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融合教育策略

融合教育策略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1 16:49:38

融合教育策略

融合教育策略篇(1)

随班就读是当今普特融合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普特融合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班就读的普特教育对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的身心成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基于融合教育的视角,随班就读的普特教育应注意心理接纳、同伴作用、自助教育三个策略。

关 键 词

融合教育;随班就读;德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7-00-02

所谓融合教育,是指在平等和不受歧视的前提下,尽可能将残疾儿童安排在所在社区的普通学校就读,并提供最适合其需要的支持和帮助,使不同学习风格、不同能力和背景的残疾儿童能够得到尽可能好的公共教育。[1]融合教育的核心是保障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把S班就读作为融合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在主流教育的环境中给予特殊儿童特殊的关怀、辅导、心理咨询;融合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

随班就读是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有利于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对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的身心成长都有着积极作用,对发展我国特殊教育乃至推动整个基础教育工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这种认识,在普班的班级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策略实施有效德育。

一、心理接纳策略

观察发现,随班就读班级中往往存在按成绩好坏划分“等次”的现象,因此随班就读生常受忽视与排斥,他们就像没有取得“正式”身份的临时学员,并随时存在退学的风险。教师、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相互不接纳,甚至常处于对峙状态,关系十分紧张。为此,我们首先要设法引导老师、普生与特生之间相互接纳。

1.加强培训交流,建立正确观念

通过推送特殊学生的教育资源,举办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及心理教育讲座,邀请校外特教老师和校内外心理咨询教师与老师们进行交流研讨,更新他们观念,帮助他们深入了解特殊儿童的内心世界和心灵所需,认识特殊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树立正确的普特融合教育价值观,树立有教无类、有爱无碍的教育信念,从心底里接纳特殊学生。事实证明,老师对特殊学生的接纳是师生双向接纳的前提,而不管哪类学生,都不会拒绝爱的拥抱。

2.开展丰富活动,引导相互接纳

活动是最好的育人途径,为了引导普特生相互接纳、尊重,学校组织开展了丰富的活动。如助残日前夕,我们在国旗下讲话中呼吁同学们关爱残障同学;世界残奥会期间,我们的“百师讲坛”特地邀请了两届残奥会冠军周国华来校作“自强不息,奋勇争先”的励志报告。她身残志不残、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赢得了全体师生的尊重,而她的乐观善良、阳光向上更是感染和鼓舞了每位师生。

而在墙报与走道上,我们则有意识地张贴普生撑扶残疾生、普生教特殊学生做实验、普特生共上体育课等互助互爱的照片;张贴普特生双向接纳活动中的作文、绘画、科学小制作等作品;在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中播放普特互助的动人故事等。此外,我们还争取家庭的介入配合,通过有关培训,引导家长从心理上接纳残疾群体。

这些普特融合活动,加深了普特生间的相互了解,让他们发现了个体的差异性,从而接纳并尊重这种差异,甚至懂得了欣赏这种差异。

二、同伴作用策略

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好的同伴就是一个良师益友。为此,我尝试采用同伴作用策略解决普特生的交往障碍和老师精力不足问题。所谓同伴作用,即年龄相仿的儿童间通过一定形式的交往,在行为、态度和学业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它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在普特教育中决定着融合的质量。

我从班里挑选了一些责任心强、有耐心、有爱心、善于沟通且情绪稳定的同学,与残障儿童组成一对一或多对一合作小组,各组员一起生活、一起活动、一起学习。为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我事先对同伴指导者进行了培训,过程中也有针对性地给予奖励,这样就使同伴指导者能在生活、学业、社交、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地给予残障学生合理的指导。另外,我们创设了“7+1”和“5+1”住宿模式,以更好地帮扶残障生的日常生活,如提醒洗头洗澡、参与打扫宿舍等等。

我曾经担心合作小组的普生们是否会因为要帮扶而耽误学习,进而厌烦这样的安排与活动,但调查结果表明,我完全是多虑了。参与帮扶的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参加帮扶活动前,很少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和利益。而现在能体会他人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立场和感受,并能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同时,给他人辅导学业后,自己的学习成绩也比以前好了,表达能力和耐心也进步了很多。”

实践表明,同伴作用策略能促进普特学生在学业成绩、自信心、自尊心、自助力等方面获得明显提高,进而加深情感体验和社会交往,实现德性发展。

三、自助教育策略

自助教育是全国特教专家张洁华老师的团队提出的特教理念。意即通过为残疾儿童提供他助环境、自助课程,通过个别化训练,增强他们的自助力,从而减少这些特殊少年儿童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更好地回归主流社会。

实践中,我们努力给残障生创设自助的环境(如肢体残疾同学需要的电梯、盲人道等),并选择适合他们的生活化课程(如心理辅导课程、生活自理课程、交往课程等等)来加强对他们的各种训练,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助力,使他们更快地融入正常社会。而对普通学生,我们则大力推送接纳课程(如爱心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辅助技能等课程),提升他们辅助残障生的能力、自助能力等综合素质,激发他们奋发向上,培养他们的自我发展意识,促进他们的身心成长。这样,残障生和普通生对老师、学校及家庭的依赖都逐渐减少,残障生能更好地回归主流社会,普通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提升,随班就读的普特融合教育实效明显提高。

实践表明,随班就读的普特融合教育是一种“共生共赢”的德育路径,有着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值得普特融合教育者大力参与和努力探究。

参考文献:

[1]历才茂.关于融合教育的阐释与思考[J].残疾人研究,2013(1):53-58.

融合教育策略篇(2)

关键词:体育教师师资;融合体育教育;残疾人;态度;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8—0088-07

融合残疾人于一般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趋势或者理念,残疾适龄学生逐渐的走出分隔的场所,进入一般学校与健全学生一起接受教育,更多的融入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近30年间,在欧美发达国家,残疾学生已经逐步的进入融合教育的环境中。欧美国家的融合教育发展可以看作是西方世界价值观的体现,是尊重个体差异、追求人权平等和个体自我实现在教育上的具体表现。在我国,由于庞大的残疾人人口数和相对较少的特殊学校的现实,残疾人,我国的融合教育发展学生融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

融合体育教育被认为是残疾人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残疾人应该同健全人一样共同参与体育运动,共享现代体育设施、场馆,并在此过程中,通过与健全学生交往,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促进健全人格的培养。然而,在我国普通中、小学很少有残疾学生参与到正常人的体育教育中,即使在普通学校里有残疾学生,也很少单独给他们开体育课,一般是让他们自己在教室里学习。我国目前的残疾学生的融合体育教育基本上是处于被动状态,并没有主动的接纳残疾学生和采取必要的手段促进体育课能够满足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要。

为了培养我国的融合体育教育师资力量,首先必须对未来体育教师的融合体育教育意愿和态度进行测量,分析影响他们融合体育教育意愿和态度的因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和手段,进行师资建设和培养。因此,本研究选取了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他们当前对待融合体育教育的意愿和态度进行调查,在把握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他们对融合体育教育的态度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提出适合我国体育教师培养特点的发展融合体育教育师资的发展策略。

1 研究方法

1.1 测量工具 研究采用的测量工具为Mar-tin.Kudlácek编制的未来教师对待融入身体残疾学生人体育课态度量表(ATTITUDES TOWARD IN-CLUSION OF STUDENTS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IN PHYSICAL EDUCATION)。该量表编制的理论是基于心理学的规划行为理论(Planed behav-ior theory)。如图1所示,意愿受到对待行为的认知、客观标准认知、和行为认知控制的影响。这三个因素则可以被行为信念,标准信念和控制信念的子量表得分所解释。因此,该量表的编制包含了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以及对一般态度进行了测量。

对问卷的翻译从英文到中文采用了标准回翻(standard back translation procedures)法。共有三名具有博士学位和一名具有留学硕士学位的双语学者参与到了该问卷的翻译。首先两名学者(A,B)独立的将英文版的问卷翻译成中文,在翻译前,强调翻译问卷的原则是着重翻译问卷内容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在两名学者独立翻泽完成以后,他们对翻译的首稿进行讨论,并做出修改。然后将修改后的中文的问卷交给另外两名翻译者(这两位翻译者没有阅读过原始问卷)进行回翻。回翻后的问卷交给由三名学者组成评审组,其中包括(A,B)和一名双语教授。评审组认为回翻好的问卷与原始问卷相似,证明中文版的问卷可以被认为是等同于原始问卷的。

翻译后的问卷于2010年9月发放给杭州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大四的学生,经过信、效度检验,证明该量表对测量体育教育专业大四学生对待融合体育教育的意愿和态度是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

1.2 调查对象 问卷调查时间为2010—2011学年的第一学期期末,调查对象为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大四所有学生。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18份,其中有效问卷211份。这些学生都是参加了教育实习后,完成问卷调查的,因此,体育教学实践让这些学生对教授中学体育课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验。完成问卷的学生211名学生中包括73名女性和138名男性,年龄最大的25岁,最小的18岁,平均年龄22.5±1.14岁。调查对象中有132名学生有和残疾人接触的经历,其中绝大部分学生对与残疾人接触经历的评价为一般以上,占这部分学生的96.2%。接受过残疾人体育课程的学生为9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4.1%,在学校外接受过残疾人体育的有关信息的人数为10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9.8%。

1.3 数理统计法 将收回的量表首先按照项目录入,包括产生结果可能性,产生结果评价,信念强度,执行动力,对控制因素的认同度,控制因素影响的强度和一般态度。然后将产生结果评价、执行动力、控制因素影响的评价的得分从单向的(1,2,3,4,5,6,7)转化为双向的(-3,-2,-1,0,1,2,3)。然后将产生结果可能性与产生结果评价分数相加得出行为信念的得分,将信念强度和执行动力分数相加得出标准信念的得分,将对控制因素的认同度和控制因素的影响评价分数相加得出控制信念得分。应用SPSS11.5软件,根据不同目的对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统计方法,对参与调查者对待融合体育教育的意愿和态度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融合残疾人入一般体育课的意愿调查态度总体情况 接受调查的学生总体意愿的得分均数为127.4,其中,行为信念的分均数为52.1,标准信念得分均数为36.9,控制信念得分均数为38.5。一般态度得分均数为18.4(表1)。因此,接受调查的学生对融合残疾人进入一般体育课的总体意愿和态度的分数较低,他们对于融合体育教育态度相对消极,不愿意接受残疾学生参与体育课。

2.2 不同性别学生对待融合体育教育意愿和态度的对比

表2表明,所调查学生中,女性在意愿、行为信念、标准信念、控制信念和一般态度方面的得分均数均高于男性,虽然这些差异均为达到显著性水平,但是仍然能够说明女性对融合残疾学生进入一般体育课的态度和意愿有高于男性的趋势。在意愿中三个纬度中的子因素中,发现行为信念中的题5,题7,标准信念中的题3、题7,以及控制信念中的题3,女性高于男性得分的差异在统计学上达到显著性水平。这样的研究结果也与许多国外的研究结果表现出相似,即对待融合体育的意愿和态度方面,女性普遍优与男性。

2.3 以往和残疾人的接触影响学生对融合体育教育意愿和态度表3表明与残疾人有过接触的学生在意愿、行为信念、标准信念及一般态度得分均分都高于没有任何和残疾人接触的学生。虽然在统计学上,这些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然而仍然能够说明与残疾人发生过接触的学生意愿和态度有高于未发生过接触残疾学生的趋势。特别是在行为信念中的题1和题10,有过和残疾人接触经历和从未有过和残疾人接触经历的学生的分数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根据表4所示,在所有有过与残疾人接触的学生中,仅仅有2,4%的学生对经历评价为消极的。这一部分学生在各个项目分数的得分均分都明显低于评价高的学生。由于样本量的原因无法进行有效的比较,但是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以往和残疾人接触经历评价积极的学生对融合体育教育的态度和意愿要高于评价消极的学生。

2.4 残疾人体育课程对学生融合体育意愿和态度的影响如表5所示,参加过残疾人体育课程学习的学生的融合体育的行为信念、标准信念、控制信念、意愿、一般态度的均分都要高于没有参加过残疾人体育课程学习的学生。特别是在意愿、标准信念、控制信念得分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其中,行为信念纬度的题3、题4、题5、题9、题10、题12,标准信念纬度中的题3、题7、题8,控制信念中的题2、题3、题5、题6、题7、题8的得分差异具有显著性。但是参加过残疾人体育课程的学生在行为信念中题4、12,控制信念中的题3的得分要显著低于未参加过残疾人体育课程的学生。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进行过残疾人体育课程学习的学生对进行残疾人体育教育过程较为了解,因此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能力,对开展融合教学质量、教学的管理感到担忧,并认为学校现有的设施不能满足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需要。

2.5 融合体育教育能力认知水平对意愿和态度影响

如表6所示,认为自己完全不具备进行融合体育教育的人数为1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6%。这部分学生在行为信念、标准信念、控制信念、意愿、一般态度的均分均小于其他学生。在行为信念上,组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虽然其他分数的差异并没有在统计学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是均数的不同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从事融合体育教育能力自我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对融合残疾人入一般体育课的意愿和态度具有低于认知水平高的学生的趋势。

3 培养融合体育教育师资的策略探索

3.1 以改变对待残疾人态度为目的,根据体育教育学科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有效促进积极的残健接触,提高学生对残疾人问题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出了以往和残疾人发生过良性接触的学生表现出对融合体育教育态度的相对积极的特点。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人们形成态度的原因是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掌控环境和表达与其他人重要联系。态度是由三方面的信息汇集而成的:第一,对事物特点积极或消极的特点的看法;第二,对客体的感觉和情绪;第三,对待客体过去和现在行为的信息。没有和残疾人发生过接触的学生,缺乏对残疾人的认知,没有获得任何关于残疾人的相处的直接信息,而对和残疾人经历评价低的学生,产生了对残疾人群体消极的感觉和情绪。国外的大量调查结果也显示出了缺乏与残疾人的直接接触经历影响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待融合体育教育的态度。

在当前情况下,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如果被安排人体育课,也没有硬性的规定和指标来确定体育教师在多大程度上融合残疾人参与体育课,教师对待残疾人的态度对于融合体育教育的过程和融合体育教育的效果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体育教师对待残疾人的态度都会直接影响到融合体育教育的具体实施效果。

要让体育专业学生形成对残疾人积极的态度首先鼓励他们与残疾人发生积极的交流和接触,因为态度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生哪种类型的接触。良好的环境状况趋向产生积极的态度,不宜的环境状况趋向产生消极的态度。学生与残疾人发生接触应该是被控制在一种平等、良性的接触环境下,而不是随意无序的接触。根据体育教育学科学生的特点,可以采取多种校内或校外社会活动形式,改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待残疾人和残疾人参与运动的能力的态度。作为将来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会更加关注残疾人是否有能力进行身体活动或参与体育课的各项运动技能的学习。而社会固有的“医学模型”通常过分的强调了残疾人生理和心理的差异,忽略他们的运动能力,特别是人们在生活中观察到得残疾人常常处于社会的底层,例如乞丐,他们的缺陷而导致他们身体功能的丧失,行为动作的异常,更加强化学生对残疾人虚弱、无法独立等消极的态度。要培养学生融合体育教育能力,首先必须要让学生认同残疾人也具有运动能力和掌握运动技术的能力,因此,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多种针对残疾人开展的体育运动服务、自愿者工作,进行有组织的社会服务工作以及社区活动工作让他们认识到残疾人的身体活动能力,从而非常直观的改变学生以往对残疾人脆弱、不独立、无助等消极态度。例如: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特奥会、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或单项运动会等等活动,都是可以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更积极的认识残疾人运动能力,形成对残疾人积极态度的交流机会。其次,在此基础上,要促进学生对我国残疾问题有一个更加理性的认识,能够形成对残疾人更为理性的、稳定的态度。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人们改变态度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表面性的理解和系统的思考。当进行表面性的理解过程时,人们依靠易获取的信息形成一个对态度客体非常简单的评价,当进行系统性思考的过程时,人们就会透过简单的符号考虑评价态度客体的深层含义,此时形成的态度会较为持久的保持和稳定。大学高年级学生,具备对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和接触之后,他们对残疾人的运动能力的认同会有所提高,此时应该进行相关的讲座和专题研讨,让学生把关注提升到重视残疾人的人本属性上,即他们作为社会人不应该被分隔,而应该更多被社会接纳,应该享有平等的教育文化、社会活动等权利,鼓励他们思考在我国这一世界第一残疾人人口大国,保障残疾人平等社会权益的重要性及具体实现过程中的问题等等,引导学生对残疾人形成一个理性、稳定而又积极的态度。

3.2 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主体,加强以融合体育教育为导向的特殊体育教育课程建设 调查发现,进行过残疾人体育课程学习的学生表现出了对融合体育教育相对积极的意愿和态度。但是在某些意愿纬度中具体测量项目的得分却低于未参加过残疾人体育课程的学生。这是由于接受过残体课程教育的学生对如何开展进行残疾人体育具有一定认知和操作能力,他们知道对残疾学生进行体育教育需要采用不同手段、方法,需要专门的设施和器材等等。因此他们感觉到在现有条件下,如果把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置于同样的教学环境下,共同接受体育教育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包括设施的缺乏,对不同类型学生共同开展体育教育能力的怀疑。这说明了残疾人体育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认同度,影响学生对残疾人的态度,然而对培养学生对残疾人实施融合性质的体育教育能力却未起到影响。

在欧美国家,融合体育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于适应体育教育专业(APE)背景的学生。以美国弗吉尼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德克萨斯女子大学(Texas Woman’s University),欧洲的比利时鲁汶大学(catholic university of Leuven),捷克帕拉斯基大学(Palacky University of Olomouc)为例,在这些大学都设立了专门的适应体育教育专业(APE,Adapted PhysicalEducation),并授予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APE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一般体育教学、特殊体育教学和融合体育教学。根据学历的高低,他们可以应聘到不同的教育服务机构,从事体育教育的工作。

近年来,融合体育教育的理念在我国逐渐的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并且为了缓解不断增加的适龄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需要和相对缺乏的特殊学校的矛盾,越来越多的轻微或中度残疾的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师逐渐的开始需要面对具有残疾学生的班级。当前我国开设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学校相对较少,起步较晚,相关研究显示,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为数不多的几所体育学院才陆续设立了特殊体育教育专业,而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没有涉及任何融合环境下的体育教育内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主要是特殊学校。因此,在我国发展融合体育教育,促进残疾学生的早期融合,实现体育教育的“有教无类”,培养相应的师资力量必须着眼于一般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提升他们在融合的教学环境下,对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轻微残疾或者中等残疾的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能力。

目前我国体育教育学科课程设置中,残疾人体育的课程不属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很多学校甚至没有开设。在开设残疾人体育课的学校中,课程目的不明确,教材没有统一,受到残疾人体育功能多样性特点的影响,课程具体内容安排比较杂乱,属于介绍性质。通过对陈适晖博士对特殊体育教育师资知识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特殊体育教育知识内容很大程度上与正常体育教育知识内容发生交叉,并且当前开设特殊体育教育专业学校的基础课程设置也与正常体育教育基础课程设置相似,只是在专业课程上有所不同,例如:特殊教育导论、残疾人心理与教育、残疾人体育,残疾儿童生理与病理、残奥运动、手语等。有国内学者对中、美特殊体育教育师资培养过程进行了比较,发现美国特殊体育教育师资来自体育学科的各个专业,只是在高年级增加了3~12个月的特殊体育师资证书的课程内容。因此可以通过对高年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开设以融合轻、中度残疾学生入一般体育教育为目的导向的融合体育教育课程,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融合体育教育的能力。课程内容的设定必须紧扣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融合体育教育实践能力为中心,有选择的组织相关内容。

3.3 以培养操作能力为核心,西学中用,改良内容,研发适应我国国情的教学材料

调查发现,进行融合体育教育操作能力的认知水平影响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融合体育教育的意愿和态度。总体上表现出对能力自我认知水平低的学生,对融合体育教育的意愿和态度相对较低。而对自我能力认知水平高的学生,并不能说明他能够高效的完成融合体育教育,也有可能是缺乏对融合体育教育过程思考造成的。无论是确实具备能力还是缺乏对融合体育教育过程的认知,融合体育实际操作能力都是造成了对调查对象对融合体育教育态度影响。尽管大部分调查对象表现出对待融合体育教育理念支持的态度,但是他们缺乏信心以及对融合体育教育实际操作的理解不清,导致了他们对亲自实施融合体育教育的消极意愿和态度。他们的顾虑主要来自对于课堂管理、教学效果和师生及学生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感觉到自己并没有应对融合班级教学环境的能力,缺少足够的专业准备,难以给予残疾学生足够的支持。因此要有序的提高体育教育学生开展融合体育教育的具体实践能力,特别是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管理和课堂秩序维持方面,必须要进行专门的学习和实践。

我国目前没有任何专门的融合体育教育的教学材料,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但是在欧美国家已经逐步的有一些指导融合体育教育实践的教学材料得以研发。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Martin.Block教授的《ATeacher’s Guide to Including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General Physical Education》和在欧盟广泛推广的《CountMe In——A guide to inclusive physical activity,sport andleisure for children with a disability》教学材料。这些教材共同的特点都是着眼与实践操作性,并为教师提供了许多进行融合体育实践的范例。由于目前我国该方面内容的空白,在进行融合体育教材内容建设上,必须要以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核心,借鉴国外相对成熟教材体系,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教材研发。我国的国情与发达国家的国情有一定差异,如彼此间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文化传统、教育体系、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社会认识等差异均很大。在整个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中国和西方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条道路,现实中的特殊体育改革需要的是取长补短,必须走“本土化”道路。因此在教材开发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我们国家具体的学校体育的情况,对内容进行调适和修改。例如:教学班级人数,当前的学校的教学环境及体育设施,学校的无障碍设施,现行的中小学体育教育大纲和体质健康标准、目前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的人数及类型和程度等等。

我国融合体育教育的教材内容至少应该有两个部分组成:基础理论部分和实践指导部分,理论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绪论,融合体育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融合体育教育的目的意义和任务,常见残疾学生的生、心理特点和教学注意事项;实践指导部分应该包括:融合体育教育的教学原则,融合体育教育的设计与课堂组织管理,融合体育教育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简单融合体育器材设施的设计与组合,融合体育教育学生成绩的测量与评价,融合体育教育具体实施优秀范例。教材内容组织应该突破以往古板的传统组织形式,可以采用案例或者是以残疾学生具体的需要引出融合体育教育具体的操作形式,进而讨论具体的融合教育实施的细节、课堂的管理、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教学工具的改良和调适等等。要突出引导学生主动的对融合教育的开展进行思考的特点,对操作可行性进行评判和分析。

3.4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残联、残疾人体育部门等相关机构需要共同努力,发挥联动作用,改善基础教育场所的无障碍设施,以实际行动提高对融合体育教育的支持调查发现,影响学生对待融合体育教育意愿的标准信念纬度得分水平不高。标准信念体现的是调查者对于来源于社会压力和他人的影响程度。未来体育教师对学校其他教师、学校领导、社会工作人员、医生等人对他们进行融合体育教育支持程度有着一定的担忧。并且调查对象在对学校现有的环境和设施是否能够满足融合体育教育工作的表现出的怀疑影响到他们对融合体育教育的态度和意愿。

融合体育教育能够为残疾学生创造一个与健全学生同样享有现代体育教育资源的理念和实践活动。但是体育教师对行政部门的扶持力度、社会公众的支持程度以及现有的教学环境和设施的顾虑是有原因的。学校相关行政部门的政策制定会为教师融合残疾学生入一般体育课提供导向。如果没有任何文件式的规定残疾学生班的残疾学生同健全学生一起参与体育课,或在这方面没有奖惩措施的话,那么教师必然会更愿意规避风险和麻烦,选择仅给健全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或者是让残疾学生仅仅是在场边观看。而在美国由于教育法规的要求(Public Law 94—92,the Educa—tion for Handicapped Children Act),绝大部分(96%)的残疾学生进入一般学校与健全学生在同样的环境下共同接受教育。因此在大多数学校有专门的适应体育专业学生从事融合体育教育工作,并且得到学校的在财政上的支持。

融合体育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除了在课堂接受理论教育还应该有机会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大、中、小学学校、残联特别是残疾人体育联合会应该建立良好的合作途径,增加互动,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可以通过参与组织残疾人体育竞赛活动使学生了解专门的残疾人体育竞赛的规则和特点,参与到残疾人业余竞技体育训练、教学活动,参与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者工作,从而了解残疾人体育竞技的特点和训练教学要求,体会残疾人在参与体育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为将来具体开展融合性质的体育教育实践奠定基础。

在无障碍设施方面,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七章第五十二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逐步完善无障碍设施,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无障碍环境。这样的规定并没有强制性的指标或者要求,而在欧美许多国家,公共场合的无障碍设施是强制性的要求。目前,我国在伴随大型残疾人体育竞技运动会以及国际性的大型会议的开展,通常会在举办城市加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例如2008年北京残奥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亚残运会,以及即将举办的2011年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很多公共场所,特别是体育场馆和社区的运动场所的无障碍通道和专门的体育设施都进行了大幅度改良和建设。然而,中小学的无障碍环境却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学校职能部门和残联、特别是残疾人体育协会的沟通协作工作应该进一步加深,利用举办残疾人运动赛事的时机,在基础教育的学校运动场所改善无障碍设施,为融合体育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校园设施环境。学校决策层面,也应该认识到基础无障碍设施是现代学校和谐文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因此对残疾人的关爱和教育公平的支持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必须要有实际的稳定的投入支撑。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未来体育教师尽管对融合体育教育可能带来的积极教育影响表示认同,但是他们对待融合体育教育的意愿和态度水平相对较低。女性学生的意愿态度比男生略积极。

2)与残疾人发生过良性接触经历的学生表现出的对待融合体育的意愿和态度要高于没有与残疾人接触或者接触经历评价较低的学生。缺少与残疾人的频繁和良性接触影响未来体育教师对开展融合体育的意愿和态度。

3)修过残疾人体育课程的学生对待融合体育的意愿和态度总体上要高于没有修过残疾人体育课程的学生。某些项目得分低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对残疾人体育教育实践过程体验更加切实,对自身能力、学校设施、具体操作有所顾虑。

4)对进行融合体育教育能力认知水平高的学生表现出相对积极的意愿和态度,而认知水平低的学生的对融合体育的意愿和态度相对较低。

4.2 建议 1)以改变对待残疾人态度为目的,根据体育教育学科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有效促进积极的残健接触,提高学生对残疾人问题的认识。

2)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主体,加强以融合体育教育为导向的特殊体育教育课程建设。

融合教育策略篇(3)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关系现状

近些年,国家提倡大众创业,在此背景下大多高校都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而且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不过一些现实问题仍得不到有效解决。一是大多院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针对性不足,未能有效地与所设专业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体系,育人质量较低;二是大多数学生缺乏科学创新意识,孱弱的科学实践能力限制了人才的发展,很多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较为狭隘,人才质量远远达不到社会发展需求;三是一些高校缺乏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仅仅凭借着1~2门课程远远不能够对学生实行高质量的创业指导,而且大多课程本身并不具备创新理念,停留在理念上的教学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院校基本以临时应对的方式应付该门课程,这种缺乏完整可行性的课程体系是低效的课程,同时也缺乏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的相关理论和方法[3]。例如,在工程图学和CAD课程中,教师通常以基本理论为核心开展教学,学生也仅仅能够掌握工程建设理论知识内容。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育深度融合模式选择

(一)制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如果想要实现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通过数量少、形式单一的课程以及不成体系的创新活动无法达成这一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系统性的教学。以下为4种具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施方案。1.制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该将3个方面内容包含在内,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专业能力。而想要对培养目标正确把控,则应该结合本专业的行业需求以及学生就业需求为主,因地制宜地开展课程,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4];此外,应该对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提出新要求,使得学生具备从业应该具备的素质。例如,在机械工程专业的CAD课程中,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将“零距离对接职业、学业,高质量衔接创业与学业”理念融入到方案中,实现“理论教学与科学实验并重,科研创新与工程实践结合,创新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融合”这一育人目标。在科学的育人计划指导下,能够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能力强的、创新性人才,从而使得本专业人才实践技能更为突出,创新能力更为优良。2.制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是培养当代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大学生的重要方式,是高校育人教育的重要实施内容。通过这种育人模式,能够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潜移默化地受到创新创业理念的影响,使其形成创新创业意识。例如,在风电工程专业教学中,主要是围绕着工程技术以及发电技术为主进行教学,其属于多学科专业。而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则可以将与之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之中。比如在开设的专业课程中扩展多门旁支课程,专业类创新创业教育、如创新通识课、拓宽类创新创业教育等,通过将课程资源整合到学科课程体系中,能够实现预设目标。3.制定创新创业教育考核体系为了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达到预想要求,应该对现行课程考核模式进行创新[5]。例如,可以将通识课结构组成进行细化,比如将选修课程的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技术部分章节安排到通识课必修课中;将必修课工程图学部分章节如国家标准、机件表达等内容引入至通识课选修课中。如果学生想要获取学分,既要参加选修课程学习,也要参加社会实践课程,还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课程,这是获取学分的主要渠道。在此基础上,对现行的学分管理体系进行优化,比如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实践课程可以获取一定数量的学分,参与科研项目、等也可以获取一定数量的学分。此外,艺术设计、学年论文、资格认定、专业竞赛、技能培训、获取证书、文体活动和创新创业项目等都可以作为学生获取学分的项目,学生可以通过多渠道获得创新素质学分。如果学生在校时学分累积到一定数量,则被认定为合格,标准因校而异。

(二)强化师资力量

1.系统培养,切实提升教师的能力对高校现有的师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发展做出合理规划,拟定符合高校特色的师资管理模式,对教师能力培养的方向进行明确,提出多项可行性高的建设性措施,使得保障手段变得更为多样化,能够为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指明方向,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其次,高校应该以立体化培养模式为核心构建立体网状培养机制。例如,举办教师进修活动、开展教师交流活动、企业挂职锻炼等,只有确保教师能够接收到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并在学习中不断成长,才能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此外,高校应该对奖惩制度进行创新,使得教师掌握好投入和回报的平衡度。2.增加教师的外聘来源现阶段,大多高校都面临着创新创业师资无法满足该门课程发展需求这一问题。所以,高校应该立足于吸引校外优秀人才的角度提出师资人才招聘新模式。例如,可以与企业合作,邀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到校进行创新创业宣讲,通过成功人士的经验让学生对创新创业形成正确的认识,这种形式的宣讲能够使得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同时还能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对于高校育人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价值。3.创建导师团队创业是一个苦与痛并行的过程,由于学生经验少,思想单纯,所以在创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阻碍因素。所以,要求高校能够通过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帮助学生将其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问题解决,使得学生们创业热情不会熄灭在前行的路上,通过这些帮助能够推动创业项目进一步开展下去,而且通过教师研讨能够解决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师生双方在制定应对对策后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创业规划;此外,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理念、实践、模式等方面有着更为深入的认识,为其提供科学的指导意见,为学生自主创业保驾护航。

(三)搭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训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也要“知行合一”。所以要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6],具体有如下三个方面。1.对现有实验室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开放式的实践环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之中,致力于实践创新,在实践中实现集研发、设计、实验、生产以及服务网络为核心的立体式校内实训共享型创新创业基地。2.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打造综合性实训基地,使得部分创新创业教育实训课程能够扩展到校外空间。实现这一目标可以是参观企业生产、了解创业活动以及研讨创业计划等,也可以通过实践教育进行。3.构建立体式创业基地。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不断优化实验环境、办公场所、专业设备,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其创业所需的条件。此外,还要为学生提供专业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开发、市场运作等创业服务,帮助学生不断成长。

三、以工程图学和CAD课程建设为例探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策略

(一)工程图学与CAD课程的教学体系探索

1.修订教学大纲高校应该始终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育人目标,制定详细的教学指导计划,围绕着专业课程主要内容进行探究,在能够确保课程体系得到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好学生能力培养工作,切实从根本上提升学生专业素质。此外,要对现有的教学大纲进行完善,在基本内容项目中进一步将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课程性质与任务、参考教材、学时分配、课程类别、适用专业、学分、先修课程和考核方式等部分进行优化创新。2.教学内容的融合科学地将工程图学与CAD课程融合为一个整体十分重要。首要要求二者内容能够相互联系、相互依托。CAD绘图不能脱离工程图学而单独依存,所以在融合两门课程后需要确定主线课程,将两门课程的联系性提升[7]。例如,在进行CAD绘图时,应该以工程图学基本理论为指导,对视图、尺寸以及技术要求等进行处理。实际上,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实现二者内容紧密相连的目标,能够有效解决课程质量低的问题。教师可以优先讲解工程图学知识,然后借助于CAD软件为学生演示,这种形式不仅使得学生所学基本绘图知识得到巩固,还能够激发学生对CAD绘图的兴趣,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形成良好联系,将二者的关联性加强。3.教学方法的调整及改进工程图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与CAD课程存在着不同点,工程图学课程是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展开教学,而CAD课程旨在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由于教学目标的不同,导致二者融合前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一旦完成二者融合,教师则需要对二者的教学目标进行平衡以及调整,进而发挥出两门课程的主要价值。例如,教师在通过示范教学法进行教学时,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工程图样解读方式,在此基础上借助于CAD技术为学生将制图流程展示出来,教师在演示时,学生实际上也进行了二次阅读。通过该模式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所学理论,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绘图的准确性[8]。

(二)构建科学的工程图学与CAD课程教学模式

1.构建“工程图学-CAD”相结合的模式很多院校大多采用传统分离式教学方式,而新理念则是以整合式教学为主进行创新。切实将工程图学课程深度地与CAD课程融合在一起,将想用的知识点设计成许多小模块进行教学,学生在这种模式下不仅能够学习工程图学课程,也能够学习CAD课程。此外,在融入了计算机辅助绘图技术后,可以将工程图学课程的质量提升,在“精简、压缩、增加、综合”理念的指导下,重复交叉内容可以得到精简,使得两者能够得到同时优化[9]。2.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围绕着工程素质培养以及专业技术应用为核心,打造体系化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进一步将学生工程素质基础推升,使得学生岗位技能训练效果变得更好[10]。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打破固有的课程限制,根据实际需要,深入研究并整合相关课程,使得理论教学、毕业设计、软件使用等内容形成联系性强的整体,构建“理论-实践”为主体的多元教学体系,使得学生的理论学习以及实践训练能够变得更加平衡,进一步将学习目标与过程深化,让学生在浓烈的学习兴趣指引下快乐学习[10]。3.构建应用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根据本专业课程大纲要求将重点知识讲解深化,使得学生将最新成果充分吸收,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优化知识内容,确保学生可以掌握行业最新的动态,切实引导学生走进最前沿的科学之中。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融合教育策略篇(4)

关键词 电视教育 网络教育 融合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

知识是大海中迷航时的风帆,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是沙漠中的一滴甘露,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灵;是黑夜中的一点星光,照亮我们前方的路途。因此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是毫无止境的,它是实现理想的翅膀,通往成功的桥梁。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于是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设备的先进发展,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方法的新颖灵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远程教育应运而生。

远程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坐在教室安静地听老师传授知识,它是学生与老师、教育组织之间通过电视与互联网等多媒体进行教学和交流的跨时空教学模式。它是主要通过音频、视频、以及包括实时和非实时在内的计算机技术把课程传送到校园外、到学生家里的一种跨校区,跨地区的一种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中,应用最广的属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

1 电视教育的特点

电视教育普遍广泛的运用于教学中,尤其是录像机广泛使用以后,在教学中使用录像节目更有效地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它能够真实地展示现场的场景和内容,让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实践化,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就影视在英语中的应用为例,英语电影能够展现交际场景的真实性、能够体现语言材料的生动、真实性,是沟通各国文化的桥梁。

(1)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在课堂上运用英语影视,学生可以通过影片直观的去获得很多不同的外国文化和背景知识,并不需要老师满堂灌的阐述 ,学生便可发挥其自我主观能动性。通过观看影片,学生便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影片中的情景和感情,了解不同的语言风格。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相比,这不仅是节约了时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主要的是它可以通过视频、声音的放映,使学生更快更好理解影片的内容和情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总所周知,中国与西方各国风俗、习惯、环境、人情、民族、传统、性格、政治历史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客观差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见很多难以理解的文化。但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影片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等可以推断所表达的内容和感情。电影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的展示英语民族的历史文化。通过观看英语影视材料,学生可以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历史事件、社会现实、大众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情况,更有利于通透理解领悟英语的各种文化和语言。

(3)英语口语的提高。Chomsky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语言习得机制,人只有置身于某种语言环境,才能在较短时间形成语言能力。英语影视是听觉和视觉的集合体,在观看影视的同时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真实的英语,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感受英语语言与外国文化,是听觉与视觉的享受。而英语影视原声电影的对白,其中激情的话语,充满情感的表达,为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与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丰富多彩而生动形象的素材;影视里栩栩如生、生动活泼、风格迥异的场景则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听力材料与进行口语模仿范例,为口语训练创造了良好条件。

2 网络教育的特点

网络教育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功能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学环境,传递数字化内容,开展以学习为中心的数字化教育活动。

(1)自主化的学习行为。网络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不限制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需要要求老师学生亲临教室,只要有网络均可学习。它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更大的伸缩性,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把教育内容地输送到不同城市、乡村、企业甚至家庭,真正地满足了不同求学者的学习要求。但由于在网络上自主学习太强,因此常常让学生感到迷惑,有摸不着头脑的感觉。甚至有时会出现看了好几遍课件、读了好几遍书,还是不理解内容,缺乏教师的指点迷津,常出现遇到困难就想逃避的思想,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容易中断。

(2)交互化的学习方式。由于网络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伸缩性较为活跃,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与学习的机会。感情在于联络,而网络教育提供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的交流,拉近了他们间的距离与陌生感,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的疑问,迷惑进行解答。但是师生间、同学之间的情感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有时在BBS上发帖提问,老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及时给予答复或是答复不明确,学生还是无法理解,常常会造成学生认为老师不负责任,收了钱不办事等,毕竟文字上的交流不如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来得畅快。同学间的交流更加缺少,有的时候一年学习下来互相不认识,毕竟网络上的虚拟空间交流是虚幻的,会让很多学生感到遗憾。

(3)自动化的教学管理。网络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需要教师去管理课堂的纪律和学生作业的检查,也不需要学生与教师亲自处理报名,交费、查询、学籍、考试等问题。虽然有了这样自动化的管理平台,但一切程序都毫无感情,面对的都是冰冷的计算机,没有服务前的询问、询问中的微笑、服务后的“谢谢”,久而久之就导致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淡漠。

(4)最大化的资源利用。由于获取网络信息的渠道丰富广泛、流通频繁,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这种优势把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育成果发送到不同的城市,乡村以及不同的国家。在急切需要资料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便捷的搜索到各种各样所需信息,以达到最大资源的利用。但由于信息过于丰富,很多人无法正确选择有益的信息,甚至模仿模拟有害的信息,导致出现了许多犯罪现象。

3 电视教育与网络教育网络教育媒体的融合策略

综上所述,电视教育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网络教育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跨越了地区、跨越了人物,更为方便地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但网络教育的投入成本太高、学费贵,边远山区和贫穷地区由于经济问题难以支付昂贵的教学费用;还有网络教育对学生认知水平要求较高,要有较好的自控能力;缺乏有效管理,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效率较低,在系统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学习上缺乏优势;缺乏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若把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有机地融合,将弥补这一缺陷。可见,对教育的发展而言,两者的融合亟不可待。因此,电视教学更适合人间情感的交流。

4 网络教育教学及其特点

网络教育是远程教育的现代化表现,远程教育是一种同时异地或异时异地进行教育的形式。由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在教育中充分利用而演绎出来的现代远程教育,一般被称为网络教育。

(1)融合的基础作用――视频压缩技术一开始,出乎意料的是,传输数据量如此之大的视频信息数字化竟然能在网络上传输。单纯用扩大存储器容量、增加通信干线的传输速率的办法是不现实的,数据压缩技术是个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通过数据压缩,可以把信息数据量压下来,以压缩形式存储、传输,既节约了存储空间,又提高了通信干线的传输效率,同时也可使计算机实时处理音频、视频信息,以保证播放出高质量的视频、音频节目。随着视频压缩技术不断发展,视频压缩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如网上可视会议、网上可视电子商务、网上政务、网上购物、网上学校、远程医疗、网上研讨会、网上展示厅、个人网上聊天、可视咨询等业务。可见,视频压缩技术奠定了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融合的基石。

(2)融合的关键作用――流媒体技术流媒体技术为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上开辟更广阔的空间提供了可能。广播电视媒体节目的上网更为方便,听众、观众在网上点播节目更为简单,流媒体技术将过去传统媒体的“推”式传播,变为受众的“拉” 式传播,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来自广播电视的节目,而是在自己方便的时间来接收自己需要的信息。流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也模糊了广播、电视与网络之间的界限,网络既是广播电视的辅助者与延伸者,也将成为它们的有力的竞争者。利用流媒体技术,网络将提供新的音视频节目样式,也将形成新的经营方式,例如收费的点播服务。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利用网络媒体的特长,保持媒体间良好的竞争与合作,是未来网络的发展之路,也是未来传统媒体的发展之路。可见流媒体技术在网络的数据传输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融合的决定作用――宽带网技术随着用户对宽带多媒体业务和宽带Internet业务需求的不断出现和增长,必须要建立宽带的网络,宽带化是网络的前途,是信息领域的一个发展趋势。将电视与网络融合以后,电视不仅仅是单纯的视频播放的作用,网络也不仅仅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作用,融合以后的网络教育具有生动的图像,悦耳的声音,清晰的图片,可靠的数据,传情的文字,将所授教学内容淋漓尽致地展示在我们的眼前。也不会困扰于数据量过大的问题,不会出现视频断续现象,保证了传递文件和信息的畅流无阻。对电视教育和网诺教育的融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利用优势互补,发挥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的优点,摒弃其两者的缺点,符合现代教育的特点,为教育信息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5 总结

我们都知道,鱼离开了水不能生活,水离开了鱼生活变得毫无意义。而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关系正如鱼与水,它们必须融合在一起,相互包容,为现代教育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徐正山.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电视教育与网络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6).

融合教育策略篇(5)

关键词: 书法艺术; 美术教育;

一、书法教育的现状与美术教育的关联性

1. 书法教育的现状

书法艺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书法中的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较高的文化价值。以往,在固有教育思维的影响下,书法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学生的书写水平和书法鉴赏能力不足。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发展,而且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基于此,中小学书法教育逐渐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从2013年春季开始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1]。由此可见,书法教育的地位在不断上升。

目前,大部分学校对于书法课程的重视程度已经明显提高,但是部分学校缺乏专业的书法教师,书法课程教学往往由学校的其他学科教师负责,而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书法的实际体验。部分教师的书法教学模式和内容单一,过于追求学生书法技能水平的提升,没有较好地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文化学习、掌握书法[2],这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发展。如果教师将书法融入现代美术教育体系,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体悟书法作品的艺术特征和传达的情感态度,则更有益于学生书法能力的提升。

2. 书法与美术教育的关联性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这段文字从艺术表现上谈论了书法和绘画的关系。其实中国古代的汉字就极具艺术性,如中国早期的象形文字,字形就像图画一样,包含美的元素。由此可见,书法和绘画在很早之前就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书法是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美术形式。创作者运用特定的工具材料(毛笔、宣纸、墨等)创造性地书写汉字,可以表达自身独特的审美意趣。创作者运用不同的书写技法、墨法和章法,会产生不同的形式美感。书法兼具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同时体现创造性、实践性,这与中小学美术课程的特征相似。同时,书法教学主要由临摹和创作两部分组成,这与美术教学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推动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将书法艺术融入美术教育,发挥二者的优势,更有利于现代美术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二、书法学习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1. 有利于促进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

随着当今社会的进步和现代艺术的发展,艺术的表现方式和美术教育都需要新鲜的血液,以适应时代的蓬勃发展。中国以往的美术基础教学方式以素描、水粉为主,追求具象而形似的绘画效果,美术教学较为理性,相对缺乏对学生自我意识与情感的培养。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美术教学体系,发挥二者的优势,能进一步促进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书法艺术历经不同朝代的变迁,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书法一直是文人墨客抒发内心情感、表达真实思想的艺术形式,是能表达传统文化意境和民族情操的艺术。将书法艺术的元素注入现代美术教育,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形成具有时代特点和传统文化特色的美术教育模式。

2. 有利于学生理解美术基础知识,增强艺术表现力

书法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字体有着不同的艺术特征,如篆书的“横平竖直”、隶书的“蚕头燕尾”、楷书的“外拓内擫”、行草的“笔断意连”等,这些都是学生在书法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础技法。教师在书法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对点和线的感悟力,有利于学生对点、线、面等美术造型基本要素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美术表现力。

在笔墨技法上,书法与国画有很多相通之处。二者运用的工具相同,在笔墨表现上是一致的。书法注重笔法、章法、结体以及墨法,即运笔时的提按、平动、绞转,墨色的干湿浓淡,字体的间架结构,字与字之间的距离、留白,等等。这些技法都可以被运用于美术创作,丰富艺术表现手段。

3. 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增强文化自信

书法世界丰富多彩,不同字体有不同的特征和韵味,如,楷书字体方正、规矩严谨,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等等。不同书法家的字也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有的浑厚,有的古拙,有的庄重,有的柔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和喜好选择一种或多种字体临摹和创作,如,个性严谨的学生可以选择《多宝塔碑》和《九成宫醴泉铭》,个性活泼的学生可学习《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等等。这有利于学生发展自身的艺术个性,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书写风格。

书法被认为是最抽象、最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形式之一,书法作品往往蕴含着创作者丰富的情感意趣。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碑帖风格也各不相同,不仅有常见的五大字体,而且有“瘦金书”“台阁体”“飞白书”等丰富的书体。每一个时期都有其正统的“官方字体”,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差异和文化内涵。通过学习书法,学生可以了解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体悟经典书法作品中书法家的真挚情感和人生态度。如,颜真卿《祭侄文稿》(图1)中的家国情怀、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放浪形骸、苏轼《寒食帖》中的豁达大度等,无不体现出艺术家的性格和精神品质。学生通过临习这些经典作品,结合教师的讲解,可以感受到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三、推动书法艺术融入美术教育的策略

1. 重视书法教学,推动书法艺术进入美术课堂

2011年,《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提出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明确指出要充分认识开展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部分中小学的书法教育开展受限,书法课程教学质量不佳,以致部分学生接触书法的机会较少,书写能力的发展受到影响。书法教学不仅包括技法上的训练,而且渗透着德育、美育、素质教育。书法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若不重视书法教育,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学校必须重视书法教育,重视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要推动书法教学融入美术教学,学校可设置专门的书法基地,引进优秀的专业书法教师,以此提高书法教学质量。教师可结合先进、科学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书法学习中获得感悟,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 创新课程设计,应用多平台教学方式

以往的书法技能训练较为枯燥,学生容易丧失对书法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将书法和美术相结合,创新课程设计,往往会有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如,在教授小学三年级美术课程《中国龙》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小篆的“龙”字,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字,再写出行书和草书的“龙”,告诉学生这是同一个字,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之后,教师用图片展示龙身体的各个部位,与相应的动物形象展开对比,并用楷书写出课程的主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龙”字的演变过程,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书法鉴赏课程中,教师也可以使用慕课教学方式,用动画模拟汉字的演变历程,以视频展示书法家的成长故事,如欧阳询“流连观碑”、颜真卿“拜师学书”等。这样,学生可从故事中感悟书法家的人格魅力,与书法作品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提升书法鉴赏能力和书写水平。

3. 开发书法特色校本课程,开展课外书法活动,营造书法学习氛围

目前中小学有指定的书法教材,但教材不一定适合每个地区的每一名学生。为此,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研究、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校本课程,开设书法特色课程,推动书法艺术进校园。除了开发校本课程,学校还可以在每个年级开展“一笔一画写人生”的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每天的书写练习提高书写水平,从写好字、做好人入手提升道德修养。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各类书法教育特色活动,如书法现场比赛、师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等活动,并在校园中展示名家经典楹联书法作品和师生书法作品,创设书法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书法、用书法[3]。另外,学校可定期邀请书法专家学者到校为师生授课,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书写意识和能力。学校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设以书法特色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结语

将书法艺术融入现代美术教育,不仅能为美术教育注入新的元素,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书法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美术教师在提升美术专业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多学习书法知识,巧妙推进书法与美术的整合,促进现代美术教育发展,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弘扬。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融合教育策略篇(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计算教学;融合策略探究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日趋显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改革了传统教学模式,拓宽了师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介入而显得精彩万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融合呢?根据我在万全区第三小学进行融合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谈几点个人心得。

一、 能够完美呈现算理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最基本的是必须要让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算理,因此,我们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强化学生算理的指导,力争达到“知其然,必须知其所以然”。何为有效措施?通过研究实践,我发现在为学生准确而有效的揭示算理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在线下载,然后经过自己的加工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操作,可以发挥出其无可比拟的优势。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在电脑上的点击操作,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操作学具,从而达到理解算理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真正动手操作学具和观看课件展示,可以更加完美地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并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可以拓宽知识内容

不难发现,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表现出课堂上的聚精会神,思维上的溯本追源,效率上的突飞猛进,同时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因此,我们利用网络下载制成课件用于演示教学,不仅继承了多媒体课件的优点,同时也让学生动手参与,这就在无形中更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一节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下载课件,让学生通过操作完成梯形的剪切或拼图,在勃勃兴致中学生就会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S=(A+B)×H÷2的算理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将胜过我们多少次的反复说教。

三、 强化师生交互操作

教学实践表明,传统的题海战术不符合现代素质教育和“低负高效”理念要求的,因此我们改变过去题海战术的做法。如果充分利用包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交互和操作,按照学生的差异将练习内容分为几个难易等级,甚至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发挥集体智慧,根据个人喜好设计出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或闯关活动,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练习的题目和自主选择出示题目答案的时间,配合生动的画面和适当的鼓励,在宽松的环境下,发挥团队协作、群体攻关的合作精神,完成知识体系的探究和创新,这样学习的效果和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创新利用友情链接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丰富而广泛的文化内涵,计算教学也同样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我们所用数学课本中许多数学定律的推导、数学家巧算的故事,甚至于一题多解的解题方法展示等等,都体现了数学知识的文化性。但是这样大量的数学信息、知识、历史和学生的学习反馈在一堂课上完全反映出来是不可能的。但是,现代网络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我们把相关的数学知识制作成网页发在微博中,让那些有兴趣的学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进入友情链接,点击网页进入浏览。或者,学生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广泛地从网络收集资料,制作成自己的博客,把积累的数学知识发到网页上供其他同学浏览发帖。这样,在课堂上不会出现“填鸭式”和“满堂灌”的现象,学生的自由度很高,浏览的也是他们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内容,所以可以使广泛而丰富的数学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真正使数学文化起到润泽数学课堂,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思维、提高数学素养的作用。

五、有助改革评价体系

当今网络已走进千家万户,那么网络将为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开辟一片新的天地。可以提倡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知识制作简单的网页,或由教师将学生制作好的简单文件进行加工处理,再链接到网页上,上传到网络中,在学校或者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交流。例如对某一题的多种算法,学生可以尽情地展示,同时从博客中得到同学们的直观评价,是相互间的知识得到很快的反馈和更新,从而有效促进了成果的展现,使他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无疑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还可以通过评选优秀的学生网站、个性博客等等形式来激励,从而培养一批高素养数学人才。

六、时刻警觉存在问题

虽言现代教育技术使数学课堂教学精彩纷呈,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在教学领域的运用尚在探索阶段,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还应克服盲从心态:

1.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到各学科教学中,只是提高有效教学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我们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多媒体本是一种教学工具,教师不能只当“解说员”,而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功能,能够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2. 视屏不能完全取代必要的板书

不难发现,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已经脱开了粉笔和黑板,但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功能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比如学生计算步骤的呈现,随时进行的步骤增删,教师对学生计算过程的评价等等,都可以一目了然。

3. 融合过程切不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

融合教育策略篇(7)

一、在教学教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德育教育的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对他们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表达以及仪表等,都可以在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轻松、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感受到一种责任感,即对工作、对他人的责任——这些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巨大的影响。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有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素材,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实际上就是指自变量取值的合法性,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这样讲:其实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也一样,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有一定条件的。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遵纪守法、遵守社会程序和规则,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必须是合法的,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社会道德和舆论的遣责。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理,如果光先靠教师口头传授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的。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到:大家在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这样不仅可以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意识。有了团结合作的意识,学生就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意识到只有大家同心协力、合作互助,才能更快、更好地取得成功,体会到自己在收获着自己付出的同时,也同时在收获着别人的付出,进而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在合作中要互相尊重。我们知道: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21世纪是充分合作的世纪,要帮助学生“学会合作”。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的倾向较为明显,缺乏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因此,有必要强化对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大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除了竞争,更重要的是要团结合作;竞争可以提高每个人的实力,而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现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科技的辉煌等,都是合作共享的结果(也就是说,合作可以大大提高我们事业成功的可能性)。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