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医看病的主要方法

中医看病的主要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7 15:57:33

中医看病的主要方法

中医看病的主要方法篇(1)

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医疗卫生;医疗保险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047-02

1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原因分析

随着国家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看病难看病贵的显现越来越凸显了。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从病人的方面来剖析。中国病人中没有医疗保险的人当中绝大多数是农民,约占37%正是因为这样,我觉得他们缺乏有关医疗保险的法律和法规,没有对医疗保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预见,所以一去到医院,就总觉得看病难看病贵,那些病人就被这样一个事实所吓倒,同时心理为这笔昂贵的医药费用而产生崩溃。所以像这种情况也就犹然而产生了。

其次,从国家的方面来看,不但有政策方面的原因,而且还有国家和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严格和财政投入不足的原因。政策方面,我国关于医疗立法还存在很多的缺陷,立法还很不健全,法律监测也很不完善,所以当病人在上医院看病接受治疗时只能是心理感觉价格高而无法用法律来得到根本的保障,况且,医院以及一些卫生院或诊所是属于事业单位,也是具有赢利性质的,所以患者就更加受蒙蔽了。同时,国家对医疗市场的监管不严,还没有真正的落实到每一个人,所以这就大大地主张了看病难看病贵的不良状况。至于财政投入方面,在2007年我国用于医疗救助的各级财政投入达71.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地方城乡医疗救助资金33.4亿元,比2006年的14.3亿元增长了13.3%,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资金37.8亿元,较2006年27亿元增长了40%。其中江西、上海、辽宁、浙江、江苏等地的地方各级财政城乡医疗救助资金投入超过2亿元,江西、上海和河南等地省级财政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广西、安徽、重庆等地今年财政投入比2006年增长了2倍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这还是很不足,这么大一个国家投入这么的少,不仅让我们老百姓看病难,同时也不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此外,我国医疗卫生投入只占世界的2%,但是我国的人口总数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左右,用2%的医疗费用去解决22%的人口健康问题肯定会觉得看病难,看病贵。据前几年统计部门称,中国有病而不去就诊的老百姓约占49.2%,这一数字看了的确令人吃惊啊。面对这种压力,我觉得国家和政府应该要高度的重视,不要让这种局面继续发展下去。

关于医疗保险方面,目前中国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特别的窄。从结构上看,基本医疗保险主要覆盖的还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而农民、城镇非正式就业人员、弱势群体(低收入或下岗、失业职工)还没有被保险制度所覆盖,医疗保险制度应有的公平性和优越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在有的农村,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非常的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没充分凸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经常从电机屏幕中看到农民工因工伤或意外伤害而没有钱治病,就算给农民保险,但仍还是不够充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首先是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资金来源不足。随着基层社区集体经济力量的下降向农民集资成为建立合作医疗资金的重要来源,但向农民投资的难度,重要取于农民对医疗的满意程度。但是国家对医疗事业的投入甚少。然后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不稳定。因为国家对医疗合作大多是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但是地方政府行政官员为了各自的利益,使得他们对执行政策的主动性大大降低,没有足够推动合作医疗政策的落实。此外,近期国家实行一些惠民政策而取消了合作医疗项目,这一政策与国家支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相冲突,因而加大发展国家医疗政策的难度。接着是农村卫生体制难以适应农民从享有卫生保健的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区域内部因乡村劳动力的急剧分化和大规模的非农化、职工化,农民对医疗保障的要求也不相同,这给建立统一的农村医疗保障体制,即农村保障的主体、方向、管理方法方面都构成了障碍。最后就是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不均衡,难以发挥最大的效益。一是农村的行政区域设置的卫生医疗网点业务不足。不少地方的农民基本可以做到小病不出乡,大病直接去县或乡级医院。因此县或乡的医疗布局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二是卫生机构重叠,人员臃肿,造成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此外还有卫生人员的分布非常不协调。总之这些都是产生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不足之后自然就产生病人看病难看病贵。

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有所淡化对病人看病产生了麻烦。首先医疗机构没有充分保障每一个获得基本卫生服务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次就是县域经济困难,特别是很多西部的一些县域非常贫因,所以这有可能导致公立医疗的公益性有所淡化。然后,很多不发达地区财力有限,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投资到医疗卫生及药品上去,这样一些公立医疗机构(大型医院或地市级医院)就只重视经济效益来使自己继续发展下去而忽视了社会效益,从而导致公立医疗的公益性有可能淡化。最后就是对卫生投入普遍不足,我刚在说财力有限时,与这是一回事。因为投入卫生的不足,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没有足够人力那也就没有专业人才来做先导,没有充分物力证明医疗机构没有足够的设备仪器、床位、常用药品或者急救药品等等,没有充分的财务也就说医疗机构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购买新的医药设备,药品以及吸引一些特别有名的专家,所以,对卫生投入不足。对卫生投入不足,一些医疗机构为了使自己能够得到生存和发展,那些医院的工作人员故意抬高药价和医疗费用,使得患者觉得看病越来越难,甚至出现有病不去医的现象。因此,公立医疗的公益性质有所淡化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缘由。

最后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进行分析。一提到医疗服务的经济效益,我们可以引用成本费用利润率这一概念。同时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表明每付出一元成本费用可获得多少利润,体现了经营耗费所带来的经营成果。该项指标越高,反映医院的经济效益越好。它的公式就是:成本费用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额/成本费用总额×100%,比如一家医院的就诊人数是300人,平均每人就珍的费用是400元,而医院为每个人就诊的实际成本是150元,但它提高医疗价格时说受益得就越大。再者还可以用成本效益法来阐明它的经济效益,一般来说,政府投资的项目投资要持续许多年,发生效益和成本必须加总的效益流和成本流,计算公式如下:NSB=PV(B-C),我们可以把NSB看成是经济效益,从这公式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如果它通过提高B的价格是B的数量远远超过C,那么医院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大。所以医院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比如看大处方或给病人提供不必要的检查等,这只会更加增大病人看病的负担,从而造成病人看病难看病贵。

2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途径

对于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现象,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尤为严重,但是近几年我们国家正逐步实施了一些政策来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

(1)调整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格局,使东部和西部的卫生资源以及城镇之间的更加的合理。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经费保障措施。

(2)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根据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应更大程度地承担起卫生事业建设和发展的责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收支管理,纠正片面超收倾向。关键是明确政府责任,增加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对公立医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变目前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片面创收的机制。

(3)规范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坚持教育与监管有机结合,完善监管机制,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督促医疗机构坚持合理检查,严格执行疾病诊疗规范,明确基本检查和基本用药,防止因常规药物滥用和不合理检查而增加病人负担。物价部门应加大医药价格的专项监管力度,从源头上防止乱设收费项目、重复收费、多收费现象发生,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的医药负担。

(4)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规范,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保证老百姓的用药需求。根据国家、社会、个人承受能力和安全、有效、价廉的原则,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整顿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加强药品价格监管和听证,严禁任何单位以任何名义把药品的价格太高。

(5)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和人员执业资格审核,引导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卫生机构,各级医疗机构一定要加强人员的培训,让医务工作者真正的明白群众看病的需求,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

(6)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辅助弱势群体。由政府领导,民政、红十字会等社救部门积极落实,结合社会救济体系建设,多方面筹集资金,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基金,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病人员及“三无”病人得到及时救治。同时明确指定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好的卫生医疗机构,对下岗失业人员和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员免收挂号费和诊查费、减收床位费。切实降低弱势群体的用药负担,加大投入举办惠民医院、惠民门诊、平价医院等,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使群众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医院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7)建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卫生服务体系。当前要建立医务人员定期到基层的制度,推广医疗卫生适宜技术,建立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制度,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巡回医疗制度。同时,借鉴国外做法,制定政策,要求医学毕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到乡镇卫生院工作3到5年,充实乡镇医院人才队伍,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要坚持政府主导和公益性质的原则,对社区卫生资源重新布局,积极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的卫生服务网络。

参考文献

[1]胡善联. 上海市“看病难、看病贵”成因和对策研究[J]. 卫生经济研究. 2006,2: 21-23.

[2]周子君,曹维金,申轶.北京市看病难看病贵成因分析[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7,23(1): 53-56.

[3]邱 童,顾 海. 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析及解决建议[J]. 卫生软科学. 2006, 20(6): 536-537.

[4]孙利华,黄泰康,吴春福. 用系统观点认识“看病贵”与“药价高”的关系[J].中国药房,2006,17(24):1844.

中医看病的主要方法篇(2)

人类健康是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拥有未来的基石。中医学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名言,也就是倡导养生保健,防患于未然。我们将从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饮食结构的调整、身心的自我调理等方面,探讨如何“治未病”,如何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1

“未病” 及“治未病”的含义

“未病”不是“胃病”,是未来的“未”,指的是未发生的疾病。对老百姓来说,这是个新概念,因为它跟“胃”是谐音字,没有看到字,很容易就会认为“治未病”是“治胃病”。

“未病”,就人体而言,就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中医“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原创性的中医,有 5 000 多年的文明历史。《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经典的中医理论著作,它全面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及以前中医发展的历程和实践经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距今也有 2 500 多年了。《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共 18 卷,126 篇,13 方,博大精深,具有“通贯三才,包罗万象”的多学科知识,其中包括了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等,它标志着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确立。

《黄帝内经》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医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养生预防等各方面内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是假托黄帝和他的臣子歧伯所著,前后由多位中医名家共同完成,所以中医也称为“歧黄之术”。《黄帝内经》的方法论和认知论和古希腊的医学思想其实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但是到了今天,西医已经逐渐占据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原本的传统中医逐渐萎缩,甚至西化。

《灵枢·逆顺》也提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后,“治未病”的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思想价值在于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而将能够掌握治未病思想理念、擅治未病的医生称为“上工”,也说明了中医对“治未病”的重视程度。事实上,中医药学几千年医疗保健中一直都在应用“治未病”的思维方式,为此,“治未病”成为中国传统健康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它秉承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观,个体服务的特色,实质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治未病”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天人相应、形神合一、辨证施养、平衡阴阳、精神内守、正气为本六个方面,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有以下三层含义:首先,“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其次,“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再则,“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

2

“治未病”的意义

2.1

中医“治未病”,是让人们不生病,少得病,迟得病,延年益寿的需要

我们要崇尚“治未病”的核心理念。治未病之先,防患于未然,养生防病,实现康寿;治未发之前,防微以杜渐,重视先兆,防止发病;治未盛之时,见微知著,治防重,择时而治;治未传之脏,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已病防传;治传与否,当辨虚实,妙用承制;治未效,整体调控,重在调治所不胜所胜。目的是让人不生病、少生病、迟生病,带病延年、提高生存质量。科学养生,指导人们改变陋习,提高生活质量,工作质量,学习质量,自行管理健康,把握健康,赢得健康,享受身心健康的快乐与和谐社会的幸福生活。

2.2

治未病是节约卫生资源,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需要

人们如何把握自己的健康呢?实践告诉我们,健康全靠自己。上世纪 30 年代,美籍著名公共卫生学家兰安生(Grant JB)博士的名言:“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市场预测显示,人们花 1 块钱的健康教育成本,将节约 18 块钱的医药费用。由此可见,挖掘和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以预防为主,关口前移,不仅可以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且可以节药卫生资源,为政府排忧,为百姓造福,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独特魅力,享受到中医药发展的成果,达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的。

2.3

传承中医药国粹,弘扬祖国文化,培育中医药市场的需要

当前,有人不相信我们中医,甚至有的人还提出废止中医,怀疑祖国医学,认为中医不科学,中医就是凭想象,凭经验,否定传统文化。不好好学中文,不好好过传统节日等等。中医药是我国重要的卫生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有潜力的经济资源和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在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既要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又作为从事中医药管理工作者,有责任去传承中医国粹。笔者认为,弘扬中医不是简单的医学问题,它是弘扬祖国文化的问题。我们现在说中华民族要崛起,崛起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崛起,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要有自己的文明的模式,让别人学习我们的文化,学习我们的文明的模式,那才是真正的崛起。

与此同时,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西化、弱化、边缘化,市场萎缩,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老百姓了解中医药,认知中医药,感受中医药,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独特魅力,我们有责任向社会大众传播中国传统健康文化,传播中医“治未病”的科学理念,普及、推广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知识和方法,让人们去体验它、感受它、践行它,改变陋习,让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更加贴近老百姓,服务老百姓,从中得到实惠,实实在在以健康养生治未病的效果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让更多的人相信中医中药,才能培育好、服务好中医药市场,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提升社区、农村中医药服务可及性,达到全面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平均期望寿命值”。

2.4

“治未病”既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又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作出调整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说,我们经济发展了,我们收入增加了,但是,如果我们的生活质量降低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变差,那么,科学发展观不仅经济要发展,文化也要发展,身体要搞好,生活质量也要提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让你不生病。”这是健康医学新概念。健康不仅仅是金子,健康还是节约、是和谐、是责任。人类健康是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拥有未来的基石。

长期以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污染、饮食结构的改变,学习、工作、生活的压力增大,人口的剧增,疾病谱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做出了调整,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模式转变,中医“治未病”以及构建中医“治未病”的预防保健体系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中医“治未病”注重预防和治本的特点,愈加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趋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越来越为人们所关心,社会所关注,政府所重视。

3

“治未病”的方法及应用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一位很高明的医生,姓秦名缓,字越人,又称扁鹊先生(今沧州任丘人)。扁鹊看病的本领特别大,他周游列国,看到那儿的人最需要看什么病,他就治什么病。医药、针灸、按摩他都采用,人称神医。扁鹊是名中医,在中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扁鹊说,他们兄弟三人,大哥医术最高,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二哥医术次之,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小病;自己医术最差,只能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对治未病的无知和不重视。

中医“治未病”的方法很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了两届中医“治未病”的高峰论坛会议,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四川等省市都有很多做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炎黄东方(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创新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KY3H”模式),引领中医“治未病”的新方向。

我们认为,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普及和方法的应用,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中医科学养生方法,如四时养生、十二时辰养生、心态调摄养生、饮食养生、中药养生、劳逸养生、运动养生、房事养生、针灸养生、按摩养生、气功养生、环境养生、体质养生等,指导人们改变陋习,体现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相结合,身心统一的生命整体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统一的天人合一论;告诉人们遵循中医“治未病”的客观规律,自行管理健康,把握健康,赢得健康,享受身心健康的快乐与和谐社会的幸福生活。总之,我们认为,首先,要树立一个健康的思想理念;其次,掌握正确的科学的防病治病方法;再者,改变不良习惯,主动管理健康,才能把握健康。

中医“治未病”是引领人类健康发展的新方向,体现了重视预防的思维模式。中医“治未病”,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通过精神调控,使真气从顺,从而使病(物质的、精神的)不能发生或发展。

“治未病”,就是采取相应措施,维护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治”的含义,是管理、治理的意思。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预防学,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层次,是“治未病”核心理念。“治未病”强调人们应该注重保养身体,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抵御病邪能力,达到未生病前预防疾病的发生,生病之后防止进一步发展,以及疾病痊愈以后防止复发的目的。中医“治未病”的方法运用于亚健康、常见病、多发病,特别对慢性病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养生,消除或减少精神、心理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致病因素”的影响,达到维护人体健康状态和疾病预防目的。

中医的特点:一是整体观,二是辨证论治,三是中药和非药物疗法。整体观,就是中医把人看作一个整体,把人与自然环境看作一个整体,把人的五脏六腑也看作一个和谐的整体,既讲物质,也讲精神,所以中医讲的是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整体。辨证论治,就是中医的个性化治疗,是中医辨别不同体质人的不同疾病之病机,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中药和非药物疗法,是用中药或用非药物疗法予以治疗。中药讲究药性,即四性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它的核心技术是炮制,通过修制、炒、炙、蒸、煅、烧等方法纯净药物,改变原药材的药性,引药入经,增强疗效,祛除毒副作用,减少刺激性。这是国外所没有的,他们仅会用生药,不懂得加工炮制。因此,不具备中药炮制技术。这是中国的一大发明,中国拥有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受到保护。非药物疗法,包括针灸、火罐、按摩等中医适宜技术。

“治未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6 个方面:①治未病之先,防患于未然,养生防病,实现康寿;②治未发之前,防微以杜渐,重视先兆,防止发病;③治未盛之时,见微知著,早治防重,择时而治;④治未传之脏,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已病防传;⑤治传与否,当辨虚实,妙用承制;⑥治未效,整体调控,重在调治所不胜所胜。

中医看病的主要方法篇(3)

法则一:普通疾病别去大医院

等级越高的医院,诊疗收费越贵。如果想节约开支,你必须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病情的那家医院,做到“小病在社区或基层医院,大病进三甲医院或知名医院”,这样既可省时,又可省钱。好比住店,你能在小旅店凑合一宿,又何必要去五星级酒店挥霍呢。

那么,什么样的病是小病,什么样的病是大病?医学上并没有明显的标准和界线,所以患者最好不要自己判断,应该由医生来诊断,比如发热的症状,可能是炎症,也有可能是白血病或肿瘤引起,很可能产生误诊。

如果你不相信医生给的答复,怀疑是大病,可以先去大医院做一下相关的检查,有确诊结果再回小医院治疗。

提醒

* 非普通疾病(尤其是性病)一定要去正规的省市级大医院就诊,谨慎选择去电台、电视台做广告或专栏的医院或诊所,因为那里有不少游医。

* 小医院也有好医生,别忘记先打听一下。

法则二:能看中医的就不去看西医

虽然西医在治标上比较迅速,事实上有些病西医是无法解决的,比如带状疱疹,西医的手段就是输液,但这个方法既费钱而且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而中医只需花费200多块钱就能治愈。肿瘤患者也该看中医,虽说中医无法实施手术摘除肿瘤,但中医对摘除肿瘤后患者的调养和扶正有很好的作用,而且不少中药有抗癌作用,在延长生命方面比西医药强,费用比起西医大概要低个几十倍。另外像伤筋动骨等看中医既便宜,效果还比西医好,能促使骨伤口愈合。

提醒

*一般情况下医院的药至少要比外面平价药店的药贵20%,所以如果医生开的药方能在外面买到药就尽量不要在医院里买。

* 敢于拒绝劳财无用的检查,有时候有些已经做过了的检查,事隔不久或换了个地方就医,明显知道病情没什么变化的,就别再做昂贵的检查,而且有些检查本身还有副作用。

法则三:去大医院别只找老专家

去过大医院看病的人,一定有这样的体会,中老年专家的挂号费比普通的贵上几倍,他们的桌子前还是人山人海,刚毕业的年轻医生挂号费低到极限,他们的桌子边还是无人问津。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病人的心理作用,不少病人是从很远的地方花了很长时间赶来的,他们的身体再也经不起折腾了,找中老年专家怎么样也比年轻医生可靠呀!其实,这个想法并非完全正确。的确,医学是实验学科,而经验和积累需要时间,总的看来,年长者相对于年轻医生,他们见多识广,学识、经验俱丰。但有些专家职称上去了,临床经验、学识水平不一定与之相称;有些对医学方面的新技术信息不灵。正是他们的习惯性思维和做法,会使得他们当中的某些人容易墨守成规,不能主动吸收他人的间接经验及做法。另外,在外科、骨科及眼科、显微外科等需要精细的技术手法的地方、或手术时间长需要有充沛的体力的情况下,年老者显然处于劣势,有时甚至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年轻医生都是正规院校毕业的,经过技能考核才有行医执照。对于任何医生都能够诊治的常见病、多发病,他们都能顺利解决。

提醒

* 有的老医生遇到看病的人多,会仓促看一下,而找年轻医生,他们会告诉你许多关于疾病方面的知识。

*一些专家号还不是每天都有,如果一心要看专家,最好找有独特经验的。

法则四:选择正确的时间看病

皮试、化验、排队、交费等等,少则一两个小时,多则半天、整天,不会合理地安排时间,既要向单位请假,又要被单位扣奖金,得不偿失。

医院抽血做化验时间是早时8点到10点,如果需一些化验检查的病人最好早些到医院就诊看病,以免超过了抽血时间又要等到第二天;要求空腹抽血的化验有肝功能和血糖血脂等,其他一般无要求。特殊化验检查如甲状腺素水平测定(T3T4)一周只做1~2次,去医院看病前最好打听清楚。

女性做手术要避开月经期,因为这时候的凝血机制较差,不适于手术。已婚女性做宫颈方面治疗最好选择月经干净3~7天最为合适。宫颈手术者术前要避免感冒。做乳腺方面的检查,选择月经干净后第七天最佳,因为这时的激素水平对乳腺影响最小,避免生理原因而导致医生难以确诊。

需做胆道B超的患者早上必须空腹;妇科B超和前列腺B超需要膀胱充盈,看病前多喝水,不要解小便。电子胃镜、肠镜检查需要一天的相关肠道准备,因此医院都将给你至少一天的预约时间,再心急的病人这一天必须要等。

此外,周一、周二病人最多,老病号最好选周五、周六;性急的朋友下午就诊较好,因为上午人都比较多。看病时要带上原来的所有资料,以便医生作比较。季节性疾病预防,如哮喘发病期多在春季,消化道出血多在秋冬季,这类疾病患者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及早做好预防。

提醒

* 事先拨打医院的门诊咨询电话,了解专科专家的坐诊时间,可以帮你少走一些弯路。

* 病人在看病时尽量不要打手机,一方面浪费看病时间,另一方面对医生也不尊重。

法则五:老病历能说明大问题

许多人看病不喜欢带病历,图省事再买上一本新的,这是一种坏习惯。病历上往往书写着你以前的病史和一些重要检测结果,这都是医生可以参考的宝贵资料。如果丢失了,你自己又表述不清,许多本可以不必做的检查又要重新做,这会加大看病的开支。

特别是有慢性疾病患者,往往需要多次复诊。如果有老病历上的每次诊疗记载,接诊医生就能知道病人以往的病情、曾经用过何种药物或采取过何种处理以及还需要进行哪些检查,从而决定治疗方案,省时便利。

提醒

* 出门前,请检查一下病历和化验报告是否随身携带。

* 遗失病历,可找上次问诊医生补一份。

法则六:新药贵药并非都是好药

有的病人对医生开的药抱着“便宜没好货”的错误观点,总希望医生给开一些贵药新药。其实药的好坏和药的价格是两回事,主要应决定于这种药对于所患疾病的疗效。

好药应该具有疗效高、使用安全、没有或很少有毒副作用,使用方便,服后不给病人带来痛苦。而药的价格则决定于原料的来源难易和价格、生产工艺的复杂程度、产量多少等因素,国外进口的药也较贵,它和疗效没有直接关系。例如:阿斯匹林是一种使用多年的老药,价格很便宜。但由于它解热镇痛的疗效确切,毒性小、副作用也较少,直到现在还被广泛应用。

对于国外新药,切勿迷信。例如用吐根碱注射液治疗耐药菌感染性疾病,对白种人的心脏毒性较小,可推广应用,但对我国病人却易导致心脏意外而不可使用。因此,贵药新药不一定是好药,好药不一定又贵又新。

提醒

中医看病的主要方法篇(4)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乡镇居民 先看病后付费

医疗保险制度[1]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人民健康、稳定社会和国民收入再分配有着重要作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2],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暴露问题,长期“先付钱,后看病”[3]传统就诊模式,由于先交纳住院押金,容易耽误贫困及急重病人的救治,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卫生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彭州市新兴镇8个村和一个社区的居民为调查对象,农村地处龙门山地震带,坐落于山区,且近年遭受了汶川地震、特大暴雨等自然灾害,经济、文化、卫生都比较落后。对所在地居民进行广泛调查,分别对18-30岁、31-40岁、41-50岁、51岁及以上这几个年龄段进行调查,其中调查对象主要是中老年的居民,41岁以上居民占72.58%,女性占59.60%,因乡镇比较落后,年轻人外出务工,中老年是乡镇常驻人口中比例最大的部分,对其调查更能反映乡镇的医疗卫生状况。

1.2 调查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分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了解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现状,一部分是关于居民对“先看病后付费”制度的认知度,共完成对1000户居民的问卷,实际回收问卷966份,有效回收率96.6%。

1.3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被调查者的基本资料、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认知度及态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农村居民带来的收益、农村居民对新型医疗保险制度的看法和建议等;另一部分是关于“先看病后付费”制度的认知度:农村居民对试点医改“先看病后付费”制度的态度、医改新政“先看病后付钱”制度利弊对比等。

1.4 统计分析

整理问卷,将有效数据录入Excel电子表格,建立数据库。然后采用SPSS19.0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现状的调查分析

2.1.1 农村居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认知度及态度调查

调查显示:新兴镇新农合覆盖率低于2011年据卫生部统计全国达95%以上的新农合覆盖率,80%以上的农村居民只是大概清楚新农合制度,且满意度不高,可以反映当地政府政策宣传引导不到位及群众医疗保障意识薄弱;农村居民看病集中在区、县级医院,原因在于农村缺医少药、乡镇参与新农合的基层医疗机构少,基层医疗机构不被信赖(如表1)。

2.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农村居民带来的收益调查

调查显示(表2):新农合带来的好处得到80%以上农村居民的认同,解决了大部分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医疗保障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提高空间还很大,只有三分之一的群众认为新农合明显减轻了经济负担,说明新农合制度还急需完善。

2.1.3 农村居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看法和建议调查

调查显示(表3):新农合存在报销率低、缴费高、公平性不够、异地报销不便等问题,报销率低、缴费高问题最为突出,农村居民最关注药价、检查及治疗费用,希望重点改革医疗单位。

2.2 农村居民对“先看病后付费”制度的认知度调查分析

2.2.1 农村居民对试点医改“先看病后付费”制度的态度调查

调查显示:超过二分之一的农村居民不了解部分省份试点“先看病后付钱”的制度,70.1%的农村居民认为全面推行“先看病后付费”制度可行,但对全面推行“先看病后付费”制度的时机是否成熟持中立态度的农村居民占一半(如表4)。

2.2.2 医改新政“先看病后付钱”制度利弊对比调查

调查显示:85.3%的农村居民任务“先看病后付钱”制度是有好处的,带来的最大好处是缓解经济问题,其次是能及时救治急重病人,此制度带来的主要是看病后,不付钱,或者拖欠医疗费用的问题(如表5)。

3 讨论

3.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先看病后付钱”制度的问题论断

3.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只有让最大多数的农民得到实惠,才能得到拥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近几年的推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通过我们此次调查,得出以下问题:首先是自愿参保的方式排斥了贫困群体,加大了村干部动员农民参加新农合的难度,致贫困群众因病更穷;其次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集资范围小,集资困难,集资供应小于农民医疗费用需求,导致报销率低,大病统筹机制致农民小病不看,医疗保障不能做到预防为主,导致农民享受待遇不平等,农民感受不到实惠,对制度不满意;再者,缺乏支出控制机制,农民医疗信息系统不完善,导致异地报销不便,不能起到减轻农民工经济负担的作用。

3.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先看病后付钱”制度的关系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不足够高,报销率低,必然制约着“先看病后付钱”制度的推行,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是推行“先看病后付钱”制度的基础条件,尽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当出现看病后不付钱,或者拖欠医疗费用的问题时,医疗机构或者政府部门终将成为最大的债主,影响医疗机构运行,影响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3.2 政策建议

“先看病后付钱”制度是医疗保障的新改革,它的推行要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全的基础之上,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及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意识的淡薄,与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有密切关系,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首先要进行社会保障管理体系的完善,其次是政府的责任,最后是医疗服务需方的意识和能力。

3.2.1 加强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建设

一是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增强集资能力,实行自愿和强制原则。缴费多元化,划分类别等级,基础缴费保证最广大农民群众可承受,最低缴费尽量保证贫困群众可承受,待遇依据缴费能力享受,经济宽裕的人多出钱,按比例享受待遇,贫困群众强制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享有基本待遇。不同经济水平人群间的费用补贴提高了支付力,达到风险共济,既对贫困群众有基本的医疗保障,又对其他不同经济水平的群众在基础保障上提供了相应的医疗保障服务,缴费等级越高,缴费类别越多,报销率相对越高,也解决了存在的不公平享受问题,最终实现人类健康共同发展。

二是健全农民医疗信息系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细化医疗卫生保障,使管理体系简单易行,实行全国联网,基层医疗机构也一样统一规范建设,方便及时获取患者信息,对患者及时救治,健全报销机制,解决农民工等异地报销困难,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三是法律保障。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实践证明,医疗保障制度不能仅仅停留在相关的卫生部门管理条文和规定上,必须以法律作为坚实的后盾,保障医疗服务需方、供方和中介组织的合法权利和义务,强制实施,保障医疗服务市场的有序和可持续发展,更好的促进人类健康发展。

3.2.2 政府的责任

政府必须实行宏观管理,多角度、多方位分配资源,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服务,通过多元化的筹资,提高低收入群众和贫困群众的支付能力,保障贫困群众医疗卫生需求。农村居民对国家的新政策、新方针知晓不及时,或者理解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政策、方针宣传和引导上,地方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地方政府通过宣传和引导,调动群众寻求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动性,直接提高覆盖率,增强集资能力,因而政府人员对体制的熟悉和理解程度,及宣传、引导方式,直接关系到制度的建立和运行。

3.2.3 医疗机构的责任

农村居民对制度的不满意很大程度是由于医疗机构的服务。医疗机构的质量对整个体系的发展至关重要,其质量包括设施质量、医务人员质量、管理质量等。并且医疗机构在社会保障体系下,要加强自身管理和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提高管理技术,增强自身竞争力,尤其是乡镇卫生院,要在群众间树立良好的声誉,赢得群众信赖,减少乡镇卫生院等最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浪费,减轻区、县等大医院的负担。必须强调的是,农村居民医疗卫生知识匮乏与基层医疗机构宣传工作不到位有密切关系,作为医务工作者,必须提高服务意识,在最需要的基层务必做好医疗卫生知识宣传工作。

3.2.4 农村居民医疗服务需求意识和支付能力

在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下,在政府的宣传、引导下,医疗服务需方提高自己的需求意识,增强自己的支付能力对促进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至关重要。影响农村居民需求的因素主要是其意识和支付能力,农村居民意识低主要由于广大农村缺医少药,对疾病认识不多,不能预计自己患病的可能,不懂得买小保险减少大损失,除了制度本身要在这方面尽可能详尽,政府、医疗机构注重这方面的教育外,医疗服务需方也要主动了解相关信息,提高自己的医疗保障意识,增强自己的支付能力。

参考文献:

[1]顾涛,单节,石俊仕,郑文贵.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相关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中国卫生经济,1998.17(4).

[2]丁少群,尹中立.农村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该向何处去.中国卫生经济学,2005.24(3).

[3]唐长冬.刘春华.徐凌忠.济宁市医保患者“先看病后付费”服务的实践.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4).

中医看病的主要方法篇(5)

[编者按]

人们对良好的就医环境充满渴望,人们对医院、对医生充满着依赖与期待……然而,不争的事实是:近些年来,人们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每况愈下,医患关系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局面。

就医中的困惑何其多?为此,本刊对读者进行了相关调查,被排列在前十位的“就医困惑”单列在旁。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困惑?困惑中反映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的就医现状,是如何形成的?又该怎样解决?为此,本刊特邀京、沪、杭、汉四地的医学专家、医院管理者对这十大困惑一一点评,旨在为医患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理解之桥,为就医者答疑解惑,为解除或减少这类困惑出谋献策。

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了这组文章后,能对自己今后的就医行为有个理性的选择,对医学的认识能够客观、全面一些,为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只有病人尊重医生,医生理解病人,彼此之间多一些换位思考,“医患和谐”的春天就离我们不远了。

就医中的十大困惑:

1. 等候时间长、看病时间短。

2. 咨询问题往往得不到医生的正面回答或通俗易懂的回答。

3. 医生亲自检查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化验和仪器。

4. 小毛病,大处方。

5. 花了很多钱,也治了很长时间,病还是不好。

6. 个人隐私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7. 看普通门诊还是专家门诊,成为两难选择。

8.有些病历像天书,实在难认。

9.医疗事故诉讼,病家大都败诉,似乎有悖真相。“告”还是“闹”成为不得不想的问题。

10.除了查房时间,住院病人很少再见到医生。

专家支持:

张金哲,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儿童医院外科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教授

范关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院长,心胸外科教授

张禹,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石一复,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唐其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教授,主任医师

胡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血液科教授、主任医师

(一)诊疗“十大困惑”

1.等候时间长、看病时间短。

背景:看一次病身心疲惫,先是花二三个小时排队,体力上累;可到了医生面前,却往往是三五分钟就结束了,真是心有不甘啊!

点评:

病人就医的最大困惑,就是所谓的“三长一短”问题,即挂号候诊、化验检查、取药治疗等候时间长,见医生谈话时间短。

造成“三长一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就医扎堆是主要原因。即:到大型综合医院就诊者趋之若鹜、人满为患,因此必须排队等候以维持秩序。如果正遇就诊高峰期,病人非诊疗时间可能会占到整个就诊时间的75%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及医务人员不得不超负荷运转。因此,到大医院就诊、找专家看病的人越多,病人就医等候的时间就会越长。而医生为了尽可能满足绝大多数病人的就诊需求,就必然要加快诊疗节奏,故用于单一病人的时间就会相应缩短,如此往复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它不仅苦了病人,也累了医生,还严重影响了医患关系。

这一现象已被当作“看病难”的核心环节,为病人所抱怨,为社会所关注。但就整体而言,是“小医院吃不饱,大医院吃不了”。

要想解决此问题,首先,要从源头上解决“就医扎堆”问题,真正做到分级医疗,即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卫生部门要加强小医院(社区医院)的技术建设,用事实让病人相信小医院也能治好病;切实将大医院从超负荷运行的状态下解脱出来,让每一个病人有足够的时间与医生进行交流。二是病人要改变就医心理,小病不一定要到大医院去看。三是在病人过于集中的医院或一些特色科室,可尝试预约挂号、分段挂号(上午、下午、晚上)等,以分流病人。

2. 咨询问题往往得不到医生的正面回答或通俗易懂的回答。

背景:总期待医生能对病情多作些解释,但医生大都疏于这么做,显得很冷漠;即使解释,也是专业术语堆积,让人云里雾里的。

点评:

这种现象主要是医患双方医学知识的差异与沟通的技巧不足所致。

事实上,在工作量相当饱和的一些医院或科室,由于医生接待病人较多,不可能用很长的时间与病人进行充分的沟通,医患双方都只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解决最主要的问题;而医学专业性比较强,更多的时候是不能用生活中的常理和经验去推测,这就对医患双方的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一般地说,那些与医生有着相似教育背景的病人,更有可能和医生进行有效而充分的沟通。对病人而言,最关心的是有关自己所患疾病的一切问题(如患了什么疾病、患该病的原因、如何治疗、治疗结果怎样、多长时间可康复等),因此病人的问题往往很细致,什么都想搞明白,而由于其医学知识的局限性,过于专业的解释听起来可能更加糊涂,甚至误解;对医生而言,由于使用医学术语更简洁、准确,符合其思维习惯和职业特点,因此常常习惯于用简单的医学术语告知病情。还有一点需要指出,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少数病人对医生不信任,在交流中往往采用质疑的口吻,甚至采取录音等手段,使得部分医生出于防卫心理,怕言多必失,不愿多说。

这一问题的解决,关键更多地在于医生,掌握与病人的沟通技巧应是医生的基本功。而病人呢,对医生要多些信任,提问题要有针对性,避免诸如要求医生回答“治疗几天病才会好?”等过于绝对的问题。平时可多看些医学科普文章,以积累医学知识,便于领会医生的解释。

3.医生亲自检查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化验和仪器。

背景:好不容易轮到看病了,可医生没问几句便呼啦啦开出一摞化验单、检查单,“先查了再说”似乎是医生的口头禅,却很少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叩一叩。

点评:

一个高明的医生,一定是一个鉴别诊断水平很高的医生,但在作出正确诊断之前,必定要作一些有的放矢的检查,包括医生对病人的查体和有关化验、仪器检查。

现代科学技术飞快发展,很明显的一个体现就是品种多、更新换代升级快的各种检查手段层出不穷。这些技术的确给诊断学带来很大发展,使很多过去查不出来的病一目了然了。因此,仅仅依靠医生的手、眼、耳等来判断疾病的时代不复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检查方法可以丢弃,原因有三:一是查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发现或鉴别一些问题;二是查体能为进一步的检查提供大致方向;三是通过查体,病人在心理上对医生产生信任感。但在临床中,这种“撒网捉鱼”式的单凭仪器和化验检查诊病的现象的确存在,反映出一些医生对这一基本功缺乏或不扎实。此外,造成这一现象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就诊病人太多时,医生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就直接开出相关的检查单;二是有些医生心存顾虑,现在打医疗官司不是要由医方“举证”吗?为了求得保险和自我保护,病人说哪儿不适,医生就检查到哪儿,并且一律采用有凭证(即各种检查报告)的各项检查。

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是加强医患间的彼此信任。作为传统的查体,应作为医生的基本功来考核,需要医院认真抓、医生刻苦练。但究竟该作哪些检查,应视病人的病情及实际情况而定。

4. 小毛病,大处方。

背景:一个普通感冒或腹泻,一去医院少则开二三百块钱的药,多则八百上千。看到大处方,有的病人不敢取药,干脆到药店自行买个二三十块钱的药吃吃,疗效似乎也不错。

点评:

一谈到这种现象,大多数人首先联想到的,是医务人员私利熏心。诚然,的确有部分医务人员医德修养不够、私利至上,但人们不能一概而论的予以绝对的批判和否定,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形成“小毛病,大处方”还在于病情本身比较复杂和药物需要合理配伍。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器官和系统是相互密切关联的,某一种疾病的发生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孤立存在的。如普通的“感冒,也许这就是一个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大多数情况下适当休息、对症处理很快就能治愈;但临床上有一些危重疾病,是以这种所谓的普通“感冒”作为发病前兆的,若未能及时诊断,则病情变化迅速,以至于酿成严重后果。还有一小部分的确是普通“感冒”,但由于自身抵抗力不足或隐藏其他并存疾病,小小的“感冒”也足以进展至肺炎甚或更加严重的病症。还有一些病症貌似简单的“感冒”,实则是其他复杂疾病,这也需要进一步深入检查和治疗。由此可见病情本身的复杂性。此外,在日常处方用药中,有很多药物需要配合在一起应用,这就是药物的配伍,并不仅仅局限在中药中。俗话“是药三分毒”有一定道理,因为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相关的副作用,这就需要使用其他药物来消除或者预防其可预见的副作用的出现。比如,在心力衰竭病人的治疗中经常用到的速尿,其强大的利尿作用能迅速减轻体内潴留的水盐,消除浮肿,减轻症状,但是在发挥其强大的治疗作用的同时,速尿也促使体内的钾离子从尿中排出,从而导致低钾血症,如果不及时加以防治,则重可危及生命。因此,在应用速尿这一类利尿剂的同时,大多会配以补钾药。还有些药物单独应用时难以有效发挥其治疗作用,必须配伍其他药物一起使用,方能事半功倍……

明确诊断疾病,是解决“小毛病,大处方”现象的根本前提。上面提到了病情的复杂性和转归的多样性,因此医务人员要认真加以鉴别和排除。其次,是科学用药。还需说明的是,目前的医疗体制正处于改革和转型之中,国家对卫生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药品生产和流通体制比较混乱,相关监管机制不够健全……基于这些因素,“大处方”并非一个纯粹的医疗问题,而事关社会、经济和政策法规等等。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才有望杜绝由医务人员医德修养不够所致的“小毛病,大处方”现象。

5.花了很多钱,也治了很长时间,病还是不好。

背景:花了这么多钱,也经过这么久的治疗,病情还是不见好转。这劳民伤财的事要做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点评:

这是病人的又一主要抱怨。凭心而论,作为医生很理解病人及家属的这种抱怨,这实际上也体现了病人对医生的依赖,视医生为救人的神。但医生是凡人,当听到这样的抱怨时,医生也很痛苦,但把责任归结于医院和医生是不公平的,因为疾病并不是仅靠金钱和时间就能治愈的。原因有三,一是医学仍然存在着很多我们无法解释、无法解决的难题,就连感冒这样的常见病,目前并没有根治的药物;二是疾病治疗时间的长短和花费主要取决于病人的病情。病情越复杂、越严重,则治疗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花费也就越多;三是任何药物的治疗,都是通过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来体现,都需要时间来实现,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从“医方”来看,“医”其实不仅仅是医生,还包括医疗政策、医疗管理、就医环境、医疗设备、药品种类等,而医生这个概念也很宽泛,有正规医生,有私人诊所的医生,还有打着“医生”旗号的江湖骗子。从“患方”来看,你是否找到正规的对口医院或对口医生,是遵嘱治疗,还是喜欢道听途说,如轻信电视、电台、报刊上的,以及电线杆、公交车站台及信箱中的“牛皮癣”广告或被医托介绍去了骗子医院?

解决这个矛盾,一是依靠医生不断提高水平,提高确诊率和治愈率,二是医学界要不断探索,提高医学水平。而病人要对疾病的转归有一个理性的认知,否则,过高的期望值容易引起心烦气躁,甚至被天花乱坠的医疗广告引上歧途。

6.个人隐私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背景:在对一些隐私部位进行检查或治疗时,有的诊室门洞大开,或其他人员进进出出,或让实习医生前来“参观”……

点评:

病人的个人隐私应得到尊重和保护。

病人的个人隐私由其自行决定,可向丈夫(妻子)、父母保密,但一些与疾病、孕育有关的隐私,应如实告知医生,否则有酿成不良结局的隐患,甚至危及生命。

作为医院,应尽力营造一个为保护病人隐私的诊疗环境;医护人员应履行和恪守医疗职责,尊重和保护病人的隐私,为病人的隐私严守秘密。但在实际诊疗过程中,其他待诊病人及家属围成一大圈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给医生询问和病人回答有关隐私问题带来不便。因此,前来就诊的每一个人,都应有保护自己隐私和尊重他人隐私的意识和行为。

目前,一般教学医院在带教过程中,如涉及到病人的一些敏感部位的检查,都要事先向病人或家属说明情况,争取得到理解。对于病人的理解与配合,医护人员均应表示敬意,感谢他们对医学事业和培养医学人才所作出的贡献。

7.看普通门诊还是专家门诊,成为两难选择。

背景:不看专家门诊怕耽误病情,看专家门诊吧,有时会感到失望,因为并没感到专家的技术有什么特殊和高明之处,有时感到他们还不及普通门诊的医生看得好。

点评:

病人要淡化“专家情节”,大可不必什么病都找专家看。为什么这么说呢?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人们大多得的是常见病多发病,看普通门诊即可解决问题;二是专家门诊因受到病人青睐,病人较多,可能会导致专家没有那么多时间与病人充分交流,从而影响了诊疗质量。试想一下,一个上午4个小时的门诊,即使医生不喝水、不如厕、不歇一口气,假如要看30个病人,平均每个病人的就诊时间为8分钟。可事实上呢,好多专家半天的门诊量多达四五十人。而最为理想的状况是:每个病人被接诊15至20分钟,也就是说,一个半天里,每名专家最好只安排12至16个病人。但现状与理想相差巨大,估计这是病人对专家门诊有所失望的主要原因。

此外,病人的这一困惑还反映了另一种现象,即有些专家门诊的确名不符实。专家,一般是指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者,但有的专家徒有虚名,甚至还有假专家欺世盗名。还有一些医院(甚至包括三甲医院)出租科室,就像商店出租柜台一样。因此,病人要有所警惕,切莫因盲目相信或崇拜所谓的专家而上当受骗。作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提高“专家门诊”的准入制度,加强对“专家门诊”的有效监督,让专家门诊真正拥有专家水平。

医院一般都设有普通门诊、专科门诊、专病门诊和专家门诊,各个医院有着各自的医疗特色和重点学科。病人要学会收集正确的医疗信息,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8.有些病历像天书,实在难认。

背景:病人将病历上的“疝”看成“癌”而吓出一身汗……类似的事情的确存在。翻阅医生书写的病历,有不少是字迹撩草、龙飞凤舞,根本就看不清楚。

点评:

天书式的病历令人望字兴叹。出现这个问题,原因完全在医生方面,医生应该加强病历书写质量,确保医疗文书的书写符合规范,让人们看得清,看得懂。

随着科技的发展,将来病历全面电子化了,这个问题就不复存在了。

9.一旦发生医疗纠纷, “告”还是“闹”成为不得不想的问题。

背景:出现医疗纠纷时,病家上告,而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医疗事件鉴定,病家大多败诉,似乎有悖事实真象;而去医院闹一闹,有时倒能较快地解决了一些问题。这给人们一个信号:“闹”是保护自己权益的一条途径。

点评:

按理,出现了医疗问题,首先应与医院协商解决。如医院解决不了,可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实在不行,再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可为什么现在有些病人及其家属不走寻常路,偏要选择“医闹”这种干扰医疗秩序的非法行为呢?

这主要基于:一是人们普遍认为医院肯定是帮医生说话的;二是打官司所耗费的精力、金钱等成本,对普通家庭来说很高,而官司又遥遥无期。何况医疗事故鉴定机构是由医疗工作者组成,他们能否公平公平中立地鉴定,也常常让人怀疑。

眼下,当务之急是相关部门应"病人之病,忧人之忧",尽量减少诉讼环节,降低司法诉讼成本,将司法救助制度落到实处,以保障病人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只有让病家打得起官司,打得好官司,"医闹"现象才能根除。

10.除了查房,住院病人很少再见到医生。

背景:住院病人议论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医生查房后干什么去了,为什么总见不到?”

点评:

的确,许多病人抱怨“除了查房,就很少看到医生了”,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尤其在教学医院。这个困惑是不了解医生的工作程序所致。医生的工作包括很多方面,查房工作只是其中之一,不同级别的医生的职责也不相同,具体与住院病人接触最多、最具体的是住院医师,每天至少查房两次,负责观察病情变化,并实施诊断和治疗计划;其次是主治医师,每天至少查房一次,负责日常医疗工作,制定诊断和治疗计划并督促执行;而主任(副主任)医师每周至少查房一次,负责医疗工作指导者和把关者。

中医看病的主要方法篇(6)

农妇之死

浙西衢江区杜泽镇一村的妇女阿娣,1989年在丽水地区医院被诊断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十多年来此病一直缠着阿娣,病情时轻时重,严重时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嘴唇发紫,平时不能干重活。2001年12月下旬,阿娣老毛病复发,考虑到家里经济不宽余,没有马上去看医生,熬了十来天,病情越发严重,不得已于同年12月29日下午,在嫂子的陪同下来到隔壁村林清的个体诊所就诊。

林清给病人检查一番后,说:“你的病情比较严重,应该上镇卫生院去看。”阿娣说:“卫生院一看就要好多钱,我哪来那么多的钱,林医生还是请你先给我看看再说吧。”林清见建议无效,只好接纳阿娣,并用复方丹参、庆大霉素、西米替丁给予输液治疗,另配速效救心丸2支对症处理。30日中午12时许,阿娣第二次来到林清诊所要求治疗,林清说:“你还是到镇中心卫生院看,我看不了的。”阿娣则说:“林医生,你看得蛮有效的,现在我胸闷好多了,就是胃痛,你给我挂点治胃痛的药就行了。”林清按病人的要求,配制了小诺霉素、西米替厂药液予以输液治疗。阿娣两次前来就诊,林清都作了记载,书写了病史,记录了检查诊断情况和治疗处方,同时注明“转上级中心卫生院检查治疗拒绝”的情况。30日晚上6时许,阿娣的儿子上门对林清说:“林医生,我妈病得厉害了,请你快点去看看”。林清背上药箱快步赶到阿娣家,一进门便讲:“叫你到卫生院去,你就是不去。”阿娣的丈夫阿目则说:“没关系的,这么多年都没有死,等会可能会好的。”经检查,阿娣心率120次,呼吸尚平稳,林清再次劝阿娣到医院去,阿娣说现在好过一点了,要去晚点再去。林清见病人状况尚可,就回到了诊所。晚8时许,阿娣的病情加重,林清再次赶到阿娣家,给阿娣服用了一片地高辛后说:“这个病不是一般的病,你一定要到卫生院去看的。”阿娣也实在挺不住了,这才同意到卫生院,但为时已晚,阿娣到卫生院后经抢救无效于当晚10时许死亡。阿娣死后,其家属未向有关医疗机构及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对死者进行尸体解剖或进行法医鉴

2002年]月12日,衢江区卫生局医政科接到了死者阿娣的丈夫阿目的一封举报信,信中称:“乡村医生林清明知无治疗条件和能力仍为阿娣治疗,不及时要求病人转院,耽误救治时间,造成阿娣死亡,要求依法查处。”人命关天,卫生局领导十分重视阿目的举报,于同月16日由医政科人员找个体医生林清谈话,询问了解当时的医疗情况,同时也找了举报人谈话。经调查核实,认为患者阿娣之死不属医疗事故。卫生局还对双方进行调解,但阿目提出向林清无息借款2万元,1年后归还,否则同林清没完,致使调解未成。

2003年3月18日,阿目向衢江区法院提起沂讼,要求被告林清赔偿因阿娣死亡而造成的71230元损失。法院于同年5月15日对此案进行公开开庭审理。原告、被告及其双方所雇请的律师均到庭参加诉讼。

被告委托人余成善律师从三个方面发表了意见:一是被告林清是合法行医。行医时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输液许可证》。二是本案是医疗服务合同之诉,其举证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原告主张被告不及时要求患者转院而延误抢救时间。但未向法庭提供证据予以佐证。三是本案被告对患者之死没有责任。根据《执业医师法》规定,医生对急危患者不得拒绝急救处置。被告已告知患者病重建议转院,在患者拒绝之后,出于医生“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尽自己的能力为患者治疗。患者之死完全是患者本人及原告拒绝到上级医院治疗造成的,因此被告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医生胜诉

中医看病的主要方法篇(7)

【摘要】 目的 为了提高病案质量、增强病历法律证据意识,防范医疗纠纷。方法 对我院2008-2010年住院病历首页、病历、病程记录、其它内容四大方面的病案质量进行终末质检。结果 对三年的归档病历终末质检出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出病案质量的情况。结论 实施对运行病历的质量监控,加强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和书写病历的责任心,强化“三基”理论的培训和考核,执行奖罚制度是提高病案质量、防范医疗纠纷的关键。

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尤其是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的实施及《医疗事故的处理条例》的,病历的利用率不断提高,而病历的质量尤为重要,病历它不仅反映患者的病情,而且体现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水平,为医疗保险机构处理医疗事故提供重要法律依据,保护了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本文通过对2008-2010年我院住院病案的质控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抓好病案质量和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于我院的病案统计室

1.2方法:根据卫生部颁发的《病历书写规范》和按照我院制订的《住院病历质量评定标准》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出院的病案逐份逐项进行质检、评分。

2 结果和整体分析

对2008~2010年我院归档住院病案进行首页、住院病历、病程记录、其他内容四大方面的质检,从质检的结果结合三年来的病案质量情况,证明病案质量逐年提高(见表)。

从表格看出22个参评的科室中,每年对各科室的住院病历进行首页、病程记录、其它内容四大方面进行详细的病历终末检查,可明显知道病历质量具有逐年提高的趋势。全院各科室病历合格率均在95%以上,全院3年综合合格率达97。8%,达到医院分级管理中病案质量的标准要求。归档病案均属甲级病历,从合格率中可看出,病案的四大方面质检中病程记录、其它方面是最好的,合格率达99%以上。其次是病历方面达98%,比较薄弱的是病案首页,合格率在94%,这多数是由于工作疏忽、责任心不强,不够重视所致。问题主要是出现在首页的科主任、各级医师末签名、过敏史、血型填写不全或漏填;其次是部分手术操作在首页中末填写;再者是化疗、放疗、穿剌、清创缝合以及一些诊疗性操作末在首页中填写。病历方面主要是缺最后诊断(或出院诊断、修正诊断);其次缺表格病历中检查方面的项目或签名,再者是病历书写无医师签名或只有进修生签名。病程记录方面是病案中较重要的检查部分,虽然合格率较高但也有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病程记录无三级医师查房记录或无签名:病人已出院无写病程记录,其次是住院时间长的病人无阶段性小结,抢救记录和转科记录没有体现出来。其它方面质检也发现有严重的问题,主要是出院记录,死亡记录与死亡讨论有缺漏现象和末签名或错用表格等;手术病人无手术记录或无麻醉记录表,或无主刀医生记录、签名,其次是术前术后记录、诊断、科室的小手术或诊疗过程中需使用麻醉的麻醉记录末在病程记录中反映;检查报告单有张冠李戴和一份病历存在几个不同住院或姓名不一致的现象。

2008-2010年某院病案质检分析结果综合表

3 讨论

病案是医院管理、评价医疗质量、医疗管理的依据,所以提高病案质量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随着医改及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医务工作者必须认真依法书写病历,提高病历质量。以往多数医院的病案质量以抓终末检查为主,表面看病历质量有所提高,但缺陷记录总是不断:原因是没有把病案质检重点放在病案形成过程中,只抓缺陷的尾巴,没有抓缺陷源头。近几年来我院对提高病案质量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质检部,实施病案质量的全程控制,重视运行病案质量监控,抓好环节质量管理,将缺陷消灭在病案的形成之中,从根本上提高了病案质量。其次是加强医务人员书写病历的责任心和法律意识,加强新毕业医师上岗教育;增强质量意识、组织“三基”考核,并与晋升职称挂钩,实施奖罚制度,医院病案委员会定期对病历书写质量进行监督、考核、评定和奖罚,因而我院病历质量得到了逐年的提高,适应了当前医疗形势的要求,跟上医院信息化管理和步伐。我院实施病历质量的全程控制,加强质控人员的培训以使质控工作尽快实行制度、标准、科学化,对病案质量进行分析,在医务人员中强加病案的重要性和法律意识,才能不断提高病案质量及医疗质量,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