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安全教育特点

大学生安全教育特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30 14:35:52

大学生安全教育特点

大学生安全教育特点篇(1)

一、加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重要性

(一)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提高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是高等学校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而对大学生的安全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女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平衡、能力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由于女大学生特定的性格特点、年龄结构、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她们必然面临诸多安全问题的困扰。安全素质包括安全科学文化素质和伦理道德素质[1],每一位女大学生都应当具有最基本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在全面提高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不仅要求女大学生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而且要具备较完整的能力结构,缺乏安全意识、安全素质、安全技能的女大学生已不符合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女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已成为其综合素质提升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

(二)贯彻教育兴国方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的急速转型,曾被誉为“象牙之塔”的高校也在不断接触社会、融入社会[2]。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极大增加了社会就业压力,一些新的潜在的危险因素也在威胁着女大学生的身心安全。而大学院校作为我国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一些不法分子的主要瞄准目标之一,加之女生受到性别、性格弱点、身体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致使在校女大学生的人身、财产侵害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女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新时期做好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社会治安稳定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三)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创建平安和谐高校治安环境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效管理方式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结构复杂化,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校园治安形势日趋复杂严峻。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日趋复杂,社会上各种社会问题,校园内都有可能发生,例如,暴力事件、偷窃事件,甚至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等等问题。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以及各种威胁安全因素的存在警示我们,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已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加强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危机管理已成为稳定高校治安形势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必须加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从而为高素质、高技能型社会人才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秉承“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提高女大学生自我防范能力的需要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高峰期、关键期,也是提高安全教育水平的最佳时期。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在校女大学生往往无法适应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的角色转换,仍然高度依赖父母、老师和学校的指导和保护,特别是家庭教育过分溺爱“90后”女大学生。这种非常溺爱和过度保护,造成了她们任性、敏感、自我为中心[3],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同时也不具备基本防范的知识和能力,这使得她们成为受侵害的主要群体。近年来关于女大学生受到各种侵害的案件不断发生,特别是一些新兴媒体的出现和女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女大学生的安全问题越发的突出。加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做好自身的安全防范工作,不仅是贯彻国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也是提高女大学生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举措。

二、当前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的安全教育现状总体来说不容乐观,安全教育欠缺导致女大学生在面对安全事故时往往手足无措,当前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身易受侵害

女大学生的人身侵害是指不法分子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危险的方法对女大学生的身体直接实施侵害或以侵害相威胁,主要以寻衅滋事、骚扰等人身侵害的方式实施,此类侵害在实施过程中又极易转化为伤害、强奸等极为恶劣的违法案件,对女大学生造成极大的身心伤害。女大学生生理上和“性别角色”方面形成的固有柔弱特质,使得在此类案件中女大学生与男生相比处于更易受到侵害的弱势地位。此类侵害不仅对女大学生受害者的身体造成伤害,同时给她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使其产生挥之不去的恐惧阴影,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对以后的生活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

(二)财产被骗严重

财产安全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非法的侵害的状态[4]。绝大多数女大学生社会阅历不深、防范意识不强,而且单纯善良、同情心强,在交友、择业等遇到问题时不能清晰明辨,易被不法分子的花言巧语所蒙蔽,从而成为盗窃、诈骗等不法侵害的重点对象。不法分子对女大学生实施的诈骗财物主要是:假冒身份,流窜作案,如在大学校园里假冒老乡、同学、政府诈骗财物;投其所好,引诱上钩,利用大学生急于找到工作、考证或出国深造等心理,应其所急,施展诡计而骗取财物;言语蛊惑,伺机作案,想办法与受害者拉关系、套近乎,或表现出相见恨晚而故作热情,或表现出大方慷慨而以朋友相称,骗取信任,了解情况,寻机诈骗财物。

(三)心理问题引发安全事件突出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与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女生所在比例逐年增加。通过教育部2010―2012年普通本科高校男女人数比来看,女生占比从2010年的49.68%增加到2012年的51.35%,女生在高校中的占比逐年增加。女大学生青春靓丽,不仅给校园带来活力和朝气,也是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然而,因为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相比男生而言,她们成长的经历和困惑使她们心理状况更为复杂,心理承受能力更为脆弱,由此引发的心理安全问题表现比较突出,例如“社会复杂对人际交往感到紧张”、“精神空虚”、“心理孤独”、“防范能力差,遇到事件不会处理”、“工作难找、就业压力大”等,所以,女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更应该得到高度关注和关爱的论断。

三、当前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及困境分析

近几年,女大学生失联事件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引发媒体、学校、专家以及社会公众的热议和讨论,不仅成为公共安全领域关注的新问题,而且也暴露出高校安全教育的不到位。尽管大多数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困境依然突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意识薄弱,亟须构建长效机制

各大高校对安全问题的教育意义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但对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安全教育意识显得较为薄弱,主要表现为:其一,从学校层面看,安全教育还未正式走进课堂,高校教务部门还未将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排上课表,这势必影响到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其二,从教育教学队伍层面看,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未将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即使搞点安全教育,也只是侧重在一般口头宣讲层面,并未深入内心。其三,从学生层面看,对于大部分女大学生来说,对安全问题不以为然,对安全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普遍重视程度不够。其四,从职能部门层面看,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由某一职能部门承担,其他相关部门“各自为战”,使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在学校教育组织系统性与规范性不强,齐抓共管的格局尚未形成,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机制由于缺乏全员参与而未形成长效机制。

(二)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方式单一,亟待提高教育实效性与针对性

高校保卫干部和辅导员偏重于注重灌输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及转换讲的少之又少,安全教育就像纸上谈兵一样,导致新时期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知与行”背离的现象,极大地削弱了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效性。相当一部分的女大学生对是非、善恶、安危的辨识能力仍然不强,且安全防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严重不足。此外高校在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上往往一概而论,并未根据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实施针对性较强的方法和策略。

(三)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手段滞后,急需提升教学实效

安全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内容,自然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但是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又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教学。目前,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采取集中授课、展板、报纸宣传等平面媒体传统方式进行,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化媒介没有得到很好应用,大大影响安全教育的效果;并且安全教育流于形式,依然以座谈会、宣讲会等纯理论安全教育模式为主。以新生入学安全教育为例,不少高校仅仅通过邀请负责安全工作相关领导和经验丰富保卫处工作人员,以理论讲座的形式针对数百甚至上千新生泛泛而谈,其结果就是根本无法有效保证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

四、加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思想认识,健全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机制建设

思想上的重视对能否做好安全教育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对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墙头的标语上,要落实在行动上,逐级对这一安全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院系、专业、年级、班主任,确保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目标的顺利实现。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建设,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制定一系列安全教育政策。同时也要抓好骨干队伍建设,培养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过硬的安全教育队伍。高校保卫部门和各相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和特点,共同做好配合工作,并且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严格执行制度管理和安全教育,扎实做好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二)把握教育重点,提升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效

首先要抓好重点学生的安全教育。女大学生在安全教育和管理中是特殊人群,其中更有一部分是重点人群,主要包括存在恋爱纠纷的、经常晚归不归的、经常外出活动及兼职的、有心理危机的等类型女大学生[5],针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女大学生要加强教育、管理和监控。其次要抓好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重点时期是指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特殊时期,如入学、放假前后、毕业前夕等。新生入学就要抓好安全教育,让女大学生尽早熟悉校纪、校规,及时适应环境,增强安全防范知识,避免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女大学生假期前后、外出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生离校之前的安全常识教育和防诈骗教育。最后要抓好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教育学生比如,在火车站等人群集中的户外场所应提高警惕,并注重观察场所周围环境和安全通道,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三)丰富教育渠道,提高女大学生的实际应对技能

一方面,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微信、飞信、MSN等新兴传播手段以其方便快捷、经济实用等诸多优点,备受大学生青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些现代化的通讯手段集知识性与娱乐性便捷性于一体,若加以利用可以直观地、及时地给大学生传授安全知识和通报安全信息,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安全教育的网络课程,将安全教育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放在校园网上,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时间、自身的具体需求随时进行学习有选择性地学习,这种教育方式将突破传统教育方式上时空的局限,会明显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学校应开设相关大学生安全的教育课程。例如,采用法制讲坛、法律讲座、模拟法庭等形式,针对女大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法制道德教育,还可以采用安全课程学习及事故案例分析、事故模拟、技能演练等方式进行安全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女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她们意识到各种安全隐患,从主观上提高女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学习好基本安全防范技能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四)更新教育理念,营造特有的女大学生安全文化氛围

大学生安全教育特点篇(2)

1、当前社会治安复杂形势以及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的增加,加大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难度。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校的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滞后是显而易见的,有限的人力物力要适应快速增加的学生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需要一个过程,安全问题就是诸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公寓用电安全,消防安全、环境安全等安全隐患也相应增多,加大了管理和防范的难度;部分高校硬件设施跟不上,存在安全隐患;高校普遍的多校区使得校方在监管和安全防范等方面容易出现漏洞;随着高校社会化使学校正日益开放,社会上各种外来人员进校服务,潜藏着许多不安全因素,给学生的人身安全带来不良影响。

2、信息安全给大学生安全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信息安全包括学生利用网络索取信息和使用信息的安全,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安全的新问题。网络与大学生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但网络带给大学生的不安全隐患也在增加,成为一个社会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3、心理安全日益成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新难点。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生理的发育时期,心理教育也尚未成熟,在思想和行为受到外界刺激或;中突时,很难控制情绪和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引起自我意识的缺陷;加上目前大学生存在心理矛盾的普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社会竞争压力、学业压力、经济和生活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压力的作用下,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心理危机通常指大学生某种心理上的严重困境,遭遇超过其承受能力的紧张或矛盾而陷入嫉妒焦虑、抑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状态。心理危机会导致心理障碍、精神失常、严重时甚至会产生自杀或伤害他人的行为。所以心理危机本身对大学生安全极为不利,同时还加大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心理障碍是目前高校学生休学、退学乃至轻生的主要原因,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才和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

4、高校对学生安全教育认识不足,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教育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安全,责任重大,但目前,部分高校安全责任意识较薄弱,对大学生安全的形势分析不足,没有及时加大对保障学生安全的投入和力度,安全教育和管理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安全教育系统性不够,主要是内容缺乏系统性,随意性较大,就事论事,对学生安全认知和自我保护的教育引导不足。教育方法和手段也很落后,虽然目前计算机网络发展很快,但利用网络开展安全教育仍然显得相对滞后,学校的各种网页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内容很少,特别是人身安全、网络安全的知识和防范。安全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因此,造成学生的安全知识结构不平衡和安全防范能力结构不合理,在复杂的社会形势面前,缺乏应对伤害事故的意识和能力。

二、当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新思路

安全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学生的安全是高校稳定的头等大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必须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

富于创造性。

1、构建系统化安全教育体系,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

第一、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安全教育内容。要落实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措施,把安全教育纳入正式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使用科学规范的教材,走安全教育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才能避免安全教育随意性,提高安全教育的水平和效果。要形成“以安全知识教育为基础,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教育为核心,以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要求”的教育内容,从人身伤害、财物安全、心理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当前学生安全出现的新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安全教育相结合,以预防人身伤害,预防违法犯罪、预防心理危机、预防网络成瘾、保障人身安全,维护心理健康为目标,不断内化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增强大学生自我保护和安全行为能力。

第二、多样化和现代化的安全教育方法。建立“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以各种宣传阵地为载体,以丰富的活动为重要支撑”的教育方法体系。课堂教学主要以系统的讲授为主,结合答疑、研讨等方式,具有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等特点,便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宣传主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橱窗、校刊、校报、张贴安全警示牌、图片展等进行安全教育,特点是形象直观,印象深刻:同时,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党团组织活动、安全知识讲座、参观、安全演练、主题活动的方式进行,特点是寓教于乐,使安全的知识和信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学生思想:还要把普遍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安全教育还应多利用网络媒体和声、光、电等技术,要开辟学生安全教育网页,增加安全教育的内容,以此来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

第三、全程化和全员化的教育模式。学生安全无小事,安全教育要反复强化,因此,安全教育要全程化和全员化。首先,安全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分层次、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从新生入校伊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既要突出重点,有区别地开展安全教育,又要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倾向性问题,使安全教育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如:新生要重点进行宿舍用电、防火、防盗、国家安全、心理健康等基本安全常识教育。二、三年级要进行信息安全、防诈骗、心理保健等知识和自我防护的教育,毕业班学生要重点进行信息安全、就业安全、心理调适等教育。其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全员化教育模式,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保卫、学工、宣传等职能部门应各尽所职,互相配合,为学生的安全和成长、为学校的稳定积极工作:专业课老师也要在进行教书育人的同时,主动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把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意识以及学生自我保护的教育渗透到课堂。

2、加强学生安全教育的理论研究,提高安全教育的整体水平

当前,学生安全教育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对学生安全教育的研究滞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基础,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靠理论研究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的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学生安全无小事。随着影响学生安全的因素不断复杂化,要求我们转变观念,针对形势,深化安全教育的理论研究。第一、要不断与时俱进,加强对学生安全和社会形势预测及对影响学生安全因素分析,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把握当前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特点和规律,避免工作的表面化、形式化、简单化,才能改进工作方法,使安全教育处于主动的地位。第二、要拓宽思路,从安全教育工作的长期发展考虑,结合安全形势和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方法、实效性等问题,以推动安全教育的不断发展。第三、针对目前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新特点,要特别加强对学生心理安全和信息安全的研究,分析和把握大学生心理和网络信息使用方面的新问题,探索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有效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探索如何预防网络成瘾、网络受骗、网络失德、网络犯罪等信息安全问题产生和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安全地使用网络信息,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大学生安全教育特点篇(3)

关键词:安全 隐患 因素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学校体育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随着学校体育教学的安全问题的频繁出现,对体育教学的安全问题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体育教学安全问题的特点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作为学校安全事故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具有学校安全事故的一般性特点。但学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是个别的、个性的,往往不具备个体的特点。了解事物本身的特点,才会更好的、更有效的去把握它、应用它。因此,只有全面的、深刻的了解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的特点,才能根据它的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预警方案、解决策略。

体育教学与文化课的教学不同,它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自我练习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身体素质差或者注意力不集中就有发生安全问题的危险。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安全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师在授课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在使用体育器材和传授技术动作时要考虑器材和技术动作有哪些安全隐患,时刻注意。

学校的体育安全还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包括教师的授课、学生的自我练习、场地器材的管理、学生的自由活动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之间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导致学校体育安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2.影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安全的因素

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对学校的体育教学安全问题产生影响,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管理方面的因素三个大方面。三个影响因素中站主导因素的是人的因素。其中,人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师和学生。学生方面包括学生的安全意识缺乏、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差。教师方面包括责任心不强、安全知识缺乏、运动量安排不合理。物的因素包括场地器材存在隐患、不良气候的影响。

2.1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中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对安全事故预防的潜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缺乏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不注重热身活动,不认真听老师讲解技术动作的技术要点。他们喜欢在体育课上没有限制,自由自在的玩,学生普遍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自由活动的时候玩的很尽兴,但缺乏充分的热身活动,缺乏体育安全意识,无形中增加了出现安全问题的隐患。另外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严重,普遍存在“硬、软、笨”的现象,加之学生腿部力量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剧烈的运动和体能的下降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体育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整个体育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控制下进行的。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是学校的体育教学安全的重要保障。然而大多数教师安全意识差、安全知识缺乏、课上组织形式不合理、运动量不合理等问题还普遍存在。另外部分教师上课不认真,责任心不强,不认真钻研教材和教法,没有钻心的去熟悉和了解学生,对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变化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课后也不认真总结,这些对学校的体育教学安全构成了影响。还有部分老师对课前的准备活动和结束部分的放松整理活动不够重视,有的甚至就根本不做准备活动。还有部分教师在课上进行教学时,对学生的运动量安排不合理,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由于运动负荷过大产生意外的伤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科学、合理的组织学生,避免安全问题的出现。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要考虑天气、场地、以及与周边环境等等影响体育教学安全的因素。

2.2物的因素

物的因素包括场地质量问题和布局的不合理,运动器械破旧损坏,体育经费不足和不良气候等方面。体育运动的场地安全隐患包括场地的数量、场地的布局、场地的质量等等因素。大多数学校的体育场地不够用,只能满足正常的体育课需要,不能满足其他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导致有时候正常的体育课和学生自由活动时场地冲突。有的场地使用的学生数量太多,大大增加了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的发生几率。另外体育场地的质量也存在问题。有的学校足球场地是沙石场地,甚至部分学校还是土场地,而且场地很不平整,学生在上面踢球一不注意就会摔倒,导致骨折。所以场地的质量一定要加以提高。

体育器材是体育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也是确保体育教学正常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目前绝大部分学校设施陈旧,不能定期进行及时的维护和维修,尤其是室外的体育器材,长期日晒雨淋,导致生锈。还有部分学校的体育经费不足,购置一些不符合标准的劣质体育产品,时间久了,很多安全隐患就出来了。

2.3管理方面的因素

良好的安全管理能够保证学校体育教学计划的顺利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控制好课堂的体育负荷,有效的控制不安全因素。课堂的管理主要由教师来实行,包括课堂的组织和队列队形的变换。调查发现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安全意识淡薄。为此我们应该根据自己教授学生的特点及水平认真备课,仔细钻研教法,合理的安排运动量,是学生达到适当的运动强度又不会过度疲劳。同时组织好学生的热身活动和整理活动,并且在进行有难度、有危险的技术动作教学时,要做好保护与帮助。在练习内容安排方面要考虑到全面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和协调等基本的运动能力。

3.结论

随着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学校体育教学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在不断提高,一但出现安全事故对学生,对家长,对老师,对学校来说都是很致命的打击,而作为体育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者“体育教师”来说,我们要提高安全问题的防范意识,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能力水平认真备课,仔细钻研教法,安排合理的运动负荷,并做好热身和整理活动,尽量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勇.大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规避[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5,10

大学生安全教育特点篇(4)

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教学,受学习环境、学习形式等影响,体育课中经常会发生扭伤、搓伤、拉伤、碰伤等运动损伤,偶尔也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轻者影响学习,重者可能会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于体育教学来说不仅要重视科学运动方法的传授,运动技能技巧的指导掌握,还要重视在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体育老师最怕的不是风吹日晒,而是学生发生意外事故。所以安全教育已经成为我们体育教师格外关注的焦点。下面就体育课中的安全教育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安全意识,增强安全责任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如有的学生上课调皮,站队时相互推搡认为好玩,他们根本也不会掌握力度和分寸,另外加上有的孩子本身平衡协调能力差,很容易因碰撞而摔倒,造成身体损伤等安全事故。为此教师就应迅速制止,同时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让学生明白这是错误的行为并可能发生的不良的后果,同时要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这是不安全的行为,杜绝同类事件再次发生。这样通过一些事件及时地教育和随时提醒,使学生思想上引起认识和重视,才能时时保持清晰的安全意识,不做有危险的事。

二、要预设可能,防患于未然

1 先想到。在体育教学前,教师对于所授运动项目、所用器械在运动中存在的危险,可能会出现的损伤要先统统了解,全面想到。对于运动后的休息、饮食安全等也要充分想到该如何指导。

2 要说到。备课中已预想到了,在教学中就要随着教学告诉同学们,以便在运动中,在使用器械时,有意识地引起注意。在运动后要及时提醒,及时指正。教学经验启示:体育教学训练中发生的运动损伤,常常因为练习者麻痹大意、教师不重视安全教育而造成。因此,必须加强安全意识教育,积极预防运动损伤。

3 要做到。备课中已详细预想,教学中就要提早做好提醒防范。教学中已讲解详细到位,接下来就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确,练习巩固时就要细细巡查,随时观察指点。

(1)安全意识教育加强一点:体育教学训练中发生的运动损伤,常常因为练习者麻痹大意、教师不重视安全教育而造成。因此,必须加强安全意识教育,积极预防运动损伤。

(2)准备活动充分一点: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都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气候条件、项目特点而定,准备活动以感到身体发热、略微出汗为标准。另外,准备活动时间以2~3分钟为宜。

(3)心理状态稳定一点:体育教师应培养学生轻松、愉快、平和的心理状态。如果心情不好,情绪低落,盲目地参加体育锻炼,易发生运动损伤,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以积极稳定的心态去参加体育锻炼。

(4)保护帮助加强一点:在进行器械、游泳以及难度较大的项目练习时应加强保护与帮助,因为这些项目在练习中易发生运动损伤。另外还要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教给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

(5)运动负荷适量一点: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应遵守科学锻炼原则,不能急于求成,对于中小学生,更应特别注意,运动负荷应适量。不应盲目加大训练量,避免过度训练,还要加强易伤部位的锻炼。

(6)场地器材检查勤一点:上课或课外活动前应仔细地检查一遍场地器材,如运动场地、跑道是否平整,器械是否稳定,器械的高低、大小、重量是否符合学生年龄、性别、特点等。另外还要要求学生穿运动服、运动鞋,身上不能带尖锐物品等。

三、要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和自疗能力

体育课学生运动幅度较大,运动可能引起的损伤几率也高,虽然要尽量避免但也不能没有。

(一)造成运动创伤的原因

多位体育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以及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发生损伤的原因、受伤的时间以及运动项目特点进行了分析,一致认为,产生损伤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太差。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必须对学生进行自我保护的教育。教学中要更好地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1 自我约束力差。体育锻炼中发生损伤的大都是离教师比较远的学生,因为学生的心理在教师附近比较约束、离老师较远就可能更加随意地释放自己。加之学生没有很好的自我保护意识,所以就很容易出现不安全事故,因而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体育技能,而且更要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和自疗的能力。

2 准备活动不充分。通过观察,有相当多的学生在活动时,根本没有做好准备活动或准备不充分,这样神经系统、内脏和肌肉没有充分活动起来。肌肉伸展能力欠佳,关节不够灵洁、动作不够协调,就很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3 学生身体素质差、技术动作不到位。一些学生身体素质差、平时不爱活动,看到其他同学做一些动作幅度较大,而且动作非常漂亮,所以也想去试一下,但忽视了“循序渐进、量力而为”的原则,仅凭一时冲动,在缺乏必要的素质与基本技术情况下盲目去做,很容易导致运动损伤。

(二)采取的预防措施

1 要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体育课及体育的认识要懂得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1)了解自己,实事求是;(2)全面锻炼,注重实效;(3)运动有恒,坚持经常;(4)运动有度,循序渐进;(5)遵循规律,自我保健。以上几点原则,学生必须遵守。

2 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特征和生理、心理特点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运动量。特别要重视学生的课前热身运动。据调查,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而导致受伤的同学占受伤人数的40%以上,所以准备活动是不可忽视的。

3 在处理一些运动损伤事例时,要随机给全体学生指点应急措施,如何自救减少痛苦或不把小事态扩大化,也可以在教学中进行示范演示。总而言之,治标更要治本,应从学生抓起,提高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

四、重言传也重实践

平时教学中除了安全教育不离嘴,安全指导不忘说以外,我们还应进行游戏中的实践演练,防震防火的匍匐跑、抱头跑、救助伤员的障碍接力等等都应随着教学游戏进行,让学生在运动游戏中懂得自救自护,懂得团结就是力量,懂得争取时间就是争取生命……

大学生安全教育特点篇(5)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健康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毋庸置疑,大学生作为国家高素质人才的后备军直接影响国家科技的发展。但随着高校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急剧膨胀,使高校校园不稳定因素也逐渐增多。近年来大学校园诈骗偷盗等案件频繁出现,由于大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经验,大学生成了许多不法分子的目标。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其安全意识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目前,许多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并将安全教育列入学校教学计划,但主要采取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而“90后”大学生普遍为独生子女,个性强烈,他们不接受传统的“灌输式”的安全教育方式。另外,大学校园安全教育课程专职讲课人员少,且多为没有教学经验的保卫、后勤干部或辅导员,其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安全教育效果和质量无法保证。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等问题成为新时期广大高校工作人员不断思考和探究的内容。

二、新时期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原因

1.实施大学生安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当代大学生除了需要学习能力外,更需要各项社会能力。但是,由于大学生的自我保护与自我约束能力不足,缺乏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很容易出现我行我素的情况。因此,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并使其学会自我保护十分必要。

2.实施大学生安全教育能够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发展。高校的运行和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与大学生的安全紧密相关。众所周知,高校的正常运转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安全出现隐患则意味着整个高校的运转存在隐患。另外,在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不再只局限于校园内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就必然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措施

1.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安全教育。“90后”的一个标志性特点就是特别依赖网络。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开展安全教育,在网上与学生互动、交流。与时俱进地搭建与学生交流的平台,极大丰富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如以群发推送、自动回复以及“1对1”交流的方式实现与特定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但这也要求在选择推送内容时,要更加契合学生的安全需求,充分考虑其思想活跃、感知能力强、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的特点。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根据环境、季节变化等特点,适时发送有关防火、防盗、防诈骗以及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增加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在心理上认同。

2.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在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时,要突出重点,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如校内安全教育应提醒学生平时谨防扒窃、入室盗窃、网络诈骗等,养成安全用电习惯,如遇火灾应理性逃生;校外安全教育应提醒学生注意交通安全、财产安全,晚上按时归寝等。另外,高校安全教育要重点把握三个重要时间段,即新生入学前后、寒暑假前后以及法定节假日等。这些时间段各类案件频发,治安纠纷也较多,需学校重点关注。所以,网络平台应更加突出重点时间段的安全宣传教育。例如:在新生报到前利用微信或QQ平台等告知新生报到的时间、报到的乘车路线以及应该注意路途上的安全等,学生到校后则详细介绍校园周边的治安环境和治安隐患突出的场所,让新生熟悉校内外环境。在节假日期间,可以告知学生要注意出行和财产安全,保管好贵重物品等。

3.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高校各个部门分工不明确是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学校未能充分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使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影响力。几乎所有的高校中真正负责和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都是辅导员,其他部门并没有参与进来。很显然,仅仅依靠辅导员保证整个高校安全体系的正常运转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应该建立涵盖辅导员、任课教师、宿舍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保卫处人员等的完整的安全教育体系。使这个体系中各个部门的人员都有明确的责任和义务,大家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保证安全教育连续开展,使安全教育逐渐朝着规范化、常态化方向发展。

总之,大学生安全教育无小事,它是高校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学生安全教育的问题上都是责无旁贷的,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分工明确、紧密配合才能创造和谐、稳定、安全的高校环境,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自我保护意识、安全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容.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J].学理论,2013(26).

[2]李春玲.试论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重要性[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1).

大学生安全教育特点篇(6)

随着社会经济及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高校大学生的安全隐患也不断的发生着变化,面对新时期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各高校也都不断的转变观念,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大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力度,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以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即使一些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构建安全教育实现路径还存在诸多困难。

(一)高校日益重视安全教育,但仍未形成规范的教学模式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只是依托学校的保卫部门及学生工作部门,利用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入学教育、晚点评集中思想政治教育、行前教育及安全事故典型事例分析宣传教育等对大学生进行日常的安全教育。并没有将安全教育与专业课程等同起来,将安全教育纳入培养方案中,制定教学计划,完善教育制度,培养专业化的安全教育人才,让安全教育独立成一门课程,列入必修课程。由于没有把安全教育作为高校教学的一部分,零散的安全教育导致部分专业老师不重视安全教育,认为安全教育是辅导员或保卫部门的职责,只传授专业知识,不管育人,使安全教育工作无法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无漏洞的开展。

(二)高校安全教育形式传统,不重视安全技能的培养,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当前,所有高校对学生安全工作都异常重视,但是仍沿用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如主题班会、制作安全主题海报或手抄报、播放安全警示片、发放宣传广告册、悬挂安全警示条幅、安全知识竞赛、专家讲座、系列安全主题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防交通事故、防骗、防抢、防敲诈勒索、防盗、防火、防害等安全教育,向学生普及人身、财产、饮食、消防、交通、心理健康及医疗知识,逐步提高高校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这些手段的安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到了警示教育的作用,但并没有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说教式的教育也易引起学生的排斥心理,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未将安全防范实践技能与安全理论知识相结合,难以深入人心,较少的实战经验,使得高校学生在真正面临突发安全事故时,往往惊慌失措,甚至束手无策。

(三)高校通过网络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但对网络本身的安全重视不够随着数字化飞速的发展,网络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信息全球化给高校安全教育带来了便利,高校可以及时的根据当下事实热点及在安全事故多发的特殊时期,如开学、放假、社会实践与兼职、课程实习、毕业前夕等针对性的适时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在利用网络对学生开展针对性教育的同时,多数高校往往忽略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互联网的全球性特征,一些不良及不实的信息易腐蚀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对教育产生强大的冲击。多元化的思想冲击易使学生产生西化的倾向,淡薄民族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网络购物的兴起引发了网络诈骗,而法律知识淡薄的学生浏览、下载、传播黄赌毒信息等,易于触犯网络信息安全制法规。因此针对“90后”大学生网络信息优劣真假辨别能力差的弱点,加强网络本身的安全管理,树立学生正确的认知和价值取向已刻不容缓。

(四)高校注重显性安全教育,对隐性安全教育投入不够高校在消除暴力、交通事故、溺水等校园显性安全隐患的同时,容易忽视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隐性安全隐患。近期不断发生的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校园惨案如自杀、凶杀等事件也在时刻的提醒着高校加强隐性安全教育,特别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高校安全教育不仅有利于减少危险隐患,有利于学校的安全稳定,更有利于创造和谐良好的校园环境。在社会经济信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新时期的高校学生普遍充满活力、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接受度高,创新能力强,同时形成了崇尚自我和多元化的价值观,但他们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不成熟,过度的接收网络文化等特点给高校带来了许多新的不稳定因素。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常使高校大学生在遇到安全问题时盲目采取行动导致做出过激的行为,或受到传销组织的欺骗和利用。因此,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的新特点,采用适当、创新的方法合理有效的针对高校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以下是构建高校安全教育实现路径:

(一)强调安全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当前高校的安全教育,忽视教育对象即学生参与、选择和内在情感的需要,没有激发学生对安全教育的自觉追求。在教育过程中,若学生没有形成较客观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就不可能达到安全教育的预期目标。将权利下放,由学生自主发起安全知识学习,自主设计安全教育主题和教育形式,与学生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等方式,营造人人参与及“我的安全我做主”的气氛,塑造以学生为主导的安全教育,提高高校学生在安全教育中的自理能力,减少其对辅导员和家长的依赖,逐步培养高校“90后”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增强他们在安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高校学生安全防范技能,提高避险能力编写专门的安全教育教科书,设置独立的安全教育课程,培养专业的老师教授安全教育课程,在提升高校学生安全知识理论的同时开设安全技能大讲堂和安全技能选修课、参观110指挥中心、观看消防演练、确立交通安全员实习日、开展安全技能演习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参加到安全技能的实践活动中去。通过亲身体验,熟练避险技能。当遇到火灾、水灾、泥石流、交通事故、盗窃、诈骗、绑架等突发事件时能冷静镇定,使用正确的方法化解危机隐患,真正的提高高校学生的安全防范技能,提高避险能力。

(三)运用新媒体手段,丰富安全教育形式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覆盖率高、互动性强、推广方便、精准到达等特点深受当今年轻人的推崇,高校大学生也不例外,因此,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就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点,对高校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而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正在高校中广泛流传着,通过打造品牌微博,让微博成为高校学生安全信息宣传教育的大课堂,能迎合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取得良好的信息传播效果。除此之外,还应牢牢抓住飞信、QQ群等早已被广泛应用的媒介手段,在安全教育的重要节点,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四)帮助高校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辨别网络信息真伪当前高校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由于受到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及不良思潮的冲击,部分高校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不良的倾向,给校园和谐、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由于人生观及价值观偏失而产生的校园悲剧也屡见不鲜。利用革命传统教育,如革命先辈在革命年代所体现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坚定的信念以及无限忠诚于党等事例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高校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主动认清是非,辨别社会及网络中信息的善恶真伪,理性的对待突发事件,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减少校园隐性安全事故发生新时期高校中“90后”的大学生物质生活较丰富,不像他们的父辈经历过物质贫乏的年代,他们在家人呵护下成长,往往存在着各种的心理问题,普遍存在着心理承受能力差、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差、抵抗挫折的能力差等现象,这些都容易造成焦虑、抑郁的心理。部分对网络的抵抗、自制能力差的学生还易产生网络成瘾综合症等。由心理问题衍生而来的校园安全问题正逐渐成为影响校园安全和谐的主要隐患。因此要加大宣传红土地精神,红土精神中革命先辈表现出的前仆后继、百折不挠、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既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教育的方向,又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很好的教育素材。在高校开展革命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减少校园安全隐性事故发生的几率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教育手段。

(六)增强高校安全教育队伍建设及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在今后的工作中,各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专职队伍建设,培养安全教育的专业人才,提高专职人员的素质及技能。使他们娴熟有序的应用多种手段开展安全教育,具备处理紧急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同时改进基础设施设备,加大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更新陈旧的基础设施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和完善安全防控监控体系,加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科技化的力度。

三、结语

大学生安全教育特点篇(7)

1.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目标的构建

《新课标》已经非常明确的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具体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并划分了水平一到六个层次。我们在探索生命安全教育如何更好的融入体育课程过程中应该在现有的课程目标和学习领域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更好的融合,力争使生命安全教育成为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同时,由于,在高校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是针对大学生目前和将来生活空间特点而进行的特定性教育,和之前小学、初中、高中学习阶段的生命安全教育不具有连贯性,所以,在具体的水平层次划分过程中没有必要去刻意套用《新课标》中的水平一到六。根据以上原因,在现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下针对性的内容:

1.1课程目标

通过高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学习,学生将:

1.1.1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力争防患于未然;

1.1.2正确认识各类城市中常见的安全事故、掌握几种常见的避险技能,力争面对突发事故时处乱不惊、从容应对;

1.2学习领域目标及水平层次

生命安全教育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学习领域目标仍旧参考《新课标》中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进行划分。同时,在具体内容中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补充。由于,本研究的教育对象具有针对性(高校大学生);教育方式为融入到现有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来,学时数量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因此,在具体的水平层次划分的时候为了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更具有操作性,只进行了两个层次的划分。

2.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的构建

生命安全教育是指针对遭遇突发性时间、灾害性事故的应变、应急能力,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身伤害事故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2]。虽然,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但是,总体上来讲主要从认知教育和技能教育二个方向进行开展。由于,生命安全教育对象不同,以及教育对象所处的生活空间不同,在具体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也应该更具有针对性,这样在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过程才能有的放矢,同时,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操作性。例如:针对处于云南、四川等大山里面的生命安全教育对象应该更重视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事故的知识和技能教育;针对处于城市中的生命安全教育则更应该传授大楼火灾、城市内涝以及交通事故灾害等的避险技能和安全救护技能;针对小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需要更加注重避险技能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需要在掌握避险技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针对男性同学进行生命安全教育需要着重培养避险技能,而针对女同学则更应该培养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意识等等。

2.1本研究根据生命安全教育的定义和高校体育课程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目标,初步确定了4个一级指标,分别为:避险技能教育、救护技能教育、运动安全技能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

2.2根据以上4个一级指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提出20个二级指标,然后,结合相关专家面谈结果筛选出14个二级指标,见表2。2.3根据高校大学生目前和将来主要生活空间为城市这一特点,把14个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化为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内容。例如:火灾逃生技能教育中的火灾特指大楼火灾逃生技能教育和使用电器引起火灾而应该具备的避险技能;水灾逃生技能教育中的水灾特指:城市内涝造成各种灾害的避险技能和人或车溺水后应该具备的避险技能教育;而救护技能则以最常见的包扎和固定、搬运伤员、人工呼吸和心脏复苏为主要教授内容。

3.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教学计划的构建

3.1教学计划的内涵和特征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总方向和总结构,具体规定了教学内容的顺序、教学时数等。首先,教学计划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其次,教学内容顺序和教学时数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后,应该因地制宜,从现有教学资源实际情况出发。

3.2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计划制定原则

3.2.1教育内容尽量融入目前课程,尽量少占用单独学时数由于,受到国家高校教学和学生培养方案改革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体育课程的学时数集中在28—36学时/学期。从整体数量来看,高校体育课程总学时数量偏低。所以,在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相关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尽量融入到目前的专项课程中去,少额外占用新的学时数。

3.2.2更充分、有效的利用室内课教学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主要以技能传授为主,所以,主要的教学形式为室外课教学。但是,南方高校经常因为下雨天气;北方高校因为恶劣风雪天气,无法进行正常的室外课教学。同时,传统的室内课教学又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可以把生命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室内课教学中来,既能充实体育理论课程的学习,又能顺利利用现有资源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的融入。

3.3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教学计划

根据教学计划的内涵和特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制定原则,组织相关专家座谈,制定了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教学计划。

4.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过程

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教学计划能否顺利进行、教育目标最终能否完成,关键的落足点在于,本计划能否保质、保量的顺利实施。同时,本计划得实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也是检验教学计划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标准。

4.1避险技能教育的实施过程

身体素质包括: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和灵敏性素质。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虽然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与后天的体育锻炼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因此,所有的高校在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过程中无论课程形式怎么变化,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都会安排一定的身体素质练习课时。而生命安全教育中的避险技能归其本源仍然是一种运动技能,避险技能的掌握仍然需要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因此,在进行避险技能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融入体育专项课身体素质练习的形式,针对不同灾害逃生过程中需要重点利用到的身体素质,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练习方式和方法,既可以达到避险技能教育融入现有体育课程中来的目的;又可以不增加原有学时数;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避险能力。因此,在本研究中,在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实施计划中,没有安排专门的学时数,而是把避险技能的学习融入到体育课身体素质练习中来。

4.2救护技能教育的实施过程

救护技能教育的实施过程主要采用“情景还原”的模拟练习方式,在室内或室外进行。具体实施地点根据本学期教学计划进行。例如:包扎和固定练习则可以利用下雨天在室内进行传授;搬运伤员技能练习则主要在室外进行相关内容的练习等。同时,由于救护技能教育中的四项技能是之前体育课程中基本没有涉及的内容,需要另外在体育课程中增加相关学时,并且在技能学习过程中按照由简入难的原则安排学习进度。救护技能教育中的四项救护技能。虽然,在内容选择上貌似很简单,但是,这四项技能是我们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在救护资源匮乏的条件下,是最具有可操作性、最有实效性的救护技能。

4.3运动安全技能教育的实施过程

运动安全技能教育中的体育设施安全检查和运动保护技能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和目前体育与健康课程部分内容完全重叠。因此,不需要再特意的实施此过程。

4.4珍爱生命教育的实施过程

珍爱生命教育中生命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实施过程,主要采用:结合新闻热点,传授相关知识的形式。力争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珍爱生命教育中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实施过程主要采用:融入体育专项课中进行传授,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精神。力争使广大学生在面临突发事故的时候能够果断、冷静并勇于担当。

5.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效果评价措施

生命安全教育只是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重要补充,并不是专门的一门课程。因此,在制定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融入到现有体育课程考核体系中来,避免喧宾夺主的尴尬局面。

5.1融入体育课考核

避险技能教学效果融入到体质监测考核结果,进一步融入体育课考核,避免重复考核;运动安全技能教学效果直接按照体育课考核体系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的考核根据教师观察和学生互评融入到体育课程平时分的考核中。

5.2模拟情景考核

救护技能教学效果主要采用“模拟情景”的方式进行随堂技能考核,不再单独占用学时数;

5.3理论测试

生命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以及部分避险、救护常识的教学效果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随堂进行。

6.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