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与国防教育

大学生与国防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7 15:46:27

大学生与国防教育

大学生与国防教育篇(1)

[关键词]大学生 国防教育

[作者简介]宋逸成(1963- ),男,江苏兴化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防教育。(江苏 江宁 21116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国防动员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SJMY201302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081-02

国防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大学生国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不仅是高校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更对大学生个人成长和自身素质的提升起到积极的影响,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从国防责任意识的教育、对当今世界形势的认识、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的掌握、国防教育的实践性和主渠道的作用发挥等方面来对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现状展开调查,发现我们应该构建更加完善的大学生国防教育模式,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和现状

1.大学生中实施国防教育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指出:“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国防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不仅是国防建设的需要,而且是高校建设发展以及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还可以对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影响。国防教育对大学生接受国防知识、流露国防情感、产生国防意识以及养成国防技能与国防素质等方面都发挥着其他高等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

首先,通过国防教育可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从而增强国家的向心力和民族的凝聚力。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强化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协作意识,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觉悟和责任意识的提高。其次,通过国防教育可以教育大学生树立有备无患、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通过国防知识的学习,让大学生了解到未来的战争是高技术战争,是信息化战争,未来的战争不仅只是地面上的对峙,而是陆、海、空、天、电、磁一体的多维战场。国防知识的学习,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活跃他们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激励大学生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决心,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最后,国防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生活上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心理上增强大学生的压力承受能力及抗挫能力,学会勇敢面对困难,在体魄上塑造出具有军人那种昂首挺胸、富有信心的气质和形象。总之,大学生深入学习国防教育知识,养成相应的日常习惯,将对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2.目前我国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现状。自古以来,有国就有防,国防维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存亡,而国家和民族的国防教育又维系着国防的巩固、发展和强大。麻痹祸之首,国盛防为先,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国防教育。大学生国防教育是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虽然现在高校都开展军训活动,但更多的只是走走形式,我国大学生国防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大学生不了解国防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表面的教育问题,其背后隐藏的更是意识形态和培养目标的问题,是教育利益和教育方向的问题。

首先,缺乏大学生国防责任意识教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能主动担当历史重任、不能为国家安危着想的大学生不能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不能为社会努力学习。但是当代大学生长期在和平环境中生存,“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现在高校的国防教育缺乏对学生的国防责任意识教育,大学生应有的心系国防、献身国防、报效祖国的国防意识缺乏。

其次,大学生对当今世界形势缺乏全面认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性的大规模战争打不起来,但局部战争还是难免,战争危险依然存在。当代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世界各种矛盾在深入发展,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更加明显、恐怖活动十分猖獗,美国重返亚太、争端、南海争端等局部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这些都影响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

再次,大学生缺乏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虽然各高校都严格按要求开展军训,但是短短的1~2周时间难以让大学生对国防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有深入了解,难以让学生全面熟练地掌握军事技能的要领,更难以将国防知识及为国拼搏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国防知识的认识含糊笼统,对军事技能的掌握浮于表面。

最后,大学生国防教育缺乏实践性。对大学生国防知识来源的调查显示,学生的国防知识来源于学校教育及国防部门宣传等途径的比例偏低,说明学校的国防教育更多停留在表面,并未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缺少国防实践活动,学校的主渠道作用不够明显。军队的“活教材”作用有待加强。

二、大学生国防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实践探索

1.确立合理化的国防教育目标体系。高校的国防教育目标体系是指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这一特殊教育领域,各级各类目标及其纵横联系构成的具体教育目标体系。它既包括与国防密切相关的知识、能力和品质教育有关的国防教育基本目标,也包括国防纵向目标体系和国防横向目标体系,还包括与大学生国防素质与职业素质相关联的协同目标体系。构建合理化的国防教育目标体系是组织国防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也是克服当前教育目标缺陷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国防教育通过让学生认知和了解国防知识,培养学生的国防情感,提升学生的国防能力,从而内化成为学生的国防品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实现国防教育基本目标。

国防教育纵向目标体系主要包括全民国防教育总体目标、高校国防教育基本目标以及国防课程设置目标。高校国防教育基本目标是在全民国防教育总体目标的框架内,按照全民国防教育的基本要求,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相关工作。设置大学生国防课程,除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外,还应设置与国防相关的选修课、讲座、研讨以及各类国防实践活动等,实现对大学生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的纵向教育目标。

国防横向目标体系主要包括国防理论和国防法规的学习;国防精神的培养;国防历史的回顾;国防科技、国际经济、国防外交、国防战略的认知等。

协同目标体系主要是将大学生国防综合素质与专业相关联的职业素质之间紧密联系起来,旨在通过国防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克服困难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协作的意识、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2.完善多元化的国防教育教学体系。大学生国防教育教学体系要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完善多元化的国防教育教学体系。首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高等教育基本目标,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更应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南大校长陈峻在201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说:“现在的大学教育在求‘真’上花了很大的气力,在求‘善’求‘美’上则远远不够。”教育注重追求知识,但忽视了对人生、人性的关照,因此高校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探索“一轴三足”的国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师资队伍、创新实践和科研活动作为三足支撑,围绕大学生在校的时间轴,实现国防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相融合的协同教育目标。将国防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将创新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个性。让大学生心系国防,面对困境不退缩,充满梦想,真正体现出大学生理解包容、感恩奉献、责任担当的品质情怀和优良的职业素养。

其次,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多年来,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直备受各高校的重视,从师资选拔培养、后期培训、职称评定等多方面给予高度关注。但从调查中发现,一些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则将国防教育边缘化,将更多的精力与财力投入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建设大学生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做好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做到老中青相结合,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将教学经验与授课技巧教给年轻教师。二是加强青年教师的师资培训工作。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国防教育方向有硕士及以上师资的相对较少,多数教师只接受过来自教育厅组织的国防教育专业培训,因而缺乏教师们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思维能力。三是成立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中心等专门科研机构,让国防教育青年教师参与其中,积极开展研讨和教研等科研活动,并参与国防教育等专项课题研究,增强青年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最后,完善国防教育课程设置。大学生国防教育课程设置可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加以不断完善。国防教育显性课程通常指高校设置的军事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包括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训练两个部分。本科院校的学生对军事理论进行36学时的学习,高职院校学习24学时,接受军事技能训练7~15天。该课程的设置虽然对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绝大多数高校在大一就完成了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事技能训练,所学知识及技能难以在大学生涯中巩固和内化。因此须通过国防教育隐性课程来巩固和强化显性课程的教育内容。国防教育隐性课程主要是通过开展与国防内容相关的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在校园国防文化中渗透军事教育,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促进大学生专业技能的横向拓展,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3.构建多样化的国防教育实践体系。首先,搭建网络化国防教育实践平台。抢占网络上的大学生国防教育阵地,扩大国防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利用网络优势实现网络信息的新闻、资源学习、视频点播、视频直播、互动交流等,引导大学生关注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热点,加深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的认识,认清国防与国家安危存亡、民族荣辱兴衰之间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思想,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明确自己所担负的历史责任。通过了解国家最新的军事研究成果,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借助实践平台,互动交流,各抒己见。并结合大学生参与国防教育大赛的经验,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使网上国防教育工作逐步渗透到教育教学实践当中。

其次,开展创新性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将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献出自己的力量。一是举办一系列的主题式军事文化节,如以“神舟”十号的成功发射为契机,让大学生明白科技强国、科教兴国的硬道理。二是开展专题教学,邀请国防专家及校内资深教授做讲座,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国防前沿动态,对军事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三是组织国防知识及国防征文竞赛,举办军事图片展,在校园营造居安思危的氛围,激励大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四是组织外出实践活动。如参观各类博物馆、瞻仰革命先烈、邀请老红军为大学生讲述革命事迹及英雄壮举等。

[参考文献]

[1]丁晓昌,张政文.军事理论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大学生与国防教育篇(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国防教育,是保证高校国防教育适应国防建设形势需要,确保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需要。必须突出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这个核心。在具体方法上,需要加强国际形势知识教育、国防历史知识教育、信息化战争知识教育、基本军事技能教育。

关键词:

爱国主义;高校;国防教育;国防知识

中图分类号:G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22401

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精神是高校国防教育的灵魂,只有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支配下,大学生才会树立起献身国防事业的崇高信念。要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就需要加强一系列国防知识教育。

1 高校国防教育必须突出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这个核心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高校国防教育必须突出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首先,突出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这个核心,是当前高校国防教育为国防建设服务的迫切需要。高校国防教育,在本质上是为国防事业培养后备力量。从当代青年的思想道德状况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多元化的价值观念逐渐在社会大众中形成。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也发生着潜移默化地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开始蔓延,导致一些大学生缺乏忧患意识和居安思危的思想,进而丧失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国防事业是一个长期系统的伟大工程,离不开后备力量的持续补充,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之具备献身国防的信念,是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立足点。

其次,突出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这个核心,在政治上是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军事上的可转化为战斗力,在经济上可转化为生产力。高校只有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才能培养以国家安全与发展为中心的理性认识,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防观、战争观、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确立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学习的目的,唤起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利益的关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使学生自觉的履行国防义务,致力于国家现代化建设。

再次,突出爱国主义这个核心,是我国国防建设形势实际的需要。当今世界,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而国内,势力活动日益猖獗,和平解决日渐困难。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在21世纪所面临的推进现代化发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等三项历史任务,更显紧迫和艰巨。加紧国防建设和现实军事斗争准备,要求当前的学校国防教育必须要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必须树立为国防建设和现实军事斗争准备服务的思想。当今世界,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而国内,分裂势力活动和“东突”恐怖主义活动日益猖獗,对我国社会稳定和统一事业形成重大威胁。高校国防教育如果离开国防建设形势的需要,就失去了基本的价值。

2 重视和加强国防知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要真正实现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目的,使大学生在内心形成随时响应祖国号召献身国防事业的思想信念,就必须全方位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中的重点,就是加强国防军事知识的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际形势知识教育。国际周边形势,是国防面临的现实情况及其动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忧患意识日渐淡薄,国防意识、国防观念也淡化了。尤其是在青年大学生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对于我国的安全环境和安全形势,知之甚少;对于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认识不清;对于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主义的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因此,只有通过对国际时事和世界军事形势的教育宣传,通过对地区不稳定因素的分析,才能使全体大学生明白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战争危险依然存在,才能正确理解我国的国防政策,从而不断提高国防观念,增强忧患意识,做到“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安而不忘危”,进一步明确责任,懂得保卫祖国是公民神圣的义务,自觉地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

二是国防历史知识教育。通过对国防历史知识的学习,可以极大地激发大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凝

聚力和自豪感。在教育过程中应特别注重进行中国近代史教育,让青年学生牢记历史教训,深知和平的赢得要靠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保证,生存权和发展权不会自然地平等拥有,国家安全的主体始终是军事安全,军事实力始终是一切对外交往的坚强后盾。只有具备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交流与合作中才可能受到公平待遇,和平时期淡漠国防建设,必然会在战时付出惨重的代价;唤起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的意识,不忘国耻,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三是信息化战争知识教育。信息化战争不但改变了战场的样式,同样也给身处现代化战争环境中的一般群众提出了应付战争的更高要求。海湾战争中,美国国防部依据阿拉伯世界普遍信奉伊斯兰教的特点,在特别拟定的空中展现真主受难的全息摄影,以便使目击者遵从“天上来的旨意”,劝说自己的教友停止抵抗。伊拉克对以色列发动导弹袭击时,给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城的群众造成恐慌和混乱,有些群众因不会使用防毒面具而窒息死亡。由此可见,信息化战争对一般群众造成的心理负担有多大,不懂现代战争知识,造成的损失将会更加惨重。因此,高校国防教育必须让大学生辩证看待信息化战争,使他们了解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克服恐“高”症,自觉学习各类先进技术设备的操控技能和信息化武器装备知识。要以信息化战争知识为核心,有计划地设置军事思想史、军兵种知识、 轻武器操作、参观见学等课程,使高校国防教育具有更加实质性的内容。

四是基本军事技能知识。世界许多国家都重视对高等学校学生传授军事技术,甚至定期进行训练。如中立国瑞士在爆发战争时能在26小时动员70万人,并在48小时内齐装满员,开赴前线,这完全得益于平时定期严格的训练。而我国目前的高校国防教育训练科目不全,绝大多数高校以队列训练为其主要课目,单兵战术动作和体能训练很少涉及,分队以上战术训练和高技术兵器的熟悉使用几乎没有。现代武器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越来越先进和复杂,一旦战争爆发,只知道队列和内务的后备力量是无法适应作战任务需要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应认真学习一些必要的军事技术,如懂得常规武器的技术性能和操作程序,熟悉必要的防护救护知识。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地驻军有关教育资源,适当开展大学生基本军事技能训练。通过定期军事训练,学习射击、驾驶、通信等技能,提高自身军事素质,加快大学生熟悉和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步伐,缩短战斗力形成的时间。也只有在学习军事技术知识的过程中,大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要建立在强大的国防基础上。当然,大学生不是现役军事人员,在学习各种军事技能时,要把握适度,要量力而行。

参考文献

[1]刘浩波 肖云龙.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6(3):177179.

大学生与国防教育篇(3)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学校教学与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学科建设是根据国家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客观需要,并结合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特点和规律,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促进国防教育学科发展和水平提高的活动过程。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构成国防教育这一学科学术体系的各个分支学科所组成。它包括国防教育学概论、中国国防教育史、中国国防教育法律法规概论、中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概论、国防心理学、国防教育管理学概论和中外国防教育比较等学科,构成了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体系。

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意义及价值

国防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又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因此,理论是先导,理论要先行。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研究高校国防教育的理论及其体系。所谓的国防教育理论是国防教育的先导,就是引导、指导高校国防教育的实践。作为先导的国防教育理论其作用在于:不仅让人“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理论为先导就是告诉人们作包括国防教育在内的任何事情时,首先要知道为什么,懂得怎么做,减少盲目性,随意性。国防教育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从理论上认清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才能引导他们树立牢固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从而在思想上、行动上投身到国防建设事业中去。国防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国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国防教育的体系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方针和原则;国防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党和国家的国防政策、国防战略;此外,还包括战争理论、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等与国防教育相关的理论。这些理论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成为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行动指南。高校国防教育的实践同样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但如何从高校的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并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摆在我们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由此可见,越是和平时期,越要重视和加强国防教育,越要重视和加强国防教育理论研究,越要重视和加强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学科建设,为高等学校乃至全社会开展国防教育提供理论指导,这是历史经验和科学结论。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中之重,居于核心和龙头地位,是高等学校的立足之本,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是一项关系学校发展的综合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基础性工程,是高校当前和未来改革的主攻方向。高等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科建设。学科是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教学研究机构的细胞和基础,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文化的结合点,学科又是凝聚人才和教学实验的基地,学科水平是衡量学校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就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学科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强学科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学校教育的共识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建设一流学科,已成为大多数高等学校的办学宗旨。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所辖的所有分支学科。所谓的学科是人们对物质世界、精神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集合”,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根据这一定义,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有其自已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构成独立的知识体系。因而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构成了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国防教育,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通过广泛深入的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增强当代大学的国家安全意识,把维护国家和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除了要有针对性外,这一学科的特点还要有超前性,要规范化、科学化,才能达到国防教育的有效性,达到国防教育的预期效果。由此可见,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是强国之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建设一流的学科,必定要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要有一流的学科来培养。高等学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各类人才的主阵地,正如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他还强调,“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人才培养成功与否,教师队伍的能力与水平至关重要。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首先要有一支理论功底雄厚、实践经验丰富,既懂文、又懂武,学术水平高、在国内影响大的学科带头人;同时,每个学科方向中,还要有国防教育学术功底比较扎实的、宽阔的国际视眼,富有为国防奉献和各方面的协作能力,尤其是学术方面的协调能力的学科骨干,学科骨干下面还要有一定数量的职务、学历、专业、年龄等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要有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来支撑,这些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是学科队伍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没有学科带头人,学科发展就难以为继,而只有带头人没有学术队伍,学科带头人也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学科带头人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学术视野以及丰富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善于把握学术前沿。并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凝聚力,它将带领学术团队始终走在本学科建设的最前列,从而推进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学术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其一。其二,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通过理论研究、学术交流、教材编写、申报课题、教学实践、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学习进修、学科管理、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活动过程来不断完善这门学科建设同时,又培养和提高了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理论素养。可见,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本学科建设的基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教师可以说是高等学校的核心,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学术和素养、精神和状态在根本上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术研究的水平和社会服务的贡献,教师队伍的水平直接反映、代表和决定了学校的水平。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成为高等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p#分页标题#e#

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正确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光辉思想的指引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建国六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其它学科建设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国防教育是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像,它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组织纪律性、身心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国防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对在校大学生的军训。1955年7月,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一次从法律上对学生军训作了规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在[1981]11号文件中,规定高等院校要把学生军事训练纳入教学计划,从此,部分高等院校又恢复了学生军训的工作。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新修订的《兵役法》,把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学生的军事训练单列一章,再一次从法律上对学生军训作了明确规定。200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以[2001]48号文件转发了《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要求从2001年起,逐步在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训工作,并积极创造条件在2005年前全面实施学生军训。同年11月,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在天津召开“全国学生军训工作会议”。

会议对全国学生军训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01]48号文件下发和会议的召开,标志着自1985年开始,历经16年的学生军训“试点”工作的结束。同时也标志学生军训工作的全面实施,并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从而确立以军训为内容的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方向建设、学科基地建设、学科的学术成果建设、学科队伍建设和学科管理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学术研究成果是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支撑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因素。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科学研究。在任何一个学科发展中,如果缺少科研项目,缺少必要的科研经费,就难有高水平的学术成果的累积,其学科也缺少了显著的标志。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当然也不例外。建国六十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其一,出版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著作和教材。它们主要是:吴温暖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军事理论教程》、《中国军事思想教程》;张正明:《军事理论与技能教程》;郝翔的《国防教育概论》;李先德主编的《国防教育学概论》;陈云金和吴忠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教程》以及陈云金、沈有生编写的作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统编教材的《高校国防教育教程》;庄雷、任婉玲编写的《大学生国防教育》;许慧远、黄科著的《大学生国防知识与军事理论》;孟庆金、张利华的《新编高校国防教育教程》;唐和祥、王亦成的《大学生国防教育与军训教程》;成锡岗的《大学军事理论常识》;张进喜主编、陶劲松副主编的《中外国防教育比较》;葛芝金、程新章、吴勇刚编写的《国防教育概论》;杨润华、岑应奎主编的《高校国防教育》;徐则平著的《中国国防教育史》以及主编的《大学生军事理论与技能教程》;杨茂锐著的《中国国防法规研究》。等等。除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的这些成果以外,军队的高等院校在这些方面也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国防教育的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例如:国防大学军训办公室编写的、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防教育学》;杜景山等编著的,兵器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国防理论教育读本》;苑士军著的由出版社出版的《国防建设论纲》和《国防教育概论》;许江瑞、方宁合著的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防法概论》。等等。这些公开出版的著作和教材中,有的是填补了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空白。

例如:吴温暖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国防大学军训办公室编写的、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防教育学》、张进喜主编、陶劲松副主编的《中外国防教育比较》、徐则平著的《中国国防教育史》;有的作为一个省、市、区或若干高校的教学用书。例如:陈云金和吴忠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教程》以及陈云金、沈有生编写的作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统编教材的《高校国防教育教程》、郝翔的《国防教育概论》、李先德主编的《国防教育学概论》;徐则平等著的《中国国防教育史》;有的还作为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研究生的教材。例如:苑士军著的由出版社出版的《国防建设论纲》和《国防教育概论》、国防大学军训办公室编写的、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防教育学》、张进喜主编、陶劲松副主编的《中外国防教育比较》。等等。这些重要成果是研究者们长期艰辛研究的结果,倾吐了这些作者的心血汗水,为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和推动高校的国防教育的开展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二,公开发表了一大批有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例如:吴温暖:《论高校国防教育的创生》、《大力加强高校的国防教育》;魏联:《高校国防教育的心理学视角》;张冬胜:《论高校国防教育应有的准确定位》;毛远芳:《关于人武院校开设国防教育专业的思考》;陈芳:《关于创立国防教育管理学学科的几点思考》;刘大维、汪强:《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胡春锡:《论高校国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徐福水:《国防教育:高校文化教育中独特的风景线》;杨继环、朱荣杰:《外国国防教育特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石潇纯、余文武、缪鑫平:《论高校国防教育的学科定位》;何庆文:《中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周大雄:《论高校国防教育的法制建设》;黄妍、李开阳:《论建国后高校国防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张志、辅金华、李卫:《高校国防教育在全民国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探析》;张平海、田中胜《滇南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策略—基于红河学院国防教育的研究》;学位论文《中美高校国防教育比较研究》;李冬华:《浅谈对提高高校国防教育实效性的几点认识》;潘奎:《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研究》;苑士军:《论国防教育的主体与对象》、《论国防教育的方针与原则》、《论国防教育的内容》、《论国防教育的师资》。在这些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对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及其学科建设进行了探讨,涉及到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定位、创生、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法制建设、心理学视角、高校国防教育新学科的创立、中外高校国防教育的比较以及地方高校和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的地位和特殊性等。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推动了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p#分页标题#e#

建立了一支热爱国防教育事业的教学队伍和科研队伍教师可以说是高等学校的核心,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学术和素养、精神和状态从根本上来说,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术研究的水平和社会服务的贡献,教师队伍的水平直接反映、代表和决定了学校的水平。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成为高等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高校国防教育教师是大学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国防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传授者。高校国防教育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以外,还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热心国防教育事业、有基本的国防与军事知识或军事技能;二是要具有相应的学历和学位;三是具有较好的授课能力;四是要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要充分认识国防教育教师在培养国防后备人才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地位和作用,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国防教育师资的队伍,对于加强和完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关系重大。建国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高校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较好地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的军训任务和其他国防教育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任务,为国防和军队培养造就了高素质的后备兵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和值得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高校国防教育学学科与高校其他学科相比,仍然不够成熟。一个重要的方面表现在学科的归属至今尚有争论。其争论的焦点:国防教育学科到底归属于军事学科或是教育学科?持归属军事学科的主要代表有:武炳等主编的《国防教育学》认为:“国防教育学,是研究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象,探索国防教育的本质,揭示国防教育客观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并用于指导国防教育实践的学科。”(见国防大学军训办公室编写的《国防教育学》,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页)从这一定义出发,该书认为,国防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包括:探索国防教育本质、揭示国防教育的基本规律、总结国防教育经验和对未来的国防教育作出科学的预测等四个方面。《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指出:军事科学体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军事和军事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新的军事专业不断出现,学科随之增加。军事科学同其他领域中一些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从而又逐渐形成一些新的边缘学科,如国防经济学、国防外交学、国防教育学、军事管理学、会学、军事人才学、军事伦理学、军事心理学等。可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把国防教育学归属于军事学的分支学科。持归属教育学科的主要代表有:厦门大学吴温暖教授等人。他们认为,“国防教育学宏观研究的对象本质属性是‘教育’的活动,国防教育学研究的问题从属于教育学研究的范畴,国防教育功能实现的途径是‘育人’,因此,国防教育学归属于教育学更加合理。”他们同时还认为,“国防教育学与教育学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国防教育学归属教育学的学科门类,不仅有利于国防教育学学科的创建和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指导国防教育实践。”(见《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持这一观点的还有周善标和高水练先生,他们在《浅谈国防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一文中谈到,“国防教育学研究是教育现象,从属于教育学的范畴,但其同军事学科的关系还需要认真探讨。”他们把国防教育学的学科定位表述为:“和军事学高度相关的教育学分之学科”。(见《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国防教育学学科的归属和定位尚未确定,不能不说影响到高校国防教育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国防教育学学科体系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它是由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所决定的。从现在各普通高校已开设的国防教育课程来看,其学科体系正在探讨和形成过程之中,所以,尚未统一,且差别和分岐很大,可谓之五花八门。有的学校的国防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只开国防教育课程,或者说把国防教育当作国防教育学课程来开;甚至有的学校国防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也只开国防教育课程。我们知道国防教育与国防教育学虽然有联系,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不同的,是有区别的。有的用国防建设论纲代替国防教育学,从学科和专业要求来说,我们认为,应当开设国防教育学更为合适、更为科学。有的开设中国教育史,有的开设中国国防史,有的开设中国国防教育史;有的开设军事心理学、有的开设国防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有的开设中国国防法律法规,有的则开设军事法律法规;有的开设形式逻辑,有的开设军事逻辑;有的开设了国防动员学、国防教育管理学、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理论,而相当的学校没有开设这些课。之所以造成以上学科体系不统一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方面:一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范,从而形成各自为政的现有局面;二是学科建设尚未成熟,公开出版的相关教材有限,满足不了国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的需要,就干脆不开这门课;三是没有专业老师。由于国防教育专业的特殊性,一般的情况下,有普通高校学历尤其是高学历的老师缺乏军事背景,军事知识较为欠缺,而军队转业干部担任教师的,虽然军事素质比较高,但是他们又是缺学历、缺职称,没有专业老师,课也就无法开。四是有的学校领导对国防教育学科建设重视不够,投入的经费和研究力量不足。

学科内容构成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规范国防教育学科内容对于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从笔者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各地各院校开设的课程内容差别比较大。非国防教育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开设的两周的军训课和36个学时的理论课。有的个别院校甚至只象征性的搞军训,根本就不开军事理论课。多数院校虽然按要求开设了军事理论课,但却没有开设军事类选修课和辅修课,也就无法更新和补充国防教育的最新内容和最新信息。再从国防教育专业来看,我们以某院校国防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为例,其专业基础课主要有:教育学、管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教育行政学、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理论、军事高科技、军事思想、国防法律法规和国防动员学等。专业课主要有:国防教育学、中国国防教育史、国防教育管理学、国防教育法规、当代国外国防教育等。而西南某边疆省的人民武装学院国防教育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组织行为学、行政法、教学法、教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应用文写作、社会学原理、公共政策概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国防历史、国防教育学、军事思想、国防动员学、新时期人民武装工作、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理论、军事学概论、军事技能、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等。根据这一现状,我们应该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国防教育法》和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颁布的《全民国防教育大纲》为依据,科学的规范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内容,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国防教育在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该学科的完善与发展。#p#分页标题#e#

国防教育学科队伍是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根本。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精、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国防教育学科队伍是搞好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然而,相关资料显示,国防教育学科队伍建设却不尽人意。一是编制尚未落实。全国157所试点高校中有教师编制的为109所,占试点高校总数的69.4%。二是机构不统一。目前我国高校绝大多数都已成立了相应的教学组织———军事教研室(占85.3%),其余院校的任务暂时由武装部或其他部门代管。三是学历和职称结构不合理。各校专职军事教师队伍现状除年龄结构比较年轻化(30-49岁的占61.4%)之外,学历结构中,大专学历占40.3%,特别令人不安的是有12.5%无学历,5.9%为高中毕业学历;从职称来看,问题更显突出,无职称者竟达46.5%(参见,王原凯: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四是学科队伍的研究水平有待于提高。郑宏先生在《中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研究:回顾与前瞻》一文中谈到:“1979至2009年的相关论文分析显示,中国高校国防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防教育基础理论、国防教育与学生培养、国防教育学与改革创新、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防学培养等方面,虽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研究视野不够开阔,理论分析缺乏深度,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参见,《高等教育》2011年第1期)。笔者认为,除上述之外,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的不够深、不够宽、不够细、也不系统,尤其是在整合资源,发挥群体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理论研究,做得远远不够。因此,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应当成为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重中之中。

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在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必须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国防建设的方针政策要求,以《国防教育法》为依据,努力地探索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整合资源、加强国防教育的师资力量,加强科学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体系。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必须以法律为依据。这是依法治国、依法施教、依法开展国防教育的客观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专门设置了学校国防教育一章,对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国防教育作了具体的规定,这就为我国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是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法律依据。第13条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第15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第16条规定,“学校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根据以上规定,我们不难看出,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必须认真的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保卫者和接班人。其工作的基本点就是要放在提高学生的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一中心点上。而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国防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有自己的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探索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应当把握以下原则:其一,它是一门独立学科,其它学科不能替代。要充分认识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在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其二,它是军事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从学科的称谓就不难看出。同时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的新兴学科。其三,它有自己的学科体系,至少应当包括:国防教育学概论、高校国防教育学概论、国防心理学、中国国防教育史、国防教育法规、国防教育管理学、当代国外国防教育概论等。其四、它有自己的学科范畴。例如:国防、国防教育、国防教育学、高校国防教育学、高校国防教育学科、高校国防教育学科规律、高校国防教育学科特征、高校国防教育学科体系、高校国防教育法制、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高校国防教育管理等等。其五,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例如:综合研究法。由于高校国防教育学科涉及到军事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哲学、法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才学、新闻学等学科,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它具有综合性特征。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最近下发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国防教育的师资力量”。加强国防教育的师资力量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加强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强国防教育的师资力量呢?笔者认为:其一,要按照要求和规定配齐国防教育的教师。目前一部分高校的国防教育教师由于编制等原因尚未配备到位,有的由相近学科老师兼任,这样不利于国防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因此,要按照相关文件要求配好、配强一支政治素质高、热爱国防教育教学工作,业务精、结构合理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其二,提高学历层次。由于国防教育学科特点所决定,部分师资力量来自于部队的转业干部,虽然他们的政治素质高,军事素质强,但学历偏低。有的学校没有专职教师或专职老师不足,由思政老师或辅导员、总支书记、副书记担任,一般来说,这些人的学历层次偏低。所以,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是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迫切要求。其三,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当前,全国各高校国防教育教师的来源渠道都不够宽,应当解放思想,打破框框套套,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把那些符合、胜任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工作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中来。其四,加强对现有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现有的中青年教师队伍,尤其是年轻教师队伍,更新和提高他们的的专业素质。比如说,集中培训请专家讲课的办法、学术交流的办法、到基层、到部队锻炼的办法、申报和参与课题研究的办法、进修的办法、以老带新的办法等等。

大学生与国防教育篇(4)

途径之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价值,全面创新教育理念与教育内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我们倡导一切先进文化思想的永恒主题。在当代中国,高校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坚强阵地,其直接目的就是培育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即培育以爱国主义为精髓,以国家防卫问题为中心的理性意识。这是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国防赖以确立的精神根基。因此,新时期的高校国防教育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价值,以増强大学生国防意识为重点,在创新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上下功夫,使国防教育能贯彻先进性要求,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方面,要树立国防教育新理念。高校国防教育应坚持‘三个协调”的原则,即集中教育(新生军训)与经常教育(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及国防知识讲座)相协调的原则;重点教育(国防生)与普及教育(非国防生)相协调的原则;理论教育与军事实践密切协调的原则。同时,要増强“三个结合”的国防教育的新观念,就是在高校国防教育的全过程,应做到与学校素质教育、道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在大学生军训工作方面,应做到地方院校与当地驻军相结合;在军事理论教学及国防知识讲座等方面,应做到校际结合,即地方院校与军事院校相结合。从而不断拓展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増强高校国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另一方面,应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充实和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国防教育的内容是由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任务决定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重点。我国目前面临的不仅有来自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也有强权政治、贸易磨擦、信息保密、文化渗透、能源供应、社会矛盾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当代国家安全己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安全,还包括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等多个层面。高校国防教育应跟上时展的步伐,根据当今国内国际环境,不断充实和更新国防教育的内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新型国防观,让青年学生明白“弱国无安全”,一个国家安全的根本保证在于强大的综合国力。特别应结合新时期的新特点,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国防教育模式,在继续普及国防知识、加强基本军事技能训练的同时,有重点、系统化地抓好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强化反侵略、反分裂的意识;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更加自觉地増强国防意识,履行国防义务;牢固树立维护国家综合安全的大国防观念,提高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科技、信息、资源安全的自觉性,高度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不断増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安全、稳定与发展作贡献。

途径之二:坚持“一门为主、多门渗透”,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作用紧密跟踪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是加强国防教育的本质要求。当前,高校国防教育方法和形式比较单一,教育辐射面不广,渗透力不强。高校国防教育应根据高校特点,坚持“一门为主、多门渗遂’的方针,充分发挥课堂、课外两个教育主渠道作用,使国防教育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渗透,努力扩大高校国防教育的覆盖面。

首先,以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为主,将国防教育与专业课和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是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军事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和普及性的军事知识课程,旨在系统地向大学生讲授国防史、现代国防、军事形势、军事思想、现代武器、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现代战争、军事地形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应遵照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原则,増强教育主体交互性的观念,改变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多采用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坚持理论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多制作电子教案,借助投影、幻灯、录像和模型,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视、听效果,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学生军事训练,是大学生増强国防意识,掌握军事基本技能的关键环节,是军事理论教学的实践环节和重要补充。高校应采取将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课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健全科学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和军事化。同时,应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及时将国防教育思想有机地渗透到各专业课和公共理论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开展国防科学研究活动,扩大教育的覆盖面,使大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増强国防意识。

其次,坚持国防教育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课外主题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高校应将国防教育与校园文化、课外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各种文艺表现形式,使国防教育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使青年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増强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如把国防教育与各种节日、纪念日的庆祝活动结合起来,与“双拥共建”和“三下乡”(科技、文化、卫生下乡)等结合起来,开展主题教育;定期邀请军事专家、学者或高级将领,为青年大学生进行国防知识讲座,或选择当前国际、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突出事件或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举办国防形势报告会,开展国防形势教育;经常播放国防教育影视片或优秀爱国歌曲;广泛举办国防知识竞赛、演讲赛和征文活动等;利用每年的国防日和国防教育周,举行国防教育周,让大学生进军营,了解部队生活,学习军队作风和军人品质,培养国防观念;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定向越野、射击等国防体育活动;结合人民防空教育,进行战地救护训练;结合“119”活动,开展消防灭火民防体育比赛;结合防震救灾活动,开展抗灾演练疏散活动;结合社会实践,开展野外拉练等活动,让学生学会使用指南针,看懂定向地图,掌握野外生活常识和基本越野技能;定期举办国防知识及学生军训图片展,利用宣传橱窗搞好国防法规、国防知识、现代武器装备和大学生军训情况的宣传。尤其要把国防法制教育融入国防教育之中,突出抓好《国防法》、《兵役法》、《军事设施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増强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

途径之三:注重加强“四大建设”,不断整合和优化国防教育资源全面整合和优化国防教育资源,是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应紧密结合新的形势,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设:首先,加强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军事学科课程体系,是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国防教育、开展国防与军事科学研究、服务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和主要载体。军事课程是长期军事实践所积累的经验知识,是通过特殊选择和组织构成的可供传授的学科体系,具有学科性和认识性两种属性。高校应将军事学科和军事课程,列入重点学科和重点课程来建设,认真组织力量进行军事科学研究,建立体现21世纪高校国防教育特色的学科与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学科与课程建设水平,为大学生国防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国防的本质特征是以军事活动为主的国家防务。高校国防教育的教材体系只能以军事学科体系为基础,按军官必备素质,选择反映军事学科本质的军事理论、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内容进行建设。军事教材建设应按照《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突出国防法规和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知识,着力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国防法制观念,使其増强国防意识,激发献身国防事业的精神。特别要密切跟踪现代军事科学的最新发展,强调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和新颖性,把军事科学的最新发展情况反映到教材中,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防军事理论课特点的军事理论教材体系。

其次,加强教育阵地建设。良好的物质条件是深入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保证,高校应结合实际,下大力抓好各类国防教育阵地建设,为进行国防教育创造有利条件。高校要不断拓宽教育渠道,开辟教育阵地。一是加强与当地驻军的联系,将他们所拥有的军事设施和武器装备,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资源,组织学生到兵营去参观学习,了解和掌握常规兵器的使用性能及特点,扩大视野,増强国防意识。二是大力建设国防教育基地,将当地或省内外的革命历史纪念馆、革命历史旧址、烈士陵园、文化体育设施和民兵预备役训练基地等作为国防教育活动基地。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创办青年军校、预备役学校等国防教育基地。三是建好国防教育信息网站。网络具有开放性、直观性、互动性、时效性等特点,是开展国防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阵地。高校应占领计算机网络这块新阵地,制作特色鲜明、富有个性、符合青年特点的国防教育网站,充分利用网络空间这个课堂开展网上国防教育。同时,应由专人负责网络国防教育的组织实施,加大投入加强建设,保证国防教育网站的质量,利用国防动员自动化网络和各类社会网络,为青年学生搭建学习国防教育基础理论、传递国防教育信息、交流国防教育经验、宣传国防教育先进典型的平台。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师资,是确保高校国防教育高质量的重要措施。当前,国防教育师资薄弱是大部分高校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以国防教育能力建设为重点,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创新国防教育师资培养机制,着力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国防师资队伍。高校应采取专兼结合、校内外结合的办法,充分挖掘本校资源,将热爱国防教育事业、具有基本的国防知识和必要的军事技能的人员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相关专业教师,选拔到国防教育岗位上,并送他们到军事院校进行专业学习或进修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学历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从军事院校适当引进毕业生做专职教员,或聘请军事专家、国防教育专家、教授做客座教授,聘请英雄模范人物、国防教育专业教师、军队干部和军事院校的教员、人民武装干部、军队转业干部、退伍军人和民兵、预备役骨干人员等做高校国防教育兼职教师。

大学生与国防教育篇(5)

摘?要: 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行为、群体行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国防教育学科内部的军事理论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之间能够形成在概念、理论、方法上的交叉与互补,继而能够产生综合、横向和交叉等协同效应。促使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发生横向协同效应,国防教育学科内部的军事理论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之间发生交叉协同效应,有助于促进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关键词: 协同效应;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6—0039—04

一、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

建设的内涵及发展现状??(一) 普通高校学科及国防教育学科的涵义???? “学科”在英语中称为“discipline”,其含义非常广泛,包括学科、学术领域、课程、纪律、处罚、锻炼效果、规章制度、约束以及熏陶等等。从词源学的角度看,该词源于拉丁语的动词“学习”(discere)以及由它派生出来的名词“学习者”(discipulus),后来人们通常把一门知识或一个特定的研究范围称为一门“discipline”。可见,学科的最初含义与“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讲,学科也是对人类社会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经验的归类,正如美国著名学者伯顿·R·克拉克所指出的:“学科明显是一种联合化学家与化学家、心理学家与心理学家、历史学家与历史学家的专门化组织方式。它按学科,即通过知识领域实现专门化。”高等院校中的学科除了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学科共有的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它是以知识分割为依据对人才实行定向培养的一种组织形式。???? 笔者认为,国防教育学科是在普通高校中通过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对大学生实施综合教育的知识体系。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国防理论教育、国防精神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国防技能教育。高校国防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国家观、国家利益观、国家安全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意识、国家利益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国防教育的核心”。???? (二)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内涵及其现状????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原华中工学院院长朱九思教授和南京大学原校长曲钦岳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多科型工业大学及文理科型的综合大学的校长们,为了克服原苏联高等教育模式中学科结构的弊端,率先对我国高校的学科结构与设置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与改革实践,并提出了“学科建设”的概念。198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到“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自此以后,有关以学科建设问题为主旨的讨论在学界营造出一派热闹的景象。当前,学科建设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认为,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是指高校作为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防教育学科发展的规律以及高等教育的特点,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与手段促进国防教育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任务有两个方面:调整国防教育学科结构和提高国防教育学科水平。????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从“七五”时期起步,到“九五”期间已经初见雏形。党和政府对高校国防教育一直非常重视,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这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从1985年开始,按照新《兵役法》、《国防教育法》和教育部、三总部等八部委文件精神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以来,高等院校的国防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有关国防教育的法规建设正在不断完善,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国防教育的组织机构,形成了统一的教学大纲,成立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指导委员会,并统编了教材,规范了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因此,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有了较快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国防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中的良好效果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但也应看到,作为一个新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所授知识大多是“点多面广”,缺乏系统性;国防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交流和融合较少;作为构成国防教育课程的两个模块,军事理论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大多是“各自为战”,两部分的教学知识点未能做到协调互补。

二、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

建设的协同效应研究??(一) 协同及协同效应???? “协同”一词来源于自然科学。在量子光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通过对物理学上诸多客观系统进行大量研究,发现在任何系统发展演化中,各子系统之间均存在依靠有调节、有目的的“自组织”过程,使千差万别的子系统发挥协同作用,从而产生新的稳定有序的结构。于是,在《协同学》一书中哈肯把“协同”定义为: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作,使整个系统形成微观个体层次所不存在的新质的结构与特征。???? 在哈肯看来,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既有独立运动,又有关联运动,当关联运动占主导地位时,各个子系统之间会产生协同效应而提高整体功能,形成大大超越原各自功能总和的新功能。协同侧重强调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者各个部门、各个功能块在同一时刻具有相似的地位、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关系,他们之间相互协作、产生关联运动,进而出现新的结构与功能。所谓协同效应是指在复杂性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当外界控制参量达到一定的阈值时,要素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关联、相互合作,从而使各要素间形成拉动效应,结果使个体获益,整体加强,系统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即“协同导致有序”。???? (二)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协同效应及类型????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协同效应包括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横向协同效应以及国防教育学科内部的军事理论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之间的交叉协同效应。????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横向协同,就是指在协同学的指导下,充分发挥高校国防教育独特的功能,使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协调合作、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促进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运动,以形成协同效应,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国防教育的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为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国防教育的结构要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要素(系统结构)具有的共同性,是二者发生协同效应的纽带和桥梁。国防教育现状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要求的差异性为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找到了突破口。????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内部的军事理论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之间的交叉协同,是指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互间发生知识迁移,即撇开二者现象、过程的具体特性,用抽象的方法研究二者共同的运动规律,把军事理论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拥有的共同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融会在一起,产生许多新知识,优化整体的国防教育学科格局,形成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方式能使学生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军事理论方面的知识,或使学生在理论课学习过程中提高对军事技能的认知水平,从而使军事理论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两者协调互补,提高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国防教育的学科建设工作。

大学生与国防教育篇(6)

【论文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结合意义

高校国防教育是以普通高校学生为对象,以国防和现代化建设为目的,以教育为手段的特殊的教育。它是一门相对独立完整的教育学科,它在高等学校产生和发展,是基于高等教育自身完善的结果,是高校教育教学深入发展的必然。

我国的高校国防教育应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把以“兵”为特色的应急性备战教育转向适应综合国力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教育上来,从单纯提高军事技能的“训人”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育人”上来,以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和平时期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学科定位上,强调主体性,突出主要功能兼及其它功能,表述为:以育人为基础,以高校为主体,以国防为本位。这就是国防教育指导思想又称作国防教育的行动指南,是指导我们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的理论体系,也是国防教育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通过国防教育指导思想来指导更新国防教育工作,进而实现培养目标。

一、高校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的结合必要性

(一)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1.发挥好国防教育的作用。提高国防教育课的针对性、有效性、吸引力和感召力。随着中国周边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要求国防教育课要不断充实和改进。在框架设计上既要遵循教学的理论体系又要紧密联系现实形势的调整,在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既要尊重军事理论教学的规律,又要重视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2.要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积极发掘国防教育资源,把国防教育工作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并且在课堂内外经常性地做到师生互动;在教学的传统与发展的关系上,既要继承优良传统,使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教学得到发扬光大,更要创新发展,无论在教学的理念、内容和方法上都要有新的突破。

3.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国防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要积极占领网络国防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国防教育主动权。

总之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又要拓展多种有效途径。

(二)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需要

1.国防教育法是适应我国的国情和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制定的。它以、邓小平、同志关于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国防法和教育法为依据,科学总结了我国国防教育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新形势下全民国防教育。国防教育法明确了“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2.国防教育贯彻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方针.实行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要求“针对不同对象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分类组织实施”;明确了国防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各级国防教育工作机构的职责;并确定国家设立全民国防教育日。同时,国防教育法还对学校国防教育、社会国防教育、国防教育的保障以及法律责任都作了明确规定。

3.依法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依法接受国防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因此,一切社会组织和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学习和贯彻国防教育法。

二、高校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的结合可行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已形成对接,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相辅相成,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二者的有机结合具有现实可行性。而要做到二者的结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不断创新国防教育方式方法,加大与培养目标结合的可行性研究

要从他们感兴趣的题材和话题着手,寻找切入点,防止纯粹的照本宣科,紧密联系当前社会的时事政治热点和军队发展特点,引发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的吸引力。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党建教育为龙头,以军队教育为基础,在党史、军史的教育过程中融合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实践教育方面,应积极开展互帮互助的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寻找自己的缺点与优秀生的差距,通过发现他人的优点,在集体生活学习帮助中尽快提升自己,加强监督,维护与增强对共产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高度信仰,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和行为,坚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石;同时借鉴高科技教育手段与运用网络信息平台,搭建普通高校国防思想政治网络教育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紧扣国防动态,紧跟时代步伐,让国防思想政治教育多角度、多手段、多层次来进行,弥补目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与不足。

(二)积极开展自我教育模式,加大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二者的有机结合

根据高校生自我意识较强的特点,采取思想政治教育以“自我”为教育中心,以本人为教育对象,通过自我教育的尝试,让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改进自己,让自己不断与自己比较,增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心与主动性,从而改变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积极引导他们从追求流行时尚到追求政治上进的转变。大力宣传提倡政治思想政治学习先进个人,树立思想政治学习先进典型,给予相应的政治鼓励与一定的物质奖励,着力激发高校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热情,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积极引用新媒介,提高高校学生对国防教育的学习兴趣,促进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的深层次结合

信息化平台不断拓展,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利用好网络等新媒介,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把握好网络虚拟世界的主流思想,有效引导高校生加强思想政治学习。通过网络的各种渠道,让高校生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化为“我要学”的主动状态,主动通过网络搜索学习相关的学习内容,不断更新知识,联系当前的热点在网络上开展热烈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明辨是非,知晓熟重,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让高校生不断潜移默化的接受主流政治教育,将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老师也可以通过网络等新媒介将有限课时内没有讲授完的相关内容出来,让学生课后自己去补充完善,更加全面的掌握好相关知识内容。

三、高校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的结合的意义

通过分析,用大量的史料证明:我国高校国防教育与我国高等学校产生的历史同步,从而纠正了高校国防教育即大学生军政工作的认识误区,为学科的发展找到了深厚的历史渊源;通过对国防局势的分析和与国外国防教育的比较最后得出,高校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的结合的意义:

(一)是我国国防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国防教育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它是随着国家和国防的产生而产生的。实行有效的国防,必须调动和增强广大民众尤其是战争参与者积极支持战争的自觉性,借以保障战争的胜利,于是国防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了。

1.中国早期国防教育。国防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早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国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便有了初步认识。孔子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成矣”。强调教育能够激发人民的爱国精神,有助于统一人们的思想。

2.进入近代的国防教育。孙中山先生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孙中山先生开始,国防教育的功能得到较为系统的开发,国防教育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广泛和重大。孙中山还提出在全国的中学、大学中普及军事教育,以适应战时扩大兵源的需要。

3.革命战争时期国防教育的成功实践。在现代中国历史上,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了国防教育的理论,创立和实行了国防教育的法制,推动和促进了国防教育的发展,在中国国防教育史上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4.新中国国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全民国防教育新篇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自己的国防,强调要对人民群众进行经常性国防教育,国防教育被列为各级党组织、人民政府和军队的一项重要任务。80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尊重、爱护军队,积极支持军队改革和建设的通知》中指出:“要向人民群众进行生动实际的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随后,国家教委、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制定了《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对新一代青年进行国防教育提出了有效措施。

(二)国防事业发展道路的新探索

1.是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高校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的结合,可以直接使广大学生感受到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并使学生能尽快的接受国防教育,有效地形成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从而推动了学校创新型人才目标的实现,促进了指导思想的有效落实,为国防事业的法杖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2.是国家落实国防法规的战略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国防教育,尤其将高校国防教育列入国民国防教育的重点,高校国防教育将直接影响全社会的国防教育,并为全社会的国防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继续完善国防教育体制

1.以立法的形式保障。我国应该从现阶段的具体国情出发,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教育法规体系,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开展做出具体的指导,普通高校也必须提高重视程度,把国防教育同国家发展战略联系起来,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强制性和普及性,使国防教育工作得到足够的保障。

2.以任务的形式落实。学校必须形成制度化,避免流于形式。要在管理上认真落实国防教育的各项任务,要有国防教育组织机构,完善国防教育监督机制,制定国防教育学分制,制定奖励和惩罚办法等。

3.以目标的形式规范。学校应该按照国防教育目标体系,规范教学内容,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国防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学校的国防教育目标即是国防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国防教育活动的归宿。学校对国防教育目标的理解越深刻越是全面,国防教育活动越能成效显著。

大学生与国防教育篇(7)

Lin Yurui

(福建师范大学人民武装学院,福州 350007)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eople's Armed College,Fuzhou 350007,China)

摘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福建省内89所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而,从教学机制、教师队伍、学科建设及教学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高校如何更好地加强国防教育寻求对策,以促进高校国防教育的开展。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of 89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Fujian province was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en the identified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from aspects , such as teaching mechanism,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 and teaching security so as to provide countermeasures for better strengthening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关键词: 国防教育 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Key words: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status;existing problems;countermeasures study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271-02

0引言

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其实早在1985年,我国就已在全国部分高等院校试行国防教育,设立军事理论课。经过20多年的实践,这项重大举措受到全国普通高校的普遍关注与欢迎。

1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现状分析

近日,笔者在福建省教育厅和省国防教育办公室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对全省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103份调查表,有效表为78份(回收率为75.7%)。笔者以有效调查表为主要依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走访省军区、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及几所重点院校,进一步获取与核实了相关资料。

1.1 国防教育机构与教师队伍目前,全省高校国防教育的机构设置缺乏统一规范,大致存在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我省最早开始国防教育试点的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大等高校(占4.5%,以下简称一类高校),校内有相对独立的人民武装部和军事教研室,负责军事训练工作并承担军事理论课教学任务,国防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较充足,教学效果较好。第二类为老牌普通本科高校(占20.5%,以下简称二类高校),原设有人民武装部、保卫处、派出所“三合一”机构,平时仅负责少量军训和征兵工作。在2002年教育部明确下文要求成立国防教育教学机构后,有的增设了军事教研室,成为“四合一”机构,任务基本不变。第三类是新升格、合并组建的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民办高校及一些独立学院(占75.0%,以下简称三类高校),由于受人员编制等限制,基本没有设置独立的人民武装部或军事教研室。

从师资力量看,本省一类高校已进行多年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拥有一支较好的师资队伍,一般配有5~8名专职教师,但由于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只能勉强满足本校的教学需要。二类高校配备少数专职教师,大部分军事理论教学主要由其他行政干部或教师兼职承担。三类高校基本没有配备专职教师,所有军事理论课都是由其他人员兼任或请外聘教师。

1.2 教学模式与时间安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但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全省高校在国防教育的教学模式、时间等安排上,各行其是。一是在军事训练模式上,有的选定在校训练(占65.0%),也有的将学生送到部队训练(占23.0%),或是采取上述两种相结合的方式(12.0%)。二是在训练时间与内容上,有的安排10~20天(占85.5%);有的只训练5~10天(占14.5%);训练内容有的仅安排队列、齐步、跑步、正步等(占68.7%),与《教学大纲》要求有一定差距;有的增加了军体拳,战术基础动作等(占31.3%),基本上按纲施训。三是在军事理论教学上,有的学校安排36学时2学分(占52.3%),按公共课标准安排教学;有的则达不到《教学大纲》要求,安排18~36学时1~2学分(占33.4%);还有的仅安排5~7天军事训练,由军训教官或临时聘请老师开设1~2次国防教育知识讲座(占14.3%)。这就使得高校国防教育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其效果也大打折扣。

1.3 课程性质与成绩考核目前,全省高校虽然大部分已开设国防教育课,但由于受重视度不同,其地位、内容、考核等重要教学活动也有较大差异。例如:绝大多数学校把国防教育列为必修课(占86.2%)。但也有少数学校(占10.5%)将其列入选修课之一,还有的学校(占3.3%)目前尚不明确。对国防教育课的具体安排,有的学校统一纳入教学计划,安排考试和计算成绩(占60.5%);有的学校虽列入教学计划,但不统一组织安排考试和计算成绩(占34.5%);有的学校考核成绩单独核算,不列为学生个人总成绩(占5%)。

1.4 经费投入与设施建设总体上看,各高校普遍存在国防教育教学设施不足问题。全省89所院校中,按照上级文件精神,下达国防教育经费的学校人均达到上级要求的只占24.2%,基本上达到的占50.5%,经费缺口较大的占25.3%。这导致国防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受到条件制约,严重影响了普通高校中国防教育的效果。

2存在问题

2.1 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不完善《国防教育法》颁布已10年,全省各高校对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却有一定偏差,致使活动开展缺乏有计划、有步骤的统一组织。尽管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军事训练和理论课,却没有设立“军事教研室”等专门的职能机构,而有的虽有此类机构,却有名无实,教学管理上也存在许多问题。有的还认为,国防教育事关军队与军事院校,地方普通高校只要配合开展一些军训和少量的军事理论讲座即可,无需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同时,在这次调查还发现一个普遍现象:高校中国防教育教师职称评定难度较大,大部分只能挂靠体育类进行,申请课题和开展学术研究更是困难重重,使国防教育专业教师信心受到打击。

2.2 师资力量不足且水平有限一是编制受限。《兵役法》第四十条规定:“高等院校设军事训练机构配备军事教员,组织实施学生的军事训练”。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有的高校没有设立军事教员编制;二是教师科研水平普遍不高,国防教育教师除部分是由部队转业外,大部分均为转行或是临时兼任,专业不对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实际效果,降低了教学质量。三是教学手段落后、形式单一。目前,各高校国防教育主要采用班级集中面授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方法单调,根本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由于缺乏形象直观的电教化教学器材与实践的条件及实习基地,也使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

2.3 法制建设还不健全《兵役法》、《国防法》、《国防教育法》等对公民的国防义务、国防教育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可如何贯彻落实这些规定的配套性法规却不健全。比如,《国防教育法》第十五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并可以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但规定中缺少相关的管理规定与制约机制。高校不执行,怎么办?没有法规能对其产生制约与究责。因此,有的高校不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军事训练或是应付了事,却无法承担任何责任,也无法追究其责任。

3发展方向展望

针对上述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了使《国防教育法》的贯彻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本人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教学机制法规化一要严格按照《国防教育法》相关规定,从编制体制上解决国防教育组织机构和教学人员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成立军事教研室,配备相应专职教师,形成独立教学实体,确保国防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二要严格按《教学大纲》要求,把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列入统一的教学计划,作为本、专科学生必修课。三要规范教学管理,统一管理与考核,成绩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四要健全考评机制,教育部门要把高校国防教育情况纳入高校教学综合考评范畴,以此促进和推动国防教育工作建设与发展。

3.2 教师队伍建设正规化要核定科学合理的人员编制和机构;要建立健全教学制度,通过相互听课、观摩教学、召开师生交流会等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要制定培养计划,通过进修、培训等多种途径,努力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要解决好职称评定问题,理顺渠道,消除教师后顾之忧;要注重培养国防教育课程或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在教学、科研中的示范作用。确保有一支热爱国防教育事业、具有丰富的国防知识和过硬军事技能的高素质的国防教育教师队伍,从而,实现教师队伍建设正规化。

3.3 课程体系建设科学化①整合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中,应着重加强国防观念教育、国防精神教育、国防技能教育等内容,以及培养民族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等;要根据学校特点、专业特色、辅修或选修相关教材,优化课程内容,合理安排必修和选修课课时;要注重挖掘和思考专业知识与国防教育的联系,把专业学习与国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国际国内形势教育、组织学生讨论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增强其对国际形势发展趋势的认识、分析和思考。②使课程和教育形式多样化。要将理论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借助投影、挂图、模型及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措施,提高视听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将参观现代武器装备和兵器模型等,加深学生对军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③延伸教育课堂。充分利用当地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和其他具有国防教育功能的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等场所,以及“七一”、“八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等内容的国防教育,采取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④拓宽课程资源。把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实现国防教育的目标;把校园文化与国防教育相结合,将国防教育内容贯穿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要把网络宣传与国防教育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扩大国防教育信息量,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国防信息,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4 教学保障规范化一是要有专门的教学经费。要把国防教育经费列入学校年度预算,确保专项使用。二是设立专门图书资料室,逐步更新军事类图书或资料等,以满足军事理论教学需要。三是要修建训练场地,添置器材、武器装备模型等,确保教学与训练需要。四是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立专用教室,增加多媒体、音响设备、能改善教学手段、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做好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文彬.广西高校国防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发展方向探析.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4.

[2]刘浩波,肖云龙.校国防教育工作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3.

[3]刘建军,王华彪.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工作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10.10.

[4]谢俊峰.加强高校民兵队伍建设开创国防教育工作新思路高等教育.2009.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