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医学生职业教育

医学生职业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3 09:15:37

医学生职业教育

医学生职业教育篇(1)

(一)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

1.台湾技职教育体系。

台湾地区形成完整的技职体系。“体系”分三个层次,四类学校满足不同层级求学者的需求。初等职业教育由高级职业学校、高级中学的技艺教育及附设职业类科组成;中等职业教育由二专和五专学校组成;高等职业教育由独立学院和科技大学组成,本科层次有二技和四技,研究所招生硕士和博士。截至2011年,台湾高级职业学校156所,专科学校15所,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77所,大学暨独立学院148所,技职教育占高等教育一半以上。

2.台湾技职教育特色。

台湾技职教育最明显的特征是办学模式灵活,升学路径多元。该教育体系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和终身学习理念。在台湾,初中毕业生可选择读高级中学、高级职业学校和专科学校(包括独立学院和科技大学专科部);高级中学和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可选择读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和普通大学、二年制专科;技职教育大学和普通大学本科毕业生可到技术学院研究所、科技大学或普通大学研究院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台湾技职教育与普通大学教育并行,构成具同等地位的两套完整教育体系。台湾技职教育倡导“学力”教育,注重“实务”理念。台湾技职教育设置课程的特色是实施了“一贯课程改革”和“最后一哩学程”。“一贯课程”兼顾“群”的统一完整和学校的自主发展,适应了产业的转型,有利于技职院校特色的发挥。“最后一哩学程”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基本知识;易于接受和改变挑战的态度;学会两种以上的“操作技能”和具备办公软件操作、英文表达等的基本能力。“最后一哩学程”不仅增进了校企联系,还增强了课程实务性。对企业而言,经过“最后一哩”的助推,合适的员工不仅容易招聘,并且在职前培训上节省了不少费用。台湾技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独树一帜。技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实行多元化的培养策略,入学方案大体有三种:一是有兴趣的学生直接申请入学;二是登记分发入学;三是推荐甄选入学。多元化的入学通道为各种类型的学生提供了多种就学渠道,值得大陆职业院校深思。2009年5月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技职教育改造计划,明确要求学生毕业前到岗位实习,并取得相关证照。这意味着毕业生的实习列入强制操作层面。台湾技职教育始终贯彻持证上岗的教育原则,毕业文凭与证照之间可建立等值互换关系,这是大陆资格证书与台湾证照的最大区别。台湾技职教育的评鉴体系目标明确、特色鲜明。一体化和自主化相结合的评鉴体系形式多样、标准弹性,既重视校内自我评鉴,又积极参入第三方评价。台湾教育评鉴模式主要采取CIPP复合式教育评鉴模式,兼具目标评鉴、受教育者导向评鉴、专家评鉴等多种评鉴模式。台湾技职教育评鉴融入社会效应取向,评审委员会通过走访、面谈、资料查阅分析等方法手段获取相关证据,形成评鉴共识。大陆从2003年开始开展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水平评估,起步相对较晚,但制度建设发展还是很迅速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二)大陆现代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大陆职业教育仍还主要限定在中专、专科层次上,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虽然有试点,但发展极其缓慢。本科及以上层次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协同育人试点改革上,也有技术型应用专业硕士培养,但培养模式不确定、不系统,学生毕业后存在学术水平和技术能力发展不平衡,所以这种联合培养形式还在进一步探索中。当前政策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专科层次教育,直接造成职业教育体系只到专科层次,进入职业教育行列的学生升到专科层次后,绝大多数学生很难再进行高层次求学深造,其上升空间十分有限,不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终身学习理念。如此状况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培养的“人才”也越来越不被社会认可。与此同时,我们国家尚未严格执行职业准入制度,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不容乐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严重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在长期办学经验、办学水平较低的状况下,为倡导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职业引领、就业导向”,中专和大专层次的职业院校都十分强调学生技能培养,但有忽视文化知识、安全教育和终身发展等方面培养的现象。如此造成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相当大部分毕业后不能直接上岗,需要接受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培训,但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又相当薄弱,这样就不符合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的“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的指导思想。同比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中国大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显缺乏强有力的科研支撑。原因有四:一则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还不够全面、完善;二则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数量不足、地位不高;三则职业教育科研人员严重缺乏、结构不合理;四则职业教育研究不集中,在人才需求、从业资格标准、职业教学标准等方面都缺乏基础性标准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二、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特色

(一)注重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随着时展,执法、维权的意识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出不穷。审视台湾医学教育,我们逐渐意识到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的教育至关重要。每位从业医生一定要学会在了解病情时与病人友好相处,在治病过程中如何治愈“病人”,通过全方位的抚慰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让病人在病痛状况下减少不良情绪和压力,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符合“先做人,再做事”的从业准则。

(二)创新医学教育的教学方法

台湾医学院校在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适合医学教学的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以达最佳的教学效果。医学院教师除了要注重课时分配,语言表达、提问方式等技巧,课件与模型、标本的选用,案例分析及节内、章内总结等外,还必须做到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为主,教态亲切、仪表得当,重难点突出,以期学生愉快地获取知识和综合能力。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台湾医学院对医学生的考核除采用闭卷考试,还特别强调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解决突发问题能力的考量。这种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十分值得大陆医学院校借鉴。

(三)实施二阶段临床课程

台湾有关部门进一步改革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模式,实施毕业前、后训练的“二阶段临床课程”,该课程第一阶段在毕业前的第5~6学年实施,通过“基本临床技术考试”后方可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第二阶段是毕业后的训练(PGYI),学生利用假期修完学分,第6年毕业,毕业后首年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在医院从业,获得医院所有科室诊疗经验。

(四)创新多元的招考制度台湾入学招生考试制度多元化,主要招生方式有两种:考试入学和甄选入学。甄选入学主要采取学校推荐和个人自由申请相结合。目前,台湾地区挑选医学生,除了理论成绩合格外还要通过面试,面试主要考察学生心智、能力、态度以及对社会责任感等人格特质。据不完全统计各个医学院情况,面试入学的学生比考试录取的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或者担任班干部的积极性要高,但其他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

三、大陆卫生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卫生职业教育是一个特殊类型的职业教育,它不仅具备职业教育的属性,同时具有卫生行业的特性。在当前国家社会经济形势和健康转型的趋势下,大陆卫生职业教育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

(一)外环境产生的问题

1.体制机制问题。

历经几十年的传统体制,即使在当今育人体制机制上有较大力度的改革,但在管理制度、专业和课程设置、招生制度、见习实习以及人事制度等方面计划经济下的体制痕迹仍然较明显,毕业生就业存在较严重的问题。终身职业教育体系不完整,政府调控体系不完善,相关行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一整套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认可的能力培养标准。另外,卫生职业教育比一般职业教育的周期长,也制约了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

2.投入问题。

医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特点是需要成本高、投入多,卫生职业教育兼具职业教育的共性,在人才培养、学生前后状况上具有培养成本高、学生家庭收入低、就业回报率低的特点。虽然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但地方政府重视度还不够,特别是经济水平较低的地方政府对学校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使得相当多的学校师资、办学基础条件、经费、教学基地等都达不到国家标准,影响了教学质量。另外,融资渠道不通畅,学校自筹经费能力不高,学校为改善教学条件而背负沉重的债务包袱,从而限制了学校进一步的发展。

3.人才利用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城镇医疗单位所用人才大都至少需要具有本科学历,即本科生占近60%;大专生和中专生极少,所占不超过5%。在大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大都是专科和中专层次,因此医疗单位在招工、用人方面轻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一定程度阻碍了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内环境产生的问题

学校是内在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表现:一是学校办学模式不够灵活,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配套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能适应经济市场的变化步伐;二是优秀师资匮乏,大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临床经验及对医院服务业务不熟练,自然对技术工艺、经营管理、市场运营、劳动组织更是了解不够;三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准备不足;四是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医学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现代医学教育虽然在人文关怀上有所体现,但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的培养力度还不够,医学生与病人的沟通交流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大陆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一)构建大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借鉴台湾地区医学教育和技职教育经验,大陆卫生职业教育应划分类别,据实际分类建立职业教育层次,并要打通各层次之间的通道,建立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融会贯通的体系,实现与普通教育体系并行的职教体系。大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将职业教育提到本科层次,卫生类专业更是需要。目前,高职卫生类专业层次低、难实现职业需求;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低,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很低。若卫生职业教育层析提至本科,除学生的技能、知识水平有所提升外,人文素质教育也可落到实处。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可通过四个途径:第一,普通本科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技能技术型人才,将其办学类型转为应用本科,纳入职业教育体系;第二,允许一些办学水平高的国家骨干、示范高职院校升格为职业本科院校;第三,扩大高等职业院校和应用本科院校对中职毕业生招生规模,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第四,政府出台招收应用本科毕业生报考和录取研究生的政策,使职业教育本科生与普教本科生一样有机会接收研究生教育,打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卫生职教改革的重点:拓展国际视野,规范专业建设,制定教学标准

卫生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受国界限制,因此在教育改革中应该拓展国际视野和眼光,重视专业调研,特别是国外部分的调研和行业需求的调研。根据市场需求拓展思路,扩展领域,明确培养目标,完善专业建设规范。合理设置专业,专业设置应包括职业资格准入和岗位标准的问题。职业标准国际化,依据职业标准制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生职业教育篇(2)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 医学生 人学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之一,维系着健康医疗的重要支点,关系着病患的生命安危,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生活和社会的安定和谐,更应备受关注。

一、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指高校为适应社会的医德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各种医德教育活动,使医学生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医德理念,进而用以指导医学生医事行为的活动。目前,部分医学院校教育者和医学生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够重视和充分,存在一定的偏差。

(一)部分医学院校教育者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认识不足

部分教师和行政人员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持否定态度,认为医学生课程多、考核多,职业道德教育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存在等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也不迟的看法;不少专业课教师认为只要将担任的课程上好,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医学伦理学教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事情。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医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二)部分医学生自身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部分医学生忽视对他们所开展的医德教育,认为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是以后工作的事,在校只要学好医学专业知识就可以了,忽视了职业道德和医学技术是紧密相连,互相促进的,错误地认为学习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与医学考试成绩关系不大,导致有的医学生在上“医学伦理学”课时看医学专业书籍。

二、实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人学转向的路径

(一)更新教育者的教育理念

医学院校的教育者要站在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的需要这个高度来看待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新并树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有效整合教学资源,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1.树立“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医学生医德教育应强调以人为本,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作为教学教育的出发点,把重视、理解、尊重、爱护人以及提升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以生为本”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理念更关注于学生的现实需要,注重开发和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重视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的意识,关爱病患、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合作精神。

2.树立“主体性”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即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使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转换成为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中树立“主体性”教育理念,是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医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围绕“学”来开展,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主动的主体,使医学生医德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医学生自主自觉自我养成高尚医生职业道德的过程。

3.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个性化”教育强调教育过程中尊重个性,重视个性的差异,鼓励个性的发展,主张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条件。它把培养完善个性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与环节之中,从而对学生的身心素质特别是人格素质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个性化”教育理念要求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需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施行针对性的医德教育,实现从共性化教育模式向个性化教育模式转变,促进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进而提高整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4.树立“开放性”教育理念。当今时代是开放的时代,信息网络化要求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树立一种“开放”的教育理念。广泛吸取国外医学生职业教育的先进思想、理论与方法,为我所用;教育方式从课堂教育向实践教育、信息网络化教育延伸拓展;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传统的、现代的、物质的、精神的、现实的、虚拟的各种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开放;面向现代化、面向日新月异的医学伦理问题设置教育教学内容,使内容由狭隘、僵化变得开放、生动、新颖,促进职业道德教育的稳步开展。

5.要树立“生态和谐”教育理念。人才的健康成长需要宽松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现代教育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体现在医学生医德教育中,这个整体包括道德教育者、医学生、课堂、实践、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等要素。这些要素亲和、融洽与和谐统一,营造出医学生成长的最佳生态区,达到生态和谐地育人,促进人才的健康和谐发展,给力于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

(二)更新医学生学习的观念

职业道德与医疗技术是医学生成长的两大基本要素,它们紧密相连,互相促进。医学生必须真正意识到医德学习在医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医德教育,把自己从受教育者的单角色转变为双重角色,即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由被动接受道德转变成主动养成道德,由“要我学”的服从式学习模式转变成“我要学”的追求式学习模式。

1.纠正对职业道德教育认识的偏差。医学生应改变“医生只是一种普通的职业,只是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和谋生的一项工作”的片面认识,纠正“没必要对自己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错误想法,转变“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是以后工作的事”的错误认识,增强医生的职业认同感,强化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的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加强医德修养作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强化以医为荣的意识,坚定铸就人间大医的崇高职业理想。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虚心学习,努力提高医德认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督,陶冶医德情感,锻炼医德意志和信念,积极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品德结构;在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主动向医生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积累沉淀,在医德情感和意志的推动下把医德认知转化为医德行为和习惯,培养优良的医德素质。

2.强化“慎独”品质的养成。“慎独”是一种职业道德自我教育的方法,是一种修养、一种自律、一种坦荡。它是指在独处活动、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并且不会被人发觉的时候,仍然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凭着高度自觉,按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医学生在职业道德养成的过程中努力做到“慎独”,是进行个人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自己职业道德水准的关键环节,可以更好地监督鞭策自我,促进高尚职业道德的养成。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心理健康定义的完善以及“生物—环境—心理—社会—工程医学模式”的转变,告诉我们医学即人学。因此,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实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人学转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06-10-18.

医学生职业教育篇(3)

【关键词】医学生 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途径

一、前言

职业道德与职业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有着职业特征中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其不仅对从业者的职业活动有一定的规定,对于具体职业在社会中应该负起的道德责任也有一定的规定。从古至今,国内外对于医务工作者的道德规范大致可以分成七个主要方面,即救死扶伤,明确落实好社会主义中的人道主义;尊重患者的权利与人格,对患者做到一视同仁;为患者保守隐私;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团结协作;严谨务实、专心钻研、奋发进取、精益求精;廉洁奉公,不因公谋私;态度温和、关心患者、体贴患者。因此,要求医学院必须重视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从而为我国医学未来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其重要性

医学院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基地,而怎样培养出具有高尚医德的人才是医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国外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的途径主要有:开设与施行人文课程,设立专门的辅导机构,开展课外课程活动及发挥专业课教育的德育功能。我国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力度开始逐渐加大,各个高等医学院积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与医疗事业的发展实际与发展需求,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同时,将对医学生所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当作是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的关键内容,并通过伦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端正教师的德行及社会实践等,积极探究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当前对医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情况并不乐观,在学生进入学校直至毕业离校期间,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缺乏上进心;纪律涣散,生活懒散,追求安逸;考试作弊或抄袭,违反学校纪律;毕业后不愿进入基层单位或者到农村中工作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医学院的人才培养计划。因此,医学院必须重新改革职业道德的教育模式,不断加强教育力度,提高实效性,让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能够树立起正确的责任意识,提升职业道德品质。

三、健全与完善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途径

(一)施行人文课程的医德教育

和国外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比较,我国类似课程比较少,对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力度不足,使得我国的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不高,文化底蕴相对薄弱。因此,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将人文课程纳入到医疗实践当中,实现医学和人文课程的一体化发展,避免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等问题的存在,改变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与学生的死记硬背式学习,通过讨论、角色扮演、模拟练习及临床实践等方式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建立医德与医风教育网站

我国各大医学院应该积极建立起医德与医风的教育网站,通过文字与图像及多媒体等形式将医德医风的现状、医患之间的关系、医疗体制的改革现状、医疗卫生的现状及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等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查阅与了解,再通过这些途径将职业道德的教育观念渗透其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

(三)开展医疗扶贫的工作实践

根据国外已有经验,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可开展医疗扶贫工作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我国医院的主要服务对象大部分都是一些贫困人群,为了缓解人们看病难的现状,应该鼓励医学生积极到贫困地区给人们提供服务和义诊,增强医学生的责任意识。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设身处地地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使职业道德得到质的提高。

(四)强化临床实习生的医德教育

医学生进行临床实习不仅是将理论知识转变成为专业技能的关键途径,还是其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加强医德建设、明确医德意识的关键阶段。在临床实习中,医学生在医学上已有的伦理观与道德观会和现实产生一定的冲突,其职业道德并未真正形成,功利道德观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受到金钱的冲击,还有可能出现道德败坏的情况。因此,必须加强对临床实习生医德教育的力度,引导其正确地面对道德缺失情况,督促医学生在新平衡当中找到自己的正确坐标,从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五)树立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自我培养意识

医学院长期将德育教育的价值趋向和德育过程混淆,认为教师只要将道德观念与价值概念灌输给学生,就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而事实上,医学生从接受道德教育到职业道德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长期形成过程,其必定会伴随道德能力与道德思维的养成与提高,从而确保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形成,反之学生会出现道德缺失的情况。因此,医学院应该鼓励学生进行道德能力的自我培养,重视职业道德,树立职业道德的自我培养意识,从而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

四、结语

总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医学院中开展学生工作的一项艰巨又持久的任务,并贯穿于整个学生教育的过程。要想提高医学生们的职业道德,必须正确认识医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新的职业道德教育途径,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与人们需求的新型医疗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水英,李海海.急救护理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8):21-22.

医学生职业教育篇(4)

1.1方法:制定实习前技能培训方案根据教学计划及学生、各实习单位反馈的意见,制定详细、全面的实习前技能培训方案。培训时间共48学时(含体格检查3次时、心肺模拟听诊3次时、常用内科技能4次12学时、外科技能操作4次12学时、医德医风、医院文化建设2学时、医疗相关的法律规定2学时、医疗文件书写2学时)。培训内容:技能培训(略)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在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有扎实、高超的技术水平,更需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这一方面,医学老前辈白求恩、林巧稚等为我们树立了不朽的楷模,新时期更有华益慰、李春燕等一大批优秀医务工作者,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他们的敬业、勤业、奉献,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医学事业和人民的健康,在老百姓心中树立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1.2强化医德医风教育是提高服务态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现实需要:医疗行业服务的对象是一个急需帮助和救护的特殊群体。它要求广大医务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医疗知识和技术水平,更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严谨的医风和高尚的医德是医疗职业的灵魂,是避免因法律意识淡薄而造成医疗事故和差错的有效方法。告诉学生在治疗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保证病人的知情同意权等,增强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信念。

1.3强化医德医风教育有利于医学实习生“准医生”的角色确认: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交界期,也是职业道德的初步形成期。高尚的医德是医生提高医疗技术的内动力,它不是人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在生活和医疗实践中不断培养而形成的。让医学生在进入这个行业的那一刻开始,牢固树立救死扶伤的思想意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将医学生培养成为仁心仁术、开拓进取的优秀医生。

1.4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医院职业道德要求从事卫生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必须做到对技术有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对病人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落实医德规范所采取的措施中,一定要赏罚分明,不能模棱两可,对违反纪律、对医德规范熟视无睹多引发的医疗事故,必须按规定给予严肃处理,不能迁就。所以,必须强调职业道德的强制性。

2医学实习生医德医风教育效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目前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偏重于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系统专业地针对医学的特殊性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时,医德医风观念还比较淡薄,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观念尚未树立,也没有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所侵蚀,应该说是把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医德教育的最佳阶段。但医院多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诊疗手段及医疗质量医疗知识的传授,没有系统规范的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实习学生只能在耳濡目染下进行“自修”,其“自修”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2.2社会环境和从教医师的不良行为对医学实习生的影响:新时期如何协调处理好医患之间的关系,如何展开医疗单位之间的竞争,如何避免医疗中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冲突等,都使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严重的挑战。各医疗单位近年来在抓医德医风教育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作了大量宣传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很多医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后,本来就对自己穿上白大褂的形象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受到从教医师的直接影响,极易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和道德选择上的迷失。

2.3实习医院对实习医生医德医风教育不够:生产实习阶段是医学生把书本理论转化为临床实践的重要环节。医院科教科往往在安排好学生的实习轮转顺序后,着力点放在检查学生到岗、在寝室情况,对于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也仅仅是在发现个别问题后蜻蜓点水式的指出批评教育,或在医院某个时期开展全院教育活动时“大炒锅”,而针对学生整体教育活动开展得很少。与此同时,医院科教科与学校本部对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存在相互推托的现象,都把实习生的医德医风教育责任推给对方,以至于出现医德医风教育无专门部门掌管、无专职人员负责的局面,实习医生的医德医风教育也基本处于真空状态。

3医德医风教育效果

通过对医学实习生实施医德医风及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了医学实习生的品的作风以及人格修养,未发现因为医德医风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医患关系不良等。同时能够净化医院环境,形成了热忱服务、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帮病人之所需、解病人之所难的良好风气。医德医风及职业道德教育收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医德医风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的医德医风教育,使医学生逐渐培养高尚的医德,成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

4加强医学实习生医德医风教育的对策

4.1营造实习医院的良好医德医风氛围,选派品德高尚的医生作为从教医师:医疗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医务人员精湛的医术和先进的医疗设备,良好的社会形象则需要优质的服务态度,两者共同作用才能赢得社会信赖,保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环境对培养合格人才的熏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医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后,实习医院特别是从教医师的医德医风水平直接影响医学实习生对医德医风的认识态度。作为从教医师要作好表率作用,在传授学生医学知识的同时,用自身良好的医德医风来教育学生。

4.2学校、医院携手,构建完善的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考核体系: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期间,学校要跟进德育教育,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使学生在学校形成的医德医风意识不被或少被社会环境所影响。学生进入医院后,首先应系统学习医院各种规章制度,再次明确医学实习生的守则和医德规范;经常性召开医疗道德和法律法规的专题讲座、医患座谈会、医务人员形象大讨论等专题教育,让医学实习生对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理论进行探讨,强化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完善实习医生的考核制度,综合学生的诊治思想、医德医风、工作表现、服务态度、劳动纪律、尊师重教等多方面进行评定,评定结果作为是否合格毕业、毕业分配等的重要依据。

医学生职业教育篇(5)

关键词:医生;职业特点;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194-02

医学生是未来医生的主力,虽然他们在医学院校中接受了多年的医学教育,也具备了一定的医学理论知识,然而很多医学生毕业之后并未能很快适应医生职业,甚至对医生这个职业感到迷茫。为此,非常有必要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教育,以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一、当前我国医生职业的特点

要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质,首先要让他们充分了解医生这个职业的特点,尤其是我们国家医生职业的特点。

1.医生工作强度非常大。目前中国社会老龄化明显,老年人越来越多,而老年人罹患疾病的概率要比年轻人高很多,因此现在中国的老年患者越来越多,很多医院甚至设立了专门的老年病科。其次,目前中国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概率越来越高。每到寒冷季节,各大医院的呼吸内科基本上都是一床难求。第三,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等等,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精神疾病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第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机动车辆的普及,交通事故也呈现急剧增加的态势,因此各种外伤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最后,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较以往大大增加。以前是“小病拖,大病熬”,现在很多患者有不适就会及时就医,甚至还有部分患者小病大养。以上因素导致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人数呈爆发式增长。而我国的医疗资源又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医院,造成了病患一有病就往大医院跑,大医院可谓是人满为患。在这种供求矛盾的情况下,大医院的医生基本上都是超负荷运转。据《生命时报》与丁香园进行的网络调查,以及对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南京、西安、成都8个城市19家医院的2183名医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将近80%的医生每天工作8~12小时,67%的医生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医生过劳死也不鲜见。2014年10月,仅仅两周时间内,北京两家知名三甲医院接连倒下了三名医生。10月12日,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主任医师张普柱医生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55岁。10月24日,42岁的阜外医院麻醉医生昌克勤在手术室内突然昏迷,发现时已无呼吸,在医院监护室住院近40天,最终还是未能挽回他的生命。10月25日,积水潭医院骨科的骨肿瘤专家丁易在泰国参加亚太骨科年会期间,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48岁。医生这个职业的工作强度由此可见一斑。

2.医生职业的风险性非常高。医生职业的特点除了强度非常大以外,风险也非常高,各种辱医、伤医事件屡屡发生。下面就近几年报道比较多的此类恶性事件进行举例。2014年6月2日湖南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女医生王雅被多名家属威逼,要求向病死患者遗体下跪、磕头,期间王雅医生还被殴打致颅脑损伤、多发性软组织挫伤、外伤性耳聋以及外伤性子宫损伤等。2013年4月馆陶女医生坠楼身亡,生前遭患者家属殴打辱骂。2013年10月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王云杰医生被杀。凡此种种,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几乎大部分医生职业生涯中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言语威胁或者打骂等。现在社会中甚至还出现了一种新兴职业,叫做“医闹”,这类人群就是靠各种“医疗事故”威逼医院及医生来谋取利益。每当“医疗事故”发生时,这类人便化身“患者家属”,对医院进行打砸,对医务人员进行辱骂、殴打及威胁,逼迫医院让步赔钱。为什么我国的医疗环境会变得如此恶劣呢?笔者认为有如下方面的原因。首先医学的不确定性无法保证达到所有患者及家属的期望值。虽然目前医学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有很多疾病不能解决或者不能根本解决。第二,目前国家对医疗行业的投入不足。目前医院运营的经费主要依靠向患者收费,这就使得医院的诊疗行为逐利性难免,很多医生甚至有“要完成让患者花多少钱”的工作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若患者医疗费直线上升,而疗效又不是很好的话,医患矛盾很容易被激发出来。第三,有一部分医生忽视了医患之间的沟通或者沟通技巧欠缺,使得医患之间沟通不畅,病人容易对医生发生误解,从而导致医患冲突。有文献报道,据中国医师协会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纠纷都是由于医患沟通障碍引起。最后,各种媒体的不适报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去年湖南湘潭市“8・10”产妇死亡事件。在对这些事件的报道中,媒体没有站在公正的立场,丑化了医院和医生的形象,激起了老百姓对医生的仇恨。虽然这些事件最后都被证伪或不构成医疗事故,媒体也事后予以澄清,但是已经无法消除对医疗行业名誉的损害。

二、对医学生教育的启示

虽然目前我国医生不好当,但是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目前我国医疗行业还不够规范。医生这个职业不管在哪里都是阳光下最高尚的职业,也是报酬比较高的职业。随着主席依法治国的理念的推行,相信总会有一天我国的医疗行业会回到正轨,医患之间会重拾信任,重新成为在一个战壕里面的战友,共同对付共同的敌人――疾病。因此医学生们还是要对自己的职业和前途充满信心。下面就结合前述医生职业的特点来谈谈对医学生教育的启示。

1.医学生首先要有好身体。鉴于医生职业工作强度很大,好的身体显得非常重要。医学生们平时要注意规律作息,锻炼身体,心态上要尽量乐观开朗,因为负面情绪对身体的影响也很大。工作劳累后要善于调节自己,尽快恢复精力。有了一个好身板,才有了应付高强度医疗工作的本钱。

2.医学生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当一名合格医生最根本,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只有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好了,才能对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才可能对患者的病情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取得病人对医生的信任。一旦病人信任了医师,医患冲突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有些病人还成了医生的“粉丝”。然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必须要不断的学习,既要从书本中学习,也要善于从临床实践中学习。现在全国各地基本上都要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这项制度的实施将大大提高医学生的专业水平,有利于将来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总之,医学生们要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是避免医患纠纷的前提条件。

3.医学生还要具备良好的医德。虽然目前我国医疗补偿机制不到位,医院和医生逐利性明显,但是医学生们还是要把眼光看长远一点,不要被眼前的一点利益所蒙蔽。给患者治病的时候必须要把患者的疾病放在第一位,而不能把谋利放在第一位。只有长期保持良好的医德,患者才可能对医生充分信任,才可能尽量减少医患纠纷。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回归正轨,医生也不需要从患者那里赚取利益,而是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获取自己应有的报酬。

4.医学生要学会丰富多样的沟通技巧。在临床工作中,医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能力,这样才能尽量减少非生物学引起的医患纠纷。那么如何培养医学生的沟通技巧呢?首先,医学生要有和患者主动沟通病情的意识,这样既能体现医生负责任的态度,又能让患者清楚自己的病情,还可以起到预防医患纠纷的作用。其次,医学生要善于和各种类型的人沟通和交流。医生面对的病人可谓“三教九流”,每种类型的人都有不同的交流方式,刚毕业的医学生们要注意向有经验的医生学习。例如对于危重且愈后不佳的患者,提前和家属沟通病情尤为重要,尽量争取家属的理解。对于备受病魔折磨的患者要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尽量使患者和家属感受到医生的关怀,这也是为医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对于病情复杂或者比较严重的病人要非常细心、细致地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予以相关处理。

5.医学生们还要学会合理安排工作和团队协作。前面提到医生工作的忙碌程度非常大,各种事情非常多,因此需要学会统筹安排各种工作来提高工作效率,否则极易陷入“忙不完”的状态之中而无法脱身。什么事要马上做,什么事可以缓一缓,心里要有数。在诊疗活动中一定要学会分清轻重缓急和主次,优先处理患者最迫切的需求。此外,还要有团队精神,和同事们形成良好的配合,这样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良好合作医疗团体必定是一个工作高效的医疗团队。只有在这样的团队中工作才会工作得舒心、顺心。因此医学生们非常有必要学会合理安排工作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6.医学生还需要对医患纠纷有防范之心。要说医生们最头疼的是什么?恐怕几乎所有的医生最头疼的都是医患纠纷。医患纠纷比医疗工作的高强度更加令医生身心俱疲。前面说了医学生不能对某些“难缠”的患者和家属丧失警惕之心。实际上从理论上来说,每个患者都可能会和医生发生医疗纠纷,尤其是现在“大闹多得,小闹少得,不闹不得”的大环境下,更是增加了患者或家属与医院和医生发生纠纷的几率。现在职业医闹的出现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因此医学生要牢记,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或者偷懒,该有的防范之心必须有,该做的工作一定要做到位,包括诊疗工作以及和患者或家属沟通交流的工作。只有尽量避免或者减少医患纠纷,医生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才能去服务于更多有需要的患者。

医学生职业教育篇(6)

关键词:临床学生 人文教育 职业素养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128-01

随着社会对医生的职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医学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按照医生职业化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进行教育和改造,同时在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促进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尤为重要。从而使医学生既有扎实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又有深厚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高尚的医德医风。

一、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背景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素质和职业修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为适应医疗卫生行业的需要所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医德修养和人文素质。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提出: 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七个方面。《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确立了“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病人自主性原则和社会公正原则”为医师职业精神的三个基本原则。医学教育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优良医德医风、高尚道德情操、精湛医疗技术和广博人文知识,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职业素养是医学生成长的根基,需要学校与社会协作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使其成长为履职尽责、精业勤业、让人满意的医务工作者。

二、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

1.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有待进一步明确,教育体系不够健全。一是医学生对基本职业素养的认知,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与时俱进。二是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偏少,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与医疗行业要求相一致的理论教材和实践经验不足。三是我国当前对于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方式和手段较为单一,注重理论教育,缺少有效的多形式的实践途径。

2.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的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等对于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制度,也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标准。很多高校开展医学职业素养教育工作,却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流动性大,开设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讲授多,实践技能培养少,导致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扎实,临床技能、动手能力差,不适应社会对医务人员的需求。

当前社会对医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医学院校应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人文教育在医学生职业素养形成中的意义

医疗卫生行业是民生关注的焦点行业,除了“看病难、看病贵”外,还有医德医风建设、医患矛盾突出、医务人员职业素养缺乏等。所谓医生职业化,就是要求医生承担一些原则性很强的责任,其宗旨是:病人利益优先,个人利益居后,病人,社会公平。医生的职业化是医患关系的核心要素和本质所在。然而,现代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当今诸多医疗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关注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临床医学生只关心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愿花时间学习人文知识。 由此导致,有些临床医学生人文素质较低,人文精神缺失,不能转型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医学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属性,并且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营造浓厚医学人文环境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然趋势。在医学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医学人才,使临床医学生提高竞争力,更好地融入社会,成功就业。这不仅是一项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心工程,实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同时对促进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四、培养临床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1.适应时展,将人文思想与医学教育相结合

贯彻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医学教育原则,形成以拓宽专业口径、增加创新适应力、提高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以医学专业教育为基础、以通识教育为主体、以养成教育为目标,确立科学的人文教育思想体系,培养临床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高尚的道德品质、不断创新的精神、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真正实现临床医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

2.创新培养方式,在实践中培养临床学生的职业能力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增加与职业培养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按照行业标准,将医疗行业的工作流程引入校内实训、临床见习、专业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准职业教育环境中进行实践培训,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自身职业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爱岗敬业的意识。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使他们亲身感受和体验人文精神,达到培养临床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人文教育目的。

3.转变职业素养认知,健全临床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人文课程体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构建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并重的教育体制,修订完善医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将人文素|课程纳入医学学科教育体系中。同时优化课程结构,增加相应的人文选修课程,把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必修课为核心,以选修课为延伸,以专题讲座为提升;增设基础性医学人文课程,开设综合性医学人文课程,确立医学人文教育核心课程,通过加强临床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引导,将职业素养教育系统化,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医学生职业教育篇(7)

摘要:从人力资源学的胜任特征理论入手,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构建了医学生胜任特征模型,并结合辽宁省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现状,提出了如何提高医学高等教育的有效性,探索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新路径。

关键词:医学生;胜任特征;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089-0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标志着卫生事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从国家导向到民生需求,对医学院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及医学教育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医学教育不仅重视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融合。在真正步入从医岗位前,对他们能胜任医生工作、成为优秀医生应具备的能力或素质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的有利于提高医学生胜任特征水平的教育教学措施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推进医学生就业、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水平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胜任特征的理论概述

David McClelland首次提出胜任特征定义:绩优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国外运用胜任特征理论在医学领域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开始较早,1971年Price等人运用自陈量表法、观察法和80多种标准评估方法研究实际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医生的特征要素,最终得到医生特征:诊疗能力、与其他专业人员协作的能力、学术成果、经济上的成功、对医学组织的贡献和对非医学社会组织的贡献等。我国关于胜任力的研究集中在人力资源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学上,对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研究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胜任特征本身也要不断发展变化。基于此,本文综合运用文献法、关键事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辽宁省内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开展调研,构建辽宁省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为医学院校的职业素质提升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二、临床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的实证研究

1.理论建构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可委员会提出临床医师胜任力的六大核心能力,即:临床知识、病人诊治、人际关系及沟通能力、职业素养、从工作中学习及成长、制度下的临床工作。我国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DD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提到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12条、知识目标10条、技能目标13条。通过国内外医师胜任力的解读,本文提炼出医学毕业生的胜任特征要素中应包含:医学理论知识、临床基本技能、人际沟通能力、医生的职业精神、团队协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

2.行为事件访谈法。行为事件访谈法是构建胜任特征模型的最有效和最经典的方法。[1]访谈对象包括卫生事业单位管理者、医院主管教学的领导、医院带教老师、医学院校专业教师、人力资源专家、心理学家、优秀医学毕业生、普通医学毕业生,从不同角度以期获得更加全面、深入的胜任特征条目。通过访谈、编码、综合分析和归纳提炼,初步建立了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包括12项指标:医学理论知识、临床基本技能、人际沟通能力、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心理素质、职业发展能力、终身学习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成就导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3.问卷调查法。根据上述文献分析和访谈结果,编制辽宁省高校医学类毕业生胜任特征问卷,问卷包括12项胜任特征指标,80个题目,采用likert五级量表评分法,并以辽宁省医学院校业生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了省内四所大学的医学类毕业生325人,其中男生150人,女生175人;学制划分上,五年制190人,七年制135人。发放问卷325份,回收有效问卷310份,回收率95.38%。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Kaiser标准,提取特征值大于1,因子载荷大于0.45的因子。Bartlett球型检验结果显示适合做因素分析,并且问卷的共同性良好,经正交旋转得出8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6.36%,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根据因素负荷矩阵和因子分析的理论,删除不适合的项目,因子负荷小于0.45的包括第3,15,31项,在不同因子上负荷值接近的包括第9,23,35,67,68项。最终,确定了72个条目归为8个因素。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问卷的系数值大于0.70,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8个因素的命名分别为: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心理素质、成就导向、团队协作能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职业精神。

三、胜任特征理论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启示

1.高尚的职业精神是成就医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石。医学职业精神是从医者在学习和实践中创立和发展并为社会所认可和推崇的一系列职业信念、价值取向及职业准则的总和,是提高患者服务质量的重要杠杆。[2]高校要加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培养医学生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只有学生体会到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社会意义和崇高价值,才能增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他们从业的信心和乐业的恒心。高校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课程体系,结合本土医学教育的文化,建立职业素质培养体系,从理想信念教育入手,通过入学季、表彰季、毕业季加强对专业的认同,加深职业情感,强化在临床实习实践中的医学审美教育等。

2.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临床技能是医学生成长成熟的重要保障。医学生要热爱医学科学事业,并把热爱变为自觉履行医学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行为,博采众长、精勤不倦、重视医德医术的统一,这是能够为人民健康事业做出贡献的基础条件。高校要狠抓教学质量,创建良好的学风环境,通过显性课程教学体系和隐性课外教育模式形成立体化的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模式。采用微讲堂、翻转课堂、在线学习、PBL教学等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程度。通过评优评选、榜样示范、励志教育、警示教育、谈心谈话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赶、学、比、拼的良好学风。同时,还要加强在临床实习各阶段的职业素质教育管理,加强岗前实践技能的培训,通过临床技能大赛、外科学技能操作大赛等医学学科竞赛、名家讲坛、学术论坛等多元化的交流平台,强化医学生的基本诊疗技能,提升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水平,提高学生的就业力。

3.提升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胜任未来全科医生的有效助力。强化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效果,应该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做起,要解决医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它关系到医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和职业发展,也反映出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给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生在医治患者病痛时,还要调节患者心理的疾患,这就需要医务工作者有主观意识上的“医学人文精神”和主体实践上的“医学人文关怀”。团队协作能力也是对未来医生的要求,一个团队需要队员互相配合才能更好地发展,医院也是如此。同时,要鼓励发展医学生的个性,发掘每个人特长和潜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倡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医学生还应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完成医疗工作学习的同时,医学生还应掌握最新医疗前沿发展动态,丰富自己的信息资源库,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提供理论基础。鼓励医学生参加“挑战杯”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理论在实践活动中得以运用和提升。学校教育要加强医学生的通识教育,完善医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医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有助于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发展的实践精神,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4.明确的成就导向是医学生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成就导向是指为自己及所管理的组织设立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的动机与愿望。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当个人希望出色地完成工作,并愿意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种人在工作中有强烈地表现欲,不断地为自己设立更高的标准,追求事业上的进步。技术精湛、医德高尚是医学生职业自我发展追求的终极目标,高校要教育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医疗服务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起来,指导医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认知、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个人的人生理想与社会的价值需要相统一。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