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文学核心论文

文学核心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10 15:02:26

文学核心论文

篇(1)

当代新儒家耆宿牟宗三先生有道统、学统、政统三统之说(见牟着《道德的理想主义》、《中国文化的特质》等书。)道统指儒家内圣之学,学统与政统则为外王之学。他的道统若是指的宇宙人生的最高与最后真理的追求与认识,则不止中国有道统,西方或其他文化大传统也当有它们所信仰与坚持的道统。但牟先生显然把道统看成中国文化优良的特质,表现在宋明儒学(尤其是宋明心学)的道德形上学上面。他认为中国文化只有道统而无学统与政统,这是由于他把学统看成科学的传统而把政统看成现代民主政治。他的用意是批判中国历史上的现实的政治与学术,启发知性,建立科学的学术与民主的政治。但他却认为这个建立是可以自道统的‘坎陷’中开引出来的。此即是他为学者所知的‘内圣开出新外王’的‘良知坎陷说’。牟先生的这个说法经过了多年的讨论、批判与正反辩驳,目前可说有了较清楚的了解。‘良知坎陷’应该说是一个用意引起误导的说法。因为良知作为道德理性是否能够‘坎陷’,以及如何‘坎陷’都包含了需要进一步分析的问题。正确的说法是道德理性不应该取代或掩盖知识理性的发用与运作,也就是说,牟先生说的‘道德的形上学’不能垄断一切,而应留下空间给‘知识的形上学’去发展科学知识。2在此理解下,我认为更深入的说法应是:为了开出科学与民主我们必须与应该反本归元,澈底掌握人之为人的本性上的知性与良知的双行发用,而不得有所偏倚,此即我所谓‘人性本体’之‘中’。但‘人性本体’之‘中’不是静态的结构而是动态的平衡发展的过程,用传统儒家的话说,一方面是格物致知以求诚意正心,另方面又是诚意正心以求格物致知。如此方能达到孟子所说的‘尽心知性’的境地。因此我们可以对‘人性本体’之‘中’作出如下解释:‘人性本体’之‘中’就是人能执人性知意两端以见含容及超越两端之本体并以用于事与行,此即为‘用中’,也可以说是执人性之两端以求德智互用、仁智并进的全体。这种执中与用中的能力就是我说的蕴涵于知识与良知两者之后或其中的‘本体理性’。在‘本体理性’所开拓的空间里,科学与民主作为道德理性与知识理相影响与结合的成果都有它们应得的地位。道德理性与知识理性的动态的相互损益只是一种整体系统中的调整关系而已。

有关牟先生的三统概念上的分别与联系还有一个问题。中国是否只有道统而无学统与政统呢?这是涉及我们对所谓学统与政统或统的定义与理解问题。如果我们把文化传统看成是一有机性的活的体系,我们就很难想像一个整体文化中只有真理的传承而无学习方式及政治规模的理想及其传承手段。这也就是说中国有中国文化中的学统与政统,即使中国的学统作为方法学并未体系化为系统知识的来源,而中国的传统的政治文化也未革新为现代西方的民主政治。我们必须肯定,同样的,在现代西方尚未发展出现代科学与现代民主政治之前仍是有其内在于其文化之中的学统与政统。无论在希腊、罗马及中世纪时代都可看到道统、学统、政统交相影响的情状。显然,我们必须实际的区别三者,并进一步分别历史上事实存在的三者与一个文化体系中理想投射的三者应有的相对的内涵与关系。我的看法是:我们应首先认知一个传统的形成必须具有下列几个因素,即时间流程中凝聚的制度格局,可以维护此一制度格局的意识形态与价值信念,广大的社会群与知识份子的实际维护的力量与实践。从这个定义看中国文化,我们实际所面对的是一套传统历史的价值文化、学习文化与政治文化。价值文化是道统的基础。在中国历史中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并有其相关的制度与权威的支持者。学习文化从古代的六艺到后来的士子学也是斑斑在目,这是学统的体现。在所谓政统方面,尚书可说大致提供了一个政治的理性框架,但在实际政治中却无疑是权利运用的现实主义,因之制度的变革,甚至改朝换代也就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的历史的根本特征。秦代之际严刑竣法的政治变革是对战国分裂局面的整合,汉代文景之治的黄老作风是对秦的严刑竣法的订正,到了武帝采纳公孙弘之言独尊儒术,却又是整合一个大帝国的重大的政治措施:用三纲五伦的意识形态来规范和制约社会。但变革尽管变革,中国历史上的君主专制体制却从未改变。是否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的政统就此定型在专制帝王的朝代循环上呢?由于变革的存在,固不论隋唐的变革,宋明的变革,满清的变革,其中反映的显然不尽是治统的问题,而是政统与治统交相影响的问题。不但政统与治统交相影响,政统也与学统与道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是文化的统合性使然。如何辨别三者并使它们相对的独立起来,也相对的自我充实起来,这是基于理性的工作,也是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们也不能否认在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的确形成了一个传统,根植于民间信仰与传统大多数的士大夫心目中。这个政治传统流行了两千年。从今人眼光看自然是为害甚巨,它也正是辛亥革命要推倒的。3牟先生的政统是从西方现代文化经验与科学理性主义立足的,显然这不是中国传统历史事实上的政统。激起民主与科学的理性要求就是对此一历史政统的批判,同时也是对间接维护此一政统的政治儒学(三纲五常与忠孝节义)的学统的批判。用民主反专制,用科学反对儒学,的口号与价值取向是极其明朗的。这是对传统的政治(或其所形成的政统与治统)所作的批判,也是对传统的学术(或其所形成的学统)的批判。这是由于传统的儒学自汉以来都与政治非常密切的联系在一起的。这可能自孔夫子以来就种下了根。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表明学是为了从政。这从儒家来说是有理想性的学术导向:学应是知行并重,而行的最高点就是治国平天下,是用学来主导政或改造政,这却是道统了。因之对政治文化的批判与教育或学习文化的批判也不得不延伸到对道统的批判与挑战。事实上,自汉以来,更明显的是既成的政治权力利用学与道为其服务以维护及合法化政治的权力。因之,在五四时代,批判政统的同时就必须要批判学统与道统。政统倒了,学统与道统也失其依归了。但我们要问,学统与道统必须要依附一个政统或靠一个政权来支持吗?建立一个独立的学统以建立一个独立的道统,在有一个独立的道统来提供一个合理的政治规范,因之是刻不容缓的事,这就涉及学统与道统、道统与政统、学统与道统的社会功能的认定与知识份子在广大社会中的相对独立的政治与经济保障问题了。在此说的学统可以看成是知识理性的活动空间与规范,而道统则可看成是价值理性及本体理性的活动空间与规范。而所谓政统则可看成是决策理性与行动理性的活动空间与规范。

我们可以说的真正精神在建立一个植基于国家公民的新政统与一个对社会进步与发展负责的新学统。五四的知识份子是否认清这一点是一个间题。后来新儒家要作的工作是要在政治之外复活儒学的精神,对社会与文化负责,而不是要主导政治或建立政统。然而此一立场却面临了民主政治的挑战,到了牟宗三先生而不得不提出从儒术中‘开出民主’,亦即‘内圣开出新外王’的主张。首先这意味着儒家或儒术的复兴。这应是划时代的工作,绝非可能在一两代可以完成的,因为这也意含了用儒家的社会伦理教育整个社会和整个一代,然后在此基础上去实行儒治。但是这也是一个具有极端吊诡性的工作:‘重建儒术’可能意味着儒家政治哲学中的道德权威主义的复活,固不论此一道德权威主义的是非好恶是否将有害于民主多元化价值选择,4而‘开出民主’则意味着民主化与多元化的价值选择,不可能容许儒家中心主义与普遍主义的存在。当然,儒家必须凭借其自身的合理性与理论性来建立理性的权威与影响力量,而这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论说过程,犹如基督教的神学伦理所需要的不断论说发展下去一样。当然在基督教还多了一个教会组织与说教论坛。而儒家在今天却没有任何固定的论坛来作持续的发言。5为了要重建儒术而不影响民主,一方面不能不建立儒学的独立性与普遍性,另方面却还要证明及发展儒学的民主性与包容性。这方面的工作在我看却尚未完成。这也涉及到西方已建立的现代性理性与启蒙性与儒家人文主义情性主义的关联与融合的问题。为了此一关联与融合我们则又不能不从更深入的易学思维方式及本体宇宙观方面进行探索与梳理。(注:这也是我多年用心之所在。)

至于开出民主,光说没有用,而必须要行或实践,而行的要点在尊重他人权利,容忍他人差异,不强调非理性的个人权威,制度化合理化权力使用与传递。从个人作起,然后推己及人,而且要推之于全民。显然这是新儒家可以以身教以身行的。是否已做到以及如何做到都是可以讨论及检验的。再说,这也是一个学习过程,不可能从传统中国哲学中的道德典范中演绎出来的。这也是何以牟先生的‘开出说’受到多处批评的缘故。

此处再想就传统中国文化中的现实的‘政’和‘学’是与理想的‘道’的关系略加说明。传统的‘政’与‘学’及‘道’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可说密切到密不可分的地步。儒家的理想是学以致道(论语:‘君子学以致其道’--19.7),道以导政(论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于。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故一切以学为本,故论语又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1.2)6当前中国哲学中最大的问题应是如何把此三者区划开来,使其可分且又相对的独立、相互的激扬,并理顺三者的关系,务以学为本,藉以认清是非,追求真理,建立正义标准的社会功能与人格典型,方能督导政治,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也就是先要以理智为基本,作为学的开始,然后建立道德意义或价值意义的道,以作为政治规模制度建立的参考与支持准则。

以上就当前中国的文化问题提出了文化发展应努力的方向。在此框架中,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中国文化的经验基础上厘清及重建中国哲学中的真实与终极价值问题。我们不必‘照作’传统儒学或宋明理学讲,甚至也不必‘接作’传统儒学或宋明理学讲,我们可以综观历史源流在整体的理解上综合的、透视的讲。这样我们并没有与传统断绝又无须受制于传统而出主入奴。厘清及重建中国哲学的真实与终极价值问题是在正本清源,还我独立的理论的特色,还我精神的原来面目。这自然也就涉及到中国哲学的基本思维、认知与评价模式与其所形成的世界观与宇宙观的问题上。要对此有所理解则又是不透过原典与本文的研究与理解不为功的。但如何正确理解及解说原点与本文则又不能不涉及到意义与指谓的诠释问题。于是众端参观、深入理解并建立一个‘知识的形上学’与‘知识的方法学’也成了当急之务。为了达到此目的,我们也就不能不深入西方的哲学发展及其分析诠解的传统,批判的掌握它的工具性与理性能力,借以疏解中国哲学之实。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两点:一是纯粹方法之运用,如采用逻辑分析法、语言分析法、现象分析法或存有分析法与结构分析法等。二是哲学问题或哲学范畴问题的启发。西方哲学有西方哲学的问题及其范畴,也有其发展渊源与特色。如何掌握西方哲学的诸多问题及特性以开发中国哲学的内涵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我们却不可避免也不必避免,因为这涉及到理性的共通性与语言的共同性的问题。注意到这两点,我们可以说‘他山之石,可以攻错’,也可进一步说‘他山之石,可以燃薪’。在此理解中,显然我们不是要把中国哲学化约成为西方哲学的,事实上也不可能作此化约的,因为它有不同于西方的文化经验与观念发展基础。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是确认中国哲学的特性以及此一特性对人类追求真实与价值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传统及现况的种种比较、对照与关联,透过理性与现象的双重分析显现出来。然后我们可以站在对人类命运与前途的终极关注的高度立场上,进一步探讨哲学概念与范畴的融合与会流,以求建立一个包容多元超一的整体思考、认知与评价及决策体系。此一体系也可以看成是一套世界哲学,它可以是每一传统都可以接受及贡献的宇宙观、知识观、价值观、伦理观、与行为观;它也可以是每一传统可以参与与应用的宇宙学、知识学、价值学、伦理学、与行为学。它的存在与运用将能减少人类诸多文化的冲突,相反的,它能增加人类作为一个大家族的文化和谐与协作。

相对于以上所说的,我们可以把有关中国哲学发展的问题归纳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中国哲学的正确认知与理解的方法与理论的前提预设问题。我所讲的本体诠释学就属于这个范围。第二类是中国哲学内部的理解问题,包含中国哲学的主题、特色与发展轨迹及发展趋势等问题。这一范围是很广的。因为它既涉及到中国哲学史,又涉及到中国哲学内涵、主流与诸多分支与会合以及其自身的反思评价、再发展与定位问题等等。因之我是把它看成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之所在。但要解决这类问题却有不能不涉及到第一类的前提方法与理论问题,以及两者的批判与评价问题。此类问题的理解自然也不能不涉及到第三类及第四类的问题,因为它必须在世界理性网罗中定位,也必须面对世界理性网罗与人类整体理性与人性本体作出贡献。第三类问题是与西方及其他文化传统中的哲学传统对比、认同及吸取方法与概念的精华以为发展中的自我理解与自我表述之用。这可以是一种以中国哲学的发展为目的的中西比较哲学问题。最后,第四类问题则是如何寻求一个世界哲学的框架使中国哲学的优点与特色能够作出世界化与世界性的贡献。从某一个角度看,这也是超越中国哲学的历史性走向全人类的分享过程与协作发展活动。这自然涉及到沟通理性、一体多元、以及文化上的相互涵容与彼此参与等问题。我们可以把这四类问题看成四个层次,而且是四个彼此息息相关甚至循环相关的层次。对中国哲学的探讨或基于中国哲学的探讨都可以与这四个层次相应的联系起来。因之这四个层次并不限制中国哲学家自由的发挥与创造,反而可以作为中国哲学或任何哲学自由创造的分析架构。但这种发挥与创造却不能不与这四个层次联系起来才可以说是中国哲学上的创造。在这一种理解上,显然可以说第一类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因为只有与中国哲学的原始问题与思维认知评价模式联系起来才具有中国哲学的真实历史性与经验性。

更有进者,从这个问题架构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在走向系统诠释、走向中西对话后的评价与问题建构,以及走向世界哲学与应用哲学。这将是中国哲学的活力所在,也将是中国哲学的潜力所聚。

现在要问的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实质上是指什么?很显然的,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应该不只一个,也就是说不能用一个问题来范围所有问题。核心的意义是历史的根源性以及价值上的重要性,而此根源性及重要性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一直具有积极的主导与典范作用。但即使用此标准,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也不只是一个。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核心问题圈。凡是在这个核心问题圈的就是核心问题。基于此一理解,我在此可以举出我所看到的有关中国哲学理解重建及发展的九个核心问题。我在此不拟细加分析,只是依照我的内在的分析以及已作的研讨工作与论述,以一定的历史性与理论性的综合评价所订的重要性次序排列出来。

一是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及其体证的宇宙论的源起、特质与经验基础。

二是中国哲学的内部的学派分疏与整合,以及中国哲学思想史的发展问题。

三是中国哲学中的基本存在、真实、价值概念等范畴与观点的分疏与统合问题。

四是中国哲学中的终极关怀及其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问题。

五是中国伦理学的分歧性、整体综合性与整合化问题。

六是中国社会发展模式及中国历史哲学的现象与本质问题。

七是中西哲学不同层次的对话、对比、沟通与融合问题。

八是中西文化中的价值与抉择行为的冲突与融合问题。

九是世界哲学的发展以及中西哲学的相互定位问题。

显然,这九个核心圈问题的提出是以建立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与整体性为潜在目标。它不一定是充分的列举,但却是必要的列举。因为它与我说的建立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与整体性的目标是密切关联的。其次我并没有特别提出那一家或那一派的实际哲学问题。但我可以举出我所思考过的或论述过的中国哲学问题作为说明的例证,以为对此等问题关心的学者作为参考。

相应于一我曾提出回归周易哲学以建立一体多元的思维模式与‘观的观点’的宇宙观与学,并为中国哲学史的原点问题作了建构。

相应于二我曾提出‘易之道’与‘道之易’的分疏以确认周易哲学与儒家及道家传统的关联与儒道两者之间的相互定位。

相应于三我曾提出‘本体诠释学’中本体理性兼含根本有关意志与理性/道德与理智/价值与知识/道德理性与知识理性的冲突与谐和/分疏与统合的辩证过程与结构问题,并探讨朱王哲学的一致性与完备性问题以回应牟宗三哲学。

相应于四我曾探讨儒家哲学中的自我与自我修持的动态可行性及其限制的克服问题,并与西方犹基体系的超越形上学与神学的给与、付出与负担作一比较。

相应于五我曾就中西伦理学发展史比较以作出融合德行、责任、功利与权利伦理学的整体化建构并借以说明儒学的发展潜力。

相应于六我曾就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探讨了中国的历史与社会特质,并对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发展作了评述。

相应于七我曾就中西哲学中一切重大问题作了批判与分析性的对比与评价,涉及西方哲学家柏拉图、来不利兹、休谟、康德、怀德海、蒯英、海德格、德利达等等。

篇(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概论》课程教学方法论 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必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概论》课程教学。这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感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从而深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的现实意义;就是要使广大学生在教师渊博的知识传输中熟悉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增进他们对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的社会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从而时刻成为先进文化的方向和旗帜;就是通过活化教学内容和实践课程,增进同学们对于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情感认同,使传承优秀民族精神的理念融入大学生的意识、品格、和气质之中,使力求创新的时代精神成为大学生的价值诉求,从而充分调动大学生群体的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帮助他们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就是要利用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要求融入在细微的、常见的生活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总结、自己领悟、自发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另一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概论》课程的德育目标党的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在改革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党立足实践、总结经验基础上凝练出来的,也是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进一步切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概论》课程的备课过程中,应该把德育目标与这三个层面紧紧相连,要求教育者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过程中应该以此为基础,将学生是否实现这些要求作为课堂理论教学效果和实践性教学效果的评价依据,从而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实现在教学内容中有价值观的体现,通过教育者的身体力行传递出的信息导向,增强受教育者对其提出的践行要求的信任度,从而实现思想的共振。 二、融入《概论》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教育方式创新思考 为进一步优化课堂效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改革,我们必须直视课程教学实效性不高的现实,通过课堂教学增进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融入《概论》课程教学为契机,在教育方式的创新上多做思考。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概论》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的教育方式创新,不仅是引领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大众文化的需要,更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客观要求。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即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系统的理论,其自身有着极强的层次性、巨大的包容性、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能够统摄多元、规范多变。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当前大学生群体具有不同的社会家庭背景、不同的价值需求、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和不同个性特征,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群体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求融入的方法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融入全过程可以运用价值体系来指导,选择学生大众接受教育的各种工作方法、路径、载体等方面的发展走向,极大地提升教育的针对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的向前发展提供有利因素。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概论》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的要义在于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其重点在于方向主导、内容框定及方法转化。“融入全过程”的价值转化,至少需要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核心价值体系到大学生群体大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化,主要解决理论过渡到教育实践的问题;第二阶段是大学生群体大众思想政治教育到大众价值观的转化,主要解决由内容转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实践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核心价值体系是理想信念的彰显、是价值标准的准则,是道德规范的体现,是内容丰富、层次鲜明的,“融入全过程”也必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简单的价值灌输和传授已经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转变人们的思想或实现价值诉求的转化,必然要通过教育的过程来实现。因为作为教育对象的人,毕竟是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③是有个性和差异的,是活灵活现的,是追求尊严和人格的,而不是“片面的、抽象的人。” ④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概论》课程教学全过程,不仅仅需要我们在理论上进行一步地探讨,需要高校教师在更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总结感悟,更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情感需要,从而与时俱进地创新融入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探索出更多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实现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增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和吸引力。 作者:李宗艳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篇(3)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对我国文化传统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2006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传统,同时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是对我们党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之后在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在2012年11月中共十报告中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决定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独立实践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在于促进人自身全面的发展,就在于用这一科学理论提升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融会贯通的。它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是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方面。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就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而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将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信仰、知荣辱、热爱祖国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青年和祖国未来的接班人,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是相一致的,由此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同志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也提到了青年应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他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住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大学生有自己的理想,而这一理想就是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要在当代让大学生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改正其错误的信念,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盲目攀比等,引导大学生为自己和祖国的未来而不懈奋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之二是培养大学生有自己的信仰,而这一信仰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自己,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实现中国梦。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条件下,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影响下,我们更应该坚定信仰,坚定的走马克思主义道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之三是培养大学生的荣辱观,顾名思义,这里所指的荣辱观就是“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就是要让当代大学生知荣辱,学做人,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是我们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只有他们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之四是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提到,要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只有热爱自己的祖国,才能为她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前提离不开树立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发展,并一直用它来严格要求约束自己的优良传统,是巩固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手段。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是用来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年轻人的重要手段,是培养一大批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建设者和爱国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坚定信仰,怀抱理想,爱国创新,知荣明辱的品德。而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完全一致的。其次,大学生是高素质、高文化水平人群,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比较全面迅速。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所以在大学生中间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在日后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成为中华民族建设道路上最重要的主力军。最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具备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优秀文明,进而他们会把这些优秀品德传播到全社会,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民展开有重要推动作用。大学生在校期间,已经接受了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他们会在日常生活及以后的工作中,会把所具备的政治理论介绍给身边的其他人,这样就带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和推进。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这一传统法宝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统一思想最有效的途径,也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有效的途径。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一个对精神世界进行培养的过程,也是一个全民共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对人民群众进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对象是人,其职能就是做人的工作,通过耐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告诉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理解、认同和接受,进而通过长时间的教育和吸收,内化为自己心中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并通过持续的教育逐渐扩展成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从而激发人们自觉地、自愿地、积极地投身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去。就像同志在北大讲话中提到:“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高校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实践工作,对于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提高人们的价值认同,对于整个名族振兴,其重要性可想而知。那么,广大青年该如何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在北大座谈会上也提到了一些方法:“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掌握多种专业的教育方法,如:激励教育法,疏导教育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综合教育法,并不断进行检测评估,注意因材施教,对不用人采用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便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教师承担着最神圣的使命,要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校园网,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站,也可以开展网上教育,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

三、总结

篇(4)

(一)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然诉求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在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随着我国的社会发展,一些在社会转型期必然出现的社会问题暴露,高速度的发展也使一些西方国家开始产生不安,甚至以各种途径进行干预,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具有矛盾性和多变性。同时,大学生群体社会经验尚浅,有着少年的冲动,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前卫性和多变性的特点;但他们也具有一定理性思考的能力,并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受,具有明显的自我意识和从众心理。因此,当代大学生亟须增强辨别力、洞察力与判断力,理清价值观取向,以面对社会中良莠不齐的社会现象与繁复多样的文化思潮的冲击。

(二)是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正如讲话中说的那样:“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富强祖国的历史使命,这就需要当代大学生具备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和社会的需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大学生群体的独特性,决定了他们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能够提供系统的教育框架和原则、清晰的教育方向和原则、科学的教育方法和途径,能够使当代大学生明确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提高社会责任感,真正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三)是国家稳定、和谐发展的必然需要党的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凝练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这样的思想内核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以先进的价值观念引领社会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就是要使当代大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塑造和巩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信仰;就是要引导当代大学生理智判断各种社会思潮,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稳定,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稳定、和谐、文明发展。

二、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思想渗透的路径

(一)通过显性教育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显性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组织实施的,直接对教育对象进行公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规工作方式的总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主渠道。这种教育形式目标明确,直接正面,具有权威性高和时效性强的优势。由于显性教育强调灌输原则,传统的显性教育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往往注重灌输,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造成学生在心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排斥感,致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少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必须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显性教育的优势,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主渠道作用,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

(二)潜移默化教育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以潜在的、较为隐蔽甚至是无意识的形式,或者通过受教育者生活的特定环境,使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会有一定的效果。潜移默化教育具有无意识性、渗透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作为一种更加隐蔽的教育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充分体现理性、贴近人性的教育模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教学效果差的情况比较普遍,认真听讲的不多;一些学生对理论课不感兴趣,认为不解决实际问题等。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还需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由被动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成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三)充分重视价值观的教育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路径,要充分重视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工作,理性梳理和掌控当代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的内在规律。 对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规律,要加大力度探索,并在人员配备、资金供给、环境创造等方面对此项科研活动予以配合,积极保障科研活动过程中调研对象的调配、资料的收集整理及社会资源的整合等等。要创新教育方法,不能再延续价值教育的传统方法,应当突出其核心,重视主流地位的建构,形成全覆盖、多渗透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体地位,不断拓展现代语境下价值观念教育的科学结构和内在特点。要善于总结已经取得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从未知、初探、认识到再认识,以及内化、完全内化的规律性,努力实现教育方法从外层“灌输”向大学生自觉“内化”的转变。

(四)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有机地融人教学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的大众化接受。比如高校思想政治课可以巧妙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课堂教学的适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有机结合起来,使理论内容与时俱进,带领和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认识、总结和深入剖析社会现实热点问题,使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情感追求与理性认同。要努力创设出师生情感、求知探索精神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五)注意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注重整合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该在得到全社会支持的背景下进行,让高校学生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以社会的力量帮扶他们成长,影响他们的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和主体信仰的理解认同和判断选择。通过塑造社会典型人物形象,起到先锋模范表率的作用,让大学生耳闻目睹典范的言行,从中汲取经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一时代的主流价值感召大学生趋向社会认可的道德规范,促使大学生从道德他律转向道德自律,在社会道德共契的基础上,塑造当代青年人的马克思主义道德人格和生活准则。

(六)开辟新的教育途径积极创建多彩的校园文化要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路径,积极创建能够提升素质、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营造文化氛围的大学校园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载体,采取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全力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引导和塑造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启迪和培育。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多样化的媒体资源,如校园广播、校园网、校报等。努力上进的求学事迹,互帮互助的典型案例和品学兼优的人物事迹应当成为宣传的主流思想和重要内容,唱响社会主义校园的主旋律,扩大核心价值普及范围。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路径,要有效利用当今信息社会的强大技术手段,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开辟新的教育途径。高校应当在建造大学网络系统方面不吝其才,比如校园网的建设,以及互联网的应用,或者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手段,在校园里面弘扬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主旋律,营造氛围,让大学生时刻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的浓郁氛围。

篇(5)

1、以理论为基础,注重实践探索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侧面的价值准则,这也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主席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这是我们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方向。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以理论为基础,在理论的基础上注重与实践的结合,加大对实践的探索,来进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

2、提高教师的素养,做好模范榜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这一职责首先是教育目的的要求。作为教师,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着学生。古语言“亲其师,信其道”。在社会转型期,微时代的背景下,各种价值观冲突矛盾,教师的模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一定要身先士卒,做好榜样。在课堂上,要有专业技能,在课堂外,又要有高素养,自身有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所以,要想做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首先要保证高校的教师的素养,起到示范作用。

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

1、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育途径在微时代的背景下,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观碰撞冲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教育理念教育大学生,在此基础上,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大胆创新教育途径,通过新的教育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在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教育工作者应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找到自己的工作优势和角色优势来开展工作。除了第一课堂的思想教育理论课程外,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学生活动来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寓教于乐,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进来。比如微摄影,微音乐,微文章等活动,来丰富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展现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促成一个良好的价值观氛围。在开展课外活动时,应该秉承着几点原则。第一,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比如举办“宿舍文化节”,设计微摄影环节,让学生自己拍摄宿舍生活以及校园生活,展现活力四射的精神面貌,起到示范作用。第二,注重社会服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比如举办环保服装设计大赛,暑期支教活动等等。并用视频记录下来,在活动结束后放于网络,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让学生能够通过视频了解支教生活,从而培养一种服务意识。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在活动的策划,执行,总结等各个环节,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引导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从而达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利用新媒体,开创新的教育模式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首先,高等院校应该建立本校及各系部的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并由专职人员管理。通过微信和微博新的工作通知,以及其他的相关文章,引导学生的舆论走向。微信公众平台以及官方微博内容应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的新通知,使学校通知能够及时传播。第二,学校的各项活动宣传,吸引学生参与其中。第三,优秀学生的事迹,从而起到模范榜样作用,引领好的价值观念。第四,学校发生的一些不好现象,及时遏止并加以批评。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第五,一些励志故事,鼓励学生多学习,多思考。同时,应该鼓励高校辅导员以及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等人员开通微博微信,通过新媒体融入学生生活,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并通过网络平台关注学生的最新情况,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微时代下,学生在各个社交平台上活动频繁,辅导员应该多关注学生的状况,并把虚拟网络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微时代下的新媒体给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便利条件,应该紧紧抓住,通过新的教育模式来引导学生,开展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

篇(6)

一、《应用生态学报》是中国生态学方面的一本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本刊主要报道应用生态学领域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与科研进展,反映我国应用生态学的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跟踪学科发展前沿,注重理论与应用结合,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与人才培养。

内容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渔业生态学、海洋与湿地生态学、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生态规划与生态设计、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生物入侵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学、流行病生态学、旅游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管理等。

二、《生态学报》(半月刊)创刊于1981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我国生态学及生态学各分支学科研究领域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本刊宗旨:报道生态学领域最新的基础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推动我国的生态学研究发展,培养造就生态科学研究人才,为知识创新服务,为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服务。

三、《生态学杂志》主要刊登生态学领域有创造性,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反映中国生态学的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报道生态学的科研成果与科研进展,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促进中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篇(7)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简称ERP)沙盘仿真实验是瑞典皇家工学院KlaMellan于1978年开发的课程,在20世纪80年代初使用于我国高校的MBA教学中。目前,沙盘演练既是世界500强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必备培训课程之一,也是欧美商学院的EMBA培训课程。ERP沙盘教学是在预设的市场环境和经营规则下,由一组企业进行协作和对抗的经营模拟。沙盘教学主要涉及企业战略、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生产运营管理、生产能力规划、物料需求计划、资产投资规划、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团队协作与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企业的职能部门和管理操作流程全部展示在沙盘的盘面上,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的模拟运作,体验复杂、抽象的经营管理理论。课程开始之初,全班按照每小组6名成员分成若干组,每组代表一个企业,组内成员分别担任总裁CEO、财务总监CFO、市场总监、生产总监、采购总监及财务助理等角色,共同经营企业。每个企业经过相同的初始条件和起始年经营后,进行自主经营,在完成6-8年经营活动后,最后生存下来的公司以所有者权益和利润率两个指标分出胜负。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是课堂主体;教师只在讲解运营规则和模拟经营初始年中扮演引导者角色,其他时候都是工作者和配合者。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学生在“体验—分享—提升—应用”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目的,体验游戏的乐趣和竞争的残酷。为了实现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小组成员在模拟经营的过程中集思广益、交流合作,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升。

二、企业资源计划沙盘教学设计对农经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更新教学理念,培养交流与合作能力

企业资源计划沙盘教学模式同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有很大差异,前者是学生在既定运营规则下,以小组合作方式模拟企业经营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配合者。一个团队由6名学生组成,每个人既各司其职,各个岗位之间又相互贯通。CEO是团队的总负责人,需要不断协调成员间相悖的观点;持不同观点的成员也要说服其它成员以获得赞同,最终的决策需要组员充分讨论后,服从最优决策,从而使整个团队获得更好的业绩。团队成员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辩论演讲能力;个体在服从的过程中培养了以大局利益为重的妥协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二)整合教学内容,提高自我学习和数字处理能力

“企业资源计划”课程共48学时,其中理论讲解4学时、实训44学时。教师需要在课程初始阶段简单介绍运营规则,使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掌握并具体运用规则。按照规则中市场开拓、生产线购买、产品研发、产品生产、融资、折旧等明确的规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涉及很多财务计算与运筹决定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课下自主学习,从而参照运营规则反复练习以实现科学规划和开源节流。学生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都要填写财务报表,包括综合费用表、利润表及资产负债表等,有助于锻炼会计原理实践操作能力与数字处理能力。在目标驱动的教学方式下,学生除了掌握财务知识,还会主动学习运筹、管理、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不仅在操作和学习中达到融会贯通,还提升了学习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实现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革新能力的融合

企业资源计划沙盘教学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在模拟经营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岗位和职责,并通过亲自参与和操作体验来了解知识。在实训中,有的小组因为订单量过大而完不成任务,不仅被没收订单还遭受罚款,有的小组因为广告投放策略不对使得订单量减少且库存产品积压,此时,小组间可以开展合作,实现互通有无、互利互惠,这种权变思维方式不仅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前提,也是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总结和积累的经验。这些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开放度,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适用于任何角色、任何岗位及任何时候。

(四)改革考核方式,提高文字处理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

考核评价是项目化教学的重要环节,“企业资源计划”课程的考核内容包括经营结果和课程论文两部分,其中,经营结果的成绩占60%、课程论文的成绩占40%。经营结果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团队整体得分,包括经营过程中的违约情况记录、以利润和所有者权益为财务指标体现的经营成果;课程论文是以学生个体为单位撰写的内容,能够训练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和基础办公软件操作能力。所有小组的经营结果按总成绩进行系统打分后,由组内成员进行二次分配,分值由学生本人、小组CEO及指导教师三部分打分组成,占比依次为20%、40%、40%。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有利于学生确立公正的衡量标准,从而客观地看待人和事。每组的CEO需要在课程考核结束后进行总结和点评,内容包括经营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组内成员的表现、组际之间的合作和竞争、课程考核方法和结果等;组员可以对运营过程发表个人意见,交流经验,既加深了课程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