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30 14:36:08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篇(1)

学生姓名

浓浓

学  号

   12345678

二级学院

学院

专  业

   级    班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指导教师

职   称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期限

(根据本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安排填写)

   2019年 9月 2日起至 2020年 5月 10日止

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地点

学院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近几年来在互联网背景和新媒体时代的推动下,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耳熟能详的地标性传统文化景点,成功转型为一代超级文化类大IP,成为国内外博物馆争相学习的典范。近年来,在文创产业带动下,故宫化身成为“网红”。到2019年,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研发超万件,文创产品收入年营收在2017年就已达15亿元。如今,故宫已不再仅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利用文化创意产品走进百姓生活的一个样板。故宫“年轻化”,文创的创造性开发和新媒体传播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故宫的成功并未带动国内其他博物馆文创产业的腾飞,文创产业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本文希望从对故宫博物院文创产业发展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对其他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的借鉴之处。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本文着重分析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开发、营销与传播的成功方法,从研发,新媒体平台与营销渠道等方面研究新媒体时代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发展模式。文内除分析了故宫文创产品的开发外,还分部分展示了故宫品牌的营造 ,包括故宫系列APP,这些应用不仅推动了博物馆内文物知识的传播,而且丰满了故宫亲和的形象;“故宫六子”的拟人化推广,不仅与古代文化相对应,而且极受观众喜爱。

 

三、研究方法、设计方案及预期进度:

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先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活动策划、视频资料,然后到故宫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对故宫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和总结。

设计方案:整篇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故宫文创产品开发情况,包括开发理念、模式和特性;第二部分研究故宫文创产品的新媒体营销,包括故宫系列APP和故宫线上商铺;第三部分则是分析故宫文创品牌的跨界合作。

预期进度:

1、2019年7月1日-5日:毕业论文写作动员会议,安排指导老师;

2、2019年7月6日-9月1日(暑假):选择研究范围,酝酿选题;

3、2019年9月2日-11月24日:定题,修改和提交开题报告书;

4、2019年11月25日-2020年5月4日:毕业论文写作、修改、定稿、提交;

5、2019年12月23日-29日:毕业论文写作中期检查;

6、2020年5月4日-5月10日:毕业论文相似度检测;

7、2020年5月11日-15日:小组答辩;

8、2020年5月15日-17日:大组答辩;

9、2020年5月22日前:毕业论文工作建档、总结、评优等工作。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吴春晖,范文静.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研究——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27(04):37-41.

[2]石珺婷.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趋势分析——以故宫博物院为例[J].中国报业,2019(08):10-11.

[3]赵迎芳.中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J].山东社会科学,2020(04):169-176.

[4]宋云飞,张云笛.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9,5(06):124-126+137.

[5] 王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再设计研究——以中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为例[J]. 设计,2019,32(11):142-145.

[6]陈子焓,王晨奇,刘珈莉,刘倩.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分析——以故宫出品App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5(10):78-80+90.

[7]王威娜.新媒体重塑旧传统——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品牌创新[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6(02):89-96.

[8]史灵歌,孙子惠.社交媒体时代故宫文创产品的网络营销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18-25.

[9] 何依宁. 新媒体时代故宫博物院的品牌文化传播路径分析[J]. 新媒体研究,2019,5(04):54-56.

[10]刘东昂.媒介融合背景下营销模式创新研究——以《上新了·故宫》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2):107-108.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研究意义、创新点、前期准备工作、存在的难点和困难、建议等):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篇(2)

到201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故宫”)的开放面积要从现在的45%提高到76%,这是今年1月份才上任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承诺。

自古以来故宫就有两道墙―一道是的灰色城墙,又称“紫禁城城墙”。灰墙内便是高约8米的故宫红墙。红墙内的建筑物的面积大约占故宫整体面积的2/3。

单霁翔在接受时代周报的记者采访时指出,故宫会先从调整办公科研用房开始,把红墙内的殿宇还给游客。到2014年,将红墙以内目前存在的办公设施、科研设施、服务设施等迁出,彻底实现“红墙内无办公区”,并对这些地方进行修缮,逐渐对外开放,这样红墙以内就整体作为故宫博物院的陈列展览、接待服务、观众参观的空间,“全部规划完成后开放区与非开放区的比例约为8:2。”

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除了将内部的办公场所迁出和修缮改造现有的古建筑外,其中最“难啃”的骨头要属“收复”一些外单位(非故宫内部单位,记者注)长期占据的故宫古建筑,然而,自家的单位好迁出,但是外部的单位却很难被请出去,所以这些单位如今有个形象的称谓―故宫“钉子户”。

实际上,从2002年至今,故宫一直在做基础性的工作之一就是收复历史上被长期占用的古建筑群,目前通过政府部门的协调和故宫自身的努力,御史衙门、大高玄殿、端门等建筑已经陆续收归故宫管理,“我们需要一个完整的故宫。”单霁翔如是说。

故宫里的新变化

5月6日,长假过后的第一个星期天。玲玲和老公带着刚从老家来北京的公婆到故宫游玩,走过天安门的城门,走到故宫的地界后,玲玲欣喜地发现,故宫端门前的广场变样子了,每隔一段路的简易商店没有了,整个广场也干净整齐了很多,玲玲说,记得自己2009年来的时候,广场上还有很多简易商店,里面卖什么的都有,吵闹声,叫卖声不绝于耳。“吵得人头都晕了,还有什么心情逛啊。”玲玲说,那次她和朋友只是匆匆转了转就离开了,自此她没有再来过故宫。

对于游客来说,端门前的广场混乱不堪会影响到游玩的心情,而对于故宫来说,有一些乱收费且档次不高的商户,则严重影响到了故宫的形象。

好在这样的景象在2011年4月29日得到了解决―按照文化部确定的“端门在2011年‘五一’前划转给故宫博物院”的指示精神,当天,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与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黄振春,分别代表故宫和国家博物馆,正式签署了端门划转协议书。

对此,单霁翔表示,故宫很珍惜此次端门地区的归属调整,今后端门地区的使用将坚持公益性,坚持为观众服务。端门地区的回归,意味着故宫的正门往前推进不少,同时也在午门和端门之间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文化广场,使得观众在进入紫禁城之前就能够享受到很好的服务,不必再为混乱嘈杂的环境影响了来游玩的心情。

所以今年的“五一”,游客们看到了故宫的新变化―曾经挤满了各种商店和展览的端门广场经过改造变得宽阔整齐,故宫的售票、检票点从午门前移至端门,端门50间西朝房全部改建为售票处、观众咨询中心等服务设施。

而过去作为文物库房的午门两侧雁翅楼,所保管的39万件文物已经移交国家博物馆,修缮后将被建成一个近3000平方米的大型展厅,与文华殿陶瓷馆、武英殿书画馆一起,构成了故宫“金三角”展览区。

作为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近年来,参观故宫的人数持续增长。

有关资料显示,1949年,故宫一年接待了100万观众;2002年,这个数字增加到700万;2011年,全年参观故宫的人数更是突破了1400多万。可以说,每年持续增长的游客对于故宫的保护和管理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故宫方面甚至曾经想通过“限流”的方式来应对大幅度增长的游客,但显然这并不是好的解决办法。

单霁翔认为,参观故宫的人数在绝对数字上的增长一定会是长期的趋势,这是限制不住的,或许可以通过错峰参观、扩大开放面积等措施来解决,这也是单霁翔迫切需要一个“完整”故宫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单霁翔说,现在故宫的西部除了武英殿已经以书画馆的形式与观众见面了之外,其他都没有开放。此前,慈宁宫、寿康宫、慈宁宫花园这里曾是办公用房和地面文物库房,现在处于正在修缮或即将修缮完成阶段。“修缮后的慈宁宫、寿康宫都将设立与其风貌相符的展厅,与南部的武英殿等展厅共同组成西部开放区,吸引更多的观众从中轴线分流过来。”

根据《故宫保护总体规划》,故宫开放面积由2002年的30%增加到了目前的45.79%,面积达到33公顷。全部规划完成后,故宫博物院对公众开放的面积大约占全部面积的76%。

单霁翔提出的“把开放面积提高到76%”,增加的这31%的面积,很多都来自红墙外、灰墙内的一些非开放区域。

“钉子户”都是谁

从端门旁边的阙右门出去,有一条柏油马路,沿着路一直走,就看到了故宫的西华门,西华门两侧,紧贴西城墙,有五栋高楼。这些楼俗称“屏风楼”,建于1975年,高度超过16米。屏风楼建造时,拆除了西华门两侧城墙的马道,对古建筑造成了破坏。

其实不仅是屏风楼,从故宫紫禁城城墙西南角楼向东、北两个方向延伸的一大片区域,都是眼下故宫被外单位占据最严重的地方。这里是故宫的“非开放区”,所以与开放区喧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大片区域里,没有川流不息的人群,却有停车场、篮球场等设施。

据说,当年建这些楼是为了挡住中南海的游泳池,因此才称“屏风楼”。西华门“屏风楼”最北侧的3栋里住着目前故宫最大的“钉子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有关资料显示,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当时故宫下设古物馆和图书馆,而图书馆下又分设图书部和文献部,文献部即是今天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前身。

1927年6月,文献部改称掌故部。1928年10月,掌故部改称文献馆。1951年5月,文献馆改称档案馆。1955年12月,故宫博物院档案馆划归国家档案局管理,改称第一历史档案馆。1959年10月,第一历史档案馆并入中央档案馆,称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1969年12月,明清档案部重新划归故宫博物院,称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1980年4月,明清档案部从故宫博物院独立出来,改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后为国家档案局直属文化事业单位。

故宫年鉴中有关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部分则是这样描述的:1955年12月26日,故宫博物院院属档案馆移交国家档案局领导;1967年7月8日,明清档案馆从国家档案局回归故宫博物院;1980年3月28日,故宫博物院与国家档案局签订协议,从当年4月1日起,明清档案部划归国家档案局。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常务副会长晋宏逵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曾说,在故宫成立的初期,大家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都不是很浓,那时候图书馆里大量的宫廷藏书,都送给了当时的北京图书馆(现在的国家图书馆,记者注),“后来,档案馆干脆也不管了,给了国家档案局,国家档案局接了一段时间一看太麻烦,又交回故宫,如此反复”。

实际上,早在2002年故宫大修启动以后,国家已经批准第一历史档案馆择址新建。2003年,国家发改委就批复了档案馆迁建工程立项,要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迁出后,旧馆应拆除,尽快恢复明清故宫历史原貌”。

与此说法相印证的是,记者从网上找到了有关“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迁建工程”的一些招标公告,其中“设计招标”的日期是2004年5月17日,这份公告中还详细列出了工程名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迁建工程”,工程地点为“海淀区正福寺4号”,设计的建筑面积为4万平方米,高度为18-30米,预计投资3亿元……

从网上公开信息中不难看出,此后的几年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似乎是在努力地为迁址做着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比如公开招标工程设计、项目监理、房建安装等。

但当记者致电最初的“设计招标”所留的电话时,被告知网上的联络人已经退休,他们也并没有进行过什么公开招标。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则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对于故宫要求他们外迁一事,现在还不方便对外发表看法,因为有一些具体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对于记者“招标公告”中选址的疑问,该工作人员予以了否认,她说目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外迁的地址尚未选好。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故宫的一些古建筑和文化环境不断地被外单位占用,最多时,在故宫办公的外单位多达13个,现在,这些单位慢慢地都被请出去了,就剩下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如今故宫也收回了院外一些属于故宫产权的地方,比如御史衙门、大高玄殿、端门,这都使得故宫发展空间大大拓展。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篇(3)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品;博物馆文物;陶瓷;衍生产品

一、现代社会需求下陶瓷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

随着国民对“幸福感”追求的与日俱增,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文创产品在满足正常产品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更加追求文化含义的表达、创意与美观。陶瓷是文创产品中的一个重要品类,热稳定性、光学性等特点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不可或缺。目前陶瓷文创产品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由于陶瓷产品本身兼具实用性、功能性与艺术性,使其市场、技术、创意都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市场上各种类型的陶瓷文创产品层出不穷,实用类器皿、工艺摆件等不断丰富着陶瓷类的消费市场。景德镇已经成为国际陶瓷文化的交流中心,真正做到了将地区旅游与文创开发相结合,不仅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陶瓷文创事业的发展。但由于陶瓷材料丰富、价格低等,产品层出不穷,导致行业存在“基数大、质量差、价格低”等问题,使得这一行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陶瓷文创产品中最普遍的一类是“IP搬运工”,即将具有文化含义的平面图形简单地平移到产品上。这类产品创新性差,无法摆脱传统旅游纪念品的通病,过于追求独树一帜,缺乏对消费者需求的关注,不能融入大众市场。目前市场上的陶瓷文创产品虽然种类多、数量大,但在广阔的市场中还存在很大的弊端与局限,这也是未来陶瓷文创产品设计需要突破的地方。陶瓷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好的陶瓷文化产品可以推动文明进步,在精神层面影响整个世界,从而引导人们役物而非役于物。文创产品现在需突出的是“亲和悦仁”,好的陶瓷文创产品可以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感召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二、陶瓷类文创产品与博物馆文化的结合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文化软实力也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文化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得到重视。文创产品区别于传统产品,满足功能性需求的同时融入文化内涵,并且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博物馆作为文创文化表达最好的平台,市场前景越发明朗。在大的市场趋势下,产品设计方向以及宣传模式也尤为重要。

(一)现有博物馆陶瓷文创产品分析

1.故宫——“来自故宫的礼物”国内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较为成熟的以故宫博物院为首,并设有专门的网络售卖专卖店。故宫文创最初是希望沉睡几百年的文物活起来,让大众喜欢上它们,最终打造出属于故宫的文创品牌,让故宫文物更贴合我们的生活。我们要有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首先是要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的东西是怎么美好。苑洪琪说过,“让青少年从小就感受到我们的文化之美,不只是一种审美教育,更能增添平视世界的底气”。现有的故宫文创设计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将文物的纹样、形状等与日用品结合;二是属于IP类创作,将带有故宫特点的形象与现代的审美融合;三是借鉴故宫色彩,提取故宫特有的红、绿、金等颜色进行彩妆等文创设计。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种类繁多,涉及生活的点点滴滴,其中为陶瓷类产品设有单独的门类,以日用品及摆件为主。故宫陶瓷文创产品最注重提取IP、创意设计、消费者使用体验和工艺传承工匠精神等,在许多陶瓷产品上也都有体现。以“玉兔线香陶瓷香插”为例(如图1),设计师提取明代白玉十二辰之卯兔为产品的IP形象。兔为月宫灵物,东坡先生云“中秋月明,则是秋必多兔”,玉兔形象被赋予诸多内涵,视为祥瑞。这件产品将传统吉祥形象加以创新,将使用功能与创意完美地融合到一起。现在的故宫仍在延续“开门办文创”的思路。对于故宫文创,创新不只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包含了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是历史与现代精神的结合。赋予文物灵魂,而灵魂需要附着于一个新的载体,而现代文创正充当着这个重要的角色。2.大英博物馆——文物的“第二次生命”大英博物馆对文创产品的开发已经走在了各大博物馆的前列。该博物馆的管理者曾说过:“购买文创产品是顾客与博物馆亲密交流、了解文物故事的一种方式,也是顾客自身对故事的再创造。”作为博物馆文创开发的先行者,大英博物馆已经意识到在物质丰富和精神需求高的现代社会,文创的开发更能延续博物馆带给参观者的体验感与共情感,这是赋予文物在博物馆之外的“第二次生命”。大英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主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选取文化认同度高、有代表性的文物,进行一系列衍生产品的开发,增加顾客更多的选择性;二是从单IP改变为双IP,将英国的城市特色与博物馆馆藏结合,带动整个城市产业链的发展;三是抓住合适的机遇提供相关的衍生产品。例如,在万圣节、圣诞节等节日开发相关主题的产品,为文创产品不断注入新活力。将三点原则贯彻到大英博物馆的文创开发中,即使博物馆的馆藏不变,但不断推陈出新,使得大众对大英博物馆始终保持新鲜感与期待。大英博物馆选取文化认同度高的馆藏进行文创开发,以最著名的“盖亚·安德森猫”为例,这一馆藏属于大英博物馆的明星产品,博物馆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衍生产品开发。例如,“盖亚·安德森猫”陶瓷杯(如图2),设计师将猫咪的形象卡通化,用简笔画的形式将猫咪的形象表达出来。将猫咪代表性的尾巴作为杯把,杯沿有耳朵凸起,其完美地将创意与实用结合在一起,并且保留了文物的辨识度。大英博物馆开发的“盖亚·安德森猫”风暴瓶(如图3),不仅与博物馆文化相关联,更是将创意与实用相结合。其全部材质为玻璃,透过玻璃观察天气,晴天时瓶内会变得清澈,多云时瓶内会有些许的填充物飘起,阴天时瓶内会变得浑浊,雪天时瓶内则会有结晶物。大英博物馆的创新性开发让文物也充满了温度。大英博物馆文创品牌是将文化宣传与商业开发巧妙地融合到一起,赋予冷冰冰的馆藏“第二次生命”,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更平易近人。

(二)博物馆与陶瓷文创结合的市场发展方向

1.挖掘自身特点,发现IP价值博物馆陶瓷文创比市场上的普通文创更富有文化底蕴,创意最需要侧重的是与文化的结合。文物与历史更能使消费者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文创是走进生活的文物,是通过文字、色彩、故事、形象等艺术表达形式将文物带到身边,文物所特有的韵味与意义是其他任何产品所不能比拟的。将博物馆文创自身的优势放大,其才能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2.准确的市场定位,注重消费体验文创是将几千年的文物与年轻人的生活结合到一起,消费者所需要的不是高大上的文物摆件,而是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生活的文化产品。消费体验是将消费者的使用感受放在首位,更注重美观与实用性。文创产品的开发一定要有清晰的人群定位,文创产品的设计也要符合大众消费者的审美。文创产品只有真正销售出去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成功的、经得住市场考验的产品。

三、博物馆陶瓷类文创设计思路的研究

陶瓷经过几千年的创新与发展,现如今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博物馆文创产品要充分考虑实用性,创意不能异想天开,而是要建立在符合实用需求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博物馆的文创产品走进大众市场。

(一)对文物内涵的挖掘与创新

当陶瓷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博物馆相结合时,如何将现代审美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到一起才是在设计产品时所需要考虑的重点。在进行陶瓷创作时要充分了解相关文物的内涵,尊重文物原有的意义,保留其具有辨识度的特征。陶瓷文创产品只有真正地将文物的文化魅力表达出来,精准地输送文化特征,才能够实现文创的初衷——传播与弘扬中国文化,引起文化共鸣,激起观者对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审美需求,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二)注重产品的实用性

好的文创产品归根结底是要走进生活、融入大众,陶瓷虽然已经出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但在进行创作时也要考虑其限制性,材质是否和表现效果相匹配。现有的陶瓷文创产品已经不再局限于茶杯、碗碟等小的生活器皿,设计师将更多的目光转移到了陶瓷装饰品、首饰等领域。陶瓷产品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材料特性。例如,设计生活类等文创产品时,不仅要考虑产品的美观性、实用性,也要考虑抗摔、便携、耐用等方面。陶瓷产品的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人体工程学的科学理念,将消费者的实用感受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三)产品摆脱象征符号和视觉元素

现有的博物馆陶瓷文创产品大多是对文物的外观及花纹进行提取,这样创作出的作品往往不能传达出文物真正的内涵,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IP搬运工”。在陶瓷文创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美”的概念,将参照物及图形、图案进行抽象化、概念化的加工,既能够将传统文化韵味表现出来,又能够体现时代的特征,赋予文创产品生动的灵魂,使其拥有独属于产品本身的气质。博物馆陶瓷文创设计不仅仅是与文物的结合,更要关注其真正的文化内涵,要通过设计将几千年前的历史文物与现代大众的审美和时代特征融合到一起,让文物走进生活,激发人们的历史认同感,同时也带动陶瓷工艺的发展。博物馆与陶瓷文创结合时,既要保证文物内涵与产品的结合,又要充分体现陶瓷工艺的特色,还要考虑能否融入大众消费市场,这也是博物馆陶瓷文创未来发展最需要关注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纪江红,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彼得·冯·门施.博物馆学与经济管理学:敌人还是朋友?[J].黄黎,译.中国博物馆,2007(1):20-30.

[3]陈凌云.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价值、设计方式和原则[J].文化产业研究,2016(3):144-158.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篇(4)

 

 

2015年,故宫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合作编制的《故宫保护总体规划》面世并征询意见。《规划》的保护对象为故宫及其产权归属单位,包括紫禁城、端门、大高玄殿、皇史宬和稽查内务府御史衙门,共5处明清皇家建筑群,总占地面积为106公顷。规划范围与故宫的世界文化遗产缓冲区,即故宫周边区域等同,预计于2025年实现目标。

故宫以1500万人次的年接待观众数量,位居世界所有博物馆和世界文化遗产之首。自2015年6月13日起,故宫试行每日限流8万人与实名制售票。

2016年8月22日,故宫在京宣布养心殿研究性修复项目科研课题全面启动。养心殿研究性修复项目是中国首个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的综合研究性修复项目,故宫博物院将以此项目为契机,通过机制创新,建立文化遗产修复的科学规范,在国内创立文物修复与保护的典范。

博物作用

故宫博物院的创立,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民主革命的又一胜利,是对复辟势力的一次致命打击;其二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业绩。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10日举行故宫博物院成立典礼。

博物馆是以文化教育为目的,收藏、研究、展示和保存实物的机构。将作为君主法统象征和仅供皇帝观赏享用的珍贵文物,变为全民族的共有财富。故宫博物院成立时,就制定了《故宫博物院临时理事会章程》。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了《故宫博物院组织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博物馆的法律,后来又颁布了《中华民国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条例》。这两份文件在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博物院已由草创走向成熟,也是中国博物馆事业走上正轨的开端。

遗产价值

1987年,北京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组织对故宫的评价是:“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故宫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使人们对故宫古建筑价值的认识有了深化。故宫所代表的是已经成为历史的文化,而且有着宫廷文化的外壳,同时它却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文化,经过了长时期的历史筛选和积累,当然不能简单用“封建落后”来概括。故宫和博物院不是毫不相干或对立的,而是有机的统一,相得益彰。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可看到,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并且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的多样性,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人们努力挖掘和认识故宫具有的突出的和普世的价值。

“文化遗产”观念的引入,突破了传统的“文物”观念的局限性,强化着遗产的环境意识、共享意识,以及全社会都必须承担管理和保护的理念,促使人们从“大故宫”的观念来看待故宫保护。这在故宫保护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不仅要保护故宫本身,还要保护它的环境。

过去只重视对故宫本身的保护,后来认识到与皇宫连在一起的护城河也是皇宫的当然组成部分,必须治理,于是就有了20世纪90年资6亿元人民币、费时三年的护城河治理,改变了长期存在的脏、乱、差面貌。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要求,在文化遗产地的周边必须划定“缓冲区”,以保护其周边原有的历史风貌和环境。2007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通过的《北京文件》,对中国遗产保护的政策和原则给予很高评价,对故宫等世界遗产地的修缮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世界遗产及其特色的保护方式的尊重。

学术价值

故宫学是故宫博物院于2003年提出的,它是以北京故宫及其丰富收藏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故宫学研究主要包括紫禁城宫殿建筑群、文物典藏、宫廷历史文化遗存、明清档案、清宫典籍及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六个方面,有着丰富深邃的学科内涵。故宫文化是以皇帝、皇权、皇宫为核心的皇家文化。故宫学的提出并确立将使其研究进入自觉阶段,从整体上提高故宫学研究的水平。

从故宫学的视野看待故宫,不仅认识到故宫古建筑、宫廷文物珍藏的重要价值,而且看到宫廷历史遗存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古建筑、文物藏品、历史遗存以及在此发生过的人和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这一认识是故宫学得以产生的重要依据,也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故宫的历史文化内涵。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篇(5)

5月,骄阳当空,黄澄澄的阳光将整座北京城染上亮金色。天安门前的长安大街上,热暑将马路地表蒸出了一股腾腾的油气。在故宫博物院内,一座80年前被太监烧毁的花园,复建峻工了。80年前的那场无名大火,烧毁了这座名为建福宫的后花园,也把无数的珍宝和皇室残喘的旧梦烧得一干二尽片瓦不留。80年来,这块区域一直沉睡在废墟之下,始终被封锁起来不对外开放。现在即使它重新被建好,人们也看不到园内由1000根6米长、40厘米宽大木材建成的延春阁,也见不到这个共享了3000根大型木料、12万余件瓦件、2800多克金箔装饰彩画的富丽堂皇的花园。以后它将用作接待高级贵宾以及其它活动的特殊场所。

2年后,IBM公司或许能够弥补人们这个遗憾,它将以虚拟现实技术来取代现实中不对民众开放的故宫古建筑区域。只要有足够的带宽和一台能上网的计算机,人们就可以在各种地方,包括家里和世界任何角落自由自在地逛故宫了。网上的故宫最大程度上,将和参观现场一样有趣和震撼。理论上,那些不对外开放的地区,民众也有机会能透过网络参观。效果不输给现场目睹。

紫禁城,是许多中国人一生之中必须朝圣一次的地方。这块区域承载着中华民族复杂的情感,是中国人的圣地。但事实上,有许多人一生也没能来故宫一次。而即使到了故宫,还很有可能遇上展馆正在进行检修无法参观或是展区太大走不动的情形。更遗憾的是,许多参观群众,包括国人和外国游客对这个世界上保留最完整皇城背后的历史不清楚,使得参观变成一种徒具形式的走马看花。

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全世界的网络冲浪者将可以在互联网上潜入一个具有真实空间感的虚拟故宫,在巴格达或是阿拉斯加的网上游客可以如同现实一般进入北京紫禁城内,在网上看到故宫的每一个角落,可以看到那些故宫不对外开放的神秘地带,也可以看到平时无法展出的文物,并且以360度细读文物的细节。甚至用最新的技术,让历史文物配合上互动形式的解说,详尽的介绍每一项文物的历史意义。还可以请虚拟志愿者担任导游,解说故宫的文物历史,以及回答问题。更进一步来说,游客彼此还可以进行虚拟交流,虚拟拍摄。“文化的生命只有通过兼收并蓄和不懈地创新才能保持恒久的活力,在开放和发展中成就其精深和博大。”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说。

数字化成了故宫长期以来关于展览、参观、文物管理、保护所遇难题的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故宫造册文物有100万件以上,由于故宫本身是古建筑而不是现代化的博物馆,大部份的文物无法陈列展示,数字化后文物展出的难题便可以得到解决。以虚拟的方式展出文物,不需要考虑气候、天灾,一个虚拟的文物库,游客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同时也可以降低故宫有限的参观人流承载负担,可谓一举数得。

IBM和故宫计划建立一个3D表现形式的虚拟故宫,这个计划特别之处在于它将植入最新的互动的功能,通过虚拟技术与故宫现场展览整合,达成更有效的教育和展示效果。从2002年故宫网站开通到现在,故宫博物院的网站功能愈来愈强大,它已经初步实现了网上数字故宫的功能。只不过这个数字故宫还是二维的。“我们还不满意这样的效果,我们希望故宫文化展示平台能达到真正的世界水平。”故宫资料信息中心主任胡锤说。随着虚拟现实造型语言VRML的进化,X3D规格的确定,许多三维效果原来不能在互联网相融的情形,现在得到了解决。这使得三维效果的数字故宫有机会能在互联网上实现。“帮助身处故宫之中或居于全球各地的观众游历紫禁城,提供更便利、更生动有趣和令人震撼的历史文化之旅。”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说,“为每天数以万计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提供更好的导览服务,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这项名为“超越时空的紫禁城”计划,将着重在故宫的古建筑、古文物的虚拟重建,并以讲述历史和互动形式表现出来,目标是为让全球的访客提供具有震撼效果的吸引力。它将不是一个传统的网页,而是一个完全潜入式的、具有空间性的、游客可以操作的,和实际紫禁城的空间场馆在建筑和历史上相呼应的世界。IBM公司为此专门请技术部门开发服务院内展览的系统,并向故宫保证整个计划到执行各方面都将保证高质量以维护中华文化的尊严与庄重。

在文物展馆操作信息化项目IBM不独专对中国的故宫。在此之前,IBM还完成过世界许多知名的博物馆的信息化工程,其中包括埃及国家博物馆、俄罗斯冬宫、法国卢浮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文物数字化的应用能让文物展示平台变得没有疆界限制。以IBM资助的米开朗基罗“佛罗伦萨圣母”项目为例,这个高七英尺,在一整块大理石上制作,有四个比真人还大的人像,IBM公司以3D影像技术,将其数字化再现,使得在线的观众可以从三维复制图中看出每个细节,包括米氏刻刀雕刻的痕迹。这个作品原本收藏在佛罗伦萨大教堂歌剧博物馆,但数字化后,全球13个博物馆、学术单位、图书馆、艺术馆都可以看到这个多媒体展示。俄罗斯冬宫博物馆数字化后,也为全球35个国家的博物馆、画廊、图书馆和大学捐赠了60多个多媒体展示亭,还将300多万件数字复制艺术品存入图书馆数据库,扩大及深化了文化研究、传播、保护等领域的效果。

和中国相似,身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在这方面经验较早。一项名为“永恒的埃及”项目得以使埃及最重要的古遗址、文物、人物和历史汇聚成一种史无前例的多媒体体验。它将埃及室内室外的收藏品、遗址、古器物、人物整合起来成为一个复杂的数据库,通过手持数字导览器,以详细的文字、图像和动画帮助游客了解博物馆内所陈列的古物。“通过多方面的整合,埃及以一种超乎人们想象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埃及的文化遗产才得以被世界所知,这不只是法老时代的埃及,而是我们全部文化遗产。”埃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档案中心主任法蒂・萨利赫博士说。

在中国的“超越时空的紫禁城”项目计划中,参观者可选择参观紫禁城历史上的某些重要的历史景点,而在参观这些景点的时候,宫殿古建的故事是用一种被体验、而非仅仅是被讲述的方式来展现。“象乾隆王朝、1644年农民起义,以及过去的皇宫怎样演变成现今的故宫博物院这些历史故事,都可以在‘可参与文化空间(PCE)’中以象戏剧一样的形式形象表现出来。” IBM公司中国信息无障碍中心主任郭维德先生说。“参观者本人将以栩栩如生的角色形象来代表,而这些角色可以和由计算机生成的历史上的角色进行交互,诸如与过去的朝廷要员。”

这个所谓“可参与文化空间(PCE)”的技术,将把虚拟的和实际的宫殿整合起来。除了互联网的虚拟皇城外,观众2年后到故宫博物院参观,还可以在各个景点所设的解说台前,进入“虚拟版”中进行探索,增强他们对于博物院的游览体验,同时也和此时此刻正停留在这个虚拟空间中的其它游客进行交流。

被新技术保护的古文物

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中心主任胡锤先生接受了本刊独家专访。

《互联网周刊》:博物馆信息化以后带来的好处是什么?故宫有没有疑虑部份?

胡锤:很多人不理解信息化是什么?它不该只是单纯的技术解决方案,我们觉得它应该是一个工作方式。重点应该是放在让信息化提升我们的工作水平,它完善的模式可以使得我们目前的工作变得更严谨更有条理更规范化。包括影像数据管理、流程控制等等,帮助很大。从之前建立网站、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一直在摸索信息化的意义。目前我们肯定的是,信息化不该是目的,不能盲目去跟进一个新技术,而是应该让技术为文化来服务。博物馆应该有教育的角色。我们想的是如何用新技术去协助、加深、学习、宣传历史教育,来丰富人,来提升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故宫信息化是以服务故宫整体工作来进行的。我们希望它对整体工作有所帮助。我们所有工作都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

《互联网周刊》:故宫的信息化整体情形大概是怎么样?

胡锤:故宫的信息化从1997年到现在,进行将近十年了。现在整体框架已经完成。包括网络支持下的数据采集、加工、利用的数字平台。这个平台在影像、文本、历文文档、视频、音频每一项都涉足了。整个平台都还在不断完善中。除了数字采集外,我们还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工作平台以及文化展示平台。前者包括应用系统,通过网络整理运用数据的平台。软件开发是中科院的中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我们1992年就开始合作了。前几年我们致力于信息平台的建设和数据的采集。我们单位名叫资料信息中心,特别强调的是资料的采集和整理。此外我们建了公文流通、文物管理、古建信息管理、文档的利用与检索平台。这次和IBM公司合作的,是文化展示平台的部份。在这部份,以前我们所做的,只是一个网站。我们现在觉得网站平台需要更新了,它需要发挥更好的功能,不应该只是一个网站。

《互联网周刊》:信息化管理上的基础采集完成了多少?

胡锤:我们采集了50万张影像数据,都已存入数字平台。所完成的数据压缩之后大概有几个T,只占总数的47%。这些数据在内网上能自动支持各项业务系统。我们的目标是让这些数据能在用户终端下载。这方便了研究领域的运用。以前用胶片拍摄的数据,现在都已完成数字化转换了。为此我们之前还专门研究过数字和胶片拍摄的差异,发表过学术报告。我们已经建立完成一个影像制造、加工、运用的平台。

《互联网周刊》:你认为数字化故宫的意义和影响是什么?

胡锤:除了虚拟故宫外,在文物数据中,文物影像的意义相当重要。文物像人的身份证一样,照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文物同名同姓的很多,影像可以帮助区别实物。这对使用、研究、管理上都有很大的帮助。在国内的文博信息化方面,故宫做的算是好的。故宫是国家最大的文物资源库,它负有国有资产管理之责。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从故宫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要展现新技术。我们建立了许多历史文档,目前还在持续进行文档扫描的工作。扫描完后,我们会放入文档资源库里头。目前大约完成了30多万部历史数据的影像扫描。使用者通过检索进行研究。这对文物保护意义长远。纸张的文物翻一次就受伤一次,800年的败坏周期,使得纸质文物很脆弱。信息化可以大大的加强文物的保护,人们只需翻阅数字复制版就可以进行研究。这降低了文物损坏机会。同时也使得文物信息得以永远保存。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篇(6)

于是该博物馆服装艺术部将2015年春季特展聚焦艺术、电影、时尚中的中国图像。取名为“中国:镜花水月” (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展览于2015年5月7日到8月16日举行,展览将在中国艺术展区与Anna Wintour 时装中心举办,这算是时尚圈2015年足以登堂入室的年度大事,为了表示其对于中国的隆重程度,主办方1月8日将会安排在北京故宫建福宫花园举办。每逢大事,总会严阵以待,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身为中国的时尚圈自然也不例外。

“我们将于1月8日上午九点在王府半岛酒店集合,然后一起乘坐班车前往故宫。由于故宫管理严格,不允许零散车辆和人员进入,所以请准时到达。”活动两天前,负责此次活动的奥麦公关就发出了很不寻常的提醒短信,不仅准时,而且班车。这做派可真与不迟到不大牌,没有专车和五星酒店就投诉的时尚圈十分不符。

但是,活动当天。还真就没一个人迟到,关键当天到场的人级别还都不低。

怎么就这么给脸呢?看看当天去建福宫见的都是什么人就知道啦!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美国驻华大使马克斯・西本・博卡斯先生,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馆长康柏堂先生,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服装艺术部策展人安德鲁・博尔顿先生,王家卫,女魔头Anna Wintour ,邓文迪……

物质狂当天到早了,不幸成为第一个进入新闻会现场的媒体,于是一通乱拍。发现名牌赫然摆在第一排位置的邓文迪离婚后英文姓氏还是保留了默多克。

“建福宫花园当年是皇帝收藏古玩的地方,本身就是一个风雅之地。92年前的一场大火,将这里夷为废墟。这场紫禁城最为著名的大火,说明皇家的收藏如果不能融入生活,都会失去尊严,更何况寻常百姓。这场大火不仅改变了皇家收藏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的国运。大火一年后,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又一年后紫禁城成为了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像个说书人。

故宫收藏了多少件玉器、字画、青铜器,单霁翔馆长像说单口相声的贯口报菜名一样,精准到个位数报出。相信,不管水平多高的同传都翻不出,物质狂甚至都没记住到底收藏了多少件瓷器。但是单馆长一句极精辟的话记住啦――我们故宫收藏的花瓶如果都做成裙子,得到多少条呀!馆长原来也很顽皮且幽默。掌声!

是呀,与单馆长英雄所见略同,物质狂发现,如果真说中国文化如何给西方时尚提供了营养,这个话题的确可以长篇累牍,但是言简意赅总结成一句话――都是花瓶惹的祸。

这次展览的海报就是生于意大利的设计师罗伯特・卡沃利,2005-2006秋冬款一件青花瓷礼服。这款礼服灵感不言而喻来自明宣德年间的青花龙纹大罐。同时入选的一件由Karl Lagerfeld 于1984 年设计的香奈儿青花珠饰礼服,无疑也是源自青花瓷花瓶。而同时入选的汤姆・福特2004-2005秋冬为伊夫・圣罗兰设计的黄底粉彩晚礼服,无疑也是源于中国皇家用的明黄粉彩花瓶。也有一个说法是受清朝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登基时(1908)所穿龙袍启发而创作。

“自16 世纪与中国开始交往以来,西方一直对于东方的既神秘而又难以捉摸的器物和图像心驰神往,时装设计师也由此萌发无限灵感,从Paul Poiret 到伊夫・圣罗兰的设计之中不乏由此产生的幻想、浪漫和怀旧的情怀。”安德鲁・博尔顿说:“通过时尚这一窥镜,设计师们将中国审美与文化传统中形色各异的元素驳接起来。”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篇(7)

据2009年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1处(防盗达标不足30%),世界文化遗产3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83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约6万处;博物馆2400余座,其中国家重点博物馆防盗达标率也只有50%。由此数据来看,我国博物馆安防形势很严峻。

“我现在已经退出了安防行业。”已经做了多年博物馆安防系统设计和施工的侯小迅无奈地告诉记者。因为竞争激烈,做博物馆安防的企业往往采取压低报价,以次充好等手段投标安防项目,这让正规经营的企业无法生存,很多安防公司都转行,国内安防市场鱼目混珠。

“与国外博物馆类似好莱坞大片中的高科技盗窃不同,国内的文物盗窃案还是以内盗为主。”侯小迅说。

“现在国内博物馆的内盗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没有人知道,现在保存在博物馆库房里的艺术品是不是已经被库房管理人员‘掉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物专家告诉记者。

魏旗也告诉记者,近年来博物馆失窃比较严重,其特点是内盗,以及利用安防产品在技术上的不严密进行技术性外盗。

侯小迅告诉记者,随着高科技扫描技术的发展,一幅名画可以复制到连专家都分辨不清的地步,相似度可以达到99%以上。而且价格便宜,一幅一平方米的名画只需要400多元,用上两个小时就可以复制出来,这为博物院的一些心术不正的工作人员提供了机会,只要下班后偷偷从仓库中拿出名画,复制完成后,将假画送回库房,而真画自己收藏。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瓷器、玉器等方面。之前发生的轰动国内外文物界的承德文物大案就是库管人员内盗行为。

“安防系统被动防御,难以主动预防。”侯小迅说。面对中国特色的内盗,侯小迅建议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应该启用高科技的手段,让博物馆库房中的假画、假文物现身。

历史上的故宫盗窃案

根据《人民公安》2010年第19期《故宫珍宝馆里的五起盗宝案》报道,建国以来,北京警方有记载的故宫盗宝案一共发生了5起。

1故宫盗宝第一案

1959年8月16日清晨,工作人员打开养性殿门时发现靠近地面的一块大玻璃碎了。经清点,被盗的是西间展厅的首卷柜,里边陈列着14页金册、10页玉册、5柄玉雕花把金鞘匕首及金钗、佩刀等文物。其中,14页金册中的8页和5柄玉雕花把金鞘匕首不翼而飞。当年11月12日,因形迹可疑,20岁的山东来京学生武庆辉带着赃物及现金坐火车时被乘警抓获。

2孙国范案

1962年4月16日夜,盗宝贼孙国范先是藏在珍宝馆大门外厕所后边的阴暗夹道里。天黑无人后,他蹬着珍宝馆墙下的脚手架,翻进了珍宝馆。打碎展柜的玻璃后,他拿出了金碟金碗。紧接着,他又撬开一个展柜,把里边的两颗大金印装进背包后原路返回。此刻,故宫已被封锁,200多名民警和武警正等着他从高墙上爬出来。孙国范自以为人不知鬼不觉,其实,他一进入养性殿,警报器就把消息报告给了故宫保卫处值班室。

3陈银华案

1980年2月1日上午,23岁的陈银华随游客进入珍宝馆,看中了养性殿展柜里的那枚硕大的“珍妃之印”。当天下午3点多,他趁工作人员开始做闭馆打扫时,溜进事先看好的珍宝馆门外东南的厕所。趁人不备,将重达13.6斤的“珍妃之印”盗走。最终,他还未走出故宫即被抓获。

4韩吉林案

1980年夏天,韩吉林假装在养性殿与畅音阁之间参观,趁工作人员不注意,他身手麻利地翻墙进了一个小夹道,找了一个背阴的地方躺下等天黑。故宫闭门后,他也意图偷走“珍妃之印”,但他刚用石头敲碎养性殿玻璃门,就被赶到的警卫人员抓获。

5向德强案

1987年7月,向德强参观故宫,珍宝馆养性殿陈列的乾隆皇帝用过的一把匕首引起了他的注意。随后,他隐藏在故宫角落里。天黑后,向德强翻进养性殿院内,走向养性殿。他试探着推了推养性殿的门,门一动不动。借着月光,他发现门上挂着一把大锁。没等他想到进入的办法,赶到的安保人员即将他抓获。

国内外博物馆安防对比:

正馆的安全系统在今年3月18日故障,断电长达6小时,监控中心所有安全系统全面停摆,珍贵文物安全“开天窗”,但却掩饰过失,继续开放供游客参观。

大英博物馆

每个展厅都安装了独立报警系统,在一些价值高昂的展品存放的地方还加装了保护装置。并且博物馆的管理人员也会定期地对各个展区的安保系统进行检查,大英博物馆展馆面积庞大、展品众多,但是安保人员的数量有限,每个展室内也只安排了一两名工作人员,负责回答参观者的问题。

参观者可以携带40×40×50cm的包,这个尺寸并不小,一旦盗窃者将文物取出,很容易藏在包里带出。展厅内有灵敏度很高的报警系统也有失灵的时候,

卢浮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