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8 16:51:01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

篇(1)

关键词:双创;创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

当前高校已经形成多层次的教育格局,但是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当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特别是旅游高等产业和教育的问题以及本科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中的问题,制约着旅游专业本科学生的就业,更制约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双创”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客教育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双创”是指树立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很多高校的旅游专业树立起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推进素质教育。“创客”指的是创新创业的客体,泛指那些喜欢自己动手,通过分析和创造将想法变成现实的人。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主要存在创新创业的教学理念滞后,并且和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师教学的方法单一,针对性以及时效性不强,创新创业的创客性人才缺乏,学生的实践平台也相对较少的问题,对此,“双创”教育理念为其指明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培养创客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适应旅游市场发展需要,成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前进的动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客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核心理念与基本原则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客教育的教学体系建设核心理念

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客教育体系建设的理念。

(二)高校旅游专业创客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与关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关键就是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以及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做好教学的保障,确立好教学的目标。

三、“双创”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客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研究

(一)教学内容设计

1.旅游专业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的

“创客”思维和理念,革新课内外教学内容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当中,主要的任务是在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培养创客型人才,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应当贯彻好创新创业理念,而这一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教育和引导。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教学经验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课程内容的设计,所以,教师也要积极地投身创新创业当中,做一个创客的典范,为学生树立榜样。由于旅游管理行业的实践性较强,所以该课程的设置需要将课内与课外的课程相结合。针对旅游创客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具体为,教师在课内做好引导工作,为学生讲解创业创新的相关知识。教师洞悉当前社会创新型人才的必备条件,为学生带去新的资讯。课内建立创新小组,通过课堂上的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课外的课程设置也是必需的。课堂内课程大多以理念为主,所以课外课堂才是最终实践的地方。教师可以定期带学生去旅游公司实习,将所学的理论投入实践当中,并且在一定的时期内有考核。具体的旅游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当包括以下几点:(1)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创新创业的知识技能,力求将学生的创客潜能激发出来。(2)旅游专业教师必须紧随时代的潮流,定时做旅游市场调查,掌握最新的动态。创业创新最主要的是发现商机,旅游教师应当和学生一起探讨自己的调查结果,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在创客的培养上,为学生列举典型例子,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创客的培养。(3)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提供不断变化的新资讯。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创新创业是基于基础理论知识之上的,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也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2.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

课程的体系结构就是要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把课堂创业和课外的创业活动相结合。“双创”当中提升学生能力的是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创业型的人才是当今社会的应时之需,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三结合教育当中,强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课堂创业的实现借助于课堂上的旅游创业游戏,课外的创业创新通过学生对旅游行业经营管理以及旅游客源市场的需求进行了解。最后在校的大学生之间开展经验交流座谈会,拓宽个体的视野,激发个体的创新创业激情。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相符合,不管是当地创新创业教材编写还是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目的是实现当地经济的发展,只有着眼于当地的实际状况才有助于学生在创业时掌握当地的基本情况,实现创客的目标,使课程体系紧贴旅游管理应用性较强的特点,使旅游管理专业贴近职业、贴近市场、贴近产业等,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进行创业创新。

(二)教法与学法研究

1.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在基础知识的教学当中,大多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能够直观地展示课程内容,也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双创”的教学理念,高校应该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进行创新,不断地改进教学的方法,采用目前流行的翻转课堂、慕课等课堂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式、案例式教学方法。例如,在“双创”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就不能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教授,教师时刻要将学生置于教学主体的地位,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来进行小型课题的研讨,依据每组学生的兴趣来进行任务的分配,学生通过参加上述活动,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的方法表现为传授一定技巧、观点、信念、技能等。在高校创新创业理念下创客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客能力。例如,寒暑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倡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并给予这些学生一定的创新创业启动金,学生完成活动后让学生就有关旅游专业方面的创新创业活动写好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收获,并附上过程当中的照片,对那些创新创业活动进展顺利和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学生及其工作小组进行奖励,颁发奖金。同时,举办旅游专业知识竞赛、讲座以及论坛等,聘请大型旅游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为学生做旅游管理的创业创新活动报告,让学生通过直接的经验来指导其创业创新活动,逐渐走向创客之路。

2.学生的学法

学生在创客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基础教学当中要做到基本功扎实,对所学的基础知识要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于指导后期的创业创新工作;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知识竞赛等活动,在社会实践方面要积极主动并自觉地完成。在创新创业方面,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其次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不耻下问,多向自己的导师请教,多向在旅游领域有成就的人学习,善于发现旅游行业的商机。除此之外,也可以加强同学间相互合作的关系,当今时代强调的是合作双赢,在强大团队的协作下共同实现创新创业,在合作中达到彼此的目的。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只有通过不断摸索实践才能探求出新知,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要不断进步,适应“双创”时代下创客人才的发展潮流。

(三)教学评价设计

对“双创”背景下的教学评估,针对的是对教学的计划、目标以及在学生改进的综合方面做出的评价,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辅助学生人员,在展开的具体活动中进行评估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是通过座谈会写出对创新创业的独到见解。对具体的课内活动,则通过对课下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导师要认真对待具体的小课题研究,筛选出优秀的创新创业研究成果。在大型旅游公司的高层主管做报告会后,学校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对学生的接受知识能力进行考核。校内举办大型的旅游专业的导游讲解大赛,学校可依据学生讲解技巧,寻找最具有创新意识的导游。校外的社会实践主要围绕与旅游业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创客。在教师评估方面,教师要依据课程设置完成教学任务,高校对其的评估主要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多少来进行评估。绩效突出的教师可给予相应的奖励。总而言之,教学评价是对前面所有环节的最终考核,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总的来说,教学评价是对教师以及学生在学期内任务完成情况的检验,这不仅是监督教师要认真完成教学任务,更是监督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实践当中的准绳。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引方向。学生要积极地配合教师,教师布置的实践课题要认真主动地去完成。创新创业的实现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创客是学校的精英,学校要善于发现他们,并给予他们相应的平台和奖励机制,做好最后环节的教学评价工作。

四、结束语

在“双创”背景下,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重心在于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以及推动创客教育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旅游创新创业活动需要掌握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当地的旅游市场情况等。本文主要通过初步构建出高校旅游管理的“创客”教学体系目标,以此来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双创”能力的提升,为社会培养出高级的创客旅游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勇,杨洋,周霄.基于双轮驱动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构建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2):67-70.

[2]张定方,张肖敏.高校旅游本科教育“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构建[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05(1):111-114.

[3]柳百萍,任平,唐岭,等.“双创”背景下“专业—创业”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19):177-178.

[4]马晓欢.谈“双创”背景下的创客教育如何发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7(4).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TQC;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

随着高考的扩招,二三本院校的合并,留入到高职院校的优质学苗越来越少,以辽宁省2016年高考录取率来举例,2016年录取率为93%,留到高职的在86%这个阶次上,换句话说,100个人参加高考,有93个人可以顺利考上大学,这93名学生中,86名学生顺利进入本科院校就读,而排名最后的7名学生,进入到高职院校,可想而知这个学苗问题,已经是摆在各大高职高校中一个头疼的现实问题。随着高职院校迎来一个春天,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样一个新时期下,如果有效的提高高职院校就业率,就业层次,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是一个需要踏实去做的现实工作。学生经过三年的高职学习,面向社会,“产品质量”能否经得住社会的考验,需要反馈到日常大学生活中去,而重中之重,就是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这个方面,是大学要面对的主体,如果这个方面管控不力,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毕业质量,而学生这个产品的长期价值,也会收到损害。

一、影响高职院校全面质量管理主要构件

教学质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只有对这些因素一一和教学质量关联度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最大影响因素,抓控主要方面,才能保证教学管理方面不出现大问题。而各个因素也要同时进行监控管理,总之,要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将教学质量的各个方面,都要逐一进行分析,才能对教学质量提高产生大作用。根据TQC理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分为三个方面,即:管理目标系统、质量管理制度系统、质量评估与分析系统。

(一)管理目标系统

教学质量管理目标受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当下社会培养方向的要求,也受学校当下实际情况例如师资、办学条件、学校性质的制约,因此建立质量管理目标系统,要对这个约束条件进行全面分析。例如这个国家教育方针,目前对我国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具有工匠精神,具有学徒制的现代教学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实操性等等。因此我们在教学质量管理中,更要注重进口国家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完全体会到这个要求。再者学校性质的制约方面,例如某个高职院校隶属于建设厅,那么就要进依托行业办学优势,在学生就业渠道上,广为开展相应就业市场,反馈到教学质量建设中去,这样才能因地制宜的改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二)质量管理制度系统

参与教学的各个因素,都会成为教学质量管控体系中的因素,因此从实际来说,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中主要包括教的方面和学的方面的质量管理制度。在教的方面,无论大到招生、培养、就业,还是小到授课要求、教学文件、学生评测表等,都要纳入质量管理制度中,形成常态的考核标准,并有奖惩机制,要落地去执行。在这里要特别说明师资力量的重要性,要具体和深入的制定相应的梯队培养方案和学科建设制度,教师的职称评定、学历深造、工作量化考核等,都要是很重要的方面,没有好的师资力量,片面强调学生的基本素质和长远发展,是典型的“自私”主义,学生是学校培养出来的,没有良好的师资力量,没有实践技能和理论课程较好结合起来的优秀老师,对于这样基础不好的学生,想在三年的大学生活中淬炼学生有一个质的突破,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质量管理制度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纲的性质,要做为一个重点工作去做。

(三)质量评估与分析系统

质量评估与分析系统是工作极为具体、复杂和细致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发展方向问题,是对于错的问题。因此,它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学评估是保证和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它分两类:一是来自学校外部的评估,包括国家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评估等,后者尚未形成明显影响力,前者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的作用日益增大。二是学校内部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实施的教学评估,包括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课程评估、专业评估等。通过校内外的教学评估,学校不断健全、强化动力机制,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也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总结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牢牢抓住高职院校的全面质量管理三大构建不动摇,我们就可以基本保障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控体系架构方向的正确性。当然从系统工程来讲,质量工程是一个大工程,从TQC中PD-CA方面来讲,也需要循序渐进的反复推进修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要我们把握住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核心,就一定能把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推向一个新台阶。

作者:殷雨时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黎琳.高等学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运行.[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2).

[2]王剑敏.高校应积极引入/全面质量管理0模式[J].江苏高教,2004(4).

篇(3)

其一,从研究主体来看,高级职称学者关注较少,著名学者关注更少。目前,从事该主题研究的群体大多是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具有讲师职称的群体占到研究的73%,著名的学者只有厦门大学的陈振明、浙江海洋学院的杨述厚等少数教授。很少有学者持续对此课题给予关注与研究。其中只有3人持续发表了2篇论文,其他人则未进行持续研究。研究主体的层次和数量尽管与质量不具有绝对的正相关关系,但影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其二,从研究内容来看,学者们的关注点多集中在以下三点。第一,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如吴江提出“构建三大意识、构建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方法”;第二,实践教学的条件,如安翔阐述了完善实践教学的硬件和软件;第三,国外实践教学的借鉴,如贺慧玲专门探讨了法国公共管理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做法。综上,现有的研究侧重于理论探究,缺乏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仍有继续深入的可能,尽管许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已有序开展,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未能形成合理、有效的体系,未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对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研究,对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课题组带着问题走访了吉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等高校,并与该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科带头人进行了充分交流。通过与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座谈,了解同学们对实践教学的看法。根据调研,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情况,总结了行政管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根据

当前高校普遍推行学分制,学生只有积累足够的学分才能具有毕业资格。行政管理专业本身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实践教学更值得重视。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应占多大的比例一直是困扰教学安排的重要问题。以吉林大学为例。吉林大学对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为:本专业适应当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良好专业训练和广泛基础知识、具有创新能力、智力技巧和良好思维方式的高素质的理论性人才和实践管理性人才,包括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和具有现代管理思维的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人才。吉林大学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到总学分(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总计)的10.3%,需要指出的是该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仅仅包括大类共同环节(入学教学、军事训练、公益劳动、毕业教育)与专业实践环节(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并没有出现课程训练等环节。南开大学滨海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具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结构,既掌握现代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掌握现代行政管理和经济社会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电子政务专门技术人才。对比看出:尽管吉林大学与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的培养目标中提到了培养理论性和实践性管理人才,但在具体表述中的确存在差异,这与这两所学校的定位是相一致的。吉林大学定位于研究型大学,而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则定位于高职类应用型大学,两类高校对实践课程设定的学时也明显不同。但关于实践教学在教学安排中究竟应占多少比例,实践教学学时的设定与学生就业及后续的发展有何关联,这两个问题在调研中没有人能给出合理科学的答案与依据。经搜集文献资料,也没有相关研究。

2.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笔者在2009年发表的《普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究》一文中就曾提到,从已经开展的实践教学来看,现有的行政管理教学队伍还不足以满足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需要,因为绝大多数教师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就走向教学岗位的,本身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与能力,这使行政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的推行遭遇瓶颈。至今,这一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课题组调研的其他高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以南开大学滨海学院为例,根据行政管理系电子政务的特色方向,课程内容融合行政管理理论与计算机理论,很少有教师能够把两门学科做到融会贯通,因此在讲课中就容易出现要么过多侧重行政管理理论,要么过多侧重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在实践教学中表现为过多依赖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传授数据库建设、网页设计等内容。相比其他高校,吉林大学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师资则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电子政务理论课程带头人张锐昕教授。张教授最初所从事的专业是计算机专业,后转向行政管理专业,(先后获得计算机软件专业学士学位、行政管理专业办公自动化方向硕士学位和政治学理论专业行政管理(电子政务)方向博士学位)在多年实践中,他已能做到政府管理与计算机知识的良好结合。张教授在担任吉林大学电子政务实验室主任期间,承担了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时参与了吉林省政务网站的建设与评估工作,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根据我们的调研,在国内行政管理专业领域,像张教授这样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的学者并不多,这是导致行政管理专业实践不能有效展开的重要因素。

3.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视不足

通过与学生的座谈,受访的学生认为在同学中普遍存在对实践教学不重视的现象。一方面学生迫切意识到就业的紧迫压力,另一方面却对学校提供的实践机会不屑一顾。通过比较其他高校的课程体系,如表4所示,笔者认为笔者所在学校的行政管理实践课程设置的丰富性已经走在其他高校的前列。除全校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形式与政策教育、毕业设计等课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无论从学时安排还是课程内容安排上,已基本起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从教师反馈来看,同学们对教师布置的实践任务不能与理论授课的学习任务给予同等对待,此外,由于实践课程难以单独针对个体进行考评,所以实际操作中通过考察小组集体表现由教师给出整体评分,即每个成员都会享受同等分数,这就难免存在小组成员“搭便车”的行为,考评机制的不完善也客观导致了学生的不重视。

三、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路径与思考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基于系统论的角度考虑。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既需要有软件硬件提供基础与支撑,也需要有学校制度保障。更重要的是,应在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指导下,同时发挥组织授课的主体(教师)与客体(学生)的积极性。

1.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与培养方案

专业教学必须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置需要综合考虑学校的整体定位、专业在学校中的定位以及学科特点。行政管理学是从政治学和管理学的交叉综合中发展起来的,兼具两门学科的特点,但必须明确的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从现实发展来看,行政学的研究需突破行政职能、行政机构、行政制度的研究,更应适应社会需求,重视行政管理的社会管理职能,以此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如新公共管理倡导的构建不断满足顾客需求的政府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对于高校来说亦是如此。行政管理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必须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在实际运行中,课题组所在的行政管理专业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学校定位,已经重新修订了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掌握行政管理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新增部分实践课程,如专业访学,提供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交流平台以拓展视野,秘书工作实训、应用文撰写实训则更加侧重专业技能培养,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凸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由于新的培养方案刚刚实行,运行效果还有待于检验,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需要动态匹配,需在持续修订中实现科学合理。

2.多途径提高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素质

优秀的师资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各高校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优秀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师。首先,高校选拔教师应破除唯学历至上的观点。从近些年高校教师招聘条件来看,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已成为最基本的条件,但高学历不代表有较强的授课能力。其次,高校应搭建合理的教师队伍。既要有理论教学型的师资,也应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带领专业实践。一种合理的考虑是,可以聘用具有机关事业单位或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的管理者担任教师,这样能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引领学生对实践教育的重视,传授具有可操作性的技能。最后,学校应给专业任课教师提供到管理岗位实践的机会,可分批次组织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既可以为教师提供应用所学理论的机会,也可以锻炼教师的实践技能。目前来看,学校团委(学生管理部门)已经提供过此类机会,但由于教师的考核或升迁是由人事部门或组织部门进行,部门之间不能进行有效地沟通,教师挂职锻炼对教师的职称晋升不会带来直接的利益,有教师甚至认为挂职只会耽误写论文搞课题的时间。因此,此项制度的落实需要学校甚至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进行顶层设计,从制度层面进行整体考虑,才能免去教师的后顾之忧。

3.实践教学开展需要学生积极配合

篇(4)

关键词:ISO9000;过程控制;质量改进;八项基本原则;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3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要想使学生管理工作跟上时代步伐,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管理观念,改进管理模式。ISO9000质量体系蕴含着预防、监督和自我改进三大科学管理机制,既渗透了当代先进的科学管理思想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又借鉴了发达国家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融基本性与先进性为一体。[1]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推行并运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过程控制”与“质量改进”理念有助于克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将“结果管理”前移至“过程管理”,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中每个过程的计划、实施、监督与改进不断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质量。

一、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不是指一个标准,而是一种标准的统称。它由质量管理体系技术委员会所制定,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12000多个标准中最畅销、最普遍的产品。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正是把质量管理从对产品进行评估转为对过程实施控制,由消极被动转向积极主动,由质量保证转向质量管理。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得到了企业的广泛采用和认可,因其提出的以预防为主、全员参与等理念符合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规律,也给学生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更重要的是在ISO9000族标准的应用范围中教育排在第37位,可见ISO9000族标准在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就已将教育行业包含在内了。

二、学生工作质量管理与过程控制的内涵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理念之一是“过程控制”和“质量改进”。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视为过程进行控制,依靠规范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监控,防止工作中出现偏离规范的行为,保证学生管理工作水平不断稳步提高。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就是各种环节和过程的组合。学生教学管理工作可分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和学生发展指导三个层面。每个层面可划分为若干个大过程,一个大过程又可划分为彼此相关的小过程。对每个小过程的有力控制是对大过程控制的促进与保障,对大过程的控制又为对每个小过程的控制指明方向。每一个过程都有相应的实施标准和工作流程,包括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实施、监控、反馈等。由于主体、周围环境及资源的不断变化,过程在实施中会有不同程度的偏轨现象,此时要立足实际对过程进行改进,在维持―改善―维持―改善……不断循环中上升。

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忽视了对过程的管理。其弊端是当工作结果出现差错时已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一项工作的失误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并导致后续工作的瘫痪,严重影响了工作效果和办事效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将“预防”寓于教育管理之初始,将“控制”寓于教育管理之始终,力争使学生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三、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整个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精髓与灵魂。将其在高校质量管理工作中加以变通实施有助于促进高校学生工作质量持续提高。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依赖于顾客,因此组织应该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从而满足顾客要求并超越其期望。[2]学校的直接顾客是学生,间接顾客是社会、家长及用人单位,学校提供的是教育教学的管理与服务,产出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要求学校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一切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其次,还要以家长和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将家长的期望、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校的培养方案对接。学校与用人单位可以制定“订单式”联合培养计划,在完成学校规定课程的基础上针对单位人才需求定向培养,如加设部分课程、企业文化的宣讲等,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对应单位工作,缩短了学生步入社会的适应时间,也大大降低了单位人员流动的频率及带来的损失,节省单位为招人、留人等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领导作用

领导者应确保组织的目的与方向的一致。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良好的内部环境,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2]高校领导者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及社会的需求后统一制定高校教育管理质量方针与目标,并建立、实施一个稳定的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积极争取、充分利用一切有利资源,增强教职工质量与责任意识,完善监控与考评办法,拓宽反馈渠道,以确保教育管理质量目标的实现。高校质量管理工作虽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但必须充分发挥领导者的主体和领航作用。

3.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唯有其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为组织的利益发挥其才干。[2]高校质量管理工作除了领导掌舵,更重要的是要调动所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团队配合,形成全员参与、全员育人的新局面。与此同时,也要发挥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搭建一个学生自治、家长献言、单位参与、社会监督的平台。

4.过程方法

将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2]高校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识别各个教育教学过程,明确各个过程的职能、规范和责任,理清不同过程之间的关系并识别与其他过程的接口,对所有过程进行监督、控制与分析,发现不合理或违规的地方不断进行改进。

5.管理的系统方法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体系来看待、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2]将教育教学活动划分为过程时不能将所有过程都割裂开来,而要在正确理解各个过程相互联系与影响的基础上用系统的眼光将有关联的过程看做一个整体,明确整体过程的目标与规范,识别关键过程,在活动发生冲突时分清主次,在资源一定的前提下统筹安排,优化配置,保证系统的有序高效运行。

6.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永恒目标。[2]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应当是高校追求的永恒目标。持续改进应按PDCA循环的方式不断进行,将成功的过程标准化,包括过程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确定、具体运作执行、总结执行结果、对结果进行反馈处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在下一个PDCA循环中解决。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应在这个循环不止的科学程序的运转中得到不断提升。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有效决策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建立一个高效、准确、畅通的信息系统,对各环节和过程的数据进行全面灵活的收集,对社会中各信息的变化进行及时的反应。对收集到的信息要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分析,利用相关质量管理工具及时发现数字背后的问题,为决策的制定与过程的改进提供依据。

8.互利的供方关系

组织与供方相互依存,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2]高校的供方是合适的教材、教具、教学设施等物资的供应者,以及优秀的校内外实验教学环境。[3]高校要建立教学物资、教学设施等质量评价与监督体系,与供应商在互利共赢的前提下建立更广泛、深入、长远的合作。积极与企业寻求合作,形成学校与企业的强大合力,建立优秀的校外实验教学环境与社会实践基地,将产学研有效结合。

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1.完善学生工作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学生工作质量保障体系是为了使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各个过程和环节有章可依,有规可循。

完善学生工作质量保障体系是过程管理的基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设立学生工作质量目标体系,根据学生工作质量总目标的要求,分层细化各个环节和过程的分目标,在总目标的指引下逐步完成各分目标,有利于教职工了解组织目标并追求组织成功。二是实行岗位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进行定岗定编定责,本着节约用人、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对确定的岗位进行人员及素质配备,将工作过程及规范细化、深化、文件化,并纳入到管理制度之中。三是强化责任意识,定期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对教职工进行量化考核,确保工作干到实处,责任落实到人。四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等手段考核工作完成情况,评价指标和内容要科学合理,考核结果作为教职工晋升和评聘的依据。

2.建立学生工作质量监控体系

学生工作质量监控体系是学生工作过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影响学生工作质量的诸多环节进行监控,使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建立学生工作质量监控体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校内监控机制,通过对每个过程输入输出的监控,对相关数据信息的采集和深入挖掘分析,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将事后修补改为动态控制。二是开通社会监控渠道,让家长、用人单位、社会全员参与,将他们的评价和满意度作为制定和改进学生工作质量目标与计划的依据。三是落实质量改进举措,监控体系建立的目的就在于质量改进,但质量改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个个周而复始的运转中不断提高。四是加强全面监控力度,校内外的监控侧重点和情况各不相同,监控信息不能分散割裂开来,而要以系统的眼光综合分析利用,加强全面控制。

3.加强高校教工质量意识

高校教职工是实施学生工作过程管理的主体,学生工作人员的责任缺失、质量意识差等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工作质量。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首先要求学生工作人员树立质量意识,增强责任心,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对待工作不能自由随意。但教育教学工作毕竟与企业生产有所不同,学生工作人员还要用爱心关爱每一位学生,用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用责任心感染每一位学生。

4.过程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

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运用过程控制理论虽然能将事后检查缺陷转变为预防缺陷,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高校作为育人的摇篮毕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与规律,学生工作在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同时更要以“人为中心”,要将过程管理与柔性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柔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强调速度和反应、灵敏与弹性,注重平等和尊重、创造和主动。

以“人为中心”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在真正关心、爱护学生发展成长的同时,更要确立学生在教学与研究的主体地位,杜绝在课堂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力争教学形式多元化,鼓励学生解放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以“人为中心”还体现在高校也要以学生工作人员为中心,在制定详细的岗位职责与规范、建立全面的监控体系的同时,更要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个教职工的潜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在一个既严肃又宽松的环境中创造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余秀琴,陈伟国.教育领域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综论[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35-40.

篇(5)

【论文摘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力发展阶段,尤其经济发达地区,提出了早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和要求。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了,学生数量增加了,怎么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一严肃的课题,迫使人们不得不冷静的思考。

一、前言

目前,各高校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能否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全球范围内企业界成功运用的经验,将该标准移植到高教领域,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值得探索。

1、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从企业和顾客的关系出发,为企业提供一个建立和实施质量体系以具备满足顾客需要能力的保证模式和管理指南。

2、我国高校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把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高校质量管理中,是一项创举,也是一个新课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时常化程度相对滞后,大量传统学校如何面对现代化进程转变有待时日,教育产业化还处于争论阶段。高等学校的管理基本沿用传统的目标式管理模式。该模式具有简单、高效和最终控制的显著特点,但对于高成本、不可逆性的生产过程的管理日益显现出其不尽合理和难以监控的弊病。因此,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学校教育管理,并通过严谨的研究和实验,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再行推广,对我国学校教育管理很有必要。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已引起我国高教界普遍关注,并得到少数高校的引用(目前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是民办学校和海运类大专院校),如:

(1)浙江大学2000年12月发布的简讯说:城市学院在为期两个月的“教育质量双月”活动后,提出了“参照ISO9000系列,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的措施。

(2)岛海远洋船员学院校园网于2002年5月24日报道:“学校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率先建立起ISO9000保证体系,并通过挪威船级社的国际认证”。

3、我国高教界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航海院校推行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在我国教育领域全面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还存在以下的问题:

(1)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市场化程度相对滞后,传统学校面向现代化进行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教育产业化还处于争论阶段,面向国际发展的格局,教育界应拿出什么样的举措?这些都成为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

(2)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针对教育领域的认证标准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一些实施和正在实施这一标准的教育机构,都基本上沿用企业认证体系和指标,而针对教育管理的质量认证体系的相关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国内还是空白。对教育领域而言,其对象是人,如何来进行合理、公正、科学的量化评价,目前来看还有很大难度,而且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基本沿用于企业,其体系标准有很多指标就明显不适合于培养人才的教育领域。

4、研究内容

面对国内教育领域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采取这样四个步骤:

第一,联合国内权威教育行政、科研、学校、质量认证机构开展联合攻关,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参照,通过对企业质量认证体现进行全面的分析、整合并结合学校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全面的研究。通过研究,制定出一套教育管理质量认证体系标准。

第二,利用教育行政以及科研机构的优势,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的学校作为实验学校,开展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实验,并不断跟踪反馈,对标准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

第三,通过持续一定时间的实验和总结,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公正并行之有效的、量化的学校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并在全国推广。

第四,在教育领域建立教育质量认证最高机构,统一我国学校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工作。

5、在教育界推行ISO9000标准的长远意义

学校作为特殊机构,在教育管理中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的应用范围已经由制造业扩展到政府行政管理机构、金融机构、房地产部门、航空以及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等39个行业,其中教育业排在第37个行业。因此在教育领域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

对我国而言,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教育需求不断增大,我国政府明确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财政投入和多渠道办教育的力度,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发展,以进一步提高我国人民素质、培养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事业的人才。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教育体系, 普九达标、高职中专还有高等教育都得到长足发展。

二、推广前景分析

1、各高校在推广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 高校的质量观和目标观追求与其他作业有较大的差异。衡量一个高校是否是著名的,是否是高质量的,主要看其科研经费的多少;重大课题、基金项目的多少;有多少人获奖以及奖励等级的高低;发表多少篇论文、有多少论文被SCI、EI、ISTO检索;有多少知名教授、培养多少知名人等等,这些质量指标是判断高校质量水平的依据,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目标的相对短期性(一般目标实施期为三年)有较大冲突。

(2)高校的管理者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缺乏全面的了解。高校系统没有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起足够的重视,无论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本身很少组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普及教育工作,只对ISO9000这一术语熟悉,但其对内涵不甚了解。

(3) 管理机制相对滞后。无论是政府管理体制,还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计划经济的管理色彩要浓于其他行业,所以“无管理者推动”这一动力;高校招生的市场化刚开始,普通教育大众化转移也刚刚开始,大学教育还停留在卖方市场,办学的市场化意识不浓,所以还没到“市场推动”的地步。

(4) 学生属性。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被广泛的用于生产制造业和服务业,制造业的对象是产品,产品不具有思维,是被动的;服务业的对象顾客,顾客是具有主动性;而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既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即产品,又是具有思维能力的人,所以,学生具有产品和顾客两重性。而学校既不是单纯的“制造业”,也不是单纯的“服务业”,它也具有“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双重性质。高校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时比其他行业要复杂。

(5) 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是质量管理中最新的主题,也是ISO9000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高校如何实施顾客满意度,有下列因素值得思考:高校的顾客有三大群体,一是在校学生,二是学生家长,三是用人单位。这三个群体对学校的要求和期望都不相同,所期望的满意度指标及程度不一样。同时存在下列不确定因素:一是毕业生不像工业产品,一用就知道好坏,毕业的学生是要经过一段时间后内才能展现出其质量水平;二是产品一般不具备流动性,谁买了,谁使用,若换了一家用人单位,不是租界就是作为二手货转买,此时,新的用户单位对产品的期望值自然就会改变,而毕业生可以频繁地更换工作岗位和单位,但对其的期望值不会改变;三是毕业生是人,人际关系会影响调查数据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高校的顾客满意度工程比其他行业要充满更多的复杂性和不准确性。

2、高校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特殊性

(1)要对学校产品进行准确定位。学校有没有产品,学校的产品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搞清楚什么是产品,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将产品定义为“过程的结果”。学校虽然不是制造业,但它存在着活动和过程,这些活动和过程分别构成了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几大类别,而这每一类别的活动和过程又都是有结果的,显然学校是有产品的。但学校的产品不是学生或人才,因为学生或人才不是上述活动或过程的结果,人才不是学校这一单一组织培养出来的,还有家庭、社会和个人努力等因素。学校活动和过程的结果是学校为学生提供在校学习、生活的各类服务。因此,学校的产品应该确定为教育服务。

(2)结合本学校的特点适时调整、剪裁和转化。 学校不同于企业,有它自身的规律和行业特点,我们可以把学校的所有工作分为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四大类别过程,并制定程序文件对这些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

3、高校中推广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高校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新世纪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加入WTO,许多国外的教育机构将涌入我国的教育市场,这势必加大了教育市场的竞争,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目前,各高校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但从运行情况来看,普遍在客观性、合理性、科学性等方面不尽如人意,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上也缺乏监督和审核。因此,我国高校与国际市场接轨,以SO9000国际标准为依据,建立先进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2)高校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行性。我国在产业划分中,把教育服务作为服务产业划入新兴第三产业的范畴,使高等教育的属性有了更明确的定位。从这个定位来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所用的“服务”就包括高等教育服务,所适用的“各种类型组织”就包括从事高等教育服务的高等院校。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介绍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和内容有12个特点, “标准”中的这些特点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结构和内容十分相似,是弥补现行教学质量管理各种缺陷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高德毅、赵伟建.论基于ISO质量标准的高等航海院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航海教育出版研究社,2002.

[2]江小明、程建芳.ISO9000族标准引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分析.北京联合大学出版社,2002.

[3]魏峥、姜运生、万凯.高校ISO9000族标准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中国成人教育出版社,2002.

[4]穆少波、王雄和.ISO9000族标准怎么应用于教育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行政管理;教学体系;平衡;发展

引 言

高等教育培养社会人才而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是社会发展有生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过去的精英教育阶段,逐步成为面向大众提高素质、知识的一种途径。如何建设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大家关注的问题,而高校教育里的行政管理和教学体系的协调发展是突出问题,基于新形势政策和新课改的视角下,探讨高效行政管理和教学体系的平衡与发展,找出相应的对策对高等学校的教育建设有相当大的积极意义,响应十提出“管理净化作风,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指导精神,对高校的现代化建设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体系结构的探析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为了彰显各校的特色大部分都是一校一个章程,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说“没有各自特色的大学,就不算现代化大学”,大学从传统的结构中逐渐发展,不可否认其中必然有某方面的分歧,为了高校教育更好的服务学生,我们找出分歧,理清矛盾的重点,这样利于现实问题的具体解决。

1、行政管理职责的分歧

高校行政管理是以各管理层次中的领导和执行人员为主体的行政管理,即高校党政部门行使的职权。首先具有一般管理的共性,如:管理的广泛性、协调性、服务性等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即管理主体的专业性、管理客体的学术性、管理过程的互动性和管理绩效的难评估性。总体而言高校行政管理职责是在各级管理体制下全面配合调动所有人力、财力等各方面资源追求效率与效益最终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的目标。高校行政职责管理现阶段有两大分歧,管理人员双肩挑(行政+教学或者管理+科研)造成了职责混乱,管教不分;高校管理人员在绩效评估上界限模糊、人际关系比重大、职称权威等;这就造成管理人员没法脱离管理的通病限制了高校管理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比重,管理积极性受到附加砝码的压力脱离管理原有的本性而追求个人效益和行政职称的满意度。

2、教学模块的主次层次

高校教学模块主要有:课堂大纲教学、课外拓展、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长期以来学校的不同和专业的差异性教学模块有不同的分法,各教学模块的比重也不同,文科院校更注重于学生的课外拓展,理工院校常常将专业教育作为重点,因此课堂教学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如何去传授、传授多少的尺度把握都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在知识高速更新的今天,教学模块的权重、主次成为弹性。

3、不同学历教育的分类

高校现行的不同学历层次教育除传统的本科、研究生、博士以外有延伸了成教、研修、自考教育、网络教育等不同性质的教育类别,使得高校教育群体更庞大更复杂更具有社会教育的广泛性。当下各大高校在不同学历教育方面仍然存在分歧,如教育的形式,具体过程的细化、入学门栏、教学方式、教学费用投入、教学的维度等有待更进一步完善。

二、探究体系演绎的角色的三重性

一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逐渐体现出角色的定位,高校行政管理逐渐的的超越了自身原有的管理角色本位,而演绎成为行政角色和学术角色的双重现实,教学和科研难免分量倾斜,如何平衡这其中的结构,以现代化新视角为前提探究角色定位问题给出相应的途径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行政管理纵横两面的角色现实

高校教育历来受到政府的重视,不仅仅高校具有科研的软实力而且高校教育水平的高低逐渐成为一个国家在未来社会具有竞争力的衡量指标之一,我国现行高校行政管理制度是在相关部门牵头带动,学校党政部门实施,下属各级机关执行的体制。整个体系自上而下都有行政的实际控制权,无论是教学计划的制定还是具体教学内容的范围都出现行政部门指导教学人员按照这种指示来执行的现实局面。部分高校的行政操纵权和学术权限出现严重的比例失调,强势的行政权在人事任免、职称评定、工资评定上全权负责一手敲定严重的影响了高校教学人员的积极性和务实性。此外,高校现行的管理制度沿用长期保留的政府部门的机构体制,没有任何创新和大的变化,机构重叠,下属人员围着领导转成为不争的现实,权利集中,下属人员无法放开手脚进行有效的多样式管理工作。管理客体上同样管理教学两面抓,如院系学生辅导员在管理班级的同时又接手教学课程,班级管理也行政化,使得学生过于被动,行政化气氛浓烈。总之,高校行政管理纵横管理、教学成为一种事实。

2、教学体系充当配角的尴尬

教学体系有教学主体、客体、机构、内容、方法、管理、评价等组成其中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是组成的基本要素。主体包括广大的教学一线人员,客体全日制学生,教学机构就是各个教学服务性机构,据统计全国高校有一半的高校行政人员和教学人员在人数上旗鼓相当(不包括挂着行政头衔吃着教学空饷的),剩下的也是大有半壁江山之势,在教学的各个方面行政管理角色已俨然成为主角,而教学一线教师却处于配角的尴尬处境,无论是教学计划还是科研项目都是按着具有行政管理领导的指示按部就班的执行,在纯粹的学术领域内也不乏行政权威的声音。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现行体制进行改革,真正让在教学一线有话语权,科研人员有选择权,教学的主体不能变味。

3、科研成为一种剂的无奈

科学研究自古一直作为高校的三大核心职能之一,其举足轻重可见一斑。1977年邓小平同志说“重点大学即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在这一观点的提出下各大高校迅速展开科研制度的建设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加之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对科研项目、经费的大力支持使得高校的科研逐渐成为高校实力水平的另一个标签,国家政策的支持高校科研对外具有激烈的竞争性,在高校内部分配申请上有难免流于一般的弊端,如科研学术哗众取宠,重视应用新研究轻视基础学科性的研究,尤其在科研项目的申请上有很大管理人员的自我决策空间,导致科研人员积极性下滑,科研群体人数的减少,科研质量不高。在高校科研团体中科研任务分配制度不够完善,科研带头人盲目的追求科研数量导致科研课题后续的完成工作有时候成为学术领导平衡科研人员收入、人际关系的一种剂,如何消除这种无奈需要高校科研从群体科研能力、素养、制度上改革创新,紧跟时代政策,扎实研究,以提高科研质量来保证科研各个环节工作的公正性。

三、二者运行的规范与策略的分析

高校教育结构平衡和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是现实社会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建设的进一步迫切需求,基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念,新时期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与教学体系的平衡与发展应当紧密连接高校实际情况,以新课改为指导思想,探索出其运行的规范与相应的策略。

1、净化管理风气,提高管理水平

著名教育家李烈有句名言“没有教师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教育质量的提高;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显而易见教师在教学系统中彰显着一马当先的表率示范,在教学管理上管理者要提高管理素养,具备基本管理常识,平衡心态树立“正能量”形象。“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要求管理者要立身行范,创造良性的团队环境,根治管理不正之风,严防管理散漫、效率低下、情面大于制度风气的滋生蔓延,真正做到管理和育人成为教学的招牌。

2、发扬传统师德,打铁要自身硬

在就职演讲中提到“打铁还需自身硬”,用在教育的教学上同样是掷地有声,师者虽不必贤于弟子,但是在自身专业领域内要有扎扎实实的专业知识和对本专业独到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使学生心悦诚服,才能更好地传授专业知识,提升个人自身的魅力不光需要足够的专业硬度,还要有一定的技巧、内涵,能力与技巧完美结合才能够在教学的各个岗位上得心应手,在此基础上,以思想建设为根本,能力提升为重点,作风净化为关键,教学执行为手段,制度完善为保证,全面提高行政管理与教学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整体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在高校教育之林中走上前沿,才能迎接更大的挑战。

3、协同不断发展,立足育人根本

合作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的最优规划,行政管理与教学模块出现界限不清,各自目标不明确,直接导致教学的制度混乱,管理效益凹陷,为消除高校这种弊端,其一,明确各部门职责,制定部门学期计划,实行部门绩效管理制度有效杜绝个别行政、教学一把抓问题;其二,划清界限,独立教学模块,实行教学个人打分评估制;当然二者要在独立中协作,协作中同发展,全心全意服务与教育,服务与育人。

四、二者平衡与发展的社会姿态与思维方式

高校教育结构平衡和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是现实社会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建设的进一步迫切需求,基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念,新时期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与教学体系的平衡与发展应当紧密连接高校实际情况,以新课改为指导思想,探索出其社会姿态与思维方式。

1、不足当成动力,奉献成为习惯

任何体系难免有弊端,高校体系有特殊的群体,其有更强的可塑性、学习性、和先进的思维方式,先哲告诉我们“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充分的利用高校群体的易于接受缺点的特点把缺点当成更上一层楼的动力,在管理上广纳谏言,开阔思路,进一步借鉴经验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模式;在教学上查缺补漏,时刻接受新知识,做到有的放矢,躬身奉献教育,埋头苦干,力争教学水准和科研能力具有核心的竞争力。发扬过去的三苦精神,夯实基础,以身作则打造具有高效特色的育人团队,

2、营造体系氛围,加强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又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当下形势下社会亟需具有创造性的专业人才,大学往往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栽培人才上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不断出台相关策,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求高校管理高层综合资源,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办学理念,改革内部体制结构,借鉴他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先进教学设备和高水平的人才做导师,例如,美国部分大学的合作试教育,即学校和工厂合作,教学与就业挂钩使得学生的专业更趋向于社会实用性。再者,学校和学校联合办学,院系和院系联谊都是培养人才的一种新途径。

3、接轨教育变革,创新体系模式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全球化各个领域协作谋求发展的时代,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高校也成为一个国家体现竞争力的另一面标杆,全球顶级名校绝大数都在西方区域,我国只在局部地区下个别名校才有明显优势,因此,“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基础抓起,在教学设备,手段、人才、管理、体制结构等等各方面改革,在国家实行新课改的指示下把传统的封闭的体制改革成一个开放式教学体制,放开手脚干一场教育变革,接轨世界整个教育系统,创新出适合我国发展的教育体制,在这个意义上,无疑是一次伟大的教育革命。

结论

高校体系显著两大块是行政管理和教学模块,它承载着教育素质的导向、教育资源的配置、直接是高校教育系统的软件,同时也是我国教育和社会直接联系的桥梁。我国现行的高校行政管理制度无论在体制上还是执行的方法上都有传统管理的弊端,如何在新形势下全方位的改革管理模式,使得管理和教学相匹配,科研成为高校核心竞争力,培养出具有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这都是现阶段亟需思考解决的实际性问题,在整体上接轨国际一流教学水平,全面实现高校教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有力体现,从现行教育体制现状看,如何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和教学体系平衡和长远发展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杨仕旺,罗倩文.浅述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63-65.

[2] 王小红,王琪.论高校教学体系的运行机制[J].求是.2012,(18):24-26.

[3] 刘智运.建立开放式的高校教育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3,(8):108-110.

篇(7)

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解读

1.高职教育质量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为新时期的职业教育确定了新的战略定位,使我们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服务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基本功能是服务于国民经济和人力资源开发。IS09000族标准对质量的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质量的好坏是指质量本身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表现。据此,高职教育质量可以认为是高职教育服务政府、企业、受教育者、教育者等价值主体价值诉求的程度,包括符合预定规格、适用特定要求和追求各方满意等方面内容。因此,高质量的高职教育既要促进学生就业、满足其职业生涯发展,又要满足行业和企业人才需要,促进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

2.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内涵与意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在教学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高职院校的管理体系,由满足质量管理需要的组织结构、程序与过程以及资源几方面构成。其中:组织结构是指组织体制、隶属关系、职责、权限和相互联系方式,是体系开展质量管理的基础;程序是指完成质量活动所规定的途径和形成的文件,过程是指与教学质量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活动,二者是体系实施质量管理的关键;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教学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确保质量活动获得必需的资源,是体系实现质量目标的必备条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就是其开展质量管理的实践过程。首先,应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所谓质量方针是由学校正式发布的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对外代表学校对顾客的质量承诺;对内是所有部门和员工的行动指南。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针的具体化,具有可测性。其次,应围绕质量方针与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确定与教学质量相关的受控责任部门,规定部门和岗位的职权和职责,形成质量管理相关制度。在此基础上,对高职院校人、财、物、环境的合理配置与管理。第三,应将教学质量形成的过程划分为具体过程,对每个具体过程再分为各个子过程。最后,应依据事先建立的质量标准,采用动态的过程管理的模式,对每个具体过程和过程之间的组合进行检查、分析,鉴别质量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达到的程度如何,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质量改进。

高职院校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就是使高职院校明确并解决以下重要而关键的问题:高职院校开展质量管理的主体有哪些,为谁而管理卸有哪些利益相关者,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具体的质量要羞,主要的技术手段与方法是什么,如何确保质量管理的有效性,等等。因此,开展质量管理有利于高职院校部门层面的整合协调,激活现有物资、政策制度,从根本上开展有序化、集约化和科学化管理。

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新要求

    1.产业转型升级下高职教育肩负的战略性任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职业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些决策基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全面、更加适用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的战略任务。要高质量地完成任务,高职院校就必须在专业设置上面向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区域优势产业,直接以行业、中小企业和“三农”等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

2.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

伴随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启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发展进入了追求内涵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建设的重点内容包括四方面。一是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即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发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二是提升学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契合度。即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使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三是提升人才培养的实效性。高职院校应不断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确保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四是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综合素质,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为此,高职院校应坚持创新育人模式,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育人全过程,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

3. 传统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突出问题

与之相对应,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由于存在种种突出问题,遭遇了严峻的挑战,亟待构建起现代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质量管理体系比较封闭,管理主体单一,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决策层与职能部门,社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二级教学单位参与程度很小;第二,质量管理模式比较落后,缺乏实效性,仍采用以监、管为主的经验管理,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产生的数据缺乏深入分析与及时反馈,更忽视对整改情况的监控、跟踪与验证;第三,质量管理范围狭窄,主要对校内教学环节进行监控与评价,对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毕业生调查等入口和出口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及信息反馈;第四,管理职责与权限不清,学校内部权责范围模糊,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部分资源重复配置,相关环节多重监控,有些环节却无人监管等问题。

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是高职院校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在经历了办学升格、管理升级,扩大办学规模、增设新专业等发展过程中,质量管理发展滞后于教学改革发展。二是高职院校自身缺乏足够的质量意识,管理观念亟待更新,重视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质量评估,忽视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估和社会评估;应付各级评估的倾向性较强,对质管管理工作本身缺乏一定主动性。三是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导致实践工作缺乏理论指导,理论与实践之间缺乏有机互动,直接制约了质量管理工作的发展。

4.内外环境变化对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如上所述,新的历史阶段对高职教育赋予的新任务和其自身发展规律都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更新办学理念。将质量兴校的观念融入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学校精神、校风教风学风等多个维度与多个层面,同时通过开展院校研究,不断加大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力度。

二是构建开放的评价过程。即通过体系的建立与运行,积极把用人单位、社会、市场、行业等吸收到参与性评价主体中,主动接受各级各类主管部门、社会的公开接受评价和监督,确保高职院校能把用人单位和学生等顾客作为关注的焦点。

三是实施规范管理。通过完善文件体系,使高职院校的全体教职员工明确与教学质量相关的活动由谁做、何时做和怎样做。同时还要能保证与质量相关的管理活动都具有可检索性和可追溯性,提高质量管理的有序性和效率。

四是开展系统管理。高职教学质量涉及办学、管理、资源等多方面因素,涉及内部、外部两个维度。高职院校应开展质量策划,对教学全过程进行PDCA的动态管理,即通过确定好质量管理体系内各个过程及过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与质量相关的受控部门各自的职责,避免部门职能交叉,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能得到必要的资源。通过开展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与外部质量评估,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在具体数据的基础上制定决策、提出和实施整改,保证体系的持续改进。

五是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保持和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永恒目标,高职院校不但要及时了解不同层面顾客的需求,更要及时将需求转化为对内要求。这就要求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信息收集及反馈、调节与持续改进等功能,以提升内外部适应性和协调性。

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重构

    2006年至今,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以教育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以国家示范院校与后示范建设为平台,以国家相关法规和政朿为依据,以IS09000族标准以下简称为标准等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为基础,建立起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要求和我校工作实际的切实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1.以服务为导向,制定目标体系

    只有明确了为什么建,才能确定建什么和怎样建。目标体系的作用就是明确建立体系的主要目的、学校总的质2015年量宗旨和方向,以及具体、可测的质量目标。结合现阶段学校实际,依据“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持续改进、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的管理原则,我校首先阐明了建立体系的目的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提高用人单位、学生等顾客的满意程度,使教师、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受益,切实提高学校的生存力和竞争力。其次,提出现阶段的质量方针是“满足标准、规范管理、突出特色、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对社会做出了质量承诺,为教职工提供了行动指南。最后,形成与质量方针相适应,且具有可测性的质量目标,即“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突出职业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学生对教学质量、学生管理的满意度高于9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满意度高于90%、毕业生-次就业率高于90%:同时,学校还将总目标进行了分解,形成各受控部门、二级教学单位的质量目标。值得强调的是,目标体系是动态发展的,我校随体系的改进,适时调整质量管理体系。

2.以制度为基础,建立体系文件

我校现已建立起包括三个层次的体系文件,使学校开展质量管理工作有据可依,使全校教职员工明确了教学质量管理活动为什么做、做什么和怎样做。

第一层是纲领性文件,内容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与质量手册,其中质量手册的内容是与质量有关的组织结构、质量管理、执行、验证和评审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质量要素等。依据质量手册,我校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对明确管理职责实施了顶层设计。_是成立了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由校长、主管该项工作的副校长及职能部门领导人组成学校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整合质量管理办公室与督导室成立质量管理中心,全面负责学校质量管理工作。二是以文件的形式,规定了学校最高领导层的职责、权限和相互联系方式,受控部门职责与权限,与质量管理相关的岗位职责及相互关系等。

第二层是程序文件,主要是通过规定各职能部门、教学部门开展的质量活动的顺序、内容和方法而形成的文件。文件规定了各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和接口,发挥出横向协调和承上启下的作用。我校首先确定了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职责、权限和沟通,教学计划,招生与学生管理,教学与管理人员,场地、设施和设备,教学和训练的实施,质量记录控制,教学检查与评估,纠正和预防措施,文件控制,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的十二个质量要素。然后依据要素确定出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在内的22个程序。最后,在理顺了现有文件及规章制度,确定出作废、需要修改以及继续有效和新建的文件的基础上,建立起程序文件。目前,我校不但使全部与教学质量相关的活动得到控制,而且通过在传统管理过程基础上增加了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程序,对体系的运行建立起监督、管理和保障机制,确保了体系本身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第三层是支持性文件,是针对与质量有关的各项活动所规定的具体的技术要求和实施细则而形成的文件。我校支持性文件包括教学业务指导书、岗位工作指导书、外来文件和内部管理文件等。

从2012年体系的试运行,目前学校的体系文件经过一次换版,形成了包括质量手册、22个程序文件、43个岗位工作说明书及66个学校管理文件和82个外来文件的体系文件。

3. 以信息为关键,搭建质量信息管理平台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面向教育行政部门、用人单位、学生等相关者,覆盖与质量相关的活动各个过程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收集、管理、反馈的一体化,是构建体系的关键和保障。

首先,依托体系文件,我校建立了系统化的信息收集与反馈制度。信息包括在校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毕业生、用人单位、行业专家等多个主体,确保了信息来源的全面性和平台建设的制度化。

其次,将平台建设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有机结合,从教学运行、学生学习、师资建设、专业建设、教学资源等方面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数据分层采集机制。通过按角色分配权限的管理方式,保留完整的记录,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即时性。

第三,通过开发与升级软件,不断提升信息平台的数据分析等管理和使用功能,使学校的管理者通过平台,全面掌握学校的现状与发展瓶颈,预测发展趋势,从而优化整合了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能。

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运行

为实现质量持续改进的目标,我校采用PDCA的动态管理模式,通过识别出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具体过程,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施了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闭环管理。

1.开展以顾客为关注点的科学策划

首先,了解顾客需求。我校建立起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制度,通过访谈、问卷等多种形式,了解和掌握多方面情势与需求: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专业对应的省内行业论业职业岗位从业人员基本情况,企业相关岗位对未来从业人员的需求情况,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的需求,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相关满意度等内容。其次,把顾客需求转化为内在要求。制定了《专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教学计划汇编》《关于教学大纲的管理规定》等制度,使学校能依据调研信息统计分析的结果,对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进行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新的质量目标。还通过各种会议、教研活动、网上信息等途径,使教职员工了解、理解质量要求的新变化、新要求,并落实到工作中。

2. 实施资源动态管理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一方面,我校树立起和推进全员质量意识。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使决策层明确了建立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了质量意识,明确最高管理者在体系建立与实施中的关键作用,使全校工作都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主线,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落实到切实为学生提供符合要求的教育教学服务。通过制定岗位工作说明书、开展质量宣贯、质量管理培训、依托校园网络等多种途径使全体员工树立质量观念,建立起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如将教学质量与职称评定、薪酬管理挂钩,激发起全体教职员工关心教学质量、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针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_是在常规培训的基础上,以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微课建设、教学基本功大赛、各级信息化大赛等为载体,加大了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力度。二是通过制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依托校企合作、“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等平台,为教师提供去优质企业顶岗实践锻炼、参与企业新项目开发、职业技能培训、专兼职教师合作等机会,提升教师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等。三是通过制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员技术人员工作方案》《面向重点院校选聘专任教师工作方案》《外请教师聘用与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保证授课教师队伍的质量。

在物质与环境资源管理方面,我校通过制定和修订了《仪器设备验收工作流程》《仪器设备使用管理规定》《设备管理办法》《实践教学耗材管理办法》《实训室安全管理制度》等制度,对实训、多媒体等教学设备的购置、使用、运行及维护等实施全过程管理,保证教学设施与设备满足教学所需。以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为依托,开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以能力导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建设与管理,推进校企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实现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通过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等文件,以企业文化进校园、师德师风、学风建设等项目化建设为载体,创设了促进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