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9 16:21:06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乐理 视唱练耳 古筝教学 节拍 音准 音响色彩

2007年,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乐理与视唱练耳》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该课程传授有关音乐基本理论和识谱、听音的基础知识,发展音乐认知、表现和音乐审美能力,为进一步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理论修养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演唱演奏教学中《乐理视唱练耳》与演唱演奏出现半脱轨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通过聆听进行模仿,并未从《乐理视唱练耳》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出发对学生演奏演唱中的错误以及乐曲处理上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而学生学习了《乐理视唱练耳》课程后只是将其运用于实际演唱演奏的识谱环节,因此就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因此,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古筝教师,从节拍、音准、音响色彩等方面,来阐述乐理视唱练耳在古筝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节拍

纵观目前的古筝曲大致可以分为传统的流派筝曲和现代的创作筝曲两个类。其中,传统的流派筝曲在节拍上基本以单拍子和复拍子为主,整体上较为规整。因此在划分强弱的时候,可以根据乐理中所记载得拍子的强弱关系以及板眼对曲子进行处理。但是,在拍子上现代筝曲就比传统的流派筝曲复杂得多。在现代筝曲中除了有单拍子和复拍子外,还出现了混合拍子、变换拍子、散拍和一拍子,当这些拍子中的几种拍子同时出现在同一首乐曲时,在对于乐曲强弱的把握上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乐理视唱练耳基础,通过乐理知识来把握乐曲的处理,运用视唱练耳的理论将乐曲中复杂的拍子在教学中清晰的讲解明白。例如:现代筝曲《西域随想》的快板部分就出现2/4拍与5/8拍、6/8拍、4/8拍、3/8拍的变换拍子,这看似简单的节拍变换,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会在速度上出现问题,原因在于很多学生在学习乐理视唱练耳时,只是知道分母表示以何种音符为一拍,分子表示每小节几拍,可是到了实际演奏中,却无法清晰的演奏出来,而且在强弱的把握上也会出现偏差。因此,古筝教师对于这一现象要予以重视,在教学时要清晰的给学生分析出拍子变换后强弱的变换,以及通过打拍子的方式将变换拍子处清晰的击打出来,然后带领学生一起打拍子,最后才是演奏该部分。

二、音准

众所周知,古筝的韵味来自于左手的按、滑、揉、颤,特别是传统的流派筝曲,它更注重左手的吟揉绰注。但是,目前的古筝演奏普遍出现揉空弦偏高、滑音音不准、“4”“7”按音音准问题特别严重,而这跟古筝教师的教授有着一定的关系。对于揉空弦偏高现象,主要是源于古筝教师自身的听音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时,当学生揉空弦偏高时,教师也不曾察觉,从而无法发现学生的问题。对于滑音不准的现象,主要是源于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在教授滑音时,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视唱和听音,让学生先唱后弹,在学生唱准的基础上再弹,弹得时候注意聆听,比对弹得与唱得是否一致。对于“4”“7”的音准问题,要注重把握不同流派对“4”“7”音高的不同要求,同时在教授“4”“7”按音时也可以采取乐理上的音程替代法,将“6”唱成“1”,将“7”唱成“2”,将“4”唱成“3”,然后通过滑音的方式来找到“4”“7”音高,同理微升“4”与微降“7”也可以通过该种教学法,使得学生能快速准确的找到“4”“7”的音高。

三、音响色彩

随着学堂乐歌运动,西方作曲技法开始传入中国,随后又在中国得以发展,而这也影响着筝曲的创作与发展。随着西方作曲技法在中国的不断推广与发展,在近现代出现了大批创作筝曲,而这些筝曲在乐曲结构、和声、织体、旋律上都有别于传统的流派筝曲,同时大胆借用了西方的曲式结构与织体,在和声上将协和与不协和的和弦与音程同时运用于同一个作品,在旋律创作上强调色彩感。然而,这一系列的现代筝曲的出现,更加注重乐理视唱练耳在古筝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传统筝曲除了运用乐理视唱练耳中的一些理论知识对乐曲进行处理,也可以通过个人的感性认知来对乐曲处理,而现代筝曲由于其强调乐曲的色彩对比与张力,就更需要乐理视唱练耳的理论作为支撑。例如:现代筝曲《幻想曲》其在定弦上引入了变化音,增加乐曲的色彩性。在开始的散板段落,若单看旋律则会发现其旋律性不强,像是一个个乐结,但是若从和声角度来看则会发现该部分采用了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的交替进行,意在寻求明暗交替的色彩感。因此,古筝教师在教授此类乐曲时除了教师要充分做好案头工作外,在教授时要引导学生注重和声的聆听,在聆听中寻找色彩感,最后才是用这种认知去指导演奏音色。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学;儿童音乐教育;重要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6-0056-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不断升温的热门课题,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加入到了这个研究领域中,在这种新形势下也涌现出了许多新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解决。例如:当儿童参与各种音乐教学活动时,他们如何思维?什么类型的教学对他们最为合适?如何使音乐教学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当音乐教师充分掌握了解音乐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一定知识,并加以充分学习利用这些科学的问题,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才能把这些科学的教育心理理论运用到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提高音乐教学技巧,使音乐教育符合儿童的发展特征。

一、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一些值得考虑的问题:如何唤起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怎样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掌握儿童的一般心理特征和心理的个别差异?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音乐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因此,要当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仅仅掌握音乐知识、音乐理论和音乐技巧是不够的,正如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说的:“当你教一个学生时,你真正教的,并必须与之接触的东西,是学生的心理。”

(一)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兴趣,就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

对于儿童来说,兴趣的培养则更显重要。儿童的心理发育尚不完全。他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虽然他们的好奇心很强,但如果不能及时将好奇心转化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久而久之必然对音乐学习产生厌恶情绪。那么儿童对怎样的音乐会产生兴趣呢?一般来说,儿童最容易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和富有情趣的事物,老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启发、诱导、激励的方法培养和加深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比如,儿童喜欢形象思维,教师在示范前最好用形象的语言或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将乐曲的内容、情境讲给孩子;在教授学生视唱时,学生对新出现的附点节奏和休止弱起节奏不容易掌握,教师就可以黑板上写出节奏型,让学生拍着手做节奏游戏,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待学生掌握后再回到视唱练习中,节奏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另外,根据他们爱表现、喜欢得到赞扬的特点,音乐老师尽可能的多让他们看一些音乐会视频、观看实际演出,经常举办一些小型音乐会,让孩子们互相观摩、互相找差距,这样既能锻炼他们的表演能力,又能让他们产生竞争意识。通过上述列举的方法,孩子们会逐渐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并能自觉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同时还会产生较强的自信心,从而对音乐更感兴趣。

(二)在音乐教学中集中儿童的注意力

注意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学生只有注意听教师的讲课,才能学到知识。心理学的实验表明,人的注意力是不会持久的。特别是对儿童来说,他们的注意力更是每时每刻都会被转移、理解教师的指令有困难。即使当他们知道要做什么的时候,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仍然无法平静下来做事。

要使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都保持集中是件很难的事情,但经过教师的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一般来说,前半节课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教师应抓紧这段时间,把新课内容和较难理解的内容安排在这段时间,后半节课用来复习、巩固或进行唱歌练习。目前,儿童的音乐教学多采用综合课教学,这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很有好处的,避免了单一课的枯燥乏味。有时,由于教师的授课枯燥乏味,也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既使强打精神,也不行。这种情况下,音乐教师就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三)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教师的责任是向孩子讲授音乐知识,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鉴赏力。而儿童学习音乐的目的也不仅仅在于学习音乐本身,要重要的是通过学习音乐,使孩子的记忆、协调和集中注意的能力得到发展,使孩子全面发展,成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人,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素质基础。在音乐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力,还能通过丰富想象力充分理解音乐内涵,提高音乐感、节律感等音乐素质。为了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本身也应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用一些直观、生动、形象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例如可以制作一些形象的教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自己去认识各种节奏谱;通过一些画面介绍音乐内容,使学生通过视觉配合听觉来感受音乐形象;反之,让学生通过听音乐产生联想,让学生将其感受到的音乐形象画出来,也是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方法。总之,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再充分表现音乐,激发学生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学习音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心理个别差异

人的心理个别差异,是人们在各自不同的素质基础上,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物质生活、文化教育环境中,接受不尽相同的影响,从事不尽相同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我们在教儿童学习音乐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很快,有的学生却很难教会,其实这是很正常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儿童的认知、心理、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只有分析儿童的心理个别差异,提出改变和发展这些特点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心理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能力方面的差异。一个具有音乐才能的人,他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基本能力,即:曲调感、听觉表象能力和节奏感。对于儿童来说,很少有人同时具备这三种能力,一般都是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多数学生的曲调感和节奏感较好,而听觉表象能力较差。有时,我们还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似乎没有任何音乐方面的才能,连他们自己也认为没有“音乐细胞”。对于这类学生,我们首先要解除他们的思想包袱,去掉自卑感,并且注意观察,发现他们在音乐方面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自信心。

策二,素质方面的差异。素质是指人们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方面的特点,它是能力形成、发展的自然前提。例如:有些乐器对于学生手指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而声带的条件则是一个学声乐的学生的必要前提。生理是心理的基础,生理的变化,会引起心理的变化。老师应从生理学与心理学的角度,根据学生的物质基础和心理特征,预测他们的音乐前途,为学生 指出发展方向。

第三,性格方面的差异。性格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人的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如:有的学生热情活泼,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而有的学生胆小、拘谨,回答问题时十分紧张。了解学生的性格,是做好因材施教的必要前提。如:有的学生好胜心强,喜欢出风头,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但不求甚解。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先肯定他学习的积极性,然后,适当指出他的问题所在,并要求他多用脑子思考,不能没考虑好就急着回答;有的男孩子脑子很聪明,但特别好动,上课时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有的女孩子性格内向,不爱吐露自己的观点,这时教师应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在公众场合下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儿童音乐教学的心理学应用

在现代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家们更重视心理学原则的应用。一些音乐教育家们通过运用教学心理原则,创造了科学的音乐教学法,如奥尔夫、科达伊、铃木等。这些音乐教学法都是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法的基础上,以音乐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得以形成、确立并发展,几乎所有的著名音乐教学法都与心理学不无关系。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创立的元素性教学法在国际上影响较大。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表现出奥尔夫较全面而深刻地了解音乐教学方面的心理因素。他之所以提倡音乐与语言、舞蹈、乐器等紧密相结合,这是因为如此做法可以启发并引导学生用尽所有的人体感官,而不只是听觉器官或言语器官,还包括其它感官(视觉器官或触觉器官)一同参与音乐的学习,使之对音乐音响有更全面而深刻的声音表象。正如奥尔夫指出的“元素性音乐绝不仅仅是指音乐本身,它是同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一种必须由人们自己参与创造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参与到音乐中去。”“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体现出奥尔夫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充分培养人的创造性的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法:比如,相同的一个节奏型或一段旋律,根据个人的不同感受演化成各种不同的动作表现,强调并鼓励哪怕是细微的与众不同之处,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创造学习,其效果更加突出。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在他的音乐教学中突出应用移动性节奏,通过步行和跑步使儿童认识理解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区别,让儿童逐步理解不同音符的时值长度。在音准训练方面,他应用了七种不同的手势来表示七个不同的音高,这种手势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相应的音高知觉。柯达伊音高手势的心理学特点在于,学生根据视觉可获悉手的空间方位,并通过通感联想到相应的音高,这是运用视觉与听觉的通感联系进行音乐教学的具体体现。

日本铃木教学法也是以心理学原则为基础,除了“祖国语言教法”以外,他的提琴教程独具特色,传统的提琴教科书是从没有升降号的枯燥练习曲开始,而他的教程首先从三个升号的乐曲开始,之所以这样做,是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原则:儿童的中指与无名指自然地较为靠近,三个升号的曲调恰好最适应这一自然的手型,这是以儿童心理条件为基础,而避免在生理条件达不到的情况下而分散学生的音乐注意力。铃木还经常强调要让学生聆听高水平演奏家的一些录音,以优秀的音响效果来影响孩子,这样孩子们可获得良好的声音直觉和表象。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声乐教学; 个性化特征

声乐教师在独唱中,要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身心成长特点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声乐教学的个性化教学,把握声乐教学的个性化特征。教师在独唱教学中要主动地培养和培养学生个性化地演唱能力,发展创造性教学的才能,让学生学会模仿,摆脱模仿,并形成独特的理解,重视对学生歌唱能力的提升,重视个性化处理,强调独唱教学的需要,进行尝试和实践。教师要发挥学生个性化的特点,发挥独特的学生学习群体的个性化特征,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也不一样,要重视学生的体态,讲究喉头发声的特点,形成不同的演唱的结构,发挥音色的差异,形成柔和的硬朗的沙哑的声音,或者清亮的声音,实现不同的音色的差异,形成个性化的演唱的风格,重视学生不同的音色,是学生获得唱歌自信的资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声音特点。

一、声乐教学有传授技艺的特点。声乐教学时培养人才的重要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设置中,肩负着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的重任,声乐教学要重视遵循声乐教学的普遍的规律,遵循音乐艺术的教学原则,并发挥声乐教学的实践才能,形成特殊的教学形式,重视声乐教学技艺和传授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的教学情况,重视学生教学的个性化行为,实现歌唱教学艺术的特征,并重视教学技艺的传授,重视训练的特点,并根据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产生个人的领悟和思考。

二、声乐教学的个性化艺术表现形式。、

声乐教学时人的歌唱的活动,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形成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参与者的人数进行划分,重视独唱、重唱、合唱的教学等,并从声乐实践的角度方面来看,重视学生个性化的教学行为的训练,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重视发挥艺术化的行为活动,演绎不同形式的声乐教学艺术特点,依托教学对象是个性化的学生群体的特点,构建起姿态不同的声乐教学艺术的美,演绎出不同形式的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并培养歌唱的能力和唱歌的技巧,注重从学生的个性化的训练形式开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声乐教育。

三、发挥声音教学的声音条件的个性化特征。

声乐教学要重视物质基础,重视发挥歌唱者的生理构造特征,发挥歌唱教学的个性化特征。学生的发声是决定生理结构和功能的显著差异的明显的个性特征,教师要重视学生发出声音的差异的个性化的特征,并学会主动地讲歌声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的演出形式。具体从每个学生的声音的不同特点方面来看,歌唱教学主要体现出以下的个性化的特征。

1、 音色和音质差别。声音的音色是根据声音的波型和发音的不同而形成的声音的特色,音质就是声音的特征。教师要重视歌唱者的声音的个性特点,因为音色和音质是交融的,掺和的,是构成嗓音特点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发挥演唱者的声音的特点,形成人的声音的整体个性化的面貌。我们平时根据人的特点能够辨别不同的声音,而进行歌曲演唱的时候,更要发挥个人声音的特点,进行歌曲的演唱才能的训练。教师要发挥音色和音质的差别,发挥与性别因素有关的活动,并发挥个体的生理情况,重视学生的发音器官的结构功能训练,实现学生的发音部位的训练,并形成学生的不同的个性化的声乐演唱的音色。

2、性别和音域的差别。教师要发挥学生性别的差别,形成不同类型的重要因素,根据学生的嗓音特点,将学生的声音进行不同方面的划分,实现学生发声个性的结果。音域是学生可以演唱的最高音到达最低音的差别,经过发声器官,决定着学生的个性特征,并形成具有可塑性的教学过程,重视学生后天的训练,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加以改变,因此,根据学生中女生的声音特点,女生的发声特点比男声高一个八度的特点,教师要发挥性别和音域特点,并加强类型特征的结合,构成学生唱歌的不同类型的声音特点的训练,提高学生唱歌的个性化的声音。

3、心理上的差别。教师要重视学生个性化的生理特征来进行声乐教学,还要发挥声乐教学中的心理因素,发挥声乐学习和训练的发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重视发声练习,重视歌唱的声乐联系,教育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集中注意力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记忆,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完善学生的心理结构,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结构,和心理的功能,发挥共性的教育教学的规律,形成心理素质的差异,并积极提高学生活动水平的差异,提高学生的能力,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教学方法的传授,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逐渐优化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四、重视艺术教育的原则。

声乐教学是艺术教育,要遵循许多客观规律,发挥学生声乐学习主体的作用,坚持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原则,实现学生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的使用。教师要重视学生声乐教学的学习,重视学生音乐教学的落实,重视现代教育理念下,学生科学方法价值的严整,并贯彻落实个性化的原则,实现人才的培养,教育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个性化的声乐教学方式。

个性化的教学应该形成声乐教学的组成形式,可以是单人表演,可以拓展到很多人表演。教师要重视个体的最基本的演唱单位,发挥集体多人合唱的作用,重视提高个人表演歌唱技能的训练,发挥合唱者的演唱艺术水平,重视教师个别授课和学生个别学习,教师一个对应一个进行指导的训练,培养学生声乐人才的最佳组织形式,全面落实因材进行教学的个性化声乐教学模式。

总之,教师要不断提升个性的特征,提高个人的声乐艺术修养,提高个体自我的演唱水平,并不断多听大师的音乐作品,认真阅读专业的理论书籍,并参与教学实践,多聆听学习优秀的声乐作品,不断丰富自身的音乐知识,提升自己的声乐演唱的水平,并实施声乐教学的教学过程,争取取得更多力量的支持,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完成声乐教学的要求,实现学生声乐个性化学习的过程,提高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篇(4)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与此同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持续至今的文化多元主义浪潮。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潮流冲击着教育观念,影响着音乐教育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即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的形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是当今全球文化发展的产物,它源于多元文化教育观,认为各国的音乐教育体系既不是全球普世性的,也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应是开放的、多元的和多样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不仅批判强势文化国家音乐教育政策、结构和理论的中心性、霸权性和宰制性,强调各民族国家特别是文化弱势国家音乐教育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而且还积极倡导“文化间主义”和“跨文化主义”的音乐教育,主张在不同文化的音乐教育观念之间建立起理解和宽容的精神,尊重并欣赏不同民族的音乐哲学、音乐语言、音乐文化和音乐思维方式。认为“音乐本来就以多元的方式存在于不同文化中,音乐教育理应使学生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音乐,在世界音乐的学习中,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通过对‘他人的理解’增强自我概念和自我理解。”①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21世纪全球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它首先出现在美、德等发达国家并逐步影响到世界各国。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也开始影响到中国。在与美、德等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交流学习过程中,中国音乐教育的学科发展亦注入了新的活力,2002年颁布的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已开始提到多元文化音乐。高师音乐教育是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母机”,而音乐理论课则是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中国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由于受计划经济和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分类过细、各自为战,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在教学内容方面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常生活缺乏联系;在教学方法上过分注重机械记忆和被动模仿,缺乏正确的教学思想的引导。这样的教学观念,已不能适应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要求。观念的解决是建立理论认识的基础,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的影响下,笔者以为,应本着“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的原则,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对高师音乐理论教学改革进行思考与探索。 一、课程设置的整合与重构 关于“课程”的定义,教育学家早已给予了诸多不同阐释,而人类学家则认为“课程”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②音乐理论课程作为人类几千年音乐文化的精华,担负着人类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课程设置是不同思维模式的体现,它的科学性与否,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接受效果的优劣。格式塔完形心理学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每一部分之所以有其特性,是因为它与其他部分有某种联系。③音乐理论课程体系与其中各部分课程的关系,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目前中国高师音乐理论课程仍各自强调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而忽略了其整体性。如何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下进行音乐理论课程设置的整合与重构,是目前中国高师音乐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我们应“把整个音乐理论课程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运动、发展规律,使之通过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和互相联系趋向统一,使总体在各部分相互协调中求得发展。”④ 1.强化课程,淡化学科,重构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的分科。课程设置作为中国高师音乐理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目前仍比较缺乏弹性,具体表现在有些课程划分过细、重叠过多。我们应本着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的结构体系,根据课程内容之间的关联与体系,将原有的趋于分散、科目繁多的课程结构加以整合。强化课程,淡化学科,同时对特别需要扶持的传统音乐理论仍需留有一定的空间,以供其不断付诸于教学实践,逐步建立并完善高师音乐理论教育体系。具体来说,为利于学生对整体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各学科相互协调中求得总体效果,笔者以为,应将目前高师音乐理论课程中一些较分散的学科进行重构,以板块的形式囊括可以相互融合的课程,如在“音乐基础理论”板块中可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等学科,在“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板块中可包括《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作品欣赏》等学科,在“外国音乐概论”板块中可包括《外国民族音乐》《外国音乐史》《外国音乐作品欣赏》等学科,在“作曲技术理论”板块中可包括《歌曲作法》《配器》《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等学科。需要注意的是,音乐理论课程的多元化需要各板块内部课程之间、各理论板块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相互渗透,而不是简单地将各个理论课程叠加在一起。只有强化板块式课程体系,淡化分散式学科课程,才能在整体习得的理论中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 2.重视音乐与非音乐学科的关联与整合,将其融入高师音乐理论课程体系中。从全球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看,对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除了必须精通音乐教育领域的学科内容外,还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要随时随地解决与音乐学科领域有关或无关的问题。⑤因此,重视高师音乐理论课程与非音乐学科的关联与整合,将文化科学知识融入高师音乐理论课程体系中,是目前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改革值得关注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内容的交叉与融合 现存高师音乐理论教学体系是传统高师音乐教育模式下的产物,教材的理论体系较陈旧,已不能适应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如目前高师的和声教学仍局限在给学生灌输传统和声的狭小范围内,“对近现代和声了解很少,对创作中出现之新的和声现象困惑不解,对和声学的历史沿革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⑥对于音乐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现行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其一是单轨制,即是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增删取舍,教学体系基本不变;其二是双轨并行,即主张欧洲音乐理论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两种教学体系并用,实行“双轨教学”;其三是多元化道路,即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背景下,将东西方的音乐理论融会贯通,在各文化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的网络。笔者以为,以基础音乐教育为培养目标的高师音乐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求学生掌握广博的音乐知识,才能够适应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才能够符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高师音乐理论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下,在交叉与融合的过程中体现多元化的高师音乐理论教学体系。#p#分页标题#e# 1.纵横交叉的网状结构 自20世纪初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传入中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教学内容都侧重于对西方古典时期音乐文化的阐释,而忽视了当代音乐的发展及其未来的指向,其结果必然造成教学内容无法把握时代的脉搏,无法跟上时代的需要。⑦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应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不是往“专”、“精”方向发展,而应朝“博”、“大”方向努力,它既应体现世界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又应兼具时代性、知识性与艺术性。因此,高师音乐理论教学应组建一个纵横交叉的网状结构体系:纵向方面是西洋音乐理论的延伸,其中应包括20世纪的现代音乐理论等内容;横向方面是世界音乐理论的综合,包括各国音乐理论体系,如印度、阿拉伯等。 2.双层融合的深厚底蕴 (1)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的内部融合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社会潮流中,保持本国的音乐文化个性是立足于世界音乐文化之林的唯一出路。因此,构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也是进行高师音乐理论教学内容改革的前提和基础。笔者以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构建,应依据“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⑧,特别要注重民族音乐理论的内部融合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多种语言、多种文字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各有特色,并且“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⑨“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的内涵应用于音乐理论教学,就不仅要传授中国汉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同时也应传授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因此,在构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用“汉族音乐形态的理论”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分析,对少数民族历史、语言、传统及其音乐文化要尊重,不能用汉族音乐取代中国音乐,应着重解决以往教学内容中少数民族音乐所占比重较小的问题,⑩体现多元一体、相互融合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特色。 (2)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多维度融合 当今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化从进化论发展到相对论的进步,如何处理好人类音乐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特征,并将其综合运用于音乐理论的教学当中,是当前高师音乐理论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任务。因此,在高师音乐理论教学中更应注意多维度教学内容的综合与整体教学内容的分配。 总之,高师音乐理论教学应适应多元音乐文化发展的步伐,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教学需要,科学、合理地拓展教学内容,形成相对系统、完整的音乐理论结构,同时增进学生对于各个音乐文化形态的理解,建立多元化的审美取向,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出新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而教学方法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更没有适用于一切教学环境的最优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研究领域是一个开放的、并且不断发展的领域,教师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能够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中国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在方法上缺乏必要的改革与出新,导致教学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无论教学内容如何改革,如果仍采用旧教法,忽视相关观念的转变,也无法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要求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之相匹配,因此,要达到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构建多层次、多侧面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并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编撰供教师使用的教学策略与方案。同时,应多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方法,将其与高师音乐理论教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教学法。 结语 人类社会愈来愈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势态,任何民族国家放弃全球观察的视野,孤立地谈自己的发展,或脱离自身文化传统去谈发展都难以面向未来。中国高师音乐教育也首先需要考虑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势态背景,考虑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的发展及其对中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影响。作为高师音乐教育重要环节的音乐理论课程亦要顺应多元文化社会发展的趋势,在课程设置的整合与重构、教学内容的交叉与融合、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深入探索,提高高师音乐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篇(5)

一、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在音乐课实际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很多音乐教师在备课时很重视教材内容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然而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音乐教学素材的选择。众所周知,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基础是合理地选择音乐教学素材。教学资源相当丰富是当今信息化社会的一大特征,音乐教师应该掌握从丰富的教学资源中选择最有效的内容的方法,确立这样的意识,即音乐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音乐教学最有效、最直接的载体和依据,也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在音乐教学实施中,教师既要充分地运用教材,充分地理解与掌握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又要创造性、发展性、前瞻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改编、调整、补充和完善部分内容。做好这样的教材工作,需要音乐教师在构思每一个课堂教学环节时,对教学的内容要有所增减,对所选择的内容凸显必要性、合理性、有效性。切忌主次不分,面面俱到,要突出要点、重点、难点。

要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设计与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要确保音乐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教师必须做好教学设计,将音乐教学的新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地彰显出来,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落实。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突出教学重点,体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要有效推进、逐层深入,要重实效、轻形式,重结果、轻过程。以教学目标为切入点,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充分地展现吸引学生的教学环节,唯有如此,才能从实际意义上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精心创设音乐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要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必须重视创设音乐课堂教学的情境,这是有效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的保证。教学情境能促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音乐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深刻理解音乐的含义。学生在特定的音乐情境中触景生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如何创设音乐课堂情境,需要音乐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让学生欣赏视听画面,要求学生客观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理解方式来诠释音乐,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来创设音乐情境等。

音乐课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它以练为主要手段,教师辅导学生练习应该成为一节课的主流,学生在练习中才能学习音乐,感悟音乐。音乐教师在设计教学和课堂教学中,要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放在首位。对于重点的内容,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多听、多唱;对于难点,教师要深入浅出地讲解;对于学生容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点到为止;而对于学生难以掌握、容易混淆的内容,教师则要重点讲解。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其内涵是十分深刻的,学生无论是在欣赏中还是在学唱时,其传递给学生的音乐信息是非常丰富的,传递给学生的音乐魅力是相当巨大的。因此,要想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把这么多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是很难做到的。教师只有抓住教学的重点,攻破难点,一堂音乐课才能是紧凑而高效的。

三、充分发挥评价作用,提高学生音乐能力

音乐教学的内容之一是音乐课堂评价,音乐课堂评价贯穿于整个音乐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与表现能力是中学音乐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科学有效的音乐课堂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职业素养;重要性

一、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技能的构成要素

从理论知识的角度来看,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内涵并没有统一性的界定。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音乐素养作为一种能力,是学生对音乐进行正确感知和理解的能力,主要有音乐技能、音乐基本常识和音乐素养的构成,具体体现在学生的音乐价值观、乐理知识和音乐教学能力上。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技能和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技能具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因为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以及幼儿老师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应该根据幼儿老师所具有的音乐能力来进行,对幼儿教材进行认真分析,并结合当前学前教育相关政策来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技能提出具体的要求。

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技能在培养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分析

目前多数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已经认识到对学前教育学生进行音乐技能培养的重要意义,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师资配备以及硬件设施建设上都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但在具体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活动中,仍然存在相应的问题。

(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对音乐技能的定位不明确

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的音乐技能培养上定位缺乏明确性,同时教育部门缺乏明确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培养目标,但是要看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技能培养目标和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在本质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技能就是为了使得学生以音乐课程的开展并结合幼儿音乐的特点来开展幼儿音乐教学活动,强化幼儿的音乐素养,从这个角度来说,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技能的提升是幼儿老师为开展以后的音乐教学活动而准备的,因此要围绕着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制定音乐技能的培养方案。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音乐技能课程有声乐、钢琴、舞蹈等课程,其中声乐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开展练声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民俗歌曲的演唱;钢琴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开展钢琴基础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乐曲的演奏和幼儿歌曲的配弹能力;舞蹈课程的内容是对舞蹈的基本功进行练习,掌握民族舞和幼儿舞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性知识还是比较繁杂的,学生都认为当前音乐知识比较片面、粗浅,实用性不强,老师在课堂讲解的时候速度比较快,学生很难对音乐技能做到很好的掌握。由此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和其所应该具备的音乐技能还是存在相应的差距,在课程设置上比较偏重于对音乐专业的学习,对幼儿老师的音乐技能关注度不高,使得对幼儿音乐教学方法、幼儿音乐的发展特点等内容很少涉及。

(三)课程设置的灵活性缺乏

第一,从教学手段上单一化严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教学活动是以示范演示为主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动作的完整性,对注意要点注重讲解,使得学生能够开展自主化学习,这样就能提升学生获取音乐技能的效率,但是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技能的培养却不能如期实现教学目标。比如,在键盘课程操作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对学生指法的正确性,让学生更好地对五线弹奏教程中的乐曲有个很好的掌握,这样就容易对学生的乐曲感知力和理解表达能力是一种忽略,学生将对乐曲的旋律、节奏和风格等在理解上容易出现不到位的情况,这样就很难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但这恰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音乐技能。第二,教学过程中与幼儿实际发展相互脱离。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上、教学内容确定上以及课程教学的主要模式来看,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教学对课堂教学重视,但是对实践性教学比较忽视,造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互相脱离,这样就对幼儿的实际性的音乐教学活动联系不够紧密,使得学生的音乐知识的实用性价值下降,学生就会认为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不太重要。同时,为了确保幼儿园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不能将音乐技能的掌握移植到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这样就容易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教学方法、儿童音乐伴奏能力缺乏。

三、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升自身音乐技能的重要举措

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技能进行培养,需要从幼儿老师的音乐技能的基本内容出发,并结合社会发展对幼儿老师的具体要求,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增加实践性课程教学内容,这样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音乐技能培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地提升音乐技能的有效性。

(一)注重对时展变化的关注,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明确

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音乐技能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强化对学生音乐知识的讲解和音乐技能的双向培养,不断提升学生音乐技能的实用性,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不断提升。在对音乐技能培养目标进行确定的时候,要注重对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形式上提升学生的音乐教学技能,对音乐技能的构成要素要做到平衡,同时结合社会发展对幼儿老师的具体要求,有所针对性,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技能的不断提升。

(二)结合学生音乐技能的实用性,对音乐课程进行合理化的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在音乐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充分地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技能的主要内容,根据音乐技能的主要内容对课程进行合理化的设置。在教学实践中,也不难发现一些学生认为提升自我音乐技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这样就可以看出课程设置对学生提升音乐技能的重要机制。所以,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课程设置过程中,要遵循整合的原则,可以将内容相近的课程合并实施。

(三)和幼儿园做到密切联系,将课程实施途径变得更加丰富性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篇(7)

音乐教育对于整个音乐文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通过介绍音乐教育学科的定义和基本范畴,我国当代音乐教育中存在音乐教育的目标结构不够完善;音乐教育中存在着对西方音乐的盲目崇拜以及需要重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这三个主要的问题对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科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音乐教育;基本范畴;问题

一、音乐教育学学科的定义

音乐学可以分为历史音乐学、体系音乐学和应用音乐学,而音乐教育学科是属于应用教育学的范畴。应用教育学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相隶属于应用教育学的音乐教育学也加体现了它作为实践性学科的特点。它是一门兼具理论和实际的学科。同时我们可以把音乐教育学视为一个教育学和音乐学相交叉的学科,这种观点是在学界是普遍能接受的。音乐教育在教育学的领域中,表现了其集艺术教育、美育以及人的文化教育于一身的特征,根据其特征可以得知音乐教育就是以音乐这个手段来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陶冶学生的情操以及传承音乐文化,它的目标也就是要把普通人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目前在我国音乐教育又分为学校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以及社会音乐教育四类。这四种音乐教育培养的目标都不相同,学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增加学生的音乐素养;师范音乐教育是以培养专业的音乐老师为目标的;专业音乐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演唱、演奏、音乐创作以及音乐研究这样的专门从事音乐的人才;社会音乐教育是指一些社会机构举办的各类音乐教育活动,比如在少年宫、文化馆等地方举办的音乐教育,它的目标就是为了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音乐教育的目标结构不够完善

王安国曾经就提出过音乐课程标准在实践中有待于完善。其具体的表述是:一,普通学校这种类型中的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定位的理论根据不够充分,音乐教育的作用与发展人的心理和生理机制两者的理论研究成果都不够充分。特别是在一些深层次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上面依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二是音乐教师的培养培训与新课程要求存在偏离与差距。三是教学设施在不同的地域发展不平衡以及很多地区的教育资源与新课程所要求学校应具备的资源极不匹配。音乐教育目标结构当中任何一个系统的缺失都会影响到整个音乐教育的发展。另外我国现在的音乐课程改革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理念确实为个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这样的理念却忽视了音乐学科教育的整体性,忽视了音乐艺术它是一种与审美密切相关的学科的系统性和包含了一定技能性,如果说在音乐课程改革中忽视了这个问题,也就无法真正的实现审美教育。而如果过分的强调学科的重要性而忽视人的生命的灵动性,那么也会陷让音乐教入如一潭死水的困境。所以在音乐教育的改革过程中既要注重个体系统的注入,又要注重音乐教育目标结构的整体性。

2.音乐教育中存在着对西方音乐的盲目崇拜

纵观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可以发现出现了严重的盲目崇西的心态,他们对传统音乐的嗤之以鼻,对西方音乐的大力推崇。这种心态对于我国的音乐课程改革是严重有害的,所以必须摒弃。的确,音乐无国界,音乐以及音乐教育的思想都是相通的,我们需要学习其他国家音乐教育的精华,但是音乐是相通的也恰恰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的音乐以及音乐教育思想存在具有合理性,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崇尚西方音乐教育的思想和模式,对于我国音乐教育中优秀的思想和模式也应当继承和发扬。面对音乐教育的思想和模式,我们正确的态度就是以包容的心态,对西方音乐教育中的精华加以学习和吸收,对于我国传统的精华应当加以继承和发扬。

3.需要重视音乐教育的作用

目前我国音乐界出现了不谈教育,耻谈教育的怪现象。本该处在音乐文化金字塔顶端的音乐教育却处在了最底层。我们知道,要想把歌曲演唱好、演奏好、伴奏好以及创作好,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整个音乐文化并不是单独分离的个体,他们是彼此相联系、相渗透的一个整体。所以我们应当重视音乐教育起来。

三、结语

音乐教育在教育领域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它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它在音乐领域是成为专业的音乐人才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对于音乐教育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针对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要重视音乐教育的作用;完善音乐教育的目标结构以及消除对西方音乐的盲目崇拜,只有这样音乐教育的改革才能落实。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才能得到较大的发展。

作者:赵珺 单位: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