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3 09:15:37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篇(1)

关键词: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能力

201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此《规定》的颁布施行,强化了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制度建设,规范了经济责任审计行为,凸显了经济责任审计在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完善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经济责任审计特点

(一)受上委托,成人之事

经济责任审计区别于其它类型审计最明显的特点,它既不同于列入审计计划的审计项目,又有别于上级或主管部门临时交办的审计事项,必须是在得到委托部门或者单位提出委托审计的书面指令和申请后,审计部门才予安排的一项审计工作,是一种被动而非主动的审计行为。

(二)范围严格,政策性强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对不同类别领导人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和范围均做出了清晰界定,并明确要求审计机关应当根据审计查证或者认定的事实,依照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以及责任制考核目标和行业标准等,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

(三)突出管理,内控为主

审计方法上,经济责任审计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的最大区别在于要更多地从管理方面入手,通过对被审计人员职权范围规定、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认真分析,结合财务收支审计的经验,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进而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依法监督,重在评价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目的就是要通过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科学发展,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则是审计部门履行监督职能的重要体现,着重评价人的因素对于相关经济活动的影响,不但事关被审计人员的利益,而且关系到部门、单位利益和党的干部政策,可以说审计评价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一)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素养

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是做好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都对审计工作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从经济责任审计受人之托、成人之事的特点可以看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责任重大,政治性强,影响深远,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站在为党的事业负责的高度,正确看待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确保党的各项事业健康稳步推进的必要措施,是监督经济活动和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重要手段,是督促推动管理工作走向科学高效的关键环节,是深化服务意识、履行服务职能的具体表现。同时,审计人员还要有高度的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清醒认识做好审计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重要性,坚持做到不存私心,不徇私情,不拿原则作交易,不扰所影响,不被人际关系所左右,正确行使审计职权,严格审计执法,切实履行审计保密义务,努力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在思想上筑起一道抵御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侵蚀的坚固防线,顶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管得住“小节”。

(二)具备过硬的业务技能与强烈的团队意识

结合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严格、政策性强的特点,在政策把握上,要求审计人员对法规制度要熟。法规制度是审计人员判断审计项目是非曲直的一把尺子,依法审计是审计人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特殊,涉事敏感,政治性强,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系统掌握审计、财会业务知识,精通与之有关的法律、法规,具涫炝吩擞米ㄒ导际醯幕本技能,熟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了解本行业、本单位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具有较开阔的管理思路,善于从宏观着眼,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发现经济运行中苗头性、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对审计事项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经得起法规制度和历史的检验。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还要充分认识到树立团队精神的重要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任务重,情况复杂,时间紧迫,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团队意识,依靠集体智慧,分工协作、积极主动去完成。

(三)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娴熟的协调能力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篇(2)

所谓国家治理是指国家的执政者及其国家机关(包括行政、立法和司法等机关)为了实现社会发展目标,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体制设置,协同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社会一起,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推动经济和社会其他领域发展的过程。依照刘家义审计长的观点其本质是通过配置和运行国家权力,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控制、管理和服务,达到维护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利益,保障人民权益,维持社会稳定,实现科学发展。而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因担任职务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所承担的职责、义务情况进行审计。其本质是审计机关代表国家对领导干部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的过程。

从本质上讲,国家治理与经济责任审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国家治理决定经济责任审计,国家治理的性质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性质。有什么样的国家治理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责任审计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开展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积极的反作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方位的现代化。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及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他们在依法执政、促进科学发展、加强廉洁自律方面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以反腐的“高压线”倒逼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深化改革,完善的制度,促进中央与地方、中央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统一,从而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治理能力的提升。

自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推行以来,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也暴露出问题难揭露、先离后审难监督、人少任务重等诸多问题。

目前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全国还没有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准则或正式的实务操作文本。虽然中央和部分省市对经济责任审计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出台了一些关于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试行或意见,如《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司经济责任审计指南(2012年征求意见稿)》、《江西省审计厅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操作规程》、《湖北省党政领导干部、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等,但大多侧重于宏观性的描述,很少有采用定量指标为审计人员提供统一规范的审计操作指引。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对于不同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审什么、怎么审、评什么、怎么评”缺乏明确规定。加上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人”的审计,往往涉及政策执行、财务管理、经济决算、绩效考核、推动科学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把握,对审计人员来说“审什么、怎么审”是个挑战。就算审计发现了问题,审计人员也需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职业判断区分责任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但是以主观的思维要做出客观的评价谈何容易。无论是从定性方面还是从定责方面来讲,不同审计人员可能会做出相差甚远的审计评价,审计质量和审计公信力不免受到影响。

虽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就了《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协调做出了明确规定,但从目前各地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和经济责任审计机构的情况来讲还是不够乐观。不少地方并没有按照要求建立相关组织机构,即使有的地方已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中心但级别也不高。如某县级审计局虽然也成立了经济责任审计中心,但为股级事业单位,而审计人员所面临的大多为乡科级领导干部,在行政级别上让审计人员对部分问题的揭露未免有心无力。再者被审领导干部多数为提拔重用的人,是上级领导的“红人”,限于审计人财物归地方管理,审计独立性很难得到保障。

作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按照中央两办《规定》应该是先审后离,但现实并非如此。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和审计成果利用在有的地方存在“两张皮”现象。干部调动晋升调整,人事变动在先,经济责任审计在后。很多领导干部已经交换到位,组织部门才下达审计委托书,委托审计局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成了“马后炮”,作用很有限。就是退休退职人员,也大多退休离职在先,经济责任审计在后,很少是先审后离;另一方面审计机关在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后依照有关法律法

规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和单位违反国家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做出了处理处罚的决定,但在干部先离后审计的情况下接任领导往往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前任领导的审计,不愿接受对单位的处理处罚,造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未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社会各界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关切,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了《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不仅包括党政一把手,也包括党政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不仅包括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还包括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也要求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对经济责任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基层人少任务重的矛盾尤为突出。一方面,目前许多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大多“半路出家”,许多审计人员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审计培训,更不要说经济责任审计教育了。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其要求知识的全面性,从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人数往往与不断增加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不相匹配。而且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换届年,往往一次委托就有十多二十个项目,且时间要求紧迫,审计人员可能被要求一两天就要拿出审计结果报告,即使是投入全局的力量都很难应对,更无需说仅经济责任审计科室的力量了;另一方面各地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有些地方不光要承担具体的审计业务,还要承担有些不该审计承担的事项,比如工程询价、招标评标、工程财务预算等,这样一来既当了“裁判员”又当了“运动员”。这样既不合规定又加重了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的负担。此外,有的地方经济责任审计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主业”之外可能还强加了许多“副业”,比如招商引资、征地拆迁等任务,造成经济责任审计有心无力。

从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的现状来,如何从国家治理的层面来进行高位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而达到国家治理的目的,我认为目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尽快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经济责任审计规范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经济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特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由于缺乏正式、统一、规范的操作指南,在涉及主观判断的工作中,不同的审计人员在不同的专业背景下可能会得出不一样的审计结论,难以充分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从而蕴藏着较高的审计风险。因此,应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尽快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准则体系,以此来指导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保障审计质量,以切实控制审计风险。一方面国家应从全局着眼尽快制定适用于全社会、分类型、分层级的经济责任审计准则和操作指引,从总体上和具体审计类型上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原则、组织协调、审计内容、审计实施、审计评价与结果运用等方面予以规范;另一方面各级审计机关再根据准则和实务操作指引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出操作性强、适合本地区的经济责任审计具体操作手册,以便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在统一规范准则和实务指南下进一步突出审计重点,提升审计质量。此外还应健全审计结果运用和公示制度。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作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并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二)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

面对新形势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势在必行,这也符合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当前我国法律法规对经济责任审计机构的机构性质、行政级别和编制情况等并没有做出具体明确的说明,在一些地方经济责任审计机构都没有设立,更不要说是高配。试想一个股级事业单位,如何去监督一个科级行政事业单位?在地方这样的审计困境不在少数。只有不断加强对各地经济责任审计机构的改革,探索对地方经济责任审计机构人财物的统一管理,从外至内保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敢审”、“审不动”、“处不来”的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审计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的功效。

(三)切实改变“先离后审”的局面

尽管两办暂行规定和相应制订的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了“先审后离”原则,实际操作中,由于干部人事工作有其特殊规律,审计机关的力量又有限,造成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是“先离后审、先升后审”,或者是“边离边审”。有的情况甚至是上午组织人事部门下的委托书,下午就得拿出审计报告,这样的审计报告的质量可想而知。这不仅使离任审计的目的和有效性难以充分体现和发挥,而且很容易使干部职工认为离任审计工作只不过是程序上的需要,是在“走过场”,不能从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因而不是积极主动地配合离任审计工作而是敬而远之,甚至有意回避,这样一来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离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审计风险。再加上原来的干部已经离任,新接手的领导为上任领导所犯的错“买单”显得不合时宜。致使许多应该处理的问题,都最终无法得到落实,削弱了审计监督的效果,造成“审与不审一个样”的思维错觉,不得不让人警醒。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先离后审”的这种格局,让犯错者知痛楚,品恶果。用审计的红线,圈住权力的边界,进而推动领导干部将眼光聚焦到不断提高自身依法办事的能力上来。

(四)充实力量聚焦主业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篇(3)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理念

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不断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理念,以此来指导工作和实践,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我们认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责任审计理念,主要体现在四种意识的强化上:一是大局意识。要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置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局中来思考和谋划;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根本目标;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找准审计定位,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思路,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二是发展意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质就是要促进发展、保障发展、服务发展。要着重在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思路推动发展上出好主意、在用科学发展观的标准和要求检验发展上当好参谋、在运用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举措和提升发展水平上当好助手。三是服务意识。经济责任审计要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努力实现由审计具体经济责任人(领导干部)向善于谋全局、当高参转变;由满足于做好眼前审计项目工作向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积极做好超前服务转变,不断拓展经济责任审计服务层面,提高服务水平。四是创新意识。经济责任审计本身就是审计工作创新的结果。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也依赖于进一步的创新。要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创新,不断破解工作难题;要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创新、业务创新、管理创新上下功夫,有新作为;要实现由单一的财政财务收支为主的传统型经济责任审计向以财政财务收支和绩效评价相结合为基础的具有现代审计特征的经济责任审计逐步转型,积极探索科学发展观执政治国环境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新路子和新方法。

二、改进业务管理,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水平

一要改进审计计划管理。我们对市、县两级2006年、2007年经济责任计划管理方式进行了调查,发现11个设区市只有宜春是每年年初由市委、市政府下达审计指令,确定审计项目计划。99个县(市、区)中由党委、政府下达审计指令或由组织部门一次性长期委托、审计机关自行安排的只有13个县(市、区),由审计机关与有关部门协商确定的只有6个,其余80%都是临时委托的,很多是大批量集中委托,这必然造成审计走过场。所以要建立以审计计划管理为龙头的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业务管理体系,否则审计风险无法防范,审计质量无法确保。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由无计划逐步到有计划。这需要审计机关加强与有关部门事先的沟通、协调,争取在排定审计机关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能先确定一部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数量;第二步是由临时计划到长期计划。这主要依靠增加党委、政府下达审计指令项目的数量,或者有关部门增加一次性长期委托项目的数量;第三步是由被动计划到主动计划。这主要依靠大力推行任中审计,压缩审计时段,均衡审计工作量,实现监督关口前移。改进计划管理,还必须改进审计对象的管理。在审计对象的选择上,也要坚持抓重点的原则。可以尝试学习广东的审计对象分类管理办法,在审计制度广泛覆盖的前提下,按照领导干部所在岗位重要性程度、履行经济责任大小、掌管使用财政性资金和国有资产数量多少等适度分类,从而确定重点审计对象和一般性审计对象区别对待,在工作重心上有所侧重。

二要深化审计内容。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财政财务收支人格化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上,更要重点关注领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具体行使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政策执行权和监督权的情况,引导和促进领导干部更好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深化审计内容,着重关注领导干部履行职责中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如就业、社会保障、房地产开发、城镇拆迁补偿、企业改制、教育收费等;要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深化审计内容,着重关注影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问题。如土地转让、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要围绕“五个统筹”的根本方法深化审计内容,着重关注领导干部在把握全局、搞好统筹兼顾上的理解力、执行力和操作力问题。当然,深化审计内容并不要求每个审计项目、每次审计都面面俱到,任何时候都要根据现实的审计力量和工作要求,做到突出重点,确保审计质量。

三要改进审计方法。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在审计方法上有很多相通之处,但也有很多独特之处,而且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方法也必须不断创新和改进。要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财政决算审计、行政事业审计、投资审计、企业审计等其他专业审计相结合,做到在做其他专业审计时,带着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路,为以后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积累经验,打好基础,同时要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广泛运用其他专业审计的成果,争取做到事半功倍;要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广泛运用专项审计调查的方法,适度简化审计程序,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要充分发挥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的特殊作用,化解工作阻力,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要提升审计技术,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广泛引入计算机开展辅助审计,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技术含量。

四要改进审计评价。经济责任审计难就难在审计评价上。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审计机关目前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上主要存在四大问题:一是规避责任;二是责任不清;三是责任笼统;四是表述不准。究其根源,主要在于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下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没有明确、系统的考核指标和指标体系。但是这种情况正在得以逐步改变。中组部下发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去年我省率先在全国出台了注重实绩、本质、民意和操作性的考核市县政府的“六大考评体系”,该考评体系由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社会稳定、民生工程、政务环境六方面50多个具体指标组成,从而使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这其中,有很多指标可供经济责任审计作评价借鉴之用。要通过不断改进审计评价指标设置,逐步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客观、公正地分析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促进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五要控制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要特别重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控制问题,逐步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切实防范审计风险。我们认为,当前仍然要坚持能审什么审什么、审计什么评价什么的原则,不能无限度地放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外延。要研究怎样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控制办法,因为经济责任审计有很多的特殊性,在法理依据和审计程序、内容、方法、要求、报告等方面与其他专业审计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就其广度而言,已经涵盖了其他专业审计,所以切忌照搬照套其他专业审计中使用的质量控制“一百条”规定。当然,其他专业审计中已经实践并且证明是成熟有效的控制环节、控制点等,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中还是可以借鉴、参考的。

三、抓好整改督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

干部监督管理主管部门在考核评价、提拔任用干部时,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重要参考依据,仅仅是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要高度重视被审计单位纠正、整改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审计结果反馈和整改督查工作机制,有效督促、检查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整改,切实纠正存在的问题;要在审计中始终坚持对领导干部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正确履行经济责任进行指导、帮助、教育;要对审计资料进行深入、全面挖掘,注意进行综合分析,在向委托部门提交审计结果报告之外,多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有真实情况、有原因分析、有改进对策的审计建议和信息;要逐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透明度,尝试进行审计公告,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的结合。

四、整合审计力量资源,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篇(4)

关键词:国有企业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国有企业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经济责任划分不明确,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不足和审计评价不客观等现象。针对上述情况,审计人员需要合理地进行审计管理,明确各自的责任,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1.是加强国有企业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对其管辖范围内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推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管理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防控重大经济风险等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的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具有从事经济工作所必需的素质和决策水平,也能客观评价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其经济职责,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财经法纪等。这能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正确选拔任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2.是促进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一项重要措施当前,国有企业经常发生的弄虚作假、国有资产流失、损失浪费严重及贪污受贿等问题,与企业的少数领导干部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和正确行使权力有关,这也说明国有企业对领导干部管理不严,监督不力,没能制定有效的管理监督体制。通过实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监督,严肃查处那些无视国家法律法规、违法犯罪的领导干部,增强领导干部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从而推动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发展。

(二)经济责任界定在确定经济责任之前,需要注意的是明确责任的界定。其中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就是自身的义务内容,在审计阶段发现问题之后,结合权责对等的原则实施,按照领导人的自身权利和内容等明确其承担的具体的经济责任。一是董事长和总经理等主要领导人员的责任界定,结合权责统一的原则,需要明确各自的经济责任,主要是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二是区分好经济责任的主体,明确各类责任需要谁承担,还需明确是属于个人责任还是集体责任等,掌握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的内容,结合岗位职责,具体量化某一领导人的经济责任。

(三)责任界定的原则1.客观公正性原则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的是按照客观规定的基本要求实施,实事求是地完成审计活动,在具体操作中,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在审计过程中,应当秉承客观公正的原则,以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等作为依据。各项内容需要真实可靠,及时记录下对应的金额和数据等,在审计评价的过程中,客观公正的反映出经济责任审计的注意事项。在操作中,通过对各类指标的合理应用后进行评价,主要是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等。在后期审计管理中,弱化由于主观因素导致的审计评价不合理现象。审计评价时,应贯彻落实关于“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要求,鼓励领导干部积极进行探索创新,支持领导干部担当作为。2.重要性原则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应熟悉审计内容,合理安排审计时间,减少人员和时间闲置。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相关审计人员不可能对被审计单位的所有经济业务或者被审计人员的所有职责行为进行审计,所以需要由以往的详细审计逐渐转变为以抽样审计为主。在抽样检查的过程中,按照重要性的原则进行,不能随机进行抽样,在后期审计的过程中,突出经济业务的内容和要求,有所侧重地进行审计。3.及时性原则在审计管理中按照审计实施的时间进行划分,主要包括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等。在整个过程中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在整体的审计管理中,实施的是离任审计形式,在整个工作中,要求上层领导、战略制定者及决策者等以长期发展战略作为基础,按照及时性原则实施。在具体工作中,了解经济责任的内容和要求,明确经济责任基本原则,依据战略决策和实际要求等,如果出现审计错误的现象,短期内不能及时发现,因此需要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采取责任同步审计和评价。

二、国有企业主要领导人员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国有企业的审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实施中必须注意的是明确审计管理的基本要求和任务,在后期操作中对成因进行分析。

(一)客观因素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本身缺少明确的体系和标准,在整个管理过程中需要结合所处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等调整企业的经济活动。在后期审计中需要按照当前的经济环境对拟选择的审计方式进行调整,否则将很难获得理想的审计证据,进而无法编制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审计报告。另外在后期的审计管理中,因企业各部门对审计人员的支持配合度了解得比较少,因此也增加了审计风险。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比较关键,涉及到的领域也比较多,但是由此带来的问题也随之增多。在企业发展中,具备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功能,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每一阶段的审计重点又不同,因此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审计人员在各项工作中,由于不能及时获得相关证据,因此会做出不合理的审计评价。

(二)主观因素经济责任审计要求比较多,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必须及时掌握对应的问题,当前多数审计人员均为财会专业人员,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而且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比较晚,在审计过程中,很难对风险进行准确预测,从而影响到审计工作的质量。此外也有部分审计人员缺少职业道德、无视职业操守,甚至触碰到法律界限,从而直接导致审计风险。

三、国有企业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对策

(一)完善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完善的审计形式有突出的作用,相关领导应积极应对审计评价工作,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现有的审计形式,保持评价体系审计的合理性,在实施审计评价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按照被审单位的要求,把握审计事项的各项指标,在具体工作中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等融合在一起进行考察,结合领导干部所履行的自身经济责任和权责情况等,开展后续审计工作。在审计阶段,保持审计评价的谨慎和完整。在后期审计管理中,坚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在持续工作中,保证措辞得当,给出的评价需要中肯客观。在审计过程中,涉及到企业的业绩情况,在操作中需要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指标考察的过程中,注重指标的数量,在评价体系构建中,保持高度警惕,选择的指标需要反映出经济发展情况,还应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诉求相适应,另外还应突出直接性经济责任指标。

(二)科学应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方式对国有企业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应科学有效地开展各项评价方式,具体上来说,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等结合在一起,在实施中从企业获得科学数据上来看,审计人员需要从企业中获得科学和准确的数据信息,将所得的数据和企业经济发展等进行对比,通过各种信息反映出企业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此外审计人员还需要结合定性评价的方式,对审计结果进行评价。在后期审计管理中,将定量评价指标作为辅助的分析指标,融入定性分析方式,可以提升审计评价的公正性和合理性,确保得出的审计评价客观、公正。

(三)制定详细的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方案在科学的管控阶段,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十分重要,审计评价的实施方案分为不同的环节,在各个环节需要了解具体的分类和内容,审计人员依据被审计单位的管理需求,将经济责任划分为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管理、分配和使用等方面,此外在对国有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也要明确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以保证所得出的结果是客观和公正的。审计人员应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对其局部所涉及到的审计问题予以披露,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减少审计风险。

(四)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审计工作本身是独立的,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信任和关注,在实施中,必须坚持客观和公正。审计人员需要保持独立性,不受单位、人员的干扰和影响。在平时工作中,应定期对审计成员进行职业培训,以提高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在审计管理中,审计人员掌握主线内容,突出审计的重点,在审计中结合资本运营的主线要求,围绕会计信息质量和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情况实施审计,提升审计准确性。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篇(5)

关键词:领导干部 经济责任 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76-02

开展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有效手段。党的十七大从“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提出“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使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真正发挥好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关键要科学确定审计内容,遵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律,树立正确的审计理念,才能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涵义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依法对负有经济责任的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经济管理职责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监督。它包括以下涵义:一是审计对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是负有领导责任的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它给定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的范围是掌握经济权力、负有经济责任的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包括单位领导干部、部门领导干部和负责专项经济工作的领导干部。二是审计内容。按照中办、国办1999年5月下发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以下简称两个暂行规定)要求,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是指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部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领导干部对此应负的责任。由于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类型复杂,管理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每个领导干部职责权限不同,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不可能按照同一内容进行。但就一般意义而言,经济责任审计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内容:一是领导干部经济决策情况,即对领导干部的决策管理、决策程序、决策效果进行审计监督,评价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二是领导干部内部管理情况,评价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三是领导干部执行国家政策情况。首先是宏观政策,包括不同时期国家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其次是财经法纪,包括约束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各种财经法规;最后是廉政规定,包括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为保证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而制定的各种制度规定和纪律。

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审计监督在新形势下不断发展和拓宽的新领域,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产生具有独特性质的审计方式,同其他审计工作相比,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审计主体具有多元性。一般的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审计部门根据年初的审计计划安排就可以直接进行独立审计。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则需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审计部门、财政部门、人事部门等多个部门的配合和协同才能完成,而不是由审计部门自行安排独立完成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年度计划由审计部门同有关部门协商提出,经单位分管审计工作的领导审查,报党委批准后实施;组织实施审计工作的审计组由审计、组织、干部、纪检、财政等有关部门的人员联合组成,审计组组长由单位党委确定。可见,经济责任审计是以审计部门为主体,多部门联合参与的一种审计。

2.审计对象具有特殊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通过审计单位和部门的经费使用和事业建设成效、经费物资管理情况、执行财经纪律和廉政建设情况,正确划分领导干部任期的经济责任,客观公正地评价任期的政绩,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领导干部。而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是单位或部门,这些审计都是对事不对人,唯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人的审计,准确地说,它是由查事到查人,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监督。这是完全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一般审计最显著的特点。

3.审计内容具有多样性。在审计实践中,由于各个政府部门承担的公共职责不同,实现的目标各异,承担不同职责的政府部门所应履行的经济职责应有所区别。但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审计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一是所在部门职能履行和效果方面的情况;二是部门财政性资金管理使用方面的情况;三是重大经济决策及政府投资方面的情况;四是执行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方面的情况;五是单位或部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情况;六是个人廉政方面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涵盖了财务收支审计、财经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包括合规合法性责任和效益性责任两个方面,合规合法性责任是财务审计的内容,效益性责任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因而,在审计内容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体现出综合性的特点。

4.审计时间具有时限性。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是被审计的内容具有时效性,二是审计的方式具有时效性。被审计内容的时效性,是指经济责任审计所审计的内容必须是被审计人任职期间所发生的经济事项及其有关资料,与此期间无关的事项与资料既不是审查内容,更不是评价的内容。审计方式的时效性,是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应坚持先审后离的原则,特殊情况应通过报批,先离后审,否则会降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也会影响审计的权威性。正因为领导干部、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要作为组织人事部门或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机关进行提拔、调任、免职、辞职、解聘、退休等提出审查处理意见时的参考依据,所以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审计报告,因此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5.审计风险具有易发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范围广、审查的时限跨度大,需要查阅多个单位多年的会计资料,容易造成遗漏,而且有的资料因时间过长,导致许多重要的经济活动情况无法实现追踪了解。同时,区分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是属于直接责任还是间接责任,领导责任还是执行责任,个人责任还是集体责任,这也有一定的难度。审计牵涉的关系复杂,审计人员难以彻底摆脱干扰。同时受审计技术条件的限制,审计报告一旦不准确,使得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理念

审计的基本理念,是指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指导审计实践的一般性原则,也是贯彻落实经济责任审计“坚持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权力责任对等、任期审期一致,评价客观公正、程序严密规范”原则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为了达到既定的审计目标,审计主体必须具有基本的理念,遵循正确的审计原则,才能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

1.依法施审的理念。依法施审是经济责任审计主体必须具有的理念。具有强制性,权威性、规范性的政策和法规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审计部门必须按照政策法规组织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体来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形式、程序、范围、对象、调查、处理等必须以法规为准绳,按规范操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审计工作必须在党委领导下,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进行工作。审计部门作为办事机构,负责这项审计的组织协调和具体实施,同时要及时获取党委的重视和有力支持,增强审计制度的权威性、有效性。

2.实事求是的理念。实事求是是对经济责任审计主体的最基本要求,是审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审计是经济活动责任人以外的,具有超然独立地位的审计部门实施的综合性、高层次的监督活动,审计部门不直接实施相关经济活动,唯一目的是保护国家和全体人民的经济利益,这就要求审计主体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深入实际,全面调查,认真研究,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严格按审计程序办事,做到审计证据确凿充分,事实清楚准确;客观分析评价领导干部的功过是非。提出的审计报告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规为准绳,研究分析审计事项和处理违规的人和事。要分清问题的性质和原因,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制度作出客观公正的处理。以确保审计制度的严肃性,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和威慑力。

3.准确可靠的理念。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与经济权力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对应关系,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严格区分前任与现任、直接和间接等责任界限。无论是功劳还是缺点,应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该记在谁的账上就记在谁的账上,凡领导干部直接决策的要明确由其承担责任,相反则应予以解脱。

4.公正评价的理念。公正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主体必须遵循的鉴定理念。对领导干部业绩的审计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必须以公正评价为基本要求。具体做到:一是注重客观条件对主观动因的影响程度。要具体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对主观动因的影响,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说明。二是注重客观可能对主观因素的制约程度。三是注重客观效果对主观动机的反映程度。作为领导干部改革创新是应尽的责任,但改革创新会有一定的风险,往往成功与失败并存,这就是客观效果对主观动机的反映。

5.“帮促示戒”的理念。“帮促示戒”的理念,是经济责任审计主体应把握的指导性要求。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既要客观地、历史地、发展地分析和研究问题、处理问题,又要坚持“帮促示戒”的要求,将促进单位和部门经济、管理水平、提高事业建设效果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帮”,即通过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改进和深化管理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完善健全有效措施,规范行政与经济管理;“促”,即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过程和结果,产生促动力;“示”,即通过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明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经济管理重要性和严格依法理财必要性的认识。“戒”,即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发现和揭露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严厉惩处各种职务犯罪产生的威慑力,使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免疫力,经得住权力和金钱的考验。

参考文献:

1.李树廷.经济责任审计的回顾与思考.中国审计,2009(10)

2.李树廷.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中国审计,2009(11)

3.吴从勇.构建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中国审计,2009(6)

4.徐守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方法.中国审计,2009(19)

5.迟嫱.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中国审计,2009(8)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篇(6)

一、建立领导干部相关动态数据库,做好基础工作。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与当地组织部门进行协商,请求其为审计部门适时提供纳入审计范围的各级领导干部信息。包括现任职单位、起始时限、职务等相关信息。在得到以上信息后。审计部门可以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电子数据库,这样对哪些领导干部和单位已审、哪些多年未审,就能做到一目了然。二是审计部门可以对近年来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和其他审计项目进行整理,建立起电子档案,做到心中有数,并将两类电子数据库有机结合,为项目计划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二、对审计对象进行分类。做到管理有序、突出重点。为了科学安排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满足对领导干部监督的需要,审计机关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管理权限及其工作性质、经’济活动规模、掌握财政资金量大小等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可将地市级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分为六大类:第一类为掌握各县(市、区)经济决策权、经济执行权和承担当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县(市、区)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派出机构;第二类为重要经济主管部门,经济活动总量较大、掌握财政资金较多、下属单位较多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第三类为规模较大、资金总量较大的院校、医疗等事业单位;第四类为授权经营的资产经营公司、大企业集团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第五类为党委、人大政协、群众团体:属下无独立经济组织或资金总量和规模较小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未改制企业等;第六类为市管县属单位正职领导干部的所在单位和各县(市、区)审计机关。通过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采用不同的审计频率,对不同岗位的领导实行一届审两次或离任审一次等。按照党政部门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对资金运作总量大、下属单位较多,且转移支付资金量大的重要党政部门领导干部,以预算执行审计加经济责任审计为主,关注全部政府性资金;对资金运作总量一般、有一定的专项资金、也有一定下属单位的党政部门领导干部则以财务收支审计加经济责任审计。对一些单位较小、财政资金主要用于人头经费和日常运转的部门、单位领导,以财务收支审计代替经济责任审计;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对一些管理比较规范、资金量小的单位领导,以离任交接制度代替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不同类别的审计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做到既全面审计,又突出重点,讲求效率,充分利用审计成果。

三、与各成员单位沟通,做到争取主动、协商一致。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为干部任免提供依据,这就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只是一家部门的事,因此要想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计划,审计部门必须改变过去经济责任审计是委托审计,不好作计划、不能作计划的观点和被动等任务上门的做法,把制定计划作为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每年年初制定年度计划时,主动与组织、纪检等成员单位多进行一些沟通。了解年度内这些部门在干部监督和管理方面的重点及要求和干部调整动向,向他们说明年度内审计力量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然后将计划初稿分别送有关部门,或者召开经济责任审计联系会议,听取有关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的意见,最后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形成正式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并以领导小组的名义下发执行。

四、科学安排审计项目计划。做到综合平衡、长短结合。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同时审计部门任务量的来源很多,既有上级指令性任务和授权任务,又有地方政府交办的任务,还有部门之间的委托任务和协调任务。因此在制定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各个审计期间任务量和审计资源的均衡配置,做到统筹兼顾,长短结合,年度计划与长期计划均衡。把当年计划与前几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及未来几年审计工作规划一起统筹考虑,采用滚动式计划法,确定当年计划。既保证能对审计范围内的审计时象在一定的时间内轮审一遍,又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任务不至于集中在某一年度,确保审计资源的高效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篇(7)

联系到正在从事的已经走过二十多个年头的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权限,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高度重视,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的重要内容,考核评价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方式。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通知,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规定》的贯彻执行工作,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措施。该《规定》的施行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制度建设、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完善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落实和运用好“免疫系统论”观点,需进行较多的思考,尤其是在理念、目标、内容、管理措施方法上都要进行较多的创新,力争在科学发展观和“免疫系统论”的指引下,实现经济责任审计新的更大的发展。

一、在理念目标上实现向科学发展观转变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领导干部,目标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价,促使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明确了领导干部经济履行责任的新标准,赋予了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新内涵。

要破除狭隘的被动的经济责任审计观,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树立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观。通过有效的审计监督,避免和克服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发展质量、效益,忽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发展、忽视民生改善;片面追求眼前效益而忽视长远效益;片面追求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现象,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要掌握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把统筹推进领导干部管理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在促进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加快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科学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着力于审计项目向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积极做好超前服务转变。把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为评判标准,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正确的政绩观。着重在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思路推动发展上出好主意,在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标准和要求检验发展上当好参谋,在运用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举措和提升发展水平上当好助手,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服务水平。

二、在方式上实现由离任向任中审计转变

经济责任审计要关注执行政策,重视执行政策,执行政策的水平,体现领导干部的水平。因此,应着眼于执行政策的绩效评价为重点,创新审计方式,促使领导干部创造良好的绩效。

一是扩大任中审计,与行业审计相结合。前移审计监督关口,扩大任中审计范围,对领导干部任中履行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问题督促在任期内整改到位;对后期履行经济责任的规划作出客观评价,指导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创造更好的绩效。坚持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把任中审计的内容作为离任审计的重点,增强针对性、连贯性和有效性,全面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减少离任审计的工作量,缩短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果。行业性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宏观经济分析的有效方式,是科学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能力的重要依据。加大审计组织力度,突出选择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统一审计方案、质量和时间要求,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完成对一个行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全方位掌握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运行情况。充分运用行业审计成果,站在政府宏观管理的高度,分析挖掘有价值、深层次的信息,使审计报告既真实客观地反映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绩效,又为服务宏观决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推行绩效审计,与延伸审计相结合。跳出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框子,加强对经济活动效益、效果和效率的审计,深刻揭露体制性、机制性和制度性的问题。在权力制约和监督方面,重点揭露由于行政权力失控或不作为、乱作为造成的公共资源配置不当、管理不善、利用率低下、“政绩工程”等问题现象,促进问责机制的建立;在行政效能方面,重点披露由于体制不顺、职责不清造成的行政成本高、资源浪费大、行政效率低的问题;在科学发展方面,分析评价由于体制缺陷、管理缺失导致的影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通过绩效审计,着力探索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通过查账与延伸调查相结合、集中审计和多方面延伸审计相结合,扩大审计范围,深入分析某个单位、行业管理水平和内控制度的运行情况,系统评价领导干部在某个单位、行业的履职绩效情况。

三、在内容上实现由财务收支向科学履职转变

经济活动贯穿于执政活动的方方面面,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必须突破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着眼履行经济责任活动内容,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强对领导干部经济决策、经济管理、经济发展、廉政情况的审计监督。

一是加强科学履职审计。目前,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责任审计,已不能够满足我党选拔任用干部、实现科学执政和长期执政的要求,必须向以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能力为主要内容转变。重点要关注三个方面:其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重点审计执行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关注民生等政策情况;其二是实施经济决策情况,重点审计有无违反决策程序,随意决策,只关注当前政绩,不重视长期效益和社会效果,给国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的问题;其三是履行行政职责情况,重点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人财物管理、机关行政效能发挥等问题。通过开展科学履职审计,促使领导干部认真贯彻落实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履行经济管理职责。

二是加强依法履责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既包括对“单位”的审计,也包括对“人”的审计,而对“人”的监督是其核心内容和实质所在。过去往往只重视对“单位”的审计,放松对“人”的审计,形成“单位有责人无责”、“对事不对人”的怪圈。因此,应突出经济责任的主体,加强对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职责的审计,对领导干部的违法责任依法追究,做到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四、在管理上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要从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的实际出发,制定出既符合审计力量现状又不影响审计任务完成的方案,科学制定审计任务。

一是注重科学立项。充分发挥经济责任联席工作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组织部门的沟通联系,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按照领导干部所在岗位重要性程度、履行经济责任大小、掌管使用财政性资金和国有资产数量多少等适度分类,确定重点审计对象和一般性审计对象,科学地进行立项。并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事项统筹安排,避免重复审计,提高审计立项的科学性。

二是完善评价办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上,除了具有公定力和公信力的标准,如法律、法规、国家政策方针、职业要求、行业标准等具有普遍适用性或一定程度上的普遍适用性的评价标准外,认真落实中组部下发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逐步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都有特定标准或要求,评价标准不可能一致和统一,恰当选择符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情况的评价标准。如对地方政府负责人的经济责任评价应当包括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及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及增长、资源消耗与安全生产、城镇就业、社会保障、城乡文化生活、耕地等资源保护、科技投入与创新等在内的多项指标。

三是实行资源信息化管理。建立经济责任审计信息数据库,把所有的审计对象数据纳入计算机信息库,形成上下互通、资源共享、使用高效的经济责任信息化网络体系,加强审计资料的积累工作,形成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化管理的长效机制。探索和应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

五、在效应上实现向注重运用转变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具有极大促进作用。要转变轻运用、运用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加强审计结果的分析和运用,有效发挥经济责任的审计效应。

一是加强审计结果分析,督促整改,进行责任追究。对审计中发现的一些屡查屡犯及一些共性、普遍性问题,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提炼,从完善制度机制角度提出审计建议,建立健全预防、惩处、警示和教育等方面的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干部从政行为,促使干部能自觉地监督自己和接受监督,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真正起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规范一批”的良好效果。针对审计决定执行不力,审计整改不彻底的状况,研究制定相应措施,督促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整改,切实纠正存在的问题。

二是注重审计结果运用,实行责任追究。定期归纳总结审计结果,形成综合报告,向当地党委、政府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目的不是惩罚干部,而是要教育干部、引导干部、保护干部。之所以有些问题前审后犯、屡审屡犯,如财务管理中的漏洞,私设“小金库”的问题;部分领导干部利用职务和职权,为个人、亲属及小团体谋取不正当利益的问题等,究其根源,主要是没有从机制、制度上找出治本的办法。要实行责任追究。对审计查出问题,严格区分一般错误和违纪违法的界限,严格区分改革创新中的失误成本和违纪违法的界限,做到既严肃处理违纪违法问题,又允许和宽容改革创新中的失误,既保证审计结果的震慑力,又保护勇于改革创新、推进科学发展的积极性。逐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透明度,尝试进行审计公告,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扩大审计监督效应。把审计结果作为考核干部、使用干部、提拔干部的重要参考标准,并通过戒免谈话、问责、组织调整等措施,使审计结果对领导干部真正有所触动,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建立审计结果督察报告制度,通过相关部门反馈审计结果运用情况,进一步改进经济责任的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