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30 14:35:49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篇(1)

【关键词】 性;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479 B 8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5-0395-03

大学生正处在性生理、性心理发育成熟阶段,是建立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行为模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展性道德教育和提高大学生性道德素养的最佳时期。为了解大学生性道德现状,为今后高校开展性道德教育、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7年11月对广州地区4所高校84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广东商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4所高校中16个班级的在校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为使研究具有代表性,调查时考虑性别、年级和学校类别的均衡性。共有840名大学生参加了调查,获有效问卷769份。其中一年级学生199名,二年级学生199名,三年级学生184名,四年级学生187名;男生406名,女生363名。年龄在17~23岁之间。

1.2 方法 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均为选择题。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4所高校从大一到大四年级分别选取1个班级的在校本科生进行现场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恋爱观态度、性态度、对大学生发生婚前的态度、自身情况、对学校性道德教育的态度、性相关知识需求及学校开展性教育的形式、获得性知识的来源等。以班级为单位,由调研员讲明要求后,学生在教室内统一填写问卷,不记名,问卷当场收回。

1.3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χ2检验,对恋爱观态度、性态度、对大学生发生婚前的态度、自身情况等各项指标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性观念

2.1.1 恋爱观方面 大学生对在校期间的恋爱态度趋向“顺其自然发展”和“应当正确引导”,其中“顺其自然发展”比例最高,男女生在“应当正确引导”问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26,P<0.05)。在恋爱目的方面,大学生趋向“满足心理和生理需要”,而且男、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1,P<0.05)。见表1。

2.1.2 观方面 结果显示,有72.6%的学生认为“贞洁对男女双方都至关重要”,男、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71,P<0.01);在“对未来的结婚对象是否处女(男)”问题上,男、女生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有59.2%的学生认为“只要对方真心爱自己,其他都可以忽略”。见表2。

2.2 性态度

2.2.1 大学生对在校学习期间结婚的态度 有11.8%的学生对“在校学习期间结婚”持赞成态度,有45.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男、女生赞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49,P<0.01),见表3。

2.2.2 大学生对非婚的态度 在对大学生“婚前”、“未婚同居”、“商业性”、“有多个”4个问题的回答中,男生赞成率均明显高于女生,女生反对率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4。

2.3.2 不同年级大学生比较 有过经历的学生达104人,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发生人数依次为12,22,35,35人,发生率依次为6.0%,11.1%,19.0%和18.7%,各年级学生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59,P<0.01),从低年级到高级有逐渐增高趋势,其中三年级最高。

2.4 获取性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获取性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书报

杂志、网络媒体、同学和朋友、影视录像,分别为79.2%,70.7%,66.1%和45.5%;从学校和家庭得到的性知识很少,分别为31.1%和13.5%。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今大学生的性观念较为开放和宽容,并出现随着年级增高发生率逐渐增高的趋势,其中三年级发生率最高。不同性别大学生性观念和性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与男生受西方性观念的影响较大、传统性观念较为淡薄有关,因此对在校学习期间结婚、婚前、未婚同居、商业性、有多个的赞成率普遍高于女生(P<0.01);而女生仍受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较大,较注重和感情,保持着较严谨的态度。

被调查的学生中,60%以上学生接触过黄色录像或刊物和有过性冲动,男、女生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男生有过的经历达62.3%,调查中报告有过经历的学生达13.5%(男生为15.8%,女生为1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明显高于湖南陈玉凤[1]、江苏董莉萍[2]、浙江余飞颖[3]等的报道,其原因可能与地区差异有关。发生率比福建江剑平[4]1997年调查的结果高出很多,而且在发生的学生中有2个及2个以上者达32人,占调查人数的4.2%。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待婚前的态度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当代大学生需要加强性知识教育、伦理教育和道德教育。

调查还显示,大学生获取性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书报杂志、网络媒体、同学和朋友、影视录像,学校和家庭性教育严重缺乏。国外研究表明,以学校为基础的性教育可以减少青少年中较早和较多的,高质量的性教育有助于推迟的发生[5]。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作用,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身体发育所处阶段,围绕青春期所发生的性生理、性心理的变化有选择地介绍性科学知识[6]。同时,加强大学生性道德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性观念、性态度,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两性关系,实行以人性主义为指导的性教育,将情感教育、伦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使他们明白两性结合是一种社会行为,应该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从而促进性道德素养的提高。高校在开展性道德教育过程中,首先必须确定性道德教育的原则,即坚持性道德教育的全面性,坚持适宜、适时、适度的性道德教育,坚持性道德教育的立体性;其次必须明确性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即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性生理知识教育、性心理知识教育、性伦理学知识教育、性法律知识教育、性病的预防教育等[7]。

高校性道德教育目标不仅要保护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要能保护他们的终身健康。现在大学生恋爱结婚已成为正常现象,但在婚姻关系建立之前发生仍属于不道德行为。婚前的主要后果是意外妊娠和感染性病,均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尤其是女性。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适时、适宜、适度的性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性道德教育要与性技能教育相结合,教育他们掌握安全、科学的性技能,知道如何避孕、意外怀孕后该如何处理、怎样应对性骚扰和害;还要使她们认识到早孕对身体健康和生殖健康的危害,避免婚前,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以确保其身心健康得到持续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陈玉凤,李培雄,陈景,等.湘西地区部分大学生性知识•态度•行为.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942.

[2] 董莉萍,李晓波,李兴有,等.大学生性知识、性观念和现况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3):3 113-3 115.

[3] 余飞颖,许国章,马瞧勤,等.大学生性知识和调查分析.疾病监测,2005,20(12):630-634.

[4] 江剑平,黄键,黄浩,等.大学生婚前和性态度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1,22(1):11-12.

[5] AJAYI AA,MARANGU LT,MILL J,et al.Adolescent sexuality and fertility in Kenya:A survey of knowledge,perception and attitudes.Stud Fam Plann,1991,22(4):205-216.

[6] 谢佩娜.大学生调查及教育对策.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1):1 335.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篇(2)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素质;道德缺失

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顺利的实现人生价值,而且对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数量的剧增,大学生道德问题日益凸现出来。而大学生道德问题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作弊、不诚实、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等等。造成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1.历史遗留因素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由于长期的封建社会专制,人们的诚信意识存在着其扭曲的一面。历史上“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等格言古训,导致了人们潜意识中对诚信的缺乏。

2.社会大环境的消极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趋势日渐明显。这些新变化使大学生在某些认知方面发生了错位,那就是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风气,对大学生心灵的腐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3.家庭教育对大学生道德影响

随着少生优生观念的确立,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家庭的头等大事。但在现在的家庭中,父母长期强调的是智育,只要求高分、名校,把其他方面都忽略了。因此导致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只重视智力开发,成绩的好坏,而忽略了对他们的道德教育以及智力能力的培养。

4.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书育人本是老师的天职,但学校却把学习变成了为了学习而学习,而忽视道德教育,致使学生只重分数,不注意道德修养。

5.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虽在学校受教育多年,但缺乏对国情民情的实感,缺乏生活磨练和对社会的思考。于是,在接触社会生活时,对看到的繁s社会现象难以理解。分不清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恶丑。同时,由于缺乏人生经验,人生阅历浅,能力不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想有所成就,但又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和经历磨砺的毅力。

二、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对策

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要求学校承担起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重任,即培养具有优秀道德品质和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的大学生。同时也需要社会提供一种良好的道德环境,给大学生创造一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氛围。

1.加强社会环境中的道德建设

社会环境是大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对大学生道德观的形成和变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社会环境也是最能影响大学生道德观的因素之。环境对大学生的道德观有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环境既能强化道德观教育,也能弱化甚至是抵消道德观的教育,因此,对社会环境必须经行综合治理。社会各界应积极倡导道德建设,积极踊跃地参加道德建设活动,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社会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作为重要的舆论工具,通过对先进典范的宣传,起到从正面引导教育的作用。同时,也对背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言行给予批判,从反面起到约束作用。

2.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加强道德观教育

学校是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解决大学生在道德观方面的困惑,加强大学生道德观教育,首先必须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体系。针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进行国际局势、国情民情的教育,利用生动直观的多媒体、社会实践手段,搭起学生与社会之间认识与理解的桥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根和历史使命感,用科学的思想丰富和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提高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影响,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一种安定有序的环境,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活泼的集体活动来营造一种健康、活泼生动有序的文化氛围,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生机活力;还要完善学校的舆论环境,积极发挥舆论的作用,树立良好的党风、校风和学风,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3.提升家庭的教育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为以后的教育打下基础,抵制社会不良影响,强化社会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而且能影响一个人的道德观及价值观的形成,使其受益终身。因此,要使大学生道德观困惑有所缓解,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家长自身的能力素质及其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家长要善于挖掘孩子身上的“金”,要善于磨亮子女身上的闪光点。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加强家长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要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关注孩子的成长,及时了解孩子存在的问题及思想动向。另外,要革除家庭教育中的封建残余,反对家长专制作用,促使家庭教育建立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建立和睦的家庭。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不能忽视了道德品质的要求,只注重学习成绩的好坏。

4.提升道德修养的同时加强道德实践能力

大学生要在提升道德修养的同时加强道德实践能力,这是解决道德认识与行为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首先,大学生要经常性地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全面走进社会、认识社会.正确地认识国情,引导他们全面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自身的道德实践水平。其次,大学生要认识到道德修养对自身的重要性。用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来要求和规范自己,用先进典型的模范人物事迹来激励自己,用自己的实践来考察自己,不断地对自己进行道德修养教育,通过道德实践来增强自身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激发自己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兴趣。古人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道德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占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以及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决定了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就会制约大学生的成长和才智的真正发挥。

大学生道德方面确实存在缺陷,但总体上是好的,社会上的一些人不应因某些大学生的行为而一味否定大学生。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不仅反映了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且决定了社会公民的总体素质和民族发展的未来,只有准确把握大学生道德现状,因势利导,采取有效的对策,才能引导大学生道德观念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社会环境的合格人才。我们相信,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通力合作,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会显著提高,中国也会有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篇(3)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道德责任意识。自我责任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自我设计与发展。他们更注重真才实学,更加务实,表现出对自己高度负责的态度;他人责任方面,大部分大学生在家庭中孝敬父母;在学校里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在公共场所尊老爱幼、自觉维护公共秩序,这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精神是相吻和的;社会责任方面,大多数当代大学生对社会道德责任的认识与评价是建立在从个人与社会两者之中寻找契合点的基础之上的。但当无法在个人利益和社会需要之间找到折中点,必须舍弃其一时,大多数当代大学生能自觉放弃个人利益,主动地服从于社会整体的利益;自然责任方面,当代大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感悟比较深,他们关爱自然,自觉保护身边自然环境。总的看来,当代大学生在对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道德责任的认知上是正确的、符合社会主导价值取向的。

与此同时,在当今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部分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道德责任意识缺失、行为失衡等问题。自我责任方面,片面地认为自我责任就要对自己负责,自己不喜欢或不利于自己的事情不做,绝不能让自己的利益受损。这种所谓的“自我责任”并不是积极意义上的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而是一种片面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思想;他人责任方面,少数大学生凡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不去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损害到他人的正当利益。比如部分大学生通宵达旦不睡觉,上网玩游戏甚至开大音响,完全不顾及宿舍其他同学的内心感受与日常作息等;社会责任方面,少数大学生摆不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们往往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得失,缺乏为集体和社会主动奉献的精神;自然责任方面,少数大学生对自然和其他生命形式的道德责任意识相当淡漠。他们认为道德责任只是人与人之间的责任关系,人对动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并不承担任何道义上的责任。这些是学校道德教育应着力研究、分析与加以解决的主要方面。

二、部分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当代部分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缺失首先应该从社会物质生活领域来寻求原因。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中国传统社会的许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被怀疑甚至被颠覆。市场经济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等特点,由于我国的各种体制、法律还不健全,社会风气不正、腐败现象、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等客观的社会问题也随之暴露。这些社会问题和矛盾折射到现代大学校园内,对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许多先进的价值观念传入我国的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思潮、道德价值观念也蜂拥而入并与我国传统观念发生激烈碰撞,使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生活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社会环境中,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也在这种震荡中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嬗变,一方面被新观念所诱惑,另一方面又被旧心态所禁锢,陷入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

(2)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我国学校德育学校历来重视社会价值取向,而对学生人格塑造与个性发展的个人价值的重视似嫌不足。学校传统德育没有很好地挖掘德育的本体功能,没有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一些外在的社会高标准来要求与评价德育活动及学生的道德面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道德责任要求过于理想化,脱离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实际。“假、大、空”的道德责任要求往往容易导致大学生本应承担、也完全有能力承担的基础性的道德责任被忽视,以致形成部分大学生“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道德责任意识的真空状态。

(3)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心呈现“超重”的趋势,承担了本不该由他们承担的责任。这使得部分子女相应地出现了责任“失重”的状况,把本该由自己承担的责任推给父母,只习惯于接受而不懂得付出。这样的孩子往往受挫折能力弱,且只注重个人权利和利益,缺乏对他人负责的意识。这样的孩子自幼很少有回报他人的道德观念与实践行为,缺乏独立生存的基本技能与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意识。

(4)大学生自身认知的偏差

部分大学生往往片面夸大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却没有看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认识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却看不到个人与他人、社会、自然之间互相依存、互相承担责任的联系。他们认为自己自费上学,就有自愿选择学习内容、任意支配课余时间的绝对自由,自我价值的实现只与自己的主观努力程度相关,至于关心他人、奉献社会、爱护环境则不作考虑。实际上,这是一种狭隘的认识,因为个人的成长发展、成功成才离不开一个最基本的内容:即个人与他人、社会和社会的责任关系。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篇(4)

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教育 法制教育 一体化

时代社会的发展,当代人富了口袋,却贫了脑袋;重视自己、而忽视他人。冲击大众视觉及思维的各种社会事件屡屡频发,如: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佛山小悦悦案,无不发人深省。为把握好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法律素质状况,笔者于2012年5月向大学生开展了关于大学生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现状的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80份,收回有效问卷356份。有效回收率93.7%。调查问卷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且大学生具有更强的法律维权意识。但大学生缺乏社会政治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对待事物的辨别能力弱。

一、当前大学生道德与法律素质现状

(一)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国民素质的教育从幼儿开始,做为当代大学生,自幼年开始的家庭熏陶、学校教育、直至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看世界时期。大学生已经形具备有基本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尽管电影、电视、报刊、网络等信息传播将形形色色的世界文化传播于青少年一代,当代大学生感受着世界文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在碰撞与冲突中,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都受到挑战,大学生做为一个独立的活跃的思考主体,将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审视和筛选,因而在当代大学生中没有"一统天下"的主流思想,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各颓废思潮一直在青年大学生思想中孳息着。但,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主流思想的积极健康、向上性。如:评价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看见他人遗失的财物,大学生的行为选择。70.14%的大学生的做法是:捡起来,设法寻找失主。如:小月月事件,假设做为大学生的你是路人中的一个,你该如何选择。42%同学确定,会伸出援手,在生命危机时刻,不该过多考虑个人得失。仅有8%的同学认为帮助小月月,也许会给自己带来麻烦,选择绕道而行。如:问卷:如果你捡到了别人丢失的东西,自己占为所有了。你认为你的行为构成违法吗?47.8%的同学认为构成违法。调查问卷的多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具备良好道德素质和基本法律常识。并能在生活中提醒自己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秩序。

表1 你对在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秩序的看法。

人数

百分率

时刻提醒自己要遵守他们(A)

279

78.4%

记得就遵守(B)

63

18.26%

无利可图,不必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次序(C)

1

0.295

没有明显看法(D)

13

3.77%

(二)大学生道德情感与法律思维的冲突

当代大学生自小形成深厚道德理念,处理思考问题时,更多倾向于感性认知,尤其是涉及到道德与法律的冲突时,往往更强调事件的道德性质,而忽视了法律准则。也由于大学生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所造就了大学生在面对情景复杂的社会事件难以理性做出评价。

表2 你如何看待官员拿受贿款扶困济贫,被判处刑罚。

表2如何评价官员拿受贿款扶困济贫,53.9%的大学生的选择随构成了犯罪,但能受惠于民,理当不应追究刑事责任。又如问卷:捡到了别人丢失的东西,自己占为所有,是否构成违法。访问学生中的15.9%认为,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是道德要求,无法律义务返还失主;36.2%的学生认为数额巨大事才涉及法律问题。两项调查显示了法律问题融合道德情感时,大学生更多倾向于感性的认知。当遇到法与理、法与情的冲突,更多讲究个案公平,忽视了社会公平。及缺乏了以法律为准绳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的思想。

(三)大学生缺乏牢固的法律知识,甚至法制意识淡薄。

实用主义理念在大学校园中尤为泛滥,这种实用论造就了大学生更专注于专业学习,而忽视道德修养的锤炼与法律知识的积累。在法律素养方面。许多非法律专业大学生对法律重视不足,法律知识贫乏,属于“法盲”和“半法盲”一族,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主要的原因是不知法、不懂法。正由于不知法、不懂法,也就难于以法治的思想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往往以个人道德评价取代法律评价。

表3 大学生法律知识现状及诉求你是否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掌握了解一定法律的常识不知道,有需要再学习了解人数

6

284

66

百分率

1.6%

79.8%

18.5%

你最想了解的法律知识有哪些?(多选)

宪法

民事法

刑法

劳动合同法

行政法

国际法

诉讼法

人数

301

265

184

352

76

25

106

百分率

45.5%

74.4%

51.7%

98.9%

21.3%

7%

29.8%

问卷调查显示,79.8%的受访学生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识;不知道的,有需要再学习了解的同学达到了18.5%。这说明我们属于法盲的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匮乏,有用论的思想不容忽视。另外,在学习法律知识的选项中,从表3,可看到学法的欲望也在于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最受同学们欢迎的是劳动合同法,达到98.9%;民事法律,包括有婚姻法、继承法等74.4%的同学有强烈愿望学习。不懂法及有选择性的接受法律知识,造成了大学生在面对较为复杂的行为事件时,往往以传统道德认知取代了法律的评价。目前,高校仍然存在着一部分大学生缺乏道德理念及法制意识。面对事件,难以控制自我情绪,往往进一步激化矛盾。甚至认为群体性事件,众犯不究。由此,在群体哄闹中对他人构成的侵权还全然不知,无意识的一步步走向违法的边缘。小则民事侵权,大则刑事犯罪。对大学生加强法制宣传,强化法律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四)大学生法律知识的诉求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多种价值理念冲击着当代大学生,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通过多种传播媒体影响着学生。电视新闻、报刊杂志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迎合一些低俗的或者不健康的思想潮流。使得腐朽思想个人、拜金、利己主义在文化传播领域蔓延,商业性的流行传媒文化对大学生形成不良的错误的导向①。当今社会中普遍出现的腐败现象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消极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当今媒体对于社会中发生的消极事件,过于放大宣传负面信息,使得大学生在个思想认识发生了错误的引导。甚至会对法律产生重大曲解。通过调查,大学生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造成较大影响的是,生活环境(86.4%)及社会不良风气(59%)的影响。随着竞争日益激烈,法制不断完善。完善个人道德文化素质、具备法律素养是当今大学生的共同追求。

二、改进策略探索

(一)进行课程的整合,提高大学生道德法律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思想素质进行进一步提升的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是“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及教育手段上加强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渗透性融合。确立以“法律为底线,以高尚的道德为最高要求”的教学理念,

第一,融合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内容

踏入高校校园的青年学生已经具有相对稳定的道德认知,但法律意识又相对薄弱。教学内容既要做到知识的灌输,又要对大学生产生思想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因此教学时,不能流落于单一的知识性的教学灌输。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社会时事热点。以理论做为基点,针对现实热点深化探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及法制观。例如,讲述爱国主义这一专题时,既要渗透中华子孙根深蒂固的爱国情怀,更要针对当今国情开展教学,结合抗震救灾、国防安全内容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的渗透、离不开法制理念的深入,做到爱国主义与民主法制的内容的相融合。

第二,创新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时,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听课热情,增进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采用专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推动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课堂专题教学中,针对学生存在有片面认识的,是用法律解决还是用道德解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课堂分析讨论、甚至于辩论。在老师的启发和点评下,学生会对道德和法律的内在联系存在深刻的认识,学会既从道德,也从法律的角度全面客观的分析看待问题。例如,针对深圳机场梁丽案件的法理与道德思考,透视出的不当得利、盗窃罪、侵占罪及拾金不昧等等的界限及道德与法律的不同判定标准及裁判结果。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必须从课堂延伸到社会,在实践中,让学生身体力行的感受学习,让道德与法律的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践行。丰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开展大学生参观访问活动、社会调研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校内道德与法律义务咨询服务中心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与社会相联系,身体力行,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与法律素养②。

第一,参观访问、青年志愿者活动

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充分利用本地和现有的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当地法院,带领学生参与法院审理旁听活动。学生由此进一步了解案件审理的诉讼程序及相关的法律知识,也增进法律意识。带领学生到救助站、养老院开展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义务为社会进行法律宣传、家电维修服务,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大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提升自我法律素质和道德品质。

第二,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认知

大学生通过开展内容多样的社会调研活动,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开展学生的就业情况、城市社会公德现状调查、城市居民住房医疗状况调查、公民爱国表现调查、公民法律认知调查、大学生三下乡等社会调研活动。通过调查研究,能够使学生对我国经济建设、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的状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篇(5)

关键词:网络道德;计量分析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开放的、毫无约束的空间,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到了网络中就显得无能为力,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道德失范问题,引起广大学者专家的关注,网络道德也就应运而生。“网络社会”具有自主性、多元性和开放性。这些特点也让大家不得不对之进行一番限制与规范,否则网络世界将变得毫无章法。了解我国对网络道德的研究现状对于更好地设定网络道德规范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的数据库为文献来源来分析网络道德的研究现状。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包含共35个数据库,主要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以及人文与社会科学文献两大块,覆盖从1915年到2012年的文献,包含10种检索方式,其中常用的有简单检索、标准检索、高级检索等。因此,通过此数据库可以较全面、快捷地了解到整个网络道德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本文检索的结果显示为从1997年到2012年8月的研究成果,通过标准检索方式,以“题名=网络道德”进行文献检索,对关于网络道德的文献总量及分布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共检索到1318篇文献,去除重复记录共得到1294篇有效文献。

一、主题分析

笔者利用文本分析软件ROST CM,对这1294篇文章的主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通过“词频分析”,我们得出使用率最高的几组词汇,结果如下(除开“网络道德”一词):

表格显示,“教育”词汇出现了高达538次,接近50%。通过文献摘要分析,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分析、研究现状以及网络的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是主要领域。王熹在硕士论文《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思考》中,提出了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相关概念的研究,描述了网络道德教育这一概念的演变过程,从最早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到后来的“网络道德教育”,并对这些概念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吴满意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一书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和七大机遇,并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逐渐变被动为主动,单一灌输变双向交流,侧重理论变贴近现实,集体教育变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他还提出,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这些转变的重要途径。薛君华在硕士论文《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中,指出了网络道德教育的特点,包括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

词频中排在第2位的是“大学生”,可以同排在最后的“高校”划等号,所以关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的文章一共达到605篇,高于排在第1位的“教育”。青少年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但是好奇心强,自制力差,社会经验少的特点使得他们在网络中容易迷失自己。

第3位的是“建设”一词226次。网络道德建设相关文章主要涉及网络道德建设的内涵以及必要性,制定网络道德建设的应遵循的相关原则以及网络道德建设的对策与途径,可见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道德建设是密不可分的总体,在处理相关问题上不能将二者区分开来。范虹在05年的硕士论文《论网络道德建设》中提出,网络道德建设问题是一个国际性的议题,它涉及面广、与技术结合深、国际化、空白点多等特点,网络道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林林总总。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对于网络道德建设问题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排在第4位的“对策”一般同“教育”“问题”或“建设”联系在一起,“研究”“加强”“思考”三词没有特殊的研究含义,其中“加强”一词一般和“建设”相连。“失范”出现了128次。连良在《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研究》一文中对网络道德失范进行了概念界定,认为网络道德失范是指网络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或者失灵,从而导致整个网络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失序。其中作者又对各种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进行了很好的分类归纳,主要有:极端言论、谩骂攻击、传播虚假信息、侵犯他人权益以及隐私、网络沉迷、传播网络色情以及一些极端的失范行为,例如传播网络病毒、网络欺骗、网络黑客等等。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产生失范问题的原因为:网络道德自律的缺乏、网络缺乏“他律道德”的监管。简而言之就是“自律”与“他律”的缺乏。针对一系列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处理对策,总体而言都是从“自律”与“他律”入手。加强我国的网络道德教育,借鉴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丰富德育内涵,使得人们产生强烈的自律意识;政府要加强完善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网络管理的技术支持,国家和社会要一同努力提供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总之,网络道德研究的主体对象是青少年和大学生。但是如今网络几乎普及到各家各户,网民的年龄日趋年轻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网民,这些年龄在12岁以下的儿童却很少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而这些人群却是最需要帮助的对象。所以笔者在此呼吁,年轻化的网民更加需要正确网络道德规范的引导,使得这些未来祖国的栋梁有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去汲取知识,了解世界。

二、总结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道德规范越来越重要,对网络道德规范的研究也逐渐被学者们重视,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笔者希望我国的网络道德研究能够继续顺利地开展,参考国外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取长补短,毕竟国外的网络较我国发展悠久,针对这些网络道德问题的研究也会有不一样的认识与看法。网络道德研究不仅仅只是伦理道德的问题,还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因此,我们也要加强相关学科的建设。将网络道德设置为一门学科,更能够深入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并将研究的视角与研究的内容、领域以及研究方法逐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思考》[D],西南大学,2011

2.吴满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篇(6)

【关键词】 四川大学生; 婚恋价值观; 性道德价值观

Influ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marriage and love conception on their sexual morality conception

HAN LiMianyang Normal College,Sichuan 62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s: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marriage and love conception, their sexual morality conception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Methods: A scal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on marriage, love and sexual morality conception of 289 colleg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universities. Results: Different gender may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ir love and marriage conception(P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arriage and love conception; Sexual morality conception

1 问题提出

大学生非婚同居现象早已不是新闻,这类现象在大学生中虽然不是主流,但亦有愈演愈烈之势,由此诱发的心理问题、社会问题甚至法律问题也不断凸现。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蜕变时期,其婚恋观的形成是一个以性生理、性心理的发展为前提而逐步发展的过程,要形成正确的婚恋观不但需要在这一过程中有正确的认识,还要遵守社会道德,达成互相尊重[1]。许多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由于对“性道德”的理解还处于混沌状态,常常因为一时冲动而付出沉重的代价。“所谓性道德是指评价的褒贬标准。”[2]已有关于大学生性道德方面的研究[3-7]主要集中对大学生恋爱观、性观念、性道德现状的调查上,在不同时期用不同的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对策,这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与性道德价值观密切联系的婚恋价值观是青年对爱情、婚姻的本质、美满婚姻的基础及有关道德问题等所持的内在尺度,它是个体的价值观在婚姻问题上的体现,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年的择偶行为、婚姻生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与幸福[8]。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婚恋价值观及择偶标准等方面[9-12]。综上两方面研究,较少述及婚恋价值观与性道德价值观的关系,研究这两类价值观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正确处理好恋爱和学习、生活的关系,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建立性道德价值观体系,正确处理性心理与性生理的矛盾冲突,促进大学生健康生活和学习,以及高校和谐稳定的发展。

2 研究方法

2.1 被 试

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四川音乐学院、绵阳师范学院、西南科技大学抽取被试298名。其中男生109人,女生189人;汉族学生287人,少数民族学生11人;大一学生231人,大二学生63人,大三学生4人;理工科84人,文科136人,艺术科78人;党员6人,团员280人,群众12人;家庭经济状况较好18人,一般217人,较差63人;家庭所在地为大城市34人,中等城市46人,小城市87人,乡村131人;学生个人感情状况:恋爱未同居的86人,恋爱并同居的16人,曾经同居4人,单身192人。

2.2 研究工具

2.2.1 婚恋价值观量表[14] 该量表包括了“中间手段”、“现实发展”、“社会压力”、“婚姻稳定”等四个因素,四个因素的累积贡献率达到51.856%,满足心理测量学要求。本研究采用Cronbach-α系数、分半信度作为信度指标,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Cronbach-α系数0.883和分半信度系数0.843,均为较好的接受水平。各维度之间及维度与问卷总体之间相关在0.507~0.772之间,有适中程度的相关;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均在0.165~0.512之间。

2.2.2 大学生性道德价值观量表 易遵尧等编制的大学生性道德价值观量表[15]包括了伦理原则、自愿原则、责任原则、感情观、忠诚观等8个一阶因子和婚外道德观、婚内道德观、同性道德观等3个二阶因子。量表采用重测信度和克伦巴赫α系数作为信度的考量指标。总体问卷的α系数达到0.81 。各一阶因子的α系数在0.74~0.91 之间;各二阶因子的α系数在0.64~0.79 之间 ,问卷各层题目之间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指标表现良好。探索性因子分析8个一阶因子的多维度构想模型对数据有较高的拟合度;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显示因子之间均呈中等程度的相关,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2.2.3施测程序 采用团体施测,要求被试按照问卷顺序填写,施测顺序为大学生性道德价值观量表、婚恋价值观量表、人生价值观量表。施测由受过训练的心理系高年级学生实施,数据处理采用SPSS15.0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不同性别大学生得分的差异检验

由表1可见,四川大学生在婚恋观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婚恋价值观中间手段维度上,男生得分明显高于女生;在婚恋价值观现实发展、社会压力、婚姻稳定等维度上,女生分数均高于男生;特别是在中间手段和现实发展两个维度上,男生和女生存在极显著差异(P

四川大学生在性道德价值观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性道德价值观的责任原则、感情观、观、忠诚观等维度上,女生得分明显高于男生,且差异显著(P

3.2 四川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对其性道德价值观的回归分析

对婚恋价值观和性道德价值观量表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在大学生婚恋价值观“中间手段”维度与性道德价值观的“责任原则”、“感情观”、“伦理原则”、“忠诚观”、“自愿原则”维度均呈现显著相关(P

为了解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对其性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力,以大学生婚恋价值观为自变量,以性道德价值观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由表2可见,四川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对其性道德价值观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婚恋价值观可以解释19%的性道德价值观的变异。

4 讨论

4.1 四川大学生在婚恋价值观和性道德价值观上存在性别的显著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四川大学生在婚恋价值观和性道德价值观上存在性别的显著差异(*P

而在面对性问题时,虽然大学生对待婚前和非婚同居等问题上的态度比较宽容,但女生普遍比男生更看重“”,这与于萍等[25]调查结果一致。潘绥铭的有关调查也揭示女大学生对观的坚守显著高于男性[26] 。同时,女生更看重双方的感情,更倾向“自愿原则”,这与佘双好[27]的研究结果一致。对于“同居”问题,女生比男生更慎重,更具有“责任感”,这与于萍等[28]调查结果一致。男女大学生在性道德价值观上差异可能基于以下原因:(1)传统文化中“男效良才,女慕贞节”的思想,对于当代女大学生仍有较深刻的影响,从小的接受系统道德教育已将其内化为女大学生的价值观之一。(2)由于女性生理特征决定其在恋爱过程中的“弱势”地位,由于女生第一次发生往往会导致处女膜的破损,较男生有更大的生理改变,而婚前也容易导致堕胎、流产等事件发生,这些都使女生较之男生承受更多的精神、生理负担。因此,女生看重双方的“感情,更倾向“自愿原则”,更多的以保守的态度对待。

4.2 四川大学生的婚恋价值观与性道德价值观高度相关且对性道德价值观具有一定预测力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婚恋价值观与性道德价值观在多数维度上呈现高度相关(*P

5 结论及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已从单一价值、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变化,多数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上都持开放和包容态度,对婚恋问题处理更趋同社会现实压力的需要。并且男女大学生在婚恋目的、婚恋态度上呈现出明显差异。在性道德价值观上,虽然大学生对待婚前和非婚同居等问题上的态度比较宽容,但研究表明,男女大学生在性道德责任、感情、、忠诚维度上仍呈现显著差异。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5.1 加强大学生性生理和性心理卫生教育力度,确保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生正值青春期,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好性生理和性心理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开设专门的性教育课程进行系统的课堂讲授,摒除大学生对性知识、性问题的认识误区,引导其树立科学的性知识和性观念。同时,家庭应适时对子女进行性健康教育;大众媒体也应对青年群体的正面导向,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确保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5.2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促进科学的性道德价值观的建立

研究表明,婚恋价值观与性道德价值观在诸多维度上均呈现显著相关,且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对其性道德价值观具有一定的预测和影响力。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按照马克思主义婚恋观的要求,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让他们理解婚恋的道德准则,使之认识到婚恋是男女双方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是双方相互尊重、给与和承担责任,并参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社会行为[30]。通过婚恋伦理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明确什么是“健康”与“文明”的恋爱行为。其次,应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不同文化、不同时代性文化的特征,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性道德评价体系,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和性的关系,杜绝婚前和非婚同居行为的发生,以确保大学生身心、学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渝川,张进辅.从20世纪的最后10年看我国青年婚恋观的变迁[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30 (4):165-169.

2 蔺桂瑞,杨凤池,贺淑曼.性心理与人才发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56.

3 鄢圣英,大学生性道德现状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4):102-104.

4 宋奎娜,张勇,宋亚东.高校性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性科学,2005,14(8):40-41.

5 郑连斌,张秀云.当代大学生性观念调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0,(4):37-41.

6 赵瑞芳.大学生性教育状况的调查[J].中国卫生教育,2007,23(3):204-208.

7 田蕾.当代女大学生的恋爱观和性价值观[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263-265.

8 邓倩.当代中国青年婚恋价值取向的调查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27(4):99-102.

9 黄剑.“网络婚恋”的是与非[J].中国青年研究,2000,(4):36-38.

10 晏振宇.城市青年试婚现象成因[J].当代青年研究,2006,(1) :44-47.

11 徐安琪.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32.

12 吴鲁平.1949-1999:中国青年婚恋性观念的变动轨迹[J].中国青年研究,1999,(5):22-25.

13 黄希庭, 徐凤姝主编.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212 .

14 黄希庭,郑涌,等.改革开放30年:中国青年价值观的变迁[M].待出版.

15 易遵尧,张进辅,曾维希.大学生性道德价值观的结构及问卷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4):101-107.

16 魏源.当代大学生爱情倾向差异性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70-271.

17、23 王本强,牛美铃.衡阳市大学生恋爱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9):1071-1072.

18、24 王兵.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J].中国性科学,2005,14(12):30-32.

19 邓倩.当代中国青年婚恋价值取向的调查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2006,27(4):99-102.

20 刘电芝,莫秀锋,阳泽,等.当代大学生性道德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3):68-74.

21 王翠绒,男大学生的性道德与教育研究――以女生为参照群体的实证报告[J].当代教育论坛,2009,(5):32-36.

22 王静.当代女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分析与教育策略[J].青少年研究,2006,(1):18-20.

25、28 于萍,赵文仙.云南省大学生性观念、性道德和的调查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6(3)111-116.

26 潘绥铭,曾静.中国当代大学生性观念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34.

27 佘双好,大学生恋爱中的性问题及教育[J ] .青年研究,2000,(5):41-46.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篇(7)

关键词:中职学生;德育现状;对策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中职教育在面临机遇与挑战的背景趋势下也在以摒传统教育的思维理念,追随现代教育的步伐进行不断的摸索与改革,尤其是中职德育工作的开展。目前,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有着一些不足,本文主要是以我院各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展开对我院学生德育教育的抽样调查,收集第一手信息的资料从而明确认识学生的政治思想与心理素质以及职业素质等方面,并在后续的德育工作中有意识的进行改革。

一、中职学生德育现状分析

1、思想政治素质现状。调查通过时下热门的新闻事件来考察中职W生的政治立场与观点,并对其展开的观念分析做出一个数据统计,大部分的学生拥有着较强的政治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政治立场相当明确。这些与我国稳定和平以及经济实力稳定的政治局面有关,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各种成就对中职学生的国家信仰坚定有关。同时,数据也表明,有少部分的学生对社会主义信念还是不够坚定,对领土完整与祖国是否统一的问题上,态度比较偏激,认识过于主观。

2、思想道德素质现状。目前大多数中职学生的价值观与道德素质呈多元化呈现方式,学生对人生目的以及价值取向标准的调查中可以发现,主流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是占在首位,小部分的学生没有集体利益的观念。例如是通过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调查,约有70%的学生认为自己思考过,但是答案并不清晰;10%的学生表示自己仔细、多次想过并答案明确;另有8%的学生认为这个问题并不重要,也没有去进行思考。通过对学生答案进行数据统计,其中40%的同学认为人生的意义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20%的学生认为是跟随社会脚步走;15%的同学认为是追求成功;20%的学生没有明确的答案;剩余5%的同学认为人生没有意义。

上述数据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在当今社会的实用与功力主义的影响下,思想比较现实,道德意识比较薄弱,但是大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是符合主流社会的变化,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学校必须重视小部分缺乏全面、客观看待事物以及对人生意义产生模糊认识以及不良倾向的学生。

3、心理素质现状。调查通过学生对当下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填写来分析目前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数据显示有18.3%的学生认为自己经常在快乐的状态中进行学习与生活;30.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态处于平静范围;28.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状态是无聊并且不擅长人际交往;13.1%的学生认为自己处于郁闷状态;10%的学生认为自身处于平静状态。调查显示大多数的中职学生心理状况是比较健康,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也显示出学生的心理素质中抗压力较差,学生主要是因为经济条件和学习压力以及就业竞争压力等相关并因此受到困扰。

二、做好中职学生德育工作的对策探究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必须重视与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丰富多彩以及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中职院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前提就是以塑造一个轻松、高雅的文化校园氛围使得学生愿意参与到团体活动中并在合作互动中潜意识接受集体利益观点以及正确、科学的价值取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各种游戏以及校园角的建立来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外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要合理指导学生对事物目标或自身目标的明确建立,改善大学生价值观念。

2、做好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是指岗位人员在从业期间对岗位的观念以及职业态度与技能和专业等方面展开的教育培训。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的开展要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从而展开,主要是通过强化企业的规则意识以及树立敬业思想,主题可以以心理素质教育与敬业思想等结合起来开展。另外就是加强学生的职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以及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通过选取最佳的途径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展现以及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3、就业教育培训。所谓“就业教育”是中职院校以办学理念为前提下培养学生在胜任某个岗位工作时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以及团队合作技能,也包括在求职面试中的技能培训工作。“就业教育”理念的展开也必须围绕着以上内容进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岗位模拟以及事例教学的方式展开,帮助学生有效的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与适应的能力,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缓解心理压力。

4、工学结合模式的建立。工学结合模式的构建是中职院校德育实践模式的重要途径,在实际工作中首先是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培育学生为基本教学观念,以重视德育为主,将人才培养中的德育视为根本任务。另外,中职院校培养高技能的岗位人才时也必须通过强化学生在岗位中的敬业精神以及态度的严谨来真正的向社会进行人才的输送。此外,大部分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也需要学生表现出较好的抗压能力与适应能力,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岗位实习与岗位培训以及德育工作的结合进行一个基本的抗压训练,通过对两者元素的结合,不仅可以体现中职院校办学理念与特点也可以发挥德育的优势,恰好的满足各方面的人才培养,也是中职院校德育工作能否创新的关键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