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3 19:56: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专业课导论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重读一遍四大名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专业基础知识的拓展:细读《信息技术与应用导论》、《c++精髓-软件工程方法》,做好笔记,需要时查阅相关的论文和书籍,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课程知识的学习:专心学好本学年的所有课程,做到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复习并完成相关的作业与练习。
(4)课外知识的学习:多去图书馆阅读近期各类杂志,例如《程序员》、《软件学报》等,重点关注信息技术领域的相关报道和有关新技术新方法等的文章。
通过实行上面的计划,我想应该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进入大二后,我觉得重点就应该放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上了。因此,经过认真思考我制定了如下的计划:
(1)抽取时间阅读名家名篇,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专业基础知识的拓展:细读《80x86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c++语言实现》、《计算机组成原理》,掌握查阅相关的论文和书籍,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课程知识的学习:专心学好本学年的所有课程,加深对《离散数学》、《数字电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的理解,掌握好相应的各类实践技能。
(4)课外知识的学习:登陆图书馆数据库阅读相关论文,提高自己的论文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经过前两年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我想自己应该对计算机领域有了整体的了解,也初步掌握了计算机领域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并拥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大三的学习过程中,我参照系里安排的课程做了如下的计划:
(1)阅读一些管理沟通方面的书籍,提高自己的沟通和管理组织能力。
(2)专业知识的拓展:细读《数据库系统导论》、《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掌握查阅相关的论文和书籍,掌握有关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及操作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3)课外知识的学习:查阅信息技术论文(特别是多阅读英语论文),扩展自己在专业领域的知识面,跟上当前最新的技术和应用。
1.准人方案设置
在完成所有全校通选课的学习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准人课程可以设置为: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管理导论、社会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公共政策基础、国际政治学。准人标准为:在第二学期结束时,完成全校面向本科生开设的所有通识通修类课程。本院学生第二学期结束时须完成上述6J’丁专业准人课程的学习,并取得相应的学分。外院系申请准人的学生在第二学期结束时至少取得4个准人课程,并取得相应的学分。
2.准出方案设置
准出标准为:首先必须修完下列基础课程:西方政治思想史、宪法学、中国政治制度史、公共行政学、中国政治思想史、政治学方法论、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公务员制度、政治社会学、比较政治制度、中外政治文化比较。其次,完成全校通识通修类课程、准人课程、专业准出课程,并取得所有学分。
3.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办学目标,应严格按照专业学术类、跨专业复合类以及就业创业类这三种类型的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运作和施教。首先,认真培养从事本专业学习和深造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术氛围,为他们将来能成长为本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做好准备。该类学生除了要认真学习该专业的平台课程和专业课程之外,推荐选学本专业的选修课程,并且鼓励选学一级学科选修课。其次,积极支持学生们从事跨学科的、跨专业的学习和深造,在他们完成该专业的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外,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社会的需要自由地选学其他学科、专业的课程。在选学过程中,系里将提供一定的专业咨询和指导。
二、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课程模块设置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和培育方案的设置,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大课程模块:
1.通识通修课程模块
这一模块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的哲学、逻辑学等思维。课程包括学校统一安排全校公共课和文科公共基础课,例如: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军训、军事理论与军事高科技、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大学计算机应用、简明微积分、体育等。
2.学科专业课程模块
包括所在院系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包括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管理导论、社会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公共政策基础、国际政治学、公共行政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宪法学、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思想史、政治学方法论、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公务员制度、政治社会学、比较政治制度、中外政治文化比较。
3.开放选修课程模块
包括专业选修课、一级学科选修课、跨学科跨院系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该模块的课程,应该在院系的指导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的需要自由选择搭配。课程包括政治学专业英语、政府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城市与社区管理、行政伦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分析、西方行政学说史、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公务员职业能力与职业发展、数字化政务信息管理、政治心理学、政治认同导论、中国行政改革与发展、台港澳政治与行政、社会实践。跨专业选修课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的量化方法、国际法、国际组织、国际经济学、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数字媒体方向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基本指导思想,重视实践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所学习掌握的方法具有充分的实效性,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以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成为本行业和企业所欢迎的有用人才。课程体系分为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数字媒体方向核心课程模块、专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模块。
1.1核心课程
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技术方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主线构成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其中,计算机与软件基础课程有: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入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编译原理、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以及J2EE与中间件技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有:软件工程导论、软件测试技术、需求分析与UML设计、软件项目管理与过程控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有: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网络流媒体技术、用户界面设计、视频音频制作与处理、数字影视特技应用、高级游戏特性与游戏引擎、人机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高级脚本与插件技术等。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开始单独的实验课程和配套的课程设计。
1.2特色课程
计算机网络游戏由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学和计算机动画以及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高度交叉结合,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游戏编程功底和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一定的艺术素养,熟悉游戏产品开发流程,具有一定的策划能力,能在游戏公司、门户网站、手机运营企业、动画公司等单位从事游戏设计、游戏开发、游戏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运营等方面工作的富于竞争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学习普及游戏开发理念,培养游戏开发氛围,挑选有潜力的学生组成开发团队;传授游戏开发中的程序设计要素,特别是游戏引擎开发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游戏开发的基本理念,熟悉游戏开发的基本技巧和流程,并具备从事游戏程序设计工作的基本技能。虚拟现实与数字娱乐。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介绍虚拟现实的基本概念及其系统组成、相关的软件技术及虚拟现实的应用,并介绍了当前数字娱乐的现状,发展和一些关键技术。内容包括:虚拟现实的定义、特性和组成,虚拟世界的创建和管理,虚拟现实中的视觉计算,虚拟现实中的交互技术,虚拟现实中的声觉计算,增强现实,分布式虚拟现实,虚拟现实应用,与虚拟现实相关的数字娱乐技术。
2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就要强化实验教学的开放性和多层次化。基于创新性原则和以生为本原则,结合培养目标和自身教学特点,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程实验,专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三个方面,各实践环节之问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循序渐进。
2.1课程实验
依照实践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实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基本能力培养的系列课程,并按照系列课程的复杂度和规模设计实践环节,开展了多层次课程实验教学,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渐进规则,将实验课安排大学四年的各个环节。多层次实验教学是指在实验大纲与目标的规范基础上,将实验项目设计成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不同层次的实验。同一学生从基础规范一综合设计一研究创新这样难度递增的实验项目中逐渐进行训练,实现系统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课程实验主要包括:手绘训练、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多媒体网页设计、移动娱乐软件开发、网络娱乐软件开发、界面设计课程设计、虚拟现实开发课程设计等。
2.2专业实训
专业实训作为知识、能力、综合素质教育的结合点,成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之一。专业实训是对课堂教学具有延伸作用,是学生培训职业能力、熟悉职业环境、了解实际知识的重要渠道。通过专业实训,学生不仅可以把所学转化为所用,还能使学生在学习操作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来慢慢适应相应职业岗位,锻炼职业的能力,为实习以及今后走向社会积累经验、打下基础。我校软件工程专业是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以争建微软IT学院、HP软件学院为契机,与知名IT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和服务外包人才。与中软国际、Tarena(达内)科技等十多家IT企业联合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
2.3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是学生将前期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真正了解、感受未来的工作,锻炼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真正实现与行业需求的专业实践能力对接。能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从而积累工作经验,为就业做准备。为了增强学生和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实习的重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提高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实习实践环节获得的实践能力,也为缓解毕业设计时间(论文)不足,笔者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有机结合,实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模式,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来自于毕业实习,并且毕业设计的内容要将毕业实习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升华,除体现学生四年来所学知识综合之外,还要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达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标准。
3结束语
关键词:体育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2.030
1 前言
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大学四年学业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近几年来,在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下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不容乐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加以重视。为培养符合广东省中小学教师需求,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体育教师,有必要探索出一种科学、合理的提高撰写论文质量方法。本研究旨在对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10级到2012级本科论文撰写质量进行分析,以期能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提供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10-2012级三个年级的体育教育系学生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翻阅并查看华南师范大学2010级-2012级近三年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共387篇毕业论文及相关资料,并检索中国知网,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优秀硕士博士毕业论文。
2.2.2 访谈法
2016年4月到6月,访谈了10位论文指导教师以及10位2012级的体育教育本科毕业生。了解撰写论文中教师、学生所碰到的相关问题。
2.2.3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结合对师生的开放式访谈,自编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共发放 200 份问卷,回收 20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为100%。。
2.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9和Excel 统计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毕业论文的现状
3.1.1 毕业论文的选题
从2010-2012级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整体情况来看,体育教育学和训练竞赛是近3年毕业生的主要研究方向, 2010级与2012级超过3/1是写体育教学内容,而2011级的学生虽然也有很多写体育教育,但是竞赛训练却成为该届毕业论文比重较高的一个研究方向。可能是2011级学生大部分都参加了2015年广东省大学生大运会,学生经历了运动会前的备战、高强度训练、紧张的比赛气氛感染了全年级的学生,所以学生愿意写自己亲身经历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本专业的熟悉度决定其选题方向,尤其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日常课程和大部分时间都以术科学习为主,因而更倾向于选择技术类的研究选题。而学生对体质健康方面的选题研究较少,一方面可能是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较为薄弱,另一方面可能是理论研究选题更依赖实验条件,且受实验经费限制,开展实验必须具备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类实验条件均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开展实验学科的研究,因而导致选择该研究方向的学生越来越少。总体来说,近3年学生的本科论文大多在选题时会选取与自己特长相关、了解接触较多,研究内容相对单一,且研究表面的东西,没有深入探究。甚至有时同一专项班会出现相同的题目,并且研究方法、对象、手段均大同小异,那就]有意义,论文质量也不会太高。
3.1.3 毕业论文的指导情况
本科论文一般都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大多数的本科生来说还是第一次经历。对教师而言,这也是科研经验的过程与收获。以2012级为例,由于受师生比例限制的原因,每届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院有体育教育专业共80名学生,相应配备32名指导教师,即人均指导篇数为2.5-3篇。学院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往往首先考虑选择自己的专项课教师作为导师,经学院调整后,部分学生才会二次选择其它理论课教师或者公体课教师作为导师。从研究结果看,专项课指导教师数量每年均保持基本水平,并成为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主要师资力量。从近三年的指导教师情况发现,由于专项术科教师均是从事专业技术技能教学,还要兼校运动队教练的重担,绝大多专项术科教师必须承担学校大量的教学工作,其指导毕业论文的精力被分散,客观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而理论课学科教师在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上并没有充分发挥其重要性作用。
指导教师对学生撰写论文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指导教师的学术思想、学术态度和科研水平也会直接正面影响着学生。本科生大多数是第一次接触规范论文写作,他们刚开始往往都感觉无从下手,这时,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根据对论文的指导次数和时间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毕业论文一般指导次数在3-4次(50%),刚好占总数的一半,其次是5-6次(占23.5%),7次以上相对比较少,只占10.5%。每次师生讨论时间以20-40分钟选项居多,共97人(占48.5%),多于一个小时的只仅占5%。通常情况下论文指导时间低于半个钟就显得有点仓促,论文质量难以保证。体科院有个别教师在开题报告上提出学生论文存在的问题,能给予比较合理的改进意见。但是大部分教师都是在开题报告上写“同意开题”几个字,显得有点简略。教师在指导论文过程中责任心不够强,对论文投入的精力有限,导致学生在后面的论文撰写时觉得难度大,无从入手。从近3级的情况来看,部分教师指导论文的态度有待提高。
3.1.4 毕业论文的撰写格式情况
对近3级的学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论文框架、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手段一概不清晰,更不用说字体、段落、脚注、尾注、数据图表等一系列的规范表述性问题。通常很多学生都是在完成整个毕业论文之后才知道基本格式问题。从而导致连文献资料的引用断章取义或者无从下手。毕业论文的前期选题,文献收集、开题报告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都是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有必要尽早让毕业生熟悉论文撰写的规范性。
3.1.5 论文数据的真实性情况
在撰写毕业论文中,很多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论文的研究方法,但是由于学生掌握方法的情况不同,导致数据统计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问卷发现,学生对研究方法掌握情况不容乐观。调查结果表明,41.5%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存在抄袭现象,仅有40%的学生认为数据真实。
3.1.6 答辩成绩情况
本文对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10级到2012级学生387篇论文进行毕业论文成绩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表明3个年级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全部通过论文质量审核,获得及格以上的等级成绩。从成绩统计看。2011级的学生论文写作能力比较强。对三个年级指导教师与答辩小组评定成绩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得出2010级P
3.2 毕业论文改革建议
3.2.1 调整毕业论文时间,提前启动指导工作
建议调整毕业论文的时间段,避免与考研就业冲突。将毕业论文阶段性开始时间提前:1:大三第1学期,先让学生选导师选方向,完成开题报告;让学生一边多次接触导师一边初步接触相应方向的文献,只有多看文献资料,才能拓展研究思路,不至到写完开题报告还不知怎么下笔撰写论文;2:大三第2学期分三段时间检查、上交论文的完成进度,每一段时间必须指导教师签名,并在期末提交论文二稿;3:大四第1学期完成修改论文以及PPT制作;4:大四第2学期可以相对轻松与指导教师进行预答辩以及正式毕业答辩。
3.2.2 优化组合师生力量,培育优秀毕业论文
良好的师资力量是决定学生撰写高质量论文的前提基础。对于学生而言,应鼓励学生多选择学科教师进行指导,限制每位术科教师指导论文的篇数尽可能不超过3到4篇;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指导人数应该与其职称成正比,对于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应合理增加其指导论文的学生人数。优化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组合,尽可能保证优秀学生能配备更高水平的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有利于提高论文的质量。“合理组合”有利于增加优秀毕业论文的数量和比重,也可提升整体毕业论文质量。
3.2.3 提升教师指导内涵,建立指导奖惩制度
建立合理的指导奖惩制度是提高教师指导质量的重要保障。首先,由于大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够强,很多教师只重视自己的科研项目以及课堂教学, 轻视毕业论文的指导。指导教师的投入精力有限,学生也无从下手,恶性循环,直接е侣畚闹柿课侍猓黄浯危一些术科教师自身知识更新缓慢、知识结构相对陈旧,科研能力相对薄弱,使其缺乏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的意识,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学院应建立专业导师目标责任评价和监督制度,以客观的评价指标明确规定导师指导的小时数和次数,加强导师责任,并把学生论文质量考核直接与导师责任挂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对于获得本科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应在全院进行表彰,以表对其工作的肯定。
3.2.4 加强科研能力培养,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培养学生基础写作知识写作能力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由于许多学生有倾向于术科学习的思想,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专业核心理论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入,没法做到理论知识与实战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缺乏创新精神。针对这种现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进行改革创新,即无论是学科还是术科课,每完成一门专业课,教师应布置小论文作业的形式来提高基础写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说明问题的能力;论文写作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应禁止学生盲目照搬或者断章取义,甚至抄袭剽窃的现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不是一步登天的,需要实践和时间的积累。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上来了,科研能力就能慢慢衔接上来。
4 结论
4.1 华师大体科院 2010-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选题格局趋于稳定,选题多以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竞赛为主,基本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4.2 教师通常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次数在3-4次之间,每次40分钟内比例较多,多于一个小时的比例只仅占5%。有必要进一步规范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指导的学时数。此外,应合理分配专项技术和理论课指导教师,充分发挥学院理论课教师的学术作用。
4.3 华师大体科院 2010-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结构都能达到完整、合理,但在格式上有必要规范,论文的真实性与抄袭情况有待加强。
4.4 应保证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减少其与本科生就业迎考时间的冲突,保证学生撰写论文的精力与时间。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普遍高于与答辩小组评定的成绩,应制定合理的论文质量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 钟其鹏.近三十年来本科毕业论文环节教学研究述评[J]. 钦州学院学报,2010 (2):79-83.
[2] 刘宝欣.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若干思考 [J].科 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S1).
[3] 吴国杰,吴炜亮,赵宏霞.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讨[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
[4] 柯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J].学术 论坛,2008(10).
[5] 李卫祥.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索[J].太原大学 学报,2005(01).
[6] 周晓微,蒋华江.地方高校毕业论文状况分析和对策 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09(3):77-82.
[7] 周鸿勇,李生校.本科生导师制的质量保证与评估体系 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10):105-108.
[8] 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J]. 现代 大学教育,2009(02).
[9] 杨明.本科毕业论文现存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东 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10] 李小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 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5).
[11] 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 2010(7):45-47.
[12] 廖元秀,周生明.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探索[J].高教论 坛,2010,(11):69 -71.
[13] 黄英金.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思考与 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9):57-59.
【关键词】SPSS;因子分析;教育技术学;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9―0028―04
一 引言
因子分析作为教育信息多元统计分析的一种,旨在“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众多样本之间的联系,即将相关且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样本的大部分信息,从而达到降维的目的”[1]。因此,本文通过对学生的成绩作因子分析, 从而对教育技术学的课程设置在总体上有所把握,分析了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课程设置调整建议,以满足社会的需求。SPSS统计分析软件具有完整的数据输入、编辑、统计分析、报表、图形制作等功能,处理社会科学问题的功能强大,本文采用其作为分析工具。
二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本文以本校2004级教育技术学本科64位同学的七个学期的29门专业课的成绩为研究对象, 由于专业课(指标数)开设的较多而学生数(样本数)较少,这样不利于因子分析的效度,因此在正式研究之前先用到了若干次因子分析,这样就减少了一些课程,只剩下六门具有代表性的课程(前若干次因子分子的过程略)。最后对六门具有典型性的课程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研究,这六门课程分别为:教育技术学导论、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系统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育传播学、教育电视系统,在本文中分别用x1、x2、x3、x4、x5、x6表示。同样根据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及其原理,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了因子分析。
三 因子分析[2]
1 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KMO的值为0.716,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标准,可以认为这些样本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而Bartlett球形检验的相伴概率位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因此拒绝球形检验的零假设,认为适合于因子分析。
2 因子分析的共同度和对总方差的解释
变量共同度Communalities是表示各变量中所含原始信息能被提取的公因子所表示的程度。通过因子分析的共同度表2看出除了教育技术学导论的共同度为0.750较低以外,其他的都在0.77到0.87之间,且有一半都在0.8以上。可以认为因子能够解释各门课的方差。但教育技术学导论这门课的共同度较低。教育技术学导论是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专业课程,为何提取的公因子对教育技术学导论这一变量的共同度会偏低呢?笔者认为,一方面可能是数据有限的原因;另一方面说明了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课――教育技术学导论没有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
(1) 本校在该届将教育技术学导论这门课程放在学生上大学后的第一学期讲解,由于学生刚入大学对学校的环境和学习情况有一个慢慢熟悉的过程,一时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上,特别是有些枯燥的基础理论课,学生们的学习与主动记忆的热情不高,导致分数不理想。
(2) 由于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在没有学习任何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上就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学生们的接受能力不是很强。也就是说没有学习教育学,在学生们的长时记忆中就没有与教育学相关的“图式”,在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时就显得很默然。
(3) 据笔者了解教育技术学导论的上课形式多为听讲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一是教师不能有效的解决学生之间认知负荷的差异;二是学生不能有效地使用认知资源、认知容量,学生能够施展的认知策略非常有限,这些都不利于信息的内化。
鉴于此,笔者认为:第一、可以在教育技术学导论这一课程开设之前先开设教育学、心理学这样的专业理论课程,如在第一学期开设教育学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按照认知负荷理论的观点,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其益处。也就是学生在学完教育学基础理论之后,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长时记忆中就会存储与教育学相关的“图式”,此时再去学习其他的专业基础课如教育技术学导论,如在短时记忆中涉及到教育学相关的知识,那么就可以将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图式”调出,便于学生快速理解新知识,从而可以做到知识的逐步掌握。而本校在该届未设置教育学与心理学这两门课程笔者认为有其不合适的地方。第二、教育技术学导论的共同度较低笔者认为和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稍少有关,作为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基础理论的扎实牢固是必要的,而本校所开设的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课有些少,需补充像教育技术学这样的核心专业课。第三、理论课教学也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模式,多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体会教育技术学的含义。比如可以分成小组学习其中的章节,然后每一个小组出一位代表发言,讲述学习的过程、收获及体会。也可以配备一些优秀的教学课件,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的课件制作与审美能力。
从表3中可以看出旋转后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28.831%,而前三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1.241%,也就是说三个因子解释了原变量的81.241%的信息。认为这三个因子可以解释大部分信息。
3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3]
为了使因子变量更具有可解释性,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了方差最大旋转,得到了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所示。从该表可以看出,公因子1由教育传播学、教学系统设计两门课程决定,命名为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 主要是有关教学设计的能力。公因子2由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两门课程决定,命名为:教育信息处理的能力。公因子3由教育电视系统、教育技术学导论两门课程决定,命名为:媒体开发的能力。从分析结果来看可以说这三个因子是本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七个学期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
根据李龙[4]教授的观点“教育技术学的本科生应具有的专业能力有以下六点:教学设计的能力;教育信息处理的能力;媒体开发、应用的能力;构建、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研究的能力;管理的能力”。以之对照我们以上分析的结果得出的三个公因子也包括在应具有的六种能力里面,但缺少构建和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教学。笔者认为,构建和维护物态教学系统这一能力对于教育技术本科生将来参加工作是必须的,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安排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其次使学生具有科研开发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具备开拓创新精神也是本科阶段需要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必要专业素质。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也需注重此问题的考虑。另外,虽然管理能力是与平时参与组织工作自我锻炼密切相关的,但也可在教学当中适当的涉及,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在当今这样一个需要复合型人才的社会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4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前面我们研究了原变量与每个公因子的线性关系,最后我们就需要了解每个公因子与原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将公因子表达成各变量的线行关系,见表5因子得分矩阵,即因子得分函数的系数,据此可以得到下面的因子得分函数:
F1=-0.182*x1+0.527*x2-0.34*x3+0.659*x4-0.42*x5-0.232*x6
F1=0.672*x1+0.010*x2+0.539*x3-0.197*x4-0.061*x5-0.123*x6
F3=-0.113*x1-0.140*x2-0.071*x3-0.124*x4+0.492*x5+0.775*x 6
而由因子变量的协方差矩阵(略)可知这三个因子之间是相互独立的(除对角线上的元素值为1外,其他均为0)。到此,我们就做到了对变量的“降维”,且对新因子的含义有了一定的把握,对其组成也有了相应的量化指标,也就是每个因子都可以由各门课程所定量的决定。
四 因子分析的结论
以上我们对本校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专业课做了因子分析,并对其结果进行了探究。综合以上所有的观点,分析研究认为:本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总的来说达到了该专业的培养要求,而且据笔者了解本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是较快的,在短短的9年内,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层次不断上升,实现了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硕士研究生的跨越。但根据此次数据分析的结论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是存在一些缺失的。在本文第三节已有部分论述。
另外,根据笔者的访谈调查,有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第一、在教育信息处理能力方面,可以补充远程教育学课程,因为它不但是教育技术学的主干课程,而且它对培养学生的教育信息处理能力是必要的。第二、在本科阶段学习教育信息处理课程是必要的,但笔者了解到本校所用的教材有些难度,要求学生得有比较深厚的数学功底,而本科阶段的非数学专业的学生是较缺乏这种数学素养的,笔者认为要想进行这样的学习也可以,但要在开设这门课之前开设一门如概率学、统计学之类的课程。以有助于后续的学习。第三、教育技术学专业虽开设了较多的专业实践课程但学生会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动手干活的能力不是很强,也就是学校提供的实际动手能力的机会不是很多;“教育技术学师范生主要的就业方向是学校教育,所以办学过程中不单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大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5]第四、从因子分析的整个过程来看,本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有些散,也就是多而不精,学生毕业后所精通的专长几乎没有。第五、培养学生一定的科研能力也是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虚拟科研项目,或者提供较简单的科研练习,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让学生积累一定的科研经验。第六,在学习之余使同学们多参加一些学生工作,以锻炼他们的管理能力。
最后,正如南国农教授所说,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立足于当代社会。因为笔者考察的是广西地区的教育技术学的课程设置情况,就该地区来说课程设置应体现本地区的特色。即本土化发展。例如首先要了解广西地区在电教工作方面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和其他地区有什么不同,这样才能在课程设置上有所侧重;其次现代教育技术科研和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西部必须认真抓好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当然也给广西地区的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那么在我们的课程设置上就要体现这一任务,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五 结束语
本次分析调查仅采用本校的数据进行了研究,由于数据有限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只希望给教育技术界的老师和同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提供一种分析问题的方式。当然更希望教育技术学的课程设置在广西乃至西部地区有更好的发展。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还需业界人士在更全面的条件下进行系统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傅德荣,惠敏.教育信息处理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5-138.
[2] 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5-70.
[3] 牛裕琪,何平.教学质量评价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J].陕西工学院学报,2001,17(4):68-70.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软件工程;团队沟通能力
一、软件工程课程引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理工科专业课由于涵盖非常多的抽象理论和复杂计算公式,因此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精力集中在理论和公式的讲解和实际应用上,甚至多年的教学改革方向一直都致力于如何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强调工程认证、校企结合与项目驱动,忽略了理工科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类人文思想,导致部分很多优秀的理工科学生缺少了除了知识和实践外的能力。美国麻省理工等四所大学提出了新的工程教育理念,它认为工科学生应具备CDIO,即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四方面的能力,它认为学生的能力可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等四个层面,其中工程基础知识和工程系统能力是实际操作能力的基础,应与社会发展对接;而个人能力和团队能力,则强调了自我学习提高的能力和团队内的沟通能力。这种工程教育的思想是欧美基于几十年工程教学改革方法基础上提出了,对新时代的理工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而作为软件工程的学生,人际团队能力尤为重要。一个软件项目的实施要有科学的软件过程方法、新的技术支撑,还需要项目团队成员的通力配合。项目团队包括需求分析人员、架构师、数据库设计人员、项目经理、开发人员以及测试人员等等,学生不仅要具备在团队内部的人际沟通能力,还要在软件开发过程的各个环节互相配合,才能使得软件产品顺利上线。《软件工程导论》作为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应立足学科理论、方法和专业知识体系基础上,实现工科课程“课程思政”的目的,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人际团队沟通能力。
二、提高团队沟通能力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的探索实践—以《软件工程导论》为例
(一)结合软件工程内容进行团队沟通教育《软件工程导论》这门课是教授用先进适用的软件管理方法提高软件生产率并提高软件产品质量,包括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形式化说明技术、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实现、面向对象的设计、软件项目管理等内容。在需求分析内容的讲授中,为了清楚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开发更为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软件产品,需要与客户进行沟通,此时可引入沟通的技巧、团队沟通的原则以及沟通的分类,了解不同形式沟通的优缺点。在设计实现过程中,模型化方法则解决了与软件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的沟通问题。在面向对象实现的讲授中,为了提高程序的重用性、扩充性以及健壮性,应是所有程序开发人员相互配合,要在程序模块编写过程中,尽量不使用全局信息,降低方法与外界的耦合程度等等。在软件项目开发的全过程中,不仅要使用科学的开发方法,在各个阶段都可以引入团队的知识,包括什么是团队、团队的培育、团队执行力的提高以及团队激励和沟通方法等等内容。
(二)结合项目开发案例的团队实战《软件工程导论》这门课一共64学时,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的方法,有32学时用于理论教学,32学时用于实验教学。实验课则是利用分组实现案例的方法,完成一个项目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到测试的全部内容,其中需求分析、详细设计和测试是整体项目完成的3个关键阶段,学时分配较大,编码则交由学生课后完成。实验课采用角色分工,通过角色扮演体会项目完成需要各个部分的相互配合,有项目经理,负责与客户沟通,写需求文档;有技术经理,按照难易程度将项目各个部分分配给程序员。
(三)评价考核按照团队划分等级《软件工程导论》最终的期末成绩按照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三者加权构成。平时成绩利用班课进行手势签到,然后利用活动、课堂表现和课外资源学习等积累经验值,并结合云班课后台数据,确定平时表现得分。实验报告成绩按照团队考核,并按照团队最终实验报告质量,划分实验课成绩等级,等级划分为A+、A、B+、B、B-五类,表现优异的个人在团队基础分上做3到5分的加减分,最高不超过5分。由于实验项目围绕团队开展,采用该考核方式,从成绩导向上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个人考核和团队考核双向考核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个人是团队的一部分,个人表现优异,积极贡献,团队考核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如果团队一盘散沙考核等级低,个人表现再优异也难拿到高分,这就是考核评价的杠杆作用。
三、总结
该论文在《软件工程导论》课程中,探索性实践了课程思政。在内容上,结合软件工程各章节内容,学习了团队的基础知识,并通过不同角色分工协作完成自选项目内容;在考核评价上,采用云班课的过程考核方式,从云班课后台提取经验数据,确定平时个人表现成绩;从团队实验完成质量上确定团队得分等级;用加权的形式展示了个人得分与团队得分的关系,较好地发挥了分数的杠杆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对外合作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院校
众所周知,地方高校是承载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的主体,身为地方院校首要目标就是地方高校必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合地方发展,服务地方的高素质人才。而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间,对自然资源以及简单地重复性劳动力依赖正逐年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高科技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发展模式。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这要求各地不仅要有高素质的科研开发人才,也要求有懂技术,懂操作,能将各种高新技术熟练运用于生产工作中的应用型人才。这也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合肥学院正是顺应这一经济发展趋势,自2008年起提出了“地方型、应用性、国际化”的地方高校办学目标。目的是为了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以新型办学思想为宗旨,大力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加大学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同时增强学校教学的竞争力和学生就业率。
合肥市政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加大同韩国各地区的经贸、教育、外事往来。合肥学院根据这一情况,以服务地方为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指导思想,创新性的同韩国大学合作,引进了2+2教育模式,于2007年报省教育厅批准,正式创办了朝鲜语2+2专业(即国内学习两年后,赴韩国学习两年,后简称2+2专业),这也是合肥学院第一个与韩国大学共建的高等教育本科专业。
合肥学院外国语言系当时根据学校的办学方针,同韩方合作院校韩国顺天乡大学(后简称顺大)共同商议专业建设相关内容。在最初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即突出了教学实践环节,社会体验环节,国际合作环节,从创建伊始,就与普通高校一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出极大的不同。
在讨论设立专业课程的过程中,韩方坦言在韩国及各跨国企业和用人单位中,最受欢迎的人才应该是具备“外语+能力”的这种知识模块组合。相比较单一的外语类专业,要达到这样一种知识层面,无论是知识的广度还是深度都相比普通外语类本科专业高出不少。顺大也非常重视这次合作办学,多次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同我方合作的范围也从最初的语言类合作办学,拓展到人文、理、工科三大类共二十多个专业。最后完成的人才培养方案也从后两年的语言学习变为学生赴韩国后选择一门专业课进行学习。从而使2+2专业真正做到了学科交叉,跨系培养。
对于学生前两年在国内学习的相关课程,我们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改革措施,使2+2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对于一般语言类本科专业有了大幅度的改革。
一、重视基础课程建设
为了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的课程架构,2+2专业目前的核心课程包括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了保证本专业学生的学习质量,我们重点做了以下三方面的改进。
(一)抓好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
对于2+2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教学,按照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外语系与思政部、体育部、基础教研室,教务处等相关教学单位协商,根据2+2专业时间短,任务重的特点,研究制定了思政课、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课俱乐部等多项相关课程改革,为学生开设了相关选修课程。把思政课改以集中时间授课为主,以大学生三下乡等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思想汇报、专题讨论、学期论文等方式代替传统考试。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中复杂且不实用的编程语言类课程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网页制作课程。传统的体育课以俱乐部形式替换,学校共为学生开设了:健身、瑜伽、健美操、街舞等多种俱乐部。学生按照自己兴趣选择加入。这些课程的设置,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德智体三个方面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抓好专业基础导论课程建设
为引发其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和发掘其学习潜力,我们创新性地引入导论课的课程学习。
导论课以大一学生为对象,就专业课学习的方法、大学生的心态、大学的教学方法、专业课程设置、评判方法(合肥学院N+2考核制度)等方面予以详尽的介绍。目的是强化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认识,帮助学生提高对专业课程认知的完整性,帮助学生转变从中学以来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大学学习习惯和心态。保证学生对本专业学习有良好的前瞻性和清晰的个人发展主线。
(三)做好教学质量跟踪反馈制度
在保证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这一培养原则,从2+2专业创立伊始,外语系就制定了教学质量跟踪反馈制度。
每学期根据学校要求进行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的同时,本专业会在班级内部就每门课、每个代课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满意度共三大项,六小项进行评分。评分人员除系部教师外,2+2专业全体学生都要求参与,并提出意见及改进建议。系部根据反馈的内容召开教学反思会,就下一步改进教学质量和课程内容设计进行讨论,并拿出切实可行的教改方案来。多次评分落后的教师,经系部教学督导组查实后,要求限期整改,严重者停课反思。通过这一制度,加强了2+2专业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使一个新设立的专业在教学质量上短期内能得到快速提高。
二、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加强学生个人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以应用型方针指导学生进行基础课程学习的同时,系内也同样重视第二课堂内容及内涵建设。以应用型为指导原则,推进应用型教学中的时间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通过校内社团活动,进行广泛的社会服务
志愿者活动、校园文化节等方式,促使学生对学校,对社会加深理解,增强其团队意识和组织活动能力。通过各类学术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表现自我,团队荣誉感,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能力,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设立第五学期制,引导学生加强社会体验和学习反思
在原有的大学本科四年制8学期的基础上,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于大二第4学期结束后的暑期阶段,设立第五学期制度,是为“认知实习”学期。学生需要在两个多月近十个星期的时间内,以个人为单位,在社会上完成从寻找实习单位到完成实习及最后实习论文的整个学习内容。
这一创新性的制度使学生在大学学习中期便能及早感知社会,了解社会,熟悉企事业单位的运作模式,充分理解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能从认识自己专业学习内容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入手,明白自己学习方式和内涵的不足以及下一步改进的方向之所在。
通过认知实习阶段的学习,学生明显对社会有了更深的认知,对所学习专业知识有了更深的体会。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更有助于养成促进个人发展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获得基本社会生活能力,并且通过和社会生活的对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的理论知识在今后与实际运用结合得更紧密。
三、重视对外国际交流
2+2专业创立伊始,国际化特色便相伴而生。整份人才培养方案就有韩方顺大教务人员参与其中。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突出这个国际化特色。
(一)建立国际化的资源共享机制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2+2专业在选定教材,教学内容时便充分参考吸收了顺大的许多建设性意见。首先,通过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和视频,建立了流程的交流平台,定期交流教学中的相关内容。韩方在当时教材选用上提供了许多极具参考价值的书目,大大拓宽了中方教师的视野和选材范围。并且在教学中,注意吸收韩国当代社会热点内容和时尚话题,所以在中方教学中始终能引导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向。韩方也通过这一交流渠道,定期了解中方学生的学习水平,依据学生语言水平的不同给予相对应的辅导,并且在韩国大学中为中方学生练习了韩国学生作为语言学习的笔友,以邮件形式互相辅导学习。
(二)利用国外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国际化学习氛围
利用两校合作办学这一平台,2+2专业向顺大申请一位常驻外教的形式资助我方办学。韩国顺大每年选拔一位韩国老师来我校任教,专业化的教学水平使学生从进校伊始便步入国际化教学轨道中。并且顺大每学期至少选派一位韩方教授来我校为学生做学术报告,内容涉及:韩国传统文化、韩国神话起源、韩国企业概况、韩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韩国文学等多方面内容,极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其学习兴趣。
(三)创立国际化教学品牌
在顺大的资助下,两校于2008年创立了顺天乡杯韩国语演讲比赛。截至今年,这一当初校级规模的演讲赛事已经演化为安徽省省级演讲比赛,参赛队伍涵盖了安徽省省内近十几所高校,成为安徽省韩语专业每年一度的学术盛会。去年韩国驻上海领事馆也派专人前来观摩,对两校合作取得的成绩表示了积极地肯定和赞扬。
通过这一赛事活动,不仅在安徽省内打响了合肥学院朝鲜语教学的名声,也使许多韩国人了解了合肥学院在语言教学上取得的成绩。
合肥学院外语系朝鲜语2+2专业通过提升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加强第二课堂内涵建设以及国际化交流,在度过了创立伊始的艰难后,如今已迈入正常发展轨道。
五年来,先后有三届共五名学生在顺天乡杯韩国语演讲比赛中获奖,其中近连续两届均蝉联一等奖,优秀参赛者更被韩国顺天乡大学收录入校史发展册中。在语言水平的韩国语能力等级考试(简称Topik考试)中,2+2专业学生只经过两年专业学习,在Topik考试中级水平通过率上,从2007年24%的专业四级通过率到2011年65%的专业四级通过率,而中级通过率更是高达83%。2011年朝鲜语教研室获得校级教研室管理质量奖。而在韩国学习期间,2+2专业学生更是打破了在顺大没有中国学生获得全额奖学金的记录,先后有近14人获得全额奖学金,深得顺大各级教学人员称赞。2+2专业学生毕业后在无论是在韩国工作、深造,还是回国工作、考研,均创造了零失业的记录。
这一系列成绩说明朝鲜语2+2专业所采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实践检验,卓有成效,教学效果良好。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并实施这一教学模式,使之成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的重要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