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17:45: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自然科学课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五年制大专;幼师;科学教育;自然科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19602
1问题的提出
幼儿教师担负着启蒙教育重任,因此在幼师职前课程中有必要开设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课程,加强科学教育,使他们将来能更好地对幼儿实施科学启蒙教育。然而,近年来五年制大专幼师学生生源质量下降,文化课程尤其是自然科学课程基础很差,许多学生对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的学习非常被动,甚至放弃。课堂气氛沉闷,课后作业质量差,科学教师多次降低要求,期末考试仍然经常是“红灯一片”,严重偏离培养高质量、研究型的幼儿教师目标。
为了更好地对五年制大专幼师实施科学教育,培养知识技能全面的幼儿教师,我们对嘉兴学院平湖校区五年制幼师学生的自然科学类课程学习做了全面的调查,分析了在五年制幼师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2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选取了嘉兴学院平湖校区五年制幼师专业二年级两个班级的90名学生(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仅1人。为了调查信息的准确性与代表性,调查在正式课内,而且简明扼要地向学生说明了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方法(如匿名),教师远远注视着学生,让学生在安静平和的环境中20分钟内做完,当场收存。调查问卷共设计了40个项目,包括:初中科学学致情况、学生科学素养、学习观、科学学习动力与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的自我监控、学习氛围及师生关系共七个方面的内容,采用单项选择题呈献。为了扩大信息的获取量,使调查更充分,还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简答题:结合现阶段的科学学习,请你略谈对科学教学的一些建议。问卷发放9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回收率为100%。
在对问卷结果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辅以访谈调查,深层次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同时深入科学课堂,通过尝试,以寻求适合学生的自然科学教育。
3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从学生初中阶段科学学习调查看出,五年制幼师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程度不高,仅有18.9%的同学对科学有兴趣。仅有18.8%承认初中科学成绩优良,高达30%的同学认为科学是很难的,只有6.7%的学生认为科学容易。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五年制幼师生初中科学基础较差,兴趣水平不高。当然,这与他们学习的努力程度不够也有关系(敢于承认自己努力的人只有27.8%)。
从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统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五年制幼师生普遍的科学素养不高,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程度较低。侧面反映了五年制幼师生获取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是非常被动的,科学学习渠道主要拘囿于自然科学课堂教学内,学习的资源也主要是依靠科学教师和科学教材。
调查可以看出五年制幼师的学生学习价值观问题很大,居然有7.8%的学生认为学习科学成功的标志的考试获高分,54.4%的学生认为开设科学课程作用不大,33.3%的学生认为在五年制幼师大专阶段没有必要开设科学课。认为学习科学课很困难的高达68.9%,仅有4.4%的幼师学生认为科学课程容易,当然,对现阶段学习科学课程感到苦的占95.5%。
从学习动力与态度情况统计可看出:五年制幼师大专生学习动力是较低的:没有家长和教师的督促完全能主动学习科学的仅占5.6%,学习科学遇到难题时坚持自己解决的仅占10%,学习过程中能很仔细、很认真的少得只有4.4%。学习的目的不明确:有17.8%的为了家长、教师的压力与期望,更有37.8%的学生没有想过为什么而学习科学。另外,分析为什么学习科学无动力的原因:有40%的人认为是无目标和无前途,另外60%认为是基础差。
从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方面的统计可见,五年制幼师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是非常差的:仅有2.2%的同学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而且据课堂观察可知他们的预习也就是看看他们手中的一本教材而已,高达77.8%的学生几乎不预习。有了问题能够经常问的只占11.1%。课后能经常及时复习的仅有2.2%,能经常看科普方面的书和网站的只有1.1%。从这些方面可看出学习科学的方法是非常机械的接受和等待教师的灌输,能够主动的积极的学习科学和探索的是比例非常少的。五年制幼师生对科学学习方法认识情况也是不理想的:在学习或复习科学时常用划线、提纲、符号等方法的只占半数左右。尽管大多数学生也知道学习方法重要,但是有38.9%的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如何使用有效的学习方法一般不考虑,通常总考虑科学学习方法的仅有8.9%,能够主动去阅读和了解学习方法的只有6.7%。
由学生学习自我监控情况调查看出:能够自己制订明确具体学习目标的仅有24.4%,能够经常自主制订学习计划的仅有1.1%,对于制定好的目标计划能够执行也只占8.9%,对于老师的要求大多不能独立完成,能独立完成的只有22.2%,(实际上据平时课堂上观察到的不到),对于自己的科学学习能够经常反思和评价的只占16.7%。这些充分说明他们缺乏自我评价的意识,已经习惯于被动地评价,没有积极主动学习,学习的过程由老师组织,学习的结果由老师测试,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丝毫体现不出。
4存在问题与对策
(1)小学、初中学习基础差。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初中基础稍好点的学生更愿意进入普通高中,将来能进入更高层次的大学,发展会更好。因此五年制幼师大专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比较差,尤其是理科课程。
(2)科学学习动机不足,兴趣不高,学习非常被动。许多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幼儿教师只要会唱会跳舞,会讲故事,将来就能胜任幼儿教师工作,学习自然科学没用,因而不想学。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没有升学压力了,学习目的只是为了期末考试及格。
(3)科学课程内容不生动,概念、规律过多,教材体系过于学科化、理论化、学术化,学生感觉科学学习枯燥。
(4)课程评价过于单一。评价的形式方法过于单一:期末一纸试卷;评价的内容也只是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不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评价的主体也只是教师和学校。这些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大多是传统考试的失败者,因此对传统考试已经麻木了。
(5)学生两极分化严重,但是“一刀切”的教学要求使教学效果差,教学质量滑坡。
(6)学生不适应大学自主管理模式。五年制幼师学生是初中起点的学生,还处于高中年龄阶段,他们还习惯于父母、教师的管理,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缺乏主动和计划。
5对策与建议
5.1改革传统五年制大专幼师科学教育中的自然科学课程
5.1.1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
目前,在五年制幼师的人才培养方案里关于自然科学课程仍实行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分科教学,作为公共必修课分别放在一、二年级开设,各开设一年,每科周课时3节。面对层次不齐的学生,教师的教学两头为难,如果偏难,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因为学习困难而放弃学习;如果太容易,部分理科基础好的学生无法得到发展,课堂学习效率低,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无法达到培养幼儿科学启蒙活动优秀师资的目的。因此,首先建议应该重新设置适合幼师职业需要的自然科学课程,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综合成一门《自然科学》,合理安排课时量。这也符合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综合理科课程。当然综合理科课程面临教材、师资、考试方法三大问题还需要更深层次地研究。其次,开设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职业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选修课包括与职业密切相关的《幼儿科技活动设计与指导》、《趣味科学小实验》等;第三,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能力水平,拓展各门学科的知识面,开设各种专题讲座,如“物理发现与人类文明”、“生态学与人类未来”、“宇宙天文”、“空间科学与技术”、“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等。这样,通过必修课,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学生既可以得到一名幼师生基本科学素养的培养,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得到个性发展的空间。
5.1.2课程内容的改革
自然科学课程教学内容要降低难度,要根本改变知识体系存在学科中心的倾向,不要过分重视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兴趣,删减过于理论化、学术化的内容,重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今后工作中的应用,重视专题学习与案例研究,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科学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开发校本自然科学教材,最好是贴近生活、富有情趣、重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自然科学教材。
5.1.3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
(1)改革课堂教学手段。五年制大专幼师学生几乎全部是女生,形象思维能力明显优于抽象思维能力,因此课堂上应尽可能多地开展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通过实验验证、解释深奥的科学定律、概念。根据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教师还应该想办法利用一些生贴近生活的科学小游戏、小实验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同学家里拥有电脑,相对来说,他们更喜欢教师使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教学。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于一些难以演示的实验,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生动活泼的动画来演示,或者利用网络上的一些优秀课件、丰富的音像资料来阐述枯燥的科学理论,启发学生思索问题,在充满生活情趣、游戏化的气氛中接受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质和能力,同时也对他们将来从事幼儿教学有帮助。
(2)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中,由于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各学科分别要完成完整的学科知识,而教学时间又有限,教师为了追求“高效”,往往形成教师主“教”,学生负责“学”的“灌输式教育”。这样的课堂毫无生气,教师很累,同学由于少了高考升学和社会的压力,自然学的毫无动力,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应该在五年制大专幼师自然科学课堂上改革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着力探索适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式,实现两个重要转变:一是从“教”向“学”转变,二是从“知识授受”向“问题解决”转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实验、科学小游戏,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幼师学生通过讨论、演说、问题探究等方式展开课堂学习。在所有自然科学教育课堂中养成生活化的课堂、游戏的课堂、探究式的课堂和合作学习的课堂。
5.2改革自然科学教育的保障措施
(1)教师方面:科学教师是科学课程的实施者,一切教学改革理念只有通过教师才能变成教学现实。教师素质决定着科学课程实施的深度、广度和科学课程实施的成败。
因此,科学教师首先应热爱本职工作,提高自身修养。 面对幼师五年制大专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教师应以敬业为先,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科学教学工作中去,不断自我完善,以饱满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探索科学世界的奥秘,这样就会对学生学习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
其次,科学教师要善于同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好,古人云:“ 亲其师,信其道”。五年制幼师学生几乎全部是女生,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和情感对他们学习科学态度影响很大。科学教师要更加关爱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应过多地苛求、指责,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期望。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双向的,但由于五年制幼师学生心理发育尚不健全,因而教师处在主导地位上,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别的不同,群体和个体的差异,主动采用相应的感情交流途径与方法,积极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再次,科学教师要让学生多体验成功。 幼师学生程度不齐,教师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特别是在女生居多,普遍对理科有畏难情绪,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的幼师学生中,知识宜随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逐步引向深入,教学要求更应压得低一点,考试题目要容易一点,要求过高过难往往适得其反。考试更应基于对“双基”知识的考查,切忌难度过高,以保护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情感。
1. 要注重“实效性”原则 首先,教师要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小学科学课涉及面广,揭示的自然现象复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他们心中的一个个谜团需要教师去解决。教师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才能踏踏实实地教育学生,才不至于想当然主观臆断地去解释自然现象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才能将自己的教学建立在严谨的科学基础,才能传授给学生真知。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性,教师还应该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获取、掌握最新的科学信息,给学生一个圆满的说法。例如:学生知道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4米,但珠穆朗玛峰每年仍在以1厘米左右的速度上升,若干年后,这个高度肯定会发生变化。而且,这个数据是相对于现在的测量技术而言的,以后随着测量技术的提高,也肯定会有更精确的数据。其次,科学课堂教学要“实际”。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向学生展示实物,出示直观教具。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由于农村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有限,视野较狭窄,对许多自然界生物和一些科学现象不曾见到,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向学生展示或再现实物、如学习“岩石’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岩石标本,加深第一感官印象。
再次,科学教学演示实验要“落实”。教师要认真做好实验操作。一方面,要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维、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认识自然规律。同时,也通过实验操作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奋点,把注入式的教学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把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变为主动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组织好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促使学生各种感官的协调一致,使学生的技能得到训练、强化新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理解、记忆、创造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如在教学水的浮力时,让学生通过在水中压木块和用橡皮筋吊石块,认识到水有浮力,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在水中无论是上浮的还是下沉的物体,都要受到水的浮力。
2. 要贯穿“灵活性”原则 小学科学教学由于它涉及的知识面广,涉及的事物也繁杂多样,不仅有事物表面的认识,更有对事物本质的探讨。因此,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要想小学科学课教学富有成效,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要“活”。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例出发,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加以引导。如可以用玩游戏的方法去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去激发孩子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也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气氛,感染学生。
其次,教学的手段要“活”。小学生的思维是通过声音色彩图像等具体形象来感知的。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片、挂图、实物、投影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去进行直观教学和辅助教学。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也容易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
再次.科学课堂教学形式要“活”。科学课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书面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自然科学实践活动,如动员学生参加种植、养殖劳动,进行植物标本的手工制作,走出校门进行自然水域的污染调查等等。
3. 要把握“拓展性”原则 小学科学涵盖了中学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它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现象及规律的启蒙学科。教学中,不能只是就本教本,而是要加以引申,适时地去发散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表现为:
首先,要拓展思维。教师不仅是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努力地去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问,勤于思考。要对大自然的万事万物进行大胆设问,赞赏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科学教学;学科;体会;操作;探究
一、小学科学课应以教科书为出发点,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小学科学课的编排注重了对学生科学自然观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这些教育的实施要依靠课上老师的引导。如通过学生认识日晷和圭表的构造、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天文科学的成就。通过指导学生认识雷电的成因,向学生进行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的教育。观察、实验、栽培、制作等活动,能培养学生认识自然规律,探索自然科学的能力。
二、科学课应遵循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来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书本上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常见的、儿童感兴趣的知识。例如鸟兽鱼虫、花草树木、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等等,这些知识都能使孩子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每一堂课的内容都是他们非常渴望了解的。教师应抓住这些内容特点结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在课堂上指导他们亲自进行观察、实验、操作。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外部形态,水的循环,机械的作用,电和磁的性质,有时动手制作、种植、饲养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学得积极愉快,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锻炼和发展了观察、想象、实验的能力。
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与生活、生产、社会实践的联系
根据小学科学教材的要求,在儿童接受能力允许的条件下,教师在阐明科学规律和概念时,尽可能多地联系社会实际、生产、生活,使他们学到的知识与人们的实际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以下几种教学思路:“问题—观察—实验—结论—应用”“问题—假设—观察—结论—应用”“问题—分析—综合—应用”,都是以学生熟悉的事物、知识出发,指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最后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形成。
四、把握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做到知识的巩固、应用,提高教学效率
每一单元的前一课与后一课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做到知识之间的衔接紧密,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效率。此外,还应充分利用自然课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与配合。例如:在数学课中学到的测量知识在科学课的定量观察内容中经常用到。教师可在这方面内容上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重视科学课的教学,切忌挤占科学课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集自然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自然规律能力的综合课。可如今许多学校,许多教师重主课,轻副课,常常将科学课被其他主课挤占,教学得不到实效,这种做法与实施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对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非常不利。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利用课本插图、自制挂图、学具等直观教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启发学生的思考。教学紧紧围绕大自然的秘密展开,认识自然事实,揭示自然规律,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至于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自然科学;以学定教;情境教学;探究式
一、以学定教的含义及意义
在新的课堂教学改革下,提出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兴趣、状态、年龄特征为切入点,选择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以学定教的关键是创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情境,教师为学生提供整体的学习思路和框架,学生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或者是在以学定教的空间内,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科学实验活动,真正的走向自然、了解自然。教师在以学定教的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们身上的共同点。开展以学定教的形式,增加了师生双方面的选择,教师由于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就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切中学生需要,让教学内容更精辟更丰富、更易于被学生吸收和掌握。而学生处于一种轻松的状态,更愿意和教师一起共度课堂时光。作为一名从事初中自然科学的教师,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在以学定教的课堂改革下,上好科学实验课,做了自己一定的努力。
二、引入情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问题情境的概念
研究证明,一个问题如果有多个以上的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就形成了情境。而一旦学生已经获取的知识和情境不同,这种冲突就引发了“问题”情境。换言之,“问题”情境是由矛盾所引发的。所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情境,“问题情境”即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水平,同时还需经过努力提升自己能力,这样才能解决新的问题,“问题情境”能促进学生形成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
2、情境教学的策略
目前,国际科学教育领域存在这样的观点:对学生认为值得思考的问题,进一步创设情境,是与科学推理特征和建构主义认知过程相符合的教学策略,涵盖了下面几种观念:
①问题情境具有个别性、主观性、相对性。以上的特征不仅仅表现在技能水平和认知水平的差异上,还和学生的态度、情感及生活背景有着直接的关联。所以教师结合问题进行教学活动,必须提高观感和直觉,和学生的实际经验相挂钩,如果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领悟能力,就会弱化科学规律的探究过程,使创设的情境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
②在《科学》课程中,科学规律和问题情境的关系即普遍又特殊。在教学中引入情境的手段,不仅仅只注意它的特殊性,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由特殊性向普遍性过渡。将科学规律运用到各种情境教学中,构成完整的科学教育,建构一致性的知识体系,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③提出的问题越明确,表达的认识任务就越清晰,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越具有组织性和目的性。在对问题的探究上,往往都是以定性为主,通过教师正确的的引导学生,形成假设、对问题进行科学的处理。
三、做好实验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在科学实验课中,要让学生清晰的了解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注意事项、并且熟悉实验步骤,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正确的操作,以达到明显的预期效果。教师在进行实验前,要亲自为学生演示,根据实验中材料的特点,帮助学生认真准备实验材料,确定最佳的实验方案,这样学生才能进行准确无误的操作。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可供选用的器材是多种的。
如:是选择“平面镜”还是选择“平板玻璃”,是选择“蜡烛”还是选择“三角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析进行选择。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选择实验器材的能力。
教师的指导工作,对实验操作是否正确,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为了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中的某一个量的关系时,就必须保证另一个量的相同。为能观察假设的变量与研究问题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在设计实验时就必须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反复的演示,让学生明白此项实验的宗旨,让学生自己亲自体会,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进行,在实验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探究自然科学的能力。
四、做好实验课后的反思和评价
一堂自然科学实验课后,学生要善于进行反思和评价,将本节课所观察的现象、实验过程中掌握的原理和以往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自我提问式的反思和评价。常用的方法有概括、归纳、分类和比较等等。如这堂课的实验过程涉及到哪些知识?为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准备什么样的材料?应该采取哪种最佳的办法和途径?在本次实验课的操作中,我曾有哪些失误和我不足,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进行改进?我在本实验中,收获了什么知识,取得了哪些进步?有什么样的切身体会?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这堂实验课的意义,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在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改革下,为真正上好每一堂自然科学课,教师就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实验条件,改变教学组织形式,革新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在科学课中,有效的引入情境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获取自然科学知识同时,又真正的发挥了自然课的实践效应,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4】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综合性美育课是把不同门类的单一艺术审美教育组合成相互协调的整体性的艺术审美教育课。
单一艺术有文字、音乐、绘画、摄影等,综合艺术有电影、电视、戏剧、曲艺、舞蹈等。谈到现行的中小学美育课,有些人只讲音乐课、美术课,忘记了文学也是艺术,语文课也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也担负着极为重要的美育任务。他们在美育课中忽视了艺术各科的内在联系,分科分割,片面强调各自系统的知识和技艺,忽视了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和表现,使学生由于陷入一种单一的操作性的模仿活动而索然无味。另一方面,由于艺术的繁荣,生活越来越美,提供给学生的艺术审美对象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学生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是进行综合性审美,凭着各自的综合审美能力自由地欣赏、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综合艺术意味。如此看来,一些学校现行的美育课与学生的生活严重脱节,没有适应并服务于学生综合审美的生活需要。
学校美育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就必须改革,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审美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呼唤综合教育,综合教育呼唤综合课程。探索如何开设并上好综合性美育课,是建设综合性美育课程的基础,是科学实施课堂综合性美育、提高学生审美综合素质的前提。
如何上好综合性美育课呢?
审美教育的特性是育教于审美之中,而审美是一种包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活动,因此,综合性美育课应该在师生共同参与的综合性的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进行,而不是在教室系统的讲授和抽象的说教中进行。
活动的顺序应该是先进行审美欣赏,后进行审美创造,我把它归纳为“先感悟,后综合”,即让学生先在综合性艺术的审美中感受其中的各种艺术美,感悟他们有哪些审美要素是共同的,是如何合二为一的,进而感悟这些审美要素的审美功能;然后,再让学生依托这种感悟,将两种或几种单一的艺术美组合成综合性艺术美。
这种顺序符合学生审美认知的心理规律。艺术是相通的。不同门类的艺术美所以能组合成综合性艺术美,是因为它们具有共同的审美要素,这正是学生能够“先感悟,后综合”的基础。为什么呢?学生在综合性审美中,对不同艺术的审美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强,有的弱,有的没有,但总会对某一种艺术美的直觉抽象、概括,迁移到对综合艺术中其他艺术的审美中,或多或少的感悟其他艺术的审美要素及其审美功能,进而更充分的感悟综合性美感中协调的整体性的内涵。这种感悟多了,学生便可以逐步培养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智慧,建立起一种较完整的综合审美心理结构,并依托它指出综合审美能力,在两种或几种艺术美之间进行沟通和整合,组成综合性艺术美。
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般都能凭着对以前欣赏过的配乐朗诵中文学美、朗诵美、音乐美组合关系的感悟,凭着对《海燕》一文中修辞美、结构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感悟,用自己的声音较准确地表现出《海燕》一文的感彩和越来越高的感情线,一般都知道要用赞美的语气、高昂的语调朗诵暴风雨;对重音、停顿、节奏等朗诵艺术审美的感情大体一致。有的选用一段贝多芬的交响乐《命运》配乐,有的则拉一段激越的小提请曲配乐,还有一组男生更是出奇招,用自己的口技代替配乐,他们模仿海涛声、狂风声、雷声、海燕叫声等等,由于学得不像,笑得其他同学前俯后仰,但他们仍就一脸认真坚持到底,我给这组男生评分为“良”,肯定了他们的朗诵较好,肯定了他们的朗诵较好,肯定了他们能从电视中的《列宁在1918》那段“手影口技”受到启发,用口技来烘托朗诵,是一种有创意的艺术构思;但同时告诉他们,口技的技术性很强,不是谁都体验到了就能体现好的。
除了存在于艺术中,美还广泛存在于自然、社会中,因此,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课程同样有美育内容,也担负美育任务。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文化的不断创新,除了艺术学科之间的交融越来越多之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间的交融也越来越多,于是,新生的综合性学科必然越来越多,随之,综合性教育也越来越多,综合性美育便是其中之一。如果说本文第一部份讲的是狭义的综合性美育课,那么,广义的综合性美育课是指把艺术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社会科学课程中的审美教育组合成相互协调的整体性的审美教育课。
这种组合分三个层面:
(1)在艺术课程美育系统中组合(前面已阐述);在自然科学课程美育系统中组合,例如政治、历史的美育组合。
(2)自然科学课程与社会科学课程的美育组合,例如地理、历史的美育组合;艺术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的美育组合,例如美术、摄影与地理、生物的美育组合;艺术课程与社会科学课程的美育组合,例如文学、音乐与政治、历史的美育组合。
(3)艺术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社会科学课程的美育组合,例如文学、音乐、地理、生物、政治、历史的美育组合。
一、有效激趣,推动主动探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入门学科,小学科学教材的编撰本身就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承载的或者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素材,整合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资源,将其简洁明确地外显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节时,教师借助音叉震动发声的原理设计了这样一段激趣谈话:
师:大家看,这是什么?
生:音叉。
师:是干什么用的?
生:是一种乐器,老师,这节课我们要学音乐吗?
师:可以这么说,你还知道什么乐器?
生1:那可多了,钢琴、贝斯、鼓、二胡等等数不完呢。
生2:是呀,一个乐队得数十种乐器才能奏出完美的音乐呢。
师:说得对,我们今天就要从科学的角度来研究一下音乐,你看看这个小小的乐器(指示音叉并敲击),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一直很纳闷,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声呢?我们人有嗓子,可以说话,可是乐器没有啊,但他们也能发出各种美妙的声音,真是令人难解……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那么大家还有谁想过这个问题?
生(纷纷表示想过)
师: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探索一下物体发声的奥秘啊?
生:想。(教师板书课题)
谈话片段之所以比较成功,是因为教师抓住课学生对周围事物好奇心重,但是又不能自己找到合理的办法探其究竟的客观事实。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进来,准备好了自己的探究之旅,使得课堂在开始的一刻就预埋下了成功的种子。
二、实验操作,促进知行统一
自然科学的特点就是可以借助即时高效的试验来说明道理,这一点是它不同于哲学、语言等人文科学的区别。也正是因为这样,自然科学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更便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实验操作,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也为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严谨治学作风开了一个好头。小学科学课堂实验要具有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参与;要具有一定的简洁度,让学生便于操作;要有启发性,让学生在实验中明白探究的目的;要有科学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习惯。
《凸透镜成像》是一个经典的物理实验,教师在教学时把这个实验引入到课堂中来。首先,教师利用教室现有的投影机实物,让学生观察投影机的镜头有什么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投影机的镜头要用凸透镜呢?”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已经进入想要探索的状态,此时,教师介绍了“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课本情境图,并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主要巡视学生实验的过程,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同时,引导学生按照课本的实验步骤一步步探究,并且要认真填写课本上的表格。
实验操作课堂,也要有引导和激趣的过程,同时教师要更多地走到学生中间,帮助学生指点迷津,引导学生朝着实验要求的方向不断深入。当实验结束后,一定要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并引导学生集体总结实验结论。实验课的课堂评价要在总结结论后,让学生充分反思和自评,谈一谈自己成败的关键在哪里,同学之间也要互相补充评价。可以说,科学课堂上的实验,是学生探究科学世界的手段,而非一场游戏般的演绎。要达到这个目的,评价与反思是最重要的。
三、联系生活,指导学以致用
科学课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可以说只要我们用心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有趣的科学知识。教师要在课堂中积极拓展学习范围,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课堂上学习过的科学现象,并尝试应用这些现象和原理为生活服务。比如学习完《不平静的地球》一章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作业“向家里的长辈讲解地震的原因,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观点,他们说的对吗”。学习完《建筑与简单机械》后可以引导学生回家找找自己坏掉的机械玩具或者废旧钟表,试着拆开来修一修或者改装一个新的玩具出来。诸如此类,以学生便于操作、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科学,对科学探索和科学知识保持一颗永久的探索和服务生活的心。
关键词:小学科学;校园环境;自然科学领域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教师应将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最高准则,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落地在课堂,其中在小学中低年级的教学中,很大一个模块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教学,通过对小学生进行自然科学教育,会使他们从小学阶段开始便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作用,使孩子能够从小学阶段开始全面发展。但当我们观察现在很多的课堂教学时,就会发现学生很多时候不是在主动学习,而是在跟着教师学习。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教师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操作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带着标准答案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大城市中的学生很少能够接触到真正的自然环境,以至于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本应从生活中认识且非常熟悉的植物、土壤等,都成了非常陌生的物质,曾经数次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项目带领学生走入校园和社区去开展自然环境的调查活动,却发现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极度陌生令人担忧。同时校园周围植物种类少,土壤区域少,相应的动物种类也少,导致许多科学教师在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时候,出现了取材困难的情况。基于此,从学校的自然环境改造开始做起,为学生营造校园即课堂的体验环境,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打造,让孩子真正能够走入自然,从中去探索和发现自然中的奥秘,让校园处处皆教具,处处是课堂。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环节,进行以下分解。
一、丰富校园植被种类,打造优良实践环境
在制定下此项研究课题以后,反观我们现有的校园环境,主要以观赏类树木和草坪为主,其中有大量的荒废区域以及大量雷同性的植物,学生所能够进行观察的环境比较单一。進而观察校园周边的社区,以高楼层密集小区为主,小区内的植物种绿化情况也并非太好,且如果学生需要走到校外开展调查和观察活动的话,学生的安全则无法保证。基于此,决定对校园内环境进行重新的改造。
自2016年始,对校园内所有植物进行重新规划,丰富原有的绿化植被种类,并且重新开辟出新的种植区域,厦门地处祖国东南海岸,气候温暖,非常适合各种类型热带及亚热带植物的生长,尤其是各种果树的种植。因此,在改变传统菜园果园远离学生生活环境的做法,在学校两栋基础教学楼之间开辟了一块新的植物实践基地,命名为“东篱园”,体现亲近自然的校园文化,通过综合的规划,区分为果树区、香草区和热带植物区,在这些区域内种植了各超过二十种的果树、香草和多肉、仙人掌等热带植物。其中包括生活中常见的龙眼树、芒果树、梨树等,饭桌上常见的薄荷、芦荟、九层塔等,也有如菠萝蜜树、蛋黄果树、莲雾树、蒲桃树、树葡萄、人心果树等特别的植物种类,植物种类繁多且环境设计精美,曲径通幽,成为学生下课嬉戏的场所,为学生打造真正身边的实践基地。在校园操场的周边,则开辟出了一片菜园,命名为“耕读园”,取义传统文化中耕种与读书相结合的活动,种植数十种当季蔬菜,成为当代学生真正能够走入参与种植的基地,成为培养学生劳动和劳动中学的意识。
二、结合学科课程渗透,开展校园研学考察
有了优异的环境,更需要结合真正的教学活动开展,才能够把物质基础的利用达到最大化。杜威的思想表明,小学教师培养应该摒弃传统二元论,坚持综合的、联系的思维方式,超越全科与分科,探索一种更完善的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内在地实现“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有机统一。因此,我们在校内开展了多学科的联合教研,挖掘课本当中可以利用的课例,进行校本化的重新打造。
在苏教版小学科学新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1课《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一课中,这本是传统的一课观察植物的课,从学生的课余生活到校园学习中,都有很多相关的课例,但往往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相背离,观察和认识的植物并非本地的物种,或是因为生活环境的限制使观察内容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借助于校园“东篱园”的打造,这项活动则更加具校本特色和指向性。教师将原本的课堂环节改为校园植物大搜查的活动,通过学习单设计寻找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香味树叶等任务,引导学生走遍校园,寻找这一些特别的树叶,学生收获了绿、紫、红、蓝不同颜色的树叶观察结果,发现了校园里的树叶原来有鸡蛋形、手掌形、爱心型等如此多不同的形状,在教室门口找到了香香的薄荷叶子,真正用多种观察和对比的方法进行探究,有效地帮助学生意识到植物之间有着如此大的不同与奥秘。
在2019年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研究土壤》的一系列课程当中,学生几乎有近一个月的时间都在校园内教室外进行学习。在研究土壤的成分时,学生大胆地拿起铲子,对学校的校园土壤进行挖掘,因为作为在校生,自然地会升起对于校园环境的保护意识,同时又没有在外面进行实践活动时会受限于区域管理的要求,因此,学生都能够在不破坏校园本土环境的基础上,大胆地开展观察。因为学校有着丰富的植被,学校土壤的丰富性也随之大幅增强,在前几年的调查活动中,学生仅能在土壤中发现一些蚂蚁、蜘蛛、落叶、砖块等常见物,现在的调查过程中可以发现蚯蚓、蟾蜍、甲虫等更丰富的小动物。而在辨识不同的土壤类型及土壤的作用时,由于学校同时种植了需要肥沃土壤的果树以及在沙质土中也能很好生存的仙人掌、多肉等热带植物,学生很快发现靠得很近的两者土壤的状态大幅不同。学习单上清晰记录下“果树下的土壤是黑黑的,肥沃的壤土,而仙人掌下的土壤则是颜色较浅,颗粒较大的沙质土”。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有“生成效应”的,比起别人直接告诉学生的信息,学生会对自己创造的信息记忆更加牢固,所以应该带给学生真实体验和实验的机会,引导学生走进校园,观察植物、对比植物、解剖植物,关注植物不同部分的特点,体验是真正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和认知知识的有效渠道,教师不再需要刻意灌输理论化的知识,学生能够自我生成并且建构概念。
三、巧设系统化学习单,落实实践思维贯通
通过对科学新课标的解读以及新教材的学习中,我们发现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植物、土壤等有关的课程更多为中低年级学生所涉猎的领域。教学活动设计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顺应这个年龄段孩子对于自然的好奇,并促进观察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们发现,学生往往会仅仅局限于玩或是观察,而缺乏对于自己观察结果的进一步的处理和思考。因此我们重新考量课堂环节,建立了适合低年级学生特点的学习单,让孩子能够带着学习单来开展调查活动。学习单的设计不仅仅提供了学生的问题,也提供了学生达成任务的一些辅助,为学生的顺利开展活动提供支架。
在三年级《土壤的成分》一课中,通过学习单对这个学段的学生进行表达训练:“今天,我们用()方法观察,发现土壤里有()。”引导学生建立规范、有序的探究意识。在学生遇到观察困难时提供辅助,面巾纸、放大镜、水等工具,帮助学生能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在《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一课当中,学习单上提供了一系列的活动任务,辅以生动形象的图文设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任务完成,打破传统学习单为纸质的局限性,让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完成活动记录,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校园内植物的参考信息作为学习支架——学校植物社团维护的公众号当中有不少高年级同学们于校园植物探索的一些成果,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即可通过扫描二维码随时随地进行查阅。
四、构建实验室,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探究昆虫生长过程,我们学校建设一个实验室,该实验室主要以蝴蝶保育和繁殖为主。在教师带领下,学生认真开展探究互动,拥有极高的热情研究蝴蝶成长过程中,所有孩子均能够近距离观察、记录以及研究蝴蝶。
在教学活动中积极通过问题探究确定活动主题,比如,在五年级组进行的“蝴蝶监测”主题活动,即是由具体问题所引发。蝴蝶对于外界环境变化非常敏感,被誉为环境质量“监测员”。若是蝴蝶数量减少,那么说明环境出现波动,相关人员应该对此种现象加以重视。每年4月上旬到5月下旬,我校均会组织5年级学生携带相关器材,到监测点开展蝴蝶监测活动。该学习过程中,教师会以具体问题作为支撑,比如,“请各组学生选择合理路线开展检测活动”,此时学生借助数学比例尺合理确定路线。“某小区开始重建,那么在正式重建过程中,会对蝴蝶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由程序性与陈述性知识转变为策略性知识学习,并且在教学中能够发现,孩子们充满了兴趣与乐趣,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效促进其探究能力。另外,借助此种实踐探究活动,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经过几年的实践,在依托校园环境的改造之下,推进学生真正研学体验的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课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校园环境日益优美,更加适宜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在活动中建立了良好的科学习惯和意识,科学课的学习走向了深层化,同时有效地建立起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有效促进了集体荣誉感和爱校情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殷春阳.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自然科学教学研究[J].神州,2018(18):103.
[2]赵红霞.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感受到一种责任——六足园校园生态实验室课程的建构[J].人民教育,2018(Z1):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