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6 16:07:39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篇(1)

[关键词] 西部 信息化 现状 趋势

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和信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世界范围看,信息化程度的差异,必然导致经济发展水平的失衡。在我国也同样如此,各地区信息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必然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而西部信息化则直接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建国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西部地区信息化促进了西部传统产业改造,催生了西部一批新兴产业,推动了西部地区城市化建设,有力地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西部地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但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和政策体制等多方面原因,我国东西部地区在自然、社会、经济基础上的差距,使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也存在巨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指数差异大、互联网发展差距大、通信主体总量不足等。本文就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以期对缩小西部地区信息化程度的巨大差距、推动西部地区的信息化进程、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现状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西部电信通信的规模容量、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逐年上台阶。近年来大力建设公众电话网,引进先进的IP技术,改善通信环境,提高偏远地区,尤其是农村的主线普及率。同时,广播影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广播电视中央一套、省一套和偏远地区一套节目覆盖率大大提高,有线广播电视覆盖偏远地区大部分行政村。另外,计算机及网络数量逐年增加、软件产业初具规模。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向规模化、法制化迈进,软件销售规模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专业从事软件开发、生产、销售、维护和服务的企业数量有所增加。

2.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西部地区许多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生产技术和设备,实现生产领域中的自动控制,提高产品智能化水平。在传统支柱行业领域,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控制等技术逐步得到应用,传统的设计方法、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和生产装备有了一定的改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了内部信息网络,一些应用软件如MIS、ERP等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使用。

3.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西部各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也较为迅速。各地区加强基础数据库和综合业务数据库的开发,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建立和完善了上联国家和省、市,横联其它县市及厅局,下联乡镇的电子政务网。政府通过网络交换电子化公文和资料,逐步向行政审批、政府采购及招标的网络化过渡,积极开发面向社会和市民的政务信息、资源,使政府办事效率和公共服务的透明度有所提高。

二、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差距

我国西部地区信息产业既有一定的发展,又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总体看来,西部地区在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远远低于东部地区。

1.信息化水平的差距。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NIEC受国家主管部门的委托,根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及有关指标数据,对全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进行了测算,并于2003年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报告,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东西部地区的信息化指数差异以及相应地区的人均GDP指数和社会发展指的差异程度来分析中国国内地区间的数字鸿沟,数据如下表1:

表1

资料来源:信息化指数来自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NIEC:《国家信息化水平研究报告》,2002年3月;社会发展指数来自: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根据该报告,社会发展指数包括人口发展指数、社会结构指数、生活质量指数三个指标;人均GDP数据来自《2001中国统计年鉴》。

分析得出,我国信息化指数的地区分布和人均GDP以及社会发展指数一样,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对比之下,东、中、西部的信息化指数的差异倍数最小,社会发展指数稍大,而人均GDP的差异倍数最大,可以理解,这种信息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使信息发达地区变得越来越发达,而信息落后地区却越来越落后,己经影响到落后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2.互联网发展的差距。2006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表明,我国互联网发展再次提速,在多个方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进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期。根据此报告公布的最新数据,笔者整理成如下四图。从图1所示中国域名总数的地域分布可以看出,华北、华东、华南的注册域名数占注册域名总数的比例为83.6%,东北、西南、西北的注册域名数只占注册域名总数的14.0%,所占比例非常小。就CN下注册域名的地域分布而言,华北、华东、华南的CN下注册域名数占注册域名总数的比例为82.4%,东北、西南、西北的CN下注册域名比例同历次调查结果相类似,只占11.6%,所占比例仍非常小(如图2所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地区之间的互联网发展水平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从网站数的地域分布可以看出,同历次调查网站数的地域分布一致,华北、华东、华南的网站数比例占86.0%,仍占据主要地位;东北、西南、西北网站数所占的比例同以往调查相比没有太大变化,为11.5%(如图3所示)。同CN下注册域名的地域分布情况一致,这也说明中国互联网发展水平区域差距较大。

图3

从IPv4地址在中国各地区的分布情况看(如图4所示),北京、广东、江苏、浙江、上海以及山东等省市IPv4地址拥有数量依旧占据全国的前6位,地址数之和占全国IPv4地址总数的49.4%。由此可见,中国IPv4地址的地域分布也同样存在不均衡现象。IPv4地址分地区统计从一个侧面更加深入的反映出了各地区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情况,经济发达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比经济欠发达地区高出很多。

图4

总之,就互联网的使用而言,中国的地区不平衡状况是,华东、华北、华南明显优势,而东北及西部地区明显落后。

3.通信主体总量的差距。对通信业务总量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从侧面了解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根据我国2002年《中国信息年鉴》的数据,经过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到从1997年到2001年我国东西部部分城市的通信业务总量(表二)的值。从表中不难看出西部各地区的数值远远低于东部各地区,甚至与中部部分地区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东部以广东、浙江和北京为首要城市,在通信业务量上数值很大,仅广东省一个城市在1997年的数值就是西部地区六个省区数值之租的四倍,经过迅速发展,到2001年已达到896.68,虽然西部地区增长较快,却仍然处于极低的水平。其中宁夏和青海的年业务总量还不到4亿元。这反映出东西部地区在通信业务总量上也存在有巨大的差距。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这种差距并没缩小。

表2

三、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及展望

为推动西部地区的信息化进程,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社会再生产的基础。今后几年,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会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加强西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基础环境和条件将进一步优化。西部工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将得到加强。努力以较高的起点,用较先进的设备加快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西部地区将进一步搞好功能性开发,提高网络的普遍服务能力和应用普及程度。建立完善光缆网、电话网、移动电话网、多媒体网、计算机局域网、电信网、广播网等,并相互联通,形成灵敏、快捷和高效的信息系统快车道,构筑满足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

2.逐步实现西部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随着西部地区政府网上办公的进一步普及,西部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将有重大进展并逐步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将进一步共享,以便更好地为政府机关内部、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和民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服务。同时,政府工作透明度及效率也将进一步提高。

3.西部多种电子商务共同发展。西部不同层次、不同模式、不同种类的电子商务将在很长时间内共同发展。

西部地区政府与行业将组织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典型实例进行示范与推广,企业自动组合与主动发展,传统商业与新型商业并举,网上营销与网下支付相结合。非支付型电子商务与支付型电了商务共存,以非支付型电子商务为主,支付型电子商务需要各方面创造条件逐步发展。企业将采用多种形式调动消费者积极参与电子商务。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篇(2)

【关键词】石油工程;信息化;发展;原则;趋势

1.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现状

石油工程板块的经历多次专业化重组,而石油工程企业的信息化也经历多次飞速发展,信息化是推动各业务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步骤,大规模的信息化也标志着石油工程企业专业化企业走向现代化企业的建设征程,通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石油工程企业将整体转变发展方式,大力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走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道路,为石油工程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商。

2.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在各企业总部的建设推动下,在信息化基础建设、生产运行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已经部分建设了相应的信息化应用,但由于其石油工程企业的主要业务仍是工程建设,随着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原来的信息化不能很好满足满足工程建设的信息化要求,石油工程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工程,石油工程施工厂所多集中在沙漠或者交通极不发达区域,工程工程密集的技术需求、使得信息化在石油企业发展中面临一定的挑战。同时石油工程的信息化发展相对其它行业,即是挑战也是机遇,石油工程企业施工的厂所不固定,信息化基础建设需要多次投入,石油工程企业的密集技术需求对应着信息化深度发展需求,这些也是信息化能够在石油企业飞速发展的基础。着眼于石油工程企业未来发展以及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建设以生产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建立信息化运行保障体系势在必行。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全面的技术体系建设,牵涉到的业务面广泛、技术体系结构复杂。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体制下,由于信息和网络的开放性,石油工程企业的信息安全建设也受到一定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建立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才能保障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和正常运转。

3.石油工程企业未来信息化建设原则

3.1石油工程企业发展建设定位

建立以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系统为代表的现代化信息系统。完善信息化与工程企业中心业务的高度融合,根据石油天然气行业综合数据信息标准与规范,实现勘探开发数据信息采集、管理、应用与,为油田勘探开发生产、经营及油田地质研究、采油工程提供结构化的应用数据元和录井基础地质研究成果提供综合性信息平台,全方位的体现信息化技术在石油工程企业中心业务上的服务水平、建立符合中石化油田勘探开实际的综合数据信息服务模式,扩大信息化在石油勘探生产中的服务领域。

3.2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指导思想

石油工程细分企业众多,部分企业已经部分建立了各自的信息化系统,包括初步的基础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和相关规程的制定。但以往的信息化管理规程适合原有的管理体制,信息化系统适合原有的体制架构,基础建设进行基本的建设,配备了基础的硬件设备,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应该按照部门的要求,遵照“整体规划、业务驱动、结合已有成果、突出重点、边建设边应用”的指导方针。整体规划:各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建设统一考虑,各项建设内容遵循共同的规范、标准、体系、服务。业务驱动:围绕各石油工程企业的业务应用建设,为业务服务。结合已有成果:以原来信息化建设成果为基础,进行建设。突出重点:把握重点工程和重点应用,集中解决和实现。分步实施:按计划分阶段逐步进行信息化建设工作。

3.3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

石油工程企业应该按照石油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原则,遵循“化是过程、统是原则、建是重点、用是目的”的工作要求,结合石油工程公司的实际情况,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

3.3.1资料数字化:各类数据信息及时、准确、完整、规范地采集传输入库,规范化、合理化管理,达到一次采集,多次共享目的;

3.3.2业务信息化:以最全面的数据信息,规范、统一、优化石油工程业务流程及业务管理和运行模式;

3.3.3科研生产协同化:利用数字化应用平台打破专业、部门之间界限,加强内部联系,协同工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3.4现场可视化:通过自动化监控和视频实时传输,实现石油工程企业生产指挥的桌面化;

3.3.5管理决策科学化:为决策层提供及时、全面、准确而有效的信息,使决策者对需求做出迅速反应,科学决策。

3.4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

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发展理念,坚持集中统一管理,坚持持续投入机制,加快整体推进步伐,为提高公司管理水平与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支撑。这一战略原则可归纳为三方面:

3.4.1坚持“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六统一原则,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

3.4.2坚持“成熟”和“兼容”的技术选择,确保系统的成功建设和应用。

3.4.3坚持“实用”和“高效”的建设标准,确保信息化的协同效益。

4.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4.1以大系统为基础推动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横向发展

以大系统(石油工程原始数据采集、工程综合信息平台、石油工程基础数据、工程成果数据库系统、工程全程可视化系统等)为基础推动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专业系统横向发展,如石油工程中的水平井地质导向可视化信息系统研发、实现与现场作业单位进行工程施工数据信息化共享服务(知识、视频及数据),建立协同智能的工程施工信息化视频系统及调度系统,以大系统为基础稳步推进信息化专业纵横向发展。即是完善信息化与石油工程中心业务的高度融合,根据石油天然气行业综合数据信息标准与规范,实现石油工程施工数据各专业信息采集、管理、应用与,为石油勘探开发生产管理、生产运营以及油田地质研究、钻井工程、测录井工程、试采气等工程作业提供结构化的应用数据元和综合性信息平台,全方位的体现信息化技术在石油勘探中心业务、核心业务上的服务水平、建立符合石油工程企业施工实际的综合数据信息横向服务模式,扩大信息化在工程施工生产中的服务领域。

4.2以数据库整合为核心推进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纵向发展

信息化纵向发展以各石油工程企业现有数据库资源为根本,经过历年的讯猛发展,石油工程企业沉积了大量的施工数据,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石油工程企业应不断加强公司跨专业数据库整合力度,提升现有数据库知识挖掘力度,工程数据体再集成再创新力度,在保证原来数据成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争取更多的信息科研项目,以工程施工相关数据库整合为核心推进石油工程信息化纵向发展,在企业数据资源中心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石油工程企业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纵向发展主要是多元异构数据库整合、多专业、跨系统的整合,数据库的整合是核心,也是信息化纵向发展的必经之路。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随着石化总部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化油田战略的提出,勘探开发领域逐步扩展,而各类开放或半开放的数据库系统是成果的集中体现,数字油田信息化发展必须是各类数据库整合的前提下进行。公司信息化纵向发展将以数据库整合为核心,加强数据整合创新力度,使得数据资源能变为信息化创新资源,通过数据纵向发展及挖掘,推动智能油田发展。

4.3以新市场、新方向为契机拓展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服务内涵

石油工程高端业务发展将以新市场、新方向为突破点,同时伴随着拓展信息化服务内涵,信息化也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尤其是新兴市场的发展,新市场的信息化起点特点往往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精、尖技术,只有牢牢把握工程施工市场方向,才能逐步掌握石油信息化高端业务核心技术,通过石油工程信息化高端服务能使信息化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例如工程工程中的钻井业务,现有高端业务主要是推进全新的可视化钻井、录井、导向系统研发,建立以生产综合信息平台以及生产运行管理与指挥平台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系统,加快以施工工程生产综合信息系统为基础石油的协同办公共享研究,建立信息化高速网络,使得生产信息系统到科研信息系统之间无缝连接。实现生产到科研的系统化信息服务体系,在生产综合系统后台研发上实现与其它石油工程核心信息系统对接,把综合信息系统的服务领域进行有效拓展,使得信息化技术真正服务于工程企业核心领域。

5.结束语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篇(3)

[关键词]银行业 信息化 现状 发展趋势

一、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四、未来几年我国银行业信息化 发展 的趋势

1.加强it治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未来几年,银行业要建立起适应数据大集中技术环境和银行组织变革要求的信息组织体系,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努力构建面向业务、服务导向、分工合理、协作紧密、运作高效的专业信息化组织架构。

要建立it战略和计划的流程,保证it战略与 企业 战略的一致性,确保it技术投资决策符合本行远景。建立统一的项目管控组织和制度流程,加强项目协调和管控,加强需求、方案设计、投产验证等关键阶段的管理,确保项目过程的有效控制。建立统一的it策略,推进企业it技术标准化,统一it架构、规范it技术采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进一步完善供应商管理机制,加强供应商的有效控制,为银行信息化发展提供安全高效的外部资源支持。

在完善it运行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服务级别管理、可用性管理等流程。尝试建立it财务管理流程和标准化的it服务水平协议,实现服务交付,提升和展示it服务的价值,努力实现银行it运营管理从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阶段向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阶段转变,降低信息化总体拥有成本。

2.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 金融 产品和服务渠道体系,提高银行服务水平。大力加强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实现由“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采用先进灵活的应用体系架构,加快应用整合,支持业务流程再造,缩短系统开发周期,提高产品交付能力。进一步完善、拓展银行的服务渠道,提供方便、快捷、个性化的客户服务。加快渠道整合步伐,实现产品“一次开发,多渠道部署”,以降低开发及部署成本、加快产品投产速度、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3.完善银行业信息安全应急恢复体系,加强灾备中心的建设,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加强安全监控,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和信息通报机制,制订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明显提升金融信息系统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能力,保障金融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探讨建立银行业应急救援中心的可行性,加大应急技术支持和救援力度,加快业务的恢复速度,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4.推进银行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加强银行业技术标准化建设是未来几年信息化建设重要任务之一,要对现有的银行信息技术法规和标准进行全面检查、清理、整合、规范,研究提出新的系统性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结合银行信息化发展的实际,以各种协作方式,分层次、分步骤地加快银行信息化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的建设步伐,尽早建立国家的标准或国际的标准。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篇(4)

关键词:银行业 信息化 现状 发展趋势

一、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伴随着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决定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提高金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各商业银行基本完成了数据全国集中处理(称为数据大集中),进一步建设完善了新一代核心业务应用处理系统。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加快,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重要的标志是银行卡的应用和网上金融服务的迅速发展。现代银行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与传统银行业相比,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业务开拓等方面,日益体现出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特征。银行业的这种行业属性,决定了必须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支撑。

二、信息化对银行业发展的作用

1.银行业的高度信息化和知识化,使服务前台和管理机构的信息能够实时传送到决策部门,实现智能化决策和快速反应,从而大大提高管理效率,扩大管理范围,减少管理层次,促进了银行的管理模式向“扁平化”方向转变。

2.信息化帮助银行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再造。信息化帮助银行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根据客户类别,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最有利于顾客价值创造的营运流程进行重组,使银行能有效适应市场的要求,从而建立“客户中心型”的流程组织,以期在成本、质量、顾客满意和反应速度等方面有所突破,进而在财务绩效指标与业绩成长方面有优异的表现。

3.信息化已成为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源泉。在业务开拓方面,信息化已成为金融业增长的源泉因素,信息系统的服务已经涵盖了银行所有核心业务流程。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方式的推行,往往是金融性质的市场行为同信息技术相互耦合的结果,信息化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基于知识的量化评价,辅助了决策行为,使金融产品的交易更为简单,从而扩大了金融市场。

三、金融信息化技术体系框架已经建立并趋于完善

1.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我国金融业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PC服务器、刀片服务器等各类计算机,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网络通信系统,开发了大量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2.数据集中工程基本完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各金融机构实现了业务数据的集中处理,统一、规范了业务操作流程,重新设计了营运流程。建立了集中式的数据中心,有效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和整体可靠性,为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基础数据,为下一步实现经营集约化、管理信息化、决策智能化奠定了基础。

3.核心业务系统成功投产。以数据集中为依托,部分商业银行研制开发了涵盖全行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决策分析和服务渠道的全功能银行业务系统。部分保险公司陆续启动了“集中的财务系统”、“保险数据仓库”、“集中的IT运行平台”、和“网络安全系统”等信息化建设项目,提高了信息系统的整合应用能力,为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未来几年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1.加强IT治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未来几年,银行业要建立起适应数据大集中技术环境和银行组织变革要求的信息组织体系,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努力构建面向业务、服务导向、分工合理、协作紧密、运作高效的专业信息化组织架构。

要建立IT战略和计划的流程,保证IT战略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确保IT技术投资决策符合本行远景。建立统一的项目管控组织和制度流程,加强项目协调和管控,加强需求、方案设计、投产验证等关键阶段的管理,确保项目过程的有效控制。建立统一的IT策略,推进企业IT技术标准化,统一IT架构、规范IT技术采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进一步完善供应商管理机制,加强供应商的有效控制,为银行信息化发展提供安全高效的外部资源支持。

在完善IT运行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服务级别管理、可用性管理等流程。尝试建立IT财务管理流程和标准化的IT服务水平协议,实现服务交付,提升和展示IT服务的价值,努力实现银行IT运营管理从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阶段向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阶段转变,降低信息化总体拥有成本。

2.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渠道体系,提高银行服务水平。大力加强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实现由“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采用先进灵活的应用体系架构,加快应用整合,支持业务流程再造,缩短系统开发周期,提高产品交付能力。进一步完善、拓展银行的服务渠道,提供方便、快捷、个性化的客户服务。加快渠道整合步伐,实现产品“一次开发,多渠道部署”,以降低开发及部署成本、加快产品投产速度、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3.完善银行业信息安全应急恢复体系,加强灾备中心的建设,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加强安全监控,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和信息通报机制,制订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明显提升金融信息系统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能力,保障金融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探讨建立银行业应急救援中心的可行性,加大应急技术支持和救援力度,加快业务的恢复速度,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4.推进银行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加强银行业技术标准化建设是未来几年信息化建设重要任务之一,要对现有的银行信息技术法规和标准进行全面检查、清理、整合、规范,研究提出新的系统性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结合银行信息化发展的实际,以各种协作方式,分层次、分步骤地加快银行信息化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的建设步伐,尽早建立国家的标准或国际的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国金融认证中心.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成就.2002.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篇(5)

关键词:高校;知识管理;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2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古以来知识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如今伴随着我国全球化步伐地加快,我们迎来了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量日益增长,知识体系日益丰富,人们对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知识管理的发展逐渐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一、高校知识管理的发展

高校是一个拥有丰富知识的组织,它集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创新、知识应用于一体,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提升高校自身的综合实力,增强竞争力,近年来高校知识管理成为高校管理的必然选择。但是目前我国对高校知识管理的研究还不是很多,给出定义的也就更少了。这里,引述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一是徐高明认为,高校知识管理就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管理者依据知识管理理论,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充分掌握和利用学校内部、外部知识,有效发挥学校成员的知识潜能,提高学校个体与整体的知识学习能力,创造有利于知识共享与创新的校园文化与价值观,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以实现学校管理目标,取得办学效益的过程。二是米靖认为,高校知识管理即是对教育知识的创新、生产、存储、转移和共享,它是一个知识投入、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转化的复杂过程。其根本目的是运用集体的智慧,增强学校对环境及其变化的警觉性和灵活性,提高学校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并且提高学校的教育绩效。

纵观高校知识管理的发展历史,它与其他新鲜事物一样都经历了漫长的转变过程。

最初高校知识管理源于企业对知识管理的探索,1975年美国的查帕罗钢铁公司直接以显性知识为基础,建构新的内部组织结构和公司战略,使得公司的效益显著提升,这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兴趣,并将这一理念引入高校,加上后来快速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技术,这些都为高校知识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知识管理在竞争中的重要性,大量的研讨会纷纷在各地召开,人们致力于对知识管理的特征、含义、作用及意义等进行界定,并将其与一般的管理对比,分析各自的优劣势。同时在这一阶段,人们认识到知识分为“硬”和“软”两个部分,“硬”的知识是指那些有形的,可处理,可编码的数据,信息等,“软”的知识是指人们头脑中的思想,灵感等,知识管理在此逐渐形成。而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使知识经济以一种新的形态正式确立,更是将知识管理指向了发展的巅峰。各大企业倾注更多的精力研究知识管理,各类文献开始发表有关的文章等等,这些都促进了知识管理的进一步发展,也为高校知识管理提供了动力。

二、高校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高校知识管理的涉及面在不断拓宽,在很多方面也得到了改善,但由于它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理论研究还尚不成熟,我国高校知识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一)高校知识管理的理念薄弱。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和崭新的管理方法,在管理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正成为个人、组织乃至国家获得竞争力的关键。但如今高校教职工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仍不清晰,还未充分意识到知识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甚至还混淆了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他们其中的大部分人缺乏知识管理的理念。并且高校教职工可能还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对新兴的知识管理产生抵触心理,未注意到知识管理的乐观前景,这阻碍了高校知识管理理念的形成。

(二)缺少机构对知识资产进行专门管理。现在的学校都设有办公室对行政事务进行管理,设有教务处对教学事务进行管理,设有总务处对后勤事务进行管理,等等,机构设置较多,能满足传统意义下的各项管理要求。但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知识来源,如何准确、有效、迅速地对大量的教育教学知识进行科学、有效和个性化的管理,挖掘隐藏在知识背后的内涵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校现有的管理机构已无法承担这项日益重要的工作,需设立专门机构对知识进行专门管理。

(三)高校知识共享水平较低。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而教师学生作为知识共享的主人翁,在知识共享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存在着某些问题。教师与学生特有的思想,灵感等是每一所高校最为弥足珍贵的知识财富,由于这些隐性知识难以用公式、图像、模型等进行实体描述,难以保存,往往会随着客观原因而流失,因而如何传承这些隐性知识是知识共享面对的一道难题。同时教师学生的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知识共享,他们认为掌握些他人不知道的知识,会使自己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可能不大愿意将自己的劳动成果与他人分享。

(四)知识管理缺乏系统支持。高校知识管理建设应不仅是一种管理方法的确立,而且应是一个完整系统的构建。如今我国高校的知识管理工作往往侧重于知识搜集,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信息平台,并没有就学校的信息管理,组织结构,基本工作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思考,大多数高校都尚未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并且高校中的校园网结构单一,仅仅为学校的日常事务办理服务,它缺少运用高新技术,若要建设完善的系统,技术条件有待改善。面对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时代,高校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工作亟待解决。

(五)高校未设置教师创新的激励机制。知识资产的本质是创新,学校创新的主体是教师,对教师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提升创新积极性都需要营造氛围,创建环境,搭建平台。要积极营造“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氛围;要大胆创设“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环境;要努力搭建“硬件完善,软件优化”的知识获取、积累、应用、共享、创新的信息技术平台。为教师进行知识创新提供动力,赋予他们知识创造的热情,使得全校形成相互合作,共同创新的氛围,以便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同时激励机制也是对教师劳动的慰劳,使得他们有继续创作的意念,便于创新工作的延续。

三、高校知识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

虽然我国高校知识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但高校知识管理在未来仍呈现出必然化、网络化、共享化、系统化的发展趋势。

(一)必然化。上文已经提到了高校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现今,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人不再仅仅是由物质刺激和需求满足等外界诱因而发挥作用的人,二十有自己的个性意志,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并承担责任,富有知识,不断自我超越的,具有创造性的“主体人”。“主体人”事业的驱动力只能是来自个人,而不是组织或其他。知识经济时代,蕴藏于“主体人”头脑中的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唯一驱动力,成为高校的核心资源,因而,对知识的管理也就成了管理活动的焦点,正如科学管理取代经验管理那样,知识管理驱动科学管理、人本管理和一体化管理也将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知识管理在高校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高校知识管理既是对以往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超越和创新。因此知识管理理论日益受到高校的重视,知识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管理改革的新视角。

(二)网络化。高校知识管理是在校园信息网络化的基础上,建立以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为焦点的校内外只是网络,有效地发掘和利用一切只是资源(显性的与隐性的)及相关资源,实现知识与信息的共享,创造有利于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的校园文化,提高学校创造价值的能力,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取得最大办学效益。

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知识的传播,现在的学校不再单单是课堂上的教学。完善的学校知识网络系统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三)共享化。高校知识共享就是大学教师、学生的个人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方式(如课堂教学、学术报告、口头交流、网络等)为组织其他成员所分享而成为学校的知识财富。

知识的性质不同,其共享方式也不同。一般来说,显性知识的共享比较容易实现,它可以通过书面文字或者现代技术手段传播。目前高校也有各种传播途径为师生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相比之下,隐性知识的共享要困难得多。隐性知识,诸如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思维、科研方法,学生的学习心得、学习经验等知识就不容易交流与共享。要想达到隐性知识的共享,就需要不断的进行交流和研讨,广泛的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活动结束后反复讨论。再次基础上总结经验,进而使隐性知识得到共享。

(四)系统化。知识管理发展到今天,建立了不同的知识管理系统模型框架,同时结合高等学校基本业务开展的世纪情况,构建了高校知识管理系统(University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UKMS)的模型框架,目前UKMS仍处于发展阶段,各个高校也没有统一的UKMS,但随着我国高校UKMS的完善,高校知识管理实现系统化是必然趋势。

(五)开放化、动态化。高校的知识管理不仅设计组织范围内的各种知识的有效整合,还应注重组织外部的、与组织的各种活动有关的知识。深谙知识管理之道的高校,也不能独处在“象牙塔”之中而孤芳自赏,而要与其外部的其他组织、机构或者个人保持更加密切的联系,这不仅使其能够获取大量对其有用的知识,而且可以通过知识的共享和转移来提高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这一点在当今知识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知识管理是一个具有动态特性的过程。这主要源于知识创新不是一个静态的活动,而是一个不断使自身升级的永不停顿的过程。当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作用从低一级的层面向高一级层面提升时,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运动。所以高校的知识管理使用处于动态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夏晶.高校知识管理创新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2]赵衍.基于系统论的高校知识管理系统研究[J].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3]崔灏.高校知识管理策略研究[J].山东大学,2009.

[4]丁增辉.高校知识管理中共享机制的研究[J].中南民族大,2009.

[5]康力博.高校知识管理模式研究[J].背景交通大,2010.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篇(6)

关键词:设备管理 信息化 主动维护

引言

近年来面对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以及技术变革的加速,许多企业不断引进先进设备管理方法,这些做法在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也对现有设备管理体系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为了顺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设备管理体系就要发生相应的变革,有效的把握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对于提高油气勘探设备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设备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

中国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于设备管理,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20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初期维护维修系统(CMMS)到最近兴起的企业设备资产管理系统(EAM) 的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现代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应该是以丰富、发达的全面管理信息为基础、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和通讯设备及网络技术设备、充分利用社会信息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业务为设备管理服务。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

设备管理信息化趋势的实质是对设备实施全面的信息管理,主要表现在:

1.1设备投资评价的信息化

企业在投资决策时,一定要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评价,设备管理的信息化为设备的投资评价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的途径。通过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获得投资多方案决策所需的统计信息及技术经济分析信息,为设备投资提供全面、客观的依据,从而保证设备投资决策的科学化。

1.2设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的信息化

由于设备使用效益的评价工作量过于庞大,很多企业都不做这方面的工作。设备信息系统的构建,可以积累设备使用的有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的信息,利用计算机能够短时间内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提高设备效益评价的效率,为设备的有效运行提供科学的监控手段。

1.3设备使用的信息化

信息化管理使得设备使用的各种信息的记录更加容易和全面, 这些使用信息可以通过设备制造商的客户关系管理反馈给设备制造厂家,提高机器设备的实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同时设备使用者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享和交流,有利于强化设备的管理和使用。

2可靠性工程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趋势

可靠性是一门研究技术装备和系统质量指标变化规律的科学,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能以最少的时间和费用,保证所需的工作寿命和零故障率的方法。可靠性是设备系统在其整个使用周期内保持所需质量指标的性能。不可靠的设备显然不能有效工作,因为无论是由于个别零部件的损伤,或是技术性能降到允许水平以下而造成设备故障,都会带来经济的损失,甚至严重的后果。现代设备的发展方向是:自动化、集成化。由于设备系统越来越复杂,对设备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势必提高对设备可靠性的要求。可靠性工程通过研究设备的初始参数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预测设备的行为和工作状态,进而估计设备在使用条件下的可靠性,从而避免设备意外停止作业或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事故。

3设备状态自动化检测技术的应用趋势

设备状态自动监测技术是指通过监测设备或生产系统的各项参数,与设备生产正常运行参数相对比,分析设备运行的状况,对设备故障作出早期预测、分析诊断与排除,将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降低设备故障停机时间,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

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是一种了解和掌握设备在使用过程的状态,确定其整体或局部是否正常或异常,早期发现故障及其原因,并能预报故障发展趋势的技术。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发展,机械设备工作强度不断增大,生产效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设备更加复杂,各部分的关联愈加密切,往往某处微小故障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设备乃至与设备有关的环境遭受破坏,不仅会造成经济的损失,而且会危及人身安全,后果极为严重。采用设备状态监测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就可以事先发现故障隐患,避免经济损失和事故的发生。

4从定期检查向主动维护转变的趋势

设备的主动维护管理是现代设备科学管理发展的方向,为减少设备故障,降低设备维修成本,防止设备故障造成的生产停滞、人员的以外伤害,通过状态监测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在设备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进行设备整体主动维护和保养。通过这种方式的运行,降低设备故障率,使设备在最佳状态下正常运转,这是保证生产按预定计划完成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主动维护的发展是和设备管理的信息化、设备状态监测技术、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主动维护需要的大量信息是由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通过对设备的状态监测,得到关于设备或生产系统的各种参数,由管理人员、专家系统对各种参数进行分析,进而实现对设备的主动维护。

5设备维修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趋势

设备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的实质是建立设备维修供应链,改变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随着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设备系统越来越复杂,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维修保养需要各类专业技术和建立高效的维修保养体系,才能保证设备的有效运行。传统的维修组织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有必要建立一种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的维修体制。设备维修的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可以提高设备的维修效率、减少设备使用单位备品配件的储存及维修人员,从而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降低资金占用。

6结束语

以上设备管理的新趋势是和当前社会生产的技术经济特点相适应的,这些新趋势带来了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现代设备管理的几个发展趋势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现今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势下, 作为管理人员准确把握设备管理发展趋势,正确使用现代化的管理工具与技术手段, 对于提高自身的管理实力与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篇(7)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384-01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人类的社会,经济,政治均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现如今,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变得普遍和频繁。计算机将会在当前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概述

1.1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概念

计算机应用技术,TechnologyofComputerApplication,狭义:可以利用任何一种计算机软件的任何一功能,为可能用到它的人提供一定的服务。广义:对各种软件的各种功能属性有足够的了解和应用能力,可以在各种情况下驾驭计算机高效率的为不同人群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各种服务。总之,凡是利用计算机软件,为需要或者可能需要它的人提供服务的技术,就是计算机应用。

1.2 计算机应用技术融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分析

⑴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融入可以提高基础数据信息录入的自动化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经管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进而有 助于提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制定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合理性;

(2)计算计应用技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办公的自动化程度,有利于实现无纸化、自动化办公,进而节约企业办公和管理成本,提 高了企业管理效率,同时由于流程的简化以及人为因素的减少,有 利于提高工作的准确性;

(3)有利于优化企业整理工作流程,消除不合理的环节和浪费, 进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并且有利于将员工的 经验与技术转化成企业内部资源,提高了员工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同时避免了因人员的流动而导致的工作延误;

2 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

目前,在通讯、网络、软件及光电的整合应用之下,计算机应用产业也不再单纯局限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而是结合了通讯、电子、光电、半导体及软件等应用,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且呈现多元及定制化的设计特点。计算机应用产业在工业自动化和信 息化产业链中处于要素市场,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加速升级改造传统行业,而且也为新一代工业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产业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3 计算机应用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1 计算机应用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1 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

就目前现状看,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我国上网企业或上网家庭的比例占总体比例很少的一部分,使得许多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发展状况不尽人意,尤其是信息化的普及与应用于发达国家之间已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3.1.2 计算机应用发展不平衡

在我国沿海城市计算机的应用比较普遍,相对于大陆尤其是西部地区来说是十分发达的。但是正是由于这种发展不平衡现状,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和统一化。

3.1.3计算机应用研发力度不够

我国在重要领域的应用甚至大型工程所运用的系统和软硬件方面,大多数依靠进口于国外。这种依赖,就注定了对本国信息发展上的忽视,导致我国科研速度跟不上信息的更新,因此在重要领域和工作中不能运用。长期以来造成的这一恶性循环,使得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越来越大。

3.2 解决方法

我国应在一定程度上普及计算机应用,尽管已经将计算机应用作为一门课程进入教育内容中,但是却只是将重点放在理论教授上,难以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来缩小东西部差异,做到计算机应用的一体化,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加大计算机应用的研发力度,增加转向研究资金。把计算机应用研究放在必须发展的位置上,重视计算机应用的发展。把计算机应用与电子商务,网上贸易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全面促进我国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发展。

4 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趋势

网络化、微型化、智能化、储存巨型化都是业内人士公认的未来计算机发展的趋势,笔者对此也是非常认同,但其真正起到信息化的作用还得依赖于人对总体趋势的把握,以起到对人的生活学习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比方说,目前国内企业对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化建设可谓如火如荼,真正决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是企业信息技术多么先进,而是企业内部员工对于计算机技术及信息加以应用的能力。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往往在技术方面投入了更多资金,这固然是必须的,然而企业应明确,技术本身是没有信息创造能力的,更重要的还是人的因素。因此,企业要把握住重点,对员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加以提高,着力打造高素质信息技术队伍,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之更好的为企业生产与经营等各环节工作服务。

5 结语

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便捷,其不断的和其他学科的结合,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分的今天和将来带来更多不可思议的改变。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的信息 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范围已经从以前单一 流程或工序逐渐发展到供应链领域,可见计算机应用技术贯穿着 企业信息化的全过程,对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阐述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阶段以及发展优势,旨 在推进我国企业加大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开发,提高产品质量以及 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朗海艳.浅谈计算机应用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纵横,2012.

[2]侯晓璐.浅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