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分享式教育教学

分享式教育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9 16:21:15

分享式教育教学

分享式教育教学篇(1)

一、把握小学体育合作,分享教学目标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以学生作为主角开始进行教学活动,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思考,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更让学生有了可以互助探究的机会,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体。

2.有助于提高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实践、总结等环节,逐步掌握了体育知识,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使学生对教材更加熟悉,对基础知识了然于心并且学以致用。

3.激发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兴趣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为所有学生都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机会,对每个学生都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采用“合作分享”的教学模式就是在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4.促进教师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合作分享学习模式的引入以及在体育课程中的应用,使教师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了自己的任务,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做好指引和帮助工作,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互动。

二、明确小学体育合作,分享教学原则

1.学生居于主导地位,教师起引导作用

在这种新型的合作分享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独立学习和思考,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在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时,可以进行“合作跑”的游戏,将自愿参加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将参加游戏的一个学生的左脚和另一名学生的右脚用绳子捆绑在一起,哨声吹响后,各小队同时出发,谁先到达终点谁就获胜。这个游戏取得胜利的关键就在于学生之间的协调性把握和合作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要对学生传授游戏要领,鼓励更多学生进行参与。

2.让学生在合作分享的教学模式中体验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充满信心,给学生留出足够思考的时间,并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发言。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开火车”的游戏教学时,将学生进行分组之后,就要开始完成动作,后面的学生把左手搭在前面学生的左肩上,右脚向前高抬,前面的学生用右手拉住后面学生的右脚,最终成一路纵队站立。听到教师发出前进口令后,学生要在不散队的前提下,共同“跳”完一定的距离,才算游戏成功。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更加容易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然后通过小组总结得出结论:只有通过团结合作、默契,把握好节奏和速度才能达到目标。

三、落实小学体育合作,分享教学过程

1.要在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对于学生的分析主要包括对生理特征、运动天赋、心理特征的分析。学生也可根据课堂所学内容的不同要求教师对教学的分组进行调整,根据自己小组内部成员的特色或者特长取一个形象的组名,如跑步好的可以称为“刘翔组”,篮球打得好的可以自称为“姚明组”等。

2.对小组内部进行合理分配,使每个组员各尽其责

在小组选择组长时,要选择一位有威信,能够对学生起到号召作用的人。而对每个小组内部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提前授课,然后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让学习好的学生对其他学生进行指导,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必须先对教材和教学知识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认知。通常讨论的重点就在于某个知识点理解的关键处或者难以理解之处,这种情况下运用小组讨论就会比较合适。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进行障碍赛跑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对每个障碍进行分开练习,当每个障碍的练习都熟练了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准备进行全程的障碍赛跑,可以由学生自由组织顺序。

4.优化评价

教师可以采取自评、互评等方式合理地评价小组的学习能力,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水平不断地提高。

“分享合作”这种教学模式如今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教学过程中,在小学体育的教学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通过这种模式,学生不仅能够增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获得更多的启发与知识,同时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在体验到成功的同时学会分享,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也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分享式教育教学篇(2)

Abstract: Advance which changes along with the new class, the original high school sports educational model was very already difficult to meet student's needs and to achieve the new curriculum goal, this article to groups the share teaching method the definition, the grouping pattern and the superiority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hoped that this new teaching method can obtain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in the high school sports teaching.

关键词:分组分享教学法高中体育教学

key word: Grouping share teaching methodHigh schoolSports teaching

前言: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稳步向前推进。在中学课程体系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重要课程。新《课程标准》否定了以往体育课程中陈旧的部分,进而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有选择性的传授教学内容,并提倡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更好的上好体育健康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坚忍不拔的思想品质,使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发展。

一、分组分享教学法定义及内涵

分组分享教学法是指在班级授课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按一定的规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形式多样的分享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分组分享教学法是对合作教育的创新,结合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立足于中国普通初级中学的实际,更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平等性和发展性,突出了可操作性。

二、分组教学的依据

分组教学依据的标准可以是多方面的。同一学习内容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媒介手段可作为分组的标准;达到某一教学目标的若干教学过程在什么范围(量)上、按什么样的要求(质)、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借助纸和笔学习,以听讲的方式学习,通过实验来学习,借助媒介手段来学习,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等等)来实现可作为分组标准;如何变换学习目标可作为分组的标准;学生的年龄、性别、宗教属性可作为分组的标准;学生学习的能力、天赋、兴趣爱好也是重要的分组标准。

2.1分组体系

目前欧美国家流行的分组教学不外乎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两大类,从中分化出多种多样的分组形式。下图显示了目前流行的一个分组教学体系。

2.2分组模式

2.2.1 ABC 模式

按这种模式,根据学生在某一上的不同学习水平把他们编入ABC等组。A组为最高水平,依次为B组、C组乃至D组。这些分组各由若干班级的学生组成。这些学生,在不同的学科上所归属的学习水平可能是各各不同的。

2.2.2灵活分组模式

灵活分组又称灵活的内部分组,这种分组形式具有灵活变动的特点。根据学习进行情况,学生被编在同质的小组里学习,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再回到异质的(或称混合的)小组(班级)里学习,两种形式交替进行。灵活分组也采用基础学程和附加学程的组织形式,是在异质的小组(班级)里进行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学习之后,进行一次测验,以了解预定的学习目标实现的情况。然后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在限定的时间段落里把学生分配在三种同质的学程里。

三、分组分享教学法的优势

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分组分享教学法也不例外。它只有跟具体学科的特点、教师的教学风格相结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教学效果。但分组分享教学法在当前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具有很强的优势和生命力,这也是被各个学科的实践所证明的。分组分享教学法具有以下优点:

3.1分组分享教学法与各学科的实际相结合,可以产生更多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3.2在条件许可的地方可以将分组分享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在实现学生小组内的分享、学生各小组之间的分享、师生之间的分享的同时,实现人机分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培养有这方面才能的人才,进行更高层次的因材施教。

3.3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进一步挖掘分组分享教学法的潜力,逐步摆脱教师说教的教育方式,让学生通过分享,实现自我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

四、结语

分组分享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要想将这种教学方法广泛的应用于高中体育教学当中,还需要很长时间,最后希望分组分享教学法能在新一轮课改中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元平.对“班内层次调整”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7):39-41

[2]王大中.体育分层教学模式的意义、设计与实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3-114

分享式教育教学篇(3)

【关键词】课程改革 高中体育教学 分组分享教学法 教育工作者

鉴于以往的教学经验,新的教学方法逐渐被开发出来并应用到教学中。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往往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非常具有创新意义。尤其是分组分享教学法,既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又能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坚忍不拔的思想品质,使学生们无论是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能获得健康的、协调的发展①。这对处在正在发展中的高中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内容分析

分组分享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相似之处,都是以班级授课为基础,对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分配以及利用。但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是,分组分享教学法不再依靠以讲授体育知识传达体育技巧为主要手段,而是要将学生分成几种不同的小组,并依照多种多样的形式与活动,使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这能积极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的心态,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目的。在教师采用分组分享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时候,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充分的展现自身的创造能力和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这样教师便能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兴趣爱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由此可见,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重视高中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的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

二、分组分享教学法如何进行分组

1.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分组依据

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分组依据的标准有很多,因此分组情况也很多样化,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的为学生们进行分组。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本质不变,都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获得某些知识或技能。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教学目的,按照特定的教学要求,在特定的教学范围内,通过特定的学习方式进行分组②。这些所谓的“特定”成分便成了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分组依据。

2.分组体系及分组模式

(1)分组体系

目前,在国内外比较流行的分组教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内部分组,另一种则是外部分组,分组分享教学实际应用的教学方案就是从这两种类型分化出来的③。

(2)分组模式

因为分组依据的多样性,导致分组体系的不同,分组模式也因此不同。本文简单的对ABC分组和灵活分组这两种模式进行介绍。

第一种ABC分组模式,ABC分组模式是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对学生们进行分组,同一学习水平的学生被分到一组,最高的水平是A组,其次是B组,然后在C组,以此类推,这些学生可以来自不同的班级,而且他们在不同学科上的水平也可能是不同的。

第二种是灵活分组模式,这是内部分组体系的一种,具有比较灵活多变的特点。这种分组模式是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对学生进行不同编制的分组,然后在一定阶段的学习后,进行测试再重新对小组成员进行编制分组。在此阶段中,学生们在学习后进行测试,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便进行下一次分组。这种灵活分组模式既能保证学生们学习到基础的学科知识,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附加学习,很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范畴。

三、运用分组分享教学法进行体育教学的优势

1.能够很好的与体育教学相结合

分组分享教学法是在一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能够很好的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在传统体育教学中,由于传统体育教学对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程度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身体素质过于重视,而忽略了学生应具有的体育精神和有利于学生成长所需的身心环境。而且在传统体育课堂上,学生们往往会独自进行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或是相对较强的体育技能训练,不能很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整体运动素质。而运用分组分享教学法进行体育教学后,通过学生之间的分组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有效的结合到一起,高效率的利用了各种教学资源,整体的提高了学生们的体育能力。还能促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兴趣,使他们在以后的体育课堂上的表现更加具有积极性、主动性。

分享式教育教学篇(4)

[关键词]美国 高校 教育资源 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132-05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就开始研究学校、学区之间的合作,试图通过资源共享来解决降低各学区办学成本和提升教育质量等问题。乔纳森·T·休斯(Jonathan T.Hughes)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他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归纳和总结了美国教育资源共享领域近20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休斯在《协作走向合作》(From Cooperation to Collaboration)这本书中具体阐述了为什么要教育资源共享,以何种模式进行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资源共享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及教育资源共享需要什么配套措施等问题,这是对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资源共享的阶段性总结。21世纪以来,在知识生产大爆炸、教育技术飞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财政危机的大背景下,美国各高等学校都在以各种方式进行着教育资源共享的相关实践。在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下,各高等学校如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通过合作与共享提高办学效率,从而实现效率与质量的双赢,成了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20世纪的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的高等教育面临许多问题。与经济衰退相联系的通货膨胀首先引起了财政问题,随之引起了90年代经济复苏时有关公共开支的公共政策的改变。另外,近年来,随着政府公共财政资助的不断削减,社会捐赠目标的转向以及捐赠投资收益大量缩水,美国各高等院校纷纷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应对日益窘迫的财政状况,各高校相继调整预算,削减开支,同时大幅提高学费,多方筹集经费。因此,在教育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高效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以此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教育成本,就成了美国各高等院校未来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另外,在学习型社会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变得尤为重要。研究数据表明,只有27%的研究论文得以出版,并且只有5%的研究在学术共同体内得到了分享,随着资源共享,研究数据的价值将增长十倍(Kansa and Ashley,2005)。因此,在学习型社会,通过资源共享,学术共同体研究发现的价值将呈几何级数增长,以此资源共享显得尤为迫切。

二、美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主要实践

1 通过高校联盟形式实现资源共享

美国高等学校有着联盟的传统,综合性大学、文理学院、私立学校以及社区学院等各型各类的高等学校间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联盟。实施战略联盟策略,是高校应对资源短缺、提高办学水平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高校通过战略联盟,与其他组织形成一种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增强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这既是高校加快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高校战略联盟是二战后美国高校为适应社会变革、降低学校经营成本、满足学习者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提高学校社会地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校际合作形式,为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各型各类的高等学校之间通过松散的联盟,在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学生资源、图书资源、网络资源、硬件资源等方面实现最大限度的共享。另外,目前美国一些全州范围的联盟也正在大学和社区学院范围内形成,这些联盟不直接参与学术活动,而只是作为一种交流平台或媒介,有助于对整个行政管理框架中的某些方面进行共享。肯塔基州、密歇根州、亚利桑那州、乔治亚州、俄亥俄州、华盛顿州、科罗拉多州、南达科塔州、俄勒冈州都有类似的机构。这种类型的联盟可以使各大学间共享制度资源等各种无形资源。

美国文理学院由于其办学目的和办学理念的不同,其办学规模小巧,在校教师人数和学生人数也少,各学院开设的课程有限,因此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社交机会,各文理学院往往组成各种联盟,彼此共享资源。特别是在课程资源共享方面,文理学院通过各种合作课程和海外课程,以此使学生获得不亚于甚至超过大型综合性大学的学习经历。美国目前已有的文理学院联盟中,比较著名的有加州的克莱蒙特学院联盟(Claremont Colle-ges)、马萨诸塞州“五校联盟”(Five College Con-sortium)、俄亥俄五校联盟和缅因州CBB(Colby college,Bates college,Bowdoin college)联盟。其中,麻省五校联盟位于西马萨诸塞州,包括4个文理学院和一个综合性大学。这些学校位置上相邻,彼此有公共汽车往返于各个校园。这几个学校彼此独立运行但互相联系。5个学校可以交叉注册,互相选课,学校鼓励到其他学校上课。5个学校的学生团体彼此交叉,运行公用电台。因此,虽然学生入学时是个小的文理学院,但是可以获得综合性大学的体验。由此,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出,各文理学院间通过联盟的形式,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充分实现了课程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以及基础设施资源等方面内容的共享与合作,以此在明确文理学院办学特色的同时极大弥补了文理学院自身的不足,大大地增强了文理学院的综合实力和吸引力。

多校园大学系统(The Multicampus System)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是美国公立高等教育的一种主导模式。到20世纪末,在美国公立两年制学院和四年制大学就读的学生中大约80%在多校园大学系统中学习。多校园大学系统这种大型的大学系统能够更好地储存和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以便更高效地提供服务,还能在运行模式上实现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利润和利益。这也是美国高校资源共享很典型的一个案例。

多校园大学系统一般会由研究型大学(一般是所在州的“旗舰”或“领头”院校)、综合性大学,包括黑人院校等在内各种四年制公立院校和社区学院这几个实体组成。例如,加利福尼亚州的高等教育就包括一个公立的“部分”,即三个公立的大学系统: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ystem)、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ies System)以及加利福尼亚社区学院(Community Universities)和一个独立的“部分”(即那些由私立组织控制的营利性大学)。其中,加利福尼亚大学系统是一个包括10个校区的大学系统,这个加州大学系统的目的就在于整合整个加州的高等教育,推动及主导加州的经济、智慧财产之创新研发,同时这个系统也带动着第二层次州立大学和第三层次社区大学教育系统发展。

多校园大学系统里各类型学校层次分明,因此既可以实现同类型学校水平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又能实现不同层级学校垂直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同类型学校在进行水平意义上的资源共享时,因为组织趋同性而使彼此间的共享阻力较小,能够保证共享与合作的顺利进行。不同层级学校在进行垂直意义上的资源共享时,处于较高层级的院校则能够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以此促进较低层级院校的发展。另外,较低层级院校在使用优质资源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对资源进行了改进,这也相当于是回馈了较高层级院校。由此,通过不同水平各个层级院校的资源共享,整个多校园大学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获得了强劲的生命力。

圣约翰大学(the College of Saint Benedict)和圣班奈迪克学院(the College of Saint Benedict)是私立高等学校通力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的典范。两所学校有着很长的合作办学的历史,通过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以及资源共享,两校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和实力。但出于所有的实际目的考虑,中部明尼苏达州两校像同一个机构那样运作,共享一个招生办公室和注册处以及几乎所有其他的业务功能。它们共享一个计算机系统、图书馆和万维网站点。教员们只应聘其中一个学校,但通常同时在两校教学和科研。自1973年以来,跨校登记就已经全面开放。这两所学校表示,通过合作而不是竞争,二者将实现互惠互利。美国很多地方,私立学校都逐渐失去了生源。但是在明尼苏达州情况正好相反。过去五年里,明尼苏达州私立学校的招生人数增加了13%,而公立学校的招生同比只增加了1.6%。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资源共享,私立学校不仅可以缓解自身的发展危机,而且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立足之地。

总的说来,综合性大学、文理学院、私立学校以及社区学院等各型各类的高等学校间通过不同形式的联盟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各高校集中其有限的教育资源,加强重点环节的建设,有利于具有不同优势的组织间优势互补、强强合作,将各自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研究领域,可以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同时齐聚众人的智慧,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联合攻关;在教学领域,可以实行学分互换、学历互认等制度,扩大学生跨学科、跨校学习的范围,推动学生在联盟高校间的相互流动,同时还可以扩大学生视野,让学生在不同的校园文化里收获独特的文化体验,这些就从根本上保证了高等教育质量。

2 通过开放式资源共享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

在知识社会中,开放式教育资源是改善教育和学习政策的关键性因素。一般情况下,开放教育资源包括课件、内容模块、学习对象、学习者支持、评估工具和网上学习社区等学习资源,支持教师对网络开放式教育资源进行创作、改编和使用的辅助资料以及确保教育质量和教育实践的各方面资源。自2001年春季麻省理工学院宣布开始开放式课程项目(Open Course Ware,简称OCW)以来,美国各高校陆续开始了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的相关实践,例如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开放式学习倡议(the Open Learning Initiative)、赖斯大学的the Connexions repository、犹他州立大学的开放式与可持续的学习中心(the Center for Open and Sus-tainable Learing)。这类项目是所谓“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一部分,目前这种运动正在不断发展。

麻省理工学院宣布从2001年春季开始推行开放式课程项目,在互联网上逐步公开所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材料,供全世界求知者免费使用。此举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知识共享的大潮。美国以及越来越多其他国家的大学或机构也都纷纷加入到了这场知识共享运动中。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38个大学或其他机构已经加入MIT OCW大学联盟。

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项目涵括了其所有的课程内容,大约有1800门课程,这些课程内容是完全开放并且免费的,可以供校内或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教师、学生自由共享。网站上共享的内容包括课程大纲即课程说明、教学目标、课程安排、协作准则和评分标准等。课程讲义是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的主干,麻省理工80%的开放课程都提供讲义。麻省理工93%的开放课程都布置课程作业,并对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完整详细的解答。使用者们通过考试和问题解决来进行知识检测,麻省理工60%的开放课程在网站上公布了试题及答案。音频和视频讲座,是最流行的开放式课程之一。由此,可以看出,麻省理工学院共享的开放式资源丰富而全面,共享设计基本上涵括了整个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而且非常注重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共享方式。

另一个相关的项目是德克萨斯州赖斯大学的联通(Connexions)。这是一个网上知识库,收藏由教师创建的课程材料,并可以为其他教师所使用。材料可以是讲稿、模型、书本的章节或任何其他对教学有价值的东西。联通库还包括可以自由获取的课程开发工具,同时联通库使用创造性工作公约许可条款。联通网站为教师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总之,通过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世界各地的教育者和学者同时加入到了一个世界性的学习型群体中,大家都一同公开、自由地分享知识与交流思想,并从中获益。开放式课程网页的支持者认为,将资源免费共享是完成大学的公共服务和相关延伸任务的一个重要途径。MIT的开放式课程网页对全球的用户免费开放共享,不需要任何注册登记都可以浏览、下载并使用。这一创新之举显示了MIT作为世界一流学校的智慧,也给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改变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随后世界各地许多高校掀起的开放共享的浪潮,这标志着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开放与共享拉近了世界高等教育之间的距离,为相互之间的合作并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美国高等学校在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共享方面起到了开创性作用。

3 通过远程教育模式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必然也呈现出高度多样化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形下,人们可以通过“虚拟大学”最大限度地共享着高等教育资源。马丁·特罗(1998)说道:“今后的普及高等教育不在于注册人数,而是在于参与和分享,即是与社会大部分人几乎包括在家里或工作单位的全体成年人,密切相连的‘继续教育,。这种教育不再凭借传统的学院或大学校园,而是通过远程教育。”虚拟大学是在20世纪末于美国产生的一种新的远程高等教育组织形式。它的产生与快速发展倚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由于它拥有许多传统大学所不具备的优势,所以某种程度上讲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前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教育需求。可以说,虚拟大学已经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美国有着世界一流的虚拟大学,如凤凰城大学、西部州长大学和美国琼斯大学等。各虚拟大学通过远程教育实现了教师资源、学生资源、课程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等方面优质资源的共享。

另外,各大学还通过非竞争性策略,以分配远程教育的州政府投资。在南达科他州和蒙特纳州,设有一些激励性的基金,用于那些在开发远程学习项目时包含校际合作的项目。在德克萨斯大学系统,有八个校园已经联合起来创建一个学位计划,这些校园以前处于相当自治的状态,常常相互竞争学生与资金。由于这些学校没有一个能够独立提供完全的远程学习的学位计划,于是他们都与系统人员合作,把一系列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分解开来,最后共同形成学位计划。学生可以在任一校园注册,但在完成学位之前必须在每个不同的校园学完相应课程。其他州也采取了相似的办法,因为远程学习课程在本州的各个院校里是不重叠的,但德克萨斯州的计划是最具综合性的计划之一。在远程学习学位计划的施行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到,各个院校通过远程教育上的资源共享,实现了远程教育的长足发展。

三、美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主要经验

美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有着悠久的传统,大学从诞生之初,就由于组织上的亲缘性而结成了大学联盟,也由此而天然形成了大学城。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美国各高校更是格外关注优质资源共享,以实现共生双赢。总的说来,美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主要经验体现在制度建设、组织管理以及技术保障这三个方面。

1 建立资源共享运行机制与相关制度

科学合理的制度建设是实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依上文所述,美国高校联合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开展:其一是彼此独立的独立学校后天组成的联盟,如常青藤盟校;其二是学校系统,即若干所处于同一个州的公立高等院校从先天就按照不同形式组织在一个或几个“大学系统”(univer-sity system)里,这些学校仍为独立自主的办学实体,但共享最高领导机构即系统董事会,或为系统管理委员会。与第一种相比,大学系统的联合方式中,各高校进行着更为深刻的合作及资源共享。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各州各学校等办学主体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共享运行机制以及设计相关保障制度来推进教育资源共享相关实践,这是决定资源共享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只有以相关制度为依托,才能从体制上消除资源共享在组织上的壁垒。

2 成立资源共享的组织管理结构

组织管理机构是高等学校进行资源共享相关实践时的具体操作层,组织管理机构的有效运行是高校实现资源共享的根本保障。美国各高等学校在实现资源共享时,一般会设有特定的组织管理结构来从各个方面推行这一实践。以大学系统为例,从根本上来说,这种组织形式的建立初衷就是为了加强同州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纽约州大学系统为了促进各分校间的资源共享,总校特别成立了“特别工作组”(Task Force on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其各分校校长均为该特别工作组的成员,并被要求提供他们认为比其他分校更好的创意和做法,用于节省或避免资源的消耗。这些最佳做法的报告也包括搜索引擎,使使用者能迅速找到感兴趣的领域。有关最佳做法的报告采用了档案形式,促进了纽约州立大学系统的资源节约,当与其他分校共享这些资源时,有可能实现更大的资源储蓄。2006年,各分校上报的最佳做法有130种,共储蓄或节约成本超过750万美元。由此,可以看出,纽约州大学系统“特别工作小组”这一机构就在整合各分校资源、保障各学校间的资源共享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建设网络共享环境,形成全方位的共享体系

在信息时代,网络成为构建高校资源共享不可或缺的工具,在资源收集、分类整合、协调调配、评价反馈等方面担任着重要的角色。除去高校的电子化管理工作,网络环境是日常校园资源的载体和传播者,学生和教师通过网络实现对校园资源的访问和更新,并通过网络对一些实体资源进行管理和应用。网络的功能在高校图书馆方面的应用颇为广泛。因此,建设网络共享环境是各高等学校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载体。美国各高等学校在进行资源共享相关实践时,格外重视网络共享环境的建设,以形成全方位的共享体系。以印第安纳大学系统为例,隶属在印第安纳大学下的八个分校享有共同的图书馆网络系统,学生和教师通过个人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身份识别登录,在网络上不仅可以显示某一书籍的数目和所藏图书馆,还可以对非本校的图书进行投递申请。网络对大学系统的所有书目进行统一管理,将8所大学的图书馆资源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和教师能够享受到校外藏书。因此,图书馆网络系统就为印第安纳大学系统的图书资源共享提供了坚实平台。

四、美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和启示

分享式教育教学篇(5)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 偏远地区 信息化教育资源 整合与共享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31-02

对于偏远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信息化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加快偏远地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整合和共享。理清教育信息化在改革创新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的共享机制对实现中小学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学校实施信息化教育,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学提供了条件和保障。让偏远地区学生也能在信息化教学中,通过检索、收集、分析、处理和创造信息改进学习方法,吸收和更新知识,同时提高他们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探索精神、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满足中西部地区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另外,信息化教育有助于课堂教学环境与现实社会联系,突破时空制约,利用信息技术使学校与社会连为一体,学生获得了接近现实社会的体验,缩小教育不平衡,促进东西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2.促进教学、学习方式和教材形式变革

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内容和课堂活动。而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教师通过网上“晒课”提高教育教学方式。师生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建构知识、探究真理、发展能力、加强沟通、陶冶情操,实现“学生学,教师导”的教学方法,赋予现代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特征,让偏远地区中小学生也能享受现代信息化教育的阳光。在教育信息化条件下,教材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已被信息化的课程资源所代替,特别是现阶段建立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平台,让静态的课本“活起来”。可以读,可以写,可以看,可以听。每个词语,每个单词,它都能用声音,视频或者动态图描述和解释,从感官、听觉、视觉上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既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又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数理化课程来说,老师再也不用担心学生难以理解,每一个实验器材都生动的摆在了屏幕上,动动鼠标,轻松又快的做实验,立体形象的器材或者模型让学生能更直观的感受,避免了枯燥的讲解,让学生在轻松中就能掌握各种知识。既节约了教师的备课时间,又无限量地丰富了教学内容,还可以上传个人的教学设计,实现资源共享集体备课。

3.促进建立新课程评价体系、改善教学管理

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制度是确保中小学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采用信息技术,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功能,以学生情绪、参与、交往、思维、生成等状态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问题等方面作出价值判断,建立发展性的、非等级性的教学评价机制。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管理实践中,加强“三通两平台”的建设,通过资源共享,可以进行远程教育,建立自己的校园网、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各种信息资源环境,从而加快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变革,从而进一步提高偏远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

4.促进教育与信息产业融合

事实证明,教育信息化大大促进了教育理论创新,促进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不断应用,有力地促进着教育理论的发展,也为信息产业和教育理论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发展机遇。

二、偏远地区信息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制约因素

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推动着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而我国中西部偏远地区教育教学信息化一直都处于劣势,严重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推进偏远地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1.整合与共享规划、管理体制缺乏

偏远地区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规划为当地教育资源全面部署和系统规划的各项行动提供有益的指引。内部的规划由于许多主观和客观的原因,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大多数规划内容主要集中在信息化资源的基础设施和网络环境建设上。个别市级、县级学校虽已把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作为一项主要工作,仍以资源的建设与开发为主,整合与共享工作还完全不够。资源的整合,平台的运行和管理,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电教、教研等多元主体协调才使能整个资源整合与共享工作顺利进行。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章程和规范指引资源的管理推广等工作,还未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机制,有些学校甚至未成立领导工作小组及专兼职电教管理人员,特别是一些边远农村学校的校长缺乏对学校的长远规划,对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办法不多。

2.网络化程度低、平台互通性差

有些经济交通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种类繁多,分类不合理;较落后的地区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甚至仅拥有DVD、CD光盘和少数静态网页资源,网络化程度较低;使用教材版本不同,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发的信息化资源也不同。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的应用,加大了整合和共享难度。由于技术不同引起的系统兼容性差,还有部分地区的学校考虑到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导致整体上普遍存在信息化教育资源没有建立资源库,互联性和互通性能较差等问题,使用户不能准确高效地检索、获取和应用,影响了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3.经济投入不足、优质资源和共享模式欠缺

响应国家和教育部的号召,今年投入了大量的教育经费,但偏远地区资源数量和种类还远远不够,内容不够丰富,符合网络教育特点、适性强的优秀资源更是缺乏。有些教学课件只是以文字的形式放在网上,缺少吸引力,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效果差,后期教育信息化建设没有持续充足的资金支持。分配到信息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资金尤为不足。虽然用于信息化教学的经费明文规定要占生均共用经费的5%,但很多学校都还没有完全达到。目前大部分地区在信息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模式的创新实践方面欠缺,各项工作相对零散和无序,尚未形成自身特色的信息化教育资源整合共享模式。

三、偏远地区信息化教育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

1.开发优质资源,建立共享数据库

作为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以及整合共享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持续的资金投入是优质教学资源开发、资源库建立的一系列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鼓励广大教师参与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中,首先教师对现有的资源进行甄选判断,对能满足学生需求,提高教学效果的优秀资源整合。其次,调动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在教学实践中作用显著的原创性优秀资源的教师给予奖励和补贴。在经费保障的前提下,集中各学校和教师的力量建成一定规模的资源库,既解决资源短缺,资源重复建设的问题,又体现了偏远地区内教育公平。

2.完善系统资源库

信息化教育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要使用户能准确高效地检索、获取和应用,必须对资源的属性进行统一描述,这也是实现不同资源管理系统对资源数据共享和互操作的要求。利用以资源库为核心的资源共享模式,促进各教育系统、学校之间的共享和交流。统一资源库建设的标准和对教育资源的描述规范,在确保系统兼容性良好的基础上,实现不同资源库间的数据共享和用户的精确定位查找。资源数据都存储在数据库中,安全性好,抗病毒能力强,并且对用户来讲,资源文件的存储方式是透明的,很难被盗用或直接访问。

3.建立整合与共享规划管理机制

建立信息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系统规划机制,将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纳入到提高整个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之中,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各项工作,避免盲目建设。推动整个地区的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有序开展的关键。建立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管理运行机制,使各部门、各单位分工明确,协同合作,保证是整个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工程得以顺利推进。对于较偏远的一些农村和农牧地区,尽快成立负责该工作的职能部门并完善相应的机制和章程以指导整合和共享工作规范可持续的进行。

4.建立质量监控与反馈评价机制

在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中,保证资源的质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组建以骨干教师、教研人员、资源开发者等人员代表为主体的质量监控小组并制定系统化的评价标准,监控小组定期对资源质量严格监督、评估、筛选,把不符合标准、教学实践性不强的资源淘汰,保证整合共享资源的优质。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主要目的在于服务教与学,效果与效益只有通过用户的应用实践才能得到检验,也可以通过定期和一定期对学校进行相应的检查及评估,从而进行督促,建立相对应的评价反馈机制,为用户开设反馈信息的平台和渠道,广泛收集听取用户的意见和建议,为全面提升整个工作的成效,从用户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和改进,从而实现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广泛共享。

四、结束语

信息化教育资源作为基础教育新课改的重要支撑,需求日益加大,而偏远地区的整合和共享其直接影响整个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进展和质量,所以其整合和共享工作越来越受到教育高度重视。实现偏远地区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需要相关部门、学校、教师等多方主体的密切配合与合作,共同推进。完善信息化教育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对资源合理配置、促进教学改革,实现教育创新和教育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尹睿.区域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

[2]谢同祥,吴战杰.区域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框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

分享式教育教学篇(6)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路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中指出:没有更多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将会越来越难以从全球性知识经济中受益。而研究却指出,目前世界上的各种评价指数中,增加的教育指标越多,教育指标划分越细,我国的排名也就越靠后。教育指标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指标,已经拖了我国发展的后腿[1]。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层级,能否实现建成研究生教育强国的目标,已不只是一项学术性事务,其更多地上升为国家的政策。而对于我国而言,通过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藉以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关键。 

 

一、 优质资源共享是促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 

 

(一) 研究生教育强国的主要内涵 

随着愈来愈多人达成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共识,目前国内教育界对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以及提供的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能够基本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在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中所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所谓“基本”,主要是指对外国技术的依存度在20%以下。指出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的比例及其在世界的地位、大学入学率、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高等教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贡献度等在内均是衡量高等教育强国的考量指标。但目前对于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仍缺乏比较专门、深入的探讨。 

本文遵循系统分析的观点,基于“结构—功能”的视角,认为应从要素、数量、质量、关系等维度来认识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研究生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拥有一定数量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研究型大学,拥有较大规模的已毕业和在读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科技创新以及技术研发能力,同时,所培养出的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应能适应社会产业结构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经过十余年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在研究生培养规模上已跃居世界前列,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点已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解决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这一问题矛盾的主导方面。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对于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探讨,就是从致力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角度进行的。 

(二) 影响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主要因素分析 

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分析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入手,研究生教育有三个要素:研究生群体、导师群体和研究生的培养环境。研究生教育的自主创新,即“协同式创新”,也就是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培养环境三者的和谐发展。事实上,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也可归为三大方面:导师、学生和环境。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这三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之处: 

在导师方面,调查发现,我国能够跻身世界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凤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学科组织及其包含的1 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进入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3%,其中在一级学科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学科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占1%;产出高引用论文的教师极少;拥有世界200强大学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明显不足。实证分析发现,导师魅力、导师指导对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均有显著解释效应。高水平导师是培养高水平研究生的前提,导师的指导水平是架在名师和高水平研究生之间的关键桥梁。 

在生源方面,现实情况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对于吸引国外优秀学生前来留学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总体生源情况不太理想,呈现出“一大二多三差”[注:见袁洁在《浅谈激励因素对高层次留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中的观点:“一大”主要表现为现阶段来华留学研究生年龄普遍偏大。“二多”指的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高层次

留学生多,带陪读的多。“三差”包括:由于大部分高层次学生来华前从未接触过汉语,且年龄偏大,汉语接受和应用能力差;与中国学生相比,其专业水平低,基础差;由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居多,做实验动手能力差。]的特点。另一方面,我国却有相当大比例的优秀学生被吸引前往欧美攻读研究生学位。2008年7月完成的《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综合报告》显示,2006年度全美共授予45 596名研究型博士,分析学位获得者的背景资料发现,“出产”美国博士最多的三所学校分别是清华大学571人,北京大学507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427人。中国紧追而上的还有,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163人,南京大学155人,南开大学147人,上海交通大学144人。而对研究生导师的调查也表明,60%的导师认为生源质量非但没有提高,甚至降低了。 

在环境方面,调查显示,我国高校绝大多数(占被调查总人数73%)博士生对当前的学术氛围是满意的,但仅57%的被调查硕士生对学术氛围的评价满意。这表明高校的学术氛围虽然总体不错,但依旧需要做出较大的改进,特别是学校应该尽可能为不同层次学生都创造出良好的学术环境。另有研究揭示,硕士生对研究生学习环境要素构成的评价,对学术报告和图书馆、实验室、资料室情况相对满意,但对学术氛围、专业学习风气等的不满意度大大增加[10]。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指出,“人的行为是个体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关系或结果。”学术环境具有明显的“场”效应,对于浸入其中的研究生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上述调查显示,我国当前研究生培养机构的学术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 

(三) 优质资源共享促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作用机制 

上文已经分析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师资队伍、生源水平、学术环境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着一定的劣势。我国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在战略选择上必须“舍弃单打独斗,集中优势力量,实施整合作战”,必须重视并实现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 

优质资源共享契合了研究生开放式培养的理念,而开放式培养已被理论与实践证明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条有效路径。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系统可以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三种。由于能量是消耗性的,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如果不能及时打破封闭状态,最终将因能量耗尽而走向消亡。只有开放系统,才能够通过与外界的资源、信息与能量物质的交换,保持系统的活力。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系统只有不断加强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才能取得较高的教育质量。而从具体改革来看,无论是当前大力倡导的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还是国内轰轰烈烈开展的各类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通过优质资源共享藉以实现研究生的开放式培养均是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优质资源共享存在着不同地域范围的三个层面:一是国内高校之间的相互开放,实现高校优秀导师资源、优质课程资源、优良科研设备资源在不同研究生培养高校之间的共享。二是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社区)之间相互开放。高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业等具有不同的工作性质和组织文化,各有所长,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取长补短。三是国内外高校及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开放,实现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这是研究生开放式培养的高级阶段,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具实质性意义的举措。 

 

二、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现状、主要形式和运作模式 

 

(一)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现状 

目前,国内对于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研究数量不多,已有的研究又相对集中于对共享途径的探讨,如遴选并推广研究生课程及精品教材共享研究新成果,鼓励境内外校际访学促进学科交叉,开放实验室、图书馆等实现科研资料共享,通过建立研究生公共教学资源网来搭建互动平台等。有研究通过对大学城研究生教育合作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指出研究生教育的资源共享可在“开放、合作、共建”三个层面上展开。从公开的文献看,目前尚未有直接针对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现状的描述,尽管这样,仍可通过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现状对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情况窥见一斑。对浙江高教园区高校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率的调查数据表明,高校实验室开放以及资源共享率较低。而对广州大学城教学科研资源共享现状的调查亦表明,目前广州大学城只是在饭堂、体育场馆这类公共服务范畴实现高校间共享和面向社会开放,在教育科研等核心领域,只处于资源共享的探索起步阶段。上述调查情况折射出,我国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现状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二)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

nbsp;

要促进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首先需要探讨其多样化的形式。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可分为“开放、合作、共建”三种主要类型,而每一类型又包括多种形式的合作项目。 

1. 优质资源的开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的开放。课程开放是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可具体分为两种:各高校之间优质课程、特色课程和其他院校有需要的课程的开放;面向其他高校教师的开放,即将课程向外校开放,引入其他高校教师任教。二是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开放。根据统一的顶层设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可提出可开放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名称、内容、时间、时长,由有需要的学校和学生自行选择。三是图书资料的开放。研究生的学习主要体现为一种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便利、充裕的图书资料是开展高效学习的保障。

2. 优质资源的合作。即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资源开放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关合作事宜。这种合作突破了某一单项资源的限制,是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双方或多方的行为。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合作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人才培养的合作。各校利用自己的优质资源联合培养人才,可以通过访学、联合制订培养方案、互相开设课程、互相聘任教师、共同组织创新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二是科学研究的合作。通过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实现重大科研成果的突破,不仅能更好地实现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目标,同时通过科研成果的获得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 

3. 优质资源的共建。优质资源的共建是进一步打破某一研究生培养单位拥有资源的封闭思想,实行各培养(参与)单位之间共同建设资源,建设成果归共建学校(机构)共同拥有和使用。教学资源共建的范围很广,如共同建设课程与教材,共建公共课教学资源库、专业教学资源库、多媒体教学课件,共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共同申报建设学位点,与科研机构或企业共建大型实验室等。 

上述三种优质资源共享类型实质是由低到高的三个逻辑层次。开放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将自身资源提供给其他培养机构应用,此时是各自利用;合作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利用各自的资源共同完成某些任务、项目,此时是共同应用;共建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共同建设资源,此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实现资源共享的难度上来看,从开放到共建,其难度逐步加大,深度逐次递进。 

(三)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运作模式 

1. 人力资源共享模式。人力资源是指从事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人员。研究生教育可以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实现人员的互聘。人力资源共享不只是发生在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校与大型科技型企业的人力资源共享对于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物质资源共享模式。物质资源是指用于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资金的物化形式。具体包括信息资源共享、图书资料共享、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共享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建设精品课程教材、推广示范性培养方案、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等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即为物质资源共享的重要形式。 

3. 综合资源共享模式。优质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对于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都不可或缺,只有二者达到资源的综合共享,研究生的培养才能取得最佳成效。在我国,综合资源共享模式已在大学城中得到实践,大学城不仅便利了开展研究生教育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共享,而且可以通过跨校选修课程、师资与导师互聘等方式,实现多所高校资源的优势互补。 

4. 无形资源共享模式。无形资源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教育品牌、校风校训、办学传统与经验、学校荣誉、招生与就业渠道、校友网络等。目前,许多省市、高校利用教育部层面开展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品牌,积极开展了所在区域、单位的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等,这些都是无形资源共享的表现形式。 

 

三、 优质资源共享引导下的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思考 

 

通过各高校对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的改革探索,从有效共享优质资源出发,我们对如何通过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来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展开如下思考: 

第一,以理念转变为先导,确立起优质资源共享的思想观念。优质资源的共享不仅仅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理念问题,没有共享的理念就不会产生共享的实践。确立起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科学理念,至少应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树立起资源意识,认识到共享对于教育低投入与高产出的重大意义。二是确立优质资源共享的理念,一般资源只能解决“有无”问题,而优质资源的共享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具

有实质性意义。三是拓展对于优质资源来源范围的认识,共享不只是发生在高校之间,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和社区,由于各自不同的优势,且不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较容易形成稳定、可信任的联盟关系,而且由于其各自不同的资源特性,更容易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 

第二,以政策的建立和完善为引导,拓展优质资源共享渠道。我们可以通过政策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来引导优质资源的共享。鉴于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创新性教育,是一种主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实现创新目标的教育,因此,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焦点”在于解决好“通过参与课题进行学习”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要充分利用外部(如科学院系统和企业系统)的优质科研资源,为研究生在参与课题中开展学习创造条件。二是要利用外部优质师资,实现对参与课题的有效指导。由于优质资源分散在不同的行业系统或部门,因此,有关主管部门进行顶层设计,通过政策引导,借助外力来促进合作与共享目标的实现。 

第三,以多样化的合作为载体,实现共享由形式走向实质。从合作对象、合作内容、合作时间、合作形式等各方面来看,研究生的优质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改革实践表明,对于既定的研究生群体而言,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优质师资和学科平台,因此研究生的优质资源共享应着眼于这两方面,资源共享才能走向实质。关于如何共享优质师资,聘请校外专家授课是一种有效方式。而在信息技术充分发达的当今,通过网络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无疑也是共享优质师资的一条便捷渠道。据统计,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计划,目前已公开课程1550门,而2006年全世界网上公开的大学课程已达四千余门[16]。其他如研究生的国内外访学、暑期学校、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等,既在师资,同时也在学科平台的共享上收到了对于研究生培养的显著成效。 

第四,以品牌建设为旨归,扩大优质资源共享的效益和影响。建立起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品牌,不仅有利于维持合作共享的持续开展,同时也为探索新的共享形式提供了改革实践的基点。为此,应通过合作项目的内涵建设以及广泛的媒体宣传来开展资源共享的品牌建设。从目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实践效果来看,教育部组织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如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研究生访学基地建设等都已发展成较有影响力的资源共享品牌项目,其他如上海市的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组织的“西部地区研究生精品课程大讲堂”,对于如何开展研究生教育的优质资源共享进行了深度探索,并已达到了预期效果。 

分享式教育教学篇(7)

论文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路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中指出:没有更多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将会越来越难以从全球性知识经济中受益。而研究却指出,目前世界上的各种评价指数中,增加的教育指标越多,教育指标划分越细,我国的排名也就越靠后。教育指标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指标,已经拖了我国发展的后腿[1]。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层级,能否实现建成研究生教育强国的目标,已不只是一项学术性事务,其更多地上升为国家的政策。而对于我国而言,通过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藉以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关键。

一、 优质资源共享是促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

(一) 研究生教育强国的主要内涵

随着愈来愈多人达成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共识,目前国内教育界对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以及提供的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能够基本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在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中所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所谓“基本”,主要是指对外国技术的依存度在20%以下。指出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的比例及其在世界的地位、大学入学率、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高等教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贡献度等在内均是衡量高等教育强国的考量指标。但目前对于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仍缺乏比较专门、深入的探讨。

本文遵循系统分析的观点,基于“结构—功能”的视角,认为应从要素、数量、质量、关系等维度来认识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研究生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拥有一定数量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研究型大学,拥有较大规模的已毕业和在读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科技创新以及技术研发能力,同时,所培养出的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应能适应社会产业结构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经过十余年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在研究生培养规模上已跃居世界前列,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点已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解决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这一问题矛盾的主导方面。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对于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探讨,就是从致力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角度进行的。

(二) 影响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主要因素分析

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分析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入手,研究生教育有三个要素:研究生群体、导师群体和研究生的培养环境。研究生教育的自主创新,即“协同式创新”,也就是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培养环境三者的和谐发展。事实上,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也可归为三大方面:导师、学生和环境。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这三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之处:

在导师方面,调查发现,我国能够跻身世界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凤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学科组织及其包含的1 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进入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3%,其中在一级学科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学科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占1%;产出高引用论文的教师极少;拥有世界200强大学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明显不足。实证分析发现,导师魅力、导师指导对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均有显著解释效应。高水平导师是培养高水平研究生的前提,导师的指导水平是架在名师和高水平研究生之间的关键桥梁。

在生源方面,现实情况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对于吸引国外优秀学生前来留学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总体生源情况不太理想,呈现出“一大二多三差”[注:见袁洁在《浅谈激励因素对高层次留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中的观点:“一大”主要表现为现阶段来华留学研究生年龄普遍偏大。“二多”指的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高层次留学生多,带陪读的多。“三差”包括:由于大部分高层次学生来华前从未接触过汉语,且年龄偏大,汉语接受和应用能力差;与中国学生相比,其专业水平低,基础差;由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居多,做实验动手能力差。]的特点。另一方面,我国却有相当大比例的优秀学生被吸引前往欧美攻读研究生学位。2008年7月完成的《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综合报告》显示,2006年度全美共授予45 596名研究型博士,分析学位获得者的背景资料发现,“出产”美国博士最多的三所学校分别是清华大学571人,北京大学507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427人。中国紧追而上的还有,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163人,南京大学155人,南开大学147人,上海交通大学144人。而对研究生导师的调查也表明,60%的导师认为生源质量非但没有提高,甚至降低了。

在环境方面,调查显示,我国高校绝大多数(占被调查总人数73%)博士生对当前的学术氛围是满意的,但仅57%的被调查硕士生对学术氛围的评价满意。这表明高校的学术氛围虽然总体不错,但依旧需要做出较大的改进,特别是学校应该尽可能为不同层次学生都创造出良好的学术环境。另有研究揭示,硕士生对研究生学习环境要素构成的评价,对学术报告和图书馆、实验室、资料室情况相对满意,但对学术氛围、专业学习风气等的不满意度大大增加[10]。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指出,“人的行为是个体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关系或结果。”学术环境具有明显的“场”效应,对于浸入其中的研究生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上述调查显示,我国当前研究生培养机构的学术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

(三) 优质资源共享促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作用机制

上文已经分析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师资队伍、生源水平、学术环境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着一定的劣势。我国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在战略选择上必须“舍弃单打独斗,集中优势力量,实施整合作战”,必须重视并实现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

优质资源共享契合了研究生开放式培养的理念,而开放式培养已被理论与实践证明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条有效路径。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系统可以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三种。由于能量是消耗性的,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如果不能及时打破封闭状态,最终将因能量耗尽而走向消亡。只有开放系统,才能够通过与外界的资源、信息与能量物质的交换,保持系统的活力。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系统只有不断加强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才能取得较高的教育质量。而从具体改革来看,无论是当前大力倡导的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还是国内轰轰烈烈开展的各类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通过优质资源共享藉以实现研究生的开放式培养均是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优质资源共享存在着不同地域范围的三个层面:一是国内高校之间的相互开放,实现高校优秀导师资源、优质课程资源、优良科研设备资源在不同研究生培养高校之间的共享。二是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社区)之间相互开放。高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业等具有不同的工作性质和组织文化,各有所长,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取长补短。三是国内外高校及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开放,实现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这是研究生开放式培养的高级阶段,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具实质性意义的举措。

二、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现状、主要形式和运作模式

(一)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现状

目前,国内对于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研究数量不多,已有的研究又相对集中于对共享途径的探讨,如遴选并推广研究生课程及精品教材共享研究新成果,鼓励境内外校际访学促进学科交叉,开放实验室、图书馆等实现科研资料共享,通过建立研究生公共教学资源网来搭建互动平台等。有研究通过对大学城研究生教育合作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指出研究生教育的资源共享可在“开放、合作、共建”三个层面上展开。从公开的文献看,目前尚未有直接针对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现状的描述,尽管这样,仍可通过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现状对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情况窥见一斑。对浙江高教园区高校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率的调查数据表明,高校实验室开放以及资源共享率较低。而对广州大学城教学科研资源共享现状的调查亦表明,目前广州大学城只是在饭堂、体育场馆这类公共服务范畴实现高校间共享和面向社会开放,在教育科研等核心领域,只处于资源共享的探索起步阶段。上述调查情况折射出,我国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现状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二)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

要促进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首先需要探讨其多样化的形式。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可分为“开放、合作、共建”三种主要类型,而每一类型又包括多种形式的合作项目。

1. 优质资源的开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的开放。课程开放是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可具体分为两种:各高校之间优质课程、特色课程和其他院校有需要的课程的开放;面向其他高校教师的开放,即将课程向外校开放,引入其他高校教师任教。二是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开放。根据统一的顶层设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可提出可开放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名称、内容、时间、时长,由有需要的学校和学生自行选择。三是图书资料的开放。研究生的学习主要体现为一种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便利、充裕的图书资料是开展高效学习的保障。

2. 优质资源的合作。即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资源开放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关合作事宜。这种合作突破了某一单项资源的限制,是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双方或多方的行为。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合作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人才培养的合作。各校利用自己的优质资源联合培养人才,可以通过访学、联合制订培养方案、互相开设课程、互相聘任教师、共同组织创新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二是科学研究的合作。通过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实现重大科研成果的突破,不仅能更好地实现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目标,同时通过科研成果的获得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

3. 优质资源的共建。优质资源的共建是进一步打破某一研究生培养单位拥有资源的封闭思想,实行各培养(参与)单位之间共同建设资源,建设成果归共建学校(机构)共同拥有和使用。教学资源共建的范围很广,如共同建设课程与教材,共建公共课教学资源库、专业教学资源库、多媒体教学课件,共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共同申报建设学位点,与科研机构或企业共建大型实验室等。

上述三种优质资源共享类型实质是由低到高的三个逻辑层次。开放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将自身资源提供给其他培养机构应用,此时是各自利用;合作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利用各自的资源共同完成某些任务、项目,此时是共同应用;共建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共同建设资源,此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实现资源共享的难度上来看,从开放到共建,其难度逐步加大,深度逐次递进。

(三)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运作模式

1. 人力资源共享模式。人力资源是指从事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人员。研究生教育可以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实现人员的互聘。人力资源共享不只是发生在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校与大型科技型企业的人力资源共享对于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物质资源共享模式。物质资源是指用于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资金的物化形式。具体包括信息资源共享、图书资料共享、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共享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建设精品课程教材、推广示范性培养方案、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等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即为物质资源共享的重要形式。

3. 综合资源共享模式。优质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对于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都不可或缺,只有二者达到资源的综合共享,研究生的培养才能取得最佳成效。在我国,综合资源共享模式已在大学城中得到实践,大学城不仅便利了开展研究生教育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共享,而且可以通过跨校选修课程、师资与导师互聘等方式,实现多所高校资源的优势互补。

4. 无形资源共享模式。无形资源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教育品牌、校风校训、办学传统与经验、学校荣誉、招生与就业渠道、校友网络等。目前,许多省市、高校利用教育部层面开展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品牌,积极开展了所在区域、单位的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等,这些都是无形资源共享的表现形式。

三、 优质资源共享引导下的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思考

通过各高校对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的改革探索,从有效共享优质资源出发,我们对如何通过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来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展开如下思考:

第一,以理念转变为先导,确立起优质资源共享的思想观念。优质资源的共享不仅仅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理念问题,没有共享的理念就不会产生共享的实践。确立起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科学理念,至少应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树立起资源意识,认识到共享对于教育低投入与高产出的重大意义。二是确立优质资源共享的理念,一般资源只能解决“有无”问题,而优质资源的共享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具有实质性意义。三是拓展对于优质资源来源范围的认识,共享不只是发生在高校之间,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和社区,由于各自不同的优势,且不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较容易形成稳定、可信任的联盟关系,而且由于其各自不同的资源特性,更容易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

第二,以政策的建立和完善为引导,拓展优质资源共享渠道。我们可以通过政策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来引导优质资源的共享。鉴于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创新性教育,是一种主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实现创新目标的教育,因此,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焦点”在于解决好“通过参与课题进行学习”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要充分利用外部(如科学院系统和企业系统)的优质科研资源,为研究生在参与课题中开展学习创造条件。二是要利用外部优质师资,实现对参与课题的有效指导。由于优质资源分散在不同的行业系统或部门,因此,有关主管部门进行顶层设计,通过政策引导,借助外力来促进合作与共享目标的实现。

第三,以多样化的合作为载体,实现共享由形式走向实质。从合作对象、合作内容、合作时间、合作形式等各方面来看,研究生的优质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改革实践表明,对于既定的研究生群体而言,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优质师资和学科平台,因此研究生的优质资源共享应着眼于这两方面,资源共享才能走向实质。关于如何共享优质师资,聘请校外专家授课是一种有效方式。而在信息技术充分发达的当今,通过网络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无疑也是共享优质师资的一条便捷渠道。据统计,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计划,目前已公开课程1550门,而2006年全世界网上公开的大学课程已达四千余门[16]。其他如研究生的国内外访学、暑期学校、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等,既在师资,同时也在学科平台的共享上收到了对于研究生培养的显著成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