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18 16:26:52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篇(1)

关键词 体验 体验教育 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Explore the Experience Educational Model

YANG Liu, YANG Shujuan

(School of Education,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02)

Abstract With the experience education has been accepted by more and more educators,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began to focus more students to experience learning in school and classroom. Based on the previous experience of teaching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 author also discusses the experience teaching thinking construction.

Key words experience; experience education; main body

一直以来,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我们都按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然而学生的成长并不是一个完全接受外界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是非常重要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对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进行批判与反思,开始关注体验式学习;90年代后,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改革研究。

1 体验教育的提出

人们常常把外界事物、情境所引起的“我”的内心感受、体味或亲身的经历,称之为“体验”。而体验教育是在体验理念的指导下,使得体验理念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方式。周龙兴指出:“体验教育应是一种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互动联系的教育,突出人与人、学生与教材的双向交流沟”。当下的教育中,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过多地强调概念、判断、推理、原则的掌握,忽视了学生个体情感、体验、想象等心理过程。而体验教育的基本路线就是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说教教育方式,以及由它导致的在学生心理上形成教育者居高临下的心态,变为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处于一种互动的学习氛围当中,使双方在共同感悟和体验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体验教育所要达到的正是在体验环境或体验氛围中,引发、诱导实现自我心灵的内省和完善,进而完成自我升华这一理想的学习目标。

2 体验教育的思想建构

2.1 以教育者自身为核心的体验

首先,对教育者的定义,笔者认为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课程的制定者和管理者、教学理论的研究者。另一种就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前者是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教育理论家,后者是教学经验丰富但缺乏丰富的教学理论等的教师。那么,该如何对他们的不同体验进行关注?

对于教学理论的研究者,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1)反思自身的受教育经历获得教育体验,这样能够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受教育者的真正需要是什么,了解现实教育存在的弊端;(2)深入到一线教育的队伍中去做调查。教育研究者不了解研究的对象是不可能形成适合教师与学生需要的理论,所以教育研究者可以深入到教师与学生的队伍中就教育问题进行探讨,通过移情方式,获得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3)进行教学实践工作,获得有关教学的直接经验。教育研究者拥有丰富的教育理论但是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如果能让他们就有关教学的问题边实践边探讨,这样他们就能够获得有价值的亲身教育体验了。

对于一线岗位的教师,对他们体验的关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他们没有良好的人格体验。现在的许多学校制度使得老师没有过多的主动权,规章制度也比较苛刻,老师的教学幸福感指数偏低,这样的老师很难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的学生。(2)没有成就体验。在现实教育当中,成绩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老师都必须为分数是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如果学生的成绩搞不好,即使老师在别的方面付出很多,还是得不到学校领导的肯定。(3)教师的生存体验缺乏。在我国教师的普遍收入和他们的实际付出是不和谐的,尤其是在偏远贫困地区,教师的生存问题直接会影响他们在教学当中的教学行为。

2.2 以受教育者为核心的体验

学生获得亲身经历和感受的途径主要有直接感知、参与活动和生活积累。因此,感知、生活、活动是形成体验的三种直接途径。体验的产生有时也需要外界的激发,所以拓展学生的体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丰富学生的感知;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来获得感知,比如“当一天的老师”,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最直接的感知。(2)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例如学生可以参加些知识应用性实践,因为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很多理论方面的知识但是却不能完成简单的实践操作。(3)以体验为核心,转变学习方法。体验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因此,体验教育应该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充分以体验学习为中心,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学习的效率。

2.3 以课程为核心的体验

(1)课程的设计要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新课改之前,我们的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还规定了教学顺序和内容所占的课时,而教师在运用教学大纲的同时,关注的是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过程的主动权不在老师也不在学生,教师只有被动地执行教学大纲,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新课改以后,这一问题得到重视,新课改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儿童生活经验与体验,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对于客观知识(书本知识),它是学生所应该学习的间接经验,是学生全面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所以应该具有基础性、系统性、逻辑性,而对于经验性的知识,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体验上,在学习中体验。让学生以自身的体验为中心来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

(2)课程的设计要有利于教师体验的发挥。新课改之后,教师不仅要了解自己所教学科内容,而且也应该了解年级上下之间学科教材的内容,以便于在教学中有根据地把自身经验与体验融入到教学当中去,丰富学生的知识与体验。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丰富了自身的教学与生活体验,增强了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知识核心的整体把握。因此,新课改在课程的编写上可以给教师一定的选择权,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体验的发挥。

3 体验教育的困境

体验教育模式可以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其本身仍有许多问题还有待探讨。什么样的活动最适合学生?如何选择和体验活动课程?有些活动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种考验,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就是轻而易举的,而对于小学生是不可以做到的,这种情况该如何划分不同课程背景?有些活动对于城市孩子来说有难度,但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司空见惯的;同时体验课程设计者也必须考虑清楚学生获得的这些体验到底值不值得去开这门课程,并且在开设过程中,如何组织,控制场面,这些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多大的影响?另外,我们都知道,体验教育是要求学生及老师的直接或间接经验,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教育活动,将学生带入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花费大量精力。同时,体验教育的评价模式也较难把握,对学生,对老师都是一个直接的评价;而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做体验教育研究时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虽然体验教育仍处在探索阶段,但我们可以看出体验教育在实践中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性,它为教育者的实际操作提供了有效的方向。体验教育是走进每一个学生心灵世界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对于学生来说,这是让他们从心灵深处体验爱学会爱,在体验中学获得成功的教育模式。

一直以来,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我们都按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然而学生的成长并不是一个完全接受外界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是非常重要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对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进行批判与反思,开始关注体验式学习;90年代后,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改革研究。

1 体验教育的提出

人们常常把外界事物、情境所引起的“我”的内心感受、体味或亲身的经历,称之为“体验”。而体验教育是在体验理念的指导下,使得体验理念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方式。周龙兴指出:“体验教育应是一种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互动联系的教育,突出人与人、学生与教材的双向交流沟”。当下的教育中,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过多地强调概念、判断、推理、原则的掌握,忽视了学生个体情感、体验、想象等心理过程。而体验教育的基本路线就是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说教教育方式,以及由它导致的在学生心理上形成教育者居高临下的心态,变为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处于一种互动的学习氛围当中,使双方在共同感悟和体验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体验教育所要达到的正是在体验环境或体验氛围中,引发、诱导实现自我心灵的内省和完善,进而完成自我升华这一理想的学习目标。

2 体验教育的思想建构

2.1 以教育者自身为核心的体验

首先,对教育者的定义,笔者认为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课程的制定者和管理者、教学理论的研究者。另一种就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前者是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教育理论家,后者是教学经验丰富但缺乏丰富的教学理论等的教师。那么,该如何对他们的不同体验进行关注?

对于教学理论的研究者,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1)反思自身的受教育经历获得教育体验,这样能够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受教育者的真正需要是什么,了解现实教育存在的弊端;(2)深入到一线教育的队伍中去做调查。教育研究者不了解研究的对象是不可能形成适合教师与学生需要的理论,所以教育研究者可以深入到教师与学生的队伍中就教育问题进行探讨,通过移情方式,获得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3)进行教学实践工作,获得有关教学的直接经验。教育研究者拥有丰富的教育理论但是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如果能让他们就有关教学的问题边实践边探讨,这样他们就能够获得有价值的亲身教育体验了。

对于一线岗位的教师,对他们体验的关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他们没有良好的人格体验。现在的许多学校制度使得老师没有过多的主动权,规章制度也比较苛刻,老师的教学幸福感指数偏低,这样的老师很难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的学生。(2)没有成就体验。在现实教育当中,成绩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老师都必须为分数是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如果学生的成绩搞不好,即使老师在别的方面付出很多,还是得不到学校领导的肯定。(3)教师的生存体验缺乏。在我国教师的普遍收入和他们的实际付出是不和谐的,尤其是在偏远贫困地区,教师的生存问题直接会影响他们在教学当中的教学行为。

2.2 以受教育者为核心的体验

学生获得亲身经历和感受的途径主要有直接感知、参与活动和生活积累。因此,感知、生活、活动是形成体验的三种直接途径。体验的产生有时也需要外界的激发,所以拓展学生的体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丰富学生的感知;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来获得感知,比如“当一天的老师”,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最直接的感知。(2)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例如学生可以参加些知识应用性实践,因为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很多理论方面的知识但是却不能完成简单的实践操作。(3)以体验(下转第56页)(上接第17页)为核心,转变学习方法。体验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因此,体验教育应该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充分以体验学习为中心,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学习的效率。

2.3 以课程为核心的体验

(1)课程的设计要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新课改之前,我们的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还规定了教学顺序和内容所占的课时,而教师在运用教学大纲的同时,关注的是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过程的主动权不在老师也不在学生,教师只有被动地执行教学大纲,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新课改以后,这一问题得到重视,新课改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儿童生活经验与体验,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对于客观知识(书本知识),它是学生所应该学习的间接经验,是学生全面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所以应该具有基础性、系统性、逻辑性,而对于经验性的知识,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体验上,在学习中体验。让学生以自身的体验为中心来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

(2)课程的设计要有利于教师体验的发挥。新课改之后,教师不仅要了解自己所教学科内容,而且也应该了解年级上下之间学科教材的内容,以便于在教学中有根据地把自身经验与体验融入到教学当中去,丰富学生的知识与体验。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丰富了自身的教学与生活体验,增强了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知识核心的整体把握。因此,新课改在课程的编写上可以给教师一定的选择权,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体验的发挥。

3 体验教育的困境

体验教育模式可以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其本身仍有许多问题还有待探讨。什么样的活动最适合学生?如何选择和体验活动课程?有些活动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种考验,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就是轻而易举的,而对于小学生是不可以做到的,这种情况该如何划分不同课程背景?有些活动对于城市孩子来说有难度,但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司空见惯的;同时体验课程设计者也必须考虑清楚学生获得的这些体验到底值不值得去开这门课程,并且在开设过程中,如何组织,控制场面,这些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多大的影响?另外,我们都知道,体验教育是要求学生及老师的直接或间接经验,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教育活动,将学生带入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花费大量精力。同时,体验教育的评价模式也较难把握,对学生,对老师都是一个直接的评价;而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做体验教育研究时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虽然体验教育仍处在探索阶段,但我们可以看出体验教育在实践中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性,它为教育者的实际操作提供了有效的方向。体验教育是走进每一个学生心灵世界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对于学生来说,这是让他们从心灵深处体验爱学会爱,在体验中学获得成功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周龙兴,宋进喜.体验的教育学意义与学习主体的确立[J].上海教育科研,2002(4).

[2] 关尚敏.“体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5).

[3] 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篇(2)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职业教育兴起以来,各职业学校的学科框架已基本形成并逐步完善,但在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还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办学声誉的提高和学校规模的扩展。而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声誉的提高和学校规模扩大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即教师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是职业学校立校之本。对于艺术设计职业教师来说,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是职业素养中最主要的几个方面。

1、扎实的专业功底

古语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传道”是首要任务,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作为艺术设计职业教师,专业知识要扎实精深,具备一定的艺术感悟能力、设计能力和对前沿信息的接受能力,应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了解艺术设计的历史,并熟练掌握美术史等各门课程理论,技艺精湛,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并能够根据不同层次和特点的学生灵活运用。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综合了社会科学、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及艺术领域的多门学科,这就要求艺术设计职业教师不但能够深入研究、熟知和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广泛地摄取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专业相关知识,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和丰富的信息储备量,并有能力将所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要时刻关注本专业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更新所学知识,建立丰富的知识结构。除此之外,还要有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知识体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更要具备创新能力,严谨治学,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丰富的实践经验

职业学校的性质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人才要以就业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因而艺术设计职业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外,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实践能力和经验,才能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理的、有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理论课程,因为职业教育培养的就是专业技术人才,只有具备实践经验,才能大大提升就业能力。因此,可以说,职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决定了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名合格的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应该有优秀的设计作品,并且有在广告公司等一线设计部门工作过的经历,熟练掌握设计工作的基本流程,充分了解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了解市场要求和最前沿的设计信息,最流行的设计风格,并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具备了这样的实践经验,才能指导学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发扬创新精神,构建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和创造能力。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设计的作品才能做出最恰当、合理的评价,而不仅仅停留在艺术感觉的审美层面上。  “如果教师不参与设计实践,不与客户见面,不接触社会上的设计任务,传授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脱离现实,既缺少学术深度,又缺少应用价值,学生也不信服。专业教师只有具备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才能为教学改革、教学思路的创新提供保障,才能使专业设计教学与时俱进,完成理想授业目标。”

3、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要求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首先,应具备全新的师生观,应以引导和协作者的身份指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思课堂教学的性质,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应努力拓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视野,使艺术设计理念渗透到学生参加的各类活动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了解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勇于探索未知。

4、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篇(3)

论文摘要: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对各方面人才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教师的职业素养对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艺术设计学科的蓬勃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设计人才的需求对艺术设计职业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职业素养很多,本文拟从最重要的四个方面,即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作简要分析。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职业教育兴起以来,各职业学校的学科框架已基本形成并逐步完善,但在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还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办学声誉的提高和学校规模的扩展。而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声誉的提高和学校规模扩大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即教师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是职业学校立校之本。对于艺术设计职业教师来说,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是职业素养中最主要的几个方面。

1、扎实的专业功底

古语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传道”是首要任务,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作为艺术设计职业教师,专业知识要扎实精深,具备一定的艺术感悟能力、设计能力和对前沿信息的接受能力,应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了解艺术设计的历史,并熟练掌握美术史等各门课程理论,技艺精湛,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并能够根据不同层次和特点的学生灵活运用。wwW.133229.COM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综合了社会科学、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及艺术领域的多门学科,这就要求艺术设计职业教师不但能够深入研究、熟知和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广泛地摄取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专业相关知识,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和丰富的信息储备量,并有能力将所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要时刻关注本专业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更新所学知识,建立丰富的知识结构。除此之外,还要有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知识体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更要具备创新能力,严谨治学,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丰富的实践经验

职业学校的性质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人才要以就业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因而艺术设计职业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外,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实践能力和经验,才能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理的、有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理论课程,因为职业教育培养的就是专业技术人才,只有具备实践经验,才能大大提升就业能力。因此,可以说,职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决定了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名合格的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应该有优秀的设计作品,并且有在广告公司等一线设计部门工作过的经历,熟练掌握设计工作的基本流程,充分了解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了解市场要求和最前沿的设计信息,最流行的设计风格,并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具备了这样的实践经验,才能指导学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发扬创新精神,构建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和创造能力。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设计的作品才能做出最恰当、合理的评价,而不仅仅停留在艺术感觉的审美层面上。

“如果教师不参与设计实践,不与客户见面,不接触社会上的设计任务,传授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脱离现实,既缺少学术深度,又缺少应用价值,学生也不信服。专业教师只有具备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才能为教学改革、教学思路的创新提供保障,才能使专业设计教学与时俱进,完成理想授业目标。”

3、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要求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首先,应具备全新的师生观,应以引导和协作者的身份指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思课堂教学的性质,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应努力拓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视野,使艺术设计理念渗透到学生参加的各类活动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了解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勇于探索未知。

4、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

首先,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教育事业。

其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名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只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拥有最前沿的教育理念,还不能认为其“优秀”,同时还应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以自身的行动来影响和教育学生。

第三,一名真正合格的艺术设计职业教师,还应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爱岗敬业,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了解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掌握每一个学生作品的构思风格,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能力。同时,对待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应严谨构思,大胆创新,力求精益求精。

5、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本着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努力教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致力于科学研究,在设计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在每一次实践和作品设计中,不断反思自身的差距,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及时弥补自身的不足。

当然,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还有许多,笔者在这里不一一列举。总之,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适应当代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篇(4)

【关键词】 小学数学;活动经验;渗透;策略

数学活动经验主要是指学生在数学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践操作、思考、分析、总结,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质的飞跃,并沉淀相应的知识体验,从而形成丰富的学习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不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因此,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将其作为四项基本目标之一. 以下是本文对小学数学活动有效渗透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引导积累感官经验

通过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直观感受,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从而丰富学生的感官经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通过数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手脑并用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表象,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空间概念.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类的题目,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学习.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二年级中的“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题目:① 准备好剪刀与彩色的手工纸;② 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③ 自己动手剪一剪对称图形;④ 准备一些小木棒,并动手摆一摆对称图形;⑤ 在教师给出的对称图形中画一条线,形成对称图形.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不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再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动手操作,在实践过程中,有一名同学发现如果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剪下来,然后顶点对顶点拼在一起则会得到一个平角,这个发现会让学生意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 通过参加动手实践活动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和教学效率,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乐趣的同时就可以获得直观感受,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度数之和,这对学生个人理解的构建是非常有帮助的. 再如,梯形面积公式的归纳:先在拼图上给出梯形的相关数据,让学生尝试计算梯形面积,由此获得梯形面积与上、下底、高的关系及要除以 2 的感性认识. 然后,应用验证,深化体验. 最后,归纳概括,提炼经验. 这样的活动经历是有效、充分的,体验是深刻的,获得的经验是丰厚的. 此外,小学生年龄较小,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相对较低,教师采用实物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学“角”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可以活动的“角”,然后探究角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事先为学生准备一套人民币的模型,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学习人民币的知识;在教学“形状”这一部分时,可以引入相应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等,通过视觉刺激学生对实物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教学“统计”知识时,可以在学生中间开展“问卷调查”,针对调查情况进行统计和列表,教会学生使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钟表”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钟表的模板(可以与家长一起做),然后与学生一起认识时针、分针、秒针,并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

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断积累活动经验

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都必须经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过程,因此,教师不但要注重理论教学,更要意识到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设计相应的数学活动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只有对知识进行体验和感知,才能积累丰富的数学学习经验,促使学生理解知识本质. 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设计相应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实践、猜想、探究、推理、验证、讨论等活动过程,让学生获得初步的实践体验,形成对知识的透彻认识.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拥有新的思路和新的见解. 例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这节课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引导学生观察小冬测量液体的体积和质量,运用之前所学的知识计算体积和质量的比值,引导学生观察比值的等式,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深入探索. 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并不明白体积和质量之比的实际意义,但凭借之前所学的分数基本性质和商不变规律,学生还是能够感知到比中存在的性质,再经过教师的指导启发,学生就会得出“比的前项与后项同时除以或乘以0之外的相同的数,那么比值不变”的结论,这样得出来的结论不等于教师直接讲解掌握的结论,而是根据类比经验得出的,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印象会更加深刻,理解更加深入,记忆更加牢固. 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积累经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此外,小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尤其喜欢游戏和竞赛的活动形式,这种形式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现学生全员参与. 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教师可以采用“先记忆、后比赛”的方式,将学生分为五个小组,给学生留出十分钟的记忆时间,然后进行小组之间的竞技比赛,最终评选出优胜的小组,颁发相应的奖品. 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但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而且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教学“找规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看谁抢得快”的课堂活动,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再利用课件展示各类图形,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相应的规律,学生们纷纷举手参与,课堂氛围非常热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丰富学生策略经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学以致用,让学生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同时还要丰富学生的策略经验,让学生灵活地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从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促进学生知识和智慧共同提高. 数学知识看起来比较抽象,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果我们的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互相贴近,那么自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创设一些与生活相贴近的教学情境,实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这节课的时候,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已知一块地的宽为19米,长为104米,而王老板需要一块1800平方米以上的地,那么这块地符合王老板的要求吗?通过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尝试着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不仅掌握了估算的方法和技巧,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体现了生命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再如,在教学“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时,单纯让学生看教材中的公式,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与乏味,并对数学概念和公式感到难以理解.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事先收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然后自己动手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并从中总结计算公式,促使学生思维实现从个性到共性的过渡. 又如,在教学“克”这一质量概念时,教师可以从物理实验室借来天平,让每一名学生从家中拿一样可以称重的物品,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掂一掂,猜猜这些物品的重量,然后教会学生使用天平进行称重,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观察食品包装袋上标注的克数,并给学生介绍其他的重量单位,增强学生的重量意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在解题过程中,同学们难免会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面对这些超出常规的问题,学生利用常规方法是解决不了的,导致学生面对此类问题就会无从下手,因此,我们要注意丰富学生的既有经验,在学生空白经验处下手,提高学生的经验丰富度,突破学习难点. 例如,在解答购买蔬菜这道应用题的时候,同学们无法使用常规加减乘除计算出白菜的价格,这时,我们可以引出倍的概念,让学生从倍数这个角度入手,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应用题的解答拥有全新的概念和认识,拥有丰富的解题经验,在以后遇到此类问题时就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获得更多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注重积累思维经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给学生出题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也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但必要时,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动参与实践操作和制作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活动经验.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整个数学知识学习期间,都经历着对数学知识的深入思考.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这一课时,教师会让学生做“摸球”的小实验,让学生通过这一实验感受摸到球的可能性,并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进行相应的判断. 比如:已知盒子中装有8个白球和2个黄球,让学生通过摸来猜测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比较大,接着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当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动手操作就成了学生探究结果的重要途径,学生对实验的结果充满渴望,所以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总是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而学生为此所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往往会因为个体的强烈感受而充满生机与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要想让这种经验深入学生的知识体系,当然还需要进一步经历概念化与内化的过程. 再如,在学习“找规律”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一根木料要锯三次,那么木材会变成几段?如果锯六次又是什么结果呢?如果锯n次又是多少呢?接着,笔者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女生和男生间隔站队,已知男生有五人,那么需要女生多少人呢?如果要求男生的左右两边都是女生,又需要女生多少人呢?这个队应该怎么站?这样一个实际的动态问题会让学生从数学思考高度出发思考分析问题,尝试寻找其中蕴藏的规律,将生活经验和问题的现象结合思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归纳思考的能力,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类比迁移中积累丰富的思考经验,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数学活动经验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我们要坚持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拓展学生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和策略经验水平,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单肖天,景敏.数学活动经验及其对教学的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2008(5).

[2]武江红.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及特征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9(2).

[3]王开敏.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J].中国校外教育,2011(S1).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篇(5)

一、中小学教师实践的价值诉求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中小学教师实践的价值诉求就是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在具体的多变的教育情境中,能够充分展示其丰富、多元、真实的教育生活,在生动的实践中生成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智慧。具体地说,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理念,可以强化教师的实践特征,充分调动教师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提供可能,因为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一种高度个人化和经验化的独特知识,它既是中小学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运用、理解和拓展,也是对自己个人经验的积累和领悟,是在实践的建构、组织、储存和分享中生成的,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对中小学教师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实践理性还可以为中小学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提供适宜的环境。实践智慧是中小学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中敏捷、果断、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行为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是其在教学工作现场和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挖掘和提炼的,是在实践中养成和发展的现场执教行为水平和直觉反应能力,因为离开特定的教学实践场景,中小学教师就不能积累经验、感悟实践,就无法生成实践智慧。再者,实践的理念有利于中小学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因为中小学教师教育观念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其形成到转变的过程离不开教育实践,并且通过实践还可以发生很大的变化,中小学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形成,不仅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理论,还需把自身的教育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进行检验,才能形成切合中小学教育实际的正确教育观。

二、中小学教师实践的问题及审视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强调实践能力,要求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改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专业能力。[1]然而,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过于注重了教育理论学习,忽略了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提高和实践智慧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不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活动规律,漠视儿童生命主体,造成了中小学教师的实践失落,他们的内置性品质难以得到提升。

1.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错位

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主要表现为,当实践的主体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常识难以解决问题时,需要借助于教育理论概念和判断进行观察和思考,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教育理论能够为教育实践主体提高认识新问题和新情况的能力,并为之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在教育实践主体的成长过程中,实践主体往往把教育理论作为偶然的、不系统的实践情境的反思依据,不断发现自己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逐渐形成自己对某些问题比较成熟的观点或解决策略。然而,当下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却是错位的和脱节的,教育理论在思辩研究的垄断之下,缺乏理论本身应该具备的创新、批判和反思的思想魅力,不断招致中小学教师的反问和质疑,甚至是不屑一顾,造成那些看似业已被教师掌握的理论知识,因无法找到适宜的生存土壤,很难纳入到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之中,并内化为教师自身的素质,进而催生出教师新的智慧。如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理论,从始至今都因其倡导的非理性学习、自由的学习评价标准、变革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方式不能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所接受,主要原因就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者忽视了建构主义理论与我国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不能完全相生相融的实际,把建构主义理论生搬硬抄地应用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造成广大中小学教师不仅难以消化理论,更难进行创生,其结果就是穿着新鞋走老路,课程改革的理论预期与现实状况的差距越来越大。

事实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错位的根源在于其建构者的主体性危机上,因为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思维模式的习惯性是受长期角色分工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教育实践主体与教育理论主体不是无条件的接受与给予的关系,而是有条件的给予和有条件的选择与接受的关系,要想使双方能够彻底地换位去认同和理解另一方对教育的认知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种主体危机不仅阻隔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相互对话和相互欣赏,也使得充满思想魅力的教育理论和极具生命律动的教育实践难以找到并融的支撑点。[2]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错位的关键是要寻找到一种能够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在某一主体内的相互融通的介质,这种介质不仅能够起到联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作用,还能够对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起到一种示范和引导作用。

2.实践性知识不足

实践性知识是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也是其专业性体现的保障。在实践取向视域中,实践性知识是中小学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而生成的教学智慧素养和教育经验体系,这种在教育情境中生成并建构的综合性知识是中小学教师特有的,它既包含缄默的隐性知识,也包含可言明的显性知识,它不仅贯穿于实践规范并指引中小学教师的言行,而且还在应用于实践时,把实践活动不断推向自身教育信念所预设的目标状态。实践性知识影响着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效果,决定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行为,既是中小学教师群体专业化地位提升的知识依据,也是中小学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知识观的束缚,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没有被认可,更没有意识到实践性知识对其专业成长的影响,许多中小学教师忽视了具体的教育实践情境,造成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知识因缺失自身的体验和反思而难以形成,仅将实践性知识当作一种教育经验,因此,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表达与文化立场,这就无形中助长了客观主义知识观的泛滥和流行,进而遮蔽了中小学教师行为背后情境化的、丰富的行为基础和个人体验,割裂了中小学教师真实的教育实践生活,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也就越来越深,因此,他们就难以形成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处理复杂情境的实践性知识。

3.实践智慧缺失

有智慧的儿童需要有智慧的老师培养,中小学教师是否拥有实践智慧是其教育素养是否成熟的标志。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能够把自己积累的知识转化为情景性知识和实践智慧,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目的也是要将中小学教师培养成为开拓创新、寻求智慧人生的独特的生命个体。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处理新形势和新问题时体现出的敏锐感受和准确判断的个人智慧。

由于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智慧生成受到复杂、动态的教学情境影响,所以,中小学教师自身因素往往会制约其实践智慧形成和优化。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在专业实践活动中所积累和感触经验不同,造成他们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在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其教学实践时所产生的价值和行为效果也会各不相同,自然实践智慧形成和优化的程度就各不相同;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实践活动缺乏预定的程式,许多中小学教师在践行教育理念时会脱离教学的实际问题,不自觉地成为教育政策的被动执行者,无法将教育理论融入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致使他们的教育智慧无法实现;再者,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智慧的形成还会受到外部因素的规约。在工具理性主导下,中小学教师习惯于把技能作为专业化发展的追求,使得他们的实践智慧在对技术与规范、惯例与霸权的追求中被慢慢地消解,并且逐渐丧失了其专业化发展的自主性,无法在诸多的规约与管理中自如发展,最终导致中小学教师陷入了过分追求技能的怪圈而不能自拔的困境,进而实践智慧无法生成。

三、中小学教师实践诉求的探索及思考

结合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主旨,针对当下中小学教师存在的问题,要想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实践能力,就必须促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实现共生共融,丰富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智慧。

1.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共融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对实践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理论也需要在实践的检验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只有完全根植于教育实践,并且以教育实践作为支撑才能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同样,教育实践也需要教育理论引领,否则教育实践就会迷失方向。因此,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一种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要想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共融,切实发挥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主体就必须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各负其责,实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有序对接。一方面,教育理论的主体要主动接近基础教育的实践,要从基础教育实践主体的角度出发,依据他们的知识背景和实际需求,通过分析、比较、批判和质疑等研究方式把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纳入到自己的研究视野,要学会用鲜活的教育实践证实、丰富、滋养教育理论,只有把抽象、高深的教育理论用适合教育实践主体的话语方式解释,才能使教育理论的发展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朴实化,真正实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作为教育实践主体的中小学教师也应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理论,并且能够正确选择适合的教育理论,学会在与教育理论主体进行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内在理论与教育理论进行碰撞,进而不断地进行修正、充实和重构,才能自觉地拉近自身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距离。为此,中小学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在实践中形成全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提高把知识转化成智慧的能力,特别是重点提高核心教学能力,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的进程,朝着教育专家的目标发展。

2.丰富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源于实践、在动态中生成的,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和逻辑起点,只有通过自我的实践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并加以验证,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才能得到丰富和提高。[3]提高中小学教师实践性知识水平,可以促进其专业自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因此,中小学教师必须立足教育实践,注重其实践性知识的不断提升。首先,中小学教师要让实践性知识的提升变为一种自觉,要充分唤醒关于自我的实践性知识,激发自身的主体参与精神,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批判和反思,提高自主研修意识、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愿景;其次,中小学教师要生成实践反思的意识。中小学教师要不断审视复杂的实践情境,进而不断地生成实践反思意识,形成有效的行动策略;再者,中小学教师还要构建多元的实践性知识的学习渠道。为了借鉴他人有效的实践策略和方法,不仅可以通过深入现场观摩他人的教育实践,产生获取实践性知识的灵感,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来提高自身调控教学过程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还可以通过收集典型的、具有启发价值的实践案例直观地接受和理解实践性知识,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更可以借助于远程教育系统等现代化的网络渠道丰富实践性知识,改革课堂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优化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智慧

要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的良好发展,切实提高他们的教育素养和职业道德,中小学教师必须不断优化自身的实践智慧。一方面,要激发自身的实践创造性。新课程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每个教师实践经历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实践性知识的不同,在千变万化的实践情境中,中小学教师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富有个性的创造,体现着他们的实践智慧,因此,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有效地激发自身的实践创造,引导学生开放性地吸纳知识,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自己和学生智慧探险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中小学教师要学会在行动研究中修正、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要借助于教育理论不断提高教学实践的科学性,探索教学实践的基本规律,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要在实际行动中反思教学实践的全过程,提炼教学经验;再者,中小学教师要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趣味化、生活化和情境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回归学生的生活的实际,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中生成和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最后,要搭建实践智慧的共享平台。尽管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生活经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感悟而形成的,但这种实践智慧离不开中小学教师实践的共同体,因为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智慧是以一种潜在的方式隐匿在其共同体的活动之中,离不开共同体的支撑与保障,所以,必须搭建中小学教师实践智慧的共享平台,使中小学教师个人的实践智慧能够在这个平台之上成为共同体的共同认知和实践,并且在共同分享实践智慧的过程中,实践智慧能够得到更大地优化和创生。

总之,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所彰显的实践诉求,表明了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是其专业发展的核心和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小学教师只有正确地认知教育实践本身的性质和价值,全力提高实践性知识,不断积淀教育实践底蕴,突显实践能力和实践智慧,才能真正地把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教师专业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王洋.制定教师专业标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01).9.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篇(6)

1内科临床教学实践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1高校对临床实践的重视较低很多高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注重教导学生掌握内科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对内科临床实践的重视较低。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错误地认为优秀的内科医生最重要的是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这种偏差的想法严重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即使掌握丰富的内科知识,没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也是徒劳的。

1.2学生实践操作意识不强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学,使得学生注重提高自己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并不能积极主动地对内科进行探讨,使得自身的内科学的专业知识严重缺乏。除此之外,有的学生虽然特别注重掌握理论知识,但是时间操作意识加强,并不能讲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运用,使得实践操作能力一直得不到较大地提高。

1.3教师的教学水平较差很多高校没有制定较为严格的招聘制度,使得招聘到教师并没有拥有较强的教学水平。有些内科专业的教师并没有拥有较扎实的内科专业知识,对学生起不到很好地指导作用。另外有的教师并没有非常丰富的治疗实践经验,知识面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因此也使得内科临床教学实践受到一定的阻碍。

2加强内科临床教学实践的几点措施

2.1提高对临床实践的重视度很多高校内科临床教学实践得不到有效的施展,其主要症结在于高校管理者对临床实践的忽视。临床时间是检验学生对内科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内科医生的必经之路。很多高校管理者片面地任务,学习的首要任务是掌握牢固的内科理论知识,以为临床实践是工作之后才需要做的事。这种思想是教学理念的偏差,是阻碍教学实践进步的关键所在。对此,高校管理者应该进行反思,提高对临床实践的重视度。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向教师和学生讲述临床实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利用暑假和寒假时间去医院进行实习,在实践工作中巩固自身理论知识、丰富学生的实战经验。

2.2强化学生实践操作的意识除了高校管理者对临床实践的重视较低之外,学生对实践操作的意识较差也是阻碍教学实践工作无法得到有效提高的原因。对实践操作的意识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态度,意识较强的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才能注重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工作中,才能实现自身对知识的空缺,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经验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对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应该不断强化自身对实践操作的意识。在学校的学习期间,应该不断地巩固内科方面的专业知识。暑假或寒假期间,可以申请到医院进行实习,通过实习老师的相关指导,学到在课本中无法学到的实践知识。

2.3提高内科专业学生的实习质量很多学校会在大二、大三期间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原本是一项非常有利的事情,但是由于学校安排的医院本身能力较差,导致实习并没有发挥其本质作用。针对此种现象,学校管理者应该作出改进,加强学校与实力较强的医院之间的合作。为学生安排较好的实习单位和有责任心的指导老师,从而提高内科专业学生的实习质量。通过与实力较强的医院进行合作,让实习的作用真正得到发挥,让学生能获得有益的知识和工作经验。

2.4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很多学校引进的教师教学能力较差和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方法不当,使得教学质量较低,导致学生并不能得到实用性较高的知识。学校应不断的健全招聘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在招聘内科专业教师时,不应该片面的注重教师的学历,更重要的是教师丰富的工作经验。将工作经验和教学水平作为评价教师合格程度的标准,除此之外,要建立相对健全的用人管理制度,优化学校的资源配置。一方面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内科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对学生有效的吸收知识也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篇(7)

【关键词】高校;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广告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靠实践教学。广告学实践教学体系,就是根据广告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围绕专业,结合理论教学,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加强实践过程,整合实践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量化实践结果,进行综合应用,借此通过这样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类型

纵观各高校,针对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实践教学的类型无非是:在进行完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设置课堂项目实训、学期末的校内实训、阶段的校外实训、有针对的课程实践以及假期的社会实践,具体如图1-1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层次拓扑图示意图。

2.搭建广告学专业实践创新教学平台

广告学专业的创新实践能力平台的搭建,应依托良好的物质基础保障、良好的设计环境、一支有理论、善实践的实验教师队伍和一批可以让学生参与的实战项目或者研究课题。

2.1 开放创新实践用物质资源

创新实践物资资源开放包括时间、空间、设备、网络文献数据库和人力资源等的开放和服务。这些资源的开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创作的操作技能,切实开展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项目,推动并帮助学生开展创意、文案、科研和毕业的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2.2建立实战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梯队

教师是教学工作正常运行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现代创新实践教学会涉及更多大量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掌握更多的相关和边缘知识与技能;不仅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较丰富的实战经验,并且具有革新教学观念。这些教师除了能讲课程外,最好还能是曾在或者目前正在各个广告公司从事策划、文案等工作的双师型教师。

校外教师以国内外经验丰富的业界精英和专家学者为主体,他们更多是为学生进行短期讲学或讲座,指导学生实践和就业,校内外教师也应该相辅相成,以老带新,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梯队。学校可以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建立了一支爱岗敬业、有责任心、实战经验丰富的教师梯队。校内专职教师应以年轻学历高、基础理论扎实、充满活力为主体,在科研活动中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以实战体验指导学生,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2.3开拓创新实践视野,依托广告大赛,全面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在创新实践教学的建设当中,应该让学生多触及了解广告业的现状,开拓创新实践的视野,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眼界,使学生将其独特、新颖的创意思维能力与社会实践良好结合起来,也培养了其市场调研能力。

通过专家讲授或学术报告,使学生们对广告专业的各门课程以及相关学科进行有效地综合和融会贯通,更深入、更全面地掌握了广告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校外的广告公司及企业在操作中从学生中也汲取了源源不断的新奇创意和人力资源,达到了互助互利的双赢效果。

众所周知,广告重在创新,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是教学工作的重点。创新型实践有助于对学生的技术、能力、方法、耐心、毅力、勇气及部分经验积累等创新人才素质的培养。教师们通过教学不断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创新的能力,并进一步依托广告大赛,全面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将参加广告大赛列入学科教学计划,科技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开展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己经在为人才培养的项重要内容。

目前广告学专业比较知名的省部级以上比赛主要有“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球华人广告金犊奖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本着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结合二年级与三年级的广告实践课程内容,可以把广告大赛项目与课程作业、期末实训、毕业实习融合起来。要求每个广告学专业学生至少参加上述至少一项大赛,并计入学生实践课学分。整个比赛过程中,专业教师在大赛活动方案出台后,分组根据学生的选题开方案说明会,引导好开拓学生的设计思路,在开放的实验室环境中,学生一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验的研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设计实践的能力。学生们也会提高对广告大赛的重视程度,主动认真对待赛事,通过这样创新型实验,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3.广告学专业实践创新平台搭建过程中需要处理的矛盾和关系

3.1正确处理广告专业、培养主体和社会行业之间的关系

任何高校不可能完全按照社会需要去培养人才,因为社会的每个元素都在不断的变化,所以,在人才培养中要求采用以不变应万变和以变应变的适应策略。就是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和行业的需求变化,洞察和分析社会对专业和行业的要求。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随着社会的变化适时调整,要有阶段性和长期性的培养计划和目标。所以地方高校广告学教育要立足实际,服务地方,走地方化和民族化特色。

3.2正确处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之间的关系

广告学教育要以知识理论为基础和指导,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在教学中建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能力的创新性。做到基础理论够用,精专业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以技能强化知识。创新实践教学就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转换。能否转换也是实践教学质量的检验标准之一。通过技能,才使我们获得知识,而对获得外界知识的需要,它只有在我们获得和使用技能时,才能产生。离开知识的掌握和使用,学习某种技能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正确处理好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胡春灜,王鹏,王一柏.广告学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734~73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