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

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4 16:23:50

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

篇(1)

关键词:班级社区;网络平台;高校班级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网络已经和教室、寝室、运动场一起构成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四大公共环境。网络虚拟空间使传统的以班级教室为基础开展集体活动的班级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在高校管理中采用各种管理系统、网站、短信平台、QQ群、微信群等一系列方式,途径多样,但存在着各自为政、重复推送的现象,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并有效整合进行高校班级管理便成了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班级管理的变化我国教育管理模式从小学开始就以班级为单位,班集体是其他任何组织无法代替的。高校班级是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及各种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进行思想活动和交流所依赖的场所。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由于学生来源的广泛、学生住宿的分散、教室上课的不固定等因素增加了难度。传统班级管理理念下,高校班级观念有所淡化,措施有所弱化,功能有所退化。网络及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使当代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网络开阔了大学生们的视野,为其带来了学习、生活上的便利和乐趣。但同时,受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多元化思想的冲击,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些人消极、悲观,沉迷于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对于网络虚拟的满足从形式上脱离了现实,带来了不关心集体、孤僻等现象,从而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疏远,学生班级、集体观念的淡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及网络文化的发展,传统的高校班级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信息时代下的大学生的管理需求,高校的班级管理面临新的挑战,管理模式亟须变革。高校教育管理者必须正视网络发展带来的种种机遇,主动出击,在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功效来弥补传统班级管理的不足,使高校班级管理工作朝着民主、开放、平等的方向迈进。

目前,探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班级管理主要还是体现在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把它当作一种交流工具,如QQ群、MSN、电子信箱等来辅助管理,这些为班级管理注入了新的元素,但缺乏对高校班级管理的系统性整合和研究。本研究依据学校、大学生、家长等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基于网络环境的有效整合构建,实现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之间的有效的沟通,就利用网络开展高校班级管理新模式做出了新的思考。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班级管理的策略(一)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

1高校班级网络社区平台

高校班级网络社区平台可以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建构,也可以单独开发,主要是要充分利用网络新载体,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学生,使之成为家校沟通和师生、生生学习交流的平台。学校信息、高校职能部门信息以及教育方式、教育活动等均可融入平台中,并以新闻、通知、报道、专题等形式体现。大学生则可以及时在网上查询、下载资料及办理手续等,使班级网络社区成为其学习知识、获取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信息及各类应用的通道。

班级管理应用是社区平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网络化高校班级管理的主阵地,主要是记录班级活动、班级学生的发展轨迹,是班级成员展现风采的虚拟化班级新舞台,主要包含网络课堂、班级博客、个人博客、班级社区、班级论坛、SNS 社区、家校互动平台等互联网应用。除了这些互联网应用外,根据师生需求,也可集成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可以引入体现班级特色的个性化应用,根据班级各自需求开发各类插件,体现班级成员的特点、优势,为大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开放平台,积极营造健康、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让大学生在网络上充分实现思想表达、情感交流、知识获取,在开阔视野中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班级管理系统除了是班级文化展现的窗口外,也是教师、管理人员、家长及学生间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管理人员应发挥主导作用,引领舆论导向,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喜爱之情,建立班级社区、网上家长园地、论坛、视频会议等类似的交流栏目,逐步形成家长、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互为班级管理献计献策的开放式的全员互动的虚拟班级管理环境。

网络高校班级的管理离不开学校管理者、班级管理者和其他教师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家长在校外的监督配合以及技术人员的技术支持服务。网络作为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可以使班级管理者从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多的时间为班级管理服务。教师、管理人员可通过微博等有意识地塑造自身网络形象,增强自身魅力和吸引力,参与管理。网络高校班级的管理更需要全体学生特别是班委的分担和配合,应充分发挥班委在网络化班级管理中的强大力量,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借助网络平台,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过程中,创造全员参与的环境,从而实现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的统一。

2社会性软件:个别化

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是构建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之上的应用软件,在功能上能够反映与促进真实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形成,使人的活动与软件的功能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其功能,可以使它成为一种简单有效的网络教学手段及与家校沟通的工具,是对传统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一种非常有益的补充。常见的社会性软件有博客、论坛、微博、QQ、微信等。老师、家长和学生之间通过QQ等即时通讯软件进行交流时,不仅可以利用文字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音频和视频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一对一进行交流,还可以进行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特别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手机聊天软件――微信,它功能多样,可将教务管理、专业知识、教学图片、视频等内容用基于手机的主动推送方式,形成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点对点、点对面的三维时空教学模式。因此,高校班级管理者可以充分发挥微信的作用,促进信息的互动,提升管理效率。

网络环境下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利用网络技术,通过职能部门信息管理、班级信息管理、社会性软件三种通道,实现家庭、社会和学校之间的有机结合,促进高校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其构建如下图所示。

网络高校班级管理需要内外合力,全员参与,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是网络化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基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在高校新生入学时直接推出并应用,使其在新生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形成应用系统的“首因效应”。同时,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应以平台为唯一的途径重要信息,使同学们对平台产生“路径依赖”,切实推进其应用。当然,我们也应正视网络环境下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如网络道德、人际交往情感冷漠及其他负面影响,批判性地沿用传统的班级管理原则,规范技术使用行为,充分发挥网络在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二)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势

1建立平等交互新型的师生关系

网络时代的学生、管理人员、教师的心理特性和沟通交流方式都发生了变迁,而作为教育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也势必发生了一些变化。与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班级管理更关注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管理活动。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主体。基于网络交流的便利和多渠道构建的师生交流平台,更容易建立相互信任、彼此沟通、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2构建线上线下和谐的人文环境

传统班级管理主要以面对面为主,具有许多优点,如活动组织化程度高、统一安排、教育管理严格、评价机制完备等,但由于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封闭性,教师占有绝对的权威地位,不利于学生发挥其自主性。而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班级管理不仅可以利用传统班级管理的这些优势,更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来弥补传统班级管理的不足。网络的虚拟性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基于网络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建立一个内容充实、交互性强的高校班级社区,形成网上班级。传统班级的优势和网络的虚拟性相结合,有利于实现班级人文环境线下与线上的和谐。

3营造家校合作的社会环境

家庭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校合作是教育的重要环节。网络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建立,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联系了起来,提供了家校互联的新途径。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用多元化的沟通方式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营造家校合作的新型社会环境。

三、结论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给高校班级管理提出了挑战,也为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新的契机。高校班级网络管理模式可以实现家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同步互动,是对传统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延伸和补充。总之,基于网络技术的高校班级管理的新模式不仅顺应了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文化发展和个性化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易立峰.论网络环境下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7).

〖=2〗张立新,张丽霞.论生态学视角下的虚拟学习班级及其管理〖=J〗.现代教育技术,2011(04).

篇(2)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六维模式;建构

一、传统模式与六维模式比较

(一)传统班级管理存在的不足

老师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这是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突出特点,组建班级委会组织,由具备一定能力的学生担任班干部,班干部的职责就是辅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处于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下老师是话事权的完全掌握者,学生所处的地位十分被动,这种模式下特别容易发生班主任独权专制的现象,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容易融合自我的主观情绪,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平等的关系,学生容易形成叛逆心理,最终使得学生与教师形成敌对关系,不利于我国高中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此外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使得师生对班级管理难以形成正确的认识,导致很多人觉得班级管理的主要含义就是老师对学生管理,学生对教师的管理一味服从即可,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对民主化班级民主的构建认识不足,直接制约了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

(二)六维管理理论对高中班级管理所产生的启示

六维管理理论由王建国教授提出,这一理论的提出从理论层面有力地支撑了现代管理模式的构建,对现代班级管理的发展方向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对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实现了打破,对传统班级管理模式过分注重管理策略的片面性予以纠正,突出管理过程中要融合人文化因素。从六维管理的内涵来看,即对班级进行管理从六个方面着手,具体涉及艺术管理、执行管理、权变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文化管理,可以进一步概括为执行管理、潜能挖掘管理、思想教育管理三大块,高中班主任构建班级六维管理模式需要围绕这三大块展开。

二、高中班主任如何构建六维班级管理模式

(一)思想教育管理方面

从高中生的思想发展特点来看处于半成熟状态,因此特别容易形成抵触心理,所以在高中生的思想教育管理方面需要做好重视,加大力度,要认识到思想教育在对学生错误思想纠正所具有的有效性,学生的思想认识实现提高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进而在师生之间,整个班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思想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增进学生的自我意识,提升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而不是要求学生对命令与管理绝对服从。文化管理与艺术管理是王建国教授六维管理理论的强调的两大方面,思想教育管理需要在理论层面对这两点进行借鉴,对于思想教育而言文化管理是主要手段,艺术管理是有利的保障条件。例如班主任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引导,可以利用构建价值目标文化、综合实践文化、和谐班风来完成,加强学生与班级氛围的融合,使得学生的内在潜能够得到充分地挖掘,此外思想教育应当具有艺术性,例如可以通过模糊管理艺术、艺术批评等途径提高学生对批评的接收程度,使得学生能够对自身存在的不足积极主动主动改正,创建具有浓厚民主气息的班级气氛,班主任要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台具体的实施方案。

(二)潜能挖掘管理方面

高中阶段段是学生人生学习的黄金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班级管理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内在潜能的充分挖掘,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应当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班级管理不可以片面强调文化知识的掌握,要善于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多方面才能的发展。例如通过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的途径,结合日常观察了解、比赛、家访等对学生的信息收集,构建专门的管理系统,加工存储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能够从多种渠道对学生的潜能进行挖掘。

(三)执行管理方面

六维管理理论中关于执行管理的内涵是这样阐释的,即班级管理通过艺术管理、权变管理、知识管理、文化管理、信息管理这五种方式完成。对于班级管理而言执行管理是重要的保障条件,但执行管理必须具有科学性,可以以存在暴力色彩与独权主义,具体采取什么形式的执行管理要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执行管理在方式方法上不是固定不变的,要结合班级管理与教育的实际需求与变化适当调整,以六维管理理论为指导,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对执行管理方式灵活运用。

三、结语

六维管理理论由教授王建国提出,这一理论将班级管理归纳为六大方面,本文以六维管理理论为依据,结合高中教学实际情况,对六维管理模式的构建做了进一步概括,即包括思想教育、潜能挖掘、执行三大块,当然这三大块的进行以六维管理理论的六个方面为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康德.高等职业教育班主任必须具备的五种能力[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袁川.基于权变策略谈自主型班级管理的实施过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3]龙汉武.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六维管理模式构建[J].《中国教学学刊》,2011年7期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易班;网络;创新;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172-03

一、易班所具备的主要功能与独特优势

易班的全称为“21世纪上海大学生在线”,是以上海市各高校班级为基本单位的网络社区。“易班”包括了主社区、网站层次的学校、班级主页和个人主页,每个结构都有其相对应的主要模块和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班级功能(见下图),每位进入“易班”的师生都能找到自己相对应的班级。辅导员或易班班长是班级的管理员,师生可以共同完成班级管理与日常教育活动。

易班具备社交网站的基本功能,却不同于现在所流行的其它交友网站。第一,易班具有独特的网盘功能,能够上传、下载并分享更多有用的资料,能够被长期保存;第二,易班具有独特的公告栏功能,能够各类重要信息,将学校、二级学院的通知更直接地下达和宣传到师生之间;第三,易班是属于大学生群体的,突出了高校、班级的概念;第四,易班采用了全市、学校两级架构,用户不仅能够在自己的“网络班级”中讨论班级事务,还能走出班级和学校,进入覆盖全市的公共网络社区,与其它高校师生实现跨校交流。

中共中央第十六号文件强调“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易班正是基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在网络时代应运而生的。易班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与平等性,拓宽师生以及学生之间交流的渠道。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在易班上通过图片和文字,记录班级、校园中所发生的大小事情,汇聚大学生活的点滴快乐与伤感,这些在学生毕业离校后都将成为永恒的回忆;从教师层面来看,辅导员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思想问题与实际困难。

二、高校网络班级建设的必要性

1.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弊端

首先是信息传递模式单一。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学校――辅导员――班干部――班级成员”的信息传递模式向学生个体传递信息。教学时间内,辅导员工作只能通过班会、电话、短信、走访寝室等形式信息,或通过班干部传达;暑假期间只能依赖于手机短信与邮件,极大地影响了信息传递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其次是班级文化建设缺失。目前,许多高校存在“同班不同学”的现象,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普遍缺乏沟通和交流,班级向心力、班级凝聚力削弱,作为班级精神独特表征的班级文化逐渐消褪,班级成员对班级的建设漠不关心,对班级文化的浸染不以为然,班级日趋走向松散。

最后是班级管理效能低下。一方面,随着高校改革和学分制的实行,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以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与发展需要选择专业、教师、学习进程乃至学习时间和地点,传统学生管理的内容和形式失去了操纵的载体;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以往1:100的师生比例逐渐扩大至1:150甚至更大比例,尤其是一线专职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远远落后于学生人数的增长。辅导员无暇顾及班级建设,只能将这一工作“委任”给班干部,导致在班级管理中或“主动缺席”,或“被动缺席”。

2.网络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势

首先,打破了时空界限,实现了信息共享。依托易班,上海市各高校在信息共享方面取得了以下突破:一是信息来源的渠道增多,只需登录页面、轻点鼠标,便能获得海量信息;二是获取信息的效率提高,通过公告栏、话题、网盘等模块,学生可以搜集多方面信息并进行信息整合;三是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信息共享使收集信息的成本不再高昂,且易班资料的上传与下载均为免费。

其次,打破垂直边界,构建立体化管理。垂直边界是自上而下的典型科层式的管理结构。易班的诞生,打破了传统高校班级组织僵化的定位,将权力下放到每一位学生。一是辅导员进行教育引导,通过易班进行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级事务性工作管理,对班级情况进行总体把握;二是保证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使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成为有责任能力的行为主体。

最后,打破心理边界,创建和谐班级氛围。高校学生存在着个性与禀赋、爱好与特长、学习技术与勤奋程度、学习动机与目的、家庭经济支付能力等各方面的自然差异。辅导员可以通过易班,把握学生的参与状况与管理效果,及时发现他们的思想动态,解决其思想困惑,促进班级管理活动有序进行。在管理过程中,可以理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矛盾,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三、运用易班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网络班级――易班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及时性等特征,非常适合高校班级的教育和管理。在网络环境下,辅导员不再采用传统的控制式的管理方法,而应采用民主、公平、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民主、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共同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

1.活动的辅助工具

高校辅导员往往需要管理2个以上班级,活动之前,将各个班级学生的想法汇集成一套具体方案,需要长时间的沟通与讨论。通过“易班”搜集活动提议,采取匿名投票的方式决定方案,既能够细致、全面地制定活动计划,又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担任辅导员期间,笔者曾就开展趣味运动会在易班通知广征活动方案,当晚仅一个班级产生浏览量121次,收到留言13条,最后在短短一周不到的时间内就拿出了一套详细的实施细则。在此期间,广大学生还就各类运动的规则与技巧在易班上广泛分享,在利用易班的同时,也为创设班级易班氛围增添了活力。

2.师生互动的新型媒介

在接触“易班”之前,QQ、飞信、MSN是实现师生沟通的重要工具。与这些即时聊天工具不同,易班的信息更贴近学生,其界面纯净无广告,方便高校教师进行后台管理。一方面,与普通的聊天工具相比,易班更像一个电子教室,师生之间能够掌握彼此的信息、联系方式、在线状态;另一方面,“易班”将开放性与隐蔽性两个看似相矛盾的要素融合起来,满足了师生之间多种沟通的需要。例如,不少在考试中失利的学生,在假期期间通过易班发送私人消息,咨询开学补考的时间以及注意事项。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渠道

如今,大学校园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竞争性增强,人际关系复杂,加上来自学业以及今后将要出现的就业压力,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显得十分重要,而班级在改善学生心理状况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就迫切要求在班级管理中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开展心理辅导。”易班信息管理模块中的“私人消息”功能,为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极大帮助。对于大学生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可以利用网络的隐蔽性、方便性、快捷性,及时沟通并解决他们的困惑,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

高校实行学分制以来,班级概念日益模糊。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得到解决,辅导员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则集中在课下。失去固定教室这一组织场所,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被局限在办公室或者学生宿舍,日常班级事务很难得到有效开展,只能利用课间或者晚间走访宿舍的时间开展学生工作。“易班”拥有新颖的网络应用,辅导员通过撰写博客、上传图文资料对学生进行引导。此外,易班独有的回复功能,可以就某一特定话题引发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广泛讨论,使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平等的身份与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交流。

5.加强民主管理的有效平台

在高校流动教学管理体制下,教室这一载体逐渐丧失了主阵地地位。易班融合了BBS和论坛功能,“学生可以将对班级活动的建议和搜集到的材料,及时到论坛上,使班级所有学生都能够浏览到这些内容,并出谋划策,从而扩大班级活动的参与面,活动形式也变得更丰富,效果更明显。”“另外,辅导员还可以及时将某些热点问题、典型案例、班级管理的困惑提供给学生展开讨论,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他们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及主人翁责任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建立网络,使辅导员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班级状况,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默契,班级管理趋于更加民主科学。”

四、结语

尽管易班经历着发展完善过程,但作为传统班级管理的辅助手段,它是一把双刃剑,在给班级管理带来机遇和效率的同时,也会给班级管理带来挑战。

一方面,班级管理不可过度依赖网络。作为班级辅助管理系统,易班不可能代替传统模式完成所有的工作,师生之间跨越网络的面对面交流仍必不可少。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更为准确、全面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坚持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同时,辅之以网络班级管理系统,对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网络易班应规范网络管理。在易班班级管理过程中,应注意规范网络社区管理。网络的开放性为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方便之门,作为班级内部、班级之间、高校之间的交流平台,必须加强网上监督。在遭遇群体性不良情绪的蔓延、遇到重大问题、或涉及虚假欺诈等信息时,作为班级管理员的辅导员以及班委要及时发现并做出正确引导,传递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闫咏等.“E-CLASS在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10,(5下).

[2]姜泓冰.“2.0时代,我的大学”[N].人民日报,2011-3-15.

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班级;管理策略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弘扬中华文化,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华文化通常情况下指的就是我国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主要思想派别为儒、法、道三家,这三家的代表思想分别为“以人为本”、“法治”和“无为而治”。若将以上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管理思想,引入到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是大有裨益的。

一、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形成和谐班级关系

儒家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其中“仁”和“礼”是核心。“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儒家十分重视在管理过程中人的作用,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现代管理思想中的“以人为本”,就是由此发展过来的,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生命和价值,将人置于至尊自重的地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一个优秀的班级应该是和谐的,为此,我们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有必要引入“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尊重理解学生,形成和谐的班风。

首先,要关爱学生。冰心说过“有爱就有一切”。辅导员对学生的爱应该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把每一个学生看作做自己的亲人、孩子。这样才能关心学生,与学生推心置腹地沟通,给学生莫大的鼓励和宽容。在爱心的驱使下,辅导员才能深入班级和宿舍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各方面的困难。在此种真挚的关爱中,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学生也会在辅导员的这种“传道”方式下感同身受、潜移默化地形成同学间的和谐关系。

其次,要尊重学生。辅导员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放下架子,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尽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辅导员都应该一视同仁像孔子一样“有教无类”。因此,辅导员要慎用话语权,教育引导学生时切不可语气傲慢,高高在上,这样不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再次,要赞赏学生。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相对来说,好学生也是夸出来的。辅导员在评价学生时不仅要看现象更要看本质,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其善的本质,正如孔子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管理班级过程中,辅导员要用赞赏的眼光发现每位学生的优点并给予肯定、引导,学生一旦得到认可、赞赏就会朝着好的方面不断进步。同时,赞赏学生会使学生愉快,被赞赏的学生的良性回报也会使教师感到愉快,从而形成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融洽和谐。

二、法家“法治”的思想——严格班级纪律

法家思想之核心是“法治”。韩非子曰“: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强调了法律制度在国家的重要地位。同样,对于一个班级,规章制度也是至关重要。只有依靠严格、规范的规章制度来管理,才能使其成为一个统一、有秩序的班级。在大学班级管理中,辅导员要从严要求学生。因此,笔者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班级自身情况制定了详细的班级管理办法。从纪律、学习和宿舍卫生、文体活动等方面约束学生,实行量化考核,责任到人,奖惩分明。纪律方面,由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等组成班级考勤小组,认真考勤,并及时反馈、通报相关情况。每周日晚上开班会,班长总结上一周的班级情况安排下一周的工作。作为辅导员,笔者及时地把所掌握情况在班上如实通报,奖优罚劣。另外,教室、宿舍卫生也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对此,笔者实行值日生、舍长和班干责任制。凡检查时教室、宿舍卫生未达标的,值日生、舍长、班干部都被扣分,还要在班上查原因,使学生们从思想和行动上高度重视卫生工作。以“法治”管理班级,能形成良好的班级纪律,使整个班级秩序化。

三、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道家思想之核心是“无为而治”,是指在高度尊重、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不过多把主观意志强加于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让它自主、自由发展。在班级管理中,就是使学生在自然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在大学班级里,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三五成群的,有共同爱好和特点,这就是大学生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对于此类“非正式群体”,笔者的管理方法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因为“非正式群体”中的同学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倾吐心情,寄托感情,摆脱郁闷和彷徨;可以加深友谊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都可弥补作为整个班级即“正式群体”的不足,也拓宽了学生的交往渠道,使学生的需要能够得到更自由、更广泛和更充分的发展。这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十分有利的。

除此以外,在用传统文化思想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辅导员也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使自己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除自身的言行举止体现我国优秀的传统思想外,在与学生交流、谈心时还可以从思想、行为上引导他们,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承传传统文化。同时,这样也会使自身更具人格魅力,更有威信,这对班级管理也是十分有利的。总之,在基于传统文化思想的大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并不仅仅是单一地引入儒家、法家和道家的管理思想,而是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兼而用之。作为辅导员还要加强学习管理班级的技巧和方法,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用儒家的“仁爱”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法家的“法治”严格要求学生;用道家的“无为而治”信任学生。相信在这种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一个优秀的班级必然诞生。

参考文献:

[1]吴祚来.孔子学堂[M].北京:21世纪出版社,2011.

[2]胡有藩.四书今译[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3]刘建生.韩非子精解[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2.

篇(5)

1当代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对参与性班级教学管理认识存在缺陷:随着考试制度的实行,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考试的关注日益增加,学生都希望考上名牌大学,但是却忽略了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在课堂和班级管理上不断的强调要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丝毫不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对于学生在参与性课堂和班级管理的构建方面存在缺陷,教师认为只要利用更多的时间学习,学生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却没有想到使用更优秀的教学方式和班级管理方式,用自主参与性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例如:某小学为了提高其在该地区的名誉,教师在数学课时,就会找来各种各样的试题对小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训练,但这些方式都是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在新数学知识面前,丝毫没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一下,问一下这些知识的原理,就盲目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会提高小学生在班级的自主参与能力,反而使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厌烦,提不起对学习的兴趣。

1.2班级管理方式过于传统: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一贯采用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听课完成作业的方式,这种单向的教学管理模式只是一味的传输知识,却忽视了学生在班级上的自主参与程度。枯燥无味的教学使学生不愿参与其中,整个教学和班级就会变得没有意义了。新型教育理念非常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班级自主参与性的培养,该方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做不到这一点。

2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基本理念与实践的具体方法

2.1营造良好自主参与性的班级管理氛围:当代科技技术等发展十分快速,与此同时对21世纪新型学生能力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如果只沿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为了未来我国能出很多震惊世界的人才,教师应该从现在开始,培养学生的课堂和班级管理参与性,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做班级管理的主要参与者。在课堂上采用多样的班级管理方式,可以采用游戏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然后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和班级存在的问题融合到游戏中去,利用游戏的模式,活跃班级的氛围,使在班级枯燥的学习生活活跃起来,让学生在班级的管理的过程中做到真正的参与其中,在课堂上既学到相应的数学知识,又能够收获相应班级管理的方法,在当代教育的理念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班级管理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例如:在每一周的班会时间和同学一起管理班级,班主任可以提前准备一部分纸条,然后邀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写在纸上匿名的投到一个箱子里面,鼓励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课下由班主任统计出出现次数较多的问题,把这些问题传达给学生,询问学生有没有好的意见或者建议,下次班会谁有好的方法,可以到讲台上讲解。利用该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去,活跃了管理班级的氛围,引起其对自己所在班级的责任感,进而在素质教育下大大提高学生的班级管理的自主参与性,将其培养成为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2.2组织丰富的课余班级管理文化:在课下开展一些关于班级管理知识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关于班级管理的教学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角色扮演,在角色中形成对班级管理的看法和意见。例如:对于学校而言可以组织一些关于班级管理的文化活动,在周末教师可以利用模拟授课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班级管理的情景模拟,进而引导学生参与到情境中去,在模拟中完成对在班级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在整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些管理知识的考验,活动结束后,评选出利用管理班级出色的同学,进行相应的奖励,同时,用这种方式激励其他同学多多的参与该类型的活动,进而提高学生在新型管理班级方式的自主参与性。

3总结

篇(6)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181-03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为载体,从PC电脑时代步入手机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微博、微信、QQ、飞信等为表现形式的新媒体,已迅速走进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到2015年12月为止,我国网民人数达6.88亿人,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新网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手机,使用率为71.5%。2015年新增加的网民群体中,学生群体的占比为46.4%,这部分人群对互联网的使用目的主要是娱乐、沟通[1]。因此,高校辅导员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要。

一、新媒体给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的高度普及和大学生需求的多元化等因素聚合在一起,弱化了传统班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冲击着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对于崇尚简单自在、追求新颖便捷的“90后”,新媒体的出现恰恰满足了他们的猎奇心理,打破了传统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架起了班级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快捷通道。

(一)新媒体给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

与传统的媒介相比较,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内容简洁、时效性强等优点;而且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主客体间都是开放的,能让每位参与者了解信息、分享感受,并能够分享意见和互动。这种便捷性、互动性,使管理员可以通过微博和微信的动态,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和主观诉求,及时做出应答,并能够及时向学生传达学校和院里的活动、任务等信息,宣传重大新闻。新媒体能打破传统班级成员聚集的场所限制,使班级成员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平等交流,互相学习,互相督促,进一步找到归属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1.沟通便捷,互动性强

大学生是接受新鲜事物的主力军,网络新媒体已广泛渗入他们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多媒体,具有沟通平等、使用便捷、实时、实效互动等优点,为“90后”大学生所广泛接受[2]。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和通信等传播途径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新媒体来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并从获取的信息中选择贴近他们思想和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事例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微信、QQ等已经成为大学生下载、转发、讨论各种热点话题的网络阵地。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决定了交流模式的多样性,通过这些网络资源可以直观把握“90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2.体现网络交流的平等性

新媒体提供了多种平台,虚拟网络实现了平等交流,这都为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便利。通过QQ群、微信朋友圈等途径,高校大学生可以与老师、同学、家长、朋友保持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师生之间的交往,通过手机实现了虚拟化交往互动,可以化解师生面对面交流时的局促和紧张感,其中,匿名交流加深了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尤其对于学生来说,在匿名的情况下,可能会更加真实坦率地表露自己的心声。借助网络新媒体,实现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真正的精神层面的交流,这种师生间平等、自由的交流环境充分体现了网络交流的平等性。

3.获得超时空的即时沟通体验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超越时空限制的信息传送,带给人们的是超越时空限制的即时沟通体验。新媒体时代实现了更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即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任何信息并联系上任何人[3]。新媒体平台将会给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带来质的飞越。我们相信,在新媒体时代,通过QQ、微信、微博等即时通信工具,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随时随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行为习惯、心理波动、困难求助等,为日常管理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二)新媒体的应用给高校班级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时代,手机上网在高校大学生中得到广泛普及,他们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与人交往、实习、就业等都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控制远远高于传统媒体。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依赖远远超过对现实生活中亲朋好友的依赖,大学生对网络交友、网络购物等活动产生的过度依赖,不得不说是一种异化。

1.信息易失真、失控

新媒体信息的及时性及互动兼容性等特点,导致其可控性降低。新媒体的信息来源是多方面的,可能是用户实时的感受,可能是朋友空间的转载,可能是随意关注的内容,这些未经真实性审核的信息的转发会导致新媒体信息的失真性,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言论及舆论导向会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新媒体条件下,每个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在任意媒体平台信息,信息在短时间内向世界范围内扩散,负面信息在网络中扩散,可控性极低,一旦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虚假低俗不良信息的传播也会导致社会信任感降低,给高校班级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4]。

2.大学生沉迷手机

目前,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与日俱增,无论是上课时间还是课余时间,几乎永远是在线状态,网络成瘾、手机依赖问题越来越突出,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刷朋友圈、看QQ动态,而且零散的、碎片化信息的传播使得大学生缺乏主流、正确思想的引导。“手机控”这个新兴词语表明了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现如今他们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购物娱乐、交流互动等活动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大学的教室里安静得只有老师讲课的声音,大部分同学都低头玩手机,难得出现师生互动的场面。部分大学生沉浸在网络提供的虚拟世界里无法自拔[5]。据统计,高校大学生中,高达67%的学生会在上课期间使用手机上网聊天、或看电子书、或百度课堂内容等。学生在课堂上这种游离的状态,令任课老师们头痛,作为学生管理者更显得束手无策。

3.虚拟的人际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时代,虚拟交往也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交往对象既包括现实社会中有实际关系的人际网络,例如父母、兄弟姐妹、其他亲属、老乡、同学等人群,也包括陌生人群。进入大学生陌生人往圈的可能是社会上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人群,这些陌生人际关系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多未知性。

4.网络安全性问题较多

新媒体时代,虚拟交往中各种新型诈骗行为导致的安全性问题较多,充满危险的人际交往随着手机上网在高校学生中的普及而增多。总之,虚拟的人际交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有不少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侃侃而谈,向“隐形人”敞开心扉,而在现实世界中,面对活生生的人时,却无法与人交流。

二、应用新媒体加强高校班级管理的措施

新媒体环境下,可以通过建立师生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加强对班级的管理、教育和服务。辅导员可以通过QQ群、微信平台、微博关注、朋友圈等加入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圈,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动态,倾听他们七嘴八舌的自由议论,了解他们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以此达到对学生的全方位了解,为采取合理的日常管理措施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一)应用新媒体搭建班级文化建设的平台

班级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应吸收优秀成果,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班级活动的吸引力,提高班级影响力,而新媒体为高校辅导员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各班级可以在中国大学生在线申请班级页面,在人人网申请班级主页,在微博中认证账户,通过这些班级网络平台,展示班级学生的精神面貌,宣传班级特色文化,将线下开展的班级活动,通过加工整理放到线上进行展示,提高学生对班级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增强集体凝聚力。因此,通过网络新媒体打造班级文化建设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推进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6]。

新媒体环境下,通过传播速度快、主动性与互动性并存的网络新媒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班级活动,可以促进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班风学风建设,增进班级同学间的网上互动,同时加强网下面对面的交流,便可以迅速地拉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同时,通过学校或院系的最新信息、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各个班级的动态,引导班级成员积极参与专题讨论,调动学生关心国内外时事政治的积极性,增强班级成员的参与意识,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学习,共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二)以新媒体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结合

在线上交流与线下沟通便捷的新媒体时代,虚拟的网络交流给师生提供了便利,通过QQ、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可以打破交流的时空限制,可以克服面对面交流的拘束感,能够顺畅地表达自己,这种师生之间的网络交流,是一种新型的人际沟通方式[2]。当然,在线交流并不能完全替代面对面交流。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表情和动作的体现,交流将缺乏真诚度,交流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会降低。只有师生双方面对面交流的时候,老师才能真正地从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方面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学生,特别是解决矛盾冲突方面,单纯的网络交流可能带来负面效果。线上虚拟化的交流可以作为面对面交流的有益补充,通过空间、朋友圈的“关注”“分享”“点赞”等增加彼此的亲近感和熟悉度,通过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变动,为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辅导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提升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传统管理与新媒体管理相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做好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革新客观上推动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高校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例如通过“网络课堂”“团支部微信平台”,将班级的制度、主题活动、评奖评优等放在网上,充分发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作用;还可以通过开辟“思想教育讨论专题”,即时或者定期就某些热点事件进行讨论,倾听学生的想法,解答学生的问题,以拓宽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7]。

三、新媒体在高校班级管理中应用的效果及影响

以QQ、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为高校班级管理提供了新的载体[2]。将新媒体应用于传统班级管理,打破了学校与学校之间、学院与学院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限制,教育工作者可以实时工作任务,宣传活动要求,传递管理信息,同时又能灵活地与传统的班级管理途径结合在一起,使用便捷。

将新媒体与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即时、开放的优势。例如利用微博、微信平台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将校园生活服务、考试规定、校风校纪要求及时传达给新生。关注校园公众微信平台,新生入学将不再遇到难题,全国很多高校已经推广使用。学校公众平台,是向广大学生和家长宣传的窗口,通过微博、微信宣讲国家的政策法规、学校的校规校纪,学校的动态,同时可以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方便掌握学生日常状况,完善和改进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班级微信平台、QQ群,甚至家长微信群等,为班级管理提供了一个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将班级的各项工作加工整理放在网上,有利于积累学习资源,促进学习型班级的建立[8]。班级成员可以在微博平台上发表个人意见和对专题讨论的感想,不同的观点可以进行碰撞,达到朋辈教育的目的。班主任或辅导员应指导班级微信、微博、QQ平台的建设,加强平台的管理,以正能量影响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媒体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使新媒体真正成为班级信息交流的多维复合型平台。

参考文献:

[1]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1-22].http:///cnnic37/.

[2]滕继波,于游. 3G环境下高校班级建设的对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71-174.

[3]马丽.论新媒体对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影响[J].新闻世界,2014(10):203-205.

[4]唐文,谢红梅.当前高校班级管理路径及人员配置的探究[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35-38 .

[5]王光仑.论新媒体手段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7):63-64.

[6]肖坤,李昱男,李子轶,臧金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班级精细化管理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5):97-98.

篇(7)

大学班集体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载体,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规范、协调、导向、适应、教育和服务的功能。[4]回顾班级的产生和演变过程,班级是教育为适应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雏形最早产生于中国和古希腊,正式命名为班级制或班级授课制,则是源于16世纪的欧洲,16世纪罗耀拉(1491-1556)主办的教会学校就采用与现代班级授课类似的教会组织,[5]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做了理论上的论证和教育方法上的阐述后,班级作为高效、科学的教育组织形式逐渐推广开来。我国采用的班级授课创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颁布后,逐渐固定为全国高校的组织形式。[6]从幼儿园开始,我国每一级教育机构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有固定的教室或自修室,集体活动以班级为单元,有各自的班主任老师,可以说每一位学生的班级观念都根深蒂固。管理模式也比较简单,是以“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这种线性科层组织为工作机制,以效率优先为管理原则,教师的教育管理方式也基本是口口相传、手把手教和训诫式的,这是一种全面事务管理,追求的就是一种高效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高校逐步采用学分制,进入21世纪,学分制基本在全国高校普及。学分制的施行,使得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加大,这就导致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同室不同班、同室不同学现象的出现。一些高校(或高校联盟)采用更加富于弹性的学分制,学生可以跨专业、跨院系、跨学校选课,进而造成了同班不同级、同班不同校的现象出现。还有一些高校,大一新生入学后采取通识教育,大二再分专业班级,这就使得大部分同学在大学期间要经历两个或者更多的不同班级。以上种种,对传统的以班级为核心的学生管理模式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冲击。

二、网络信息时代班级管理的现状和面临挑战

为了更科学、准确、深刻地摸清网络信息时代高校班级管理的现状,厘清班级建设的主要困惑,明确班级管理面临的挑战,找准今后班级管理和建设的发展方向,2013年3月份,齐鲁工业大学(原山东轻工业学院)商学院学生工作团队精心设计了《大学班级建设和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三大部分、73个条目,分别就当前班级建设状况、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状况、未来班级发展趋势等三大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本选取了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齐鲁工业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女子学院等六所驻济南高校,专业涵盖工、理、文、法、经、管、医,年级包含大一到大四,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调查问卷852份,回收率94.7%,有效问卷811份,有效率95.2%。通过对回收问卷分性别、分年级、分专业统计后,系统分析发现,当下传统班级管理模式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

(一)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效率和满意度堪忧

传统的班级管理是以事务管理为核心的全过程、全员管理,是一种事前通知型和事后警戒型。传统的班主任工作制度注重于大学班级管理的规训功能,而忽视大学班集体本质的教育功能,其结果往往使得班级管理的目的与大学教育的目的对立起来。[7]问卷调查显示,有46.9%的学生认为目前的班级管理模式效率一般,有33.8%的认为效率比较低,认为效率比较高的只有19.3%。而对班级集体活动效果和满意度方面,有41.9%的同学对班级活动不满意,有15.8%的学生则很不满意,有45.6%的同学认为班级活动质量一般,作用不明显。在参加班集体活动意愿上,有30.2%的同学表示是不愿参加、勉强参加,在参加频率上,表示经常参加的只占54.6%。传统班级活动的吸引力和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二)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质”“量”和吸引力堪忧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教育的一个主要弊病就是习惯于不思考的评价方法来考核学生。”[8]传统校园对学生评价方法就是“优”与“劣”或“学习好”与“学习不好”的绝对模式,在多元化的世界里仍然沿用一元化的评定标准来评价学生,其结果肯定是让多数学生“不悦”,使其逐渐走向对立面。著名的管理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EltonMayo)曾说,“其实影响生产的不是物理因素,而是心理因素”。[9]大学生正值青春韶华,感情丰富,渴望被认可和赞扬,希望得到一对一的“心理按摩”,但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的开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人数剧增,作为班级管理主力军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面临着“质”与“量”的双匮乏,没有精力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在重科研、凡事按分排名的大学环境里,优秀的年轻教师不愿做辅导员和班主任,再加上近10年来,高校纷纷开展“圈地运动”,新校区一般远离中心市区,教师们疲于两地奔波,又加上高校扩建大部分靠举债建新校,勒紧腰带过日子,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值班费、加班费和补助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种种原因,只能使辅导员和班主任们的工作方式由“微观”走向“宏观”,由“显微镜”式走向“放大镜”式。调查中发现(见图1),有32.2%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只是偶尔参加班级活动,经常参加班级活动的仅占15.4%。在组织班级活动方面,仅61.3%的受调查学生认为最具号召力的是班长、团支部书记,班主任乃至主要班干部号召力的缺失,使班级极易陷入“群龙无首”的“无核”状态,久而久之,使班级“离心”加速,最终导致“无政府状态”的出现。

(三)互联网对大学生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堪忧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全面进入web2.0时代,Twitter、Blog、MSN、QQ、Wechat等网络新鲜工具层出不穷,互联网将人们带入传播速度更快、内容更具现场感的“微时代”。美国新闻学会早在2003年就提出“MeMedia”研究报告,提出“我们开始进入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和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10]互联网这种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的属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从“面对面”、“一对一”的一维空间转变为“键对键”、“多对多”的立体空间,这种网状的、外延式的交流和学习方式引发了学生的全方位革命。问卷调查显示(见图2),目前,在校大学生已具备了各种与互联网全面接触的软硬件环境,互联网已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学生的大学生活。90.9%的同学表示他们每天经常上网,67.7%的学生拥有个人电脑,82.7%的同学常用手机上网。68.7%的学生认为互联网能够给他们带来“正能量”。但是,调查还发现,有64.2%的学生认为互联网对学习的负面影响有或比较大,只有22.8%的学生上网主要是为了学习活动,认为上网对自己学习帮助最大的只占23.9%,44.1%的学生上网是漫无目的的随便逛逛。在谈到学校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时,有39.5%的学生对班级持否定态度。

三、提高学生信息素质、开辟班级网上思想教育新阵地迫在眉睫

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加速更新换代,注定了知识的创造、传播、更新会采用与以往不同的方式,同时也会引起大学教学和学生事务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以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讲半天”的方式不会再有吸引力和生命力。有了网络信息技术的介入,21世纪注定是一个智力型的时代,是一个交互关联的时代,是一个扁平开放的时代,更是一个持续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谁掌握了信息技术这个利器,占领了互联网这个阵地,谁就会成为学习的领跑者和时代的先锋,谁就拥有了“阿拉丁神灯”,老师和学生均不会例外。信息社会中,技术只是一种工具,人才是主要的要素,人的素质,尤其是信息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成长。信息素质由美国信息工业协会会长Pa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将其定义为:“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有效的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即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知道怎样组织知识、发现和使用信息,这些人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因为他们不管碰到了什么问题或者做什么决定时,都能够发现必要的信息。”[11]新形势下,要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就要提高学生鉴别和吸收信息的能力,更要提高大学生在虚拟世界里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和思想深处“走大道、走正道”的决断力。在传统班级这个大学最基本的组成单元不能胜任这一重要角色的情况下,开辟一个新的、具有时代特征和深入学生心中的网上大学生思想教育阵地势在必行,否则,在我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被侵蚀、传统教育方式收效渐微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又丢失了互联网这一阵地,被资本主义自由化的、激进的、无政府的、个人主义的一些消极、反动的势力占领的话,我们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将陷入一种绝境。

四、网络班级管理系统实证与实践

正是基于当下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齐鲁工业大学商学院的学生工作团队于2009年起着手对传统班级进行改良,打造了一个崭新的网上虚拟班级管理系统———ICMS系统(InternetClassManagementSystem,简称I-class)。网络班级管理系统是以班级建设为主题,以服务学生为中心,以资源共享和信息即时传递为驱动,以高效科学和有效掌控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网络平台,这个平台具有良好延展性,可以容纳无限多的班级、无限多的学生和辅导员。它以学生集体成才为目的,以塑造班级品牌为途径,以愿景激励和柔性管理为手段,以信息媒体为平台,以主题活动为载体,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凝聚力强、和谐美好、积极向上、互相关爱、健康活泼的班级生态系统。它突破了传统的班级概念,弱化了班级组织结构形式,通过班班建网、事事挂网等形式来促使同学们人人爱网、随时想网,实现了网上与网下、网前与网后、自育与他育、具体与模糊的有机结合。网络班级不像传统班级那样有固定的聚集场所、固定的班主任、固定的班干部,在网络世界里全班同学有无限的空间,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有一张数字名片,每一个人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这里没有优等生与差等生之分,每一位同学都有话语权,每一位同学都是自媒体,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网络班级中同学们不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大家交流得更加频繁、彻底,就像蚁穴中繁忙的蚂蚁一样,虽然彼此都行色匆匆,但在轻轻地点头之间信息全部交流完毕。网班管理系统就像一架全景相机,记录下了每一位同学和每一个班级大学期间的生存状态,它还像一条信息高速公路,串联起了学生在大学里的每一个精神驿站,它更像是一块磁铁,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将同学们吸引在一起。

经过4年来近200个班级的试运行和数次改版升级,实践证明该系统具有实用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是传统班级管理的有益补充,在大校园、多校区、多班级院系学生的教育管理方面极具应用价值。网络班级管理系统目前包括班级动态、班级风采、学生风采、红色会客厅、网上直播间、自律天地、社会生活、班级数据库等七个核心模块,每个核心模块下又有一系列的子模块,每一个模块都体现了实用、积极、交流、展示的功能。4年来的实践证明,网络班级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符合信息社会的时代特征和学生工作的实际需要,彰显了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优势之一:ICMS系统开辟了班级网上活动的新阵地,建立了一个永远不会毕业的班级网上精神家园,每一名学生无论是在现在还是未来都能找到自己在班级中的和自己班级的印记,或者说建立了一个永远不会消亡的“数字班级”,无论是五湖四海,同学们都可以“天涯共此时”。

优势之二: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崭新平台,找到了老师和学生“代沟”以外共通的东西,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照顾了班级“非正式组织”和“边缘人”,能够听取更多学生话和心里话,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平易近人和深入人心。

优势之三:积累了宝贵的学生工作数据,对班级的生存状态和学生的基本数据有了360°的全面记录和即时呈现,能够积累大量的状态数据,这些“大数据”(BigData)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即将到来的后信息时代,深入挖掘这些大数据,能够让我们探寻当下和未来学生工作的规律,随时检索、发现各种学生问题和问题学生,从而提高了处理问题事务和“问题学生”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优势之四:提升了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使学工人员能够根据周围学生的变化而不断“变色”,主动触网、熟练用网、随时驻网、深入研网,有利于工作效率和效果的双提升。

优势之五:改善了班级的“生态环境”,使班级这一概念更加具有弹性和可塑性,使得它未来可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更新而更新,打破了成长空间的局限,更加具有开放特征,既能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不断进行能量交换,又能保持一个“种群”的独特性,即和而不同、相伴共生。由于具有丰富性、实用性和交互性,网班管理系统正逐步得到更多普通同学的认可,正在深入更多同学的心中。调查问卷显示,有25.7%的同学认为网络班级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有47.7%的学生认为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将来可能会消失,有45.9%的学生认为网络班级未来比较有发展前景。实践和调查都说明:与学生同步的、带有时代特征的、深入学生心灵之中的班级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会有更大的生命力。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提出需求理论,认为人有五种不同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受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IC-MS平台上能满足学生大部分需求。美国组织管理学家蒂莫西•斯塔格奇对达尔文“适者生存”理论给出了新的解释:“最适合的生物是适应性最强的生物,这不是因为它们具有竞争性而是因为它们发现了对它们环境和谐一致的成功的生存方式。”[12]融入互联网、适应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是青年一代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过程,这也是他们必须学会的生存技能,是他们的一种“进化”过程。雨果曾说:你可以阻挡一支入侵的军队,但你无法阻挡一种思想。[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