in the city. However, they did not stop there, but made their presence in cities nationwide. Their success, a miracle in modern Chinese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history, won them a high Reputation.”

译文中“宁郡六邑”没有显现。宁郡六邑(鄞县、奉化、慈溪、象山、定海、镇海)的概念,作为当时的地理位置,是比较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能够让游客知道当时宁波帮的活动范围,对于这种历史文化信息,应该给予补充、阐释。

(三)译文要切合目标语文化

博物馆文本翻译的质量效果评判取决于受众。译者必须先研究目的语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根据受众的需要,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博物馆也属于外宣翻译的一部分,“外宣翻译就是应该遵循‘以西方受众认可接受的话语方式,达到宣传中国的目的’的原则,在翻译中采取必要策略,努力建立外宣信息与目标受众之间的‘认同’”(陈小慰,2000)。博物馆文本翻译同样也需在整体上统一源文与译文,符合受众语言文化,以实现文化交际的成功。

宁波帮博物馆文本中出现了许多带有中国文化、历史特色的词。如何处理这一类词的翻译,对于传递宁波帮文化极为重要。

例如对“十里洋场”“北角地王”“叶落归根”“洋场的弄潮儿”“文公大儒”“钱庄”的翻译,译文大都采用删译。究其原因,笔者推测是因为译员没有找到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相对等的词汇,这类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无法翻译成带有相同文化气息的英语。如果将其直译,肯定会使外国游客产生理解上的困惑,如果删译,信息传递中就缺失了中国特色文化元素。

四、结语

博物馆文本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阐释。目的决定翻译变通手段与翻译策略,起到调节器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策略根据目的制定,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与保证。从宏观的文化因素、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到微观的词句选择,英汉两种语言与文化千差万别。

翻译是译者体现主观能动性的变通过程,忠实法则指译文与原文间要有语际连贯。忠实的程度由目的和对原文的理解决定,翻译的变通过程解释了翻译策略的应用。翻译者在变通过程中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分析原文特定语境下哪些成分可以保留,哪些可以改写,保证变通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要采用各种不同的翻译策略,要“根据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扩充、取舍、浓缩、阐释、补充、改造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中心内容或部分内容”,把读者的文化接受视为重要因素,以功能目的论为指导,重视文化遗产的翻译,努力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Reiss,Katharina.Translated by Thodes Erroll F. 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 limit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Wilss Wolfram.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ranslation Behavior[M].

Ame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1996:32.

[3]Wilss Wolfram.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M].Shanghai:Shanghai Foe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0.

[4]陈建平.商务英语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