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10 16:45:33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篇(1)

[关键词]典型人物;形象塑造;审美价值

文学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是以现实生活为源泉,经过创作者的提炼、集中和创造,以具体可感的、概括的,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完整表现与再现、个别与一般的塑造过程,饱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和审美观点,而再现于作品中的具有美学意义的生活图画。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作家必须用“思想”来美化“天物”才能成为艺术品,“倘其无思,即无美术”。他还说:“刻玉之状为叶,髹漆之色乱金,似美,而不得谓之美术”,也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电视剧《名校》以一所著名中学在成立理科班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波折为线索,深刻思考当前独生子女教育乃至整个学校的教育问题。将视点聚焦在了独生子女的中学教育上,着力塑造了三代人:以杨乃农为代表的祖父母辈的人;以张一白为代表的父辈人;以张目、佟止非和左昊为代表的独生子女,用还原真实的手法表现现实生活。

张一白,一个理想化的新时代的教师典型。他儒雅、豁达、睿智,善良,见解深刻、能弹钢琴,会一口流利的英语,能文善武。在学生面前他要把自己变成严师,教育好叛逆的学生;在学校领导和家长方面他也要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试图让学生得到全新的科学教育。这一艺术形象近乎完美,让观众叫绝。

第一,张一白形象的艺术魅力来自他的真实性。

这是艺术创造的原则,更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核心命题。是对现实的真实描写,通过卓越的个性刻画揭示出更多的政治和社会的真理,体现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符合历史尺度的真实性,历来是典型塑造的最高追求,也是典型具有艺术魅力的第一位元素。巴尔扎克说:“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于是,读者便会为典型的真实性拍案叫绝,形成一种震撼灵魂的审美激动,产生一种刻骨铭心的艺术感染,使人终生难忘。

正像张一白的扮演者马跃说的那样:许多老师都能从张一白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在剧中,乍一看张一白有些玩世不恭,说话很幽默甚至还有些尖刻,他善于出怪招、险招,完全不像一个人们想象中的教育工作者,然而他却是将个人的前程和身家性命都搭上,立志在理科班搞改革的进取者,正因为如此,使得他的形象越来越高大,根在观众心中也扎得越来越深。在推行“矫正教育”中,被认为是“魔头”,不顾自己女儿多次带头闹事,罢考、罢操、绝食……对此,他毫不退让。当学生们饿着肚子在长跑时,一个个倒下了,张一白却紧紧盯住自己的女儿,严厉地大声命令:“别人不跑可以,你必须跑完。因为你带头捣乱,你不跑所有同学就都别想吃饭,这是你必须付出的代价”,张目流着眼泪跑着,张一白带领学生齐声朗诵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张一白终于取得了一次胜利。

第二,张一白形象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它合乎理想。

黑格尔说:“艺术可以表现神圣的理想。”所以,他把典型直接称为“理想”,并且认为它高于自然中的原型。这是因为典型是“从心灵生发的”,“在心灵土壤中长着的,受过心灵洗礼的”,“符合心灵(愿望)的创造品”,这“比起任何未经心灵渗透的自然产品要高一层”。这里所说的“理想”,实际上就是人类的审美理想,而典型便是人类根据审美理想的范型模式创造的艺术至境形态,它已不是自然形态的东西,而是合乎人类心灵愿望的审美的升华物了。

自始至终关心救助当志愿者时结识的房东患有重病的孩子,并自掏腰包接孩子来城里动大手术。深夜里和学生们一起看星星,领着孩子们在心灵的天空自由翱翔;他忍受着不被理解的痛苦,坚持做学生的意志品格训练。在他的身上能看到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他有足够的耐心面对问题学生,他坚信“没有坏学生,只有犯错误的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他以自己的这种信念身体力行,苦心孤诣,终于感化了以左昊为首的问题学生,也感动了身边的教育工作者,感动了家长。在他不得不离开时,孩子们最后自发地补上他布置的劳技课植树作业,并全体背沙袋自罚站在沙场上含泪请求张老师留下来――他们真正接受并爱上了他,也真正懂得了老师的苦心,认识到了自己的任性和错误。这一形象近乎完美,虽然是文艺作品塑造的典型,但他却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改革者、新型教育家的榜样。

第三,张一白形象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新颖性。

新颖性就是典型塑造的独创性。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画廊里,绝不允许重复。别林斯基认为: “在真正的艺术里,一切形象都是新鲜的,具有独创性的,其中没有哪一个形象重复着另一个形象,每一个形象都凭它所特有的生命在生活。”

在以往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模范教师形象都是兢兢业业、呕心沥血,甚至献出生命,而张一白的形象则不同:他有着时代的、独特的新颖性,从他的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到,矫正教育第一课是教学生会“吃”。即让学习轮流到食堂“助厨”,这就是“学会生存”。他让学生时刻背着4公斤重的沙袋,学生们不得其解,观众也在猜测张一白的用意到底是什么。谜底后来被揭开:目的是“感受生命的诞生过程”,切身体验母亲10月怀胎的艰辛,知道自身生命的由来,他含泪告诉学生“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一辈子也报答不尽的”,从而增进对父母的爱,其用心之苦令人信服。张一白很强调让学生“学会做人”,他认为连怎样做人都不会,怎能成为栋梁之材?“学会学习”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单纯追求分数。“分数”仅仅是学习的一点点结果,而不是学习的主体和本身。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篇(2)

关键词:中国动画电影;视觉造型;艺术特性

引言

随着世界动画的行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动画产业也呈现出发展迅速的态势。但是当前我国动画产业的视觉造型设计严重缺乏娱乐性和时代性,在最近几年中国的动画里,几乎找不出具有代表性的角色造型,究其原因主要是是大部分作品没有突出当今的时代性,角色性格设定不够鲜明,角色造型和动作设计显得低幼化,视觉审美效果和文化感染力较弱。如何提高中国动画设觉造型的水平,建立中国动画电影特有的视觉语言风格,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动画艺术诞生的主要魅力在于其娱乐功能。优秀的动画形象给我们带来了不寻常的乐趣和视觉体验,正是这些具有独特个性特征的动画形象,伴随着一代代人的成长。一部动画作品如果没有鲜活的动画角色形象,它不会产生令人难忘的视觉效果和艺术魅力。动画造型创作的关键不仅仅是绘制出角色,更重要的是给每个动画角色赋予独特的活力和艺术魅力。如何实现中国动画行业整体的繁荣和蓬勃发展,是业界近几年以来一直争论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动画从业者的想法都侧重于创造完美的动画产业链来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现在更根本的问题是提升动画电影的艺术魅力,提升中国动画电影造型创作的水平。中国动画电影的视觉造型设计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完善和发展,从而提高国产动画电影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1完善受众群体的划分

动画电影不应该简单地等于儿童电影,而应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电影艺术类型,动画电影是通过特殊的叙事和动画角色来进行表演独特形式。中国动画片一直以来以儿童电影和赋予教化意味的电影为主,附有很大的说教意味,从而导致了受众群体范围较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动画电影的发展和创新。例如当前收视率较高的动画《喜洋洋与灰太狼》、《熊出没》等影片在角色设定和人物视觉造型的设计上都偏向于儿童观众,影片中的角色性格塑造和动作设计,也仅仅局限于儿童这一受众群体范围。当前,中国动画造型形象设定较为简单及动作概念化,忽视了陪同儿童观赏电影的成年观众审美的需要,忽略了更广泛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无疑将影响整部影片的商业和艺术价值。杜夫海纳曾说过:“只有当作品成为审美对象时,它才真正成为一件艺术品。电影所展示的各种系列审美现象也需要有审美知觉的参与,才能真正上升为艺术的审美现象[1]。”因此,我国动画电影在进行创作之前应该考虑到受众群体的范围,设计出为更广泛受众所能接受的动画角色造型和动作,这样才能在艺术上和商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2创作题材多样化发展

日本和美国的动画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将故事创作的主题延伸到、传统电影领域。例如日本动画影片《千与千寻》(见图1)、《借东西的小人》,美国的《超人总动员》、《疯狂原始人》(见图2)等在动画创作题材多样化的前提下,塑造了很多经典的家喻户晓的动画角色形象.这些动画电影已经远远超出了儿童电影题材的局限,运用电影的视觉语言形态来重新改写受众对已有常规动画作品的认知。因此,在中国动画电影创作中,更应该改变动画片等于儿童电影陈旧观念,积极发挥动画电影创作主题多样性的艺术特色,从而扩大动画电影创作的主题范围和内容,提升动画电影创作艺术魅力和商业价值,推进中国动画电影产业能更加快速的发展。对于创作者来说,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生活是非常有必要和非常有价值的,动画师是通过动画角色传达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的创造者,动画师创作情感是建立在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基础之上。当动画创作者创作动画形象时,首先要从现实中寻找创意素材,通过观察各种人物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分析欣赏对象的性格及特征,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进行题材的加工精炼,并努力用动画角色造型传达出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体验,最终以影视动画作品来满足观众的审美和心理需求。动画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视觉造型艺术形式,具有娱乐、教育、商业等功能,这些功能的细化需要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美国动画创作者能够创造出经典的动画形象,因为他们非常注重观察自然,欣赏生活,从中寻找创意元素。例如在动画电影《狮子王》中,为了创造一个生动的狮子形象,美国动画创作者长期居住在非洲草原,与狮子一起生活,认真观察它们的行为,每一个动作和气质的情感变化,最终创造出一个形象鲜活生动的狮子形象。再如动画影片《功夫熊猫》为了体现中国特色,在影片的题材创意中灌输大量的中国元素:武术,大熊猫,风景,太极,寺庙,针灸等等,这一切都不是创作者的虚构,必须经过动画创作者深刻的生活经验和艺术加工,把经典形象如此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动画风格是带有明显的艺术家的个人艺术情感的,动画创作者在动画角色造型的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情感感受赋予动画角色形象,从而传达给受众。因此,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将有助于创作者更加富有激情的创造,最终通过题材多样化的剧情和鲜活的动画造型来传达给受众。

3艺术表现形式的科技性体现

目前,全球化趋势已渗透到世界各国的发展中,在世界的动画行业中形成了新的国际化文化背景,这也意味着中国动画全球化的到来。但中国动画的应对能力显得明显不足。中国传统动画中的水墨动画由于其造型飘渺富有意境,曾多次获得国际赞誉,如《三个和尚》(见图3)、《小蝌蚪找妈妈》(见图4)等。而在当代整个中国动画电影形象中,有些动画电影在场景设计、人物造型和剧本设计中都展示出了对美国迪士尼动画电影模仿和剽窃。例如国产动画片《汽车人总动员》,因侵权迪士尼和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经典作品《赛车总动员》,最终被告上法庭并赔偿一百余万元。没有创新和科技性的渗入中国动画角色造型很容易失去民族艺术特色,最终会使中国动画电影在造型和表现形式上的艺术多样性丢失。目前,3D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动画视觉造型形式创新充分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动画造型的艺术魅力得以新途径展示,激发观众的审美兴趣与观影感受。我们可以说:“文学和艺术与内容不可分割,最终是作者的审美感受;在形式上是不可分割的,最终可以感受到具体的形象[2]。”观众对动画艺术的关注是其具有独特的造型艺术魅力,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新世纪新形势下的文化背景,中国动画不仅要着力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而且要灵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视听艺术语言等,充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4视觉语言的多样化

在动画作品中还需要发挥动画片的艺术特色,除了静态的视觉造型设计,在动画中还要体现运动镜头的流畅感和节奏。运动是动画中重要的艺术元素,体现了时间、空间、运动节奏、运动轨迹、节奏和光效等艺术形式的视觉造型,其视觉表现形式远远优于传统电影,具有视觉语言多样化的特点。在中国传统动画片《大闹天宫》中这种动画视觉语言的表现非常明显,特别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片段,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效果绘画意境的追求,同时还渗透了中国戏曲追求的节奏韵律,整体设计的形象生动的刻画了向往自由而不守规矩的角色造型。而目前国内动漫角色造型及动作设置僵硬,节奏感拖沓,运动不流畅生动是中国动画电影近期普遍存在的缺点。因此,只有更好地利用电影的视觉创作特点,才能真正发挥动画电影艺术的特色和魅力,全面提升动画电影视觉语言形式和电影质量,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动画电影作品,这也是中国当代动画电影最紧迫的任务。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精华所在,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享受可以感染全人类。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3]。”艺术无国界,只要是充满民族个性特征的东西都是可以打动人的,这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在动画造型的设计中也有许多借鉴民族元素而成功的例子。例如,美国迪士尼经典动画《花木兰》中,剧本设定和角色及场景造型设计都借鉴了中国民族文化传统元素,最终影片在艺术和商业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全球化趋势已渗透到世界各国文化的发展中,正全面而又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现状,建立起来了全新的文化语境。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全球化的形势转变意味着新发展的到来,为了使国产动画产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将新的环境下的挑战转变为对自己发展有利的因素,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动画产业才能重获新生而获得巨大的发展。正如法国艺术家丹纳所说:“完美的形式应是深入到内容并赋予内容以生命、而非给内容以外衣和修饰[4]。”我们要让国产动画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魅力和价值,不仅被中国观众所接受,而且受到世界大多数观众的喜爱。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用现代视听语言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带入到新时代的文化语境当中。总之,通过各国优秀动画角色设计的视觉语言,可以学习到优秀的创作经验,借鉴优秀动画家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技巧,将整理出的方法应用到国产动画创作中。

5结论

总之,建立全新的动画角色造型的创作思维,有利于我们国产动画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拓宽动画专业的创作视角,丰富视觉造型的表现形式。同时,动画角色造型的成功所衍生的动漫周边产品将蕴藏着巨大的消费市场,也会带动动漫产业的良性发展。只有以动态有效的方法进行动画造型的视觉表达,为动画角色设计的展现方式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才能提升国产动画影片的艺术魅力和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7.

[2]王世德.影视审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82.

[3]鲁迅.鲁迅书信集(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46.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篇(3)

浅论民间艺术语言在动画表现中的艺术魅力 更多 精品 源自 3 e d u 教 案

论民间艺术语言在动画表现中的艺术魅力 民间艺术作为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散发着熠熠的光辉。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创造。民间艺术的

论民间艺术语言在动画表现中的艺术魅力

民间艺术作为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散发着熠熠的光辉。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创造。民间艺术的很多艺术形式,都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比如皮影和剪纸,其造型简约而不呆板,夸张但不怪异,统一中富有变化、形象夸张大胆、情趣诙谐幽默而不拘泥于现实情景,这些艺术的表现手法,都值得当今的艺术创作者们深入研究和探讨。这当中,又可以发现很多与现代动画渊源颇深的艺术形式。

民间流传的走马灯、木偶戏、皮影戏,就是现代动画艺术的前身。

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形象,是我们今天动画创作的有效手段。中国本土艺术造型语言非常丰富,但如何能成为动画造型形象,使之把传统的本土文化符号转化为一种倍受当代人所喜爱的艺术形象,尤其是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创新的动画语言,应该深入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借鉴水墨画、剪纸、木偶、皮影等本土艺术造型语言的塑造创作动画片都比较优秀,我们曾经有过十分优秀的动画片,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例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骄傲的将军》等大型动画片在形象设计方面毫不逊色于同一时代的迪斯尼动画片。因为它既不同于迪斯尼的造型风格,又不同于日本动画的传统风格,是一种带有中国特色和民族个性风格、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动画形象。这些优秀动画片都是从民间艺术中吸取了大量有益的成分,使作品具有极强的形式感和民族特色,至今仍是我国动画乃至世界动画艺术的经典范例。

动画借鉴传统造型形象有利条件较多,因为几千年形成的中国本土艺术语言比较恒定,有着深厚的受众群体。从文化传承的血脉上是无法割断的,尤其是艺术造型元素突出,有较强的包容性,承传着文化脉络的基因,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多重因素。本土艺术具有较强的审美意义,其造型形象有待开发的潜力是巨大的。如何把这些无形的资源开发利用好,适用于动画(角色)形象造型之中,应该说是创作当代中国动画产业的核心任务。动画(角色)形象在整个动画片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一部好的动画片必定有好的造型形象才能充分传达出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好的动画(角色)形象不仅具有艺术性,而且具有的商业性,它已经成为商业运作的媒介和形象代言。时下具有重要影响的动画(角色)形象大都出自于国外,如米老鼠和唐老鸭、史诺比、凯蒂猫、狮子王、超人、圣斗士等,这些动画形象影响了中国的新一代人。近年来,中国的动画片产量逐年增大,技术力量也逐渐增强,也产生出了许多着名的动画(角色)形象。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要创造令人喜爱的中国动画形象,必须从民族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从中寻找审美语言、造型风格和艺术符号,走民族化的中国动画造型之路。

动画作为形象的文化传播形式,不仅仅是一个影视艺术形象,它还通过一系列后续产品的开发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民间美术是一种大众文化,动画同样是一种大众的文化。民间艺术是滋养我们艺术的乳汁,是我国文化血液中的精华。它具有更广泛、更普及、更有生命力的特点,因此更能体现并保持最根本最朴质的民族特征。因此本土动画形象也应该承载民族文化语言体系与符号系统,以传达角色性格、个性特征与故事情节,其气质个性、动作举止、外在形式都应散发出民族文化气息。

我国民间艺术造型创造了一个奇异、欢乐、充满幼稚而又迷人的想象、夸张和幻想的世界。这种想象与夸张主要表现在造型不求肖似,多夸张局部特征,保持与物象更远的距离,往往把几种物象的造型因素组合在一起创造新的形象。如民间的布老虎突出虎头,似人似猫,色彩鲜艳,虎的凶恶和力量消失,代之以漂亮、好玩和有趣。08年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是中华民族多种象征形象的组合,这种创造的新形象更典型而内涵丰富,令人印象深刻;另外民间艺术造型还表现在造型形态不受时空

似猫,色彩鲜艳,虎的凶恶和力量消失,代之以漂亮、好玩和有趣。08年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是中华民族多种象征形象的组合,这种创造的新形象更典型而内涵丰富,令人印象深刻;另外民间艺术造型还表现在造型形态不受时空常规制约,民间美术造型常用二维空间来表现三维空间,把人物表现成多面,把动物表现为多头,民间剪纸表现房子时并不按近大远小的透视法则,而是将房子的四周平面展开,呈放射状,互不遮档。创造者们不会用静止的眼睛去观察物象,他们不仅能将一个物体的几个特征同时表现出来,还特别善于从多角度去理解几组不同事物,并将它们的特征在同一画面中进行综合表现,把物象之间所占有的时空体验尽情尽兴地整合起来。比如:打腰鼓的人有三头六臂、七八条腿;侧面头像上画着正面的双眼;不同的动物统一在一个形象里……这种破时空概念的营造方式,是通过与物象实际接触后所获取的多方面由表及里的感性理解,构成一种解决多维感受的特殊格局。这种丰富的想象与组合夸张造型,既耐看,又禁得起品味,也为动画形象创新开辟了和谐的、理想的艺术空间。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篇(4)

关键词:紫菱壶;装饰;光货

1 前言

宜兴紫砂壶从陶器中独立开来,发展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紫砂陶艺因其特殊的泥料、独特的手工技艺与茶文化巧妙的结合起来,期间又有文人艺术家的介入,使得紫砂文化与茶文化相互融合,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紫砂凭着五色土这一特殊的材质,以艺术感性化和自然人性化的表达方式,通过紫砂造型创作出美轮美奂的艺术佳作。

2 《紫菱壶》的造型艺术语言

紫砂文化博大精深,从民俗、传统、文化、传说的空间里,汲取艺术的源泉,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这种对艺术不断追求和进取的心态,使得紫砂有着更加顽强的生命力,紫砂文化也更为海纳百川,不断丰硕。

《紫菱壶》脱俗清淡,低调而高洁,气势恢恢,壶盖平圆,壶身中间饱满微鼓,合缝严密,气密性极好,短颈内束,衔接有度,壶嘴壶把,圆润别致,壶底收平底稳,整个壶体经典大气,脱俗淳朴。从壶顶向下俯视,壶盖面上菱花造型栩栩如生。一把紫砂壶的好坏,与口、盖、嘴、的子的处理看齐。

《紫菱壶》有着张力和舒适自然的流畅感,在紫砂壶的表现上,张弛有度,所以对它的力度需要很强的把握。此壶的形、神、气达到完美的统一,是紫砂壶艺中极具感染力的经典代表。略显老味,成型难度高,整体气质雍容端庄。此壶结构巧妙,特点鲜明,壶身圆润饱满,丰润可爱,全壶色泽古朴雅致、素净,构图简洁明快,线条匀称,和谐得体,精巧别致,纤巧玲珑,口盖紧密,能旋转自如,纹丝不动,虽倾而无落帽之忧。

紫砂装饰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属性,它与造型艺术相交相融,珠联壁合,两者互动,这在中国民间工艺中是不多见的。早期的紫砂壶,人们仅限于煮茶、泡茶的使用功能,依靠自身泥质泥色的质地,展现一种自然状态的艺术魅力。以后随着茶文化的兴盛,文人的参与推介,又发现紫砂器上可用刻划文字、图案来喻情纳意,增加紫砂的视觉美感。犹如皇宫禁苑、园林名胜、廓宇寺观中的碑刻、壁画题词一样,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紫砂装饰是融文学、书法、绘画、镌刻于一体的技与艺的结合,文化属性当是不言而喻的。紫砂装饰发展到今天,其手段和方法已大大超越了前人,在紫砂世界里呈现面目繁多、百品竞新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除原来的图纹装饰刻字刻画装饰之外,又创新发展了泥绘、绞泥、镶泥、冰纹、镶金银丝等。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当今紫砂装饰工艺的发展已出现了全新的面貌。也已成为紫砂文化不可或缺的要素,对我们中青年紫砂艺人而言,紫砂装饰的表现手法、文化内涵,依然是永恒的探索课题。

壶中自有乾坤在,煮茶品茗任江湖。笔者认为制壶过程犹如创造生命一般,那天然的泥色,加之赋予的灵性,叩击时的金玉之声,都贯穿了壶的生命体系,使之充满生命力。现在的人们对紫砂艺术的欣赏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喜爱将古典文化,传统民俗融入壶中,与紫砂泥料的古朴天然、现代紫砂手工艺融为一体,古典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此壶更加呈现出时代精神和古典的韵味来,《紫菱壶》便是如此。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篇(5)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圆动静态韵律魅力

一、“圆”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呈现

中国古典舞做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她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的提炼、加工、整理、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中国古典舞在舞姿造型,动势动态上始终遵循着“圆”和“终点回归起点”的走圆运动原则,充分体现了“圆”的运用在中国古典舞中的特殊意义,也表现出“圆”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核心价值。要清楚的展现“圆”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作用,首先必须了解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起源。

在欣赏舞蹈中也要求圆圆相扣,虽曲折不断,最终还是要求圆圆满满。因此中国舞蹈必须遵循这一规律,缔造出中国人喜欢的舞蹈艺术的“圆”。何为中国古典舞的“圆”呢,舞蹈界人士是这样解释的。

二、中国古典舞“圆”的理论

中国舞蹈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以“圆”为主要审美特点的审美趋向,而“拧”是中国舞蹈身韵美的支柱。从造型,动律,运动线,舞蹈技巧都表现出“拧”的特点。而“拧”的本质是曲线,曲线是圆的变形,这一切都源于中国文化对于圆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有人认为太极图是中国古典舞的典型反映。无论从宗教祭祀舞蹈,还是宫廷宴乐,直到元,明,清的戏曲舞蹈都体现了圆的审美标准。那在审美上自然仍以“拧、倾、圆、曲”为主要特点,但是由于戏曲舞蹈在元、明、清这样一个思想禁锢的时代中产生,自然在舞蹈的审美上也过于压抑与内敛,戏曲舞蹈并不能代表了中国古典舞的全部,尤其汉、唐两代舞蹈艺术奔放、外化是中国舞蹈艺术发展史上独具魅力的时代。在周、汉、唐、宋的舞蹈虽然不同于元、明、清,但是从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到至少在舞姿上也是以“圆”为主要的审美标准。

那么中国自古就缺少像西方一样的舞台概念,宫廷舞蹈的表演场地多是一个众人在四周的观看形式。民间乐舞的表演更是场所不定像“踏歌”之类的民间节庆联欢舞蹈更是随时随地。到了宋代民间艺人虽然有了固定的场所“瓦子”、“游棚”也是众人围而观之。直到元、明、清杂剧戏曲的出现逐渐有了表演的“戏台”。中国的“戏台”不同于西方的舞台,是一个平面。由左、右上下场,而是一个向前突出的矩形,上下场是由舞台最后墙的两扇向正前方开的门“出将”、“入相”进出。在这样的表演场合下,舞蹈表演不但要满足正面观众的需要,还要满足剩余观众的舞蹈审美要求,那舞蹈造型、动作走向无时都要让180度或360度的观众看上去都是美的。在这一点上与西方的芭蕾舞只是要满足正面的观众审美需要不同,这样舞蹈主要在一个平面展示。这要求了西方舞蹈者的“开、绷、直、立”而中国的舞者就舞姿上像“圆”一样,从各个角度都是完美的,在造型、舞姿、运动线上也都以“圆”为主要的美学依据。

邵洋老师创编的舞蹈《罗成叫关》就多次运用了“子午相”的舞姿展示手法来塑造人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该剧目有几个动作的设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表演中,演员一手握拳,一手探撑,形如“山膀”跪地而立,时而运气,时而曲腰始终静止在一个点上用头,肩,腰,臂去划“圆”,表现了主人公罗成将军自感身遭陷害,无语面对苍天的复杂心情,也是“圆”的静态在此剧中的具体体现。

三、中国古典舞“圆”的魅力及展望

中国古典舞作品遵循“圆”的规律,从而体现出“圆”的魅力。舞蹈《罗成叫关》也就是一例,编创老师为制造“圆”专门设计了一根马鞭和一缕长发,这也是该剧目的亮点所在。舞蹈《夜奔》,编导也运用了多颗粒手法,将古代舞者头,肘,手,膝等部位充分调动,其舞蹈的造型到造型,舞姿到舞姿之间都严格遵循了古典舞中“欲动式”以及“三圆”的运动规律。奥运会开幕式中的舞蹈《画卷》也运用了圆的技法,将古典舞与中国书法文化,扇文化融为一体,把舞乐,书画融为一体,无一不贯穿着“圆”的韵律。

其实,“圆”也是取之于生活的,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不断地划着,中国古典舞也将利用自身的艺术优势,为人类世界划出更大更美的圆,正如清人张英所说,“天有不圆,圣人至圣德,古今之至文:法贴,乃至艺术,必极圆而后登峰造极。”圆是中国古典舞的突出特征,有着“平圆,立圆,八字圆”的三“圆”运动轨迹,差异的对立的方面,互相结合,互济不足,从而构成了高度协调,平稳,一致的整体。这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就是圆。:

中国古典舞作为一门高品位的艺术,必须要坚持以观众为中心的原则,在遵循规律的同时必须尊重观众的审美需求,不仅要把“圆”呈现给大家,而且还必须与观众的心理设想相吻合,这样才能引发观众的审美.因此在运用“圆”的舞台实践中,切忌圆规式划圆,形同机械,味如嚼蜡,不能调动观众对中国古典舞艺术的渴望,只有充分的理解“圆”,巧妙地运用“圆”才能真正使中国古典舞这一璀烂的明珠永远放射出她那夺目的光辉。

参考文献: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篇(6)

关键词:文学、绘画、“比兴”手法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6-2

“比兴”手法产生于文学作品,是古人从《诗经》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修辞表现手法,并在历代的文学创作中得到充分运用及推广。比兴就是作者受到某一事物的启发、感受后,运用联想、想象、隐喻、象征等方法,融合自身情感借助作品来表现所感受到事物的美的形象,进而展示其美的内涵的一种艺术风格。

《文心雕龙诠释》中提到:“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刘勰把“兴”解释为“起”,就是托物起兴,引起感情。“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 [1刘勰称“物以情观”,就是说作者要把所要描绘的物象想象成富有生命力、有思想情感的东西,并结合对物象的理解、感受来传递内心世界较为抽象的思想情感。“比兴”具有“托物言志”的特点,是诗人对将要描绘的物象进行联想和想象,进而充分地传递自身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寄托。

古典诗词歌赋中,“比兴”手法得到充分运用,不仅丰富了它们的表现手法,也给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增添了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论语》中以松柏的形象来象征坚贞不屈的人格精神、《诗经》中借用硕鼠来隐喻贪官污吏,《楚辞》中把梅兰竹菊美喻成四君子,用荆棘暗喻小人等。古代著名诗人、画家苏轼曾经描写过这样的画面:“瘦竹如幽人,幽花如处女;低昂枝上雀,摇荡花间雨。双翎决将起,众叶纷自举……”出自《书鄢陵王主簿折枝二首》之一。[2]诗中描绘这样一番景象:一个喧闹而又寂静的春天,瘦竹、幽花、麻雀、细雨,像优雅的文人,又像清纯的少女,它们时而低头、时而挺立、摇荡在细雨之间,风情万种,变化无穷,编织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这所有的美景尽收诗人眼底,在诗人的笔下,展现给读者不仅仅是客观的自然物象,更多是诗人的情绪内涵、情感境界。诗人将这种情感升华成充满温馨、欢乐、愉悦、爱怜的思想境界,这美好的一切犹如春雨滋润自然万物的生命,令人陶醉、令人感动。苏轼运用“比兴”来描绘自然界的物象,通过大胆、夸张的联想与想象,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所见所感,也充分抒发自身的思想情感。整首诗句弥漫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不仅展现出诗句的艺术魅力,而且让读者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受。

古典的诗词歌赋之所以能成为几千年来人们反复传阅、百读不厌的经典之作,“比兴”艺术手法在其中的运用是不容忽视的,它取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苏轼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断的提出,“比兴”这种艺术手法也被艺术家们运用到绘画创作中。在画家眼里,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和人类类似的丰富情感,如喜怒哀乐、悲欢抑郁等。画家通过对自然物象细致地观察、体验、感受,发挥自身无限的想象,夸张地描绘出客观物象,并运用“比兴”手法进行拟人化的形象处理,传递个性情感和寄托个人理想,创造出充满无穷趣味和艺术魅力的画面形象,最终画面产生情景交融的境界。画家通过运用“比兴”手法,把自身情感寄托于自然物象,即“托物言志、观物起兴”,再用拟人的表现方法将对物象的主观感受表达出来,促成面画情与景的交融。所以,一幅优秀绘画作品离不开“比兴”手法的运用,“比兴”手法在中国画创作的运用具有提升作品艺术魅力的重要性。

“比兴”手法在中国画的运用,最早出至于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图中描绘雄伟的山川和秀美的山峦分别隐喻了人性的阳刚之态和阴柔之美。唐末五代的山水画大师李成、范宽笔下的自然山川万物就是人的化身。宋代花鸟画更是具有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和不可替代的艺术经典,使之成为后人反复观赏、研究、学习的典范。明清时期的恽寿平、山人、齐白石等,都是通过“比兴”手法的运用,借自然物象的形象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把自己对物象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创作出经典的传世之作。如今,现代的中国画创作更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如何把“比兴”手法运用到画面创作中是值得深入研究、学习、探讨的重要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先从鉴赏方面入手,如何解读历代经典画作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其所要展现的精神内涵。在欣赏宋代花鸟画的时候,你是否有被震撼到?是否有被画家的情感所感染?是否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是否有跟画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带着这些问题,开始解读宋画之所以能成为传世经典的原因所在。宋画都是取材于大自然中最平凡的物象――闲花、逸草、鱼虫、山石、鸟兽、家禽等,画面多以“特写镜头”,画家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通过联想、想象、夸张、拟人,借这些平凡的形象来表现自然物象强大的生命力。这些经典的宋画都是画家深入体验生活,经过细致观察和写生,从而提炼出具有趣味性的形象特征,进一步营造出富有艺术魅力的画面。宋代花鸟画家在创作这些作品的时候,充分融入自身的主观情感,使得所感的情与所见的景交融在一起,并通过“借物咏情、言情喻志”,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这样的艺术作品取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达到了物性与人性的和谐统一,当然能成为表现美好事物、传递画家内心情感的经典之作。

以自己临摹学习宋画为例,谈下对这些画作的理解。《花篮图》是宋代李嵩的作品,图中描绘藤编花篮一只,篮内堆放着形体各异的春花。这些春花姿态优美、有的昂首挺胸、有的侧身伸展、有的点头微笑,她们正为自己展现美丽的身姿而兴奋不已。《出水芙蓉图》可以说是宋代花鸟画小品中的经典作品,画中的荷花柔嫩饱满、晶莹剔透,粉嫩的花瓣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楚楚动人,犹如一个清纯少女。我在临摹这荷花时,就仿佛闻到一阵清馨、芬芳的香气,让人陶醉、让人回味。《白头丛竹图》中描绘两只白头翁栖息于枝头,姿态各异。其中一只眺望前方,仿佛在深深的思考着;一只低头俯视,形象可爱,有让人想要去抚摸的冲动。挺拔硬朗的竹枝、刚健有力的竹叶与蓬松灵动的白头翁形成鲜明对比,作品富有刚柔相济的艺术魅力。《葡萄草虫图》描绘一小段葡萄藤,一串汁液诱人、清甜可口的青葡萄垂露藤叶间,俯身凝望的蝈蝈、起身跳跃的螳螂、焦急爬行的甲虫、展翅期待的蜻蜓伏于藤蔓绿叶间,面对这串可口的葡萄,他们跃跃欲试、等待时机,准备美餐一把。画面动静结合、生动有趣,展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景象。

宋代花鸟画家运用“比兴”手法,使绘画作品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中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所说:“一切艺术的境界,不外是写实、传神、造境,从自然的抚摩、生命的传达到意境的创造。”中国花鸟创作不是以简单地再现自然物象为目的,而是借描绘自然物象,来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与感受体验。花鸟创作者运用“比兴”手法来描绘客观物象,可以摆脱客观物象的束缚,实现对客观物象的联想、想象、提炼、夸张等,就能获取艺术创作中的自由,让自身情感充分流露出来,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懂得鉴赏画作中“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是画家必须要掌握的。但只是会鉴赏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在自己的创作中也能灵活运用“比兴”手法,让绘画作品独具一格、富有魅力。我先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在绘画创作中运用“比兴”手法的方法:

一、画家在绘画创作过程中要能够与自己所描绘的自然物象达成情感上的共鸣,做到物我合一,具有感知其精神的能力。如清代画家恽寿平的花卉作品,表现大多是闲花野草,画面清馨,没有花哨的技法,没有造作的形式,单纯地描绘出内心对自然万物的感受,注重传达自然物象的生命气息,感知大自然中平凡的花花草草的强大生命力,进而表达自己对自然强大生命力的赞美和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之情。

二、画家具备精神上与自然物象产生一定的共鸣之后,接下来就要把自己的体验、感受在画面中表现出来,如何才能充分体现自己的真实感受,就需要充分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通过对物象适当的夸张,提炼出有意味的形象,然后拟人化的处理。著名水彩画家王肇民说过:“物当人画、人当物画”。当今的绘画创作者,所画自然之物象,都应当赋予生命、性格、品质、思想、气质等。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画作中,其特点是通过运用“比兴”的手法,并对所画的鱼、虫、花、鸟进行夸张,拟人化处理,创造出独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通过对翻白眼的鱼、孤傲的鸟、独立的荷等的描绘,流露出自己愤世嫉俗、孤傲不群的性格。画家把自己的这种性格特点、气质精神充分体现在画面上,使得所绘物象的形象生动有趣、言简意赅,并被人格化地赋予情感。这些形象都是画家自己的真实写照,是画家运用“比兴”手法加以艺术夸张创造出来的,真正做到寄情于画,托物言志。

“比兴”手法在当代绘画创作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兴”手法在绘画中的运用更能抒发作者的内在情感,“比兴”手法表面看似一种创作技法,实际上是创作者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是对自然物象的切身感受。绘画作品只有展现创作者真实的情感流露才算是有内涵、有思想的作品,其影响力是深远而持久的。一幅绘画作品的艺术质量和艺术感染力的实现,“比兴”手法的运用就取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比兴”手法的运用,是各类艺术创作的根本。作为中国画创作者,更应该要充分运用,它给当代绘画创作者的启示是:尽管中国画有在笔墨、技法、形式、题材、思想上的变更与创新,但是无论它们如何更新换代,中国绘画中对“比兴”手法运用的追求仍然是具有划时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够让绘画创造者在新的时代下创作出富有精神内涵的作品,“比兴”手法应该要被不断地继承和发扬,只有在绘画创作中充分运用,才能不断提高绘画作品的艺术质量和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张长青,张会恩.文心雕龙诠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2]中国画艺术丛集・朵云第4集[J].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

[3]刘墨.中国画论与中国美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4]石泠.山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朱良志.石涛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篇(7)

动画片作为电影电视片种之一,是以造型艺术为基础的特殊影片形式,它的创作综合了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等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以及摄影、剪辑、录音、合成等技术,虽然其原理与一般电影电视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但创作的过程却大不一样。动画片的创作,在内容方面,是用动画的语言讲述故事,表达思想感情;在形式方面,包括构思、表现以及制作等一系列独特的艺术与技术活动。因此,动画创作的规律,是以文学、美术、音乐、戏剧和电影电视创作规律为基础,以传统和现代艺术综合理论为指导,既是美术的又是电影的,既是艺术的又是技术的。

打造优秀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动画艺术精品,必须借鉴经典传统文化。无论艺术风格、艺术样式还是具体的形象设计、剧情设计与情节编排,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很多值得当今动画创作借鉴的宝贵内容。

我们还应当注重从文学作品、成语故事、神话传说、戏曲剧本等作品中挖掘、拓展对动画人物的性格、角色形象塑造。源于传统经典文化的动画角色,必因其受众的广泛性、生存土壤的深厚性、穿越时空转变的不朽性、经过历史沉淀的经典性而令人折服,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不论是已经存在的动画形象孙悟空、哪吒,还是有待于开垦的唐宗宋祖、秦皇汉武,曹操、诸葛亮,贾宝玉、林黛玉等,都有助于我们塑造出大量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有灵魂有魅力的传奇般的动画角色。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太多的经典形象,使其成为我国动画的魅力品牌形象,成为国际优秀动画形象的代表。

当今的动画行业必须正确估价传统文化价值,从民族本土文化生态体系中挖掘动画资源,从创作开启,把传统的经典重新解读,将其融于当前的动画创作之中。纵观中外动画,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深厚的创作素材、创作理念和创作形式,为今天的动画艺术创作行为提供了一个完整而全面的参照。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在动画创作中我们可以借鉴的内容极其广泛―――不论是传统的砖雕、年画、刺绣、皮影、蜡染、剪纸等创作形式,还是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成语、俗语故事、经典文学名著等创作素材,都是动画很好的创作资源。那些经典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浓厚艺术性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会给被借鉴的动画作品带来一抹亮色和生机;那些衣、食、住、行直接体现着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习惯和方式,那些曾在中国人心理上产生崇拜的精神文化,其宝贵的人文资源都可以被运用到动画创作之中。

二、中国的水墨画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元素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的国粹水墨画。把变化万千的中国传统水墨画运用到动漫设计当中去,是中国动画的一个创举,可以说,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表现语言立足于本土文化基础,借鉴了中国画中的山水、人物、花鸟等造型方式,吸收了传统水墨画的笔墨表现语言,才使得整个画面充斥着强烈的中国画审美情趣与意境,从而带给世界强烈的中国内涵,让人印象深刻。而且,水墨动画相较于传统单线平涂动画,线条的变化更加丰富,线的长短、粗细、曲直、皴擦、浓淡等,在形式表现上要丰满得多。另外,水墨画以墨代色,用墨的方法也异常多样,渲、泼、破、积等,创造了墨色中的明度变化和纯度变化,使得水墨动画的画面空间和层次更加深远。因此,中国动画中的人物造型与背景在采用了水墨这一艺术形式之后,不仅凸显了水墨画这一中国传统的艺术特色,更是扩充了动画的艺术情调。比如,《牧笛》这部童话题材的水墨动画,可以说,把水墨画的笔墨表现语言发挥到了极致,影片中水牛的形象是根据画家李可染的风格绘制的,为了这部影片,他特地画了十四幅水牛和牧童的水墨画。而且,《牧笛》的背景设计还请了著名的山水画家方济众,展现出中国山水画中常见的高山流水的景象,展示了中国江南的秀丽景色和水墨山水的独特魅力。

三、中国元素对作品设计的影响

(1)中国元素对动画作品形象设计的影响。一个好的具有中国元素的作品中每个人物形象都会充满中国传统古代人物特色。

第一:动画的形象不同于西方夸张的动画造型,而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个性风格。比如像京剧中的脸谱用构造人物形象。连动画的配乐也是传统民乐。更彰显了民族特色。 第二:具有中国元素的动画在形象设计上一个巨大的特点就是恰到好处,神似胜于形似,但不夸张。

(2)中国元素对动画作品色彩设计的影响 。有中国元素的作品整个色调都是很和谐的感觉,或许是如水墨般黑白,又或者如过中国传统节日般绚丽多彩。从中国画的色彩给人的直观感觉来讲,水墨的色彩是内敛的,它并不张扬,不夸张,饱和度不高,感觉不是那么活泼奔放。如果从色彩含义上来看,具有中国元素的动画色彩选取也是和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比如黑色邪恶,白色纯洁,红色权威等,将本土文化运用到动画中,更契合国人的审美及欣赏理念。

(3)动画对作品选材的影响。有中国元素的作品其在选材上也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做出的多种多样的选择,故事题材多选自于神话故事,如《神笔马良》,古典小说,如《大闹天宫》,还有选自民间传说,根据成语改编而成的,反映宗教文化的。格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善美中庸论,不揭示丑恶,宣扬美和正义。这是选材的风格。中传统水墨动画在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承载思想方面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所以说它体现的艺术风格是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民族个性下衍生出来的内敛,简洁,意蕴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